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2024-08-06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精选8篇)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1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 是眼科电疗法的一个重要方面。该方法可使药物在局部组织保持较高浓度和较久时间及治疗期间无疼痛, 具有全身反应少、发挥作用快、省药量等优点[1]。我科自2001年3月用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对1324例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治疗, 并进行针对性护理,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08年3月共收集门诊及住院患者1324例, 其中男性609例, 女性715例, 年龄在31~84岁。玻璃体混浊562例, 早期白内障234例, 结膜下出血68例, 急性结膜炎246例, 虹膜睫状体炎175例, 眼底病 39例。

1.2 方法

采用西安华亚电子公司制造的LD-I型离子导入仪。患者取仰卧位。连接电极片于治疗仪上, 根据眼部病情选择导入的药物, 将四五层纱布叠好放于小药杯中加入所需药物浸湿, 覆盖于患眼外脸部, 一侧电极片用生理盐水布垫包裹放于后颈部, 另一侧有2个电极片, 在两眼镜片的中央, 将眼镜固定于药物纱布外面, 根据所用药液选择极性开关 (阳性或阴性) , 依患者的耐受程度通电0.5~2.0 mA, 缓慢加大电流, 以便于药物的挥发与渗透, 20 min后治疗完毕, 每日1次, 7~10 d为1疗程, 经医生检查记录病情后做下一个疗程。

1.3 结果

结膜下出血、急性结膜炎共314例, 经一个疗程治疗均临床治愈;虹膜睫状体炎175例, 经2个疗程治疗均临床治愈;玻璃体混浊、早期白内障、眼底病共835例, 经2个疗程后明显显效679例, 占81.3%, 显效831例, 占99.5%;不显效4例, 占0.48%。3个疗程治疗后明显显效746例, 占89.3%;显效833例, 占99.8%, 不显效2例, 占0.24%。所有患者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

2 护理

2.1 治疗前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的治疗环境。治疗前实施常规项目检查, 向患者讲解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做好解释工作, 消除顾虑, 使之在治疗过程中密切配合。急性结膜炎的患者应将眼内分泌物冲洗干净, 以防交叉感染。

2.2 治疗中护理

①将治疗巾垫在头后部, 以避免弄湿枕头, 要注意保暖, 根据室温加盖毛巾被或棉被。②注意依患者的耐受程度, 由小到大缓慢调整电流的大小。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询问或倾听患者的主诉, 密切观察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变化。如电流大, 眼部皮肤有针刺感或烧灼感, 应积极处理, 防止烧伤。同时也应观察全身疾病的病情, 如心肌梗死等。

2.3 治疗后护理

①患者治疗后视物模糊, 视力下降, 须向其说明是暂时性的, 勿紧张, 几小时后可自行恢复。②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点眼药的方法及注意用眼卫生, 注意加强身体锻炼, 防止感冒, 注意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 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禁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③心理护理:由于有些眼病如眼底病、玻璃体混浊、白内障等, 病程长, 患者常常忧愁、焦虑等, 护士在与患者接触中要用和蔼的态度, 采取心理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方法, 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4 防止交叉感染

治疗用的沙布药垫, 应一人一更换, 不可重复使用, 每次治疗结束后, 用75%乙醇消毒电极片以防止液体浸入电极片连线端腐蚀内部线路。

3 讨论

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法为临床护理项目, 它利用稳定的低电压 (100 V以下) 和小电流的直流电, 使带有电荷的药物离子不经血循环而直接透入眼内。即利用直流电场之作用, 将拟导入的药物离子放在同性的电极下, 根据电子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将药物离子进入眼内[1]。同时也伴有电脉冲对局部皮肤产生连续刺激起到了热疗及按摩作用。温热促使局部血管扩张, 改善微循环, 增加血流量, 增强抗体和免疫力, 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的吸收。按摩疗法, 可缓解疼痛, 增强血液和淋巴循环, 促进渗出物吸收, 并可降低眼压[2]。一般眼药常规点眼治疗时, 每次点眼只能滴一二滴, 加之药物与泪液混合后, 降低了药物在结膜囊中的浓度。另外, 一般滴眼剂作用时间短, 吸收渗透性差。而本方法使药物在眼内所能达到的药物浓度比局部点药高20倍[1]。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掌握了其原理及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 疗效显著, 安全经济, 同时改变了传统的给药方法, 极大地减轻了患者输液、眼球注射的痛苦, 患者易接受, 值得推广使用,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眼部疾病,药物离子导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李风鸣.眼科全书 (上册)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922, 913-914.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2

【关键词】乳腺纤维囊病;中医药疗法;中药外敷离子导入

【中图分类号】R65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8-0115-01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发病之一,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临床常表现自觉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刺痛并出现大小不同的片状结节,有触痛,以乳房外上象限多见。多数月经前加重,月经后减轻。与情志变化也有密切关系。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本院运用自拟中药“乳增消”合剂外敷加离子导入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疗效满意,总有效率100%,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年龄20~30岁11例,30~40岁30例,40~50岁17例,50~55岁2例;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对照组60例,年龄20~30岁10例,30~40岁17例,40~50岁28例,50~55岁5例;病程最短20天,最长6年;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1]发病部位多为乳外上象限,肿块多呈条索状或结节状,与皮肤无粘连,有压痛。随月经周期变化的乳腺肿块经前痛甚,经后减轻。经红外线扫描,乳腺X光,病理学检查除外乳癌、乳腺纤维瘤。

1.3治疗方法

1.3.1中药外敷加离子导入予“乳增消”中药合剂外敷,药物组成:山茨菇、乳香、当归、茯苓、白术、栀子、红花、丹参各100g,黄芪、白芍、柴胡、赤勺、通草、益母草等各50g,取上药于白酒浸泡7天,滤液备用。将纱布浸于药液,外敷于患处,加乳腺红外线离子导入治疗30 min,每日1次,15天一疗程。

1.3.2对照组乳癖消5~6片/次,每日3次口服,疗程15天为1疗程,经期停服。

2结果

2.1疗效标准[2]治愈:乳房肿块及疼痛消失,乳腺红外线扫描提示暗影消失。随访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乳房肿块缩小1/2以上,乳房疼痛消失。乳腺红外线扫描提示暗影明显减少。随访6个月以上情况稳定、无加重。有效:乳房疼痛减轻,肿块无变化。无效:乳房疼痛,肿块无变化。

2.2结果治疗组60例,治愈50例,显效8例,有效2例,无效:0,总有效率100%。对照组60例,治愈29例,显效13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3.3%。

3讨论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是一种良性疾病,有恶变可能。多有雌激素与孕激素失衡有关。使乳腺导管及乳腺小叶上皮发生随月经来潮而出现增生和复旧不全,致乳腺增生[3]。乳房为足阳明胃经循环区域,乳头为肝经所属。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乳络不畅;久之郁结咸痰或肝郁脾虚,气滞痰凝,均可发为乳癖。“乳增消”合剂中柴胡、白芍疏肝解郁,平抑肝阳。丹参、红花、当归、赤勺、乳香、益母草活血化淤止痛、消肿。栀子、通草、泻火消痞、化痰消积,山慈姑消痈散结,白术、茯苓、黄芩健脾除湿。“乳增消”中药合剂具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止痛功效。局部药物导入,具有见效快,疗效可靠,副作用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作用。同时加强对乳腺增生病的防治工作,让患者保持心情舒畅,情绪稳定及时治疗月经失调等妇科疾病,进一步减少本病发生。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2辑[S].1997:50-51

[3]杨丽娟.乳腺增生病中医治疗近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1):76-77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眼科2003年0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患者, 共50例, 其中男性33例, 女性17例;年龄50~70岁, 平均60.2岁;病程1d~1个月, 平均14d。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由内分泌科治疗控制血糖, 眼科给予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改善循环的药物, 肌注维生素B1、B12。同时配合电控药物离子导入:用DY-多功能眼病治疗仪。导入方法:眼-枕导入法 (即眼睛放药纱, 颈后发际放湿盐水纱布) 。通电强度:电流0.3~1.5mA, 电压0~300u V, 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导入时间:20min/次, 2次之间间隔至少40min。治疗时间:30d。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5例, 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用:导入药物: (1) 地塞米松注射液, 每次20mg。导入极:正极。 (2) 5%碘化钾溶液每次7mL。导入极:负极。2对照组用:导入药物:2次均用5%碘化钾溶液每次7mL。导入极:负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制的改善情况。

2 结果

2.1 疗效评判标准

本组病例以治疗前后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制的改变作为疗效评判的主要标准。显效: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制等明显好转或消失;有效: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制等略有好转;无效:眼睑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限制等无变化或加重。

2.2 结果分析

治疗时间统一为2 0 d, 观察组及对照组疗效分析, 见表1。

依据χ2检验, 观察组疗效好于对照组疗P<0.05。

3 讨论

糖皮质激素虽有明显减轻组织水肿, 促进渗出吸收的作用。但糖尿病患者应用皮质类固醇有一定的禁忌, 易出现不良且导致血糖难以控制[3]。本组病例使用眼部电控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法, 全部病例无出现由于使用皮质类固醇所致的不良反应, 联合糖尿病治疗, 血糖能够维持或低于在出现病变治疗前的水平。眼部电控药物离子导入是利用电场作用和电荷同性相斥, 异性相吸的原理, 将药物放在相同的电极下, 使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药物离子、带电胶体微粒经过眼睑皮肤、角膜被斥入到眼内, 达到治疗眼病的目的[4]。以眼部电控药物离子导入作为地塞米松的给药方法, 同样可以发挥其减轻组织水肿, 促进渗出吸收的作用。提示本方法为眼科使用皮质类固醇, 特别是对需要却不适宜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而且具有发挥作用快、皮质类固醇用量少, 无损伤、无痛苦、无明显副作用、可消除患者心理障碍、疗效确切等特点[3]。而碘化钾中的碘离子具有促进炎症吸收、软化纤维组织、松解粘连的作用。

我们选用地塞米松配合碘化钾采用眼部直流电控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本病, 总有效率92%。观察结果显示地塞米松离子导入观察组的疗效较单独应用碘化钾的对照组 (68%) 好。提示地塞米松眼采用眼部直流电控离子导入的方法治疗本病, 具有发挥作用快, 无痛苦, 副作用小, 所用药物、仪器价格便宜, 操作方便, 疗效确切等特点。

综上所述, 地塞米松采用眼部直流电控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 疗效显著, 具有发挥作用快、副作用小、治疗时间短等特点, 可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痛苦。

摘要:目的探讨眼部直流电控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全部病例均由内分泌科治疗控制血糖, 眼科给予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改善循环的药物, 肌注维生素B1、B12。对照组配合2次/d碘离子导入;观察组应用电控地塞米松离子导入及碘离子导入各1次/d。10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后, 通过统计学分析2组治愈率。结果观察组治愈率56.0%, 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率28.0%, 有效率68.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应用直流电控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的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电控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麻痹性斜视的疗效显著。

关键词:地塞米松,糖尿病,眼外肌麻痹,离子导入

参考文献

[1]林呈飞, 韦征, 李波.糖尿病患者并发眼肌麻痹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04, 14 (2) :156.

[2]夏群, 关航.老年人糖尿病性眼肌麻痹的临床分析[J].眼科, 1998, 7 (3) :134~136.

[3]李志英, 王燕, 叶笑妮, 等.糖尿病患者急性视神经病变的综合治疗[J].中医中药眼科杂志, 2003, 13 (3) :140~142.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4

关键词:中频治疗仪,直流导入,中药,腰痛疾患,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 也是造成腰痛的主要疾患。由于腰部负重大, 肌肉制动较困难, 韧带、筋膜的血运相对差, 影响组织愈合修复, 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一旦受损, 轻则影响工作、生活, 重则丧失劳动力,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我们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 对145例腰椎间盘突出、123例急性腰扭伤、198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 采用中频治疗仪直流导入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中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治疗前后症状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腰痛486例, 其中腰椎间盘突出145例、急性腰扭伤143例、慢性腰肌劳损198例;男241例, 女245例;年龄16~79岁, 平均46岁。急性腰扭伤发病至就诊时间为12 h~3 d。椎间盘突出与慢性腰肌劳损病程6月~9年, 本次急性发作至就诊时间为1~7 d。本组患者均有腰部剧烈疼痛, 腰背部僵硬, 无法弯曲, 活动受限。需要借助臂力方可改变体位, 翻身或起身站立, 但行走艰难。本组均无四肢麻木或肌力减退等神经压迫症状。取仰卧体位肌肉放松时腰痛明显减轻, 活动或增加腹压时疼痛加剧。就诊时本组病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腰背强迫板直体位, 双下肢肌力、活动正常, 可自行板腰行走。体查时腰部呈板直彊硬, 生理曲线存在, 无侧弯。腰部压痛明显, 均有不同部位的剧烈压痛区,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角度<30°) , 站立弯腰试验阳性 (角度<15°) 。X线腰椎正侧位片检查, 全组患者均未发现椎体压缩性骨折、脱位, 未发现附件骨折及椎间小关节脱位等腰椎骨质性病变, 椎间突出患者其椎间隙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如有骨质器质性病变或有神经压迫症状的病例, 需要做特殊治疗者, 不列入本组。有严重心脏病、安装心脏起搏器、妊娠、恶性肿瘤、有出血倾向性疾病与、局部皮损或感染者为此治疗的禁忌证。

1.2 方法

1.2.1 设备与材料

1.2.1.1 设备

我们选用中频治疗仪 (直流型) 。中频电叠加直流电输出, 频率可无档次调配, 中频区可选调2~8 KHz。输出电流波形有正弦波、方波、三角波、梯形波与微分波等可供选择。治疗电流强度可从50 mA~100 mA调节, 直流电电流强度可从0~20 mA无档次调节, 治疗时根据患者的感觉来调控。治疗时间可在10~30 min间选择定时。

1.2.1.2 材料

中药制剂的方组以及制作。 方组: 红花5 g、桃仁5 g、当归尾5 g、没药5 g、川乌5 g、荆芥5 g、赤芍5 g、牛膝5 g、川断5 g、独活5 g、自然铜3 g、血竭3 g、米酒适量。制作:将红花、桃仁、当归尾、川乌、荆芥、赤芍、牛膝、川断、独活、分别粉碎成中粉, 将没药、自然铜、血竭粉碎成细粉, 充分混合后加入米酒调成干糊状即可使用。

1.2.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俯卧体位, 将调制好的中药糊剂敷贴于疼痛敏感区两侧, 骶脊肌的外侧缘, 分别盖上治疗仪电极板。或将调制好的中药糊剂敷贴于疼痛敏感区稍上移, 盖上治疗仪电极板正极, 负极电极板用生理盐水涂湿置于骶尾区皮肤上, 如果患者疼痛偏侧, 负极也相应偏向对侧。对每例患者要因人施治, 根据病情、年龄、个人耐受程度而调配电流频率、波形以及强度, 时间取15~20 min。1次/d, 共治疗10 d。

1.2.3 治疗观察指标及临床症状评分标准

我们对本组病例的临床3项症状, 采用4等级, 3分法进行评分。症状评分标准见表1。

1.2.4 治疗效果分级及疗效评价标准

我们根据治疗后症状分值变化来评价治疗效果。本组病例采用4等级, 9分制来评价疗效。治疗效果等级及疗效评价标准见表2。

2结果

连续治疗10 d后, 本组患者疗效非常显著,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消失, 临床症状评分分值大幅度下降。治疗前后症状分值与病例分布情况见表3。

治疗前后症状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表明此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与慢性腰肌劳损疗效显著。治疗前后症状分值比较情况见表4。

本组486例治疗10 d后总有效461例, 总有效率达94.86%;总显效410例, 总显效率达84.36%;治愈327例, 治愈率达67.28%;无效25例, 无效率5.14%。治疗效果见表5。

3讨论

腰部是躯干活动的枢纽, 运动幅度大, 负重力度强, 一不小心, 极易造成损伤。因此,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 也是造成腰痛的主要疾患。由于腰部肌肉制动较困难, 韧带、筋膜的血运相对差, 影响组织愈合修复, 给治疗带来困难。所以一旦受损, 轻则影响工作与生活, 重则会丧失劳动力,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病情转为慢性, 甚至终身带病。临床上治疗方法五花八门, 往往疗效不够理想。我们设计一套治疗方案:选用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中药调酒用中频直流导入行局部治疗。操作简单可行, 疗效理想, 经济且无副作用。

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中药调酒外敷, 加用中频治疗仪直流导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起到下列作用:① 局部麻醉镇痛, 解痉制动作用。方中的川乌、独活、赤芍等。对局部末梢神经有麻醉, 对肌肉有解痉作用, 起到镇静止痛, 舒张肌肉, 使损伤部位松弛, 达到制动而利于愈合。例如川乌所含的乌头碱, 对神经肌肉接头活动和神经干复合电位, 首先是阻遏兴奋在神经末梢的传导, 高浓度也可使神经干完全丧失兴奋和传导冲动的能力[1], 从而达到麻醉作用。② 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作用。方中的红花、当归尾、没药、赤芍、荆芥、牛膝、血竭等。能扩张毛细血管, 促进血液微循还, 加快瘀血和炎症水肿的吸收回流。起到消肿止痛, 促进愈合修复的作用。例如红花所含的红花苷、红花醌苷等, 有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 抗炎、镇痛等作用[2]。③ 消肿生肌, 续筋疗伤作用。方中的续断、没药、血竭、自然铜等。能增强肌肉的张力, 促进纤维组织的再生, 起到生肌续筋作用。例如自然铜含有大量锌、铜、铁、锰、钙等元素, 其中锌、铁、锰利于胶原合成, 铜能提高赖氨酸氧化酶的活性, 使胶原纤维韧性、胶原不溶性增大、增强生物力学强度[3], 从而加速组织的再生愈合。④ 用米酒调制药剂行局部外敷行直流导入, 酒精和电波有如下的扶助功效:能更有效地淬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有助药物有效成分向组织深层导入, 促进皮肤主动及被动吸收, 还有舒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作用[4]。⑤ 中频直流药物导入, 使局部有效药物浓度迅速提高, 达到口服或注射等用药途径的数倍, 形成药物“离子堆”, 不仅药理作用强, 而且持续时间长, 起到了高效的治疗作用。⑥ 电流波贯穿局部软组织,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激活神经末梢, 增强肌肉张力, 也起到了理疗作用。对疾病的治疗达到叠加作用。

本组病例采用中频直流导入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中药行局部治疗, 疗效显著。总有效率达94.86%, 总显效率达84.36%, 治愈率达67.28%。全组均无不良反应。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轻、消失, 治疗前后症状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临床资料显示, 我们设计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新颖、可行、有效, 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的较佳方法, 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沈映君.中药药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98.

[2]张廷模.临床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393.

[3]王锦鸿, 陈仁寿.临床实用中药辞典.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309.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腹泻病患儿均为我科住院患儿, 将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 各24例。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常规给予补液、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辅助治疗, 穴位选神阙、大肠腧, 每天1次, 每次20min, 直至大便成形。

1.3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评定[1],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明显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小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 病因上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两大类, 而感染性疾病中, 近几年病毒感染发病患儿逐渐增多, 在城乡卫生条件较好的地区, 超过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病毒感染腹泻以大量稀水样便为特征, 因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 西医常采用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措施。感染性腹泻易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西医以抗菌素治疗为主。中医认为人体皮肤腠理与五脏六腑真元相贯通, 药物可以通过体表、腠理到达脏腑, 起到调整机体、抗病祛邪的作用。中药穴位离子导入就是将药物通过皮肤各层, 进入体循环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此方法尤其适用于儿童, 儿童的皮肤对药物的透皮吸收性很好某些药物制成外用制剂后, 儿童患者比成年患者皮肤吸收性好、起效快, 可以不经过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 且皮肤间层还有储存作用, 使药物浓度曲线平缓, 提供了可预订的和较长的作用时间, 因而可维持稳定持久的血药浓度, 且无皮肤过敏、起疱等不良反应。综上所述, 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 起效快、药效强, 疗程短、方便患儿, 易被患儿及家长接受, 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中药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小儿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常规给予补液、抗感染、调节肠道菌群及对症处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中药穴位贴敷、离子导入辅助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药穴位离子导入辅助治疗小儿腹泻病, 起效快、药效强, 疗程短、方便患儿, 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腹泻,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疗效

参考文献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6

关键词:中药,外敷,离子导入

盆腔炎性疾病是以腹痛, 发热, 带下量多, 月经异常, 经期延长, 盆腔包块不孕等为主症。属于中医学的“妇人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痛经”及“不孕”等范畴。是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妇科疾病, 大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以湿热瘀结型居多。西医学认为是女性盆腔腹膜、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结缔组织发生的炎症, 既往分为急性与慢性, 若急性盆腔炎患者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或者由于体质较差导致病情迁延形成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患者若抵抗力较差或者病情顽固可导致急性发作, 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盆腔炎性疾病治疗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 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痛下坠, 经带异常、盆腔包块、发热、神疲乏力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40例。对照组, 年龄20~56岁, 观察组的年龄2 0~5 5岁,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情等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行西药治疗外增加中药口服及中药外敷, 中药口服内治有以下几种症型[2]。湿热淤结证治疗:以清热利湿, 化瘀和络为主。方药:加味红藤败酱散。热毒壅盛证治疗:清热解毒, 利湿化瘀。方药: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汤加减。气滞血瘀证治疗: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方药:隔下逐瘀汤加减。寒湿凝滞证治疗:祛寒除湿, 活血化瘀。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气虚血瘀证治疗:益气健脾, 化瘀散结。方药:理冲汤加减。院内协定方中药外敷方法及方剂如下:艾叶15 g、透骨草30 g、红花15 g、当归12 g、千年健15 g、花椒15 g、独活15 g、白芷15 g。上药装入布袋中, 蒸热后趁热敷于下腹部, 2次/d, 15 min/次, 10~14天为1个疗程。

1.2.2观察组患者西医治疗及中药口服与对照组相同, 中药外敷方剂与疗程也相同。由于新增加了中药离子导入仪, 所以将中药外敷方浓煎 (2付/d药浓煎成1付) , 离子导入1次/d, 20~40 min/次,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调节。仪器使用方法:将药垫用浓煎药液浸透, 药液的温度控制在40℃左右, 放置于下腹部, 上压治疗电极板, 将电极板压放于药垫之上, 并用松紧带固牢 (“红头”连接的电极板为正极板, 通常放于病灶处, “黑头”连接的电极板为负极板, 通常放疼痛部位或相关穴位) 。仪器参数的调整:将“状态”开关调至“导入”模式导入时间 (20 min) 热度 (春夏秋季1-2档, 冬季5档) 强度 (50左右) , 根据患者耐受力随机调节强度, 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主诉。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等食物, 生活起居有节等。

1.3 评价标准

痊愈标准:下腹疼痛、腰痛下坠缓解, 经带正常、无发热等症状消失, 妇科腹部检查盆腔包块较前缩小或无包块、无压痛。无效则为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较前加重。见表1。

1.4统计学方法

文中所用资料数据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治疗两疗程后, 观察组患者治愈28例, 有效10例, 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愈15例, 有效16例, 总有效率为7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 人们对性观念的转变以及环境的污染, 使得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应用抗生素结合中药外敷治疗虽然有效, 但是难以令人满意, 复发率仍然处在较高的水平[3]。治疗慢性盆腔炎10~14天为1个疗程, 本次研究以患者治愈或有明显缓解进行对比统计, 最多以14天为限。由于盆腔炎性疾病容易复发, 我们也对于出院后患者进行了随访, 了解出院患者的一般情况, 并且进行中医的养生及生活起居饮食等健康宣教, 以及复发率的统计, 本次观察组复发2例, 为治疗后2月再次入院进行治疗, 这2例患者为慢性盆腔炎复发次数较多的患者, 考虑可能与患者自身抵抗力差有关系。对照组复发5例, 为治疗后1~2月复发再次入院治疗, 入院再次治疗给予患者改用中药离子导入仪导入治疗, 患者主诉比外敷效果明显, 症状较前缓解快。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疾病带来的痛苦。

本次研究证实, 中药离子导入通过直流电将药物离子导入局部病灶深处,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提高新陈代谢, 改善组织缺氧, 减轻组织的张力和水肿, 以利炎症吸收和消退。

中药离子导入作为中医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已在临床使用多年, 是患者乐于接受的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4], 其操作简单方便, 疗效显著, 是一种安全、有效、优化的治疗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丽萍.中药内服配合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观察[J].药物与人, 2014, 27 (10) :89-91.

[2]刘玉兰, 任春丽, 暴宏伶, 宋春侠, 马春艳, 李莉, 张素环.盆炎平方联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8 (24) :56-57.

[3]黄碧青, 魏汉贤, 郑丽娟.中药离子导入、臭氧结合综合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 2013, 5 (9) :87-88.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患者中, 男60例, 女2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60岁, 均为门诊患者。

1.2 诊断标准

有明显的外伤史, 伤后即出现典型的剧痛, 活动受限, 查体见局部有明显压痛, 腰肌痉挛。

1.3 治疗方法

1.3.1 毫针针刺方法

取穴:肾俞, 大肠俞, 腰部华佗夹脊, 气海俞, 膀胱俞, 委中 (双) 阳陵泉 (双) 昆仑 (双) , 根据中医辩证施治原则, 虚则补之, 寒则温之或灸之, 实则泻之, 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 1次/d, 5次为一疗程。

1.3.2 药物离子电导入治疗

仪器:北京金华医疗器械研究所电脑脉冲整体治疗仪, LH27-11200型。①中药配制:当归、赤芍、丹皮、牛膝、川断、_三七、乌药、制乳香、没药加适量水, 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煎10 min, 去渣, 取液备用;②常规操作:将药垫浸没泡中药后置患者双侧夹脊穴上, 适当调节治疗仪, 每次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益, 1次/d, 每次治疗时间30 min, 共治疗5 d。

1.4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症状消失, 腰部活动正常, 腰肌痉挛消失。显效:疼痛症状基本消失, 腰部活动基本止常, 腰肌痉挛消失。有效:诸症状好转。无效:疼痛症状无改善, 腰部活动受限。

2结果

痊愈44例, 占71%, 好转15例, 占24%, 无效3例, 占5%, 总有效率为95%。

3病案举例

杨某, 男, 38岁, 2 d前在抬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 开始微痛, 第2天即觉局部疼痛加剧, 咳嗽振痛, 俯仰欠利, 动则痛甚, 被架入院治疗, 查体时发现左侧腰骶棘肌明显痉挛, 压之疼痛, 腰部活动明显受限, 两下肢无明显异常, 针刺取穴, 气海俞、大肠俞、委中 (双) 、阳陵泉 (双) 、昆仑 (双) , 起针后即觉腰痛改善, 再经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腰部夹脊穴后, 自己已能独立行走, 第2天复诊时自己已能轻松而来, 4次后即痊愈, 半年后随诊未复发。

4讨论

急性腰扭伤为针灸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大多是由于负重, 姿势不当, 扭挫而致, 其发病机理为腰部肌肉发生痉挛造成肌紧张, 局部缺血, 中医学认为证属气滞血瘀, 《金匮翼》载:“瘀血腰痛者, 闪挫及强力举重得之, 盖腰者, 一身之要, 屈伸俯仰, 无不由之, 若一有损伤, 则血脉凝涩, 经络壅滞, 令人卒痛而不能转侧……”, 治宜舒筋通络, 活血散瘀。

针灸取穴:肾俞, 大肠俞, 腰部华佗夹脊, 气海俞, 膀胱俞, 属局部取穴, 肾俞, 膀胱俞有补肾壮腰作用, 气海俞有行气化瘀作用, 委中, 昆仑, 阳陵泉属远道取穴, 委中, 昆仑有循径取穴, 疏导太阳经作用, 阳陵泉为八会穴之一, 筋会, 有疏通经络作用。

中药:当归行血化瘀止痛, 赤芍散瘀活血止痛, 丹皮凉血化瘀, 三七化瘀止痛, 乌药顺气止痛, 制乳香没药行气祛瘀痛, 牛膝行瘀通经, 川断壮腰健肾, 中药离子导入既有化瘀止痛, 消肿散瘀的作用, 又有理疗作用, 且可使药物直达病所或形成离子堆, 作用持久, 能促进神经, 血管及软组织无菌炎症的消散和吸收,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从而加快痛灶的修复, 所以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电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 取传统的医药功效和现代高科技之长, 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电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方法①毫针针刺方法:取穴:肾俞, 大肠俞, 腰部华佗夹脊, 气海俞, 膀胱俞, 委中 (双) 阳陵泉 (双) 昆仑 (双) ,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虚则补之, 寒则温之或灸之, 实则泻之, 针刺得气后留针30min, 1次/d, 5次为一疗程;②药物离子电导入治疗:仪器 (北京金华医疗器械研究所电脑脉冲整体治疗仪, LH27-11200型) 。①中药配制:当归、赤芍、丹皮、牛膝、川断、三七、乌药、制乳香、没药加适量水, 用大火煎沸后改用文火煎10min, 去渣, 取液备用;②常规操作:将药垫浸没泡中药后置患者双侧夹脊穴上, 适当调节治疗仪, 每次强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宜, 1次/d, 每次治疗时间30min, 共治疗5d。结果62例, 其中痊愈44例, 好转15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5%。结论运用针刺配合中药离子电导入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急性腰扭伤,针刺,中药离子导入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98.

直流电离子导入治疗 篇8

1 临床资料

45例中风后尿失禁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22例;年龄最大70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61岁;病程最短13天, 最长200天。符合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并有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的临床表现。

2 治疗方法

针刺以八髎穴为主穴, 配穴选取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等。每个穴位进针得气后留针30分钟;八髎穴每穴施回旋灸法, 每次20分钟, 配合八髎穴局部中药离子导入 (方药:透骨草15g、鸡血藤15g、当归15g、白芷15g、威灵仙10g、羌活15g、黄精15g) , 每日治疗1次, 每周休息1天, 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无尿失禁;好转:尿失禁程度明显改善;无效:尿失禁程度无变化。

3.2 结果

45例中, 临床治愈35例, 好转8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6%

4 体会

八髎穴属于膀胱经腧穴, 可治疗膀胱经疾病, 在骶部靠近膀胱区, 局部取穴是气至病所最有效的方法, 可通调膀胱经气, 恢复膀胱气化功能, 故治疗膀胱疾患。现代西医学研究认为, 八髎穴其解剖位置位于腰骶部, 适对第1、2、3、4骶后孔处, 其下分布着对排尿功能影响最大的骶2~骶4神经, 支配膀胱逼尿肌, 骶3神经起主要作用, 骶2、骶3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 以骶2神经为主[1]。针剌八髎穴可以直接刺激骶1~骶4神经根, 直接调节腰骶植物神经的功能, 被动地引起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节律性收缩舒张运动, 并协调两者的功能, 直接刺激骶盆肌, 使骶盆肌的张力或痉挛得到改善, 起到调整膀胱的储存和排尿功能的作用。配合艾灸[2]八髎穴加强了针刺对骶神经的持续刺激作用, 可加快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组织的营养, 加强肌肉的收缩力, 且可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升阳固脱、补肾助阳, 促气化, 调整下焦气机, 恢复其固摄之功, 从而使膀胱气化有权, 开合有度, 小便得以控制。中药离子导入疗法是中医辨证施治与局部对症处理的有机结合, 可以发挥中药、直流电及穴位刺激的多重作用, 复方中药有效成份的整体调控、多因素、多靶点治疗, 起到疏通经络、温补肾阳, 肾气固则膀胱气化灵, 因此, 针灸配合中药离子导入较单纯的功能锻炼、针刺法和艾灸法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1]李晓静.艾灸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尿失禁60例效果观察及辨证施护.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 (18) :122.

上一篇:常遇问题下一篇:综合职业素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