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技术应用

2024-08-01

集成技术应用(共11篇)

集成技术应用 篇1

1.1 全球定位系统(GPS)

1)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机3个部分组成。GPS定位分为标准定位服务(SPS)和精确定位服务(PPS)两种。

2)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支撑。GPS的定位实质是一个空间后方交会。实践中,为了提高精度,一般需要采用GPS差分定位(DGPS)和GPS广域差分定位(WADGPS)技术。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支持下,对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查询、运算、分析、表达的计算机软件平台。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背景。进入21世纪,GIS已步入第四代GIS的发展阶段:由面向地图处理转向面向客观空间实体及其时空关系处理;由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实现空间数据与服务共享。真四维时空GIS就是目前GIS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

1.3 遥感(RS)

1)遥感(RS)是在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量测并分析目标性质的一种技术。

2)遥感(RS)技术背景。目前,遥感正朝着多平台,多尺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并且多元数据的融合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叠加可以实现地表真实三维景观再现。

2 “3S”系统集成

迄今为止,“3S”技术结合与集成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很多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三者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RS和GIS集成;RS和GPS集成;GPS和GIS集成;RS,GPS和GIS集成。

2.1 RS与GIS集成

1)RS与GIS的理论集成。目前,对两者结合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RS与GIS集成的基本出发点是:RS可为GIS提供可靠的数据源,而GIS可以为RS影像提供区域背景信息提高其解译精度。RS与GIS可以在数据、平台和功能三者之中的任一层次上进行集成,其目标是非实时数据处理,通常采用非同步方式[1]。

GIS支持从遥感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发挥定位和导航的功能(见图1)。目前,在空间多元分析中,已广泛把RS图像和地图相结合,同DTM相结合,以及与地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相结合,以提供分析手段。两者集成的难点是RS影像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提取,该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1]。

2)两者结合的方式和应用。GIS与RS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需要设计出有效的数据结构模型及空间数据的管理系统(见图2)。国外已研究出此系统,如美国NASA国家空间实验室的地球资源实验室发展的ELAS系统[2]。两者结合主要用于环境动态检测、灾害损失评估、图像处理等方面。

2.2 RS和GPS集成

1)RS和GPS的理论集成。从以GIS为核心的系统角度说,GPS和RS都可看作数据源获取系统。然而,GPS和RS分别具有的独立功能,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对方,利用GPS可以实现RS卫星资态角度测量、摄影测量内外元素的测定、航测控制点定位、RS几何纠正点定位、数据配准、样地定位、同步地物光谱测地定位等。这就是GPS和RS结合的基础。

GPS与RS结合的关键在硬件,即GPS与RS传感器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就是要实现在无地面控制点(GCP)的情况下空对地的直接定位。可以采用同步集成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同步集成方式。

2)GPS和RS结合的应用。DGPS(差分GPS)实时数据进入RS系统,可实时显示、纠正、校正RS图像。两者结合可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农田面积监测和产量预估监测等。

2.3 GPS和GIS集成

1)GPS和GIS的理论结合。目前,两者结合一般用GIS中的电子地图结合GPS的实时定位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组合空间信息服务方式,通常采用实时集成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说,GPS提供的是空间点的动态绝对位置,而GIS提供的是地球表面地物的静态相对位置。二者通过同一个大地坐标系统建立联系。GPS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

2)GPS和GIS结合的方式和应用。第一,GPS(单机定位)+栅格/矢量电子地图。这是早期的结合方式,主要用于导航、查询。但由于精度的问题,单机定位大多被差分技术取代。第二,GPS(差分定位)+栅格/矢量电子地图。用于监测网络,指挥系统。第三,GPS(差分定位)+动态图层动态数据更新。动态图层接收GPS的定位测量数据,经处理后,以坐标形式对地图进行更新[2]。在实践中,两者集成还可用于、公安侦破、交通指挥调度等。

2.4 “3S”集成

1)“3S”理论集成。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智能式地分析和运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决策咨询服务无疑是“3S”集成追求的目标。“3S”整体集成包括以GI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和以GPS/R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前者的目的主要是非同步数据处理,通过利用GIS作为集成系统的中心平台,对包括RS和GPS在内的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储和集成管理。同样存在数据、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功能3个集成层次,可以认为是RS与GIS集成的一种扩充。后者以同步数据处理为目的,通过RS和GPS提供的实时动态空间信息结合GIS的数据库和分析功能为动态管理、实时决策提供在线空间信息支持服务。该模式要求多种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集成,同时需要实时通信支持,故实现的代价较高[1]。

2)“3S”集成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单纯从软件实现的角度看,开发“3S”集成系统在技术上没有多大的障碍。目前,一般工具软件的实现技术方案是:通过支持栅格数据类型及相关的处理分析操作以实现与RS的集成,而通过增加一个动态矢量图层以与GPS集成[2]。但是,在理论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李德仁认为“3S”集成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3S”集成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3S”集成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基于遥感影像的GIS数据库的快速更新方法;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系统中数据通信交换;系统设计的方法及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的研究;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3,4,5]。

3)“3S”集成的应用。“3S”集成已经在测绘制图、环境监测、战场指挥、救灾抢险、公安消防、交通管理、精细农业、地学研究、资源清查、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空间决策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5]。随着对“3S”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3 “3S”技术集成的实际应用

目前,河南省测绘局地理信息中心与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河南省三维遥感影像应急指挥系统就是一个例子。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多源数据集成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库构建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依托河南省人民政府应急平台软硬件环境,利用覆盖河南省的2.5 m的SPOT-5卫星影像,1 m的IKONOS卫星影像,0.6 m的Quick Bird卫星影像等获取正射影像图(DOM)叠加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且添加专题数据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的满足网络三维快速浏览的影像数据库,为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提供河南省三维空间信息支持以及三维快速漫游。当某地区发生特殊情况时,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迅速锁定目标,利用三维GIS技术的便捷分析查询功能集成GPS导航功能,实现基于三维影像的出行导航,由于基于目的地具有三维影像特征,使地图更加直观,使得救援人员快速到达目的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遥感技术还可以以数字图像方式提供城市范围内道路与相关因子动态变化的信息,也可以在GIS中作为导航电子地图使用。

4 结束语

建立以“3S”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测绘体系,是实现测绘技术和产业向着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正确道路。近几年正是地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3S”为支撑的技术体系必将在地震防灾、基础设施、移动导航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政元,李霖.“3S”集成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85-388.

[2]张正栋,邱国锋,郑春燕,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德仁.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1(1):64-68.

[4]席科,李明德,张香娟.RS与GIS的结合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6(1):38-42.

综述“3S”集成技术及其应用 篇2

【关键词】“3 S”技术集成;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3 S”技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127-01

0.前言

“3S”集成技术目前已成功地应用到了包括资源管理、自动制图、设施管理、城市和区域的规划、人口和商业管理、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教育、军事等九大类别的一百多个领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加速了“3S”集成技术的应用进程,在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测绘、环保、农业、制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3S”集成技术的定义及其基本原理

“3S”是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RS(Remote Sensing,遥感)和GIS(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3S”集成是指将遥感、空间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新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在“3S”集成中,GPS主要用于实时、快速地提供目标,包括各类传感器和运载平台(车、船、飞机、卫星等)的空间位置;RS用于实时地或准实时地、快速地提供目标及其环境的语义或非语义信息,发现地球表面上的各种变化,及时地对GIS进行数据更新;GIS则是对多种来源时空数据进行综合处理、集成管理、动态存取,作为新的集成系统的基础平台,并为智能化数据采集提供地学知识。

2. “3S”集成技术的应用

国外发达国家已普遍利用该技术进行农情监测分析,特别是美国,不仅分析本国农情,而且分析世界各国的农情。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RS和GIS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3S集成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从90年代开始的,主要应用于农情监测和自然灾害的动态监测分析。它较传统方法具有时间少、费用低、范围广、准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应用3S技术建立的“中国北方草地草蓄平衡动态监测系统”使我国草地的资源管理由过去常规方法上百人10年完成的工作量只需7天即可完成,经3年运转,节约经费1669万元。

城市规划涉及面广、内容多、工作量和难度都极大,没有对一个城市各种信息的全面了解和把握,是不可能设计出一个好的规划建设方案的。GIS在对城市规划各种数据的组织、管理、展示、统计和分析中,有着一般系统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RS和GPS的结合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大量实时的数据信息,这些数据对分析城市的环境、生态、交通、城市的扩展趋势、城市污染分布以及城市的总体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的各个领域,如城市用地规划、城市环境及生态规划、城市交通规划等众多规划领域。

3. “3S”集成技术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由于RS、GIS和GPS在功能上的互补性,各种集成方案通过不同的组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并且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功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3S”集成技术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仍有许多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3S”集成技术并非完全意义上的集成,而大部分是两两结合,在同一的平台下,相互间的功能互补和数据转换,他们之间还是相互独立,即使所谓的“3S”也是表面上的集成。

张继贤在国内较早提出综合GIS信息中的地学知识和遥感数据可以提高遥感分类的精度,尽管能消除应用单一遥感图像判读所存在的若干弊端。但是,两者的结合存在数据转换的问题,使得相应的软件要进行升级或之间要数据转换器,然而,由于不同领域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不同,且内部数据结构相互不公开或难以公开,导致数据转换器转换效率低,最终难以广泛应用。

李德仁认为“3S”集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1)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2)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3)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4)基于GIS的航空,航天遥感影像的全数字化智能系统及对GIS数据库快速更新的方法;(5)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6)系统中数据通讯与交换;(7)系统设计的方法及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的研究;(8)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

“3S”集成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数据的集成、转换问题。也就是数据一致性、兼容性、以及数据的多源信息问题。

由于GIS、RS和GPS的数据分别存储为不同数据格式,为数据综合利用带来不便。宋关福、钟耳顺等提出的多源空间数据无缝集成(SIMS)技术实现了一种特殊的数据访问机制,不仅提供了直接存取多种数据格式的能力,而且使“3S”集成技术的跨数据源复合分析功能进一步加强。SIMS是一种无须数据格式转换,直接访问多种数据格式的高级空间数据集成技术,具有如下特点:(1)多格式数据直接访问。这是SIMS技术的基本功能,由于避免了数据格式转换,为综合利用不同格式的数据资源带来了方便。(2)格式无关数据集成。GIS用户在使用数据时,可不必关心数据存储于何种格式,真正实现格式无关数据集成。(3)位置无关数据集成。如果使用大型关系数据库(如Oracle和SQL Server)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可存放在网络服务器、甚至Web服务器,如果使用文件存储空间数据,这些数据一般是本地的。通过SIMS技术访问数据,不仅不必关心数据的存储格式,也不必关心数据的存放位置。用户可以像操作本地数据一样去操作网络数据。(4)多源数据复合分析。SIMS技术还允许使用来自不同格式的数据直接进行联合/复合空间分析。

将RS和GPS的数据格式加入图2,便可实现“3S”数据的集成。例如,通过SIMS技术的原理,可以制作一个用户可以使用一个GIS格式的数据(如Arc/Info Coverage的土地利用数据集)和一组RS图像与GPS格式的源数据集进行叠加分析,叠加结果可以存储到SQL Server数据库。

4. 结束语

目前关于“3S”的集成研究虽然较多,且有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其内容多是技术之间的相互调用,难以达到其发展目标,而直正将三者完全统一,实现一体化数据管理则比较难。但是,数据标准的统一是可行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要实现“3S”技术的集成,就必须使数据的格式一致或者能够很好的转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集成。“3S”技术的集成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快,特别是其应用更是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三者能优势互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是其核心,应用也最为广泛。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非常重要。在“3S”的集成技术应用中,主要是数据的获取,而GPS和RS都能给提供大量的低成本数据,因此,“3S”集成技术是非常有前途的。随着“数字地球”技术研究和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更高层次的“3S”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结合,以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的整合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孙家柄,舒宁等.RS、GPS与GIS集成系统及其应用[J].遥感信息, 1995(2):27-31

集成技术应用 篇3

介绍了采用膜集成技术--微滤/超滤/反渗透,在实验室规模处理磷肥厂氨氮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浊度20FTU~100FTU条件下,微滤/超滤产水浊度<0.5FTU,其出水浊度优于传统预处理出水;反渗透在进水电导率4~12ms/cm,氨氮含量为230mg/L~900mg/L条件下,出水氨氮含量<3mg/L,远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10mg/L;同时,浓水可回用到磷铵生产工艺中,淡水可用作工艺补充水或排放.

作 者:李子燕 姚永毅 隋岩峰 Li Ziyan Yao Yongyi Sui Yanfeng 作者单位:李子燕,隋岩峰,Li Ziyan,Sui Yanfeng(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贵州福泉,550501)

姚永毅,Yao Yongyi(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集成技术应用 篇4

时代呼唤满足社会、国家和用户需求的.技术集成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永恒的课题.本文从现代意义的产品内涵和外延的角度,构建了由设计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支撑技术组成的产品技术集成创新系统;论述了反求技术创新的方法、原理、内容与程序,为企业技术创新以技术和方法上的指导.

作 者:朱浩 章荣中 ZHU Hao ZHANG Rong-zhong 作者单位:朱浩,ZHU Hao(合肥工业大学人文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章荣中,ZHANG Rong-zhong(合肥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41)

集成技术应用 篇5

据介绍,瑞星安全浏览器最大的特点是:安全、快速、个性化。该软件拥有最全的恶意网址库,最新的云安全引擎,可有效阻截木马攻击、入侵及网络诈骗,与瑞星全功能安全软件、瑞星杀毒软件、瑞星防火墙等产品一同成为您安全上网的必备工具。

除了安全特性之外,瑞星安全浏览器使用了自主设计研发的全新技术构架,在大幅提升上网速度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浏览器频繁出现的崩溃、假死现象,给用户带来更流畅的上网体验。同时瑞星安全浏览器提供了丰富的起始页为用户提供导航、搜索、热门新闻等功能一键浏览,

依靠瑞星公司多年专业信息安全经验和成果,“瑞星云安全”深度集成于浏览器之中,可以拦截过滤挂马网站和钓鱼网站;通过瑞星安全网址给广大用户提供日常上网的安全途径,安全网址中的全部网址均经过瑞星检测。

瑞星安全专家介绍,目前的网络威胁是多元化的,用户上网时在看网页、下载、游戏、网络支付时都可能面临不同的风险。瑞星安全浏览器正是在用户上网入口处,给用户提供了一道安全门,使用户访问到安全的网址。从而,与瑞星杀毒软件、防火墙、手机安全软件等产品形成了一整套个人信息安全完整解决方案。

点击阅读更多学院相关文章>>

企业应用集成技术研究进展 篇6

关键词:EAI,Web Service,数据集成

1、EAI定义及体系结构

EAI技术的出现源于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随着ERP、CRM、SCM等概念的不断提出, 企业内与之相关的应用和管理系统逐步增多。一方面、这些系统相互独立, 形成了企业内部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使之无法畅通的进行数据交流与共享。但另一方面, 企业内加强交流与合作的需求确是日益增加, 不同的应用和管理系统造成的数据不一致性使得领导、员工和客户无所适从。为了共享和集成这些数据, 人们提出了企业应用集成的集成方案。

EAI即企业应用集成, 不仅指企业内部不同应用系统的互联, 而且包括通过应用整合实现数据在多个系统之间的同步与共享。

随着EAI技术的不断发展, EAI的概念也不断得到了深化和拓展, 已经逐渐扩展到业务整合的范畴, 业务整合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 它将应用整合进一步拓展到业务流程整合的级别。业务整合不仅要提供底层应用支撑系统间的互连, 而且要实现存在于企业内部应用间, 本企业和其他合作伙伴间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的管理, 包括应用整合, B2B整合, 自动化业务流程管理, 人工流程管理, 企业门户以及对所有应用系统和流程的管理和监控等。

本文认为一个完整的EAI技术结构体系包括应用接口层、应用集成层、流程集成层和用户交互层。

应用接口层位于EAI层次体系结构的最底层, 负责应用集成服务器与被集成系统之间的连接和数据接口的问题。应用集成层用于解决被集成系统的数据转换问题。流程集成层用于将不同的应用系统连接在一起, 进行协同工作, 并提供商业流程管理的相关功能。用户交互层为用户在界面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 保证用户能够从统一的渠道访问所需的信息并且可以提供一定的个性化服务。

2、EAI技术的发展

EAI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对EAI技术的发展过程回顾, 可以使我们不仅更清晰的认识EAI技术本身, 而且有助于探讨EAI的层次和EAI技术的选择, 并用于指导EAI项目的实施。

在企业商业需求的推动下, EAI技术的演变大概经历了十多年时间, 产生了几代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EAI技术, 为企业带来了持续增长的商业价值, 本文把EAI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 企业应用大多用来替代重复性劳动。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数据的集成, 唯一的目标就是用计算机代替一些孤立的、体力性质的工作环节。

2、20世纪80年代, 随着企业规模的增长, 企业业务和数据日趋复杂, 一些公司意识到应用集成的价值。但这是一个巨大挑战, 很多公司的技术人员试图在企业系统整体概念的指导下对已经存在的应用进行重新设计, 以便让它们集成在一起, 然而这种努力收效甚微。

传统的企业由于缺乏不同系统间相互集成的能力, 导致很多关键的信息被封闭在相互独立的系统中。部门间重复的冗余工作, 也导致了企业工作效率的降低和运营成本的上升。

3、20世纪90年代, ERP应用开始流行, 需要支持已经存在的应用和数据, 导致EAI的出现。对EAI的需求首先来自于企业将它们基于主机的系统转换成C/S结构的系统的过程中, 其次是利用ERP建立企业骨干信息系统时, 企业迫切需要一种方法, 让它们在少写程序, 无须投入巨额费用的前提下, 将各种旧的应用系统和新的系统集成起来。其他推动EAI市场的因素还包括供应链管理 (B2B集成) 、基于流程的业务处理以及Web应用集成。这段时间主要采用CORBA/DCOM、MOM等技术, 实现了对企业信息的集成。

4、21世纪, 随着企业各种应用的迅速增加以及更多的业务转向电子商务, EAI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EAI解决方案将企业内部的应用软件与外部客户和供应商的应用软件进行链接, 实现数据流和业务运作的自动化, 达到了业务的实时与快速。

EAI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为企业快速实现业务自动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具有数据自动化和业务流程高度可塑的企业管理框架, 加快了端到端的电子商务应用集成, 包括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ERP系统相关联的门户网站、前端应用、后端应用等。

3、与EAI相关的核心技术

3.1 基于Web Service的企业应用集成

传统的应用大部分采用的是C/S架构或者B/S架构。这些应用系统大都具有分散性, 采用了不同的编程语言、中间件和数据库, 将这些应用集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传统的方法以一个或者某几个关键应用为主, 其他应用围绕关键应用进行二次开发, 缺点是工作量大。随着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中间件, 例如BEA的Tuxedo、Weblogic和IBM的WebSphere等。优点是对于每个应用只要编写一个集成适配器。但是缺点是解决方案缺乏通用性, 不同有效的集成不同厂商提供的平台。

传统的EAI模型具有紧耦合性、依赖特定的编程接口和开发平台, 使得EAI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使用。

在传统的EAI技术中, 如果应用A和应用B要进行集成, 首先需要为应用A写一个基于应用B的数据适配器, 然后需要为应用B写一个基于应用A的数据适配器。这个看起来不是很复杂, 但是随着应用数量的不断增加, 情况将发生改变, 假设现在有三个应用, 分别为应用A、应用B和应用C。就需要为应用A写一个基于B和C的数据适配器, 同样也需要为应用B和应用C编写相应的数据适配器, 总共需要6个适配器。不难得出当有n个应用时, 我们就需要写n (n-1) 个适配器, 这无疑给技术人员带来了极大工作量。

Web Service技术的出现解决这个问题。

Web Service的体系框架图如图1所示, 关键技术包括XML、SOAP、WSDL和UDDI。XML是一种可扩展的标记语言 (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 , 它为不同系统之间交换数据提供了一个核心的跨平台的数据建模工具。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 为不同系统之间实施与平台无关的交互定义了一套基本的元规则和跨平台服务机制。WSDL是对Web Service服务接口的描述。UDDI用于Web Service服务的登记和查找。目前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Web Service平台主要有两个:.net平台和J2EE平台。

当把Web Service应用到EAI中时, 我们可以把整个企业中的所有相互独立的系统改造成具有松散结构的组件。其系统接口、数据转换以及目录信息都形成一系列的Web Service, 使用户可以迅速获得想要的信息。Web Service技术的引入使得EAI变为松耦合的集成模式, 它不依赖于特定的编程语言和开发平台, 屏蔽了系统间不同技术、不同中间件的差别。

基于Web Service的EAI系统的部署分为两种情况。对于信息化刚起步的企业来讲, 我们可以将Web Service技术直接与现有的应用系统开发结合起来。而对于那些信息化比较早的企业来讲, 我们也可以将Web Service技术应用到企业原有的应用之中, 可遵循如下步骤: (1) 生成描述该系统功能和调用方法的WSDL文件。 (2) 在服务器端生成基于SOAP的服务框架, 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开发适用于原有应用的适配器。 (3) 将WSDL文件通过UDDI的API提交到UDDI服务器上进行服务登记。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EAI系统的优点总结如下:[1]

(1) 简单性:同以往的技术相对比, 使用Web Service平台框架提供的API函数可以大幅度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开发时间。

(2) 开放标准:与传统的EAI技术不同, Web Service中很多核心技术都是基于开放标准的。大大简化了不同应用的集成。

(3) 灵活性: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EAI系统是松耦合的。

(4) 可扩展性:基于现有的平台构架, 可以方便的将新的应用加入EAI平台。

(5) 动态性:UDDI支持动态的服务接口, 可以自由的实现服务的登记和查询。

3.2 EAI的数据集成技术

EAI系统的一个核心技术是数据集成。数据集成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异构数据源的数据不一致问题。主要包括:数据类型、单位的不一致性, 同名异义、同义异名现象。

由于历史的原因, 各个部门开发的应用系统选择的软硬件环境都不同, 不同的硬件、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的网络设备以及不同的数据库导致了企业数据和服务的分离, 形成了信息孤岛。但是企业内部的众多决策确需要对各种数据源进行全局、统一和高效的访问。

目前常用的数据集成框架主要包括联邦数据库、数据中间件技术和数据复制等, 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1) 联邦数据库

在联邦数据库系统中, 各个参与的数据库系统都是自治的, 并且允许部分和有控制地共享其数据, 而不影响已存在的应用, 联邦数据库系统的各数据源之间相互提供访问接口。联邦数据库系统可以为集中数据库系统或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其模式可分为紧耦合和松耦合两种情况。联邦数据库系统主要面向多个数据库系统的集成, 其中数据源有可能要映射到每一个数据模式, 将会带来N (N-1) 的开销 (N为数据源的个数) , 当集成的系统很大时, 对实际开发将带来巨大的困难。[2]

(2) 数据中间件技术

数据中间件是一种常用的数据集成技术, 通过隐藏底层的数据细节, 为用户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数据逻辑视图。技术关键是如果构造这个逻辑视图使得不同的数据源能够映射到中间层。

数据中间件技术有以下特点:[2]

(1) 通过对各种异构的、分布的数据资源提供一个统一的视图、应用程序和工具可以对位于不同平台的不同类型的数据源进行一致、高效的访问, 而不需要费时费力的把不同的数据源移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 也不需要限制使用单一厂商提供的数据库。 (2) 开发人员不需要考虑异构数据源的差异性, 大大提高了开发速度和软件质量。 (3) 降低了系统的投资。

(3) 数据复制[2]

对于实际的企业组织环境, 往往存在着一种树形管理机构, 为了发挥各级机关、部门的管理职能, 它们之间需要及时、可靠地传递大量数据信息。交换的数据可能是来自数据库的, 也有可能是若干带格式的文本文件。传送的方式可能依靠FTP, 可能依靠Email系统或采用一种消息通信中间件。而基于数据复制的应用集成就是通过数据复制机制从一个应用中提取数据并进行适当的转换后将数据输入并加载到另一个应用的数据库中从而另一个应用可以从本地数据库中访问其他应用的数据, 解决了数据分布和异构问题。

考虑到某些企业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存在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数据库模式的不一致性。为了可以集成现有资源并充分提高效益, 对数据库的访问通过ODBC进行, 支持所有提供ODBC驱动的关系型数据库。任何一方都不依赖于另一方的数据库模式, 源数据端仅考虑发送哪些数据.而目的数据端仅考虑接收哪些数据。

数据复制技术的优点总结如下:位置透明, 即应用不需知道数据库物理分布。数据透明, 即应用不需知道其他应用的数据格式。访问其他应用数据速度快。场地自治:支持数据源端和目的端的完全自治, 在数据导入导出过程中数据源端和目的端不需要交互。

4、结束语

企业应用集成无疑是近期企业信息化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对EAI的概况、发展历史和其中的核心技术做了一个基本分析。随着Web Service和数据集成技术这两项核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不断规范化, EAI技术在企业内部将得到更为广泛的使用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1].蒋一新, 杨树堂, 诸鸿文.一种基于Web Services的企业应用集成方法[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06, 9

土地调查中3S技术的集成应用 篇7

关键词:土地调查;3S技术;集成运用

中图分类号:  P208 ; F30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2.059

进入新世纪,国内科学技术获得较快的发展,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的认识和利用空间信息、空间数据。如今作为国土资源管理中一种有效的科技手段,3S技术集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突出的作用,该技术不仅可以及时、可靠地把基础信息提供给土地管理工作,同时还可以综合的分析、处理土地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3S技术集成,然后探讨了以GIS为基础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以期进一步提升3S技术集成在土地调查中的科学运用,提升调查的质量和水平。

1 3S技术集成

就3S技术集成而言,其核心为GIS。GIS高质量的空间数据来自于RS与GPS,在该过程中GIS扮演一个平台,综合的处理来自于RS与GPS的数据,同时还会对RS与GPS采集数据工作进行指导,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很好的融为一体。

土地调查中3S技术的应用方式为:在GPS控制测量的帮助下,提供地面控制坐标便于卫星图像进行变形纠正。在具有一定分辨率卫星摄像数据的辅助下,进行图像融合、矫正、配准等,科学的制造出数字正射影像图。然后以数字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开展预判、获取土地信息等工作;然后以GIS平台为基础进行内业数据的采集、处理,科学的建立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2 基于GIS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1∶10000 DOM影像数据是采集图形数据的依据,然后直接开展矢量化分层;对外业作业而言,补测或者测农田等可以以矢量化扫描的方式进行。采集属性数据的过程中应该和农村调查记录内容配合进行。

2.1 数据采集

在Ceoway软件平台下进行采集数据。在Geoway软件环境下矢量化采集点、线要素,并在各层内构建属性结构。点、线要素的属性赋值,作业员要注意只对线的宽度和标识码进行赋数据,其他剩余的众多属性要借助Arclnfo的AML语言编写进行批量的完成并科学的进行连接属性。在Geoway和ArcInfo软件下共同完成数据采集处理和属性赋值,Geoway和ArcInfo软件的优势要充分的发挥。在Geoway软件的接边模块中可以进行分幅数据接边操作,然后运用MapGIS软件进行检查,要是临近的图幅明显对应要素间距大于或者等于0.6 毫米的时候,不可以直接按照影像接边,应该到实地进行核实然后进行接边工作;如果临近的图幅明显对应要素间距小于0.6 毫米的时候,可直接按影像接边。Geoway软件中进行前期数据的生产,在MapGIS软件中进行后期数据的入库,也就意味着要转换Geoway软件生成的E00数据,让其全部变为MapGIS数据,转换数据的过程中,编写数据转换的批处理程序要在AML语言和Mapgis的开发环境中开展,同时要结合两种软件,很好的开展工作,保障转化数据的符号、涂层、属性等不出现错误。

2.2 属性数据录入

采集属性数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照图形在GIS采集软件中逐个输入;二是输入属性内容的时候通过外部数据库的方式,然后检索关键字和图形相连接。

2.2.1 按图形逐个输入属性数据 就外业调查而言,在底座上标注的属性如地类码、图斑号线状地物编码等,其属性可以直接在采集图形数据的时候输入。就图斑的权属单位代码而言,可以先把辖区文件的代码输入,然后通过空间位置赋值的方式将其输入。

2.2.2 以原有数据库的属性数据为基础,把数字形式的属性数据直接的导入。

2.2.3 检查录入的数据 将控制面积和将要录入的数据先汇总然后核对,如果误差范围在规定的范围内可以直接录入,如果误差超过规定的范围,应该仔细检查后再录入。

3 结语

进入新世纪,国内科学技术获得空前繁荣,导航卫星、对地观测卫星、遥感手段性能越来越高,方式更加多样化,它们的出现会有效的提升提供信息的精确度,进一步强化实效性。同时对空间信息和遥感图形进行处理的GIS软件设计水平在不断优化和提升,国内在进一步普及3S技术的应用。在国土资源调查过程中,科学的使用3S技术集成手段会让土地调查的精确度、效率有效的提升,充分的认识到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等变化的规律,便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上做出科学的决策,保障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雪巍,李文慧,曹玉琴.应用3S技术的第二次土地调查研究[J].科技资讯,2010,(31).

[2]付丽莉,李钢,马瑞尧,周玉宏,卢刚.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3S”及其集成技术[J].测绘工程,2008,(01).

[3]SONG Shuhua,CHENG Chengqi,PU Guoliang,An Fengguang,LUO Xu. Global Remote Sensing Data Subdivision Organization Based on GeoSOT[J].测绘学报.

[4]赵莹莹,葛洁,王慧妮.3S技术集成在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9,(01).

集成技术应用 篇8

在站场中安防系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报警系统、门禁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安全调度中心,有些工程把火气系统也纳入到安防系统中,主要为站场提供出入口控制、工艺生产区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广播报警、周界报警等业务。

周界报警系统主要负责对站场外围安全状态的监控,防止非工作人员的非法闯入。视频监控系统主要负责对站场工艺区、重点设备区生产安全的监控,对围墙,大门等重要出入口及配合门禁系统,周界报警系统对公共安全的监控。

门禁系统主要对站场内的重要出入口、站内各建筑物的出入口的进出权限的管理。站场门禁系统通常有两种需求,一是正常进入,但对人员需加以限制的门禁系统,此系统主要是对进入人员的身份进行辨识;二是针对不正常的强行闯入的门禁系统,此系统主要是通过设定的各种门磁、开关等发现入侵者并报警。

站场内设立公共广播系统,监控中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启动全厂或者相应区域内公共广播,进行紧急疏散和通知等。存在的问题

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出入口控制、视频监控、周界安防等系统在站场工程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目前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2.1 各子系统相互独立 在站场中,目前的安防系统没有形成一个有效地整体,各系统均相互独立或两两系统之间进行了简单的联动,系统之间无法形成一个有效和协调的整体。当某一突发事件发生,需各分子系统之间进行联动和处理时,显得无能为力,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给投产后的使用带来的极大的不便,大大降低了对设备的使用率。

2.2 各子系统单独管理,管理混乱

安防系统包含很多不同种类的产品,如视频监控、周界入侵、门禁、电子巡更等,每套系统都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后端软件平台。在油气管道项目的站场控制室内,经常会在操作台上看到各种安防系统的后端主机,如视频监控主机显示监控系统的视频画面、周界入侵主机显示电子地图画面、门禁主机存储记录人员进出状态、电子巡更主机记录保安巡查路线和记录等。

2.3 产品兼容性差

目前油气管道项目的招标多是将视频监控、周界入侵、门禁以及巡更分开招标,导致厂家迥异,各系统之间无法兼容或兼容性差。安防系统集成

石油石化行业的特殊场合,对防盗和可视化的需求相对较低,安全问题主要源自生产过程的特殊事件。工业安全生产监控由生产调度部门监管,通常与安全保卫部门相互独立,当发生意外事件,时常需要人工收集相关的其他信息,而此过程处理的效率如果低下,极可能丧失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最近几年随着集成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对安防系统综合使用的便捷性,站场使用综合性的安防集成系统取代原有各自为政的众多子系统成为目前的一种趋势。如果能将这些系统都整合在一起,由一套软件平台来使用和管理,那么将极大的节省设备成本,同时让用户可在同一台主机、同一个画面中同时监控到各种系统的状态和画面,这才能算是一套完整的安防系统。

3.1 安防系统集成的要求 安防综合的管理平台应是采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和手段的综合职能平台。

系统集成将不同供应商的不同的硬件、软件平台和运行着商业程序、工程控制程序、科学计算程序的各种不同系统构成一个先进的综合性系统。

功能集成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基础,建立集成平台,实现油气站场集成管理系统。

网络集成将各个孤立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共享、通信通畅、协调工作,并与外界联网。

软件接口集成使用软件接口实现多种软件的集成,形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显示界面。

3.2 安防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

站场中的安防综合管理平台集成应建立在站场内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周界报警系统、广播报警系统,甚至火灾报警系统等各子系统工程的基础上,实现安防综合管理系统的集成,该系统实现信息资源优化管理和对管理人员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且同时具备信息上传及联网功能。

在统一平台上对各子系统进行集中的控制和监控,综合利用各子系统产生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的变化情况,让各子系统做出相应的协调动作,让信息通过和跨越不同的子系统,达到信息的交换、提取、共享和处理,这是系统集成的重点。改进的安防系统集成

油气管道项目未来的安防系统将会是一套高度集成的系统平台,视频监控、周界入侵、门禁,甚至有可能包括火灾报警、部分高危区域自控仪表信息、无人值守场所的生产设备状态等都会集成于一套软件平台下。站场安防系统通过安防管理集成平台统一调度实现门禁、视频监控与消防报警联动,应急系统与视频监控联动,周界与照明、视频监控系统联动等。

4.1 门禁、视频监控、广播报警系统与火气报警集成联动 通常火气报警系统相对独立,与其他弱电系统较少集成。然而随着安防技术的发展,门禁、视频监控与消火气报警系统的集成联动已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发生消防报警时,通过安防集成平台调度相应门禁系统打开对应的逃生通道,暂停电梯、扶梯子系统,同时视频监控系统对准警报发生位置,开始录像并将现场情况实实时传输到站场中控室及上一级控制中心,广播报警系统开始进行报警及疏散广播,疏导事故现场及附近的工作人员及时撤离。当警报解除,门禁系统再关闭对应的逃生通道,开启电梯、扶梯子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恢复日常监控。系统之间可通过TCP/IP软件进行集成,或通过继电器开关量的方式进行系统集成,来达到联动效果。

4.2 周界防范与视频监控集成联动

周界防范入侵系统、照明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均通过TCP/IP软件和开关量信号经网关进入IP网络集成。当夜晚周界防范系统检测到入侵者时,它会自动产生报警信号开关量发给安防管理集成平台,集成平台控制打开周边探照灯和视频监控摄像机开启。探照灯给入侵者以威慑,视频监控摄像机录像取证,准确记录入侵事件,同时广播报警设备,通过平台语音对讲功能警告入侵者。

4.3 应急指挥调度与视频监控集成联动

集成技术应用 篇9

科技推广项目总结

设施农业是现代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迁双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发展高效无公害设施蔬菜基础,着力推广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在市县发改委的组织、指导和监督下,通过宿迁双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扬州大学和泗洪县四河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三方共同协作,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四河乡设施蔬菜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科技推广项目按照计划顺利实施。现将有关实施情况汇报如下:

一、项目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项目实施单位:宿迁双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由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设立,作为江苏苏农农资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首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基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集大棚种植、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大市场建设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示范园。建设面积2000亩。公司现有各类技术与管理人员28人,其中高中级专家5人,初级技术人员11人。并成立了泗洪县四河乡蔬菜生产合作社,主要从事优质蔬菜及其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目前主要产品有:四河大白菜、四河花心萝卜、以色列番茄等优质蔬菜品种。由于产品质优价廉,并符合市场需求,销售状况一直都供不应求。

二、项目实施情况

1、优质、高产、抗病蔬菜新品种选用技术示范推广

2008年5月份以来我们引进了美国大红品种泰世特、以色列粉红品种粉泰、荷兰黄椒品种罗尼奥、黄瓜幸运3号:系荷兰引进水果

型一代杂交种等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推广面积达2500亩,有500多农户参与这项新品种试种,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亩增收1500元。

2、农民技术培训

为了让更多群众学习到更多的无分害蔬菜生产技术,主要在项目区,通过广播、电视、技术讲座、培训、科技入户等形式,对菜农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宣传,推广优质高产蔬菜新品种及精确栽培技术。目前共培训6次,培训人员1000人,印发培训资料1000多份,主要培训:设施蔬菜壮苗培育技术、设施蔬菜测土配方精确施肥技术、设施蔬菜环境生态调控技术、设施蔬菜病虫害无害化精确防治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

3、组织保证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展,在组织领导和行政管理方面,建立以县发改局、县财政局、乡政府、县农林局、扬州大学、宿迁双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部门主要领导构成的项目领导小组,从组织管理、组织协调、日常管理、资金保障、人员安排等方面,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同时,成立以扬州大学霍中洋副教授为首席专家,县农林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乡镇农技服务中心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主要负责项目实施方案制定、示范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

其次,成立以乡农服中心姜华主任为组长,乡政府、农服中心、村组主要负责人为主的项目实施小组,主要负责项目主要技术措施的落实。

4、精心实施

对实施区内的村农业主任、种田大户、重点农户进行蔬菜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的技术培训,分阶段发放“明白纸”到每家每户,同时利用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进行广泛的技术宣传。项目组以小组为单元设立重点展示区或核心示范方,组织农民进行现场观摩学习。通过典型示范以点带面,促进集成技术的示范应用。目前有150个蔬菜种植大户撑握了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为推动四河蔬菜产业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小麦病虫草害防治集成技术 篇10

一、打好播种期基础防治

该期的主要防治对象包括小麦种传病害、土传病害(纹枯病、全蚀病、黑穗病、孢囊线虫病等)、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以及鼠害等。具体技术包括:

1. 加大检疫执法力度,防止危险病虫传播蔓延 农业植物检疫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严防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种子进入秋播种子市场;进一步落实小麦种子繁育基地面积和区域的如实申报及包衣防治,对疫情发生区,要实施强制防疫措施,生产用种必须选用检疫合格的健康种子。

2. 做好药剂拌种和土壤处理 对纹枯病、黑穗病等土传和种传病害发生区及锈病常发区,每10千克种子可选用下列药剂中的一种进行种子包衣或拌种:2%戊唑醇(立克秀)可湿性粉剂10~12克,6%戊唑醇悬浮种衣剂5~6毫升,3%苯醚甲环唑(敌萎丹)60毫升,2.5%咯菌腈(适乐时)悬浮种衣剂20毫升。这些药剂同时可兼治秋麦苗锈病、白粉病和全蚀病等。对全蚀病发生区,每10千克种子用12.5%硅噻菌胺(全蚀净)20毫升拌种,拌匀后堆闷6~12小时,经连续几年拌种可有效预防全蚀病。

对地下害虫重发地块,特别是金针虫重发地块,每亩可用40%辛硫磷乳油30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土25千克制成毒土,耕地前均匀撒施于地面,随犁地翻入土中;在害虫为害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或48%毒死蜱乳油300毫升,对水10倍,拌细土50千克,结合锄地施入土中。

二、普遍推行冬前化学除草

要推广小麦草害防治前移技术,改变年后施药的传统习惯,抓住年前草龄小、用药量少、施药方便的有利条件,争取在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普防1遍。此时日平均气温一般稳定在10℃以上,杂草出苗数已占杂草总数的95%以上。在开展防治时应注意3点:一要了解草情,明确防治对象,做到对症下药;二要了解天气,选择在无风、无雨、近期没有寒流天气的晴天进行;三要了解方法,包括做到不重喷、不漏喷,选择扇形喷头并进行二次稀释及施药后清洗施药器械等基本施药技术。

对于年前未能及时除草,而草害发生又较重的麦田,返青期是麦田杂草防治的有效补救时期,应在此期及时进行化除。对播娘蒿、荠菜重发田,可用75%苯磺隆1.5克+40%唑草酮4克混合防治;对泽漆、猪殃殃、播娘蒿、荠菜等混发田,可选择75%苯磺隆1.5克+20%二甲四氯30克+20%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40毫升加水喷雾。施药应在小麦起身前结束。

三、彻底转变纹枯病防治习惯

小麦纹枯病是近几年我县小麦常发、普发病害,具有隐蔽性强、防治困难等特点,群众习惯于年后一次性施药且用水量少,根本达不到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因此对纹枯病的治理要坚持以早期预防和种子处理为重点,春季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策略。

于春季小麦拔节初期,对病株率达15%的田块及时开展药剂防治,以控制病菌侵入茎秆,每亩用12.5%烯唑醇30克或25%戊唑醇(奥宁)16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100毫升,对水50千克,选择上午有露水时施药,并注意加大用水量,使植株中下部充分着药,以提高防治效果。重病田首次喷药后隔1周再喷1次,能同时起到预防锈病发生和补充防治全蚀病的作用,孕穗期可用20%三唑酮再防治1遍。

四、突出重点,狠抓灌浆期蚜虫防治

灌浆期是多种病虫重发、叠发为害高峰期,必须做到杀虫剂、杀菌剂混合施药,一喷多效,重点控制穗蚜,兼治吸浆虫、黏虫、锈病、白粉病等。

小麦一生中都可受到蚜虫为害,灌浆期蚜量达到高峰,是麦蚜为害最严重时期,因此要狠抓此期穗蚜防治工作。目前常用的药剂及用量为: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毫升/亩,10%吡虫啉20克/亩,3%啶虫脒乳油25毫升/亩,50%抗蚜威30克/亩等。

五、全程监控条锈病,确保条锈病不流行

除做好种子药剂处理(用种子重量0.02%的2%戊唑醇拌种)外,还要做好田间喷药防治。药剂防治是大面积控制病害的主要应急措施,一般应在条锈病发病初期及时进行。每亩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40~60克,或25%丙环唑乳油30~35克,或30%戊唑醇悬浮剂10~15毫升,对水50千克喷洒,7~10天喷药1次。防治条锈病的同时可兼治叶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及全蚀病等其他多种病害。

六、强化农艺措施,提高小麦抗耐病虫能力

要根据小麦常年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积极与种子、农技和土肥部门配合,正确选用适合当地种植条件的抗、耐病虫良种,合理布局,避免单一化种植;播种前要清洁田园(包括田边地头自生麦苗、杂草、残存秸秆等的清除),增施腐熟有机肥料,深翻土壤,提高整地质量,清除地表菌源,优化农田环境,恶化病虫生存条件;推广适期或适期迟播技术,以减轻多种病虫草的发生和为害,为搞好全程控制病虫草害奠定基础。

强化科技引领突出技术集成 篇11

一、高产创建成效显著

1. 单产明显高于对照田

经测产,全市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712.8公斤,比对照田每亩增产66公斤;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812公斤,比对照田每亩增产101.6公斤。

2. 效益显著

全市高产创建示范田共增产粮食4.01万吨,其中玉米增产2.37万吨,水稻增产1.64万吨,平均每亩增产粮食83.8公斤;共增加效益8674.6万元,其中玉米4744.7万元,水稻3929.9万元;每亩平均增加效益180.1元。

3. 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

通过粮油高产创建推荐品种和农民常规选种结合,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种植到示范片内,所选品种都达到并超过预期目标产量,为农民选择品种提供依据。在技术上,玉米采用的大垄双行和侧深施肥、半精量机械播种等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化肥的利用率,保证出苗率,提高了产量。水稻采用大棚工厂化机插盘育秧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机械育苗、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全面提高机械作业率。这些新技术让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看到了效果,示范作用显著。

4. 核心田建设引领农民科学种田

水稻核心田建设地点在兴隆镇邱家村,面积100亩。核心田重点设置了展示试验田,试验项目有水稻品种筛选试验、精确定量栽培施肥试验、高产栽培密度试验、水稻叶龄及群体生长动态观测基点。玉米核心田建设地点在于家窝堡乡老窝堡村,面积100亩。核心田重点设置了展示试验田,试验项目有耐密品种对比试验、耐密品种栽培模式试验、耐密品种栽培密度试验、耐密品种施肥效应试验。核心田吸引大量的农民参观学习,区域站也在不同生长季节多次举办现场会,使其成为了“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黑板的课堂”,带动广大农民选用新品种、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机械,施好肥、防好虫、适时播种收割,不断提高农民种田水平。

5. 通过高产创建创新服务方式

区域站承担高产创建工作,经常与农民沟通交流,促进了高产创建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新知识、新技术的转化率,也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水平,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指导水平。

6. 高产创建促成各部门密切合作分工负责

高产创建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局及下属业务部门和各乡镇、各部门、各农户的密切配合。几年来的高产创建工作凸显出合作的重要意义和有益效果。各尽所能、各司其责及项目整合,高产创建优先,是高产创建工作得以良好运行取得成果的保障。

二、高产创建工作主要措施

1. 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委常委主管农业副市长为组长、农村经济局局长为副组长、涉农有关单位及相关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村经济局,并组建技术专家组。各示范区所在乡镇也相应成立以主管农业乡镇长为组长、基层区域站站长为副组长、区域站技术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本乡镇高产创建工作。

2. 落实责任

示范区建立严格的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落实技术指导、技术培训、档案管理、信息报送、项目年度总结等项工作责任制。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组织落实、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监督检查以及协调相关部门抓好配套措施落实等工作。专家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技术方案、全程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工作,保证示范区生产技术规程的执行和主要配套技术的实施。

3. 政府各部门支持

市委、市政府对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召开2012年粮油高产创建工作会议,苗初印副市长就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做出重要部署;并在春季召开玉米播种调度会、玉米播种现场会。市财政、水利、气象及相关乡镇在资金、项目整合等方面给予大力的配合支持。

4. 采取多元化推广体系

结合本地实际,与沈阳鹤湖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沈阳惠泽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新民红英水稻种植合作社、新民市大红旗士军水稻合作社合作,积极推广统一供种、供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及代耕、代育、代种(插)等规范化、标准化作业,真正达到“五统一”要求,大规模提高了示范区标准化作业面积。

5. 强化科技培训指导

示范区农民培训工作是粮油高产创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农民种植水平的提高直接反映到粮食产量中。聘请省、市玉米、水稻等方面的知名专家定期指导培训,为全市粮油高产创建项目的完成提供技术保障。全年累计组织各种形式培训200余次近3万人次。区域站积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在不同生产季节在田间地头技术指导,了解农民技术需求,召开现场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发放明白纸、使用技术手册等资料,全年累计发放实用技术资料18万份(册),推进各项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和提高。

6. 品种与主推技术结合

在选品种上下工夫,认真筛选出适合本地的品种种植到示范区,达到预期的产量目标。在关键技术上,玉米采用大垄双行和测深施肥、半精量机械播种、测土配方施肥、膜下滴灌、生物防治病虫草害、适时晚收等技术,增加种植密度,提高化肥利用率,保证出苗率。水稻采用大棚工厂化机插盘育秧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机械育苗、机械插秧、机械收割全面提高机械作业率。

7. 加强宣传引导

在各个生产关键环节,组织农民现场观摩,全年召开现场观摩会50余次,让农民更直观感受到粮油高产创建的成果,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受到农民好评。利用媒体大力宣传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通过农业信息中心发布粮油高产创建所取得的成果。

8. 严格执行资金使用方案提高利用效率

按照粮油高产创建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严格资金使用范围,做到专款专用,杜绝超范围支出。将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综合开发、农机补贴、科技共建、示范县等项目有机结合,在目标一致、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向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保证粮油高产创建资金更好、更多地用于农民的物化补贴,让广大农民受益。

9. 认真做好档案管理总结好做法

上一篇:暑假里的一件趣事小学的作文下一篇:四年级班队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