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权

2024-06-12

农业资源权(精选12篇)

农业资源权 篇1

一、自我所有权与自我所有权论

( 一) 自我所有权

自我所有权的观念源远流长、分布极广: 它初步成型于启蒙时期, 在洛克的政治思想里面, 曾得到过较为完整的阐述和应用; 它横跨政治法律思想的左右两翼, 在右翼政治法律学说中, 它一直都是私有财产神圣化、最小政府、资本主义、反对福利国家等的最重要论证之一; 而在左翼政治法律思想中, 它是确立劳动价值论、剥削论、反对资本主义等的一个重要逻辑起点; 在当代, 赋予这一学说最清晰最完整的形式的, 是诺齐克。[1]为了便于讨论, 我们可以把关于自我所有的观念分为自我所有权的概念和自我所有权的理论, 前者是一个概念, 是论证与推理的要素, 而后者则是对这一概念或要素, 或者运用这一概念或要素所做的论证或推理。[2]行文中, 我们一般把前者简称为自我所有权, 后者简称为自我所有权论。

自我所有权可以这样来理解: 自我所有权就是自有其身。这里并没有假定存在某种莫可名状的“自我”, 然后一个人再对这个“自我”拥有所有权, 就像他对某种物品拥有所有权一样。“自我所有”是在“反身”的意义上来使用的。它的关注点, 不是自我构成的根源、要素和结构的构成问题, 而是个人的人身、心灵、才能等的归属权和控制权的归属问题。在这一意义上, 说一个人对他自己享有“自我所有权”, 就是说他对他的自身, 拥有一种与奴隶主对他的奴隶所拥有的权利相类似的全部合法权利。[3]至于这些权利都包括哪些权利, 则可以用一种与我们确定一个人拥有一把刀、一块地、一匹马或一个奴隶究竟都包含哪些权利内容的方式来加以具体确定。[4]因此, 自我所有权是一个逻辑上融贯而内容上也可以确定的概念, 与其他的政治或法律概念相比, 仅仅从作为一个概念的意义上看, 它并不更缺少逻辑上的融洽性或内涵上的确定性, 尽管这并不意味着, 所有依据自我所有权的立论都是正确的。[5]

( 二) 自我所有权论

完整形式的自我所有权论总体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自我所有权论是一种道义论的论证, 而不是纯粹功利主义式的论证, 因为自我所有权是一个表述权利的道德性概念而不是一个表述状态或状况的非道德的中性概念, 它的基础是个人的内在道德价值, 在这一点上, 它有别于自由至上主义所说的作为无干涉或纯粹之选择的“自由”。[6]

2. 在自我所有权论者看来, 为自我所有权的内在道德价值提供道德论证的, 是一种“康德式原则”, 即: 个人是目的而绝不是手段; 不得到个人的同意, 就不得为了他人的目的而牺牲或利用他。[7]

3. 自我所有权论是一种从人到物的延伸理论或关联理论。因为, 自我所有权所确认的个人可以正当拥有的东西, 本来只是他的自身, 也即人, 而它要得出的结论却包括财产权的正当性, 也即对物的拥有的正当性。它论证的成败, 关键就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将人对人的拥有延伸到人对物的拥有, 将人和物两个要素关联起来。[8]

4. 自我所有权论是一种历史理论、起点正义理论。因为, 自我所有权强调人对自身才能及其运用成果的权利, 并以权利的运用来论证财产的累积与流转结果以及有财产的人对无财产的人冷漠的正当性, 所以它特别依赖于对原初财产占有、获得与分配的正当性的论证。原初财产分配这个起点的正义性, 是自我所有权基础上的所有理论推论的正当性的关键。[9]

5. 自我所有权论本质上是一种诉诸自主价值来获取自身的道德正当性和有效性以及对人们的吸引力的理论。[10]它对“人是目的”这一康德式原则的强调, 它对同意原则的看重, 它对自我所有权的严格保障是最大化地保障人的自主的充分必要条件的信奉与暗示, 以及它对不严格保障自我所有权就会导致对人的奴役的夸张与恐吓, 都显示出了这一点。

有鉴于此, 我们将在下文中逐一检视它的延伸问题、道德有效性问题和直觉吸引力问题。

二、自我所有权与外部资源权

( 一) 从自我所有权到外部资源权

自我所有论要在实际的政治法律争论中有意义, 就必须对从自我的所有权过渡到对外部资源的所有权做出有效的论证。为解决这一问题, 自我所有论采取了是一种类似于“劳动价值论”的论证。在它看来, 由于人对其自身及其构成要素拥有所有权, 因而, 他就理所当然地对自己体力、脑力与意志力的运用成果拥有了所有权。农民用自己一年的辛劳丰收了粮食, 他就理所当然地对这些粮食拥有了所有权; 乔布斯用他非凡的创造力生产出了人人趋之若鹜的苹果系列产品, 他就理所当然地对由此带来的巨额利润拥有所有权; 比尔·盖茨敏于发现商机, 并敢于中断学业投身商海弄潮, 他的冒险带来了巨额财富, 他理所应当地对这些财产取得了所有权; 而乔丹体力非凡、机智灵巧、意志坚韧, 通过刻苦训练而有了把球从远处投入篮筐力的技能, 许多人都为之疯狂, 并心甘情愿地捧他的场、买他的票, 他就理所应当地可以拥有这些钱。在原初状态, 当万物都处于无主状态之时, 个人正是凭借类似的方式获得他对外部资源的所有权的。

如果你不求苛求精确, 那么, 我可以告诉你, 让他们获得财产权的, 是他们的劳动, 因为他们的劳动创造了价值;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非要问一问, 劳动究竟能够创造多少价值, 劳动能让付出劳动的人获得那个掺入或渗入了他的劳动的东西的多大部分, 以及, 当一个人把一瓶自己煮好的果酱倒入大海, 他究竟是浪费了自己的劳动, 还是因为向大海掺进了自己的劳动而拥有了大海, 或者, 当一个人亲自伐木打桩建篱笆而圈起了一块土地后, 他究竟是该拥有所有被圈起来的那块地, 还是仅仅只能拥有篱笆所占据的那一圈地, 那么, 我可以再告诉你, 说劳动创造了价值并因而创造了财产权, 只是一个粗略的比喻, 它的真实意思是, 只有当劳动增加了原来物品的价值时, 他才可以拥有那个物品。当然, 如果你还要就劳动要增益多少价值之后才能构成拥有进行追问, 那么,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 这是在钻牛角尖, 其最后的收获一定会很有限。因为, 单凭劳动这一点, 是无法圆满地论证出财产权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可能论证出财产权。因为, 当劳动价值论这条路走到山穷水尽之时, 原初资源分配分配的正义原则, 使我们忽然又柳暗花明了。[11]

( 二) 原初资源分配的正义条件问题

那么, 那些原初资源分配的正义条件究竟是什么呢?它就是洛克所说的, 取得所有权, 要“不损及任何旁人的利益”, 给别人“剩有足够的同样好的”资源, 要让别人拥有的资源比他取得所有权之前“所能利用的还要多”。[12]而这里的关键之点, 就是“对一个无主物的占有是否是他人的境况变坏”。换句话说, 只要对原初无主资源的占有不让被排除占有的那些人的生活境况变化, 占有就是正义的。一旦原初的占有获得了论证, 原来的自我所有权也就正当地变成了对外部资源的所有权了———财产由此产生。而一旦财产权成立, 那么, 由人们对自己财产权的运用、流转和传递而历史地形成的财产分配状况就是正当的与合理的, 只要这个权利的运用、流转和传递过程本身不存在不正义的情况 ( 包括, 暴力、偷盗、欺诈或不执行契约等) 。这时, 如果未经权利人的同意或不顾他的意愿, 强制他们用自己的财产为别人的目的或需要服务, 就是对他的权利的不正当侵害。

自我所有论者太忙于得出他们喜欢的那个结论了, 以至于关于原初资源分配的正义条件究竟意味着什么以及能否必然得出他们期望的结论思考的极少。这里至少可以提出五个疑问:

1. 失去或减少自主是否算是境况变坏?

假定原初状态只有两个人: 张三与李四。当原初资源由无主状态向有主状态转变时, 全部资源都归张三所有, 李四除了自身之外不拥有任何资源。作为弥补, 张三向李四提供一份工作, 其劳动报酬等于或高于他在原初状态中的劳动收入。这符合原初资源分配的正义条件, 因而这种资源分配状况是正义的。从物质上看, 李四的状况没有变坏, 他此时的所得比原先的不少或者要多。但问题是, 这时的李四至少丧失了两项很重要的自由: 第一, 他对物质资源的归属和使用没有任何发言权和决定权, 张三的所有权排除了他进行干涉的可能性; 第二, 他对自己的劳动力如何使用没有发言权和决定权, 他必须受雇于张三并听命于他。从超物质的眼光来看, 李四的境况无疑是变坏了。[13]要知道, 当一个人拥有资源特别是非常集中地拥有资源的同时, 他所拥有的不仅仅是资源, 还很可能包括控制他人生活的权力, 而当一个人丧失了资源的同时, 他所丧失的也不仅仅是资源而已, 他对自己生活和未来的控制权也很可能一并丧失了; 当我们许可一个人可以无限制地处置他所拥有的资源时, 我们并不能确保, 他只会买些巧克力, 看许多场电影, 或者无谓地消费着玩耍, 而不会用它们去获得更多的资源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别人的生存机会和选择机会。“财物不仅仅是享乐的源泉, 在某种分配方式下, 它还可以是权力的源泉”。[14]更为可怕的还有, 在某种分配方式下, 获取财物和享乐的最快捷途径, 就是获取和拥有可以任意支配他人的权力。我们难保他们不这么做。

2. 庸人做主而能人劳作为什么不行?

假定张三有着非凡的劳动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而李四则一无所长。在原初资源由无主状态向有主状态转换时, 全部的资源都归李四所有, 他雇佣张三来管理和劳作, 给他的劳动报酬等于或高于他在原初状态中的劳动收入。此时, 张三的境况从物质的角度看也没有变坏, 他与李四的财产拥有状况也符合正义的条件。但不同的是, 在此时, 从财产拥有状况来看, 不是能者多占, 而是庸者多占; 从劳作负担的分配状况来看, 是能者多劳, 庸者少劳或不劳; 而从劳动成果的享受状况来看, 则是能者多劳作少享受, 而庸者不劳、少劳却多享受。试问, 自我所有论者为什么不接受这种状况呢? 他们能接受吗? 如果他们不能接受,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 他们所采用的原初资源分配的正义条件, 本身就是一个过于软弱无力的限制性条件呢? 它是不是虚弱得完全不能算作是一个正义的条件了呢[15]

3. 正当性的历史链条是不是拉得过长?

自我所有论是一个从遥远的原初状态到当下的社会状态的历史理论, 对它来说, 只要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间并没有什么权利运用、流转或传递上的不正义, 现实中的一切就都是正义的。即使我们忽略掉这一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经验上的反证, 我们仍然会怀疑, 这一正当性的长链, 对正义的传递来说, 是不是拉得过长了。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在自我所有论者那里, 是原处分配状态这一起点上的正义性决定了历史长链上后面每个环节的正义性。换句话说, 只要原初分配状态满足了不让人们的境况变坏这一条件, 一切就都万事大吉了。这里隐含的是, 原初状态分配时所采用的那个衡量境况是否变坏的物质或福利标准, 就是衡量所有后续环节正义性的唯一标准。

那么这个物质或福利标准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它是极低的, 可能仅仅够维持一个人最原始的生存。因为, 原始社会无疑只是一个渔猎社会, 那时的人们所要求的, 不过是能够饱食终日, 有些泉水或鹿奶可喝, 晚上有个睡觉的地方罢了。如果保证这些就能保证数千年或数万年后的现代信息社会中的财产分配状况的正义性, 那我们不能不说这是大言不惭、信口雌黄甚至是最无耻、最大胆、最无厘头的欺骗罢了。

4. 公有制社会为什么不能成为一个选项?

作为一种正义的历史理论, 自我所有论最令人感到惊讶的还是, 如果他们所采用的就是那个超越原始渔猎社会的福利标准的正义条件, 那么, 为什么人们就只能选择奉行严格私有制原则的社会, 而不能选择私有制不那么严格的社会 ( 如, 奉行罗尔斯的“差别原则”、要求财富和地位的不平等必须最有利于最不利的人群的社会) , 或奉行完全的公有制原则的社会主义社会呢? 难道他们认为, 这些社会的效率, 连原始渔猎社会的福利水平也达不到吗? 如果他们不这样认为, 那么, 同样能够满足他们的正义条件的这些社会形式, 为什么就不能作为选项呢? 如果考虑到公有制对人们的自主 ( 如, 对物质资源运用和个人劳动力运用的发言权) 的保障效果, 原初状态中的那些人, 应该更愿意选择这一选项才是。

5. 为什么资源在最初一定是无主的?

自我所有论的一个前提假定是, 在最初的世界里, 所有的物质资源都是无主的。正是因为那时物质资源都是无主的, 所以他们才不去考虑其他人的意愿, 而只是按照客观的原则和标准决定了资源应当归哪些人所有。换言之, 在决定对原初社会中的资源应当做何种分配时, 他们不去诉诸各方的同意, 不采用契约论模式, 而采用的是客观应当原则, 做了无需任何人做出实际同意的资源分配。

但问题是, 这种资源分配, 只有在物质资源确实不属于任何人, 也就是说, 任何人都不拥有正当的发言权时才行得通。如果原初社会中的物质资源不是无主的, 而是为所有人共同共有的, 也就是说, 任何人对它们的归属和分配都有发言权, 那么, 他们究竟会不会同意建立起“能者多占、完全私有”的资源所有制, 就很有疑问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 那些能力低下的人们, 一定会就资源的归属及其所产生的收益, 尽力争取一个对自己有利的份额。这样一来, 尽管出于效率的考虑, 人们可能会同意原则上的私人占有制度, 但一定会要求分享一定份额的制度红利, 甚至, 他们完全可能建立起一种能够容纳效率要求的公有制。[16]

综合所有这些疑问,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 自我所有权并不必然意味着私有财产权, 更不意味着不承担任何再分配义务的严格私有财产权。相应地, 我们没有什么理由认为, 至少是根据自我所有这个理由认为, 现实社会中的人, 只要能力弱一些, 他所享有的财产权 ( 我指的是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就一定要少一些, 而一个完全无知无识不能对社会发展做出任何贡献的傻子, 就一定不享有任何财产权。这不是一个基于慈善原则的推论, 而是一个根据权利原则的推论。

参考文献

[1][6][7][9][13][16][加]威尔·金里卡.代政治哲学[M].刘莘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4:187-373;81;200;205-206;215-216;223-224.

[2][3][4][5][8][10][14][15][英]G.A.柯亨.自我所有权、自由和平等[M].李朝晖译.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8:236;237-238;241;236;83;266;34;98.

[11][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80.

[12][英]约翰·洛克.政府论 (下篇) [M].叶启芳, 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22.

农业资源权 篇2

一、河灌区供水管理现状

2002年,河灌区作为全疆的试点灌区,制定并执行由国有水利工程水价0.054元/立方米和末级水利工程管理维护费0.02元/立方米构成的末级终端水价的试点工作。2004年河西岸的三工镇相继成立三个农民用水户协会,形成了国有水管单位与用水户协会的供水管理模式。

二、市河灌区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

根据河流域管理处《关于确认市河灌区用水比例和用水总量的复函》(新水头函〔2014〕64号),明确市2015年在河灌区的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7610万立方米,2020年7040万立方米,2030年6880万立方米。

三、改革内容

(一)确定初始水权

登记核实农户二轮承包土地面积和二轮承包土地10%的机动地面积,2015年按照市综合灌溉用水定额425立方米/亩赋予农户初始水权,并发放水权证。

(二)执行差异化水价

二轮土地定额内收取0.074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执行2倍水价,即0.128元/立方米(其中0.02元/立方米为末级渠系维护费)。

(三)征收水资源费及水资源补偿费

从2015年起,对农业灌溉用水从量开征水资源费。

1.地表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承包土地超出定额的水量和二轮承包土地以外的用水,2015年起按照0.1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2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过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2.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二轮承包土地定额内用水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征收水资源费;二轮土地超定额用水和非二轮土地用水,2015年起按照0.25元/立方米征收,2020年起按照0.5元/立方米征收。在执行工程中,如自治区颁布水资源费征收新标准,按新标准执行。

(四)水费的收缴及票据使用

水费收缴到户,二轮土地定额内用水水费由河流域管理处按目前立方米式收缴,开具河灌区水利工程供水专用发票;二轮土地定额外及二轮土地以外用水由协会或水管站收缴上交市水管总站账户,开具市地税部门提供的水费票据。

(五)超定额加价水费和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留存

超定额加价水费及二轮土地以外耕地用水水费,50%留存市财政水费专户,50%返还河流域管理处,作为河灌区骨干工程的维护建设费用。

(六)地下水管理

三工镇和六工镇地下水管理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落实井电双控控制取用地下水实施方案的通知》(昌市政发〔2014〕66号)执行。

(七)供水管理模式

河灌区在控制乡镇用水指标的前提下,供水计划、用水需求、水量调度等管理工作由河流域管理处和乡镇水管站按照既定供用水关系运行,模式不改变。终端水价管理形式也不发生变化(即: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乡镇水管站,由乡镇水管站给村组和农户供水;河流域管理处供水到农民用水户协会,由农民用水户协会给农户供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发改、经信、水利、财政、农业、电力等有关部门和三工镇、六工镇要各司其职、密切协作,全力做好我市河灌区乡镇农业高效节水向高效用水转化配套政策制定等农业水权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工作。

农业资源权 篇3

关键词:植物基因资源;农民权;知识产权保护

1 农民权溯源及其发展

本文论及的农民权是指“源于过去、现在和将来农民在保存、改良和提供植物基因资源(尤其是那些集中体现物种起源与多样性的基因资源)过程中所作贡献的一种权利,这些权利由国际社会代表全世界的农民行使,目的在于确保农民的各种利益,并支持他们将已经作出的这种贡献持续下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民权”是由于很长一段时期里发展中国家相关利益群体的权益被忽略,而某些发达国家的“生物海盗”行为日益猖獗,发展中国家痛定思痛,才思考总结出来的这样一个试图打破现有不公平的利益分配格局的举措。

“农民权”一词最早源自于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内部的一场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在以遗传资源为基础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中,遗传材料提供者与生物技术提供者在利益分配中的不平衡。(1)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第25届大会通过的第4号决议(Resolution 4/89)承认了各区域种植者(农民)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构成了全球植物生产的基础;第5号决议(Resolution5/89),在4/89号决议的基础上,首次明白无误地确认了种植者的权利——农民权(Farmer's Right):联合国粮农组织1991年第26届大会通过的第3号决议(Resolution 3/91)正式承认各国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主权”,并认为,农民权将通过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基金的支持加以实现。1992年,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签订的《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是涉及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第一个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国际协议。该公约明确反对遗传资源是全人类共同遗产的传统观点,首次确认了各国对其遗传资源拥有主权的原则。(2)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内罗毕最后文本的第3号决议载明“有必要寻求解决办法,以解决植物遗传资源有关的各种突出问题,尤其是(1)《生物多样性公约》所强调的非原生境收集物的获取问题;(2)农民权问题”。(3)1992年联合国启动的“21世纪议程(AGENDA21)行动计划”指出必须逐步实现农民权。(4)1996年有150个国家加入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基因资源全球行动计划”(Global Plan of Action),并通过《莱比锡宣言》,把在国际、区域和国家层次上实现农民权,促进源自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利益的公平分享作为长期目标之一;(5)2001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通过了《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取代了运作18年的《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承诺》。条约第9条“农民权”为标题,正式将农民权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全球范围内予以确认。条约要求各缔约方应当适当地根据其国内立法,采取措施保护和促进农民权,包括:①保护与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②公平地分享植物遗传资源利用所带来的利益;③有权参加国家关于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政策的决策。

2 农民权的性质及内容界定

2.1 农民权之知识产权属性分析

农民权的理念虽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但至今仍不能切实实现,究其原委,多数人认为农民权是一种抽象性权利,更有人认为其仅是道义上或政治上的权利,若停留在这一层面则农民权的实现极有可能成为空中楼阁,笔者认为应将农民权具体化,作为一种知识产权性质的权利,那些利用了传统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专利权人、植物新品种权人就应承认农民权的在先权利,并与之按某种方式分享商业利益。

一些学者竭力反对将农民权纳入知识产权领域,持这种观点的人坚持认为农民权与现代知识产权相去甚远,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要求,其理由主要是:第一,农民权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难以确定;第二,作为农民权客体的植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大多已处于公有领域,很多已被世界各国广泛交流和应用,将公有领域的东西划入专有领域将会阻碍知识的传播和获得,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从社会效用的角度讲应该把权利配置给能再生产出更多财富的人;第三,农民权主要源自于历代农民过去的贡献,无论是遗传资源还是相关传统知识都是历史的遗产,而知识产权制度的目标则在于激励创新。

这种观点乍看很有道理,实则有漏洞可寻。

首先,农民权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利,但群体性的权利未必不能成为知识产权,地理标志就是活生生的先例。TRIPS协议中的第3节、第22条1-4款,把地理标志与商标、专利、版权并列作为一项独立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而地理标志一般也不为某个特定主体所有。另外,农民权的实际权利主体难以确定也是事实,但并非无法解决。有学者认为应将国家作为农民权法律上的权利主体3,这种法律设计符合植物基因资源的国家主权原则,同时可以避免一国之内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纷争,防止国家权益的流失。笔者认为应当通过遗传资源管理方面的国内立法指定某一政府部门或者研究机构代表国家参与惠益分享。

其次,效用最大化的牺牲虽然可以导致财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进步,但只是一种短期效应,从长期来看将危害社会的持续发展。“公平是法的逻辑前提,法因公平社会之需要而产生”。公平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但只有实质的公平才是真正的公平。形式的公平看似提供了公平的机会,但事实上由于经济、历史、政治等多种原因,在机会的利用和获得上往往是不平等的,这就造成优势群体凭借自身优势能获得更多机会,占有并享用更多社会财富,而弱势群体在劣势环境下一步步走向恶性循环。实质的公平应承认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宽容这种不同性,并提供一种机制使不同群体能够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不公平意味着制度缺乏正义的基石,因不公正的制度导致的财富分配将导致人们对法律和社会制度的不信任。同时,效用不能代替公平。基于以上原因,当植物基因资源和传统知识导致商业受益时,其提供者应该获得合理的经济补偿。

最后,用专利制度的创新性否定农民权可以具有知识产权性也未必科学。学者唐广良有一个很好的说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利用这些共同遗产开发出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成果的潜在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让人们有了更加积极的选择,即积极地“利用”而不是消极的“保存”……这些遗产中的某些要素已经不再仅仅是祖先遗留下来、要求我们持续保存下去的遗迹,而是具有巨大开发价值的“资源”。既然如此,人人的自由使用'便成为值得怀疑的并有理由加以改变的事实。

此外,我们还需要对专利制度的目的重新进行推敲。专利制度的目的是鼓励创造性劳动还是增加知识供给,还是其他?有人认为专利制度是鼓励创造性劳动,笔者对此并不赞同。笔者认为鼓励创造性劳动是专利制度的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如果说专利制度是鼓励创造性劳动,那么专利制度就没有理由把发现排除在专利范围之外。那么是增加知识供给吗?笔者认为也不是。专利制度如果目的在于增加知识供给也没有理由把发现排除在专利范围之外。那么专利制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公众与知识创新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既是专利制度的功能,也是专利制度的目的。专利法的功能不是保护新知识而是一种利益分配机制,从公平的角度看给予农民权非常合理。

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几百年来,知识产权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也在不断地作出调整,新的知识产权类型也逐渐出现。如果真正尊重农民权,就不应阻碍其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只要受农民权保护的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构成了专利和植物新品种的基础,那么农民权就理应成为相关专利权或植物育种者权的在先权利同时后续开发者应当与农民权的所有人分享由此带来的利益。

2.2 农民权之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历史基础和理论支持,农民权始终处于概念不清晰、内涵和外延无法确定、工作主题宽泛而抽象的阶段。因此需要对其作一具体界定,从而便利实现措施的选择。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论及的“农民权” 不包括动植物新品种条例中的农民特权1,笔者认为农民特权在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呈现不断的强化的趋势下,作为一种与知识产权相对的权利将会受到越来越强的限制。与其不现实地要求保留更多的农民特权不如顺势而为转而寻求实现知识产权性质的农民权,这样,发展中国家反而可以在强化知识产权的大趋势下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

根据《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第9.2条款规定,农民权的内容包括:(1)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相关传统知识;(2)公平地分享植物遗传资源利用所带来的利益;(3)有权参加国家关于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政策的决策。根据学者Riley的观点,农民权应当包括:(1)留种权;(2)使用最新技术的权利;(3)第三方采集遗传材料时的知情权和复制样本权;(4)因提供遗传资源而获得社会声誉的权利。

笔者认为农民权的内容应包含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其权利主要有:(1)获取和利用植物基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知情同意权。获取和利用者要充分说明将如何获取和使用该遗传资源。这一权利是获得其他相关权益的基础,否则其他权利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开发利益分享权。开发利用者应当与资源起源国和其他资源托管者公平分享由使用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而产生的利益,包括非金钱形式的利益和商品化情况下的金钱利益。西方国家在传统知识和知识产权问题上具有欺诈性和虚伪性,一方面诬陷发展中国家窃取知识产权,另一方面却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明和丰富资源获得他们的所谓专利从而牟取暴利。因此,基于公平必须确认对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使用不是免费的,民族群体能够借助许可和处分而获得应有的权益。(3)因提供遗传资源而获得社会声誉的权利。那些损害性使用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行为必须受到足够严厉且可操作的救济机制的禁止和惩罚。其义务主要有:(1)为相关获取提供便利(2)继续为植物遗传资源和相关传统知识的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作出贡献。

3 知识产权性的农民权实现的重要意义

(1)坚持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植物遗传资源及其传统知识的保护将颠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

植物基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绝大多数都发端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地存在。而现在体现这种多样性的基因资源,却要面临着越来越膨胀的知识产权制度的威胁。传统知识产权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通过权利的授予而保护私人的垄断性利益,无论是相关技术的获取、转让,还是最终产品的惠益分享,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可能为遗传资源保护提供一些激励,但这种保护可能引发或者刺激对现存生物资源的过度开采,从而对遗传资源的保护产生了“事与愿违的鼓励作用”,“种子战争”和“生物海盗”就是典型的例证。

在“生物海盗”行为中,培育出植物基因资源和积累相关传统技术知识的发展中国家和当地社区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补偿。由于资金匾乏,这些国家的政府无法拨款保护这些资源的自然聚生地,无法购买开发这些资源的专业技术。由于技术落后,他们无法采用相关先进技术来弥补这些损失。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基因资源的流失,甚至直接威胁到本国的经济发展,使本国又一次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制约的威胁。许多传统知识也因为缺乏保护和利用的动力而失传。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其引发的后果将难以估量。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趋势下,继续坚持传统的知识产权制度对植物遗传资源的调整将极有可能颠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方式。

(2)对与植物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农业传统知识使用和在发展中提高的必然要求。

对与植物基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知识产权保护,为相关传统知识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其获得某种尊重和肯定,有助于传统知识的保存,促进传统知识的使用及创新功能。“传统知识的保存不仅是自我身份权的关键构成部分及土著和居住人持续生存下去的条件,而且是人类文化遗产的核心要素。”对与植物基因资源有关的传统知识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将在法律上肯定传统知识的价值,提高该知识的形象,并有助于在拥有该知识的群体内外形成对知识的尊重。同时,外界对传统知识的使用带来的经济回报,可以为传统知识的存续和创新创造更好的经济基础。

(3)公平地分享植物遗传资源带来的利益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代农业作物中的这种基因多样性资源,绝大多数都发端于发展中国家,或者在发展中国家同样地存在。这一分布不均的客观事实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基因资源方面扮演的是配体(donor)的角色,发达国家则是受体(recipient),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输送到发达国家的基因资源的价值是十分惊人的。在 1994 年 8 月 16 日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福(Warren Christopher)敦促美国参议院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信中就说到,仅美国小麦、玉米这两类主要作物行业平均每年从发展中国家获得的基因材料就价值 102 亿美元之多,2可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农业、生物产业方面的支持之大。而现在,受体国家们却觉得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获利还不够多,要通过建立更为严苛的知识产权制度,来反噬那些为他们长期提供基因资源的配体国家。

考虑到农民对植物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掌握和理解,以及他们保护生物资源的世代努力,我们应当在机制的选择和创设过程中认同并尊重他们的权益。否则,各相关利益方将无法在资源的获取、利用和惠益分享方面达成共识。同时,农民权对确保世界的粮食安全举足轻重,因为它有利于刺激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从而确保了世界范围内粮食和农业的产量。才可有效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才可高效的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忽视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在这个领域的不良效果,否认对农民权的保护,就将大大削弱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拥有者对珍贵自然资源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益的知识和实践的发展和维护的积极性,从而使人类和环境受损。

4 知识产权性质农民权的实现刍议

4.1 农民权的国际层面的实现

第一,通过国际条约取得国际社会的认同。

农民权的实现离不开国际层面的协调和统一,而且也必须借助法律强制力来加以保障。这不仅符合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国际性的特点,也可以避免发达国家逃避应尽的义务。

CBD 缔约方大会在第 V/26B 号决定第 1 段中“考虑到正在就第 8(j)条和相关条款进行的工作,重申特殊制度这样的制度和其他保护土著社区和地方社区传统知识的制度在公平分享利用这种知识所带来的惠益以实现《公约》各条款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若干国家的政府也认为,有必要建立保护传统知识的特殊制度。如果条约目标及有关安排能够实现,则必定能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进步,从而增强其在全球环境保护事业中的参与热情与执行力度。可见,对农民权相关内容的国际法律保护已经初见端倪。

然而,在WTO新一轮谈判最近对TRIPS协议27.3(b)条的重新审议中,欧盟代表坚持认为:“从广义上讲,农民权并未直接涉及知识产权的保护主题,知识产权的主要目标是鼓励创新,而农民权更多地是对农业社区一种回溯性的补偿,是基于其过去在培育农业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产生的,虽然在某些方面涉及到传统知识,但农民权的外延太过宽泛,难以通过TRIPS协议理事会来处理,它更应该由其他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加以解决”。最具法律约束力的世贸组织TRIPS协议目前还没有承认农民权,其新一轮谈判的结果将对农民权问题作何规定尚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应当在国际条约中,创设一种新的权利概念提供特殊保护,首先肯定农民权是一种知识产权,在专利法的体系下做专门规定,直接规定与之相关的专利权的惠益分配方法。

第二,国际组织协调管理。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小组(CGIAR)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保护的两大主导力量。FAO从1947年就开始了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活动,1957年创办了第一个国际植物遗传资源通讯期刊,1965年成立了作物种质考察和引种转家组,1983年成立了政府间磋商协会组织,即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FAO还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大量植物遗传资源技术合作项目,并建立了全球种质资源非原生境保存协作网和早期预警信息系统。笔者认为FAO和CGIAR同样可以为农民权在国际层面的实现起到推动作用,缔结关于农民权的国际条约,由某一国际组织(如FAO)负责管理和协调农民权,各成员国是农民权法律上的主体。各国根据有关的国际条约和国内法设立农民权的专门机构,代表国家行使或承担农民权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根据各国的申请,就某一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查,确定有关农民权的所属国,在此基础上,农民权将作为一种在先权利参与有关知识产权利益的分享。

4.2 农民权的国内层面实现

除了在国际立法上寻求完善,在国际合作关系方面寻求协调,资源本土国如果要切实保障权益,那么自身的积极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之一。

第一,将农民权立法化。

许多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这个方面的明文规定,但农民权立法化的进程已经在一些国家启动。印度于2001年9月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涉及农民权的国内法《植物品种保护和农民权利法》,对农民权的具体内容作了规定。赞比亚、泰国、孟加拉国也出台了相关法律。非洲统一组织(OAU)2000年制定的《生态资源示范法》第五部分对农民权的定义及其范围作出了规定。它表明已经又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把农民权立法化的进程中来。我国现行的与遗传资源相关法规主要强调生物品种的保护,而忽略了遗传资源和遗传能力的保护,如对生物遗传基因和转基因生物品种的保护;《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注重对植物品种权和品种权益人的保护,而对遗传资源使用和交换活动中存在的权属属性的规定很少。对地方社区和农民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方品种的保护措施也没有明确规定。1

第二,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

在国家层面上,农民权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和协调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保存和利用等事宜,农民权的事实主体将通过国家农民权专门机构实现权利并承担义务。必须有一个健全机制和机构的存在,作为农民与遗传资源使用者的中介,既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又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例如,《遗传资源条约》所设计的利益分享,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国家转移利益的制度,包含了提供信息、转移技术并帮助对方,利益提取制度和自愿捐助制度。如果遗传资源提供国国内缺乏合理有效的机制和机构,不但在遗传资源的管理、利用和输出中存在困难,难以保证珍贵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益的分享,并且,即使有产生的利益直接和间接流向国内时,也会因为欠缺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管理制度及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而难以将所得利益更好的用于保护和发展国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难于保护农民的合法权利。因此,在国内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才可有效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才可高效的与国际社会进行合作,在保护本国利益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三,促进地方社群的有效参与。

当前世界上90%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开发是在土著、传统居民等地方社群领地内进行的,他们更为关心对领土上的资源和传统知识的控制、保护以及惠益的分享机制,他们可以赋予遗传资源多样性保护最优先的地位,最大程度的确保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知识产权框架内,知识产权性质的农民权为其事实主体提供了基本的权源,当农民权得到确认时,地方社群可以据此提出自己的权利要求,主张公平惠益分享。目前,由于当地居民潜在的权益并没有在制度上得到明确,因此地方社群很难充分而有效地参与各阶段、各级别的实施工作。在许多与当地遗传资源有关项目中,地方社群的参与水平是极低的。尤其应当重视的是,许多“参与”仅被视作一种补充或者补救措施,而不是作为一种可以对有关遗传资源获取、利用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的控制手段。应当在考虑生态系统方法的前提下,通过采取适当措施促进地方社群在国际、国内和地方各级有效地参与关于有关遗传资源的决策与实践,包括遗传资源的管理、获取和利益分享等。

5结语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是保护遗传资源多样性的有力武器,但同时知识产权问题其实是横亘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一道技术鸿沟、利益鸿沟。发展中国家应当转变思路,不在强化知识产权的大趋势下继续扮演被动、软弱的阻挡角色,而应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性质的农民权融入到知识产权保护的大趋势中,主动为自己争取权益。但同时应该预见到,虽然农民权理论已经从道义上为争取发达国家尊重各国人民长期以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植物基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铺平了道路,但将发达国家这种道德上的承诺转化为法律上的惠益分享机制,将在经济上同西方国家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其将受到的政治阻力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农业资源权 篇4

1 发电权交易产生的背景

在竞价上网的电力市场模式中, 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能耗机组将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小容量、低参数、低效率、高能耗机组是计划经济时代留下的产物, 在一定时期为国家的电力供应作出了贡献, 背负着巨大的人员包袱, 能否妥善处理这部分资产和职工去留直接关系社会稳定和众多家庭的切身生活, 强制小机组退出市场而得不到适当的经济补偿和自谋出路的缓冲期将激化矛盾。通过对发电电力市场的研究, 依据效率优先的原则, 引入期权交易的概念并演化为发电权交易, 通过置换合同电量, 主动采取市场营销策略, 降低生产成本, 谋取企业利益最大化和整体优化问题, 不仅可以使参与者回避不利情况的利益损失风险, 而且保留了有利情况下的获利机会。

在这种形势下, 改变按机组容量平均分配发电量计划的调度方式, 通过发电权交易, 将高耗能机组的电量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转让给高效率机组替代发电, 同时不改变小机组的营业收入, 可以迅速达到节能降耗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显然这是一个优化配置电力资源,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举措, 也是对电力市场的有益补充。发电权交易必然对发电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促使发电企业积极思考如何应对发电权交易、如何在发电权交易中获得更好的收益。

为了确保我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电力建设有序发展, 国家发改委颁布了《节能发电调度办法》, 相比较而言, 节能发电调度在节能减排力度上更严格、更坚决一些, 但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或者掣肘, 因此需要一个能够平衡各方利益的过渡模式, 而实施发电权交易就可能达到这样的目的。发电权交易是切实可行的资源优化行为, 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可, 在一些地方取得了不错的实践经验, 是处理电力行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过渡方式, 也为节能发电调度走出了一条新路。但从尊重历史, 正视现实两方面来看, 这种交易方式又是朝着建设全面电力市场不得不采取的方式。

2 发电权交易的电力市场属性分析

发电权交易是指产权独立的发电企业在拥有发电权份额的基础上, 由于一次能源供应不足, 或机组计划外检修, 或由于发电成本过高, 或环保要求等原因, 在同一发电公司内部或不同发电公司之间转让部分或全部合同电量的交易。通过不同类型和运行状态的机组优化组合, 以效率优先为原则, 动态调整发电状态, 提高发电企业之间发电相互补偿效益, 实现发电企业合作的“双赢”。由于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倾斜, 一般情况下风电、水电等绿色电力, 发电量是全额收购上网的, 因此, 主要涉及火电之间的发电权交易。

与传统电力市场不同, 发电权交易是基于合同电量 (基础电量) 的一种市场交易机制, 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具有符合市场属性的特质, 是特殊的市场存在形式, 发电权交易市场主体均为发电企业 (或发电机组) , 市场客体是电量与电价。发电权交易实质是以高效机组和低效机组的能耗差作为交易的效益由二者分享, 阻力较小, 而且不会造成电网公司购电成本的增加。发电权交易的标的物不是普通的实物或服务, 而是能给发电企业带来一定利益的权利, 是对合同电量的再分配, 以市场手段达到了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 既符合国家节能减排政策, 也维护了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发电权交易可以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突破口, 通过一系列的机制改革逐步走向更加开放、高效的电力市场, 这也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3 实施发电权交易的必备条件

发电权交易对于实现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设定的电力体制改革目标具有重大意义。但是, 由于电力工业的特殊性要求, 发电权交易也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才可以实施, 已具备这些条件的省级电力市场, 发电权交易势在必行, 也切实可行。

(1) 电力市场已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发电装机容量增长较快, 电力电量平衡富余, 设备利用小时长期徘徊甚至低于5000小时, 发电设备没有充分利用, 这是开展发电权交易的先决条件。当电力供不应求时, 发电权交易将受到影响甚至停止, 不管哪类机组都将投入运行, 此时, 发电权交易的前提将不复存在, 也无法继续实施。

(2) 电力市场成员中各类机组生产成本、批复电价差异较大, 为发电权交易奠定了基础和操作的空间。从机组的容量、效率、技术水平以及煤炭价格、排污政策等方面考虑, 区域内机组之间发电成本差距很大, 使得低能耗、低成本的机组替代高能耗、高成本机组发电成为可能。

(3) 电力市场各机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差异使得发电权交易势在必行。由于大参数、高效率机组效率高, 消耗资源较少, 除尘脱硫效果较好, 而一些老、小机组, 往往资源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 进行发电权交易已不仅仅是发电企业的要求, 更是全社会的迫切要求。特别是当前“节能减排”已成为国家强制性工作目标的形势下, 发电权交易可以有效地降低能源消耗, 减少污染排放。

(4) 发电权份额是发电权交易的基础。目前各发电企业主要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按发电容量平均分配获得发电权份额, 均可通过履行发电权获得企业效益, 发电权份额的多寡直接影响企业的利益, 这为发电企业进行发电权交易奠定了基础。即使在市场条件下, 发电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获得了发电权, 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履行发电合约, 也可以通过发电权交易降低企业损失, 因此发电权交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5) 输电网络的健全和交易平台的建设为发电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4 发电权交易的目标

4.1 节约有限资源

以火电机组为主的电力市场区域内, 各火电机组类型、运行状态各不相同, 600MW机组与中小火电机组煤耗率差异很大甚至相差100g/kWh, 如果各类机组都按相同发电利用小时进行发电, 必然造成煤炭资源的巨大浪费, 因此, 对发电企业来说, 采取办法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消耗, 节约资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发电权交易正是有效解决高耗能机组转让发电权、高效率机组受让发电权, 双方共同受益的市场机制, 且这种机制必然会取得节约有限资源的良好效果。

4.2 减少环境污染

在市场成员中存在大量的小火电, 不仅能耗较高, 而且往往设备老化, 装备水平较低, 没有脱除污染物的设备, 或者脱除效率不高, 而大机组, 特别是近几年投产的大容量、低能耗机组, 都装备了高效率的脱除污染物设备。发电权交易遵循效率优先原则, 即将高能耗、高污染机组的发电权通过市场交易转让给低污染、低能耗机组而大大减排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粉尘和灰渣等污染物, 对环境保护起到重大作用。

4.3 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低能耗、低污染的火电机组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大企业利益, 必然给资本市场发出明显信号, 有利于资金向高效低耗环保的电力企业转移, 而转让发电权的小火电, 也可以在不发电或少发电的情况下, 获得一定的收益, 有利于企业升级转型, 平稳过渡。

4.4 平衡各方利益

电力企业是一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行业, 投资多元化, 如果强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如关停小火电, 必然会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 也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而发电权交易可以有效平衡各方利益关系, 保护投资者利益, 保证电力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4.5 降低企业风险

发电企业面临煤炭价格不断攀升的压力, 上网电价不能按照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市场调节, 而电力行业事关国计民生, 不可能自由选择生产方式, 政府实施的煤电价格联动往往滞后于市场, 使发电企业效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 发电企业也可能因为自然、市场、机组本身等原因无法履行发电计划, 必然蒙受无法履约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通过发电权交易, 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降低企业风险。

4.6 缓解电网阻塞

由于电源布局和用电负荷中心的不均衡, 电网依然存在一些输电阻塞情况, 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将非负荷中心发电企业的电量转移到负荷中心的发电企业替代发电, 可以有效缓解电网阻塞, 而不影响非负荷中心的发电企业利益。

4.7 促进电力改革

发电权交易能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污染物排放, 提高效率, 非常符合国家能源政策, 且交易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发电权的有偿转让, 有效地维护了企业自身利益, 对促进电力改革和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

5 发电权交易双方的竞争策略

本文讨论的转让方主要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小火电, 其变动成本也较高, 小火电参与发电权交易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政府所倡导的。通过发电权交易可以提高发电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自主权, 提高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

在发电权交易中, 发电公司都是基于得益最大化, 不断优化竞争策略,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自己的变动成本, 购买方希望购买发电权, 但转让方会惜售发电权;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己的变动成本, 转让方希望转让自己的发电权, 但购买方不愿意购买发电权;如果转让价格远远低于购买价格, 转让方将存在不能将电量转让出去的风险, 发电权交易失败;如果转让方和购买方的变动成本相等, 发电权交易将无法实施。因此, 实践过程中确定转让价格务必综合分析本供电区域内各时段负荷特点、燃料供应价格波动周期及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 同时考虑发电权购买方自身的生产能力、经营策略、市场变化等情况。

转让方竞价行为研究。在发电权交易中, 由于转让方的数量较多, 很难形成一个合作性组织, 每个交易主体都以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为使自己的利益损失降到最低, 转让方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非合作博弈, 所以都会选择高价出售, 而这个结果也有利于提高购买方的积极性, 有利于发电权交易的实施。假设有A、B两个公司在转让发电权, C公司购买发电权, 转让方中报高价者优先与购买方成交, 成交电量也较多, 报价低者成交量很小甚至没有交易电量。如果考虑到市场上购买力足够全部购买A、B公司转让的所有发电权, 此时, 转让方会考虑使用低价策略, 但是存在它的低价与购买方高价进行撮合的危险, 其交易价格不一定比采用高价策略和购买方的低价进行撮合的平均价低, 所以在报价中, 转让方依然会采用高价策略, 才不至于出现发电权交易失败的风险。

购买方竞价行为研究。发电权购买方通常都是大容量、高效率、低污染低排放的大火电, 大容量机组的设备利用小时偏低, 对于发电权交易有着强烈的愿望, 通过发电权交易, 可提高机组负荷率, 降低供电煤耗率, 单位变动成本下降, 增加企业收益。如果购买方较多, 每个购买方都试图降低其报价以实现发电权交易的成功并多购买发电权以便获利更多, 购买方之间也很难形成合作性博弈。

发电权交易双方博弈行为研究。在平均分配发电权的情况下, 大火电的变动成本远远低于小火电的变动成本, 合适的交易价格, 对交易双方都可获利, 因此, 发电权交易对双方来说都是乐意接受的。发电权交易实践证明, 在近似相同的发电环境下, 博弈双方比较清楚各自发电成本情况, 交易双方更愿意通过协商决定转让价格, 只要转让电量确定, 交易双方各自的收益都基本上确定, 这是一个合作性博弈。

6 发电权交易的节能效益实例分析

对于河北电力市场而言, 火电企业比重占总装机的95%以上, 小火电与大火电之间的发电权交易是主要方式, 各火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机组能耗、检修计划、燃料供应主动参与市场交易, 不再只接受调度命令被动发电, 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另外, 在确保电网安全的前提下, 积极参与交易中心组织的中标火电的调度, 优化配置网内各类型火电机组, 节能减排, 最终达到全社会整体优化的效果。

以大唐集团马头电厂为例, 一个具有5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 机组概况为2×110MW、2×200MW的老小机组, 积极响应国家“上大压小”政策, 主动关停机组容量620MW, 每年发电权份额为39.55亿千瓦时, 平均供电煤耗为395g/kWh, 厂用电率9.6%, 标煤单价800元/吨, 低位发热量18500 kJ/kg, 无脱硫设备;替代方机组容量为600MW机组 (煤电一体化企业) , 厂用电率4.7%, 供电煤耗为310 g/kWh, 原煤含硫量1%, 脱硫效率96%, 低位发热量21000kJ/kg, 标煤单价640元/吨。仅从节能和减排SO2两方面来粗略考察2010年发电权交易的效果。

从上表中可看出, 开展发电权交易节省了原煤24.38万吨, 减少燃料成本17757.11万元, 因减少SO2排放量24580吨, 减少排污费3104.45万元;节省厂用电量19380万千瓦时, 按照标杆电价计算可增加收入6407万元, 发电权交易产生了边际收益27268.56万元, 这还不包含少耗用煤炭而少排氮氧化物、粉尘等污染物少缴的排污费。而39.55亿千瓦时电量对于8×600MW机组来说, 发电利用小时增加824小时是完全可行的, 发电权交易效果非常明显, 提高了发电企业效益, 而全社会获得了环境保护。

摘要:实现电力改革目标的手段有多种, 电力市场竞争是其中一种, 发电权交易又是电力市场众多交易方式的一种, 各交易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进行发电权的有偿转让, 各类发电企业通过适当的竞争策略提高了经济效益, 也有效提高了发电行业整体的能源使用效率, 以市场手段达到了资源优化配置、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效果。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发电权交易可以作为电力市场改革的突破口, 为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提供一条新思路。

农业资源权 篇5

杨冬权在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

编者按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10月28日召开的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上提出了“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为目标,开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新天地”的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期间,国家档案局将把加快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推动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进展。实现这一目标,标志着全国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以下刊登讲话全文。

(2010年10月28日)

这次全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现场会,是我局继2008年湖北宜都会议之后,再次召开以农业农村档案工作为主题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这体现了我们对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特别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重视。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交流各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研究和探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为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昨天我们参观了胶州市马店镇、北关办事处、营海办事处及王家村、陆家村、郭家庄村,他们综合运用把涉农档案信息上网、刻成光盘或复印送到乡村等办法,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这种不等不靠、勇于创新、有条件要干、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的精神,这种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做法,值得大家学习。刚才,青岛市档案局等7个单位介绍了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还有北京市档案局等26个单位书面提供了经验材料,相信同志们和我一样,都有很大的启发和收获。实践证明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在广阔的农村基层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可以大有作为。

下面我讲两点:

一、当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实施“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在2008年湖北宜都会议上提出的。当时有些同志不太理解,认为农村有什么可共享的档案信息?更多的同志认为这项工作难度很大。但两年来各地的创造性工作已使这项工作遍地开花并丰收在望。

(一)勇于创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档案工作的一个全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供大家套用,面对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各地档案部门不等不靠,抓住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浙江省政府2005年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通知》,要求“到2008年底,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全面建立农村信息服务点,实现‘乡乡通宽带,村村有电脑,百万农户有信箱’的目标”。省档案局抓住机遇迅即提出实施全省“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并在萧山、嘉善等地试点。到2009年底,全省已有7488个行政村安装使用了省档案局免费提供的行政村档案管理软件,达到全省农村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这个发展趋势,档案领域的“数字浙江”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完全实现。

广东省档案局通过省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上载自编的《“三农”工作常用文件选编》,同时在该网络上提供《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服务手册》和“农村基层档案管理软件”,供农村基层免费下载使用。东莞、中山、珠海、肇庆、江门等市依托政府网、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等信息平台上载涉农信息,运用网络手段开展“三农”信息查询服务。到2010年7月,全省21个地市开通了档案公众网站,提供政府公开信息和开放档案查询。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有10360个行政村通过农村党风廉政信息公开网站,可查询镇村党务、政务、财务等公共档案信息。

河南省18个地市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中牟县档案局建立“中牟电子文档中心”,实现了档案在线查询、在线归档、在线咨询。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为档案室配齐电脑、扫描仪等硬件设施。2009年县档案局全面启动了“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利用门户网站设立了“三农档案查询利用中心”,提供有关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农机服务的档案信息,实现了开放档案和已公开信息目录的网上查询。农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查到本村的有关档案。

重庆市档案局2009年印发《关于启动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在网上开辟“三农档案”专栏,上载本级政府涉及“三农”工作的公开信息和已开放档案目录,逐步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目前全市各乡镇基本上都配备有计算机,并且基本上都连通了互联网;各行政村中的绝大多数都配备有计算机,其中部分连通互联网。

2008年大连市政府启动了全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市档案局与市民政局加强沟通协调,将村级档案室建设列入《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档案室作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一场九室”建设的一项内容与项目建设同步实施。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全市440个村级档案室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市财政同时为440个村档案室提供了配套资金,统一配置了电脑、打印机、档案管理软件等,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二)争取领导重视和资金支持,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保障

湖北省档案局根据省领导关于信息共享工作的要求,抓住机遇,要求全省档案部门在三年内建成以省电子政务为平台,方便人民群众查阅电子档案和开展远程服务的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省档案局与扶贫开发部门联合,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扩大贫困地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试点单位。不少部门投入几十万元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为顺利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保障。宜都市委、市政府把档案信息共享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目标考核,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市委、市政府专门召开动员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就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共享提出具体要求。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亲自办点,示范推进,推动了共享工作向纵深开展。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及档案信息“村村通”试点工作列入了《天津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惠农工程项目》。市农委、市民政局与市档案局联合召开了全市新农村档案工作现场会,把农村档案信息“村村通”工程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2007年浙江省档案局就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对行政村档案软件的推广、人员培训和欠发达地区农村档案规范化建设进行专项补助。各地档案部门也积极争取把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如湖州市落实市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全市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杭州市萧山区已累计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村档案信息化建设。诸暨市每年争取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补助农村规范化档案室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条件,增强了档案部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安徽省档案局与省新农办联合发文,在全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乡(镇)村创建活动,制定了验收标准,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纳入验收内容,实行一票否决。今年底,省档案局、省新农办将根据验收结果,联合表彰验收合格的创建单位。

(三)整合档案信息资源,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奠定坚实基础

河南济源市档案局通过对涉农档案资源的深入整合,促进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目前,市直各涉农部门、各镇、街道及村(社区)的档案工作均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涉农档案资源得到了全面整合;全市16个镇、街道和市直各涉农部门均建立了公开利用场所,婚姻、计划生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安全饮水、阳光工程、征用土地、农村低保、移民、林权档案实现了目录数据化;全市有200个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档案目录数据化。

大连市及区县档案馆全面开展了档案数字化工作,形成独生子女、婚姻登记、军转干部安置等民生档案专题目录500多万条,档案全文扫描400多万页,为档案信息共享提供了基本保障。

江苏省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南通市网上村村通平台,在网上设置了各村的页面,将公开的档案资料采集、上传、更新。农民上网就能看到各村的信息。

(四)不拘一格,积极探索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模式和途径

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怎么共享?”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许多基层的同志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探索出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用实践回答了这个问题。

杭州萧山区档案局积极实施“民生数字档案下乡进村”项目,他们依托政务网建成了县、镇、村三级数字档案室,共建立各类档案电子目录数据170万条,扫描档案150万页,已有21个镇街33个行政村和社区开展了档案全文数字化并建立了档案网站,开辟了档案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青岛胶州市档案局组织人力物力把各级政府制定的惠农政策及市各职能部门制定的配套措施3000余份已公开现行文件制成政府信息资源库,刻录光盘3000多张,向全市811个行政村免费发放。这些文件内容涉及教育、卫生、医疗保险、土地承包、林权改革、粮农补贴、金融信贷等40多个类别,基本上能满足农民群众对档案的查阅使用需求。

沈阳市依托农业科技信息网,一方面在区县成立农业信息中心,开通农业信息网站,形成区、乡、村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农户可以网上查询档案部门发布的国家有关涉农政策。另一方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实行档案、信息、图书、资料一体化管理体制。目前,全市共建成108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这种一体化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为沈阳市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新尝试,也成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新突破。此外,还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平台,把“三农”可公开信息、已公开现行文件、村务公开信息、已开放档案目录、家庭档案知识等通过网络共享,让广大农民不出村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档案信息。

四川攀枝花市各乡(镇)普遍建立了案卷级、文件级目录数据库,从2009年以来,乡(镇)形成的文件已全部实现全文挂接,并开始建立和完善知青、婚姻、失地农民安置、土地征用、第二轮土地延包等专门档案数据库,村民在各乡(镇)的利用大厅就可以查到相关信息,对其中利用率高的婚姻、土地承包等档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处理,逐步实现了查阅打印一体化,大大提高了档案查准率,为解决农民各种问题服务。

重庆北碚区档案局依托区委组织部远程教育网,开辟服务“三农”档案信息专栏,以镇、村网点在线阅览平台建设为重点,截至2010年5月底,已建成开通107个村级网点,初步实现在线查阅“三农档案”的目标。同时大力推广运用电子文档管理系统进行立卷归档,使乡(镇)档案工作也在网络环境下操作、管理并提供档案利用。米易县每年在乡(镇)、村两级按电子文件管理系统要求归档完毕后,将全部数据集中到乡(镇),再由乡(镇)进行涉密处理后,将各村数据与本乡(镇)数据一并刻录成光盘下发各村,供各村在单机上查阅使用,部分实现档案信息的初级共享。

(五)为维护农民权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信息共享的根本目的是方便广大农民快速、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类信息,以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四川新津县档案局加强与涉农部门的协作配合,利用覆盖全县的光纤网络及设备设施,对全县公众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服务,满足公众对政务信息,特别是对民生民情档案的需要。目前,新津县所辖村(社区)已有3000多人通过电子政务网在村(社区)查阅到所需档案信息。2010年4月12日,新津县花桥镇村民赵兵、王冬梅在花桥镇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网查到了自己的婚姻档案,为其购房提供了有效的凭证。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自建馆以来,有15万人次通过网络点击该馆的网上档案信息;塘厦镇所辖村近三年来通过利用公共档案信息,解决争议纠纷647起。重庆丰都县都督乡把本乡资源等情况发布到网上,该县一家公司从网上看到后,经实地考察,2009年进驻该乡,建成食用菌种植基地,解决了100多名富余劳动力转移,农户直接创收100多万元。2008年10月,江西南城县徐家乡湖东村村民因山林界线不明,阻止鹰瑞高速公路施工,有关部门通过县档案馆的数据库,查到该村山林权证,很快解决了纠纷。天津北辰区沙庄子村一农户油菜忽生怪病,他通过村里的网登录“村村通”三农档案专栏,找到病因,并按网上的方法救治,使菜顺利上市。安徽霍山县档案局全面整合茶叶质量安全档案信息,建立了霍山县茶叶质量安全追溯档案信息查询系统。消费者在购买霍山黄芽茶叶时,只要登录霍山档案方志网,输入产品外包装上的26位追溯码,即可知道该产品从种植、采摘、收购、鲜叶检验、初加工、精加工、成品检验、内包装、外包装、销售等全过程的所有信息,实现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提高了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六)加大培训力度,打造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层队伍

宁波市镇海区档案局以编写软件指南、上机操作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全面推广村档案现代化管理软件,使村档案人员的业务素养有了进一步提高。同时还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加强电子文件、多媒体文件的收集力度并对纸质档案进行全文扫描,指导他们进行电子文件的系统整理、安全备份,为以后村级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网络化打好了基础。

黑龙江克山县古北乡政府为提高基层档案员素质,召集各行政村的档案员,进行计算机知识培训。每个行政村的档案员都上机演示,做到学会为止。

河南济源市档案局开发了《档案管理电子平台》管理软件,在全市推广使用。他们组织了20个试点单位的人员进行了专业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并对各镇、街道、市直单位档案人员进行轮训。现在,市直各单位和各镇、街道均配备了计算机,部分单位配备了扫描仪,全市520个村(社区)实现了村村有电脑。

当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虽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涌现了一批成效明显的典型单位,但从全国范围看尚属起步阶段,仍然存在普及率不高、覆盖面不广、档案信息共享深度不够、档案部门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不足,未来工作任重道远。影响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发展主要有四方面因素:一是畏难思想普遍,很多地方不敢去想,不敢去干;二是资金投入制约,使档案信息共享难以形成规模;三是资源整合制约,影响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四是专业人才匮乏,使工作难以有效开展。面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态参差不齐、农民档案信息需求层次多元的新形势,做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需要继续做出更大努力。

二、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这作为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也作为全国档案工作的一个亮点来抓,争取在“十二五”期间,使这项工作取得突破性和实质性进展。具体地说,就是争取在全国90%左右的农村地区实现各种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其中,确保东部省份有80%左右、中部省份有60%左右、西部省份有40%左右的乡镇和村,要实现网络形式的档案信息共享。这一目标如能实现,我国的档案工作水平和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水平,就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怎么去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呢?关键要解决“怎么看”和“怎么干”的问题。

概括地说,“怎么看”,首先要看清什么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简单地说,就是把涉及“三农”的档案信息,通过各种可行有效的形式,送到农民身边,实现农民利用档案信息不出村的目标。“共享”实际是更大范围、更多人的利用。传统的档案利用是一对一的提供利用,“共享”则是一对多、一对众的提供利用。这是现代档案工作与传统档案工作一个本质性的重要区别。实现“共享”,都有些什么可行有效的形式呢?目前各地已经做的,至少有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网络形式,也就是在已经通有各种网络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上传到网上,农民和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利用。这是目前最先进的形式,可说是最广泛的共享。第二种是电脑加光盘的形式,也就是在网络没有覆盖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刻成光盘,送到有电脑的乡、村档案室或其他公共场所,农民可以在电脑上看光盘中的档案信息。第三种是纸质复印形式,也就是在没有网络也没有电脑的地区,档案部门把涉农档案信息编印成册,送到农村档案室、文化室、农家书屋等,让农民利用。当然在网、盘、书这三种形式以外,有些地方还创造了其他的形式,如运用电子触摸屏或广告屏、运用电视滚动字幕、运用手机等发布档案目录等信息。但不管哪种形式,只要把档案信息主要是涉农档案信息送到农民身边了,农民能在本村方便地利用到档案信息,享受到档案信息的便利了,都可以叫实现了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并不是说只有运用最先进的网络形式才算,别的形式就不算。只有这样认识,我们才能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地推进农村档案信息共享。

“怎么看”还要看清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重点。第一要看清需要共享的档案信息内容的重点,那就是农民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主要是三部分,一是各级特别是本县市政府及其涉农部门以及各个乡镇发布的有关“三农”的政策性文件;二是关系到农民各方面切身利益的凭证性材料;三是可以帮助农民致富和更好生活的各种知识性、技术性信息。目前需要共享的并不是所有“三农”档案,而主要是这三部分东西。它们主要存在于县级档案馆和县级各涉农部门以及各个乡镇。第二要看清开展这项工作的重点部门。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重点部门是县级档案局馆、县级各涉农部门的档案室、乡镇档案室,其中,县级档案局馆是重中之重的关键部门。为数众多、处于最基层的村级档案室,由于其档案就在本村,其他村的人很少利用,所以,即使他们的档案暂时不上网、不扫描,也不太影响农村档案信息的共享。作为农村档案信息的落脚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怎么让上级档案部门送到村的档案信息有效地提供给村民利用。等将来条件具备时,村的档案再扫描上网。

所谓“怎么干”,首先要弄清本县市乡镇和村目前有没有通各种网络、大约有多少地方有电脑,从而根据这种县情,确定干的方向或形式。已通有各种网络的可选择把相关档案数字化后传到网上;未通网络但已有电脑的可选择把相关档案数字化后刻成光盘再分送到有电脑的乡、村;连电脑也没有的,则可选择把重要档案编印成册,送到农村。其次要重点解决最基本的设备。共享工作的最基本设备是数字化扫描设备,即扫描仪加上电脑,一台(套)约需七八千元,一个县要想启动这项工作,至少也必须有一台(套)扫描设备。如果要刻录光盘或打印,还需再花一两千元,配刻录或打印设备。这些设备有条件的县可以自己解决,条件差的县可以省、地、县三级共同解决,即省级、地级、县级各拿一部分。一台扫描仪如果充分利用,一年至少可扫描二三十万页档案,即使一个县仅有一台,五年下来,扫描数量也较可观了。只要把档案扫描了,数字化了,就既可传到网上,又可刻成光盘,也可打印成册,从而实现共享。第三,要有具体的干法。有条件的县,可让各重点单位分别配备扫描设备,让他们各自扫描自己的,条件差而只有一台设备的,可由县档案局馆集中使用,分头到各重点单位去扫描。扫描中要先扫农民急需的且又是内容可以公开的,扫描后经审核即可传上网或刻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村。网络或电脑都不必是档案部门专用的,其他部门的也可以,只要在乡镇和村的公共场所就行,档案部门完全可以借助它们为农民提供档案信息共享。

具体地说,究竟“怎么看”、“怎么干”,我们需要做到五个“进一步”。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认识

1.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农村档案反映了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成果,记录了新农村发展的整个历程,是今后新农村建设必须应用的基础性信息,对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实现村民民主决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新农村建设不但体现在建新房、修新路等农村硬件的改善上,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科技文化资源、档案信息资源等的互通共享上。因此,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新农村建设重要内容的基础性工程,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不仅档案部门要重视,各级领导和涉农部门也更要重视。

2.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广大农民迫切愿望的一项民心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最大愿望是求富裕、求稳定、求发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正是帮助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稳定、推动农业发展的民心工程。过去,农村特别是偏远乡村的农民查个档案非常不方便,再要寻求个生产经营信息什么的就更困难了。这主要是我国农村人口居住比较分散,档案信息离农民太远。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通过送档案下乡、特别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可以使档案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地在农村档案工作中,要以档案信息共享为核心,以农民一般查档案不出村为目标,把贴近农民实际需求的农村政策文件、政府公开信息、馆藏档案资料等,传到网上或者送到村上,把这个民心工程真正建到农民心中。

3.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农村档案工作的未来方向是什么?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与过去传统的农村档案工作的最大区别是什么?是档案信息共享。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覆盖了档案工作的主要方面和业务环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开拓了农村档案工作的新领域,反映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面貌,对档案工作的标准、规范以及档案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编目利用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将促进农村档案工作跨上新台阶,带动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整体发展,是今后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全面带动农村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因此,它是反映农村档案工作新方向的一项带动性工程。

4.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将把我国档案工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哪里?主要的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特别是在农村的档案信息共享这方面。这几年,我们党和国家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经济社会发展要如此,档案事业发展也要如此。农村是我国区域最广大的地区,农民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没有农村档案信息的共享,就没有全国的档案信息共享。进入新世纪以来,跟随世界信息革命的脚步,我国大力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以促进档案工作的跨越式发展。但是,仅仅在城市和发达地区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是远远不够的,缺少了农村这一块依然不能根本改变我国同发达国家档案工作水平的差距。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能够弥补农村档案工作在国家整体档案事业发展中的“短板”缺陷,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的一个显著标志,将把我国的档案工作全面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各级档案部门应充分认识这一点,并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必须破除畏难思想。“最大的畏惧是畏惧本身”。凡事不怕难,而怕“怕难”。当前,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最大的困难不在别处,而在于我们一些同志的畏难思想。有的人认为本地区没钱、没设备,搞不了共享,有的人认为本地农民没需求,没必要搞共享。实际上,从现在一些已经搞起来的地方的实践看,开展这项工作并不太难,关键是想不想去做。只要真正想做,没有条件也能创造出条件去做。比如:有些档案部门自己没有网络,他们主动借船出海,利用别的系统在农村已建的网络去上传档案信息;有些本地区没有任何网络,他们把农村档案信息刻成光盘或者选编成册,送到各个乡村。美国现在实施一个为贫困人口提供免费阅读的项目,名称叫“为了站得更高”。我们实施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也可以说是为了让几亿农民站得更高,让他们像城市居民一样能够享用档案信息。只要我们能站在这个高度上去认识这件事的意义,带着对农民的感情去做这件事,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积极动手去做这件事,直到完全做成这件事。我个人也是带着对农民的感情来推动这件事的,因为我出身于农民,当过农民。我曾说过,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我国的广大农民利用档案不出村,便利地共享档案信息,共享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成果。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尽快地实现这一愿望。昨天我们在胶州市北关办事处,看到他们提出的一种干事的精神,叫“盯上、靠上、摽上、豁上、拼上”。各级档案部门都要用这“五上”的精神来干农村档案信息共享这件事。

(二)要进一步争取各方面的支持

1.争取领导和有关单位在政策、资金、网络等方面的支持。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利国利民、顺应人心的工程,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列入各地政府的信息化发展规划之中;把档案部门纳入当地的信息化工作小组,参与地方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纳入政府信息化建设中,同步发展,配套应用;为档案部门解决档案数字化所需的基本的设备购置资金。档案部门还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借助他们的电子网络、服务网点、公用设施等,开展档案信息共享。

2.争取各涉农单位的支持,形成齐抓共管、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随着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许多涉农单位把涉农档案列入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内容和考核范围,有的部门还主动联合档案部门共同部署工作、共同协调行动。在新农村建设中,农业、民政、林业等主要涉农部门都曾主动联系档案部门,建立各种协调机制,相互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各地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各涉农部门的支持,同他们齐抓共管,互相联动,分工协作,共同推进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要争取同他们共同部署这件事,各涉农部门分工负责,分头按照档案部门的统一标准,把本部门的涉农档案数字化,由档案部门加以整合,实现共享。

(三)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信息共享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资源,档案信息共享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一定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各涉农单位的档案工作。县级党委政府及其各涉农部门的档案,直接涉及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是农村档案资源建设的重点部位。档案部门要加强对这些部门档案工作的制度建设和业务指导,重点联系农业、林业、民政、公安、社保、土地、水利、卫生、教育等主要涉农部门,帮助并督促他们把大量涉及民生的档案及时归档,收集齐全,并尽快予以数字化后及时向档案馆移交并提供数字化信息。当涉农部门进行撤并改革时,档案部门要加强督查,防止档案因机构变动而流失,保证档案资源齐全完整。

乡镇档案室是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的主阵地,加强这一阵地是做好农村基层档案资源建设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加强乡镇档案室的建设,并不断扩大其档案来源,赋予其档案信息整合的管理权限,条件允许的地方可以成立乡镇档案馆。广东东莞市大朗镇档案馆同时也是东莞市档案馆的分馆,既整合了全镇的档案资源,同时也成为东莞市档案馆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做法值得推广。还有一些地方对保管条件差的村实行“村档镇管”,也有利于农村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安全。要创新乡镇档案管理机制,强化档案队伍,为档案资源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要继续推进行政村建档工作,不断提高村级建档水平,强化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把行政村的档案室打造成档案资源建设的基层堡垒。对于村级建档,各地要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来抓,因为这一层的档案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群众的,村级档案如果缺失或损毁了,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将难以弥补。在这方面,大连的经验值得学习。明年,我们准备配合民政部制定村级档案管理的相关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提高村级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2.不断修改各涉农部门和乡、村档案室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县、乡镇、行政村要做好国家档案局8号令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时修订各自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特别注意把一些新门类和涉及广大农民利益的各类民生档案纳入归档范围,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档案信息,逐步建立起覆盖农村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档案资源体系。一要关注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变化,把乡、村所属的各个所、站、办、企以及各种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和各个新的工作领域产生的文件以及新型载体文件纳入归档范围,明确保管期限。二要关注广大农民的各方面利益,把有关民生方面的如:土地、林权、房产、社保、户口、婚姻、医疗、教育、移民、计划生育、粮棉补贴、金融信贷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文件全部纳入归档范围,并延长保管期限。第三要突出地方特色,把反映和代表地方特色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及特色产品、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各级档案部门一定要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加强审核,使每一个涉农部门、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都有规范适用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并在今后随着形势的新发展而随时加以修改,不断扩大归档范围,不断丰富档案资源。

3.加强对农村基层归档、建档的指导。农村基层档案工作由于人员编制等条件的限制,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这就要求各级档案部门把基层建档、归档作为业务指导的重点来抓。县级档案局是重点,是主体,负有重要的责任,不但要指导好县级各涉农部门的档案工作,而且要指导好乡、村两级的档案工作,要把重心沉下去,跑乡村,下基层,实地督查指导帮助。县以上各级档案局也要重视农村档案工作这一块,在政策法规标准制定、人员培训、经费投入、设备支持等方面给以倾斜。要本着制度为先、规范为主、实效为重的原则,以档案的齐全完整规范有序为目标,力争在基层建立起制度全面、扎实有效的档案收集整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拓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基础。

4.整合各涉农单位的档案信息资源。由于受到行政管理部门条条和块块的分割,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不系统、不完整。各级档案部门要大力做好各部门涉农档案信息的整合工作,不断丰富农村档案信息资源。不仅要整合县级档案馆和乡镇的档案资源,还要整合县级民政、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社保、公安、计划生育、教育、文化、卫生、质检等各个涉农部门的民生档案信息,构建尽可能覆盖农村各个方面和全体农民的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库。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进行档案目录的整合,也可以进行各种档案副本的整合,还可以进行档案实体的整合,也可以同相关主管部门进行信息资源互换。

(四)要进一步狠抓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

有了资源不共享,资源再多也发挥不了作用。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放在农村档案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在怎么共享上下力气,切实加强共享工作。

1.加快涉农档案专题目录的数字化和上网。从当前经验看,在县一级档案部门建设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最理想。目前全国大部分县级档案局馆都有自己的网站,这个基础很好。档案部门要以此为依托,首先抓紧把馆藏涉农档案的目录数字化并放到网上,同时,还要推动把县级各主要涉农部门和乡镇这一级的涉农档案目录也尽快上网,首先实现涉农档案目录的共享。

2.加快可公开涉农档案的开放审核和数字化及上网。档案共享仅享目录还不行,必须有档案内容的共享,否则不能称作真正的档案信息共享。内容丰富、贴近群众、实用高效是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生命力。为什么有些涉农信息服务网络建立时热闹风光,过后就冷冷清清?就是因为它的内容服务没有跟上。档案部门应该吸取这个教训,抓紧开展涉农档案的审核,划分出开放利用和控制利用两部分,并及时把开放部分的档案信息数字化,然后或者上传到网上,或者刻成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村。要分出轻重缓急,先搞农民急需的、有用的、可以公开的,如有关涉农政策的,户口管理的,土地、山林、草场、水面承包经营的,房屋建设的,社会保险的,合作医疗的,婚姻的,生育的,教育培训的,就业的,健康的,等等。各级档案部门要把这当作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核心任务、关键任务、重点任务来抓,协同攻坚,加快推进。

3.加快推进各级政府公开信息在农村的网上查询。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各级政府机关近几年的公开信息也就是可公开的红头文件,多数已经上传到网上,各县级档案部门要积极同相关部门联系,利用农村已有的各种网络,向农民宣传、指导,帮助他们在网上查询这些政府公开信息,缩短国家现行政策和农民的距离,扩大农民获取档案信息的广度。

4.加大对各种涉农信息的整合并上农村网。除了档案目录、档案、政府公开信息以外,一些其他的信息,如经济信息、市场信息、科技知识、健康知识、图书报刊资料、文化娱乐项目等,档案部门也可整合起来,一起传到网上或刻成光盘、编印成册,送到农民身边。总之,凡是农民需要的、喜欢的实用信息,档案部门都可以整合到一起,通过各种办法让农民共享。

5.充分利用现有各种网络和平台,推进档案信息广泛共享。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网络,好多同志迟迟不干的最大借口也是档案部门没钱建专用网。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思路,善于借鸡下蛋,借梯上房,借船出海,化难为易。据我所知,目前在农村覆盖面比较大的有党委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教育部门的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网、文化部门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科技部门的科技网等,各级档案部门要打开思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充分利用他们已经建好并在使用的各种网络和信息平台,大力推动档案信息在网上的传送。近年来,有些地区利用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开展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这个思路就很好。现在全国已经有将近20个左右的省市建成了这个网,有关省市的档案部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网络。现在有些网上,缺少实用信息,如果我们把农民需要的涉农档案信息上传到他们的网络上,正好可以丰富他们网上的信息量,增强其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是一件双赢的好事,他们一定会欢迎。这样,我们档案部门就可以少花钱多办事,甚至不花钱办成事,扩大共享成果,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除了利用现成网络外,档案部门还要善于利用其他现有资源,例如:把档案信息光盘或汇编本送到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行政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乡村文化室等,供农民阅读;在各种公共电子显示屏上打字幕、在电视上打滚动字幕宣传档案信息,在手机上传送档案信息等等。总之,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公共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现代信息平台和现成的网络、站点,来输送上传档案信息,把档案信息送到农民身边。

6.加快乡、村两级档案机构的信息接收终端建设。有条件的地区,省、市、县三级档案部门要合力加强乡、村两级档案机构的电子硬件建设,为其配备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先做到每个乡档案室有1台电脑,再逐步做到每个村档案室有1台电脑,这样,既便于他们为农民提供阅读电子档案信息服务,又可以对乡、村档案人员开展远距离业务培训,使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成果更加扩大。

7.加强信息安全工作。信息安全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各级档案部门必须采取严密的措施确保信息安全。要围绕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要求,严格按照规定上传档案信息,不宜公开的秘密信息、内部信息、个人隐私等绝不能上网或送去共享。要有专人对共享信息进行审查、检查,绝不允许出现档案失泄密安全事故。要应用先进的软件设置防火墙,防止系统和网络遭到黑客的攻击。要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排除,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8.统一规范县域内的档案信息化工作。县这一级是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主要平台,县域内档案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输都要在同一平台上完成,因此必须有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数据格式等。各地在规划之初就要对本地特别是本县域内的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要在使用的软件和技术上统一标准和格式,并尽量采用兼容性强的软件和技术,同时,还要做好与其他单位信息技术平台的衔接,保证相关数据的正常使用。

9.积极开展送档下乡、送光盘下乡等活动。农村档案信息共享是今后农村档案工作的普遍性工作,不管哪个地区都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条件好的地区可采用网络传输的办法,条件差的地区则可用其他可行的办法。有些地方档案部门开展的送档案信息选编、档案信息光盘和软件到农村给农民,就是一些成本低、见效快、效果好的办法,很多地方都能做到。对于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来说,这也是获取档案信息的有效途径。各地档案部门要积极采用这些好的办法,能用哪种办法就先用它干起来,等条件具备再采用更先进的方法。总之,要不等不靠,有条件的用现代化的办法干,条件暂不具备的用传统的办法干。允许先用传统的办法搞共享,但不允许什么也不干。先干起来,再逐步完善、逐步扩大。

(五)要进一步加强领导

1.加大宣传力度。各级档案部门一方面要向各级领导宣传,让他们了解农村档案在发展经济、富民强农、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取得领导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向群众宣传,特别要宣传农民利用档案信息产生效益的实例,让广大农民认识到农村档案信息是他们增长知识、搞好生产、发家致富、维护权益的重要工具,培养他们利用档案的习惯。

2.落实组织保证。各级档案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在组织上的支持,成立以主管领导挂帅的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领导小组,相关涉农部门和乡镇的负责同志都要参加。同时,要调集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提供队伍保证。

3.列入“十二五”规划。今年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年,各地也都在研究制订本地区本行业的“十二五”规划。各级档案部门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争取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列入本地区的“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有关专项规划中,并列为本地区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内容。国家档案局已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书面建议,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实施档案信息共享工程;同时,我们已经把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列入了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农民不出村就能利用档案的目标。

4.列入工作日程。各级档案部门要把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当作“十二五”期间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把手要亲自升帐挂帅,加强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实施。要按照这次会议提出的东、中、西部各地区的五年总目标,提出本地区各年度的完成指标,并每年根据这些指标,提出具体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分年完成,做到每年都有较大的动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国家档案局将从明年开始,把各省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的进展情况列入每年的督查内容,办法是:每年11月底,各省级档案局向我局书面报告当年开展这项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完成情况两方面内容,我局在每年的全国档案局馆长会议上通报这些情况。请各省级档案部门积极行动,组织本省各地、县级档案部门分批实施,加强督查,逐步推动。另外,我局还将在适当的时候,召开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百家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会,推动这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5.加强人才培训。档案信息共享是一项新工作,技术性、专业性比较强,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人才。各级档案部门要运用网上培训、实地培训、送教材培训等各种形式,培训一批人才,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程提供人才支持。国家档案局已组织基层档案部门的同志编写了《农村档案人员工作手册》一书,并将发放给基层。明年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为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提供业务骨干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希望各地继续创造条件为档案信息化锻炼队伍培养人才。

6.扩大试点,全面推进。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尤其是农村的发展水平不一,档案信息共享不可一刀切。一定要试点先行,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展开。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地区试行不同的共享方法。试点取得经验后,立即在同类地区推广,扩大战果。各省、区、市要依托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工作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成果,努力打造实用、简洁和规范的工作标准和工作软件,并把这些成果送到各个试点的市县和乡镇。各级档案部门的领导都要建立农村档案信息共享工作联系点,经常到点上去看看,会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路。以后我和国家档案局的其他同志要到你们的点上去学习并把你们的经验在全国推广。

同志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富民强国的宏伟工程,我们档案工作者一定要用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的巨大成果,为新农村建设写下新的篇章。

最后,我再顺便说一说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活动的问题。今年国家档案局会同民政部、农业部共同制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县实施办法》,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育约150个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县(市、区)。通过开展示范县活动,在不同区域培育一批新时期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优秀典型,通过典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进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事业的全面进步。这项活动我们将从明年上半年开始组织申报工作,下半年开始组织试点验收,后年开始全面验收工作。为了促进农村档案信息共享,验收中,我们将把是否基本实现农村档案信息共享作为一个硬指标来看待,实行“一票否决”。或者全县90%左右的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共享本地的农村档案信息,或者东部地区县有80%左右的村(中、西部分别为60%、40%)可从网上利用档案,达不到这两个指标其中之一的,我们将不予验收。各地要认真领会《示范县实施办法》的精神实质以及这次会上的精神,在创建示范县工作中切实重视档案信息共享工作,用示范县创建来推动档案信息共享,用实现档案信息共享来带动示范县创建活动。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1月4日

总第2074期

从“权瘦身”到“权分身” 篇6

传统的“瘦身之术”

如何实现分权、放权?一般的思维是集权主体把重大决策权留下,其他权力从上至下依次下放,下放同时再不断分权,甚至是消除一些没必要的权力,最后让终端也具备一定的权力,提升基层活动的灵活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思路?因为一直以来,权力集中在“金字塔”的塔顶,放权、分权自然是从塔的顶端向底端转移。本质上来看,当权力系统总量一定时,通过减少单个个体承载量,转移到其他个体,达到重新分配权力的目的,对于集权主体而言,其实是一种“权瘦身”方式。

对于这种“简政放权”形式,从上往下看,权力层层分解,有分有放;从下往上看,权力层层汇聚、集中,最后凝聚在顶端(顶层)。其实“权瘦身”的方式自有社会分工以后,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上千年,虽然时代不断发展,但依然没有根本变化。

“权瘦身”方式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未能根本解决集权与分权之间的稳定性关系;二是任何权力主体缺位、错位都会对权力系统产生明显影响;三是“瘦身”到一定程度时,基层活动的协同性反而会加剧恶化。

为什么这样说?首先传统企业权力系统建立在职位等级基础上,不同职位等级具有不同的权力,职位上的权力集中一些、多一些就成为集权,职位上的权力分散一些、少一些就变成了分权与放权。但是由于“塔顶”具有绝对的权威,一旦自身利益受到损失,随时可以立刻把权力收回,避免利益损失持续扩大,此时基层权力主体基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无疑企业又走“回头路”,这就是所谓权力系统的不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命运其实掌控在“塔顶”,发展前途取决于“塔顶”决策的正确性上,显然风险较大,这也导致企业很多时候在“靠天吃饭”,一旦市场环境恶化,就会面临“颗粒无收”的风险,这也是今天传统企业正面临的危机。

其次在层层分权与放权的同时,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在整个权力系统中几乎没有具有相同权力的主体,管理者的权力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传统企业内部采取了职能分工与专业协作方式,权力之间只能形成互补与制约,而无法形成对等与制衡。只要分工与协作存在,权力总会有差异,如果权力相同,立刻出现权力冲突,从而破坏权力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个现象也会引出另一个问题,从集权到分权、放权过程中,任何权力都是整体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无论哪个层级的权力错位、缺位,都会影响整个权力系统,只不过影响程度不同,职位层级越高,影响力越大、破坏性越强,轻则“断层”、中则“塌方”,重则“瓦解”。

最后,当权力向基层转移时,的确能够激活基层活动,这也是“权瘦身”方式的最大优点,但这仅限于职能分工领域内部,一旦跨越分工领域问题就会出现。职能分工在组织中仿佛建立了一堵墙,把责、权、利统统割裂开来,当企业需要不同职能单元协同运行时,权力反而成为一种阻碍,谁也不敢逾越,此时基层活动协同效率就会出现不升反降的现象,而且职位层级越低,协同性越差,轻则“推诿扯皮”,中则“尸位素餐”,重则“背道而驰”,这不是领导力与执行力所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传统企业形态具有的天然“缺陷”。

从这三点就可以看出,“权瘦身”虽然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权、放权方式,但更适合于一个封闭环境中,当环境变化相对稳定时,企业通过“瘦身之术”可以促进职能单元的活力;然而,一旦处于开放环境中时,“权瘦身”方式最终会达到其边际效应临界点,企业必须另辟蹊径。

有没有其他方式?

有。这种“简政放权”的思路是在组织中出现权力相同的权力主体,相当于权力主体有了“分身之术”,让企业出现不止一个权力完全相同的管理者,而且互不干扰,还能协调运行。本质上来看,当权力系统总量一定时,通过增加集权个体数量,相对减少了个体承载量,达到重新分配权力的目的,对集权主体而言,这就是“权分身”方式。这种方式既实现分权、放权的目标,也实现权力系统的稳定,多个权力主体总比一个分权主体分权、放权的效果更明显,但问题在于这种分权方式无法在“金字塔”型的组织中实现。

当权力配置在业务流程上时,企业就会出现多个相同的权力主体,因为不同的权力主体可以负责相同的业务流程,每个业务流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可以独立运行,不会产生权力冲突,这是与传统权力配置方式的最大差别。基于这种方式,相同的业务流程相互对等、互不干扰,不同的业务流程还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当权力系统依据业务流程的运行规则建立时,即可依据业务流程类型实现分权,亦可沿着流程链实现放权,但是此时的组织形态就会发生改变,“金字塔”型逐渐转变为“链条”型,也可以称为“橄榄型”,这种企业形态内部采取流程型组织结构,是一种水平型的管理模式。

当一个企业中出现多个相同权力主体时,就不用担心市场的频繁变化对企业的冲击,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改变或增减业务流程,灵活应对市场变化,此时任何一个权力主体不再是组织中不可缺少的零件,少了哪一个权力主体,企业都可以灵活调整,由于相同权力主体不止一个,在任何一个权力主体缺位、错位的情况下,对整个权力系统都不会产生严重影响,把企业风险降到了最低。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业务流程本身就是能够穿越不同“职能墙”的一系列活动,具有天然的协同性。

如何实现“分身之术”?

“权分身”是对传统“权瘦身”方式的彻底颠覆,弥补了“权瘦身”方式的缺陷,是一种全新的解决集权与分权关系的方式,如何实现这种“权分身”?

“变形”。当企业形态从“金字塔”型转变为“链条”型时,即可实现这种“权分身”方式,当然也可以说采取“权分身”方式,也必然促使企业形态发生改变,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如果固守传统企业形态与管理模式,则无法实现这种效果。

互联网时代,市场危机四伏、变幻莫测,传统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如凯文·凯利所说,“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互联网+”让传统企业鹿死谁手尚不可知,“金字塔”型的权力结构根本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已经到了必须改变企业形态的时候。

企业从“金字塔”型到“链条”型并非“修修补补”,而是“分筋错骨”,显然绝非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事情,企业需要一个过渡阶段,实现稳步转变,这就是所谓的“转型期”,在这个过渡阶段企业将同时出现两种权力系统,一种是基于职能分工的、从上至下的“权瘦身”,一种是基于业务流程的,从端到端的“权分身”,这种现象只有在矩阵型组织结构中才会出现,也就是说采取矩阵型组织结构的企业大多处于这种过渡阶段。矩阵型组织结构按照两种权力系统的强弱关系,又分为弱矩阵、均衡矩阵、强矩阵三种形式,体现了在权力系统中“权瘦身”与“权分身”之间此消彼长的趋势。

管理中的权力类别

正式权力来源于上级的授予,组织授予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一般可以分为三种权力即支配权、强制权和奖励权。非正式权力或威信是指由管理者的能力、知识、品德和作风等个人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力。威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个人专长和个人品质。管理主体是管理行为过程的主体,管理主体一般由拥有相应的权力和责任,具有一定管理能力从事现实管理活动的人或人群组成的。组织中的管理主体主要是由管理者组成,管理者在组织管理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组织或团体的管理者,一定具有一定的职权。管理者的职权是管理者从事管理活动的资格,管理者的职位越高,其权力越大。组织或团体必须赋予管理者一定的职权。如果一个管理者处在某一职位上,却没有相应的职权,那么他是无法进行管理工作的。

对于管理者的权力来说,韦伯已说地很清楚了,他认为管理者有三种权力:

传统权力:传统惯例或世袭得来,比如帝王的世袭制;

超凡权力:来源于别人的崇拜与追随,完全依靠对于领袖人物的信仰,管理者必须以不断的奇迹和英雄之举赢得追随者。超凡权力过于带有感情色彩并且是非理性的,不是依据规章制度而是依据以往所树立的威信;

法定权力:法定权力即法律规定的权力,通过合法的程序所拥有的权力,比如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

农业资源权 篇7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农业水价问题从多角度进行了探讨。我国农业水价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水商品的意识薄弱、与农业水价相关的措施不完善、农民用水负担重、农业水价调整不灵活、水费计收难度大等[2,3,4,5,6]。另外, 随着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展开,对各个地区农业水价改革进行分析的研究也不少[7,8,9,10,11],针对农业水价改革的实践绩效的评价则大多数是定性的描述性评价[12],对其进行数学模型分析鲜有研究报道。为此,笔者构建了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并建立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评价提供一种技术方法,并通过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实践进行实证分析。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对整个评价过程以及评价结果具有关键性的影响。而农业水价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泛。因此,为了能够客观、准确而且比较全面地评价农业水价改革,在确定指标体系时遵循以下原则。

1. 1. 1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设立既要反映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果, 也要反映农业水价特点,使其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全面反映农业水价改革发展的内涵、特征及其水平、目标及方向; 反映农业水价改革绩效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度量关系,要注重社会、经济、水利发展与生态环境四者效益的兼顾。

1. 1. 2 代表性原则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指标要具有代表性,特别是定量指标要能够反映农业水价改革发展的方向性与目标性,并能够有效避免因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选取的指标要便于进行考核和评价。

1. 1. 3 可操作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指标选取在简洁概要、方便计算的基础上获取所需资料要具有可操作性和便利性。所设计的指标体系,要尽可能利用国家统计部门对外公布的统计数据,保证评价数据具有权威的标准可循。

1. 1. 4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农业水价改革评价工作牵涉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有很多评价属于定性判定的,另外的一些评价可以用定量的指标进行。因此,评价指标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1. 2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农业水价改革影响到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对其进行绩效评价时要考虑多个方面。在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内容上,主要针对目前已实施农业水价改革所产生的多目标的分析,是对农业水价改革所产生的效果的综合评价。笔者在建立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时,考虑到农业水价改革的独特节水效应,在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三方面常规改革绩效指标外,特别地考虑了农业水价改革的节水绩效,分别从农田平均节水量、灌溉用水效率以及渠道水利用系数三方面展开评价。遵循上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笔者构建了农业水价改革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2. 1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多目标的指标综合评价体系,农业水价改革成果绩效评价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同时有些评价值难以量化。定量指标虽然可以通过查找文献或者调研获得相关数据,但是定量指标的边界值比较模糊,难以通过精确的数学公式进行转化,只能通过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而定性指标往往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如认知能力、专业水平、个人偏好等因素,容易因人为因素造成偏差。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运用模糊数学工具对某事物做出综合评价的方法。该方法的优点是将定性指标量化并将各项指标无量纲化,可以克服传统数学方法中“唯一解”的弊端,适用于公共物品治理绩效评价等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模糊性,模糊综合评价法能用精确的语言对模糊现象进行定量描述,得到相对可比的评价结果。

在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上, 采用基于熵权的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熵权法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和处理的方法,尽量减少个人主观臆断所带来的弊端,使评价结果更为可信[13]。采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进行评价,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结合,从而反映农业水价改革的综合效果。

2. 2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模型

2. 2. 1 确定模糊评价因素集和评语集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因素集是根据所设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评价指标的集合构成评价模型的因素集。从设置的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看出,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评价因素中, 共有节水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4个一级评价因素,15个二级评价因素。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总的因素集为U = { u1,u2,u3,u4} ,u1,u2, u3,u4分别代表节水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生态绩效,其对应的单个因素集分别为u1= { u11,u12, u13} ,u2= { u21,u22,u23,u24} ,u3= { u31,u32,u33,u34, u35} 和u4= { u41,u42,u43} 。

评语集是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判断所划分的可能的评价结果等级,根据评价对象的性质与具体情况,划分为若干等级评价标准。根据评价目的,本文将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优劣程度作为评语集V的元素,共分为5个等级,具体表示为

式中: v1、v2、v3、v4和v5分别表示为评价相关指标的完成情况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和很差5个级别。

2. 2. 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为了将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每个评价因素量化,每一个评价对象都应建立一个综合评价矩阵R, 其中Ri= ( ri1,ri2,…,rin) 为第i个因素ui的单因素评价,所以rij表示第i( 1≤i≤m) 个因素ui在第j( 1≤j≤n) 个评语vj上的频率分布,一般将其归一化,使之满足。这样就得到从某一个因素看来,被评价的对象对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程度,构成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模糊关系矩阵如下:

2. 2. 3 熵权法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

熵是信息论的一个概念。在系统中,信息是衡量系统有序程度的一个度量,而衡量系统无序程度的一个度量则是熵; 如果指标的信息熵越小,则该指标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其在综合评价中所起作用理当越大,所占权重就越高。

定义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系统中第j个指标的熵[14]为

式中: k =1/lnn,n为评价指标可能处于的评价标准的等级数量; Pi为某个评价指标在5个评价标准等级中处于i的评价标准上的频率,Pi满足0≤Pi≤1,且,在模糊关系矩阵中,

由上可定义,第j个指标的熵权为

这样就可以得到基于熵权法求得的农业水价改革绩效指标的权重向量集合:

2. 2. 4 合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根据求得的各指标的隶属度矩阵,即模糊关系矩阵,以及指标的权向量集合,利用模糊数学理论, 通过模糊转换合成评价结果矩阵,即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B。

式中: Bi为被评价指标属于vj等级模糊子集的程度。

得出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后,采用最大隶属度原则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得出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中单因素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最终得出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综合评价的结论。

3 实例分析

为了落实2011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湖南省作为全国唯一的水利改革综合试点省, 从水资源管理体制、水利投融资机制、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以及水价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其中农业水价改革是湖南省水价改革的重要方面。2011年,湖南省的农业水价改革选择在铁山、黄材、官庄( 浏阳片) 3个大型灌区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并于2013年将试点项目区扩大到长沙县桐仁桥中型灌区。经过3年的改革实践,铁山、黄材、官庄( 浏阳片) 等3大灌区改革工作主要成效有: 1节水方面。农业水价改革前试点区每公顷灌溉用水约550 ~ 700 m3。改革后,项目区通过改造末级渠系节水,设置量水设施,实现斗渠口计量,满足协会管理的需要,大大提高了用水户节水意识,最终实现项目区平均每公顷用水量下降到400 ~ 550 m3,平均每公顷节水100 ~ 150 m3。2灌溉方面。改革后,3个灌区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 53万hm2。3个灌区每公顷粮食产量平均增加253 kg,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2 900元。3社会方面。改革后,在水费收取过程中的搭车收费和截留挪用现象得到消除,平均水费收取率达到97. 5% 。用水户协会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理顺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水利管理关系,将小型农田水利的事交农民自己管理,减少用水纠纷,促进农村稳定。生态环境用水量及灌区植被覆盖率增加,生态环境逐渐走向净化、美化、绿化。4水利工程方面。农业水价改革解决了小型水利工程最后一公里、工程既有人建又有人管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经费来源等问题,工程的安全和效益得到了保障,如铁山灌区灌溉工程完好率由原来的30% 提高到85% 。

本文对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进行评价,其评价的指标采用所设置的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并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构建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3. 1 隶属度及评价矩阵 R 的确定

由于定量指标的边界值较为模糊,难以通过精确的数学公式对其进行转化判断,因此,按照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的实际成效及其自评报告,结合实际调研结果,笔者邀请10位相关领域专家对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的绩效评价的各个因素属于何种等级的评语集进行打分评价,共收回有效答卷10份。按照上述步骤分别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度,并将隶属度汇总得到模糊隶属度评价矩阵R。

将表2中的模糊隶属度评价矩阵中的量归一化处理,按照与评价体系中一级指标的从属关系归类后,最终得到节水绩效( u1) 、经济绩效( u2) 、社会绩效( u3) 和生态绩效( u4) 的二级模糊隶属度矩阵,分别为R1,R2,R3,R4。

3. 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根据熵值算法和上述二级模糊隶属度矩阵R1, R2,R3,R4,可分别求得各指标的熵值与熵权,如表3所示。

由此可得,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分别为

3. 3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3. 3. 1 一级指标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求得的隶属度矩阵R以及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运用模糊综合评价公式,可计算得到一级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

节水绩效的评价结果是:

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节水绩效的评价等级为较好。

同理,经济绩效的评价结果为B2= W2·R2= ( 0. 392 6,0. 547 3,0. 052 0,0. 016 2,0) ,评价等级为较好。

社会绩效的评价结果为

生态绩效的评价结果为

,评价等级为较好。

3. 3. 2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综合评价

根据二级指标评价结果,组成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综合评价矩阵R,即

运用熵权法计算可得一级指标权重向量为W = ( 0. 332,0. 285,0. 252,0. 121) 。因此,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可算得为

由上述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等级为“很好”占41. 98%,“较好”占45. 68%,“一般”占10. 51% , “较差”占2. 19%,“很差”占0. 22% 。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湖南省此次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价结果为较好。改革基本上取得了较好的节水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以及生态绩效,部分指标超出了预期目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其中社会绩效表现很好,主要得益于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过程中, 通过开展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农业用水计量设施配套建设,合理设置计量点,推进按方收费以及大力推进农业用水户协会的建设,湖南省的农业水费收取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达到97. 5% 以上,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处于高水平层次( 2009年全国大型灌区农业水费实收率只达到85% ,中小型灌区农业水费收取率则更低,我国整体水费实收率只有50% 左右[12]。) 。而农业水费收取率是衡量农业水价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关系到小型农田管护的正常运行,从而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体看来,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较为成功,在节水、经济、社会方面产生了的较好的效益,但是在生态环境方面的杠杆作用尚不明显,还需要后期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4 结 语

本文构建了针对农业水价改革试点比较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建立了应用熵权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的绩效评价模型。通过对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果进行实证研究,将建立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运用于实例中,得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可信结果,并对最终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改革中的不足与经验。实例证明,这种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摘要:随着农业水价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试点展开,客观上要求建立有效、合理并且实用的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便科学、客观地反映改革试点的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此,构建了农业水价改革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一种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农业水价改革绩效中的模糊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进行综合量化,得出评价结果。将模型运用于实例中的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成效与不足,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论农业保险中的政府经济干预权 篇8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经济干预权,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近年来, 禽流感、口蹄疫、水灾、旱灾、雹灾、虫灾等农业灾害频繁发生。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统计, 我国自然灾害的成灾率通常在50%以上, 最高达到60.9%, 其中农作物的受灾率经常达到30%以上, 78.3%的农户在近10年内遭受过农业巨灾。近10年来, 自然灾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都在1000亿元以上, 常年受灾人口达2亿多人次。农业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上升趋势, 连续多年自然灾害的损失率居高不下。由于整个农业裸露在自然灾害风险的威胁之下, 加之我国已加入WTO,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作为弱质产业的农业, 实际上面临着自然灾害和国际市场的双重风险威胁。因此, 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的保障机制刻不容缓。农业保险作为处理农业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 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 (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 之一, 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 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

1 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含义和构成

政府经济干预权, 是指经济法授予政府 (含负有经济管理职权和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 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的各种权限的总称。农业保险中的政府经济干预权是指政府对农业保险市场进行干预的各种经济权限的总称。按照现代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的一般理论, 现代政府的经济职能可以划分为宏观调控、市场规制 (监管) 、公共投资管理等三大职能。与此相对, 政府经济干预权包括了宏观调控权、市场规制 (监管) 权和公共投资管理权, 它们共同构成现代社会中法律赋予政府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适当干预经济生活的三大基本经济职权。具体到农业保险领域, 同样可由上述三种职权构成。

1.1 农险市场监管权

市场监管权, 有学者也称为市场规制权, 并将其界定为是公共机关 (政府) 在特定情形下依法享有的一种直接限制市场主体的权利或者增加其义务的公权力。其特征有三:第一, 调整方法的直接性, 即以直接规制市场主体的权利或增加其义务为基本途径;第二, 调整内容的法定性, 即市场规制的领域、主体、形式、手段以及程序等, 都必须由立法事前规定;第三, 调整领域的特定性, 即只有市场机制出现问题的领域或情形, 才有必要进行规制。具体到农险市场领域, 政府的监管主要体现在对农业保险的市场主体和市场秩序的规制上。

1.2 农险市场宏观调控权

宏观调控权, 是指政府依法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权力。具体到农险市场领域, 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农险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以及优化农险市场结构, 引导农险市场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而对农险市场总体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但农险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才能实现, 现阶段我国农险市场宏观调控的手段主要有保费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这些手段具有不同的运用范围、调控特点和作用。

1.3 农险市场公共投资管理权

公共投资管理权是指政府提供并管理公共事业投资和社会公共服务等的权力, 而农险市场中的公共投资管理权是指政府应遵循和其他私人部门交易者同样的行为规则, 作为市场参与者 (如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直接提供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并对其产品和服务的创造与交易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

2 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正当性和作用——基于“市场失灵”的视角

现代社会中, 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干预是必要和有效率的吗?围绕这个政府和市场的基本关系问题, 各个学科都从自己的角度作出了不同解答, 不过既然涉及效率问题, 经济学理论当仁不让, 福利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 即受制于信息不完全与市场不完全两大根本不能消除的因素, 市场必然存在垄断、外部性及公共产品等多方面的失灵现象, 这就为政府以“有形之手”干预市场、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提供了空间。同理, 政府对农险市场享有经济干预权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险市场也存在着市场失灵, 故需引入政府“有形之手”加以矫正。其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如下:

2.1 准公共物品及其克服

对于公共物品,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需要由政府提供, 但对于像农业保险这种准公共物品, 笔者以为不适宜完全由政府提供, 从更好地利用现有保险资源和国外的实践来看, 采用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相结合的模式较妥。具言之, 首先可根据一定标准, 如以受灾规模大小或保险机构的赔付比例, 把农业保险的对象区分为一般农业风险和农业巨灾风险, 而现行的农业保险不能涵盖全部农业风险, 尤其对于农业巨灾风险, 商业保险机构不愿也无力承保。因此, 可考虑对于一般农业风险仍由商业保险机构承保并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 政府可给予一定的扶持, 这样也符合经济效益原则;而对于农业巨灾风险, 则由政府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经营, 完全按照公益性原则运作, 不以赢利为目的。

2.2 正外部性及其克服

农业是一国的基础产业, 农业稳定, 受益者不只是农民, 而是整个社会;农业歉收, 受损的也不只是农民, 而会波及全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以, 农民购买农业保险、保险公司提供农业保险, 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可使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农业稳定、农产品价格低廉的好处, 因而农业保险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笔者以为, 对于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克服, 可从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政府对农险投保人可以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来消除此种正外部性;另一方面, 政府对保险人也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来消除此种正外部性, 如一定的税收减免、信贷支持等。

2.3 不完全竞争及其克服

不完全竞争是指农险市场容易形成垄断的情形。竞争是市场的必然规律, 市场效率的获得有赖于竞争的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程度, 市场依赖竞争才能得以繁荣, 农险市场也不例外。农险市场如果形成垄断, 不仅会抑制竞争, 减损市场效率, 还会损害作为投保人的农民的利益。此种情形下, 农险市场自身是难以克服的, 需要政府通过市场监管加以克服。笔者认为, 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对农险市场经营主体的准入和资质进行监管, 以控制农险市场竞争者的数量, 避免无序、过度竞争;另一方面, 对农险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进行监管, 除了对农险市场的价格竞争行为进行监管外, 更重要的是对农险经营机构垄断行为的监管。

2.4 信息失灵及其克服

信息失灵主要是指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错误。相对保险人而言, 政府在收集和处理市场信息上有着明显优势, 农险市场信息主要应由政府负责发布和提供。此外, 可在农险格式合同中设计免赔额条款、共保条款及无赔款优待条款等, 并对隐瞒重要信息、提供虚假信息的投保人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为克服农险市场信息失灵, 设置一定的强制性险种亦是必须的。

2.5 系统性风险及其克服

系统性风险的概念最先在金融学中提出, 是指不能通过资产组合而分散的市场风险。在农业中, 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同类气候, 如大面积的干旱、飓风、洪水等。对于农业中的系统性风险,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积极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加以应对, 如建立农业再保险制度、农业巨灾保险基金和发展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债券等。

3 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实现的保障机制——基于“政府失灵”的视角

一般认为, 市场失灵是“无形之手”即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正因为如此, 才需要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矫正, 从而弥补市场缺陷,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但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政府在试图矫正市场失灵时, 往往又会导致“管制失灵”。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詹姆斯·布坎南, 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英国法学家戴雪也说, “国家干预的好处, 特别是立法形式的干预, 是直接的、迅速的、看得到的。但是, 它的坏处却是潜移默化的、间接的和看不到的。因此, 大多数人总是对政府干预偏爱有加”。这说明, 市场失灵的治愈的确需要政府行为, 但是政府行为在克服市场失灵时, 同样存在政府失灵的问题。具体到农险市场领域, 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政府经济干预的低效、恣意以及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等方面。因此, 笔者认为, 从以下路径规范农险市场的政府干预权是必须的, 即实现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保障机制。

3.1 组织保障

针对农险市场中政府经济干预低效的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的途径主要在于明确政府经济干预权的主体并尽量清晰地划分出各主体的职权和职责。根据农险市场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构成内容来看, 该主体应当有三类:农险市场监管主体、农险宏观调控主体和农险公共投资管理主体。对于后两者, 农险市场经济干预权的配置主体相对明确, 如农险宏观调控主体主要有负责农险财税政策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以及负责农险信贷政策的中国人民银行等, 农险公共投资管理主体在我国主要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而对于农险市场监管权的配置, 我国现行的做法是交由保监会对农险市场进行监管。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监管与商业性保险的监管无论监管内容和监管规则都有很大差异。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保险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 前者是非营利性、公益性的, 后者是以赢利为目的。正因为如此, 国外农业保险的监管主体通常都不是商业性保险监管部门, 而是专门的监管机构, 如美国的农业风险管理局。因此, 可借鉴美国的做法, 在我国农业部内设立相对独立、高度专业的农业风险管理局,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保监会同时监管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农业风险管理局成立后的主要职责在于对农业保险的市场主体和行为进行监管、负责发布和提供农险市场信息、出资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为农业巨灾保险基金筹资等。当然, 农业保险监管的主体及其具体职责、目标体制、方法任务、内容途径和相关配套机制 (如农业风险预警机制、农险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 等最终有待于农业保险立法的专门规范。

3.2 理念、程序和责任保障

针对农险市场中政府经济干预恣意的问题, 为克服这种随意性, 防止政府滥用经济干预权, 笔者建议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其一, 要树立政府对农险市场的“适度干预”理念。所谓适度干预是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要有限度, 要考虑政府的能力、干预的成本以及市场的需求等。具言之, 凡是农险市场能有效运行之处, 就没有政府经济干预权存在之空间;凡是政府不能克服农险市场缺陷之情形, 就没有政府经济干预权运作之余地;凡是存在政府克服农险市场缺陷不经济之情形, 没有政府经济干预权存在之必要。其二, 对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行使还需相应的程序保障。为了防止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滥用, 应明确规定政府行使这些权力的法律程序。因此, 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干预程序制度, 包括行政公开、告知、听取陈述和申辩、职能分离、不单方解除、回避、记录和决定、重大决策听证、说明理由、时效和救济等, 是政府经济干预权规范化的必要架构。政府经济干预程序的制度化、法定化, 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干预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以便减少乃至杜绝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滥用。只有通过完善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立法, 将干预权行使的步骤、次序、方法系统性地纳入规范的轨道, 进行具体、完备、透明的操作, 并逐步确立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权力制衡的司法审查制度, 才能在根本上防止农业保险中政府经济干预权的滥用。其三, 有必要在农险市场中建立起对政府经济干预行为的责任追究机制。首先, 应在农业保险立法中对政府经济干预进行权力与责任的对称设计。其次, 完善农业保险立法中政府经济干预的法律责任形式。针对农业保险中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政府干预经济职权中的违法行为, 除应确立传统法律责任 (如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 作为防范和否定性评价体系外, 还可适用一些特殊的法律责任, 如国家赔偿责任、宪法责任等, 甚至必要时还应当与非法律意义上的责任相配合, 如通过弹劾、引咎辞职、问责制等方式追究政府官员的政治责任。最后, 农业保险立法中尽可能量化政府的经济干预责任, 须有具体可操作的条款, 以此确保责任的到位和严肃性。

3.3 制度保障

鉴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 大多数国家对此领域的立法都相当重视, 美国20世纪30年代就颁布了专门的法律, 加拿大、日本等国亦是如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如菲律宾、墨西哥、巴西等国也开展了农业保险的立法。在我国, 有关内容只是体现在《保险法》和《农业法》中的寥寥数语, 更不必说单独的立法了。而我国的《保险法》实质是一部商业保险法, 而农业保险中的一大部分是政策性保险, 商业保险与政策性保险的经营目标大相径庭, 用现行的《保险法》指导农业保险存在许多问题, 很难达到农业保险经营的预期目标。因此, 应该进行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 对农业保险的经营目标和体制、保障范围及水平、组织机构与运行方式、农民的参与方式、初始资本金筹集数额和方式、管理费和保险费分担原则、费率的厘定、保险金额、条款的核定、异常灾害条件下超过总准备金积累的赔款和处理方式、再保险、税收减免、资金运用等, 尤其是对农业保险中政府的作用及其职权范围、监管体制和内容机制、各有关部门的配合、政府的干预程序及其法律责任等方面须以作为正式制度安排的法律予以规范。这样, 一方面可以为农险经营企业自主经营管理和政府干预提供法律依据, 另一方面对规范政府干预农险市场, 有效维护农民利益, 保障农险经营企业的偿付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在进行农业保险专门立法的具体操作时, 作为一种过渡办法, 现阶段可先由国务院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条例》, 以利于农业保险的试验有章可循, 待条件成熟时再正式颁布《农业保险法》。此外, 各地区特别是农业保险试点地区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地方性法规, 使农业保险在《农业保险条例 (法) 》制定出来前有法可依。

参考文献

[1]刘青, 崔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农场经济管理, 2005 (6) :23-24.

[2]李昌麒.经济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7:137.

[3]盛学军, 陈开琦.论市场规制权[J].现代法学, 2007 (7) :84-85.

[4][美]詹姆斯.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 等, 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8:28.

农业资源权 篇9

国外在水权转换协议、行政监管、审批程序、流转路径、转换价格、转换期限、转换对象以及水银行和水市场等方面, 具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1.1美国在转换期限、转换规模和转换价格方面的做法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农业用水与城市用水之间的水权转换实践, 并在水权转换协议中对转换水权数量、期限、价格予以明确, 在市场监管和水银行等市场环境条件方面取得成效。

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洛杉矶市需水量剧增, 原有水量不能满足需求。“洛杉矶市”与“伊姆皮里灌区”于1985年签订了为期35年的水权转换协议。灌区将采取包括渠道防渗、把含盐较多的灌溉回归水与淡水掺混后重新用于灌溉等措施, 将节约下来的水量有偿转让给洛杉矶市;而作为补偿, 洛杉矶市则负担相应工程的建设投资和部分增加的运行费。

为了促进农业用水转换, 规范农业用水转换行为, 科罗拉多州根据司法程序对农业用水转换进行监管, 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则设立了州水资源控制理事会, 负责本州内水资源领域的水交易仲裁和管理工作。一些州还建立了水银行, 将节约的水量 (水的使用权) 提供给市场进行统一交换, 为水交易提供条件。

1.2日本在申请批准、申请程序和流转路径方面的做法

日本《河川法》规定, 农业水权拥有者不能改变取水用途, 如需改变, 要放弃原有的水权, 再重新申请新用途的水权。农业用水转换必须提出申请并征得河流管理者的同意, 未经批准的农业用水是不允许从一种用途转为另一种用途的。若进行农业用水转换, 转让者和接受者必须向有法定资格的河流管理者提出申请, 申请书要附有工程介绍, 工程介绍中要说明用水的必要性。河流管理者要与有关政府机构协商, 然后根据水的用途及河流的性质来确定用水转让能否成立。当发生农业用水转换时, 农业用水水权首先必须交回到河流管理者手中。新的申请人必须向河流管理者提出申请, 经批准后才能得到水权。

近年来, 日本出现了由城市部门提供部分灌溉设施改造费用, 提高灌溉用水效率, 节约下来的水则由提供投资的城市部门使用, 这是激励农民进行设备更新的一种方法, 这种间接的改变用途的水权转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保护了农民利益。

1.3澳大利亚在转换主体、转换区域和水权交易方面的做法

从1983年开始水权转让以来, 水权转让已在澳大利亚各州逐步推行, 交易额越来越大, 有关的管理制度也不断完善。

澳大利亚大部分的水权转让发生在农户之间, 也有少部分发生在农户与供水管理机构之间。其中永久性转让占少部分, 大部分属于临时性转让。转让一般在州内进行, 跨州转让由于涉及的因素较为复杂而受到限制。目前, 在维多利亚州的北部已形成了固定的水权交易市场, 水权永久转让年交易量为2 500万m3, 临时转让年交易量2.5亿m3。

澳大利亚于20世纪90年代对水权制度进行了改革, 各州把水权从地权中剥离出来, 明确水权, 开放水市场, 允许永久和临时性的农业水权交易, 农业用水户可以将富余的、不用的水量出售赢利, 也可将取水权永久卖掉。

1.4西班牙在供需均衡、转换价格和转换协议方面的做法

1994年, 塞维利亚市的蓄水已不能满足居民用水需求, 而邻近一个灌区此时恰好拥有塞维利亚市供水公司不能使用的水库水的全部水权。在夏季之前, 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地区塞维利亚市与灌区签订了水交易协议, 由塞维利亚市向该灌区应急购买3 000万m3水, 交易价格为0.056美元/m3, 从而满足了塞维利亚市城市夏季用水。尽管农户的配水因此减少了30%, 但农户通过售水而获得的收入却相当于农场平均纯收入的25%~30%, 而且无需承担任何风险。水权转换价格主要是支付补偿节水改造和未来更新建设费用, 供水价格主要是补偿运行维护费用。

1.5 智利在水权出租和水权出售方面的做法

在智利, 许多农户将多余的水权出售或出租给邻近效益更高的农户或工业用户和供水公司。这些出售和出租活动使一些水公司和工业用户无需花钱建设新坝就可以获得可靠用水。如拉塞雷纳市通过从邻近农户那里购买28%的水权, 使政府推迟了建设新水坝的计划。

类似情况还有, 智利北部干旱地区的阿里卡市通过从农户那里租用地下水来满足水源需求, 进而保证了城市居民用水。

2 国外农业水权转换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美国、澳大利亚、智利、日本、西班牙等一些水市场较为发达国家的用水转换研究, 发现国外农业用水转换通常具有以下经验和启示。

2.1国外政策的非统一性, 启示我们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节水与水权转换探索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从1988年开始至20世纪90年代, 一直致力于农业用水向城市用水和环境用水转换的实验。但至今仍没有一个适用于整个州的政策。

20世纪90年代初期, 加利福尼亚州对一项涉及州、联邦政府、私营组织、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的政策进行了试验, 该政策主要是对三角洲地区流入和流出的水量进行控制, 通过对三角洲地区向该州南部和西部地区运河输水流量的调控, 为许多地区的水资源重新配置计划制定奠定基础。

但迄今, 仍没有一项适合整个州的唯一政策, 水的重新配置只能遵循最小阻力途径来进行。最小阻力途径是通过居住区开发商从收购与城市或市郊地区相邻的农业用地, 并在其上建筑住宅用房, 来实现从农用水到城市用水的水量重新配置, 这样就使先前用于灌溉的农用水被用来满足新的居民和商业的用水需要。

2.2国外转换形式的多样性, 启示我们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水权转换组合形式

国外农业用水转换形式多种多样, 从空间跨度看, 既有区域内的用水转换、又有区域间的用水转换, 既有流域内的用水转换, 又有流域间的用水转换;从时间跨度看, 既有永久性的用水转换, 又有临时性的用水转换。

在美国西部, 由于干旱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供水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各州努力消除水转让方面的法律和制度的障碍, 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活动,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水银行, 对促进各类用水户和各地区之间的水交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南澳大利亚州巴劳萨流域, 墨累-达令流域跨州水交易使跨州购买的水量正在抽入到巴劳萨流域, 不仅使水向高价值用途转移, 同时增加了当地发展和就业机会。临时性农业用水转换的双方一般是位于同一条河流上, 由于购买方占用水权的优先等级次于农业灌区占用水权, 当购买方不能满足用水需求时, 就产生了临时用水转换。农业灌区及其农户通过采用休耕或其他的节水办法, 将节省出来的水量出售给购买方。通过用水转换, 城市获得了所需要的水量, 灌区及其农户也得到了补偿。美国科罗拉多河上拥有较低用水等级的南加利福尼亚重要城市水管区 (MWD) 和拥有较高级占用水权的农业用户就曾开展了临时性的农业用水转换。

2.3国外水权的明晰性, 启示我们建立以明晰水权为基础的水权管理制度

明晰水权是农业用水转换的基础, 根据水权的基本概念, 只有掌握了水权, 用户才具有对用水进行处置和收益的权利。明晰水权可以化解矛盾, 减少用水转换中的水事纠纷,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墨西哥等一些水市场较为发达的国家, 都是通过明晰水权、建立完善的水权管理制度, 来促进包括农业用水转换在内的水权交易的。

2.4国外的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经验, 启示我们建立必要的保障体系

国外农业用水转换的保障措施包括法律保障、政策保障和机制保障3个方面。

(1) 法律保障。

美国多数水转换行为是从农业灌溉用水转向城市和工业用水, 由于拥有较为完善的水资源法律, 使农业用水的转换行为在法律层面上得到了保障。为满足当地水需求, 绝大多数水法律已在各州建立和发展起来, 并且成为其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日本, 为了规范包括农业用水之内的各类用水转换行为, 已形成了以《河川法》为中心, 由《特定多用途水库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水资源开发公团法》《水源地区对策特别措施法》等组成的法律体系。

智利是少数几个鼓励利用市场手段管理水资源的国家之一。1981年《水法》规定, 水是国家的公共资源, 允许个人拥有永久用水和转让水的权利。河流水权拥有者不受因上游用水变化大量减少回归水的法律保护, 但法律也没有对上游水转让给其他流域进行特殊限制。

(2) 政策保障。

农业用水转换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规范, 而且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和约束。

澳大利亚在采用国家政策推动并规范水市场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澳大利亚从1994年起批准了水改革框架方案, 推行水改革、建立水市场并鼓励水权交易, 尤其是在灌溉用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联邦政府根据澳大利亚的干旱状况、水资源的特点和它们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性, 为了使有限的水资源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 在保证生态可持续性的同时, 决定对水资源进行长期的、可持续性管理, 其中重要的政策措施就是推动开展可持续性水权的分配和交易, 其中包括农业用水的分配和转换。

墨西哥于1992年通过的新水法使水政策由国家管理转向可交易水市场调节。包括农业用水转换在内的各种水交易最初将受到政府机构的严密监控, 但水法中有很多条款允许用水户越来多地参与水工程的运行和管理并在水交易中获得经验后放宽水市场。

(3) 机制保障。

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 水市场也还只是“准市场”。农业用水转换一方面需要遵循自由市场经济的原则, 在买卖双方之间自愿进行, 另一方面还要接受政府的监管。为了保障农业用水转换的顺利实施, 规范农业用水转换行为, 许多国家针对农业用水转换, 建立了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智利成立了水总董事会 (DGA) , 负责包括农业用水转换在内的水市场运作。智利农业用水转换一方面接受水总董事会监管, 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 各地区的农业用水转换具体由用水户协会负责实施。

美国为了促进农业用水转换, 提高农业用水效益, 规范农业用水转换行为, 在西部水资源较为匮乏的一些州建立了各种各样的局、理事会或委员会等管理机构。科罗拉多州根据司法程序对农业用水转换进行监管, 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则设立了州水资源控制理事会, 负责本州内水资源领域的水交易仲裁和管理工作。

2.5国外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作用的经验, 启示我们建立公众参与的水市场规则

在用水者协会内部分配水权给个人, 甚至是社区群体, 增强了这些群体对水资源的控制, 比以前的用水者更加确保了对水资源获得的权利。在智利和墨西哥, 强大的用水者协会在水资源分配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智利, 用水者协会拥有和管理水利设施, 监督水资源的分配, 在服从一定的条件下批准水权的转让, 提供协商的场所并解决水事冲突。在墨西哥, 将灌区的管理权责转给新组建的用水者协会是建立水权的基础。根据墨西哥的法律, 水权可以提供给个人或群体, 但一般倾向于提供给群体, 然后群体组织再将所具有的水权赋予内部成员。

参考文献

[1]李晶, 宋守度, 姜斌.水权与水价 (国外经验研究与中国改革方向探讨)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2]高而坤.中国水权制度建设[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

[3]刘斌, 高建恩, 王仰仁, 译.美国日本水权水价水分配[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4]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赴澳大利亚水权制度培训报告[R].2002.

[5]刘洪先.国外水权管理特点辩析[J].水利发展研究, 2002, (6) :1-3.

农业资源权 篇10

1.1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按照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要求, 改革农业用水管理体制, 加快灌区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建设完成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终端水价制度, 形成良性的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机制, 以促进农业节水,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2 基本原则

1.2.1 坚持科学发展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 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三农”支持政策。

1.2.2 促进节约用水原则

隆德县水资源短缺, 作为第一用水大户的农业用水还比较粗放,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措施必须有利于促进节水。

1.2.3 减轻农民负担原则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要以不加重农民负担为原则。

1.2.4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政策要有利于合理配置水资源, 保证农业生产用水,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1.2.5 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解决农业用水问题, 既要强调政府的责任, 增加投入, 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又要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业用水管理模式。

1.2.6 综合配套政策原则

农业用水涉及用水管理组织、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和农业水费计收体系等, 情况复杂, 必须综合配套相关政策, 才能发挥政策的整体效应。

2 组织保障

2.1 加强组织领导, 建设协作机制

工程建设按照“政府主导、财政牵头、水务搭台、部门联动”的组织方式, 以发改、财政、水利、农业四部委联合印发的文件为指导, 各参加单位按照各自的工作职责工作。发改 (物价) 部门负责组织测算农业供水成本, 制定供水价格政策;财政部门负责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资金, 明确精准补贴, 强化资金监管和绩效评价;水利部门负责确定农业用水总量指标控制, 制定农业用水定额, 明晰农业水权, 实行水权转让, 完善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配套计量设施;水务局负责项目的实施, 同时配备技术人员和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按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 细化分解工作任务, 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形成部门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的工作局面。为了掌握项目申报及实施, 强化涉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及时沟通情况, 协调问题, 发改委、财政局、水务局、农业局根据工作职责, 牵头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的召集人, 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为联席会议的成员。成立联席会议办公室, 督促各项会议决定的落实。

2.2 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保障工程质量

为了高效优质地建设好灌区农田水利工程, 从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各个方面建立了一整套的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 并始终贯穿于工程实施的全过程。

项目区内有专业的水利管理队伍, 并且随着近几年农民用水户协会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和运行, 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完善, 运行成熟, 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逐步加强, 农户参与用水管理的民主性、积极性、主动性不断提高, 具备项目建成后的管理维护能力。

3 政策保障

3.1 完善管护制度, 落实管护责任

项目建成后, 末级工程产权归各协会共同拥有, 由沙塘水利站统一监督;实行行业管理, 由隆德县水务局颁发产权移交证书, 明确末级渠系 (管道) 和供水计量设施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 (或经营管理权) ;落实工程管护主体为神林村等4个农民用水者协会、沙塘镇十八里等3个土地流转经营户, 负责项目区支渠 (管) 以下末级渠 (管) 道水量计量及计量设施的维修养护、水费的收缴。各级管理单位制定和完善管理规章, 确保管护责任。

3.2 建立健全水费收缴激励机制

隆德县农业水资源短缺, 通过水价经济杠杆调节作用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重要手段, 是水资源合理配置的途径之一。水费收缴实行测算运行成本水价, 超定额水费加价收取, 实行节水精准补贴政策, 要建立和完善这种补贴激励机制。

3.3 落实管护经费, 保障工程良性循环运行

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资金增长机制, 突出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 提高农业资金运作水平。发挥农民群众开发建设的主体地位。末级渠 (管) 系水费实行“专户管理、核准返还、监督使用”的托管办法。即协会以斗渠 (支管) 为单位对收缴的水费设专户管理, 按渠 (管) 核算, 专款专用, 节余可结转下年使用。用水小组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挪用水费, 违者严肃查处。末级渠系 (管) 水费的所有权、使用权归用水户, 协会应按规定的范围使用末级渠系 (管) 水费, 不得挤占挪用。

年初协会要对协会水费的使用作出计划, 计划经会员代表大会审查通过, 并由监事会审核签字后上报水管单位, 水管单位根据协会工作进度、实际完成任务及工程量考核后, 返还到协会专用账户。

4 宣传引导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农民用水负担、维持灌溉工程良性运行。广泛深入在农村开展节水宣传, 让农民充分认识水资源的稀缺性, 树立“水是商品, 水是农业生产资料”的观念, 提高农民用水付费、节约用水的自觉性。宣传和发动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通常的做法有召开座谈会、张贴宣传标语、黑板报、广播、电视、印发宣传资料小册子及编制用水户协会明白卡, 通过出动宣传车、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组织村民学习等方式, 加强对用水农户的宣传, 争取社会各界和用水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形成广泛支持、关心、参与改造的良好氛围, 保障农业综合水价改革平稳顺利实施。

摘要:建立以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 可以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能力和用水管理水平。介绍了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

“实在人”杨正权 篇11

在山东威海,杨正权和他经营的“环翠区庆威水产购销部”很有名气。这并不是因为店铺的规模有多么的大或者是商品别具特色,而是因为店主杨正权诚实守信,是个难得的“实在人”。当地人对不守法经营者,总会抬出老杨与其作对照,“你看看人家杨正权”。

今年50多岁的杨正权是当兵复员后落户在威海的,他当年靠200元做本,开了个小商店,后又办起了“庆威水产购销部”。在经营中,杨正权始终遵循自己的一条原则:诚信是为人之本、经商之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杨正权从进货到卖出商品,不论价格高低,最起码的一条是绝对货真价实,让人买得放心。

1998年的一天,杨正权正好没在店里,有个运货员给店里送来了海米,老伴就收了下来。有个外地游客来买海米,说要赶着乘车回家。正好这时店里原来的海米卖完了,老伴就拿两盒刚进的海米卖给了他。杨正权回来后,发现这批新进的海米存在质量问题,而那个外地人买了海米已准备乘车离开威海,便立刻打了辆出租车追到火车站,终于在候车室里找到了买主,说明了情况后,把钱如数退给了客户,还再三地道歉。

时间长了,人们知道了杨正权和他的水产店,远近的人都喜欢到他的店里买东西,因此老杨的生意特别地好。十几年下来,他已积累了千万元的资产。因为诚实守信,不久前杨正权经营的“环翠区庆威水产购销部” 被国家工商总局和中国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协会联合授予“全国优秀无假货示范点”,这是威海市个体工商户获得的最高荣誉。

“人活在世诚为先”,杨正权经常这样教育晚辈。他说,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睦共处,才能充分体会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了30年的威海,杨正权是两个地方的常客。一个是泊于镇侯家中学,另一个是环翠区的养老院。前些年,侯家中学没有水井,师生们吃的水要到几里外的地方运。杨正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出资给学校打了一口深水井。师生们给这口井取了个名字叫“甘泉”,意为甘甜的井水来之不易,并请杨正权亲自题写了井名。杨正权的真诚与热情感动了学校的师生,学校聘请杨正权做了校外辅导员,他就不定期地去学校转转,看有没有自己可以提供帮助的地方。由他出资3万元捐赠的10台微机,已经成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学习工具;他拿出2万元资助的10名特困生,如今在学习上都有了长进……每次参加学校的座谈会,他都会兴奋好几天。

每逢过年过节,杨正权都会到环翠区敬老院看望住在里面的老人,给他们带去好吃的东西,陪老人们说话聊天。到了春节,他还买来布料,请来服装剪裁师,给养老院的老人当场量体裁衣。春节这天,穿上了新衣的老人们高兴得合不拢嘴,都夸杨正权是个好人。

杨正权还常组织一些下岗职工和生活困难者,向他们传授自己的经商之道,帮助他们致富,这其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在经营中诚实守信。有了理论,老杨有时还要为他们提供资金,等赚了钱再还,而且从来不写借据。有人问他:“你就不怕借出去的钱打了水漂?”老杨总会笑笑说,就算是捐款帮助了他们吧。不过,自己以诚待人,相信别人也会以诚相待,更何况教给了他们那些诚实经营之道。结果真如他所料,那些被资助者都靠着诚信做生意发了财,借出去的钱都或早或晚地回来了,而且有人提出要在原借款的基础上再加上利息,以表示对老杨的感谢。老杨依然是那句话:能赚钱还我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这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

杨正权是环翠区个体劳协党支部的党小组长,他带领这个支部设立了一个20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定:每年至少要拉动10名以上困难户或下岗职工通过干个体过上好日子;所有党员都必须带头诚信经营,绝不允许任何欺诈行为发生;凡区个协组织的帮贫捐赠活动,党员要踊跃参加……这些规定都无一例外地得到了落实。

从1992年算起,靠着真诚与热心,杨正权仅捐助他人的钱,少说也有60多万。有人打趣说,杨家成了捐款专业户了。对此,杨正权却有自己的理解:别人说什么我不管,有人需要帮助,我又有能力给予帮助,这样做我会感到非常快乐,我希望以此能影响更多的人真诚相待,互帮互助。在杨正权看来,金钱只是财富的一部分,知道怎样做人并能身体力行,这才是最大的财富。

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儿子在上大学时,也经常从自己有限的生活费里挤出来一些,资助生活特别困难的同学。知道了这件事,杨正权专门写信表扬了儿子。 “儿子知道怎样花钱怎样做人,这是一笔大财富啊!” 杨正权至今提起此事仍禁不住满面笑容。

2002年元旦,杨正权因病住进了医院。让医护人员有些不解的是,这个小小的个体户,却惊动了那么多的人前来问候探视:有已退位的老领导和现任领导,有工商税务干部,有敬老院的老人,有教师和学生,有学生家长,有各类店铺的老板,更多的是一些下岗职工……后来,医护人员终于明白了,因为杨正权是个“实在人”。

环翠区个私协办公室主任程秀玲到医院看望正在住院的杨正权,杨正权见面就说:“今年的春节捐助我还要带头,捐一万元吧。”程主任一听就急了:“您这次就免了吧,先住院治病要紧。”杨正权笑笑说:“说好了要年年捐的,说话就要算数。我是病号,起个带头作用,也算是无声的发动。再说了,给人帮帮忙,我心里高兴,这也有利于治病养病嘛!”程秀玲没有坚持,她心里明白,老杨说的是真心话。

在杨正权看来,这一切都是他份内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只要我还有能力,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下去。”老杨说,把真心交给别人,总有一天你会获得真诚。

In Weihai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Yang Zhengquan and his Huancui District Qingwei Aquatic Products Store is very famous. It is neither because this is a large store nor because the goods in the store are special. It is because Yang Zhengquan, owner of this store, is an honest and down-to-earth person. When talking about those who make illegal businesses, the local people always say with emotion, “Compare him with Yang Zhengquan, and you will know. ”

Yang is in his fifties. Years ago, when settling his family in Weihai as a demobilized soldier, he established this store with only 200 yuan, which later was developed into present-day Qingwei Aquatic Products Store. In business, Yang always follows his own tenet that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for a human being and business, and you should never deviate from it. All the goods in Yang’s store, both the expensive and cheap ones, are well chosen.”To live successfully in the world, first of all, you should be honest.” Yang often educates the younger people around him. He says that among people, only honest treatment can make them fu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live in harmony, and fully experience the joy of life. Living in Weihai for 30 years, Yang is the frequent visitor of two places. One is the Houjia Middle School located at Boyu Town, the other is the rest home for elderly citizens of Huancui District. Several years ago, there was no well in Houjia Middle School, so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d to fetch water from a well several miles away. After knowing this, Yang immediately donated money to dig a deep well for the school.

On festive occasions, Yang always go to the rest home of Huancui District to see the old people. He takes food for them and talks with them like their family members. On occasio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most ceremonious festival in China, Yang usually buy fabric and invites tailors to sew new dresses for the old people according to their body size. On the very day of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old people in new dresses are so happy that they all praise Yang as a good man.

From 1992, altogether, Yang has donated more than 600,000 yuan of his own money to others. So someone makes a joke that Yang is a “donation professional.” As to this, Yang replies, “Whatever other people say, I feel very happy to offer my aid if they need me, and I have the ability to do that.” In his eyes, money is just part of his fortune. Knowing how to conduct himself and do his best, that is his most precious fortune.

On the eve of 2002, Yang was hospitalized by sickness. What confused the doctors and nurses was that so many people came to see Yang, such an ordinary businessman. Among the visitors, some were leaders retired or at post, some were governmental officials of the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administrations, some were old people from the rest home, some were teachers and students, some were parents of the students, some were bosses of various stores, and more were laid-off workers. Later, the doctors and nurses got to know that their patient was Yang Zhengquan, a famous, honest, and down-to-earth person.

农业资源权 篇12

资源化水权的分配是一个复杂的决策问题, 涉及到所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同时影响这些因素的指标又有很多, 故可采用多层次多目标模糊优选方法来分配水权。

(一) 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1. 层次分析法的概念

层析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用决策者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的权数, 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 比较有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适用于水权分配模型建立的要求。

2.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在对社会经济各方面系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目标准则体系所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 构建梯级层次结构模型。将决策的目标、考虑的因素 (决策准则) 和决策对象按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 绘出层次结构图。

(1) 构造判断矩阵

按照层次结构模型, 从上到下逐层构造判断矩阵。每一层元素都以相邻上一层次各元素为准则, 按1~9标度方法构造。表1中所列各级标度, 在数值上给出两元素相对重要程度的等级, 根据1~9标度, 就可以构造出判断矩阵A= (aij) n×n。

(2) 模型的检验———进行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1) 根据实际情况, 用不同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向量, 经过归一化处理后, 即得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

在层次分析法中, 用定义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比较麻烦, 尤其是在阶数比较高的情况。我们注意到, 判断比较矩阵是通过定性比较得到的相对准确的结果, 对它的精密计算是没有必要的, 所以用近似计算即可, 主要有“和法”“幂法”和“根法”。

因“和法”是其中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 因此本文采用此法, 主要步骤如下:

第一步:先求出判断矩阵的每一元素每一列的总和;

第二步:求标准判断矩阵, 方法是把判断矩阵的每一元素除以其相对应列的总和;

第三步:求每个方案的权重, 方法是计算标准判断矩阵的每一行的平均值。

(2) 层次单排序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检验不合格的要修正判断矩阵, 直到符合一致性标准。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步骤是:

第一步:利用公式求出一致性指标, 其中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第二步:查表得到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尺RI;

第三步:计算一致性比率, 当C.R.≤0.01时接受判断矩阵, 否则修正判断矩阵。

(3) 模型的检验———进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的, 设相邻两层次中, 层次A包含有m个元素A1, …, Am, 层次B包含有n个元素B1, …, Bn。上一层元素总排序权重分别为w1, …, wn, 下一层次关于上一层次元素Aj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向量为 (bij, …, bnj) , 层次B的总排序权重计算值中的第i个值为:。同样的, 层次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也是从上到下逐层进行。

(二) 用模糊决策理论构造方案层评价矩阵

1. 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对于定量目标, 正指标 (越大越优型指标) 的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负指标 (越小越优型指标) 的评价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级差值, d=fimax-fimin

fij为j决策的第i个指标值, γij为第i个指标对第j个决策的评价值

2. 定性目标优属度确定

当fij为定性指标时, 评定值模糊矩阵R可由专家评议确定。可将指标对用水户的影响分为9个等级, 分别为:最大、很大、大、较大、中、较小、小、很小、最小, 可按下面表中的赋值标准给出评定值。当指标介于两个等级之间时, 评定值在这两个等级评定值之间, 见表2。

按上述方法确定的评定值模糊矩阵, 记为:

3. 确定各用水户的分水比例

模糊决策的模型为:

式中, A是由层次分析法得到的层次总权重矩阵;

R是由模糊决策理论得到的方案层评价矩阵;

最后各用水户的水权为:WIi=WIEi (1.3)

WIi为总的水量WI为第i个用水户的水权

二、水权分配案例研究———以大庆地区为例

(一) 可资源化利用的洪水总量分析

大庆地区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每年的4—11月均有降水, 但主要集中在6、7月份, 根据2013年降雨量数据, 计算得出当年蓄水量约为4亿m3。根据历史资料, 维持各滞洪区合理库容约需要3亿m3的水量。因此去掉维持合理库容必须的水量, 能资源化的洪水总量约为1亿m3, 即水权分配中可分配水量为1亿m3。

(二) 水权分配及计算

1. 水权分配原则

结合大庆地区实际情况, 我们确定大庆地区资源化水权分配的原则有:尊重现状原则、优先考虑水资源生态需求原则、可持续原则、效率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2. 建立层次结构图

大庆地区洪水资源化利用的水权分配的层次结构图 (见图1) 。

指标层各指标的解释如下:

(1) B11用水量:根据用水量来分配水权, 尊重、承认和维护各用水户的用水背景与用水现状, 给予实际用水量较多的用水户以相应较多的资源化水权。

(2) B12缺水量:根据缺水量来分配资源化水权有利于促进各行业之间的和谐发展。缺水量较大的用水户, 应该给予更多的水权, 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洪水资源进行高效利用。

(3) B13用水投资额:资源化水权本质上是一种商品水, 如果一个用水户无法承担相应配额水权的水价, 那么这种水权分配就是无效的。对水费预算额较大的用水可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则给予较少的水权, 是市场化水权分配方法的要求。

(4) B21绿化覆盖率:城市绿化过程中要大量用到水资源, 因此对绿化专门给予一定的水权有利于城市生存环境的改善。

(5) B22土地沙化:该指标作为水权分配的定性指标来对待。对受土地沙化影响较大的用水户, 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给予较少的水权, 以此激励用水户治理土地沙化。

(6) B23地下漏斗:为激励地下漏斗的治理, 对受地下漏斗影响较大的用水户给予较多的水权, 以此通过人工回灌等方法恢复地下水位。

(7) B24土壤盐碱化:对受土壤盐碱化影响较大的用水户, 给予较多的水权, 以此激励用水户治理土壤盐碱化。

(8) B25湿地面积:大庆作为“百湖之城”, 城中有大量的湿地, 其水位补给需要大量的水源。

(9) B26水体污染状况:对污染严重的行业给予较少的水权, 对污染较轻或排污工作完成较好的行业给予较多的水权, 以此来激励用水户重视污染治理问题。

(10) B31万元产值用水量:对于万元产值用水量较低的行业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则给予较多的水权, 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水资源向利用效率高的行业流动。

(11) B32水资源利用率:对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用水户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则给予较少的水权, 以此来激励用水户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12) B33产业贡献率:指的是工业、农业及生态等不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为了更好地体现效率原则的要求, 对贡献率较大的产业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则给予较少的水权。

(13) B41最低需水量:该指标对三大用水户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 对工业来讲, 本文所指的最低用水量是维持油田及石化基本生产需要的用水量;对农业来讲, 是指维持农田基本灌溉用水所需要的水量;对生态来讲, 就是维持生态平衡的最低需水量。

不同用水户的最低需水量不同, 对需水量较大的用水户给予较多的水权, 反之则给予较少的水权, 有利于维护各用水户之间的平衡发展, 体现了公平原则的要求。

(14) B42水价计价方式:对不同用水户采取不同的水价计价方式, 有利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本文中的水价计价方式被作为一种定性指标来衡量其对不同用水户间的影响。

(15) B43政策因素:国家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对水权分配有较大的影响, 例如国家倡导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 在水权分配时, 就要将适当比例的水权分配到生态用水中, 而不是全部分配给经济用水。

3. 指标权重的计算

构造判断矩阵最重要的就是要确定的值, 即确立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 主要是采用向专家咨询的方法, 必要时需成立专家组背靠背打分, 综合专家组的意见确定判断矩阵的各元素。本文在确定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时, 采用向专家和大庆地区防洪工程管理处工作人员咨询的办法。

(1) 准则层权重的计算

第一, 构造准则层判断矩阵。

第二, 采用“规范列平均法”对矩阵B做归一化处理, 得出

WT=[0.1072, 0.3959, 0.2564, 0.2405]即为准则层B的权重,

所以W1=0.1072, W2=0.3959, W3=0.2564, W4=0.2405

第三,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矩阵相乘得利用公式

得出最大特征值:λmax=4.1154

利用公式 (其中λmax=4.1154, n=4)

计算得C.I.=0.0384, 查表1-3可知R.I.=08931

利用公式, 得出C.R.=0.0431

经一致性检验C.I.<0.1, C.R.<0.1, 判断矩阵B为一致性矩阵。

便于后续分析, 我们将准则层B的权重绘制成表4。

(2) 指标层权重的计算

按照同样的方法, 计算得出指标层各权重, 如表5所示。

(3) 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公式为:

其中Bk为各准则层的相对权重, C.I.k和R.I.k为各个准则层下一致性检验的计算结果, 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6。

经计算得C.I.=0.00498, R.I.=0.80569, C.R.=0.0062<0.1。

故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可将Ni j作为指标的系统权重。

4. 构造方案层的评价矩阵

在构造方案层的评价矩阵时, 首先把指标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两类, 直接指标是指该指标权重可以直接归属于某一用水户 (本文中直接分给生态用水) , 而间接指标是指该指标权重需要分配到各用水户。直接指标不需要再进行评价, 而是直接用其层次总排序权重与可分配水量的乘积得出模型分配水权, 划归到某一特定用水户 (本文指生态用水) 。间接指标采用流域水权分配的方法, 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评价。

本研究中的直接指标指B21绿化覆盖率和B25湿地面积, 其余13个指标均为间接指标。直接指标分水量用WIZ表示, 间接指标分水量用WIJ表示。

(1) 根据直接指标计算生态优先分水量

绿化覆盖率层次总排序权重N21=0.0918, 湿地面积层次总排序权重N25=0.1341, 可分配的洪水资源总量WI=1亿m3, 经过计算得出绿化覆盖率指标分得的资源化水量为WI·N21=918万m3, 湿地面积指标分得的资源化水量为WI·N25=1341万m3, 如表7所示。

因此, 直接指标的总分水量WIZ=918+1341=2259万m3。

(2) 根据间接指标构造方案层评价值模糊矩阵

间接指标一共有13个, 其中用水量、缺水量、用水投资额、万元产值用水量、水资源利用率、产业贡献率、最低需水量7个指标为定量指标;土地沙化、地下漏斗、土壤盐碱化、水体污染情况、水价计价方式、政策因素8个为定性指标。

(1) 定量指标评价值的确定

第一:对每个定量指标要做资料收集的工作, 以此确定的水量分配判别指标的量化值如表8所示。

资料来源:黑龙江省大庆地区防洪工程资料汇编, 中国水资源公报, 大庆市2013年统计年鉴。

第二:确定定量指标的正负属性, 根据公式 (3.1) 和 (3.2) 计算其评价值。

根据前文对各指标的具体解释, 我们确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负指标, 其余6个定量指标均为正指标, 也就是说用水量越大、缺水量越大、用水投资额越大、万元产值用水量越少、水资源利用率越高、产业贡献率越大、最低需水量越大, 分配到的水权就越多。计算的结果如表9所示。

(2) 定性指标优属度确定

每个定性指标需要结合部分已有研究和结合专家咨询法根据表2中的赋值标准对指标进行打分, 根据打分结果得到表10。

(3) 综合表9和表10, 得到方案层的评价矩阵R:

根据表6, 去掉两个直接指标的权重 (N21和N25) , 得到各间接指标的层次总权重排序矩阵:

A=[0.0349 0.0297 0.0426 0.0355 0.0461…0.0378 0.1194 0.0833]各用水户水权分配比例:W=A·R=[0.4001 0.2877 0.3122]=[e1, e2, e3]

即e1=40.01%, e2=28.77%, e3=31.22%

对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结合进行分析得出最终的分水量:

直接指标已经分配的生态水量WIZ=2259万m3

间接指标可分配的总水量为:WIJ=WI-WIZ=7741万m3

根据公式 (1.3) 各用水户的分水量为:WI1=WIJ·e1=3097.31万m3

根据分水量得到总的分水比例:

三、结论

表11的计算结果表明:大庆地区资源化的洪水应主要用于补给生态环境, 其次可以用来支持工农业发展, 这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缓解已有的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冯建维, 王教河, 朱景亮.松嫩平原洪水资源利用的初始水权分配研究[J].中国水利, 2004 (17) .

[2]李新.水权和流域初始水权分配初步研究[D].武汉:长江科学院, 2011.

[3]向立云.洪水资源化概念、途径和策略[J].中国三峡, 2013 (5) .

[4]吴丹.区域再生水水权分配制度探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13 (3) .

[5]高宗强, 胡彩虹, 郝永红.汾河水库洪水资源及其关键问题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 2006 (12) .

[6]陈洁, 许长新.洪水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 2005 (10) .

上一篇:林改下一篇:集体备课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