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的电子地图(精选12篇)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1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 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 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 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 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
电子商务必须面对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安全四大层面。与电子商务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相对应分析, 电子商务应用以及电子商务技术结构共同构成了企业进行电子商务的核心软件。企业可以通过使用网络服务, 通过混合以及抽象的方法将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组件化。进而就可以实现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中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共享。这样架构于不同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系统就形成了应用的商务WEB网络。按照电子商务的一般分类特点, 目前商务Web服务一般可以分为以下4个类型:
1) 面向设备的Web服务 (Device-Oriented Web Service) ;
2) 面向系统的Web服务System-Oriented Web Service) ;
3) 面向商务的Web服务 (Business-Oriented Web Service) ;作
4) 面向消费者的Web服务 (Consumer-Oriented Web Service) 。
1 Web服务的技术介绍
Web服务并不是一个含糊的概念, Web服务可以解决很多商业问题, 他们提供了很多有吸引力的功能。像使用诸如WSDL和SOAP这样的开放式标准以及重用现有的Web基础结构, 包括硬件, 软件和专门技术。Web服务的真正潜力在于可以他们在业务对等体进行电子商务对话。当应用整合和简单的Web服务能够达到目的时, 可以在业务对等体之间广泛使用协作式Web服务, 并且可以进行电子商务对话。而事实上, 这将对电子商务产生极大的影响。注意到使用电子商务对话的Web服务不会冒险进入位置领域, 他们受益于像RosettaNet和EDI这样可靠又可信的电子商务中得到的经验。Web服务带来了深刻的变革。Web服务是一场商务和咨询技术之间关系的革命。这场革命强化了以下几个观点:文列服
1) 电子商务更多的与商务有关而与电子关系不大;
2) 电子商务的公共界面首先是存放服务;
3) 电子商务对话是技术不可知论者;
4) 技术应该对电子商务服务而不是对其进行压制。
Web服务给电子商务带来的第一个改变是极为注重服务, 这是非常适当的, 因为一个组件存在的主要价值之一就是给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服务。第二个改变是在组件中不同团体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和知识公用。Web服务以“服务”的形式帮助每个人进行思考。借助Web服务, 组件允许透过基于开放式标准和通用语言的公共界面来存取服务。如果我们不使用Web服务技术建立电子商务对话, 我们就认识不到Web服务的真正潜力。
2 技术框架
图1反映了商务网络服务的各种典型操作与其所采用的技术标准之间的对应关系, 反映了不同技术之间的拓扑结构以及层次关系。
2.1 商务WEB系统中的网络层
络服务的结构的最底层, 网络层构成了整个网络服务的基础。作为网络服务的结构的最底层, 网络层构成了整个网络服务的基础。
2.2 服务系统中的XML消息层
ML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 依赖于内容的技术, 是当前处理息的有力工具。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 使的标记描述数据, 而这些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对建立商务XML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 依赖于内容的技术, 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扩展标记语言XML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 使用一系列简单的标记描述数据, 而这些标记可以用方便的方式建立。对建立商务网络的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2.3 服务说明层
服务说明称作为网络服务的高级层次是用来描述基于XML的相关服务信息, 对服务交互的结构以及相关机制进行定义, 对说明文档进行补充, 现代的商务网络广泛采用WSDL进行。
2.4 Web服务中的发布层
Web网络要能够实现服务者可以方便地将WSDL文档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服务的请求者, 目前最简单的方案就是通过Web系统通过电子邮件实现文档的发送。
2.5 其他技术层
另外在Web服务中还具有服务发现层, 服务流程层等多个应用层, 共同构建了网络的正常工作性能、安全性能等, 陷于篇幅, 不做赘述。
3 Web服务的实现框架
服务提供者、请求者以及沟通二者之间关系的服务中介者共同构成了Web服务的典型实现框架体现, 为框架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各自的作用说明如下。
3.1 Web框架系统中的服务提供者
服务提供者在框架系统中主要是完成两个方面的操作, 分别为新服务的生成以及注册。服务提供的工作方案即生成对应的WSDL文件, 并将服务接口以及自己的相关信息通过SOAP方式完成到的注册。
3.2 服务请求者
在WEB框架系统中的服务请求者在动态电子商务模型中式一个程序或者虚拟的服务。其方式就是通过系统中的UDDI查询其对应的服务地址, 再进行服务个体的调用。
3.3 Web框架系统中的服务中介者
服务中介者在Web框架系统中就是所谓的UDDI, 是一套基于WEB的分布式的实现标准规范, 对中介者的所有的访问都是通过SOAP进行的。UDDI主要保证了信息注册中心以及企业访问协议的实现标准。
4 应用框架
由于Web的普及和网页技术的复杂度与日剧增, 传统的单一主机的架构无法面对现今对Web服务的要求。因此现行的网站普遍的架构多半使用群集式架构 (Web Cluster) , 利用多台主机同时处理Web请求和提供服务响应。这样的网站具备以下几个优点:
扩充性:网站可以依据服务量的大小动态的调整主机数目以符合整体运作的要求。
高弹性:若网站内有某一类型的网页内容突然有大量参观人流涌入, 管理者可以弹性的调整提供此网页的服务节点数目以满足事务变化。
建构成本较低:使用较低阶的PC组合成符合需求的足组机群体在价格上往往比购置大型的高阶工作站来得划算。
应用框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事务管理、可测试性、安全性、状态管理、运用集成服务、管理者服务、运行时服务、连接服务、消息机制服务、应用程序开发执行平台、Web服务、商业管理服务、支持各种人机交互等常见功能。
5 实现平台
Microsoft.NET在概念上和技术上都恰如其分地反映了Microsoft在XML Web Service领域的领导地位, Microsoft的Halistorm是架构在Microsoft自身的.NET平台之上的, 提供了基于Web的分布式应用程序之间共享信息时所需的一些基础资源平台。这是一个面向个人用户的Web服务平台, 用于个人用途的存储、检索和交换信息。
在Web服务的规范上, Microsoft是IBM的主要合作伙伴, 诸如SOAP、WSDL和UDDI, IBM和Microsoft都是绝对的技术先入者。而在内部实现技术, IBM则采用J2EE架构, 除了依靠自己的alphaWorks的力量外, 采纳各类开放源代码组织的成果 (诸如Apache SOAP和j UDDI等) , 在自身的Websphere平台上提供了完整而且领先的Web Service的开发工具。
Sun推出了在Web Service时代的解决方案Sun ONE。不过Sun ONE更象是一个Sun提供的加入了Web Service特性的J2EE平台, 而不像是一个纯粹的Web Service的开发平台。
6基于Web服务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1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估计电子商务交易额以成10倍的速度增长。例如, Deloitte咨询公司预测2002年电子商务营业收入可达1 000亿美元, 到2003年全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将达到数十万亿美元, 亚洲的电子商务交易额也达到数千亿美元, 中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数百亿美元。由此看来电子商务会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电子商务完备的双向信息沟通灵活的交易手段和快速的交货方式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电子商务的广泛推行大大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 有助于降低企业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电子商务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 使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这是一场商业领域的根本性革命, 这打破了时空的局限, 改变了贸易形态。
摘要:Web服务在电子商务系统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Web服务的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框架、实现框架、应用框架、实现平台等知识, 并且很好地阐述了基于Web服务的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关键词:电子商务,Web服务
参考文献
[1]UDDI Based Electronic Marketplaces Easier Integration with UDDI and WSDL Bilal Siddiqui.
[2]亚洲讯息有限公司.中国B2B电子商务市场现状及前景分析报告.
[3]戚玉樑,李志伟.以Web Services为基础建构行动商务加值服务.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2
摘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系统积累大量的数据为Web使用挖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应用领域。通过Web使用挖掘技术挖掘出电子商务用户潜在模式,对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 Web挖掘技术
电子商务 个性化服务
随着Internet应用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以其成本低廉、快捷、不受时空限制为许多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但是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也对企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24小时的在线销售让用户有了更为便捷、更为广泛的选择,企业之间的竞争骤然加剧;另一方面,虚拟的网络环境让用户不能直接接触商品、不能全面地了解商品的质量特征,增加了用户挑选商品的难度。因此,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了解电子商务系统用户的偏好、习惯、购物模式和潜在的消费意识,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信息和商品服务策略,以完成对用户个性化服务已
成为电子商务企业获取成功的关键。电子商务企业收集了大量的Web使用上的电子数据,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这些数据的规律性,提取出有效信息,为企业实施“一对一服务”提供了可能。
1.电子商务中Web使用挖掘的资源
Web使用挖掘是对用户访问Web时在服务器方留下的访问记录进行挖掘,对了解用户 的网络行为数据所具有的意义,Web使用挖掘面对的是在用户和网络交互的过程中抽取出来的第二手数据,这些数据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Web日志数据
当用户访问电子商务系统,Web服务器便会自动建立该用户的访问日志信息。用户每访问一个页面,Web服务器的日志中就会增加一条记录不同的Web服务器产品,其日志格式不同,但通常都包括访问者的IP地址、访问时间、访问方式(GET或POST)、访问的页面、协议、错误代码以及传输的字节数等信息。通过这些日志文件还能够得到查询数据,它是电子商务站点在服务器上产生的一种典型数据,是在线客户在查询需要的信息时生成的。如在线存储的客户也许会搜索一些产品或某些广告信息,这些查询信息就通过cookie或登记信息连接到服务器的访问日志上。
1.2用户注册数据
用户注册数据是指用户通过网页输入提交给服务器的相关信息。因为HTTP协议是无状态的,所以不能区分和跟踪一个访问者在网站上的所有行为,仅依靠分析日志文件所得到的用户信息是很少的。因此要吸引访问者成为注册用户,以便得到更多的用户信息,例如姓名、职业、收入、年龄、地址、爱好等。
1.3用户交易数据
用户交易数据主要是用户的历史购买信息,如商品代码、数量、价格等。
2.电子商务中Web使用挖掘的流程
Web使用挖掘遵循传统数据挖掘的研究思路,挖掘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数据预处理、模式发现和模式分析。
2.1数据预处理
实际系统中的数据一般都具有不完全性、冗余性和模糊性。为了使数据挖掘的过程效率更高,数据挖掘的结果更合理、用于挖掘的数据应该准确、简介且易于处理,为此要通过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理、用户识别、会话识别和路径补充事件识别和格式化等处理。
2.2模式发现
模式发现阶段就是对预处理后的数据利用挖掘算法挖掘出有效的、新颖的、潜在的、有用的以及最终可以理解的信息和知识。可用于We b使用的挖掘技术有路径分析、关联规则、分类分析、聚类分析、序列分析等等。路径分析是用于发现一个站点中最经常被访问的路径;关联规则揭示数据项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分类分析是给出类的公共属性描述,并将新的记录分配到预先定义好的类中或分类新的项。聚类分析是分类的逆过程,按照“类内相似性最大,类间相似性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类的聚集。序列分析挖掘出数据的前后时间顺序关系分析是否存在一定趋势,以预测未来的访问模式。
2.3模式分析
模式分析的目的是根据实际应用,通过观察和选择,将发现的统计结果、规则和模型转化为知识、再经过某种度量得到真正有价值的模式,即我们感兴趣的模式,使用可视化技术以图形界面的方式提供给使用者,模式分析常用的方法有信息过滤、可视化、联机分析等。
3.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中Web使用挖掘的应用
个性化服务是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策略和服务内容的服务模式。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和挖掘用户的兴趣和行为来实现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Web服务。因此,基于Web使用挖掘的个性化服务体系包括收集用户兴趣和行为的用户信息收集模块、挖掘用户兴趣和行为的用户建模模块、个性化服务模块和用户四个层次,其结构见图1。
在个性化服务体系结构中,用户信息收集模块是个性化服务系统的基础模块。用户访问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有:用户输入搜索引擎的查询关键词、用户浏览的页面、用户浏览的行为、用户手工输入的其他信息、用户的购物过程、用户交易结果等等,这些信息可通过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中获取。个性化服务系统收集到用户信息后,提交给用户建模模块来进行处理,构建用户模型。个性化服务模块根据用户模型向用户提供相应的服务,如个性化的网页、个性化的商品、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根据服务形式的不同,个性化服务模块提供的功能也不一样,如提供个性化Web页面的过程,个性化服务模块需分析用户的当前会话,识别出用户的当前会话后,得到用户当前访问页面集合,然后与用户模型相匹配,将匹配后推荐页面的地址附加到用户当前请求的页面的底部发送给用户,这些被推荐的页面不一定是用户计划要访问的页面,而是用户可能比较感兴趣的页面。当用户访问时,看到这样针对他本人特点的推荐,有可能会对其中的一些页面进行访问,对页面中的商品进行购买。用户对个性化服务的反馈用于调整个性化服务系统。
参考文献
1.韩家炜,孟小峰.web挖掘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1(4)
2.粱英.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技术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
3.王玉珍.Web使用模式挖掘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3(10)
4.靳明霞,李玉华,管建军.序列模式挖掘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中的应用[J]、计算机技术
与发展.2006(10)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3
[关键词] Web Services 动态电子商务 分布式部署
一、引言
网上购物,便捷实用无国界,庞大的网民群体对其需求巨大,因此,巨大的商机, 巨大的资本回报呼唤着一种新型分布式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出台。Web Services是一个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利用XML、SOAP、UDDI、WSDL和WSFL等标准构造一个松散耦合的分布式计算环境。Web Services领域共有3个部分, 即服务提供者、服务注册库和服务请求者。相应有发布、发现和绑定3个Web服务操作。Web Services技术有统一的商业发布和发现机制,从而成为目前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应用环境中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动态电子商务框架设计
基于Web 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由数据层、数据处理层、Web Services 代理层、業务逻辑层、表示层、客户层6层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动态电子商务系统框架结构
数据层包括底层各种关系数据库和表关系、半结构化数据及遗产系统;是系统的底层数据支持,可进一步发展为商务智能等高级应用。数据处理层封装了大量的数据逻辑,完成异构数据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包括存储过程和事务、触发器、日志等;按照相应的逻辑事件Web Service包装器将功能包装成Web Service 接口,暴露给受信用户。多台服务器分布式部署着Web Service 接口;为提高访问效率,对于SQL Server的所有访问,通过存储过程来完成。Web Service代理层通过SOAP协议与各个Web Service服务器建立联系,并生成本地代理类,通过SOAP协议使用Web Service功能。业务逻辑层完成电子商务应用逻辑功能,建立软件资源;封装了客户端的整个逻辑规则和事务流程;电子商务中的购物处理,订单处理,用户管理,账号管理,产品查询,产品添加与管理,二手市场发布,二手商品管理,网上招标发布,招标书管理,填写留言与回复,留言管理,网站公告管理及用作Web服务的模块等都是具体的业务逻辑。商务系统的中间层业务逻辑可被封装为一个.NET组件(可通过DCOM、CORBA、EJB等实现),通过代理的方式轻松便捷的访问Web Service提供的丰富服务。客户端的表示层是与用户最终交互的亲切界面,可通过多种手段(如:JSP、html、ASP.NET等)实现。客户层实现用户(一般用户及移动用户)的应用请求。
其工作原理为:企业的核心商务功能用Web Services封装成组件,然后利用WSDL对接口进行描述,通过SOAP作访问,在商业注册中心UDDI发布,从而使开发者和电子商务应用程序可以搜索并定位到该服务,这些商务功能就可以方便地在企业之间共享。用户通过浏览器从Web服务器上下载由JSP或Servlet等程序生成的动态Web页面,获取并选择个性化的Web服务。
三、分布式部署方案
系统分布式部署方案包括购物、结账、认证、密钥分配在内的完整的商务事件,整个过程由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受信服务器协同完成,即Certification服务、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Order服务、CA认证中心服务、虚拟银行,如图2所示。其中Certification服务总体负责用户的身份认证,通过证书分发,断言机制,单点登录保证受信客户和其他所有授权服务器双方的安全性;Market1服务、Market2服务为电子商务的货源提供者,这里是网上商场,通过Web Service的发布,这种商场可以低成本进行异地扩张,从而增大规模,产生效益;Order服务是结账服务器,负责所有授权用户在各个授权商场的购物结账,并支持多国货币的支付方式;虚拟银行负责安全结账,可以由真实银行业务扩展产生;CA认证中心负责银行、商业、顾客之间的身份认证。各个服务器运行平台可以根据各自情况自行规划, 并可以通过各自的程序语言在异构的平台上实现相应功能的Web Service。
四、结束语
基于WebServices的动态电子商务架构,充分利用WebServices松散耦合、即时集成的优势,满足了动态电子商务开放性、复杂性、分布性、动态性和定制性的需要。在商务逻辑中,世界各个角落的任何商品都可以轻松加入商务网站系统,并享受专业的管理服务和安全保障,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使买卖双方真正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无限魅力。
参考文献:
[1]夏阳张强:基于Web Service 的分布式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6,23(10):100~103
[2]郑耀董宝田:基于Web服务的铁路动态电子商务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28(26):60~62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4
对于电子商务网站来说, Internet上储存了大量的文档、图像、声音等非结构化的数据及信息, 并且用户群体也显示出多样性, 也就是说每个浏览网站的人, 他们的需求、兴趣以及浏览目的各不相同。一个稍具规模的电子商务网站每天处理的业务成千上万, 那么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 帮助电子商务的经营者和研究者从海量的Web数据中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以指导他们做出管理上的决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
二、爬虫和Web内容挖掘
1. Web挖掘的典型分类
在目前的研究中, Web数据挖掘分为:Web内容挖掘 (Web content mining) 、Web使用 (访问信息) 挖掘 (Web usage mining) 、Web结构挖掘 (Web structure mining) 三种典型的类型。
(1) Web内容挖掘主要是对站点的Web页面内容进行挖掘。目前, 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对网站上的文本以及多媒体数据进行分类以提高数据挖掘的有效性, 很少涉及到如何从网站上进行数据的采集以及分析。
(2) Web结构挖掘主要是对Web文档的结构进行挖掘, 通过一定的算法来发现给定的Web文档之间的链接情况, 从而得到比较重要的页面, 以向浏览网站的用户提供权威页面。
(3) Web使用 (访问信息) 挖掘主要是对用户访问Web时在服务器方留下的访问记录, 也就是用户访问Web站点的存取方式进行挖掘。它通过挖掘相关的Web日志记录, 来发现用户访问Web页面的模式。目前流行的挖掘手段主要包括:路径分析、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的发现、聚类和分类等。
2. Web挖掘的数据源
在Web数据挖掘中存在几种代表性的数据源:
(1) 服务器日志数据。个人浏览Web服务器时, 在服务器那方就会产生3种类型的日志文件:Server logs, Error logs和Cookie logs, 这些日志文件主要是用来保存用户访问的基本情况。所以就成为开展Web使用 (访问信息) 挖掘的主要数据源。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数据是在服务器方生成的, 因此有一定的不可获取性, 因为这会涉及到商业机密。
(2) 在线市场数据。这类数据主要是跟市场活动有关的信息。在线市场数据是业务数据, 是进行业务相关分析的主要数据源。
(3) Web页面。目前的Web页面大多满足HTML标准。HTML页面中包含文本和多媒体信息, 例如图片、图像、语言等, 因此涉及到数据挖掘领域中的文本挖掘和多媒体挖掘, 目前很多研究都在致力于如何对文本和多媒体信息进行挖掘的算法分析。
(4) Web页面超链接关系。Web页面之间的超链接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网站的设计者总是把他们认为重要的页面添加到自己的页面上来。
(5) 其他数据。除了上述几种重要的数据源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数据, 比如用户注册信息等一系列信息。
当然, 在实际的Web数据挖掘中这些数据源并不是孤立使用的, 而是几种数据源的综合使用和分析, 例如我们要对访问某个电子商务网站的用户购买商品的路径分析的同时还需要知道这些客户群的一些基本信息。
3. 爬虫和Web内容挖掘
由于上述的几种数据源中有一些是在服务器方生成的, 比如说日志文件和用户注册信息, 并且涉及到商业机密问题, 所以在数据源的获得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这里, 我们可以利用爬虫 (Crawler) 的工作原理, 来作为我们进行Web内容挖掘的一种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工具, 得到我们需要的数据源。
(1) 爬虫的工作原理。爬虫 (Crawler) 是一个用来分解W e b中超文本结构的工具。一个商业网站的Web页面是通过超链接的关系存在的, 就组成了类似一张张的网。网络爬虫是通过网页的链接地址来寻找网页, 从网站某一个页面 (通常是首页) 开始, 读取网页的内容, 找到在网页中的其他链接地址, 然后通过这些链接地址寻找下一个网页, 这样一直循环下去, 直到把这个网站所有的网页都抓取完为止。如果把整个互联网当成一个网站, 那么网络爬虫就可以用这个原理把互联网上所有的网页都抓取下来。
(2) 数据的获得。我们就可以利用上述爬虫的工作原理, 从我们需要的信息起始页开始进行爬取数据, 得到与之有关的大多数Web页面上的信息。
(3) 数据的分析。在对链接页面进行搜索的过程中, 经常需要判断信息的属性或分析信息的价值, 因为Web页面上存储了浩瀚的数据, 比如一些广告信息, 而有的数据并不是我们需要的。在此, 我们可以利用基于正则表达式 (regular expression) 的词法分析技术对采集到的Html代码进行语法分析, 提取其中有效信息, 例如出售的商品分类、规格、价格、数量、运送方式、运费、出售人、曾经购买过的用户等。
(4) 数据的保存。为了进行最终的挖掘工作, 我们需要把经过分析的有效数据最终保存到数据库当中。一般选择大型的数据库管理工具, 如SQL Server2005等。
(5) 进行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有效的信息, 对相关问题模式进行验证。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网站, 无论是B/C模式还是C/C的, 在网站页面上都保存了大量用户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息, 例如商品的规格、价格、展示、售后服务以及运输方式等等, 还包括卖家的个人信息、信用情况, 根据平台的不同还有相应的支付方式、法律条款等等。那么, 利用爬虫技术, 我们可以开发出一个获得数据源的有效工具来进行Web内容挖掘。
当然, 在现实研究当中, Web内容挖掘是和Web结构挖掘及Web访问信息挖掘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它们相互补充, 共同来挖掘出有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梁协雄雷汝焕曹长修:现代数据挖掘技术研究进展.重庆大学学报, 2004.3:p.21~26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5
基于Web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构建
在分析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构建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案.按功能的不同,将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分为三部分:物流企业平台,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作业管理信息平台.重点对每个平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设计.该物流园区平台的.应用,使物流业务流程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作 者:谢英红 张炎 XIE Yinghong ZHANG Yan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044刊 名:沈阳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UNIVERSITY年,卷(期):21(3)分类号:U125关键词:物流园区 企业平台 公共信息 作业管理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6
【关键词】Web Service;电子政务;交换平台;SOAP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新经济形势日益壮大,但是信息化时代的经济能否健康的发展,这需要电子化与信息化的政府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服务。所以电子政务将成为当代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需要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来构建一种电子政府,运用电子信息化来实现电子政务,从根本上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但是各个职能部门都采用不同的技术搭建符合自身需求的信息系统,这将使平台数据共享和访问带来了困难。在实际的生活中,一项工作还必须依靠各个相关部门所提供的业务数据协同处理才能得以完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Web Service技术来实现电子政务数据的交换。
1.Web Service简介
Web Service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型,是一系列标准的总和,它包括XML、UDDI、WSFL、WSDL和SOAP等等。在Web Service分布式模型中,开发者可将服务封装成单个独立的Web服务,使每个服务来提供相应的一类服务,然后用户就可通过绑定到HTTP的SHAP来进行访问。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采用不同的平台来搭建自身的信息系统,而每一种平台都将有它的数据表示方法及类型系统。所以要实现各个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性就需要在Web Service平台上来提供一套标准的类型系统使得各个不同类型系统、不同的平台和不同的编程语言能够进行沟通。而Web服务不仅是提供信息,还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只要任意的两个应用程序能够运用XML来进行读写,那么通过Web就能够实现互相通信。
Web Service具有基于开放的标准协议的特点,能够实现异构平台间的互通这最大的优点,在Web服务中有一种概念认为任何东西都是一种服务,这一服务只需发布一个API就可供网络中的其他服务进行使用,并能够实现细节进行封装。在电子政务系统选用Web Service技术,可充分利用Web服务的特性来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可以把系统数据的展示和需求看作是一种服务,这种服务只需发布一个API就可以实现各个不同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功能,也就实现了电子政务数据信息的整合。
2.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
数据交换平台的搭建是为了实现各个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而利用Web Service技术来搭建一种电子政务交换平台。使其各项应用都共享使用一种数据的交换通道,也就将不同的平台、不同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连接到一起。而这种电子政务交换平台的搭建也就是要进行数据传输平台和数据整合平台的搭建。
2.1数据传输平台
数据传输平台是实现数据信息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基础,将采用SOAP技术来进行对其的构建,从而为整个系统来提供数据传输通道,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要传输的数据信息封装成SOAP协议所定义的消息格式,然后对其进行标准的HTTP的封装,最后通过HTTP通道将数据信息进行发送。为了保证传输平台的可靠性,可对数据进行消息队列机制来完成对数据的正常排队处理。
2.2数据整合平台
数据整合平台是数据交换平台搭建的核心,它的作用是要完成电子政务系统各个不同部门自身系统之间的业务数据的交换和整合。通过电子政务的数据整合平台就能够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数据整合和共享。数据整合平台首先负责接收各个不同部门的所传送过来的数据,然后将数据传递给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的校验来测试数据的准确度,对于准确的数据信息进行数据的转换,来保证其他部门的系统能够接收到被转换的数据,然而经过效验的数据还需经过数据队列模块将各个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以免数据提供方长时间的等待,通过交换中心的各个部门来对数据进行协同处理,从而能够提高效率,最后待数据处理完成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分发,使其到达指定的位置。数据都到达了指定位置后,就可定义路由信息,来实现交换平台的多层连接,致使达到信息数据的共享。
2.3数据交换平台的实现原则
(1)数据交换平台必须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充分考虑未来信息量与业务量增长的需要.且必須要与未来发展方向相适应。
(2)数据交换平台必须能够预留与安全支撑平台的接口。
(3)在软件的设计上应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系统功能要模块化,使用的程序语言应尽量减少将来维护及开发的困难。
(4)数据交换平台必须是一个能够支持大量并发用户的系统体系结构,并且适应性高,用户界面友好易用。
(5)必须为各单位现有的业务系统提供开发接口和标准。
(6)数据交换平台提供的信息交换标准必须与国家交换标准的规范化格式相适应。
(7)数据交换平台必须能方便、快捷地接入新的业务系统,而无须作大的变更。
(8)容易实现业务系统的独立升级与扩容。各业务模块可以独立升级、修改流程时不影响其他模块。
3.数据交换平台在电子政务系统中的应用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电子政务系统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掌握各个部门目前已有的应用系统,然后按照Web Service技术的设计规范对新应用进行设计,最后搭建XML/SOAP的数据交换平台,来实现对信息交换的数据提供封装、路由、传输等服务,依据各个部门的实际情况来通过应用系统对交换的数据进行配置和管理。
我市在搭建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时,依据我市各部门之间已有系统的特点,提出采用集中式数据交换系统体系结构,在政府的计算机中心设立一个中心数据交换平台作为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来负责个级机关之间的业务数据信息的交换。区市级的数据交换中心相互连通,形成市区级政府之间的政务系统数据交换通道,区市级政府机关之间的数据交换通过区级数据中心可上传到市级数据交换中心来完成上下级的数据交换。而对于电子政务系统大量的数据文件传输,尤其是多点对一点的双向数据传输,则采用消息队列方式,数据以XML的格式进行封装,以简化数据传输的管理工作,提高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数据交换平台提供的管理服务包括:信息解析、日志、审计、监督等,这些管理服务功能用于对信息交换系统的安全控制和业务审核。
4.结语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搭建,使政府各个部门的业务数据得以转换和共享,在对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应用过程中,随着需求的变化,运用已经成熟的标准和规范进一步的去完善数据交换平台的功能,使其Web Service技术得以优化,更好的服务于电子政务系统。
【参考文献】
[1]李书林.基于Web Service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08.
[2]范冰冰.电子政务框架体系结构[J].计算机应用,2004(02).
[3]季久峰,李志等编著.ASP.NET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实例导航[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7
文章在分析电子化报表平台各个部分的实现方式及关键技术的此基础上, 设计了一套符合目前企业管理流程, 方便快捷的电子化报表平台系统, 并采用MVC模式与基于JSP的Struts Web框架设计, 实现了基于WEB的电子化报表平台系统。
1 系统总体结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绝大部分的管理软件开始向B/S (Browser/Server) 结构转变。这种基于WEB技术的应用系统基于现成通用的浏览器作为用户界面, 应用程序安装在后台服务器中, 可以被任何操作系统上的通用浏览器所浏览, 这样不但实现了跨平台操作, 而且降低了系统开发和维护的成本[3]。文章设计的Web电子报表系统由浏览器、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组成, 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文章设计的电子报表系统中, 在客户端, 用户利用Web浏览器通过URL访问Web服务器, Web服务器通过SQL数据库语言请求数据库服务器, 并将获得的结果以HTML形式返回客户端浏览器[4,5]。基于系统采用B/S的模式, 本系统的逻辑结构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前台系统:即用户界面, 采用目前比较流行的基于JSP的Web框架结构—Struts框架技术来实现。
业务处理系统:该系统负责提取数据源、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输入核对的业务流程控制、报表处理以及必要的系统管理。可以看出, 该部分包含与前台通过HTTP协议交互的功能, 同时也包括通过JDBC与数据库交互的功能。该部分是本系统的核心之一。
数据库系统:采用ORACLE11g数据库, 里面存放系统所需的数据, 通过JDBC与外界交互。
系统的逻辑结构图如下:
2 Web电子报表系统设计方案
设计的电子报表系统主要由后台数据库系统、报表生成管理系统和手工录入系统等组成, 下面分别详细介绍。
系统数据库采用ORACLE11g, 负责处理大量的后台计算。数据库具有以下功能:
报表生成管理系统主要生成两类报表:原始数据展现类和用户查询类。原始数据展现类主要是用于原始数据的保存。报表处理模块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 通过报表名称、机构号以及时间分别调取相关数据, 然后经过加工处理, 生成所需的报表文件, 并以*.roi的文件格式存放在I-SERVER (报表管理服务平台) 的指定地点。用户查询类主要是用于根据用户需要将报表中指定的信息。这类报表的实现主要利用E-Report-Designer通过SQL语句调用数据库中的表、视图的数据, 然后经过加工处理后生成所需的报表。
手工录入系统按照需求包括三个功能模块, 则三个功能的具体需求如下:
3 手工报表录入系统的具体实现
由于篇幅上的限制, 文章在这里以关键的手工报表录入系统作为实例, 通过具体介绍手工报表录入系统的界面制定、中间层的实现原理来阐述整个电子化报表平台建立的关键技术, 数据库实现部分就不在这里描述。
3.1 中间层的实现原理
当用户点击按钮, 提交一个事件 (Event) , JSP页面即前端视图则向Servlet控制器 (Structs) 发出一个请求 (Request) 给Action类[6]。其中页面提交的请求和Action类的对应关系由Structs的配置文件Structs-config.xml来配置;Action类利用到数据访问对象类 (Data Access Object, DAO类) 存取数据, 并通过Action Forward对象指向的JSP组件生成动态网页, 返回给客户。其中对每一个具体的功能对应一个具体的Action类。
控制器的配置决定了发给控制器的请求将得到怎样的处理。在系统配置的sructs-config.xml文件中, 将action的请求都映射到了控制器, 并指定对每一请求该如何处理。部分实现代码如下所示:
就本系统来说, 需要处理登录请求和页面提交的信息。每个视图都分别具有相应的表单Form Bean和用于处理的Action类[7]。其中配置文件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表单Form bean, 负责指定存储来自视图的参数值以及action映射置的Java类。第一部分处理提交的信息, 如下所示:
而第二部分则负责处理登录和页面的跳转, 通过customer Login Form Action类来实现。
3.2 前端视图的代码实现
前端视图利用JSP实现, 用Struts标签库同表单Form bean交互, 意味着所有的元素都必须用Struts标签库来创建。下面介绍手工录入的汇总表页面设计, 该页面分为三部分, 分别是页面上部的公司logo, 页面左边的树形结构, 和主页面的汇总表显示窗口。该页面的部分代码如下:
在该页面视图中可看到所有的HTML标签都是用标签库编码的。这就是Struts调整HTML文档和表单Form bean之间参数值的方法。在处理每一JSP页面时, 标签库会被扩展为HTML, 而内部的Form bean则包含默认值。
页面上按钮标签的功能实现也是通过页面编码实现, 例如“返回”按钮实现页面跳转功能:
其中center表示按钮处于该行的中间, 如果点击该按钮将跳到reportagregation.jsp的页面。到这里, 整个系统的描述基本结束, 有关应用程序的部署请查阅相关书籍, 在这里就不赘述。
4 结论
论文主要工作围绕着企业电子化报表系统的研究开发而展开, 针对报表平台的核心技术:手工报表录入系统的具体实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采用了目前较流行的基于JSP技术的Struts框架结构实现用户界面。尽管论文在电子化报表平台系统方面做了一定工作, 但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对系统中的某些细节问题 (如中心数据库的建立, 用户界面等) , 需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丽.企业会计报表发展探析[J].中国经贸, 2013 (2) :216.
[2]梁红兵.企业财务电子报表错误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 2011 (9) :185, 187.5864
[3]李伟春.浏览器状态电子报表的系统实现[J].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8 (2) :125-126.
[4]Havery M Deitel.Advanced Java2 Platform How to Program[M].Prentice Hall, 2003.
[5]张宗福.基于STRUTS框架开发MVC模式的WEB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22) :206-207.
[6]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Web设计与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8
Web服务提供了一个快捷的新方法来达到业务目标,运行和建立业务并找到新的管理业务的应用,为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技术基础。Web服务是一种通过开放标准、Internet以及基于业界标准的Intranet、动态交互的软件组件,是易于实现的低风险的技术。Web服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主要在于可以方便地将不同厂商、不同硬件、不同语言编写的应用程序集成到一起,而端到端的集成使企业的系统和人员发挥出更好的效率。同时,可以为那些经过合并和收购形成的企业提供特别的帮助。目前,很多企业的策略正在发生改变,减少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投资,把一部分业务进行外包,强化合作伙伴关系,获得更多价值。而Web服务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它们的需求。
本文以Web服务技术为基础,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架构。
1 Web服务
1.1 Web服务的概念
Web服务(Web Services)是能够通过网络标准协议调用的自描述的、自包含的模块应用,使用HTTP、XML等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协议进行交互。Web服务封装了离散的功能,在Internet上发布后能够通过标准的Internet协议在程序中访问。Web服务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程序之间的交互。
Web服务的体系结构由3个参与者和3个基本操作组成,如图1所示。服务提供者代表商业实体的服务,或者可重用的子系统的服务,负责对Web服务进行描述并将其发布到服务代理。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代理发现并调用Web服务来提供商业解决方案,是Web服务的使用者或消费者。服务代理实际上就是服务中介,产生由服务提供者发布的软件接口,可在其中进行Web服务的发布、查找或其他管理操作。服务代理往往是商业实体或者独立的运营商。
以上3个面向服务的参与者是通过发布、查找和绑定3个基本操作来相互作用的。服务提供者向服务代理发布服务,服务请求者通过服务代理查找所申请的服务,并绑定到这些服务上。
1.2 Web服务的关键技术
Web服务是内置的模块化业务流程应用,它基于开放的互联网标准,使用WSDL、UDDI和SOAP等开放技术。Web服务可以相互融合以建立创新的应用、流程和价值链。下面简要介绍与Web服务有关的主要关键技术。
1.2.1 XML
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XML严格地定义可移植的结构化数据,不依附于特定浏览器。Web服务提供者和服务请求者均使用XML传递消息和数据流。XML这种与平台无关的数据格式保证了Web服务的异构平台互操作性。
1.2.2 SOAP
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简单对象访问协议)是一种轻量的、简单的、基于XML的通信协议,用于在客户端与Web服务之间传递消息。SOAP完全独立于任何厂商,可以和现存的许多因特网协议和格式结合使用。所有的SOAP消息都支持Web服务架构中发布、绑定和查找等操作。
1.2.3 WSDL
WSDL(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Web服务描述语言)是一种基于XML的、用于描述Web服务和说明如何与Web服务进行通信的标准语言。WSDL隐藏了Web服务的实现细节,将Web服务描述为3个基本问题:该服务做什么,该服务的位置,以及该服务使用什么协议、如何访问。
1.2.4 UDDI
UDDI(Universal Discovery Description and Intergration,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定义了Web服务描述与发现的标准规范。Web服务使用者通过UDDI机制查找分布在互联网上的Web服务,在获取其WSDL文件后,就可以通过SOAP调用的格式请求相应的Web服务[2]。
2 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架构
2.1 动态电子商务
基于传统技术构建的商务环境下,企业在业务应用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了解谁在使用这些应用,以及使用方式、时间、地点和原因,企业必须就传递数据、协议、平台等问题的标准达成一致,企业在现有的应用系统上无法灵活的不断改进和增加新的应用及功能,造成系统维护费用高,无法适应不断变化的商务需求。传统模式的弊端决定了电子商务应当采用由用户主导的由外向里的开发模式,实现商务应用的即时快速装配,这就直接促成了动态电子商务的产生和发展。
所谓动态电子商务是着眼于B2B综合性和基础体系结构复杂性的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目标。企业可以通过Web服务重建应用和业务流程,在实时条件下动态地集成分布在互联网上的商业应用,不断地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在市场上抢得先机[3]。使用Web服务,企业不再需要了解用户是谁、在哪里等信息,就可以创建应用。他们可以轻松从网上获得静态信息,并且完全无需担心格式、平台或其他问题。因此,Web服务将帮助电子商务转变为动态电子商务。
动态电子商务具有以下基本原则:(1)软件资源的集成必须是松耦合形式;(2)软件资源的服务接口必须公开发布且可访问;(3)程序间的消息传递应遵守开放Internet标准;(4)通过整合核心商业进程与外部软件组件/资源来构建应用;(5)软件组件资源的丰富应提高核心商业进程的灵活性和个性化;(6)可重用的外部软件资源应为服务消费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7)软件可作为服务销售[4]。
2.2 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架构的设计
基于XML技术的Web服务能够统一地封装信息、行为、数据表现以及商务流程,完全遮蔽不同软件系统平台的差异,能够跨平台地集成应用。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提供了应用的自主性,即应用可以自动地、即时地搜索Internet上不同商业实体的相关应用,把跨地区和有不同商业关系的企业连接起来,处理他们所需求的商务。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架构如图2所示。在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架构中,企业能够利用Web服务将自身的电子商务组件化,只要通过Web服务接口,其它系统可以随时与这些Web服务连接,实现共享或动态集成,达到动态电子商务的目的。当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被组件化之后,那么这些核心竞争力就能够很方便地在不同的企业之间共享,同时架构跨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形成商务Web[5]。与早期的基于复杂系统对接的点对点应用集成模式相比,基于Web服务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企业根据需要对其系统进行集成以增加新的功能,同时可显著降低因商务流程发生更改而发生的大额费用,有效解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基于Web服务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的基本步骤为:
1)根据需要创建相应的公共UDDI注册中心。若已有合适的公共UDDI注册中心可供使用,则无需另行创建;
2)服务提供者将其核心商务功能定义为Web服务,并将其接口规范以WSDL的形式发布;
3)服务提供者到公共UDDI注册中心注册其商务信息和所提供的服务信息,UDDI注册中心保存有指向服务和指向WSDL描述的指针;
4)服务请求者访问公共UDDI注册中心以查找所需要的Web服务,并获取其WSDL文档,然后据此对其进行绑定与调用,完成其预定的商业目标[6]。
3 结束语
如今,电子商务正在不断深入发展,进一步向动态电子商务演变。动态电子商务实际上是为了支持不断变化的业务策略,而能够动态适应的电子商务流程及相关系统。基于XML技术的Web服务具有良好的封装性以及平台与语言独立性,为构建动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采用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是企业迅速提高竞争力的契机,不仅可以保护现有的IT投资并节省开支,更能够增强企业的商务集成能力,把握市场机遇。
参考文献
[1]李劲.动态电子商务的Web服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UDDI Version3.0.Published Specification[EB/OL].[2002-07].http://uddi.org/pubs/uddi-v.3.00-published-20020719.htm.
[3]郭少友.谈Web服务与动态电子商务[J].情报技术,2003(2):17-18.
[4]杨曼,徐东平.基于Web服务的动态电子商务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27(5):822-824.
[5]柴晓路.架构Web Service:为什么需要Web服务?[EB/OL].[2009-12-05].http://www.ciotimes.com/infrastructure/webfw/web200905120932.html.
基于Web电子作业提交系统设计 篇9
1 系统开发简介
1.1 B/S软件体系结构
B/S(Browser/Server)即浏览器和服务器结构。B/S结构中的客户端是通过在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URL来访问Web服务器,然后Web服务器根据客户的请求,将获得结果以HTML等形式返回给客户端浏览器。常用客户端浏览器的种类有:Internet Explorer、Firefox、Chrome、Safari、Opera[2]。
1.2 脚本编程语言
脚本语言是为缩短传统的编写-编译-链接-运行过程而创建的计算机编程语言。通常是解释运行而非编译。系统所用的客户端脚本语言是JavaScript,服务器端脚本语言是PHP。
1.3 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用到的数据库管理软件是关系式数据库MySQL,其是一个多用户多线程的SQL数据库服务器。
1.4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交互工作原理
基于HTTP协议的B/S模式信息交互分为4个过程:建立连接、发送请求信息、发送相应信息和关闭连接。在会话开始后,浏览器或服务器可随时中断连接[3],如图1所示。
1.5 系统开发环境
操作系统: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2003 Service Pack 2。开发平台:IIS+PHP+MySQL。页面开发工具:Zend Studio、Adobe Dreamweaver、Notepad++。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功能设计与描述
系统主要功能如图2所示。
(1)注册登录模块。
学生通过填写姓名、学号等信息进行注册。注册后通过学号及登陆密码进行登录。教师在后台直接登录系统。
(2)作业填写上传模块。
学生上传下载作业,填写备注说明,查看作业是否被教师阅读审核通过等情况。上传作业只限doc或docx格式,且大小不超过20 MB,否则系统均会给予出错提示。系统根据学生的学号判断是否重复提交,并对重复提交出现提示框,如学生确认继续提交,则最新一次提交数据会覆盖之前的数据。
(3)作业管理模块。
教师从作业列表中根据提交作业的学生姓名、学号、班级等多个条件组合查询、批阅审核、下载作业。将作业列表导出为Excel表格。
(4)学生管理模块。
教师根据学生作业提交情况、学生班级学号等信息多条件组合查询学生,将学生列表导出。
(5)首页信息管理模块。
系统的首页可供教师发布教学信息,信息按时间顺序,显示标题、发布时间、点击数等。
(6)留言管理模块。
学生留言后需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发布,教师可对学生留言进行查看、回复、审核等操作。
2.2 数据库表
系统所需数据库表共4个,分别为:
(1)普通用户信息表(t_student),用于存储普通用户的注册信息。
(2)系统管理员信息表(t_teacher),存储管理员的注册信息。
(3)学生作业表(t_student_work),存储学生在线上传作业,填写相关表格等相关的数据信息。
(4)学生班级类别表(t_studentclass),存储学生班级信息。
2.3 系统使用截图
3 开发技巧与难点分析
(1)为显示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错误提示,需要开发PHP.ini文件的display_atartup_errors和display_errors项,或在本站的application.ini文件中加入配置。
需注意项目投入使用后,将上述两项的值设为0,这样在运行过程中避免在页面打印出错误信息,从而防止网站的漏洞被非法用户发现,进而有效的提高网站的安全性[4]。
(2)多张数据表之间的多条件组合查询。进行多条件组合查询时,系统使用了字符串拼接技术,查询条件筛选框里在用户未填写的情况下默认值是“全部”,此时不将该条件拼接到SQL语句中。当系统检测到用户提交该筛选条件时,将用户提交的条件拼接加入SQL语句中,最后整体执行拼接后的SQL语句。
(3)分页显示信息。对信息的分页显示,主要是使用MySQL中的Limit关键字。设计思想:从数据库中读取数据,获取数据总量,根据数据总量和每页显示的数据条数对数据进行分页数理,计算出页数和当前显示的页码。实现首页、上一页、下一页和尾页之间的页面跳转。
(4)用户身份认证。HTTP协议无法在两个不同的请求之间共享信息,如无法记录当前访问者的用户名密码等信息,该系统使用Session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初始化Session,应用$_SESSION全局数组保存Session变量,再获取传递的数据[5]。
(5)解决Ajax的乱码问题。是因为PHP在传递数据时使用的编码默认为UTF-8,这就造成了非英文字符不能正确传递的情况。
4 结束语
基于Web的电子作业提交系统使传统教学工作发生变化,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提升了教学工作效率。该系统目前已实际应用到《Internet应用》课程的电子版作业提交中,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崔蕊.基于PHP的网上作业管理系统[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0):5353-5354.
[2]赵非.客户器/服务器与浏览器/服务器结合实现中小型企业信息管理的研究[D].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99.
[3]王旭华.基于B/S结构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刘健.基于PHP的教师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10
当今, 电子商务正以其成本低廉、快捷、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而逐步全球流行。在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下, 却遇到了网络信息量和基于Web的应用的一些阻碍。一方面, 没有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访问者不能快捷地获得所需;另一方面, 不能快捷地在站点上寻找到感兴趣的商品, 用户容易转向访问其他站点, 造成客户流失, 这些对站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
基于上述原因, 商务站点“个性化”营销孕育而生。而个性化所涵盖的内容中, 针对用户的推荐服务是最为重要的, 因为它能够改变这种“大众化”的方式, 向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推荐系统模拟商店销售人员向用户提供商品推荐, 帮助用户找到所需商品, 从而顺利完成购买过程, 因此可以有效保留用户, 提高电子商务系统的销售;商家也可以通过推荐系统保持与客户的联系, 重建客户关系。
本文将对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中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一、电子商务推荐算法及改进
电子商务推荐算法是整个推荐系统的核心, 其推荐精度和推荐效率直接影响推荐系统的整体性能。目前典型的推荐算法有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算法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1.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算法
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算法可以分为离线的关联规则推荐模型建立阶段和在线的关联规则推荐模型应用阶段。离线阶段使用各种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建立关联规则推荐模型, 这一步比较费时, 但可以离线周期进行;在线阶段根据建立的关联规则推荐模型和用户的购买行为向用户提供实时的推荐服务。
2.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协同过滤推荐是目前最成功的电子商务推荐技术, 被应用到很多领域中。协同过滤根据用户的行为 (如用户注册信息、用户评分数据、用户购买行为等) 建立用户的行为模型, 然后利用建立的行为模型向用户推荐有价值的商品。用户数据的收集在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何有效收集高质量的用户数据直接关系到推荐算法的推荐效果。
3. 基于聚类的协同过滤算法概述
随着电子商务系统的进一步扩大, 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的实时性要求遇到了巨大挑战。在一个用户和商品均数以万计的系统中, 同时为数以万计的用户提供实时的推荐服务越来越困难。
为了解决推荐系统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进行实时推荐, 那么就需要提高推荐的速度。因此, 提出了基于聚类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将整个用户空间根据用户的购买习惯和评分特点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聚类, 从而使得聚类内部用户对项的评分尽可能相似, 而不同聚类间用户对商品的评分尽可能不同。根据每个聚类中用户对商品的评分信息生成一个虚拟用户, 虚拟用户代表了该聚类中用户对商品的典型评分, 将所有虚拟用户对商品的评分作为新的搜索空间, 查询当前用户在虚拟用户空间中的最近邻居, 产生对应的推荐结果。
4. 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
(1) k-means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是最简单同时也是非常有效的聚类算法。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整个用户空间进行聚类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随机选择k个用户作为初始的簇中心, 将k个用户对项的评分数据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②对剩余的用户集合, 计算每个用户与k个聚类中心的相似性, 将每个用户分配到相似性最高的聚类中。
③对新生成的聚类, 计算聚类中所有用户对项的平均评分, 生成新的聚类中心。
④重复以上2到3步, 直到聚类不再发生改变为止。
(2) 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在k-means算法中, k个中心的选取一般为随机选取或依赖于领域知识。为了更好地选取k个中心以提高聚类的质量, 需要对k-means算法进行改进。算法2-1给出了改进后的算法描述。
算法2-1改进k-means算法。定义: (推荐池T) 设站点共有m个页面, 共有n次用户的访问, 由于采用协作推荐方法, 那么推荐池T就是内存中的一个n× (m+l) 的矩阵。其中每一行代表一个用户访问的页面集;在前m列中, 每一列表示用户对该页面的访问时间长度;每一个矩阵项表示个用户在一个页面上的访问时间, 即该用户对该页面的访问兴趣度大小。第m+l列表征该行被加入到推荐池中的时间, 这是为了对该推荐池保持一个按时间新旧程度运行的替换策略。
输入:初始簇K, 推荐池T
输出:推荐池的中心集合CenterSet
①k=[K/2];//起始时取「K/2」值作为k-means算法的初始k值。
②将评分项为0的各项以某一均值 (或者设定的值) θ代替;//避免出现大规模稀疏矩阵影响推荐质量。
③initialize (T, CenterSet, k) ;//随机选取k个初始的中心。
④WHILE k<=K DO BEGIN
⑤CenterSet=k-means (T, k, CenterSet) ;//进行聚类操作得到k个中心//找到一个新中心
⑥max=0;newcenter=null
⑦FOR each c∈T DO BEGIN
⑧d=0;
⑨FOR each c∈CenterSet DO BEGIN
⑩d=d+distance (T, t, c) ;
⑪END
⑫IF d>max THEN BEGIN
⑬max=d;
⑭Newcenter=t;
⑮END
⑯END
⑰CenterSet=CenterSet∪{newcenter}
⑱k=k+1;
⑲END
⑳RETURN CenterSet;
5. 对改进的k-means算法进行分析
在每一遍k-means算法执行后, 选取一个距离各中心距离和最大的元素作为新的中心。该算法的改进之处有三点:
(1) 改变了传统的k-means算法要求用户必须事先给出k (要生成的聚类数目) 值, 以及对于设定的不同k值导致不同聚类结果的缺点。
(2) 避免了某些页面因为没有被访问得到评分为0而形成的大规模稀疏矩阵问题。
(3) 改进的k-means算法由于在每一次算法执行后是选取一个距离各中心距离和最大的元素作为新的中心, 这个元素来自原来的样本数据库, 原来的距离矩阵数据仍然可以重用, 因此不需要重新计算每一个对象与新的平均值点间的距离。
该算法的缺点是:只有当聚类数目远小于项数目时, 计算目标项与聚类中心相似性的时间代价相对于最近邻查询才可以忽略不计, 当聚类数目很大的时候, 计算目标项与聚类中心相似性的代价并不能忽略不计。
二、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实现
我们将系统分为三个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模式挖掘模块和模式分析及应用模块。
1. 实现模型
由此, 基于Web日志挖掘的电子商务推荐系统的结构分成在线和离线两个部分, 三个模块。如图1所示:
2. 离线模块
一般情况下, 推荐系统的离线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注册用户, 根据用户提供的关键信息对推荐集合进行净化, 从而在推荐页面集合上体现精确的用户感兴趣的信息, 如笔者参与设计的某搜饭网, 对于注册用户“馋嘴鸭”, 在注册过程中, 提交的用户所在地关键字是“市南区”, 那么一旦该用户登录系统, 则直接将跟市南区有关的推荐页面展示在用户窗口, 如图2所示:
3. 在线模块
在线模式下又分成两种情况, 一是注册用户登录, 二是随机非注册用户。对于注册用户来讲, 可以任意变更兴趣项, 而推荐系统会根据用户的选择, 形成推荐集合并展示精确的推荐页面, 如果变更的兴趣项不包含注册用户的关键信息, 则推荐集合在原推荐集中产生, 这样用户得到的推荐页面更加精确。
对于随机用户, 推荐页面与用户兴趣关系密切, 同时其精确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用户的兴趣项的选取。即用户的兴趣项约束越多则推荐页面越精确, 这种情况是以牺牲用户时间为代价的。经过用户的一系列选择后, 推荐系统最后生成推荐页面, 如某随机用户对菜品类别 (咖啡) 、地区 (市南) 进行选择后生成的推荐页面。如图3所示。
三、结论
目前Web数据挖掘己逐步成为网络研究、数据挖掘、知识发现、软件代理等领域的热点问题。研究日志挖掘, 对于优化Web站点、电子商务、远程教育、信息检索等领域,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 如何将这些技术深入、完善, 并尽快运用到Internet各种应用中,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邹显春等:电子商务与Web数据挖掘[J].计算机应用, 2000.4
[2]P.Buono, M.F.Costabile, S.Guida, A.Piccinno, G.Tesoro, Integrating UserData and Collaborative Filter in a Web Recommendation System, UM2001-Proc.Third Workshop on Adaptive Hypertext Hypermedia Sonthofen, Germany, July2001, 129-140
[3]Fayyad U, Piatetsky-Shapiro G, and Smyth P.Knowledge discovery anddata mining:Towards a unifying framework
[4]Grdon S.Linoff, Michael J.A.Berry著, 沈均毅等译.Web数据挖掘:将客户数据转化为客户价值[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3
[5]赵艳霞梁昌勇:基于关联规则的推荐系统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 2006年第5期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11
[关键词] 电子商务 数据挖掘 Web挖掘
Internet是一个巨大、分布广泛、全球性的信息资源储备库。随着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各种基于互联网的商业Web站点也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Web包含了丰富和动态的超链接信息,以及Web页面的访问和使用信息,这为数据挖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源。
一、电子商务与Web数据挖掘
电子商务(E-Commerce)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现代化商业运转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务活动的网络化、自动化与智能化。无论EC企业采用B2B、B2C还是B2G电子商务模式,商品的采购者都需要通过Web方式与商品的供应商及其合作者之间建立信息流的交互,那么,一方面通过Web方式与购买者主动、方便、快捷的获得期望主题的信息;另一方面供应商与合作伙伴们如何通过他们的集成信息系统,运用知识把访问者、网上购买者的访问数据从潜在的、隐含的、事先不知的状态,经过提取、洗涤、加工变为潜力巨大的价值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Web数据挖掘(Web Data Mining)是利用数据挖掘从Web文档及Web服务中自动发现并提取用户感兴趣的、潜在的、有用的模式和隐藏信息。Web数据挖掘的主要目标就是从Web的访问记录中抽取用户感兴趣的模式,WWW服务器中的访问日志,记录了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通过Web数据挖掘,就可以根据用户的访问兴趣、访问频度、访问时间动态地调整页面结构,改进服务,开展有针对性的电子商务活动,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二、Web挖掘的分类
Web挖掘是从WWW上抽取知识的过程。它是从与WWW相关的资源和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信息。
1.Web内容挖掘
Web内容挖掘是对Web页面内容进行挖掘,是从大量的Web 数据中发现信息、抽取知识的过程。Web挖掘的数据源有:服务器数据、查询数据、在线市场数据、Web页面、Web页面的超级链接关系、客户登记信息等。
2.Web结构挖掘
Web结构挖掘是从WWW上的组织结构和链接关系中推导知识。由于超文本文档间的关联关系使得WWW不仅仅可以揭示文档中所包含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揭示文档间的关联关系所代表的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对页面进行排序,发现重要的页面。挖掘Web结构的目的是发现页面的结构和Web结构,在此基础上对页面进行分类和聚类,从而找到权威页面。
3.Web使用记录挖掘
Web使用记录挖掘的主要目标是从Web的访问记录中抽取感兴趣的模式。WWW中的每个服务器都保留了访问日志(Web access log),记录了关于用户访问和交互的信息。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理解用户的行为,从而改进站点的结构,或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三、Web挖掘的过程和方法
1.Web挖掘的过程
电子商务中的Web挖掘过程一般由3个主要阶段组成:数据准备、挖掘操作、结果表达和解释。
(1)数据准备:这个阶段又可分成3个子步骤:数据集成、数据选择、数据预处理。数据集成将多文件或多数据库运行环境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处理,解决语义模糊准备,这个阶段又可分成为处理数据中的遗漏等。数据选择的目的是辨别出需要分析的数据集合,缩小处理范围,提高数据挖掘的质量。预处理是为了克服数据挖掘工具的局限性。
(2)数据挖掘:这个阶段进行实际的挖掘操作,包括的要点有:决定如何产生假设;选择合适的工具;发掘知识的操作;证实发现的知识。
(3)结果表述和解释:根据最终用户的决策目的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把最有价值的信息区分开来,并且通过决策支持工具提交给决策者。因此,这一步骤的任务不仅是把结果表达出来,还要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如果不能令决策者满意,需要重复上述过程。
2.Web数据挖掘的方法
(1)协同过滤:协同过滤技术采用最近邻技术,利用客户的历史、喜好信息计算用户之间的距离,目标客户对特点商品的喜好程度由最近邻居对商品的评价的加权平均值来计算。
(2)关联规则:关联规则是寻找在同一个事件中出现的不同项的相关性,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关联规则发现的问题:x=>y的蕴含式,其中x,y为属性——值对集(或称为项目集),且X∩Y空集。在数据库中若S%的包含属性——值对集X的事务也包含属性——值集Y,则关联规则X=>Y的置信度为C%。
(3)Web日志的聚类算法:聚类分析是把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或数据项归类,在网站管理中通过聚类具有相似浏览行为的用户。基于模糊理论的Web页面聚类算法与客户群体聚类算法的模糊聚类定义相同,客户访问情况可用URL(Uj)表示。有Suj={(Ci,fSuj(Ci))|Ci∈C},其中fSuj(Ci)→[0,1]是客户Ci和URL(Uj)间的关联度: 式中m为客户的数量,hits(Ci)表示客户Ci访问URL(Uj)的次数。利用Suj和模糊理论中的相似度度量Sfij定义建立模糊相似矩阵,再根据相似类[Xi]R的定义构造相似类,合并相似类中的公共元素得到的等价类即为相关Web页面。
(4)序列分析:序列模式分析和关联分析类似,其目的也是为了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但序列模式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数据间的前后序关系。它能发现数据库中如“在某一段时间内,客户购买商品A,接着会购买商品B,尔后又购买商品C,即序列A→B→C出现的频率高”之类的信息。序列模式描述的问题是:在给定的交易序列数据库中,每个序列按照交易的时间排列的一组交易集,挖掘序列函数作用是返回该数据库中高频率出现有序列。
四、结束语
电子商务是现代化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商业运作模式的必然选择,但还需进一步键全电子商务的安全立法和完善物流配送体系。为了给电子商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选择较好的数据挖掘方法,真正发挥数据挖掘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出正确的决策,保持有力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毛国君段立娟:数据挖掘原理与算法[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 篇12
电子邮件是网络用户进行信息交换最常使用的方式之一。网络用户常用的收发邮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采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方式的电子邮件客户方软件,如MS Outlook Express,Foxmail等,这种方式下,用户必须在计算机上安装邮件客户端软件,用户接受和整理好的邮件不能在其他计算机上直接访问;另一种方式是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方式的Web网页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无需安装任何邮件客户端软件,只需浏览器,便可以在任何地方登陆邮件服务器来收发邮件。
网络用户所使用的大多电子邮件收发系统是基于SMTP协议和POP协议来设计的,本文尝试采用MyEclipse 6.5开发基于POP、HTTP和DBMS协议的电子邮件收发系统,利用数据库的数据管理功能来管理电子邮件,用户利用该系统可以同时使用多个邮件账户。
1 基于Web的多账户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设计思想
多账户电子邮件收发系统是基于Web的邮件客户端系统,用户通过浏览器实现多账户电子邮件的接受、发送和辅助管理(如邮件搜索、通讯录管理、个人信息管理等)。用户无需安装邮件客户端软件,收发邮件方便易行。
(1)用户在Web页面上登记注册后填写账户和密码,即可点击发送和接受来收发邮件。
(2)系统自动将新邮件保存到收件箱,并作未读或已读标记;用户发送的邮件,系统保存到发件箱;保存草稿时,系统将草稿保存到草稿箱;用户删除的邮件移入垃圾箱或彻底删除。
(3)用户直接在本地实现辅助管理,可分别对收件箱、发件箱、草稿箱和垃圾箱中的邮件进行条件搜索;可添加、修改和删除联系人信息,点击联系人邮件地址,直接书写邮件;可及时更新个人注册信息,修改登录密码,添加、修改和删除邮箱账号。
多账户电子邮件收发系统采用多层分布式结构,主要分为客户层、应用服务器层、数据库服务器层,系统架构需满足简易、安全、高效、易维护和扩展等特性。系统使用流行的MVC模式开发,其中表现层使用Struts,业务逻辑层自行编写JavaBean,持久层使用Hibernate。为了充分解耦,表现层和业务逻辑层之间使用DTO作为数据传输对象,业务逻辑层和持久层之间使用DAO作为数据传输对象[1]。
(1)表现层:表现层是整个系统的最前方,负责接受用户的请求,并根据请求显示正确的页面[2,3]。这里使用Struts框架,用JSP页面作为用户界面。
(2)业务逻辑层:在业务逻辑层,将要完成诸如事务管理、HibernateSession管理、持久层异常封装和业务逻辑处理等功能。
(3)持久层:持久层将为业务逻辑层提供对数据库进行操作的接口。它使用映射文件将对象与关系型数据相关联。根据数据库表的定义导出表结构,并生成对应的映射文件和Java代码。这样做可以最小化手工编码和调整的时间,并且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映射文件和Java代码与实际数据库结构的一致性。
为实现多账户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功能,在MySQL中建立mailclient数据库,创建收件箱(垃圾箱)表、发件箱(草稿箱)表、邮件账号表、联系人表、附件表、用户信息表。为实现数据库的连接操作,Hibernate.cfg.xml文件配置如下:
其中property用于配置数据库连接,mapping用于配置数据表与JavaBean的映射关系。
多账户电子邮件收发系统采用J2EE的过滤器技术,对系统中所有请求信息进行UTF-8编码,被发送邮件的邮件头字段信息客户端编码也为UTF-8编码。
2 多账户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 邮件收取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根据填写的当前邮箱账号信息,包括邮箱用户名、密码、POP3协议和主机等,配置邮箱服务器连接参数;
(2)连接当前账号指定的邮箱服务器;
(3)如果服务器连接成功,则获取对应邮箱账户邮件夹,使用Folder对象表示;
(4)通过JavaMail,获取每个Folder对象中的所有邮件信息,每封邮件分别使用一个Message对象进行封装,代表一封邮件,在系统中使用Inbox对象表示收件箱中的邮件对象。
在解析每个Message对象之前先判断该邮件的发送时间并与数据库邮箱账号表中的当前邮箱账号的“最后邮件时间”进行比较,发送时间在“最后邮件时间”之后的时间表示为新邮件,并对这些邮件进行解析;
(5)通过Message可分别获得From、To、Subject等邮件头字段信息,通过JavaMail的相关方法可获取内容,并分别对其进行Base64或Quoted-printable解码,并将每个字段信息分别赋值给对应的Inbox对象[4]。
当邮件头字段的值包含非ASCII字符时对其进行编码,通常使用的是Base64和Quoted-printable,根据MIME对RFC 822文档的扩展,头字段中的值嵌套在一对“?=”和“?=”标记之间,标记之间由三部分组成,原内容字符集、当前采用的字符集、编码后的结果等三个部分,三部分之间使用“?”号分隔,示例如下:
解析头字段采用字符串分割的方式获得头字段值的源编码字符集、当前编码字符集以及编码后的值,此值可进行正确的解码为用户可直接识别的内容。以上示例的源编码字符集为“gb2312”,当前编码字符集为“Base64”,编码后的值为“0dbL2MC 8”;
(6)通过分析邮件结构根据邮件的MIME类型分别调用解析类的不同方法对邮件体进行解析,邮件MIME类型主要分为multipart/mixed、multipart/alternative、multipart/related和message/rfc822等几种[5],可通过分析邮件头信息的Content-Type和Disposition字段得到邮件的类型以及附件信息,并将解析后的内容进行解码后保存到Inbox的对应字段中,如果有附件,则为每个附件创建一个Attachment对象,将附件信息分别赋值给Attachment对象的不同属性,并将Inbox对象的附件状态位置为“有附件”。Message对象解析结束后,利用Hibernate将对应的Inbox和Attachment对象分别保存到数据库中,对于新邮件,将其读取状态设为“未读”。
(7)更新当前邮件账号的“最后邮件时间”字段值,该字段用于在收取邮件时为避免重复收取以前的邮件而在每次收取邮件操作结束后将当前时间更新到“最后邮件时间”字段中。
邮件MIME类型判断代码如下所示:
(8)将Inbox对象保存到收件箱(Inbox)表中;
(9)将Attachment对象保存到附件信息(Attachment)表中。
邮件解析流程如图1所示。
2.2 邮件发送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1)通过表单填写待发邮件的基本信息,包括收件人、抄送人、主题、正文、附件等;
(2)创建发件箱邮件对象Outbox,通过表单将用户填写的邮件信息保存到Outbox的对应字段中,包括收件人地址、抄送人地址、邮件主题、邮件正文等,如果有附件,每个附件创建一个Attachment对象,并将附件信息保存到对应的Attachment对象中,并将Outbox对象的附件状态位置为1;
(3)通过Hibernate的特性,将Outbox和Attachment对象保存到数据库中。
(4)根据当前用户默认邮件账号,初始化邮件发送对象Sender,主要配置是邮箱账号所在的邮箱服务器的连接与认证信息,包括邮箱账号、密码、SMTP协议和主机等,同时可设置Sender对象的默认编码,系统将其设置为UTF-8;
(5)创建邮件对象Message,通过JavaMail的相关类与方法将Outbox和Attachment中的信息分别赋值给Message的对应字段。
其中对于收件人字段、发件人字段和抄送人字段根据邮件头字段编码特点,分别对这三个字段进行Base64编码,将编码后的值赋予Message对象,如果有附件则对附件名称也进行Base64编码。
(6)发送邮件,发送邮件使用Spring框架的Helper对象,通过Sender配置的Helper对象可以将封装好的Message对象发送到对应的邮箱服务器。
邮件发送流程如图2所示:
2.3 系统设计主要算法分析
(1)算法基于RFC 822文档和MIME协议中定义的邮件体标准来进行解析,能正确解析大部分邮件,并对编码字段进行正确的解码,通过对邮件体格式的分析,能够正确的获得邮件正文;
(2)从服务器获得邮箱邮件后,将解析后的邮件对象保存到本地数据库中,这样就可以在查看与编辑邮件时快速的获取邮件对象;
(3)算法中包含的数据库操作是基于Spring和Hibernate框架的,使用的数据库连接池、缓存以及数据库方言的设定等可更好的使用数据库资源,同时使用Spring对Hibernate数据库操作的原子性配置,避免由于数据操作错误导致的脏数据问题;
(4)算法将邮件对象与附件对象分段保存,通过批量更新等操作,提高了邮件解析的效率,同时减少了邮件解析错误的发生;
(5)邮件解析算法底层依赖的是SUN的JavaMail组件,由于JavaMail的局限性以及各邮件服务器对邮件体格式生成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所以目前的解析算法还不能正确的解析所有邮件;
(6)接收邮件的效率有待提高,因为部分循环导致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库操作以及附件的读写操作等。
3 结束语
多账户邮件客户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均成功应用了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设计方法和管理概念,即采用J2EE平台、MVC开源框架、JDBC技术及MySQL数据库技术,除了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外,还具有稳定性、实用性和开发成本低等特点,但系统的完善还需加强安全技术的采用、邮件解析算法改善等诸多方面。
摘要:从邮件客户端系统开发的角度,阐述了基于Web的多账户电子邮件系统的设计思想,详细介绍了邮件客户端系统的设计架构以及功能设计、邮件收发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所设计的邮件客户端系统已经完成测试,运行状态良好。
关键词:电子邮件,邮件客户端,Web服务器,MVC
参考文献
[1]孙福振.基于J2EE的MVC设计模式的研究与实现.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0—52
[2]戴翔宇.基于MVC模式的Struts框架的研究与应用.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3]孙卫琴.精通Struts:基于MVC的Java Web设计与开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杨淑萍,聂哲.基于JavaMail的邮件客户端程序的设计与实现.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20):106—107
【基于Web的电子地图】推荐阅读:
基于CDIO的机械电子06-29
基于单片机的电子棋盘07-14
基于电子书包应用的教学策略探究01-11
基于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模式研究07-16
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管理变革09-26
基于Web的12-02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课堂教学体会07-30
基于电子商务模式的农村经纪人创新发展探究12-28
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