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控制技术

2024-07-25

绿色控制技术(共10篇)

绿色控制技术 篇1

摘要:病虫害会导致玉米产量大幅降低, 所以,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需要进行重点防治。常见的病虫害种类有很多, 例如大斑病、青枯病、小斑病与丝黑穗病等。由此, 将主要说明常见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详细解决措施, 通过绿色控制技术, 从而能够达到提高玉米产量的目的, 做到以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米,病虫草害,绿色控制技术,发生种类

玉米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种植面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随着发展, 问题也随之出现。可以发现虽然玉米的总种植面积提高了不少, 但是总产量并未出现预期的增长, 且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 不仅对土壤造成了破坏, 玉米本身的生态结构也遭到破坏, 诱使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严重影响经济效益。因此, 为有效防治玉米病虫害的问题, 建议利用多项先进的绿色控制技术, 保证玉米的产量, 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

1 主要玉米病虫草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1.1 大斑病

大斑病主要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当空气中湿气较重, 且温度达到18~22℃时发生的比较多, 尤其是在多雨、多雾或者持续的阴雨天气发生的比较频繁。大斑病是玉米病虫草害的主要症状之一, 对玉米的叶片、叶梢以及包叶都有严重的危害。大斑病通常从下部的叶片开始发病, 逐渐向上漫延。初期会在叶片上出现青色的小灰点, 呈水渍状, 随后顺着玉米叶脉的方向逐渐向两侧发展, 最终会形成以黄褐色为中心, 边缘呈现深褐色的大斑, 这些大斑形似梭形, 在空气中水分较多的情况下会自动合成一片, 形成黑灰色的霉状物, 引起玉米大面积的发病。针对大斑病,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防治:首先, 从源头开始预防, 比如购买专门的抗病的玉米种子, 减少大斑病发生的概率;或者从土地因素入手, 比如通过对种植土地进行倒茬的轮作、深翻, 有效减少大斑病的病菌数量, 或者直接对种植土壤进行彻底的病残体清除, 也可以减少病发概率。其次, 在病发初期阻隔病势的漫延, 例如及时清理病叶, 减少病菌传播的途径。最后, 可以采用药剂防治, 通常比较合适的药剂有瘟散乳剂、退菌特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等, 使用时必须注意使用剂量与时间。

1.2 小斑病

小斑病主要的发病原因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 与大斑病的病因是一致的, 区别在于小斑病的发病温度为25℃以上, 因此小斑病的防治方法与大斑病的基本一致。小斑病对玉米的影响和危害包括玉米的茎、叶、穗部位, 病斑是黄褐色或者灰褐色的椭圆形、长方形。当温度和湿度都较高时, 小斑病的病斑会变成黄褐色的坏死小点, 甚至出现一部分暗绿色的浸润区。

1.3 玉米病毒病

玉米病毒病分为矮花叶病毒和粗缩病病毒。矮花叶病在玉米的整个成长期都有可能会出现, 特别是在玉米出苗期到七叶期期间, 通过玉米的汁液摩擦进行接种, 通过蛀牙进行传播。蛀牙在蚕食玉米时会吐出一种对玉米的生长和扬花授粉产生影响的唾液, 在刺吸的过程中注入玉米, 使玉米成为空苞和秃顶, 不仅如此, 蛀牙在对玉米造成侵害的同时, 也会将携带的病菌传染给玉米植株。粗缩病病毒则是通过灰飞虱进行传播, 这种病毒不会因为天气变冷而消失, 它会选择在灰飞虱体内或者已经被侵害的小玉米苗中越冬, 来年气温回升后就会苏醒过来, 造成持久性的病毒侵害。矮花叶病的病状表现为花叶上的褪绿条点, 随着扩散, 整片叶子开始变黄, 出现明显的黄绿相间的的条纹。粗缩病的病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弯曲, 叶片颜色呈现为不健康的暗绿色, 叶子背面、叶脉上会出现隆起的条纹。针对以上症状,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症状:首先, 从源头预防, 选取耐病、抗病的种子;其次, 阻断传播途径, 例如在蚜虫和飞虱随着温度的升高回迁之前使用氧化快乐果或者抗蚜威可湿性粉剂等药剂, 对玉米苗进行喷洒, 达到蛆虫的目的;最后, 农民可以着重提高对玉米的栽培管理能力, 用科学的方法, 有效增强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1.4 玉米螟的侵害

玉米螟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害虫, 通常1 a繁殖1~6代。玉米螟的幼虫是一种钻蛀性的害虫, 也是一种在玉米芯或者杂草茎秆中越冬的害虫, 不会因为天气变冷就死亡。玉米螟的出现时间一般不集中, 由于繁殖能力的强大, 通常会持续性地出现。当温度、湿度利于玉米螟的繁殖时, 玉米螟就会有集中性爆发期, 不同的玉米品种受到侵害的程度也不同。玉米螟对玉米的侵害主要通过幼虫对玉米苗心叶的钻蛀, 在玉米叶上形成一排整齐的小孔。雄穗被抽出后会出现一个洞, 玉米螟的幼虫就是通过这个洞钻入雄花, 导致雄花的基部被折断, 并且蛰伏在雄花内部, 等雌穗出现后就转到雌穗内部咬噬花丝和叶苞, 对幼嫩的玉米籽进行咬食, 导致玉米籽粒出现残破、缺失。经过玉米螟幼虫咬噬的茎秆变得脆弱, 经不起大风, 容易折断。针对这样的情况,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防治玉米螟:首先, 可以选用抗虫的玉米种或者提前用药物消灭蛰伏起来准备越冬的玉米螟, 减少基数, 预防大面积的爆发;其次, 在玉米的成长期间定期对玉米螟进行药物消除, 减少玉米螟的繁殖和对玉米幼苗的伤害;最后, 可以根据自然界相生相克的原理, 利用玉米螟的克星赤眼蜂消灭玉米螟, 成本低但效果显著。

2 绿色控制关键技术

在种植玉米时需要树立绿色的植保理念, 采用先进的生态、物理与生物综合防治的措施, 坚持以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科学地使用农药与化肥, 充分发挥各项绿色控制技术的综合效益。首先, 要做好玉米病虫草害的监测预报, 提前掌握病虫草害的发生期与发生量, 在病虫害之前做好综合的防治。其次, 要切实落实农业防控措施, 降低玉米各项病虫害的发生的几率。再次, 需要进行科学的物理与化学防治, 在玉米生长的各个时期按照合适的比例使用杀菌性药剂。

3 结语

玉米是人们常吃的主要粮食作物, 它的质量和产量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详细了解影响玉米质量和产量的各种因素, 并且分别采取有效的、绿色的、防治结合的措施, 不仅可以保证人民的正常饮食生活, 对我国经济发展也是一大贡献, 响应了国家“三农”政策的号召, 增加了农民经济收入, 保障了农民根本利益。

绿色控制技术 篇2

(1)几何尺寸缩小四倍以上。引脚间距从2.54 mm降到1.27 mm,再降到0.65 mm甚至0.5 mm。底部加入金属散热板,总厚度降到1 mm甚至0.8 mm。

(2)多数芯片用少量引脚就加入了OVP,UVP,OCP的功能,芯片中加入了OTP功能。

(3)加入高压起动源电路,含500 V和100 V两种。NCP1282内部加入耐压500 V的高压起动源,应对AC—DC的PFC之后的输入。而NCP1562(UCC2891,LM5027等)内部加入100 V的高压起动源,应对48 V通讯DC—DC电源系统。

(4)新颖的QR准谐振反激变换器,如NCP1207,NCP1337等采用准谐振技术的反激变换器,效率提高,EMI降低,成为新一代适配器的必选产品。加入软关断技术的有源箝位正激变换器NCP1562,UCC2897是最可靠的有源箝位控制IC。通过8引脚的LLC谐振半桥控制器UCC25600设计的LCD—TV电路非常简单,而性能却一点都不差,一支引脚既设置频率范围,又作反馈光耦的连接点。VCC一个端子既作IC供电,又含UVLO和OVP的功能。芯片内加入OTP功能,OCP给出两个电平的过流保护。而对称的全桥ZVS软开关控制器ISL6752将电源技术领进节能,高效,高功率密度(小体积),低EMI,低空载功耗的金牌效率绿色电源领域。

(5)各种控制同步整流的技术和相应的控制IC是提高转换效率的最大亮点。LTC3900,LTC3901做好对称和不对称两种电路的同步整流控制。IR1167,IR1168将二次侧同步整流控制做到极致。NCP4302专门做好QR反激变换器的同步整流控制。

(6)两相交错式PFC的控制IC,对应同样输出功率降低一半的EMI,输出电流纹波对消,提高转换效率。其中UCC28070,UCC28060是最优秀的代表作品。其他公司也纷纷推出类似产品。如NCP1631,FAN9612等等。

(7)随着手提电池供电电子设备的飞速发展,非隔离的DC—DC控制IC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推出。新型的加入同步整流的BUCK(LTC3851),BOOST(LTC3813),INVERTING (LTC3704),BUCK—BOOST(LTC3780) 控制IC以全新的面目进入电源世界。

(8)数字控制技术完满地进入高端电源领域。通讯,服务器,电脑系统的电源将是最先进入数字化的部分。Si8250 是隔离AC—DC一款优秀的作品。而ZL2008是非隔离BUCK电路的数字控制IC。

(9)主要开关元件功率MOSFET采用纳米光刻技术已经让NMOS的导通电阻小于1 MΩ,栅电荷小于10 nc,开关速度小于20 ns。让PMOS进入500 kHz的水平。这也是开关电源技术进步的一大关键。

绿色控制技术 篇3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比例已从1978年的10%增长到了27.5%;若综合建材生产和建造过程, 建筑业相关能耗比例将超过40%。建筑运营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能源和资源消耗, 发展绿色建筑, 降低建筑能耗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举措[1]。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 BAS) 通过对建筑设备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保证建筑设施的节能、高效、可靠、安全运行, 满足用户的需求, 为创建绿色建筑提供保障。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建筑节能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高了相关机电设备的能效, 通过优化控制可为用户节约20%~30%的能源。本文将通过对上海某商业楼宇项目中应用的节能优化控制技术的重点介绍, 阐述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该项目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 内部机电设备大多已接近寿命末期。项目业主希望进一步发掘其处于市中心核心区域的地段优势, 提升物业品质, 吸引高端客户, 决定进行整体改造, 目标为将该项目改造为满足LEED认证要求的绿色商业楼宇。此次节能改造涉及众多子系统及设备的更换, 要求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能够灵活适应各个子系统、满足其控制要求。

2节能优化控制技术

2.1制冷主机系统

本项目更换了制冷主机, 增设板式换热器, 增加冷却塔间接供冷, 实现免费制冷。主机系统需要监控的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2.1.1制冷机组群控

BAS系统通过对冷热负荷的计算, 根据用户端的负荷需求向冷机控制系统提交启/停控制要求, 同时监测其动作反馈, 并将所有冷水机组运行参数上传至监控主机进行数据备份及实时监测。

(1) 系统负荷的计算

负荷计算的意义在于, 冷水机组运行台数控制要以冷源系统总负荷量 (供回水温差与总流量之积) 为直接依据。冷水机组运行台数需与系统负荷相匹配, 实现机组最优启停时间控制, 使设备交替运行, 摊平各设备的运行时间。

(2) 冷冻机组加载/卸载

所有冷冻机组的启/停与相关的负荷控制连锁, 用户可以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连锁程式中的参数及连锁点自行修改和设定。根据水系统的供回水温差和流量计算空调系统的冷负荷, 同时根据机组的实际供冷量, 向冷冻机组控制系统提交启/停控制申请, 以此实现冷水机组、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冷却塔进水阀等设备的联动控制。同时监视机组运行状态及故障状态。

冷水机组初次启动及关闭流程如图1、图2所示。冷水机组群控流程如图3所示。冷却塔群控流程如图4所示。

图1~图4中的时间T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2.1.2二次泵变流量系统

该项目设置二次冷冻水泵给用户侧供水, 并且为水泵引入变频控制功能以降低能耗。

水泵有转速与频率成比例、功率和转速的立方成正比的运行特性, 由此可知:如变频器的平均工作频率f2降低10%, 相应能量节约可达10%~30%。根据相关理论研究, 频率为45Hz时对应功率约为原来的73%, 节能率可达27%。

二次泵变流量系统的控制要点如下:

◆根据水管压力调节二次水泵频率, 上限为50Hz, 下限为35Hz (根据水泵特性及设计最小流量确认) ——这样设置的目的是尽量提高水泵运行时的工作效率;

◆将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分水器所连接的阻力损失最大的环路的最远端, 设定值为满足该环路最不利用户正常运行时, 供回水干管之间所需要的最小资用压力;变频运行循环水泵使实测数值与设定数值趋于一致;在调试中还可以更改设定值及呆滞区范围, 以获得最佳运行效果;

◆当用户负荷增加, 用户末端调节阀自动开大或开启数量增加, 压差传感器所测得压差值减小时, 提高运行频率以保证压差传感器所检测到的压差不小于设定值, 满足最不利用户的要求;

◆当用户负荷减少, 用户末端调节阀自动关小或开启数量减少, 压差传感器所测得的压差值增大时, 降低水泵运行频率, 使实际运行压差值降低, 与所选取的设定值趋于一致。

2.1.3免费冷却系统

免费冷却 (Free Cooling) 即在常规空调水系统基础上增设部分管路设备, 当室外气候状况满足特定条件, 即室外湿球温度降低到某个值以下时关闭制冷机组, 由流经冷却塔的冷却水直接或者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 提供建筑所需要的冷负荷。

本项目采用冷却塔间接供冷方式实现免费制冷——装设一个板式换热器, 将冷却水环路和冷冻水环路隔开, 使之相互独立, 避免冷冻水受到冷却水的污染, 依靠板式换热器进行能量传递。系统原理如图5所示。

系统控制要点如下:

◆夏季工况下, 关闭换热器一、二次侧开关蝶阀PBX_V1、PBX_V4、PBX_V5, 冷却水进入制冷机组冷凝器进行换热;

◆过渡季节和冬季工况下, 监测室外空气状况, 当室外干球温度下降至接近15℃, 湿球温度下降至接近10℃时, 关闭制冷机组, 同时关闭制冷机组两端冷却水、冷冻水对应水阀, 开启换热器一、二次侧开关蝶阀PBX_V1、PBX_V4、PBX_V5;

◆监测换热器用户侧水管温度, 根据此温度比例调节控制一次侧调节阀PBX_V2、PBX_V3, 使换热器出水温度达到设计温度;

◆对应冷却塔的控制详见上文控制流程, 设计要求冷却塔出水温度需达到8℃;

◆在过渡季节, 由于天气变化比较大, 除了需要根据室外温度进行系统切换外, 还需要根据水系统运行时的温度变化进行调整;当室外温度升高, 冷冻水回水温度也升高, 而冷冻水出水温度难以达到设计温度或者AHU送风温度偏高且无法降低时, 需要及时切换, 重新启动制冷机组。

2.2楼层空调系统

本项目在不同功能区域采用不同的空调形式, 如全空气定风量系统、VAV变风量系统、风机盘管系统、辐射冷吊顶系统、全热回收型新风机组等, 下面即针对每种空调系统的控制进行介绍。

2.2.1全空气定风量系统

全空气定风量系统的主要监控功能如下:

◆机组定时启停控制, 即根据时间表定时启/停机组, 以及统计机组运行时间, 提示定时维修;

◆监测机组的运行状态、手自动状态、风机故障报警;

◆过滤网堵塞报警, 即当过滤网两端压差过大时报警, 提示清扫;

◆回风温度自动控制, 即以回风温度设定值作为控制目标, 以回风温度测量值作为过程变量, 采用闭环控制方案调节水阀执行器, 使回风温度保持在设定值附近;

◆根据回风湿度控制加湿器启/停;

◆根据室内CO2浓度, 连锁控制新风阀、回风阀。

2.2.2变风量 (VAV) 空调系统

变风量空调系统追求以较少的能耗来满足室内空气环境的要求, 主要由空气处理设备、风管系统、VAV末端装置与自动控制系统四部分构成。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每个VAV末端装置风量的变化都会导致总风管系统风量的变化。自动控制系统根据系统总送风量需求自动调节系统送风机的转速,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风机动力, 节约能量。由于空调系统大部分时间以部分负荷运行, 风量的减少可带来风机能耗的降低。

(1) AHU风机频率的控制

常用的变风量系统的AHU风机频率控制方式有定静压控制、变静压控制、总风量控制三种方式, 本项目根据设计要求采用总风量控制方式来调节AHU风机频率。

总风量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是建立系统设定风量与风机设定转速的函数关系, 无需测定静压, 只需将所有空调区域各压力无关型VAV末端装置的VAV DDC已经确定了的各空调区域需求风量累加求和值作为系统送风机的设定总风量, 直接求得风机设定转速, 并以此作为控制风机转速的依据。

(2) VAV末端装置控制

本项目中, VAV分内区和外区两个部分, 其中7F及8~9F、21~22F内区采用单风道型VAV末端;8~9F、21~22F外区采用带热水盘管型的VAV末端。

(1) 单风道基本型VAV

最基本的VAV末端装置由进风口、一次风阀、风量传感器、DDC控制器和箱体等几部分组成;通过测量风管内的全压和静压, 根据两者之差求出动压并对其进行开平方运算, 得到风速, 进而求出末端装置送风量。

单风道基本型VAV末端装置的控制采用串级控制方式:温控器TE根据区域温度和设定温度的差值计算出空调区域所需的送风量 (设定风量) , 风量控制器FC根据实测风量和设定风量之差控制风阀执行器, 改变风阀的开度, 使送入空调区域的冷 (热) 量与室内的负荷相匹配。

(2) 带再热盘管型VAV

冬季外区空调区域为热负荷的应用场合, 故外区VAV末端装置常带有再加热盘管, 可以在冬季工况下根据需求独立升高各末端装置的送风温度, 以保证空调区域的舒适度满足需求。当区域温度低于设定值Δt时, 控制器打开加热盘管进行再热。需注意此时需保证VAV末端装置风阀有一定的开度, 在最小风量模式下运行。

2.2.3风机盘管系统

本项目标准楼层的外区采用风机盘管系统, 并且选用联网型风机盘管温控器。温控器可以通过网关设备实现联网, 接受中央监控系统的统一监控与管理;可以实现如下的功能:

◆支持就地控制与远程中央控制模式设定;

◆支持远程中央统一设定温度、控制风机转速;

◆支持低温保护;

◆支持按键锁定, 可防止误操作;

◆可以进行无人租用、无人、有人未活动、有人且活动四种模式的温度设定。

2.2.4辐射冷吊顶系统

冷吊顶就是在吊顶板 (主要是金属吊顶板) 背面加装制冷单元 (水盘管和导热元件) , 在制冷工况下通上一定温度的冷水, 将吊顶板的温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装配冷吊顶系统的房间的室内温度一般设定为25~26℃, 这样吊顶板和室内的墙表面、地面以及其他家具和设备表面就会因存在温差而产生辐射热交换。同时制冷单元的表面也可以和室内的空气接触, 借助形成的对流带走部分热量。

本项目中, 冷冻机组的7~12℃的冷冻水被送至每个楼层, 每个楼层专门设有一个16~18℃的高温冷水二次水混合环路 (混水泵) 用于冷吊顶的供水。二次水环路配有独立的水泵和三通阀, 并接入对一次水和二次回水混合的控制以获得需要的二次水温。

辐射冷吊顶系统的控制主要有三项要点。

(1) 楼层混水阀及混水泵接入楼宇控制 (BA) 系统, 由BA系统进行监控。

(2) BA系统监测安装在二级水泵出口处的水温传感器, 根据传感器实测值与设定值的差值来控制混合阀的开度, 使冷吊顶供水温度达到要求。

(3) 楼层内各组冷吊顶采用就地控制:

◆在区域内合适位置安装湿度开关, 对室内相对湿度进行监测——正常情况下 (如相对湿度低于85%) , 湿度开关处于常闭状态, 继电器闭合, 1#~N#水阀开关由房间温控器控制;异常情况下 (如相对湿度高于90%) , 湿度开关动作, 继电器断开, 1#~N#水阀将全部关闭;

◆正常情况下, 房间温控器监测对应区域的温度, 并对其与设定温度 (高于实时的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进行比较, 根据温度差值控制1#~N#水阀开关。

2.2.5全热回收型新风机组

本项目根据设计要求选用转轮型全热回收器实现对排风热量的回收利用。

据相关研究, 转轮式全热回收器能回收70%~80%的余热。室内空气由转轮一侧的入口被吸入, 将能量传递给转轮;而室外空气由转轮的另一侧被吸入。转轮以15~20转/分钟的速度旋转, 将积蓄在转轮上的热量传递给室外空气, 实现能量回收。

全热回收系统受室内外温差、焓值等因素影响很大, 需要综合考虑季节、温差、焓值等因素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 以实现能量回收,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本项目的全热回收转轮考虑采用焓值控制方式, 以期实现最大程度的能量回收:

◆检测室内、室外空气温度, 以及室内、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利用DDC控制器的已有程序计算新风焓值iOA、回风焓值i Room以及二者差值, 参考表2所示策略进行控制。

2.3能源管理系统

随着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的发展,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已经由单纯的自动控制, 向自动控制、信息管理一体化方向发展。对BA系统采集的数据进行有效存储、分析, 建立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 可以对能源进行全过程和全方位的管理, 建立起能源的计量和监测网络, 使设备优化运行, 降低维护成本, 减少能源消耗成本, 还可以为节能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依靠管理实现节能是最有效的途径。

本项目能源管理系统在设备监控的基础上, 加装了统一的能源管理系统平台——Eco-struxure, 实现功能如下:

◆实现了对楼宇自动化系统、CCTV视频监控系统、防盗报警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电力监控系统的统一监测;

◆实现了数据存储, 方便了对历史记录的调用和分析;

◆实现了单位能耗对比、重要负荷对比、同类负荷能耗对比, 以图表的形式进行分析, 实现了可视化管理;

◆实现了设备优化运行, 降低了维护成本;

◆实现了Web浏览功能, 能够进行定制的能源数据的发布, 向客户实时展示大楼当前能耗情况;

◆提高了能源系统运行管理效率。

3结束语

建筑节能——以自动化系统的控制实现建筑设备的基本设计功能, 并通过优化控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有着巨大的潜力。自动化系统既服务于建筑设备, 又是保障建筑设备优化运行的必要工具, 在整个建筑的节能减排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所介绍的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全面的调试阶段, 各个子系统的控制策略也逐步得到实施和验证, 初步总结取得了如下成果:

◆实现了对冷冻主机系统的集中监控, 可根据实际负荷情况自动进行冷机加机、减机操作, 可根据冷却塔出水温度自动控制冷却塔风机启停、进出水蝶阀开关;冷机系统的集中监控极大方便了运维人员的管理, 预计通过优化控制可实现节能20%~30%;

◆二次冷冻水泵变频控制已经通过测试, 预计可实现与原有定频泵相比节能30%;

◆免费冷却系统的切换及控制已经通过测试, 预计在过渡季节及冬季实际运行后可为客户带来非常可观的节能量;

◆定风量空调系统的自动控制已经完成调试, 相对原有的手动控制而言, 既减轻了物业管理人员的运维工作, 又提高了区域舒适性;同时通过对冷冻水电动阀门的自动调节控制, 可减少冷源消耗, 实现节能;

◆变风量空调系统在末端根据客户对温度的需求, 实现了对送风量的控制, 提高了舒适性;同时, AHU根据需求风量实现了对风机的变频控制, 与定风量空调相比至少可节能30%;

◆风机盘管的联网控制极大方便了物业人员的管理——在中央监控室即可实现对各个区域风机盘管系统的启停控制、温度设定;

◆全热回收新风机组夏季工况的控制策略已经经过测试;在盛夏季节, 通过全热回收新风机组的热交换可以实现对新风的预冷, 从而减少对室内冷负荷的需求;

◆该项目目前已经取得LEED白金级预认证,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项目仍有辐射冷吊顶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尚处于调试阶段, 笔者将进一步跟进该项目, 追踪其未来一段时间的实际运行情况, 分析实际能耗数据, 对整个项目的能耗情况以及控制策略运用效果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

[2]GB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3]程大章.智能建筑理论与工程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4]赵宝珠, 孟召军.变风量 (VAV) 空调系统及其经济分析.节能技术, 2004, 4:42–43

[5]程大章.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

探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与绿色发展 篇4

【关键词】施工质量;检测;环境保护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公路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如何控制好公路工程的质量成为当下的重头戏。我们从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以及工程的后期检测,还有工程的环境保护进行分析说明。

1.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措施

1.1公路工程的特点:工程的结构、造型也是变化的,所应用的材料也不能统一标准,因为道路、桥涵的构造不同,其建设施工的方法也不同,这就形成了一项工程多个项目的局面,技术人员、所需材料、所需机械、施工方式、施工进度等等诸多元素集中在一个现场,这样多工种配合、多单位交叉作业,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管理就变得非常复杂,工程的质量控制难度就增加了。

1.2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1)设计方案粗。糙公路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很复杂,从规划、可行性研究、项目评估、设计文件、项目实施周期较长。设计阶段把关不严、方案粗糙,将会导致以后的施工中出现质量、安全隐患,还会因此影响工程的进度,造成不必要的損失.(2)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验、水平不能满足要求,有的施工队伍公路施工经历较少。一无能满足施工需要的机械设备,二无足够、合格的技术管理人员,这对质量管理来说是个难题,没有经验就容易出问题。(3)场地流动性大。同一道工序随着进度的推进,施工现场情况也是不一样的。一些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就在这样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悄悄地隐藏着,给施工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公路工程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1)加强源头控制。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设计单位应作好后续的服务跟踪工作。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在设计阶段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问题只有在施工过程中才能发现。(2)培训、优选施工人员,奠定质量控制基础。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提高他们的质量意识以及技术素质势在必行。(3)做好施工现场的质量检查。随时对混凝土的砂、石料、水的称量进行抽测,随时查看钢筋的焊接和绑扎长度、模板的搭设等是否合乎要求和坚固紧密。控制各施工阶段的质量,及时把发现的质量问题排除,做到防患于未然。(4)加强跟踪控制。对于已完工的工程,在质量缺陷责任期内,如果存在路基沉陷、桥头跳车、路面早期破坏、边坡失稳等质量问题,必须适时对其进行跟踪测控,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2.做好工程检测

2.1加强试验检测是一项尤为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的优劣,只有通过科学的检测与试验手段、严密的工程监理才能为公路工程质量评价提供准确的、科学的依据。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进行试验检测,所得到的数据显示,将可以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每道工序及原材料的性能、各种混合物的配合比、生产成品的强度等进行全面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试验检测主要包括:理清试验检测工作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分析试验检测控制重点;确定检测项目、检测频率、操作规程、评定标准。这对提高施工质量控制水平,确保最终工程的质量极为重要。

2.2如何做好检测:(1)严格控制路用材料的质量,公路施工材料是工程的基础,对公路用料实施严格的监控和检测,可以预防豆腐渣工程的开展。对各种原材料有时还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非常规的试验,以确定该材料是否真正满足施工技术要求。(2)检测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绝大部分的公路施工质量问题都是由于人员监管不力而造成的,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对试验检测人员实行岗位责任制。(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施工单位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建立工地试验室,并配备相关试验检测人员,要有专人专职负责质检。监理单位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三层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交工验收阶段的检验,在对全线的竣工验收测量中,要对公路的平整度、宽度、纵断高程、横坡度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对于公路施工完工的厚度、压实度、沥青用量和级配经主管部门同意,可利用施工过程中测定的数据。

3.搞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

公路在国民经济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位置愈来愈重要。但是,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设计良好公路能同时满足人、车、路环境及景观的要求,富有行车诱导性,将人、车、路、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使公路本身形成一个行车迅速、舒适、清洁、安全的环境,还要创造一个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

3.1提高环保资金投入比例,为搞好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提供足够的资金来源。作为公路建设项目,在设计和资金预算上,往往偏重于主体工程而忽视对环保工程的投入。在实践中,由于公路建设项目总体投入资金比较紧张,在此情况下,承包人往往会选择牺牲环保利益来保证主体工程的费用投入,大大降低环保工程费用投入占总体工程费用总投入的比例,阻碍了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为了把公路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公路,减小公路建设对沿线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有必要在设计中考虑公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程的内容,并在公路项目费用预算时适当提高环保工程费用占项目总投入资金的比例。

3.2加大环保执法力度,用法律手段保证公路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许多承包人法制观念淡薄,随意破坏环境的事故时有发生。比如在施工中任意向工程沿线河流中倾倒大方量的弃土弃渣,减小河流的过流断面,不能保证汛期行洪安全,有可能导致洪涝灾害,但事实上承包人并不会因此行为而受到法律的追究。为了杜绝此类违法行为的发生,国家应该加大公路建设环保执法力度,使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真正落到实处。

3.3公路环保施工的具体措施。处理好公路建设中的废弃土石;在公路建设中,要做到填挖平衡,土方开挖避开雨季,保护水利设施等措施,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边坡防护和绿化,可以有效地保护水土流失;减少公路的水毁,保证公路的安全。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相距200m范围内,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注意机械保养,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成功的公路绿化, 不仅可以美化路容、改善景观, 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噪音干扰和防止环境污染。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 吸取二氧化碳, 释放出氧气。

4.结语:

一个公路的好与坏不仅仅是在于它的质量,如今还涉及到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追求生态化发展已经成为现在人们的理念。公路建设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通过采取以上管理措施,一定能够消除影响公路建设工作开展的不利因素,从而实现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控制技术 篇5

大竹县是重要的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 也是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县, 水稻生产对大竹县农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有害成分含量较高是目前大竹县水稻生产的主要问题。近年来, 为顺应绿色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 中国植保界适时提出了绿色植保的理念, 并在实践中按照此理念的要求着力推进绿色防控工作。绿色防控是对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的集成, 本质是对农业有害生物无害治理, 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技术成熟、规范、操作性强, 极易以集成方式整体实施。从整体上来看, 绿色防控是指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 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 恶化病虫的生存条件, 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 在必要时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将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它是通过推广应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 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 降低病虫害暴发几率的目的。频繁施用农药不仅加重环境污染还增加病虫害抗药性, 绿色防控是减轻农药污染, 维护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是以后病虫害防治的发展方向, 其应用前景广阔。

2 大竹县绿色防控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

绿色防控基地病虫防治集成配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限量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 采用“色板和性诱剂”模式。在前期搞好水稻健身控害栽培的基础上, 大竹县近年重点示范物理防治的2种措施。

色板诱杀:其作用原理是利用害虫趋光性, 可有效诱集、粘着多种昆虫, 达到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农药用量、保护害虫天敌的作用。大竹县2014年应用于大竹县双拱镇水稻绿色防控基地6.67hm2, 粘着杀死多种昆虫, 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减少农药污染、保护天敌的作用。可诱杀蓟马、卷叶螟、飞虱、叶蝉等。该项措施每年可以减少农药施用量50kg, 减少农药包装废弃物2.5kg, 如全县推广, 其环境、生态、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

性信息诱捕:应用于大竹县水稻绿色防控基地6.67hm2, 害虫性信息素及诱芯主要通过大量诱杀害虫雄虫, 破坏害虫种群的正常雌雄性别比, 同时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活动, 从而降低了雌虫的交配机率、落卵量及有效卵量 (受精卵) , 达到控制害虫种群的目的。大竹县水稻基地选择性安装二化螟诱芯、斜纹夜蛾诱芯等, 最高诱捕量可达120头/芯, 效果显著。

3 大竹县绿色植保的发展困境与对策

大竹县常年种植水稻3.27万hm2, 集中实施水稻0.13万hm2, 其中示范害虫诱杀技术66.67hm2、推广性诱剂2000套。水稻基地病虫防治集成配套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和限量化学防治等环境友好型防控技术措施, 采用“杀虫色板+性诱剂+生物农药”模式。在实施绿色防控技术过程中, 积极开展相关培训工作, 促进水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普及引导带动全县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 效果明显。

近年来, 虽然大竹县推进水稻绿色植保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因此, 为了推进水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 通过IPM园区示范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水稻采用杂糯间栽、生物多样性、生物导弹等相结合的绿色防控技术, 合力推进水稻绿色植保的良好氛围, 在大竹县要争取在更多的乡镇试验示范。

积极推进植保体系、体制、机制与方式、方法创新, 力争经过3~5a的努力, 建成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 乡 (镇) 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

大力培育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 增加农作物病虫害监控网点数量。通过阳光工程积极开展专业化病虫监测和绿色防控技术宣传、培训, 在示范区广泛利用农户、利用现场会、技能培训会、农民田间学校等方式进行“绿色植保”的理念植入。为大力推进水稻绿色植保提供强大支撑。

通过推行农资采购、供应、使用和服务的“四统一”农资连锁经营, 促进水稻绿色防控, 积极争取有实力的企业技术、物质、经济等方面的支持。

绿色控制技术 篇6

1 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评价标准

由建设部与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住宅和公共建筑全寿命周期出发, 多目标、多层次的对绿色建筑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推荐性国家标准。《标准》用于评价住宅建筑和办公建筑、商场、宾馆等公共建筑。《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指标:

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 (住宅建筑) 、全生命周期综合性能 (公共建筑) 。同时,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指出, 智能化系统定位正确、采用的技术先进实用、系统可扩充性强, 能较长时间满足应用需求, 达到安全防范子系统、管理与设备监控子系统和信息网络子系统的基本配置, 并且通过智能化手段进行系统运行状况的数据计量。

2 应用ASI楼宇自控系统实现绿色建筑的智能设计标准

绿色建筑通过对建筑物内各类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 达到运行安全、可靠、节省能源和节省人力的目的。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网络结构模式可采用集散或分布式的控制方式, 由管理层网络与监控层网络组成, 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监视和控制。ASI楼宇自控系统采用的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方式, 以最大的灵活性来满足设备运行的监测与控制需求。ASI楼宇自控系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满足绿色建筑的智能设计标准:

对空调系统设备、通风设备、环境及监测系统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ASI楼控系统工程案例楼宇自控Building Control;对供配电系统、变配电设备、应急 (备用) 电源设备、直流电源设备、大容量不停电电源设备进行监视、测量、记录;对动力设备和照明设备进行监视和控制;对给排水系统的给排水设备、饮水设备及污水处理设备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对热力系统的热源设备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对公共安全防范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运行工况进行必要的监视及联动控制;对电梯及自动扶梯的运行监视。

3 案例分析——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

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地处郑州市西北部的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内, 占地面积近600亩, 规划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 预计总投资16亿元。园区内重点发展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材料与纳米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一座现代化的复合式多功能建筑群体。为了满足健康、舒适、安全、节能的绿色建筑需要, 本项目通过应用ASI楼宇设备管理系统对建筑物内的空调、通风、照明、变配电、给排水系统等设备进行优化设计, 采用分布监控、集中管理的楼宇监控系统, 并与建筑物内的冷热源、变配电等各设备进行系统集成。在设计中尽量采用标准化、具良好开放性、遵循国际通讯协议的OPC开放接口的ASI控制器, 应用通用的ASIExpert软件, 减少二次开发的工作量, 利于日后的使用及维护。

根据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的特点, 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变频技术, 依据外部条件变化自动调节中央空调末端的负荷变化。在满足舒适性的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运行能耗。A S I楼宇自控系统在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项目一期中, 主要设置监控点数为1000多点, 应用ASIC/2-7540控制器29台。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考虑到河南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餐饮、商用、办公楼、写字楼的商用需求, 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 在二期的开发中可将空调末段的风机盘管应用联网型温度控制器, 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 同时可以帮助浙江大学国家科技园物业管理者更好的节约能源。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结语:的必然方向, 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绿色建筑就是促进建筑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是贯彻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是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综合利用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建筑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工作;是所有建筑业从业者追求的目标。

摘要:近年来, 工业自动化技术正进行着第三次革命一一现场总线控制技术, 该技术正逐步渗人楼宇自控系统中。绿色建筑是以节约能源、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来建造低环境负荷情况下安全、健康、高效及舒适的居住空间, 达到人及建筑与环境共生共荣、永续发展。绿色建筑最终的目标是以“绿色建筑”为基础进而扩展至“绿色社区”“、绿色城市”层面, 达到促进建筑、人、城市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智能建筑是绿色建筑重要的实施手段和方法, 以ASI楼宇自控系统推进绿色建筑的智能化, 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通过建筑物的智能化发展实现绿色建筑的创新与繁荣。

关键词: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徐利梅;网络数据库技术在智能建筑网络集成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仲崇权, 杨素英, 张立勇;DUT1000系列数据采集模块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1999年12期

[3]陈冠宇;采用直接I/O端口的CAN总线与微机接口[J];微计算机应用;1998年06期

[4]高强;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火灾智能报警系统的研究[D];沈阳航空工业学院;2007年

[5]朱腊梅;连轧机力能参数在线监测系统研制开发[D];中南大学;2005年

[6]张伟;基于现场总线的高炉料仓在线状态监测与分析系统的研制[D];重庆大学;2006年

[7]孙明革, 朱喜林;基于组态王软件下的SQL数据库技术[J];微计算机信息;2006年07期

[8]刘晓晶, 续志军;绝对式光电轴角编码器CAN总线接口[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02期

[9]邹晓;基于ADO.NET网络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并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气缸套应力控制的“绿色”生产 篇7

气缸套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零件, 其质量直接关系柴油机的功率、油耗、寿命、环保等, 环保要求的提高和对能源紧缺的重视, 发动机厂家对气缸套的要求日趋严格, 由过去只重视几何尺寸和形位公差提高到对汽车发动机气缸套的内应力苛刻要求上, 气缸套存在过大的内应力, 对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影响很大, 因为在发动机的使用过程中或者较长时间的存放过程中内应力的释放, 对气缸套的内孔形状影响很大, 对尺寸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绿色气缸套不仅仅要求产品要制造出满足使用要求的“绿色”气缸套, 减少柴油机的有害尾气排放、燃油耗和滑油耗, 提高发动机的功率, 同时在制造过程中符合节能环保要求、节省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内应力的消除技术是国内外发动机制造业和气缸套制造业都特别重视的研究。

气缸套内应力来源

对气缸套内应力进行处理和检测评价, 首先必须了解内应力是如何产生的。气缸套产品的内应力主要有两方面来源, 即毛坯浇铸成形过程中的铸造应力和毛坯金属切削加工中形成的切削残余应力。

1.铸造应力

就铸造应力而言, 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1) 热应力铸件各部分的薄厚是不一样的。铸后, 薄壁部分冷却速度快、收缩大, 而厚壁部分冷却速度慢、收缩小。薄壁部分的收缩受到厚壁部分的阻碍, 所以薄壁部分受拉力, 厚壁部分受压力。因纵向收缩差大, 因而产生的拉压也大。这个应力是由于各部分薄厚不同、冷却速度不同、塑性变形不均匀而产生的, 叫热应力。

(2) 相变应力气缸套常用的合金铸铁材料, 含碳量在2.8%~3.5%, 属于亚共晶铸铁, 由结晶过程可知:厚壁部分在1153℃共晶结晶时, 析出共晶石墨, 产生体积膨胀。当降到738℃时, 铸铁发生共析转变, 由面心立方变为体心立方结构 (既γ-Fe变为-F e) , 比容由0.124c m3/g2增大到0.127c m3/g2。同时有共析石墨析出, 是在1153℃和738℃两次相变而产生的, 叫相变应力。相变应力与冷却过程中产生的热应力方向相反, 相变应力被热应力抵消。在共析转变以后, 不再产生相变些力, 因此铸件由与薄厚冷却速度不同所形成的热应力起起主要作用。

(3) 收缩应力 (也叫机械阻碍应力) 铸件在固态收缩时, 因受到铸型、型芯、浇冒口等的阻碍作用而产生的应力叫收缩应力。由于各部分由塑性到弹性状态转变有先有后, 型芯等对收缩的阻力将在铸件内造成不均匀的塑性变形, 产生残余应力。收缩应力一般不大, 多在打箱后消失, 气缸套生产多是金属模离心浇铸, 在毛坯成形过程中, 随着毛坯温度的降低, 毛坯外径尺寸收缩, 毛坯是在一种宏观自由的状态下成形, 收缩应力在气缸套毛坯中所占比例很小。

2.切削残余应力

工件的金属切削加工过程中也会产生残余应力, 有残余张应力和残余压应力之别。残余张应力会降低零件的疲劳强度, 有时甚至在切削加工之后, 会使零件表面产生微裂纹;而残余压应力有时却能提高零件的疲劳强度。各部分的残余应力由于分布不均匀, 会使工件发生变形, 影响工件的形状和尺寸精度。

金属切削残余应力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热塑变形效应的影响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 变形过程中产生变形热, 同时刀具和工件加工表面之间的摩擦热使得摩擦面温度很高, 深处温度较低, 切削后, 表层和里层的温度都下降到相同的数值 (室温) 。因此, 表层收缩多, 里层收缩少。表层的收缩受里层的牵制, 因而表层存在张应力, 里层存在压应力。

(2) 里层金属弹性的恢复已加工表面形成时, 表层金属经受强烈的塑性变形。表层塑性变形的过程是在里层金属处于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进行的。已加工表面形成之后, 因刀具的作用力消失, 弹性变形便趋向复原, 但受到表层金属的牵制, 因而在表层造成应力状态。如果里层的弹性变形是压缩变形, 则在表层造成张应力;如果里层的弹性变形是拉伸变形, 则在表层造成压应力。

(3) 表层金属在切削热的作用下发生相变在高速切削或切削深度较大时, 刀—工摩擦面的温度可达到600~800℃, 表层金属有可能发生相变, 结果使得表层出现压应力, 而里层存在张应力。

内应力处理技术

切削加工所产生的残余应力是由上述各成因导致的残余应力的合成。但是根据不同的加工工艺, 所占的地位是不同, 可以对加工工艺进行合理调整。

如果成品气缸套有很大的内应力, 在长时间存放过程中, 内应力的释放会引起形状的变化, 这不但会影响发动机的零部件装配, 还会影响到机器的使用功能。如果气缸套的水套表面存在一定残余应力, 其表面会产生微观的切削裂纹, 这裂纹容易造成气缸套穴蚀, 加速气缸套失效。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存在严重的内应力, 会影响气缸套的热稳定性, 造成气缸套和活塞环密封性能下降, 严重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尾气排放以及发动机的燃油消耗和润滑油消耗。

零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内应力是必然的, 可以通过对毛坯浇铸成形和金属切削加工工艺控制来减小内应力的产生, 并用时效处理工序来消除残余应力。

根据内应力产生的机理和内应力消除的常用方法, 内应力处理有自然时效和人工时效, 现代化的企业效率生产不可能通过自然时效来消除应力, 而人工时效的热时效和振动时效等都要消耗能源, 还带来噪声和粉尘等危害, 在气缸套生产过程中要想体现出绿色制造, 就要在不通过增加动力和能源的情况下, 根据内应力产生机理, 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 实现对应力的控制:

(1) 气缸套毛坯多采用金属模离心浇铸成形, 在模具设计时, 根据气缸套的外形结构, 通过对毛坯外形的合理设计, 尽可能实现毛坯铸造成形各部位等速度冷却, 减少毛坯在成形过程中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

(2) 选择合理的熔炼和浇铸工艺, 实行高温熔炼, 提高浇铸模温, 降低毛坯出模的温度。气缸套是发动机的易损件, 其生产都是连续性、大批量生产, 生产节奏很快, 如果出模温度很低, 虽然可以减少铸造的热应力和相变应力, 但是模具温度降低, 在连续性生产中, 不但影响生产节拍, 而且模具温度降低将影响下一个毛坯浇铸的模温, 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试验证明, 气缸套毛坯可以高温出模, 然后利用气缸套毛坯自身的预热在保温箱中保温至低温时出模, 这样, 气缸套铸造应力能减少到原来的20%左右, 毛坯的铸造应力就不需要后续处理, 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节约了能源, 保护了环境。

(3) 确实需要通过人工时效如回火等去应力处理工艺, 可以将处理工序后置。通过多次试验证实, 作为规则旋转体的气缸套, 其切削应力远大于铸造应力, 特别是切削加工的粗加工工序。为了节约成本, 缩短生产周期, 我们通常是在粗加工过程之后对其进行处理, 达到消除铸造应力和切削加工应力的残余应力。

(4) 合理选择切削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切削参数。为了减少金属切削残余应力, 内孔和外圆加工要交替进行,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 选择合理的切削参数, 进一步研究高速加工新技术, 改变低速大进给的加工, 有效减少残余应力的产生。

(5)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文明生产管理, 杜绝野蛮转序。在生产加工和转序过程中的磕碰、倾倒等不仅增加气缸套的内应力, 还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试论绿色建筑的全程控制 篇8

(一) 绿色建筑的规划控制

1. 场地规划。

树立节约土地理念,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根据建设规模合理确定用地指标, 避免土地资源的不当占用和浪费, 杜绝规划设计中追求豪华奢侈之风, 注重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注重与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协调, 合理利用土地, 规划合理的容积率与绿化率。

2. 环境规划。

合理规划交通, 充分考虑人、车分流, 确保停车场设施和自行车停放场所。积极实施透水性道路铺装, 合理设置遮阳遮雨设施, 营造与自然和谐的建筑环境。针对生活垃圾的特点, 进行垃圾分类, 实行分区收集处理, 对于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回收, 提高再利用的比例, 将无法回收和再利用的废弃物集中处置,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影响。

3. 景观规划。

建筑规划应结合地域、地形及气候特征, 营造具有良好人文气息, 符合使用特点的建筑景观, 水系规划应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 不可豪华奢侈建设。在绿地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中, 合理保留原有植被、动物栖息地, 科学研究并应用适宜的技术修复和重建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绿地, 努力实现绿地的均衡布局与绿地景观的品质提升。景观规划中应注重生态平衡原则, 合理选用树种, 合理搭配乔、灌、草坪种植。

4. 能源规划。

科学预测建筑的能源负荷, 充分考虑地域气候因素与建筑使用的特点, 合理确定建筑用能需求量, 努力实施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对口利用。结合当地供能状况, 合理优化建筑能源系统的结构, 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能源及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不应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污染。

(二) 绿色建筑的设计控制

1. 建筑热工设计。

建筑物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设计指标应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GB50189-2005) 及所属地域的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根据节能要求优化建筑窗墙比, 对空调房间的外窗采用双层中空玻璃, 建筑外窗或玻璃幕墙应根据建筑物功能、地域特性与朝向合理设置遮阳设施。

2. 建筑通风设计。

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优化设计与布局。利用冬季日照并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充分利用夏季自然通风, 建筑幕墙具有开启部分或设有通风换气装置。

3. 建筑照明设计。

根据建筑的不同功能, 进行日照分析, 尽量满足不同建筑的采光需求, 减少人工照明数量, 并实现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的切换控制。照明应采用节能灯具, 公共照明应考虑使用特点安装合理的控制措施。

4. 建筑节水设计。

根据建筑的不同使用功能, 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供水管网漏损, 合理设计供水管网水压、杜绝超压出流现象和爆管现象。采用高效节水型用水器具, 水表等计量装置的设置应保证能对室内管网尤其是室外埋地管网进行分段的水平衡测试。

5. 水资源利用。

雨水的收集与处理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并结合景观进行设计,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 合理确定雨水的积蓄、处理及利用方式。采用分质供水系统, 即市政饮用水供水系统仅供给饮用、洗浴等直接影响身体健康的用水, 而冲厕、绿化、道路冲洗等的用水采用回用水。

6. 建筑声环境设计。

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 建筑设备、机房等采取消声、隔振及减震措施, 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及振动干扰。建筑室内噪声级和隔声性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GBJ118-88) 要求, 建筑沿交通干道的外墙、外窗采取有效的隔声降噪措施。

7. 室内空气质量设计。

按照《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2005) , 新风量及送风方式设计满足室内通风换气卫生要求。对要求空调的大空间建筑宜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技术, 优化气流组织, 改善室内空间气流、温度及有害物质浓度分布, 提高空调通风效率,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复合系统方式。有条件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及显示装置, 集中空调系统中利用CO2浓度监测控制空调新风。

(三) 绿色建筑的施工控制

1. 施工对环境影响的控制。

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应注意场地的生态保护和安全维护, 严格控制施工对环境、大气、土壤、水资源的污染, 努力减少施工的振动、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控制施工产生污染对周围居民的影响。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做到文明施工、节约施工、环保施工。

2. 施工阶段的资源节约。

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制定专项方案, 对施工的资源管理以及节能降耗措施进行合理计划, 对施工及工地生活用能进行计量、监管, 严禁使用非节能型大功率用电器具。通过施工程序的合理化、施工组织管理的规范化等措施, 实现施工材料的节约, 加强施工材料的循环利用。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节水方案和技术措施, 所有用水部位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和安装计量装置, 有条件的工地要充分实施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3. 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

监理单位及现场监理工程师应严格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规范建筑工程的施工监理, 严格控制施工全过程, 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督促施工单位作好建筑节能的各项工作。

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

严格执行《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411-2007) 等国家有关工程验收标准和规范。业主应全程作好工程建设及验收工作, 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整改意见, 以利于将来运行管理, 规范工程监理及工程验收, 保证工程质量和建筑节能的顺利实施。

(四) 绿色建筑的后期控制

建筑用能设备主要为采暖、集中空调、照明设备, 应重点强化这些设备的运行维护阶段的技术、管理及行为节能 (节水) 措施。对大型物业管理鼓励社会化、市场化, 导入公平竞争机制, 面向社会实行物业管理招标, 逐步实现专业化、现代化管理并与物业管理公司制定节能减排管理目标。

(五) 结语

总之, 建设绿色建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 落实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 不仅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要, 而且符合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需要, 也符合我国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充分体现了环保、节能的可持续发展特点,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业主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 认真贯彻建筑节能的新技术、新材料, 综合利用管理、行政、经济等手段, 做好绿色建筑的全程控制工作。

摘要:从能源危机的背景出发, 论述了绿色建筑是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并针对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后期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设,绿色建筑,建筑节能

参考文献

绿色控制技术 篇9

【关键词】 绿色港口;船舶污染;排放控制区;清洁燃料

2013年初,我国大面积、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其中部分地区突破上限,达到“爆表”程度。这显示,几十年来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成本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模式所获得的红利开始消失,弊端不断出现。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不过,人们关心的主要还是陆地上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而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注意到海洋生产活动,包括港口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 建设绿色港口

1.1 我国建设绿色港口的必要性及基础

港口是发展经济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但又是城市重要的污染源。建设绿色港口就是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的关系,港口必须在环境许可(包括治理)的条件下发展,也就是说,港口的建设与营运不仅要满足当代对环境的要求,还不能对后代的环境造成危害,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在环境消费与经济利益之间取得平衡。但是,经济利益是立竿见影的,而环境消费却较易被忽视,往往到出现问题后再来治理,造成投入远超预计,如CO2导致气候变暖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因此,建设绿色港口就是要全面研究港口生产活动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并采取足够的措施消除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危害。

当前,我国建设绿色港口已经有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飞速发展,港口需求井喷式上升,亟需大规模发展。而当时的港址或因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或因水深不能满足船舶大型化的要求,或因港口位于人口稠密地区,影响城市合理布局,致使港口必须外迁。同时,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力大增,有足够的实力大规模发展港口。因此,近20年来,几乎所有的大中型港口都把港口的主体港区迁离人口稠密的地区,如上海港原位于市区的几个港区已不再从事装卸业务,黄浦江上的货运船舶大量减少;大连港老港区于2011年全部迁至大连湾港区;秦皇岛港的煤炭码头也即将全部西迁,远离人口稠密的地区。

1.2 坚持实行现有防止港口污染环境的法规 制度

港口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发展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改革开放逾30年,港口对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而我国也注意到港口可能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例如,港口建设可能使生态遭受破坏;在港口投入营运后,货物本身有可能带来污染;散货港会造成粉尘污染;油港可能发生漏油污染;船舶的生活垃圾、生产和生活废水也可能给环境带来污染等。但是,这些污染只要防护得当,还是可以避免的。我国已经有相应的法律、规定、章程和制度对这些活动进行规范,以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发生和危害。问题是这些规定的执行并未完全到位,如上海洋山港区四期环境评估文件未经批复即擅自开工建设,目前已被环保部叫停。事实上,这种“未批先建”的现象在国内非常普遍,已经成为“潜规则”,甚至出现过码头已经建成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还未通过的怪现象。因此,建设绿色港口的首要任务是执行已有的有关环保的法律、规定、章程和制度。此外,有的港口为船舶提供垃圾、废水处理服务,倚仗其垄断地位滥收费,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现象。

2 建立排放控制区

2.1 建立排放控制区的理论基础和现状

港口之所以成为城市重要的污染源,首先是运输船舶惹的祸。2009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报告证明,海上船舶已经成为严重的大气污染源。当时,全球船舶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总量相当于全球汽车排放量的50%,全球每年排放的氮氧化合物中有30%来自海上船舶。香港政府也认定,船舶是可吸入悬浮粒子、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最大排放源。值得注意的是,船舶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不是在港内,而是在港外,因为船舶在停泊期间开动的仅仅是辅机(发电机),但是船舶在进港前后,包括在进港航道航行和离靠岸时开动的是主机,其燃料消耗远远大于辅机。毫无疑问,船舶航行期间对环境的污染远远大于靠泊期间,而船舶进港前总是在近海航行,进入河口港还可能通过人口稠密的地区,因此,要规范船舶的活动不能仅限于港内,还应该包括港外,尤其是近海地区。

为解决船舶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建立排放控制区(Emission Control Area,ECA)的建议。在排放控制区中,船舶排放受到较严格的控制,船舶被要求使用清洁燃料。排放控制区分为硫排放控制区和氮排放控制区两类。目前,全球已经有4个硫排放控制区在运作:波罗的海、北海、北美,另一个是覆盖波多黎各和美国维尔京群岛水域的加勒比海排放控制区。目前唯一的氮排放控制区是包括美国和加拿大沿海200海里范围在内的北美排放控制区。值得注意的是,北美排放控制区的建立是在美国环保组织认定港口是城市重要的污染源以后建立的。这说明,通过调查他们认识到:因港口引发的空气污染不只发生在港内,而主要是港外。

2.2 我国亟需开辟排放控制区

我国是港口大国,港口吞吐量名列全球首位,而我国又是一个人口稠密的国家,因此我国更应关注港口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近年来,我国掀起建设绿色港口的热潮,主要行动包括:船舶靠岸后不再使用船舶发电设施发电,而是接用岸电;港口的燃油装卸机械一律改为电动。这两项措施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目前使用岸电的进展很不乐观,阻力很大。交通运输部的“十二五”规划要求50%的港口实行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但时至今日,进程很慢,可能还不到5%。因此,当前绿色港口的建设要大力推广船舶靠港期间使用岸电,要实行鼓励港口建设船舶使用岸电所需的设备和鼓励船舶使用岸电的政策。最重要的是,不能因船舶使用岸电过多而增加企业(包括航运企业和港口企业)的负担。例如,为船舶使用岸电港口需增加设备,而增加设备的费用应由政府与企业共同买单;船舶使用岸电在推广期间可以适当实行奖励制度,并把船舶使用岸电的设备列入设计规范。当然,即使这两项措施全部实现了,也还远远不够,因为与港口生产活动有关的能源消耗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在港内,或者说主要不是在港内,而是在港外。要避免在港口内部造成的污染,更要解决在港口外部造成污染的问题。

海上船舶对我国大气的污染决不容忽视。我国虽然有1.8万km的海岸线,但是表明海洋拥有丰富程度的指标海岸线系数仅为,居世界第94位,人均海岸线长度则更小。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利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机,充分发挥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从发展外贸加工起步的,而外贸加工既有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输入,又有成品的输出,需要海上运输尤其是集装箱海运的支持。1980年我国港口吞吐量不过2亿t,而到2012年已接近110亿t,增加了几十倍。吞吐量居全球首位,也就是船舶活动量居全球首位,意味着我国沿海航运活动的强度居全球首位,即我国受船舶排放污染的强度大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我国航运活动繁忙的地区又集中在人口稠密的地区,其危害更为严重,因此在我国沿海建立排放控制区已成为当务之急。目前全球航运形势低迷,几乎所有的航运企业都处于亏损状态,且近期复苏无望,设立沿海排放控制区对航运企业而言有雪上加霜之嫌,但是,为了可持续发展,这点牺牲是必要的。当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对排放控制区的要求不一定与已有的几个控制区一样,可以适当低一点,待航运形势好转后再提高。

绿色建筑监理控制要点与策略浅析 篇10

1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与传统建筑相比, 绿色建筑更加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处, 意在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 减少、消除、改善对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 提高建筑物的使用舒适性与环保性。在大方向上, 绿色建筑在设计阶段的监理应特别注意设计是否在工程实体上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 设计是否存在错误、遗漏, 设计是否未考虑施工的可行性等。

本工程在进行监理时, 根据具体情况, 与设计单位、绿色建筑集成单位协调沟通, 确定了最后的技术集成方案:即基于周边整体环境因素, 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 最后选定采取的绿色技术有:雨水回收利用;市政再生水利用;屋顶绿化、墙体垂直绿化、檐口绿化;导光管系统;自然通风;太阳能路灯系统;智能照明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太阳能光电系统。以下对上述部分绿色技术在设计阶段的监理工作进行阐述。

在设计阶段, 我司与设计单位、绿色建筑集成单位沟通, 着重加强如下绿色措施:

注重生态补偿设计, 进行了立体绿化、雨水收集、底层开放空间的设计, 最终场地上累计绿化面积达到了占地面积的2.3倍, 远高于其他项目的绿地率。室外地面设计为绿化、水景。屋面采用雨水二次利用系统, 大幅提升了生态水平。

此外, 对噪声区与禁噪区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安排:有噪音震动的功能区域设置在地下室, 并辅以合理的降噪设计, 避免对外界造成噪声污染。

幕墙和外窗全部采用Low-E玻璃, 避免可见光被阻挡, 其余墙面面层材料全部采用漫反射材料, 将立面反射降至最低, 避免立面光污染。对夜景灯光照明进行亮度和方向控制, 避免夜间灯光污染。

在室内设计上, 采用开放式办公室设计, 强调空间的灵活隔断与共享利用, 如将会议室与电影院、会议室与架空花园、健身房与宴会餐厅分别合二为一, 实现了空间的共享利用等等。

2 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我国绿色建筑尚处于起步阶段,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尚不成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绿色建筑施工阶段的监理则显得尤为重要。绿色建筑施工阶段应特别注意的要点有:原有的施工工艺相对落后;不合理的施工方案;施工安全措施不当;新技术施工方案的失败等。因此本工程监理工作中特别加强对施工企业的严格监理, 以减少风险的发生。

本工程施工阶段的主要施工控制要点有如下几点:

2.1 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檐口绿化

2.1.1 屋顶绿化

屋顶绿化, 即在建筑物顶板上进行植物种植。屋顶绿化具有改善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增加屋顶使用寿命等优点。屋顶绿化根据建造方法有传统建造方法和模块式预制建造方法。由于本项目的建筑屋顶为非上人屋顶, 考虑到屋顶绿化造价要求, 本项目采用传统建造方法。

本工程屋顶绿化主要选用景天科植物, 采取单一品种和混种两种形式。

由于传统建造法施工工艺较成熟, 监理要点主要集中在保护层、过滤层的施工质量, 以及植物种植上。单一品种的屋顶绿化植物选择主要是使用佛甲草或垂盆草进行屋顶绿化, 佛甲草和垂盆草的景观颜色为绿色, 夏季会开一次花, 花色为黄色;景天科混种屋顶绿化的植物选择则是使用十余种景天科植物进行混种预植, 景观状态四季变换, 花期长, 花色多。

2.1.2 墙体垂直、檐口绿化

垂直绿化, 又称立体绿化, 可有效减少阳光直接照射, 降低室内温度。国内外研究数据表明:阳光反射最严重的为墙面、路面, 在进行了科学垂直绿化后, 空气湿度可提高10-25%, 建筑物外墙温度可降低5-9℃, 大大提高夏季建筑物里人们的舒适感。经综合考虑, 本项目在下沉式广场和4号子地块的建筑西面墙体建造垂直绿化。

墙体绿化和檐口绿化的建造采用金属网架式绿墙建造方式, 监理过程中主要控制镀锌圆钢框架的强度、刚度、稳定性, 避免使用过程中因震动、风吹等原因出现剥离与坠落, 引发安全事故。

2.2 导光管系统

太阳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能源, 但生活中进入室内的 (主要通过门窗进入) 往往非常少。本项目采用导光管系统引入自然光, 更好地利用了太阳能, 能将建筑用电的节约率提高到20%-30%。

本工程采用的采光用导光管照明系统主要分三部分, 一是采光部分, 二是导光部分, 三是散光部分。导光管内壁反射率可达91%-96%, 可以通过旋转、弯曲来改变导光照的长度、烈度和角度。施工时将散光部件装在系统底部, 能有效避免强光眩目的出现, 使得光线更加均匀柔和。导光管用棱镜薄膜制成, 拥有较高的传输效率, 一方面可以保证天然光传输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管体本身同时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

导光管系统的监理要点为导光管的安装方式, 严格监控安装与地下室的导光管的垂直安装准确率, 同时要求施工单位对可随日光方向自动调整角度的反光镜的质量进行委托检测。本项目采用530毫米的导光管系统, 长度约为3m。试验数据显示:3 m长的导光管系统可以照亮约50 m2的面积, 可产生200lm的照度, 用于本工程可满足《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中地下车库照度要求。

2.3 太阳能路灯系统

本项目所在地厦门处在低纬度地带, 具有丰富的太阳资源。根据《公共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道路照明选用功率40W的路灯, 布置间距为10米到15米。本项目依照间隔15米进行路灯规划, 将太阳能作为夜间道路照明的能源源头。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监控要点为:太阳能路灯系统的灯杆与电池组件的一体化安装施工, 杆件的抗风能力。

2.4 智能照明系统

为保证照明系统工作处于全自动状态, 本项目采用了智能照明系统。照明系统会按预设的时间和状态自动地在各状态中自动切换, 例如通过照度传感器控制靠近窗户的大开间办公室和中庭走廊的灯光自动关闭或调大。

智能照明系统的监理要点为:严格控制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材料性能和安装质量, 克服频闪, 避免肉眼的不舒适。同时重点把控自动调节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改善室内照明工作环境, 提高人员工作效率, 并且通过照度传感器可节省大开间办公室和中庭8%左右的照明用电量, 减少大楼的运行费用的同时, 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回报率。

3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控制策略

绿色建筑运营阶段的监理要点为基于建筑本体、设备系统及使用人员需求进行运营维护, 针对技术中心的用能特点和环境控制需求, 集成开发了技术中心能耗分项计量和环境监控系统, 并进行绿色运维研究, 建立适宜本技术中心的物业管理制度和措施, 保证实现良好的运营管理。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4 结束语

绿色建筑监理是一项经验缺乏、责任重大的工作, 应贯穿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各阶段。作为福建省第一个绿色公共建筑项目, 本工程从节能技术、节材技术、建筑智能化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技术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控制。有效降低了运营阶段的实际运行节能率、综合能耗率、再生资源利用率和年节约运行费用。工程获“闽江杯”优质工程奖、“鼓浪杯”优质工程金奖、省市文明示范工地称号以及第五届海峡、绿色建筑、节能博览会科技进步特等奖, 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建设单位、项目参与方的一致好评。

摘要:如何确保绿色建筑的监理质量, 是新形势下困扰广大工程监理人员的新问题。本文通过工程实例, 对绿色建筑监理控制要点、控制方法进行分析, 并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加以运用与控制。

上一篇:GIS远程控制下一篇:中德比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