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学钓鱼

2024-05-18

第一次学钓鱼(精选3篇)

第一次学钓鱼 篇1

一、点明学习目标

师:咱们今天上的是哪一课呀?

生:钓鱼的启示。

师:好。咱们一起写一遍课题。你们写的课题和我写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啊?

生:您只写了“钓鱼”两个字。为什么呢?

师:问得好!我觉得这一课的课题最好就叫“钓鱼”。只要读了这篇文章, 哪怕是读了一遍, 也会把目光聚焦在最后那个启示上, 特别是父亲告诫“我”的话, 对吗?

生:对!

师:那干吗还要加上“启示”两个字?如果我编写这篇课文, 肯定就两个字“钓鱼”。甚至换一个字, 叫“放鱼”。什么道德的抉择, 什么是与非、对与错, 不就是个放不放鱼的问题吗?你们这么聪明的孩子, 都预习了课文, 如果我现在问你们课文带给你的启示, 我保证个个都会回答。我关心的是:每学一篇课文, 课文中那么多优美的词汇, 我们到底积累了多少。

二、多种方式学词语

师:下面, 我先向大家推荐几个词语。将来在作文当中、生活当中如果能用上它们, 就会显得有文采。比如说:“晚上银色的月光”, 我们不用“银色”, 换一个词, 可能是哪一个?

生:皎洁。

师:来, 一起写。 (师生同写)

师:同学们, 你们觉得我写的字怎么样?

生:好!

师:《论语》里有一个词, 叫“见贤思齐”, 就是见到好的就要学。我写得好, 下次再写的时候, 请大家先看我写, 然后再自己写, 好吗? (生齐说:好。) 把字写得大一点, 尽量写美观, 实在不美观, 也要写得工工整整。还要有一定的速度哦!来, 再写一遍, 看谁写得工整、好看。 (生再写)

师:如果晚上月光不是那么明亮, 能不能用“皎洁”呀?

生:不能。

师:对, 那叫朦胧的月光。只有特别明亮的月光才用“皎洁”。再说一个词, 一般形容河水泛起了微微的小波浪, 书上有一个词来形容它, 叫什么?

生:波光粼粼。

师:对, 还有一个两个字的词, 课文中有, 有人知道吗?

生:涟漪。

师:好的。咱们一起写下来。 (师生同写)

师:现在大家做一个动作, 河里的涟漪。 (学生伸出手做轻微浮动的动作)

师:真好。没有一个同学做这个动作 (教师做波浪动作) , 那叫波浪。 (笑声。教师动作的幅度大一些) 这叫惊涛骇浪。 (笑声) 对了, 再做一个涟漪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惊涛骇浪。 (学生做动作)

师:真聪明。还有一个词你们应该知道, “那条美丽的大鲈鱼, 它的鳃, 一张一合”, 一张一合, 有一个两个字的词表达这个动作, 是什么?

生:翕动。

师:好!写。 (师生同写)

师:请问鲈鱼的什么地方在翕动?

生:鳃。

师:谁能告诉我, 人有没有腮?

生:没有。 (笑声)

师: (指着自己的腮部) 那这里叫什么? (笑声)

生:腮帮子。 (笑声)

师:人到底有没有腮? (众说纷纭)

师:说有的对, 说没有的也对。为啥?第一, 人真的有腮———月字旁的腮;第二, 人的腮不像鱼的鳃一样, 会张开的。同学们, 把你们的腮翕动一下。 (笑声) 做不到吧?但人有一个器官可以翕动 (生插话:鼻子) , 对, 看我的鼻子 (师做鼻子翕动动作) , 看到没有?这叫翕动。 (大笑) 现在你们都可以用鼻子翕动一下, 两个鼻翼一鼓一收, 这就叫翕动。 (学生做鼻子翕动动作, 笑声不断。)

师:还有一个词, 很简单, 就是在是与非之间让你———

生:选择。

师:说“选择”, 大家会觉得有点通俗、平凡, 换一个词。

生:抉择。

师:真聪明!写。 (师生同写)

师:这一课, 我个人认为, 这四个词比较有学问, 好好用脑子记一记。说到“涟漪”就想想你做的小手势, 说到“翕动”就想想你刚才漂亮的小鼻子, “皎洁”不用说都能想到十五的月亮, 还会想到“床前明月光”, “抉择”就是选择。

师:文章中用“抉择”, 生活中尽量说“选择”。你跟妈妈去买菜, 是买萝卜还是买黄瓜, 你说:“妈妈你要慎重抉择啊!” (生笑) 妈妈会很生气:“这孩子, 怎么说话呢!” (生笑)

师:五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自学生字的能力了。既然大家课前做了预习, 现在我们来听写。不过呢, 今天的听写可以“作弊”:我也在黑板上写, 你们可以对照一下。第一个词:得意。 (板书)

师:下一个:沮丧。 (师生同写)

师:理解的同学举手。 (少数人举手)

师:不理解的同学举手。 (多数人举手)

师: (生气状) 站起来!都站起来!站好!还有人笑!你们不理解这个词, 说明你们的课前准备做得非常差, 今晚罚你们回去在字典上查这个词, 把意思抄写一千遍! (生低头不语)

师:这里面有没有班干部? (一女生举手)

师:说说你的感受, 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难过吗?

生:难过。

师:但是敢不写吗?

生:不敢。

师:好了, 刚才开玩笑, 你们此刻的样子, 你们的心情, 就叫“沮丧”。都坐下, 刚才说的话是逗你们玩呢!哪能罚一千遍!十遍都不能罚, 否则老师就太缺少师德了!这也是一个是与非的抉择问题。在惩罚与鼓励学生之间, 我们老师也会慎重抉择。最后我选择的是不罚大家, 请问我的抉择是“是”还是“非”?

生:是! (笑声)

师:现在, 再问一次:理解“沮丧”的同学请举手! (全班举手)

师:真好!现在用最快的速度找到“沮丧”这个词, 画出来, 一起读读那句话。 (学生齐读)

师:真了不起!再读一遍。

生: (读) 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一位著名设计师了。

三、感悟写法

师:现在我问大家一个比较难点儿的问题, 请问, “我”是不是由得意一下子就沮丧了?

生:不是。

师:现在再读课文, 请找到相关的句子或者找到一些关键的词语来说明作者是怎样由得意一步步转化为沮丧的。 (巡视指导)

师:你画的词是哪一个?

生:乞求。

师:来, 咱们一起写写这个词。 (师生同写)

师:“乞求”, 乞求什么?

生:目光。

师:乞求的目光来自于哪儿啊?

生:作者。

师:来自于作者的什么地方?

生:眼睛。 (笑声)

师:眼睛是表现乞求的。想想看, 当你乞求别人的时候是先出自嘴, 出自眼, 还是出自哪儿啊?

生:心。

师:对呀, 那现在我再问一句, 乞求的目光源自于哪里?

生:心!

师:那乞求表面上是目光的描写, 其实它是一种什么描写?

生:心理描写。

师:对了, 心理描写或者叫心情描写。再看前面, 还有一个, 当爸爸让“我”把鱼放进湖里的时候, “我”的反应———

生: (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急切”, 我们写下来。“急切”是来形容说话时的语调、语气, 但更是描写“我”说这句话时的什么?

生:心情。

师:“爸爸”后面是什么符号?

生:感叹号。

师:“为什么呢”后面是什么符号?

生:问号。

师:如果你胆子大, 可以把那个问号改成叹号;如果你胆子一般, 你在问号后面加个叹号;如果你胆子特别小, 你就保持问号。现在开始抉择。 (生阅读思考, 师巡视。)

师:哦, 你还是保持问号, 请你读一读这句话, 好吗?

生1:爸爸!为什么?

师:好, 站着别动。加了一个叹号的举手。来, 你读一读这句话。

生2:爸爸!为什么?

师:好像没有读出来那个叹号。现在, 你暂时把我当爸爸, 好吗?不看书, 冲着我, 急切地说。

生2:爸爸!为什么?!

师:好!凡是加了一个叹号的, 拿起书来一起读。 (生齐读)

师:很多同学还不好意思了。现在, 眼前的这本书仿佛是爸爸的面孔, 再读。我先做个铺垫:孩子, 你得把鱼放回湖里去!

生: (齐) 爸爸!为什么?!

师:真好。改为叹号的请举手。现在, 你们都冲着我喊, 急切地喊。

生:爸爸!为什么!

师:多好啊, 这才叫急切。但是, “爸爸”后面那个叹号你们读得水平不够, 想不想知道绝招?

生:想!

师:那就是, 把第一个“爸”字读得重重的, 第二个“爸”字读得轻轻的, 甚至可以不读。“爸———爸!”读。

生:爸———爸! (笑声)

师:谁脸上有笑容, 就说明他没有焦急, 没有急切。再读!

生:爸———爸!

师:对, 声音是急切了, 但是呢, 没有读出一个11岁小孩子的天真。会撒娇吗?

生:不会。 (笑声)

师:哇, 才五年级就忘了撒娇了? (笑声) 会卖萌吗? (笑声)

师:也不会啊?这时候的“我”很焦急, 在爸爸面前完全可以暴露自己真实的情感, 对不对?

生:对。

师:这种情况下撒娇甚至有点赖皮都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女孩子, 更应该读好。 (笑声) 读。

生:“爸——爸!”

师:真好!全都坐下。刚才第一个女孩子不许坐。请问你现在是保持你的原状还是愿意把叹号加上或者把问号改成叹号?

生:保持原状。

师:好!我欣赏你的坚定。请坐。看, 这就是她的抉择, 坚持自己的观点。因为我说了, 问号不错, 加上叹号情感比较强烈, 改成叹号既表示急切, 还有一点儿淡淡的撒娇。读课文很有讲究的, 一定要把自己当成那个主人公, 就能读好了。来, 一起读黑板上的四个词。

生: (读) 得意、急切、乞求、沮丧。

师:看课文后的练习, 会填了吗?

生:会。

(生填词语)

四、感悟“启示”

师:看, 和我一起上课简单不? (简单) 作业都完成了。再问一个问题:看到大鲈鱼那么漂亮, 得意的仅仅是“我”吗?

生:不是。

师:谁还得意啊?

生:爸爸。

师:既然爸爸也得意, 可是面对“我”的沮丧, 面对“我”的急切, 面对“我”的乞求, “我”那伟大的老爸却表现得———

生:平静。

师:难道爸爸真的很平静吗?认为他真的平静的同学请举手。 (无人举手) 认为他语言平静、表情平静, 但是内心不平静的同学请举手。 (全部举手) 你们说他爸爸想不想放这条鱼?

生:不想。

师:是的, 不想放。多么漂亮的鱼啊, 又没人看见, 而且好不容易才钓到的。课文中有一个词, 就证明爸爸的心不平静。哪一个?

生:盯着。

师:现在我就是儿子, 你们就是父亲。爸爸, 你明明不想放, 还非得让我放, 还告诫我, 道德的抉择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 但是, 实践起来却很难。你明明知道难, 为什么把这个难事让我来做?为什么非得放?

生:因为距离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是最关键最关键的。甭管有没有人看到, 离规定的捕捞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别说差两个小时, 就是差两分钟, 你钓上来了, 放还是不放?

生:放!

师:如果不放就是违反了———

生:规定!

师:那亲爱的爸爸, 您在遵守这个规定的时候心里高兴吗?

生:不高兴。 (笑声)

师:不高兴你还遵守啊? (笑声)

生:高兴。 (笑声)

师:其实说高兴对, 说不高兴也对。请从课文中找到父亲告诫“我”的话。读。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师:放了肯定不高兴, 谁也不舍得把心爱的东西放掉。但是他又非常高兴, 说说为什么。

生:因为通过这次放掉鲈鱼能教给儿子一些道理。

师:对, 放掉鲈鱼能教育自己的儿子, 当然高兴。结果, 儿子34年以后成为一个杰出的什么人物?

生:建筑设计师。

师:更重要的是, 他自己做了一件对的事。在是与非的抉择上, 父亲的抉择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生:正确的。

师:对, 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父亲宁可忍受一点当时的不高兴或者痛苦, 也要为整个人生道德的抉择选择正确的方向, 包括他自己和他的儿子。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当中比比皆是。如果你愿意, 今天晚上回家以后, 就和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讨论讨论是与非, 对与错, 诚实与虚假之间到底该如何抉择。如果讨论不清楚, 没关系, 请你尊重他们的抉择。好了, 同学们, 下课时间已经超过了2分钟, 我在下课与拖堂之间的抉择上发生了错误, 大家能原谅我吗?

生:能!

师:多好的抉择!谢谢同学们!再见!

【评析】

听赵老师的课, 让我想起对颜真卿书法艺术的评价:“究字内精微, 求字外磅礴。”我认为这10个字, 可以总体概括赵老师的这节课。

“字外磅礴”, 首先体现在对课文有整体的把握。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就是要掌握文章的“精、气、神”, 尤其是对文章“神”的把握。本篇文章的文眼就是“抉择”, 是文章的“神”之所在。赵老师也是围绕这个词来进行整堂课的整体架构, 所以显得纵横开阖, 大气磅礴。

其次, “字外磅礴”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关系上, 赵老师真正做到了把人当做人。赵老师把自己当做人, 把学生看做正在成长中的人, 该主体的放手主体, 该主导的大胆主导, 同时以真正的谦和与尊重面对学生, 甚至可以跟学生天真烂漫地开玩笑, 语言幽默, 妙趣横生, 课堂上的交流体现出一种真情的互动, 体现着“真教、真扶、培养真人”。

赵老师的磅礴之气, 还体现在他能大胆地营造教学冲突, 通过冲突激活思维, 展开综合语文训练。他善于在不知不觉中跟学生“作对”, 如, 人有没有腮 (鳃) , 父亲想不想放鱼, 放鱼后高兴还是不高兴等等。学生在这样的情境当中, 获得了一种刻骨铭心的体验。

体现这种磅礴之气, 更要讲究“字内精微”。一是赵老师对文本解读之精细, 包括对人物心理体察之入微, 同时展示在这个过程之中, 令人叹服。二是赵老师处处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神韵:言语交流中, 教师自己说, 引导学生说, 结合生活说;写字教学中, 自己写, 指导学生写, 结合课文感悟写等等。不得不提的是, 写字教学在赵老师这节课中体现得非常好, 这是一堂贯穿着以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的典范。

第一次学钓鱼 篇2

5月15日是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弟弟妹妹去钓鱼。到了那里,我们都感到非常新鲜,那是一个非常大的池塘,我们在池塘边跳来跳去,非常兴奋。

开始钓鱼了,爸爸把一些彩色的粉末倒在碗里,又加了一些水,然后用手在里面捏来捏去。我问爸爸在做什么,他说在做鱼铒。不一会,一碗面团似的鱼饵就做好了。爸爸把鱼饵固定在鱼钩上,然后慢慢用力一甩,鱼钩就被甩出去了,然后他坐着静静地看着池塘里的浮标。突然,浮标一上一下地动起来了,爸爸说:“鱼来了!”,然后把鱼杆往上拉,一条大鱼就钓上来了,弟弟妹妹开心得直跳起来。我说:“爸爸,原来钓鱼这么简单,我也要试一下。”说完,就把鱼杆抢过来,把鱼饵固定好,用力一甩。鱼钩是甩出去了,但甩得不远,然后我就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等呀等呀,等了五、六分钟,浮标还是没有动静,妈妈笑着说:“你是在打瞌睡,被鱼儿把鱼饵吃光了都不知道吧!”我把鱼杆拉上来一看,鱼饵果然没了,真是奇怪呀!浮标明明没动过,说明没有鱼来吃过,怎么就会不见了呢?爸爸笑着说:“肯定是你的鱼饵没固定好,鱼钩甩出去时也太用力,鱼饵就掉了,那怎么可以钓到鱼呢!”哦,原来是这样呀,看来非常简单的东西也是需要技巧的。最后,在爸爸的指导下,我终于钓到了一条鱼,真开心呀!

这次学钓鱼的经历,告诉我做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而是要用心思考才能把事情做好。

第一次学钓鱼 篇3

师:今天, 我们一起学习———

生:钓鱼的启示。

师:你觉得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

生:启示。

师:那启示是什么意思呢?

生:从一件事情或者事物中得到启发。

师:这就是启示, 请带着这种感悟把题目再读一次。

生:钓鱼的启示。

师:下面, 老师检查大家的预习成果, 请看屏幕。谁能通过这幅图猜到文中的词语? (出示图片)

生:皎洁。

师:很棒!再看。 (出示图片) 生:涟漪。 (师正音)

师:最后一幅图呢? (出示图片)

生:沮丧。

师:这么厉害!最后看看这些词语。 (出示:涟漪翕动皎洁沮丧诱惑实践告诫)

(师指名领读, 然后开火车读。)

师:现在我们听写其中的四个词语。 (听写:告诫诱惑实践沮丧)

师:刚才老师在看你们写的时候, 发现其中两个字的笔顺有错误, 请大家注意。 (师指导写“丧”和“诫”, 生书空。)

师:什么是“告诫”?

生1:告诉。

生2:警告。

师:请在文中找到“告诫”这个词。

生: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 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

师:读得很流利。那么, “告诫”这个词怎么用呢?父亲对孩子来说, 他是———

生:长辈。

师:孩子相对父亲而言, 是——

生:晚辈。

师:那么“告诫”这个词怎么用?

师生 (齐) :是长辈对晚辈或者上级对下级的劝告、警告。

师:你来说说父亲要告诫儿子的话是———

生: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二、感知全文

师:看来, 在作者的生活中, 一定是留下了一件让他很难忘的事情, 才会让他有如此深刻的体会。这究竟是一件怎样的事呢?

生:作者把钓到的一条大鲈鱼放回湖中了。

师:当我们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时, 怎样才能把内容概括完整?老师教你们一个方法。 (出示:开始接着后来最后) 谁能用这些词把这篇文章的内容概括一下?

生:开始, 作者和他的父亲在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晚上钓鱼, 接着钓到一条大鲈鱼, 后来因为距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差两个小时, 最后把这条鲈鱼放回湖里去了。

师:不错!最后父亲要“我”——

生:放鱼。

(师板书:放鱼)

三、研读交流

师:想想:为什么“我”舍不得放掉这条鱼?读原文第1~9自然段, 画出相关的句子, 并做好批注。

生:因为那条鲈鱼是作者见过的最大的一条。

师:文中是这样说的———

生:啊, 好大的鱼!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鲈鱼。

师:除了这个, 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师:谁来试试读这句话?

生:“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 哭出了声。

师:读这句话时, 你有什么建议给同学们?

生:要读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师:还有什么原因?

生:因为这条鲈鱼是“我”好不容易才钓到的。

师:只有“我”喜欢这条鱼吗?

生:父亲也喜欢。

师: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这时候, “我”是怎样看着这条鲈鱼的?

生:得意。

师:把这种得意带进句子, 读。 (生齐读)

师:是呀!正当“我”得意地看着这条鱼时, 父亲的态度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 哪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

生:“孩子, 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了。请读。

生:孩子, 你可以把它放回湖里去。

生:孩子, 你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这个“得”字在不在句中, 有什么不一样?

生:如果用“可以”的话, 作者就可以选择不放回湖里去。而“得”表现了父亲的坚定。

师:请你们把这种坚定读出来。 (生读)

师:父亲分明也喜欢这条鲈鱼, 为什么要“我”放掉?

生:因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师:这里有一些资料, 请同学们看一看。 (出示有关鲈鱼捕捞开放日的资料)

师:父亲要放鱼, 没有丝毫犹豫?

生:有!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说明他也舍不得。

师: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 此时他在想什么呢?

生1:父亲想, 鲈鱼的繁殖能力很差, 在它的繁殖期, 不能随意捕捞它。

生2:父亲想, 这条鲈鱼很难才钓到的。

师:但是父亲依然决定要把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很喜欢这条鱼, 父亲坚决要放, 这必然会引起一场———

生:争辩。

师:下面请大家以六人为小组, 你们可以分角色朗读, 可以加上书上的旁白, 还可以在空白部分再增添一两句话。

(生自由练习朗读。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小组先来展示?在展示之前, 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 第二小组展示前先评价一下前面的小组。 (小组展示、评价)

师:看来, 大家已经走进父亲和孩子的内心世界了。在这样的环境中钓鱼, (出示第8自然段) “我”还会怎样乞求父亲呢?

生1:爸爸, 现在四周都没有人, 不会有人知道我们钓到这条鲈鱼的。

生2:爸爸, 这里没有人发现我们, 我们能把它带回家吗?

师:事实上, “我”并没有过多地与父亲争辩, 因为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 “我”知道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但是, 放鱼对“我”来说, 真的是太难了! (出示: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 实践起来却很难!)

(生齐读)

师: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 举例说说在道德实践时难以抉择的事。

生:有一次, 我借了同学一本书并说好一星期内归还, 但是那本书实在太好看了, 我不太想还给她。过了许久, 她也没有跟我提起这件事, 我到底是还, 还是不还?

师:对这个问题, 大家理解得很透彻!回过头来, 看看这篇文章, 放与不放, 作者和父亲都经历了心理挣扎。但是, 父亲最终决定把鱼放回湖里去, 他知道在面临道德实践时, 要遵守规则。请打开书, 把作者的不舍和父亲的坚定读出来。

(生齐读第3、4自然段)

四、留下悬念

师:这是让作者多么沮丧的一件事呀!然而当年那件让作者沮丧的事, 与后来他成为建筑设计师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评析】

本堂课在字词教学方面是非常朴素的, 同时也是雅致的。由图片引入一个个字词, 然后朗读、听写, 扎实有效。从词入手, 进入文本, 词融入了文, 文也融入了学生的心中。可以用几个“合”来概括:一是词与文合, 二是事与理合, 三是读与悟合。读中有悟, 悟后有读, 真正体现了以读为主。

上一篇:多元智力培养下一篇:优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