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2024-05-26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精选10篇)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1

摘要:鲜食大豆口感鲜美, 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 已经成为人们常备的健康保健食材。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升, 人们对餐饮的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对鲜食大豆等健康食材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将市场需求作为导向, 积极开发鲜食大豆的生产和经营, 保证鲜食大豆的高效和丰产, 已成为加快农业种植的结构调整, 快速实现农产品增量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捷径之一。本文将鲜食大豆的高效丰产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展开讨论和探讨, 希望能为鲜食大豆增产增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鲜食大豆,高效丰产,技术研究

1 鲜食大豆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的特点

大豆高效丰产栽培技术, 是集成多项先进的大豆栽培技术, 以综合效应来提高大豆生产能力。其主要特点是:改变传统粗放耕种方式, 在遵循鲜食大豆生长规律的基础上, 采取标准化密植栽培技术, 实施精准的垄三栽培技术模式, 通过提高种植密度和田间实际保苗株数, 来一并提高施肥水平, 实现科学合理地进行配方施肥;通过垄三标准化栽培技术模式的3 项要点作业, 提升了技术标准, 规范了田间作业, 从整体上提高了田间作业的规范及标准;垄三栽培技术与各项配套技术结合应用提升了大豆应对不良生态环境的能力, 促进了大豆的健康生长, 从而实现高产优质;各项配套技术的综合组装实现了农艺、农技配套, 有力推动了大豆栽培水平的提高。

2 当前鲜食大豆栽培技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鲜食大豆栽培技术也不断推陈出新, 一些新的鲜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也不断地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 从总体来看, 鲜食大豆的生产仍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的态势, 标准规范的栽培模式占比仍然比较低, 这种滞后的种植栽培模式, 导致鲜食大豆不仅产量低, 而且产量也不稳定, 一直在150 ~ 220kg左右波动。相对于其他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来讲, 鲜食大豆的价格不高, 如果种植规范不够, 经济效益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这也制约了农民种植鲜食大豆的积极性, 不利于鲜食大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概括起来, 当前鲜食大豆栽培技术在应用领域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 对于新技术、新事物的认知和接受度不强, 缺少创新精神, 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吃得不透, 对于标准的细节不够重视, 鲜食大豆栽培过程中得过且过, 管理粗放是多数豆农的普遍现象。而且,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鲜食大豆主要生产者仍以分散的农户经营模式为主, 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不利于大机械的统一精准作业, 也不利于鲜食大豆综合丰产技术的深入推广, 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也比较低;前期推广的鲜食大豆标准化技术规程的实施技术到位率低, 跑粗走样现象比较严重;老龄化农民逐年增多, 其知识接受能力有限, 对新技术标准掌握度不够, 鲜食大豆生产仍以传统生产模式为主。产量的高低仍就由天气好坏来决定;生产中使用单项的生产技术, 对增产作用不明显, 农民不清楚到底哪种技术能增产增收, 不清楚综合丰产的真正含义, 不懂得如何使技术综合配套的使用;客观上鲜食大豆的价格对比同类作物较低, 再加之进口鲜食大豆的冲击, 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原因, 引起鲜食大豆生产一致处于低谷, 很多农民转种其他作物, 即使种植也是为了轮作, 不得不为之。政策变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动价格及市场走向, 而农民对政策及市场脉波的把握缺乏前瞻性, 信息传递、接收需要时间等因素, 往往出现种植计划与国家产业政策不一致的情况。

3 提升鲜食大豆高效丰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水平的对策

3.1良种选择与处理

近几年鲜食大豆高产技术应用经验表明, 如果鲜食大豆的种植年限不断增加, 鲜食大豆种子的可种性就会逐年降低, 导致鲜食大豆不仅株高变矮、分枝能力差, 而且单株粒数也会减少、抗病能力下降、品质降低, 从而影响鲜食大豆的年产量。基于此种情况, 要想实现鲜食大豆高效丰产, 就必须要严格禁止对自留种的使用, 还要杜绝盲目引种的发生, 必须采用种子部门新繁育的优良种子。因为每个地区都存在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区别, 因此在品种的选择上也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选生育期较短的早熟品种。相比之下, 生育期短的品种在丰产和丰收上更加具备有利条件。选择强抗倒伏能力的种子品种。这是因为鲜食大豆的茎秆往往比较弱, 容易倒伏而影响产量。在选种时, 要注意比较茎秆的强度, 选择强度大的半矮秆和产量大的种子品种, 结合科学的施肥, 采取合理密植方法种植。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种子品种。在很多的地区, 鲜食大豆病虫害比较普遍而且种类繁多, 如鲜食大豆胞囊线虫病、根腐病、菌核病等等, 因此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能力强的种子品种。

3.2轮作种植

依据很多农学院的农作物调查, 种植鲜食大豆还具备良好的养地作用。假若把鲜食大豆种植在禾谷类作物种植前, 将能极大地提高禾谷类的产量。这主要原因是:鲜食大豆是直根系作物, 具备发达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深处, 可以吸收到富含在土壤深层下的丰富养分。而玉米是虚根系植物, 根系生长薄弱而且入土较浅, 只能吸取土壤表层营养。这样就可以采取鲜食大豆和玉米的轮作种植, 不仅可以均衡利用富含在土壤里不同层次的养分, 还能起到增长的效果。经农科院的研究还发现, 在鲜食大豆的根系上生长了大量的根瘤, 它们能够从空气里吸收到氮素, 然后将部分的氮素附着在土壤层中, 后茬作物就可以进行吸收和利用。鲜食大豆的根茬还具有落叶多, 腐烂快的特点, 对肥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作用。以此看来, 将鲜食大豆作为前茬作物是非常好的选择。

3.3适时播种

鲜食大豆的播种时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时期。因此, 要注意播种时机的选择。如果选择的播种时间太早, 土壤的温度太低, 非但不利于幼苗的生长, 还会造成粉种、烂种和缺苗等现象出现;如果选择的播种时间过晚, 出苗的时间可能很短, 出苗会很快, 但是由于幼苗及根系的生长太快, 就会导致幼苗孱弱等问题产生。我国大部分的北方地区, 春季会发生倒春寒现象, 有些甚至到了5月份也可能会出现霜冻, 播种过晚的话, 幼苗就有可能被冻死。鲜食大豆的播种要以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包括温度、土壤质地等等, 一般要符合土壤的5cm耕层温度保持在8 ~ 10℃, 含水量在20% ~ 22%, 最适宜耕种。这样推算, 鲜食大豆的播种期在4 月末~ 5 月上旬是最佳的播种时期。

3.4培育壮苗

足墒早播是一种有效提升播种质量的方法, 还要同时给幼苗间苗、定苗和除草, 来协助幼苗的茁壮成长, 植株也能够积攒足够的养分促使花荚的成长, 有效降低花荚脱落的数量。夏季播种鲜食大豆只限制在麦收结束后的有限时间段内, 时间比较紧迫。一般会选择早播, 而且在产量增长上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选择的时间一般为4 月底~ 5 月中旬。采用机械播种效果较好, 种子播种分布均匀, 播量一般在45 ~ 75 kg/hm2, 播种深度一般保持在5cm。播种方法采取的是宽窄性条播, 行距大概为40cm, 株距在12 ~ 14cm为宜。为了保证幼苗的质量, 一般在出苗后会进行1 次查苗。一旦发现土壤墒情差和抢墒播种造成的大垫片面积的缺苗, 会及时采取补水和补籽的措施补救。鲜食大豆在3叶时开展中耕的灭茬, 一般采取2 ~ 3 次中耕, 深度在3cm以上。鲜食大豆在3 ~ 5 叶时要进行间苗和定苗的工序, 一般是人工手动定苗, 保证植株可以均匀分布。在间苗工序中, 要剔除弱苗、病苗和杂株, 保留单株、壮苗, 以保证整体的幼苗全、齐、均、壮。一般的留苗密度早熟品种占到22.5 ~ 27.0 万株/hm2, 晚熟品种占到18.0 ~ 19.5 万株/hm2。

3.5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问题, 对于确保鲜食大豆高效丰产,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来说, 利用化肥的作用增加生产和产量, 是目前鲜食大豆种植的主要方式。但如果长期使用化肥进行增长会带来很大的负性影响, 由于化学作用, 土壤的腐殖质会持续的下降, 土壤的护水保肥能力也会不断的降低, 最终土壤板结, 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分期分层施用化肥, 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 主要体现有:不会造成因化肥量大造成的烧种和烧苗, 从而提高了保苗率。采用化肥分量1/3 施于种下的方法, 不但不烧苗还能满足幼苗前期生长养分的需求, 剩余2/3 量施于垄下深处, 保证了后期不会出现脱肥, 也相对的减少化肥流失, 提升化肥利用率;有利于化肥在使用量和时间上的把握, 更好的为鲜食大豆成长满足养料需求。由于苗期及花荚期一般采用的是喷施锌肥、硼肥, 在花荚期追加施肥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尿素75 kg/hm2, 在完熟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和尿素。

3.6科学管水

鲜食大豆对于旱涝灾害都比较敏感, 因此, 在灌水方面要注意科学性。鲜食大豆在花荚生长期时, 要注意及时的进行旱灌涝排。花荚鼓粒期是鲜食大豆整个生育中的最关键时期, 此时的生长最旺盛, 营养和生殖生长开始交错进行, 这时的植株对水的需求是非常敏感和强烈的, 如果这时出现灌水不足的情况, 就很容易造成花荚的大量脱落, 严重影响产量。一般来说, 在花荚期田间的持水量要保持在80% 以上, 到了鼓粒期, 田间的持水量也不能低于70%, 如出现天气干旱要及时灌水, 才可以保证高产。防旱和排涝也要及时注意, 尤其是在大雨过后, 要立即采取田间积水的排除, 以防止积水造成的伤根现象。

3.7病虫害防治

鲜食大豆的病虫害较多, 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 将会直接造成产量的减产, 所以在种植中, 要将病虫害的防止工作作为重点。鲜食大豆常见的病虫害有胞囊线虫病、根腐病、立枯病、菌核病、猝倒病、霜霉病、根潜蝇和蚜虫等。鲜食大豆胞囊线虫病、根腐病等可以通过甄选品种和轮作种植进行避免。对于有些病虫的防治, 一定要对症下药还要采用药剂拌种的方法来推迟侵染期, 一般选用的药剂都含有多菌灵、福美双;或使用适乐时加阿普隆参照一定的比例拌种;再或者使用宁南霉素水剂拌种。对于常见病种害- 鲜食大豆立枯病, 可以选用排水较好的高燥地块种植配合使用药剂拌种和轮作法或者在低洼地种植配合垄作、高畦深沟种植发进行防治。

3.8适时收获

鲜食大豆需要在黄熟至完熟期进行收货, 此时, 鲜食大豆的茎和杆都已经变黄, 叶子落掉2/3, 种子也变的很硬, 开始与荚脱离, 豆荚颜色变为褐或黑, 摇动植株可以听到里面有种子转动的响声, 用手压很容易就可以让豆荚易炸裂。豆荚收获后的晾晒, 需要带棵, 防止豆粒出现炸腰和褪色的情况。等到种子的水分降至12% 以下就可以脱粒, 进行稍微的晾晒就可以入库保存了。

参考文献

[1]高松.大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 2013.

[2]张伯岩, 王芳.大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3]计算机模型帮助大豆种植者获得高产[J].安徽农业, 2011 (02) :45-48.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2

麻竹丰产栽培配套技术研究示范

在贵州省德江县境内的乌江流域沿岸选点建立麻竹丰产栽培示范林,采用母竹选择、林地免垦、埋蔸造林,定时、定量、定点科学留笋长竹和合理砍伐的.林分结构调控,有机肥、复合肥、化肥等多肥种相配合的林地养分补充等配套技术的组装实施,促使麻竹丰产、高效.通过示范和深化研究,集成熟化技术,为乌江流域及同类地区提供麻竹丰产栽培科学示范与技术支撑.

作 者:尹良国 Yin Liangguo 作者单位:贵州省德江县林业局,德江,565200刊 名:贵州林业科技英文刊名: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37(1)分类号:S727.15关键词:麻竹 栽培技术 研究示范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3

该专项于2011年启动,总投资2 707万元,财政专项经费1 150万元,下设9大类26个课题,由36个单位承担。项目总体目标是坚持综合技术集成创新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相结合,围绕柑橘、香蕉、葡萄等特色水果,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推动特色水果产业科技示范县的建设,提高广西特色水果的生产技术水平;通过自主创新,开展特色水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获得一批包括新品种和新技术在内的的研究成果,为实现广西特色水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品种和技术方面的保障。

经过3年实施,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依托专项技术平台开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示范县建设效果突出, 14个重点示范县产学研用结合,集成了金桔大果优质栽培技术、金桔“A”字型拱棚覆盖、葡萄“丫”架式整形、果园水肥一体化、果园间套种、病害综合防治防控、果园抗旱抗寒栽培、柑桔留树保鲜、水果采后商品化处理、果品质量监测等综合技术120多项,建成柑橘、香蕉、葡萄核心示范基地48个,面积0.24万hm2,辐射带动面积1万hm2以上,提高了广西特色水果的生产技术水平。特色水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成果丰硕,通过自主创新,开展特色水果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发,选育桂柚1号、桂橙1号、柳城蜜橘、广粉1号、中粉1号、桂葡04-1等特色水果新品种6个。柑橘黄龙病综合防控效果突出,明确了广西柑橘黄龙病的病原由亚洲种引起,并构建柑橘黄龙病3个种的系统进化发育树,建立了以控制木虱为重点的柑橘木虱综合防治理论和技术体系,进一步完善了控制柑橘木虱的6个关键时期,筛选出3大系列高效杀木虱药剂。香蕉茎叶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得突破,综合利用效益高,筛选出适合香蕉茎叶发酵的性能优良的青贮饲料植物乳杆菌菌株3株和产朊假丝酵母菌1株,获得适合香蕉茎叶青贮的饲料微生物添加剂制备方法1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人才培养与项目实施相结合,培养了大批一线专业人才,累计举办培训班410场次,培训农户6万余次,为14个特色水果科技示范县培养了大批的种果能手,科技带头人。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在特色水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病虫害综合防控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认为专项紧紧围绕特色水果农业生产技术需求,按照项目实施方案稳步实施,达到了预期目标,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4

我所主持的全国第一个以农业机械为主的公益性行业 (农业) 科研专项项目--“油菜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依托我所建设的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与装备研究室, 自2007年以来, 与江苏大学、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州星光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 研究开发成功了油菜分段收获的割晒机、捡拾脱粒机、油菜联合收割机、油菜种子/菜籽高效清选设备和烘干设备。

5月27日至6月4日, 我所主要农作物生产装备工程技术中心组织在江苏吴江市黎里镇进行了油菜分段收获、联合收获以及种子/菜籽清选、烘干的技术装备集成试验示范。参加试验示范的单位有农业部农业工程规划设计院、江苏大学、江苏省农机鉴定站、北京市农机鉴定站、吴江市农机推广站、我所农副产品加工工程技术中心、农机化发展中心等。参加试验的人员30余人。

此次试验的目的:一是对两年来研究开发的机具进行单机性能测试;二是将多环节装备进行技术集成试验和示范。试验的主要内容包括:邀请法定检测单位对割晒机、捡拾脱粒机、清选设备与烘干设备进行性能检测;割晒机与捡拾脱粒机配套作业试验测试;联合收获与分段收获试验示范, 以及收获、烘干、清选技术集成试验示范。

集成试验按照生产作业环节进行。5月29日进行割晒, 晾晒3天后, 6月1日进行机器捡拾脱粒, 获得的油菜籽先经过烘干设备烘干, 再转到清选设备进行清选, 除去小杂、泥块、瘪籽等, 达到粮站收储的标准。6月1~3日进行联合收获和捡拾脱粒试验示范, 对收获后的菜籽进行烘干和清选。在此过程中, 江苏省农机鉴定站、北京市农机鉴定站分别对油菜割晒机、捡拾脱粒机、清选设备与烘干设备进行性能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各类机具性能指标全部符合项目规定要求, 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此次试验示范受到当地政府领导和群众的高度关注。吴江市农委张主任、汾湖开发区邱区长以及吴江市作物栽培站、农机管理站、农机推广站、黎里镇政府等众多领导现场观看试验, 张主任对油菜分段收获特加赞扬, 认为符合油菜的生长和收获的特点, 有利于降低损失率和提高产量。当地广大农民怀着好奇之心纷纷前来观看, 当看到联合收割机前边不断喂入油菜 (植株) , 后面马上出来干净的菜籽, 捡拾脱粒机一边将晾晒的油菜 (植株) 自动捡拾、喂入, 一边就吐出黑油油的菜籽, 非常高兴, 立即产生了购置愿望。吴江市电视台拍摄油菜分段收获、联合收获、清选作业, 并就油菜分段收获、联合收获的特点现场采访了吴崇友研究员。

此次技术装备集成试验示范各环节作业精彩纷呈, 这是3年来在行业专项和产业体系支持下, 广大科研人员刻苦攻关、协同作战取得的成果。

2008年捡拾脱粒机课题组首先攻克了捡拾器与喂入搅龙无缝衔接输送、防回草和捡拾器地面仿形等技术难题, 研制成功了4SJ-1.8型自走式捡拾脱粒机, 2009年通过脱粒、清选参数正交试验、捡拾器参数试验和损失率响应面分析, 全面改进和优化, 实现产品化, 2010年在江苏吴江、溧阳、高淳、浙江湖州等布点试验示范均取得良好效果, 作业流畅、效率高, 捡拾总损失率降低到5%以下。

我国南方越冬油菜相比北方以及加拿大、德国等一年一熟的春油菜, 植株高大、分枝多, 切割、输送、铺放难度大, 研发团队经过潜心研究和多次反复试验改进, 研制成功了4SY-2型自走式割晒机, 2010年布点试验。该机通用性强, 通过性好, 作业效率高, 割晒总损失率低于1.2%。

通过与湖州星光农机制造有限公司、江苏沃得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 分别进行了油菜联合收获脱粒、清选参数优化, 针对油菜脱粒特性研发了短纹杆-板齿脱粒元件, 针对油菜收获时茎秆含水率高、容易产生糊筛的问题, 利用仿生原理, 研究开发了表面微观凹/凸的仿生筛, 有效减少了糊筛发生的程度和频次。经过改进完善的联合收割机作业故障率降低, 作业速度提高, 损失率由原来的12%左右降低到8%左右, 作业性能全面提高。几年来, 随着星光、沃得的油菜联合收割机技术不断改进、完善, 性能大幅度提高, 其推广量也显著增加, 目前已覆盖了全国油菜主产区, 并占有绝对优势的市场份额。

油菜种子/菜籽清选与干燥设备, 解决了柔性喂料、适应小种子筛片参数优化、烘干设备混流循环干燥、脉冲气动排料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研制成功的清选设备和烘干设备, 性能指标先进, 作业性能稳定, 可靠性高。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5

技 术 总 结

松溪县植保植检站

新翠苦瓜新品种经过2007~2010年推广和栽培技术示范,在我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目前已成为主栽品种之一。新翠苦瓜是“翠玉”苦瓜的改良品种,从育种和种子生产上解决了苦瓜发芽率低的问题,根据福建农科农业良种开发有限公司种子检验,四年来多次的室内种子发芽测定,新翠苦瓜种子的发芽比翠玉快1~2天,新种(种子采收之后半年内)的发芽率98%以上,种子放置1年左右,发芽率几乎不下降,可保持95%左右。而翠玉苦瓜种子的新籽(种子采收之后6个月内)发芽率为85~90%,种子放置1年左右的发芽率为80~85%。该品种是杂交一代新品种,长势相对较旺,要求适度稀植。现把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1.播种育苗:

苦瓜喜温,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是28~32℃,植株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30℃,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甚至受到冻害,因此苦瓜播种不宜过早。由于苦瓜种皮坚硬,发芽较慢,播种前一般需要浸种催芽,可将种子用50~55℃温水浸泡并不断搅拌,使种子受热均匀,保持50℃以上10~15分钟,之后加冷水至30℃左右,继续浸种8~10小时,之后将种子搓洗干净,放入28~32℃的恒温环境下催芽,当种子露白芽长3毫米左右时播种较好,用营养袋(钵)育苗,(秋季)也可直接在苗地上育苗。营养土可以是专用的育苗土,也可以用干净的菜园土,加1.0~1.5%的钙镁磷和适量的草木灰混合均匀后作为育苗土,播种后淋透营养袋(钵),待水下渗后覆盖1厘米干湿适中的营养土,盖上地膜保温保湿,苗出土后应及时翻开或改用小拱棚,定植前一周左右要进行炼苗,使幼苗逐渐适应早春较低的环境,增强幼苗的抗寒抗逆能力。

2.栽培方式

可根据各地架材的丰缺和栽培习惯有篱笆式,大人字架,平架式,拱架式。篱笆式:春种提早上市为了提高前期产量可采用篱笆式密植栽培方式,深沟龟背式整畦,畦宽(含沟)1.3~1.5m,苦瓜苗应定植在畦正中,整齐划一,定植株距为0.9~1.0m,苗种植450株左右,采摘期一般在2个月左右。

大人字架:适合于采收期长的越夏高产栽培,沟宽0.8~1.0m,畦宽2.2~2.0m,1

植2列,即株行距1.5×3.0(2列),每亩300余株,架材以竹竿为主,长3.5m左右,藤蔓生长空间大,东西走向定植搭架,采光好,通风透气,深沟40㎝以上,夏季高温时沟里保持一定的水层,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温度,以利苦瓜的生长,初采收后复合肥可直接撤在水沟的两旁,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和肥料的充分利用。

平架式:春末至夏播的冷凉地为了追求总产量,其采收期长,栽培上可采用平架式栽培。而我省南部早春栽培和海拔较高的冷凉地的苦瓜栽培多以平架式为主,株行距多以1.5×1.5m,每亩300株左右,优点是架材用量较少,架高1.6~

1.8m,棚架平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30×2.0m,或根据需要订制,引蔓也可用尼龙绳,春植时采收期能与我省的气候特点相吻合。

拱架式:方法同平架式,做法为用两片5.4m长的竹片对接成拱宽3.0~3.5m,拱高1.6m左右,根据苦瓜定植密度1.0~1.5m拱一架,架上可用网眼为0.25×0.25m的尼龙网,规格为宽度4.0m,长度不限,可根据拱架长短剪取。近年在闽侯县的桃田等地被普遍采用,优点是拱架牢固,抗台风,不拆架,重复利用两年,省工。

3.定植管理

苦瓜喜湿怕涝,所以种植苦瓜要选择地势较高,土层疏松,保水保肥,排灌方便的土壤,前茬忌瓜类,深耕晒白后整地起垅。根据不同的地块、架材和种植习惯,选择适宜的栽培方式。春季苦瓜幼苗长到3~4片真叶,夏秋长到2~3片真叶时就可定植。一般选择晴天的下午进行,每穴1株,定植后,浇足定根水。

4.摘心与整枝

苦瓜为蔓性植物,摘心整蔓对提高产量、延长采收期、减少病虫害等作用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较高密度的栽培时,在苦瓜生长的中后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新翠苦瓜一般主蔓雌花分化比侧蔓快且多,所以苦瓜主蔓1.0~1.2m以内,一般不留侧蔓或稀植时留2~3条粗壮的侧枝,以集中营养确保主蔓生长粗壮,叶片肥大,并为主蔓上部萌发新枝和开花结果积累更多的养分,上棚架后一般以放任为主,藤蔓均匀分布,叶片间的重叠率应控制低于50%。为提高座果率,根据植株的载果量在部分侧枝雌花后2~3节摘心,并适当摘除一些弱小侧枝,以利通风采光,提高光合效率,生长后期应适时摘除病、老叶片。

5.肥水管理

苦瓜耐肥不耐瘠,喜湿不耐渍。整个生长期要保持畦面湿润,结果期水肥不足时果实易畸形。施足基肥,勤施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一般每亩深施腐熟的鸡、鸭粪1000~1500㎏、50㎏钙镁磷、35㎏复合肥。在第一批商品瓜采摘后

结合中耕除草施一次肥(每亩25~35㎏进口三元复合肥),以后根据采收及生长情况及时追施肥(一般每7~10天追施一次,每亩15~20㎏进口三元复合肥,并根据植株长势决定氮肥追施的数量)。

6.采收

苦瓜连续采收期长,适时采收商品果有利于苦瓜延续结果,提高产量。新翠苦瓜开花后14~16天,单瓜重400~500g即可采收。

7.病虫防治

苦瓜的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炭疽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等,主要虫害有瓜绢螟和瓜实蝇等。

7.1枯萎病是土传病害,可选用20%抗枯宁、50%多菌灵或甲基硫多灵500倍液、恶霉灵、敌克松、适乐时等。按各农药的说明书要求配制浓渡,进行灌根。整个生产季灌3~5次,第一次在伸蔓期进行,各农药要交替使用(药剂使用方法下同)

7.2炭疽病:病菌借雨水、地面流水、某些昆虫及人畜活动而传播。病菌生长适温为24℃,8℃以下或30℃以上即停止生长。10℃~30℃均可发病,其中24℃左右发病严重,湿度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空气相对湿度越大,发病越重,湿度低于54%时则不能发病。气温30℃、相对湿度低于60%时,病势发展缓慢。

药剂防治:可选用百菌清、5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2%农抗120等。

7.3霜霉病:其发病规律是温度在15~25℃,湿度大于80%时,苦瓜叶片均可受到侵染,且湿度越高发病越重。田间气温低于15℃或高于30℃时发病受抑制。该病主要侵害功能叶片,幼嫩叶片和老叶受害少。

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72.2%普力克、安泰生、甲霜灵锰锌、乙磷铝锰锌、安克、安克锰锌,丙森锌等。

7.4白粉病:其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主要靠气流传播,气温16~24℃,湿度40~90%之间,湿度越大发病越重。

防治药剂:可选用10%世高水、仙生、20%三唑酮、15%粉锈宁、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杀得、腈菌唑、翠贝、戊唑醇(立克秀)、十三吗啉等。

7.5瓜绢螟:可用5%锐劲特乳油、除尽、Bt乳剂、20%氰戊菊酯、50%马拉硫磷等。在瓜绢螟的危害期7~10天喷一次。

7.6瓜实蝇:双翅目实蝇科。别名针蜂、瓜咀等。成虫体形似蜂,黄褐色在杂草、蕉树越冬,翌年4月份开始活动,福建以6~11月为害严重。成虫白天活动,夏日中午高温烈日时,静伏于瓜棚或叶背,对糖、酒、醋及芳香物质有趋性,雌虫产卵于瓜内,幼虫孵化后即在瓜内取食,受害瓜先局部变黄,而后全瓜腐烂变臭,大量落瓜,即使不腐烂,刺伤处凝结着流胶,畸形下陷,果皮硬实,瓜味苦涩,品质下降。

防治方法:

毒饵诱杀成虫:通过对比试验,我们选出以下3种配方,可就地取材,配制简单, 诱杀实蝇效果好。

毒饵-1:用熟透的香蕉去皮40份,90%的敌百虫晶体0.5份,加少量的水调成浓糊状。

毒饵-2:用去皮香蕉(占总毒饵配制量的5%)、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适量的面粉、水调成稀糊状,搅拌均匀。

项基本原则

毒饵-4:用糖(占总毒饵配制量的2%)、陈醋(占总毒饵配制量的3%)、90%敌百虫晶体(占总毒饵配制量的1.0%)和水配成糖醋诱杀液。

使用方法: 就地取料,配制三种毒饵的一种,装入上半部带有4~6个1.0~

1.5㎝小洞的矿泉瓶中,每瓶30~50ml,盖好瓶盖,挂于瓜架下或离地1.0~1.5米高的阴凉处,可引诱蝇类进入吸食,而毒死在瓶中。如果果蝇密度大时应尽量增加挂瓶密度,当瓶中的糊状物被蝇类盖满时及时换下清洗,重新装入毒饵,一般7~10天换一次,防治效果非常理想,有效率可达90~95%。建议在整个瓜果开花至采收期间持续使用方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物理诱粘成虫:

用台湾嘉农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黄色稳粘直接喷在矿泉水瓶的外侧或内侧,可迅速把瓜实蝇引诱过来并粘住,达到诱杀的目的,方法简单有效,可以诱杀绝大多数的实蝇。

化学防治:在虫口密度较高时,由于物理防治见效较慢,建议用低毒高效的化学药剂加以辅助防治。目前生产上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有甲微盐,阿维菌毒,豆赢,功夫,黑光灯(丙溴灵+灭多威),辛硫磷,等,浓度要严格按照农药说明进行,安全采收间隔期至少5~7天。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6

1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试验、示范应用研究

1.1茶树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调查研究

为了探索昭平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2011年以来完成了对茶树主要病虫种类、发生为害特点的调查。主要的病虫害有茶假眼小绿叶蝉、茶角胸叶甲、茶毛虫、茶蚜、蚧类和茶叶螨类及茶炭疽病、芽枯病、叶枯病等40多种[1]。发生趋势总体是虫害重于病害,特别是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1.2色板诱杀效果试验

2015年9月在昭平镇江口村进行,试验设3个小区,面积120m2,每区设置4片,黄板间距5~6m,黄板朝向与茶行同向,底边与茶蓬面持平,3次重复,并设置同一块试验地非挂板区为空白对照,与挂板小区间隔10m以上。挂板前调查虫源基数,挂板后第3、5、8、11、15天调查诱虫量。试验表明,挂板后第8天防效最佳,达68.44%;11天开始下降,至第15天仅42.39%,可以初步确定黄板有效防治时限为20天,与罗全丽等研究结果相吻合[2]。

1.3杀虫灯诱杀效果试验、示范

近年来,开展了大量试验示范,进一步掌握杀虫灯在不同使用密度、高度配比下对害虫的诱杀效果,确定杀虫灯在生产中的最佳应用方式。安装佳多牌太阳能和普通频振式杀虫灯,30亩茶园安装一盏,灯管下端高出茶树顶叶20~30cm,4月份开始挂灯,10月份待采茶结束后收灯。试验表明,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的害虫有6目22科33种,最佳诱虫时段在19:00~24:00[3]。

1.4绿色防控药剂筛选试验、示范

为筛选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等害虫防效较好的防控药剂,2015年9月,在昭平镇塘山村等地进行帕力特悬浮剂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田间试验示范。试验设3个处理,分别为24%帕力特SC30m L/亩、10%吡虫啉30m L/亩、空白对照,4次重复。并同步进行防治应用示范400亩。试验表明,帕力特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高达80.00%~93.20%,与吡虫啉差异不显著。而帕力特是非水溶性农药,在茶叶浸泡时农残难溶解于茶水中,给消费者带来的健康风险比吡虫啉低,可逐步替换当前茶园普遍使用的水溶性农药品种。

1.5免疫诱导技术海岛素应用示范试验

2014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昭平镇塘山村鸡母坪进行。设5%海岛素800倍与常规对照,处理面积2.0亩。分别于2014年12月4日和13日,2015年2月10日各施药一次。试验表明,海岛素有利于促进春茶萌发,提早春茶萌发期4天,1芽1叶开采期6天;发芽密度增加58.4芽/平方尺,百芽重(1芽1叶)增加3.12g,头批春茶产量增加6.29kg/亩,同时具有较好的抗病效果,对茶叶芽枯病防效为42.94%。

2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

2.1建立预警机制

利用县测报站和广西茶叶创新团队贺州(昭平)茶叶综合试验站的技术优势,2015年在昭平镇塘山村建立茶叶病虫定点观测点,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警防控信息,探索建立了“昭平县茶树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图”,为测报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2.2生态控制

近年来,通过创建无公害和有机茶叶生产基地,先后建立了故乡、亿健、将军峰等6个茶业公司标准化示范园,发展以生态控制为主,建立茶林、茶果、茶草(间种绿肥)及增加茶园周围植被等植物种群多样化的立体复合生态茶园,增加了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促使茶园生态平衡,增强了生物群落之间良好的调控能力。

2.3农业防治为主

2.3.1加强检疫,科学选种严格检疫,防止检疫对象传入新的茶园,结合本地气候、主要病虫种类,合理调整品种布局,优化茶类结构,筛选、推广种植抗病虫茶树品种。

2.3.2合理施肥科学合理平衡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行“猪-沼-茶”等生态模式,增施桐麸、茶麸等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

2.3.3科学修剪根据树势及病虫防治要求,科学疏枝修剪,降低病虫发生基数。一般在早春进行轻修剪,在秋季进行重修剪;对历年茶角胸叶甲发生为害严重及衰老的茶园,在采摘春茶后进行夏剪或台刈,避开成虫盛发为害高峰期,恶化其生存环境。

2.3.4及时釆摘改采老叶(1芽2叶以上)为采嫩叶(1芽1叶),增加采摘强度,可提高茶叶品质,恶化病虫害的营养条件,降低茶叶病虫密度,抑制芽叶病虫发生。

2.3.5适时中耕中耕翻土可防治在土壤越冬或化蛹的害虫。冬季结合施用无公害肥料进行深耕培土,破坏害虫的地下栖息场所;夏季翻土1~2次,使土中病虫在高温暴晒下致死,降低病虫基数,减少害虫的发生。

2.4物理防控

2.4.1灯光诱杀利用茶园害虫的趋光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30~50亩茶园装灯1盏,灯管下端高出茶树顶叶20~30cm,开灯时间从4月上旬到10月底。

2.4.2色板诱杀利用部分害虫的趋色性,挂黄板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茶蚜等害虫。亩布放黄板25~30张,悬挂高度为离茶蓬面0~10cm。

2.4.3性素诱杀利用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杀雄蛾,破坏自然种群的正常雌雄比,控制害虫发生。亩布放性信息素组合诱杀瓶2~3个,悬挂高出树冠5~10cm,隔30天更换诱芯。

2.4.4人工捕杀人工诱捕或摘除害虫。

2.5免疫诱导

在冬季和早春使用5%海岛素(氨基寡糖)800倍液等,可提高茶树抗病、抗寒性,促进春茶茶芽萌发,起到增产的效果。

2.6生物防治

推广以螨治螨技术,引进和释放捕食螨防治茶黄螨、茶跗线螨等螨害。引进天敌,亩悬挂胡瓜钝绥螨40袋;推广微生物农药,保护生态环境;养鸡啄虫除草。

2.7药剂辅治

推广苦参碱、苏云菌、帕力特、绿颖等生物源农药,冬季使用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等矿物源农药封园,筛选并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发展植保机防队,科学统防统治,提高防效。建立质量安全追溯系统,杜绝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实现化学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3主要成效

3.1防控效果显著

通过推广集成技术,实现“三减两增”(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使用次数和防治成本,增加茶叶产量和产值)目标。绿色防控区平均比非防控区减少农药使用3.2次,药量减少45.68%,每亩减少成本159.10元,增产茶青22.37kg,增加产值111.85元,增收节支达270.95元。

3.2社会、生态效益明显

优化有机茶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对自然天敌的大量伤害,起到了保护生态的特殊作用。示范区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为质量安全提供了保障,增加昭平茶科技含量,提高茶产业的整体效益。

3.3加速人才培养

项目以“长寿昭平,生态茶乡”为主线,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路子,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培养了一大批乡土人才,为昭平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摘要:文章通过茶树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物理防控和药剂辅治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集成,形成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技术体系,并建立11 568亩核心示范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集成示范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编著.广西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名录——广西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种类与发生危害特点研究报告[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217-248.

[2]罗全丽,郑松,罗时高,等.黄板控制茶园害虫悬挂技术研究[J].农技服务,2012,29(6):940-941.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7

2015年,我们在松南乡红星村创建了一个133.33hm2高标准有机水稻生产示范区,设置标识牌,设立对照区(按常规防治)。在建设高标准核心区的同时,在方正镇、松南乡、得莫利镇等推广应用有机食品水稻生产技术,辐射带动推广周围乡镇总面积为0.33万hm2。通过应用抗病品种、石灰水种子消毒、性诱剂、施放赤眼蜂、杀虫灯诱杀二化螟、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和覆膜除草等技术,建立由了市、县、合作社(经营主体)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形成植保“五统一”(即“统一监测预报、统一防治方案、统一防治时间、统一施药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的专业化绿色防控统防统治服务模式。示范区二化螟中等发生,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轻发生,通过示范实施,既控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又降低了用药数量,达到了农药减量和控害增效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探索出行政推动、政策扶持、规范化技术防控等一系列相应的推广模式。

2项目资金使用成效及经验2.1项目资金使用成效

2.1.1通过绿色防控项目的实施,开展病虫绿色防控示范。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农艺措施、物理方法、生物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不但控制了环境污染,保证了粮食生产安全,同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十分显著。

一是经济效益显著。仅133.33hm2核心区就增加收入2 000多万元,全县3 333.33hm2,可增加收入5.25亿元。

二是社会效益较大。统防统治不但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而且还给农民节省出外出打工的时间和空间,有效地解决了农村缺劳力、缺技术、缺信息等问题。同时一批参与机防的农民在开展服务中获得了雇工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劳务收入。

三是生态效益明显。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每次用药量大大减少,极大降低了农产品的药物残留和有效的控制了农业环境污染。

2.1.2通过项目实施,不断扩大航化作业面积有利于大面积统防统治。方正县2015年对项目区水稻稻瘟病防治统一实施农业航化作业,发挥农用飞机航化作业优势,以农药减量控害保安全为目标,统筹考虑水稻不同阶段主要病虫发生危害特点,集成经济、实用、简便的全程病虫综合防控操作规程,大幅提高病虫防控标准化水平。2015年航化作业绿色防控面积6万亩,为我县实现现代化农业跨越式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2.1.3我县建立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实施,强化两者协调配合应用,逐步形成操作规程,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经验。实现了示范区主推技术到位率为10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在85%以上。加强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创新,形成防控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的技术模式,制定绿色防控技术规程,促进绿色防控的规范化、标准化。

2.2主要经验

2.2.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任务。根据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与示范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报请县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成立了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细化分工,落实职责。县农业局、县、乡农技干部具体负责技术方案的制定、作业面积落实、技术培训和整个生产的技术指导。

2.2.2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技术规程。方正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历年来我县创建高标准示范区水稻栽培病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制定切实可行工作方案、技术方案。根据总体方案要求,方案明确农技中心蒋立德主任为责任人、植保站站长赵云峰为技术指导专家,具体负责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项目实施过程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精心组织,科学设点。围绕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工作目标和要求,选择水稻种植连片集中、当地政府重视、干部群众有较高积极性的乡、村作为绿色防控示范点和推广应用点,组成以农民协会(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村能人、农药经销商等为主要成员的专业化应急防治队,配备先进施药器械和劳动保护装备。同时应用航化作业进行绿色防控。

二加强监测,准确预报。为了更好的抓好绿色防控工作,我们不但在县中心抽调一名技术干部常年抓测报工作、农技干部场面协助兆测报工作,而且在村级我们还设立18个病虫监测点,保证我县测报工作基本实现了准确无误,而且我们还通过印发技术信息、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出预报,为及时防治,把害虫为害控制到萌芽中奠定了基础。

三现场观摩,示范推广。我们邀请相关领导、基层农技人员、种粮大户和农民,观摩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成效,充分发挥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扩大绿色防控面积。

四是领导重视,资金支持。县委、县政府对水稻绿色防控工作非常重视,在县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近两年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打造有机食品水稻基地和绿色植保基地。不但支持了我们的项目,同时也为方正县打造有机、绿色基地创建食品安全基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是强化宣传培训,加强技术指导。通过电视、网络、印发资料、手机信息等形式,广泛宣传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向农民介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性和防控技术,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参与应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今年全县共举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培训班7次,受训人数1200多人次,其中现场观摩培训2次。在此基础上,县农技中心常年派出技术骨干到核心区和辐射区进行技术指导。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现场观摩、深入生产一线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普及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让服务组织及农民实实在在看到技术融合的优势,增强自觉参与意识。

3问题与建议

3.1存在对绿色防控认识不足的问题

由于广大农民对新技术应用有个认识过程,大部分人都还依赖于农药经销商的宣传盲目用药,因此,更应加强绿色防控知识的宣传,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意识。建议进一步加强宣传培训,反复宣传绿色防控技术,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管理带头人。

3.2存在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由于有些经销商受小农意识影响有些高端米的销售,还有些消费者对有机米认识不足,同时还存在有些普通米用有机米包装,以假乱真的现象,所以造成现在有些高端米没有真正卖上高价。建议建立大米溯源信息平台,搭建消费者与稻农之间的诚信沟通桥梁,让消费者购买大米时了解到水稻生产全过程,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又为水稻种植户和稻米加工企业提供一个宣传展示机会,解决安全有机水稻“优质不优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迁西,毕甫成,邹乾仕,等.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效果初报[J].江西植保,2009,32(4):186-187.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8

5月25日, 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专家对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牵头实施的广西“十二五”重大专项“桑蚕茧丝绸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项目“桑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与技术集成示范”进行会议验收。自治区科技厅农村处蒙福贵处长、韦昌联副调研员, 重大专项首席专家朱方容研究员,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领导及12个课题承担单位的主持人、主要完成人员等50余人参加验收会。

该项目于2011年1月启动, 总投资6 389万元, 其中财政专项经费680万元, 下设5个课题, 12个单位承担。主要针对我区蚕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围绕桑蚕生产的技术关键问题, 开展桑蚕新品种选育, 培育蚕桑品种创新材料, 研究桑蚕疫病的致病机理和防控技术, 开展优质高效蚕业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 促进蚕农增收, 为提高我区蚕业的综合竞争力提供技术支撑。经过3年实施, 选育出蚕桑基础材料6个, 集成一套蚕桑生产技术体系, 在6个县建立示范基地34个, 示范桑园34.28万亩, 辐射带动100万亩, 示范区亩产蚕茧达到144.15公斤, 生丝平均等级达到4A级以上, 发表科技论文23篇, 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已获授权4项。

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项目在新品种选育、病虫害综合防控、优质高效蚕业生产模式与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等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达到了“出成果、出技术、出人才、出标准、出文章、出效益”的预期目标, 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9

3月30日,中科院科技支黔项目“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生产模式与配套技术示范”课题验收会在贵阳举行。贵州省科技厅厅长于杰、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长孙殿义、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院长王庆礼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地球化学所、贵州科学院生物所、贵州省化工协会等单位的专家出席会议。

专家组听取了该项目课题负责人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李文祥研究员的总体汇报,审查了相关技术资料,一致认为:该项目课题超额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考核指标,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意通过验收。

该项目课题是中科院科技支黔项目一期课题的延续和拓展,2009年6月正式启动。经过近2年的实施,课题鉴选出适宜贵州省毕节地区大方县推广应用的优良玉米新品种4个、马铃薯新品种6个;建立玉米集成配套技术高产示范区46.67hm2、马铃薯集成配套技术高产示范区53.33hm2,均较当地习惯栽培方法平均产量提高15%,中低产田土提高20%;通过引进新品种、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品、高产栽培技术、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等成果在毕节地区示范推广应用面积达6800hm2,增产粮食975kg/hm2、新增产值190元,累计新增产值1940万元。项目实施期内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培训12期,培训人员总数3600人次,编制了玉米、马铃薯等农产品品种的种植规范规程,并发送给当地农户,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课题试验研究、示范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配套技术集成与示范 篇10

2009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面积2.67万hm2, 平均公顷产量6322.5kg;2010年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面积2.67万hm2, 平均公顷产量6387.0kg。两年累计推广优质面条专用小麦面积5.33万hm2, 平均公顷产量6354.8kg, 比开发前3年的平均公顷产量5449.5kg, 公顷增产小麦905.3kg, 增产幅度16.6%, 累计新增总产4.83万t, 新增总产值10239.6万元, 新增经济效益6026.2万元, 节约外汇支出358.2万美元 (该课题2011年4月获得山东省丰收计划三等奖) 。在此基础上2011年和2012年继续推广此项技术, 种植面积分别达到5.67、6.00万hm2, 公顷产量分别达到6453、6489kg,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现将日照市专用面条小麦配套栽培技术简结如下。

undefined

1 筛选优质高产专用抗病品种

通过调查、了解、分析, 筛选引进了区试、省试表现较好的优质面条专用小麦品种山农15号、聊麦19 号、烟农5158、烟农5286 、良星99 , 并进行了多点、多年度试验示范, 经过试验示范筛选出了抗性强、品种优、产量高的面条专用小麦良星99 , 在项目区进行了大面积的开发与推广。

2 精细深翻耕地

为探索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耕作深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分别进行了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耕作深度试验, 试验证明麦田耕作深度以23cm增产效果最为显著, 比不耕作的增产8.7%。在耕深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耕作方式对产量影响不大。为此项目区内重点抓了深耕改土, 精细整地, 增施有机肥等措施。并于前茬作物收获后, 对攻关片进行了统一机耕机耙, 耕深23~25cm, 使活土层得到充分加深, 达到深、细、平标准, 同时, 积极增施有机肥, 项目实施区高产田, 公顷施用有机肥52.5t以上, 一般中产田公顷施用有机肥45t以上。

3 适期足墒精量播种

适宜播种期在10月1~10日, 最佳播种期在10月3~5日。适宜土壤水分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以上, 种子全部实行包衣, 种衣剂为“中原牌”和“华阳牌”两种小麦专用种衣剂, 精播高产田每公顷基本苗120~180万株;中低产田每公顷基本苗210~240万株。项目实施区, 莒县店子集镇某农户种植良星99高产攻关田0.21hm2, 播种期为10月4日, 每公顷基本苗157.5万株, 冬前最大群体76.2万株, 平均公顷产量达到10561.5kg。

4 合理运筹肥水

根据项目区土壤化验结果, 制定出了公顷产量6750~7500kg的中高产麦田施肥方案, 即增施钾肥、稳施氮、磷肥, 补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公顷施用标准氮肥1125~1425kg、标准磷肥600~750kg、标准钾肥300~375kg, 氮、磷、钾比例掌握在3∶1∶3, 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公顷补充锌肥30~45kg、硼肥7.5kg、钼肥150g或公顷施用配方肥1050~1125kg、锌肥30kg、硼肥7.5kg、钼肥150g。磷肥、钾肥的全部及高产田氮肥的50%~60%、中产田氮肥的60%~70%施于犁底, 其余氮肥起身拔节期追施。对于高产麦田, 严格按照氮肥后移技术加强肥水管理, 做到返青期不追肥、不浇水。解冻后及早划锄提温保墒。拔节期根据土壤墒情施肥浇水, 中产田可根据墒情在3月中旬施肥浇水, 注意浇好越冬水、挑旗水和灌浆水。

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上一篇:战胜儿童白血病下一篇:I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