图示分析法

2024-09-07

图示分析法(精选12篇)

图示分析法 篇1

摘要:C语言函数调用时, 函数实参与形参之间是如何进行参数传递以及它们的值如何发生变化。各种类型的数据作为函数参数, 函数参数传递的过程与规律也不尽相同。本文以局部变量的概念为基础, 采用内存图示分析法, 剖析了三种情况下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的过程以及函数实参和形参值的变化过程。

关键词:函数,实参,形参,参数传递,图示分析法

0 引言

模块化程序设计方法是把整个程序划分为若干功能较为单一的程序模块, 然后分别予以实现, 最后再把所有的程序模块像搭积木一样装配起来。利用函数可以实现程序的模块化, 可以大大地减轻编码工作量。

在函数内部或复合语句块内部定义的auto类型变量称为局部变量。局部变量的作用域从该局部变量定义的位置开始到本函数或复合语句结束处。局部变量的生存期较短暂。当局部变量所在的函数被调用时, 局部变量内存空间被分配, 函数调用结束后, 局部变量内存空间被释放。函数的形参和实参均属于局部变量, 调用函数时, 形参内存空间被分配。函数调用结束后, 形参内存空间被释放。

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可分为三种情况: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以及指针作为函数参数。下面分别用内存图示分析法剖析这三种情况下函数参数传递过程以及函数实参和形参值的变化过程。

在图示分析法中, 把主调函数和被调函数画在不同的区域以示区别。为此, 特约定, 水平虚线以上为主调函数的局部变量, 水平虚线以下为被调函数的局部变量。垂直虚线区分了函数调用的三个时机, 分别是:调用函数时、被调函数执行时以及从被调函数返回时。

1 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

采用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 函数调用时, 实参变量与形参变量间的数据传递方式为“单向值传递”。即数据只能由实参传递给形参, 而不能由形参传回给实参。因此, 在执行一个被调函数时, 对形参值的改变不会影响到主调函数中对应实参的值。例如程序1.c。

运行程序, 输入3 4, 输出结果为:a=3, b=4。

程序1.c中的函数参数传递过程如图1所示。实参a和b分别将3和4传递给形参x和y, 因此, 形参x和y的值分别为3和4。在swap函数中, 形参变量x和y的值交换, 故x和y的值分别为4和3。由于值传递是单向传递方式, 形参x和y的值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到主调函数main函数中对应实参a和b的值, 所以主函数调用了swap函数后, a和b的值保持不变, 仍然为3和4。最后, 当从swap函数返回main函数时, 形参x和y的内存空间被释放。

2 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

采用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就是将数组的首地址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给被调用的函数。所以, 在被调函数中就可以通过这个地址找到存放数组元素的存储单元位置, 并使用 (包括修改) 这个数组中的元素值。这种方式仍为值传递, 但传递的参数不是一般类型的数据值, 而是地址类型的数据值。例如程序2.c。

运行程序, 输入3 4 5, 输出结果为:5 4 3。

程序2.c中的函数参数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score数组的首地址值传递给swap函数, 所以, swap函数就接收到数组score的首地址, 但并不生成具有3个元素的数组arr。然后, swap函数可以通过这个score数组的首地址找到存放score数组元素的存储单元位置, 执行swap函数后, 修改了score数组中的元素值。最后, 当从swap函数返回main函数时, 原来接收score数组首地址的内存空间被释放。

3 指针作为函数参数

采用指针作为函数参数时, 实参变量值传递给形参变量。例如程序3.c。

运行程序, 输入3 4, 输出结果为:a=4, b=3。

程序3.c中的函数参数传递过程如图3所示。用指针变量作为函数参数后, 实现了两数互换的功能。在main函数中, 将变量a和b的地址值作为函数实参, 在函数swap中用整形指针变量x和y作为函数参数。swap函数调用时, 由于&a传给了指针变量x, 于是x指向了a, *x代表a的内容。同理, 由于&b传给了指针变量y, 于是y指向了b, *y代表b的内容。因此, 在执行swap函数时, 借助于中间变量temp对*x和*y进行的值交换操作, 实际上就是对x和y所指向的变量a和b的内容进行的互换。最后, 当从swap函数返回main函数时, 形参x、y和temp的内存空间被释放。

4 总结

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的规律是单向传递, 函数参数传递时, 实参值传递给形参, 但形参值的改变是不会回传给实参的。无论形参是简单变量, 或是数组名, 抑或是指针, 都是满足这个规律的。当简单变量作为函数参数时, main函数的实参不会改变。当数组名作为函数参数时, 形参数组并未额外的开辟与实参数组一样大小的内存单元, 而可视作共享内存单元, 从而实现main函数的实参内存空间值发生改变。当指针作为函数参数时, 通过形参指针变量指向的实参内存单元值的改变, 从而实现main函数的实参值的改变。

参考文献

[1]杨战海, 薛苏秦.基于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规律的探讨 (Discussion of Parameter Delivery Law Based on C LanguageFunction) .现代电子技术.2008, (16) :89-91.

[2]赵娟, 樊超.C语言函数参数传递规律 (Parameter delivery lawofC language function) .现代电子技术.2012, 35 (4) :55-56.

[3]董鑫正.C语言教学中函数参数传递问题探讨 (The Discus-sion on Function Parameters Passing in the C Language Teaching)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 8 (7) :1688-1690.

[4]林丽芬.关于C语言函数参数应用问题的研究 (Study on theC Language Function ParametersApplication) .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Computer CD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s) .2011, (12) :193-193.

[5]余久久.形象类比法在C语言函数教学中的运用 (The Ap-plication for Visual Analogy method in Function of C ProgramTeaching)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Joumal of AnqingTeachersCollege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2012, 18 (1) :116-118.

[6]谭浩强.C程序设计 (第4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

[7]苏小红, 陈惠鹏.C语言大学使用教程 (第2版)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8]黄宏博.C语言程序设计函数实验教学设计.计算机教育 (Computer Education) .2012, (2) :103-106.

图示分析法 篇2

力的图示教案

2.4力的图示 学院:理学院 专业:科学教育 姓名:肖舒婷 教学内容: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第四节《力的图示》(共一课时) 教材版本(科学:浙教版,.12,第3版) 学习任务分析:力的三要素是实在学习的力的存在之后,对力的性质和力学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力的图示是把抽象力转化为形象的图示的重要知识点。本节内容是今后学习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等力学知识的重要基础。 学习者分析:初中一年级的学生的力学知识储备不是很充足,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减弱。对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较好理解,但是对力的作用点理解起来有难度。对于力的图示学生也是初次碰到,要在短时间内做到迁移应用并不容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2)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能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个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 (1)应用“控制变量法”这一重要科学研究方法,经历“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之间关系”的实验过程,提高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力的图示法”的学习过程,感受用图示形象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一系列的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的实验中体验团结、协作、互助的精神。 (3)通过作力的图示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对力的三要素的认识 2、会用力的图示法作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否有关。 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弹簧 2、演示实验器材:筷子、字典 教学过程: (一)复习1、图a、b表示了力的作用效果,其中a主要表示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图b 主要表示力能使物体(改变运功状态.) 2、在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弹簧测力计。 (二)新课导入: 情景:视屏 霍元甲与对手搏斗 提问:在视屏中寻找力的作用效果的例子。 视屏结束后提问:为什么霍元甲能战胜体型比他大很多的对手,是不是他的力气大?不能妄下结论,要通过科学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霍元甲和大力士搏斗的视屏,以及他战胜对手的事例,设置悬念,既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现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理念。。 一、力的三要素 演示:书本的运动 猜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设疑: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研究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呢? 活动:1、学生实验用手拉弹簧,改变力的大小。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是否有关。 2、用同样大小的力拉弹簧和压弹簧,弹簧伸长哪个长?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是否有关 3、用筷子的不同部位夹东西 4、在不同位置拉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实验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因此,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设计意图:在实验分析时,向学生渗透科学探究时常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我采取的是在教师演示实验的启发下,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器材讨论实验的具体做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通过这种小步子,设坡度的做法,学生顺利的完成实验,得到力的三要素。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练习:1. 在排球运动中,假设二传手用1000N的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运动,主攻手用1000N力向下扣球,球就改变运动方向,急速下落 。这个现象说明了( ) A.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 B.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 C.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 D.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有关 二、力的图示 1、思考:由上面的例题中我们知道用同样大小的力去托球和扣球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可见单用一个数值时根本无法完整的表达一个力的。那么,能用什么方法可将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 2、用一根带箭头有标度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力的图示。它的作法是: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例题讲解: 例1、水平向左拉小车的力为80牛。作力的图示时,应当注意: ①、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它必须画在受力物体上; ②、箭头画在线段末端,方向必须跟力的方向一致,表示力的方向; ③、线段的长度(包括箭头在内),要跟力的大小成比例,同时要标出单位线段表示力的大小,即标度。在不同的图中,标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同,但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时,标度必须统一。 ④、在箭头线段终点,标上力的字母和大小 ⑤、辅助线用虚线。 例2、放在倾角为20的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平行于斜面向上的12牛的拉力。 设计意图:对于力的图示法各种要求是人为规定出来的,其本身探究的价值和空间都不大,所以我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各项注意点,以提高课堂效率。 练习:1、用60牛的`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力F 。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一个与地面成30角、大小为300牛的向左的拉力。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拉力。 三、力的示意图 力的示意图是科学上一种表示力的简易方法,这种方法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表示力,仅能表示力的方向。 练习:用力的示意图表示物体上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四、小结(板书): 一、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图示 1、定义: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做力的图示。 2、作法要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力的作用点、线段箭头方向-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力的大小。 三、力的示意图 五、布置作业: 1、查找或寻找力的三要素在生活中的例子。如:用扳手扭螺钉,向上用力,螺钉被拧松。 2、作业本 学习活动卡 一、力的三要素 1. 猜想: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2. 实验1: 设计思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的关系,控制 、不变。 设计方案: 现象: 观察现象后得出:力的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 实验2: 设计思路:研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的关系,控制 、 不变。 设计方案: 现象: 观察现象后得出:力的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实验体验 结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 有关,它们叫做力的力的图示 二、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 例1:小车受到水平向左的80N的推力F,用力的图示法画出推力。 例2、放在倾角为20的斜面上的物体,受到平行于斜面向上的12牛的拉力。 练习:1、用60牛的竖直向上的力提水桶,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力F。 2、放在水平地面上的小车,受到一个与地面成30角、大小为300牛的向左的拉力。请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这个拉力。

图示分析法 篇3

一个高度优化的环境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空间分配与设置等方面,从属于它的图示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如果配之以一个杂乱无章、毫无整体感而言的图示系统,这将是一场失败的环境营造活动,如此图示系统反而会破坏环境本身的完美。尤其是置身于陌生环境时,加之语言无法发挥作用,图示系统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同理,高校图示系统的设计也应该注意。

图示系统——从属于环境的重要内容

1.从高校图示系统入手浅谈什么是图示系统

高校图示系统是否合理,这直接影响到学校事务的有序、高效运行。想要理解高校图示系统,先要明白什么是图示系统。所谓图示系统,参考赫伯特·W·卡皮茨基教授的观点,是一种图像符号系统,并且这种图像符号系统体现着所指物的突出特征。将所指物的易于识记、辨别、区别于其他物体的特征抽离、提炼、总结,从而形成新的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简洁性的信息传达系统。

由此可得,高校图示系统也属于图像符号系统的一种,它为了高校内部环境更易于为人理解而存在。

2.高校图示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一套优秀的高校图示系统能快速、精准的传达特定信息,并且能与所属环境相互配合,营造统一的氛围,从而被来校人员所理解。在语言障碍、陌生环境的情境中,图示系统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若在这种条件下,来校人员能够轻松的通过高校图示系统完成既定的环境体验,那么这就做到了与环境的完美结合。

优秀的高校图示系统应在环境中具备怎样的特点

1.具有明确的功能性指向、引导、防护特点

一套优秀的高校图示系统首要做到:清晰的指向性、引导性、防护性。例如每一栋教学楼的方向必须清晰直观的通过图示来呈现。精准快速的传达信息。这涉及到色彩、载体物的材质、以及图形形态等等,甚至是周边环境。再如“禁止践踏”、“安全通道”等图示设计也必须有明确的所指。

2.趣味性、游戏性

除了具备基本的功能性属性,优秀的高校图示系统还需适当兼具趣味性、游戏性。高校是学术的探究之地,从高校本身性质来考虑,将趣味性与游戏性适当融入图示系统中,能够更好的启发来校人员思考与探究的兴趣,这一点与高校主题不谋而合。

3.统一性、归纳性

宏观上讲,高校图示系统应该是统一、归纳的整体。无论从图示本身的形态、色彩,还是表现方法上看,都应处处体现内在的协调一致性、高度概括性。具备了这些特点,图示系统才能更好的与高校环境融合,才能让高校生活更加高效、便捷与舒适。

北方工业大学图示系统浅析

1.功能性指向、引导、防护方面的浅析

从功能角度看,北方工业大学的图示系统虽然具备了功能性,但这些图示一定程度上带有不确定性,指向性、引导性、防护性较弱。例如第三教学楼门前的指示牌 ,仅仅是简单的实物载体、文字排版与箭头指示(箭头方向性有误。)实际上,人脑处理图形信号的速度远远高于处理文字信号的速度,前者约为后者的6000倍,而一套优秀的图示是不需要罗列文字就可以让人心领神会的。故,应重视图形语言,并对指示牌进行归纳整理。

2.趣味性、游戏性方面的反思

以北方工业大学入门指示牌为例,只是信息的罗列,庞杂集聚,易使读者失去耐心。在这样的版面上寻找信息无疑是煎熬。另一方面,指示牌的造型与整个高校氛围并不统一。这说明在设计之初,设计师并未从环境整体出发。

3.统一性、归纳性方面的问题

从统一性、归纳性方面看,北方工业大学的图示系统亦欠缺。校园中充斥着各种材料、色彩、形态与造型的指示物,系统内部毫无统一感,且未与整个校园环境呼应。甚至基于同一个指示物而言,信息并未归纳,并未有效的整合信息。第一教学楼门前的指示标牌与校园入口的指示标牌明显不统一,当然无法形成整体性的图示系统。

北方工业大学图示整改方案(图1)

总之,当今中国高校还存在大量图示系统不当现象。以北方工业大学图示系统为例,高校图示系统应该重视图形语言,着眼于校园整体环境,除了要具备明确的功能性,不仅要做到图示系统内部统一协调,(图1)还要与整体校园环境协调,才能为校园生活营造更佳的氛围。

(作者单位: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孝梦,女,籍贯:内蒙古;

图示分析法 篇4

读图时代的今天, 人们视觉中大量充斥着可视化的信息图示。在理性、严谨的科学知识传播中, 信息图示已成为表达及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是科学人主题下“视觉”板块的内容。科学信息图示, 将枯燥而严谨理性的科学知识通过图式的视觉整理, 实现视觉叙事传播。使用视觉将抽象的文本信息转化为具象的视觉信息, 能够增强受众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力, 强化传播效果, 科学信息图示在展示科学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文章通过对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分析, 总结了其视觉叙事在逻辑结构、视觉层级、视觉流、视觉构成要素比、色系趋势及艺术特征等几方面的特点, 探讨了其存在的一些共性、特征及趋势, 最后, 认为加强互动性、趣味性体验将是信息图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关键点。

1 科学信息图示与视觉叙事

信息可视化与图像时代的当下, 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视觉经验正发生转变,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 有85%以上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传统科学知识的传播中, 以单一的文字叙述为主, 可视化信息传播下的图示视觉叙事, 一改传统单一叙事形式, 转化为多渠道感知的视觉叙事形式, 能够实现更大程度的传播效果。并作为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 正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

1.1 科学信息图示:多学科融合下创新传播新趋势

1.1.1 概念

“科学可视化”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或Scientific visualisation) 亦称“科学视觉化”、“科学计算视觉化”、“科学数据可视化”、“科学与工程可视化”, 侧重于通过计算机图形学创建视觉图像, 从而帮助人们理解那些采取错综复杂而又往往规模庞大的数字呈现形式的科学概念或结果。[1]科学信息图示即是科学可视化的一种形态, 通过将繁复、枯燥的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的概括整理, 并以视觉化呈现有趣易懂的信息途径, 它要求创作者对信息逻辑有一定的驾驭能力。

1.1.2 优势

科学信息图示融多学科创新与一体, 其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点。

1) 信息量大, 学科领域丰富。科学信息图示通过视觉叙事, 将抽象的文字理论信息转化为可视的、便于理解的趣味形象信息, 适用于多学科多领域。同时也由于其主要通过视觉表征传达信息, 因此, 更能够满足不同层次阅读需求的读者群。

2) 趣味性高, 强化认知理解。科学信息图示所表述的科学知识, 篇幅多介于规范严谨的科技论文与短小精悍的科技新闻报道之间。采用图示的形式, 为读者营造一个轻松的阅读环境, 趣味图形的穿插, 寓教于乐的同时, 强化了读者的认知理解。

3) 吸引力强, 读者粘合度高。科学信息的传播, 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 且从生活角度解析科学原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更能够使受众产生好奇心, 获得受众认同。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类型涉及的医学、生物及天气、健康相关的科普信息解读, 让受众体会到生活中的科学气息,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1.1.3 现状

科学信息图示属于信息可视化领域, 相对而言少有庞大的数据库信息, 其主要手法是通过图形图像及符号的使用, 架构一个合适且完整的视觉叙事结构, 让读者以轻松愉悦的视觉阅读, 理解相对抽象又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时下, 各大综合科学传播平台中都会有信息图示的使用, 由于其传播的科技类型、内容及受众的差异, 所呈现的视觉叙事特征也不尽相同。

1.2 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

叙事强调故事的讲述和情节性, 包括叙述的对象、情节与过程, 它是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行为, [2]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 通过视觉创建一幅新的信息逻辑画面, 而非简单的数据梳理。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视觉化表现特征, 即使在同一学科内, 不同类型成果如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等在视觉化表现形式上也可能有不同的倾向。[1]果壳网宣扬“让科学流行起来”口号, 科学信息图示来源渠道多是科学爱好者或研究学者对相关热点话题的科学分析或是趣味探索, 信息图示的叙事特征, 自然也存在一定差异性。

2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分析

2.1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内涵及类型

科技信息报道中多以科学严谨、晦涩难懂的专有名词、原理、数据构成, 且通常在形式上缺乏审美性。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 容易产生一定的距离感, 很难达成有效传播。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将科学信息通过视觉转化为受众喜闻乐见的相对具象图像, 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使得科学栩栩如生, 充满趣味性, 受众容易接受。

果壳网是主要面向都市科技青年的社交平台, 科学信息能够比较精准地到达一些对科技感兴趣的年轻人, 无论在广告或是深度传播上, 都更容易和科技品牌结合起来, 甚至可以直接与科技公司交流创意。[3]不同的科学类型, 满足了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需求, 不同科学类型更是丰富、强化了科学知识的泛众化传播。

2.2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要素 (结构) 分析

2.2.1 发布情况

笔者选取2010年4月—2015年4月时间段, 共统计了112条科学信息图示的样本, 观察其发布情况 (图1) 。

根据统计发现, 科学信息图示2011-20012年各发布27条, 2013年只有9条, 2014年发布高达44条, 总体呈增长趋势。可以看出, 科学信息图示的传播方式正逐渐受到重视, 并产生一定影响力。

2.2.2 视觉叙事方式

从112个样本中抽选50个样本进行视觉叙事特征的详细分析 (表1) 。

据图2数据显示, 信息图示科学类型中医学有12条, 比例达41%, 生物有7条, 占23%, 其次是传播13%、物理10%、航空航天10%。表明医学、生物相关科学类型的传播具有一定社会意义, 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 更能体现传播价值。

据表1、图3数据可以看出,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逻辑结构中, 线性样本数达33条, 类型比例达66%, 树状9条, 集合8条。线性视觉逻辑结构强调元素之间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文字和图形、图像相互作用, 形成互文性叙述。

视觉层级是处理视觉叙述能够清晰有条理的呈现的形式逻辑方式。图3显示, 视觉层级高比重中, 图文有32条, 占38%, 色彩有26条, 整体26条, 各占31%。视觉层级的高低, 反应科学信息图示在叙述表现方面的手法特征。通过元素的位置、大小、距离、形式色彩等, 架构叙事线索、结构。视觉层次的设置, 简洁和结构化, 能够让科学信息变得易于浏览和理解, 引导读者专注于相关的信息。

视觉流类型中, 横向27条, 占54%, 纵向和曲线各6条, 共占24%, 横向、纵向和曲线同属线性视觉流类型 (图4) 。其次, 放射性8条, 跳跃性2条, 导向性1条。视觉叙事的视觉流设置, 线性视觉流是使用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一类, 因其叙述方式能够更清晰地展示信息, 符合视知觉生理机制, 帮助读者轻松获得认知理解。

视觉叙述结构的设置, 与视觉层级和视觉流相互作用。图3显示, 视觉结构一列多行类型有23条, 占51%, 2列多行13条, 占29%。结构提高了用户浏览较长数据的能力, 通过以时间叙述为主线, 分层递进, 线性引导, 线框细分等手法, 模块化结构所形成的叙事线索也是叙事空间转换路径之一。

2.2.3 视觉构成要素比及色系倾向

如图2所示, 视觉构成要素比中, 图形占51%, 文字和图像分别占38%、11%。可以看出, 图形和图像视觉要素占较高比重, 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其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科学信息图示, 基本都是有针对的叙述一个完整的、较小的科学知识点, 其过程中应设置互动体验, 引发受众产生新的问题或对新的趣味问题的延展性思考、探索。因此, 可相应减少文字使用比例, 对数据做精准化、关键词化处理, 简化不必要的阅读文字, 同时, 尝试融入一定的交互性叙事方式, 以增加科学信息图示的叙事能效。

信息图示色系所表现的艺术场景, 一方面是一条独立完整的叙述线索, 另一方面也形成美学上的视知觉感召力, 助于烘托叙事气氛, 增加信息吸引力。由图3可以看出, 蓝色系高达20条, 占40%, 灰色系有7条, 占25%, 21%色系不明显 (色彩比例相当, 色系倾向不突出) , 其次是黑色、黄色各5条, 各占17%, 相对来说, 绿、紫、红色所占比例较少。信息图示的色系以蓝色系为主, 主要是因为蓝色一直是人们普遍性认知的科学概念的主色调, 较容易对读者产生说服, 同时也能够提高信息的信度。根据不同科学类型设置不同视觉色调, 能够增强读者对主题的认知理解, 强化科学传播效果。

说明:①表格数据检索于2015年4月23日;②视觉逻辑结构分为三种类型:A集合结构 (指任何量元素间没有联系, 组织形式松散) B线性结构 (指元素之间存在一对一的线性关系) C树状结构 (元素存在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 ;③视觉层级判断依据参见图4, -为低, +为高;④视觉流类型分类参见图4;⑤视觉构成要素比按1~5级表示要素所占比例。

图4视觉层级特征与视觉流类型[4] (信息来源:http://www.alibuybuy.com/posts/84298.html.)

2.3 信息图示视觉叙事的艺术特点

科学信息图示的创作和发布者, 绝大部分是科学达人 (用户账户后标有果壳达人的专业头衔“ψ”) 。果壳达人就是普通大众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学有所长, 掌握专有知识或有所成就且愿意与他人分享的“意见领袖”。[3]如认证为XX学博士、XX工程师、资深科幻迷、DIY达人等。通常情况下, 他们都不具有艺术学习背景, 因此, 就其创作往往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相对缺乏艺术性表现和感染力。事实上, 信息图示的创作也应遵循“信、达、雅”的视觉翻译途径, 融科学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传播科学人文关怀。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分析发现,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3.1 扁平化图式风格

科学信息图示的图形语言表达, 以扁平化风格式样为主, 这一风格受到信息可视化概念及风格的影响。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中, 有一部分是直接转引自其它科技传播平台, 他们所具有的共性就是所具有的国际风格十分明显。扁平化图示风格具有的时代感, 年轻化, 简约、时尚的气氛, 更容易得到年轻读者青睐, 如“关于鱼翅的一切”、“互联网的一天”等。

2.3.2 蓝色系视觉色彩主线

根据选取的样本分析来看, 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色彩使用丰富, 不同科学类型色系有较为清晰的区别, 但综合而言, 蓝色系占主要比重。色彩营造视觉叙事情景, 在信息图示中所使用的色彩, 作为叙述的一条独立线索, 具有独立的结构逻辑。

2.3.3 空间叙事性语境

视觉叙事设计构建“物”的“故事空间”, 成为受众体验各种角色的舞台。[2]科学信息图示中文字、图形、图像、色彩、影像符号等构成视觉叙事空间语境。叙事空间语境的建构, 在增强受众体验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 除了单幅、静态的一般图像形式外, 动态图像的融入, 也更加丰富了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表达。如“解构飞行:动物们飞行时如何扑翼?”动态GIF图像的叙述方式的应用。目前, 科学信息图示在视觉要素使用方面以静态文字、图形为主, 相对缺少图像、动态图形及影像要素应用, 其空间叙事性语境的营造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3 结论

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设计应以吸引视觉注意力为情景导入, 通过理性有逻辑的视觉要素排列, 在符合一定视觉机制层次之上, 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节奏, 帮助读者认知理解充满趣味性的科学知识。合理的视觉叙事通过视觉流程的设计引导, 能够增强受众视知觉的感知能力, 强化大脑的识别与记忆, 最终实现科学信息的传播和交流目的。果壳网科学信息图示的视觉叙事特征, 在展示信息结构和传播科普知识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 相关科学平台的科技传播可以参考果壳网视觉叙事特征, 优化传播路径。

参考文献

[1]王国燕, 汤书昆.图说前言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J].科学与社会 (S&S) , 2013, 3 (3) :44-56.

[2]狄野.视觉叙事中的图像建构与传播[J].装饰, 2015 (2) :130-131.

[3]自张宇怡, 周澍民.果壳网的编辑特点与传播实践探析[J].中国编辑, 2014 (2) :55-59.

篮球场地标准尺寸(图示) 篇5

1、球场:

是一个长方形的坚实平面,无障碍物。对于国际篮联主要的正式比赛,球场的丈量要从界线的内沿量起。对于所有其它比赛,国际篮联的适当部门,有权批准符合下列尺寸范围内的现有球场:长度减少4米,宽度减少2米,只要其变动互相成比例。天花板或最低障碍物产高度至少7米。球场照明要均匀,光度要充足。灯光设备的安置不得妨碍队员的视觉。所有新建球场的尺寸,要与国际篮联的主要正式比赛所规定的要求一致:长28米,宽15米。2线条:宽度为0.05米(5厘米)

2.1界线:球场界线距观众、广告牌或任何其它障碍物至少2米。球场长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2.2中线:从边线的中点画一平行于端线的线叫中线; 中线要向两侧边线外各延长0.15米(15厘米)2.3罚球线、限制区和罚球区:

2.3.1罚球线要与端线平行,它的外沿距离端线5.80米;这条线长为3.60米。它的中点必须落在连接两条端线中点的假想线上。2.3.2从罚球线两端画两条线至距离端线中点各3米的地方(均从外沿量起)所构成的地面区域叫限制区。如果在限制区内部着色,它的颜色必须与中圈内部的着色相同。

2.3.3罚球区是限制区加上以罚球线中点为圆心,以1.80米为半径,向限制区外所画出的半圆区域。在限制区内的半圆要画成虚线。2.3.4罚球区两旁的位置区供队员在罚球时使用。画法如下:2.3.4.1第一条线距离端线内沿1.75米,沿罚球区两侧边线丈量。2.3.4.2第一位置区的宽度为0.85米(85厘米),并且与中立区域的始端相接。

2.3.4.3中立区域的宽度为0.40米(40厘米),并且用和其它线条相同的颜色涂实。

2.3.4.4第二位置区与中立区域相邻,宽度为0.85米(85厘米)。2.3.4.5第三位置区与第二位置区相邻,宽度也是0.85米(85厘米)。

2.3.4.6所有用来画这些位置区的线条,其长度为0.10米(10厘米),并垂直于罚球区边线的外侧。

2.4中圈:中圈要画在球场的中央,半径为1.80米,从圆周的外沿丈量。如果在中圈内部着色,它的颜色必须与限制区内部的着色相同。

2.5 3分投篮区:

2.5.1分别距边线1.25米,从端线引出两条平行线;

2.5.2半径为6.25米(量至圆弧外沿)的圆弧(半圆)与两平行线相交;

2.5.3该圆弧的圆心要在对方球篮的中心垂直线与地面的交点上。圆心距端线内沿中点的距离为1.575米。

注:假如球场宽度少于15米,圆弧仍按上述6.25米半径画出。3篮球场线条及其尺寸要求: 3.1用相同颜色画出。3.2宽度为0.05米(5厘米)。3.3清晰可辨。3.3.1界线:

3.3.1.1球场要用线条按第二条规定画出,并且界线距观众、广告牌或任何其它障碍物至少2 米。

3.3.1.2球场长边的界线叫边线,短边的界线叫端线。

3.3.2从边线的中点画一平行于端线的线叫中线;中线要向两侧边线外各延长0.15米(15厘米)3.3.3篮球场罚球线、限制区和罚球区

3.3.3.1罚球线要与端线平行,它的外沿距离端线内沿5.80米;边条线长为3.60米。它的中 点必须落在连接两条端线中点的假想线上。

3.3.3.2从罚球线两端画两条线至距离端线中点各3米的地方(均从外沿量起)所构成的地面区 域叫限制区。如果在限制区内部着色,它的颜色必须与中圈内部的着色相同。

3.3.3.3罚球区是限制区加上以罚球线中点为圆心,以1.80米为半径,向限制区所画出的半 圆区域。在限制区内的半圆要画成虚线。4 2009年国际篮联规则修改部分:改革后的篮球场三分线扩大,三秒区由梯形变成了长方形。新规则将分别于今年10月1日和2010年10月1日起生效。以下是修改后的部分规则: 4.1 2008年10月1日生效新规则包括: 4.1.1运动员持球倒地或滑行将不再视为违例。4.1.2运动员不允许在球衣内穿T恤。4.1.3运动员从后场运球,必须双脚以及篮球都过中线才算进入前场。

4.1.4如果运动员从前场起跳,在空中接到球并随后落地时踩在自己的后场界内,这将不再被视 为违例。

4.1.5如果运动员从篮筐下面接触到篮球,这中行为是否视为违例将依照场上当时的相关情况而 定。

4.1.6如果防守球员在对方球员的身后进行犯规动作,或者防守球员在快攻球员的身后进行犯规 动作,这些都会被判罚违体犯规。4.1.7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上场过多的有挥动肘部的动作,那么即使没有身体接触也将会被判罚技术犯规。

4.2 2010年生效新规则:对于FIBA组织的高级别的赛事,如奥运会,世锦赛以及U19和U17的世界锦标赛等赛事,以下新规则将会在2010年10月1日生效;对于FIBA组织的一般级别的赛事,如各国的篮球联赛,以下新规则将会在2012年10月1日 生效。

4.2.1球场的禁区(三秒区)将会由梯形改成长方形。4.2.2三分线的距离将会从6.25米增加到6.75米。

4.2.3场外的球队区,从球场的底线算起,往技术代表区的方向,长度应为8.325米。也就是从 球场的底线到三分线顶弧的长度。4.2.4在比赛的最后两分钟和加时赛中,叫暂停的球队可以拥有后场球权,暂停后不用在从场外的中线附近发球,而是在技术代表区的对面指定的发球区发界外球。4.2.5以篮筐在地板上的中心点为原点,以1.25米为半径,划出一个半圆,这个区域为合理冲撞区,在这个区域只有阻挡犯规,没有带球撞人。

4.2.6当比赛被中断时,如果24秒计时器上的剩余时间多于14 秒(包括14秒),那么计时器上的 时间将不做调整;反之如果时间少于13秒(包括13秒),那么24秒计时器上的剩余时间将会被调整到14秒。5附图

5.1.篮球场地标准尺寸图1:

5.2.篮球场地标准尺寸图2:

利用图示构建高三生物复习 篇6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出在吸纳现行高中生物学教育优点的基础上,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纵观各省生物考试都有一共同特点,即在重知识层面上进行能力的提升。对于纸笔测试而言,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聚焦在了运用已有知识对图形信息的整合分析来解决相关问题上。

新授课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都旨在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一个提倡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年代里,教师在高中生物复习课上如何高效有序又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一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复习课与新授课相比,学生要逐渐趋于安静地学、有深度地学、自主地学。在这几年的教学摸索和思考中,笔者将图示引入到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既能让学生扎实复习好基本知识,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在不同复习阶段绘制各种图示,有利于学生安静地思维,冷静地分析,清晰地记忆,技巧地解题。

1 利用结构图、过程图理透课本知识

生物学的概念、名词、术语相对较多,也是考试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但是它们的分布比较零散。如何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每个概念的内涵、外延,掌握有关公式、原理、生理过程呢?对生物教科书中每个章节的内容,教师都可以借助图形来进行梳理。

笔者在曾经的教学中也一直强调要关注上的图形,与学生们一起分析图形中的信息,解题时从教科书中图形突破。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图形的利用比较被动,不能主动联想到教科书上的图形信息。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改变了策略,除了看图、析图外,更关注学生的主动绘图。比如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时,学生总觉得两者速率比较及相关计算和分析是难点,特别是对坐标图或题干中相近动词“吸收”“利用”等难以分辨。笔者尝试让学生自己绘制简图,进行两者关系的梳理,发现卓有成效。学生按照光照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依次绘制出下面的甲、乙、丙、丁四幅图(图1),并根据图形理解CO2的固定量、吸收量,O2的产生量与释放量的关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思考绘制出曲线图(图2)。

在这样绘制和梳理的过程中,学生将由被动地接受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之间关系的知识内转为了自我思考过程,无论是对知识点记忆的深刻性,还是对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都得了很好的锻炼。

这样的教学贯穿着整个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一边回忆梳理知识,一边绘制图形,使细小的知识点逐渐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绘图过程中还能感悟到生命科学的奥妙和真谛。在学生养成绘图习惯之后,会由被动地看图转变为主动地分析图形,从图形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2 利用概念图、思维导图整合课本知识

经过知识梳理之后,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高中生物知识,但如果这些知识是碎片式的,则不利于学生长期记忆和对知识的运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整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变成被遗忘的知识”。这时,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

思维导图则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教师将思维导图运用到学生复习过程中后,仅从知识层面上分析,思维导图是一个添加了艺术成分的概念图,学习不再单调。无论是构建概念图,还是思维导图都是为了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发散思维或学生间头脑风暴式地将所学知识进行体系化、整体化的过程。学生构建概念图或者是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而能将知识体系化、整体化和内在化是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时,要循序渐进,从小章节开始教会学生如何构建,再慢慢扩充,最后可以围绕整个高中所学内容进行构建。构建的过程一般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笔者采取的方案是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绘制,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进行补充,最后小组间交流,从而构建出一幅比较完美的概念图或思维导图。

3 通过眼中无图、心中有图突破解题节点

高中生物新课标明确提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应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真正发挥好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思维过程,提升学生分析新情境的能力。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自如地巧用图形、善用图形,往往可以快速解决问题。如果面对题目,学生能调动起储备在大脑中曾经绘制过的图形,做到“眼中无图,心中有图”,则可以、准、稳地突破解题节点。

例如2014年江苏省高考第15题: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3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 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 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 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这道题当年学生整体得分率只有49%。有教师认为是因为部分学校平时不注重实验而导致的,但笔者认为即使做了实验的学生也未必能做对,因为实验过程或许能记得准确无误,但实验现象仅仅是看过,没有绘制出相关的图形,还是容易遗忘的。如果学生实验后绘制过相关图形,并对图形做了对照分析,学生在答题时能在大脑中浮现出相关的图像,这也就可以帮助学生对各个选择项进行分析了。

在提倡了素质教育很多年之后,高考仍然是学生要经历的过程,在陪伴学生复习准备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利用各种图示来构建整个复习过程,能改变学生的一些思维习惯,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错误概念和问题所在,也能增加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参考文献:

[1] 谢泽琛,钱杨义.国内“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新进展[J].化学教育,2004(10).

[2] 吴学峰.绘图教学法提高高三生物复习的有效性[J].中学生物学,2015(3).

图示分析法 篇7

非接触电能传输(CPT)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电能传输模式,该技术综合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等,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间的耦合磁场实现电能从静止电源系统向一个或多个可移动用电设备的非电气直接接触电能传输。

本文从拾取端负载着手,引入图示法和根轨迹法系统全面比较了4种补偿模式频率随系统参数(一、二次侧品质因数)和拾取端负载变化的各种情况,并进一步探讨了在QS(二次侧品质因数)一定的情况下,3种Qp(一次侧品质因数)的获取方法,即额定负载时得到最大传输功率时的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的Q_;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频率分岔临界Qp。为构造科学合理的CPT系统结构(补偿模式和器件参数确定)和频率稳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技术依据。

1 一次侧谐振频率与负载的关系模型

CPT系统4种补偿模式的等效拓扑如图1所示。

图1中,LP、RP为一次侧绕组电感、电阻,LS、RS为二次侧绕组电感、电阻,M为一、二次侧之间的互感,拾取端所接负载为RL,CP、CS分别为一、二次侧电容,一次侧绕组中通以恒定的高频正弦电流IP。为便于计算,RP和RS近似为0。

一次侧谐振网络的总阻抗ZP可以表示为:

二次侧拾取端阻抗ZS为:

拾取端到一次侧的反射阻抗Zr为:

将式(2)代入式(3),反射电阻和电抗可表示为:

二次侧电路近似谐振频率为:

由式(1)~(6)得,一、二次谐振频率均为ω0时,CPT系统各项参数见表1,此时拾取端的负载电阻定义为额定负载R0。

为研究一次侧谐振频率与负载及一、二次侧品质因数之间联系,在对一次侧谐振频率ω做等效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一个新的变量,拾取端负载电阻RL,并做等效处理如下:

式中,u为相对频率;v为相对负载。一次侧谐振网络阻抗ZP可被等效变换为:

一次侧并联补偿模式,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YP等效变化为:

由式(10)可得:

经以上公式推导,可得出式(11)、式(12)中等量变换后的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各函数,见表2。

需要注意: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函数关系式中的QP、QS分别是一、二次侧谐振频率均为ω0时,一、二次侧的品质因数,而不是负载变化后的一、二次侧品质因数。

2 图示法与根轨迹法

以PP拓扑为例,用图示法和根轨迹法对CPT系统频率稳定性进行讨论。CPT系统中,QS取值相对固定,通常在2~10,本文选取QS=4进行讨论。

2.1 图示法

利用第1节已构造出的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虚部与u、v、QP、QS的关系函数,使用MATLAB,在固定QP、QS下,画出一次侧导纳虚部在不同负载条件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a)所示;同理,在固定QS、v下,画出一次侧导纳虚部在不同QP下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图,如图2(b)所示。

从图2可看出: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点。随着负载增大,一次侧谐振频率逐渐分岔为两点、三点。高频率点(分岔后的频率值最高的点)频率越高,低频率点(分岔后的频率值最低的点)频率越低。随着QP减小,曲线更容易呈现分岔趋势,例如同样负载条件下,图2(a)并未出现分岔,而图2(b)则出现了。图2(b)中选择QP=4.25作图,是因为这个值正是后面利用根轨迹法从图4中得出,负载任意变化,系统仍然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从图2(b)中可看出,所有曲线正好交于一点,并且此点的纵坐标为0,说明在此时QP下,系统工作在交点横坐标对应频率,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均谐振,验证了根轨迹法的结论。

2.2 根轨迹法

利用MATLAB,在固定v、QP、QS下,对一次侧谐振网络导纳虚部求根得此时一次侧谐振频率u。编程实现在v值的一段区间内取足够多的点,并在图上对应画出固定QP、QS下的根点,就能得到固定QP、QS下,u随v变化的根轨迹图;同理在QP值的一段区间内取足够多的点,可以做出固定v、QS下,u随QP变化的根轨迹图。

利用根轨迹图对PP拓扑频率稳定性进行分析。

图3详尽描绘了固定QP、QS下,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改变的变化过程,可得出图示法已陈述的相同结论,但根轨迹法对于根值的分布情况描绘得更直观精确。当QP=4.25,一次侧谐振频率的中频率(分岔后频率值大小处于高频率点与低频率点之间的频率点)轨迹是一条水平直线,说明此时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均在直线对应频率谐振,得出结论与图示法相同。

由图4中所有曲线的交点2同时也是v=1时对应曲线的切点,可得出结论:对于固定QS,出现上面所述情况时对应的QP正是图4中点2对应的横坐标(图中对应QP值为4.25),即额定负载下,频率出现分岔时的临界QP值。通过选取大量不同QP,作出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变化曲线进行比较,曲线在大趋势上呈现出图3所示的规律:QP减小,频率出现分岔时对应的负载(简称为分岔负载)减小,说明减小QP,将使分岔负载减小,但在一固定QP的周围,曲线变化情况复杂,不具备上面所述性质。

图4详尽描绘了确定v和QS下,一次侧谐振频率u随QP改变的变化过程。图4中点2的横坐标表明了在QS=4时,额定负载下,一次侧谐振频率出现分岔时的临界Qp。此种方法,为研究不同QS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对应的临界QP提供了一种方法(文献[1]和文献[5]中推导得出了频率稳定性判据,但是不能得出额定负载之外的频率分岔临界QP)。文献[1]得出了当额定负载与分岔负载值近似相等,并且此时额定(分岔)负载对应的唯一频率分岔点的纵坐标为1,即图3中切点1纵坐标对应的频率为ω0时,CPT系统获得额定负载时的最大传输功率。如图4所示,当QS=4,QP的值为图4中点1对应横坐标的值,系统工作在谐振频率ω0时,在额定负载及比它大的一定范围内,系统始终能在分岔后的中频率点获得与最大传输功率相差很小的传输功率。此外,图4中v=0.9时的对应曲线并未出现分岔,这说明,当负载小于额定负载的0.9倍时,QP任意变化,均不会出现频率分岔,这点从图3中各曲线的对应切点横坐标均大于0.9也可以得出。

3 四种补偿拓扑频率稳定性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的图示法和根轨迹法同理对SS、SP、PS补偿拓扑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SS拓扑。负载任意变化,ω0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负载减小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三点),系统可能在其它频率实现一次侧谐振。

(2)SP拓扑。负载任意变化,ω0仍是一次侧谐振频率,负载增大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三点),系统可能在其它频率实现一次侧谐振。

(3)PS拓扑。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点(个别情况除外,如系统工作在额定负载取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下,ω0仍然是一次侧谐振点)。负载减小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二点到三点)。对于固定QS,利用根轨迹法,可精确求出不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对应临界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还可精确求出系统在额定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

(4)PP拓扑。负载变化,ω0不再是一次侧谐振点(个别情况除外,如系统工作在额定负载取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下,ω0仍然是一次侧谐振点)。负载增大到一定值,频率出现分岔(分岔为二点到三点)。对于固定QS,利用根轨迹法,可精确求出不同负载条件下频率出现分岔时对应临界Qp;负载任意变化,系统始终工作在原谐振频率(分岔前的一次侧谐振频率,分岔后的谐振中频率点,此频率值为恒值)的QP;还可精确求出系统在额定负载获得最大传输功率对应QP。

随着QP减小,4种补偿拓扑的分岔趋势均加剧。

4 结束语

图示法能够比较形象准确描绘出一次侧阻抗(导纳)虚部随负载或QP变化的趋势及规律;而根轨迹法则针对不同情况下,一次侧谐振频率随负载或QP变化的情况描绘得精确而详细。尤其是通过根轨迹法,能够轻松找到:(1)固定QS下,负载任意变化,一次侧原谐振频率点不变对应QP。(2)固定QS下,不同负载条件下的频率分岔临界QP。(3)固定QS下,额定负载时,在系统分岔后的中频率点取得系统最大传输功率时对应QP。事实上,针对此时情况,对于PS拓扑,当负载在小于额定负载的一定范围内(频率分岔为三点),传输功率都和额定负载时对应传输功率很接近,此时能够确保高传输功率;而PP拓扑,则是当负载在大于额定负载的一定范围内时,出现同样情况。SS和SP拓扑对比PS和PP拓扑,缺点是同样输入下,前者的传输功率不如后者;优点是负载变化,一次侧仍然在ω0频率点谐振,此时,采用定频控制能够得到稳定的传输功率。以上情况都为CPT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构造科学合理的CPT系统结构(补偿模式和器件参数确定)和频率稳定控制系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Wang C S,Covic G A,Stielau O.Power transfer capability and bifurcation phenomena of loosely coupl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4,51(1):148-157

[2]T.Bieler,M.Perrottet,V.Nguyen,and Y.Perriard.Contactless power and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C].in Conf. Rec.IEEE-IAS Annu.Meeting,2001,1:83-88

[3]Kim C G,Seo D H,You J S,et al.Design of a contactless battery charger for cellular phone[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1,48(6):1238-1247

[4]Wang C S,Stielau O H,Covic G A.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a contactless electric vehicle battery charger[J].IEEE Transactions onIndustrial Electronics,2005,52(5):1308-1314

[5]武瑛,严陆光,徐善纲.新型无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24(5):63-66

[6]Wang C S,Stielau O H.Load model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he design of loosely coupled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systems[C].In Proceedings of Power Con.Perth,Australia, 2000:1 053-1 058

[7]孙跃,王智慧,戴欣,等.非接触电能传输系统的频率稳定性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2005,20(11):56-59

[8]Jang Y,Jovanovic M M.A contactless electrical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portable-telephone battery chargers [J].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 2003,50(3):520-527

“气候类型判读”图示汇总 篇8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气候类型判读仍然是命题的热点, 此类试题既有选择题, 也有综合题。就题目呈现形式来看, 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而且图形多变, 图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气候类型的判读来讲, 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步骤, 了解了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以及明确了各气候类型的成因, 此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来看, 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各类图示解读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如下图)

以①图为例:首先读图, 横坐标为月份, 纵坐标左为气温、右为降水量;其次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步骤读气温曲线, 7月份气温最高 (该地为北半球) ,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该地为温带的气候类型) ;最后看降水柱状图, 夏季降水最多 (该地为夏雨型) 。因此, ①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和降水点状图 (如下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 图中每个点的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的值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 每个点的水平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值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量。图中8月份气温最高, 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份 (1月) 气温在0℃ ~15℃之间, 该地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 (1月) 降水较多, 该地为冬雨型。据此判断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3.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 不同的是, 折线图是将表示各月数据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 考生可将此类图示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 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下图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如下图)

将表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其判断方法与点状图相似, 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 判断所属温度带, 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5.三维坐标图 (如下图)

三维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 图中曲线表示气温变化, 柱状方块表示降水量的变化。上图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6.风向标图 (如下面甲、乙两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 风杆上的横道叫作风尾, 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处的每一横道表示的风力为4米/秒, 即风力为2级;二横道风尾, 表示风力为4级;三横道风尾, 表示风力为6级……

问:若上面甲图和乙图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那么应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答:该地在纬度40°附近, 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 (甲图中为西北风, 乙图显示该地区被高气压中心控制) , 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30°~ 40°之间, 位于南半球, 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如下图)

据上表分析, 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经典回放

例1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1―甲B.1―丙

C.2―乙D.2―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根据图2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地全年温和多雨, 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干旱, 冬季温和多雨, 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图1: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 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位于内陆,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 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AD

例2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 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问题。

据下表分析, 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表德班气候资料 (测站:29°50′S, 31°2′E, 海拔5m)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 该地最冷月为6、7月份, 地处南半球, 且最低气温在15℃以上, 因此其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通过分析该地降水资料可知该地为夏雨型。由此可知该地要么是热带季风气候, 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 在1500mm以上;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要少一些, 多在750~1000mm之间。综上, 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当然, 本题最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南半球并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四、强化训练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

A.12B.23

C.34 D.14

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 四地中降水季节 变化最大的是 ()

A.1B.2C.3D.4

读气候资料图, 回答3~4题。

3.图中1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①气候类型分布区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 型主要分 布在亚热 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分布区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 候类型分 布区夏季 均高温少雨

读世界某区域图, 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甲———热带沙漠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6.下图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 化范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陆地) ”, O为极点, A、B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7~8题。

7.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是 ()

A.1和8 B.2和5

C.3和6 D.4和7

8.气候类型234所在大陆为 ()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9.读某气候类型分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该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 类似气候 类型还分 布在世界 上______等地区。

(2) 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 下面四幅气候资料图中, 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______。与甲地区相比, 乙地夏季气温偏______, 冬季气温偏______, 全年降水较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以创新的图形提供信息, 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读图可知, 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为热带草原气候;③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而在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是干旱的, 故两地可能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2.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 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 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 降水季节变化大。

3.A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份均温为20~ 30℃, 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 属温带气候;七月份降水量大, 一月份降水量较小。故①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4.B①是温带季风气候, 它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但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 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全年温和多雨。

5.D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 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 受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 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6.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 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均较小。

7.A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 (南极大陆) 上, 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而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 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8.A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所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 所以A选项正确。

9. (1)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2) 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 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 ④低高多

图示理论与日语阅读教学 篇9

一、图示理论

图示 (schema) 一词来自希腊语, 最旱出现在古希腊哲学和心理学著作中。图示的概念最早是由康德 (I.Kant, 1781) 提出, 他曾论述图式的哲学意义, 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纯概念的东西, 图式是连接概念和感知对象的纽带。皮尔逊 (L.Pearson, 1982) 认为, 图示是“人们听到或读到某些信息是在脑海中产生的景象或联想”。Cook (1989, 1994) 提出图示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 (the pre-existent knowledge) 或“背景知识”。Widdowson (1983) 提出, 图示是认知的构架,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Rumelhart (1980) 也有类似的观点, 认为图示是人们所有知识的总和, 每个人都把各种图式或知识存储于大脑中。认知心理学家Bartlett在他的Remembering (1932) 中把“图示”描述成为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 (an active developing pattern) , 并由此提出了研究阅读心理的图示概念。

图示理论模式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 需要将输入信息与已知信息 (或概念) 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信息的编码、解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在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 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 才能完成信息处理的系列过程, 即从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到贮存。

图示理论包含两个策略:自上而下 (top-down processing) 策略和自下而上 (bottom-up processing) 策略。自上而下策略指的是人脑中被客观世界激话的知识, 加上过去的经验、期望和自觉对所分析的事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这个过程是根据人的经历和背景知识由整体到细节;相反, 自下而上策略是由分析细微之处入手, 进而统观全局。通过实验研究证明, 阅读理解也涉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即两种策略。在日语阅读理解过程中, “自下而上”策略表现为:读者较注重语言信息, 即单词、句子等具体信息的听辨或具体图示的运用, 是读者运用语音、词汇、句法等去留意形式的过程;而“自上而下”策略则较注重高层次的图示运用, 即较多利用大脑中已存在的抽象概念和知识来分析、处理新输入的信息, 是读者运用自己固有的图示和背景知识去推测和提取意义的过程。

根据图示理论, 任何语篇本身并无意义, 它只不过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理解的媒介。在阅读过程中, 只有当读者充分启动大脑中的图示网络, 把自己原有的知识与语篇负载的语言文字信息联系起来以后, 意义才能产生, 理解才能实现。面对一篇语言材料, 读者通常采用两种基本信息处理方式, 即“自下而上” (bottom-up) 和“自上而下” (top-down) 。“自下而上”的方式亦称“材料驱动式” (data-driven) 阅读, 它遵循由“单词—句型—段落—语篇”的解码顺序。在这种信息处理过程中, 输入信息起始于最基本的图示, 并逐渐合成较大的高层次图示, 它使读者容易注意到新信息, 注意到那些与他们所期望的话语和结构不相符的信息。而“自上而下”方式则遵循“既往经验—语言直觉—选择性阅读—篇章含义”程序。

图示知识一般分为三类:语言图示、内容图示与形式图示。语言图式是指读者的词汇、短语、句法等语言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读者对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主题或领域的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图式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 (genre) 的了解程度, 主要指不同类型的文章的总体结构及段落的修辞组织结构。

二、图示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

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所具有的背景知识决定的, 读者对所读材料具有的背景知识越多, 就越能正确理解信息。背景知识在阅读理解中, 图示理论的两种策略相辅相成, 同时发生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次, 并引导着输入信息与图示知识的相互作用, 达到理解的目的。图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的驱动力, 在话语信息的预测和推理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能帮助学生增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速度、克服心理焦虑。

1.预测作用

图示集合了关于某一定型事物的具体构成的知识, 它能为人们理解语言材料提供一种积极的准备状态。当图示被激话后, 人们对即将要阅读的内容会产生一种预期作用。图示有利于人们选择、注意和记忆重要信息, 预测未明确表达信息, 为新信息的同化提供组织框架。人们运用已有的图示去搜索语篇信息, 并利用所得信息对语篇的内容进行预测, 如果所得信息与开始的预测有差异, 人们马上调整并修改错误的预测, 重新建立新的预测。因此, 准确的预测应是阅读理解技能的重要内容。

2.补充作用

有时候, 阅读材料中一些不言而喻的细节性内容并没有讲出来, 这时只要激活相应的图示, 在阅读理解时所建立的意义表征就会包含关于这些部分的信息。阅读材料中没有直接叙述而由图示提供的信息差与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学生可以借助图示, 将这些事项补充进思维当中, 建立材料语义的连贯。

3.对信息的选择性加工

图示对所要加工的信息并非全部接纳, 而是有针对性的。某一图示一旦被有关线索激活, 就会为信息的加工储存提供一种框架。当输入的信息与图示密切相关, 则会被图示组织进来并获得巩固的记忆;而与图示无关、难以组织进来的信息则很容易遗忘。在有些情况下, 不能由图示组织起来的信息就会很快丧失。

三、图示理论对日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1.内容图示及其对日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内容图示是指读者对一篇文章内容的熟悉程度, 即狭义的背景知识, 它由两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关于某种文化或亚文化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具体阅读文章中涉及的有关学科或专业方面的知识。一般说来, 读者的知识越丰富, 就能够越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高级阶段的信息处理和提出假设上, 从而达到对文章较好的理解, 充足的背景知识甚至能对较低的语言水平构成一种补偿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语阅读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1) 不断充实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帮助学生消除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理解上的障碍, 激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 促进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2) 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量, 多读一些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等领域的文章, 因为读者与材料所相关的知识经验越多, 理解越好。

2.形式图示及其对日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形式图示是有关各种文章, 修辞之间差别的背景知识和读者对材料结构排列熟悉程度的语篇知识。对文章体裁和语篇结构形式图式的了解能增加读者对文章内容的吸收。所以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1) 渗透文章体裁知识的讲解。分析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和结构, 将有助于学生迅速理解所读材料的大意, 了解情节的发展, 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注重语篇结构教学。语篇结构作为一篇文章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有效完成阅读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提示作用。一篇文章是一个思想连贯的语言整体, 既有完整的思想又有完整的结构, 阅读理解过程中, 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 非视觉信息也会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

总之, 阅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系统, 图示理论只是其中之一, 教师的最终目的是如何使用图示理论去指导阅读教学, 同时培养大学生不断开拓视野, 丰富自己的知识草图的积累, 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运用图示理论来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顾晔.试论图式理论与阅读教学[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8, (3) .

[2]张必隐.阅读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

[3]吴庆麟, 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应用图示思维 提升化学素养 篇10

一、图示思维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图示类型、考查学生的层次和角度,对图示进行优选。主要以基本实验操作图、工业流程图和电化学装置图作为基本教学内容,结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对学生自身的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借鉴“翻转课堂”理论和模式进行探究性教学。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课外观察以及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示进行分析,然后将从图示中获得的信息利用电子邮件或者微信群等途径进行讨论和总结。同时,还要布设三项课内任务,即对图示进行解析、从图示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和设计精简图,积极引导学生在明确核心要素、获取关键信息的基础上,思考、设计以及绘制图示。

1. 辨析实验操作图

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提出的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和展示,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获取信息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对图示进行观察,然后深入地探讨和思考,在这一环节应当明确教学主题。比如,采用以下各组仪器设备,无法达到化学实验目的的是哪一组?请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总结认知和辨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图的技巧和方法:明确化学实验目的,对化学实验仪器的特点进行分析,关注试剂以及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实验操作步骤和特点;同时,还要梳理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图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培养学生分析化学实验操作图的意识和能力。

2. 精简电化学设备图

例如,仔细观察和分析氢氧燃料电池装置图(图2),从图示中能够获得何种信息?基于上述信息,可得出怎样的结论?

通过观察上图,获取重要的信息,以此来推断结论,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化学理论知识。通过以上阐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他们能够明确认知电化学设备图中的基本信息和重要信息。在此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和认知如何对外显电化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学会梳理电化学装置图的方法和思路。同时,还要明确电化学设备图的中心要素,全面理解和认知精简图,即关键信息的提取、核心要素的凸显以及初步体会精简图的设计思路和一般步骤。

3. 设计工业流程图

有关工业流程图的教学应围绕以下问题展开:工业流程图中包含的关键信息以及核心要素分别是什么?是否能够进行自主设计,并在现有信息基础上绘制精简流程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提供的图示,在进行思考以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然后进行自主设计,并对工业流程图进行精简绘制。对工业流程图进行优化设计,并绘制精简图,明确流程图上的核心要素和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和理解工业流程图的设计思路、方法。在精简图绘制过程中,可采用的一般步骤如下:对图示进行分析,全面准确地获取信息,凸显核心要素和关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思、绘制精简图示,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拓展知识,并进行梳理总结,从而巩固和提升知识。

二、在化学教学中应用图示思维的作用

图示思维在当前化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实践中基于图示的应用来创设教学情境,以化学科目核心知识作为载体,进行精心设问,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提高他们综合利用化学规律以及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利用认知和辨析图、精简图进行工业流程图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图示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应当组织学生综合利用基本的实验操作原理、原电池以及电解性质等核心知识进行研究讨论,并且依次完成上述几项教学任务。通过后续测试发现,应用图示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和化学素养。比如,有些学生认为以前的学习模式多在“刷习题”,让人感到非常的烦躁;而图示思维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理解,感觉非常有意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此可见,图示思维教学法可将原来重结果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模式。

此外,图示思维还能够有效解决以往学生认为图示变化无常、识辨难度大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传统模式下看到化学实验图以后就发懵,而今觉得识辨图示不成问题。从这一层面来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用图示思维,可以透过表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从根本上消除思维上的障碍,并以此为基础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而言之,应用图示思维,可以促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并对化学科目的本质有更深的认知和理解。在运用图示思维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图示本质,并且总结分析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摘要:图示思维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能够引导和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化学素养,图示思维

参考文献

[1]边永平.图示法——跨越化学思维障碍的跳板[J].考试与招生,2014(2).

[2]宋航行.基于图示学习成于创新思维[J].化学教与学,2014(3).

用图示法来解说历史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63-02

在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中,如何把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科学归纳、分类,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着手,用一些简单明了的图示来解说历史,使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也更便于掌握。

例一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侵略的目的、方式的变化

1.画一个圆,填写“工业革命”。

2.在“工业革命”前后两个方框内填写“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表示工业革命前后资本主义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就决定了列强对外侵略扩张的方式和目的也有明显区别。

3.从工业革命引出两个箭头,表示工业革命前后侵略的目的分别是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因为工业革命之前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这个阶段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阶段,亦即资本家的创业时期。在这个阶段资本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这时列强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掠夺财富,即黄金白银,以此来增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满足扩大再生产的需要;而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机器大工业阶段,产品产量的增加使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市场变得很急需。

4.从工业革命再引出两个箭头,表示工业革命前后西方列强对外侵略的方式,在方框内填写“抢劫、掠夺”与“武力和商品”,这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前,西方列强的经济实力还不够雄厚,不能靠商品来打开落后国家的大门,而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又起着顽强的抵制作用,所以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西方那些探险家通过暴力、抢劫和掠夺来获取大量财富,而工业革命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实力的增强,产品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他们可以以武力为后盾,靠物美价廉的商品来打开落后国家的市场,掠夺这些国家的原料。

这样,就把难以理解的知识,化解成简单明了的直观图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图示法还可以作教学小结,归纳、概括单节的知识要点,甚至单元的知识结构,使知识内容的条理更加清楚。

例二第六章第一节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

1.画一个方框,中间填写“国共合作的实现”,其上下左右分出四个箭头分别标注“条件”、“步骤”、“基础”、“成果”。

2.分别在四个箭头所指方向画四个方框,“条件”所指方向填写“可能性和必要性”, “步骤”所指方向填写“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基础”所指方向填写“新三民主义”,“成果”所指方向填写“黄埔军校”

以此知识框架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相关知识点。

(1)可能性:当时的国民党尚为真正的民主派,而且有实力、有威信,孙中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必要性:“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要想取得革命的成功,就必须联合农民阶级和其他的阶级,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2)步骤:中共“三大”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党的性质转变为四大革命阶级的联盟的政党。

(3)基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由于它和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基本一致,所以,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4)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于广州黄埔创办陆军军官学校。在军校中,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为中国国民党代表,周恩来为政治部主任。黄埔军校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1924年至1927年共举办六期,共毕业7399人,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批的军事骨干。

总之,图示教学法可以使课本上那些繁杂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对于知识的掌握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教学和业务自修中多留心分析学科知识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一个个简单明了的示意图,对学生的学习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利用图示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篇12

学生学习历史也一样,课本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大多都像匆匆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他们眼前一闪即逝,留下的只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知识。

这些历史知识之所以遗忘得快,主要是因为历史课单纯语言叙述多,引人注目的、生动的标志少,知识缺乏直观性,学生缺乏眼、耳、手、脑等器官并用的协调运动,无法使左右脑同时并用,从而影响了识记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不同的信息形式对人接受知识的影响是不同的,以下是一组统计数字:

如表,语言信息在人脑中反映最慢,其引起的判断、推理也较为迟缓。图示、图片信息比语言信息要快1—2倍以上,实物信息则比语言信息快3倍。图像信息对人脑产生的冲击力可以大大加快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将学到的知识迅速转化为持久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历史课因其学科的特点,可以使用教具,诸如地图、图示、图片以及模型、录像等,把课本知识还原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追寻前人活动线索、发展规律的隧道。下面我分别举例说明。

首先谈谈历史图片。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插图,这些插图有重要历史人物画像、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画面、古代文物及艺术作品,教师应抓住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从画面上发现历史时代特点、经济发展水平、社会风尚习俗等,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年级选修本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的《西周的政治和经济》中有一幅反映西周时期奴隶状况的插图。这幅图来自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它较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时期的社会情况。从这幅图看,西周有大量奴隶存在,有蚕丝和马匹。由此可以判定西周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丝织品,马匹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用品。五个奴隶中有大人,有小孩,有男子,也有女子,其反手被缚的形象反映出奴隶的处境十分悲惨,他们世代为奴,其他位如同奴隶主手中的工具一样,可以转让、买卖和杀害。从图上看五个奴隶换一匹马加一束丝,说明奴隶的价格很低。其原因,一是由于战争,奴隶大量存在;二是当时农耕范围比较小,耕地只限于城邑附近,劳动力不太短缺,相反,马匹较为稀少,丝织品更为珍贵。这反映出西周时期纺织水平还非常落后,畜牧业也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这幅图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西周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水平,反映了西周奴隶制度的情况,对学生了解西周社会是很有帮助的。

利用图示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记忆理解知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阶段,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进行了一系列幕后交易。为讲清这段历史,我先挂出《欧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英、法、苏、德、捷、意、奥、西等国的战略位置、资源分布、军事情况,然后做三足鼎立示意图。 (如下)

30年代,德国在道成斯计划和洛迦诺公约的扶植下已成为欧洲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军事力量高居英法之上,德国既想报“一战”之仇,除掉法国,也想吃掉社会主义苏联。但德国为防止两线作战,需要先稳定苏联。因此在德对苏的箭头上写“敌视、顾虑”德为做好战争布置,还需取得和英法的暂时妥协,于是在德对英法的箭头上写“敌视、利用”。英法为躲避德国的战争锋芒,保护自己的利益,希望苏德开战,自己坐收渔人之利,而执行绥靖政策,故在英法对德的箭头上写“绥靖”和反映这一政策的西班牙内战和慕尼黑阴谋。但是英法看到德国咄咄逼人的姿态,出于国际政治的需要,又做出制止战争的样子,与苏联谋求联合,故在英法对苏的箭头上写“敌视、谈判”。苏联面对德国的军事行动和英法的阴险企图,一面紧张地与英法谋求联合,一面与德接触,争取自己避免战争,因而在苏对英法的箭头上写“警惕、谈判”。在苏对德的箭头上写“敌视、谈判”。在黑板上多次画箭头,使其“动起来”,表现出三方之间抗衡与利用关系。

这个图示对学生分析理解本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英法等国在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中的政策,德日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英法德意制造慕尼黑阴谋,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坐视波兰灭亡,实行静坐战争等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

利用地图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我在高二文科班讲授世界史 (上) 第16章第3节《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时,挂《欧洲 (一战前) 政区图》。 (图略)

在讲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的同时,将英、法、俄三国用彩纸盖上,再指德、奥、意三国。然后告诉学生,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跳跃式地发展,超过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然而海外殖民地却比英法少得多,它抢夺殖民地、发动战争的欲望最强。之后,请学生们分析“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可能面临什么处境?”“假如你是德国总参谋长,你该怎样指挥这场战争?”

同学们走到地图前侃侃而谈:在未来的战争中,德国可能处于英法和俄国的夹击之中。为保证德国的胜利,德国应先集中兵力完成某一方面的战争,然后再进行另一方面的战争,防止两线 (东西) 同时作战。

教师再问:“首先完成哪一方面的战争呢?”同学们在讨论中达成共识:根据俄法两国的军事力量和地理环境,德国应首先向法国进攻,灭亡法国。

这样边看地图边分析,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然后我再请同学们思考“德国在确定先进攻法国的战略思想后,可能从什么地方打开法国的大门?德国会不会倾全力在德法边境直接向西进攻?”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进一步分析了普法战争后的情况,阿尔萨斯、洛林被德国占有,法国在法德边界必设重兵防御,德国从这里进攻必然要付出较大代价。而法国北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战争准备不足,国家力量弱小,正好可以作为进攻法国的突破口。此时教师及时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有关史实补充进去,为同学们的分析提供证明。学生们自己的判断和推理得到证实而感到兴奋,从而更加跃跃欲试。

这是一节国际关系的分析课,由于较好地使用了地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因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个班是2000年毕业的,在进入大学即授课两年后,几个学生回校看望老师时还能饶有兴起地把这节课的内容生动地描绘出来,这说明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巧妙结合的成功。

利用图片、图示、地图等直观教具,说明某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情况、政策措施、国际关系特点等,将文字叙述和理论分析直观化,是一个将知识由浅入深的演化过程。这样做,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直觉感官,促进他们的右脑运动,达到与左脑协调发展的目的。当右脑将图片信息传递给左脑后,左脑会迅速把图像信息进行提炼、判断、推理,并长久地留在记忆里。

上一篇:学科走向下一篇:网络信息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