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精选12篇)
林改 篇1
2007年以来, 广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简称“林改”) 快速推进, 2011年底基本完成主体改革。相对于南方林区其他兄弟省份, 广西“林改”配套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本文以“林改”后森林防火问题为例, 就深化广西“林改”配套改革、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深化广西“林改”配套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 配套改革是“林改”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林改”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既包括勘界确权发证等主体改革, 也包括林权流转管理制度、林业资源交易制度、林权抵押贷款制度、森林保险制度、林业投融资制度、林业生产经营体制、社会服务体系等配套改革任务。“林改”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如果仅止步于“确权发证”, 忽视经营机制的完善、要素市场的培育、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的落实, 那么发放林权证也就失去其现实意义, 难以调动群众耕山育林的积极性。在“林改”中, 必须“加快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平台, 加强流转管理, 依法规范流转”、“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 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师制度和评估制度”、“推进林业投融资改革。加大林业信贷投放, 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大力发展对林业的小额贷款。完善林业信贷担保方式, 健全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加快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加强林业社会化服务。”[1]
(二) 深化配套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林改”作用
应该说, 主体改革只是明晰了产权, “确权发证”只是“林改”工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 还必须采取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改革管理等办法, 保障群众林地经营权、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落到实处[2] (P85-86) 。只有完成配套改革, 才能真正让林农在“林改”中得到更大实惠, 实现“林改”的最终目标。
配套改革是主体改革的深化和发展, 目的是为了消除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增收, 调动广大农民、林农生产经营积极性, 充分发挥集体林业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体而言, 通过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进林权抵押贷款, 广大林农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 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 可以将林权拿到市场上交易, 实现林业资源资产化。广大林农获得林地的使用、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 为发展林业经济、尤其是发展林下经济创造有利条件。
(三) 深化配套改革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雨热同季, 林木生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生态区位重要、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 是南方集体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管束植物有8354种, 居全国第三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884种, 是全国野生动物较多的省区之一, 是我国南方极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我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主流 (西江) 在广西, 广西担负着珠江水源涵养林的防护重任。广西是我国八个石漠化严重的省区之一, 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平衡性脆弱, 综合治理的任务十分繁重。在传统集体林权制度框架内, 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不到位、效果不明显。经过第一阶段“林改”, 集体林权确定给农户后, 林农成了山林主人, 农民护林、造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要我造林、要我护林管林”变为“我要造林、我要护林管林”。我们应当从开发利用林业资源、提升林木 (森林) 产品综合效益、改善林业生产环境、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通盘考虑, 及时出台实施各项配套改革措施, 进一步激发和利用广大农民、林农爱林造林护林热情, 为加强环境保护, 建设“绿色广西”、“生态广西”, 实现广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广西“林改”配套改革的着力点分析
(一) 进一步提高对“林改”配套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弘扬广西“林改精神”、保持广西“林改”速度, 促进配套改革顺利推进
广西“林改”起步比较晚, 但是目标明确、领导重视、措施到位、群众热情高, “林改”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主体改革到配套改革十分迅速。广西“林改”成效显著, 从后进省区跻身先进省区行列, 被称为全国林改的“后起之秀”、质量标兵和一面旗帜。自从“林改”配套改革以来, 广西先后完成先行试点和扩大试点任务, 现在正向其他县 (市、区) 全面推进。在深化“林改”配套改革工作过程中, 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克服和消除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群众对配套改革的消极心理和畏难情绪, 进一步提高对“林改”配套改革重要性的认识, 弘扬“后来居上、奋勇当先”等广西“林改精神”, 保持广西“林改”速度, 促进配套改革按计划如期推进。
(二) 按照“林改”整体性要求, 完善配套改革的政策体系
广西自2010年6月启动“林改”配套改革以来, 先后出台实施《林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 (试行) 》、《集体林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公益林管理办法》、《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关于建设林业强区的决定》、《关于大力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政策措施, 有力推进广西“林改”配套改革。当前, 针对主体“林改”基本完成后随之出现的林权交易、林业投融资、林权抵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森林保险、民营造林、“托管造林”、林区 (林木) 分类管护、林业生产经营技术指导、森林 (病、虫、火等) 自然灾害防护等方面的问题, 广西深化“林改”配套改革的主要着力点, 应当是着重深化林权评估、林权流转体制、林权交易平台、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林业投融资体制、商品林采伐管理制度、林业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等相关配套改革[3] (P69-70) 。不断完善各级林权登记管理中心、林权交易中心;创造条件, 建立各地市和全区林权交易中心;出台实施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规章制度;完善民营林业发展的规章制度;消除“林改”后的管理盲区, 不断完善配套改革的政策体系。如“托管造林”问题, 由于主管部门缺乏法律依据, 林业部门只能把好“发证关”, 而对于“托管造林”中产生的经济纠纷、非法集资、合同欺诈等问题束手无策[4] (P45-48) 。在国家出台统一指导意见之前, 广西应当先行出台民营林业、“托管造林”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以消除“林改”和林业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
(三) 加强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度化、规范化
第一, 生态林、公益林、防护林模范经营管理的奖励应当制度化。一方面, 林业的生态效益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是一种难以计价的公共物品, 难以通过市场获得回报;另一方面, 森林资源培育的周期长, 占用大量的经营资金, 又面临来自自然和社会领域的多重风险, 林业产业竞争力相对低下。因此, 各级政府应承担为公众付费的责任, 通过公共财政对生态林、公益林、防护林模范经营管理予以奖励, 并形成制度化。例如, 建立公益林补偿基金的自然增长机制、森林旅游业经营管理奖励基金和生态林、公益林、防护林管护单位、管护人员公共保险制度等。
第二, 商品林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补贴应当制度化。商品林是广西林业资源的主体, 是广大林农增收致富的源泉, 也是“林改”配套改革的主要管理和服务对象。给予商品林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一定的补贴, 对降低林业生产成本, 保证森林资源再生产活动顺利进行, 提高商品林经营主体的收益水平, 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 (P62-64) 。“林改”启动以来, 广西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造林绿化工作, 通过采取现金或实物资产等直接方式和降低育林基金的征收比例、减免林业及林产品税费负担、信贷贴息补贴等间接方式, 对商品林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予以补贴, 促进了广西营造林事业快速发展。2012年广西营造林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人工林面积第一, 速丰林面积第一, 桉树面积第一, 经济林面积第一, 木材采伐限额第一, 木材产量第一, 全自治区活立木蓄积量达6.3亿立方米, 比2007年的5.1亿立方米增加23.5%, 居全国第七位;木材产量达2100万立方米, 占全国木材产量的四分之一, 成为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6]。今后对商品林经营主体生产经营的补贴应当逐步提高并形成制度。
第三, 防灾减灾和林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应当制度化。“林改”使单个林农成为山林的经营主体, 他们对森林火灾、病虫灾害等危害范围广、威胁性大的问题难以应对。各级政府应发挥灾害防范的主导作用, 加大对防止和消除灾害隐患的基础设施等投入力度并形成制度, 将林区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法纳入发展规划, 并在资金上给予保证。
第四,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应做到管理规范化、政策优惠制度化。对林业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应当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依法设立、依法管理, 强化服务、合作互利”等原则, 做到管理规范化实行“三免三补三优先”政策, 即免收登记注册费、免收增值税、免收印花税, 实行林木种苗补助、贷款贴息补助、森林保险补助, 采伐指标优先安排、科技推广项目优先安排、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优先享受等[4] (P47) , 使政策优惠制度化, 为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三、“林改”后广西森林防火工作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一) “林改”对广西森林防火工作的不利影响
“林改”后, 集体林地、林木承包到户, “单家独22户经营”为主的格局由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 短期内促进广西林业发展的效果比较明显。但这种格局如果长期延续下去, 可能对广西林业经营水平和林业生产力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特别是对森林防火工作的影响更加明显。
第一, “林改”加大了森林火灾隐患。广西林区多属传统的农村山区。长期以来, 广大农民有野外用火、特别是野外生产性用火的习惯, 但是群众森林防火意识不强, 没有野外生产性规范用火的意识。非林区群众对野外违章作业引起火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甚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不良心理。“林改”后, 林地、林木承包到户, 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人员增多, 林地内人员活动频繁, 加大了森林火灾隐患。此外, 广大农村土葬、定期扫墓、祭祀 (祭奠) 等习惯, 尤其是在清明、重阳等时节野外扫墓的传统习惯由来已久, 群众祭祀 (祭拜) 、扫墓活动极其分散, 防范火种进山、防范森林火灾的难度非常大, 加上“五一”、“十一”等旅游旺季进山游客的不良用火习惯, 森林火灾隐患增多, 森林防火形势更加严峻。
第二, “林改”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广西原有森林防火体制。广西原有森林防火工作体制为“自治区-地、市-县 (区、市) -乡、镇-村屯”四级防火责任制, 政府主导、地方 (部门、基层) 负责, 纵向管理特征突出。纵向与区域森林防火责任——即自治区垂直管理的国有林场与各地市管理的集体林地防火责任以及林区森林旅游景区防火责任之间的关系有待加强;森林防火“一盘棋”的观念, 森林防火体制机制的统一性、规范性有待提高。“林改”后, 集体林权的使用权、经营权与防火责任存在脱节现象。部分林业生产经营者只讲“林改”带来的好处和利益, 不讲或少讲防火责任, 特别是集体防火、协同作战观念逐步消失, 森林防火形势更为严峻。路况不好的偏远山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后果十分严重。如何有效地防治森林火灾、减小灾害损失等问题有待于认真思考[7] (P242-244) 。
第三, “林改”降低了失火 (放火) 成本, “依法治林”难度加大。广西许多山区农村地处偏远, 交通不便, 又不属国有林区, 部分群众森林防火意识比较淡薄, 大家都没有认识到放火、失火必须承担民事、行政甚至刑事责任。“林改”后, 对人为山林火灾, 群众没有向上报告 (或及时上报) 的意识, 认为除非能够抓住放火贼, 否则报与不报一个样, 所以主要靠自发扑救或林业生产经营者组织扑救, 扑救效率低不说, 还降低了“放火”成本、纵容了纵火犯罪嫌疑人;如果是村民自己不慎失火, 一般是私下协商解决, 失火者能够承认、愿意作出一定的赔偿算是好的结果, 否则“谁家的山林被烧, 谁就自认倒霉”, 或者“山林烧了, 过几年就会长出来”。部分地方专业干部“依法治林”观念不够强, 甚至森林火灾事件实际上并没有立案, 所以不能称为森林火灾案件, 最后不了了之。失火、放火等行为“违法成本”太低、“依法治林”意识不强, 严重影响森林防火工作。
(二) “林改”后广西森林防火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森林防火工作的基础是群众, 重点在基层和农村。据调查, “林改”后的森林火情主要由人为因素引发。因此, 要不断通过宣传教育, 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意义, 广泛宣传、普及科学防火、安全扑火常识, 使“护林防火, 人人有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通过宣传森林火灾典型案例, 使林区广大干部职工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 牢固树立“林区大事, 防火第一”的思想。同时, 要对各种森林防火宣传设施设备定期检查和维护, 防火关键区域、地段要设置永久性森林防火宣传警示牌, 张贴防火宣传标语, 营造浓厚防火氛围, 全面提高群众防火意识。
第二, 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一要建立健全以“三线”责任制为主体, 纵向延伸到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林农户主, 横向覆盖各支持保障部门的责任机制, 在“四个责任人”制度的前提下, 进一步明确乡镇长、村民委员会主任、村民小组长、林农户主的森林防火工作职责。二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积极引导农民自愿成立民间护林“防盗、防火、防病虫害”组织, 建立森林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 逐步形成生态公益林以政府为主、商品林以业主为主的群防群治森林防火联防体系, 有效解决林权到户后一家一户防火力量单薄、扑火风险高的问题。三要建立政府负责、村级有组织、经营者合作、全民有责的管理体制, 促进全社会共同防火。
第三, 完善森林防火保障机制。一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经营者投资投劳、社会支持赞助, 能够满足基本需求、长效稳定、多方融资的投入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二要加强火灾隐情监管机制。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野外用火监管机制, 切实加强监管力度。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 做到“见烟就查、违规必罚、失火严惩”;另一方面, 要建立对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能力人员的监管制度, 落实监护人的职责, 小孩失火, 家长负责, 聋哑、痴呆及精神病人失火, 监护人负责[8] (P57) 。三要尽快引入森林保险机制, 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林农的损失, 减少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出。比如, 通过林业部门与保险机构配合, 由业主出资参与森林保险, 一旦有意外, 则由保险机构负责理赔[9] (P36) 。四要创新防火培训和扑救机制。“林改”后, 大部分“私有林”连为一体, 一旦发生森林火灾, 群众没有扑火专业技能和装备, 增加了扑火人员伤亡的隐患。各级森林防火业务部门要以村为单位, 帮助林农组建扑火应急队伍, 为其配备必要的扑火机具;建立森林防火培训机制, 使群众对如何防范森林火灾的发生、怎样使用扑火机具、实施计划烧除、开挖森林防火隔离带、扑火安全自救等基本常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 定期不定期对群众进行防扑火技能培训和演练, 切实增强广大群众防范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实际操作能力, 使其能够科学、安全、高效地防控森林火灾, 有效避免扑火过程中发生人身伤亡事故, 不断提高防扑火灾能力和扑救效果。
摘要:配套改革是广西“林改”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化配套改革有利于充分发挥“林改”作用, 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当前, 应当充分认识深化“林改”配套改革的重要性, 保持广西"林改精神"和“林改”速度, 按照“林改”整体性要求, 不断完善配套改革的政策体系, 加强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度化、规范化, 加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力度, 增强群众防火意识, 不断完善森林防火责任制和森林防火保障机制。
关键词:“林改”,配套改革,深化改革,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森林防火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8.
[2]谭元彩.对永胜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思考[J].林业调查规划, 2009, (4) .
[3]吕月良, 施季森, 张志才, 戴福康.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福建省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4]严玖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情况及政策建议———福建、江西、贵州、湖南四省调研报告[J].中国财政, 2012, (7) .
[5]赵颖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对策探讨[J].当代经济, 2010, (8) 上.
[6]吴小康, 张雷.2008年以来广西营造林事业创造七项全国第一[EB/OL].新华网广西频道2013-01-28.
[7]尹良国.德江县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6) .
[8]李烨.探索森林防火机制促进林业持续发展[J].云南林业, 2008, 29 (3) .
[9]徐升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森林防火[J].云南林业, 2008, (3) .
林改 篇2
一、单位基本情况
林改办成立于2009年12月,共有职工13人,其中:男职工7人,女职工6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我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从2009年12月初启动实施以来,在上级林改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县上下认真贯彻省市林改工作政策精神,严格按照《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范操作、稳步推进,把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事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深入宣传发动,扎实开展业务培训,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全面开展了全县林改工作。为了确保圆满完成改革任务,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其他相关县级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的县集体林权改革领导小组,组建了4个由副县级以上领导带队的林改督查组,同时成立了林改办公室,从县林业局抽调了20名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负责办理日常业务。全县共成立三级林改领导小组305个,县乡抽调林改办公人员105人,成立村林改理事会1085个。县上抽调副县级以上包片包乡领导34人、科级干部96人、一般干部284 1
人,林业技术人员155人;乡镇抽调林改包村科级干部140人,一般干部284人,参与林改的村干部852人,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在调查研究,反复讨论,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西和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各乡镇、村组根据各自实际制定出台了乡镇林改方案和村林改方案,全县共制定林改方案305个,举办各类林改培训班624班次,培训林改骨干552人,林改工作人员1.2万多人,培训农民群众2万多人,为全县林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县共召开林改动员会、电视电话会、现场促进会等各种形式的林改工作会644次,发放林改宣传单3万余份,以图文并茂、宣传画的方式发放致林农朋友的一封信2万份,设立固定标牌4块,办理板报665期,编印林改简报20期。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全县已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完成确权面积31.5万亩,占应确权面积的100%(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形式的林改面积28.748546万亩,占确权面积的91.3%),全县共签订林改合同3.1331万份,签订合同面积31.5万亩,整理林改档案资料18.3722万件,颁发林权证3.1331万本,颁证面积31.5万亩,占应颁证面积的100%,颁证宗地数47624宗,共有4.1678 万户农民拿到了林权证。
青春的视角 林改的活力 篇3
《百名大学生看林改》专辑中,汇集了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学生的稿件,将自己家乡的林改状况以青春的视角展现在我们面前。
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为专辑特别撰写了卷首语,表示祝贺。他写到:一双双青春的凝眸,一个个林区小家庭,折射出林改大政策的深入人心和林农的美好未来。而生长在林区的大学生们依靠林改给家乡带来的巨大变化,正实现着一个个属于未来的绿色梦想!
《百名大学生看林改》专辑出版后,不仅受到广大校园师生的欢迎,而且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大家认为,这些稿件客观、生动、真实地记录了集体林改过程及其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农民生计改善的贡献和影响。从中可以看出集体林改不仅是给农民带来一般的实惠,而是彻底改变了农村面貌,对推动全国经济的大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一篇篇朴实而真实的话语,形象地展示出林改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反映了改革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虽然他们的语言还略显稚嫩,视野还稍显狭窄,但他们字里行间洋溢的青春激情和自家林改的鲜活故事深深地感动着每一位阅读者。
财政部农业司副司长褚利明说:“国家采取这样的措施让大学教师和学生参与这样的工作当中来,为他们提供接触实际、开展实践的机会,不仅培养了人才,而且为我们今后政策的研究和政策评价都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基础,在取得我们专业要求的基础上带来广泛的社会学价值,我觉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吴宏耀说:“通过广泛发动在校大学生参与这项活动,让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民情、林情,确实对大学生成长和整个林业发展有很大作用。体现了中央要求的走转改、走基层、访农户。”
曾经担任过共青团浙江省委书记的商务部服务贸易司司长周柳军说:“《百名大学生看林改》太好了,让我们的大学生亲身感受家乡林改带来的巨变,反映广大林农的心声。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国家林业局林改司司长张蕾表示:“作为这项工作的主要承办单位,非常感谢这么多大学参与林改的监测工作,感谢师生们比较客观地用他们的辛勤劳动提供了这样一个一年一度的监测成果,感谢经研中心把这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用最好的人员和团队来做,我感觉这项工作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
参与此项活动的同学们也纷纷表示非常珍惜这样一个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在实践中,他们不断动手、动脑、动嘴,直接和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人员打交道,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更新知识结构、获取新的知识信息。
八零、九零后的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林改监测调研活动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口,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了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们说,一个假期的实践,在人生中仅仅是白驹过隙,但是那些日子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感动,将会永远铭刻在心中,在回忆的影集里熠熠生辉;他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农村,更是一种对生活、生命的净化,这次社会实践让他们零距离地接触了真正的生活,小事看大,做事如种田、植树,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付出的汗水才会有收获!
在《百名大学生看林改》专辑的编辑过程中,国家林业局经研中心调研二室承担了与各高校师生的联系与征稿工作,他们在完成调研、监测工作的同时,从大量学生来稿中精选出100篇文章汇集成书。虽然工作非常繁杂辛苦,但看到散发着墨香的杂志和听到各方的好评后,都感觉自己的努力换来了大学生的实践和林改第一线的鲜活材料,非常值得!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项惠及亿万林农的国家政策也在各方的不断努力下走向深入,必将换来更大的收获!
毛竹低产林改笋用林技术 篇4
地处海拔610 m的永嘉县黄南乡肖岭村有块毛竹林, 面积0.23 hm2。这里山高、风大、杂草石块多, 荒芜多年。管理粗放, 只砍伐不培育, 土壤板结无力, 加之气候条件差, 以致竹径小、立竹稀。竹平均径级只有6 cm左右, 立竹量只有1 110株/hm2。每年笋产量 (大小年平均) 只有2 250 kg/hm2, 是块明显的低产竹林。
2003年开始按照分类经营的方式, 对低产毛竹林进行改造。按照主要的技术理论, 采取去石、深翻、深施巧施肥料, 加泥、套种、增加立竹密度等科学管理措施。经过3年时间, 不但建成了疏松肥沃的林地, 而且立竹量增加超过1倍, 笋产量增加超过7倍。立竹密度明显提高到3 750株/hm2, 胸径也提高到11 cm, 投入产出比为1.0∶2.6。探索了一套毛竹林丰产高效栽培的经营模式。
1 林地选择及整地
疏松深厚的林地土壤环境, 是竹笋高产的基础。该试验地原是3块竹山, 土地高低不平、土壤板结、竹蒲头多、石头多、柴草根头多、老鞭、烂鞭多, 要夺取竹笋高产, 必须从搞好林地基本建设、改变低产林地环境做起。一是平整山地, 去石。把3块高低不平的竹山进行土地平整, 使3块竹山连成一片。竹山土薄石多, 既影响竹鞭的伸展, 减少出笋面积, 又影响笋的株重, 竹笋产量难以提高。为此, 采取多处去石, 并在每一处石孔内施入肥料 (主要是牛栏肥) , 然后加土, 为竹鞭伸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扩大出笋面积。二是加泥。每年8月以后, 组织劳动力给竹林加泥。这块竹山每年加泥65 t以上。通过加泥诱鞭, 提高了笋产量, 使林地土层厚度达到50 cm以上。
2 调整毛竹林相, 合理疏笋养竹
增加立竹密度, 提高竹笋产量。据标准地实测, 该低产林中六年生以下的母竹只占33.81%, 光合效率低, 营养物质积累少, 竹材 (笋) 产量低。实施笋树二用林的2003年留养新竹215株, 平均留养新竹926.4株/hm2, 2004年留养新竹220株, 平均留养新竹970.5株/hm2。母竹从原来的1 110株/hm2提高到2 400株/hm2;平均眉围从19.15 cm提高到21.52 cm;留养母竹时间在谷雨至立夏 (过早留养母竹影响竹笋产量) 。叶面积指数从原来的2.0提高到3.2。调节土壤松紧度即“四深四浅”法, 促进发芽增加产量。泥土地宜深, 石砾地浅;缓坡地深, 陡坡地浅;土层深厚宜深, 瘠薄地浅;下坡山峪宜深, 上坡山岭脊浅[3]。
3 深翻松土
笋用林开山必须深一些, 促使鞭根深钻才能达到鞭深笋大。在每年冬季和6月将竹山全面深翻40 cm以上, 深翻时挖去竹蒲头, 拣净石块。竹鞭须根伸展区土壤要挖松, 利于鞭伸展和吸收养料, 但不能掘掉鞭节须根, 深翻后泥土要整平、敲细, 为笋增产创造条件。调整毛竹林相即“四改四留”法, 提高生产力促进丰产稳产。砍掉霸王树, 改混交林为纯林或以毛竹为主占95%的混交林相。林相不齐、树种不优的应改, 林相整齐有珍贵树种的应留;林地下坡土壤肥厚应改, 林地上坡、土壤瘠薄应留;近山村旁路边应改, 边远高山应留。合理疏笋养竹即“四挖四留”法, 提高笋竹产量和质量。挖去前期冬笋, 留养中后期粗壮冬笋;挖去初末期弱小春笋, 留养盛期健壮适中春笋;挖去各种退笋, 留养小年笋;挖去弱小病虫笋, 留养健壮匀净笋。
4 深施巧施肥料
增施肥料是提高竹笋产量的关键。试验地根据竹笋生长的特点和季节, 采取深施、巧施肥料满足不同生长季节竹鞭对各种肥料的需要, 使竹笋产量不断提高。具体分4次, 特别是笋前施速效性化肥能诱使更多的鞭芽发育成笋, 使已萌动的竹笋健壮生长, 增加竹笋株重。第1次施肥在春节前后, 最迟不能超过3月中旬, 共施尿素125 kg;第2次施肥是在6月中旬, 此时施肥, 一方面以补充母竹出笋后养分的消耗, 另一方面可促使竹鞭生长, 提高鞭笋的产量, 延长挖掘鞭笋的时间, 同时又是新竹抽枝发叶、竹鞭生长季节, 需要多施磷、氮肥。结合竹山深翻, 采取每隔22.5 m条状开沟施入, 共施化肥 (尿素) 80 kg、过磷酸钙200 kg。第3次施肥在8—9月, 结合挖鞭笋每笋穴施下人粪尿1料勺, 共施人粪1 000 kg。第4次施肥在10—11月, 主要是穴施 (竹蒲头) , 施入牛栏肥20 t, 可达到改良竹山土壤化的性质的目的。
5 浇水抗旱
每年春笋出笋阶段和7—8月笋芽萌动季节, 天气干旱将严重影响当年和第2年竹笋的产量。2003年4月挖春笋时, 连续干旱40 d以上。由于劳力紧张未及时抗旱, 有超过1 100 kg笋烂在泥下, 造成经济损失。在天气干旱时, 用尿素375 kg/hm2加水15 t;在六年生以下的年轻母竹上方挖孔浇施, 可增产15%~20%。
6 林间管理
适时钩梢和疏竹, 笋用林母竹一般保留三度 (6年) 竹, 少数留四度 (8年) 竹, 对八年生以上老竹 (此竹不会再出笋) , 必须及时砍伐;新竹在当年的秋季全部钩梢, 防止雪压和风吹摇动, 扭伤螺丝笋, 影响出笋。笋用竹山全年土松称熟山。不宜牛羊上山, 践踏竹山, 因牛脚潭积水, 鞭易腐烂 (特别是下雪天) , 竹山四周要开沟排水, 在竹山朝北面种上松树、杉木挡风。管理上要因地因山因林制宜, 坚持按笋材两用林技术要求, 合理管理, 就能达到高产效果。
7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发生将严重影响毛竹的生长, 降低竹林的产量和产品质量, 因此在低产林改造中, 一定要注意强化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4]。
参考文献
[1]叶晓东, 潘跃.文成县竹林道与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及效益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9) :232-233.
[2]徐志忠, 姜启骏.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6 (12) :67.
[3]孙秀春.毛竹低产林改造技术[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0 (6) :159.
林改总结 篇5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改革中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是林业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区按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9号)文件精神要求,根据市局的工作部署,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将改革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全镇土地总面积31059公顷,林地面积21367公顷,其中集体林面积公顷;参改面积公顷,以改完面积 公顷。我区有13行政村;因权属不清或林地存在纠纷有3村,面积是55公顷。
冰雪灾害挡不住林改之路 篇6
“我们村是江西省林改的典型村。这些年老百姓都自主性地对林木进行封山养育,很多林木蓄积保存得比较好。雪灾发生后,我们那里70%的毛竹被毁,有的连根倒伏。大多数的树木拦腰断裂。”江西省武宁县长水村党支部书记余锦兵谈起雪灾后的损失十分心疼。
这次南方地区发生的罕见特大雨雪冰冻灾害,使林业遭受重创,并且受灾的区域是我国林业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是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好的地区。 据了解,受灾的19个省(区)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点地区,其中13个省份已全面推开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这13个省份重点集体林区面积16亿亩,占我国集体林地面积的65%。
“由于受灾地区林农林业收入约占总收入的50%以上,这次严重灾害不仅使灾区林农2008年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还将影响到今后3~5年林农的收入。也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来许多影响。”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建龙说。
雪灾验证林改重要性
张建龙介绍说,此次雪灾首先使得广大林农受到了很大损失。在这次灾害中,经济林受损最多、最严重。毛竹和桉树、马尾松、杉木等速生树种损失很大。人工林比天然林损失大。这些树种恰恰是这次林改涉及的商品林,全部分到老百姓手里了。林改将山林产权给了林农后,林农经营积极性很高,林子长得很好,林农60%以上的收入来自林业,最近几年林农将有很好的收入。可这次灾害将这些林子损毁了40~60%,不仅使林农今年的收入大幅度减少,还将影响到他们今后3~5年或较长时期的收益。
其次,风险的加大,会损伤林农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分到山林后,有的林农从银行贷款造了速生林、经济林,现在灾害损失很大,使得许多林农更加担心经营林业的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将严重影响林改地区农民经营山林的信心,也有可能打击林农和各种经营主体投资和经营林业的积极性。
另外,给林改工作本身带来影响。此次灾害造成现有森林资源状况的变化,林改实行均山、均林、均股时,资源的评估、地界勘察等还要重新核定评估,很大程度上影响林改工作进度。
此次雪灾也证实和检验了林改的重要性。一是林改的重要性和林农的积极性凸显。山林分给了老百姓以后,老百姓有产权意识了。过去村民为了两块菜地都会吵架,但对大片山林火烧、偷盗却不关心。为什么?菜地和种的菜是村民个人的,山林是集体的人人有份,所以,村民对山林不太关心。林改从长效体制、机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林改以后,林地分给了老百姓,老百姓就当成自己的资产了,损失了就感觉心疼。二是因为产权明晰后,林农自救意识增强。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委书记梁伟新说:“很多群众一看到林子受灾,眼泪流下来了,这实际上是检验林改最好的说明,说明所有权是明晰的。有了产权,林农才有经营权、收益权。这次是对林改最大的考验。如果不是我的,我哭什么?我哭,说明是我的东西,心疼。所以,我认为这次灾害检验了我们林改不仅是真林改,而且是改到位了,老百姓真的拥有了一份自己的生产资料。”
合力助林改
“在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受了这次考验,让我们值得欣慰的是,老百姓经受了,爱惜、珍惜林改成果,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积极参与恢复重建,表现出了林权所有者的强烈责任和保住自己财产的急切心情。” 梁伟新说。
张建龙认为,遭受这么大的灾害,国家及各级政府都要采取一些政策予以扶持,使林业渡过难关。但是,也离不开以林农为主体的生产自救,调动林农的育林营林积极性,既是林业恢复重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林业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们已经着手重建。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制定了灾后重建的多项优惠政策,帮助我们增加收入。省林业厅刘礼祖厅长向全省林农承诺,灾区采伐税费和育林基金全部减免。省里给林农每亩12元钱,县委、县政府也拿了12元钱,帮助林农恢复生产,县林业局和乡政府共同承担农民苗圃损失费。”余锦兵一脸欣慰。
他继续说,我们村委会决定,把未受灾的林木和笋子全部留起来,2008年全村不准采挖竹笋,不能挖一个春笋,把笋子全部留起来长成竹材。自然生长的要坚持自然修复,这样就保持了生态,提高生态效益。我们还坚持山上损失山下补,组织老百姓进行生产自救。山上山下凡是有空的地方,今年组织村民栽种适合生长的果木等经济林,以降低林农损失。
完善配套措施
为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护广大林农参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要加大对受灾林农的扶持力度,加快灾后重建步伐,确保林改后林农的收益稳步提高。
张建龙表示,下一步,将采取三个方面措施推进林改工作:
首先,加强林改政策宣传。让广大林农了解林改对长远发展的好处,充分认识到林改的政策会更加有利于老百姓,让广大干部和林农坚定林改的信心和决心。
其次,制定应对灾害的扶持性政策。在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中,积极研究适宜林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政策性林权抵押贴息贷款制度;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林种、不同季节、不同生长周期林木生产面临的不同风险,建立政府扶持下的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森林保险制度,采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一定比例的森林风险保障金的办法,对自愿参加森林保险的林农给予扶持。
同时,还要增强林农的生产自救和应对灾害能力。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林改地区林农的科技指导服务,坚持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相结合,科技支持和信息服务相结合,引导林农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林农的自我管理、自我扶持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张建龙说,今年是我们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关键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要出台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将全面推开主体改革,同时还要进行配套改革。
林改后农民增收问题的思考 篇7
1 林权改革农民增收初显成效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赣府发[2004]19号《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吉安市不仅取消了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而且严格按照《意见》征收和分成育林基金。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乡村总人口374.59万人,林改后人均林业用地面积0.33hm2。全市农民因取消农业特产税增收8 432万元,因取消市、县、乡出台的收费项目增收9 668万元,因调整育林基金增收1 421万元,因取消林区建设保护费和森工行业管理费增收775万元,仅这4项,全市农民人均年增收54.18元。打破垄断经营和地区封锁,允许林权所有者自主销售依法采伐的木竹后,吉安市木材价格上涨了100~150元/m3,毛竹上涨2元/根以上,松脂收购价格比上年增加2元/kg,这3项又使农民人均年增收入63.91元。合计人均年增收近118.09元。
2 促进农民可持续增收模式分析
明晰土地产权关系是农民致富的根本。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吉安市农民人均承包耕地0.088hm2后,极大地激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粮食产量和农产品产量获得了迅速增加,农民已基本上解决温饱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全市林农人均林业用地面积是人均承包耕地面积的3.75倍,农民增收空间很大。目前吉安市林农增收虽然实现了稳步增长,但增长过多依赖于政策让利和林产品价格的上涨,笔者认为:解决林农可持续增收的捷径就是要政府引导、市场对接、调整结构,走综合开发山区资源的路子,使农民真正“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实现农民增收、林业增效。
2.1 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林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稳定,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第一产业以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为重点,加大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力度,建立一批高效、优质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和苗木花卉基地。政府规划,企业投资,林农投劳,相互配合,共同受益。
第二产业要重点支持木竹加工、林果开发、林药加工等产业建设。依托吉安市龙头企业,以“订单”等方式联结基地和农户,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型”经济,通过“订单”、“契约”等形式建立企业和农户的联结关系,引导和带动林农调整结构建立原料林基地。同时,在林产品出产旺季,保证按保护价收购,有效地抵御市场风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2006年,吉安市林产工业企业发展迅猛,全市470户工业企业,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总产值26亿元,吸纳近2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5 000元以上。加工企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第三产业以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提高接待能力。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而森林生态旅游又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时尚。到大森林中观光游憩,走进自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愿望与需求。依托吉安市红色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发挥绿色资源与人文资源潜能,建设农庄型新农村,开展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的森林旅游业。吉安市的遂川县碧洲镇白水村66户农民自发入股,利用自己的森林资源办旅游;泰和县桥头镇的邱春祥自己投资,在上井冈山的必经之地,租赁村里80多hm2树大叶茂、依山傍水的楠木林地,开办“邱老根渡假村”,每天接待游客1 000多人,成为井冈山下最热闹的新景区。
2.2 提高林地利用率,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通过退耕还林等重点林业工程项目的带动,大力发育和野生动物人工驯养繁育,把森林空间开发与建立循环经济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措施,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大户和经营户进行重点扶持,做大做强。三是结合农村能源建设,适量营造薪炭林,帮助农民解决烧柴困难。同时,积极推进农村能源改造,大力发展沼气池、省柴灶、气化灶等新型农村能源设备。
2.3 调整树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生长快、市场前景广、经济效益好的树种,逐步打破全市松、杉一统天下的传统局面,打造杉、松、阔,乔、灌、竹相结合的新格局。发挥优势,大力发展油茶、茶叶、竹笋、香菇、木耳、药材以及森林蔬菜等特色林业产业,以短养长,促进农民增收。
2.4 培育示范大户,促进农民增收
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股份林业、民营林业、个私林业。对农户、城镇居民、私营业主参与林业建设,给予有关政策待遇,对生态经济效益好、带动示范作用强的个体造林大户和民营林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必要的奖励和扶持。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山上办绿色银行”的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城镇下岗工人、乡村在外务工回乡人员到农村租山、买山从事农业种、养、加和林业生产的人数达20万人,投入资金数亿元。
2.5 盘活林业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后,盘活了森林资源,激发林农的创业激情。一方面,农民可以拿着林权证进行抵押贷款,进行林业生产、扩大再生产,或从事其它产业创造财富。另一方面,农民拿到林权证后,可以依法出租、转让、合资吸收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农民可以用自己的森林、林木到银行抵押贷款,开展养殖、加工、餐饮、运输等产业。到目前为止吉安市12个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累计完成328宗林木资产拍卖,成交金额1.68亿元,流转林地6 973.332hm2。
3 几点建议
3.1 延伸国家各种惠农政策
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生产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林农朋友看到了从事林业生产的希望,在喜悦之余也希望国家把扶持种粮的各种优惠政策延伸到林业上来。换言之,耕山林农也应当享受与种粮农民同等的政策待遇。
3.2 加大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相对于平原地区而言,广大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各项社会事业都很落后,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帮助山区发展生产,改变山区交通、通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山区农民的强烈愿望。
3.3 确保林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林农致富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出发点,也是检验林权改革成效的关键。一是完善保障措施。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继续完善管护、流通、科技、信息等保障措施,全方位促进林农增收,让林农得实惠。二是综合执法。加大对林业“三乱”的整治力度,确保惠民政策落到实处,不反弹。三是加强领导。农民增收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目前工作的重点之一,各级政府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深入基层,从细节入手,真正解决农村、农民遇到的困难。
3.4 加强林业服务体系建设
林权制度改革后,山区、林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农民得到了实惠,老百姓真心实意的拥护。但是,广大林农的诉求日益增多,林业管理、执法和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林业部门的工作必须紧紧跟上。需要切实加强各级林业机构和工作体系建设,并不断完善和强化其职能,建立与林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林业中介服务组织,满足林农在资金、科技、市场、信息、技能培训、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需求,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林改后加强采伐及造林的管理 篇8
进行大量的宣传和引导, 使林农及林木经营者们充分认识到森林资源, 作为地球资源中最重要的环境资源, 它构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复杂性, 成为了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能够提供宝贵的生产生活材料, 更能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保持水土、减轻旱涝等自然灾害;这种绿色资源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 更加重视森林生态作用和林业可持续发展, 是我们林业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2 分配指标与管理
2.1 分配指标
县林业局有关领导和资源科等有关部门, 根据省下达的木材生产限额和各乡镇森林资源现状及各乡镇近几年采伐情况, 经集体研究、编制各乡镇年度木材生产计划, 从而对各乡镇进行总量控制。特殊的伐区, 即受各种灾害需要处理的林分;工程征占用林地项目等直接由县林业局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需要采伐经营的集体、团体或个人到各乡镇林业站申请采伐指标, 林业站负责收集、审核采伐者申请采伐所需各种必备资料;林权证原件、采伐申请书等, 并对现场进行初步勘查核对后, 基本符合采伐条件的小班进行汇总排序, 根据县林业局下达的采伐计划额度进行分配, 并上报森林调查设计队进行采伐设计。
2.2 伐区审批
由县林业局森林调查设计队到需要采伐的现场, 按规程要求进行勘查设计, 进行外业、内业材料整理, 并形成一套标准的林木采伐设计书。由局监督部门和资源部门负责审核、验收, 资源部门经现地验收后进行审批并开据采伐证。对自建房屋及救灾用材;在5m3以内的采伐设计可随时申请、随时设计、随时审批开证。各乡镇林业站对采伐指标的分配、采伐审批等情况进行分期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其中, 采伐指标的分配要在县、乡镇两级进行公示;采伐审批情况要在乡镇、村两级公示, 公求期为7天。公示分别由县林业局、乡镇林业站和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并做好公示资料的保存建档工作。
2.3 对林木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管理引导
加强引导。林改后, 变化最大的部分是林地面积分散而且较小。每个经营个体所分到的地块不但面积小、形状也各不相同、不规则。每块林地内同时存在着不同的林相, 导致得用不同的经营方式来经营。这给经营个体的经营带来了很多不便, 设计、采伐的管理等都带来了很多矛盾。因此, 在采伐申请时鼓励各经营者们联户、联组、联片申请, 进行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合作采伐、规模采伐、统一采伐、统一销售等方式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林农等经营者的收入。林改后, 由于明晰了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 加之国家对更新造林苗木进行补贴等, 充分调动了林农更新造林的积极性。但是, 林农对树木的造林、生长及习性等知识的不了解, 很多人都是跟风造林, 在造林树种的选择上较为单一, 想当然地认为哪个树种好就造哪个树种或别人选择什么树种他就造什么树种, 根本不考虑“适地适树”原则, 结果造成成活率低或成活率高但生长不良, 林地生产率低下, 为往后林农的经营收入埋下了祸根。因此, 林业管理部门应做好林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工作, 将技术送到每一个林农手中。引导林农合理造林, 适时管理。其次, 引导林农营造混交林。造林时尽量把原天然树木中的目的树种留下来和人工造的树种形成混交林, 这样对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3 加大查处惩罚力度
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和惩罚, 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切实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参与林业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经营采伐或造林前, 时有经营者不经任何手续, 随意采伐自己所经营的林木, 滥伐现象较为严重。目前, 采伐经营采用联户、联组、联片等方式采伐者较多, 采伐者基本不是所有者, 这也给滥伐提供了机会, 不按设计采伐、采好留坏现象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我们加强伐前、伐中、伐后管理, 专员办、资源部门应协同林保、稽查等部门形成合力, 积极查处, 加大打击力度, 一经发现进行严厉惩处。对于违法犯罪行为加大惩罚力度, 确保打击一个震慑一方。这样才能使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 不断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按规范来进行生产经营。
摘要:汪清县通过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 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和社会各方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 为森林资源保护与生态林业协调统一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便利条件。林权制度改革在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利用及经营管理方面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的问题。下面就分几个部分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关键词:林改,采伐,造林管理
参考文献
林改让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 篇9
关键词:三峡,农村,移民
大规模的农村移民在大范围且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搬迁安置, 给当地农民和移民在林业生产要素方面的从新配置带来了诸多矛盾。
(1) 森林覆盖率降低; (2) 人地矛盾突出; (3) 农村后靠移民收入减少; (4) 补偿政策不落实。
面对以上问题和矛盾, 万州区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 把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促进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举措, 认真落实林地家庭承包制度, 依法把山林分给库区农村移民, 充分发挥林改的巨大效益, 同时积极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农村移民的诸多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走上了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新路。
1 切实突出“均”字, 让农村移民与原驻地村民平等享受林地承包权
为了保证农村移民的林改权益得到真正落实, 促进林区稳定和移民安定, 万州区制定了三条原则落实林改政策。 (1) 重新调整原则。即就地后靠移民享受所在组同等待遇, 在淹没线上的林地基本不变, 不足部分在外迁移民或集体统一经营的林地中给予补齐; (2) 平均到户原则。即移民与非移民在林地承包经营面积分配上一视同仁, 采取找平的办法, 将林地落实到户; (3) 收归集体的原则。即对外迁安置移民所剩林地, 采取入股方式, 收归集体统一经营。以上三条原则, 有力助推农村移民获得了应得的林地权属, 农村移民林权证颁证率达到100%, 极大地维护了农村移民的合法权益。
2 以产业为纽带, 大力发展特色林业经济
在认真落实农村移民的林地林木经营权和使用权政策的前提下, 全区紧紧围绕农村移民安稳致富这一根本, 以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为抓手, 科学规划特色林业经济, 加大技术培训, 帮助筹集资金, 联系产销市场, 为农村移民发展林业产业, 逐步增收致富办实事。
2.1 出台特色林业的奖补政策
区政府出台了发展特色林业经济增收工程的奖补政策, 凡新种植名、特果树6.67公顷以上, 连片种植中药材6.67公顷以上, 食用菌0.67公顷以上并能帮助农户增加收入的每公顷分别补助100元、200元、300元。自主创业农户在2009年基础上, 林地种植果树1.33公顷、中药材0.67公顷、食用菌0.13公顷以上, 并且当年纯收入达到10000以上的农户, 补助1000元。
2.2 实施特色林业经济项目
万州区把长江两岸绿化工程、林业经济发展项目都重点安排在移民乡镇。规划到2012年全区主要移民乡镇新建特色林业基地2.33万公顷, 重点扶持溪口乡、新田镇、长平乡等移民乡镇的香料, 新田镇、新乡镇、长平乡等移民乡镇的笋竹。依托森林资源打造中高山特色森林生态旅游主线, 在重点建设铁峰山森林公园等国家级、市级森林公园的基础上, 规划新建森林公园11个, 其中市级森林公园1个。到2012年, 实现林农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20%以上, 帮助移民三年增收过万元。武陵镇结合实施长江生态屏障工程, 规划到“十二五”期间着力成功打造长江万州段666.67公顷桂圆林带;新田镇成功发展林下种养殖山茱萸666.67公顷, 林下培育食用菌66.67公顷;溪口乡继续巩固发展香料林666.67多公顷;太龙镇正在实施林下种榨菜666.67公顷, 林下养鸡10000只, 林下养牛羊1000头三大工程。以上产业项目已经开始实施, 将给移民长期安稳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 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获得效益。
2.3 依靠典型带动发展特色大户
新田镇五溪村共产党员、重庆市移民先锋、村委会主任冉振爱, 巧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东风, 从2001年开始, 带领全村移民在荒山秃岭栽种笋竹、柑橘、荔枝、枇杷、桂圆、青蒿, 在林下喂养白鹅等林业项目。2009年全村林下养殖白鹅5万只, 纯收入45万元;产鲜竹笋300吨, 收入21万元;产桂圆4万公斤收入21万元;种植青蒿46.67公顷, 收入11万元;柑橘、枇杷、荔枝收入55万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 比万州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30元多270元。2010年冉振爱又带领移民积极实施万元增收工程, 重点打造333.33公顷柠檬和184公顷笋竹、66.67公顷林下培育香菇、种植小米椒四大产业, 力争“十二五”期间, 全村移民纯收入2万元以上。目前, 全村共有从事林业产业3.33公顷以上的林业大户42户。太龙镇太阳社区主任李承学带领移民和当地农民在林下种榨菜, 自办加工厂, 2009年加工榨菜1400吨, 产值500多万元, 纯收入40万元, 解决移民就业40人, 收入达到52万元, 促进4万农民增收达到800万元。
3 林改成效初现, 移民正在稳定中逐步致富
通过实施林改, 库区农村移民依法获得了林地承包经营权, 并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感到生活有盼头, 前途有奔头。有移民的林区社会稳定, 住在林区的移民情绪安定。
3.1 特色林业经济初具规模
通过出租、入股、转包、联营等形式, 全区已成功引进和培育林业经营企业31家、林业专业大户203家, 实现林地流转2.03万公顷, 引进社会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从事林业建设, 初步建立起了速生丰产用材林、生物质能源、笋竹、香料、林下种养殖、森林旅游六大林业产业基地。
3.2 林业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全区建立了11个林业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 注册资金达210万元, 发展会员1402人, 带动3410家农村移民和当地村民走上致富道路。
3.3 农村移民收入明显增加
关于通山县林改问题的思考 篇10
通山县在集体林权改革过程中走在前列, 主要是因为在主体改革中始终坚持“三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只要不违法违规, 在事关利益取舍的重大问题上, 不包办替代, 让群众说了算, 成为林改的“决策者”。二是坚持尊重历史原则。通山县林地类型、林权形式复杂多样, 在改革方式和内容上, 从实际出发, 充分尊重历史, 不盲目照搬照抄。三是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处理林权纠纷原则。为了确保改革推进和社会稳定, 通山县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林权纠纷调处的通知》, 要求林权纠纷必须化解在基层, 村民小组内部的纠纷问题小组自行解决, 村民小组之间的纠纷问题村协调解决, 村与村之间的纠纷问题乡镇协调解决, 乡镇与乡镇之间的纠纷问题县里协调解决, 真正做到“户不出组, 组不出村, 村不出乡, 乡不出县”。
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使得林业生产资料得以盘活、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得到释放, 大大提高了林农和社会投入林业、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积极性, 探索出了一条兴林富民的新路子, 初步达到了“林木增值、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预期效果。
一、取得的成绩
第一, 林农收入明显增长。林改把过去的“公家林”变成了“自家林”。过去林农销售竹木需向交经营“差价”和20%的两金, 现在只交10%的两金, 竹木价格上升, 增收十分明显。林改后林农销售每立方杉木由原来的285元上升到700元, 毛竹从每根8元上升到16元, 并且由原来的单一出售原材转变为深加工成品出售, 全县林农可增收1.6亿元, 人平增收约460元。林地的潜在价值得到凸显, 通过林改, 过去无人问津的林地成了人人向往的“香饽饽”。荒山租金从2007年的每年每亩2元上升到现在的26元, 是原来的13倍。如通山县厦铺镇竹林村5亩林地, 可采伐利用用材林不足2亩, 2009年在竞拍发包30年经营权时, 拍出了17000元。
第二,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分山到户后, 农民对山林十分珍惜, 看作是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 是增值潜力很大的“成长股”, 是“未到期的高息存折”, 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看好自家林, 管好自家山”成为林农的自觉行动, 看得严、管得精、砍得慎, 乱砍滥伐、无证采伐现象大幅下降, 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第三, 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过去, 林地林木与林农的直接利益关系不大, “林不归我我不爱林”、“利不连我我不造林”、“责不罚我我不护林”, 形成了“有山无钱造, 有钱无山造, 有山有钱不愿造”的局面。林改后, 林农成了山林主人, 林农把山当田耕, 把树当菜种, 由过去“要我造”转变为“我要造”, 出现了林农争苗造林的喜人景象。
二、存在的问题
第一, 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偏低。当前, 生态公益林补标准是每年每亩10元, 不及林农出售一棵树一根竹的价钱, 难以吸引到群众对公益林的自觉做护。
第二, 采伐管理制度不合理。现有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不活, 对商品林采伐管理过严、程序过繁, 阻碍了经营者投资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第三, 森林保险制度不健全。国家没有出台一个规范的森林保险政策文件, 更没有实行保费财政补贴制度, 相对过高的保费林农难以承担, 导致森林保险上空白。
第四, 林业部门运行困难。长期以来, 通山县林业事业发展和林业部门工资经费都是依靠征收“两金”来解决。林改后, 林业“两金”征收标准减半, 虽然省财政在转移支付中解决了一部分, 但是县里没有将林业部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导致林业管理职能难以发挥, 林业服务工作难以到位。
第五, 惠林政策偏少。当前农民种地从种子、化肥、农资、收购等到方面都有补贴, 而农民投资林业却没有任何补贴, 政策有失均衡。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第一, 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补偿标准按林地常年产出额度计算。生态公益林的补助资金相对偏少, 除国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外, 区域性的排污企业、水厂、水电站等直接收益单位应从收入中提取一部份充实公益林补偿基金。生态公益林征用 (管制占用) 在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的同时, 要积极探索生态公益林市场化补偿途径, 如在具体管理方式上, 政府可以采取赋予私人或社会团体产权并允许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的方式来争取社会资金。在生态公益林建设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就是打破封闭, 使更多的社会组织或个人通过竞争, 进入到森林经营的行列中来, 把在传统模式下林业建设和管理是完成国家任务变为经营者把森林经营工作当作与区域经济和劳动者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事业这不仅有利于生态公益林效益发挥实现最大化, 而且用抑损补偿来减少增益补偿中的资金需要, 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第二, 完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对现行的采伐管理规定进行修改完善, 编制出切实可行的森林经营方案, 针对不同的林种制定不同的管理办法。放活商品林采伐管理, 简化审批程序, 给商品林经营者充分的管理权和收益权。
第三, 建立健全的森林保险制度。把森林保险纳入惠农保险管理, 实行森林保费财政补贴制度, 提高投入林业的抗风险能力。
第四, 增加林业部门经费预算。将林业部门的机关、林业站、检查站、稽查队、野保站等行政执法单位列入县级财政全额预算, 对要素市场、科技服务、调查规划设计等事业单位实行“以钱养事”模式管理。
第五, 制定更多的惠林政策。在种苗、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加大林业投入。
摘要:文章介绍了通山县林改的基本情况, 回顾了其林改历程, 并指出了林改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林改历程,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王仁东.建立和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若干思考[J].浙江林业科技, 2009 (2) .
武平县 林改“星火”从这里燎原 篇11
一、勇于先行,探索林业改革新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先后开展了林业“三定”、落实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等改革工作,但都没有触及到产权问题,集体林产权、经营主体在经营体制机制和利益分配上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没有解决,严重挫伤了林农群众的积极性,陷入了乱砍滥伐难制止、扑救森林火灾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等“五难”困境,严重制约和阻碍了林业的发展。
2001年4月,县委、县政府提出,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的“牛鼻子”,必须创新产权制度,把集体林地经营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户、到人,通过发放林权证,让林农吃下“定心丸”,从而确立林农的产权主体地位。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林情,深入调研,制定了集体林改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万安乡上圳村、捷文村为全县林改试点村。2001年12月30日,捷文村村民李桂林拿到了第一本新式林权证;2002年4月,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拉开了全县全面推开林改的序幕。
我县的林改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8月,国家林业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在我县召开林改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林改的基本方向和有效做法;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充分借鉴我县林改方案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把我们最早提出的“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目标和最早建立的“县直接领导,乡(镇)组织,村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写入文件。福建林改的全面推开,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别召开会议,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全面总结福建林改的基础上,于2008年6月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正式把林改上升为党和国家决策。我县林改的成功实践,为全省和全国林改起到了探路子、树典型、作示范的作用,对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深化改革,创出林业发展新机制
明晰产权工作基本完成后,县委、县政府持续探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林改成果,促进了我县林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创新林业服务机制。2005年12月,率先在全省成立县林权服务中心,把林权登记管理、森林资源流转、法律政策科技咨询、产权抵押登记和信息发布五大功能融为一体,推行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林业政策配套。开展商品材采伐指标分配制度改革,解决了商品林采伐分配中出现的“权力指标”、“关系指标”、“人情指标”问题;率先在全省出台了鼓励林农投资造林的优惠政策措施,探索了“农户出地、业主投资、共同管护、多方受益”的造林新机制,形成了联合造林、承包合作造林、农户股份合作造林等合作造林新模式,促进了规模经营,提高了林农抵御林业经营风险的能力,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三是转变林业经营管理方式。通过改革国有林业企业,实现过去国有林业单位单纯卖木材向可持续经营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开展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改革,实现过去“少数在管,多数在看”向全体村民“共同管护、共同受益”的转变;通过建立和维护林业秩序长效机制,构建了省际边界林区的和谐稳定。四是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2005年6月,在全市率先成立林业担保公司;2009年12月,成立了福建新林投资担保公司,累计发放林权证抵押担保贷款和林业小额贷款1.1亿元,有效缓解了林改后林农投资林业的资金瓶颈问题。
三、改革成功,带来林区发展新变化
近年来,我县积极融入闽西生态型经济枢纽建设,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在海峡西岸经济区迅速崛起的闽粤赣边生态型经济强县”的战略目标,把开展林改作为推动林业发展的根本举措,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森林资源不断增长。2006年以来,全县共完成植树造林22.9万亩,同比“十五”增长96%;全县林木蓄积量1187万立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177万立方米。
二是林农收入持续增加。2009年,全县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299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四分之一,比林改前的2003年增加869元,增加了两倍还多。
三是生态效益逐步显现。经国家环境监测总站质量评价,全县以植被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好、生态系统稳定,居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第二位,成为66个“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之一,被誉为闽南金三角和珠三角的“后花园”。
四是农村社会更加和谐。林改后,农民成为集体山林真正的主人,管理山林则从村干部的几双眼睛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几千双眼睛,山林着了火,也是村帮村、邻帮邻,促进了农村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基层林业站在林改中的作用 篇12
关键词: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林权改革
林改, 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是发生在我国农村的一次重要改革。其是在坚持林地集体所有不变的情况下, 将林地的使用权与林木的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交给农民, 从而建立责任明晰的林业经营制度, 实现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化, 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次改革[1]。所以, 林改是一项政治意味浓厚的、事关全局的改革工作。林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支立足基层、了解农村实际、了解林业政策、熟练掌握科学技术的队伍。所以, 基层林业站在整个林改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层林业站, 主要指的是乡镇林业站。其是基层组织, 在林业资源的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宣传林改政策
在整个林改工作中, 林改政策的宣传至关重要。只有大量的宣传, 才能让广大林农了解林改政策, 积极参与国家林改工作。然而, 林农主要生活在山区等边远地区。信息的接收渠道有限, 对林改政策的了解也十分有限。因此, 积极宣传林改政策, 是基层林业站的主要职能之一。在实际工作中, 基层林业站主要负责向广大林民宣传林改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政策、方法。领导村民学习相关的法律政策, 学习各级政府发布的相关政策文件, 以便让村民充分了解林改的重要性[2]。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因此, 如何发展经济仍然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 我国还面临着农民总数大、总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因此, 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林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在宣传工作中, 林业站主要向林民讲解林改的任务、方法、政策等, 帮助林民了解、参与、支持林改。
具体而言, 林业站的工作主要是利用广播、宣传标语、广播车、宣传单等具体形式来宣传国家的林改政策, 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些宣传, 可以帮助百姓了解林改政策, 卸下思想包袱,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的热烈氛围。
2 操作林改工作
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人员, 既是林改工作的指导者, 也是林改工作的操作者。对林改工作的操作,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开展。
2.1 调查准备阶段
俗话说“没有准备, 就没有发言权”。所以, 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之前, 一定要进行调查摸底, 以便了解自己所在辖区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开展工作。工作人员可以深入到各村民小组中进行宣传、调查, 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 以此为基础, 制订具体的工作方案。此外, 还可以鼓励各村组建自己的林改工作小组, 并对这些村民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可以监督林业站的工作, 防止工作方面的失误;另一方面, 这些村民可以为林业站工作人员提供各种基础的资料。
2.2 界定权利阶段
林改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 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林地界限的勘测和确认[3]。对于广大林民来说, 林地是家中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林地的大小, 直接决定一年收入的多少。所以, 林地界限的勘界非常重要。在基本调查结束后, 林业站工作人员要在已掌握的信息的基础上, 积极寻求村领导的协助, 对林地进行实地的核实。主要工作包括测定面积、登记、绘图、制表。对于一些已经存在的林权纠纷问题, 要积极配合当地的乡镇政府, 主动出击解决问题。此外, 还要指导出租者和承包者签订合同, 明确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明确双方的使用权利和义务等, 从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2.3 建档阶段
在广大农村地区, 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所以农民签订合同的意识不高, 因此常常会爆发一些矛盾、纠纷。以林补为例, 由于某些原因, 今年的林补钱比去年多, 那多出来的钱归谁?出租者认为山是自己的, 钱应该归自己;承包者认为山是自己种的, 钱应该归自己。在发生纠纷时往往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的一种状况。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要对这些情况建立档案, 明确双方的职权。建档的内容包括林改调查表、合同协议、实施方案、具体公示等。这些档案要妥善保管, 但有类似纠纷发生时, 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证据来使用。
2.4 总结阶段
在经过调查、界定、建档3个阶段后, 要对之前的工作进行最后的总结。俗话说“编筐编篓, 全在收口”。所以, 总结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在这一阶段, 林业站要和林改小组相互配合, 对之前收集的调查资料、建立的档案等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已经取得的成就, 找出仍然存在的问题, 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 连接林农和政府
基层林业站, 是林农和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方面, 基层林业站的工作主要是和广大林农打交道。在日常工作中, 林业站主要负责向林农宣传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 使广大林农了解林改、参与林改。同时, 这些工作人员也要进行调查, 了解林农的想法、要求。可以说, 他们是最了解林农诉求的人。另一方面, 林业工作者也要深入到广大林农中, 掌握林改工作中遇到的最新情况, 并将其反馈给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 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从而提高林农的参与热情, 更好地完成林改工作。
4 服务广大林农
基层林业站最主要的工作是为广大林农提供服务。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广大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百姓的需求, 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 依托相关组织, 为林农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为林农提供优良的树种, 防治病虫害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 积极收寻市场信息, 帮助林农打开市场通道, 帮助林农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4]。
综上所述, 基层林业站是林改的重要力量。一方面, 其是林改的领导者、管理者。通过宣传, 帮助林农更了解林改政策, 提高林农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 其是林改的操作者。通过调查、界定、建档、总结等环节的工作, 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同时, 其又是林农和政府的共同桥梁。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林农的实际需求, 并将这些需求反馈给上级政府, 从而将各种问题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永祥, 罗书发, 杜世平, 等.浅谈乡镇林业工作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园艺, 2012 (2) :90-91.
[2]石俊华.浅析新时期乡镇林业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福建林业科技, 2007 (4) :203-205.
[3]王海秀.乡镇林业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防护林科技, 2011 (1) :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