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2024-08-23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精选9篇)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篇1

一、合同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 契约精神广泛传播, 合同作为契约精神的主要载体, 在社会商品交换中广泛应用。 现代企业的经济往来, 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 所以, 合同管理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效对合同实施管理, 是在现化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KD集团作为一家大型综合性国家甲级勘测设计和研究单位, 所开展的业务范围广, 而每一项经济业务都是通过合同的形式进行的。 合同数量大, 合同种类多, 合同金额大, 合同执行跨度时间长, 协作配合部门众多。 以2014 年为例, KD集团新签合同数473 项, 新签合同额高达80 亿元。面对逐年递增的合同数量、合同额, 其合同管理还处于手工管理阶段, 或者各个部门即使运用了一些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 但是由于没有进行整个集团内的统一规划设计, 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信息孤岛, 造成管理效率低下, 部门间协作不顺, 生产业务流程不畅, 难以全面掌握合同真实执行情况, 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合同文本管理困难。在合同的档案管理中, 传统纸质合同与电子版合同管理无序, 查找不便, 效率低下, 提升了查找成本。

2. 合同履约情况控制困难。在勘测设计或工程总承包合同履行过程中, 参与人员众多, 若合同履约控制仍然靠手工或Excel等原始手段, 对合同管理人员来说, 效率低下, 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难以了解项目的履约的真实情况。合同履约情况作为财务人员的付款的依据, 若履约情况存在问题, 同样会导致企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

3.信息汇总困难。采用手工或Excel管理时, 由于未能对数据格式进行统一, 造成数据的采集不能够及时进行, 在耗费了大量时间进行汇总后, 所得到的结果还不一定可信。企业经营管理层难以根据其作出正确决策, 贻误战机。

4. 合同管理人员不能有效参与生产经营管理, 进行风险预警。 由于合同管理手段的落后, 合同管理人员对合同进度、款项结算等关键节点不能有效识别, 对合同的收支事项不能准确作出预测, 导致企业的财务规划、现金流等预测工作部无有效支撑。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的合同管理方式, 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以国务院国资委、集团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为契机, 在企业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的合同管理信息化平台, 对合同实施精细化管理, 实现合同信息、生产信息财务信息同步更新、协同共享, 对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

二、原因分析

(一) 历史原因

当今的勘测设计企业, 绝大多数是从五、六十年代的特殊时期起步, 经历了漫长的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的思想方法、管理方式以及管理制度都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在计划经济年代, 勘测设计的模式, 是由上级单位根据地域分工下达勘测设计任务, 项目结算使用的是财政拨款, 项目进度、资源等一切都均处于上级的计划控制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 勘测设计单位只需要组织好生产, 不需要关注项目的效益。 因此, 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期内, 勘测设计单位是不存在合同管理或者合同履约的。自八十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由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 勘测设计行业的经营形式也发生的极大变化。 由于观念、经验等的缺失, 勘测设计合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 引出了不少教训, 交了不少学费。

(二) 认识原因

勘测设计行业不少从业人员对合同关系缺乏准确的认识,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市场与合同、 合同与合同管理两对关系。首先, 不能正确认识市场与合同的关系。在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与合同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企业管理中一项核心内容就是企业合同管理是, 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都应围绕着这个核心而开展。其次, 不能正确认识合同与合同管理的要求。 认真区分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并按各部门职责分解到各相关部门, 由各部门去履行属于自己职责的权利和义务。权利义务明晰, 管理到位, 责任才能落到实处。企业合同管理不是一个单一事项,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参与。

(三) 法律环境

面临的法律环境主要表现为两个滞后:合同法律滞后和合同法律意识滞后 (戴运乾, 2010) 。 在改革开放的前半, 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下, 人们所处的合同法律环境是不完善的。 由于合同法律滞后, 再加上历史和认识的原因, 导致我们的勘测设计企业相关人员的合同法律意识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合同法律是合同订立和履行全过程的法律依据, 也就是说合同要依法订立。 任何离开合同法律所签订的合同都是无效合同, 不受法律保护。

(四) 制度根源

这里是指企业缺乏一套严谨的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管理未能体现规范化、系统化的要求。 由于存在以上三个根源, 导致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的滞后, 制度跟不上合同管理的客观要求。

三、合同信息管理系统框架设计

KD集团将合同分为收入类合同、支出类合同和其他合同。 本系统根据业务需要、业务流程特点, 将包括收入类合同管理子系统、支出类合同管理子系统和其他合同管理子系统。 同时, 需要说明的是本设计所指的合同管理, 是狭义的合同管理, 针对已签订合同进行管理。

(一) 收入类管理子系统

管理对象主要是勘测设计科研合同、工程总承包合同、监理合同、咨询评估合同、设备销售合同等。

1.合同管理员收到签订完毕的合同后, 将合同文本电子版导入系统中, 同时录入合同基础信息, 分为两个模块:一为项目模块, 包括项目编号, 合同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 合同金额, 付款方式,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具体表述;二为客商模块, 包括客户编号, 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负责人, 公司邮箱, 联系电话, 开户银行, 银行账户, 税号等信息。

2.若发生合同变更, 合同管理员收到变更后的合同文本后, 重新导入合同文本电子版, 并更新合同基础信息。

3.合同执行管理模块中, 包括发票管理、合同款管理、合同扣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及其他。在此模块中, 还应该增加合同关键条款、关键时点执行预警功能。

在此系统中, 财务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合同信息、收款信息、应收账款信息的实时查询, 提高管理效率, 及时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二)支出类合同管理子系统

管理对象主要为完成院发展、经营、生产和管理任务所需资金流出的合同, 包括勘测设计科研外委合同、总承包项目分包合同、设备及材料采购合同等经营支出合同。

1.合同管理员收到签订完毕的合同后, 将合同文本电子版导入系统中, 同时录入合同基础信息, 分为两个模块:一为项目模块, 包括项目编号, 合同编号, 项目名称, 类型, 负责人, 合同金额, 付款方式,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具体表述;二为客商模块, 包括客户编号, 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负责人, 公司邮箱, 联系电话, 开户银行, 银行账户, 税号等信息。

2.若发生合同变更, 合同管理员收到变更后的合同文本后, 重新导入合同文本电子版, 并更新合同基础信息。

3.合同执行管理模块中, 包括发票管理、合同款付款管理、合同扣款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及其他。在合同付款管理中, 可与我院合同款支付审批网上审批流程融合, 提高协同性。在此模块中, 还应该增加合同关键条款、关键时点执行预警功能。

在此系统中, 财务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合同信息、收款信息、应收账款信息的实时查询, 提高管理效率, 及时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四、预期效果

1.整合集团内部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孤岛, 加强信息传递, 强化内部管理。

2.实现合同信息数据共享、查阅及时、科学分析, 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 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 来实现企业经营“大数据”管理, 及时地为企业领导的“三层决策”系统 (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 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支撑, 以便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 来夯实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摘要:文章对勘测设计行业合同管理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从历史根源、认识根源、法律根源和制度根源上进行了分析, 构建了勘测设计行业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对出现的预期效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勘测设计,合同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泽民.建筑工程项目分包管理中的合同管理[J].四川建筑, 2005 (04) .

[2]吴凤平, 王辉, 李斌.建筑企业施工合同管理的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 2008 (03) .

[3]焦龙.我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J].魅力中国, 2010 (03) .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篇2

签约地点:

签订时间:合同号:

方:

址:

法定代表人:

方:

址:

法定代表人:

甲方是东莞康特尔云终端系统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康特尔)指定供货商;乙方受康特尔公司的委托,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康特尔公司与甲方签署本《购销合同》(以下简称“本合同”)及采购本合同约定的货物。

甲、乙双方经平等协商,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达成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3、交货时间、地点、方式:甲方应于2013年5月1日前,在乙方指定的地点将货物交付给乙方指定收货人。甲方未按本合同规定时间交货,每延期一天,应按延期交货部份货款总值的标准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交货地址RM1

1/F

BLK

A,GOOD

VIEW

BLDG,NO.11,KIN

FAT

STREET,TUEN

MUM.收货联系人:阿莹/JENNIFER

MS

LAMTel:+00852-24712339/3605758

FAX:+00852-247145634、运输方式和费用负担:运输方式:由甲方自行确定;运输费用由甲方负担。

5、验收办法:货物原厂外包装完好,乙方予以签收,否则乙方有权拒收。乙方对货物的签收不代表对货物质量的认可,货物质量由康特尔公司确认。

6、货物质量:按产品说明书的技术标准,由康特尔公司予以验收确认。若甲方货物存在质量问题,按国家三包规定执行。(请酌情增加)

7、结算方式、期限:乙方以远期90天L/C方式付款,甲方应提前向乙方开具发票。

8、因本《采购框架合同》发生任何争议的,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双方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乙方或乙方分支机构所在地法院解决。

9、本《采购框架合同》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加盖有效章后生效。传真件为有效文件。

10、本协议任何一方的商业秘密,对方均有义务保守,未经许可,不得向第三方披露,亦不得用于履行本协议约定之外的事务。保密义务的有效期限为本协议签署之日起五年。

11、如因甲方原因对乙方造成损失的,甲方有赔偿乙方全部损失的义务。如因乙方原因对甲方造成损失的,乙方有赔偿乙方全部损失的义务。如因甲乙双方原因造成的,需双方界定、协商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如由于不可抗力事件原因造成的损失各方自行承担。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授权代表:

授权代表:

年月日:

采购框架合同范文篇二

甲方:(需方)

签订日期

乙方:(供方)

签订地点

鉴于本合同双方同意建立一种长期的合同关系,使乙方得以依据本合同中规定的条款和条件向甲方提供货物和/或服务;

据此,双方经友好协商,现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章

全部交易文件

第一条

全部交易文件

1.1双方确认,本合同、订单、以及双方达成的书面协议构成供应采购交易的全部法律文件并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1.2乙方提出的任何与本合同条款有矛盾的要求,必须经甲方以加盖公章的形式明确书面同意,否则不产生约束力。甲方除以加盖公章的形式书面同意外的任何行为(包括其已知乙方提出了对立或背离本合同条款和条件的要求但还是接受乙方任何货物和/或服务的行为)均不表示甲方已经同意了乙方的该要求。如发生上述情况,双方仍应按照本合同中的相应条款和条件规定执行。

第二条

本框架合同

2.1双方承认,本合同应为确立双方在中国境地内就货物和/或服务达成的供应采购关系中权利及义务的基本法律文件。

第三条

采购条件

3.1双方进一步承认,在甲方与乙方依据本合同进行任何交易前,双方应详细讨论乙方将提供的货物和/或服务,并针对某些具体问题在合同附件内达成一致。

3.2对采购条件达成一致后应由乙方发出报价单,甲方确认。合同附件可以由双方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时地进行修改,但该修改也必须有双方签字盖章确认。

第四条

订单

4.1除本合同以及合同附件外,甲方与乙方之间的每个具体交易应以订单的形式完成。

第二章

采购和供货

第五条

货物或/和服务登记

5.1通常情况下,在依据本合同进行交易之前,乙方与甲方协商并在甲方登记其将向甲方提供的货物或/和服务。

5.2通常情况下,按上述规定登记后,甲方应当优先从已登记货物或/和服务中向乙方订购,且乙方只应向甲方供应已登记的货物。

5.3乙方货物或/和服务登记为要约,甲方一经向乙方发出订单视为承诺。

第六条

订货和接受

6.1本合同项下的每一具体交易中,应由甲方向乙方发出订单采购货物或要求服务。

6.2本合同项下的订单均应以书面形式出具并应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双方确认的方式发至乙方在本合同中指定的地址(如乙方变更地址,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甲方)后即视为有效订单。

6.3有效订单一经按6.2款规定发给乙方即应视为乙方收到,乙方在收到有效订单后无须予以确认。

6.4如收到无效订单(即乙方无法按订单要求供货),乙方应拒绝供货,同时应于一个工作日向甲方按照其在本合同中指定的地址发出书面通知,该书面通知包括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或双方确认的方式。

6.5如收到订单并认为无法按照该订单的规定供货,乙方可拒绝供货,但应于一个工作日内按照6.4款的规定通知。但若甲方在订单发出后一个工作日内没有收到乙方的上述通知,该订单即成为有效订单。

6.6甲方有权根据每一具体交易内容对订单样本进行必要的改动或补充,从而形成实际供货的订单。乙方应依据甲方发出的每一具体交易实际采购的订单进行供货。

第七条

不中断供应

7.1乙方应就双方商定的某种货物保持足够库存,以确保甲方对该货物的必要销售量。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上述“足够库存”应相当于根据前1个月甲方对该货物的平均需求数量。

7.2如乙方违反本条约定引起无法及时、全面、实际供货,乙方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违反的每份订单的全部购买金额百分之十(10%)的违约金。如该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甲方由此蒙受的损失,乙方还应承当赔偿。甲方有权自应付款项中直接予以扣除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如应付款项不足以支付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乙方应在七日内补足。

8.1甲方和乙方可以在某一阶段内固定某种货物或/和服务的价格(下称“购买价格”)。除非双方另有书面约定,经固定的购买价格的提高必须至少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并经甲方书面同意后方可提价。同时在提价前乙方必须保证满足对甲方公司的供货数量要求,不得擅自减少。如乙方自行降价必须在执行降价前十个工作日书面通知甲方公司。如违反本规定,乙方每次应向甲方支付人民币伍仟元(RMB

5000)的违约金。如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甲方由此蒙受的损失,乙方还应承担赔偿责任。甲方有权自应付款项中直接予以扣除。如应付款不足支付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乙方应在七日内补足。

8.2除非双方另有书面约定,本合同项下的购买价格应为“门到门”价格,即应包括将货物送到指定的交货地点的最后一个门口(下称“交货地点”)产生的或与之相关的所有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包装、运输、保险以及装卸、安装等方面的费用,以及按中国有关法律法规要求对此销售行为征收的各项税收和其他单位收取的费用。

8.3能够为公共获知的一般价格通知或报价单不得作为上述第8.1条中规定的有关价格变动的通知。

8.4乙方必须承诺其向甲方提供的货物或/和服务的价格(以下简称:甲方价格)为甲方行政区域内市场最低供货价或零售渠道统一供货价格(以下简称:他方价格),且零售价具竞争力。否则,一经发现,乙方给予的甲方价格高于他方价格,则甲方有权要求对于即将或正在采购的货物或/和服务乙方按照他方价格调价,且乙方必须无条件执行。对于甲方乙方已经采购的货物或/和服务包括已销售商品以甲方进货价的50%予以结算。

第九条

包装

9.1乙方应按接受的订单或供货条件中规定的包装标准向甲方订购的货物进行包装。如果在订单或供货条件中没有规定,则应按照中国国家或行业包装标准对货物进行包装。在不存在适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时,乙方应按一名正常商人的标准尽其最大努力包装货物使其得以受到充分保护。

9.2乙方应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提供的货物包装上准确加注所有必要的标记、标识或其他信息。

第十条

送货

10.1乙方应按照其已接受订单和甲方订单中的要求送货。

10.2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乙方应自付费用并组织自己的人员或其代理人以合理方式运送货物。

10.3除非双方另有约定,乙方应使货物在甲方指定的交货正常工作时间到达交货地。乙方应在货物到达之前向甲方发出适当通知以便其作相应的接货准备。

10.4乙方应在订单中列明的日期交货(下称“交货日”)。

10.5如果按本合同送交的货物在交货日之前到达,乙方应事先通知甲方。若乙方未能通知,则甲方有权拒收货物且乙方应承担被拒收货物运回的全部费用,或者要求乙方支付甲方因此多支出的费用。

10.6如果发生或将要发生使乙方无法在订单中规定的交货日交付货物的事件,乙方应立即将此事件以及货物最早到达日期通知甲方。

10.7依据本合同交付的货物到达后,乙方应向甲方提交一份交货清单对已交付货物予以说明,甲方可以就乙方依据本合同交付货物数量、种类、规格予以签收。但是此行为不得以任何方式被解释为甲方已经接受或验收了这些货物,也不能被解释为对这些货物的质量表示认同。同时,这种行为亦不得在任何方面代替甲方按本合同第十二条规定签发的实收商品对账单。

10.8乙方不得凭借甲方根据上述第10.7条的签收向甲方要求付款。

第十一条

过量交货及交货不足

11.1乙方依据本合同交付的货物应与其已接受订单中确定的数量相同。

11.2如果依据本合同交付的货物超过订单中已确定的数量,则甲方有权选择接受或拒绝超过部分的货物。

11.3如甲方选择接受过量交付的送货,该过量交付的送货应视为赠品。

11.4如果依据本合同交付的货物不足订单中确定的数量,则甲方有权选择完全拒收已交付货物,或接收已交付货物。如选择接收已交付货物,乙方应按10.8条的规定承担交货不足部分的违约和赔偿责任。

11.5乙方提供服务的,同本条。

第十二条

验收

12.1自依据本合同交付的货物到达交货地后,甲方应进行并完成对已交付货物的验收。

12.2甲方对货物进行验收以确定其是否与供货条件中规定的标准相符,如果发现不相符货物,则甲方有权做出如下处理决定:

12.2.1拒收全部货物并终止合同(如果货物严重不符合标准,无法正常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乙方应向甲方支付相当于每份不符合条件的订单金额的百分之十的违约金。如该违约金不足以弥补甲方由此承受的损失,乙方还应承担赔偿,甲方有权自应付款项中直接予以扣除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应付款项不足支付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乙方应在七日内补足;

12.2.2拒收不符合标准的货物,并以书面形式要求乙方在特定时间内纠正不符合标准的货物中的缺陷,或以同一种类及同一数量的符合标准的货物替换不符合标准的货物;在这种情况下,乙方应自负费用纠正货物中的缺陷或替换不符合标准的货物。

12.3依据本合同由甲方拒收的货物应由乙方自行保管并自费运回。

单应包括对已交付货物、已验收货物及货物符合标准情况的说明。

12.5实收商品对账单作为甲方已接受按本合同交付且符合标准的货物的表面证据。但是,若有关货物的质量问题在签发实收商品对账单时尚不能被发现或全部发现或者有关货物的质量问题要通过一定的检测设备才可以明确或者被政府部门(或其委托/指定机构)认为是不合格产品,则甲方仍有权要求乙方按照本合同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12.6在甲方依据上述第12.4条规定出具实收商品对账单后,乙方应依据中国有关法律法规就已验收确认的货物向甲方出具增值税专用发票。除非双方另有约定,该发票上的总价应为已验收确认货物之购买价格。

12.7除上述规定外,如甲方发现在已交付货物中有任何隐蔽性缺陷则应及时将该缺陷通知乙方。乙方应及时纠正该缺陷或替换有此缺陷的货物,否则甲方仍有权要求乙方按照本合同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

第十三条

退货

13.1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被政府部门认为不合格产品等情况,甲方应将上述情况立即通知乙方,并有权退货。乙方应在接到甲方通知后七日内自费运回上述退货。否则,甲方有权自行处理该商品,且费用由乙方承担,全部损失都由乙方赔偿。

第十四条

货损风险

14.1除本合同第15.2及15.3条、12.5条中规定外,在货物到达交货地且已被安放于可由甲方接收并处置的状态时并签发实收商品对账单起,依据本合同交付货物的货损风险应由乙方转移到甲方。

第十五条

付款、付款和所有权的转移

15.1除本合同另有规定外甲方应在收到按上述第12.4条发出的实收商品对账单及交货清单复印件,和乙方按上述第12.6条向甲方出具的发票复印件后,按甲方采购条件确认书和订单中的规定,安排用合理方式将款项付至乙方指定的银行账户。

15.2乙方已交付货物的所有权,应在按上述第15.1条规定就该货物的付款进行并完成之后转移至甲方。但在以银行本票、支票或其他支付手段付款的情况下,相关货物的所有权应在该本票、支票或其他支付手段被银行有效承兑之后方转移到甲方。

15.3依据本合同所作的任何支付行为不得被解释为甲方对已付款货物的质量表示完全认同。

第三章

合同变更和解除、争议解决、效力及其它约定

第十六条

合同变更和解除

16.1双方协商一致,可以书面方式变更或解除合同。

16.2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无过错方可以解除合同:

16.2.1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

16.2.2乙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期限交付货物,经催告后7日内仍未交货;

16.2.3货物质量不符合约定,且乙方未按照甲方要求采取必要补救措施的,甲方可以单方解除合同,有关损失由乙方承担。

16.2.4甲方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货物的,乙方可以解除合同。

16.3合同变更或解除,不能免除违约方应承担的违约责任,给对方造成损失的,还应承担赔偿责任。

第十七条

合同争议的解决

17.1因本合同发生的纠纷,双方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向合同签约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或仲裁委仲裁。

第十八条

效力及其它约定

18.1本合同自双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其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单位印章(合同专用章)后生效。

18.2合同附件或补充协议是本合同组成部分,具有与本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

18.3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不一致时,以补充协议为准。

16.4本合同一式五份,甲方执三份,乙方执两份。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时间:

时间:

采购框架合同范文篇三

供方:需方:

(以下简称供方)

签订地点:上海(以下简称需方)签订时间:2012年1月1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供、需双方本着平等、互惠互利原则,经协商一致,就需方向供方采购、供方向需方供应产品签订本合同。

一、供货方式及交货周期:

1.由需方以《物料订购单》传真方式向供方下达采购订单,供方须按照订单要求提供产品。

2.供方在收到《物料订购单》传真后应回传确认函(合同),如有任何问题必须在半个工作日(4小时)内书面通知需方,否则视为默认。

3.需方有权根据生产计划的变更以及供方产品的供货质量、采购订单的执行情况、售后服务质量等条件对供方的供货品质及数量进行及时调整,供方有义务积极配合。

4、交货期以双方协商确定的交货期为准。

二、产品的质量要求和品质保证:

1.供方应按需方认可的产品供货,未经需方事先书面同意,不得对产品本身和生产场地有任何改变。

2.供方需严格按照经需方认可的质量和技术规格要求生产和供应产品,如有任何改变,需方负责知会供方更新有关图纸等,供方积极跟进相关的变化。

3.供方应保证所生产或供应的产品均符合有关环保法规要求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4.供方应保证所使用的原材料符合需方要求,对未曾使用过的原辅材料的变更,必须提前书面报需方确认。

5.供方应建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满足需方要求,需方有权随时对此进行检查考核。

6.供方供货前应严格按要求自检,其检测项目不得少于需方标准和图纸所规定的进货检测项目,并有书面记录。

7.对需方提出的质量问题和要求整改意见,供方必须及时解决和整改,若在规定期限内未得到解决和整改,需方有权停止供方供货。

8、质保期限:供方对提供的产品实行3年保修。

三、包装要求:

供方须按需方要求定量包装,并在外包装上标识订单工作令号、物料名称、材质、型号、规格、数量等,包装物应适应装卸、长途运输,符合防潮、防震、防尘要求,因包装、运输不当引起的锈蚀、损坏等由供方负责。

四、交货地点及运输、装卸费用承担:

交货地点:

五、价格及付款方式:

1.价格构成:供、需双方均应不断改进,通过提高质量与效率来降低成本及价格,并让利给最终客户,双方确认努力保持这种降低成本的趋势。

2.供、需双方同意在本合同明确的交货条件及付款条件下,共同遵守经买卖双方协商后的价格。

3.付款条件和付款方式:每月根据发票进账情况支付货款,12月30日前全部付清。付款方式原则上采取电汇方式,可采用承兑汇票付款。

六、交货及验收:

1.供方须按需方要求定量包装,并按订单要求的交货时间将货物送至指定地点,并附上《送货清单》及供方的出货自检报告或证明(必要时需提供第三方检测的材料性能测试报告)供需方备查。《送货清单》须列明需方订购单号及物料信息(制造批号、物料名称、材质、规格、颜色、数量等)。

2.需方依据双方约定的品质标准、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案,并参照原封样件的要求进行检验和判定是否合格(为初步验收)。

3.需方检测不合格应及时通知供方,供方如对检测结果有异议,应及时向需方提出书面申请意见复检,否则视同接受。

4.虽已检验合格入库,但在需方装配和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供方仍应承担质量责任,并及时配合需方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补救。

5.需方对供方产品所行使的检验,并不能免除供方对产品质量的责任。

七、供方违约责任:

1.供方交付的产品品种、型号、规格等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的,如果需方同意利用,应当按质论价;如果需方不能利用的,应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由供方负责挑选、返修或退换,所发生的费用由供方负责;如使用紧急需挑选、返修时,则供方应立即组织挑选、返修或需方直接组织挑选、返修,因此发生的费用由供方承担;供方不能返修或调换的,按不能交货处理。

2.供方因产品包装不符合规定,必须返修或重新包装的,供方应负责返修或重新包装,并承担支付的费用,需方不要求返修或重新包装而要求赔偿损失的,供方应当偿付需方该不合格包装物重新包装的所有费用。因包装不符合规定造成货物损坏或丢失的,供方应当负责赔偿。

3.,供方必须事先与需方联系,说明原因和解决方案,并获得需方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向需方支付逾期交货的违约金,违约金按每逾期一天一千五元计算,同时供方还须赔偿因逾期供货而给需方造成的损失。如供方交货时间完成,需方未提货,壹个月内不收滞库费,超过壹个个月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结算。

4.供方提前交货的产品、多交的产品和品种、型号、规格、颜色等质量不符合规定的产品,甲方在代保管期内实际发生的保管、保养等费用以及非因需方保管不善而发生的损失,由供方承担;供方提前交货,需方接货后,仍可按合同规定的交货时间付款,合同规定自提的,需方可拒绝提前提货。

5.因供方产品不合格进行挑选、返修或退换,而造成需方生产停工待料时,需方有权视情况严重程度要求供方支付违约金,每延误一个工作日支付至少壹仟元违约金,延误需方出货期而致需空运交货或遭到需方客户延误交期索赔而产生的费用由供方承担。

6.因供方提供需方的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需方客户投诉,造成需方损失的,需方对其有形损失(费用、索赔)及无形损失(公司信誉)进行核算后,以书面通知供方,经供需双方对质量问题确认后从供方货款中扣除,如供方对质量问题有异议,可提交合同签订地质量技术监督局进行质量鉴定。

八、保密条款:

1.在未取得双方事先许可的情况下,不得将本协议内容向第三方公开或泄露。

2.供方从需方得到的图纸、规格书、技术文件、模具和样品等,未经需方同意,供方不得向第三者转让、公开、泄露或被使用。

3.供方绝不允许把需方提供的图纸、技术文件和模具转让给第三方加工、制作产品出售,其所造成的后果,均由供方负全部责任。

4.本规定在本合同终止后继续有效。

九、合同解除:

1.供方有以下任何事项时,需方不需要任何通知,可马上解除本合同:

A.违反本合同条款约定的行为或事实时;

B.在供应期间内,不能满足需方数量及品质要求,无能力供应时;

C.被政府机关停止或取消营业资格处罚。

2.协议一旦解除,供方接到需方通知后,应立即归还需方所提供的模具、图纸、技术文件等,并偿还一切债务。

3.因违反合同条款造成需方损失的,需方有权要求供方赔偿损失。但买卖双方因不可抗力不能或延迟履行销售合同义务时,均不承担责任,不可抗力应指遭受不可抗力方无法预见的且超出其合理控制的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力、自然灾害、劳工纠纷、封锁、战争状态、**、阴谋破坏、火灾、履行销售合同的关键设备瘫痪、运输阻滞或交通事故、政府行为(例如但不限于修改法律规定和取消进口许可)以及疫情的爆发。

十、合同纠纷解决:

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因执行本合同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合同签订地或合同履行地仲裁会员会申请仲裁。

十一、合同期限:

本合同经双方签章后,即刻生效。本合同一式两份,供、需双方各执一份。合同期限为: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鉴于供、需双方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本合同期满前三个月内,如合同一方提出需延长合同的有效期,经另一方确认后可延长合同期限。

十二、合同所有附件是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三、本合同未尽事宜,应由双方共同协商,作为补充合同,补充合同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十四、其他事项:

需方单位名称:(盖章)单位名称:(盖章)

单位地址:单位地址:

法定代表人:委托代理人: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篇3

公司财产是公司实际拥有的全部财产, 包括货币金钱、实物等有形财产, 也包括非专利技术、土地使用权、债权、股权等无形财产。还包括通过对外负债、资产收益、经营收益等途径所取得的财产。我国公司法第27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由此可见目前的学理和法律上都未将人才价值作为公司资产的一部分进行考虑。笔者认为, 当公司正常运营时人才价值衡量问题只涉及公司方与员工方, 即员工可给公司创造多少收益与公司付给员工多少薪酬, 只涉及双方利益时显然问题容易解决, 只要遵循“多劳多得”的准则即可。但是一旦公司运营发生比较大的变动比如公司的兼并重组、转让甚至破产时, 员工作为公司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会成为公司价值评估的考量因素。但是我们看到, 目前的法律未将劳动力价值划入公司财产的范围内, 那么在具有法律效力的企业价值评估中就无法体现, 也就使得企业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高估或者低估。例如A公司和B公司的资产净值相同, 但A公司有一支专业的工作团队并希望继续在公司工作, B公司只雇佣了较为普通的员工, 那么这两家公司在市场上的价值显然是有所偏差。可是这些人才对公司价值的贡献在企业资产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出么?这显然与当代追求经济价值准确高效的理念相违背, 不利于资源有效的优化配置, 更无法达到市场效益的最大化。

二、如何在《劳动合同法》的框架下保证人才价值的实现

大型公司CEO年薪以百万计, 欧洲顶级足球运动员转会费动辄上千万欧元, 当红歌星、影星一场演出费也达上百万, 这足以见公司愿用高额的资金培养人才, 充分肯定人才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如何用法律手段将人才的价值进行保护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劳动合同的经济价值入手。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分别规定了“用人单位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或者投资人等事项, 不影响劳动合同的履行”和“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 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 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也就是说, 在企业发生兼并重组时, 原企业与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不解除, 由新企业替代原企业继续履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劳动力的价值, 实际上是将其作为公司的财产承继给了新的公司, 不仅减少了新公司寻求人才所花费的资金, 也有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符合社会总体利益。但是目前这一益处不能适用于企业破产的财产清算中。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了劳动合同因用人单位破产而终止, 破产法第三十条及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规定了破产财产的范围。“因破产财产适用于向债权人公平清偿债券的, 故而只能是积极财产, 包括物权和债券、动产和不动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等。同样, 能够纳入破产财产的无形资产则仅限于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性权利。” (1) 由此可见, 在现行法律规范下, 一般的劳动合同因公司破产而终止, 劳动合同的经济价值覆灭, 不可作为破产财产的一部分进行评估拍卖。这一方面使大量职工失业, 劳动力闲置, 增加再就业成本;另一方面使社会交易复杂, 忽视了人才的再利用价值, 增加雇佣双方信息搜寻的成本。假使将前述的劳动合同承继方法进行变形, 将劳动合同变为可转让合同, 给劳动合同赋予一定的经济价值, 在评估后作为公司财产进行拍卖转让, 这样做可以大大的还原公司的真实市场价值, 在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基础上实现效益的优化。

三、能否通过人力资本出资的方式实现人才的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早是在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家获得者西奥尔多·舒尔茨的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 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体内的能够使价值迅速增值的知识、体力和技能及其表现出的能力。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资本, 它体现在物质生产上, 用一个社会所拥有的生产资料 (厂房、机器、原材料等) 的数量和质量来表示;另一种是人力资本, 它体现在劳动者身上, 用一个社会拥有的劳动力的数量、特别是质量来表示。二者都对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

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所独特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的总和, 因其能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可做作为资本兑换成相应货币。在一个企业中, 核心的技术骨干往往拥有丰富的行业技术经验, 优秀的销售人才往往掌握优质的客户资源, 杰出的管理者除了善于企业内部的经营治理还常常拥有对企业运营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脉关系资源。“这些资源企业自身培养费时费力成本很高甚至未必能够培养, 他们对企业经营者来说, 比物质资产更重要, 是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 (3) 在人力资本日益重要的今天, 人的智力因素逐渐成为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通过法律制度有效构建人力资本出资制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目前, 我国的部分行政法规已经允许人力资本出资或者技术如果开办企业, 且规定了这种资本所占的比例。 (4) 但是仍然困扰我们的是, 员工持股企业中职工的人力资本能否折股出资, 以及如何折股出资的问题。

我国新公司法第第二十七条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 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 核实财产, 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法律、行政法规对评估作价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笔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一个兜底条款:凡是“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 都可以“作价出资”。而人力资本作为出资方式, 是可以符合这两个条件的。首先, 人力资本是可以转让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劳动是不可以转让的, 而劳动力则可以转让, 而人力资本和劳动力是同一范畴的概念, 因此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是可以转让的。其次, 人力资本是可以评估的, 人力资本作为蕴藏于人体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是经过长期的物质投资形成的, 人力资本的价值与其物质投资成本大体上成正相关, 而这种物质投资成本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

综上笔者认为人力资本出资制度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客观评价人力资本的实际价值上, 这需要建立一种针对不同人才设计不同的科学评估模型, 并且在人力资本出资入股制度仍在摸索的阶段通过立法对其加以适当限制, 在控制风险中增大效益, 承认经评估的人力资本的资本化功能, 承认优秀人才的资本所有者地位, 承认其按照产权获得投资收益, 促进公司更好的利用人力资本的创造性优势。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在对人才价值的拥有和运用, 人才价值的高低无疑已经成为评估企业发展前景好坏的重要因素。“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似乎也被奉为真理受到追捧。尽管市场对人才愈加重视, 法律的滞后性却使得我国现行法律对人才价值肯定的规定非常少, 本文针对这一现状总结目前的法律盲区并提出对人才价值的实现与保护方法。

关键词:人才的价值,公司财产,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的劳动权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杨遂全.中国之路与中国民法典不能忽视的100个现实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191.

[3]王卫国主编.<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八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2.

[4]王冰.人力资源管理法律地图[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购销框架合同 篇4

一、商品的供应

1、乙方向甲方供应商品的品种、数量以甲、乙双方签字确认并盖章的“订单”(详见附件一)为准。双方如需更改订单,须在接受订单后 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对方提出“订单更改通知”,并须经对方书面确认,否则仍按原订单执行。

2、乙方按甲方订单要求提供商品时,应另行提供订单数量的 %作为保修备用量,但乙方必须保证在接到甲方商品质量维保通知(以电话联系方式)时,小时内到达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的现场进行处理及提供符合样品要求的商品给甲方正常使用。

二、商品的质量

1、乙方向甲方供应的商品的质量应当符合该商品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

2、在乙方每次向甲方供应商品时,双方可在订单上对该商品的具体质量标准进行约定。乙方在供应甲方商品的同时应当提交所供应商品合格证或质量保证书。1

三、商品的名称、型号、价格及保质期 序号 商品名称 商 标 规格型号 单位 数量 单价(元)保质期 XX1 XX2 备 注 产品质量以双方确认的样品为准

四、供应商品的期限、地点、方式

1、订单的供货期限为乙方接到甲方订单之日起 内,送货到甲方指定的交货地点。

2、若甲方更改订单,乙方在收到该更改通知后 日内未提出书面异议的,则视为乙方同意按更改后的订单交货。

3、供货的地点由具体的订单指定,交货地点为:。

4、供货方式采用乙方一次性送货,除非甲方要求乙方分开送货。

5、送货的全部运费均由乙方负责

五、检验的标准与方式

1、对于乙方供应的货物,甲方在验收时采用本协议第二条之标准做为质量检验标准。

2、甲方收货时可仅对乙方所供应商品的数量及外观进行验收或只对货物进行抽检,若甲方以抽检方式验收,则视同甲方对成批产品外观无损进行认可接收。

六、供应商品的退货和质保

1、乙方须保证无条件退换有质量问题的商品(如不符合质量检验标准或与样品偏差较大、破碎、有损坏现象等);无条件退回不符合或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商品。

2、在保质期内,甲方若发现乙方所供货物有质量问题,甲方均可向乙方提出质量争议,乙方应负全部责任。而且甲方因质量问题的退货不受时间限制。

3、乙方无条件为甲方及时更换保质期内有存在质量问题的商品。

4、所有情况下的退货运费由乙方负责。

5、乙方以产品质保封贴标签是否破损为准承担合同规定的质保责任,但乙方须在本合同 签订前提供商品样品给甲方确认及留存作为本合同有关约定的执行标准。

七、合同期限 本合同期限为 年,自 年 月 日至 年 月 日止。若合同期限届满前一个月内,甲乙双方均未提出异议,本合同有效期限自动延续一年,以此类推,顺延次数不受限制,顺延期间相关费用不变。

八、货款结算方式

1、分批按订单具体规定实销实结:在甲方收到乙方按订单所规定的货品及商品符合要求之日起 日后,由乙方提供货品的正式发票向甲方进行结算支付货款,甲方应在收到乙方提供货品的正式发票及相关货品签收凭证后 日内以电汇的方式支付货款给乙方。

2、保质金:货款结算时,乙方应预留订单货款 %作为每批订单货品的保质金,待保质期满且不存在货品质量与维保问题后,由乙方向甲方提出申请,甲方应在收到乙方申请无异议后 日内支付给乙方。

3、甲方支付方式为电汇。

4、乙方结算时须提供有效正式发票,如因乙方提供违法的发票,致使甲方受到税务机关的查处或罚款的,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和费用由乙方单方面负责。

九、违约责任

1、乙方违反合同约定,多交、少交商品或延期交货到订单指定地点,甲方有权拒收多交的商品,一切经济损失由乙方负担;乙方少交商品或延期交货的,每天按该订单所规定商品总金额的 %承担违约金;乙方少交商品或延期交货超过 日的,甲方有权免责终止本合同,并保留追究乙方违约金责任及取消乙方所在甲方的全部保质金。

2、甲方违反合同约定,延期付款的,每天按该订单所规定商品总金额的 %承担违约金;甲方延期付款超过 日的,乙方有权免责终止本合同,并保留追索甲方欠款、违约金及质保金。

3、若乙方向甲方供应的商品因所有权有争议或受到限制,或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而造成甲方的经济损失,乙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4、若乙方在商品保质期内未能按合同约定时限内及时对存在有质量问题的商品进行维保及提供符合样品要求的商品给甲方正常使用的,每天按该商品购销金额的 %承担违约金; 乙方超过维保时限 日的,甲方有权免责终止本合同,并保留追究乙方违约金责任及取消乙方所在甲方的全部保质金。

5、若乙方在商品保质期内未按合同约定履行维保责任或不履行维保责任的,甲方有权免责终止本合同,并保留追究乙方违约金责任及取消乙方所在甲方的全部保质金。

十、甲、乙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争议,应当协商解决,协商不成,任何一方可向签订地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诉讼。

十一、不可抗力 由于地震、台风、水灾、火灾、战争以及其它不能预见并且对其发生和后果不能防止或避免的不可抗力事故,致使直接影响合同的履行或者不能按约定的条件履行时,遇有上述不可抗力事故的一方,应立即将事故情况电传或电报通知对方,并应在 日内,提供事故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或者部分不能履行、需要延期履行的理由的有效证明文件,此项证明文件应经事故发生地区的公证机构公证。按照事故对履行合同影响的程度,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延期履行合同。

十二、附则

1、本合同连同合同附件共伍页,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自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期满除商品保质条款依然有效外,即告终止。

3、本合同文字打印同填写部分及合同附件均具有法律效力。

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 篇5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公共财政作为支撑、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 主要具有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等特点。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 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提升幸福感和认同度, 使人民在参加文化创造、享受文化成果的过程中, 精神需求得到满足, 利益诉求得到表达、文化创造力得到激发。这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新建立, 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和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权利和渠道, 在个人和社群生活、公共生活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其次, 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通过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和引导, 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存和传承, 并且有利于激发社会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再次, 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维护文化安全。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如果不改变原来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 提供不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有正确价值导向的产品, 别人就会抢占我们的思想阵地。所以,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是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

二、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性质

所谓公共文化产品, 指的是能为广大百姓提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品或设施, 如科技馆、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政府提供的具有公益性的活动场所或者产品, 不以盈利为目的, 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资源配置行为。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外部性效应, 提供是公共服务。其外部效应表现在:一是在政治意识形态方面。在文化传播和主流意识形态方面, 在理论视野上表现为抽象的国家形象, 即所谓的政治文化、主流文化, 在构成软权力等方面集中表现在国家形象塑造等方面。二是在公共文化服务的外部效应方面。表现在公共文化物品和服务向外积极而有效的扩散速度和水平, 为提高公众的文化修养和生活质量, 提供一个能够实现价值的文化共享平台。三是公共文化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文化是竞争力、也是软实力, 不管在理论界和实践界, 都被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是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竞争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和基础;其服务的速度、质量、效率、规模和水平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吸引力的重要源泉;其服务能力的提高也日益成为衡量和提高区域服务水平指标的测量标准。

公共文化服务, 既然属于公益性, 也具有排他性、竞争性, 在某种意义上, 文化服务具有“透明”的特点。所谓“透明”, 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 也是视觉上的喜好程度的表现, 与观察者或者是观测者的观测能力与偏好有关, 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提供公共文化物品的形象甚至会影响到国家形象。

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或者物品, 以郑州为例, 如位于嵩山路上的碧沙岗公园、位于人民路上的紫荆山公园、位于名公路上的人民公园等均属于公益性的文化服务设施和场地。而属于准公共文化物品的, 如位于金水东路的河南地质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和位于嵩山路上的河南省图书馆等。具有公益性和排他性的文化物品, 如图书馆, 往往通过会员制, 如图书卡等形式来进行融资, 并为会员提供借阅、网上图书资源等服务。在图书馆, 往往会控制一定的流量, 通过发放阅览证、借书证, 建立排他制度和机制。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 往往通过销售年票和零售票相结合的方式, 获得融资。年票具有会员性质, 零售则具有市场性质。流量大的文化古迹, 在郑州如登封少林寺、塔林、嵩阳书院等, 对每天的流量进行加以控制。如对于俱乐部的性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如青年俱乐部, 一般采用会员制的形式, 通过购买会员卡、其服务是非排他的, 但对于非会员来说则是排他的。

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已经建成的覆盖城乡的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广场、公园、文化中心、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等, 以及利用现代化手段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公共文化信息系统, 如公共文化电子政务系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等。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制度弊端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安排和”顶层设计”方面的问题主要在于:

1. 政府失灵或者市场失灵, 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在这里, 资源配置指的是社会以何种方式来支配和使用有限的文化资源, 从而产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 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市场失灵的各种表现中, 公共物品失灵、外部性失灵、垄断性失灵, 以及风险与不确定方面, 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产品生产状态的最优化已经不可能。对政府来说, 往往表现为供给总量不足而造成资源配置浪费的现象严重, 实现文化深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利益整合几乎不大可能。在一个现实社会中, 市场失灵和市场失败绝不是极其偶然的现象。正是由于这种市场失灵和市场失败, 才成为政府介入社会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基本理由和原动力。

2. 由于市场准入的壁垒, 造成资金流向单一。

市场的失灵或者失败就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 同时也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设置了无形的障碍, 为投融资市场化运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致使资金流向趋于统一和单向, 使民间资本的运用不能自由地进出公共领域范围内,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是一种市场的缺失, 阻碍了经济、社会、文化生产力的大发展, 无法形成一种合理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而又多方投资共建的文化繁荣景象。

那么, 如何选择呢?我们不得不引入另一个标准——公平准则。

3. 由于寻租的广泛存在, 造成了市场的不公平, 致使公共福利减少。

所谓寻租, 指的是权力范围内追求经济效率和效益的不寻常现象, 这种现象极易造成人员腐败, 也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前面谈到了政府失灵或者市场失灵是一切寻租现象的根源, 那么我们有必要追寻一种可以弥补的空间, 那就是公平。如何才能公平?又有那些观点值得我们借鉴呢?

所谓公平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 (韩康, 2005) 。因为评价的不同, 因而也会引发很多对公平的解释。国际上流行的有四种观点:一是市场主导型的观点;一种来自于罗尔斯主义的观点;第三种观点是平均主义;第四种观点是对平均主义的改良。市场主导型观点认为, 市场为经济当事人提供了相同的参与竞争的机会, 市场交易是自愿的, 市场竞争的结果是公平的。第二种观点认为, 如果社会的不公平能够给社会的最底层或者是最弱者带来效益的话, 那么社会的公平程度就会提升。因此, 罗尔斯主义认为, 最公平的配置就是使社会中最弱者的效用最大化。第三种观点是让每一个社会都能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愉悦和享受, 是指对社会产品的平均分配。一般地, 人们并不期望这种分配的发生。第四种观点是对平均主义的改良。基数效用论使个人福利大小的衡量成为可能。上述四种观点虽给出不同解释, 但一定程度上认为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4. 由于市场的失灵、缺位和错位, 导致公共产品不足或者过多的现象。

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 造成了资源配置的要么依赖政府, 要么依赖市场, 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 很容易导致腐败, 配置资源的效率必然会得到弱化。这种情况下, 无法通过市场进行配置资源的现象。如果任何市场体系放任自流, 包括文化市场, 都不可能有效运行, 市场上总存在着某些产品过剩, 而其他一些产品不足的状况。市场失灵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一是公共物品的失灵。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领域内, 市场机制难以提供有效的供给, 从而导致市场失灵。二是外部性失灵。它是一种和公共物品失灵有关的并源自共同使用特性的现象 (韩康, 2005) 。三是垄断性失灵。只有一家或者多家控制了整个行业或者某些领域, 在中国不乏其例, 俗称中国的”铁老大”、中国移动等等, 由于所出售的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 而消费者不得不购买此产品, 从而消费者付出的代价大于他所获得的收益, 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严重影响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作、抑制经济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从而引发市场失灵。四是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现实生活的交易过程中, 由于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前, 往往会出现的“逆向选择问题”以及由于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状况的出现在交易行为之后出现的“道德风险问题”, 以下简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样在交易过程中, 由于上述问题时常出现, 这就使交易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致使交易结果出现不确定状况。五是收入分配失灵。市场上, 收入分配的结果取决于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类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和价格。但由于参与市场竞争的起始条件不同, 收入的差异, 供求状况的差异以及市场的垄断等因素造成了收入分配的差异。六是宏观经济的失灵。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规律。但宏观经济的失衡将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失业率的高低以及通货膨胀率的高低。事实证明, 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功能依然欠缺。如何来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后果, 就要靠公共部门来解决。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具有以下特征: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问题复杂化;主体多元化;范围扩大化理论和方法的丰富化。在这里仅对文化政策问题的复杂化问题做一介绍。具体到政策问题的复杂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问题相关性;二是目标多重性;问题的动态性。

相关性是现代公共文化政策的主要政策视野之一。按照系统性观点, 任何因素 (因子) 都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 任何一个系统都与另外一些系统密不可分的。因此, 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构成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价值标准, 不能只考虑现实的、直接的、直观的政策后果, 还必须考虑到未来的、间接的、潜在的政策影响。当然由于认识水平和现实条件的局限性, 每一项实际的公共政策都很难同时周全地判断所有相关的政策因素。但政策问题的相关性应当成为制定公共政策, 当然包括公共文化服务政策, 是一种思维定势。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突出的多元化特征,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构架也随之具有多重性。而不同的政策目标, 如文化政策目标, 在理论上经常可能出现悖论, 在实践上经常可能出现冲突, 进而影响公共政策, 如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的选择困难。当出现政策选择困难的情况下, 政策选择受邀价值标准在于兼顾与兼得, 其次在于判定轻重缓急。

对文化政策问题的确认问题, 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客观情势的存在;二是出现强烈的公众诉求;三是政策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四是属于政府及其有关政策部门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五是形成明显的政策需要。政策的表面化是指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只宣传不实施, 而未能到到具体落实, 如, 文化政策宣传的很到位, 但不能落到实处, 也是无济于事。要靠实实在在的落实才能实现目标和愿望, 建设农村书屋过程中因为农村的资金不到位, 文化书屋也成为摆设。政策的扩大化问题表现在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附加了不恰当的内容, 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既定的要求, 从而影响了原有政策目标的实现。还以拆迁为例, 这一现象已经成为文化宣传必备的要件。由于拆迁的政策规定的扩大化, 其政策内容表面上看是顺理成章的, 但实质对于政策目标而言, 则往往是不合理, 甚至是不合法的。政策的损失是指一个完整的拆迁政策或者是文化政策在执行时只有部分得到贯彻落实, 其余的则被遗弃, 是政策内容残缺不全。以农村书屋为例, 从上而下, 政策是完好无缺, 但在执行过程中或者资金落实过程中, 由于资金的落实不到位致使农村书屋不能很好的实施, 造成农村书屋只有名义上的实质上是不存在的现象。政策替换则是另一种情况, 实施过程中表面上与原政策一致, 实质上已经背离了原政策精神的内容。

公共文化政策的调整, 包括政策各个要素的调整和对政策实施的各个环节的调整。大致有目标的调整、方案的调整、执行措施的调整、政策关系的调整和政策主题与作用对象的调整等等内容。由于文化政策的资源不足或者文化环境政策改变, 都有可能导致文化政策的调整。在目标调整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新目标的设定要符合客观实际, 新目标不是对原目标的全部否定或者全部修改, 而是扬长避短的修改;新目标的指定要注意新旧目标的统一和衔接, 对不一致的内容要做好沟通和协调, 做到宣传到位;对目标设定要留有余地, 不能定得过死。政策方案是政策实施的根本依据, 政策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政策方案不完善而引起的。执行是公共政策的中心环节之一, 政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也会引起政策的调整。因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大偏差或者执行中的措施不当或者执行方案安排不合理, 也或者是政策措施没有把执行中的具体细节考虑周全都有可能造成或者导致政策的执行措施或执行方案调整。又有可能由于公共政策问题的复杂多样和关联性, 因此在同一时间、统一范围内会有多个公共政策出台。有中央的、省级的、市级的、县 (区) 级的等等。他们都可能处于本部门的职责和利益出发, 主观上可能忽视其他部门或者地区的利益, 必然会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冲突或者重复交叉, 使得使用对象在多个政策中无所适从。对于这种政策关系, 公共文化政策部门应该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影响政策作用的发挥而造成供部门的资源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而造成的主体或者内部产生矛盾, 政策的作用对象出现抵制情绪, 影响政策的执行, 这时就要重新制定新的策略和方式, 消除作用对象的抵触情绪所产生负效应。

综上所述, 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框架不仅涉及到文化政策复杂化问题, 而且涉及到文化政策的确认问题以及文化政策的调整问题, 处理好这一些问题是解决并贯彻好公共文化政策的前提条件, 进一步发挥公共文化政策的效用, 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制度存在着公共部门垄断, 效率低下;市场准入壁垒, 资金流向单一;广泛的寻租, 公共福利减少;政府投资公共文化的主体地位明确但又明显缺位和错位等制度问题, 不得不让人从制度层面上考虑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文章指出, 公共文化服务一定要在制度设计和制度框架上有所突破, 才能顺利实现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 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与服务的基本愿望。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概念,制度弊端,供给原则

参考文献

[1].韩康.公共经济学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

[2].胡惠林, 杨丽萍.郑州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3].曹沛霖, 陈明明, 唐亚林等.比较政治制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2006

[4].裴志扬, 段建新, 赵炜林.城市群发展研究 (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丛书) [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9

战略成本管理基本框架 篇6

1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概念

(Strategic management) 一词最初由美国学学者安索夫 (Ansoff) 在其1976年所著《从战略计划走向战略管理》一书中提出, 其定义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为了保证企业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根据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分析, 对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根本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和指导。近年来, 战略管理通常被视为将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与调整过程中相关战略要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是在对企业环境全面分析的基础上, 确立企业长期和短期目标。进而开发和实施导向目标的企业战略的全过程。典型的战略管理过程包含企业环境分析、确立目标与战略规划、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等阶段。

2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框架战略定位分析

2.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诸战略中最为明确的一种。在这种战略指导下, 企业的目标是要成为其产业中的低成本生产 (服务) 厂商, 也就是在提供的产品 (或服务) 的功能、质量差别不大的条件下, 努力降低成本来取得竞争优势。如果企业能够创造和维持全面的成本领先地位。那它只要将价格控制在产业平均或接近平均的水平, 就能获取优于平均水平的经营业绩。在与对手相当或相对较低的价位上, 成本领先者的低成本优势将转化为高收益。成本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就是成本领先者, 而不是成为竞争这一地位的几个企业之一, 所以, 成本领先是一种格外强调先发制人策略的一种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可通过大规模生产, 学习曲线效应, 严格的成本控制来实现, 企业必须发现和开发所有成本优势资源。

2.2 差异领先战略:

当一个企业能够为买方提供一些独特的、对买方来说不仅仅是价格低廉的产品时, 这个企业就具有了区别其他竞争对手的经营差异性。差异领先战略要求企业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 或在成本差距难以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 生产比竞争对手功能更强、质量更优、服务更好的产品以显示经营差异。

当然, 这种差异应是买方所希望的或乐意接受的。如能获得差异领先的地位, 就可以得到价格溢价的报酬, 或在一定的价格下出售更多的产品, 或在周期性、季节性市场萎缩期间获得诸如买方忠诚等相应的利益。差异领先战略的逻辑要求企业选择那些有利于竞争的并能使自己的经营独具特色的性质, 重在创新。

2.3 目标集聚战略:

如果企业能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竞争优势, 回报将是巨额的, 因为收益是累加的, 差异领先会带来价格溢价, 与此同时成本领先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 要想全面地、长期地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领先的地位, 是不现实的。目标集聚战略是主攻某个特定的顾客群, 某种产品系列的一个细分区段或某一个细分市场, 以取得在某个目标市场上的竟争优势。这种战略的前提是:企业能够集中有限的资源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 从而超过在更广阔范围的竞争对手。目标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 成本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寻求在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差异领先目标集聚战略则追求目标市场上的差异优势。

目标集聚战略通常选择对替代品最具抵抗力或竞争对手最弱之处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采用目标集聚战略的企业同样具有取得超过产业平均收益的能力, 如果企业能够在某个目标市场上获得成本领先或差异领先的地位, 并且这一目标市场的产业结构很有吸引力, 那么实施该战略的企业将会获得超过其产业平均水平的收益。

2.4 生命周期战略: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任何产品从导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都是一个有限的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可由几个明显的阶段加以区分, 分别为产品的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不同的阶段, 企业会面临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因而需采取不同的阶段策略。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可以很好地指导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在导入期和成长期, 可采取发展战略, 以提高市场份额为战略目标, 加大投入, 重视差异领先, 甚至不借牺牲短期收益和现金流量;在成熟期, 可采取固守战略, 以巩固现有市场份额和维持现有竟争地位为目标, 重视和保持成本领先, 尽可能延长本期间;在衰退期, 可采取收获与撤退战略, 以预期收益和现金流量最大化为战略目标, 甚至不惜牺牲 (有时是主动退出) 市场份额。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充分体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长远性思想, 不仅适用于产品的生命周期, 同样也适用于企业的生命周期直至产业的生命周期。

3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步骤

3.1 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战略成本管理 (初始或循环) 的逻辑起点。通过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考察、评判企业现行战略成本的竟争地位———强项、弱点、机会、威胁等以决定企业是否进入、发展、固守或是撤出某一行业的某一段价值链活动。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是价值链分析, 通过对行业价值链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对企业内部分析以了解自身的价值链;对竞争对手分析以了解竟争对手的价值链, 从而达到知己知彼, 洞察全局, 以确定战略成本管理的方向。

3.2 战略实施与控制:

战略实施按实施计划中的要求与进度进行。在战略实施过程中, 由于内部资源, 外部环境的变化, 会使实施过程产生偏差, 因此须进行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包括确立预期工作成效的标准, 对照标准, 衡量偏差、辨析与纠正偏差, 从而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成本动因, 特别是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 才能真正控制成本, 保证战略成木管理目标的实现。战略控制的基本方式有前馈控制和反馈控制, 控制过程包含研究控制因子, 确定控制标准、及时处理与传送控制信息等。战略控制系统应由企业层次、业务单元层次、作业层次组成一体化的控制系统, 实行全面的, 全过程的控制。当战略目标已实现或内、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 超过了控制能力时, 则需进行战略调整, 即重新开始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战略规划等进入新一轮循环。

3.3 战略业绩计量与评价: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探讨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体系,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存在于任何一种类型的企业组织形式中, 经济形势时刻变化, 经济发展日新月异, 财务风险无论是在重要性还是在危险性上都相对较为突出, 重视财务风险是企业必须要首先考虑的, 因此如何控制财务风险被学者广泛论述和研究。集团企业的规模大, 层级体系多, 财务风险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大。二十世纪初, 世界著名集团公司相继破产, 如香港百富勤投资集团、日本八百半公司、美国投行贝尔斯登, 集团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都有放大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同时, 美国次贷危机中雷曼兄弟及中国德隆集团的破产也足以让我们认识到集团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健康的财务框架增加企业提高其面对风险处理的能力, 财务风险框架的建设应应遵循如下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 财务管理强调其整体性, 其组成要素共同支撑其财务系统运行, 各组成要素是不可缺少、不可分割的。影响企业财务的各组成要素互相关联、共同作用, 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二) 环境分析起点原则

首先要阐明什么是环境, 前面提到要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 那么既然是框架它就存在边界, 边界之外的因素就是环境。环境分析是每个集团企业制定其战略目标前的必须课, 战略目标的的基础就是环境分析。本文所谈到的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服从集团企业战略目标, 两者具有一致性。

(三) 目标导向原则

目标导向原则是指我们在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 以确立的目标为导向。我们应该以目标为导向确定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体、活动和保障措施。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集团企业财务管理乃至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四)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成要素依据企业环境变化而变化,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要求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对框架构成要素进行重新评估、分析, 要求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国家现状, 依据国情, 而不是照抄照搬国外的制度、实施措施或框架结构, 并且有针对性的不断完善环境保护目标中出现问题。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本文的框架是具有内在一致性、按照一定逻辑组成的一系列要素的集合, 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参照蓝图。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但理论框架的落地需要实施框架来切实解决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施问题。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三层结构:

(一) 目标层。

目标是指导实施层依靠目标层进行指导, 也是其参考的的重要依据, 最终也是企业实践活动的最终归宿。集团企业的行动方向就是既定的目标, 对其行动成效的考评依据也是其目标是否实现, 无具体目标的行动没有任何实施价值, 没有目标的实施活动也不能为企业带来任何实际效果和提升多少效率。企业按照环境分析起点原则进行分析、制定目标, 选择其中切实可行的目标, 这就是目标层构成的要素。目标包括具体目标和战略目标, 不同结构层级责任主体的目标为具体目标, 战略目标则是企业层的整体、长期的目标。

(二) 管理层。

程序方法、责任主体以及保障体系等是管理层的组成要素, 目标层进行的实践活动具体体现在管理层。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核心部分就是管理层。基础层的支持和保障是管理层存在基石。目标层是管理层方向, 受制于目标层, 但其存在对目标层层级目标的实现起决定性作用。管理层是基础层和目标层之间连接的桥梁, 是基础层的现实表现和目标层的具体实践。

(三) 基础层。

基础层是整个过程的基准点, 即企业所开展的所有管理活动都是为了从目标的建立到目标的完成, 从实际出发所建立的基础层, 是构建整个框架的基础, 基础层体现了企业目前面临的显示情况和实际状态。管理层为基础层提供保障和支持, 同时基础层也限制和制约管理主体、保障体系和管理活动。

三、结语

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无处不在, 财务管理复杂多变, 我们必须构建一个框架, 完善整个系统进而通过规范的体系进行综合治理。企业要达到有效、高效管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效率和效果紧紧靠责任主体落实财务风险管理流程和实施程序方法很难完成, 我们通过构建目标层、管理层和基础层三个管理层次, 这其中又包括五个要素, 分别是责任主体、管理目标、保障体系、程序方法和管理基础。三个层次与五个要素是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 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从而预防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农跃.企业全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 2008.

[2]王洋.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 2011.

[3]杨周南.论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J].会计研究, 2003.

[3]于富生, 张敏, 姜付秀, 任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 2008.

[4]张伯伦.垄断价格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5]张敏慧.新形势下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的若干思考[J].会计之友, 2012.

战略管理的产权分析框架 篇8

我们认为保护产权的成本 (交易成本) 越低, 市场交易行为越多, 从而从事创造价值的行为也就越多;相反如果产权的保护成本太高, 人们就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攫取这些保护成本很高的资源。因此, 保护成本影响企业创造和获取的价值。在此基础上, 我们可以推论, 当保护产权的成本很高时, 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保护成本 (或提高其他企业的攫取成本) , 来实现价值创造及价值增值。

一、竞争战略的产权分析基础

为了把产权理论应用到战略管理领域, 需要首先阐述产权理论的一些核心思想对于战略管理领域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 基本分析单位

战略管理理论往往以资源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在战略管理理论中, “资源”指的是任何可以给企业带来潜在优势的东西。但是资源通常具有多重属性, 而且这些属性可以被分割。本文借助产权理论的观点, 把基本的分析单位放在产权上。本文把资源理解成一种权利束, 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些权利影响着个人从资源中获益的能力。而资源的价值与这种获益能力正相关, 从而也与隐含的产权正相关。因此, 理解资源价值的关键是理解什么决定着产权以及这一产权所带来的相应获利能力。

在产权分析方法中, 企业拥有一种资源, 也就意味着拥有了这种资源不同属性的权利束。然而, 企业对这些产权的控制程度是不同的。如果产权的控制成本太高, 所有者就会把这一产权置于“公共领域” (public domain) 。因此, 资源的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稀缺性, 也取决于对于特定产权的控制成本。这也就是说, 交易成本影响着资源价值。

(二) 交易成本为正的环境

科斯定理指出,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 产权的最初分配方式与效率无关, 市场的配置可以创造资源最大的价值 (Coase, 1960) (1) 。

因此在交易成本为零的环境下, 市场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交易成本为零的假定限制了我们对于战略问题的理解。这是因为:首先, 在交易成本为零的世界里, 根本不需要研究创造和获取价值的问题。因为资源都会在市场机制下得到最优的配置并且在配置的过程中不需要耗费成本;其次, 按照科斯的理论, 在交易成本为零时, 所有的组织安排都同样有效。因此企业不可能通过改变组织结构、形成组织能力等方式来获取竞争优势;第三, 在零交易成本的前提下, 需求和供给不会存在缺口, 没有人可以利用市场力量 (如减少供给) 来获得超额利润。因此, 战略活动只有在交易成本为正时才更有意义, 要理解战略问题就必须要考察交易成本。

科斯定理已经考虑了这一问题。科斯定理的隐含命题是, 当交易成本为正时, 资源的配置会发生扭曲。这也就意味着, 界定资源产权的交易成本以及保护这些产权的交易成本可能会耗散资源的价值。随着价值的耗散 (巴泽尔, 1997) , 交易双方分享的价值将减少。也就是说, 交易成本影响着交易双方可以获取的总的价值。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交易成本的存在意味着理解价值创造比现在的考察更为复杂。在交易成本为零时, 交易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清晰地表示为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然而, 交易成本的存在意味着保留价格应该扣除相应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实际上影响着总的成本和最终形成的价格, 所以, 在交易成本为正时的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与交易成本为零时的会有所不同。因此理解“价值创造”必须要关注交易成本, 因为降低交易成本可以使交易双方获取的价值增加 (Williamson, 1999) 。

二、竞争战略的产权分析框架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 竞争战略的目的是选择攫取和保护行为的有效组合, 从而使得企业扣除交易成本后创造的价值最大化。图1构成了竞争战略的产权分析框架。

(一) 获取价值

产权影响着所有者获取价值的能力。给定资源的某一特定用途, 获取价值的能力取决于资源所有者为排除他人攫取这一特定产权而花费的保护成本。因此, 交易成本取决于保护产权的成本。在本文的研究中, 产权是实际的所有权, 而不是法律上的所有权 (巴泽尔, 1997;周其仁, 2000) 。

由于存在保护成本, 所有者不可能拥有资源的所有属性;同时, 保护成本还意味着产权面临着被攫取的可能性。本文把“攫取”看作占有他人产权, 而不给予补偿的行为。例如, 交易双方经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 但是卖方所提供的商品质量低于协议规定的质量。卖方的这种签约后的机会主义行为就攫取了买方的 (部分) 产权。当然, 攫取还包括模仿、盗版、反向设计等行为, 更宽泛的攫取行为还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技术竞争等竞争行为。这些攫取产权的行为都没有给予所有者以相应的补偿。因此, 企业中所有的产权都可能被行业中的其他成员, 以及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者攫取。

相对于“攫取”, “保护”则是减少其他成员攫取产权的行为。产权所有者可以利用法律体系或私人的秩序来实施保护。当然阻止他人进入市场、设立进入壁垒或增加模仿成本、治理机制等也是针对他人的攫取而进行的保护产权的行为。

本文将一种资源的产权看作该资源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 而且资源的价值取决于产权的受保护程度。我们假设企业通常追求扣除攫取和保护成本 (即交易成本) 后的价值最大化。这与竞争战略理论的核心问题 (比如选择最优的市场定位、市场活动和资源组合来实现企业获取的价值最大化问题) 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是, 它强调了产权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性, 加入了对于交易成本 (攫取成本和保护成本) 因素的考察。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讲, 某企业所获取的价值是图1所示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其他市场成员针对本企业的攫取行为、企业的保护行为、企业自身的攫取行为、以及企业和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讨价还价行为。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预期对于攫取和保护的行为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如前所述, 保护程度越高, 攫取的行为越少。当然攫取的行为越少, 所需要的保护行为也就越少。因此有理由认为, 所有的攫取行为都建立在攫取者对于保护产权行为预期的基础之上;同样, 所有的保护行为也都建立在对攫取行为的预期基础之上。因此, 保护 (攫取) 产权的行为必须会影响攫取 (保护) 产权行为的预期。例如, 麦当劳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建立和维持品牌, 这种行为改变了潜在攫取者对于攫取成本的预期, 因而限制了特许经营者攫取品牌价值的行为 (如降低质量) 。市场进入博弈 (Tirole, 1988) 进一步说明了攫取与保护的这种特性:潜在进入者和在位者根据他们对于收益状况的预期, 决定是否进入。因此, 改变对手的预期可以决定最终的子博弈精练均衡解。比如在位者可以通过形成过剩的生产能力来影响进入者的收益预期, 从而最终的子博弈精练均衡解为进入者选择不进入。这一均衡使在位者的产权得到了保护。因此, 产权不仅与契约和法律相关, 也与个体的竞争性策略行为相关。

当然, 预期与攫取者 (保护者) 的个人判断有关, 而个人判断又与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有关。信息越完全, 预期越准确。但是获取信息本身是有成本的, 不同的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 可以通过信息改变对手的预期和对手的攫取 (保护) 行为, 从而赢得竞争优势。

(二) 企业的攫取行为

一个企业可以通过攫取行来增加它获取的价值。攫取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有产权处于公共领域。这可能是由于其他市场参与者在存在保护成本的情况下, 把某些产权置于公共领域可能是最优的行为。当然, 没有保护的产权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被攫取, 这是因为攫取同样也要付出成本。因此, 考虑攫取的行为还需要考虑攫取的成本。企业的攫取行为有很多的方式, 如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敲竹杠以及其他竞争性行为。而且, 攫取的行为可以针对竞争对手、消费者、供给者、联盟伙伴等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所有的攫取行为都围绕着没有得到完全界定的产权展开, 而交易成本的存在使产权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界定。例如签约成本的存在使得契约不可能完备;监督成本的存在会导致道德风险行为、考核产品属性的成本会引起逆向选择问题;以及针对进入者和模仿者的保护成本会使得获得的收益减少等等。

(三) 针对本企业的攫取行为

其他企业针对本企业的攫取行为将减少企业获取的价值, 这有两个原因。第一, 攫取者可以通过敲竹杠、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或模仿产品等行为获取收益, 这些行为显然会减少原有企业的收益。第二, 减少其他参与方的攫取行为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比如, 不同质量的产品以同一价格销售, 买者可能为了买到高质量的商品而付出考核成本。但是消费者这种考核成本会使得资源创造的价值减少, 相应地会引起市场均衡数量的减少。这一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行为。例如, 超市向顾客提供不允许挑选的水果, 减少了顾客的考核成本, 从而减少了价值耗散。

(四) 企业的保护行为

如果没有攫取的行为, 也就没有保护的行为, 因此保护行为与攫取行为是相互关联的。这也就是说, 保护行为会改变攫取的成本。现有的战略管理文献提出了保护的很多方式, 比如提高模仿成本以及设置进入壁垒 (Tirole, 1988) 。产权理论对于保护和攫取提出了新的理解:第一, 它明确指出由于保护本身也需要付出成本, 所以不可能实现完全的保护, 因此很有可能发生攫取行为。第二, 保护的行为会耗散资源的价值, 如果可以降低保护成本, 就可以获取更多的价值。第三, 保护产权的方法不仅限于提高模仿的成本和设立进入壁垒, 也包括签订契约、对产品分类和保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

(五) 讨价还价能力

战略管理理论将讨价还价能力看作企业可以获取多少价值的决定因素 (Porter 1980) 。讨价还价能力主要由企业的规模、外部选择、耐心等因素决定, 这种讨价还价能力决定了企业获取价值的份额, 从而也决定着产权的实际内涵。换个角度来看, 产权能否得到很好的执行也影响着讨价还价的能力。例如, 如果契约可以得到完全的规定和执行, 那么企业的投资是否具有专用性则变得并不重要, 而企业是否具有外部选择权则变成了获取价值的关键。

另外, 产权的理论框架指出了讨价还价还可能会导致价值的耗散。这既表现在讨价还价的失灵, 也表现在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所导致的交易行为的减少。

三、结语

产权理论把减少价值的耗散看作价值的新源泉。本文的分析框架提供了一种理解企业创造和获取价值的具体方法。这一框架除了包含了现有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外, 还包括了一些新的内容:强调攫取和保护行为都是有成本的, 应该考虑二者的权衡关系;指出攫取和保护行为会导致价值耗散, 因此可以通过减少耗散来增加价值;提出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如考核成本) 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

这一框架还可以帮助管理者对于不同的产权组合的选择进行比较。例如, 利用这一框架可以比较资源的不同用途所引发的不同的攫取和保护成本, 从而使得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当然这一理论也应该考虑以下的权衡关系:将资源用于保护本企业自身的产权, 还是用于攫取其他企业的产权。显然, 这一框架对企业资源的整体配置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Coase, R.H.,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inidem.The Firm, the Market and the Law,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2]Williamson, Oliver E., Strategy Research: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3]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合同管理制度框架 篇9

一、预算编制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预算编制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需要将绩效的观念深入到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的各个环节, 具体来说主要有下列几个绩效改革的方向。

(一) 以绩效目标为编制预算的依据

高校的绩效目标是绩效预算管理的基础, 高校预算的编制要以绩效目标为出发点, 即从高校总战略目标细化为高校总的绩效目标, 各个部门根据总目标制定本单位的绩效目标, 并制定资金预算和工作计划。绩效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 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具体的绩效指标和可衡量的绩效标准, 避免了部门目标与绩效目标的脱节, 保证了绩效目标的可实现性。

(二) 引入以成本效益分析为基础的预算编制方法

近年来我国部分公立高校开始采用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 但是由于当前国家预算制度的局限和零基预算本身的复杂性, 零基预算法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将“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相结合的预算编制方法,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首先, 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实施零基预算, 各个部门获得的经费与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紧密相关, 通过引入绩效指标来为预算决策提供依据, 使得零基预算方法有了更科学的经费起点。其次, 绩效预算与零基预算结合, 使得绩效指标在预算过程中不仅是部门运行绩效的衡量标准, 还是细化绩效目标的重要指标, 从而促进预算的编制程序形成动态的循环系统。

(三) 对申报的预算项目实施事前评估

将绩效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 就需要在预算执行前对预算申报的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在预算编制环节, 高校对新申报的支出项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和反复论证, 保证项目的设立与高校长期发展规划和总绩效目标相一致。在事前对申报的预算运用绩效标准衡量评估, 增加高校立项的科学性和谨慎性, 使预算资金使用更具效益, 有助于高校的长久稳定繁荣。

二、预算执行和控制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高校预算的执行和控制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主要任务是对预算资金的投入过程和产出效果进行监督和控制, 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 加强对产出和效果的控制力度

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要高校重视资金投入的产出和效果, 预算执行效果主要取决于高校财务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力度和高校预算调整的规范性。首先, 高校各个部门执行预算时要有明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标准。其次, 预算执行力度较强的高校, 对预算支出的核定能够做到按核定数额和核定项目使用经费。最后, 注意资金的产出和结果和绩效目标之间的联系, 对偏离绩效目标的预算执行, 予以及时调整。

(二) 建立和完善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系统

高校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一种事中绩效监督, 绩效跟踪监控机制通过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 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 其主要目的是防止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确保高校预算绩效计划的正确执行以及绩效目标的实现。高校在执行预算过程中, 要加强对绩效信息的采集, 利用日常督查和重点项目组织专门绩效监督相结合的方式, 对预算的执行是否偏离绩效目标进行监督, 并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纠正。因此, 高校需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权责一致的绩效跟踪监控管理体系, 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

三、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环节的改革

高校绩效预算管理的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能不能合理地对高校的预算支出进行与绩效挂钩的绩效评价。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任务是正确评价高校预算支出绩效实施的效果, 即评价预算支出绩效实施的合规性和效益性。

(一) 提高高校管理层对绩效评价的重视度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核心, 但是目前我国公立高校对绩效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高校没有开始实行绩效评价, 或是绩效评价只是走走形式, 没有发挥到实质性的作用。所以应该将绩效意识深入到高校预算管理的每个环节, 预算支出的编制开始不仅注重投入, 更要注重产出与效果, 预算执行过程中重视对绩效情况的事中监督, 并在预算事后及时反馈绩效评价结果。通过绩效评价传递的绩效信息来指导预算的全过程, 并为后一阶段的预算管理提供依据。

(二) 利用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绩效问责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是完善预算问责机制的基础。预算的绩效问责机制, 使高校对资源输出和绩效产出的结果负责, 促进高校在提高教学质量、降低成本, 增强资金运用效率等方面改善绩效表现。通过对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客观地反映预算部门资源投入的结果效益, 其最终目的不在于问责, 而在与确保预算资金效益最大化。

(三) 优化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是高校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应该从这么几方面进行优化:首先, 绩效指标体系必须围绕绩效目标设立。因为绩效评价指标不仅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 还要对绩效目标的设立情况进行评价, 所以绩效目标的设定工作一定在实施绩效评价之前。其次, 绩效评价指标应当能全面反映预算支出与产出绩效之间的关系, 要重点对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绩效评价。最后, 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绩效性、代表性、系统性、可比性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同时, 还应该确定各个指标的标准, 它是衡量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依据。

四、预算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环节的绩效改革

对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环节进行绩效改革, 高校进行绩效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评价结果了解预算经费的使用情况, 并对预算执行部门进行激励与约束, 并为以后年度绩效目标的设立和预算的编制提供依据和经验, 最终达到提高高校资金效益的目的。

(一) 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

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机制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将绩效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预算执行部门, 帮助预算执行部门找到绩效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预算结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差距, 以便于其进一步地改善预算管理制度,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 对于高校管理部门可以作为以后年度设立绩效目标和编制预算方案的经验和依据,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实施绩效问责。

(二) 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透明度

绩效评价信息公开是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有助于实现群众的监督作用, 加强预算单位的自我约束, 是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提高管理者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 绩效评价结果的公布会自发形成预算实施单位之间的良性竞争关系, 绩效预算表现好的部门得到鼓励, 绩效预算表现差的部门产生压力, 从而产生的潜在的激励与约束效应。

(三) 对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依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激发高校各部门实行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有助于高校的资源优化配置, 对绩效预算管理起到保障作用。高校应该设置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对各部门的绩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并以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分配的因素。同时, 可以考虑将绩效考核结果和教职工的奖金和评优相挂钩, 绩效考评优秀的员工奖金多, 绩效结果差的员工奖金少, 或者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选拔任用, 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 充分调动教职工绩效预算的积极性。

五、结论

绩效预算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性工作, 在高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时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避免片面追求绩效指标而产生的短期行为, 减少各院系部门为实现绩效目标扭曲处理财务数据,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指标, 考虑高校的长远发展。二是绩效预算管理必须落实到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学校内部建立有效的控制机制是相当必要的, 内部审计与内控信息报告制度可以对绩效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参考文献

[1]王娜.回顾高校预算管理改革引入绩效预算管理模型[J].经济师, 2011 (02) .

[2]李淑宁, 聂保清, 胡周娥.浅议加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11) .

[3]张泽明, 周茵.论我国高校绩效预算制度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9 (18) .

上一篇:模拟利润中心下一篇:城镇劳动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