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系统集成技术(共12篇)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1
随着各大企事业单位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设计院所引进并开发了诸多应用系统以提高工作效率, 如设计仿真系统、PDM系统、TDM系统、门户系统等。应用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简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避免了数据重复录入等, 但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应用系统间信息的交互传输问题、数据共享问题和系统间的相互协同问题等。面对应用系统产生的“信息孤岛”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应用系统集成技术进行解决。应用系统集成就是把各种不同应用系统的某些特定模块按照用户的需求有机的结合为一个可以相互协作和共享数据的易于访问的多功能性的有机整体组织。集成后的应用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系统间能够进行工作协同、数据传输等, 这不仅能给企业带来效率、更能带来效益。
1 应用系统集成的条件
应用系统的集成不是两个或多个系统简单的“粘合”, 而是具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实现系统间的无缝整合。
1.1 应用系统中的信息必须规范
信息规范一般是指数据的定义、代码、名称等属性必须明确一致, 如果信息不规范还要考虑以哪个系统的信息为准。
1.2 信息的业务流程必须规范
而规范化的业务流程是保证系统集成的必要条件, 业务流程的不规范会造成信息流程不规范、会造成数据的不完整或不一致。业务流程的规范化直接影响信息流程的规范化, 是信息流程规范化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 业务流程因其较难规范化所以比信息规范更难实现。
2 应用系统集成后的特点
应用系统集成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各软件系统配置的基础上使各应用系统间的数据、流程和任务状态能很好的协同起来, 并具有以下特点:
(1) 用户界面友好、统一、简洁, 用户操作方便;
(2) 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传输规范、统一、易于管理, 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数据共享;
(3) 应用系统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 派生出更多的新功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
(4) 延长应用系统的生命周期, 延缓退化;
(5) 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 应用系统集成的原则
3.1 业务标准的统一性
业务标准是应用系统的基础, 在应用系统集成的初期就要对各种基础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如果对业务标准进行了统一, 在应用系统集成时就有了统一的接口规范。
3.2 技术标准的规范性
应用系统集成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对系统进行设计和分析并加以规范的, 在应用系统集成时必须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因为基于不同平台开发的应用系统的技术标准有所不同。
3.3 应用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各种应用系统集成后相互协作和共享数据时有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 所以在集成前必须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对于关键操作和数据流向必须进行实时记录和监控, 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4 应用系统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应用系统集成是为了实现系统间相互调用、协同工作, 这就必须采用开放的技术标准或协议以利于集成工作。集成后的系统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 后期有可能再和更多的系统集成或增加新功能, 所以应用系统必须要具备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3.5 规模可适应性和管理性
应用系统集成后的运维工作、集成扩展是一项繁琐的工作, 为了减轻后期运维工作量和易于集成管理, 必须在集成的初期考虑应用系统集成规模可适应性和管理性。
4 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
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 即封装式、接口式和间接式。
4.1 封装式
封装式是将应用系统中的数据和操作的实现方法隐藏在所定义的对象中, 使数据和操作有了统一的模型界面, 提供了逻辑独立性。应用系统中封装的程序能够自动识别、存储和管理由所封装程序产生的文件, 但是不能识别文件的内容, 如:特征参数、任务信息等, 所以集成度较低。
4.2 接口式
接口式是通过编写接口程序在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共享、信息协同的。此方法集成度高、易于实现, 无需用户介入就能在应用系统之间进行文件内部数据的交换。接口集成方式是把应用系统之间需要共享的数据模型抽取出来, 定义到应用系统集成的整体模型中, 这样就统一了应用系统的数据结构。接口式比封装式集成度更高, 而且实现起来更加灵活, 是值得推荐的一种集成方式。
4.3 间接式
间接式有两种实现方法, 其一是通过系统开发中间组件来实现, 其二是通过中间数据库来实现。中间组件技术就是将开发的组件和组件系统进行封装并留有标准接口, 应用系统通过接口访问中间组件来交互数据。中间数据库方式是要开发一个应用系统访问数据库的工具, 通过数据库工具来进行两系统间数据的交互。
5 结语
目前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各大企事业单位引入的应用系统越来越多, 应用系统集成工作迫在眉睫, 应用系统集成已成为各单位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研究了应用系统集成的原则和集成的方式, 不同应用系统集成的方式有所不同, 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应用系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集成方式。应用系统集成技术一直以来是一项深受关注的技术, 今后作者会持续研究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争取实现集成技术新突破。
参考文献
[1]赵希超.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模式研究[J].ELECTRIC POWER IT, 2009.
[2]邵鲲.基于软件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应用系统集成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09.
[3]康启强, 周霞.PDM与ERP系统集成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3.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2
由于铁路系统部门众多、地点分散,现场环境复杂,日常维护非常困难。随着铁路系统信息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智能人脸识别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在铁路系统。本铁路人脸识别技术监控方案可让操作员和各部门领导可利用铁路系统现有的计算机网络和办公微机,在调度中心或者当地机务段实现对全部监控现场或者当地的道口,车站和铁路沿线环境的监控,大大减轻日常人员巡视的工作量,便于及时发现危险隐患,保障安全运行。
智能人脸识别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智能人脸识别技术能及时了解站内的人流量(高、中、低),另外根据客户需求还可以增加计数功能,对站内的进出人员进行统计。
2.站内轨道检测,对于铁轨上的异常物体或人员跳入铁轨现象检测,如发现情况,及时报警。3.站台安全线功能,对于一些候车乘客候车不守规,跨越安全线候车,现场警告。4.路段检测,对于非法人员盗窃铁轨或破坏轨道设施先行检测。5.站内出现突然加速和倒地现象检测。6.与铁路其它系统配合使用,实现无缝整合。
其它监控的功能,主要是前段使用摄像机或云台和编码器配合使用,实现数字化传输和存储。主要监控一般性场所。
华天成人脸识别技术功能特点: 1.监视和录像功能
利用安装在监视目标区域的摄像机对生产设备和环境进行监控和录像,并将被监视目标的动态图像传输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可通过网络控制实现对监控主机的各种控制。
监控中心、铁路站运行维护人员通过业务台或监控主机对站内监控范围的目标区域中设备或现场进行监视,同时在业务台或监控主机上完成对前端设备的控制(左右、上下、远近景、调焦等),画面切换的控制和录像控制。
监控中心可通过系统的浏览功能查看监控中心或下属的管理的录像或图片。
2.报警功能
报警类别:消防报警、防盗报警、动态检测、智能分析报警系统实现告警录像,同时传送报警信息和相关图像至监控中心,并自动在地理区域图上或相关表格进行提示,显示报警的内容和具体位置。
系统告警时能联动相关设备,如灯光、警笛等。当发生报警时,能把报警信息发送到指定的移动电话上。
3.控制功能
对系统被授权的用户,可以进行对应权限的操作(设备和系统设置、云台控制等)。如被授权的网上任一操作人员能对任一摄像点进行控制,实现对摄像机视角、方位、焦距、光圈、景深的调整,进行云台的预置和控制。
GPS技术车载导航系统应用 篇3
摘 要:GPS车载导航设备作为一种全新概念的汽车电子用品,可以在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导航、自驾远游等方面为车主提供诸多便利。在欧美、日本等国,GPS车载导航仪已经成为大众的一个生活辅助工具,甚至是必需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客观状况的了解,提出自己粗略的见解。目前,随着私家车保有量的大幅提升,参与国内GPS市场角逐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GPS车载导航仪产品不再是少数专业人士及探险家手里的“发烧”级装备。选购此类高科技产品时,消费者往往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容易产生困惑和迷茫。
关键词:GPS技术;车载系统应用
1 GPS地图卫星定位系统技术内容简介
1.1 GPS技术系统简介
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一般译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美国国防部安排部署的,其首要的任务是为美军及其盟军提供全球范围内不间断的定位、导航等数据。GPS系统包括GPS卫星、GPS监控站,以及用户接收设备和GPS应用软件等部分。GPS系统目前共有24颗卫星分布在6条固定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轨道距地面约20400km,每颗星以12h为周期,连续向地面发送关于时间和自身位置的精确信息。
由于地球上任一点到卫星的距离不等,且都有一组相对应的比较确定的数据,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在用手持接收器于测试点接收到这一组数据信号时,即可用这组数据到达的时间差来计算该点相对卫星的距离,并以此来确定该点的相对位置,从而达到定位的目的。根据计算公式,定位有二维和三维之分,二维定位至少需要接收三颗卫星的星历;而三维定位至少要接收四颗卫星的星历。
1.2 其他卫星定位系统
GPS地图导航卫星系统除美国的GPS卫星系统外,能与其比拟的就是俄国的GLONASS卫星系统,也是24颗卫星组成的系统,由于经费困难,缺乏维护和补充,目前可能有19颗可用,随着俄国经济的复苏和军事上的需要,将会得到完善和健全。GLONASS系统是开放性,有利于使用,许多GPS生产厂商,为了提高GPS接收机使用性能和精度,都积极地研究GPS与GLONASS结合双系统应用软件,充分地利用GLONASS系统,已初见成效。如美国JAVAD公司GPS接收机,利用超级集成技术,在芯片中集成40个通用信道,把GPS与GLONASS的差异无端地缩小了,结合起来使用,使观测卫星增多。
2 车载导航系统的现状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信号进行汽车导航,根据采用的硬件平台不同,可分CAR-PC 车载导航系统、DVD汽车导航仪、基于掌上电脑的车载导航仪及其他形式的导航仪等。
2.1 CAR-PC 车载导航系统
计算机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程度日益向纵深发展,在1998年1月,美国消费者电子产品展示会上展出了首台CAR-PC系统。它安装在一台名为超豪华概念车Else的仪表板上,是属于开放式结构的轿车微机平台,使用微软Windows CE操作系统。从功能上看,它集轿车音响功能、计算机功能、导航功能、语音识别式无线通讯系统功能等于一体,并以轿车技术为核心,为轿车提供了信息和娱乐设施,实现了驾驶者安全驾驶过程中自由接收电子邮件、打电话拨号、查询特殊目的地、接收交通和气候信息以及改选音乐唱片等功能。
国内在CAR-PC导航产品方面研究开始较早,但由于价格及实用性等方面的原因,主要应用在公安、部队及其他一些特殊行业中,普及面很小,知名品牌的产品还没有出现,许多大学也都在研制类似的产品,但是具有广泛影响的产品及技术还不多见市场推广工作进展比较缓慢。
2.2 CD-ROM/DVD汽车导航仪
CD-ROM/DVD汽车导航仪需要预先加装到汽车上,并且一旦将它安装到汽车上以后,就无法拆下来,也不能移到别的汽车上使用。在这类汽车导航仪中需要使用经过屏蔽(防磁)处理的高价电缆线,以防止其电磁波对于其他的车载设备产生影响,所以它的价格也比较高。在日本,九州松下电器 公司、建伍、先锋等电气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基本上为DVD的形式,DVD产品比CD-ROM产品具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好的性能。
3 车载导航GPS地图的应用原理及其应用模式
3.1 车载导航GPS地图的应用原理
利用GIS中的电子地图和GPS接收机的实时定位技术,组成GPS+GIS的各种电子导航系统。
3.2 车载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模式
车载导航电子地图的应用模式主要有如下二种:一是GPS单机定位+矢量电子地图。该系统可根据目标位置(工作时输入)和车船现位置(由GPS测定)自动计算和显示最佳路径,引导司机最快地到达目的地,并可用多媒体方式向驾驶员提示。制作矢量地图数据库需要花费较大成本。二是GPS差分定位+矢量电子地图。该系统通过固定站与移动车船之间的两台GPS伪距差分技术,可使定位精度达到1~3M,当采用双向通讯方式时,则可构成车船的自动导航系统,又可将移动车船上的GPS定位结果准确实时地传送到控制中心,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出来,构成交通网络监控指挥系统。
4 GPS定位过程简介
GPS结合电子地图能够实现城市交通管理、车辆调度管理,公安、银行车辆,港口、河流船舶的自动导引与监控,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根据地形图制作而成的矢量电子地图,GPS坐标还需经过坐标转换才能正确与之匹配。下面将从GPS定位坐标系、WGS-84大地坐标、地图投影、平面坐标变换等几方面详细讨论坐标匹配问题。GPS定位过程主要有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定用户的宇宙直角坐标系位置,即用户的X、Y、Z位置。
第二,宇宙直角坐标系至WGS-84大地坐标系的转换,既求出用户的WGS-84大地坐标位置λ、φ、h。
第三,坐标投影转换,即将球面坐标λ、φ、h转换成平面电子地图投影坐标,如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
第四,二维平面相似性变换,即经过平移、旋转、缩放运算,达到其与GPS地图的配准。上述四个过程全部都是由计算机用程序自动计算获得,具体算法这里介绍从略。
5 基于GPS和电子地图的车辆自动导航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5.1 基于GPS和电子地图的车辆自动导航系统的组成
整个GPS电子地图车辆动态引导系统构成如下图所示,它由主控计算机、液晶显示器、语音报警器、遥控器、组合导航处理器、GPS传感器、速率陀螺仪、光驱等组成。主控计算机视用户需求不同,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也可以是专用处理器。
5.2 基于GPS和电子地图的车辆自动导航系统的功能
本系统可以实现车、船等运动载体的电子地图中的实时跟踪显示、最优路径选择及导引、显示导航信息、地图检索、语音提示告警、矢量图分层显示及缩放显示;可以满足城市车辆,港口、河流、海用船只的导引与监视,GPS+航迹推算组合导航功能即使在信号不正常的条件下也能正确引导。电子地图存储于光盘中,可存储大容量矢量电子地图。矢量电子地图生成点阵形式存放于主机内存中,可达到地图检索和车辆跟踪的平滑效果。车船行至地图边缘时,将自动从光盘中调入下一幅新的矢量图,实现自动切换。
作者简介:田野(1995—),男,辽宁大连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李培安(1993—),男,甘肃庆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4
近年,随着企业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内部构建了各种应用系统如:ERP、CRM、SIM等。如何将各种分散的且隶属于不同部门的计算和数据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虚拟组织,为用户提供高性能的计算、存储、传输服务,实现企业内部不同地域和不同部门之间信息系统的无缝集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网格作为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主要目标是实现不同资源的全面共享,为用户提供一种“即连即用”式的服务[1]。网格计算具有高性能、一体化、知识生产、资源共享等技术优点,其节点异构自治、资源动态演化、任务分布协同,可以消除网络中的信息孤岛和资源孤岛[2]。
本文从框架设计、实现方案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系统集成技术路线。并对其中的数据一致性维护、服务选择以及系统异构性的消除进行了探讨。在实际应用中,实现了利用网格技术构建数据网格平台,集成现有的各种异构数据库应用系统,统一数据格式,以达到数据融合、数据共享、信息联动的目的。
1 相关技术
1.1 企业应用集成
企业应用集成(EAI, 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是通过连接企业所有必需的异构功能实体来方便跨越组织界限的信息流、控制流的传递,将企业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以进一步提高生产率。按照企业应用系统集成层次的不同,它包括:数据层的集成、应用接口层集成、用户界面集成、应用系统间集成。
目前采用得较多的集成技术是基于消息的中间件方式,如IBM MQSeries、微软的MSMQ等,该方式通过一个中间件产品实现各种系统间的交互。由于不同的IT厂商所提供的产品的不兼容性,在利用消息中间件进行系统集成时,须定制化开发,系统实现的效率低、开发工作量大、周期长。而网格技术能很好地处理系统间的不兼容性,为企业应用集成框架的建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1.2 网格技术
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Open Grid ServiceArchitecture)融合了Web服务技术和网格技术, 建立在开放网格服务基础设施OGSI(Open Gri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之上。为分布式系统提供了新的框架。OGSA实现了服务发现、动态创建、生命周期管理和通知机制, 使得各种应用能够进行共享和互操作, 恰好满足大型企业系统的广域分布、异构性现状以及共享性要求。
2 基于网格技术的企业应用集成框架设计和实现方案
2.1 集成方案
基于网格技术的企业应用集成采用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作为基本框架。在OGSA中,将一切均抽象为服务,包括计算机、程序、数据、仪器设备等,以便于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来管理和使用网格。Globus Toolkit软件包和Web Service是构建OGSA的两大支撑技术,前者相当于网格操作系统,已成为广泛接受的网格技术求解方案,后者是访问网络应用时普遍采用的标准框架。系统集成方案如图1所示。
利用GT4(Globus Toolkit 4,是Globus联盟推出的最新的遵循WSRF(webservice resource framework)规范的网格开发工具)建立网格平台,在该平台上建立网格门户、数据中心服务器、CA(certificate authority)服务器、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服务器。其中,网格门户是对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进行融合后,实现数据查询、数据统计、数据挖掘的界面;数据中心服务器将各个应用系统中需要交互的数据提取出来并以统一格式存放在该中心中,作为这些应用系统数据的备份;CA(certificate authority)服务器是发布、签署、验证数字证书的中心,在网格中的任何活动均需要有相应的数字证书以表明合法的身份和相应的权限;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服务器是服务注册、发布、查询、匹配中心,网格提供的所有服务均需注册。同时,对现有应用系统端和数据中心配置WebService,将各种应用封装为服务[5],利用配置在应用系统端的WebService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数据库进行操作,这样就达到了在不作任何修改、不影响原系统使用的情况下实现数据共享、信息联动、数据融合的目的。
2.2 体系结构设计
客户端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网格门户,发现系统中所有资源的信息,包括网格服务、操作状态、技术文档等,拥有系统账户并经授权的用户可以动态地添加、访问、操作自己的文件和数据,提交、监视和取消与相关应用系统的交互。当用户通过网格门户请求网格服务时,网格接口先将用户的请求转换为XML文件,并传送给任务分析模块,形成任务的宏观工作流程。分析模块针对工作流程中的每个阶段,向网格服务管理和发现层查询本系统中是否有对应的网格服务。如果发现了这些服务,就进行任务优化,生成该任务所需的网格服务列表,然后调用这些服务,并把服务的结果暂存到Cache中,通过网格门户提交给客户端用户;如果没有发现该服务则返回出错信息,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应用接口的动态集成。网格服务管理和发现采用服务注册技术(如果在网格需要进行特定的计算时,一个接收服务的节点不能提供该服务,而系统中的其他节点拥有此服务,那么网格服务管理和发现层可通知拥有此服务的节点,将服务注册到这个节点上且激活该服务),按照UDDI标准来完成每个服务器节点的Web Service注册,注册登记自己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如果某个服务器节点不含有Web Service配置,那么它也可以通过UDDI的标准API来完成服务的登记与注册,便于与现有系统的集成。根据以上分析集成方案的体系结构设计如表1所示,体系结构分为4 层,即服务封装层、服务管理和发现层、服务接口层、应用层。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服务封装层从应用系统中抽取信息元数据并将其转换为统一的标准格式,然后将数据进行聚合后封装为服务;在服务管理和发现层中将服务封装层提供的服务进行收集、注册并对外发布,同时负责服务的调度的优化组合和服务监控;服务接口层负责对用户任务的翻译和描述以及任务的分析;应用层是用户和集成系统交互的界面。
3 关键技术
3.1 数据一致性的维护
数据中心存放各个应用系统需要交互数据的备份,当应用系统的数据发生改变时应及时更新数据中心的数据,但是由于应用系统的逻辑上没有本机数据与数据中心数据一致性维护功能也没有与WebService 交互的功能,因此数据的一致性维护只能依靠WebService的定时执行来完成。由于一次数据更新可能会形成大量数据在网络中的流动,因此数据更新不宜太频繁,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更新时间,根据应用系统数据库本身更新频率以及数据中心交互数据的更新频率和服务访问的频繁性加以综合考虑。为了避免数据的整体更新,一般在应用系统数据库中建立数据索引并在数据中心设置数据缓冲池,临时存放更改的数据项。当应用系统与数据中心之间数据维护时,首先由WebService根据数据索引与应用系统数据库的内容确定需要更新的内容,然后将这些数据上传到数据中心更新相应数据,同时刷新数据索引,然后将需要与其它系统联动的数据项写入数据中心的数据缓冲池,等待适当的时机,用这些数据去替换相关应用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项。部署在应用系统端的WebService会定时查看数据中心数据缓冲池,及时用数据中心缓冲池中的数据项更新应用系统数据库的内容,并填写数据更新记录,通知相关人员。
3.2 服务的选择排序方法
网格服务选择是网格应用的关键技术。在集成系统中,每一个应用系统都被封装成网格服务并部署在网格中,并以WSDL描述服务。对于用户需要的服务,可能存在多个合适提供服务的网格节点,不同的节点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等级的服务质量,因此选择合适的服务是提高网格计算性能重要手段。服务质量描述了服务提供方能够满足服务接收方需求的能力。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描述服务质量,如可扩展性、并发处理能力、响应时间、吞吐量、可靠性 、可用性、准确性、安全性等[6]。这些QoS属性对于网格服务来说同样重要,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网格服务的性能。在集成中,构建服务选择子模块,在网格节点的选择过程中,服务选择子模块将调用数据集成中的服务质量评估子系统,首先将各节点的各项服务质量量化,统一度量。然后根据用户定义的服务质量权值向量和节点提供的服务质量属性矩阵,运用综合评判方法,评估每个节点能够提供服务质量综合值,然后对节点排序择优。在多个节点中,选择较高的节点为用户服务,可以确保集成系统能够满足用户质量要求。在排序的过程中涉及到服务质量指标的主、客观分析和定性指标的量化分析。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首先确定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将这些指标按其关联隶属关系构成递阶层次模型(通常该层次模型包括三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通过对方案层中各方案以两两比较的方式确定诸方案在定性指标下的相对重要性,将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构造判断矩阵以及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算法描述如下:
选择排序算法:
a、确定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指标,构建层次模型
b、确定各指标的权值
c、构造判断矩阵,进行量化分析
d、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e、根据各节点在不同指标的评价值以及权值得到综合评价,进行排序择优。
3.3 系统中异构性的消除
在网格环境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这些应用系统基于不同的硬件、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同时,不同的数据库又是独立设计的,不同的数据语义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集成系统能将不同的数据源集成到一个被理解的文档中,主要采用了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来消除来自不同系统的数据源的异构性,利用模式元数据定义模式信息,包括数据库和字段的属性、单位、精度、数据约束等描述信息,对于XML文档可以利用其DTD或XML Schema文档,对于Html文档或其它文本文件没有定义模式信息,设计相应的包装器程序从中抽取结构化的数据增添模式信息;利用定位元数据定义导航信息可以采用文件名、数据库名+导航算法、数据库名+查询谓词、统一资源定位(URL)、URL+查询谓词等方式来获取数据源的位置。利用XML文档采用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OAP和Web服务描述语言WSDL来消除各组件间的异构性,从而形成统一的数据库系统。
4 结束语
利用上述方法和技术,成功地将某油田企业不同时期开发的、运行在不同环境、使用不同数据库技术的14个应用系统成功地集成在一起,形成一个该单位内部使用的数据网格平台,简化了该单位管理流程,提高了管理效率。
目前,该应用集成只在小规模范围内有效,为了增加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还需要对网络流量控制、服务的相似性理解和组合优化进行更多的研究。另一方面,服务信息现在仅限于Web服务和Grid服务,对于非结构化的信息服务没有广泛涉及,利用非结构化信息提取技术,可以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摘要:针对当前企业的大量异构应用系统不能互联互通、资源不能共享、数据不能联动的现状,利用基于OGSA体系结构的最新网格开发工具GT4构建一个数据网格平台来集成现有应用系统,并详细描述实现的技术路线,给出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的描述。对其中的数据一致性维护、服务选择和系统异构性的消除等关键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网格,应用集成,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1]Foster I,Kesselman C,Nick J,et al.The physiology of the grid:An 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 for distributed systems integration[EB].2004.http://www.globus.org/research/pa-pers/ogsa.pdf.
[2]都志辉,陈渝,刘鹏.网格计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Foster I.A globus primer[EB].2005.http://www.globus.org/toolkit/docs/4.0/.
[4]Forster I,KesselmanC,Nick J,et al.Grid services for distrib-uted system integration[J].Computer,2002,35(6):37-46.
[5]Mark Turner,Fujun Zhu.Ioannis Kotsiopoulos Using Web Ser-viceTechnologies to create an Information Broker:An Experi-ence Report[C]//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ICSE2004),Edinburgh,Scotland,UK.2004.
电力电子技术在光伏系统的应用 篇5
在这一大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新能源技术,其中光伏发电技术由于技术性能非常优秀早已经步入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的工频变压器由于重量大、体积大、操控不灵活,所以在光伏发电系统中,人们越发依赖电子电力变压器,而且在其使用过程中,人们发现其对现代电力系统的作用越发明显,它的应用与现代电力系统的要求相契合。
笔者在本文中对电子电力变压器结构进行描述后,着重强调了电子电力变压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使用的优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为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电子电力变压器;光伏发电系统;特点;结构;应用
前言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石油危机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野,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将能源问题的解决方法投入到新能源的开发上来,并且毫不吝啬地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在此项目中,当然作为其中重要项目之一的光伏发电技术也名列其中,并在该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着眼于现代,并放眼全球不难发现光伏发电的应用范围极广,并渐趋在电力市场中以替代能源的角色出场。
一、我国光伏发电系统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光伏发电系统于近年来才开始发展,但是已经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我国最早研发的光伏发电系统是为了解决卫星供电问题才开始进行的,但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越发认识到光伏产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光伏发电项目正式位居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
这一项目的开展并非纸上谈兵,北京和深圳作为光伏发电首先试行的地区,首当其冲地应用了光伏屋顶发电系统。
年,全年我国新增装机容量达到了11.3GW,世界排名第一,并且预计未来5年均新增装机量不会低于10GW,这些实际的数据已经证明光伏发电市场的主战场已经从欧洲转移到了亚洲。
我国也在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且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这些法律法规给予光伏发电系统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对于整个光伏发电系统来说,这无疑是国家给光伏发电系统颁发的的有效王牌,光伏发电的道路也必定因国家的政策扶持而越发平坦。
我国光伏发电建设规模在综合考虑各地区资源条件、发展基础、电网消纳能力以及配套政策措施等因素基础上确定,全年新增备案总规模1400万千瓦,其中分布式800万千瓦,光伏电站600万千瓦。
二、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基本机构
电子电力变压器能够有效地将高频变压器与电力电子变换器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它能够有效地完成电能的传输和变换。
因此电子电力变压器的主要有高频变压器和电力电子转换器构成,其中前者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一次侧和二次侧的隔离与电压等级的转换;而后者主要的作用就是实现波形的控制,例如:谐波、频率、相位以及幅值的控制。
与常规的电力变压器相比,电子电力变压器通过对电力电子变换器的控制,使其不仅具有变换电压等级、隔离电气的作用,还能够控制系统的谐波、频率、相位以及幅值,能够更加自由的变换电能形式。
现阶段,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实现方案并不单一,就电平数而言就有多电平、三电平以及两电平等多重选择;就相数而言,其选择也不再受一种选择的桎梏,因为它有三项和单相之分。
此外,按照是否含有直流,又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种是含有直流环节的电子电力变换器,常称其为AC/DC/AC 型电子电力变压器,如下图1;另一种是不存在直流环节的电子电力变换器,常称其为直接 AC/AC 型电子电力变压器如下图2。
三、光伏发电系统中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现状及技术优点
近些年来,光伏发电的应用范围逐年扩大,它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缺其不可的。
与传统电源形式相比,光伏发电具有电源形式多样化、输出电压与频率随机性和波动性较大、分布广等特点。
采用不同的变压器,光伏发电系统所呈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在并入电网中如若采用工频变压器,其所需要的成本就会相对较高、占用的体积也会相对较大,若要保证电能质量就必须配置额外的调压、调频设备才可以,这其中不乏逆变效率低等劣势。
而将电子电力变压器应用于光伏发电系统,它不仅可以灵活地将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到电力系统中,对逆变、整流环节也会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与此同时,调压、调频等效果也会渐趋达到理想状态。
这样一来,诸多调压、调频设备的安装步骤就可以省去,以此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
当电力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光伏系统的功率、电流以及电压都会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是光伏系统的输出电流会逐渐增大,因此,即使发生故障,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也可以将系统电压很好地稳定住。
在故障排除、恢复到正常以后,其系统的状态将完全恢复到故障前。
因此说,通过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可以灵活调节有功和无功输出,使得光伏系统不需要在电网出现故障时退出运行,并且能够保持短暂的并网运行状态。
待系统恢复正常后,光伏发电系统又可以向电网输出功率,但是在事故状态下,光伏发电系统的输出功率并不稳定,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应用电子电力变压器,具有下列三项优点,分别是:
1 电子电力变压器能够使光伏系统并网结构更加紧凑。
由于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可以通过其变换电能形式的功能,取消掉光伏入网所需要的变换器,这就实现了将整个光伏并网结构紧凑化的目的。
由于电子电力变压器应用的时高频变压器,相对于传统的工频变压器来说,其体积更加小巧,可以使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并且使整个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
2 电子电力变压器不仅含有交流变换环节,还含有直流交变环节,而且通过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应用,还可以使光伏系统的并网方式更加灵活。
鉴于光伏系统不仅可以在交流母线处入网,也可以在直流母线处并网,因此说其并网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在应用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基础上,如果可以将储能元件安装于直流环节,就可以更加方便的实现除储能元件的介入。
3 由于电子电力变压器兼备交直流环节,因此可以直接接入到光伏发电系统,这就能够实现了并网电源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更好地实现供电形势的互补。
此外,应用了电子电力变压器的光伏发电系统,其功率、电流以及电压都能够满足并网要求。
但是由于仅含有少量的谐波,电压和电流都是标准的正弦波。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电子电力变压器作为一种重要设备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已经逐步走入正轨,已经能够从部分上解决能源紧缺的现状,因此其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实现电子电力变压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笔者先对电子电力变压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及优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希望能够起到促进其发展的最终目的,逐步解决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 李胜和,张璐琪. 浅析电子电力变压器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J]. 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6):66-71.
电力系统电力电子技术应用 篇6
摘 要:在现代社会科技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和深入。诸多新的电子材料、设备以及技术的运用,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本文就对于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应用
0 引言
作为一个具有较强专业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技术平台,电力电子技术其涵盖了多个领域的专业技术内容。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变化,其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当中,极大幅度地推动了我国电力能源领域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深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性能。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的整个发电、配电、输电已基本检点的环节当中,是现代电力系统发展建设中的重点内容。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变电控制的整体效果。我国电网建设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开展,不断扩大的电网规模对于变电运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高效、高质量、高精度、高性能的控制和管理,有效地降低了管理成本和工作难度,提高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电力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对电力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中的容错效果,减少了后期管理维护的难度和成本,让电力系统的运行更加可靠。电力电子技术的应用通过结合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让电力系统运行中的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收集和处理,通过计算机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为管理决策的制定和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1 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1.1 发电环节的应用
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其中存在多个发电组和相关设备,设备的结构相对复杂,并且整体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完成相关设备的设计、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在电力系统的发电环节,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整个发电系统的设备工作效率。励磁控制是现阶段广为运用的发电机控制方式,其通过利用品闸管整流电路的方式来实现设备的连接,整个控制系统的结构相对简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并且造价成本也处于一个可接受的状态之下,性能可以有效地满足相关技术需求。而静止励磁的控制方式,则通过对励磁机进行改造,去除惯性环节,从而达到提高稳定性和运行效果的目的。科学的整改方案,可以更好地结合电力系统的运行规律来实现控制,让电气工作效率得到更好的保障。变速励磁控制的方式,主要通过变频设备,对于发电中机组运行速度进行相应的调节和控制,提高电力功效,让机组的变化速率处于一个自动控制的状态下,结合励磁设备的控制,让整个功率的输出更加稳定、高效,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系统的功耗,其被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过程中。在发电厂发电设备中,其发电设备的用电量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整个设备的耗电量中占据着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实现对这类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控制,变频器的出现和应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和利用。变频器通过控制,可以对发电机机组的工作频率进行自动调节,从而实现对能源消耗的节约。在电力电子技术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各类变频技术逐渐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并为提高发电系统的工作效率,减少能耗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2 输电环节的应用
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趋势下,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电子器件得到了生产和运用,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平台和支持。在输电系统中,电力电子器件的运用,有效地对于电网稳定性进行了保障,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让电网运行发展更加安全、可靠。在当前电力系统的输电环节中,直流与轻型直流输电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方式。这种输电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输电的容量,并且可以灵活地进行调节与控制,输电过程较为稳定,并且实现了对长距离电力传输带支持和供应。针对不同的电力输送需求,可以采取不同的输电方式,让直流输电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随着技术的进步,柔性交流输电技术也逐渐受到了关注和应用。柔性交流输电技术融合了微电子、微处理、电力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多方面的技术,实现了对交流输电的灵活控制,让交流电网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保障,并有效地降低了输电成本。柔性交流输电技术通过为电网提供无功功率和感应,从而达到提高输电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1.3 配电环节的应用
在配电环节中,有效地控制是确保电能质量的关键。电能质量的控制需要在配电过程中对于频率、谐波、电压等要求得有效的满足,并且对干扰和瞬态波动问题的干扰进行避免。现阶段,电力电子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基于DFACTS的电能质量调节装置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对电能质量进行保证。随着柔性交流输电系统的发展和成熟,配电质量的控制方式得到了丰富和进一步的发展。DFACTS技术可以被视为缩小版的FACTS设备技术,二者工作原理、性能、结构、功能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随着电力电子器件不断发展,市场上电气设备出现求过于供的现象,DFACTS设备市场前景广阔,市场需求量。DFACTS设备市场介入相对容易。而且该设备的成本投入比较少,技术开发比较简单。随着市场不断发展,DFACTS设备产品将进入高速发展状态。
2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新的阶段。相关技术人员应该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新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高电力生产效率,为我国电力事业健康稳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娜.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03).
[2]于闯.浅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7).
[3]张文亮,汤广福,查鲲鹏,贺之渊.先进电力电子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陈伟涛(1994—),男,广东深圳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周杰(1994—),男,四川广元人,沈阳理工大学学生。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7
1 中文域名概述
中文域名同英文域名一样, 是互联网上的门牌号码。中文域名在技术上符合2003年3月份IETF发布的多语种域名国际标准 (RFC3454、RFC3490、RFC3491、RFC3492) 。中文域名属于互联网上的基础服务, 注册后可以对外提供WWW、Email、FTP等应用服务。域名本身是一种实用技术, 设计者从未考虑他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 然而, 互联网在商业上的成功应用, 使域名本身的原始技术特性在应用中逐渐淡化, 而其所蕴涵的识别性日益凸显, 相应的商业价值也日益明朗。因此, 域名除了对网上的信息传输提供技术支持这个基本作用之外, 对企业而言, 更为重要的是, 域名代表着企业在网络空间的商业形象, 即企业网站, 是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宣传及销售活动的标识, 每当提及一个域名时, 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特定的人格形象”。
2 政务公开的社会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活动对政府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信息资源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 与能源、材料资源一样, 在经济社会资源结构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掌握的大量信息资源, 对于企业和个人分析市场, 科学地安排生产、生活, 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民群众对这些信息的需求持续增长, 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 人民群众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越来越强, 对维护自身权益更为关切, 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望越来越高。随着电子设备、中文域名、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政府信息的及时发布、快速传播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3 电子多功能自助终端原理
电子多功能自助终端设备硬件部分包括:微处理器 (CPU) 、内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系统总线、外部设备。其中, 各部件之间的信号传输要通过系统总线来完成。
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概括为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4个过程。输入是指接受由输入设备 (如触摸屏等) 提供的信息;处理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并按一定方式进行转换;输出是将处理结果在输出设备上LCD液晶显示器 (宣传屏) 和主LCD屏显示的操作;存储是将原始数据或处理结果进行保存以便再次使用。这4个步骤组成一个循环过程。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并不一定按照上述的顺序操作。在程序的指挥下, 电子终端根据需要决定采取哪一个步骤。
4 系统集成应用
电子终端是一个面向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的综合服务平台, 将政府各职能部门网站与中文域名链接, 使访问者通过访问各职能部门的中文域名网络红页 (微网站) , 了解到所需要的信息。并参照《牡丹江市行政审批办事指南》设置显示界面, 囊括了牡丹江28个部门165个重点岗位审批流程, 最大限度地向广大服务对象公开审批依据、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收费标准和承诺时限, 实现审批明明白白, 责权清清楚楚。
电子终端的工作过程是使用者通过触摸屏的操作, 输入用户的操作请求, 电子终端的处理单元接受到输入命令后, 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在输出设备LCD液晶显示器上输出。
摘要: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新技术的应用, 中文域名、电子终端、集成技术的整合, 使社会公共服务方面迅速提档升级, 提供信息更加便捷、实用。
关键词:电子终端,中文域名,系统集成,技术应用
参考文献
[1]蒋剑鸣.互联网域名与商标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1.[1]蒋剑鸣.互联网域名与商标冲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11.
[2]李光兰, 吴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子工艺与设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2]李光兰, 吴君.电子产品组装与调试-电子工艺与设备[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宏伟.大屏幕投影与智能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3]王宏伟.大屏幕投影与智能系统集成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0.
[4]吕林涛.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修订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4]吕林涛.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修订版) [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8
1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是指建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基础上,优化整合相关的硬件以及信息传输媒介而组成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将网络资源进行优化整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更为高效的网络应用技术[1]。网络系统集成技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1.2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主要设计原则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有机地结合各生产部分的资源和硬件,使整个系统能够以较高的效率进行工作,从而提升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率,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活动中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在设计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作用的发挥。在设计中主要需要遵循的原则为以下几项:一是实用性,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作用的发挥,使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能够具备实际可用性,需要在设计中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实用性,从而使其能够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满足用户的使用需要。二是可靠性,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是一项系统性的集成技术,为了确保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需要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可靠性,以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能够在运行使用时能够尽量避免故障的发生,即使在故障发生时也能够保证系统在短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一段时间,以提供给检修人员足够的维护修补机会。三是安全性,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建立在网络基础上,不可避免地会面临着网络病毒以及黑客恶意攻击等安全威胁,为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正常的运行,保护数据信息的安全,需要充分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安全性,使之不易受到网络病毒以及网络黑客的攻击,维护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2]。四是前瞻性,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在设计时,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从而保证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具备足够的应用价值,能够在未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2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发展
2.1 单一集成技术发展阶段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最早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单一的集成技术。单一集成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最高的效率,将相关的数据源整合到一个单一的系统中,对于其他的数据转化则可以采取忽略的方式,从而实现系统构建的最大化。单一的集成技术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却使用较为少见,主要是因为单一集成技术的实现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技术的实现也需要相应设备的支持。单一集成技术是对部分的改变,容易在对部分改变之后影响整体的稳定性。
2.2 分布式集成技术
相比于之前的单一集成技术,分布式集成技术是建立在单一集成技术基础上的集成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单一集成技术存在的不足,能够有效地解决单一集成技术进行数据集中存在的问题,使系统集成开发的效率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另外相比于单一的集成技术,分布式集成技术在设备支持上不存在过高的要求,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分布式集成技术将数据进行分布式的集成,用多个模型进行数据的转化[3]。但是,分布式集成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在系统运行时保证集成系统端口与外部的链接模式形成统一关系,能够呈现出一致性的特点,从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转。分布式集成技术在处理系统内部数据信息时有着较大的优势,能够准确有效地进行数据信息整合,但是对于系统外部的数据信息相应的整合能力有所下降。
2.3 WEB服务信息集成技术
在分布式集成技术之后,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进步和发展,WEB服务信息集成系统得到了开发利用。WEB服务信息集成系统的最显著特点在于其应用了WEB服务协议,从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便于使数据源对应WEB服务,并在WEB信息内部得到注册通过。WEB服务信息集成及时是对分布式集成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数据源能够进而实现有效的互动交互[4]。WEB服务信息集成技术显示了外部数据以及内部数据的整合,是实用价值较高的网络集成技术。
3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
3.1 数据集成
数据集成使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分为数据聚合以及数据转换两种类型。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的数据集成中,数据聚合是指虚拟的去哪聚数据模式中,集成局部的异构数据源。数据聚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更为高效的数据管理,使数据集成能够得以顺利地完成。而数据转换则主要是完成数据的转换工作,需要接主线相关的数据转换工具从而完成系统数据的转换,最后便于系统内子系统的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在数据的集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数据集成的重要前提条件。
3.2 API集成
API集成是一项有效的系统集成技术方法,主要作用在于集成各客户的单结构,最后完成数据集成的目的。因为API集成独特的技术特点,其在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内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能够便于图书馆数据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使图书馆的系统数据信息能够在管理系统内得到有效的传输。API集成技术在数据集成方面有着较大的技术优势,承接着应用程序的系统数据访问,促进数据的抽象转换。API集成技术对于数据的采集也有着较强的能力,能够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来简化相应的信息传递程序,避免传统工作过多的人力物力投入,从而有效地控制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5]。API集成技术对于数据信息的采集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数据传递的规范性以及标准型,使数据的传递能够程序化的进行,有着一定的约束机制,促进数据集成。
3.3 方法集成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中的方法集成注重是指以商业逻辑为主要的软件,通过一定的共享方法来达成集合共享目标的集成方式。方法集成有着较大的优点,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集成的效率,其在各级学校单位的学生管理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以较高的效率管理好学生的相关信息。相比于数据集成以及API集成这两种集成方法,方法集成有着较大程度的改进,能够在许多方面具有更加有效的作用。但是,方法集成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例如在整体性方面确定有效支架,在进行一些公共方法的把握时容易存在一定的偏离,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不利于数据的集成。
4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在煤化工行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使数据信息能够得到有效的集成,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下面就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进行研究和分析。在煤化工行业内,为了实现行业的进步和发展,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需要对煤化工行业的信息传输以及信息共享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为此,在煤化工行业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创建稳固的网络化信息平台,注重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建立相应的网络病毒防范控制机制,从而通过这三方面的努力保证煤化工行业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共享的安全性,保障煤化工行业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对于一个小型的煤化工管理单位来说,其采用了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了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在系统建设方面考虑了煤化工行业的具体环境以及具体特点,能够对煤化工行业的整体目标进行明确[6]。另外,其能够组建该地区煤化工行业的行业数据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对数据处理的性能和效率进行改进。煤化工单位应用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构建了网络系统集成系统,采用客户机以及服务器的形式,能够便于煤化工单位实现与下属单位的无缝连接,能够在线路发生故障时,采用备用线路来保证网络通信的正常进行,提升了网络数据传输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效率,帮助应用单位提升经营效率,保障稳定的经营效益。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将会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便利人们的生活,优化生产结构,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振兴.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8):98-100.
[2]高雪花.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问题分析[J].成功(教育),2013(11):209.
[3]詹剑.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分析与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9):29+99.
[4]严学来.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的简要分析[J].通讯世界,2016(11):53-54.
[5]向文娟.浅析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技术[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1):164+166.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9
目前, 在大规模系统集成中一般有两种通信方式:一是利用对讲机或在系统中使用比较成熟的通信产品如Fei Q等, 但对讲机存在距离的限制 (常规3~5公里) , 成熟的通信产品则不易与系统很好地集成与融合;另一种是调用第三方通信模块, 如Any Chat Client等, 但它的代码通常进行了封装, 后续出现问题通常很难解决, 导致风险不可控, 为系统隐患埋下了伏笔。
实时通信 (RTC) 提供了丰富的通信方式, 包括文字、语音、视频甚至是共享白板, 能很好地解决上述提到方案的局限性。系统通信从理论上讲没有距离的限制。使用RTC语音通信方案, 大大降低了风险, 做到风险可控。
1 RTC编程接口
RTC是Micro Soft公司提供的一系列实时通信客户端API, 微软官方介绍是它能够让用户通过网络建立一种PC到PC、PC到电话、电话到电话的呼叫或即时消息 (IM-Instant Messaging) , 可在PC到PC之间建立语音和视频通话, 支持在线联系人列表, 应用程序共享和白板消息可用来增强通话能力。
RTC的基本代码模型COM (组件对象模型) 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模式。定义了对象在单个程序内部或多个程序之间的行为方式。其中Client, Session和Participant对象是用于RTC通信的三大主要对象, 简要介绍如下:
Client对象:Client对象 (RTC中一个主要的通信对象) 的主要作用是设置会话的类型、参数、音频和视频设备、媒体类型以及音量。可以调用Co Create Instance函数在当前系统创建该对象。
Session对象:Session为RTC中的会话对象, 详细阐述了参与会话者的实体信息, 通过其接口可以获取会话的媒体类型、状态和会话参与者等详细信息。
Participant (参与者) 对象:微软官方对此对象的阐述是它可以使用户获得一个参与者的名字 (name) 、URI (统一资源标识符) 和状态 (state) 。
Buddy (伙伴对象) 和Watcher (观察者对象) 主要用来对RTC中的现场信息进行管理, 分别介绍如下:
Buddy (伙伴对象) :用于管理、设置和检索有关联系人的信息, 通过IRTCClient Presence::Add Buddy方法创建。
Watcher (观察者对象) :用于检索有关观察者 (已将您添加为联系人的客户端) 的状态和其它信息。通过IRTCClient Presence::Add Watcher方法创建。
RTC基本开发框架如图1所示:
2 在软件中实现RTC通信功能
2.1 初始化RTC客户端接口
首先创建一个RTC客户端COM对象, IRTCClient*m_p Client
然后通过以下函数获取接口, CLSID_RTCClient作为该函数的参数标识:
若获取接口成功, 必须对其进行初始化才能继续使用该对象, 方法如下。
2.2 选择通信类型
调用Set Preferred Media Types来实现, 第一个参数是通讯设备和类型:
一般默认设为RTCMT_ALL, 即支持所有RTC的通信设备和类型, 除非用户指定支持某一单独的类型, 如只作为语音发送端, 可以选择RTCMT_AUDIO_SEND。
2.3 会话的初始化
调用接口函数put_Event Filter设置过滤器, 接收感兴趣的媒体类型事件:
然后还需要注册一个事件类CRTCEvents来处理相应的事件, 方法如下:
至此, 会话的初始化完成, 可以接收到RTC的事件进行处理了。
2.4 处理RTC事件
RTC事件的处理函数On RTCEvent中, 伪代码如下:
2.5 创建通信会话
会话初始化成功之后, 创建一个通信会十分简单, 只需调用Make Call函数并键入对方的IP地址即可:
2.6 关闭会话
要关闭一个会话, 需将通话的RTC对象结束掉。如果RTC通话客户端为一个单独的窗体, 只需结束窗体程序, 对象自然而然也就随之结束, 如果是被集成到一个其他程序中, 则要调用Shut Down () 方法来彻底关闭会话对象。
3 结语
微软提供的RTC接口API功能丰富, 操作简单, 是语言通信方案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 对于计算机之间进行的音视频呼叫则只能支持点对点的通信, 若加入第三方通信用户, 则必须结束掉一个客户对象, 再与第三方建立通信。针对多用户的要求, 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由于RTC中每个Client对象只允许创建一路音视频, 考虑创建多个RTC Client对象, 仍然采用RTC提供的接口。
参考文献
[1]徐亮.基于RTC通信软件的语音留言功能的系统实现[C].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邓中亮, 唐熊.WindowsCE SIP协议终端软件实现[J].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 2008 (24)
[3]赵秀芳.基于SIP的视频会议服务器的设计、实现与分析[C].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4]白天力.基于RTC技术的即时通信软件的研究与设计[C].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S”技术集成及其应用研究 篇10
1.1 全球定位系统(GPS)
1)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卫星系统、地面控制系统和用户接收机3个部分组成。GPS定位分为标准定位服务(SPS)和精确定位服务(PPS)两种。
2)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支撑。GPS的定位实质是一个空间后方交会。实践中,为了提高精度,一般需要采用GPS差分定位(DGPS)和GPS广域差分定位(WADGPS)技术。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1)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在计算机软件、硬件支持下,对具有空间位置含义的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存储、查询、运算、分析、表达的计算机软件平台。
2)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背景。进入21世纪,GIS已步入第四代GIS的发展阶段:由面向地图处理转向面向客观空间实体及其时空关系处理;由以系统为中心转向以数据为中心,实现空间数据与服务共享。真四维时空GIS就是目前GIS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
1.3 遥感(RS)
1)遥感(RS)是在与目标不直接接触的情况下,判定、量测并分析目标性质的一种技术。
2)遥感(RS)技术背景。目前,遥感正朝着多平台,多尺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并且多元数据的融合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利用高分辨率卫星与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叠加可以实现地表真实三维景观再现。
2 “3S”系统集成
迄今为止,“3S”技术结合与集成已经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但很多研究还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三者的结合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RS和GIS集成;RS和GPS集成;GPS和GIS集成;RS,GPS和GIS集成。
2.1 RS与GIS集成
1)RS与GIS的理论集成。目前,对两者结合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RS与GIS集成的基本出发点是:RS可为GIS提供可靠的数据源,而GIS可以为RS影像提供区域背景信息提高其解译精度。RS与GIS可以在数据、平台和功能三者之中的任一层次上进行集成,其目标是非实时数据处理,通常采用非同步方式[1]。
GIS支持从遥感影像数据中自动提取语义和非语义信息,发挥定位和导航的功能(见图1)。目前,在空间多元分析中,已广泛把RS图像和地图相结合,同DTM相结合,以及与地物的物理化学特性相结合,以提供分析手段。两者集成的难点是RS影像信息的自动识别和提取,该问题仍未能彻底解决[1]。
2)两者结合的方式和应用。GIS与RS相互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系统,需要设计出有效的数据结构模型及空间数据的管理系统(见图2)。国外已研究出此系统,如美国NASA国家空间实验室的地球资源实验室发展的ELAS系统[2]。两者结合主要用于环境动态检测、灾害损失评估、图像处理等方面。
2.2 RS和GPS集成
1)RS和GPS的理论集成。从以GIS为核心的系统角度说,GPS和RS都可看作数据源获取系统。然而,GPS和RS分别具有的独立功能,可以互相补充完善对方,利用GPS可以实现RS卫星资态角度测量、摄影测量内外元素的测定、航测控制点定位、RS几何纠正点定位、数据配准、样地定位、同步地物光谱测地定位等。这就是GPS和RS结合的基础。
GPS与RS结合的关键在硬件,即GPS与RS传感器的结合。二者的结合就是要实现在无地面控制点(GCP)的情况下空对地的直接定位。可以采用同步集成方式,也可以采用非同步集成方式。
2)GPS和RS结合的应用。DGPS(差分GPS)实时数据进入RS系统,可实时显示、纠正、校正RS图像。两者结合可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监测、农田面积监测和产量预估监测等。
2.3 GPS和GIS集成
1)GPS和GIS的理论结合。目前,两者结合一般用GIS中的电子地图结合GPS的实时定位技术为用户提供一种组合空间信息服务方式,通常采用实时集成方式。从严格的意义上说,GPS提供的是空间点的动态绝对位置,而GIS提供的是地球表面地物的静态相对位置。二者通过同一个大地坐标系统建立联系。GPS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
2)GPS和GIS结合的方式和应用。第一,GPS(单机定位)+栅格/矢量电子地图。这是早期的结合方式,主要用于导航、查询。但由于精度的问题,单机定位大多被差分技术取代。第二,GPS(差分定位)+栅格/矢量电子地图。用于监测网络,指挥系统。第三,GPS(差分定位)+动态图层动态数据更新。动态图层接收GPS的定位测量数据,经处理后,以坐标形式对地图进行更新[2]。在实践中,两者集成还可用于、公安侦破、交通指挥调度等。
2.4 “3S”集成
1)“3S”理论集成。自动、实时地采集、处理和更新数据,智能式地分析和运用数据,为各种应用提供科学决策咨询服务无疑是“3S”集成追求的目标。“3S”整体集成包括以GI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和以GPS/RS为中心的集成方式。前者的目的主要是非同步数据处理,通过利用GIS作为集成系统的中心平台,对包括RS和GPS在内的多种来源的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处理、动态存储和集成管理。同样存在数据、平台(数据处理平台)和功能3个集成层次,可以认为是RS与GIS集成的一种扩充。后者以同步数据处理为目的,通过RS和GPS提供的实时动态空间信息结合GIS的数据库和分析功能为动态管理、实时决策提供在线空间信息支持服务。该模式要求多种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平台集成,同时需要实时通信支持,故实现的代价较高[1]。
2)“3S”集成的关键理论和技术。单纯从软件实现的角度看,开发“3S”集成系统在技术上没有多大的障碍。目前,一般工具软件的实现技术方案是:通过支持栅格数据类型及相关的处理分析操作以实现与RS的集成,而通过增加一个动态矢量图层以与GPS集成[2]。但是,在理论技术上还存在许多问题,李德仁认为“3S”集成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3S”集成系统的实时空间定位;“3S”集成系统的一体化数据管理;语义和非语义信息的自动提取理论方法;基于遥感影像的GIS数据库的快速更新方法;可视化技术理论与方法;系统中数据通信交换;系统设计的方法及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工具的研究;系统中基于客户机/服务器的分布式网络集成环境[3,4,5]。
3)“3S”集成的应用。“3S”集成已经在测绘制图、环境监测、战场指挥、救灾抢险、公安消防、交通管理、精细农业、地学研究、资源清查、国土整治、城市规划和空间决策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5]。随着对“3S”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领域还在不断扩大。
3 “3S”技术集成的实际应用
目前,河南省测绘局地理信息中心与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河南省三维遥感影像应急指挥系统就是一个例子。系统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多源数据集成技术,海量空间数据库构建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依托河南省人民政府应急平台软硬件环境,利用覆盖河南省的2.5 m的SPOT-5卫星影像,1 m的IKONOS卫星影像,0.6 m的Quick Bird卫星影像等获取正射影像图(DOM)叠加数字高程模型(DEM),并且添加专题数据建立多尺度、多分辨率的满足网络三维快速浏览的影像数据库,为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提供河南省三维空间信息支持以及三维快速漫游。当某地区发生特殊情况时,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迅速锁定目标,利用三维GIS技术的便捷分析查询功能集成GPS导航功能,实现基于三维影像的出行导航,由于基于目的地具有三维影像特征,使地图更加直观,使得救援人员快速到达目的地,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遥感技术还可以以数字图像方式提供城市范围内道路与相关因子动态变化的信息,也可以在GIS中作为导航电子地图使用。
4 结束语
建立以“3S”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测绘体系,是实现测绘技术和产业向着集成化、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的正确道路。近几年正是地理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以“3S”为支撑的技术体系必将在地震防灾、基础设施、移动导航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毛政元,李霖.“3S”集成及其应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6(3):385-388.
[2]张正栋,邱国锋,郑春燕,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应用与工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3]李德仁.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J].遥感学报,1997,1(1):64-68.
[4]席科,李明德,张香娟.RS与GIS的结合在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6(1):38-42.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 篇11
关键词:砂石加工系统 工艺 技术 人工砂 应用
中图分类号:TV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0(b)-0078-02
1 概述
从20世纪50年代江西上犹江工程开始,中水十六局就为满足工程对混凝土骨料的需要,独立进行了各项目的砂石料系统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管理。20世纪90年代初之前主要为天然砂石料,如沙溪口、水口、高砂、水东等水电站的等天然砂石加工系统。进入90年代后期,随着水电开发的步伐加快,水电站向缺少砂卵石的深山峡谷推进,这为人工砂石技术的成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中水十六局研究开发了全干法、半干法、湿法等人工砂石生产工艺技术并应用在福建棉花滩、广西百色水利枢纽、福建周宁多个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的建设中。
中水十六局已建成运行的砂石系统多达20处以上,工艺从全干法到半干法、湿法生产,原材料类型从硬岩(花岗岩、辉绿岩)到中硬岩(灰岩、酸性碎斑熔岩)。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的研究摸索,总结出一套根据各工程的料源、骨料质量要求,按粗、中、细三段破碎+制砂立轴破碎机的人工砂石主要手段的生产工艺模式。其主要的特点如下:
(1)砂石加工“多碎少磨,以破代磨,破磨结合”;
(2)干法制砂中增设粗砂整形和脱粉机,以控制砂的细度和石粉含量等等;
(3)采用计算机集中控制、摄像监控,少人值班,系统实现自动化;
(4)注重环保,营造“绿色粮仓”,根据各生产阶段采用喷水雾、抽风及局部封闭等措施控制粉尘;
(5)生产污水经过沉淀--循环系统进行回收再利用。
2 中水十六局砂石加工系统工艺特点
2.1 全干法生产工艺
为满足碾压砼对人工砂中石粉含量的需求,中水十六局开发了全干法工艺生产人工骨料并取得了成功。该工艺最大的特点是在整个系统加工过程均不加水并在整个与制砂有关的环节中均采取遮挡防雨措施,同时皮带机机头处采用合金橡胶清扫器,增加石粉回收。用该工艺生产出的人工砂石骨料不仅产量高、质量好,而且用此工艺生产的人工砂石粉含量高,拌制的混凝土可碾性好,可减少了胶凝材料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1]全干法生产不会产生水污染,适宜岩性较硬岩的岩石。缺点是易造成一定的粉尘污染。
典型的全干法生产工艺流程如图1。
2.2 半干法生产工艺
为解决岩性较软、含泥量较大,人工砂石粗骨料裹粉严重等问题中水十六局在全干法生产工艺的基础上采用了半干法生产工艺。根据料源质量又可细分为两种稍有不同的工艺。一种以湿法为主的半干法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在预筛分设洗石机,对粗碎后的混合石料进行冲洗,去除泥块,然后进入筛分楼喷水进行分级筛分,各级粗骨料分别进入成品料仓。[2]部分中小石和经直线振动筛脱水后的粗碎料进入制砂料仓进一步脱水;而从制砂料仓→立轴破制砂→二级筛分→成品砂仓为干法生产,并设遮挡防雨措施。另一种是以干法为主的半干法生产工艺,该工艺是在粗碎进料口设弃料皮带机,将<20mm的细渣作为弃料,只是在各级粗骨料进入成品料仓前设筛分机进行喷水冲洗,去除裹粉,其余均为干法生产。半干法生产的砂石骨料质量稳定,粉尘污染小,适宜各类料源。但污水处理量大、且处理费用高。
典型的半干法生产工艺流程如图2。
2.3 湿法生产工艺
各级筛分均设喷水冲洗,适宜加工天然河卵石料或只生产常态用砂的人工砂石加工系统。湿法生产工艺的成品质量有保证,但砂脱水困难、污水处理量大、费用高。
典型的湿法生产工艺流程如图3。
3 人工砂替代天然砂的前景
目前国内建筑市场用砂主要来源于各江河开采的天然河砂。但天然砂石资源是一种地域性资源,短时间内不可再生。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消耗了大量的天然砂资源。我国不少地区已出现天然砂或天然砂资源迅速减少的情形,目前北京、天津等一些大中城市周边和许多地区天然砂资源已近枯竭。天然砂石采挖对河道具有相当的破坏性,对自然生态也有一定的不利影响。[3]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进步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逐步加强与完善,农田、河道环境保护的措施也会逐渐强化,天然砂资源可开采量的减少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天然砂石料已经不适宜再进一步的开采使用。
以人工砂替代天然砂石,将是缓解和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建立高产、低耗、环保的砂石生产系统生产优质人工砂石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人工砂石与天然砂石相比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可以人工调配各档骨料的级配,砂的模数可以人工控制;可以充分利用废弃的各种尾矿或废石达到综合利用的目的等,而且原料就地取材,加工快捷,产品统一,质量稳定。
目前,日新月异的高性能砂石加工设备以及“自冲击破碎”等理论的发展,为人工砂替代天然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水电行业,人工砂已经基本取代了天然砂,成为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水电十六局等一批水电施工企业已经开始了将人工砂应用于其他行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4 结语
我国人工砂石技术历经40年的发展,从逐步摸索到不断创新应用,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相对于天然砂石,人工砂石在系统建设周期、产品质量、经济性、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人工砂石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取代天然砂石,成为我国工程建设真正的粮仓。
参考文献
[1] DL/T 5098-2010,水电工程砂石加工系统设计规范[S].中国电力出版社.
[2] 李秀梅.大型水利水电砂石加工系统的设计[J].矿山机械,2010(23):81-84.
安防系统技术与应用 篇12
目前安全防范系统可以理解为一个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涵盖了控制、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系统。主要实现对特定环境空间的安全防范监控, 具备集中性和远程性。一个安全有效的安防系统不仅能够准确感知危险因素 (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 , 而且能够根据这些情况触发相应的动作, 实现报警联动。对于可能引起事故因素, 提前发出警报, 实现防患于未然。
2 电子巡更系统
“电子巡更”系统的推出, 使工作人员能够更加投入的工作, 做到认真负责。起到了“电子督察”的功效。维护简单方便, 操作人员简单易懂, 让工作人员养成了良好的工作习惯, 自觉主动的做好巡检工作, 提供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觉性和积极性, 确保现场安全工作认真贯彻实施。
“电子巡更”系统的推出, 让安全管理工作与电子技术完美结合。巡查点的合理设置, 使现场形成了一张全方位的安全网, 使工作更为有效, 排除了工作人员难以察觉的安全隐患, 节省人力资源。形成了整体的、全方位的、高效率的服务体系。
将信息钮安装在现场需要进行巡视检查的位置, 同时在系统软件中将信息钮的代码与地点编号一一对应, 再将其进行分类的处理。当工作人员巡检时, 用巡检器读取设备上信息钮中的相关信息, 并将巡检设备情况采集记录下来。巡检工作结束后再通过通信器将数据传入相应的计算机系统中, 计算机将数据核查, 统计出巡检时间, 异常情况等, 并可图形化显示各点情况, 清晰直观。
在生产现场, 巡检人员将手持的巡检器前端对准安置在现场的非接触感应式巡检点后, 巡检器会自动采集设备现场信息, 其中包括何人、何时 (巡检器记录的时间已精确到秒) 、哪个巡检点、属于哪条线路等一系列相关信息;之后该位置相应的若干作业指令会逐条显示在巡检器上, 指导巡检人员完成巡检工作;所有数据都被记录在了巡检器内存中, 内存容量可更加需要作出要求, 再将其信息上传到相应计算机的巡检系统中, 能够做到随时的调出、查询、统计。
巡检器将巡检结果信息上传给计算机中的巡检管理系统, 在其系统软件的配合下, 将其中的数据, 也就是现场巡检的记录情况, 进行科学的分析处理, 实现巡检工作的计算机处理方式。系统将清晰提示出, 是否有漏检和其他的一些可能的非正常情况。配合打印机将会以报表、统计模型、双曲线图等现场人员需要的形式展现出来。做好工作备份, 以备将来检查。工作人员也可以对生产设备的工作状态、故障率有所了解, 有了故障及时处理, 并做好日常的维护、维修, 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使用效率, 也为现场巡更系统的改进, 系统厂家的现场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使之更为科学可靠。
3 周界报警系统
周界报警系统的组成主要是由发射器和接收器组成, 都是根据红外线原理。其原理简单的说便是当现场出现了将发射器的红外光束遮挡的情况 (这里的遮挡有一定的比例要求) , 将会启动报警装置。
主要的发射设备目前主要采用, 主动红外发射机, 其原理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为其光源, 之所以采用发光二极管是考虑到它在:体积上、重量上、寿命上, 的性价比较高的优点。
现在市面上, 探测器有单光束、双光束和4光束的, 根据现场实际需要可以做出选择。当光束成一定比例被遮挡时, 在现场值班间的报警器便会马上报警, 让现场工作人员及时查看现场情况。当然有时候也会出现由于小动物、塑料带等产生的误报警。这还要考现场工作人员做出相应排查。目前比较普遍的红外探测器有两种, 其一为根据双边凹透镜原理构成的红外入侵探测器;其二便是根据对射原理构成的红外入侵探测器。
4 电视监控系统
安防系统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便是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主要是为了建设一个安全防范现代化、高科技化的系统, 提高厂区的管理水平, 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工业电视系统可以随时监视罐区是否有可燃、易爆气体或液体出现“跑、冒、漏”现象, 外来闲杂人员、车辆非法闯入等, 对这些信息有选择地进行全天候记录、也可以实时保存录像, 以备将来查看, 采用远程图像、环境监控系统可对科学高效的管理提供极大的帮助。在厂区关键地点安装摄像机, 管理人员可对各个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保障厂区各点的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极大的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由录像系统、监视系统、控制系统三部分组成, 对于库区内的监视系统操作可分权限对摄像机进行控制, 如门卫只能对周界摄像机进行操作及观看, 消防控制室只能对罐区摄像机进行操作及观看。控制中心可同时支持储备基地内所有摄像机的实时浏览、录像和回放, 以及最优先级控制。该系统可与火灾报警系统及周界报警系统进行集成连锁控制。
针对油田厂区而言在泵区、计量间、污水处理厂等地区可设置一体化防爆摄像机:内置彩色低照度日夜两用摄像机, 配16倍预置位镜头。防护罩内置加热器、雨刷以及相应的温控器, 保障摄像机及镜头正常工作。云台、防护罩的防护等级为IP66。在罐区附近的高杆灯平台上安装压力球型摄像机:它把摄像机、镜头、云台、解码器以及CPU巧妙地包含于其中, 结构紧凑, 质量轻便, 智能安全。内置彩色低照度日夜两用摄像机, 变速云台, 360度连续旋转, 旋转速度随控制角度而变化, 防护等级为IP67。
在调控中心选用矩阵系统, 对图像进行切换、对云台、镜头进行控制, 对报警进行处理;也可接入硬盘录像机, 通过控制终端对图像进行编辑、切换、浏览、回放、存储, 也可对云台进行控制。可与火灾报警系统及红外线周界报警系统进行联动。
结语
随着安防系统的不断发展, 我国安防系统越来越现代化、智能化, 它不仅仅在油田安全生产领域, 在家庭、办公和银行等防盗窃也有更加广泛的应用。与网络、自控系统的完美结合使安防系统的发展必然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安全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增强人们的安全感, 使工作更为投入, 推出了安防系统。安防系统是治安管理的有效方式, 先进科学管理方式。使工作更为有效率, 排除了很多人为难以察觉的安全隐患, 节省了人力资料。形成了整体的、全方位的、高效率的服务体系。
关键词:电子巡更,周界,数据采集
参考文献
[1]柴寿椿.安防技术和安防系统[J].安防科技, 2003 (09) .
【应用系统集成技术】推荐阅读:
系统接地技术及应用05-25
安防系统技术与应用05-10
多级存储技术在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07-19
Ajax技术在在线考试系统中的应用研究10-27
系统仿真技术在车用燃气定价决策中的应用01-02
网络技术在分布式测试系统上的应用11-06
软考中级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下午《应用技术》真题及答案11-25
系统应用12-11
电子系统应用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