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集成技术

2024-05-18

绿色集成技术(精选8篇)

绿色集成技术 篇1

本溪县地处辽东山区, 生态系统具多样性, 有蓄积天敌的枫杨林, 地块零星散落、多种生产经营模式, 相对于辽南和辽西北来说有特殊的病虫害防控优势:常年病虫害发生呈局部性, 易控性较强。但由于玉米种植面积逐年递增加连片、种植密度加大、农户管理粗放、采用害虫适口和喜食的高油及甜玉米品种等多种因素, 玉米螟发生面积逐年递增, 仅2013年, 全县玉米螟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一半以上, 发生较重地块被害株率20%、产量损失率6%以上。为确保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提高病虫害调控能力, 减少农药使用量, 降低防治成本, 本溪县以绿色防控技术为切入点, 带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朝着低毒化、无害化发展, 取得效果。

1. 指导思想及原理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是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的, 优先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控制农作物病虫为害的措施。具体就是利用玉米螟成虫、卵、幼虫、蛹四个形态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特别是成虫的趋性, 具针对性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目前包括白僵菌封垛灭杀越冬幼虫、杀虫灯及性诱剂诱杀成虫、赤眼蜂寄生虫卵、高杆喷雾机喷洒生物药剂防治玉米生育期幼虫技术。将各项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集成能更有效地抑制玉米螟危害, 仅白僵菌封垛加投放赤眼蜂两项技术集成, 防效能达到65%~70%, 实现亩减损增产25~50公斤。值得注意的是, 采用或集成各个单项技术的前提是搞好测报工作。本溪地区越冬幼虫一般6月上旬开始化蛹, 要求从5月25日起系统测报, 每3天调查一次越冬玉米螟化蛹率和羽化率、利用佳多测报灯调查羽化期和发生程度、同时结合田间卵量调查, 科学确定使用杀虫灯、性诱剂、赤眼蜂及BT粉剂的具体时间。

2. 赤眼蜂应用技术

利用赤眼蜂能寄生玉米螟卵的特性进行防治, 释放蜂时间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 后推9~11天, 或以玉米田间百株卵量1~1.5块时为第1次放蜂适期, 在6月中旬左右, 间隔7~10天放第2次蜂, 共放2~3次。防治二代玉米螟在田间卵始见期进行第1次放蜂。上午放卡, 释放蜂量为每亩1.5万头, 分2~3次释放。可根据田间发生情况调整每次的放蜂量。每亩释放2个点, 从上风口开始, 在靠边垄数到第九垄上的第14米处为第1放蜂点, 以后每隔28米做个放蜂点。释放方法, 选健壮植株的中上部叶片, 沿主脉撕成两片, 将蜂卡卵粒朝下放在无主脉的半片叶背面, 并被卷在叶片筒内, 用线缝牢, 不能放在叶面或叶尖上。注意不能用金属物、尖状物别卡, 放后2~3天出蜂。此法防效在65%左右, 平均亩挽回损失在40公斤。

3. 灯光诱控技术和性诱剂诱杀技术

灯光诱控技术:是利用玉米螟的对某一波长的趋光性, 在地块周围秸秆堆附近设置和田间设置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目前常用的有太阳能投射式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本溪县是从6月1日开始开灯, 到8月31日结束, 诱杀一代二代成虫。太阳能投射式杀虫灯的使用, 单灯控制面积为50亩左右, 两灯要求相距200米;但如果秸秆堆高和有障碍物遮挡时, 可适当多设置, 该灯会自动控制时间。频振式杀虫灯的使用, 单灯控制面积30~50亩, 两台灯相距在100米左右;挂灯高度距地2米为宜;晚7点开灯, 早5点关灯。

性诱剂诱杀技术:是利用昆虫雌雄交尾间的性信息素大量诱杀雄成虫。诱捕装置由混有性诱剂的诱芯和诱捕器组成。玉米螟到达诱芯跟前时在诱芯下兜圈子飞, 诱捕器只采用水盆式或黏胶三角型诱捕器。 (1) 水盆式诱捕器的使用。在害虫发生早期虫口密度比较低时, 从6月1日开始使用到8月31日止, 可与杀虫灯同时启用。采用20~30厘米直径的盛水容器, 水中加少量洗涤剂, 用细铁丝穿一枚诱芯于盆中央诱芯悬挂在水盆中心距水面1~2厘米处, 水盆用杨树枝等支成三角架于田间, 高度略高出玉米。 (2) 黏胶三角型诱捕器的使用。切面为三角形的纸板筒内水平放上黏胶板, 内悬挂诱芯, 最适悬挂高度距地面120厘米, 此种诱捕器适用玉米螟发生轻的地块。要求4~5周更换一下诱芯。诱捕器应尽量放在较空旷的地方, 一般外围放置密度高一些, 中心位置少放。田间布置多个诱捕器时呈三角形排列, 以诱到不同方向的成虫。一般每亩1个, 相距30米以外, 大于有效诱捕半径或范围, 太近会相互干扰而降低诱捕效率或使效率不稳定。把性诱剂挂在杀虫灯上组合诱杀玉米螟成虫, 可提高诱杀效果, 防效达80%

4. 白僵菌封垛技术

利用玉米螟虫遇白白僵菌在玉米垛内测温湿条件下被侵染变成白僵虫的特点灭虫。封垛时间在玉米螟化蛹前15~20天, 约在5月初, 每天观察玉米秆垛, 有幼虫活动即可封垛。封垛有喷粉、喷液两种方法, 将每克含孢子量500亿的白僵菌粉按每立方米玉米秸喷7克计算, 喷粉对化石粉0.25公斤, 喷液对水0.5公斤。按每平方米1个点, 先用木棍等导洞50~70厘米深, 将喷管插入洞内喷粉或喷液。在玉米垛的茬口侧面向内喷, 摇动手把, 尽量均匀直至飞出菌粉或全面浸湿为止。垛内杀虫效果可达80%。

5. 自走式高杆喷雾机喷洒生物药剂防治技术

能解决玉米螟发生时机械无法进地的难题。配制好苏云金标杆菌 (B t) 颗粒剂等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农药, 制定好喷雾机操作规程, 适时喷洒防治玉米螟幼虫。喷洒时间在灯诱成虫达到高峰期, 且田间卵孵化率达到30%时进行, 或田间第一代螟卵接近绝迹时均可作防治适期。防治一代玉米螟一般在6月下旬, 在玉米植株大喇叭口期;防治二代玉米螟在8月上旬, 平均防效达65%, 玉米抽丝期用药防效达90%。喷药作业时, 喷头距玉米顶端50厘米, 每亩喷液量18公斤, 可连续作业。20分钟喷洒1药箱, 280公斤可喷15亩。使用每毫升50000国际单位的苏云金标杆菌 (B t) 可湿性粉剂, 每亩用量25克, 对水至18公斤喷雾。发生期内要连续喷2~3次。在阴天和晴天下午4点以后施用。田间玉米螟发生程度严重时, 可采用其他高效低毒农药, 对玉米螟幼虫在2龄之前进行有效应急防治。

绿色集成技术 篇2

摘 要 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和调查研究,摸清了在峨眉山市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种类及其发生规律。利用相关的生态调控技术,种植相关的抗病品种、平衡施肥、冬季封园、及时采摘等防治技术,灯光诱杀、色板诱杀等物理防治技术,信息激素诱杀、保护利用天敌、以螨治螨等生物防治技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研究出一套安全高效生态的防控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以期对茶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中图分类号:S435.7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33.039

峨眉山市面积1 183 km,人口43万,森林覆盖率62.3%,年均降雨量1 555.3 mm;年均气温17.2 ℃。此地形成了绝佳的高山云雾生态环境,造就了峨眉山茶亘古不变、独一无二的优秀品质,成就了峨眉山茶扁平直滑、嫩绿油润、清香高长、鲜醇甘爽的显著特点。近年来,茶产业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发展的同时茶产业也开始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茶园病虫害的防治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根据多年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使用化学农药的比重占总用药量的95%;第二,茶园使用农药比较频繁且用量大;第三,在茶园中过量使用农药,让茶园基本上只有茶树和病虫,没有病虫天敌的存在,茶园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茶园不顾后果地过度使用农药,导致了天敌的数量急剧下降、害虫对于药物的抗药性增强、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因此,在近几年,峨眉山市开始建立相关的基地以研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围绕消除茶叶农药残留这一目标,遵循生态学的相关原则,立足于整体的大环境,利用物理、农业、生物防治技术以及与环境相适应的化学防治技术在田间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集成了一套关于茶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并进行示范,用于解决茶农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生产出更加合格的茶叶,促进峨眉山市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主要的茶叶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

茶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技术立足于茶园的生态系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及茶树的生长习性,因地制宜地运用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将茶园病虫害的危害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同时减少在茶叶的生长过程对于农药的依赖,保证茶园的生态安全及茶叶质量[1]。

1.1 生态调控技术

基于茶园生态单一的现状,依照生态学的基本原则,从茶树、天敌、病虫害、其他生物和周围的环境出发,利用各种生物关系的多样性,创造出相对平衡稳定的生态系统,通过生存在茶园内的各生物的相互制约,实现防止病虫害的爆发和生态平衡的目标。保护和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可在栽培中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1.1 茶-林复合型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园内以及一定范围内种植一些紫荆、桂花等景观树或松柏等林木。

1.1.2 茶-药复合型

这种方式是要求茶农在茶园内种植一些中药材,如银杏、黄柏等。需要注意的是,在栽培的过程中不可以施药,所以在茶叶品种的选择时要侧重于那些抗逆性性较强的。

1.1.3 茶-草复合型

在幼龄茶园中,可以种植饲料或绿肥,茶园的周围的杂草不可以全部去除,保留一部分可以有效地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给虫害的天敌提供一个较好的休息和繁殖的场所,增加自然调控能力。

1.2 农业防治技术

1.2.1 推广新品种

推广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茶品种,如大力推广角质层相对其他品种而言较厚的茶叶,可以增强茶树的抗病虫能力。

1.2.2 及时采摘

及时采摘可以减少病原基数和虫口密度,从而实现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的目标[2]。

1.2.3 除草和清园

在春秋时节,要及时去除茶园中的杂草,减少病虫害发生的环境因素;冬季要注意清园,在清扫茶园的过程中销毁病虫残体以及落叶枯枝,可以减少越冬病虫基数。

1.2.4 平衡施肥

通过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等技术对茶园进行合理的施肥,这样可以增强茶园内茶树的树势和对各种病虫害的抗性,可减轻螨类、刺吸式害虫的发生。

1.2.5 喷施松脂酸钠和石硫合剂

在冬季时,茶园进入封园阶段,在此时需要在修剪茶树同时喷施石硫合剂,在介壳虫类严重发生的地方可以喷施松脂酸钠,对防治粉虱、螨类等害虫均有不错的效果。

1.3 物理防治技术

1.3.1 灯光诱杀

利用茶园内的半翅目、鳞翅目等害虫的趋光性,安置杀虫灯诱杀。按照一定的面积安装杀虫灯,并要控制与地面的距离。开灯的时间为5-9月。

1.3.2 色诱技术

色诱技术就是运用害虫自身不同的特性和对不同颜色的偏爱进行诱杀。

1.4 生物防治技术

1.4.1 利用自然天敌

根据调查资料的统计,茶树害虫天敌主要包括蜘蛛类天敌、捕食性昆虫等几十种昆虫。在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在茶园内增加捕食螨、蜘蛛、寄生蜂等一些天敌的数量,可以有效地制约茶园中的害虫为害。

1.4.2 信息激素技術

利用现有的技术合成害虫的雌性激素,然后再对雄性害虫进行诱杀。茶棚面可以安装专业的色诱虫板和专用的诱剂。诱虫板在茶园的分布要均匀,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

1.4.3 以螨治螨

在茶园中投放捕食螨,通过人为投放捕食螨的数量来控制对茶园产生危害的螨。注意要在茶园间种植杂草等植物,以方便捕食螨的避暑、迁徙等[3]。

1.5 科学使用农药

在物理防治和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通过对茶园病虫药剂的研究,在病情指数大、虫口密度高茶树被伤害严重的茶园要根据国家的一些对茶叶方面所制定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地对茶园使用药剂。

1.5.1 禁用高残留、高毒的农药

禁用甲基对硫磷、水胺硫磷、甲胺磷、氧化乐果等高残留、高毒的农药,优先使用低残留、低毒以及生物农药,如天然除虫菊素、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药剂。

1.5.2 按照防治指标使用药物

不可以在看到很多害虫时就急着用药,只有在茶园病虫超过指标时才可以用药。在对茶园用药时,要掌握好其中的量。

1.5.3 正确科学使用农药

根据药品的效果来选择用药,要对症下药,在用药时还要注意方法,要使用正确的使用方法。

1.5.4 选择喷雾药械

不同病虫的发生特点不同,茶农要根据这些不同特点。筛选合适的喷雾机来达到省事省力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防治茶园的病害虫,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茶农的工作效率[4]。

1.6 黑膜覆盖、养鹅除草技术

1.6.1 黑膜覆盖控草

目前茶园在生产上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去除茶园内的杂草。其中,水花生会与茶园内的茶树争肥争光,在严重的情况下会对茶园产生减产的影响。曾在一些基地对此进行了试验验,用60~90 cm的黑地膜覆盖在长草的地方,可控制其草类的生长。根据调查得知,没有覆盖的地方的杂草长至30 cm左右,而在覆盖膜的地方,大多只长10 cm左右,此种現象表明,黑地膜覆盖的方法在对茶园控制杂草生长方面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

1.6.2 在茶园内养鹅

在新建立的茶园内养鹅,一方面可以为茶园内的土壤增加肥料,另一方面还可以去除茶园内的杂草,同时还可以让这些茶农增加收入,可谓是一举多得。养鹅除草思维是一种相对高效、安全还经济的技术,在过去的几年里在相关基地做过这样的试验并取得成功。在茶园内将鹅放养7 d后,与另外一块田相比,其田内的杂草大大减少,可将茶园内的杂草去除90%,而剩下的少数恶性杂草已很难对茶园构成威胁。

2 示范效果

2.1 生态条件改善

经过多年对茶园绿色防控措施的推广,茶园内的植物品种大大增加,丰富了其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天敌的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增多,使茶树上的病害虫的相对数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茶园内的生态系统。这些都将茶园内的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2.2 茶品质量提升

对相关病虫害的防治有着很好的对应措施,保证了茶树的生长,也让茶叶的质量得到了保证,开始渐渐达到国家对于绿色产品制定的质量标准[5]。

2.3 用药次数及用量减少

目前,很多基地已经开始在用药方面增加了针对性,减少了过去那种滥用、错用的现象。这些迹象都让茶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茶树上残留的药物也越来越少[6]。

3 结语

在茶园的基地建设过程中,省、市峨眉山茶采摘交易大会每年都在峨眉召开,各级领导也对这些工作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有很多领导去基地现场进行指导与视察,基地的成功也离不开领导的支持与关注。近年来,共推广茶园绿色防控物质,机动喷雾器、静电电动喷雾器1 500台,诱虫板20万张,佳多频振灯500盏,捕食螨2万袋。茶叶生产基地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初见成效,合理地优化茶园种植结构,由单一追求高产,转为高产、优质、生态、绿色多目标并重,合理地削减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投入,换来更高的经济回报和美丽乡村。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峨眉山市的茶园焕发了新的生机。“峨眉山茶”于2009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2016年,茶叶种植面积已扩大到1.38万hm2(其中投产茶园1.24万hm2),茶叶产量1.96万t,茶叶产值6.56亿元。茶叶加工、销售企业达45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6个,拥有竹叶青、论道、峨眉雪芽、天然有机茶等

20多个知名品牌,产品多次荣获国际金奖。每年进入大西南茶叶市场交易的外来买家有1 500多家(其中省外300多家)、本地卖家2 000多家,全年交易额达100亿元,峨眉山市亦逐步成为了西南地区优质茶叶主产区和茶叶贸易中心,被四川省政府命名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茶叶)”。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壮大,探索出了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一批以茶为主题的综合性景点相继推出,其中竹叶青生态茗园、仙芝竹尖茶博园获得国家4A级旅游景点认证。希望峨眉山市茶园绿色防控措施可以对其他地区的茶园的发展提供参考,以期达到国内茶叶市场稳定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华伟,肖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J].中国茶叶,2014(3):32.

[2]陈银方,兰建军,叶春福,等.松阳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11):1411-1413,

1475.

[3]郭华伟,肖强.茶园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J].中国茶叶,2014(3):32.

[4]张传根.泾县茶树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J].基层农技推广,2014(10):62-65.

[5]杨普云,梁俊敏,李萍,等.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与应用[J].中国植保导刊,2014(12):65-68+59.

[6]肖强.“五个一”的茶园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方式[J].中国茶叶,2015(4):4-5.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 篇3

关键词: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

山西地处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业带, 是全国苹果生产大省之一。随着苹果树栽植面积的扩大, 以及生态、环境、气候等条件的影响, 苹果病虫害的发生种类和面积不断增加, 危害程度逐年加重。在控制病虫过程中, 由于果农过度依赖化学农药, 带来病虫抗药性增强、病虫暴发频率增加、环境污染严重、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为在有效控制苹果病虫发生危害的同时, 确保果品质量安全、环境生态安全, 2006年起, 山西省植保部门在果树主产区陆续建立了多个苹果树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 积极引进、推广应用适合于苹果病虫防控的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经过近10年的探索, 在成熟完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的同时, 优化集成了配套技术体系。实践证明, 这些绿色防控技术不仅可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病虫害暴发频率、实现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 而且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降低环境污染、提升果品质量安全水平并增加市场竞争力。现将苹果不同生育期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介绍如下。

1苹果休眠期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12月—次年3月上旬, 采取合理修剪、清洁果园、保护伤口等农业防治措施, 以降低果园越冬病虫基数、增强树势。

1.1合理修剪

对苹果树进行科学整形修剪, 改善全园通风透光条件, 提高苹果树抗病能力。

1.2清洁果园

休眠期结合修剪, 清理病残枝、落叶和落果, 带出园外并集中销毁。同时, 把上年秋季绑缚在树干基部的诱虫带解下并集中烧毁, 以减少果园病虫菌源。

1.3保护伤口

对直径超过1 cm的枝条剪口和锯口涂保护剂, 预防病害、虫害和冻害。常用的保护剂有:白乳胶漆、防水漆、石灰乳、甲基硫菌灵糊剂等。

2苹果萌芽至开花前病虫绿色防控技术

3月—4月上旬, 采取果园生草、刮治病斑、全园喷药等措施, 降低早春果园病虫基数。

2.1果园生草

在果树行间种植白三叶、扁茎黄芪、紫花苜蓿、繁缕等草种, 以培肥地力、改善果园生态条件、增加果园天敌种类和种群数量。播种时将地整平、耙细, 将种子按行浅播土中, 播种的深度不超过5 cm, 草长到30 cm高时及时进行刈割, 留茬5~10 cm, 刈割部分覆盖在果树树盘。

2.2刮治腐烂病

对腐烂病斑进行彻底刮除, 并把病区周围1 cm宽的好组织刮掉, 以防病菌潜伏。随后用代森铵水剂、甲基硫菌灵糊剂、辛菌胺醋酸水剂等进行涂抹, 7 d后再涂1次。

2.3灌根防治根腐病

以根茎为中心, 开挖3~5条放射沟, 沟宽30~45 cm, 深50~70 cm, 长到树冠外围。药剂可用质量分数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

2.4喷药防病

当田间平均气温达10℃以上时, 全园拉网式喷布5°Bé石硫合剂1次, 要求树体的任一部位包括树主干、树枝、老翘皮充分着药, 树体达到淋洗状。也可根据果园病虫发生实际,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种杀虫剂和一二种杀菌剂, 以2次稀释法按规定浓度配置好药液, 全树细致喷雾。

3苹果开花期

4月上中旬, 在苹果园安装杀虫灯、性诱捕装置、粘虫板、悬挂糖醋液瓶、释放捕食螨进行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 控制金龟子、蚜虫、卷叶蛾、尺蛾、叶螨等多种害虫。花期树上部不得施用化学农药。

3.1灯光诱杀害虫

在苹果园安装频振杀虫灯, 诱杀金龟子、卷叶蛾、食心虫、毒蛾等害虫成虫, 减少落卵。频振杀虫灯悬挂高度应为果树高度的2/3处, 一般接虫口离地面1.5~2 m, 灯管功率15 W的单灯控制半径120 m。注意及时用毛刷清理灯上的虫垢, 袋内虫体深埋或作饲料用。

3.2性信息素诱杀害虫

根据果园虫害发生情况, 选择购置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等性诱剂诱芯和诱捕器。一般每0.067 hm2放置诱捕装置4~6个, 悬挂高度为1.5 m。诱芯每月更换一次。

3.3黄板诱蚜

避开果园放蜂时段, 在果树外围枝条上悬挂黄板诱杀蚜虫, 每0.067 hm2用量40~60张, 悬挂规格为20 cm×25 cm或25 cm×30 cm的黄板。为了减少诱杀有益生物, 在6月底、7月初蚜虫盛期过后及时收回集中处理。

3.4糖醋液诱杀害虫

在苹果树冠内挂糖醋液诱杀金龟子、苹小卷叶蛾、梨小食心虫等多种害虫。糖醋液的配方:糖1份, 醋3份, 酒0.5份, 水10份, 兑好后装瓶, 挂树上, 每天收虫填液, 10~15 d更换一次。

3.5人工捕捉金龟子

利用金龟子的假死性, 早晨或傍晚先在树盘下铺一块塑料布, 再摇动树枝, 然后迅速将震落在塑料布上的金龟子收集处理。

3.6释放捕食螨

当叶螨开始活动时, 在苹果园释放胡瓜钝绥螨, 可防治螨害。把所购置捕食螨缓释袋固定在主干树杈处。一般1袋/株, 捕食螨数量>1 500头/袋。

4果树落花后至套袋

4月下旬—6月中旬, 在继续做好理化诱控的基础上, 重点做好套袋前药剂预防及果实套袋工作。

4.1人工防治

进行疏花疏果的同时捏杀介壳虫雌体和蛾类幼虫, 摘除白粉病、斑点落叶病等病菌侵染和害虫危害的枝、梢、叶等, 带出园外烧毁或深埋。

4.2科学喷药预防

4.2.1防治对象

白粉病、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炭疽叶枯病等叶部病害, 霉心病、轮纹病、炭疽病、黑点 (红点) 病等果实病害及蚜虫、叶螨、卷叶蛾、金纹细蛾、毒蛾等虫害。

4.2.2药剂选择及喷施

根据果园病虫发生情况, 有针对性选择一二种杀虫剂和一二种杀菌剂, 以2次稀释法, 按规定浓度配置好药液, 全园喷雾预防2次。第一次用药时间掌握在苹果落花后7~10 d, 第二次为苹果套袋前。药剂首选生物农药, 病虫害发生较重时, 选择对果面安全的优质低毒、高效农药 (杀虫剂不含有机磷成分) 。农药剂型为水分散粒剂、悬浮剂等水基化剂型以保护果面, 降低污染。在药剂组合中加入1次质量分数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1 000倍液, 保护果面, 提高树体抗逆性。

4.3果实套袋

果实套袋要与喷药预防密切配合, 套袋工作要在喷药后2~3 d内, 果面无药液、无露水的情况下进行。

5苹果套袋后至果实膨大期

6月中旬—8月中旬, 药剂预防早期落叶病、枝干病害及叶螨、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等虫害。

5.1喷药预防叶部病虫

6月中下旬—7月初, 全园喷布一次波尔多液, 预防以斑点落叶病、褐斑病等为主的叶部病害。也可选择对症药剂喷雾防治1~2次。如连续10 d干旱天气注意叶螨的防治。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加喷1次质量分数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1 000倍液, 促进果实膨大, 改善果实品质。

5.2药液涂治腐烂病

苹果树落皮层初形成期, 采用代森铵, 或辛菌胺醋酸盐, 或甲基硫菌灵, 涂抹腐烂病病株枝干, 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6苹果秋梢停长期

8月下旬—9月上旬, 采取秋施基肥、地面覆草、捆绑诱虫带等农业或物理防控措施。

6.1秋施基肥、地面覆草

做好秋施基肥与地面覆草工作, 以增强树体抗腐烂病、根腐病能力。具体施肥、覆草方法按DB14/T 748执行。

6.2捆绑诱虫带

在害虫越冬之前, 将诱虫带在果树主干第一分枝下10~20 cm处缠绕一周, 用绳子或胶带进行绑扎固定, 诱杀叶螨、毒蛾、梨小食心虫、卷叶蛾等越冬害虫。

7果实着色采收期

9月中下旬—10月下旬, 通过药剂科学施用, 预防枝干、果实病虫。

7.1药剂注射防治天牛

全园检查主干、主枝, 如发现天牛危害, 用针管注射质量分数50%敌敌畏乳油50倍至危害洞内, 再用棉花沾上药液堵住虫孔。

7.2喷药预防果实病害

仅套纸袋的苹果园, 在脱袋后使用内吸性杀菌剂或保护性杀菌剂进行喷药, 预防苹果轮纹病、炭疽病, 避免贮藏期烂果。

8采收后至落叶期

11月中下旬, 采取全园喷药、清洁果园、深翻土壤、枝干涂白、浇封冻水等措施, 提高树体抗逆性, 降低越冬病虫基数。

8.1全园喷药

果实采收7~10 d后, 选用5°Bé石硫合剂进行全园细致喷雾;或选用持效期长的毒死蜱、辛硫磷、马拉硫磷等高效低毒有机磷杀虫剂, 加甲基硫菌灵、氟硅唑、丙环唑、代森锰锌等杀菌剂, 加2%~3%尿素和1%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喷雾, 在防病虫的同时给果树补充营养。

8.2清洁果园

将果园内枯枝落叶、病僵果、残存的套袋、杂草及刮下的粗老翘皮等一切可能为病虫害提供越冬场所的物品彻底清理出果园, 并集中烧毁或深埋。

8.3深翻土壤

土壤封冻前, 结合秋施基肥对全园深翻或隔行轮换深翻, 深度30~40 cm, 破坏虫菌源越冬场所。

8.4枝干涂白

初冬落叶后, 进行树干涂白, 用生石灰、2°石硫合剂、食盐、清水按照6∶1∶1∶10比例制成涂白剂, 涂抹树干和主枝基部, 预防冻害。

8.5浇封冻水

绿色集成技术 篇4

1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及弊端

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都是在甘蔗播种期施用化学农药进行甘蔗螟虫的防治。常见的化学农药如甲拌磷、呋喃丹、甲克等是高毒、高残留农药。这样造成甘蔗田间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螟虫的天敌急剧减少,蔗田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明显下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将极大地增加了防治螟虫的难度。

2 集成策略及方法

由于传统的耕作习惯和近些年劳动力结构的变化,种植甘蔗的蔗农过分依赖化学防治,忽视了其他防治措施,比如农业措施、物理技术和生物防治等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甘蔗螟虫绿色防控技术善于根据甘蔗螟虫的生物学特性,从螟虫的整个世代出发,综合利用不同的防治手段,力求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从而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投入量,实现甘蔗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防治基础靠农业防治技术

选择抗螟虫的甘蔗品种,适当调整甘蔗播种时间,大力推行甘蔗和其他作物轮作制度,减少越冬代害虫的数量。

2.2 优先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根据螟虫预报,结合气候条件综合分析来预测放蜂时间,选择卵高峰期放蜂,螟虫每年发生5~7代,每代的产卵期约为5~8天,在此期间进行放蜂,释放时将蜂卡别在甘蔗叶的背面,每亩设8~10个放蜂点,每次放蜂量为1万只/亩,第一次放蜂后,间隔5~6天进行第二次释放,全年共放蜂5~7次。

利用螟虫的雌性成虫有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的习性,在成虫交配层空间,通过释放大量的性外激素物质或含有性诱剂的诱芯,与自然条件下螟虫释放的性外激素产生竞争,中断雌雄个体之间的性信息联系,降低交配量,减少后代产生,从而达到防治目的。在甘蔗长到40~50cm的株高,行间接近密封后(一般5月份),将含有性外激素的塑料诱芯管插在甘蔗叶片的中轴,性诱剂的用量为200~250mg/亩,散放密度为100~120管,约6~6.6m2插一支管,20~25天以后更换一次诱芯。

2.3 做好物理防治技术

大部分螟虫的成虫具有趋光的特性,且螟虫喜欢夜间出来交配,在夜间悬挂太阳能频振式夜光灯,可通过电击将前来趋光的成虫杀死。每小区30亩,安放2盏灯,3次重复。

2.4 辅助化学防治

在甘蔗播种时期可以适量施用高效低毒的颗粒杀虫剂,针对甘蔗种植管理过程中局部严重发生螟虫为害的区域,要实行挑治的措施,避免大面积使用杀虫剂。

3 结论

绿色集成技术 篇5

1 产地选择

选择土壤适宜蔬菜生长, 四周远离污染源, 环境条件有利于天敌繁衍单元面积4hm以上地块建设示范基地。土壤、水源和大气质量应分别符合NY/T395—2000、NY/T396—2000、NY5295—2004国标。

2 选用创新型品种

创新型品种具有高Pn (光合速率) 和高抗逆特性。可选用航天技术育成的“太空椒”系列品种, 个体生长健壮, 经济器官大 (500克/单椒) 、色泽靓丽, 品质优秀;细胞融合技术育成的茄子品种E4和E42高抗黄萎、青枯病;“863计划”选育的津优30, 在遭遇10天阴雨, 光照不足8000LX, 温度6℃时仍能正常生长。另有新星二号抗线虫, 丰抗70抗蚜虫、抗病毒, 高抗168抗炭疽病等专用型品种。选用对路品种能抑制或降低病虫发生指数, 减免农药用量, 达到省工、省时、节本和低药残的目的。

3 轮作配置

合理轮作是实现无公害栽培的农艺技术。原则是:同科作物不能轮作。如茄子、辣椒、番茄等具有相同的病虫害, 应避免互为前后茬;相反, 利用不同科作物生理特性上的拮抗作用, 降低病虫害发生指数。葱、韭、蒜与茄科类的品种轮作, 能驱避害虫、抑制病原菌的滋生;利用豆薯设置隔离带或间作可阻断侵染, 降低病虫指数;水旱轮作可利用稻田蓄水期土壤缺氧, 使好气性的虫、卵、菌窒息死亡, 对根结线虫防效达85%, 土传病害发生率降低50%以上。

4 合理用药

无公害蔬菜栽培病虫防治用药原则是:选择使用238种克B8321所列的化学农药, 禁用666等18种高毒农药, 慎用甲胺磷等21种限用农药, 合理使用甜菜夜蛾多角病毒等77种杀虫剂、多抗霉素等51种生物菌剂。合理用药, 做到确定防治对象, 了解为害习性, 使用合格农药, 对症下药, 适时适量均匀用药, 配方轮换用药和选择恰当用法。两次用药间隔为7~14d, 收获前7~15d应停止用药。以实现防治、药残达标为目的。

5 非农药植保

无公害基地防治病虫, 应优先考虑非农药植保技术。运用农业措施、生物技术、物理防治、动物天敌等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常用方法有5类28种, 多用防虫网、杀虫灯、大路螫蜂或瓢虫、性诱剂、扑虫板等。具有“生态环保、低投高效、简便易行、作用明显”的特点。

6 科学施肥

无公害栽培使用的肥料有:腐熟农家肥、生物菌肥、无机矿质肥料、微量元素及其它 (如骨粉) 5类30余种;提倡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 尽量限制化肥施用量 (N) , 少用叶面肥。实行测土施肥, 真对土壤养分状况, 植物需肥特点、土壤供肥能力, 确定N、P、K及微量元素的量和比, 做到合理配方。一般每667㎡施农家肥5000千克, 化肥150千克.其中, 底肥占60%~70%, 追肥30%~40%。基肥分层施用, 追肥少量、多次深施 (13厘米) ;化肥与有机肥按含氮量1∶1配合施用;每667平方米一次追纯氮量不得超过6千克;收获前20d停止追肥;忌在行旁施肥, 选择忌氯、硫肥。

7 装备栽培

设施栽培、节水微灌栽培和电子仪器栽培, 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实现反季节生产;改变局部微生态环境, 抑制病虫发生。主要栽培形式是:建立温室、大棚、连栋拱棚和工厂化无土栽培;覆盖栽培;节水设备栽培;电子声纳驱虫仪和臭氧发生仪栽培。可根据资金状况, 生产规模、地理位置选择应用。

8 采收保鲜

无公害蔬菜产品采收时间应兼顾产品的生理成熟度、市场价格和农药 (化肥) 及安全间隔期三个因素确定, 如早熟西兰花, 花球直茎达16厘米, 单头重400~650克, 花蕾细小紧实, 色泽青绿, 花茎、柄不含纤维不空心, 生育期55~65d, 市场参考价每千克3~4元, 此时采收最佳。采收应用刀具, 在花头下15厘米处平切, 刀口要平, 采后除去老黄叶和病花球, 装箱放在2~12℃恒温环境储藏。采收过程中要轻拿轻放忌挤压, 严防机械损伤, 储藏场所无鼠、虫、菌污染。

摘要:笔者根据目前农产品生产现状与科技前沿技术, 运用产地选择、创新型品种应用、轮作配置、合理用药、非农药植保、科学施肥、装备栽培、采收保鲜组装成绿色蔬菜栽培技术模块。为促进绿色蔬菜生产, 推进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提供便捷通道。

技术集成在绿色蔬菜生产上的应用 篇6

1 环境测评, 选定基地

绿色蔬菜的标准主要有4条, 但最基本、最重要的2条是产地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不受污染。如果生产基地的水土污染严重和生产中滥用有毒、高残留化学农药或过量施用, 会导致蔬菜品种不佳, 影响人类饮食安全[1]。因此, 笔者对农业嘉年华现代农业园的选址进行了环境综合评估, 最终选定符合绿色蔬菜生产环境条件要求的江宁街道花塘社区山北村作为生产基地。

2 主要技术集成

生产绿色蔬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生态学、经济学和环境学的观点出发, 以防治农业污染为重点, 抓好环境条件的选择、抗病品种的引用和生态环境的调节, 并采用生态种植, 科学施肥, 发展生物农业, 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技术措施, 使蔬菜品质达到绿色食品标准[2]。

2.1 合理选择蔬菜品种及种类

在绿色蔬菜的生产过程中, 笔者充分考虑种类的多样性, 按蔬菜生产季节适当选择春提早、秋延后和冬促成的品种, 以满足周年生产与供应种类繁多的优质绿色蔬菜。

2.2 光照条件调控技术

温室大棚的光照条件主要受季节、纬度、天气、温室结构以及覆盖材料的影响。除了自然环境以外, 温室结构和覆盖材料是影响大棚光照条件最重要的因素[3]。

通常情况下, 塑料大棚的平均透光率为50%左右, 当遇到阴天或雨雪天时棚内光照更弱。因此, 增加棚内光照量, 延长光照时间是调节技术的主要内容。首先, 选用合理的温室结构。从实际应用效果看, 主要选用半拱圆塑料棚面和拱形抛物线棚面, 其主要特点是采光角度合理, 透光率高, 便于压紧薄膜。其次, 选用透光性好、无滴、长寿、多功能薄膜, 也是增加透光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2.3 温度条件调控技术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植株衰弱, 抗性下降, 再加上弱光、高湿, 病害容易发生。所以, 调节棚室温度是增强植株抗性的重要措施[4]。调控手段要根据大棚失热途径和堵塞失热渠道加以解决。采用多层覆盖的方法以减少热量散失。常用的覆盖物主要有薄膜、稻草帘、芦苇、蒲席、纤维织物等。

2.4 气体调控技术

大棚是一个半封闭系统。为了提高棚温, 往往需要采取密闭覆盖方式来控制棚内环境, 这就势必限制了棚内空气与棚外大气间的气体交换, 造成棚内低CO2浓度、高温、高湿和高有害气体浓度。为了维持棚内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环境, 必须采用充分换气、补充CO2和排除有毒气体的调控措施。

CO2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的重要原料, 大气中CO2浓度在300 mg/m3左右时, 能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如果把空气中的CO2浓度从300 mg/m3提高到1 000mg/m3左右时, 光合速度可增加逾1倍, 产量可提高20%~30%, 所以, 将CO2施肥技术作为农业园区大棚蔬菜生产增加产量、提高蔬菜品质的关键技术和亮点。

2.5 湿度条件调控技术

大棚保护地与露地空气湿度差别较大, 其主要原因是大棚内空气交换受到限制。据测定, 一般棚内早晚湿度可达90%~100%。这种高湿状态严重影响蔬菜作物的蒸腾与光合速率, 同时还会导致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为了防止湿度过高, 制定了以适时进行通风换气和覆盖地膜的方法, 可降低空气湿度20%左右。同时, 还采用无滴薄膜和塑料管微灌 (滴溉、微喷灌、地表下渗灌) 等微灌溉技术。微灌技术具有灌水量少、节水省工的特点, 可有效降低棚内湿度, 防止病害发生。

3 实行轮作

在绿色蔬菜生产中, 为了避免因连作出现某些病、虫、草害, 采取轮作以克服连作障碍。主要有水旱轮作、粮菜轮作、瓜菜轮作、菜菜轮作和间套作技术。

4 增施生物菌肥

合理科学施肥是提高蔬菜产量、改善品质的重要技术措施。据试验, 一般引起硝酸盐增加的肥料顺序为化肥>当地沤肥>高温堆肥>生物菌肥。另据中国农业大学试验表明, 在相同基肥条件下, 凡以菌肥作追肥处理的番茄、黄瓜、菜花、水萝卜、小白菜, 5种蔬菜体内的硝酸盐均低于用尿素作追肥的, 降低幅度为75.3%~45.6%。施用硝态氮的蔬菜中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施用铵态氮和酰胺氮的蔬菜。因此, 在园区大棚采用菌肥作蔬菜施肥, 以降低蔬菜体内硝酸盐的含量, 确保蔬菜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5 综合病虫防治技术

在园区, 从环境条件控制入手, 改变传统栽培技术, 改善土壤及气体环境, 利用各种影响因素来消减病源、虫源的数量以及传播和致病力, 保护寄主并增强其健康水平, 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危害的目的[5]。换言之, 就是利用多种因素创立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虫危害发生、发展的生物环境。

6 结语

要实现上述目标, 首先, 选用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其次, 通过各种轮作、间作、套种方式以及清洁田园、清除杂草等一系列措施,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再次, 通过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硅、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 实行平衡施肥, 增强根际微生物的拮抗作用, 促进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蔬菜的抗病性等集成技术。另外, 在瓜果蔬菜上积极推广微嫁接技术。

参考文献

[1]杨静.基于绿色蔬菜生产的植物保护技术[J].中国园艺文摘, 2012 (10) :142-143.

[2]汪长生, 胡繁荣.绿色蔬菜生产技术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3) :23-25.

[3]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推动山东蔬菜产业升级——在“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现场观摩会上的发言[J].山东蔬菜, 2003 (2) :2-4.

[4]张秀芹, 李燕, 朱富梅.绿色蔬菜生产关键技术[J].农家致富, 2006 (20) :35.

绿色集成技术 篇7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阶段和形式。我国一直以来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产业化率不高, 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是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等人员的长期任务。本文以广西水泥产业为对象, 针对产业的共性问题及需求, 结合水泥企业原材料、技术装备、技术力量等条件, 能耗、物耗、效率等生产技术经济水平, 以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实际, 开展了生态水泥绿色制成共性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应用, 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这是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一次成功探讨。

2 技术集成的背景

(1) 国内外推动水泥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技术集成提供了借鉴

国际上生态水泥绿色制造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发展主流和热点为技术集成明确了方向。国际上把一直节能减排、消纳固废等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作为水泥产业科技进步的主流发展方向。如新型干法具有水泥装备大型化、生产工艺节能化、操作管理自动化、环保措施生态化等特点, 应用范围涉及的水泥产量已超过总产量的70%。国外先进水泥工业积极进行废料的再利用, 逐步从被动治理自身对环境污染向主动消化其他污染物的方向发展, 采用一系列新技术新装备, 最终实现消纳建筑固废、生活固废、工业固废和低耗能、零污染生产等生态、绿色、清洁生产的目标, 成为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业。

我国水泥产量及消耗量都占全球的50%以上, 水泥生产企业有9000多家, 平均规模6.4万吨, 前1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达到25%以上。我国传统水泥工业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展缓慢, 一些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 我国水泥工业提高了对绿色生产技术重视程度, 进入21世纪之后更加大开发力度。水泥工业在全社会的循环经济中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 做出了很好的成绩, 一方面是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余热发电、变频节电、粉末的新型技术 (装备、工艺、助剂等) , 2012年全国水泥产量约21亿吨,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70%以上。另一方面, 更主要体现在消纳利用了各种工业废弃物及城市生活垃圾等。

(2) 水泥产业基本特点为技术集成及产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条件

尽管新材料层出不穷, 水泥仍然是当代难以替代的经济实用的建筑材料, 一直是建材中的骨干和基础, 是三大基础材料之一。水泥工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却是经济社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产业。水泥产业具有不可或缺、大投资、低单价、大规模、高耗能、高排放的产业特点, 既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经济增长的支撑之一, 也是资源和能源高消耗的行业, 是典型高投资、低产出、高污染的产业。生产1吨水泥熟料大约要排放700~900多千克二氧化碳, 综合能耗约266.6千克标煤, 水泥生产成本有一半来自能源。因此, 水泥产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绿色生产技术实现节能减排。

水泥工业可以彻底干净地消纳固体废弃物的品种多, 适用范围广, 消纳量大;水泥生产与消纳利废同时进行, 对水泥生产工艺及装备系统的正常操作运转、对水泥的产量和质量基本没有不良影响, 可以安全、高效、经济地消纳利用全社会相当一部分的废弃物, 无需另耗巨资去焚烧填埋废物, 并且见效快。上述特点, 都是开展生态水泥绿色制成共性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应用先决的基本条件。

3 广西水泥产业的技术需求及应用环境分析

(1) 广西水泥业产业现状

广西水泥业是千亿元建材产业的主体, 在全国水泥行业中占重要地位, 企业约400多家, 分布在桂中、桂东、桂北、桂西、桂南五大经济区。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 落后产能退出缓慢、行业集中度低、低等级产品仍占相当比例的现象明显改进。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为45%, 新型干法水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012年广西水泥产量达到9000多万吨, 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例达到80% (约7650万吨) 左右。

广西人均水泥消费量约为0.4~0.6吨, 远远低于2005年全国人均水泥消费量0.8吨的水平;广东市场是华南最大的水泥消费市场, 每年广西水泥大约有40%~50%销往广东。鉴于周边区域石灰石和煤炭资源缺乏, 加上产业升级加快, 环保要求大大提高, 立窑水泥企业关停并转速度加快等因素, 广西新型干法水泥凭借质量、成本等优势挤占了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西地区市场。由于能源、电力、劳动力等费用较低, 加上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 周边尤其珠江三角洲和港澳地区水泥需求旺盛, 加之交通运输特别是水路运输极为便捷。

(2) 广西产业的共性问题及需求

由于台泥、海螺、华润、南方等企业的进入, 广西水泥产业优化了产业的组织结构及技术结构, 加上执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行业准入制度等原因, 广西在地企业除鱼峰水泥公司等较大企业外, 大部分企业改造成了水泥制成企业 (粉磨站) 。无论是何种规模的企业, 水泥制成都是其必有的工序。

广西较大部分水泥企业在烧成尤其是制成工序都在不同程度存在耗煤、耗电高的共性问题, 加之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低, 尤其广西较多大宗的冶金废渣没有很好地利用, 对水泥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资源的浪费, 这些废渣堆置和填埋对社会来说造成环境的污染和土地的浪费。而这些废渣在制成工序利用较为简便、低成本, 当然由于废渣的特性 (水分、活性、易磨性) 也一样要求解决其制成中的煤耗、电耗高的共性问题。

水泥企业除了都要解决其制成工序原有耗能高的技术需求外, 要能利用工业固废低能耗、低成本、高性能 (或合格) 地生产水泥, 要满足所用废渣资源的不利特性所带来的连续配送料、水分控制、活性激发、粉磨高效甚至生产线优化设计和布局等一系列生产要求, 这就需要把一些单一的技术, 根据每个水泥企业的具体实际需求进行有机的制成系统技术的集成。

(3) 广西水泥产业中绿色制成技术的应用环境

广西水泥绿色制成技术有较好的应用环境。一是广西固体废弃物也较多, 历年实际存量有2亿多吨。尤其工业固体废弃物如金属 (如钢、锰、铝、铬等) 工业固体废弃物 (包括采矿废石、选矿尾矿、冶炼废渣等) , 以及石化、制糖、钢铁、火电等产业的废弃物也比较多。仅南宁市2008年建筑垃圾排放量就为993万吨, 比上年增加了114%, 单位面积排放量为0.44kg/m2, 人均排放建筑垃圾量为3.98t/人。按国际测算法, 每万吨建筑垃圾占用填埋场的土地1亩, 南宁市建筑垃圾填埋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这也说明利用工业固废的潜在资源十分丰富, 其处理与利用的形势也十分迫切。二是广西水泥产业已把节约利用资源、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的要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结合起来, 以资源综合利用为突破口, 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关键, 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和深加工技术, 为工业废渣、城市生活垃圾和自然废弃物再循环利用开辟新途径。广西有关管理部门组织水泥产业的科技界、企业界结合广西水泥产业实际, 瞄准这些技术需求进行了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这是水泥绿色制成技术较好的应用环境基础。

4 水泥绿色制成技术的集成及产业应用

(1) 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的集成

首先是绿色制成技术的筛选。对区内外有关生态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成的效能评估与诊断, 要实现水泥生产高效利用工业固废的目的, 首要针对广西工业固废特性筛选能解决这些特性所衍生问题的系列单一技术。例如解决工业固废水分过多的粘湿料能准确、连续、高效的配送技术, 工业固废在粉磨前水分控制的高效、低能耗烘干技术, 低活性工业固废激发利用或工业固废高掺量利用技术, 等等。其次, 要围绕综合利用工业固废的目的, 针对水泥企业要高效、高质、低成本生产的要求, 结合企业水泥制成的基本生产流程及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等现实水平, 对筛选的系列绿色制成技术进行柔性集成, 以便多模式的让水泥企业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集成性的生产应用。

上述集成技术包括高效粉磨技术、近正交均化技术、偏转扬料烘干技术、湿粘仓料配送技术、机械-化学共激发技术、集成优化设计技术、磨内雾化降温技术、水泥磨钢球 (锻) 分级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有较大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效益性, 如具有发明专利的高效粉磨技术通过高效立体筛分装置和磨内多重分选系统、重力-风选转制与系统、磨内扬料控流和防结团功能装置、粉磨选粉一体化技术, 能明显提高粉磨机效率、降低电耗、节省投资;机械化学共激发技术能显著提高工业废渣的潜在水化活性及粉磨效率, 明显提高工业渣材在水泥中的组合掺量;偏转扬料烘干机可使烘干渣材的产量提高25%~45%, 煤耗降低15%~25%。

(2) 水泥绿色制成技术集成的产业应用

首先设定应用企业的条件, 一是技术装备符合国家产业管理的要求, 二是生产规模达到年产60万吨以上, 三是企业的经营管理基础较好, 四是水泥产品有一定市场品牌, 能涉及区内外主要市场。其次是应用企业的选择, 以广西水泥产业的重点区域、重点或典型企业为优先, 在行业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由管理部门客观决策选择应用企业。

在2011年、2012年共在广西22家水泥企业应用, 分布在桂林、柳州、玉林、贵港、百色、梧州、钦州、贺州等地市。在应用过程中, 在发挥技术依托单位技术力量、企业自有的消化吸收能力的基础上, 并注重与企业进行跟踪和充分沟通, 组织专家利用现场诊断、技术措施指导、咨询等多种方式, 帮助企业在产业应用中有效地消化吸收技术。

5 绿色制成技术集成的产业应用效果

(1)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的效果

2011年至2013年期间, 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在22家水泥企业开展生态水泥绿色制成共性技术的集成与产业应用, 使广西水泥产业提升了企业科技进步的能力, 也提升了广西水泥产业的绿色制成技术的工艺、装备等技术水平以及生产水平。具体表现为, 相关技术在产业应用中使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得到较大改善。

如磨机台时产量在不同条件下达到44~190t/h, 平均提高幅度达20%以上;综合电耗分别在27.5~33KWh/t之间, 平均降低幅度达11%以上;湿粘料配送设备运转率分别达90%~97.6%之间, 平均提高50%以上;偏转扬料烘干机产量平均提高30%以上、煤耗平均降低20%以上;均化机出口水泥SO3的标准偏差为0.31~0.4;各种废渣掺量比分别为40%~49.5%之间, 比原来平均提高20%左右。

(2) 社会经济效益情况

绿色集成技术 篇8

1 主要绿色防控技术

1.1 农业措施

1.1.1 选用抗病虫高产品种。

在试验项目区, 选择国家审定通过的适合当地生产的抗病虫害优良品种, 如K326、云烟87等。

1.1.2 规范化健身栽培。

实行健身栽培全覆盖, 推行大棚漂浮式育苗和小苗膜下移栽。银灰色地膜覆盖技术, 既能驱避地老虎和烟蚜, 又能有效防止草害。

1.1.3 实行合理的轮作倒茬。

选择深泥田作为基本烟田, 不种植茄科、十字花科、葫芦科等农作物, 实行稻烟轮作, 即冬季深挖起垄, 经风霜雪雨日晒使田风化, 3月上中旬移栽烤烟, 7月中下旬采烤后插晚稻, 这样可减轻烟田青枯病、黑胫病等土传病害的危害。

1.1.4 采收后及时处理田间菌源。

烟叶采烤结束后, 将烟杆、烟蔸、残叶收集上岸, 集中烧毁, 减少田间病菌残存量。据调查, 处理烟杆可推迟烟草青枯病、黑胫病始发期, 病情可分别降低92.8%、90.5%, 虽对病毒病的始发没有影响, 但盛发期的病株率可降低87.9%。

1.1.5 科学配方施肥。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针对不同的土壤类型定制专用的配方肥。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 重施钾肥, 适施磷肥, 控制氮肥用量,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增加烟叶根系活力, 增强烟叶的抗病能力。

1.1.6 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

湘南地区烟草害虫的天敌种类有70多种, 保护利用好天敌, 发挥天敌的控害作用, 是烟田害虫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15]。

1.2 灯光诱杀

根据烟田环境每2.0~2.3 hm2安装1盏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 (12 W) , 田间棋盘状分布。杀虫灯灯管下端距烟株顶梢以上的0.8 m, 诱杀小地老虎、烟青虫、斜纹夜蛾成虫等多种烟草害虫。3月中、下旬开始诱杀, 6月底结束。

1.3 性诱防治

烟青虫、斜纹夜蛾性诱器选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竣闻化工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飞蛾诱捕器。诱芯为上述三公司生产的烟青虫、斜纹夜蛾性诱剂。用竹竿搭架, 将性诱器置于架上, 高度随烟株高度而调整, 一般在烟株上方20 cm处。按照棋盘格式放置, 诱芯间距28 m左右, 边缘可以适当缩小间距, 周边密度稍大, 中心稍稀。放置密度为15个/hm2, 性诱时间为主害代成虫始盛期开始。

1.4 黄板诱蚜防治

黄板悬挂在竹竿上, 高度随烟株的高度而科学调整, 一般在烟株上方80 cm处。采用棋盘式放置, 放置密度为375块/hm2 (30 cm×25 cm) 。色诱时间为4月初揭膜后开始, 当纸板上粘虫面积占纸板表面积的60%以上时应及时更换[4]。利用害虫对黄色的趋向性, 诱杀蚜虫、潜叶蝇、白粉虱、蓟马等微小害虫。

1.5 生物农药防治

根据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情况, 选用高效、环保的生物农药来防治病虫害。即选用农用链霉素、XQ生防菌、春雷霉素防治青枯病, 用光合细菌制剂、氨基寡糖速水剂防治病毒病, 用鱼藤酮、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制剂防治烟草夜蛾等。

2 单项绿色防控技术与化学防治技术控害效果比较

2.1 灯光诱杀技术

2.1.1 对地老虎的防治效果。

2014年耒阳哲桥镇太阳能频振式诱虫灯诱虫结果表明, 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平均每灯诱集主要烟田害虫总虫数757只, 其中, 金龟子390只, 占51.52%;蝼蛄155只, 占20.48%;烟草夜蛾93只, 占12.29%;斜纹夜蛾68只, 占8.98%;小地老虎16只, 占2.11%;银纹夜蛾35只, 占4.62%。防治小地老虎一般灯光诱杀即可, 不需要化学防治。

2.1.2 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据文礼章等研究, 杀虫灯控诱杀无药区、杀虫灯控诱杀施药区、无灯施药区与无灯无药区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田间幼虫量差异显著。而杀虫灯控诱杀无药区、杀虫灯控诱杀施药区、无灯施药区三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014年在耒阳马水烟区进行的杀虫灯试验结果表明, 在4种处理区 (灯控无药区、灯控施药区、无灯无药区、无灯施药区) 中, 以无灯无药区的害虫 (斜纹夜蛾和烟青虫幼虫) 密度最高, 二者百株虫量总数平均每次达128.4头, 而其余3区的百株虫量总数平均每次仅为9.5~16.1头。说明在设灯区, 对于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可以不施药或少施药。

2.2 性诱剂防治技术

不同品牌烟青虫和斜纹夜蛾性诱剂对比试验结果表明, 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较好, 长沙竣闻化工贸易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次之, 而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性诱剂较差 (表1) 。性诱剂对2种害虫均有诱捕效果, 尤其对斜纹夜蛾的诱蛾效果良好, 与张翠萍等[5]研究结果一致。

性诱剂密度试验表明, 诱捕器密度与单个诱捕器诱蛾量、田间虫口密度成反比 (表2) 。虫口减退率在80%左右 (表3) , 控害效果与化学防治技术相当[6]。说明性诱剂能替代化学农药, 较好地控制烟青虫和斜纹夜蛾。考虑诱蛾效果和使用成本等因素, 烟田地放置性诱剂诱芯1个/667 m2比较合适。

(头)

注:表中数据为单个诱捕器诱虫量。

2.3 黄板诱蚜技术

耒阳秦剑波等研究, 黄板具有较好的持效杀虫性, 不仅可有效地减少烟蚜数量, 破坏害虫的繁殖产卵, 而且可显著或极显著地降低烟草病毒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黄板在烟蚜迁飞高峰期之前悬挂, 可有效防治烟蚜, 降低烟蚜的虫口密度, 悬挂20 d的防蚜效果仍可达96.2%[4]。说明黄板既能控虫又能防病, 可以替代化学农药。

2.4 生物农药防治技术

2.4.1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XQ生防菌水剂、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3 000倍液对青枯病的防效为30.12%。XQ生防菌原液水剂800倍液对青枯病的防效为91.22%。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对青枯病的防效为65.91%。3种药剂分别于揭膜后和发病初期各施药1次, 施用方式为根部浇灌, 施药液250 m L/株。XQ生防菌和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防效显著优于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与陈雷[7]研究结果一致。

2.4.2

光合细菌菌剂 (PSB) 、0.5%氨基寡糖素水剂、“四合一”混合制剂 (东旺杀毒、病毒急救、生命素、赤霉素4种药剂稀释后按照1∶1∶1∶1比例混合) 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治效果。光合细菌菌剂100倍液、0.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四合一”混合制剂喷雾3次。光合细菌菌剂100倍液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为43.74%, 比文吉辉等2013年报道[8]的光合细菌菌剂对辣椒病毒病有60.50%的防效低16.76个百分点。0.5%氨基寡糖素水剂300倍液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为36.57%, 比余清等2002年报道[9]的氨基寡糖素对烟草病毒病64.9%的防效低28.33个百分点。“四合一”混合制剂对烟草病毒病的防效为85.12%。3种药剂具有促进增产作用, 光合细菌菌剂的增产率为9.6%, 0.5%氨基寡糖素水剂的增产率为8.5%, “四合一”混合制剂的增产率为11.48%。

2.4.3 4%鱼藤酮乳油、0.5%苦参碱水剂、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用4%鱼藤酮乳油750 m L/hm2、0.5%苦参碱水剂900 g/hm2、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750 m L/hm2、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750 m L/hm2, 药后3 d对烟青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2.09%、53.36%、65.13%、51.90%, 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23.34%、49.39%、54.40%、54.01%, 这说明4种生物农药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 0.5%苦参碱水剂、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悬浮剂、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3种生物制剂防效稍好。生物药剂较化学药剂具有缓效性、滞后性、持久性的特点, 对烟叶的外观和内在品质无负面影响[11,13,14]。

2.5 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技术

2.5.1 20%塞菌铜悬浮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以及20%吗呱·乙酸铜可湿性粉剂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20%塞菌铜悬浮剂300倍液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51.79%, 20%吗呱·乙酸铜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58.25%。

2.5.2 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用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225m L/hm2、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150 g/hm2、5%S—氰戊菊酯乳油1 200 m L/hm2、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 m L/hm2, 药后3 d, 对烟青虫的防效分别为43.13%、89.47%、72.21%、86.46%, 对斜纹夜蛾的防效分别为57.14%、81.79%、88.42%、59.79%。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与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药效及速效性相近, 20%氯虫苯甲酰胺 (康宽) 乳油的速效性较差。药后7 d, 对烟青虫的防效分别为94.77%、72.64%、88.88%、49.42%;对斜纹夜蛾的防效分别为83.14%、66.42%、89.66%、50.00% (表4) 。20%氯虫苯甲酰胺乳油、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可替代常用的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 在无公害烟叶生产上推广应用。

(%)

3 烤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3种集成组合的适用条件及效果测评

根据上述单项绿色防控技术对烤烟病虫害防控效果的探讨结果, 拟定3个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组合。2014年对3种烤烟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组合进行的示范测评结果表明, 3个集成组合均能较好地控制烤烟病虫害, 正常年份可不施用化学农药控制烟田病虫害。

3.1 农业措施+杀虫灯+黄板诱蚜技术+XQ生防菌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此种集成组合适宜用于离城镇较近、基础设施较好、生态环境较差、作物布局较复杂的烟区。因安装杀虫灯一次性投资较大, 一家一户较难实施, 需要由烟草部门纳入农机补贴目录。建成后, 使用方便, 运行成本比较低。太阳能杀虫灯每台3 800元, 控制面积2.67 hm2, 安装和管理费每台5元/年, 使用年限5年计, 综合年平均使用成本360元/hm2;黄板每块2元, 悬挂375块/hm2, 综合年平均使用成本750元/hm2。2项共计成本1 110元/hm2。与农民自防区比较, 每季烟草至少可少用杀虫剂2次, 按每次农药费450元/hm2计算, 即可节约农药费用900元/hm2, 节省劳动力成本900元/hm2。示范区平均产量2 505 kg/hm2, 增产315 kg/hm2, 增收4 680元/hm2。增收节本共计5 370元/hm2, 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3.2 农业措施+性诱剂杀虫技术+黄板诱蚜技术+XQ生防菌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此种集成组合适用于离城镇比较远, 交通不便, 但生产管理精细、基础设施比较好、作物布局比较简单、水源条件一般的烟区。使用性诱器和黄板能比较好地保护和利用天敌, 而且使用方便, 能够及时回收, 运行成本低, 效益比较好。

据调查, 示范区烤烟平均产量2 355 kg/hm2, 增产435kg/hm2, 增收5 445元/hm2, 防治成本1 050元/hm2, 减少施药3次, 减少用药开支900元/hm2, 节约劳动力成本1 350元/hm2。实施该组合可实现增收节本6 645元/hm2, 具有较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3.3 农业措施+0.5%苦参碱水剂+XQ生防菌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

上一篇:集中财务控制下一篇:稀土元素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