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传译

2024-10-06

会议传译(通用12篇)

会议传译 篇1

在会议厅、报告厅等专用会议场所,由于自然声源的声功率有限,为了提高听众席直达声的声压级,以获得较高的声音清晰度和较好的音质,通常需要进行合理的扩声系统设计。同时因室内扩声质量受房间的建筑声学条件影响较大,因此在电声设计的同时,应充分考虑建筑声学问题。对要求较高或国际用途的会议厅,还需设置讨论和表决系统及同声传译系统等。下面,笔者结合某援外智能办公大楼项目谈谈这些方面的设计要点及相关技术要求。

该工程是中国政府重要援外工程项目,由我院中标设计,现已建成使用。大楼地处该非洲国首都,占地23000m2,工程总投资1.2亿元人民币,总建筑面积11062m2,总高度22.5m,为五层智能办公建筑。国际会议厅设在一层,其建筑平面为正方形,面积为441m2,装饰吊顶后大厅净高8.0m。扩声控制室设在大厅后部夹层,应外方要求,厅内设活动座席314个,并可通过活动隔断将大厅分隔为两个部分。

1 扩声系统的声学指标

根据不同的使用要求,视听场所的扩声系统可分为语言扩声、音乐扩声、语言和音乐兼用扩声三类;根据不同的音质标准,扩声系统的声学特性技术指标又相应划分为四级。本大楼国际会议大厅属于专用会议场所,根据规范,应按语言扩声一级标准设计。为此,首先需确定如下主要声学技术指标:混响时间T60≤1.00s (250~4000Hz),总噪声级≤NR30,厅内无音质缺陷。在此前提下:

最大声压级:250~4000Hz内平均最大声压级≥90dB;

传声增益:250~4000Hz的平均值≥-12dB;

传输频率特性:250~4000Hz时的平均值为0dB,在此频带内允许-6~+4dB;

声场不均匀度:1000Hz和4000Hz时均不超过8dB。

2 扬声器的选取与布置

扬声器的选取与布置直接影响到扩声系统的主要声学指标和性能质量,因此它是电声设计的重要一环。厅堂扩声系统用的扬声器不同于监听用扬声器或高质量家用扬声器,它要求在具有一定声性能的前提下,具备效率高、承受功率大和恒定指向性的特性。扬声器的布置应使大厅声压分布均匀、声源方向感良好、有利于抑制声反馈和避免产生回声干扰,其布置方式可分为集中式、分散式及两者相结合的混合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使用场合并各有利弊。因本会议大厅纵向距离较长且可能被分隔成两部分,故设计中采用分散布置方式,扬声器的选择及具体布置如下:

(1)选用美国JBL公司生产的Control-28型全频带大功率小型箱式扬声器9只,分前、中、后各3只吊装在标高8.0m的吊顶内。

(2)选用美国JBL公司生产的Control-26CT型全频带宽辐射角同轴式吸顶扬声器5只,安装在后部标高3.2m的吊顶上。

这种分散布置方式的优点是:易使大厅声压分布均匀、容易防止啸叫,但声音清晰度容易变差、声源方向感欠佳。为此,设计时应控制靠近讲台第一排扬声器的功率,尽量减少声反馈;应防止听众区产生双重声现象,必要时采取延时措施。

3 扩声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选择扩声设备时,一方面设备性能应符合设计选定的系统特性指标要求;另一方面设备互联时,阻抗、电平、输出状态(即平衡)等方面应满足电气配接优选值的要求。本设计采用专业级扩声用调音台以及其他配套设备:功率放大器、双盒式录音机、MD录音机、激光唱机、会议用电容传声器、手持和胸配式无线传声器、监听耳机和监听扬声器等,还配置了高质量的数字式音频信号处理器DBX 480,它可对多通路信号进行房间均衡、参数均衡、延时和增益控制,用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改善厅内音质。这些设备组成的扩声系统,如图1所示。它们均集中组装于2台1.2m高设备机柜内,如图2所示。

调音台是扩声系统中最重要的设备之一,故本文略作阐述。就某种意义而言,调音台是多路输入、多路输出的前置放大器,它具有对声音进行放大、处理、混合、分配的四大功能。本设计选用16路输入、双声道输出的专业级扩声用调音台,型号为Soundcraft LX7 16/4/3(英国产品),其主要技术特性:额定增益为80d B,线路输入时增益为0d B;等效噪声-126d B;频率特性的不均匀度为±1d B;非线性谐波失真小于0.1%;动态余量为20d B。

4 扩声控制室的设计要求

(1)扩声控制室的土建要求

为了方便嘹望主席台和观众席、能直接监听到场内实际音响效果以利于调音控制,本设计将扩声控制室设置在大厅后部夹层,其使用面积为15m2,且室内作吸声吊顶及墙裙;对厅内开双层玻璃隔声观察窗(可推拉式),窗下沿距地0.7m、宽1.8m、高1.0m;地面做0.15m高架空木地板,板下设置敷线地沟(宽0.25m,深0.15m),表面贴镀锌铁皮,内置50×50mm的金属线槽用于敷设电源线;为避免日光灯镇流器对扩声系统的影响,室内采用白炽灯照明,照度为200lx,另在调音台处设有局部照明;设置独立式静音空调,使室内环境温度达到18℃~22℃。

(2)扩声控制室的电源与接地

本设计扩声系统设备用电,由大楼变配电所的低压柜专门供给二路独立电源,一用一备,不允许与配备有调光和镇流设备的照明系统共用电源回路。在声控室内设双电源互投箱,并设稳压电源盘。设备专用配电箱安装在声控室内入口门旁墙面,预留容量:单相10kVA,下底距地1.2m,设有4个单相分路出线开关(20Ax1, 10Ax3)分别给设备机柜、调音台、机房插座配电,如图3所示。各回路均为单相三线制供电,以防止因三相相位差而影响设备工作。

声控室内设置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保护接地设专用接地线,由大楼联合接地体单独引来,接地电阻小于1Ω。工作接地构成一点接地,以防止低频干扰和交流杂波干扰。

5 电声专业对建声专业的要求

根据本会议大厅的使用要求,确定以下建声要求:

(1)混响时间特性:在80%观众时,其频率特性基本平直。建声设计应据此提出无观众时的会议厅内混响时间数值,并以此作为竣工测量的依据。

(2)声源点在主席台处,场内无声聚焦、长延时反射声等声缺陷。

(3)多功能厅内正常工作(空调系统正常运行)时,观众席及主席台上的噪声水平应满足会议厅相关标准。

(4) 9只全频带箱式扬声器吊装在吊顶内,吊顶表面开口尺寸400×400mm,紧贴扬声器的表面罩透声织物或穿孔率>30%的透声罩网(板);重量5.5kg。

(5) 5只全频同轴式吸顶扬声器,在其安装处吊顶表面开口尺寸:Φ255;重量:4.3kg。

6 会议讨论和表决系统

本工程会议讨论系统是一个可供主席和代表分散控制的单通路声系统,接入扩声系统调音台辅助输出端;表决系统是一个与表决终端连接的中心控制数据处理系统,每个表决终端设有赞成、反对、弃权、取消四个按键。根据使用要求,厅内设置可供20位代表和1位会议主席使用的数字式讨论和表决系统,全部单元均采用单电缆数字传输技术,可以方便进行各种形式的会议组合,系统具备主席优先功能和代表扩容的功能。

在主席台上安装有:扩声系统用四联装电容传声器、讨论表决系统用双联装主席及代表单元插座箱。

主要设备选用荷兰Philips公司产品,包括:控制主机LBB 3500、主席单元LBB3533、代表单元LBB 3530、表决显示器LBB3510等。

7 红外线同声传译系统

同声传译系统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有线式和无线式两类,无线式又可分为感应天线式和红外线式两种,其中以红外线式较为先进。因本大厅对音质要求较高,且座席为活动式,故设计采用数字式红外线传输系统,这种系统音质较好,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优良的保密性能。厅内设4种语言的同声传译,与会者既可以通过红外接收机选听4种翻译语言,也可通过扩声系统直接收听原语。红外接收机位于听众席上,其作用是从接收到的已调制红外光中解调出音频信号,它设有波道选择,以供选择各路语言,由光电转换器检测出调频信号,再经过混频、中放、鉴频,还原成音频信号,由耳机传送给听众。

主要设备亦选用荷兰Philips公司产品,包括:红外发射机LBB 3420、红外线辐射器LBB 3412、译员控制器LBB 3520、红外接收机LBB 3433和译员耳机LBB 9095/30等,其中译音设备按二次翻译的工作方式设置;固定式红外线辐射器4只(每只重量15kg),分别置于大厅两侧顶部吊装,要求表面不得有任何阻挡。

8 译音室的设置及土建要求

为便于观察会场及主席台、联系方便,译音室设于大厅后部夹层,室内尺寸按国标ISO 2603标准设置,一般为2.5m(宽)×2.4m(深)×2.3m(高),可根据实际情况作些调整,但房间三边的尺寸宜互不相同,以减少房间声共振。译音室与扩声机房毗临,其间设联络信号,室外设译音工作指示信号,近旁宜设译员休息室。

由土建专业对译音室采取以下吸声和隔声措施:

顶部:矿棉吸声板吊顶;地面:抗静电化纤地毯;墙面:50mm厚超细玻璃棉贴墙,表面罩阻燃织物。

设置带有声锁的双层隔声门、双层玻璃隔声观察窗,窗下沿距地0.7m,高0.8m,宽1.2m。译音室之间开侧窗,下沿距地0.7m,高0.8m,宽1.0m。隔墙可采用石膏板轻质隔墙(双12纸面石膏板+100空腔内填超细玻璃棉+双12纸面石膏板),隔声量45dB左右,室内本底躁声不应高于NR20。

会议传译 篇2

一、前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每一场会议对其使用的设备要求也越来越高。“实用、美观、完善”的会议设备成为人们青睐的器材。数字会议系统以革命性的数字技术取代了传统的会议模式。以其数字化的性能加上操作方便的软件控制,满足现代会议的一切管理需求。

数字会议系统包括音频会议系统、投票表决系统、IC卡签到系统同声传译系统及视像跟踪系统。配置完善的管理软件,既可以简化会场设备,又可以随意扩充功能,是一套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会议设备,同时也节省了工程经费。

它是利用简单的系统处理和数字信号传送,无论是对小型会议还是数千人的多语种大型国际性会议都能管理得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它不但具有多功能、高保真音质、数据保密、传输可靠等特点,还可以对整个会议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

只要接入控制电脑,操作员在相应的软件模块的帮助下便可以自如地对会议过程进行实施监控,包括:基本的话筒管理、投票表决、IC卡签到、数据管理和资料显示以及16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即使在没有接入控制电脑时,它仍然是一套完善的数字会议系统。每一台单元具备有带开关的麦克风、内置扬声器、发言指示灯。只需将单元一台一台串联起来配备相应的操作软件便可以组合成完整的会议系统。它对所有会议控制的基本原则都一样,变化的只不过是系统的规模。系统可以根据会议的需要,接入相应数量的单元,补充软件就可以增设更多功能,对系统规模的扩展非常简单。

讨论会议系统的会议单元具有便携式及嵌入式的装置可供选择。

二、设计思想与原则

1、安全性:对于任何一场会议而言,保证每一位出席会议的代表的安全是首要的条件。

1.会议单元采用无源设备,通过主机供电,工作电压为24V,符合安全标准。

2.系统涉及的安全件均采用具备安全认证的材料。

3.为提高抗静电能力,在电路排版和选用零件时,尽量避免出现尖端放电的导电体。同时,保证空气放电的距离大于1.2cm,也增加地线导电体面积。这样的设计对抗静电能力保证达到8000V。

2、保密及抗干扰性:许多会议都涉及到国家或各地的重大决策,对保密及抗干扰性的要求也非常的高。

1.发言系统采用带屏蔽的电缆连接,比无线连接方式抗无线电干扰能力强,也增加了数据的保密性,可以防止恶意的无线电干扰和窃听。

2.为提高抗干扰性,专用的双同轴电缆连线采用全线铝箔+水线屏蔽,大大降低强电磁波对接口线的干扰。

3、语音清晰:会议进行中,代表发言的语音传送,能够清晰地收听是必须的条件。

1.话筒采用高度单指向性驻极体拾音器。

2.内置的喇叭,采用防漏磁高保真扬声器

3.小巧精致的监听式耳机,由于是悬挂在耳朵之外,这样既能听清又不会造成闷热而难受,特别适合长时间使用。

4、可操作性:在保障系统的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简便的操作能够提高会议的效率和秩序。

1.安装简便:系统单元采用手拉手串联方式,连接方便,简化了施工难度降低工程成本。

2.操作简便:一人一机,代表只需轻按一下按键便可以发言,音量旋钮可以调节耳机的音量。

5、可维护性:系统的可维护性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系统结构和系统设计会降低维护的费用和升级费用,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维护效率,保障会议的正常进行。

1.系统在设计时,结构尽量简单、合理、灵活。由于采用手拉手的连接方式,不仅减少施工难度,降低故障率,而且便于系统维护,很容易诊断和定位故障,及时修复。

2.系统维护无需太多的专业技能,普通的技术人员经过短期的培训便可以实施。

3.每套系统都经过严格的测试及试验,符合国际性的ISO9001质量体系标准。

6、可扩展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会议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系统的可扩展性也越来越重要。

1.由于系统结构简单、合理,扩展性极强,增加更多的会议单元便可以满足人数的增加,配置连接其他的设备便可以满足功能的增加,如增加投票表决系统就可同时进行投票表决会议;增加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连接宽带或ISDN就可以与多方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等等。

2.只需增加电源扩展,系统的最多可扩展连接上千台会议单元。

三、设备选型

数字会议以其简单的网络系统处理和传送数字信号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会议系统。它是利用网络时分复用技术,并将语言数字化的会议系统,在同一根电缆上实现多路同时发言,多路同时讨论、投票、表决等功能。它对于所有类型的会议都提供灵活的管理,具有多功能、高音质、数据传送保密等优点,可以对会议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的控制。

根据使用功能和技术要求,我们设计了一套技术先进、设备优良的会议系统。在设备选型上,采用目前国际上具有领导力的优秀产品(BOSCH,原飞利浦DCN会议系统),整套系统定位在中高档层次上,性能价格比高,系统简洁实用,全部使得数字技术与语音会议完美结合,大大优化了音质,简化了操作流程。

BOSCH(原飞利浦)会议讨论的产品作为一个全球知名的品牌,一直是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无论在视频还是音频领域,BOSCH(原飞利浦)凭借其领先世界的技术及精良的品质得到业界人士的称赞。BOSCH(原飞利浦)音频会议系统产品秉承飞利浦在音频领域的精湛技术,成为各种商业会谈、国际会议及集团研讨中的高效率沟通工具。飞利浦是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公司之一,拥有完整的系列产品,可以满足任何小型、中型、大型会议要求,性能优异。国内有大量的大会堂、会议中心都采用了飞利浦会议系统。它对于所有类型的会议都提供灵活的管理,具有多功能、高音质、数据传送保密等优点,可以对会议的全过程实行全面的控制。

四、系统特点:

1、先进的数字化设计,保证了高品质音质

在话筒中采用了高性能的“Bit Stream”系统进行模-数转换及数据协议转换芯片,使结构十分紧凑。控制单元内置均衡器、啸叫抑制器等设备,使信号的质量和幅度都不会衰减,具有稳定、纯正的声音,消除了干扰、失真、串音等。每个代表单元均装有扬声器及耳机插孔,音质清晰自然,更适合人耳的听觉感受。

2、强大的管理功能与操作方式,保证了会议顺利进行

会议系统包括一般讨论会、能容纳80名与会者(标准配置),可扩充到240个发言单元就及1440个旁听单元,安装简便,扩充灵活。主席单元有优先发言权,可以中断或禁止代表发言。发言单元带有强指向鹅颈话筒、扬声器、请求发言键、工作指示灯、声道选择钮,两个耳机插孔可供两个代表使用,以降低成本。可以通过控制面板、计算机及管理软件来控制管理代表发言。可通过话筒耦合器使远地代表参与会议。可输入/输出MIC/音频信号以播放背景音乐或会议扩声。与摄影机、视频展示台等设备配合可构成(视音频)多媒体会议系统。

3、传输线缆

在会议系统施工过程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关的器材配套上面,而忽略了广播传输电缆的选择。其实,对于一个会议系统工程来说,要获得令人满意的音响效果。除了应配备高质量的会议系统器材以外,会议传输电缆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声音的质量。带屏蔽的六芯护套传输电缆,由于屏蔽网的作用。能有效的防止会议系统对管敷设的其他电缆的辐射影响,更能加强电缆的抗拉伸性能尤其适用于长距离敷设。同时DCN的安装附件品种配套,采用带接头的现成电缆可以使系统的安装工作大大简化。

五、选用设备介绍

(一)会议发言设备

发言设备是一个专用名词,指会议代表通过它来参与会议的设备。根据所用的机型不同,会议代表可以得到以下功能的某些部分或全部:听、说、请求发言登记、接收屏幕显示资料、通过内部通讯系统与其他代表交谈、参加电子表决、接收原发言语种的同声传译。

1、桌面式会议讨论设备

代表讨论机型号:LBB3531/00

美观小巧的代表讨论机,带可弯曲支杆的话筒

带内装式扬声器、2个耳机插座

开关和LED状态指示灯

带LCD显示的数字通道选择器

LBB3531/00是单方向性电容话筒。用茎状软管当支架,架在控制面盘上。控制面盘可以嵌装在各种表面上。话筒自带防护,防风罩和发光指示环,当话筒处于工作状态时会发亮。主席讨论机型号:LBB3534/00

带有LBB3531/00代表讨论机所具备的全部功能

带主席话筒优先键

(二)中央控制设备

中央控制器(CCU)是管理系统的心脏。中央控制器可以独立操作,实现自动会议控制,能自动管理会议的进程。功能包括:基本的话筒的管理,同声传译和电子表决,控制15个高品质的数字音频通道,10个数据通道和4个通讯通道。这些功能可以保证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对会议,甚至大型国际会议进行有效的控制。

中央控制器型号:LBB3500/05

 无机务员的会议控制 控制量多达180台发言设备 功能包括话筒管理、表决和同声传译 内置自动音频均衡

 内置电源,为中央控制本身和外部连接的DCN设备供电,供电量多达90台发言设备(功率

消耗因数为1)。

 控制量达240台发言设备,发言设备的品种包括:代表机、主席机、译员机,双音频接口

器和多功能连接器。

 控制分配设备的数量不受限制,分配设备包括:音频媒体接口、数据分配线路板、电子通

道选择器。

 具有高质量数字声道的数字音频控制和处理能力,这些声道可以用于发言传译、分配。本

机还提供4个分立的通讯信道。

 为代表和主席的扬声器进行自动音频均衡处理。

 10个64K字节数据信道的控制和处理。

 适应各种会议形式的基本话筒管理功能。

3种工作状态供使用

-----“OPEN”:话筒键控制,有请求发言登记(自动)功能。

-----“OVERRIDE”:话筒键控制,对正在运行的话筒越权控制(FIFO)

-----“VOICE”:声控启动话筒。

对每种工作状态都可以选1、2或4个话筒同时启动。

 3个输出的干线电缆插座,用于连接发言、分配和翻译设备,同时提供电源。每个插座都有

防短路保护(3×6芯圆形插座)。

 3个指示器,指示干线超载(红LED)。

 2个平稳线路输入插座(莲花形插座),用于连接发言输入。

平衡/非平衡线路输出插座(莲花形插座),用于将发言分配到公共广播系统中。 磁带/卡式录音机输入和输出(莲花形插座)。

 欧洲标准插座及保险丝,含配套的电源电线(1.7m(66,92英寸))。

1个RS-232串行口与计算机讯息连接。

(三)电缆

型号:LBB4416/00

每盘为100 m的电缆,DCN为六芯电缆。

(四)翻译和语种分配设备

1、翻译设备

传送传译语种的数字分配信号所用的干线电缆与其他功能所用的干线电缆完全相同,DCN译员台可以从15个不同语种的通道中选择(可要求30种),另外还加上发言的原语种。当独立使用时,用人工操作对内置的微处理器编程序以控制语种通道分配,通道的路线调度和联锁。在由机务员控制系统中,译员台与DCN专用软件结合使用,形成综合传译网络。

译员机型号:LBB3520/10

 可适配15种语言包括本身的语种 用预置键选择语种 输入语言的质量的指标 带照明的LCD屏可显示出清晰的资料

LBB3520/10是译员单人使用的台子,符合国际通行的标准。这种技术先进、造型典雅的微处理机控制设备,可接收15个语种通道,另加发言的原语种。

LCD屏带有背照明,在照明条件差或需要把外部光源关闭的条件下可以清楚地阅读屏幕的显示。翻译人员能够自由地选择原语种,显示屏上都能有详细的来源指示。

译员耳机型号:LBB9095/30

轻型的动圈式耳机,带1.5m电缆和6.3mm的耳机插头。可以直接插入译员台LBB3520/10。

2、红外语种分配设备

传输翻译语言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红外语言分配系统。因为从本质上它是无线的系统,所以给使用人相当大的活动自由。由于红外线不能穿过墙壁,这意味系统具有保密性。

DCN红外语种分配系统的设备成配套,可以保证在任何类型的会场中进行无线的发射与接收。目前我们所有系统由主机、辐射板、红外接收机构成,主机主要是对翻译语种产生一个载波,然后经辐射板分配到整个会场空间中,通过红外接收机进行接收。

发射机LBB4502

符合IEC-61603,第7部分的标准 最多传输32通道 采用里德·所罗门码纠错,并结合误码率门限,保证了高音质 采用2-8MHz频段消除了各种照明系统带来的干扰 数字传输协议允许传送附加咨讯(例如多通道的同步)采用数字技术能达到极高的音频质量、信噪比高达80dB 欧洲式阳芯插座——电源插座 音频数据母线插槽(H15,阴),可插入LBB3423DCN接口模块 16个莲花型插口,输入非平衡的音频的信号 2个XLR插座,用于输入原始发言、紧急信息或音乐 一个接线板,用于向所有通道输入紧急信息 3.5mm立体声耳机插口,用于监听耳机和通道 1个BNC插座,用于接收其他发射机的HF信号 4个BNC插座,用于向最多30个辐射器输出HF信号 互连

辐射板LBB4511/00

 红外辐射器是大功率的红外辐射设备,适用在大型的场地。通过个人接收机让代表们聆听

会议的进行。

 通用电源,适合全世界使用

 不使用风扇,采用对流风冷却——安静运行

 有辐射器状态监测的LED指示

 随发射机自动同步开机和关机

 自动电缆均衡,自动电缆终接

 温控线路,辐射器升温过高时,自动由全功率切换到半功率

 安装架,适合天花板或落地架安装

4通道接收机LBB4540/04

按人体工程学设计的接收机,采用了最新的电子技术——包括专门设计的芯片——保证最好的性能和最长的寿命。接收机适合接收语言和音乐。

 充电器芯片电路保证最佳充电性能

 当段开耳机后,不再耗电

 有测量模式,便于检测辐射器的覆盖

 可以用一次性供电,或环保的充电电池组 配有卡子,容易佩带,外型时尚大方 2位数的LCD显示可以指示电池的状态和接收的状态 当信号过低时,自动对音频信号静音,保证使用人只接收高质量信号 同步功能:可用通道数量永远与系统中正在使用的通道数量一致

DCN接口模块LBB3423/00

用DCN接口模块可以将红外传输系统与DCN系统进行连接,由DCN同声传译设备发出的翻译语言加上原始语言,并经过这个接口输入到红外线语言发布系统当中。

轻型立体声耳机LBB3443/00

连接1.3m电缆和3.5mm的耳机插头

阻抗32欧姆

频响50Hz到20kHz(-10dB)

最大功率50mW

灵敏度1mW单耳机,98dB SPL/单耳

(五)视频连动设备

无论非正式的小会还是成百上千代表的多语种国际会议,传递和交换资料都是非常重要的功能。传统上音频系统是会议最核心的部分,因为使代表用所懂的语言清楚地听到发言是会议的基本要求。但随着会议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已经需要把视觉系统也加入进来,使会议的手段更加丰富。

适合DCN系统的视觉辅助手段有很多。最基本的是投影幻灯;然后还有电视、监视器、投影电视等,它们可以播放预录节目的录像带和直接来自摄像机的图像。但真正使会议的视觉手段产生革命性变化的是个人计算机显示软件、激光视盘、液晶显示CCD彩色摄像机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它们已经成为高效会议管理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技术产品的价格的快速下跌更促进了它们在各种规模的会议中的使用。

1、Allegiant视频切换台

型号:LTC8100

 8台摄像机输入和2路视频输出 控制AutoDome系列的半球摄像机 48个字符的屏上显示 轻便的单机柜结构

LTC8100 Allegiant视频切换台具有卓越的自动摄像机切换功能,是辅助会议的理想工具。使用DCN自动摄像机控制软件和一个控制键盘,可以很方便地对它实行设置。

互连

 BNC视频输入和监视器输出

 机柜,RS232端口用于连接外部的PC或控制接口(DCN系统的中央控制器)—9芯D制插座 l双相码输出,多端口用于摄像机控制—可卸下的螺旋接线端子键盘,多端口用于连接键盘—6芯RS485端口

2、LTC8555/00Allegiant键盘

 全功能、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

 变速的操纵杆

 48个字符的屏上显示

LTC8555 Allegiant键盘需与LTC8100Allegiant 视频切换台配合使用。它为操纵和设置切换台提供了一种方便的手段。它有一个操纵杆可用控制云台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变速成运动,从而控制摄像机的定位。它还有一个醒目的显示器,可用显示摄像机的资料。Allegiant键盘和Allegiant视频切换台与DCN自动摄像机控制软件一起使用。有一系列的Allegiant键盘附件供选用,包括:延长电缆、键盘扩展套件、把键盘装入机架用的托板。

3、G3BS50室内快球

日进万金的同声传译员 篇3

在我们国家,有一种职业被多数年轻人忽视了;而这一种职业,或许在十年甚至更多年内,也总是人才奇缺。这就是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一般用于大型国际会议时各种语言相互转换。同声传译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一种翻译方式,目前世界上95%的国际会议采用的都是同传。联合国开会时都有大量同声翻译在幕后工作,也就是说,同传译员一般都不在幕前,而是“躲”在幕后工作。它要求译出语和译入语几乎同步进行,当发言人的话语传到与会者耳中时,已经是与会者各自熟悉的语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立在德国纽伦堡的国际法庭审判法西斯战犯时,首次采用同声传译,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大型国际活动中采用同声传译。

近十年来,每年的会展黄金季节,上海滩上为数不多的同声传译员都会供不应求,奔走于各大国际会议的会场。通常一个大型的国际会议,会提前两三周甚至一个月联系好同传,同传会拿到一些会议的背景资料进行准备,但光有这些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同传还需要从书籍、报刊、互联网上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会议当天,同传必须提早到场并与主要发言人作简单的沟通,特别是要落实一些比较专业的或者比较新的关键词汇,会议结束时同传通常也是最后离开的。

据了解,目前全球专业的同声传译人数总共不过2000多人,而中国的此类人才仅25至30人。如今上海举办国际会议、展览、论坛等活动的密度越来越大,据统计,2001年上海每3天就有一次国际会议,现在则是每3天就有两次国际展览,同声传译人才供需之间的缺口非常大。

据资料显示,目前同声传译的报酬一般是每天4000元人民币,如果不需要助手而独立完成翻译任务,最高的出场费可以达到每天一万元以上。时间的计算按照8小时工作日进行,从会议开始到4小时算半天,4个小时以上至8个小时算一天。此外,客户还需支付同声传译员的食宿、机票费用。虽然译员不可能一年到头每日都有会议等着他们去译,但每年100天的工作日还是应该有的。这样算下来,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二)

2003年3月中旬起,央视将近一个月的伊拉克战事直播,不仅使鲁健、刚强这些年轻的主持人脱颖而出,更把一些过去在幕后默默无闻工作的人物推到镜头前,使广大观众一下子认识了两位同声传译员,这就是李庆庆和胡利平。

有观众赞叹,李庆庆端庄、大方、漂亮,她的主持不温不火,恰到好处。对此,李庆庆解释说:“我不是主持人,在这次直播中只是白岩松和军事嘉宾的一个配角。直播时有许多新的战况新闻发生,我的工作就是从网上浏览电讯稿,而后迅速在脑海里过一下,记住一些要点、数字、时间、地点等等,然后快速翻译播出去。”她对记者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次直播全靠平时积累,比如伊拉克的重要城市在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交战双方领导人的姓名、职位等等,她早就熟记在心,靠现场背是背不出来的。

李庆庆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专业,她在1999年至2002年曾任中央电视台驻英国记者。熟练的英语功底,对国际政治、经济、军事状况的熟悉,无疑使她在此次直播中厚积薄发。问及同声传译人才必备的素质时,她认为:一是有很高的语言水平,必须在外文和中文方面均非常出色;二是有非凡的毅力和过硬的身体素质;三是短期记忆力好,不仅要快速记忆讲者的信息,还要牢记大量与翻译内容相关的术语及平日累计的知识、语法、翻译技巧等。

关注伊拉克战事,锁定央视国际频道时,人们记住了瘦瘦的、戴眼镜的胡利平。他是联合国纽约总部的资深同声传译员。伊拉克战争打响时,他恰在北京,被央视邀请帮忙主持直播节目。听着胡利平为美国总统布什、为伊拉克副总统拉马丹、为战事简报会和战地记者报道做同声传译,那反应之快速、思路之敏捷、吐字之清晰,令人钦佩!他说,这次同声传译绝非易事。在联合国做同传大多是会议发言和讨论,安静有序没噪音,同传员的工作环境也好,坐在同传厢里翻译。而这次翻译的是战争新闻,内容新,并且会发生些什么事,事先谁都不知道;有的还是战地报道,图像模糊,背景噪音大,记者语速快;工作条件也不如在联合国,坐在央视的播音室里,只用个小耳机,隔音差,翻译时很容易受到自己声音的干扰。

胡利平出身于一个外交官的家庭,1977年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后又考上了设在北外的“联合国译训班”,从此,走上了同声传译的道路。问及同传人才必备的素质时,他又补充了三点:一是知识面要宽,既是“通才”,又能充当某个专业的“全才”或“半个专才”;二是在演讲或技巧上必须口齿伶俐;三是灵活应变能力强。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以及“现代服务与贸易”紧缺人才的调查中,排在首位的均是同声传译。早在三年前,在同样的一份紧缺人才的调查结果中,同声传译的身影已经赫然高居榜首。这种被誉为“金饭碗”的职业,三年来仍未见有相对多一点的雄心壮志者去问津、去拼搏,着实让人惋惜!

(三)

早在十年前,也就是江苏籍同声传译员王建始到联合国工作的第三年,他就在美国纽约的皇后区购买了一幢3层花园式住房,并有了一辆福特牌轿车。此时,他的女儿就读于名扬全美的史蒂文森特别高中,夫人在攻读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博士学位。被称为“靠舌头打天下”的资深同声传译员王建始,其一家三口在异国过着稳定而有保障的“联合国高级译员待遇”的幸福生活。

那么,王建始是怎样拥有如今这般令人羡慕的职业的呢?1968年,王建始初中毕业,被编入江苏生产建设兵团务农。1971年7月他加入共青团,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72年起,他便开始自学汉语和数理化课程。1974年,经兵团推荐,他成为北京外贸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1978年2月,他毕业后被分配到南京华东工学院当外语教师。1983年,“把工农兵大学生赶下讲台”的呼声弥漫校园,学生们瞧不起他这种“文革”中培养起来的教员。就在这时,他从报上看到联合国译训班招生的消息,毅然决定去报考。一个月后,他考试名落孙山,而当时他已31岁。1985年1月,王建始再次出现在联合国译训班设在南京的考点上,来自江苏、安徽两地的80余名考生中,他和另一名考生终于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录取的20名佼佼者中的一员。

联合国译训班是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合办的一个研究生班,每期两年,每天都是高强度、高难度的同声翻译训练,是当时国内惟一一个培养高级翻译人才的场所,如今已名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译训班的学习完全是按照联合国实际工作的需要安排的,例如联合国召开会议,译员们有时在开会前几分钟才拿到发言稿,那么就要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内容,然后在开会时翻译出去。译训班每天都是“实战练习”,快节奏逼得学员每分每秒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就会漏掉了重要的一段话或关键的一个词。此外,还要在最短的时间里记忆并复述其主要内容。随着时间的推进,听力材料的难度也不断变化。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声调由清晰到模糊,发言也由标准英语变得五花八门。南亚、非洲、拉丁口音的“洋泾浜”英语成为最折磨人的“刑具”。

会议传译 篇4

会议口译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是一种为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服务的专门职业, 处于各种口译的专业高端, 包含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种口译模式。无论是哪种口译模式, 口译的过程都分三步。第一, 听到具有一定含义的语音。通过分析、解释、理解其语言, 领会其含义。这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输入阶段”。第二, 迅速审慎地丢开来源语的措辞并快速记住来源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概念或见解等, 这一阶段, 我们称之为“理解阶段”。第三, 用目标语完整、准确地译出原意, 并使读者听懂。这一阶段, 我们称之为“输出阶段”。整个过程中, 听力技能和速记技能都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总结才能达到要求。在口译听解时, 译员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并积极地去听, 对源语进行思维加工, 分析意义并提取信息要点, 以便顺利完成记忆、转换、表达的任务。听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调用自己的“非语言知识”, 包括百科知识、专业知识、情景知识。事先应充分了解发言人的身份、立场、观点、发言主题、场合和听众的类型, 这样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发言意义的听解和摄取。作为翻译硕士专业的学生, 这些技能已经在本科就夯实了基础。

2014年1月24日, 外交部长王毅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4年年会举办“中国专场”活动, 发表题为“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的演讲。他阐述了我们对中国改革成功充满自信的五条来源;指出中国将为世界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机遇”, 为世界和平贡献更多“中国力量”;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 中国梦的逐步实现, 将惠及中国, 也将惠及世界。本文主要以王毅部长在达沃斯论坛上的发言为例, 探讨会议口译中信息转换表达阶段的技巧。

2 会议口译技巧

2.1 准备工作

会议口译之前, 译者要提前了解发言人的身份背景以及发言人要演讲的内容主旨, 这样才能把握整场口译的基调, 以何种语气、语态、感情色彩向与会者传达信息。王毅的职务是中国外交部部长, 在大会上发言代表的是中国, 因此, 他的讲话具有权威性, 语速平稳有力, 那么译者也必须做到语速平稳, 表达流利而正式。在此篇发言中, 主要谈论的是“中国新发展, 世界新机遇”, 王毅外长与与会人员共同探讨了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王毅外长用了很多重复句式, 显出了强调的气势, 句子较长, 需要译者进行拆分翻译。另外, 事先必须了解一些国家地名、人名、机构名, 近几年发生的政治事件以及专用术语等。

2.2 长句翻译的处理

口译过程中译员常常会听到多个信息成分的长句子或段落, 为了使句子听起来清晰明了, 译员可以先抓出英语中的主谓结构, 然后逐层添加细节内容。

原文: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方向, 涉及15个方面、60多个领域, 共形成300多项重要举措。

译文1:China’s new round of reform will covers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reas.It has 15 areas over 60 areas and over 300 important measures. (此译文乃会议同意传译内容, 用词虽不精准, 但会议口译时长句分译的技巧还是十分熟稔的。)

译文2:China’s new round of reform will take place in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dimensions.More than 300 major reform measures have been announced, covering over 60 fi elds under 15 categories.

相比译文1, 译文2的句式和用词更胜一筹, 如“形成举措”译为“measures being announced”, 领域和方面分别译为“fi eld”和“area”。

2.3 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又称顺译, 是指译员按照自己听到的原文顺序, 不停地把句子切成个别的意群和概念单位, 再把这些单位自然地连接起来, 翻译出整句的愿意。由于英汉语在语言习惯上的不同, 在进行笔译时我们往往会采取调整语序的方式来使表述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语言习惯。然而在同传的过程中, 译员需要在整句内容说完之前就开始翻译, 在这种情况下, 采取顺句驱动的技巧能够使译员快速处理已有信息, 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新的信息中去。

原文:中国历来是世界经济论坛关注的热点。今年更不例外。因为时隔35年之久, 中国吹响了新一轮全方位改革的号角。

译文:China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of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 and this year is no exception.Thirtyfi ve years after China fi rst launched reform and opening, China has sounded the clear recall for a new round of all-around reform.

原文本是三个独立的分句, 译者巧妙地使用连接词“and”将句子的意思顺接下去, 同时还适当地采取了增译法, “35年之久”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实行至今的时间段, 译者在译文中有明显的补充, 这样也更有利于听者理解。

2.4 反译

在翻译实践中, 为了使译文忠实合乎语言习惯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有时必须把原文中的否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 或把原文中的肯定说法变成译文中的肯定说法。总之, “反译”是指译文以与原文相反的表达方式传递原文的意思。具体来说, 正说和反说是指在英语句子中是否使用了no、not或者带有de-、dis-、im-、in-、un-、-less等含有否定意义的前后缀的词语。

原文: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大国, 发展空间极为广阔, 发展潜力远未发掘。

译文:China has 1.3 billion people and an area of 9.6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of land territory.Our development space is immense and our development potential is far from being fully tapped.

该句中的“远未发掘”的翻译处理, 口译者并没有采用明显的否定前缀, 而是直接译为“far from being fully tapped”, 显得更加口语化, 通俗易懂。

2.5 词性转换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 英语是静态的语言, 汉语则是动态的语言, 动词的使用在汉语中尤为突出, 为了顺句驱动的需要, 译员经常将源语中的非动词形式 (名词、形容词等) 转成汉语中的动词。

原文:改革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译文:This round of reform is more sweeping, thoroughand diffi cult than ever before.

本句中“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难度之大”三个名字化的四字短语, 在口译者的迅速加工之下, 变成了简短明了的三个形容词:“sweeping, thorough, diffi cult”, 实属巧妙。

2.6 重复

重复这个技巧的使用是处于两种情况:一种是弥补英汉语的表达差异和加强译语的衔接和连贯;另一种为英语是形合的语言, 注重使用大量的连接词或关系词来表现主句和从属结构的关系, 汉语是意合的语言, 不常用连接词, 而是将各部分铺排陈述, 而重复可以使句子更清晰。

原文:自信来自于中华民族5000年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文明底蕴……自信来自于中国业已选择的正确道路……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

译文:Our confi dence comes from…

此处王毅部长的讲话中, 有六段话都是以“自信来自于……”开头, 这样的重复表现出我们的发言人在国际舞台上讲话精神饱满、铿锵有力。同时重复也是一种强调, 使听者全神贯注地聆听和思考。译者在口译处理中叶同样保持了以“Our confi dence comes from…”开头的翻译方法。

2.7 意译

原文:而且这一增长是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进程中实现的, 是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增长。

译文:We’ve achieved this in the course of adjusting theeconomic structure, so it was real solid growth.

原文中“真金白银”直译为“gold and silver”, 但是在汉语背景之下, 我们知道真金白银其实意为“实实在在”, 都是说明笃定的事实, 故在口译处理过程中译者处理成“real solid”。

2.8专有名词

著名会议口译专家和传媒口译家英格丽德·库兹 (Ingrid Kurz) 曾做过有关传译质量评估标准的研究, 结果显示, 口译质量的八项指标中:本地口音、动听、流畅、逻辑连贯、意义一致、完整、语法正确、术语正确, 排名前三的是“意义一致”“逻辑连贯”“术语正确”, 而对其它指标的容忍度相对较高。这也提醒译者, 一定要做到术语翻译的精确。

2.7.1 国名、地名的翻译

瑞士达沃斯:Davos, Switzerland。有关国名、地名的翻译, 译者须在平时的学习和练习中, 不断积累。

2.7.2 人名的翻译

约瑟夫·奈博士:Dr.Joseph Nye;李克强:Premier Li Keqiang。

2.7.3 机构名的翻译

国务院:the State Counci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即中央人民政府, 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 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

2.7.4 专有术语的翻译

国情:national condition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执政党:the ruling party;互利共赢:a win-win strategy;中国机遇:Chinese Chanllenges。

中国力量:Chinese Power;中国梦:Chinese Dream;法西斯主义:fascism;军国主义:militarism。

3 结语

本文所作的有关会议口译的分析只是冰山一角, 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口译不仅仅只是知识或理论, 还是一种技能, 需要通过大量训练和实践后才能充分掌握。因此, 口译练习除了讲求必要的理论和技巧外, 还应将重点放在大量的操练上。口译训练的三个阶段:听与理解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 都不能懈怠。译员还必须拥有较快的反应能力、相关语言知识、主题知识和百科知识。口译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局限在课内, 还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 广泛阅读中英文报刊, 扩大知识面和词汇量, 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贸易、环保、教育以及社会发展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另外, 还要多用英语和汉语进行演讲练习, 提高讲话的流利程度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提高口译能力。

参考文献

[1]Snell-Hornby, Mary, Pochhacker, Franz&Kaindl.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rdiscipline[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2]郭继荣.口译技能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社, 2012.

[3]康志峰.英语高级口译实用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1.

[4]李丹丹.浅谈会议传译中英语复合句的汉译技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14) :191-192.

[5]席冰清.浅析英汉同传技巧[J].戏剧之家, 2013 (9) :128-129.

同声传译基本方法 篇5

同声传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技术。因此,有一定的基本原则可以在翻译中遵循,以达到更加有效地完成口译工作。在同声翻译,特别是汉英同声翻译工作中,以下几条可以作为指导我们进行翻译的原则:

(1)顺句驱动: 在同传过程中,译员按听到的原语的句子顺序,把整个句子切成意群单位或信息单位,再使用连接词把这些单位自然连接起来,译出整体的意思。这种翻译方法为 “ 顺句驱动 ”。如以下句子按顺句驱动的原则来译: “ 所有人 // 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 // 来学习,不论他们是哪个民族、// 何种性别、// 何种肤色、// 只要他们可能接入互联网。” 译文: “All can study //by relying on internet resources//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nationality and sex// providing that //they coul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同声传译是与原语发言人的发言同步进行的,翻译活动必须在原语发言人讲话结束后瞬间内(或同时)结束。因此,同传译员要最大限度地在翻译过程中争取缩短翻译与原语发言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小,译员记忆的内容就会越多,译出的信息也就越多。英汉语的语序差别较大,要完全听明白原语语序、意义之后再进行翻译则很难跟上原语发言人。因此,“ 顺句驱动是英汉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大特征。”

(2)随时调整: 调整是同声翻译中的校译过程,是译员根据接受到的新的内容调整信息、纠正错译、补充漏译的重要环节。如英语中的时间、地点状语等大多出现在句尾,在使用 “ 顺句驱动 ” 进行翻译时,会出现译完主句,又出现状语的情况。如: “I went to Holiday Inn//for a seminar// at 10 o’clock//yesterday.” 按顺句驱动的原则,可能这样译: “ 我去了假日酒店 // 参加一个研讨会 // 在十点钟 // 昨天。” 加上调整过程,这个句子在实际翻译中可能会被译为: “ 我去假日酒店 // 参加一个研讨会 // 时间是昨天上午十点。”

(3)适度超前: 同声传译中的 “ 适度超前 ” 是指口译过程中的 “ 预测 ”(anticipation)技能。就是在原语信息还不完整的情况下,译员可能要讲的内容而进行 “ 超前翻译 ”,从而赢得时间,紧跟发言人进行同步翻译。如在很多会议的开幕式中都会出现这样的套话: “„„ 我谨代表 „„// 对与会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 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在翻译这段话的时候,译员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发言人说出 “ 我谨代表 „„” 的时候把整句话都译出来 “Please allow me to be on behalf of „to extend to our warnest welcome to the participants of this conference„” 在听到 “ 预祝 „„” 之后,就应该知道后面要讲的是 “„„ 本次会议成功 ”。不善用 “ 预测 ” 技能的译员很难做好同声传译工作,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要是等到全部信息接受以后再进行翻译就不是同声翻译了。即使翻译能够进行下去,也是断断续续。听众很难接收到完整的信息。

(4)信息重组: 信息重组(reformulation)是同声翻译的总策略。初学同传的学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译 “ 语言 ” 上,结果经常 “ 卡壳 ”。因为英汉语的语言差别较大,要做到一一对应地进行翻译是很难的。因此,在同传中应遵循译 “ 信息 ” 的原则。也就是根据原语的住处点在目的语中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信息。如在翻译中遇到以下的原语: “Strange behavior on the part of wha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has been observed over a number of years now.A team of marince scientists has come up with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this behavior.But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has arisen in Argentina about the theory.” 经过信息重组之后可能会以下面的内容译出: “Over a number of years,// whales in the southern Atlantic // have been observed//behaving strangely.//To explain this behavior,//a team of scientists has come up with a new theory//.But there has arisen considerabel controversy about the theory// in Argentina//”(经过好多年的观察,人们发现南大西洋的鲸行为怪异。为了解释这一行为,一些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但该理论在阿根廷却引起了争议。)(5)合理简约: 所谓简约(simplification), 就是同传译员在不影响原文主要信息传达的基础上对原文中出现的无法用目的语处理的材料或原文中出现技术性较强的材料,在直接译入到目的语中很难被目的语听众所理解的情况下而采取简化语言形式、解释、归纳、概述原语信息的一种翻译原则。同传译员要根据听众的背景决定本原则的使用频率。如果听众对于所译内容比较陌生,译员对翻译中出现的术语(jargon)则要最大限度的简约。如在一次对青少年介绍 “ 欧盟农业政策 ” 的会议上出现了这样的内容: “If the CIF price of produce at the community boarder is below the guideline price as determined under the Common Market Organization, then at levy, which is not a tariff duty, is imposed.” 如果 “ 忠实 ” 地译人到任何一种语言青少年听众都会出现听不明白的情况。使用简约的原则,可以按如下的内容进行法翻译: “If farm produce comes into the Community at a price below the official Community market price,a special agricultural levy is imposed”。(译文:如果农产品进入欧共体的价格低于欧共体的官方价格的话,就要征收农业特别税。)

翻译美学视角下诗歌意境的传译 篇6

关键词:翻译美学 意境 审美联想 审美再现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方梦之主编的《译学词典》中,翻译美学的概念被界定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在充分认识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翻译审美主体(译者)基本属性的问题上,剖析客体的审美构成和主体的翻译能动作用,明确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翻译中审美再现的类型和手段,以指导翻译实践。

由此可见,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标准和翻译过程中的审美再现等等。

中国诗歌的美在于其意境美、抒情美、含蓄美和思想美。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文学最美的部分是诗歌。那么在全球化轰轰烈烈发展,各国交流如此紧密,如此全方位化的今天,中国文学中的精华部分应该为世界所知,在世界文学艺苑中展现自己的独特之美。在文学领域,诗歌的翻译是摆在诸多文学家,翻译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诗歌翻译难,中诗意境的传译尤其困难。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红楼梦》中《葬花吟》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翻译美学视角研究诗歌意境的传译问题,希望从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以下简称“杨译”)和霍克斯译本(以下简称“霍译”)的翻译审美过程以及翻译方法中,找到一些对诗歌意境传译问题的有益的启发。

二 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及传译障碍

意境一词最初出现在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辞海》对于意境的释义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就是意与境的结合。 “意”指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某种思绪,作者作诗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意”。但是,“意”是主观部分,是抽象的,是读者难于感知的。要让作者的“意”使读者感触得到,就得依托于“境”。“境”是客观存在,是表现“意”的一种手段。意境结合,就是寓意于境,以境现意。意境结合,就是寓情于景,形神兼备。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该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意境不等于意象,意象是部分,是单个的单位,而意境是这些单个的单位有意图的排列在一起而产生的新的总体的思想感情,从心理学角度讲,意境具有格式塔的性质。例如,读者在读到“人散去,一钩淡月天如水”这样的句子,就会产生这样的一种审美联想:新月升空,友人尽散,清幽的夜色,清雅的房舍,清静的心境如泠泠的古琴声在画幅间流淌。充满了“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的思想。诗人谢逸将主观的意,融入了客观的境(形、景)中,才会出现艺术境界,辐射出惬意的美感。

中国诗歌以意境见长,这是不容争辩的事实。由于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对于自然界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与热爱,因此诗人在做诗总是寄情于山水之间,托志于草木之上,自然界的一花一树,一草一木,都能引发诗人的联想,也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要想把诗歌的意境美传达给西方读者,最大的困难在于组成诗歌意境的意象,情景及其引发的联想。西方人的性格总体比东方人感情外露,较少含蓄,他们的艺术途径自古希腊以来是直接以人体本身作为主要对象,比中国艺术少却了一次中间媒介物的折射。西方读者因为其认知语境中相关文化图式的不完善、文化缺省甚至是文化冲突,要想让西方读者在译文中体会到中国诗歌的意境美并产生联想,引发情感的共鸣是非常困难的。文字也使诗歌意境的传达困难重重,汉语是一样非常感性的文字,具有图像性、会意性和音乐性,如看见“淼”字就会想起波光粼粼的水面,看见“森”字就会联想到草木茂盛的样子。由于语言异质的原因,英语读者面对以拼音文字为媒介的译文,恐怕很难产生联想,产生美的共鸣。

三 《葬花吟》中的意境传译

《红楼梦》堪称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而其中的诗歌又是作品的精华部分,对于整部小说中的意境传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诗歌数量达250多首,其数量之多、表现形式之多堪称中国古典小说之最。在这些诗歌中,《葬花吟》是作者曹雪芹着力创作的一首诗,被称为《红楼梦》中最优秀的诗歌之一。《葬花吟》可以说是林黛玉身世的总结,诗歌的意境和情节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在读者眼前创造出这样的画面:在读者眼前创造出这样的画面:林黛玉肩扛花锄、香篓,手扶柳丝款款走来,脚下落花瓣瓣,她满眼凄楚,一脸伤感,似乎随风而落的花瓣是她因感怀自己身世而落下的泪和血。

本文笔者试选择《葬花吟》中原文意境比较丰富的一些句子,来探讨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译者在意境传译过程中的审美联想,审美情感,审美理解。

杨宪益和霍克斯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在审美理解和审美联想方面会存在差异,但是从审美情感来讲,两译者都把握了《葬花吟》是“小说的诗,诗的小说”这一特点。纵观全文,两译者都准确地把握了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意境,但仍有微瑕,下面,试举例来分析:

1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杨译:As blossom fade and fly across the sky,

Who pities the faded red,the scent that has been?

霍译:The blossoms fade and falling fill the air,

Of fragrance and bright hues bereft and bare.

可以看出,从形式上讲,杨译是非常忠实于原文的。这与译者的审美意识有关系,作为中国翻译家,杨宪益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经典,翻译要最大可能地忠实于原文,不能任意改动。再者,杨译《红楼梦》是上个世纪70年代,这一时代的翻译目的主要在于意识形态领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红楼梦》被认为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揭示封建統治的罪恶,在当时的背景下,杨宪益夫妇采取直译的方法,避免对原文的改动。而霍克斯则主要是想把《红楼梦》的美和自己阅读时的愉悦享受传达给译文的读者。在这种审美意识的指导下,霍克斯采取了归化的策略,很注重美的意境的营造,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如他翻译“飞满天”为“fill in the air”,在意境的营造方面,似乎比“fly into the sky”更胜一筹。霍译没有采取问句的形式,但是景色的描述已经给读者面前展示了一幅风起花落,哀伤凄恻的意境。霍译诗句每行10个音节,采用五步抑扬格,注重头韵的使用,读来朗朗上口,有诗的音韵美,做到了以诗译诗。

2 手把花锄出秀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杨译:Hoe in hand she steps through her portal,

Loath to tread on the blossom as she comes and goes.

霍译:Has rake in hand into the garden gone,

Before the fallen flowers are trampled on.

杨译从形式到内容都忠实于原诗,尤其是他准确的译出了“忍踏落花来复去”的意境。霍译在审美理解上有明显的疏漏,也许是文化背景的原因,他将“花锄”译为“rake”属于误译。他漏译了一个重要的情怀“不忍”,黛玉拿着花锄走出自己的绣房,看到遍地落花,不忍踩花而行,这是非常重要的心理描写,也是思想感情的传达,漏译这一点,在意境方面,是非常遗憾的缺失。

3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杨译:Alone,her hoe in hand,her secret tears,

Falling like drops of blood on each bare bough.

霍译:The solitary Maid sheds many a tear,

Which on the boughs as bloody drops appear.

杨译用两个独立结构勾勒出了黛玉倚锄而泣的意象,“洒上空枝见血痕”一种悲痛万分的意境,揭示出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感伤。霍译虽然没有译出“倚锄”这一意象,但是总体的意境传达相当完满。整篇诗看来,霍译的音韵比杨译更胜一筹。不过,杨译和霍译若都在英文译本后加一个注释就更好了,因为此处用典湘妃哭舜,泣血染竹枝成斑,而黛玉又被称为“潇湘妃子”,若湘妃哭竹,这个故事如果点透,就会激发译语读者的审美联想,在读诗时就会体会到更深一层的意境。

4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杨译:A green lamp lights the wall as sleep enfolds her,

Cold rain pelts the casement and her quilt is chill.

霍译:And 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 walls,

While a chill rain against the window falls.

“青灯”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中传达的意境是心境空静脱俗,独守寂寞。杨译采用异化的手法将“青灯”译为“green lamp”,忠实于原文,但是西方读者读了之后未必能产生与原始意境相符的审美联想,应为green这种颜色在西方象征着活泼,活力,似乎与原诗的意境不符,其实这里表达的意境可以用lone lamp来代替。可以借灯来表达黛玉寄人篱下的孤的感觉。孤灯下,冷雨敲窗,更能传递出一种冷清,冷漠,冷酷的气息。在表面繁华的大观园里,黛玉却感觉不到一丝的温暖。杨译中“casement”也很好的营造了中国古典庭院的氛围,比霍译的“window”更贴切些。霍译也许是考虑到西方读者的审美联想,舍弃的“青灯”这一意象,但是“lays her down between the lamplit walls”也很好的传达了孤单的意境,好像只有四面墙陪伴她,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5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杨译:And yet at earth’s uttermost bound,

Where can a fragrant burial mound be found?

霍译:Across the sky to the world’s farthest end,

The flowers’last fragrant resting-place to find.

此句接上句“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表达了林黛玉不愿同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但是紧接着又无奈的发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朗朗乾坤,何处是她的安身栖息之地,这样的追问同时也是林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叹。杨译两句很工整,且押韵。但是他的翻译“earth’s uttermost bound”和霍译“world’s farthest end”相比,似乎“world”更适合此处的意境,表达“世俗”的意思。香丘,是花冢。霍克斯将其翻译成fragrant resting-place,散发着芬芳气息的休息处,显然是绝妙之译!美不胜收!但美中不足是,霍译此句不是追问,而是表示目的的陈述语气,表达感情的力度不够。没有体现本诗以“问”起,又以“问”收的特点,在追问中,林黛玉真切地感受生命的渺茫、生存的不可把握、未来的渺不可知以及自己对生命归宿和灵魂栖息所的寻觅。从审美理解的角度讲,霍译与原诗的思想有些偏差。

四 结语

诗歌虽然难译,但是文学的殿堂,又怎能少了诗歌这朵奇葩,所以,诗歌不可译的思想首先应该摒弃。人类的因文化背景不同有差异性,但是更多的是人类审美情感的共性,这是诗歌意境得以传译的基础。通过对《葬花吟》的分析,笔者得到如下启示,首先,以诗译诗应该是译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其次,若存在文化缺省,诗后加注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若是简单的省略不译,那么传译过程中缺失的不仅是意境的圆满,还有文化的交流的缺失。再者,若原诗中的某些意象和西方文化有相悖的寓意,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策略,选择能激发目的语读者审美联想的意象来传达。在形式上,也不必字句都拘泥于原文,詩歌整体意境的传达才应该是译者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注:本文系西安文理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0B021。

参考文献:

[1] 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龚光明:《意境翻译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3] 李洁、杨彬:《中国古典艺术散文意境的传译》,《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1期。

会议传译 篇7

关键词:教材评估,英汉同声传译,翻译硕士

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英汉同声传译”教材满足MTI教学需求,决定MTI同传教学效果。然而,统计表明当前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稀缺且与BTI(翻译本科专业)所用教材缺乏区别度,总体不利于MTI研究生的培养。本文基于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教材评估量表,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的MTI教材《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Inference and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从教学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其他标准五方面分别进行主观与客观分析,评估主客观契合度,并就不契合方面与评估量表中的其他标准提出建议,为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提供有益参考。

一、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现状

“同声传译”简称“同传”,同传是“双语有声交际行为的一种复杂类型,在强制限定可用的处理时间、严格限制可处理信息数量和被处理的有声交际语义(意思和意义) 结构里可被观察的同传对象与产物的条件下,与对只进行一遍的口头演说的听觉处理同时进行”[1]。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不仅响应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精神,更好满足了社会对高层次同声传译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助于MTI研究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同传方法,因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学生都要通过教材学习才能由浅入深地理解任何一门学科。学生通过科学系统地吸收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教材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技巧,最终能形成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未来的科研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教材能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次序,以简洁、激励、经济的方式提供所有或大多数素材,指明教学方法,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并能当作学生极为有用的学习助手”[2]。

截止到2014年6月3日,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主页以“同声传译”或“同传”为正题名检索筛选后共得到记录31条(仅限英汉同传教材,不包括学位论文或考试辅导用书),其中明确提出教材使用对象为翻译硕士的仅4部,它们分别是《同声传译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英语同传速录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同声传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7部为本科生、研究生与同传爱好者通用教材或自学参考书。由此可见,现有同声传译教材定位的使用对象过于宽泛,欠缺层次性与针对性,专门针对MTI编写的同声传译教材尚比较稀缺。总体不利于区别BTI与MTI的培养,不利于实现MTI“高水平、应用型、专业性”的培养目标,因此有必要就现有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进行评估,为该类教材的进一步编写提供有益参考。

二、教材评估标准

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认为,“教材评估即教材与特定目标或需求的契合度评估……教材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教材评估只需关注教材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契合特定目标或需求”[3]。基于此,两位资深语言学家构建了教材评估的理论框架,提出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其他标准五个方面考量教材与特定目标或需求的契合度,并制定了教材评估一览表。一览表将教师、学生和出版方三方的主观需求与教材本身的客观方面相比对,考察主观与客观的契合度,以此评判教材的质量。

三、教材评估策略

笔者以《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为评估对象。该教材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俄罗斯引进出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代表性和时效性。

(一)教学对象

从主观方面讲,2007年国务院学务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在我国开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为满足MTI教学需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从John BenjaminsPublishing Company引进了《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一书。该书在各大高校流通,是MTI研究生和教师的首选教材之一。从客观方面讲,该书定位读者为MTI研究生。因此,该教材的教学对象在主客观方面密切契合。

(二)教学目标

从主观方面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该书旨在指导MTI研究生开展同传实践,培养其熟练的同传技能和同传素质,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同声传译专才的迫切需求,提高我国对外交流的水平。MTI研究生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备考,已基本了解同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技巧等。进入研究生阶段,MTI研究生渴望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和实践水准,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发展理论。从客观方面讲,教材依托跨学科的理论基础,以一个全面的、综合方式全面诠释同声传译的推理与预期的工作机制,满足客观需求,遵守了“教材应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原则[4]。总体而言,该教材的教学目标在主客观方面比较契合,遵循了“教材要与教学目标紧密相关”标准[5]。

(三)教学内容

Hutchinson和Waters在教学内容评估量表中罗列了10条标准,分别为语言描述类型、语言知识覆盖点、宏观技能比重、微观技能、课文类型、课文主题、全书内容组织形式或单元内容组织形式、全书内容安排依据或单元内容安排依据。基于上述10条标准笔者评估如下。

1.客观分析。教材以结构主义与功能主义的语言描述为主,指导同传译员通过同传材料话题和述题的语义与语用结构分析,表达出源话语所要传递的信息。教材的语言知识主要涵盖结构和功能方面,结构方面指出同传语篇中的词语是“一个由语义成分组成的结构”;客观的语义冗余主要是因为“话语成分间的互相依赖和成分重复”以及“话语的连贯性”;“同声传译中话语语义结构最重要的成分是指称结构”。功能方面强调同传过程离不开推理,其来源“包括语言的、认知的、情境中的以及语用学上的,都有赖于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恰当条件”,推理需要结合交际语境,交际语境考察需考虑八大因素。教材的宏观技能注重阅读,微观技能包括语义成分分析、语义连贯、词句意义推理、情景语境关联、关联推理等。课文类型包含文献综述、实证研究报告、可视化文本等,其中可视化文本包括统计图表、理论模型图、分析对比样表等。课文主题主要为会议语篇同声传译的推理与预期工作机制探索。全书内容组织形式紧紧围绕课文主题,由宏观向微观展开。教材第一单元基于同声传译的心理语言学方法厘清同声传译的概况,并在第二单元中涉及同传过程的速度、记忆等方面的特殊要求。之后十章关注句子语义结构和语用结构的分析、语义冗余的产生、交际情景的推理、概率预期理论的构建等更为微观的内容。每一单元的内容层层递进,先总结他人研究成果,摆出争议或问题,然后基于语料描述提出作者的论点或假设,最后将其应用于同传实践。教材的整体编排顺应霍姆斯(J.Homles)的理念[6]:翻译研究的目的与功能是描述翻译现象,概括出翻译的规律与原则,解释、预测翻译现象,进而指导翻译活动。

2.主观分析。教材的语言描述应既具体又抽象。教材的语言知识应围绕同声传译实践,以功能的为主导。教材的宏观技能应注重听和说,微观技能注重同声传译的技巧,包括顺句驱动、断句、正反变通、等待、转换、增减等技巧。课文类型可以多样。课文主题应该是构筑同声传译学习实践的深厚基础和具体要求。课文内容应围绕外事外交、商务经贸、文化教育和法律事务等日常活动展开,由浅入深地将词汇表达、背景知识、相关概念和同传方法等娓娓道来。单元内容以某个特定主题,将此类主题的相关背景、专业词汇、常见同传问题和策略加以解释和演绎。单元内容编排应遵循循序渐进、前后连贯的原则。

3.主客观比较与建议。该教材的教学内容在主观与客观方面呈现较大的不契合。该教材本身注重的语言知识、技能和课文内容,恰恰规避了两大问题,即BTI和MTI教材“内容重复”与“要求倒挂”。前者表现在“两类教材大多数都非常详细地探讨基于语法的翻译技巧、方法,关注翻译中形式结构的变化转换”,后者表现在“本科教材比MTI教材章节内容更全面,甚至更难……更加重视翻译理论”[7]。可以说,这种不契合是对MTI同声传译教材编写传统或常规的一种挑战,同时为日后该类教材的编写指示了方向,值得借鉴。

(四)教学方法

1.客观分析。教材首先从心理语言学与通信理论就同声传译的研究进行了解析,而后从语义学的主位述位与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指称论等分析了语篇各个层面冗余信息的产生。教材基于翔实的实验语料与自然语料,通过一定的多语平行语料对比,将定量数据与个案数据结合起来,向学习者展示如何处理语言,如何推理和预期。教材给学习者的唯一任务是阅读,要求学习者在阅读中感知并学会运用同传推理与预期的工作机制。教材属于探索性的研究,绝大多数教材严格基于数据来验证假设,而该教材却基于数据和同传实践经验生成假设,再以假设来促进同传实践,为MTI学习者提供了另一种别样的学习模式。教材的辅助教学模式有图表说明。教材设计时条理清晰、衔接紧密、论证充分,调动学习者现有知识。总体来说,教材在MTI教材设计中具有引领作用。此后推理研究获得跨越性发展。学界开始识别不同类型的推理,研究推理产生过程中文本信息的影响以及听者特性在推理中的作用。

2.主观分析。教材应结合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情感主义等。教材应以个人任务或以小组项目的形式为学习者提供适量的听说训练,提高学习者的同传实践能力。教材应给定清晰的教学指令,以学习过程为中心设计教材。

3.主客观比较与建议。教材的教学方法在主观与客观方面较不契合。虽然两者始终以学习者与学习过程的适应性为导向,尊重认知规律,但值得注意的是:一是教材在客观方面更加强调探索性研究,因而其呈现语言知识的方式较绝大多数英汉同传教材新颖,无疑增加了学习者的理解难度。二是教材在客观方面注重语言与理论的呈现,而主观方面注重语言的操练。笔者认为,适当的难度对于以自主探究为区别特征的研究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教材只有体现一定的难度,并需要学生进行探索,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8]。教材融合理论性和实践性,突出理论性,有助于发展研究生的学术能力与实践能力,符合研究生培养目标。

(五)其他标准

除上述四个标准基础外,Hutchinson和Waters指出教材评估需考虑教材价格、质量。“评估标准本身具有动态发展性”[9],因此在教材评估实施过程中需及时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应评估标准。笔者提出,对于引进的教材,不仅需要考虑引进的成本和难易程度,还要考虑引进教材对我国学习者的语言适应性问题,例如该教材从俄罗斯引进,收录的部分俄语语料恐不能为广大英语学习者所感悟。

在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发展落后于MTI教学需求与要求条件下,对该类教材的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据Tom Hutchinson与Alan Waters教材评估量表的主观与客观分析内容,《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以MTI研究生为教学对象,以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为教学目标,较大程度地满足作为他者的教师、学生、出版方的主观需求。而该教材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语言知识结构性与功能性并重,技能跨学科性、课文内容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及知识呈现探索性,与客观要求比对呈现较大不契合,反而规避了该类教材设计易犯的内容重复和要求倒挂问题,提高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该教材中相当数量的俄语语料恐不能为广大研究生所感悟,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故引进教材的读者语言适应性问题理所应当被纳入量表其他标准。总之,《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的评估具有一定积极意义,为MTI“英汉同声传译”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俄]切尔诺夫;张爱玲导读.同声传译中的推理与预期[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2]Grant B.About Textbook[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78.

[3]Hutchinson,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Tomlinson B.Materials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5]Cunningsworth,A.Choosing Your Coursebook[M].London:Macmillan,1995.

[6]廖七一.MTI中的翻译理论教学[J].中国翻译,2011,(3).

[7]何瑞清,王传英.英语本科与翻译硕士学位翻译教材的衔接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13,(4).

[8]蔡基刚.转型时期的大学英语教材编写理念问题研究[J].外语研究,2011,(5).

浅谈交替传译笔记 篇8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我国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也日益扩大。跨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凸显,其中口译在促进新时期现代化建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种发展趋势对现代专业口译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好的口译人员对于外事活动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 口译的分类

口译主要有两种形式: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同声传译是指译员在不打断讲话人的情况下将其所说话语不停顿地传译给听众,讲话人的“说”和译员的“译”几乎同步开始,同时结束,译员只是稍稍滞后于讲话人。交替传译是指译员在讲话人讲完一段话停下来的间隙进行口译,讲话人等译员完成该段话语的翻译后又接着往下说,并在适当的时候再次停顿让译员翻译,如此循环往复。两种形式有不同的侧重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口译形式:一般大型国际会议多用同声传译;而一些外事会见、商务谈判、新闻发布会、大型户外活动以及各种陪同口译中,仍使用交替传译。交替传译不需要特定设备,任何场合都能进行。所以相比同声传译来说,交替传译使用得更为广泛。

3 口译人员的素质

要做好交替传译工作,绝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译者有扎实的双语基础(语法、词汇、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并能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熟练运用,而且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自由转换,还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娴熟练的口译技能、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快速反应能力都是做好交替传译的必备条件,其中记录好交替传译笔记更是起到决定作用。曾享誉国际译坛的法国口译专家让·艾赫宝尔(Jean Herbert)先生曾说过:“交替传译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记录的好坏。”

如果讲话人在一或两句后有所停顿,那么译员很容易利用短暂记忆力去译出原话。可当讲话人要阐述一个完整且连贯的观点时,可能会有5-10分钟都没有停顿———这种情况时常发生,而译员很难仅仅利用短暂记忆力去回忆所有原话,特别是当讲话中还涉及数字,名字,地名等时。这时必须借助笔记的帮助。笔记能帮助口译人员克服掉短暂记忆力不足的缺陷。也是对人脑记忆力的有效补充,并且能减少人脑的负荷。

一个不经过任何训练的人是无法记录好交替传译笔记的。这需要学习专业理论,并进行大量训练。而每个人记笔记的方法和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交替传译笔记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因为针对每个人的有效方法各异。对某人有效的方法可能不适用于其它人。

4 交替传译笔记训练方法

交传笔记不同与一般速记。因为在翻译过程中,译员不可能记录下发言者说的每一个单词和句子,而是用尽可能简略的文字,单词或符号记录下关键单词,这样在翻译时通过这些简略内容去激发人脑中的短暂记忆力。

这些笔记内容只适用于译员本身,别人很难通过这些笔记读出原文内容。笔记不可能记录所有内容,如果在笔记上耗费太多时间,译员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翻译本身的内容了。译员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听力理解,提取中心内容上面。同样的原文,而每人的笔记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人记笔记的方式都不一样,不用统一求全。

我们在进行交替传译时要进行合理的注意力分配,法国口译学者吉尔(Daniel Gile)教授将口译视为协调处理多个任务的认知过程。他将交替传译的多任务处理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L(听力与分析)+M(短期记忆)+N(笔记)+C(协调)。这就是说,译员在集中大部分注意力聆听并理解讲话人话语内容的同时,还要分配一定注意力采用适合自己的笔记方式记录相关信息点,而短期记忆力要确保信息在从讲话人说到、到被理解、再到被记录下来那一刻不被遗忘,这也得占用一定的注意力。这三项任务必须依靠译员的认知处理能力进行相互协调才能顺利完成。一旦讲话人暂停讲话,译员就要开始第二阶段的多任务处理程序,这一阶段也要同时处理三项任务。

第二阶段:R(记忆)+N(读笔记)+P(传达)。译员一边阅读笔记,一边根据笔记符号回忆刚才听到的讲话内容,一边进行译语产出,而在说出译语的同时,眼睛还要扫向下面的笔记,以便在上下文之间建立起连贯的逻辑,确保译语的顺畅。

建议先用书面稿件进行笔记训练,然后再用听力稿件进行笔记训练。如果刚开始就用听力稿件的话,既训练笔记技巧又听力分析,对于刚开始学习的人来说,负荷太多了。用书面稿件训练一段时间后,对笔记技巧有了掌握,再用听力稿件会进步快得多。

分析好原文结构是记要交传笔记的关键。首先要进行每句的结构分析,理清主语、谓语和宾语;其次,对句与句之间的联接进行分析,找出联接关系;对平行的内容可并列排放;重要内容向左移动;括号中加入附属信息等。

从笔记的布局上看,垂直方向表示总体的逻辑连贯,如时间顺序、前后关联等;水平方向表示局部的句子分份,如主语、谓语、宾语。如果把垂直和水平两个纬度结合在一起,那就形成了对角线的结构。笔记页面的最左一列用于记录逻辑脉络,如时间标记、关联词语。页面的剩余部分自左上向右下分别记录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体现句子内部的层次关系。相邻的句子或意群之间应以明确的横线加以分隔。

5 交替传译笔记的记录内容

1)结构进行分析;

2)主谓宾;

3)时态;

4)关系如何;

5)特别是要记录下人名、地点、时间、数字。

记录笔记时有很多符号和缩写可以使用,随个人喜好使用。有人强调用译入语记录,而有人强调用译出语记录,其实只要适合你自己的都可以。通常用母语记录,或者两种语言中自己更熟悉的一种。

6 符号和缩写在笔记中的运用

为了节约记笔记的时间,多用符号和缩略语进行记录,不是要求每个单词都必须有缩写形式,而是对同一类单词创造同一缩写形式。因为每个人的习惯和喜好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自创一些自己适用的笔记方式,我举例一些常规记录方法如下:

6.1 符号

1)箭头

2)数学符号

3)标点符号

4)其它符号

6.2 缩写

7 例子

下面列举两个例子:

例1

Seventy-five years ago today, in the midst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Franklin Roosevelt signed Social Security into law, laying a cornerstone in the foundation of America's middle class, and assuring generations of America's seniors that after a lifetime of hard work, they'd have a chance to retire with dignity.We have an obligation to keep that promise;to safeguard Social Security for our seniors,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all Americans–today, tomorrow, and forever.

例2

From this desk, seven and a half years ago, President Bush announced the beginning of military operations in Iraq.Much ha changed since that night.A war to disarm a state became a figh against an insurgency.Terrorism and sectarian warfare threatened to tear Iraq apart.Thousands of Americans gave their lives;ten of thousands have been wounded.Our relations abroad wer strained.Our unity at home was tested.

8 结束语

在掌握一定的交替传译笔记理论知识和方法后,还需进行大量的训练,才能在翻译工作中灵活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我国与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 跨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凸显, 其中口译在促进新时期现代化建议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交替传译作为口译的重要形式使用更加广泛。 而记录好笔记, 对于交替传译的成功有着重要作用。 笔记记录有一定技巧和原则, 需要进行专业训练。

关键词:交替传译,笔记

参考文献

[1]何其莘, 仲伟合, 许钧.交替传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2]Andrew Gillies.交替传译笔记:速成课程[M].北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现场噪音影响传译质量的个案研究 篇9

翻译是世界各国交流必不可少的桥梁,因此,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都离不开翻译。翻译分为传译与笔译。传译是指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用另一种语言即时准确地用口头表达出来。传译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两大类。交替传译亦称连续传译,是指传译员在讲话人讲完部分内容停下来后立刻将其翻译给听众,译完后讲话人再继续讲,译员再译。讲话和传译交替进行,故称交替传译(雷天放,陈菁,2006:5)。传译常被应用到许多涉外领域中,如进行交易、商贸洽谈、外交、军事、法庭、教育、公共服务、医疗、传媒等。传译的质量对涉外活动的效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影响传译质量的因素是什么?如果译员能掌握影响传译质量的因素,对其工作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近期,国内外学者均未曾对影响传译质量的因素进行全面性的归纳,本文作者利用所接触的文献资料,对影响传译质量的因素进行尽可能全面的总结和归纳,并对传译中的交替传译个案进行研究,客观地分析了现场噪音对传译质量造成的影响。

2 内在因素

2.1 译员身心健康因素

译员的身心健康很重要,如果译员经常生病或睡眠不足,如感冒、伤风、精神不集中等,在现场会影响整体气氛。再者,如果译员由于心理状况不好而临场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水平,那么会大大影响交替传译的质量。例如,译员怯场。有的译员现场经验不足,平时训练只是闭门造车,一到现场,在演讲者旁,众目睽睽之下,脑袋就一片空白,听不进也说不出,导致发挥不出平时训练时的水平。又如,受以往失败经历左右。有的译员由于曾经有失败的经历,没有能够调整好心态,重新投入工作,所谓“一天被蛇咬,十年怕草绳”。还有,译员要承受巨大心理压力。因为重任在身,不能辜负国家、团体或个人的重托。可见,一名称职的译员,必需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

那么,译员需要培养什么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译员,一般需要经过专门训练。

首先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1)自信心。自信是发自内心的,能散发出译员的个人魅力,给人以信任感,得以托付重任。2)镇定。镇定可使译员在工作中沉着应战,遇事不惊,给人以稳健感。3)具有自控力。译员要防止不利影响而造成情绪波动,避免工作中的一时失误而影响整体效果。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无论是即时改正或事后补充说明都不失为改错的好机会。把所经历的作为工作经验的累积过程,可留作以后借鉴。

再要是培养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这样才能保证译员长时间工作、能经受得了舟车劳顿或四处奔波。

2.2 译者技能因素

2.2.1 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

很有必要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还要掌握原语与输出语的语言特点,拥有必需的词汇量,具备高水平听力能力、良好的语感,能快速、准确地谴词造句。

2.2.2 拥有广博的知识

除了具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还要拥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全面的百科知识,如各专业常识、国际常识、国情地情、法规政策常识、风土人情等,还要上知天文、下通地理、博古通今、熟悉各行各业,要不断扩充知识面,致力培养自己具备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自己的翻译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

2.2.3 具备出众的记忆力

进行交替传译工作前,译员必须记忆大量词汇及相关知识,从事交替传译工作时,译员必须借助记忆、记笔记的方式来完成任务。好的记忆力也可以经过系统的培养。

2.2.4 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变能力

译员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可以快速、正确判断所听取的信息;快速反应能力可准确地把原语转换成输出语;灵活的应变能力可以即时处理随时出现的突发事件,如错误等。

2.2.5 有快速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于译员非某一门专业的业内人事,在工作中会遇到非自己熟悉的专业内容,因此,译员必须在短时间内进行高强度的学习,并在翻译中运用自如。

2.2.6 掌握口译技巧

译员能掌握口译技巧是关键。口译基础技巧训练包括1)口译听取的技巧;听取信息的目的是把原语理解后概况出来。2)口译记忆技巧;记忆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口译记忆主要训练短期记忆。3)演讲技巧;目的是让听众清晰地听到译员转达的信息,译员要注意听众的反应,及时调整语速和发音,要与听众有目光交流,虚心接受失误、及时改正。4)口译笔记技巧;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除了借助脑袋记忆,还可以借助笔记记忆。笔记训练在借鉴别人之外,还需要开发适合自己的创新,如辅助记忆的符号等。5)数字口译技巧;主要掌握原语与输出语的数字之间的差别。如汉语数字以四位数为单位,而英语数字以三位数为单位,然后牢记每一单位的读法。6)口译转换的技巧;包括笔译翻译技巧:增译/减译、转译、拆句/合句、正译/反译、倒译等;处理长句时,可把长句转译成短句;可采用“摘译”的方法,摘取说话人话语中的重要信息或听众感兴趣的信息而删去可有可无的次要信息;也可采用“编译”手法,译员可把原语消化理解后用自己的话组织出译文来。7)口译表达的技巧;由于各国文化差异,在表达时,要注意礼貌和相关国家的政治或文化禁忌。

3 外在因素

根据Franz P觟chhacker的观点:一些外在因素可以影响译员在传译过程中的专注性、记忆力和理解力。

3.1 音质

通过电子设备传送的音质和现场噪音均影响传译质量。以前对这方面有研究的学者包括Gile、Broadbent、Seleskovitch、Gerver、Tommola和Lindholm。他们的研究结论都肯定了不良的音质或带背景噪音会影响传译质量。本文的个案分析着重在背景噪音对影响传译质量的情况作实证研究。

3.2 演讲者

3.2.1 演讲者的口音和语调

由于演讲者可来自世界各国,例如,会讲英语的国家很多,主要包括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津巴布韦、赞比亚、博茨瓦纳、乌干达、加纳等。不同国家的演讲者会讲带有不同口音和语调的英语,这样一来,带有各种口音和语调的英语会给译员带来困难。译员可以加强训练,熟悉带有各种口音和语调的讲演。曾对此作相应研究的学者包括Cooper et al.,Andrea Mazzetti,Mc Allister对口音的研究,发现翻译源语是本土语言的要比非本土语言的要容易;Gerver和Karla Déjean le Féal对语调的研究,发现说话者单调的语调更易使译员翻译时出错。

3.2.2 演讲者的语速和讲演形式

Alpbach、Gerver和Shlesinger’s对演讲者语速的研究发现快的或慢的语速都会影响传译质量。而Déjean le Féal、Christopher Taylor、Balzani、Kopczynski、P觟chhacker对讲演形式进行研究,发现:口头表达语比书面语更易于翻译;即兴演讲比备稿演讲更易于翻译。

3.2.3 演讲者选用的语言

对传译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对演讲者选用语言的词语类型(例如同源语、同根语、派生词、幽默语等);以及包括选用语言中的句子类型(例如句子长度、句中用词密度、词长、句子结构、句中介词使用密度等)。

3.2.4 演讲者的信任

有的演讲者持怀疑态度,老是以不信任的眼光望着译员。这时候,需要译员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让人信服的口译技能。

3.3 听众

听众有时也会影响译员的发挥。听众可分为混合型听众、专业对口听众、非专业对口听众。

3.3.1 混合型听众

混合型听众包括该演讲主题的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译员在翻译时更要顾及大多数听众的需要。翻译时尽量简洁、易懂,但遇到专业性强的内容时,也要经得起专家的眼光,以免被专家误认为译员翻译水平不高。

3.3.2 专业对口听众

尽量简洁、明了,避免累赘,以免使人有“班门弄斧”之感。

3.3.3 非专业对口听众

一般针对属于学习性质的听众,译员需要在翻译时增加必要的说明或解释,让听众更易懂和接受信息。

4 个案分析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作者只选用“第二届广东省经济发展对外咨询会”的实录

文本进行研究,由于在这次记者招待会其间麦克风偶尔会出现故障,发出刺耳的蜂鸣声,故本文作者,对麦克风的蜂鸣声的出现时和无出现时作了记录,得出数据如表1:

从表1出错/漏总几率可见,在本次对外咨询会上,译员2比译员1总体表现得更出色,因为译员2出错/漏的几率比译员1少。但,她们在有背景噪音干扰的情况下,译员2要比译员1表现略逊色,因为从她们各自在有、无蜂鸣声下的几率对比分析,有蜂鸣声时,译员1出错漏几率是她自己无蜂鸣声的1.7倍;而译员2则是她自己的3.4倍。可见,译员2不擅于在背景噪音下工作,这也是她需要加强训练的方向之一。

5 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交替传译质量的因素包括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译员自身素质的培养,包括身体保持健康、心理素质良好、口译技能的培养。外在因素虽属于不可抗力,但也不可忽视。本文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研究表明:译员如具备相应的应对方式和素质,对外在因素的干扰,自然能迎刃而解。可见,内在因素对影响交替传译质量起着主导作用。而对于内在因素涉及的要素,译员可以通过严格、周密的训练来获得。

摘要:翻译是世界各国交流必不可少的桥梁,尤其体现在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中。翻译分为传译和笔译,其中传译又分为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传译因其即时性,常被应用到许多涉外领域中,如进行交易、商贸洽谈、外交、军事、法庭、教育、公共服务、医疗、传媒等。传译的质量对涉外活动的效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在此对影响传译质量的因素进行归纳,并对传译中的交替传译进行实例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以供传译译员和传译培训者参考。

关键词:现场噪音,传译,交替传译,传译质量

参考文献

[1]Franz P觟chhacker.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4.

[2]雷天放,陈菁.口译教程(学生用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王斌华.口译:理论技巧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论交替传译中的笔记技能 篇10

口译笔记是口译训练中一项关键的技能,然而对于绝大多数的交传译员来说,记笔记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意大利口译研究专家Daro就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推断了记录交传笔记出现困难的原因,她认为在听辨信息和记录信息这两种任务之间,虽然没有直接的、类似同声传译活动遇到的语音叠加现象,但是,边听辨信息和边记录笔记这两项同时进行的认知活动会干扰译员的记忆。此外,在听写的同时,可能会有某种语音干扰,因为听到的声音在记录之前肯定在大脑中存留着内在的语音表征”(Daro 1997:627)。在作笔记过程中,译员边耳听,边手写,注意力既要集中到所听的语音上,处理和分析语音表征的信息,又要注意手中记录的文字。在书写的瞬间,许多听到的语音记忆痕迹会因为受到书写记录活动的干扰和压抑而消失,其结果往往是笔记内容不全面,要口译的信息有所丢失。

当然记录交传笔记的困难还可能来自其它方面,例如由于源语信息语言结构太复杂,译员难以分辨句子的主干结构由此影响到译员对信息作准确全面的加工;或者是听到的信息太密集而导致译员无法进行初步加工整理,梳理出逻辑线索,所记录的笔记无法帮助译员高质量地提取信息、传达信息服务等等。

1 关于交传笔记

那么如何针对译员记录笔记时存在的困难提出有效地训练方法对口译教学至关重要。要想提高交传译员的笔记质量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交传的质量必须明确三大问题,即笔记的性质,笔记记什么,以及笔记如何记。

1.1 笔记的性质

笔记是高级口译的关键。而交传中的笔记与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笔记如课堂笔记或会议笔记有很大的不同。做交传笔记的目的不是用文字记录口头表达的话,因而不能也不必把说话者的原话一字不落地全部记下来;翻译不是在做听写,也不是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了以后复习所用;译员记笔记更不能像为某些会议做记录的速记员。速记员为了使自己的记录具有一定的真实性,要在记录中保留一定数量的原话。

交传笔记是记忆的辅助手段。因为人的短期记忆能存储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如果在口译活动中完全依赖记忆,又没有异常的天赋,即使精力充沛的年青人,也不能胜任高级口译对精确度和耐久力的要求。使用笔记,是为了补充大脑短期记忆和耐久力的不足,以保证译文的精确度,并保证其不受讲话人持续时间的影响。其作用是帮助译员把精神集中在讲话的内容上,并在翻译的时候起到提醒的作用。笔记只供在讲话之后的几分钟内使用。译员进行口译活动的时候,应该遵循“脑记为主,笔记为辅”的原则。笔记的目的不是再现讲话的原文,只是提示记忆。大多数人刚开始练笔记法时都很认真,可是往往过分专注于做笔记,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却忽略了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结果反倒影响了脑记和传译。此外笔记只供个人使用,只能在当时唤起某种联想,几天之后甚至几小时之后,记笔记的本人也未必明白记的是什么了。由此可见笔记从性质上具有个性化以及短时效的特点。

初学者在做交传笔记时难以克服听写全文的冲动,往往是听到什么就记什么,总怕遗忘,但是正常人书写的速度是无法赶上说话的速度,结果是只能记下第一句或最后几个字词。也有可能由于写得太快太潦草,等到回头看得时候无法辨认,所以口译笔记还应该简洁、清楚。

1.2 笔记记什么

译员在做交传笔记时首先要明确的是笔记尽量不要去记完整的单词和完整的句子,而是要记关键词。(关键词以名词居多,因为名词所包含信息量较大。)关键词起到提示原文意思的作用而不是还原原文的词句。即笔记记的是意思。法国释意派的代表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1992)提出,口译时要脱掉源语的语言外壳,对其中“纯粹”的思想内容加以记忆,然后用译出语的外壳加以包装并输出。该理论提出的口译公式为:“语言—思想—语言”。根据释意派理论的解释,首先,要“话语阐释”——听清作为表达思想内容的语言符号,并通过分析和理解,弄清这些符号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其次,“脱离语言外壳”——立即自觉地忘记这些语言符号的结构,只记住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最后,“重组原语信息内容”——用另一种语言的符号造出新的句子(玛丽亚娜,2001)。所以为口译服务的笔记最好不要记录原文的原词原句,而是在理解了原文意思的基础上记录的关键词,或是能够帮助提示意思的符号和线条。

除了关键词以外,一般的文章句与句之间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交传笔记还要有能体现各个意思之间逻辑关系的文字或符号,比如因果、递进、时间等关系,这种关系是意思表达的组成部分,没有它们,意思就像零散的个体没有办法合成一个整体。

然而,有时原文中有些词需要原封不动地记住,翻译时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说一遍,对这些词的处理比较简单。与意思相比,需要在笔记中记下来的“不变的词”要少得多,但这种词在讲话中却是必不可少的,如数字和专有名词。

1)数字

听到有数字时,译员必须立刻记下来,哪怕中断对意思的笔记,意思可以以后再记而数字基本上不依赖上下文,而且由于数字没有意思,所以必须在还没有忘记的时候用笔记下来。如果数字表示的大小概念是我们不知道的,那么一旦忘记,就会再也想不起来了,至多像初学翻译时那样,说出个大概的数量级别。

2)专有名词

与数字相反,专有名词一般情况下是用不着翻译的,只要把人名、地名的发音按照译入语的要求稍微变一变就行。但是,我们很难听清楚一个不知道的人名,而且几乎不可能死记在脑子里。所以如果是不熟悉的名字,就要立刻记下来,而且要让笔记尽可能接近听到的发音。通常,如果听得不是特别真切,与其记个大概其,不如用一般的词代替人名,比如说“国防部的发言人”(或某国的代表,“秘书长”之类的等等),以避免说错名字的尴尬。

1.3 笔记如何记

有经验的译员的口译笔记一般都会遵循下面的某个或某些原则。

1)笔记结构要宽松,多分行,这样可以方便目光移动,节省阅读时间。并列的内容尤其要注意分行,哪怕是一个字一行,千万不要挤在一起;

2)笔记信息点按照意群排列,采取从上往下的阶梯结构记录,尽量少用通常书写时的横向记录。阶梯结构形象地体现出上下文的逻辑结构,简化了译员的思维过程,方便出译文。另外在每一个意群段落结束后,画上一道横线或其它符号,或者隔开一段距离再记录下一段的内容。

3)少写多划。划线条比写文字快。线条形象,相当于翻译的“半成品”,有助译员眼看笔记,口出译文。以下两种情况下应该尽量用线条:(1)表示动作和动态的词句。比如,以上升的斜线代表“发展”,“增加”,“进步”,“进一步”;以下降的斜线代表“减少”,“下降”,“恶化”等等。(2)表示因果或前后关系的词句。比如,用一条线代表“因为/所以”,“…之后”,“在…之前”,以体现出上下前后之间的关联关系。

4)少字多意。养成一个词的笔记不超过一个字的习惯。中文里有大量的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只要看到其中一个,就应该能够补齐其余的字。不必多写。比如,“中国“最多写个“中”。“北京”最多写个“北”。英文词也同理处理。"politics"最多写"poli","government"最多写"gov",等等。另外,需要培养以笔记与记忆互动;看到一个字能说出几个字,甚至一串词的能力。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这不难。比如,谈中国的近况,听到“改革,开放”记一个“改”字,不难从短期记忆中说出原文。听到"British Prime Minister Tony Blair",记"PM",也同样能说出原文。

5)尽量用译入语记笔记,如果一时想不起译入语相应的表达,可以先用源语记下来,留待以后再考虑用译入语如何表达;也可以边听,边在潜意识里想,一直到讲话停止,到该翻译时译入语相应的表达也许就会出现在译者的脑子里。

6)为节省笔记时间和提高笔记速度,大量使用简写符号和缩略词。

正确地使用符号和缩略词能够大大提高译员记笔记的效率,有些符号是常用的,其用法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以适当地背诵下来。例如:画一个椅子的符号,代替chair;□表示国家,○表示地球或世界,?表示问题或疑问;√表示对,正确,好;×表示否定,不,没有效果;Ф(意指一条横线穿过圆圆的地球)可以表示across the world,worldwide,global,international universal,the earth;而globalization便可用Фn来表示。

符号有很多优点,但是创造过多的符号、以至于听到某个词之后脑力用在了回忆其符号之上,就成了本末倒置。也不要试图列出一份符号对照表,认为一旦掌握并严格执行对照表的使用方法,只要照着符号去读,就能够做好翻译。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因为凡是机械地照搬对应词汇(比如这里的文字——符号——文字的对应),都会导致按照字面去死译,其结果必然会非常糟糕。因此,包含符号的笔记系统,一定要平时建立、熟练应用,而临场不要创造符号

恰当地使用缩略语能够大大提高交传笔记的效率。英语中很多词语都有公认的缩略形式,比如记国家的名称时,可以使用通用的牌照标识,用D表示“德国”,DK表示“丹麦”,如此等等。各种度量衡的单位也有公认的符号表示,比如用km表示“公里”,用kwh表示“千瓦小时”(“度”)。记化学成分时也可以使用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比如用O表示“氧”,用Pu表示“钚”,等等。

但绝大部分需要记录的字和词却没有约定俗成的缩略形式。那么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把缩写搞的无法辨认,不要用同一种缩略形式代表多个字词,应当把最短的缩写留给国际会议常用的词。

最常用的缩略方法是取一个字的前三个字母,然后再加上词尾的字母,以在同根词或者开始的几个字母相同的词之间做出区别,比如用prod来表示produit(产品),用prodn表示production(生产),用prode表示productivite(生产力),等等。另外,来自拉丁语的缩略词也可以使用,例如:eg表示举例;ect表示等等,cf表示比较。

2 交传笔记的训练

了解了学生的具体困难是制定出有效的、有针对性笔记训练策略的前提。但是在笔记训练的最初阶段一定要学生记住一些关于交传笔记的核心原则:首先要牢记理解应该是记忆的重点,缺乏理解的记忆是空洞的。口译过程应更加侧重于对源语的理解和分析,笔记形式和语言的选择应该排在第二位。其次,口译学习者应该要学会脱离语言的形式,即词汇、短语和结构,要把精力放在抽取和分析原文的大意上。

在交传笔记能力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形成既有个性化又有高度一致性的、固定的笔记系统,避免含糊笔记,无效笔记。

此外,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交传笔记的质量还应该增加学生长期记忆中相关主题的信息量,并能够使其处于活跃的、便于提取的状态。因为记录笔记的真正功夫不在笔记本身,而是在于拓展知识面,熟悉不同话题,习惯不同语篇样式,这是提高笔记能力的长远之道,因为理解语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读者、听者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系统或背景知识(Was&Woltz 2007:86-102)。

对于学习者笔记技能的训练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从较短的句子,较为熟悉的题材入手,逐渐过渡到长句子和官样文章,或由长句子组成的信息块或语篇来训练学生,提高其对类似句子和文本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使其学会快速加工、处理类似句子和文本的方法,从而有效地采取提炼、删减策略作好笔记。

3 结束语

交传笔记是每一位立志成为一名优秀译员的英语学习者所必需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因此受到了翻译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高度重视。然而这项技能的获得需要长期科学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了解口译笔记的性质,特点以及记录时的所需要的遵循的一些规则和需要掌握的一些技巧非常重要,但是同时也需要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个性化而又高度一致地笔记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为产出高质量的译文服务。

摘要:交传笔记是口译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也是口译训练中的一项重要技能,然而大多数的交传译员在记笔记时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困难。要想提高口译笔记的质量就要了解口译笔记的性质、特点,同时在记笔记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并掌握一定的技巧,特别是符号和缩略词的恰当使用能够大大提高口译笔记的效率;另外加强训练以及增加长时记忆中相关信息的储存量也至关重要。

关键词:交替传译,笔记,符号,缩略词

参考文献

[1]Daro V.Experimental Studies on Memory in Conference In-terpreting[J].Meta,1997(4).

[2]Nolan J.Interpreting:Techniques and Exercises[M].Multilin-gual Matters Ltd,2005.

[3]Gile,Daniel.Basic Concept 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54-78.

[4]Was,Christopher A,Woltz D J.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ing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The Role of Available Longterm Memory[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Memory,2007(56).

[5]达妮卡·赛莱丝科维奇.口译技艺:即席口译与同声传译经验谈[M].黄为沂,钱慧杰,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92:9-15.

浅析同声传译中的预测机制 篇11

关键词:同声传译 预测机制 加工模式 信息处理

同声传译(下文简称同传)是人类最复杂的语言处理活动之一。从认知科学的视角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处理过程,同传译员要在源语说出后的第一时间完成译语的输出。在这个处理过程中,需要多任务同时处理,比如听和说同时进行,暂时的提取和储存听到的信息。另外,由于新的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时间非常紧迫,会场的压力也同时存在,因此同传译员面临着时间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在此过程之中,由于同传的即时性,在宏观上,由于同传是在无法完整听完源语整个句子的情况下进行翻译,译员很难知道演讲的方向、演讲者的立场以及演讲的内容,在翻译过程中还需克服理解的困难。即使是在微观上,译员也很难了解演讲者在语法、句法和意义层面如何组织这个句子。另外,译员还必须克服各种干扰,比如确保自己听到的内容不受输出的译文的干扰,以及自己在输出译文的时候不受听力的干扰。与此同时译员还需要保证自己输出的译文是有意义的、能被现场观众所接受的话语而不是一堆相互之间没有关系、令人费解的字词或句子。此外,会场还有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演讲者有口音,演讲的句子结构太长太复杂,术语频繁,会场或者设备的噪音等问题,这些都增加了同传过程中的压力和负担。

一、预测的定义

在同传过程中遇到这些不可避免的困难的时候,译员需要运用一些应对策略来缓解加工处理信息的负担。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口译策略:压缩、省略、断句、重组、预测。其中,预测是一个经常被讨论的策略。狭义上,预测是指在演讲者说出字词或句子之前译员说出这些字词或句子的意思(Van Besien, 1999:51-59)。在广义上,预测是指对原文基于推理的理解(Pochhacker, 2009:133)。虽然在同传的场景中,译员在开始翻译一个句子的时候并不清楚演讲者如何组织这个句子,也不知道演讲者将要发言的内容是什么,但是他们依然可以进行预测,这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译员在接到翻译任务之前都会对发言人和会议进行研究,了解发言人研究的方向、基本观点以及会议的主旨等关键信息,对演讲的内容做一个初步的预测。第二、译员可以从上下文中预测演讲的基本结构和主旨。第三,译员可以辨别演讲类型以及修辞手段,特别是他们在翻译母语的时候,译员的分辨力会增强。第四,由于某些词组存在固定搭配,译员可以在这些句子中预测出部分词语或词组。本文中提到的同传的预测机制是基于预测广义概念上的探讨。

同传需要对信息不断地进行解码和编码,还需要用短期记忆来储存信息,这也需要付出额外的精力。然后,译员可以使用的精力是有限的,使用预测就可以帮助译员缓解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压力,并且产出符合逻辑的译文。因此,译员可以通过使用预测策略在信息解码方面少付出一些精力,从而缓解在处理信息时的压力。

二、预测的分类

1952年,Herbert首次把预测的概念引入口译研究之中,但是直到25年后人们才对口译中的预测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Pochhacker,2009:97)。1978年,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举办的口译与交流的研讨会在威尼斯召开,其中有几项研究就是关于预测的。Lederer(1978:323-332)认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说,译员在进行口译的过程中会预测将要听到的信息的意思。Wilss(1978:343-352)建议,应该训练译员预测上下文,这应该是译员必备的职业能力之一。Wilss把引发预测的暗示分为三类:语言内文本暗示(co-textual intralingual cues),语言外情境暗示(extralinguistic situational cues),以及标准交际暗示(standardized communication cues) (1978:345) 。Lederer认为预测在同传中非常普遍,不管是哪种语言的同传(Lederer, 1978:323-332)。另外,她把预测分为语言内预测(基于词汇语法形式的字词预测),语言外预测(基于意义)以及自由预测(freewheeling anticipation)(Lederer, 1978:323-332)。自由预测指的是虽然译文在演讲者说话之后紧跟着产生,由于译员已经在头脑中做出了预测,这仍被看做是预测。然后,译员听到了原文,译员可以根据原文判断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Lederer, 1978:323-332)。Gile(2011)的分类和Lederer比较相似,他把预测分为语言内预测(linguistic anticipation)和语言外预测(extralinguistic anticipation)。语言内预测是指根据语言的语法规则,固定的搭配,甚至语篇内部的起承转合对下文做出的预测,语言外预测是指对会议场景、主题、发言人等背景信息的掌握而进行的预测(Gile, 2011: 162-163)。

三、预测的机制

Gerver(1976)提出了第一个同传心理加工模式,Gerver(1976:165-207)的实验是关于记忆结构、译员对口译过程的监控以及时滞,并设计了一个流程图模式来解释实验结果,主要侧重于语言加工以及语言输出的心理信息结构和步骤。Gerver的模式没有从语言学角度来描述口译的过程,没有涉及口译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语言问题,而是侧重于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描述。但是,他也承认句子结构的区分和梳理在口译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模式没有对预测的加工过程进行描述,但是他认识到这一过程的重要性,他的心理加工模式对下文提出的Chernov的模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Moser的记忆结构和加工过程模式

20世纪70年代, Moser(1997:176-195) 提出了记忆结构和加工过程模式。Moser的模式是基于心理学的话语理解模式,以流程图的形式解释了同传的四个步骤理解、储存、处理和产出。它主要关注短语和句子层次的源语输入加工阶段,并且也关注同传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关系,以及源语输入与储存在长期记忆里的知识(即背景知识)的互动。Moser模式还研究了“概念基础”(conceptual base),以及利用各种知识(比如概念知识、语境知识、常识)对预语言结构的构建。概念基础的形成可以激活目标语中的相关语法结构和语义词汇,从而产生译文。Moser的模式假设了许多决策点,这些决策点决定了信息的加工处理会进行到下一步,还是会倒退到上一步。其中的一个决策点是关于预测的,强大的预测会直接激活目的语的相关内容,跳过中间的信息加工处理的过程。Moser认为在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中,自上而下(top-down)和自下而上(bottom-up)的过程之中存在着高度的互动,它们在口译各个阶段同时存在。Moser的模式肯定了预测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各种知识(如概念知识、语境知识和常识)对预测的重要性,但是对预测的机制缺乏具体的实证性的描述。

(二)Chernov的同传概率预期模型

Chernov(2011:91-104)提出的“同传概率预期模型”认为以预测为基础的加工处理过程是口译的基础。该模型继承了Gerver的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口译的路径,认为由于译员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概率预期,才使同传成为可能。“概率预期模型”是一个包含音节、字词、短语、话语和语篇多个等级的等级系统。在演讲开始之前,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就已经开始并发挥作用。在译员接到会议安排之时,译员就已经开展准备和研究工作,熟悉会议主题,演讲内容,以及演讲目的。当会议开始之际,更多的情景信息的输入使译员对演讲内容和目的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当译员开始翻译之时,他们便可以结合之前的准备和观察对听到的信息的意义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和假设。这发生在意义层面,因此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当演讲继续进行,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同时展开,它发生在音节层面,进而扩散到字词、短语、话语和语篇层面。在信息处理的不同层次,比如音节、词汇、短语和话语层以及文本层次和情景语境都存在着可能性预测机制。整个过程是多个层面的整合和重叠。

他认为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冗余,因此以语言中的冗余为出发点,强调了新信息(述位的)和已知信息(主位的),并且认为译员应该关注语篇中包含新信息的部分(Chernov,2011:107-113)。在信息不断输入的过程中,信息不断地累积,冗余也越来越多,译员头脑中会存留语篇的意义,并促进其作出合理的预测。遇到信息密度高的语篇,译员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排列整合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在Chernov的模式中,以冗余为基础的预测是理解过程中的一种根本性机制,它发生在语音层面,语法结构层面,语义结构层面,和信息意义层面。在语言输出方面,他提出了一种预测合成机制,和基于知识的理解过程相呼应。基于各种知识的预测体系解释了信息意义的建构,说明Chernov的模型和释义理论以及认知科学的知识结构理论为指导的模式(如Moser等人的模型)是兼容的。Chernov的模式说明了同传译员对源语不断地进行预测,促使了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预测离不开强大的语言外信息的支撑,也就是说译员要掌握足够的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才能有效地进行预测,完成翻译任务。口译任务的成功,不仅仅是译员熟练掌握两门语言的结果,而且是译员积极进行会前准备,熟练相关术语和背景知识,不断获取语言外信息进行有效沟通的结果。

四、结语

同传是一项复杂的信息处理活动,会议口译译员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完成听和说两项任务,并且同时对信息进行复杂的加工处理。为了缓解认知的压力,译员经常会对源语进行预测。预测不仅仅是一种同传的策略,而且成为一种同传机制。Gerver提出的口译加工模式便指出了预测对于口译中信息处理的重要性,但没有提出预测是如何作用于口译信息处理的过程的。Moser 的记忆结构和加工过程模式虽然也有关于预测机制的描述,但并没有完整的构建口译的预测机制。Chernov认为以预测为基础的加工处理是口译加工处理的基础,并在预测的基础上提出了“同传概率预期模型”。这些机制相对完整的展示了预测在同传中的语言心理学机制以及预测的过程,证明在同传的过程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密切互动,并且认为自上而下的信息处理过程在其中起到了主导性作用。因而承认了同传中语言外知识对语篇理解的作用。译员可以通过对会议主题和内容进行背景知识的调查和研究,进行语言外的推测,把存在大脑里的背景知识(即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的进行。Chernov的模式提供了一个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来描述预测在同传中的机制。因此,在同传的过程中,译员不仅要重视语言内因素对预测的重要性,更要认识到语言外因素(如背景知识)对预测的重要作用,要对周围的事物和发生的事情保持兴趣,广泛的了解各方面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进行预测,减轻口译中的认知负担,促进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Van, Besien F. Anticipation in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J].Meta,1999,44(2): 51-59

[2] Poch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97,133.

[3] Wilss W. Syntactic Anticipation in German-English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A]. D. Gerver & H. W. Sinaiko (ed.)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C].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8: 343-352.

[4] Lederer, M.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 Units of meaning and other features [A]. D. Gerver & H. W. Sinaiko (eds.).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78: 323-332.

[5] Gile, 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Revised Edition)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162-163.

[6] Gerver, D. Empirical Studies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A review and a model [A]. R. W. Brislin (ed.). Translation: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 [C]. New York: Gardner Press, 1976: 165-207.

[7] Moser-Mercer, B. Beyond Curiosity: Can Interpreting Research Meet the Challenge [A]? J. H. Danks et al. (eds.).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 Thousand Oaks, London, and New Delhi: SAGE publications, 1997: 176-195.

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篇12

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不同的民族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传统,往往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意象。陕北民歌的文化意象体现在衣、食、住、行等诸多方面。

陕北人衣着虽然简朴,但有自己的特色。如“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掌柜的穿的夹袄套背心,堪乎儿冻坏个揽长工”、“白布衫来短坎肩,毛蓝布围裙留白边”。陕北是典型的杂粮产区,有品种丰富的粮食作物及蔬菜、果类等。这些都反映在陕北民歌中。如“手提上篮篮掐蒜苔”,还有“荞麦辣子菜籽油,老婆娃娃热炕头”,这句陕北民歌歌词再现了陕北人民勤劳、朴实、淳厚、容忍的个性,成了陕北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陕北地处黄土高原的腹部,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在房屋建筑形式上的特殊性。施工简便、省钱省力而又冬暖夏凉的土窑洞是陕北房屋建筑的主要形式。如“土圪台台院子一排排窑”、“三间的瓦房满间的炕,一点明灯照满房。四六的棉毡双铺上,拉过板凳吊上床。红绫被子绿裆裆,鸳鸯枕头齐放上”,这些歌词反映了陕北人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形式的住宿方式。

过去陕北交通相对闭塞,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在山沟沟里,马、骡子等牲灵就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如“对面峁峁下来了,青水壕壕过来了。石路坡坡上来了,花花大门进来了。你骑上毛驴舅舅跨上马,咱舅舅外甥上归化”、“上一道坡坡,下一道道梁”等。

这些陕北民歌体现着陕北的方方面面,承载着文化因素,以歌曲的形式展示着陕北的特色和优良传统,也成为研究陕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文化的译介,一方的水土养育一方的人情风味。陕北民歌中的文化意象反映了实实在在的陕北文化。将陕北文化原汁原味地再现给西方读者是译者追求的最高理想。但翻译是带着镣铐跳舞,文化、社会、读者、译者等因素形成了顺利翻译的屏障。

1. 直译法

直译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并不是机械的逐字翻译,它要求译者准确阐释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含义,不能随意增删。陕北民歌中有许多文化意象都可以用直译的方法翻译,既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如: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咱们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信天游《泪格蛋蛋泡在沙蒿蒿林》)

“A lambskin-like towel has three strips all blue,/It's no easier job to talk with you than to see you.”(My Teardrops Drip into The Sand Bush王宏印)

“Sheep-belly-white towel(you),/three blue lines/Easy to see you there/(eiya)but can't talk with you.”(Drops of Tear Streaming down to the Wormwood Bushes焦悦乐)

“Three blue stripes are on the white towel./It's easy for us to meet,but hard to have a chat.”(Shedding Tears into the Wormwood Trees文世龙)

这是一首极为流行的陕北民歌,这两句是总体说明,用了起兴的修辞方法。三个译文分别用“Alambskin-like towel”、“Sheep-belly-white towel”、“the white towel”,准确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意象,译语读者从中能大概了解陕北人的衣着。

“手提上篮篮掐蒜苔。”(《掐蒜苔》)

“I gather garlic flower stalk in the garden.”(IGather Garlic Flower Stalk王宏印)

“With a basket in hand,I'm picking garlic stems.”(Picking Garlic Stems文世龙)

两位译者分别用“garlic flower stalk”和“garlic stems”将原文的蒜苔这一植物意象原汁原味地传达给西方读者。

“墙又高来狗又歪,墙头上又把那圪针栽。”(《掐蒜苔》)

“The wall is tall and the dog mean,/Thorns are set on top of the wall.”(I Gather Garlic Flower Stalk王宏印)

“The wall is so high and the dog is so fierce./With thorns on the high wall,”(Picking Garlic Stems文世龙)

这两句描绘了陕北人的住所,一般每家都有墙,墙上栽着圪针,院子里还喂着狗,这些都是为了防盗。译文用“wall”、“thorns”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意象,将原文的情趣完好地传达给了译语读者。

2. 意译法

当直译给读者带来误解和理解困难时,就应靠拢译语文化。意译要求将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所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但必须保证译文的流畅性。这就需要一个度,这个度是在译者对中西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做出的翻译决定:是适当保留陕北民歌中的文化意象,还是用译语文化中的意象代替原文中的意象,或者干脆省去不译,这些都离不开译者本身的文学素养和翻译功底。如:

“阳婆婆上来仗二高,风尘尘不动天气好。”(《打樱桃》)

“The Granny Sun appears up to ten feet high,/No wind,and a fine day is ours.”(Pick Cherry王宏印)

“阳婆婆”是陕北特有的说法,王先生将其翻译为“The Granny Sun”,用结合的方法很好地再现了原文的意象。

“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大红果子剥皮皮》)

“When a big peachii is ripe for peelingiii,/They all gossip about you and me.”(A Gig Peach Ripe for Peeling缑斌)

缑先生将“大红果子”翻译为“a big peachii”,是为了迎合西方人的习俗。在西方,桃子寓意着年轻漂亮的女孩。而如果将其翻译为“big red fruit”,译语读者就会误解原文的意思,也不能传达原文所暗含的意蕴。

“山挡不住风雪挡不住春,神仙挡不住人爱人。”(《神仙挡不住人爱人》)

“Mountains can not stop spring or snow wind,/No one can stop my love.”(No One Can Stop My Love)

“神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如果将其直译过去,译文读者反倒会觉得奇怪。干脆省略这一意象,只将其深层意思翻译过来,这样译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原文内涵。

总之,直译和意译不是孤立的两种翻译方法。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补充的。同一首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翻译,既不是靠单纯的直译,也不是靠单纯的意译,而是靠直译和意译的结合。

参考文献

[1]HATIM,BASIL.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M].Shanghai: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WEAVER,WARREN.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M].Alfred G.Smith ed,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96.

[3]曹振乾.陕北民歌大全[C].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

[4]陕北民歌译介[C]∥全国学术研讨会文集.西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2009.

上一篇:高中化学中的导入语下一篇:老年人精神赡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