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业务系统

2024-10-18

应用业务系统(精选12篇)

应用业务系统 篇1

一、项目实施背景

1. 综合业务监测对煤化工业的重要性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 经过化学反应生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由于煤化工是新兴行业, 既包括煤炭转化技术, 又包括化学工业技术, 生产条件特殊, 不仅有高温、高压的生产条件, 同时又有易燃易爆气体及有毒有害气体, 属高危生产行业, 在生产过程中, 容易发生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事故。因此实施安全生产在线监测, 对煤化工生产企业的科学管理, 避免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家对煤化工产业安全生产的要求不断提高和企业自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大型企业都陆续实施实时监测监控系统。监控系统的实施对于改善煤化工企业的安全状况, 提高煤化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综合业务监测系统具有的功能

1. 多种方式和环境全方位展示企业生产经营信息。

在管理者的桌面、电视屏以及手机、IPad等手持终端上实时浏览工厂运行状况, 企业经营管理状况、工厂人员定位等。

2. 所有信息集成到门户首页, 登录首页即进入的信息超市。

3. 将那些只能在中央控制室才能看到的信息和数据, 通过多业务集成和Web技术发布到任何有权限的桌面和终端。

4. 不仅穿透性展示了过程管理层、执行管理层、经营管理层和决策支持层数据, 同时集成了工厂CCTV视频信号、安防保卫信息、巡检及人员定位信号。

5. 集成已有生产、经营、管理信息。综合应用业务平台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管理或IT技术, 它所涉及的范围更为广泛, 并注重于对底层数据和信息的管理。好比一座架在经营决策管理层和基本生产单位之间的桥梁, 能够有效填补相互之间的空隙。

6. 实现企业效率

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成后, 通过对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的集成, 可以使企业上层经营计划管理与下层生产经营控制管理进行有效地粘合, 将企业的生产、经营集成为一个高效运转、高效自动化的整体。从而实现企业对生产经营及时、准确、全面地监控管理, 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科学性, 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三、关键技术和实施策略

1. OPC技术

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是为过程控制设计的OLE技术, 由一些世界上占领先地位的自动化系统和硬件、软件公司与微软 (Microsoft) 紧密合作而建立的, 相对于传统的方式, OPC技术把软硬件厂商区分开来, 使得双方的工作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

2. DCS技术

DCS所谓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或称之为集散系统, 是相对于集中式控制系统而言的一种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 DCS是一个由过程控制级和过程监控级组成的以通信网络为纽带的多级计算机系统, 综合了计算机 (Computer) 、通讯 (Communication) 、显示 (CRT) 和控制 (Control) 4C技术, 其基本思想是分散控制、集中操作、分级管理、配置灵活、组态方便。

3. PLC相关技术

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 可编程控制器) 是一种电气自动化控制装置, 它使用可编程存储器内部储存用户设计的指令, 这些指令用来实现特殊的功能, 诸如逻辑运算、顺序操作、定时、计数以及算术运算和通过数字或模拟输入/输出来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或过程。

4. 实时数据库技术

实时数据库 (RTDB-Real Time DataBase) 是数据库系统发展的一个分支, 是数据库技术结合实时处理技术产生的。实时数据库可用于工厂过程的自动采集、存储和监视, 可在线存储每个工艺过程点的多年数据, 可以提供清晰、精确的操作情况画面, 用户既可浏览工厂当前的生产情况, 也可回顾过去的生产情况。

5.net

NET是Microsoft XML Web services平台。XML Web services允许应用程序通过Internet进行通讯和共享数据, 而不管所采用的是哪种操作系统、设备或编程语言。Microsoft.NET平台提供创建XML Web services并将这些服务集成在一起之所需。组成.net软件技术组件之一, “智能”客户端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 包括PC、PA、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通过互联网、借助Web Services技术, 用户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得到需要的信息和服务。

四、综合业务监测系统模型

1. 综合业务监测系统传输模型

建立高速、开放、安全、可靠的煤化工综合业务监测网络传输平台, 解决所有生产自动化子系统传输物理通道和接入问题;对所有子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发布, 完成一个信息集中管控/网络发布平台, 同时, 在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中通过Web权限认证可以看到安全、生产实时信息。

目前, 煤化工综合监测系统越来越多地采用现场总线或以太网作为站内的通信网, 将自动化销售终端、基地公用工程计量系统以及其他过程控制系统与上层监控主站连接起来。由于多总线之间协议的不一致性, 导致了上层监控软件和下层硬件设备之间通信的兼容性问题, 只能局限于专用的软件开发商和硬件生产商。

现采用OPC (OLE for Process Control) 技术统一上层监控软件和下层硬件设备之间的通信, 使系统监控主站具有很好的开放性和可移植性。基于OPC技术的监控主站的设计与实现可以完全脱离下层接口硬件, 监控软件被设计成整个监控系统框架中的一个OPC客户端的方式运行, 因此在上层监控软件和下层硬件设备之间的关键是OPC服务器, 它可实现上层和下层通信。通过OPC数据接口, 对数据源进行数据采集, 将此信息传送到实时数据库, 经过一系列的处理以后, 传送到综合业务监测平台, 实现对现场状况的动态监控。

五、综合业务监测系统结构及功能实现

1. 网络硬件架构

网络主干采用单模光纤传输 (传输速率1000M) , 将所有生产自动化监控系统设备控制层子系统连接到此网络平台上, 调度指挥通过此平台可监视各子系统内设备的运行状态, 收集所需的生产和安全参数。

网络系统设计针对信息集成、结构分层、层间相对独立的原则, 网络系统的建设根据应用的不同层次, 作如下设计:

信息层:建设信息管理网, 采用标准TCP/IP协议和以太网技术, 实现厂区各个管理部门的网络连接, 实现人、财、物以及工程项目管理的综合自动化, 能对产品运输和化工生产状况进行实时监视, 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控制层:建设综合自动化控制网, 采用工业以太网+现场工业总线来实现, 将整个区域控制器和设备监控站所采集的信息和控制信号传送给有关系统。

设备层:在设备控制层主要是工厂专业控制子系统。整个综合业务监测系统中的远程监测监控系统采用Web客户/服务器、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将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设备监测资源连接在一起, 从而实现远程监测的广域网络化。

2. 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

为了保证所有采用不同协议的不同设备、不同控制系统信息都能集成到一个统一开放的平台上, 在设计中采用了PI系统, 为全厂范围数据采集、存储和管理建立一整套单一、开放、集成的一体化应用平台。这种数据库系统可以集成所有工厂的过程数据。支持OPC通信协议, 直接与实时数据库连接。在通讯协议级实现串口 (包括RS232、RS485、RS422等) 、以太网、各种现场总线 (包括CAN、LonWorks、Profibus等) 通讯网络的相互转换, 还可以直接采集4-20mA、DI等物理信号。这种全厂范围内的数据库结构可保障工厂的管理部门使用一致的数据。

1) 数据的采集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和可靠性, 对实时数据库采集模块进行了接口的开发设计, 该接口不仅采集包括甲醇厂所使用的霍尼韦尔系统的接口 (TDC3000, TPS, Pla ntScape, Scan3000) , 还提供与烯烃厂、聚甲醛厂所采用DCS系统的连接接口, 系统可采集实时数据, 同时还能采集非连续的数据, 如实验室的分析数据, 物料的移动数据及操作改变等。并将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统一到本平台上来。

2) 数据的存储和处理

作为一体化应用平台, PI需要对实时数据、并发事件信息、事务性数据和应用数据的进行管理。在系统内部实现要保证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 (Oracle) 的无缝连接, 以方便管理应用软件的开发。系统支持毫秒级实时采集, 保存累计时限可达10年之久。该系统可对每一个数据进行出错检查, 剔除跳变的值, 坏值, 并给予可信度显示, 确保数据的可靠性。为了保证管理人员能及时了解生产状况, 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全厂范围内的内网PC上均可通过访问公司主页获取现场实时数据。可通过事件监视模块的触发, 及时预警工艺故障、设备故障和仪表故障, 通知相关人员处理以减少非正常停车或波动。

通过实时数据库相关应用和基于Web的信息发布技术解决了所有底层数据的接入问题和上层应用的集成问题, 为了满足多业务综合监测的需要, 同时将工业通讯和视频信号以及楼宇自控信息接入到系统平台上来, 以便进行综合业务的集中指挥和控制。通过.net技术将所有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整合到门户上,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单点登录系统进入综合业务平台后, 即进入了包括应用系统、控制系统、实时系统、监测系统等在内的一站式综合信息超市。H

项目背景

宁东是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7个煤化工基地、以及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宁夏将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确定为自治区“一号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有八个常委包括总书记和温总理先后到基地视察。神华集团对基地信息化建设也高度重视, 将神华宁煤做为信息化试点单位, 率先实施, 煤化工公司作为与集团公司众多煤炭单位完全不同的行业, 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人才密集的特点, 其信息化建设更具挑战性和紧迫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OPC技术、网络技术和组态软件技术相结合的远程监控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同时介绍了各个部分的技术核心、功能以及如何接口和集成, 为综合业务的集成提供了参考价值。

关键词:煤化工,监测系统,DCS,实时数据库

应用业务系统 篇2

二、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1.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管理专业性不强

虽然就系统本身而言,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的专业性较强,但在实际的管理应用过程中却无法体现出专业性。一方面源于整体的权限分配不够合理,因营销人员相对不固定,按照工号分配权限的方式使得营销业务开展面临诸多的问题,无法真正集中发挥该系统的真正价值。另一方面则是在日常管理维护过程中,没有能够确保持续的专业性,使得系统维护和运行出现脱节现象。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该系统虽然由专业公司提供基础性保障服务,但服务的实效性不强,使一些业务模块的应有作用难以发挥,妨碍了系统智能化功能的体现。

2.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在流程考核方面存在不足

虽然目前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已经得到了全方面的推广应用,但由于主客观的多重原因,导致该系统在业务考核方面功能尚未被全面应用,对于营销业务的监管依然停留在线下,而线上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效能不够明显。

三、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应用展望

1.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需有效实现与电力用户信息采集系统的对接

目前,电力用户用电信息的采集工作是提升用电服务的一个关键点。随着电力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实现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与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的对接融合,将成为电力营销业务创新的重要举措。在用电信息统计方面,该项业务目前都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去完成实现,一旦实现系统合并,使用电采集成为SG186的一个模块。那么,电力用电信息的采集不再需要配合通信网络运营商的系统,直接可以实现光纤网络信息采集,系统数据同步上传,而用电户的异常用电信息能够被加以预警,使营销人员能够及时掌握相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2.不断创新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应用模块功能

在客户关系方面,电力企业要将SG186作为一个关键的客户关系维护平台,积极通过对用户的细化管理,科学客观地对用电客户信用、市场价值、管理风险进行评估,进而降低营销的整体风险,创新营销策略,提升营销服务水平和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在用电需求调研方面,SG186系统的应用可以使用电企业更好低掌握实际的客户用电需求,对后期市场进行一个有效预测,进而能够持续有序推进电力营销业务开展,有效利用能源资源,优化整体层面的用电结构。在用电高峰期,做好资源配置,确保用电安全和效率。在新能源领域方面,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当中能够加入新的模块,进而创新系统功能,如增加充电管理模式,实现对充电设备的实时监控,提升使用安全。电力工作人员能够登录系统查询到充电电池的分布情况,自动实现充电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结合日常使用情况,进一步做好长期的应用规划,提升效能水平。在智能模块对接方面,SG186电力营销业务系统可以加入智能接口模块,实现更加开放化的管理。管理人员根据自身的管理实际需求,优化模块组合,实现系统功能的丰富化,通过有效对接,能够降低管理成本,同时提升效率。

四、结语

SG186系统的广泛应用是我国全面提升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该系统营销业务应用是电力信息化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电力营销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拓展空间依然较大,因而要不断加强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以有效提升电力营销工作的效能水平。

应用业务系统 篇3

一是领导重视,精心部署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线。该院把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作为今年的重点工作和“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检察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办公室和案管中心为主,抽调专人成立了办公室,专职负责统一业务系统应用工作。层层部署动员,分别召开党组扩大会议、部门会议和全体干警大会等会议,进一步明确统一业务系统应用工作的重要意义、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考核奖励办法等。强化考评奖惩,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工作纳入全院整体工作绩效考评,按照“一人不漏、人人过关”的原则,严格组织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检察人员,集中组织补训。同时,该院专门设立奖励基金,对统一业务系统应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

二是强化措施,全面落实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要求。其一加强应用培训,为提升干警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采取分阶段培训学习模式。其二加强硬件保障,更新了硬件设备,确保统一业务应用系统运行的基础环境,并设专人维护设备运行。其三加强制度建设,为确保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规范有序运行,先后制定了《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培训手册》、《统一业务应用系统实施细则》,分发给各业务部门。

三是突出重点,确保统一业务应用系统的运行实效。其一强化指导,部分老同志对计算机接触少、操作能力差,由系统管理员与老同志结对,面对面指导、帮助和培训。其二强化应用,成立应急保障小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解决遇到的操作应用问题,对能立即解决的,现场指导、即时解决;不能立即解决的,及时向市院、省院运维部门求解。其三强化监督。该院严格规范案件录入工作,对信息填录的主体分工、具体要求、责任追究等制版上墙,明确责任。对网上信息的填录、文书制作、权限审批、用印打印等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监督,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网上案件信息录入、流转、审批情况进行集中检查,确保案件办理和文书填写准确无误。

数字微波多业务传输系统应用 篇4

伊春广播电视微波站始建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期, 它所担负的任务是传输中央、省、市广播电视信号, 原有的传输设备为原邮电部北京通信设备厂生产的WSF8—03型模拟微波通信传输设备。由于模拟微波电路是80年代建设的, 其技术落后、传输的信息量少、信号质量差、频谱利用率低, 特别是模拟微波传输的广播电视信号质量低下, 已远远不能满足广播电视节目安全优质传输的需要。如今数字传输技术已经成熟, 使用该技术设计和生产的数字微波传输设备已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使用。模拟微波是国家广电总局明令关闭停止使用的设备, 且现已老化严重, 不能满足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需要。为丰富全市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我局决定新建一套数字微波多业务传输系统, 在伊春市广电局办公大楼和南山电视发射台之间传输广播电视信号、宽带互联网、固定电话、监控图像数据等业务。为此我们进行了研究、设计、安装调试。

2 方案选择

目前解决模拟微波传输设备所传输的广播电视信号质量差的唯一方案就是对现有模拟设备进行数字化改造。现在模拟微波设备数字化改造大体有三种体制, 即:DVB-S/C (扁平化传输体制) 、PDH (准同步数字传输体制) 和SDH (同步数字传输体制) 。这三种传输体制各有优缺点, 通过这三种数字传输体制优缺点的对比, 我们认为:SDH (同步数字传输体制) 技术先进, 但所需建设资金大, DVB-S/C (扁平化传输体制) 改造所需资金少, 但技术落后, 没有发展前景。采用PDH (准同步数字传输体制) 45Mbps设备对广播电视模拟微波电路进行数字化改造, 是一种经济可行, 有发展潜力的方案, 也符合《广发技【2003】1060》文件精神。因此我们采用了桂林南方通讯设备公司引进日本NEC技术生产的SMART—2000A型45Mbps8GHz数字微波设备和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H5001综合业务接入设备对伊春市广电局办公大楼至伊春南山电视发射台的模拟微波进行改造设计, 具体方案框图如图1所示。

该套数字微波设备主要由LRF2000 DVB—ENCODER编码器、LRF2200 DVB—DECODER解码器、H5001综合业务接入设备、45Mb分复接设备、QPSK调制解调器 (室内单元IDU) 、微波收发信机 (室外单元ODU) 及天线组成。

3 设备选取

3.1 LRF2000DVB-ENCODER编码器

3.1.1 编码系统简介

LRF2000系列数字视频编码设备采用MPEG-2标准对视频图像进行数字压缩编码。该设备具有演播室级的图像质量, 可应用于模拟电视传输的数字化改造, 多媒体数字综合业务网, 专网的增值业务以及广播电视节目全面数字化的需求。LRF2000具有非常灵活的输出接口, 可以适应SDH、PDH、光纤传输设备等各种通信接口, 适用于图像传输、图像监控、会议电视、多媒体通信。LRF2000 DVB-ENCODER/编码器把一路视频、两路音频信号用MPEG-2标准压缩成标准的TS流, 采样格式4∶2∶0或4∶2∶2 (B型机) , 传输速率2~50M, 分辨率720×576 (PAL) 25Hz。系统采用单芯片方案, 音频压缩, 视频压缩及复用使用一个芯片, 保证了音视频信号的同步。

3.1.2 编码器设备的组成及功能

编码器的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编码器的功能:LRF2000编码器主要由编码压缩板、A/D转换板、输出接口板、显示控制板、电源模块等组成, 编码压缩板主要完成音视频数据的压缩编码及数据流的复用, A/D转换板完成音视频信号的A/D转换, 输出接口板的主要功能是把并行的TS流信号转换成四路标准的2M接口、DB25并行口、同时加入纠错码, 显示控制板主要完成LCD显示、键盘控制及初始化系统。

3.2 LRF2200 DVB-DECODER解码器

3.2.1 解码器系统简介

LRF2200解码器基于公认的国际标准MPEG-2及DVB标准, 这两个标准已被我国广电部门所接受, MPEG-2是一种高质量的视频压缩标准, 其图像格式采用720×480像素, 传输速率2~50M, 像素和传输率均为MPEG-1的4倍.MPEG-2标准是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的用于演播室、干线传输、有线电视分配的电视数字化唯一标准。

LRF2200解码器是专业广播级数字化视频产品, 是我们国家数字电视计划中的主要前端产品, 解码器的功能是把接收到T S流解码输出标准的音视频或S D I信号、SMPTE信号。

3.2.2 解码器设备的组成及功能

解码器的原理方框图如图3所示。

解码器的功能:LRF2200解码器由解码器主板、2M接口板、遥控接收显示板、电源模快四部分组成, 解码器主板主要完成TS流的解复用、视频解码、音频解码等功能, 2M接口板主要完成2M输入的选择、TS流合成、去纠错, 遥控接收显示板指示电源及锁定指示、OSD控制。

3.3 H5001综合业务接入设备

3.3.1 概述

H5001综合业务接入远端设备是H5000小型化的产品, 适用于用户端, 可将业务分配到2个方向。

容量为6路话路, 1路100Base-Tx互联网接口, 1路N×64kbps V.35数据接口和1路RS232接口。

3.3.2 连接接口

(1) 数据接口:系统板后端的DB25插座 (后面板标识:V.35×2) 是用于连接V.35数据接口的。

(2) 互联网接口:系统板后端的RJ45插座 (后面板标识:10/100Base-Tx) 是用于连接互联网接口的。

(3) 音频和EM信令接口:系统板后端的DB44插座 (面板标识:Audio/EM) 是用于连接音频和EM信令信号的。

(4) E1接口:H5001在后面板提供75Ω的E1接口六路, 其中两路为成帧的E1接口 (FE1) , 四路为非成帧的E1接口 (E1) 。E1接口采用CC4型同轴电缆插座。Rx和Tx分别标识E1信号的输入、输出。

(5) 接地端子:为保护本设备及使用人员的安全, 使用时必须将机箱上的接地端子 (屏蔽地接线座) 与机房保护地可靠连接。

3.4 45Mb分复接设备

3.4.1 45Mb分复接设备概述

45Mb分复接设备包括E1接口单元、DS3接口单元、复接分接单元、监控单元和电源等部分组成, 该设备专门提供E1/DS3之间的转换, 它可实现21个E1 (2048kbps) 支路数字信号与1个DS3 (44736kbps) 群路数字信号之间复接功能与分接功能, 确保数据的透明传输。Smart系列45Mb分复接设备采用了最新的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 并采用数字锁相、时钟提取和强抗干扰的E1输入接口技术, 大大减少了外围电路, 因而使设备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强、抗干扰能力优异、功耗低、体积小、功能齐全等优点。

由于对标准的支持, 45Mb分复接设备具备很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凡是以E1接口的数字终端设备, 均可以通过本设备与45Mb数字微波或SDH光网干线链接, 因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45Mb分复接设备的面板上提供了丰富的状态指示灯。同时将全部告警状态指示通过ALM插座输出, 供网管监控系统采集使用。

3.4.2 45Mb分复接设备主要技术指标

(1) 系统容量

21个2.048Mbps准同步数字通道。

(2) DS3接口

(1) 接口数量:1×DS3/G.703

(2) 比特率:44736kbps±20ppm

(3) 码型:B3ZS

(4) 阻抗:75Ω (BNC)

(3) E1接口

(1) 接口数量:21×E1/G.703

(2) 比特率:2048kbps±50ppm

(3) 码型:HDB3

(4) 阻抗:75Ω (BNC)

3.5 QPSK调制解调器 (室内单元IDU)

数字调制器主要的任务是将编码压缩的节目信号调制到70MHz中频频带上, 然后再将中频信号调制到微波上去, 数字调制方式不同, 传输效率也不同。45Mbps调制器采用QPSK调制方式, 将45Mbps的数字信号进行整形、单双变换、差分编码并调制到70MHz的载波上。调制器的原理如图4所示。

解调器采用相干解调方式即是利用两个相互正交的参考相位载波进行相干检测 (即同步解调) 并经过差分译码、双单变换输出45Mbps数据信号。采用QPSK相位调制方式, 系统抗噪性能最好, 频谱利用率较高。设备结构简单, 特别适合远距离多跳长站距数字微波传输。解调器的原理如图5所示。

3.6 微波收发信机 (室外单元ODU) 及天线

该套数字微波传输设备的户外部分共包括两部分:即ODU部分与天线部分。ODU部分面板共有四个端子, 分别是:

(1) 收信电平指示端口 (RSSI) :发信ODU该端口不使用;收信ODU该端口指示射频接收电平。

(2) 室外单元机壳接地端子 (FG) :机壳地与避雷地可靠连接。

(3) 室外单元的天线端口 (ANTENNA) :室外单元的天线端口通过尾缆连接到天线。

(4) ODU与室内单元的连接端口:ODU该端口通过N型同轴电缆连接IDU中频端口。

其次为天线部分, 小型天线通常安装在铁塔上, 按天线的安装要求实施。安装收发天线馈源时极化方式要一致, 安装天线时还要考虑到天线的方位角、俯仰角调整的方便性。

ODU就近固定在天线的下方, 然后用尾缆将天线与ODU连接上, 并在接头部位做好防水处理。在天线与ODU安装完毕后, 将系统电缆的一头与ODU连好, 另一头顺着走线架送进机房内接IDU, 系统电缆每隔2~3米间隔用管夹固定在走线架上。

天线的支架和ODU的接地端子必须用有效的地线接到避雷地上。

4 结束语

应用业务系统 篇5

临沂铁通固网彩铃业务系统组网及应用

简述中兴彩铃业务系统的`组网及各功能实体,并以临沂铁通彩铃业务系统建设方案为例,论述固网彩铃业务系统的实际应用及业务开通时的数据配置.

作 者:宁丽丽 作者单位: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临沂分公司刊 名:上海铁道科技英文刊名:SHANGHAI RAILWAY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2009“”(3)分类号:U2关键词:固网彩铃业务 组网 应用 数据配置

应用业务系统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运营 应用 拓展

中图分类号:TN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173-01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用户数日益庞大和用户需求的多样化,通信行业传统方式营销方式中产品与客户需求匹配难度大、营销协同要求高、一线销售复杂度高、营销管控难度大等问题制约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发展。通信行业有必要建立一套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来支撑移动互联网应用业务的发展。

1 系统集成的能力

1.1 集中数据分析能力

集成移动用户全视图信息库,整合用户信息、特征、偏好数据,提供客户分群取数、自助取数、外部数据导入等数据提供能力。

1.2 销售活动管理能力

实现销售活动从策划、审批、执行、评估全过程的电子化的管理。系统具备规范预设功能,可通过系统预设,将流量包适配推荐、新入网用户辅导等标准动作,通过系统自动实现活动加载、渠道适配、渠道营销以及客户反馈信息的闭环管理。

1.3 渠道协同运营能力

集成基于短信、彩信、WAPPUSH、邮箱、维挽系统、客服系统、营业系统等渠道为主的智能化销售服务能力,提供订购、退订能力互通,提供销售服务过程与结果的及时展现。

2 系统的应用

2.1 流量沉默用户唤醒工作

通过系统可以挖掘流量沉默用户,并且可以通过用户群分类开展唤醒营销,提升移动用户流量活跃率。

2.2 流量活跃用户提升工作

通过系统可以针对不同流量消费层级用户开展流量用户提升等促销活动,实现流量用户提升户均流量。

2.3 开展流量服务营销工作

以流量经营为突破,可以开展用户流量阀值提醒服务及流量包适配销售工作,提升客户感知,促进流量包销售。

2.4 互联网应用业务销售工作

通过系统可以筛选用户信息、特征、偏好数据,分类开展互联网应用业务的针对性宣传与营销,支撑互联网应用业务规模发展。

2.5 新入网用户自动辅导工作

通过系统配置自动触发的营销活动,如:系统每天自动对新入网用户发送关怀和辅导彩信,培养用户习惯,拉动流量提升。

2.6 支撑针对性维系及营销工作

通过系统可以开展各类针对性的维系及营销工作,包括移动中高端用户生日关怀、各类客户端宣传推广以及各类时点营销活动等。

3 系统拓展思路

基于移动互联网业务适合集中运营的特征和电子渠道到达用户的及时、便捷、个性化特征,以及基于目前的数据分析能力、电子渠道的集中销售服务能力,移动互联网运营系统还可以承担以下工作。

一是存量用户价值提升工作。对存量用户进行细分,开展针对性营销服务,如:针对客户的特征、行为及偏好等,开展产品、应用、终端、套餐的针对性推介与订购,热点内容与活动的推介与宣传等,提升存量用户价值。

二是集中开展线上维系工作。面向移动用户提供集中化、即时化、(服务模式)标准化、(服务内容)个性化的客户维系服务工作,包括开展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流失预警挽留、潜在客户识别、客户异动分析、满意度调查、忠诚度分析、交叉营销、套餐匹配、渠道偏好分析、关联关系识别等。

三是支撑对特殊用户维系的派单工作。通过数据分析,按照客户特征或地域维度,对目标用户的对应渠道开展派单工作,如集团客户、关键信息突变用户等。系统支持目标用户清单、目标用户特征、派单要求展现,支持业务结果呈现与考核结果呈现。

4 结语

移动互联网应用逐步成为用户信息消费的主体,而传统营销方式诸多问题制约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的规模发展。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系统具备精准分析、精确营销、精细服务能力,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客户消费层次的不断提升,客户的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将越来越明显,基于集中化、精确化、电子化、自动化的移动互联网业务运营支撑模式将成为通信行业发展移动互联业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吴传宝.精确营销及其在电信企业的应用[J].通信管理与技术,2006,3(6):1-2.

[2]Alex Berson,StephenSmith,KurtThearling著.构件面向CRM的数据挖掘应用[M].贺奇,郑岩,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应用业务系统 篇7

随着电信业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客户选择电信业务及电信企业的余地越来越大, 电信企业之间对客户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不断的价格战, 导致电信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增量不增收”现象, 大量低忠诚度的客户转网或变更业务。电信企业虽纷纷开展具有一定优惠期限的活动以降低客户的流失率, 但优惠期结束后, 很多客户仍然纷纷离网或弃卡重新入网以换得新的优惠, 也造成了企业收入的下滑和客户发展的低效率、高成本。另一方面, 电信客户近年来高速增长, 形成了需求差异很大的客户群;适用于不同客户群的各种新业务不断推出, 电信企业需要通过细分市场、细分客户群, 将最合适的业务推销给最需要的客户, 以实现业务和客户的最佳匹配。

在这种局面下, 如何运用科学的经营分析方法, 实现精细化管理和营销, 以高质量的服务吸引、留住客户, 扩大市场占有率, 就成为当前电信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淄博联通积极采取各项措施, 利用规模发展和重点突破, 实现了移动业务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市场精细化营销水平和深度运营能力的不断提升, 各种经营分析和营销活动对后台支撑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先的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经营分析和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此, 为向市场一线提供可靠、精准、灵活、高效的支撑系统服务, 淄博联通信息化支撑中心今年5月份开发建设了移动业务综合支撑系统, 8月正式上线, 并收到了初步成效。

2 移动业务综合支撑系统的建设目标

移动业务综合支撑系统的建设目标, 是建立面向企业运营的统一数据信息平台, 为移动业务的客户服务、市场营销、经营决策、业务实施、渠道管理等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撑, 同时进一步支持市公司对所属分公司、电话局、营销中心、营销经理等经营活动的管理和指导, 为企业的精细化运营提供系统数据基础支撑。

3 移动业务综合支撑系统的功能

3.1 经营分析

系统基于OLAP的多维分析技术, 按照轴、面、群的分析方法, 对移动业务指标从品牌、客户变化、ARPU值、时间、地区、用户特性等维度进行层层分解, 并对分解出的群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客户数、收入、发展量、增值业务等。分析粒度覆盖分公司、营销中心、电话局、渠道经理、代理商、营销经理各个层面, 提供日报、月报、自定义时间段的相关统计数据, 对各级营销部门都提供全面的支撑。系统还重点对各类营销活动进行质量和收益分析, 为各项经营决策提供辅助分析工具, 有效避免“增量不增收”情况的发生。

3.2 客户消费分析

系统提供未出账用户分析、优惠到期预警、客户消费层次分析、消费异动预警、客户流失分析、客户增值业务分析等功能, 与前台营销、维系等市场经营活动充分结合, 为前台的营销和维系活动提供目标客户清单, 使相关工作有的放矢, 大大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3.3 渠道管理

系统为渠道管理人员提供对渠道业务发展情况的分析、考评与监控的工具, 保证渠道管理的高效有序。具体功能包括:渠道信息管理、渠道业务统计分析、渠道绩效考核、渠道星级管理、渠道经理走访管理、渠道信息短信收发平台、佣金稽核等。

通过绩效考核与星级评定, 对渠道的市场拓展、业务宣传、客户服务、新业务营销等方面予以考核奖励, 提升社会渠道的积极性和忠诚度。

通过渠道预警功能, 对渠道监控开卡量、发展量等情况到达预警阀值时自动生成预警短信, 依据预警级别自动发送给渠道经理直至相应管理人员, 以提升社会渠道的控制力和发展效能。

通过短信平台, 实现佣金短信通知, 做到及时发放, 奖罚透明;另外, 系统通过短信向代理商实时发送各类通知信息和实时指标进度, 实现基层渠道服务的信息直达, 简化中间传递环节, 缩短信息传递时间。系统还面向代理商建立短信建议平台, 并可跟踪、监控建议处理结果, 加强双向沟通, 促进渠道管理的不断完善, 提升社会渠道的满意度。

通过物料管理功能, 实现宣传物料发放和库存管理。通过定制机管理, 实现对定制机使用的全面自动稽核管理。

3.4 营销绩效考核

通过系统, 还可为各级营销部门和人员制定计划任务, 并提取各部门和人员各项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对员工绩效实现全面量化考核, 为公司推出的各项营销劳动竞赛提供全面支撑。

3.5 客户维系管理

系统将所有在网客户分解到电话局和营销经理, 营销经理对各自名单上的客户进行维系。营销人员可以通过系统查看自己负责客户的收入、欠费、流失、消费异常等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欠费催缴、客户挽留等工作, 有效避免客户流失。

3.6 动态报表与动态考核

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了各项功能的动态管理和可扩展性, 通过动态报表功能, 技术人员可以自定义实现新增报表的开发, 及时有效地支撑前台的统计需求变化。动态绩效考核功能不仅实现了对考核对象的动态设置, 对于考核指标还可实现动态配置, 其中新增自动指标还可由技术人员配置后台自动生成算法, 最大程度地适应考核管理不断变化的需要。

4 移动业务综合支撑系统的应用效果

系统上线后, 有效弥补了Info系统对区县以下统计支撑的不足, 全市156个各级营销部门和1100多名营销经理可以方便地提取各自的收入、发展、欠费等情况, 并对各项营销活动做全面的质量分析;同时还可提取各类营销维系工作所需的目标数据, 有效指导了日常的经营分析和营销工作。通过对各类竞赛活动、绩效考核的支撑, 对部门和员工绩效实现了全面量化考核。在渠道管理方面, 为渠道经理和代理商提供了管理和服务平台, 提高了社会渠道的掌控能力, 实现了对全网渠道的有效监控和管理, 为渠道管理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 结束语

业务系统运行及应用的分析与研究 篇8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深化应用阶段的到来, 在信息化深化应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影响系统深化应用的问题,如系统自身操作复杂、人机界面不友好、不易应用等,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文主要从系统的应用情况、运行情况和保障措施的实施方面展开分析,总结系统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运维和保障措施,更加有效地促进系统的深化应用。

1 系统应用分析

1.1 系统易用性分析

系统易用性分析主要包括易理解性、易学习性和易操作性3个方面,如用户界面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快捷键和菜单选项是否具有通用性、对话框按钮的位置、数据输入和输出方式等。针对易用性方面的问题应充分调研并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适时联系开发厂商对系统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界面友好度,让其最大限度地符合不同文化程度人员的使用。同时,针对系统不易用的方面,重点加强用户操作的培训,提高用户的认知度和熟练度。

1.2 系统各功能模块使用度分析

对系统各项功能的用户点击率进行统计分析,会出现以下3种情况。

1)如果点击率很低或为零,说明该功能模块使用很少或根本没有人使用,应进一步分析问题原因,促进功能应用。

2)如果有点击率但没有业务数据产生,说明该功能模块不具备实用性,无法为正常业务服务,应进一步分析是否功能设计存在问题。

3)有业务数据产生,但是业务数据量很少且质量不高,说明该功能模块业务流程存在问题,应优化业务流程和加强数据校验。

1.3 业务特征分析

根据以月度或季度为周期的时间段内不同岗位用户的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和岗位人员所占的比例分析用户的使用特性,得出系统合理的用户在线率区间,为制定合理的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以3个应用系统实例进行业务特征分析。

1.3.1 某省公司营销系统电费模块业务应用周期实例

某省公司营销系统电费模块业务应用周期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每月的3日-7日,电费模块操作相对较少,在线人数在总注册人数的15%~20%之间。

2)每月8日-14日,对低压客户开始抄表、核算,迎来月数据量高峰期,在线人数在22%~28%之间。

3)每月15日-26日,属于低压客户收费时期,该时间段在线人数在16%~20%之间,相对来说比较平稳。

4)每月27日-次月2日,涉及到大户数据的发行、月末关账等操作,数据量小幅上升,在线人数在16%~22%之间。

根据以上营销系统电费模块业务运行波动规律,可以合理安排整体运维工作周期。如:月初运维工作相对轻松,可适当安排系统检修和调整工作;月中属于核算、收费高峰,应集中加强核算、收费的运维保障工作,重点关注银电联网的可靠性;月末属于账务、报表使用高峰,运维工作应侧重于账务、报表的运维保障工作。

1.3.2 某省公司营销系统岗位分布特征实例

图2为某省公司营销系统岗位分布特征示意图。

从图2可以看出以下问题。

1)抄表员:抄表员因计算机的熟练程度低,故登录比例较低,一般由专人对抄表机中的数据进行上传和下载操作。但所有的抄表员都在系统中注册,而且比重较大,会占到总注册人数的20%~30%,实际在线人数高峰期约在5%左右。使用系统主要集中在每月上旬和下旬,上旬为抄表时间,下旬为催费时间。

2)核算员: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0%,低压用户核算周期较集中的时间段主要为每月中上旬,而高压用户较集中的时间段为每月的中下旬,其他时段不常在线。

3)收费员: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5%,每月的收费时段为13日至月底,一旦收费进入高峰期,比如每月的13日-15日左右,系统的压力会倍增,收费人员全部在线,点击频次也会骤增,其他时段不必全部在线。

4)业扩人员: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5%,其中10%左右的人员经常在现场进行用电检查、现场勘查等工作,剩下5%左右的人登录系统操作相关工作票。业务受理人员占注册人数的5%左右,基本每天在线。

5)计量人员: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5%,其中10%左右的人员日常在现场负责换表或检验一类的工作,时间段一般为每月的月中旬和下旬,剩下5%左右的人登录系统进行相关工作。

6) 95598客服: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0%,日常工作情况下保持在线,普遍实行四班两运转的工作方式,实际在线人数为2.5%左右。

7)其他:约占总注册人数的10%,此部分人员会对系统进行不定时的操作,涉及其他几个专业岗位,如稽查、需求侧、市场、能效、客户关心等,实际在线人数约2.5%。

在正常使用情况下,营销系统的用户在线率应该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内,如果超出合理的比例,应进一步对系统状态和安全性等进行分析。

1.3.3 应急指挥系统和短信平台压力特征实例

在恶劣天气或春节等特殊时期,应急指挥系统和短信平台2个系统至关重要,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此期间因业务突增给系统运行带来的巨大压力(见图3)。

通过以上分析,信息系统运行工作应根据应用系统运行规律及用户使用特征,针对不同时间、不同岗位用户的不同业务繁忙时间,分配相应的运维人员和系统资源,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各类用户的技术支持及相应业务功能的指导工作,以便保障用户能顺畅、高效地开展日常工作。

1.4 业务符合度分析

从应用系统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分析业务流程是否和网省公司及地市、县公司的组织机构、原有业务流程以及工作方法相适应。对与实际业务符合度不高的应用系统应进一步优化、固化业务流程,需要确定是改变现实管理模式来适应业务流程设计还是改变业务流程以适应现实管理模式,从而实现业务的高效运转,并以标准化管理为基础,从制度、流程上加以规范。

2 系统运行分析

2.1 性能分析

使用IMS等监控工具软件获取相关性能指标,从服务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服务等方面分析应用系统的运行状态及应用服务状态。通过对CPU、内存使用率、磁盘繁忙程度、交换空间使用率、磁盘空间使用率等指标进行监控,分析系统运行状态。上述指标可以体现出系统资源使用情况、系统的健壮性、应用系统响应速度等。通过对数据库的等待事件、并发用户数、有无锁等待等指标进行监控,可以分析出数据库的运行情况和性能状态。

2.2 运维工单分析

对业务系统运行中产生的运维工单种类进行统计分析,可能出现以下3种情况。

1)如果需求类和缺陷类工单比例较高时,说明这个阶段的系统功能满足度不高或功能代码存在问题,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和业务进程,需要协调系统开发商对需求和缺陷进行分析,分出优先级,并根据优先级的程度安排开发计划,解决存在的问题。

2)咨询类工单比例较高时,说明用户对系统的使用不熟练或者对业务的流程不熟悉,需要对用户加强培训,提高用户的熟练程度。

3)数据类工单比例较高时,说明是由于用户操作失误、数据校验规则不完善、业务流程不严密等造成,需要优化系统操作界面,使用户操作更加人性化。对系统数据校验规则进行完善,避免错误数据进入系统,优化、固化业务流程,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措施,保障数据录入的准确性。

3 业务系统运行保障措施

3.1 强化IMS分析应用

加强IMS系统分析功能的开发。以业务特征分析为例,从时间维度来看,可以进行各业务系统的业务周期分析,通过在IMS系统中浏览某业务系统的在线人数月曲线,结合业务系统实际工作情况观察,得出具体的业务周期分析结论,同时通过IMS系统观察业务高峰期系统硬件设备负载情况以及业务维护工单情况,可以进一步得出系统资源占用的趋势和系统繁忙趋势,根据趋势的变化,有计划地开展预防性检修和资源保障。

3.2 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和业务保障

与各业务部门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不同时期尤其是特殊时期的业务需求,结合信息系统运行情况,分析系统运行状态,更有针对性地部署系统运维策略,合理调配信息资源,形成“以业务指导运维,以运维保障业务”的主动运维机制。

3.3 加强自身运维队伍建设

在强调信息化专业技术的同时,加强运维队伍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运维人员适时开展电力业务知识的培训,使信息专业知识能够与电力业务有效结合,打造出一支专业服务于电力行业的信息运维队伍。

4 结语

业务系统运行及应用,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要保证业务系统的“可用、易用、实用”,需要开发方、管理方、使用方三方共同努力,加强培训与数据管理工作,不断完善系统功能,在切实保障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合理制定系统考核指标,积极推进系统的深化应用,并助推企业管理进步和电网发展,因此,推动业务系统运行及应用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业务流程系统在钢铁企业的应用 篇9

系统实现目标为:建立承钢统一门户;实现用户统一认证管理;实现移动审批办公;建立承钢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与其它业务系统的信息流集成。系统整体技术架构图见图1。

1.1建立统一用户身份认证中心,实现门户、各应用系统间的单点登录

单点登录(SSO)组件提供了单点登录集成功能,通过扩展SSO client与各应用系统集成,共同使用承钢人力资源系统人员工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功能。

数据集成平台提供数据同步功能,通过各业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编排、任务调度,实现用户数据同步。

1.2 建立集成任务中心,实现各业务系统流程任务的集中展现以及集中处理

流程开发平台提供流程集成任务中心处理功能,通过流程平台向外发布集成任务中心接口服务,其他业务系统可以调用接口服务实现流程任务推送以及任务处理。

1.3 建立企业服务总线,通过服务总线进行系统间的流程整合和数据整合

企业服务总线(ESB)提供统一接口服务管理、监控能力。ESB统一接入其他各业务系统发布的接口服务,并进行统一编排、统一发布,实现企业各业务系统间的接口、数据统一管理、统一处理、统一监控。

1.4 使用EOS+BPS搭建灵活功能强大的业务流程管理平台

基础业务平台(EOS)与流程平台(BPS)提供快速搭建业务流程的能力。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通过EOS设计、开发、维护业务流程。为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流程开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支持和管理。

1.5 建立统一门户首页以及信息发布内容管理

企业统一门户组件提供统一门户首页功能,各业务系统信息以widget组件的方式在首页中显示。

1.6 建立移动审批平台

利用手机开发组件,根据承钢要求,定制化开发IOS、Android等手机系统的APP应用,使用户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均可通过手机登录系统并进行业务办理。

1.7 建立图形化的流程梳理平台

开发图形化业务流程展现界面,授权用户可在系统中在线绘制业务流程图并附带流程说明书,管理人员可通过层层钻取的方式查询公司各个业务流程图。

1.8 服务器设置

本项目共使用4台物理服务器,其硬件列表说明如表1所示。

2 系统运行情况

系统在2014年6月底前完成了系统架构的搭建,在2014年7月1日试运行,把承钢OA系统原有13个公司层审批流程迁移到了新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试运行期间,出现了提交异常、显示异常、操作不便等问题,均一一进行解决。在2014年9月份之前,完成了电子购销平台等主要业务系统的审批业务集成,实现数据流的集成。目前为止,除移动审批和流程梳理模块功能仍在完善外,其余功能均已上线,实施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行政管理、物流安防、信息化支持等相关业务共50余条业务流程,整体运行稳定、顺畅。

运营改善部创新管理科作为流程管理科室,负责流程梳理、流程绩效管理和流程变动与设立审批管理,编制下发了《流程控制程序》;信息化管理科负责进行流程电子化分析,编制下发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运行管理办法》;信息中心负责流程实际部署工作;流程管理员能够管理用户提交流程的状态,并能手工控制流程的流转。系统运行流程的变更与设立均通过BPM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设立或变更审批流程》进行处理,系统功能调整均通过BPM系统中的《信息化需求流程》进行处理。

3 数据开发利用情况

对流程监控指标的统计、分析功能,流程监控指标包括流程数量指标、流程时间指标等,为流程效率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3.1 流程统计周期

日、周、月、季、年。

3.2 流程统计维度

(1)部门、科室(将来会取消科室)、岗位、人员。

(2)流程状态:正在运行、完成、终止

(3)流程环节:起草环节、当前审批环节、流程结束环节(不含阅知)、审批异常环节(撤回、驳回、超时、超时自动代办、删除、委托办理等)及其它审批正常环节。

4 项目实施效果

纵深到公司的各个组织,涉及所有可电子化的业务,打破信息系统之间的壁垒,加强流程、业务信息共享,提高公司办事效率,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表单化,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流程管控能力和高效办公能力。主要体现在:

(1)公司业务流程信息集中存储、集中展现、统一管理,流程管理人员能够按照流程目录查询流程相应模块和具体流程,为业务流程优化和组织机构变革提供模型分析和梳理优化的基础。

(2)依靠流程“E”化,刚性落地企业制度,将公司的各类管理制度融入流程,涵盖了财务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项目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物流安防、信息化支持等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方面,公司重点流程信息化率达到95%,保障了制度的执行与落实。

(3)明确流程参与人员职责,按部门、岗位划分审批人员,自动判断流程审批权限及流程走向,使流程操作自动化。

应用业务系统 篇10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 中国的金融环境改变巨大, 银行及保险公司作为金融产业的核心行业, 不断地为客户提供更高附加价值的服务及创新的金融产品。业务量的急剧上升、市场的高度竞争、日益复杂的产品线及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主管部门银监会与保监会对风险管控的要求提高, 内部的考核及精算等, 给银行及保险公司的信息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本文在介绍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BRMS) 基本概念以及目前市场上主流规则引擎产品的基础上, 着重介绍宝信软件提出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i Plat Rules及其在金融信息系统中的典型应用, 并分析了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发展前景。

2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概念及作用

何谓业务规则?健康保险的核保规则、汽车保费计算规则、信用卡消费积分规则、信用卡反欺诈规则、或是企业的信用评分表等, 都可以是业务规则, 业务规则体现在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板块及每个业务操作环节。在以往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业务规则或多或少地被以代码的形式实现, 实现的方式大多是由业务规则的执行人 (系统用户) 将业务规则的逻辑或计算方法讲授给编程人员理解, 然后编程人员通过编程语言实现。当大量的业务规则被签入系统后, 后续的维护及修改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对软件项目的变更管理能力要求极高。

一个典型的基于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的建设过程首先是由资深的业务人员或部门主管与业务规则管理技术的行业咨询顾问来共同定义业务对象模型, 这些业务对象模型需要尽量覆盖可以被计算机实现的业务规则, 再经过口语化的过程被定义为撰写具体业务规则的词汇。通常由咨询顾问撰写一些通用规则模板后, 便可以把大量规则的编写及测试工作交付给业务人员进行。在应用系统上线使用后, 规则的维护、管理及发布等工作也完全可以由业务人员来负责, IT人员只需要负责系统的管理、问题的解决及业务对象模型与规则撰写模板的维护等技术工作。

根据国内实际的基于业务规则管理系统建设及运维的经验, 信息系统嵌入业务规则的覆盖率可以由50%以下提高到90%以上, 这有效地缩短了业务全程操作的时间及业务支持人力的需求。在系统的运维面, 也提供了高效的系统变更管理方式, 将系统实现需求变更的时间降低到原来的1/3以下。

3 主流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是规则引擎技术。规则引擎是一种嵌入在应用程序中的组件, 它实现了将业务规则从应用程序代码中分离出来。规则引擎使用特定的语法编写业务规则, 可以接受数据输入、解释业务规则、并根据业务规则做出相应的决策。

规则引擎的基本机制是:对提交给引擎的数据对象进行检索, 根据这些对象的当前属性值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加载到引擎的规则集中发现符合条件的规则, 创建这些规则的执行实例。这些实例将在引擎接到执行指令时, 依照某种优先序列依次执行。

目前主流的规则引擎组件多是基于Java和C++程序语言环境。2000年11月, Java Community Process (JCP) 组织开始着手起草Java规则引擎的API标准 (即JSR 94规范) , 并于2003年11月25日正式发布, 支持JSR94标准的规则引擎也几乎同时推向市场。

在目前市场上众多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中, IBM的JRules是功能最强大、应用最广泛的商业产品, 而JBoss的Drools则是最知名的开源BRMS。

3.1 IBM JRules

JRules是一个支持多用户协作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为IT用户和业务人员提供专用模块开发和管理规则。如图1所示, IT用户利用Rule Studio模块定义业务对象模型和编写规则;IT用户可访问Rule Execution Server模块, 对已部署的规则进行监视。此外, 可以使用Rule Scenario Manager框架为IT用户和业务用户创建测试及模拟解决方案, 以验证规则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业务用户使用Rule Team Server在应用程序开发过程中和应用程序被部署到产品之后维护业务规则。

IBM JRules有效地将分散在业务流程中数以千计、复杂的动态规则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 并且使业务人员可以在不依赖IT人员的情况下, 迅速响应业务规则变更, 帮助企业真正做到随需而变。

3.2 JBoss Drools

实现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开源项目有很多, JBoss公司旗下的Drools是最为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之一。Drools通过一种类Java的DRL语言描述业务规则;同时也提供DSL (Domain Specific Language) 的支持, 帮助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方式来描述业务规则。从版本5开始, Drools提供了基于WEB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Guvnor。Guvnor提供了规则管理的知识库, 使开发人员和系统管理人员可以在线管理业务规则。Drools也提供离线的规则编辑工具——基于Eclipse RCP的插件, 能够提供比Guvnor更友好的交互性。虽然Drools的核心已经比较稳定, 而且易用性也一直在增强, 但是与JRules相比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

4 i Plat Rules简介

i Plat Rules是宝信软件在2011年推出的一套基于Drools内核的业务规则管理系统, 其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i Plat Rules以宝信统一信息系统平台 (i Plat4j) 为基础构建, 由规则设计系统和规则运行系统两个子系统组成。

规则设计系统提供在线的规则库设计管理功能。规则库是各种业务规则按照业务领域的意义组织形成的一个规则的集合, 它集中体现了公司对各种业务行为的结构化组织, 如:费用规则库、权益规则库、销售考核规则库等。规则的开发、定义、管理、分析是规则管理系统实现的重要功能, 它为企业IT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一套友好完善的规则管理用户接口。设计系统提供了面向业务人员的规则编辑器、决策表编辑器等在线交互工具, 为业务人员直接修改业务规则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设计系统也支持规则模板, 进一步提高了业务人员编写规则的效率。

规则运行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非侵入式的规则执行接口 (规则执行代理Rule Execution Proxy) 完成对规则引擎的调用并返回结果, 以及通过规则访问接口 (规则访问代理Rule Access Proxy) 访问规则库中的规则。通过统一的接口, 规则引擎可以灵活方便地同各企业IT系统进行整合。

5 i Plat Rules的典型应用

i Plat Rules推出后已经在某金融信托项目中得以实施。该项目旨在解决已有系统存在的问题:

(1) 业务人员需要同技术人员进行沟通确认规则需求, 增加沟通成本;

(2) 技术人员修改代码后需要重新部署应用, 导致系统的不稳定;

(3) 问题 (1) 和 (2) 导致规则更新周期增长, 无法按时响应产品的市场需求。开发一套规则从需求到实现至少需要两周甚至更长, 无法满足产品的市场需求;

(4) 有些产品因为规则多, 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完上线, 只好不在系统中管理, 在计算费用或收益时, 业务人员依据合同进行人工计算;

(5) 规则以代码、配置文档、存储过程等形式散布在系统各处, 没有集中统一管理。业务人员无法掌控业务规则, 并对业务规则进行管理和复用。

同时, 该项目中的规则具有数量多、相似度高的特点, i Plat Rules提供的规则模板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从技术角度来讲, 该项目提出了深度集成的要求, 即项目出于自身的需求会重新开发所有的前端页面, 只使用i Plat Rules提供的后台服务, 要求i Plat Rules提供规则编辑器控件、服务访问API等功能, 这是i Plat Rules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的需求, 通过对架构进行调整, 已经能满足该项目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的可扩展性。

目前该项目已上线运行, 图3是规则模板配置页面的截图。左侧是模板的分类树, 右侧是某个树节点下的模板列表, 右下角是面向自然语言的规则编辑器, 它是一个基于silverlight开发的控件, 已经被集成到客户系统的JSP页面中。页面只负责数据的展示, 数据的存取都通过调用i Plat Rules提供的API完成。

图3规则模板配置页面

除了金融行业, 业务规则管理系统也有不少潜在的市场, 如i Plat Rules已经在钢铁行业、半导体行业得到应用。当然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需求, 金融行业通常将BRMS作为核心系统, 因此要求其功能强大、扩展性强, 从而导致系统变得臃肿, 而在其他行业, 可能只是将BRMS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就可能需要对BRMS进行适当裁剪后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这是BRMS进一步推向其他行业时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

6 BRMS的市场前景与发展趋势

中国的金融产业仍旧处于上升期, 不断推陈出新的产品与服务需要强有力并且高度灵活的信息系统来支撑。以信用卡及车险业务为例, 尽管短期内无法为银行及保险公司带来较好的利润率甚至亏损, 但是由于其业务的量能及未来潜在的收益, 市场竞争硝烟弥漫, 信息系统的支撑已经成为产品竞争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业务规则管理系统的应用就是一个低费用投入高回报 (对所有业务板块及业务里程环节都可应用) 的信息化建设投资, 市场需求的前景巨大。

此外, 在过去的几年以及未来的几年内, 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会是在企业应用软件领域中被谈论最多的一个名词。对于SOA对企业信息系统带来的好处, IT从业人员也都具有普遍性的认识及共识, 而如何打造一个真正基于SOA的企业应用平台且能将现存的核心业务系统, 如ERP、CRM系统等融入, 对企业的首席信息官及系统总架构师来说则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应用业务系统 篇11

首先是规划阶段。如同国家级公路网的建设规划一样,要达到整体优化就需要全局规划。同样,现今企业的业务流程错综复杂,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企业建立了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就可整体规划需要实施的应用系统,再根据从不同业务需求分步实施。反之,如果企业在做应用系统规划时,流程成熟度仅为部门级,这样连做好跨部门的企业级应用系统规划都有难度,更何况集团级规划呢?

其次是实施阶段。要关注解决方案和实施。应用系统的解决方案,如果从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出发,则可通过分析已建立运行的企业整体流程框架,从业务需求出发,挑选合适的应用系统解决方案来满足不同子流程的需求。即使日后业务需要调整,也能根据流程的变化对不同应用系统做出相应调整。而且,信息技术部门从业务流程入手,能全面了解企业业务,从而更有效地为企业提供符合业务需求的解决方案。企业也能通过恰当的应用系统,强化对业务流程的管理和控制。

建立了成熟业务流程体系的企业,在实施时就能成竹在胸,不被应用系统厂商和顾问公司误导。不仅能根据自身需求设计切合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还能省却从头开始流程调研和流程设计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就能避免“规划时拍脑袋、实施时拍胸脯、上线后问题百出只能拍屁股”的现象,准确选择适用的实施模式,有效的实施应用系统,并且真正发挥应用系统的作用。

再次是运维阶段。这是项目上线后的跟踪和持续改进。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要求应用系统能为业务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这也对应用系统的功能扩展和变更提出了更高的时间要求。如果企业能建立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就能主动对应用系统信息做进一步发掘和利用。面对用户的新业务需求,也能根据业务和管理层要求,准确定位相关信息,及时分析,开发扩展新的功能,提炼形成用户需要的业务材料和报表,从而满足应用系统对业务需求的快速响应需求。

最后,应用系统的更新是新老交替的必然规律。如果少了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评估旧应用系统退出对业务的影响就会遇到不少困难,对新应用系统的规划和实施也会碰到问题,而且不容易准备过渡或者切换方案,影响业务的平稳运行。如果有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就能从分析新旧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差异入手,尽可能多的找出有影响的环节,提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安排相应的资源,便于平稳的度过过渡和切换期。

就如同安装了导航设备的航船一样,企业若能根据流程评估结论,在实施应用系统之前就提高流程的成熟度,建立成熟的业务流程体系,那么就能从源头上减少上述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应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状况就会被大大改善。

(孙伟,上海英联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中国区信息技术经理。本文由《商业价值》杂志记者秦丽据其《评估并建立成熟业务流程体系,护航应用系统生命周期》一文节选编辑而来,全文详细内容请登录www.itvalue.com.cn。)

应用业务系统 篇12

第二代支付系统主要包括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和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三大应用系统。其中小额支付系统支持经批准的清算组织 (即集中代收付中心) 作为特许参与者接入系统集中办理代收付业务, 从而实现小额支付系统公共清算平台向企事业单位的延伸。

集中代收业务包括代收业务和代付业务。代收业务指定期发生的扣款业务, 如代收电费、水费、通信费等, 其业务特点是单个收款人同时向多个付款人收款。代付业务指定期发生的付款业务, 如代付工资、保险金等, 其业务特点是单个付款人同时付款给多个收款人。

第二代支付系统加强了集中代收付中心 (以下简称“代收付中心”) 的业务功能, 优化了业务流程。代收付中心主要增加了实时代收业务、实时代付业务、主动缴款业务等。本文通过对比了集中代收付业务在第一代支付系统和第二代支付系统中的处理情况, 就集中代收付业务在第二代支付系统中的应用和完善展开探讨。

一、代收付业务的性质和流程

(一) 代收付业务的性质

第二代集中代收付业务的业务性质发生了显著变化, 代收付中心发起的代收付业务由信息类业务转为支付类业务。

在第一代支付系统中, 代收付中心发起的代收付业务不是支付业务, 而是信息业务 (通用信息报文) , 需要由业务接收行 (即收付费单位的开户行) 转为定期借记或定期贷记业务报文才能产生支付效力, 实现费用收付。而第二代支付系统为代收付业务设置了专用的支付报文, 由代收付中心直接发起, 经支付系统转发, 在收付款行之间处理, 具有与其他支付报文几乎相同的支付效力, 不再通过接收行发起的定期借贷记业务处理代收付中心的代收付业务。

(二) 代收付业务的流程

第二代集中代收付业务的处理流程更加优化。一方面, 由于代收付中心使用了专用的支付类报文, 批量代收付业务不再受限于定期借贷记业务流程, 不论是批量代收业务 (如图1所示) 还是批量代付业务都先发往付款行做扣款处理 (实时代收付同样处理) , 然后再发往收款行做入账处理;另一方面, 由于批量代付业务不再通过定期贷记业务处理, 因此批量代付业务回执不必等到定期贷记业务退汇规定时间到期日的下一工作日才返回, 从而缩短了回执时间。

第二代集中代收付业务处理流程的优化, 提高了批量代收付业务的处理效率和成功率, 同时使原来对批量代收付业务严格区分的借贷记业务性质模糊化。

二、代收付中心的职能定位

(一) 支付业务的发起主体

支付业务的发起主体变更为代收付中心。代收付中心发起的代收付业务由信息类业务转为支付类业务, 必然引起在代收付业务处理中支付业务的发起主体发生变化。第一代支付系统中, 由业务接收行根据代收付中心提交的代收付业务信息发起定期借贷记业务, 支付业务的实际发起主体是业务接收行。第二代支付系统中, 由代收付中心直接发起代收付业务支付报文, 支付业务的发起主体是代收付中心。

(二) 代收付中心的职能

代收付中心在业务处理中的职能类似中央对手。从第二代支付系统中的代收付业务流程 (如图2所示) 看, 代收付中心实际上承担着类似中央对手的职能, 在借记付款行账户的同时贷记收款行账户, 与银联、国债公司等特许参与者在相关资金清算过程中 (通过即时转账报文处理) 的职责有相似之处, 主要区别在于银联、国债公司等特许参与者开立了清算账户, 且在借记付款行账户时不需要核验协议。

注:批量代付业务、实时代收业务、实时代收业务流程与批量代收业务流程相似

由于支付业务的发起主体变更为代收付中心, 且代收付中心在业务处理中承担了类似中央对手的职能, 这使得代收付中心的职责定位发生了较大变化, 也对代收付中心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主动缴款业务的资金清算

(一) 主动缴款业务处理流程

第二代支付系统为代收付中心增加了主动缴款业务 (包括主动缴款查询、主动缴款、发票打印) , 支持非签约客户在银行网点通过刷卡、转账、现金等方式缴费。业务处理流程如图3所示。

从主动缴款业务的处理流程看, 银行网点受理的刷卡、转账、现金方式的缴费业务可以是本行 (受理银行/缴费人开户行) 转本行 (收费机构开户行) 、本行 (受理银行/缴费人开户行) 转他行 (收费机构开户行) 的业务, 刷卡、转账方式的缴费业务还可以是他行 (缴费人开户行) 转他行 (收费机构开户行) 的业务。

(二) 主动缴款业务的资金清算

系统只提供了处理业务信息的流程, 没有说明业务信息处理后的缴费资金如何清算。如缴费业务是本行转本行, 则缴费资金在受理银行的行内处理, 不需跨行清算, 可不规定清算规则, 但在缴费业务属于本行转他行、他行转他行的情况下, 受理银行无法通过行内处理完成缴费资金清算, 而必须进行跨行清算。

鉴于上述情况, 建议统一确定主动缴款业务的资金清算流程, 一方面可以使银行明确清算方式, 方便进行接口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主动缴款业务正式开展后因资金清算流程不明确而影响业务处理的情况出现。

四、代收付业务的交易金额

在第一代支付系统中, 批量代收业务通过定期借记业务处理, 无单笔金额上限。批量代付业务通过定期贷记业务处理, 因为定期贷记业务的单笔金额必须在规定起点以下 (目前的规定起点是5万元) , 致使批量代付业务单笔金额不能超过规定起点金额。

如前所述, 第二代支付系统中代收付业务通过专用的支付报文处理, 不再依赖定期借贷记业务, 因而代付业务也不再受定期贷记业务单笔限额的影响。而且第一代支付系统是针对小额贷记业务设定限额, 由于业务处理流程的变化, 代收付业务的借贷记业务性质已模糊化, 没有严格的借贷记业务区分, 因此不宜限制代收付业务的单笔金额。

另外, 随着近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的日常支付需求增长迅速, 收付费单位对收费、付费金额的需求日益提高。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多样化的支付需要, 充分发挥小额支付系统跨行公共清算平台的作用, 促进代收付业务的发展, 建议取消原来对代付业务设置的单笔金额限制。

五、合同 (协议) 号核验

根据《第一代支付系统报文标准》的规定, 代收付中心可以根据当地业务情况, 集中建立合同 (协议) 数据库并承担合同 (协议) 的日常核验工作。从第一代支付系统集中代收付业务的实际开展情况看, 一般都允许由银行自行核验合同 (协议) 号, 这使得在实际业务中形成代收付中心集中核验和银行自行核验合同 (协议) 号并存的局面。

在第二代支付系统的模拟运行阶段, 模拟运行方案沿袭第一代支付系统的合同 (协议) 号核验安排, 规定代收付中心可向银行提供两种合同 (协议) 号核验模式:一是由代收付中心统一核验, 二是由银行自行核验。目前, 还没有明确第二代支付系统投产后最终将采取哪一种核验安排。

相比较而言, 由代收付中心建立统一的合同 (协议) 库、集中核验合同 (协议) 号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方面可以节省银行建设和维护合同 (协议) 库的投入, 降低银行处理代收付业务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代收付中心集中核验、集约化处理, 可以充分利用资源, 形成规模经济。因此, 建议在第二代支付系统的代收付业务中采取由代收付中心集中核验合同 (协议) 号的方式。

六、接口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

参与者的接口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是第二代支付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 为了督促参与者做好接口开发和行内系统改造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专门下发了文件, 并发布了业务验收标准。从业务验收标准看, 代收付相关的业务分为必验项和选验项, 业务验收对象包括代收付中心和商业银行, 必验项包含批量代收付业务、实时代收付业务等主要的业务种类, 选验项主要是代付业务中的部分细分业务和主动缴款业务。

上一篇:厚壁设备下一篇:知识转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