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学城

2024-05-11

中关村科学城(通用10篇)

中关村科学城 篇1

记者:赵院长, 我们今天采访您的主题是中关村: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请您先谈谈中关村创新发展的概况。

赵弘:经过20多年先行先试的探索, 中关村已经初步建立起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在实现自身做大做强的同时, 通过技术交易、创新协作、设立分支机构等多种途径促进技术、产品、服务和品牌输出, 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国务院2009年批复中关村建设我国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2年再次批复中关村由“一区十园”扩展到“一区十六园”, 面积由232.5平方公里扩展到488平方公里。两次批复实际上是赋予了中关村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更强的国家使命和责任, 有助于中关村凝聚更多的高端创新资源, 承载更多的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增长极, 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引擎和重要阵地, 乃至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纵观中关村20年的发展,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打印机浪潮, 还是90年代末兴起的互联网科技革命以及新世纪以来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 中关村在一波一波科技革命浪潮中, 都能够勇立潮头, 培育了联想、方正、百度、搜狐等一批又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这也使中关村保持在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前沿地位。现在,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正在孕育,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国际间竞争的焦点、角逐的重点, 也是决定我国在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关键。中关村责无旁贷, 要在培育、壮大并在全国辐射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有更大作为。

记者:要实现您谈到的中关村新的战略定位, 在顶层设计和管理体制创新, 推动各分园统筹协调发展与空间资源有效整合方面应该推出哪些新举措, 实现哪些新突破呢?

赵弘:中关村“一区多园”、各分园“双重领导、以区 (县) 为主”的管理体制, 各分园的规划、土地、投资、审批等实际部署权限都在所在区县手中, 推动“一区十六园”统筹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制约和困难。在实际发展中, 各分园缺少统一规划, 大多是混合定位、特色不鲜明, 相互之间缺乏功能配套与分工协作, 存在相互挖项目、抢资源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区与区之间、园区与园区之间的竞争, 也不利于整体上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创新中关村园区管理体制机制。

一是创新大园区层面的统筹管理体制, 打破行政分割, 整合空间资源。国内一些高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比如武汉东湖高新区以“托管”形式实现园区整体运营, 武汉市相关部门将土地储备和交易、规划实施等审批权限下放到高新区管委会, 被托管区域所在区政府也将相关区域的行政报批管理权转交高新区管委会, 实现了管委会对于托管区域的统一规划、统筹调控和高效管理;青岛市政府赋予青岛高新区管委会市级经济管理权限, 设立独立一级财政, 全面负责新区的规划、投资、建设、实行“饱和性投资”, 两年累计投资110亿元, 超过原高新区十年投资总和, 推动园区快速发展。中关村肩负着创新使命及政策范围扩大, 呼唤中关村构建高效顺畅的园区管理体制, 赋予中关村管委会更大的资源整合力, 使其能够具备“土地、规划、投资、行政审批”权限, 对园区进行统一规划与合理布局, 实现空间资源整合与高效集约利用, 提升对首都经济发展与全国创新发展的贡献。

二是探索构建区县分园之间的协调机制, 推进各分园、基地差异化定位、协同化发展。一方面要探索跨区县的利益协调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研产分离”项目、产业转移项目的输出地区与对接地区的GDP分计、税收分成等利益机制;另一方面, 要探索政府对跨园区经营企业的服务和管理机制, 要将政府行政服务在不同园区之间形成无缝隙、零成本的对接和铺设, 同时还要推动融资、孵化、创业服务等专业服务在各园区之间的共享。各分园应深入研究定位, 按照各区域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已有的产业基础, 塑造本园区特色定位。比如处在中心城的园区, 成本约束强, 应更多发挥创新源头的作用和功能;远郊区县的园区可以发挥成本优势, 承担高端转化和生产的功能, 最终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一区多园”协调发展格局。

记者:更好地发挥中关村创新高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作用, 引领我国更深层次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 中关村应有怎样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考呢?

赵弘:一是依托坚实的高技术产业基础,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在我国确定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和中关村中长期规划确定的八大产业集群, 中关村都取得了突破, 发挥了策源地和示范引领作用。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中关村企业自主研发的集成电路芯片、超级计算机等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航空航天领域, 以北斗导航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服务与导航产业改变了我国对外国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在节能环保方面, 碧水源的MBR技术被公认为世界最先前沿、最高效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之一。未来在4G、下一代互联网、卫星及应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轨道交通等领域, 中关村都有望持续实现创新引领。要建立重大项目的发现和筛选、政府股权投资和股权激励、后续服务等机制, 率先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 加快培育和转化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引领作用的科技成果, 形成几个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在国内具有更大带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要打造具有技术主导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离不开对市场具有控制力和话语权的品牌企业。目前中关村有联想、百度、京东方等在业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企业, 但距离全球性行业领军企业还有一定差距。比如百度在我国搜索引擎市场的份额接近80%, 但放在全球市场中计算, Goog Le却占据了85%的市场份额, 百度的市场份额为4%;再比如, 联想已经超越惠普成为全球第一大的个人电脑厂商, 但从联想营业收入规模看, 依然是惠普要占绝对优势, 2011年联想营业收入为1862.2亿元, 惠普营业收入折合人民币约为7800亿元, 前者相当于后者的1/4。中关村要完善对领军企业、潜力企业的服务体系, 集中政策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联想、百度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以总部经济模式立足中关村实现快速扩张, 支持企业实施跨地区、跨国、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 培育形成一批十亿元级、百亿元级、千亿元级规模的, 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记者:中关村走向世界, 但第一步往往是要做走向全国。今天的中关村, 实际上已经越来越承担全国性“大孵化器”的功能———通过技术成果输出和总部经济等模式, 对全国许多高新区及省市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中关村对全国创新发展辐射带动过程中的区域合作共赢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其作用的发挥。您认为在构建区域间利益协调机制, 进一步提升中关村对全国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采取哪些措施呢?

赵弘:2011年中关村输出技术合同近3万项, 交易金额达到1320.6亿元。占全国的1/4以上, 其中流向外埠的占33%, 技术出口占44.2%。但在这个过程中, 存在不少利益矛盾。根据国家相关规定, 企事业单位取得的技术转让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获取转让成果后免征个人所得税。由此可见, 中关村每年的技术交易额虽然大, 但实际上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却很小。北京及中关村并没有从对全国的技术创新服务中收取应有的收益补偿,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支撑中关村创新的实际财力。从另一方面看, 这种简单的技术成果交易, 技术转让方获取的是一次性收益, 得不到转化后的持续收益;同时技术受让方也不能获取技术成果的持续服务, 技术转化中风险也很难通过稳定的合作机制进行有效降低。因而, 如何构建中关村与科技成果产业化区域的共赢机制, 还需要进行积极探索。

再比如, 一大批中关村企业已经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在外埠建立分支机构, 以取得跨区域的更大发展, 但也缺乏政府介入的更便捷、通畅和低成本的对接服务。2011年中关村企业在京外设立分支机构5653个, 中关村上市公司合并报表总收入中有2/3来自京外。还有一些原来在中关村发展比较成功的企业, 通过在外地投资建设等方式, 吸引中关村企业向外扩散。但目前中关村企业的辐射合作商处于自发、分散状态, 没有形成政府层面的引导、协调、服务机制, 不仅在合作中北京及中关村收益很小, 更重要是增加了企业的“搜寻”和“谈判”成本。

在新形势下, 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作用, 推动中关村与外埠城市通过股份合作等形式共建园区, 引导有向外扩张意愿和能力的企业向共建园区转移生产、中试等环节, 实现“中关村”资源的有序、高效辐射和拓展。

合作共建园区成功与否, 关键在于是否构建合理的收益分成机制。应针对不同的共建模式, 在明确合作双方权利义务的基础上, 形成共建园区的收入 (GDP) 分计、税收分成等制度保障。比如:对于双方政府共同投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合作模式, 所得经营收益可按双方股本比例进行股权分红;对于委托第三方开发运营的托管模式, 受托方获得园区前期开发全部收益, 中关村管委会与异地政府按品牌、技术、信息等要素投入比例协商园区后期收益分配。通过共建, 既顺应企业发展需求, 对中关村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又能真正发挥示范区创新辐射带动效应, 更好地带动全国创新发展。

记者:在党的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 中关村的创新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为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创新驱动战略放在突出地位, 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 我国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能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是我国能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能不能形成与我国大国崛起相匹配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中关村是我国科技资源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劲、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区域。不久前, 本刊记者就中关村: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引擎这一主题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赵弘。

中关村科学城 篇2

为弘扬中关村创新创业精神,传播创新创业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使中关村成为鼓励创新、培育创业的沃土,为创新创业者提供面对面学习借鉴、交流共鸣的信息平台与互动平台,中关村管委会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共同打造中关村品牌性创业服务活动––中关村创业讲坛,第三十期中关村创业讲坛将于10月28日在国家科学图书馆举行。

演讲嘉宾1: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姜晓丹先生

演讲题目:技术创新驱动下的创业之路

姜晓丹,男,1973年1月出生,硕士研究生学历,工程师。自1998年8月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毕业以来,一直担任北京慧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慧点科技是中国领先的企业协同应用及管理自动化软件与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业务流程管理、绩效管理和风险管理软件产品开发和服务,连续五年获得 “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称号,是IBM在中国最核心的独立软件开发商、战略合作伙伴之一。

演讲嘉宾2:华软投资总裁王广宇先生

演讲题目:助力创业家,推动智力与资本共赢

华软投资(CSIC)的创始人和总裁,在创办华软之前曾在多家科技和金融企业担任高级管理职务。他是国内知名的金融和信息化专家,出版了《知识管理》、《金融病毒》等10余部专著并荣获多个学术奖项。他担任了多家企业和机构的董事,其他社会职务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校董、吉林大学校董、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理事、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等。他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毕业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清华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时间:2010年10月28日(周四)下午15:00–17:00

地点:北四环西路33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西北门报告厅

本活动为公益性服务活动,听众免费参与。由于场地有限,听众需凭票

中关村科学城 篇3

今年年初,中关村科学城通过加快业态升级,新增89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中关村科学城承担着三大任务,一是承接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取得一批世界级的原始创新科技成果,建成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二是承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863计划,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科技企业总部运营、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高端环节,带动国家和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以国家在中关村开展的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和高技术服务业基地建设为契机,做强做大研发设计服务、工程技术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信息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产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海淀区在《进一步加快核心区科技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3-2015)》中做了详细部署。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特色产业园的建设。

截至2012年底,在海淀区的42个中关村科学城项目中,涉及新建及改造工程项目74项,总规划建筑面积约72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560亿元。北京邮电大学信息网络产业研究院的感知大厦、网融大厦和北京科技大学天工大厦等8项已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9.5万平方米。北京林业大学生态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的产业大厦、北京交通大学现代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创业大厦、中国矿业大学能源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逸夫楼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纪录影视产业园一期等4项已施工完成,建筑面积22.4万平方米,今年内可投入使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关村航天科技创新园的中国卫星通信大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的北斗大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产业园的国际教育大厦和北京理工大学中关村国防科技园等9项已开工建设,规划建筑面积约221万平方米,投资约186亿元。

今年,北京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牡丹集团数字电视产业创新园、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赛尔网络下一代互联网及重大应用技术创新园等项目将陆续开工,规划建设总面积将超过40万平方米,总投资30多亿元。

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

作为中关村科学城第四批建设项目,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项目已于2012年3月28日与北京市政府签约。

中科科仪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的总体建设思路是,以“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以建设“两基地六平台”为核心,以突破核心技术和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为着力点,聚集国内外科学仪器领域高端创新要素,构建科学仪器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将创新园建设成为带动北京、辐射全国、对接世界的科学仪器科技研发和技术服务高地。目前,中科科仪正在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研制及产业化工作,如“磁浮分子泵系列产品开发与产业化”项目等。

园区总规划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预计入驻企业收入达200亿元,税收贡献超过20亿元,就业人数达到5000人,带动关联行业产值1000亿元。其发展原则是吸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科学仪器公司加盟,实现规范运作、合作共赢。

张永明董事长介绍,创新园发展重点与建设内容可用“两基地六平台”概括:“两基地”即“研发创新基地”和“关键技术成果产业化基地”;“六平台”即“科学仪器研发平台,侧重于基础研究;科学仪器成果转化平台,侧重于成果转化;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孵化平台,侧重于企业或业务的孵化;国际同业技术及产品交流展示平台,侧重于展示交流和技术推广;国内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服务平台,侧重于技术服务和综合服务;国际标准科学仪器及装备技术评测实验室平台,侧重于高端技术测评服务”。

科学仪器产业创新园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研发,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重点在电子光学与离子光学、真空技术、新兴技术等产业领域,突破一批长期被发达国家垄断并制约我国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抢占高端,培育一批重点产业细类:培育和发展电镜、质谱仪、离子探针产品、真空、超高真空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污染排放低、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科学仪器产业细类;营造氛围,孵化百个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吸引至少10家国内外科学仪器高端企业入园,孵化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100家,形成能够引领科学仪器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探索开放,搭建产、学、研、用平台:创新运营管理模式与服务体系,搭建科学仪器产、学、研、用公共技术与服务平台。

牡丹集团数字电视产业创新园

在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牡丹集团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园展出了高端艺术墙——数码动态版《富春山居图》、数码屏风等创新成果,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

牡丹集团是中国著名的电视机制造企业,创造了家喻户晓的“牡丹”品牌。2008年以来,牡丹集团实施战略转型,坚持“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强化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产业链合作和国际化合作,持续完善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

牡丹集团强化数字创意领域的集成创新,探索以数字创意引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的道路,目前已初步完成了从传统电视制造商向数字电视应用、标准、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目前,牡丹集团数字电视孵化器已初步建成,据集团党委副书记李德友介绍,现在孵化100余家相关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科技、设备等服务。牡丹集团计划以中关村数字电视为产业孵化基地,构建数字电视全产业链,建设具有科技孵化功能的特色产业园,将产业园打造成北京市数字电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数字科技型文化创意聚集区和数字电视科研总部基地。

在此基础上,牡丹集团完成了从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性服务业的完美转型。2008年,牡丹集团提出放弃传统制造业,向现代性服务业全面转型,在主营业务上,牡丹集团从传统电视制造商向数字电视应用标准、技术、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战略转型。

此外,中关村数字产业园在集合了牡丹集团科研、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优势之外,还汇聚了众多国内外领先的科研技术研发单位与创新力量的加盟。2007年,中关村数字电视产业联盟入驻、2010年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如今中关村数字产业园已吸引180家研发企业入驻,其中4-5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有的已经实现上市。

中关村科学城 篇4

食品安全问题概述

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当前十分重视的内容。要研究致病菌控制在食品加工中的关键, 首先要探讨食品安全。人们获取营养的过程, 往往离不开食物。但近年来,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究其原因, 主要是食品加工厂商为获取更大的利益, 不重视管理体系, 在食品中添加一些有害的物质, 以降低食品中的成本。同时, 食品加工涉及许多环节,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带来安全性问题, 而企业管理者并未按照既定的程序检验食品质量, 而忽视了原料的加工与运送, 使食品安全受到影响。

食品加工中致病菌安全控制研究

菌膜对食品加工安全造成的威胁

菌膜是一种微生物分泌的胞外基质, 对食品安全具有较大的威胁。从结构上来讲, 菌膜用肉眼无法识别。菌膜等结构附着在食物的表面, 并且会随着组织结构的发展而变化, 不断调整自身结构, 形成最佳的排列顺序, 进而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一旦食物源出现以磷脂为组织的病菌变化体, 食物就会出现腐化的现象, 病菌则会依赖在腐化物的内部, 直到分泌细胞持续性延续。

菌膜内部细菌的高效抗逆机制

从本质上讲, 菌膜内部细菌的高效抗逆机制存在于食品表层。质量监测人员利用显微镜完全可看到细菌的活动状态。首先, 抗生素的增加会使菌膜内部发生变化。一旦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与添加剂等物质的比例不协调, 添加剂过多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为能避免这种问题, 生产中要采用高效性的抗逆机制, 使不同类型的蛋白质结合, 并重新排列分子。从整体上讲, 可将其看作是有序化组成因子, 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保护膜的作用。最后, 高效抗逆机制在细胞内部的作用速度较快, 它可对细菌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使其生长减慢, 防止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致病菌亚损伤情况的出现

在食品加工中, 工作人员会定时进行杀菌等工作, 但这种方式对致病菌的作用不是很明显。由于细胞在食物群体中寄生, 细胞也在不断组织优化, 以动态的形式体现出来。所以, 细胞的灵活运动性很强, 能够持续不断地增殖。并在特定环境下, 出现繁殖的现象。致病菌亚损伤是其中的一种。细菌产生在食物的表面, 食品会出现腐蚀, 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蛋白质形成的过程下, 它的活动因子被控制在细胞核中, 并受到一定的影响。这样会使保护层受到损伤, 常用的杀菌方法已失去应有的作用, 进而使杀菌效果不是非常明显。针对这种情况, 技术人员一般采用生物基因光谱法分析, 利用细胞的生长规律为主, 在生物链形成的前提下做好预防工作。另外, 在加工中, 也可将各因子在空间内部重新组合, 以复合的方式减少致病菌的亚损伤情况。

致病菌亚致死损伤修复机制

与亚病菌的常态形式相比, 致病菌亚致死损伤通常不会按照一般规律发展。如会产生异变现象, 包括细胞病菌的活动受阻, 核糖体成分过多和细胞膜粘连等。从本质上来讲, 细胞膜是亚致死损伤中的关键部位, 也是致病菌的基本载体。另外, 致病菌还有自我修复的功能, 可利用食物载体获取必需的营养, 并自动检查。为控制该问题, 工作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控制和管理: (1) 在加工流程中, 加强多种分子的抵抗能力, 加强程序的自化性, 发挥蛋白酶的表达作用, 提升分子间的紧密性, 加强对致病菌的防控。 (2) 根据致病菌形成的曲线规律进行实质性分析, 建立高效灭菌系统, 在分子外部设置防护栏, 设计合理的食品安全设计平台。

结语

中关村科学城 篇5

关键词:实验教学;独特;具体;实用;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8-0107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科学教学中实验演示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有被部分教师渐渐加以淡化的趋势,人们更多的是借助于现代多样化的信息来呈现,诸如多媒体视频和图片。诚然,多媒体有其他优势所在,如大量精美的图片、生动的视频具有形象、简便等特点。但这种现代化的教学能够完全替代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吗?笔者认为,显然是不可取的。传统的实验在科学教育中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实验有直观性、形象性,在学生的学习探索中有着积极作用。当教师或者学生成功完成一个实验后,学生所获得的激励性和震撼性一定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替代的。

笔者认为,在科学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开展实验,有助于优化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学习的高效性也就不言而喻。通过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各地中考科学试题中实验探究题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实验教学有效性又一次掀起了一轮讨论的热潮。在本文中,笔者从实验教学的优势和实验教学的具体表现两大方面来阐述实验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希望赢得大家的共鸣。

一、实验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 实验教学的实用性

实验教学有着其较强的实用性。学习最根本的途径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活动,锻炼自己动手能力,并且在实验操作中,切实体会理论知识在实验中的再现和共鸣。要让实验教学的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张扬,教师应把这一原则运用于教学过程,应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探索万物,通过活动和小组间的相互探讨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科学实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基本活动形式,应当努力通过观察现象、动手实验,突出实验教学的实用性。

2. 实验教学的直观形象性

在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以它特有的形象、直观、简明、易懂,可观性强等特点吸引着一些教师和孩子们的目光。的确,课题实验往往能把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教学模式显然能化复杂为简单、抽象为形象、模糊为具体,更易为学生所接受,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研究,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巩固概念,深化对原理、规律的全面、透彻地理解,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探究科学知识的方法。

近段时间,各县市各学校都在举行优质课的选拔,这项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笔者有幸听了两位教师同样内容的一节课,这种感受更加深刻了。有两位教师到同一位科学教师的两个班上同一节课,内容为《光和颜色》。其中一位教师开头就做了一个让学生参与制作彩虹的小实验,这一活动一下子使得学生的热情高涨,学生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在后来的教学中,主动探究,与教师产生极好的互动,显然,这节课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而另一位教师尽管设计不错,条理清晰,本身功底也比较深厚,但少了做实验这一环节,学生的参与度就不那么高了。在事后的作业反馈中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同样的关于这一节作业,前一位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全对有27人,后一位教师所教授的班级全对只有2人(班级总人数都差不多)。根据任教的科学教师所述,这两个班级平时作业正确率差不多。笔者认为该事例足以说明实验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了,它必定成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直观性和形象性一定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二、实验教学在课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1. 注重观察实验过程

实验教学不只是呈现某一个结果,在实验中,观察中间过程的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

2. 合理安排实验

(1)打破常规,彰显魅力

實验教学具有它独特的魅力。针对实验这一实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平时要注重合理安排实验,未必非得照着课本按部就班,要进行合理安排。在考虑到实验的可操作性上,也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发展成分组实验或者分组讨论的模式。如: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实验,也可以创造条件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课外实验或家庭实验,实现打破常规,彰显实验的魅力。

(2)积极探索,学会创新

对于有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在没有课本实验或者学校实验支持的情况下,进行自我创作,合理安排实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如笔者在上《电生磁》这一节课中,在介绍通电导体周围磁场方向是以导体上各个点为圆心的同心圆时,为了让学生们形象的了解磁场方向,笔者制作了一个通电导体磁场方向同心圆的模型,材料很简单,一个用完的双面胶圆圈,中间一支笔,磁场的方向用卡纸剪成的小磁针图上色粘贴在双面胶的圆圈上,尽管制作比较简单,但在上新课时学生掌握的效果还不错。笔者认为,这就是实验独特的魅力,它把化抽象为具体这一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3.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甚至是社会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于一体,是一门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调动其积极性,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探索科学中的奥秘。因此,设计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亲手实验,甚至是和学生一起创作实验都不失为一个有趣的过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的仁人志士之所以能取得伟大成就,原因之一就是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不断坚持。在本文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实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的积极意义。

总之,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教学任重道远。笔者坚信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它为初中科学的高效课堂注入了活力,为指导学生学习埋下了一个探索的因子,它在课堂教学中一定会发挥出它夺目的光彩来!

参考文献:

[1] 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2).

[2] 高传富.浅谈初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J].考试周刊,2007(12).

[3] 叶 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4] 陈 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中关村在行动 篇6

盘点2010成绩斐然

2010年是《行动计划》实施的第一年, 在这一年中, 中关村以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企业做强做大为抓手, 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010年4月, 中关村发展集团重组建立, 探索通过政府股权投资方式, 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通过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资金统筹机制, 市级财政统筹资金规模从5年300亿元增加到500亿元, 通过政府股权投资、投资补助或贴息等方式, 支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建设。同时, 围绕首都发展和城市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组织企业参与关键技术应用和示范工作。目前, 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兆瓦级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等一批重大项目已经落地。

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载体, 是中关村创新活力的载体。中关村积极推动实施“十百千工程”, 确定了首批123家重点培育企业, 实施“一企一策”, 建立了市有关部门和相关区县联合支持的工作推进机制。

2010年, 中关村继续完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瞪羚计划”, 认定525家瞪羚企业。同时, 支持产业联盟的发展, 通过产业联盟带动一批企业承接重大工程。中关村大力支持企业参与制订国际和国家标准, 新取得了20多项国际领先技术, 主导创制了国际标准76项、国家标准590余项。

大力促进高端产业集群发展

中关村抓紧研究编制示范区空间范围和布局规划, 重点加强以海淀北部和昌平南部地区为依托构成的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兴区行政资源整合后构成的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的发展建设。加强产业布局调控, 支持在高端产业聚集区内落地一批重大项目, 特别是解决上市企业的用地需求。

总体来看, 2010年, 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实现总收入1.55万亿元, 同比增长20%, 约占全国高新区的1/6。中关村目前拥有近两万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0年收入过亿元的有1360家, 比2009年增加107家。

中关村示范区内的技术合同成交额1579.5亿元, 同比增长27.8%, 占全国的40.4%, 80%输出到北京以外地区。中关村还与十余个省市和国家高新区签订了战略协议, 连续3年举办中关村论坛, 进一步提升了中关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影响力。

盘点2011六大任务

2011年, 中关村示范区将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同意的“1+6”系列政策措施和示范区规划纲要为契机, 全面加快示范区建设, 重点实施六大任务:

一是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继续深化落实国务院支持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 不断探索在新领域取得改革突破。

二是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 以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为重点, 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推动未来科技城中央企业创新资源集聚发展。

三是加快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探索有利于人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着力引进和聚集一批战略科学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领军人才, 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和专业人才群体。

四是加快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完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资金统筹机制, 加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配套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支持。

五是大力支持创新型企业做强做大。实施“十百千工程”,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集中政策资源支持重点企业做强做大, 培育形成一批十亿元级、百亿元级、千亿元级规模的创新型企业。

中关村前世今生 篇7

“中关村”作为地名在历史上的称谓比较混乱,见于文字和地图记载的先后有“中宫”“中关”“中湾”“中官”“钟关儿”等,建国前是个自然村落,直至1959年中关村派出所成立、1961年中关村街道办事处成立,“中关村”才正式进入行政建制。在北京大学与附近一所小学之间,曾有一处居住着37户人家的小村庄,这就是坐落在北京西北角海淀地区闻名遐迩的中关村的最初发源地。“中关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官”居民有点关系。这个居民点曾有过“中宫”“中关”“中关村”“中官儿”等说法,缘于这一带及其周边地区在历史上有过太监庙、太监坟。而明清时期太监即称作中官。

中关村怎么从“中官”雅化为“中关”也有不少传说。实际上中关村正式得名是在建国后。建国后这里被选择建中国科学院,但人们觉得“中官”二字不好,后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陈垣先生的提议下更名“中关村”。

发展期

1978年到1988年10年间,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的成立。讲述中关村的此段历史,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陈春先。陈春先在3次考察美国“128号公路”后,怀着一种使命感,决心要在中关村建立“技术扩散区”,探索一条适应我国国情的扩散新技术、将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路子。1980年10月23日,陈春先在中关村创办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等离子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最早以一种准企业的方式尝试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科技成果与生产力联姻的大背景,当然离不开1978年的中国改革开放,改革开放首先激发了中关村的开发建设。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只能说是高技术企业雏型,但它却使人们看到了在中国发展类似于美国“硅谷”或波士顿128号公路两旁那样的高技术企业群的可能性,因而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有关“科研人员的任务究竟是什么”“研究院所是否应办经济实体”等种种争议。

1983年1月,中央领导同志就中关村的争议作了批示,肯定了中关村科技人员对这一新生事物的积极探索。从此,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关村的民营高技术企业从无到有,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开始了艰辛的创业历程。

1986年12月,《人民日报》以“北京中关村一场悄悄变革,中国硅谷正在这里孕育”为题,向社会各界报道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成长与发展情况。与此同时,7个城市的100多位从事软件科学和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始进行北京中关村建立高技术开发区的可行性调查与研究。

1988年年初,中央办公厅组织联合调查组,根据十三大提出的生产力标准,对电子一条街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与总结,肯定了中关村高技术企业的方向,并提出了兴办中关村新技术开发试验区的建议。同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发布《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正式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标志着中关村高技术企业从此进入了不仅合理而且合法的健康发展阶段。

期间的发展也非一帆风顺。1985年,整个国家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下海热”有些失控,非科技企业也开始介入从事科技产品的贸易获取高额收入,很多假冒伪劣的所谓高科技产品入驻中关村,中关村一时间成了科技产品的“秀水街”。1988年5月10日,国务院颁布了《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即十八条),大大激励了科技人员创办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科学院、各大专院校、各部委研究院所的一大批科技人员纷纷来到试验区,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在试验区成立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

一家独大写神话

中关村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重要的背景——民营高科技产业从“庶出的私生子”正式获得了“准生证”。1995年5月,中央作出《关于加速科学进步的决定》,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明确指出,“民营科技企业是全社会科技进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一支有生力量,要继续鼓励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1999年6月5日,国务院《关于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不仅指明了中关村发展的战略目标,而且向世人展示了一幅宏伟的规划蓝图。中关村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以中关村技术开发区为肇始,紧接着在全国陆续出现了数十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了一场伟大的科技变革。

中关村从一个郊区农村小镇成为全国闻名的科学城,凝聚了全国科技界、教育界及各界人士的辛勤劳动,在只有一个清华学堂和北大校舍的薄弱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国科学与教育基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拔地而起,各路人才聚集到这里,造就了中关村的辉煌。

在中关村地区有68所高等院校,聚集了几十万名在校大学生,有以中国科学院为首的213家科研机构以及5万多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其中两院院土427人,占全国总数的36%以上。现在中关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体系。雄厚的科学、教育、文化、人才资源,使中关村成为全国屈指可数的知识与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也是中关村发展的资源基础。

这种无可比拟的科研力量也正是造就中关村神话的最大优势。历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表明,中关村占居绝对的主角。据统计,1988年以来,中关村的企业连续获得8次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从方正“汉字照排”到“联想汉卡”,到“汉王手写识别”,到同方检测技术,到TD-SCDMA标准,到“星光系列芯片”,中关村在产业和企业的市场上填补着中国的科技空白,进行着“中国创造”语境下的超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的汉化项目。计算机最初进入中国时,有一个瓶颈制约着计算机在中国的普及,那就是当时计算机的语言都是英语,汉语不能直接应用。这使计算机成为专业人才的专业用品,大大限制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于是,一个计算机汉化时代呼之欲出。

在计算机技术汉化运动中,几乎中国所有知识分子的创造力都被激发了出来,王选、王永民、王缉志、倪光南、柳传志、王文京等纷纷登场;联想、方正、四通、金山、汉王等公司都在这个运动中得到成长。经过这个运动的洗礼,出现了几个代表性的企业,中国的计算机市场也在中国人的努力下全面打开,中国随之步入信息时代。这个汉化的空间载体就是中关村。

除了科技硬成果,软环境的建设同样令人深思。中关村管委会首任主任胡昭广“打捞”过身陷产权纠纷的亚都公司老板何鲁敏;中关村留学生服务总部主任初军威和他的上司夏颖奇冒雨去机场接两个“海归”,为新加坡回来的留学生易章雄夫妇交超生罚款……贴心周到的服务凝聚了人心。

从霸主到多极化

2002年,被誉为“中国信息产业最具影响力的独立评论家”方兴东抛出了一个骇人听闻的观点——中关村失落了,中关村的地位正在下降,中关村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格局中丧失了中心地位和领导地位。这本书虽然在主流书市影响寥寥,却在网络上被热炒,中关村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也人手一本。

中关村的科技垄断地位已经丧失,从霸主地位走向多极化的最重要一极。中国目前真正能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中,诸如华为、中芯国际、TCL等公司都不是诞生在中关村。相反,深圳、上海、杭州等城市在中国信息化的进程中站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2007年4月,中关村的“父母官”——北京市海淀区区长周良洛涉嫌收受贿赂、生活腐化落马。2006年12月,北京市原副市长刘志华也因同样的罪名被双开。而刘志华被调查前兼任中关村管委会主任。中关村两位主要领导的相继落马,在科技园区引起不小震动,也给中关村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关村创业者说:“政府官员的营私、腐败,以及权力介入市场,损害了中关村公平竞争的规则。”

另一位力图对中关村的发展做出准确梳理的学者凌志军,却坚持和方兴东完全相反的观点。凌志军说,他并不认为中关村的发展是光明一片,其中也有“阴暗和混乱”,但他坚信中关村发展的主线是上扬的,是充满生机的。

2005年的一天,凌志军来到位于中关村的清华创业园a座302房。在这里,他看到了一间设有38家公司的屋子。“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和大公司里那种员工座位没有什么差别……他们是老板、会计,还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只要花500块钱就可以在这里坐一个月,而他们在这里的时间通常不会超过半年。”“很多人失败了,但总会有人成长起来,搬到楼上。那里有单间办公室……1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也会垮台,但必定有几家继续成长,搬到更大的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

虽然中关村已经丧失了在中国信息化进程中的一家独大,然而其地位至今令其他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难以望其项背。

科技部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将有8项重大核心技术可能实现高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中关村在其中的7项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包括集成电路设计、第三代移动通信、音视频、疫苗、新材料等。事实上,中关村就是创造的产物,也是中国创造人才最大的集中地。仅此一点,就构成中关村的历史使命与宿命。

高科技企业和尖端人才的集中仍然是中关村最大的优势。在联想、方正、中星微、首信等中国知名企业外,微软、英特尔、IBM、西门子、AMD、日立、NEC、甲骨文等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企业,如今在中关村都能发现他们的“踪影”。

北大、清华、中科院等中国最好的大学、研究院所云集中关村,年复一年地为这里输送着各类人才;每年成百上千的留学生带着项目回国创业,最终落户中关村。

凌志军那本《中国的新革命》,是以中关村为标本,来透视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在他看来,没有任何其他的地方能够比中关村更能代表中国30年来的飞速发展,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

楼滨龙:中关村不会忘记 篇8

他, 这个低调得仿佛“隐形”的人, 却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之一, 也是北大方正的创办人之一, 是他, 让铅与火的排版技术成为过去, 让王选教授的“激光照排汉字系统”在他的手里打开销售渠道得以推广, 真正实现产业化。随着一个又一个新中关村人的走出, 第一代中关村人的创业史, 似乎已慢慢被公众淡忘。不过, 这段历史和楼滨龙这个名字, 却永远不会被抹去。

中关村不会止步

2012年3月26日上午, 中关村第一代创业的老友们集合在翠宫饭店, 为楼滨龙召开了一个简单的逝世百日追思会。纪念这位大家的老朋友, 追忆大家创业的峥嵘岁月。

吴明瑜、于维栋、林京耀、张志宏、李国光、段永基、陈庆振、王德禄、晏懋洵、陆永基、王思红、张本正、戴焕忠、王永民……这些当年的“创业领袖”怀念起逝去的老友楼滨龙, 难免唏嘘, 但是, 大家还是充满信心与力量, 对中关村, 也对整个民营企业的发展。

忆起老友和当年的创业岁月, 大家都激动不已。北京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副监事长、北京创新科技研究所所长彭树堂回忆说, 2011年12月17日他正在大连理工大学参加纪念钱学森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 得悉楼总去世的消息。忆及2005年12月楼总、李国光教授、耿燕和他四人前往宁波、温州、佛山、惠州、东莞、深圳等城市对民营科技企业调研, 当时楼总身体尚健, 孰料人生无常, 归路有期, 为寄托哀思, 当即草拟手机短信, 形成“滨龙尽瘁”悼诗发送以志念:

滨海同行调研路, 龙归寒天楼空人。

尽诚北大创方正, 瘁力中关献英魂。

北京京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洪德因为未能赶回北京, 特地写了一封信献给楼滨龙, 也献给在座的所有老友。信中说:

两年前, 正是柳绿杏花开的清明时节。我专程从深圳回京邀请老朋友在中关村春天酒楼聚会。大家在一起相聚, 共忆当年创业的情怀, 回顾伴随改革大潮所经历的三十年风风雨雨, 都十分珍惜那一份真情和友谊。那一天金燕静坐着轮椅来了。楼滨龙已患重病, 抱病也来了。老楼是从北京大学最早走出来的创业者, 他为推广和转化创新成果, 与王选教授结成黄金搭档, 创建了北大新技术公司 (现北大方正) 。在他告别铅与火, 迎来光与电创业成功之后, 不计名利淡定淡出, 表现出第一代科技创业者的无私奉献精神。当时老楼说他正在写创业回忆录, 信奉说真话, 写真情, 不溢美不诿过。我们作为第一代中关村创业者历尽了坎坷, 应该说我们中间成功者、不成功者, 甚至失败者都共同书写、见证了中关村的发展和创业辉煌。在聚会上, 大家都互道珍重, 祝福健康。

后来我几次从南方回到北京, 但老楼已经病得很重了。我专门去他家看望, 他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疾病。

去年年底, 我回京参加昭广市长主持的《铺路石》一书发布会时, 才知道老楼已去世了, 我深感悲痛。老楼胸襟坦荡、刚正不阿, 崇尚说真话, 做老实人, 待人真诚。在老楼去世百天之际, 我深为失去这位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惋惜。我们第一代创业者相会春天酒楼的合影, 成了我们永久的纪念。他对中关村的热爱, 他的真诚、与人为善的品质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大家说, 楼滨龙就是中国的“乔布斯”。2011年, 乔布斯走了, 楼滨龙也走了。乔布斯的去世引起全世界为之震动, 也引起中国方方面面的反思;中国为什么不能出“乔布斯”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而在最可能出“乔布斯”的中关村, 制度环境却比硅谷相差很远。中关村, 要走的路还很长。

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秘书长陈庆振感慨道:“我们的改革远未成功,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远不完善, 我们不能停步, 还要发扬中关村精神, 还要推动。”

中关村不会止步, 创新不会止步。

“要当大款的, 就不要来了”

追忆楼滨龙, 就必须要从上世纪80年代谈起, 那个年代对楼滨龙来说是一生的转折点, 对中国亦是如此。

当中央提出将发展重心转向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的春风, 也悄悄吹进了校园。各大高校的研究成果需要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促进经济发展。

但当时的高校, 都或多或少有经费上的困难, 做课题、去外地开学术研讨会, 甚至连使用计算机都要向学校交费, 费用从课题经费里出, 如果没有钱, 就无法深入搞科研。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学校就需要更多的横向创收。

1984年11月5日, 北大科技开发部应运而生。

当时, 北大规定各系一律不许创办公司, 校办企业的创办任务自然地而然落在了科技开发部。

时任北大校长的丁石孙动员当时北大横向创收成果最大的楼滨龙说:“我们北大现在就缺乏企业家, 你下海试试。”于是, 1985年10月15日, 北大宣布成立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 决定聘楼滨龙为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黄禄萍、黄晚菊为副总经理。北大并没有为企业注入资金, 只是提供3万元的开办费, 并学校财务处负责公司财务的报销手续。也就是说, 实际上并不是给公司3万元的现金, 而是提供一个可供支配的最高额度, 由运营企业所产生的费用, 须填写报销单, 经由楼滨龙签字后, 从公司在学校财务处的这个专用户头报销。这与1988年清华大学为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提供150万元的启动资金相比, 实在悬殊, 异常艰苦。

于是, 在北大未名湖北岸的健斋一楼,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开始运行, 它就是北大方正的前身。

虽然国内从1958年开始就有校办工厂, 但是, 作为最高学府,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是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校办企业。和当时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一样, 创办处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响应国家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号召的同时, 又解决了学校科研与教学的现实问题。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成立后, 开发部从学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系筛选科研成果, 相中了王选教授领导的计算机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项目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成果。当时总共只有3万元的开办费, 公司要运营, 就必须考虑收入来源, 考虑如何生存下去的现实问题。

1986年春,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组建汉字字模开发部。为了做字模, 公司在马连洼以每月50元的租金租了一套民房作为工作用房。北大职工子女、马连洼村农民子女都被拉来工作, 甚至“到马路上去找十六七岁的女孩子, 比如安徽的小保姆”。这样, 一个由十几个人组成的字模工作组成立了。

在开发字模的同时, 北大科技开发总公司也接一些科研工作来做。“赚的都是小钱, 一个项目也就万儿八千元的, 很苦, 压力也很大;万一项目失败了, 就什么都没有了。”

1986年6月10日,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发放了1 600元的上半年奖金, 奖金名单上总共有7个人。楼滨龙和黄禄萍250元, 其中还有150元是补上一年的奖金, 副总经理黄晚菊400元。北大方正集团原总裁晏懋洵回忆说, “那时北大刚评的教授是220元, 副教授大概是170、180元。老楼经常跟我们讲, 我们比刚评的教授或副教授拿得高一点就知足吧。可是当时我们一年为学校净赚几百万。”

楼滨龙一直对所有参加创业的人说, “我们这是一个大舞台, 办企业, 就要有责任, 想当大款、挣大钱的, 就不要来了。”

1986年2月4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六号文件, 要求各高校办公司在名称中不要冠以学校的名字。因此, 1986年8月21日,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在运行了近一年之后, 才办理了工商登记, 正式注册公司名称为“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 经济性质为全民所有制, 法人代表为楼滨龙。

为了能够进一步缓解生存压力、实现原始积累, 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在成立之初也参加过中关村计算机销售的淘金大潮。公司下面成立了“北达科技服务部”, 于1987年7月21日在海淀工商局办理并领取了营业执照, 全称为“北京市海淀区北达科技服务部”。那时, 北大从学校财务支出30万元, 公司用这笔钱进了一批散件, 在北大西南侧43号学生宿舍楼一楼, 一个堆煤用的文艺室里组装出来一批“杂牌”电脑。当时的中关村, 真正能住宿的、较大的旅馆只有颐宾楼 (现科贸电子城所在地) , 于是大家都去颐宾楼挨户敲门, 推销产品。

“虽然我们的环境条件差, 但我们企业背靠北大的牌子。当时跟人介绍的时候, 说是北大计算机, 远道而来的客人就愿意去听听、看看。”那个时候, 工作人员晚上到颐宾楼去拜访, 白天将客户带到北大学校里去看产品、看演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三四个人一个月的销售额就达到10万元。

虽然“方正”这个品牌的历史和激光照排系统紧密相连, 但计算机销售为北大校办企业的起步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也奠定了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方正集团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我是老师, 不是企业家”

第一代中关村创业人, 用段永基的话来描述, 是“外敛而内张”的。他们很多都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 这些人冲破旧制度“下海”, 本身就是对体制、文化、自我的挑战, 他们也具有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责任心和气概。所以, 虽然当时卖计算机利润很高、资金周转的速度也很快, 楼滨龙、黄晚菊等技术出身的公司管理层还是一致认为“公司不能搞纯粹的倒买倒卖, 那就真成‘倒爷’了, 要坚持成果转化的指导思想。卖计算机是因为没有饭吃, 是为了解决公司创办初期的生存问题。为什么北大自己的企业不能自己生产和销售?”

1987年, 山东潍坊计算机公司生产的华光Ⅲ型激光照排系统在《经济日报》成功试用, 王选的激光照排技术基本达到可产品化、产业化的阶段。于是, 时任北大科技开发部副主任的陆永基和公司总经理楼滨龙为了争取到公司的销售权, 拜访了当时四机部计算机局局长廖幼民, 希望北大公司能够参与激光照排系统的生产和销售。在等待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见到廖幼民后, 却遭到了拒绝, “你们可围绕照排系统做一些实际应用开发, 可以为用户培训操作人员, 让用户使用好设备嘛!”对此, 楼滨龙说:“我很不甘心, 如果只做培训, 办培训学校就可以了, 又何必办企业呢?”

1988年, 社会情况好转, 各大学都在开办合资公司。楼滨龙向工商部门申请, 把“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更名“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

1988年5月6日, 海淀工商局正式批准, 将“北京理科新技术公司”更名为“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终于使公司获得北大巨大的无形资源。

1988年初, 北达服务部也并入了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电脑部。

1991年, 北京大学新技术公司的激光照排系统采用“方正”作为商标和品牌, 市场上也就同时出现了“山东华光”和“北大方正”两个品牌的激光照排系统。“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由于名声大、产品稳定, 市场开拓非常快, 渐渐取代了公司的名称, “北大方正”有了更大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于是, 1992年公司筹建集团公司时, 就顺理成章地将公司名称改为“北大方正公司”、“北大方正集团”。

“王选在技术上非常敬业, 而且他不满足于研究成果写文章了事, 花很大精力将成果推向市场。”

楼滨龙高度评价了王选教授的贡献。激光照排技术能够获得推广, 改变了我国印刷行业落后的局面, 告别铅与火, 是方正的贡献。

“我是老师, 不是企业家。”这是楼滨龙对自己的定位。

2008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成立20周年, 一项关于中关村历史功勋人物和产品的大型调查结果显示, 方正激光照排系统入选成为“中关村十大历史功勋产品”;而“方正”则是“中关村二十大影响力品牌”之一。

“做企业, 要先做人”

方正一直秉持诚信、公平、合理的原则。

楼滨龙说:“与其说这是个商业观点, 不如说是为人之道。”当时, 在与《宁波日报》谈合作时, 楼滨龙进行了前期的沟通, 后期由员工跟进, 然而签合同之后, 楼滨龙发现合同金额多收了十几万元。“我认为这不行, 对待所有的用户我们必须公平、诚信。”因此, 在合同已生效的前提下, 方正采取增加设备的方式, 为客户提供了物超所值的产品和服务。

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回忆说, 早在创业初期, 海关总署就联系过楼滨龙, 请他去当科技司副司长。“但老楼他忠于北大, 下决心留了下来。”楼滨龙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 “做企业, 要先做人”。虽然并不懂得市场营销的理论, 但在产品推广的时候, 楼滨龙却凭借自己的胸怀和气度, 在竞争中为方正激光照排系统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战役”。

楼滨龙带领的方正有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传统。创业之初, 企业困难, 员工们也很艰苦, 当时的方正虽然从来没有发过加班费, 但人才成长情况却是中关村数一数二的。楼滨龙对下属、对家人, 从来都是不愠不火, 但所有人都觉得“他有一种无声的力量”, 在默默地团结和激励大家。

公司里, 同辈的人叫他“老楼”, 年轻人叫他“楼老师”, 没有一个人叫他“楼总”。就这样, 在老楼手下“造就了一大批中关村人”, 比如后来创办新浪的王志东。

1992年, 在方正发展得最好的时候, 楼滨龙因行政原因悄然离开了方正。

北大方正集团创始人之一的陆永基说, “老楼做事从来没有响亮的口号, 但却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 从平凡和普通的工作中, 更显出他的高大和睿智”。他的另一位创业伙伴、北大方正集团原总裁晏懋洵说, “老楼优点是宽容, 缺点是太宽容”。而当时在与北大一路之隔的清华大学里, 清华紫光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张本正也因为楼滨龙而压力重重, “那时有句话叫‘北大一枝独秀, 清华满园清清’, 理工科为主的清华众多企业都办不过方正, 我们非常有压力, 对楼滨龙我一直是仰视的。”

国家科委原副主任吴明瑜则评价说, “楼滨龙的精神, 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的精神, 现在这种精神已经找不到了。企业、国家有楼滨龙这样的人, 夫复何求?”

楼滨龙, 是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典型代表, “做起事业就停不下来”。

2005年, 李国光、于维栋、彭树堂和楼滨龙冒着38℃的高温到西安调研。他们还笑称, “四个人加起来都超过250岁了还这么跑”。

在楼滨龙逝世百日的追思会上, 儿子楼竞辉说, 父亲去世前一天在ICU躺着, 将在座90%的人的名字都念叨了一遍, 并且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收获, 就是有这样一群好朋友、好战友”。之前, 楼滨龙就已经准备好身后事, 一再叮嘱家人, 这是自己家里的事情, 自己家人办就可以了, 至于老朋友们, 打个招呼即可。

现在的中关村, 已经今非昔比, 但仍旧需要楼滨龙这样的人, 这样的精神。时光在流逝, 而中关村精神不会被抹去, 楼滨龙的名字, 更应该被永远铭记。

当年, 对于自己, 他只有一句评价, “我不见得是个企业家, 我相信有点悟性的人坐在这个位置上都可以做好。”这就是方正的创业者、“不议他非, 不谈己功”、凡事都能泰然处之的楼滨龙。

“我们的改革远未成功, 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远不完善, 我们不能停步, 还要推动。”

“我们这是一个大舞台, 办企业, 就要有责任, 想当大款、挣大钱的, 就不要来了。”

中关村创业新气象 篇9

1 移动互联领域催生中关村新一轮科技创业浪潮

1.1 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产业创业极速增长

1) 互联网与传统服务结合更为深入, 从媒体、电商、通讯等简单交易向金融、教育等复杂交易延伸, 推动跨界融合。在纸媒、通信、零售等行业逐步完成与互联网的融合后, 金融、教育、交通、医疗等传统行业也开始与互联网融合。互联网与金融结合, 出现了P2P、金融信息门户、理财社交等新模式、新业态, 代表性企业有人人贷、雪球财经、360融、投友圈等。据不完全统计, 从2013年到2014年10月底, 互联网金融领域风险投资单笔在千万人民币量级的约有50起, 单笔投资在千万美元的超过20起。互联网与教育融合, 2013年以来新创业企业超过150家, 不少从传统培训机构离职的高管和优秀老师投身在线教育, 创办的企业包括一起作业网、极智批改网、大家汇等。

2) 智能硬件创业浪潮与全球同步发展, 创业者带动传统硬件公司、互联网巨头、风险投资机构等多方共同打造产业链。中关村该领域不少创业项目直接面向海外市场, 包括开源硬件公司———Microduino, 虚拟现实游戏套装公司——蚁视科技ANTVR, 智能插座产品———Plugaway, 运动追踪检测设备———Goccia等, 都在美国著名众筹平台kickstart上成功实现了募资。除了冲在第一线的创业者, 还有风险投资机构、硬件孵化器、尝试转型的传统硬件厂商、提前布局的互联网大企业、电商渠道、众筹平台等, 也纷纷参与到硬件创业中, 这些机构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互动, 共同推动了硬件创业的早期发展。

3) 企业级服务互联网创业渐成趋势, 存在大量创业机会。2013年以来该领域新成立的初创公司超过100家, 一部分围绕用户企业业务, 提供协同办公、客户管理、人力招聘等服务, 例如协同办公工具———Worktile, 客户管理工具———纷享销客, 招聘平台———伙伴网、拉勾网、快简历、速来网、X职场、哪上班等, 另一部分为企业用户提供云和数据服务, 例如大数据公司瀚思HanSight、信息安全公司安赛科技AIScanner、云服务公司青云QingCloud、网站分析工具日志宝、App托管及测试平台FIR.im、移动安全服务商梆梆Bangcle等。对比互联网消费领域BAT三巨头主导的情况, 创业者在企业级服务市场拥有更多的潜在机会, 尤其是针对广大中小企业的服务, 发展空间很大。

1.2 生物和健康产业及新材料产业创业成为亮点

在生物和健康产业方面, 基因检测领域创业企业市场表现出色, 其中贝瑞和康、安诺优达两家创业公司发展迅猛, 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仅次于该领域的航母级企业华大基因, 在行业排名中分列二三位;移动医疗与健康领域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该领域的重点在于逐步提高医学专业性, 如针对慢性病管理的创业公司———糖护科技已通过药监局认证, 成为中关村移动医疗创业中唯一一家拿到医疗器械许可证的公司。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 由于该领域的创业项目大部分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 甚至属于国际前沿水平, 创业团队往往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具有紧密的联系, 创业活动推动了高精技术从实验室进入市场, 典型代表如2009年成立的绿色印刷技术公司———中科纳新。新材料领域创业活动的活跃也得益于政府的推动:北京市2012年提出“北京市纳米跃升工程”, 2013年启迪孵化器与北京市科委、北京市怀柔雁栖经济技术开发区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联合打造从实验室到启迪纳米孵化器再到怀柔纳米科技产业园的产学研通道。

2 三类创业群体成为主力军

1) “90后”掀起创业浪潮, 催生中关村“21岁现象”。近年来, 随着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的不断优化和创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中关村青年创业者年轻化趋势更为明显, 一批充满激情、怀揣梦想的“90后”年轻人投身创业者的行列。尖峰实验室的创始人季逸超、一起唱的创始人尹桑、麦客的创始人李卉、36氪的创始人刘成城、量化健康的创始人赵柏闻……一大批“90后”创业者开始崭露头角。这些20多岁的年轻人成为激活中关村创业新业态的生力军, 被称为中关村“21岁现象”。伴随“21岁现象”, 2013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一流高校都更加明确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将培育创业者这一未来领袖, 塑造具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

2) 大企业骨干离职创业者形成派系, 逐步构建互助共享的“圈子”。近年来, 中关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公司高管和技术骨干离职创业。这些离职创业者大多是公司的高管或技术骨干, 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产业资源和行业经验, 来自互联网、金融、媒体、咨询等各个领域。目前, 在中关村已有“百度”“金山”“搜狐”“联想”“腾讯”“华为”“微软”“摩托罗拉”等一批“创业系”。同时, “离职创业者”凭借经验阅历赢得资本青睐, 同一个“创业系”逐步形成互助共享的“圈子”, 在这些各具特色的创业圈子内部, 创业者之间的交流互助越来越多, 有利于中关村形成很多类似于硅谷“paypal黑帮”的可靠的创业关系网络, 逐步孕育“宽容失败”的文化。

3) 连续创业者将创业作为生活方式, 营造“宽容失败”的创业文化。一份来自中关村创业者的问卷调研报告显示, 中关村连续创业者占所有创业者比例为37%。这些离职创业者中, 包括离开金山创办小米的雷军、经历七次创业的兰宁羽、五次创业后创办拉卡拉的孙陶然等。连续创业者把创业当成职业, 不断创办新的公司, 不管成功或是失败, 不断地在创业过程中积累核心团队、用户、技术、人脉等资源。这也正是不少风险投资机构愿意投那些有失败经历且有深刻反思的创业者的原因。数据显示, 33%的连续创业者获得融资或被并购, 高出其他创业背景创业者近10个百分点。这种“宽容失败”的文化, 进一步释放中关村创业潜力。

3 中关村创业新生态的构建

1) 天使投资人聚集, 天使投资明显活跃。目前, 中关村聚集了近万名的天使投资人, 主要由专业投资人、企业家、企业高管等构成, 他们不仅提供资金, 还协助整合管理、人脉、营销等资源。2014年, 中关村及北京市全年新发生PE/VC (含Angel) 投资885件, 是2013年 (383件) 数量的2.3倍;其中2014年VC (含Angel) 数量占比91.9%, 高出全国同期5.9个百分点, 高出上年7.6个百分点, 反映出示范区科技创新创业活跃且资本投资前移倾向显现。

2) 创新型孵化器成为孵育初创企业、新兴产业以及青年创业的重要载体。截至2014年, 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3W咖啡、36氪等为代表的中关村创新型孵化器已达到27家, 呈现出“新服务、新生态、新潮流、新概念、新模式、新文化”等特征, 并引领示范区孵化机构向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转变, 成为示范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初创企业、培育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同时, 北大创业训练营、北大1898咖啡馆、清华x-lab、北邮零壹时光咖啡等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新型孵化器蓬勃兴起, 见表1。

3) 创客组织快速发展, 促进跨领域协作产生新创意。北京创客空间、清华创客空间学生社团、硬创邦、土曼、北京石油化工学院JoyHouse等创客组织快速发展, 它们与创新型孵化器共同构成了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创客空间起源于国外的Hacker Space, 是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实验室平台, 供各行各业人们聚集在一起, 交流分享、确立一个点子, 然后把设想的东西做成实物。目前, 北京创客空间可以为创客们提供原型制作、孵化支持、生产销售投资的产业链资源和渠道, 降低实现想法的成本;清华i.Center提供1.5万m2车间, 摆放着上百台数控车床、机床、铣床、精雕机以及3D打印机、三维扫描仪等工具, 提供全方位的创意创新实现服务。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为全社会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吹响了进军号角。中关村作为全国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区域, 将引领中国创业走进新时代。文章从创业领域、创业群体以及创业服务等方面总结中关村近年来创业发展展现的新气象、新亮点。

安徽农民拓荒中关村兴衰录 篇10

60岁的李道生说, 邻居们都到北京的中关村做电脑生意了, 他和老伴儿平时要替别人照看好几个空院落。

就是这个至今仍然靠一条坑洼土路通向村外的山庄, 却走出了数百人, 在世界闻名的高科技园区——中关村, 做着电脑中央处理器 (CPU) 的生意, 其中的一些人还成了身家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富翁。

该村的付书记说, 他们村在中关村的人大约能够占到全村人口的1/4, 在400人以上。

李道生家里有两个儿子, 小儿子李均红原来在村里开小四轮拖拉机, 大儿子李均平在村子里烧砖窑, 两个人都是初中毕业。他们先后于2001年和2002年到了中关村, 在这之前, 他们根本不知道电脑是什么东西。

李父说, 原来两个人在村里除了种地, 再通过跑运输、烧砖窑, 每年也能收入2万多块钱。2001年春节, 他家一位在中关村的亲戚建议两个儿子也到北京做电脑生意。最初动心的是小儿子李均红。过完年, 他揣着从家拿的3000块钱跟着亲戚走了。“当时, 家里确实拿不出钱, 也就能凑出那些。”李父笑着说。

李均红最初给一家公司卖电脑, 一个月800块钱的工资, 干了将近半年, 就租起了柜台独自经营。第一年, 他就净赚了1万多块钱。

2002年, 大儿子李均平也拿着家里所有的积蓄, 跟着弟弟去了北京租柜台。

从种地的农民, 到经营电脑CPU的生意人, 李家的两个儿子“转型”之快, 在何岗村已经不是神话, 在他们之前, 已经有许多人通过这种亲戚、邻里朋友的帮带走出了山村。

“不懂电脑没关系的, 他们学习得很快, 城里的老板喜欢用我们乡下的年轻人, 城里人太狡猾了, 不听话。”李道生的老伴儿并不觉得自己的孩子会因为缺少相关专业知识而影响在城里的生存。

付书记说, 村里人去中关村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去卖电脑配件, 也没有别的杂念, 所以学习起来就很快, 有的人一个晚上就能弄明白各种产品的基本知识。

如今, 李均平已经在北京的清河镇以按揭形式买了价值60多万元的房子, 并且有了自己的小轿车。李均红也在安徽省六安市区买了房子, 并开上了轿车。

冯井镇的韩副镇长说:“从冯井出去的第一代打工者, 主要是弹被套。他们以兄弟姐妹或者夫妻搭档的形式, 开着手扶拖拉机, 利用农闲时节到全国各地弹被套, 除了西藏、青海、新疆等边远地区不去, 其他地方几乎都到。挣回钱, 就在村子里盖房子。到了第二代打工者, 很多人在外边打工挣钱, 即使在村子里盖了房子, 也很少回来住。现在, 发展到第三代, 很多人在中关村等地方挣的钱多了, 更不回来住了, 都在城里买房子, 把老婆、孩子全接出去了。”

冯井人出外弹被套已经有10多年的传统。付书记觉得, 他们中的许多人能够到中关村做电脑生意, 也主要依赖弹被套的原始积累。否则, 大多人仅靠家中常被水淹的田亩是难以有什么积蓄的。

何岗村人的外出, 繁荣了中关村的电脑市场, 却冷落了自己的家乡。

村委会冷清的大院里, 三面墙壁上刷满了关于计划生育的标语。“村里的工作很难做, 没人, 怎么做工作啊?什么事情也不好落实。”在付书记之前, 何岗村曾在原任村书记范刚岭之后, 一度出现“书记荒”, 一年多的时间内, 镇里委任了两任村书记, 都因为计划生育工作没做好而被免职。

通往村外的土公路, 镇里几经决策想要铺设水泥, 但这项工程也被一再搁浅。“政府拨付的资金不够, 村里的人又大多不在家, 也不愿意出钱修路, 就一直没有修成。”2007年12月17日, 身在中关村的老支书范刚岭说。

说他是老支书, 是因为他在何岗村做村支部书记的工龄达31年, 而他的实际年龄只有53岁。他现在是冯井镇政府正式委派在北京的职业支部书记。他的任务是负责在中关村的冯井人的党员组织工作、计划生育等事务。

他到中关村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帮助儿子照顾生意上的事情。冯井镇政府根据实际情况, 不仅没有接受他辞去职业村支书的辞呈, 还专门委任他管理在中关村的冯井人。

记者见到他时, 他正在科贸电子商城的3楼替儿子看管卖电脑CPU的柜台。

“现在的生意不好做, 市场饱和, 竞争很厉害, 关键是电子产品的价格很不稳定, 今天上的货, 明天可能就掉价, 不挣钱。要是价格稳定还可以, 上点货, 存着, 慢慢卖, 可以赚些钱。”范刚岭开门见山的谈话, 使他看起来更像一个职业的生意人。

谈话的间隙, 老范一会儿打电话联系上货, 一会儿又和柜台前的顾客讨价还价。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在中关村, 女婿的亲戚, 以及女婿亲戚的亲戚等有连带关系的人也被拉到了中关村。

和范家柜台紧挨着的两家柜台的小老板也是何岗村人。其中, 一位叫周东的年轻小伙子, 用手指着周围的柜台说:“那些都是老范的亲戚, 这里半层楼的人, 我们都熟悉, 大部分是冯井人。”

范家也在安徽省六安市买了90平方米的房子, 范刚岭说在那边买房也不一定去住, 一方面是希望房子升值, 另一方面, 也考虑以后孙子上学在那边比较方便。

范刚岭觉得, 大部分冯井人还是要回老家的。真正成为大老板的主要还是早期出来的人。

1989年, 冯井镇团山村的栗洋成为冯井人独闯中关村的第一人。据冯井镇的韩副镇长说, 栗洋原来在村里也就是个本分的农民, 因为家中困难, 才被迫远赴北京谋生。初到北京, 他在工地上当泥瓦匠, 生活没有着落, 几经辗转, 才到了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打工。1991年, 他开始租柜台自己经营电脑。

“他在村里什么也不是, 就是个放牛的, ”范刚岭笑着说:“现在他可牛得很, 也不用像我们一样每天站柜台, 人家手底下雇着几个人, 还有大学生, 平时一般也不到公司上班。”

紧随栗洋之后的郭玉喜、李新江、刘保生、付兵、付振平等人, 成为冯井人在中关村创业的第一批打工者, 也成为中关村创业者中的第一批人。

如今, 在后来的冯井老乡眼中, 他们成了大多数人追随的榜样。“应该采访我们的老大, 像栗洋、付兵、付振平这些人, 他们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我们没什么值得讲的, 做得也不好。”李均红对自己现在已经拥有的并不感到满足。

20世纪90年代初, 不成熟的中关村市场造就了冯井早期一批成熟的生意人, 他们从产品规格、进货渠道、客户资源等方面都完成了很好的原始积累。到如今, 中关村经过近20年的发展, 市场变得成熟, 激烈的竞争使得后来的冯井农民有些难以适从。

“现在的新市场开得太多了, 客户被分散得很厉害, 每周也就到周五以后的3天还有些生意, 平时顾客很少, 主要靠一些老客户。中关村已经不好做, 我都打算到别的城市, 现在一些二线城市应该还可以, 虽然客户资源少些, 但起码竞争没这里厉害。”柜台老板周东表达了自己目前的忧虑, 而他已经在中关村独立经营了近两年。

2007年年初, 在亲戚的帮助下, 从深圳一家工厂辞职到中关村租柜台的一位冯井业主, 生意更显惨淡。“现在都后悔了, 还不如在深圳的工厂里打工, 我的手里没有老客户, 新客户资源又很有限, 除去每个月2000块钱的柜台租金, 到现在, 我已经赔进去了1万多块了。”

上一篇:史论下一篇:语文教学的使命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