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的生命力

2024-08-20

中关村的生命力(精选8篇)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1

中学地理教材中, 包含了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 无论是大气环境、地质环境, 还是生物环境, 如全球变暖、酸雨、赤潮等环境问题都和人类不合理利用自然相联系。这些既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有效素材。下面笔者结合地理教学中的对话案例, 从生命教育的价值、途径和追求的视角, 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学设计思路, 以推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持续发展。

一、启发思考, 内化对生命本真价值的理解

地理教学的意义, 不仅需要传授地理知识, 而且还应引导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 内化提升生命的价值。我们培养的学生应沿着科学发展的道路, 勤奋学习, 创造性地探索研究如何科学地利用资源, 造福祖国和家乡。

【案例1】为了让学生了解到长江流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加快合理开发利用水力资源的重要性, 笔者在教学中国地理“长江”这节内容时, 先介绍了一位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 生于苏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陆佑楣。他荣幸地成为三峡开发总公司第一任总经理, 三峡第一位“大坝长”。他领导开展了三峡工程的大部分建设工作, 指导科研人员攻克了世界水电建设史的难题。然后, 选取呈现2007年11月26日新华社记者贾新霞、张荣对陆佑楣的采访对话———

记者:那么在建立三峡工程的时候, 有没有考虑到万一哪年比较干旱, 怎么办?

陆佑楣:那就少发电, 出现不了大问题。水多时就多发点电, 某一年水量不足, 居民连生活用水都有问题, 那就少发电。水利工作者就是要考虑水资源供应与能源供应的相对稳定, 这就是水利水电工作者的责任。如果没有水利水电工程的话, 大自然给你多少, 你就用多少, 那容易出问题。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动物, 可以把水蓄起来等到干旱的时候用。这就要靠措施, 使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的水资源变得相对均衡, 使人们充分合理地利用。

记者:前段时间世界上对我们国家的水利水电工程有一个过度的批评, 您如何看?

陆佑楣:修建水坝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是人类文明过程必然要走的这条路。三峡工程每年产生的电量是600至700亿度, 建成以后, 水位到位, 发电量就会达到870亿度, 相当于5000万吨煤炭的发电量。5000万吨煤炭开采出来并且燃烧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是非常严重的。有了三峡工程至少可以减少这个二氧化碳的污染, 可以减少1亿2千吨的二氧化碳污染。现在三峡水库的水质很好, 是二类水库。但是每年在气温高的季节, 可能会出现蓝藻、绿藻, 南京的玄武湖也出现过。这个主要是工业的原因, 时代变化了, 我们现在经济高速发展, 人口增加很快, 水资源的利用也加大了。

通过学习这些幸福的人的习惯行为, 生活中学会在忙碌的同时, 享受人生历程的这种幸福, 领悟生命的本真价值。引导一位经常不开心的学生想要享受人生的乐趣、热情、满足、平和与幸福, 是可以做到的。

二、在多学科渗透中, 探索生命教育的途径

在进行生命教育时, 教师应在认知、情感与技能方面多充实自己, 不断充实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多学科知识, 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生死观。

【案例2】在教学活动中, 如果一直按照同一种方式来思考、理解和记忆问题, 久而久之, 就在思考问题时形成一种习惯, 使人只想到一个方面, 形成思想的“偏见”。当面临意想不到的情况时, 经常需要教师突破思维定势, 灵活地利用语境中生成的语言, 作出选择。于是, 在教学自然地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的内容时, 教师这样设计———

先展示横断山脉山地植被的一组景观图片, 由山麓到山顶依次是高大的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 最后变成草甸带、荒漠带和积雪带。看到图片, 学生都很惊叹:原来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接着, 教师启发提问:植被的垂直性变化对自身的生存有什么意义呢?学生的答案可能五花八门。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正是适应环境, 适者生存的结果。

三、培养学生生活技能, 实现生命教育的追求

教师利用地理学科的独特性, 联系实际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和社会, 透过复杂的现象, 知晓事物的本质, 从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生命观。为了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学习将复归于人的本质活动, 复归于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 一种满足人的劳动需要的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只有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 学习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模拟人们在社会、学校生活中所从事的各类活动, 可促进学习者在今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技能的发展。

【案例3】利用学生去春游前夕的机会, 教师创设问题:某同学春游迷路时, 该如何在野外辨别方向呢?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 在交流中畅所欲言, 提到了下列辨认方法:观察生物、观察星空、观察建筑。

教师归纳总结:我们适时适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经验, 能在关键时候帮助他人或自己摆脱困境, 温暖生命, 获得巨大的成功感。

生命教育的实践, 启示我们每一位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给一些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多给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多给一些条件, 让学生自己去创造!提倡用生命去润泽生命、用生命去升华生命,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 让每一位学生有尊严、有责任心、有爱心, 在富有创意的生活中成长。师生共同来为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 培养塑造新世纪国家需要的新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2

关键词:生命教育;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理念融入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可充分体现课程的人文内涵和积极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本文在总结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不足基础上,提出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原则和生命教育的构建策略,希望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好地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价值参考。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主体性生命成长。在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下,高中教学任务很大,时间很紧迫,在知识本位教育思想引领下,化学课堂只注重书本知识本身的传授,而不太重视学生的“生命体”,学生整个精神生活被局限在化学书本知识中,丧失了精神的完整性和丰富的生命意义。

2、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一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仍然停留于教材本身,不能及时吸收新实际内容,使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使人文意识、人文精神不能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渗透,课堂教学缺乏现实感和生活感,不能充分体现现实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3、单一教学方式使课堂缺乏生命力。在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只做表面功夫,不能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命能量和价值的应用,使课堂缺乏活力,學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难以得到充分的磨练和展现。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原则

1、学以致用原则。高中化学教学中基于生命的教育要求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要围绕学生日常生活进行挖掘,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体会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学会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生活及生命质量,讲究学以致用,将所开发的生命资源的利用频率与所取得的效果相结合,避免开发生命教育资源的盲目性。

2、趣味性原则。高中化学教学中基于生命的教育要求所选择的教学资源要尽可能从生活情境人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去探究并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命现象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点。

3、形式多样性原则。可利用课堂或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化学活动来深掘生命教育资源,如专题调查,读书比赛、参访、相关资料查阅、热点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命活动中的现象和问题,提升生命教育水平。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基于生命教育的构建策略

1、让学生学会从化学角度看待生命和生活。化学的核心任务是研究物质,我们应该借学习各种物质的机会对学生灌输生命教育的思想。我们可以补充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物质基础等知识,分析生命体内的物质,如水、蛋白质、脂肪等,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科学,懂得生命不易。我们可对生命形成的物质条件和气候条件进行教学,如在讲解“氨基酸/蛋白质”内容时,可补充地球上逐渐形成满足生命孕育必须的条件:远古时地球受到撞击,形成混有H2和水蒸气的高密度CO2大气层,地球围绕太阳运行的独特角度,决定地球适合生命孕育的适宜温度,导致大量液态水及海洋的形成和大量的CO2被海洋溶解,导致大气层CO2含量大大降低,而O2的含量增大,为生命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让学生懂得生命诞生的不易和生命的珍贵。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正确看待生活和化解误解。例如,人们一般会将有毒有害物质与环境污染捆绑在一起,認为污染都是化学的发展带来的,这种误解往往导致了生命教育资源的流失。高中化学教师可通过对某些有毒物质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物质对生命的危害,提高他们保护和珍爱生命的意识。此外,高中化学教师还得要宣扬某些化学物质正面效应,让学生了解可利用这些物质可以消灭害虫和优化生命、延长寿命,如苯酚是一种可以用来杀菌和用于制药皂的有毒物质,法西斯使用氯气实施灭绝人性的毒气战但其可用来自来水消毒等,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是提高生命质量。我们也可在《空气/水》《铁》《卤素》《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使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有生命力,赋予课堂神圣的生命教育的功能。这是化学学科中进行美育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教育。

2、积极引导主体,合理选择生命教育内容。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除了考虑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外,还必须考虑化学知识特点、生成规律及其发展水平。基于生命教育,高中化学教学注重选择来源于生活和适应社会的内容,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有教育意义的材料来设计、整合生命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和价值所在。例如在微量元素的教学之前,可让学生调查各种市售钙片,了解其成份和作用,了解钙元素对于生命体的重要作用和缺钙的不良影响及症状,再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出常用钙片的主要成份是包括CaCO3、Ca3(PO42、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钙盐,不同的钙盐有不同的作用和吸收特点并适于不同的缺钙人群,让学生进一步知道自己所需要补钙剂。进一步联系到一些重要的含钙食物对于补充人体钙元素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的生命教育资源注重适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物质,及生命变化的过程。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3

根据现行的管理条例, 医学装备是指医疗卫生机构中用于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等工作, 具有卫生专业技术特征的仪器设备、器械、耗材和医学信息系统等的总称[2]。本文仅限于仪器设备方面对三甲医院评审核心条款6.9.6.2“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仪器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的解析[3]。

该核心条款 “C”档评审要求:① 有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学装备应急预案, 保障紧急救援工作需要;② 各科室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时刻保持待用状态。“B”档评审要求:职能部门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情况和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A”档评审要求: 急救类、生命支持类装备完好率100%[3]。评审规则:只有全部符合“C”档评审指标, 才能进行“B”档评审, 同时“B”档评审全部通过, 才能进行“A”档评审。根据现场查勘符合评审条款的深度, 给予对应的分值。

1 对“C”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这类医疗设备至少包括全院的呼吸机、除颤仪、监护仪、心脏复苏仪、注射泵、负压吸引器、洗胃机等医疗设备, 且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分布数量、分布科室、设备的工作性能状况目录清晰。检查科室至少包括急诊室、ICU、呼吸科、心内科、心胸外科、脑外科、手术室等重点科室。

1.1 各类设备分别制定应急预案

如“呼吸机应急预案”“ 除颤仪应急预案”“ 监护仪应急预案”“心脏复苏仪应急预案”等的制定。如:心电监护仪故障应急处理预案至少包括:制定本预案的目的、本预案涉及的医务人员 (医生、护士、护工) 的职责、本预案涉及的医学工程人员的职责及对故障设备的处理规范、本预案涉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等内容。

1.2 时刻保持待用状态

1.2.1 制度保障层次

为了保障设备的完好率, 必须加强3 方面的建设:①医学工程学科建设, 注重医工人才队伍培养, 建设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 提高医疗设备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 工程技术人员须接受岗位培训;② 加强医疗设备使用人员应用培训和考核, 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③ 加强医疗设备的三级维护保养制度, 确保设备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或待机状态。其中一级保养 (即日常维护保养) , 主要是每日对设备使用维护, 具体由使用科室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二级保养, 主要是消除设备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为设备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具体由设备工程师负责, 设备操作人员协助;三级保养是一种预防性的维修, 主要是达到完好设备性能标准, 提高和巩固设备完好率, 延长设备生命周期, 节约维修费用[4,5], 由公司方工程师负责, 设备处工程师协助。

1.2.2 管理保障层次

医疗设备从设备的认证、招投标、订货、到货、安装调试、验收、使用到报废全过程必须要有章可循, 合理合法, 应制定完善可行的规章制度[6]。医院建立了院分管院长领导下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与安全管理机构和使用部门三级管理组成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 保障设备正常、安全、可靠、有效地运行。

为迎接三甲医院的复评审, 我院先后制定了医疗设备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六坚持、六不准、八公开”制度、医院采购工作纪律、医院采购人员行为规范、医院采购索证制度、医院招标采购制度、医院医疗物资入库、验收及管理制度、医疗设备使用监管、技术服务与咨询指导制度、医疗设备使用人员操作培训和考核制度、医疗设备外修审批制度、医疗设备报废和更新制度、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安全监测报告制度、医疗设备管理和岗位监管、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急救类生命支持类医疗设备应急管理程序与规范等制度[7]。

1.2.3 运行保障层次

医疗设备按正常合法渠道购买后, 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环节。医学设备到货、安装、使用后, 由设备处组织使用部门、供货方和医学工程技术人员依据合同约定及时进行验收, 验收完成后填写验收报告, 并由各方签字确认。

为保障医疗设备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靠安全运行, 保证设备的使用率和完好率, 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有记录) :① 科室设备使用操作人员每天进行设备状态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与分管工程师联系, 工程师定期巡检保养;② 普通科室每月巡检, 重点科室每周巡检, 定期进行医疗器械的安全考核;③ 重点科室专人专管, 有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的制度与规范,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的设备, 要始终保持待用状态;④ 完善售后服务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医疗设备操作人员培训是确保医疗设备正常运行的质量保障;⑤ 加强市级临床医学工程学会的建立, 共同提升整个行业的理论和实践维修水平。

2 对“B”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1) 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记录” 表, 记录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购置日期、始用时间、设备状态等, 内容填写完整具体, 如有特殊情况, 在说明栏内填写, 参与检查人员如实填写。

(2) 对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要有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 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 建立全院应急调配机制。

(3) 实施监管, 存在问题持续改进。为迎接三甲医院复评审, 我院特地购买了监护仪、呼吸机、婴儿培养箱等检测常用的质控设备, 监控设备运行的各项指标, 并保证每年至少检测2 次。没有能力检测的设备, 委托设备供货商及政府法定的计量检测单位进行测试。

通过电气安全测试 (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安全接地电阻、患者漏电流) 来控制电击风险。根据制定计划, 对每类医疗设备进行外观检查、内部清洁、更换易损件、电路调整、机械检查、电气安全等预防性维护工作, 还加强了应用风险值高的重点设备的功能性检测[8,9]。

根据监管督查, 组织医疗设备处和科室设备安全质量管理人员定期检查, 或根据设备使用情况不定期检查, 并留有痕迹,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科室, 告知设备的性能状况, 分析原因进行追踪整改, 通过一次或多次PDCA循环, 最终保证设备性能良好, 能满足临床使用。

3 对“A”档评审要求的理解

(1) 制定“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完好率记录” 表, 记录设备名称、规格型号、制造厂家、出厂编号、购置日期、始用时间、设备完好率、平均周工作时间、待机状态等, 内容填写完整具体, 如有特殊情况, 在说明栏内填写, 参与检查人员如实填写。

(2) 对于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 要有设备质量与安全管理人员参与对急救类、生命支持类仪器设备检查, 确保设备正常使用。保障装备处于完好状态, 对用于急救、生命支持系统装备要始终保持在待用状态。要保证设备完好率100%, 就必须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 如某科室有5 台呼吸机, 需留1 台呼吸机作为备用机, 实际工作台数为4 台, 这样当其中1 台有故障时, 用备用机取代故障机, 才能保障完好率100%。当在用医疗设备发生故障时, 要挂“故障设备”标示牌, 通知专职工程师现场维修, 不能现场修复, 送回医疗设备处维修, 要保证使用科室在用医疗设备100% 完好, 无故障。

4 结语

要通过三甲等级医院的复评审, 必需充分理解新三甲评审标准, 明确可操作性, 建立全院保障医疗设备应急调配机制, 对有关急救、生命支持类条款, 运用系统追踪和个案追踪等手段[10], 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的主题, 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并举、重在内涵”的方针, 保证设备完好率及开机率且资料完整详细, 方能通过条款6.9.6.2 的A级评审。

参考文献

[1]李树丰.浅析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等级评审要点[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 (12) :17-20.

[2]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S].20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与评审细则[S].2011.

[4]董放.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及法规要求[J].中国药物警戒, 2010, (5) :290-292.

[5]刘健, 晁月甫.浅谈如何做好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J].医疗装备, 2011, (10) :50.

[6]丁碧兰.医疗器械采购管理探析[J].商场现代化, 2011, (15) :17.

[7]云庆辉, 崔骊, 李向东, 等.构建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的探讨[J].中国医学装备, 2013, (8) :86.

[8]刘根林, 薛梅.NICU的设备维护和安全管理的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3 (7) :119-121.

[9]许伟.我国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监管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1, (9) :5-9.

中关村创新创业的六大趋势 篇4

北京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高新技术创业的热土和引领创业潮流的风向标, 长期以来,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 中关村坚持以创新精神培育创新土壤, 凭借独特的创业氛围与高超的运作手法努力“弹钢琴”, 大力营造支撑创业创新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系统, 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推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 中关村是显微镜, 在此可以深度窥察服务型政府、创客与有关各方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同时, 中关村又是望远镜, 在这里, 可以洞悉创新创业的新趋势、新动向。笔者对中关村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践进行了深入调研, 并在此基础上, 对中关村创新创业的趋势进行了分析。

创业社区蓬勃兴起

2009年3月, 国务院批复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同年9月, 首家创新型孵化器创新工场即在中关村成立。2011年4月, 车库咖啡入驻海淀图书城, 拉开了新一轮创新创业大潮的序幕, 中关村创业大街迅速吸引了一批创新创业者, 获得了众多创投机构的关注。随着3W咖啡、36氪、天使汇、联想之星等创新型孵化器纷纷聚集, 目前中关村创业大街已聚集26家各具特色、不同模式的创业服务机构, 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创新的中国要在全球比高低, 离不开世界人才的聚合。现在, 来自世界各地怀揣梦想的人才, 纷纷来到中关村交流、碰撞思想火花, 展示创新的技术、产品, 路演创业项目, 寻找合伙人, 寻找有智慧的钱, 寻找有经验有资源的天使投资人, 中关村创业大街日益成为创业者的“精神家园”。

着眼创业人群多元化需求, 中关村推动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和举措也非常接地气。2015年4月, 随着全球首家国际青年创业社区——YOU+应运而生, 创业社区也正式成为一种新的孵化模式亮相。创业社区为青年创业者提供了办公、居住、学习、交流、娱乐等全方位服务, 极大提高了创业效率, 降低了创业门槛。创业社区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途径, 构建起了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模式。在创业社区里, 创业者不仅思想碰撞及合作交流更加便利, 同时可以迅速找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和专业服务, 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形成了创业生态圈。

调查发现, 大多数创业者都认为氛围和文化是最影响创新的因素之一。创业社区使创业者, 特别是有创业梦想的人们不再孤独、不再漂泊。创业社区不仅是创业者的“精神家园”, 也成了实实在在的创业者之家。目前, 除YOU+外, 中关村还开辟了华清嘉园、长远天地、锦秋国际等创业社区。此外, 昌平回龙观、天通苑的创新社群、优客工场等也成为存量物业与创业社区相结合的代表。创业社区的形成, 为新一代创业者“360°+24小时”的全天候创业提供了切实保障, 也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主流创业模式走向成熟

如今, 中关村已形成了市场化、集成化、网络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模式, 中关村的30多家创新型孵化器的创业服务模式虽然各具特色, 但主流创业模式已经十分清晰并日渐完善, 即“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中关村活跃着一万多名天使投资人, 区域内277家上市公司中的高管或中层骨干, 已成为天使投资人的主要群体。一个新的趋势是, 越来越多的高校老师开始成为学生创业的天使投资人。天使投资已成为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中的“腐殖层”, 为创业提供了广阔而肥沃的土壤。

合伙人制是现代科技创业公司治理模式的重大创新, 它第一次在制度层面表明, “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智慧以及创造力比资本或其他任何资源都更加重要。这种制度的诞生深刻表明, 人不再是资本的奴隶, 资本必须为人所用才能发挥出其最大价值。能否找到优秀的合伙人成为创业成功的关键所在。天使投资以此作为项目评估的核心, 其重要性超越了商业模式和技术因素。合伙人制的出现也淡化了企业领袖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每个合伙人都是企业迈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管理要素, 同时也使得公司的治理模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资本已无法单方面决定公司的战略、决策和管理。影片《中国合伙人》以新东方的发展历程为蓝本, 讲述的其实是新东方、小米科技等一大批中关村企业以合伙人模式, 书写产业革命新篇章的故事。

股权众筹的发展则表明, 创业团队需要的不只是单纯资本, 以及资本背后少数投资人这种表象的支持, 其需要的更是迈向成功所需的经验和资源, 即带有智慧和战略眼光的资本。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股权众筹的兴起使短板理论受到挑战。融资的主体开始由少数人变为面向多数人, 其对象也由单纯拥有信息、拥有资本的人向有经验、有资源, 同时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转变。新的创业体现了长板理论, 企业发展的上限不再是所谓的能力短板, 而是取决于能否将优势最大化。随着众筹模式的成熟和创业服务业的飞速发展, 今后的创业者只要有创业的梦想, 能够洞见未来, 哪怕只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 都能通过众筹去找到优势互补的团队和所需要的资源, 找到志同道合的、其他方面有优势的人, 来共同完成创业。

如京东商城启动金融众筹创业孵化平台, 吸引大量创业企业入驻, 为创业企业提供资金、制造、营销、法律、审计等全方位支持, 短短半年就成为国内第一大权益类众筹平台。天使汇、3W咖啡、36氪等为创业企业提供股权众筹服务, 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也开始采用这种模式创办企业。

内部创业成为大企业发展必由之路

众多中关村企业的管理者均表示, 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意义深远, 其中“众”很有讲究。创新创业不只是年轻人的事, 同样是诸多中关村的成功大企业未来发展“躲不开、绕不过”的必然选择。对于大企业而言, 以自身资金和技术等优势推动内部创业成为必由之路。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特别是未来不确定性的挑战, 推动企业战略转型, 寻求新增长点, 一批富有远见的大企业日益倾向于鼓励内部员工创业, 以此作为保持创新活力以及留住人才的关键。这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小规模的创业团队能够有效降低企业内部沟通成本, 推动内生性质的变革, 形成“鲇鱼效应”, 为企业的发展积累战略资源, 同时成为留住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

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中关村不少大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正发生着历史性转变, 母公司、总公司与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事业部之类的层级体制逐渐发生变化, 被由多个具有极强创新能力、松散的小型组织所组成网状结构所替代, 组织结构向网络化和扁平化形态演进。这种自发的变革和调整使得公司的适应能力变得更强、反应变得更快, 其形成的若干个微生态和创业圈极大推动着企业母体的发展。

内部创业和公司架构演变的趋势在中关村的企业中显现无遗。比如, 过去中关村的IT外包企业以企业规模作为行业发展的标杆, 现在不再追求动辄上万的员工数量, 业内人士更关注的是企业人均收入以及对人才的影响力和吸附力。软通动力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共建领创空间, 拿出资金鼓励员工回乡、回家开展内部创业, 用市场、技术、资金吸附人才, 保持创新活力, 不再受地域牵绊和制约, 大幅度改善了公司组织方式。又如, 微软2012年7月在中关村设立孵化平台微软创投加速器, 30个月加速100家初创公司, 目前总估值已超过百亿元人民币。中关村诸多行业龙头企业包括联想、百度、京东、亚信, 也纷纷建立内部创业孵化机制, 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鼓励员工内部创业, 培育新业务, 避免人才流失。

从这种实践发端, 中关村作为众筹、众包、分包中心, 正通过支持创业成功带动全国其他地区的就业, 让市场、技术和资本突破地理位置的限制, 使创业不再局限于“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 也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股权奖励成为吸引人才的绝招

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创业者认识到, 创业企业面临着极高的风险, 团队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因此必须给予核心员工现实的、直接的利益, 否则很难在创业大潮中延揽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关键人才, 特别是比创业者自身更优秀的人才。

在允许员工持股为激励手段的实践中, 传统做法对于人才的激励以期权为主, 承诺给予员工未来按约定价格买入股票的权利。这种做法的弊端在于, 只有当到期行权时, 股票的市场价格高于行权价格, 期权激励才能兑现收益。而股权奖励是无偿给予被奖励人的股权。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业绩股票激励、虚拟股票等传统的激励模式, 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正明显降低, 并逐渐让位于股权奖励模式。目前,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预留股份吸引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加盟。如Inno TREE股权众筹平台的几位创始合伙人在公司成立之初, 就预留了30%的股权奖励池, 用以吸引在互联网技术、金融专业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 打破传统期权激励的单一性与滞后性, 以直接股权奖励方式, 吸引比创始人团队更加优秀的人才。又如, 数据堂在创业过程中, 以股权奖励方式招揽急需的高级人才, 使核心管理团队以稳健、有序的步伐扩展和提升, 确保了企业在快速演进的大数据产业中, 始终能够站稳脚跟并实现高速发展, 目前成功挂牌新三板。在股权奖励大行其道的同时, 一批像“七八点”这样专注于帮助初创企业合伙人设计股权架构的专业性服务机构, 也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甚至诞生了股权架构师这一全新职业, 这也再次印证了股权奖励的强大力量。

产业链让位于创业生态圈

过去, 人们习惯于强调打造产业链, 十分重视构建垂直封闭的产业链形态, 将产业竞争力定位在审视产业链是否完备配套。今天, 跨界的融合创新已经初步打造出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很多知名创新型企业, 都涉足了一系列看似毫无关联的领域, 以核心业务为牵引构建互为支撑、具有高度弹性的企业生态系统。比如, 乐视公司业务遍及影视、电视、手机、汽车等多个行业, 完全颠覆了传统产业链的观点;小米公司以智能手机、电视、路由器、机顶盒和可穿戴设备这五个产品线为核心, 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实现业务外延的扩展, 建立以大数据挖掘、分析、应用为核心的智能硬件生态圈;3W咖啡围绕创业者的核心需求, 通过成立一系列独立子公司, 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市场品牌、人才、资金等多种服务, 搭建创业投资交流平台, 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 帮助互联网行业创业者成长, 建立了自成体系的创业服务生态圈。如今, “产品型公司值十亿美金, 平台型公司值百亿美金, 生态型公司值千亿美金”的认知已成为业界共识。在这一核心理念的驱动下, 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军金融、传媒、教育、旅游、影视、文化、医疗健康、物联网、交通和汽车行业, 构建开放式的创新创业生态圈。

尖端技术创业不断涌现

过去, 所谓创新主要指COPY TO CHINA, 体现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上, 主要路径是“国外设计+中国制造”, 从国内市场逐渐扩张至国外市场。现在, 越来越多的创新已呈现To China Copy, 其背景是, 大量尖端技术创业的不断涌现, 很多产品开始由中国设计发端进而扩展到全球市场。这一重大变化的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层次原因, 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正面临重大历史性机遇: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及交叉融合领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性交汇, 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快速更新, 加上中国国内庞大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以及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化, 使我们有机会引领全球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样不可小觑的是, 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巨大推动作用, 他们不断找准“痛点”, 不断推出“爆品级”产品和应用, 不断令用户从满意到惊异。

段永基出走的中关村村长 篇5

习惯于“出走”,而不是固守,是段永基的特点。他最讨厌的性格是懒惰、固步自封;他的生活信条是“不上高山突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

段永基是谁?

他和柳传志私交甚笃,柳传志曾盛赞他是一个连柳本人都难以比肩的人物;“才华横溢、有思想灵性,在公司几乎无人能及”,这是部下对他的评价;他也曾因为卓越的能力被北京市政府“钦点”出任大型国企的总裁;有人说,他一手导演了整个IT行业的辉煌发端,甚至是创造了“中关村”这一概念。他的符号意义远超于他各种行政角色本身。

他就是段永基—四通集团的掌舵者,也是中关村科技的总经理。他与中关村风雨同舟二十载,被认为是中关村真正的精神领袖,也因此被尊称为“中关村村长”、“中国互联网之父”。

但如今,熙熙攘攘的中关村以及同样“熙熙攘攘”的互联网之上却难觅这位“前IT教父”的影踪。“中关村村长”消失了?

村长的一次别离

我们是在几个月前某个商业论坛的一隅,发现了“无人搭讪”的段永基,我们很难将这个安静、低调又有些落寞的长者跟昔日叱咤风云的“中关村村长”、“中国互联网之父”这些身份联系起来。从“天下谁人不识君”到“贫居闹市无人识”,也不过是几年的时间。

“这个不敢当,其实整个中关村是这一大批第一代下海的人共同创造出来的,只不过后来他们因为各种原因淡出了。”段永基谦虚地说,言笑晏晏。

坐在我们面前的段永基淡定、超脱,习惯说完一段自己认为可乐的话后自己“哈哈哈”笑上大约8秒钟,这也让我们每一个在场的人卸下对“中关村村长”这一名号的敬畏,对话过程中心情舒畅、如沐春风。

更为关键的是,他似乎不在意外界的褒与贬,对于公众的遗忘也表现的相当大度、从容。

同是中国第一代企业家,柳传志似乎就活跃的多。段永基似乎是远离了公众的视线,而关于柳传志的新闻,几乎每周都在更新着。

对于柳传志,他是由衷地赞叹:“他非常执着,非常专注”。但当时,段永基与这位联想元老也曾暗地里互为竞争对手。1993年,四通电子在香港上市,段永基曾颇为自得地说:“最为得意的一笔就是公司上市,联想比我们晚一年多,方正比我们晚两年多。”

他们更是“好哥们儿”。联想上市后不久便遇到资金问题,据说段永基是拍着桌子压下反对票,为联想的4亿元贷款做了担保。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来柳传志也在四通发展惨淡之时施以援手,帮助四通获得了巨额贷款,渡过难关。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如今,新的“一茬”企业家正冉冉升起,很多第一代企业家也已经淡出商圈,但是以段永基、柳传志为代表的很多第一代企业家仍然坚守在企业第一线。“我们第一代企业家志大才疏,第三代企业家则是才大志疏。我们经历过的风浪比较多,所以我们比较顽强,比较坚强。”段永基笑言道。

经历过30年改革沉浮,经历过各种兴衰得失,段永基更能从容地面对外部环境的“变”与“不变”。不过他也担心年轻一代企业家“才大志疏,受到的磨难少,承受灾难、承受困难的能力会弱一点”,他告诫新一代企业家:“人和企业一样,要立得住,你得有一定的道德基点。”

或许,段永基们对于我们最大的意义就在于精神导航,精神导师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力量就犹如狂躁症发作时的镇定剂。无论他在或不在我们眼前,这股力量都从未“别离”。

四季青乡来了些年轻人

1984年之前,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四季青乡还只是一个“菜园子”,四季常青但又稍显沉闷。这一年的春天,四季青乡来了一些年轻人,这七八位年轻人跟普通菜农似乎有些不一样。

他们大多是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技术人员,他们纷纷辞去公职,揣着仅有的两万块钱一起下海,筹划并创办了四通公司。段永基就是其中一位。四通主要致力于办公自动化产品的开发经营。成立之初,公司对M2024打印机进行二次开发并投放市场,获得了巨大成功。

曾有不少人问,公司当初为何取名“四通”?

“1984年我们创业的时候,根据当时的政府规定,任何企业必须挂靠一个行政单位。挂靠一个最低的行政机构,运作起来比较灵活,那时最低的行政机构就是乡级行政机构,所以我们挂在四季青乡。为什么要有一个‘四’呢,‘四’字意在四通八达了,就起了四通这个名字。”段永基微笑着向我们解释道。

四通者,四通八达也。创始人期望公司能如同其名字一样,联通四方,生意规模无限扩大,没有限制,长盛无衰。

1989年,段永基全面接管四通公司,他不囿于只搞一个产业,他带领公司“二次创业”,进行多元化经营;第二年,段永基正式开始担任四通集团总裁。1999年的四通集团发展如日中天,资产规模已达到42亿元,每年利润高达1个多亿。

激情燃烧的岁月

“财大气粗”的段永基此时正努力实践着自己“四通八达”、雄霸一方的梦想。

1993年,段永基主持四通以500万港币投资创办了“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志东出任总经理,当时的四通持有80%的股份。5年之后,四通在线完成了与美国华渊资讯的合并,创建新浪网,王志东担任四通利方与新浪网的总裁兼CEO。

段永基外表谦和温厚,内在却有一股不为常人所知的果断、决绝,甚至是“戾气”。为了削弱创业团队以及管理层的权利,2001年,段永基通过董事会成功将王志东逐出新浪,随后段永基步步为营,增持股权,加强对新浪的控制力,也为随后长期担任董事长铺平了道路。

除了“村长”“IT教父”,段永基还有“中关村老狐狸”的美誉。他拥有丰富的政府资源并极其善用政府关系,凭借这一点,意气风发的段永基被政府挑中,出任中关村最大的国有控股企业——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 (控股) 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关村也进入了短暂又轰轰烈烈的“黄金时代”。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后,过度包装上市的中关村科技深陷泥潭,截至2005年11月30日,中关村股份的流通股市值损失高达150亿元。在股东群情激愤的压力之下,无奈的段永基只能引咎辞职。

就在当公众认为段永基已经告别中关村之时,12月18日,中关村发布了一则“关于股东持股变动的提示性公告”,通过本次股权转让,段永基控制下的公司将正式接替北京住总集团成为第一大股东。在此之前,他只是没有股权的总经理,这一则公告也标志着段永基开始真正地全面掌舵中关村。

CDMA先驱者遭遇滑铁卢

有人说,段永基是带着邪气的赌徒,他不愿意平庸,所以他的投资带有很高的风险性。巨额投资CDMA项目对这位“中关村村长”来说算得上是一个拐点事件。

20世纪90年代末,段永基投资40亿元获得广东CDMA项目总承包建设权,协议约定,建成后将享有公司35%的权益。

但到了2000年下半年,国务院已经决定CDMA网不再由军民合建、军民共建,而是转给联通来建,要求中关村股份移交CDMA网。段永基又岂是平凡人,他拒绝移交并且加大投入。

一年之后,国务院决定对CDMA网先移交后清退,在11月20日零点前要全部移交给中国联通,中关村股份照办了。但是,段永基表现出令人不解的“阳奉阴违”。

段永基在把CDMA项目移交后,仍无视政策规定,四次为这一项目违规担保融资,并且他向所有的股东隐瞒了这一点。对CDMA项目的违规投资代价是惨重的,段永基因此受到证监会的严厉谴责和罚款,中关村由此陷入了长达数年的财务危机。

不过时至今日,段永基在回忆起这一事件时已非常豁达,他轻描淡写地回忆道:“当时中关村科技在做中国第三代移动通讯网,后来因为国家政策的调整,这个网就被并入联通了,当时国务院的命令是先移交后清算。就是把已经所有投入的资产移交给联通再清算,实际上是划拨行为了,这时候上市公司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黄光裕的“手下败将”

2006年,受CDMA项目投资溃败的影响,中关村科技的巨额亏损使得段永基叫苦不迭,在亏损了几十亿之后,他不得不选择放手。

彼时的家电“大鳄”、中国首富黄光裕深为中关村众多的存量资产所吸引,并且希望成为自己地产业务的新平台,随后,黄光裕控制的鹏泰开始收购中关村科技的股权,深受巨额亏损折磨的段永基已深知无力回天,他不得不将中关村移交于黄。

“我们的上市公司发展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当时市政府直属企业把它卖出去,再后来卖给黄光裕的集团了,后来的事情就不太了解了。这是要服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时过境迁,再回首这段往事时,现年66岁的段永基多出了几分“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淡然与超脱。

失败的滋味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吧。“我的基本想法叫做办法总比困难多。任何失败和挫折都不是末日,只有丧失信心、放弃努力才是末日。”当问他如何克服困难时,段永基做出了如上回答,眼神中也充盈着坚定与决绝。

“中关村村长”折戟中关村,段永基开始进行战略性收缩。2008年3月31日,新浪宣布:段永基不再担任新浪公司董事会董事以及在新浪董事会的一切职务,即日起生效。

在这以后,段永基开始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

在2012年3月份接受腾讯财经访谈时,段永基表示自己从未曾离开企业界,“我在1999年到2007年,被政府调过去管政府的企业,四通在IT方面一直没有新的投入,有8年时间被边缘化了。2007年我回到四通以后,四通的两万名职工还是要发展的,所以我们开辟了两个新行业……当然还有四通原来的IT产业也在继续发展。”

年少时的一次“叛逃”

习惯于“出走”,而不是固守,是段永基的特点。在媒体有关于他的简介中,有两条不能被忽视——段永基最讨厌的性格是懒惰、固步自封;段永基的生活信条是“不上高山突兀颠连,怎见人间足壮观。”

就是这样,他投资多个领域,多线作战,他反对单一,并要求自己的小宇宙必须是动态、激烈并且常为新的;与此同时他却是对外保持“低调的静”,他似乎故意与周围环境保持一种距离感;因此,他虽是“中关村之父”,但在公众眼中他又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自我的“动”与对外的“静”中,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保持“出走”状态,张扬自我,不愿被束缚。这位“中关村村长”,究竟为何如此热衷“出走”?

这或许跟他的独特经历有关。

1965年,19岁的段永基考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同年“文革”开始,学业相当于废止。后来,段永基开始不满同伴们的一些极端做法,渐渐地,他开始疏离昔日同伴。

正是由于他的“格格不入”,1970年大四毕业之时,段永基被分配到甘肃省武都县工作。段自然是感到满腔的愤怒,在被发放边远地区的列车上,他毅然决然决定逃脱命运的安排,他跳下火车重返北京。

当然,他也受到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8年没有户口,无法领到粮票,只能高价买粮票再去换粮食,因此在那8年里,段永基生活经常是捉襟见肘。1978年,段永基考上了北航的研究生,物质上的窘迫才得以缓解。

但正是这次“叛逃”,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段永基似乎是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日后将这一精神发挥到极致。这次“叛逃”或许是他骨子里“不羁”基因的显现,也是他日后一次次“出走”的发端。

有低谷,有失败,但绝不会是世界末日。告别中关村科技,离开新浪,四通始终是段永基最后的堡垒。

回归四通后的段永基开辟了两个新行业,一个是生物能源行业,另一个是在海外发展资源产业。他性情张扬、敢于出新,从不固步自封;同样他行事低调,似乎故意与大众视线保持“藕断丝连”的关系,时时“出走”,偶尔回头张望,但这位“中关村村长”并未走远,他一直都在。

链接

【人物简介】

段永基,1946年7月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1985年,任四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1987年,任四通集团公司副总裁。1991年至今,任四通集团公司总裁。

段永基的“二次创业”、“与巨人同行”的经营战略思想,在业界广为流传。2003年12月15日,段永基以11.7亿港元收购史玉柱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挤身炙手可热的高科技医药行业。后来,段永基受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出任北京中关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与此同时,他辞去四通集团总裁职务,改任董事长。中关村科技先后与微软公司、香港电信、歌华集团、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等中外业界巨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从而在信息通信领域积累下重要项目和资源。

段永基的杰出成绩和卓越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先后当选为全国政协第8届、第9届委员,并荣获“中华企业英才奖”,香港紫荆花杯“杰出企业家”奖等多项荣誉。

【个人影响】

有人说段永基像个诗人,然而观其言行,他却没有一点浪漫诗人的秉性,倒是更像杀伐决断、驰骋沙场的将领。他是一位“威高权重”的企业家,备受推崇的民营企业的精神领袖。

他是一位极具智慧的人,政府官员钦佩他的操守,商界人士钦佩他的韬略;他纵横恣意、豪气万丈;他强硬、果决,很有主见;有人说他德高望重,也有人说他老谋深算,他历经18载风吹雨打依然“笑傲江湖”;他成功、他失败、他思索、他前行,他见证了中关村的成长,他是“中关村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是中关村公认的村长。

段永基,验证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剩”者为王。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6

建筑融入城市打造共享空间

中关村金融中心建筑群呈东南向扇形展开, 塔楼位于东北, 北隔海淀大街与津乐汇中关村店相邻, 东距中关村大街约250米;配楼位于西南, 西临海淀中街;塔楼和配楼的主要功能均为办公, 是富有活力且能闹中取静的高品质写字楼。一座弧形的玻璃连廊在8层高处将二者相连, 建筑群体形成1/4环形态势。连廊内部是空中餐厅, 以4个交通核形成的4根立柱支撑于其下方三层高的弧形平台之上。这个平台是区域规划的已有条件, 它联系了西北面由中关村金融中心环抱而成的绿化广场, 并向东南跨善缘街以绿化台地的形式层层叠落至东侧的中关村大街和南侧的新中关步行商业区, 形成一个自中关村大街斜铺至中关村金融中心的楔形景观面。

作为城市空间的立体介质, 中关村金融中心以耐人寻味的造型成为这个规划景观面的焦点和硅谷的门户。作为150米高的超高层地标建筑, 中关村金融中心没有以强势的姿态唯我独尊, 而是以温和的曲线亲人尺度介入。塔楼采用独有的双曲面玻璃幕外墙设计, 梭形收分使建筑更显挺拔秀丽, 连廊的拱形金属屋面贯通整个建筑群, 配楼以反向曲面立体穿插。建筑群线条柔和舒展, 细部细致精到, 形体富于变化, 其独特的造型对城市空间产生亦分亦合的效果, 成为中关村高科技园核心区的新地标。

架空连廊和支撑立柱与规划平台相结合, 形成了城市的立体取景框。并与中关村原有DNA雕塑遥相呼应, 延续了发展的脉络, 城市空间延景观面层层递进, 至此来至硅谷的大门。这一空间地处核心, 四通八达, 宜动宜静, 是良好的驻足空间, 人们既可在此观赏风景, 也可行至广场。这里现已成为人们休憩和眺望硅谷的平台。

引入市民活力立体共享资源

从建筑使用的角度, 中关村金融中心与周边区域良好融合, 打造与市民共享的空间。紧邻的规划平台内部和金融中心西北侧广场的地下是餐饮、商业和停车等功能。北京市最大的地下商业空间之一——中关村购物中心就位于此。中关村金融中心在内部与这些部分相连成为一个整体, 在明确功能分区的同时, 整合区域资源, 方便人们使用, 并给自身带来活力。

利用广场、平台和连廊几个不同高度之间的联系, 中关村金融中心为市民打造了立体的共享空间。底层广场提供了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既是社区居民的露天舞场又可作为年轻人体育活动的运动场;平台台阶供市民休息驻足, 在朋友聚会聊天的同时可以欣赏广场表演和周边风景;空中连廊则起到了遮阳降温和增加绿色空间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建筑本身的室内外空间联系, 增强建筑予人的亲切感, 也使得建筑内部的公共空间真正与城市空间融合, 成为城市的共生体。

中关村金融中心由美国KPF建筑师事务所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合作设计完成,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该项目的建筑设计负责人之一, 我有幸参加了这一过程。在中心已经成熟运营、区域建设已经完善的今天, 重新回到现场, 对于建筑设计的城市属性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体会。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7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成立于2012年3月,是常州市政府与北京中关村开展体制创新与区域合作的成果,也是中关村在北京市外设立的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产业园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长三角几何中心,位于溧阳市天目湖畔,近期规划面积约40.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面积80.9平方公里。为统筹产业园建设资源,更好地搭建园区建设市场化实施和服务平台, 2012年8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专门出台文件,从园区管理模式、项目审核、财税支持、金融扶持、科技创新支持、人才扶持等多方面给予支持,为江苏中关村加速发展、优先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产业园开园3年来,坚持以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着力与中关村开展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招引项目,搭建服务平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产业园的地位。当前, 经济行为越来越规范,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依靠土地红利、政策优惠的时期已经过去,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惯性困局,亟待深入思考。本文就此进行分析探讨,为产业园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实现跨越发展的最优路径提供参考。

1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基础逐步形成

开园以来,产业园加强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1形态规划清晰

产业园位于溧阳主城区西南部,总用地面积约为40.6平方公里,远期规划用地面积80.9平方公里。围绕拉开框架、完善配套的理念,注重城市功能与产业功能的契合,加大基础设施和城市配套建设,不断推进产城融合,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在产业规划上,规划建设“五园一区”,分别发展高端装备及通用航空、健康、电子信息、绿色能源、软件等五大产业和一个研发机构集聚区。

1.2产业基础扎实

基本形成了以上上电缆、华鹏变压器为代表的输变电产业,以正昌、良友为代表的农牧机械产业,以波士顿锂电池、时创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也逐步发展壮大。2014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74.6亿元,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产值39.4%。产业园超亿元企业达34家,其中超10亿元8家;现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其中国家级25家。

1.3研发机构汇集

引导企业提高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建立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聚集创新资源持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带动行业进步和产业升级。产业园现有“两站三中心”46家,其中省级以上32家。2014年,申请专利775件,其中发明专利321件;获得专利授权414件,其中发明专利88件;申报高新技术产品229只,其中省级112只;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认定158只,其中省级70只。

2面对需求,创新要素支撑仍然薄弱

当前产业园内企业整体研发水平不高,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特征体现还不够明显,对照不断增长的发展需求,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2.1创新机制不畅

作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转移支付方面受限于财政体制,很难获得市级财政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承担高水平项目的能力。产业园内研发机构基本上都集中在原有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创新载体和平台之间也鲜有互动、关联和共享,缺乏系统性。企业融资难度较大,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难以突破商业银行的信贷壁垒获得贷款。创投风投机构缺乏,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种子基金等服务创新发展的产品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成立了江南银行科技支行,但以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股东担保、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形式的贷款仍在探索之中。

2.2高端人才匮乏

高层次人才是产业园发展最具价值的引领力量, 只有不断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才能构筑自主创新的高地。目前产业园无论是创新创业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创新发展需求。现有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机制,以纳税销售作为拨付资金的条件,实际是在形式上不容许创业失败,难以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同时,在企业从业人员中,高学历、高职称人员较少,顶尖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更是稀缺,政府引导和企业投入相结合的人才吸引机制还没有形成。此外,高层次人才在产业园创新创业,涉及到子女就学、医疗、家属就业等问题,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2.3机构服务滞后

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载体,紧密联系了科技与经济,服务于广大企业,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结点。科技中介的价值在产业园的认知度不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数量较少,主要从事知识产权、 项目申报策划、高企认定等层面的代理服务。在促进研发设计、科技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决策与管理咨询等方面缺乏能提供专业化服务的机构。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时主要还是依靠经验,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很少愿意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帮助分析研究, 而高新技术对应高收益的背后是高风险,不重视市场调研和专家论证,往往造成项目投资的失败。

3审时度势,凝练创新驱动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的质量和内涵发生质的变化,已成为经济新常态。如何迅速提升科技创新工作是产业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下一步科技工作必须要找准定位, 明确思路。

3.1明确发展定位

深入分析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放宽视野,主动对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 抢抓国家支持苏南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纵深推进合作,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把产业园建成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基地”和“苏南创新潜力区”的目标定位,亟需研究制订产业园“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对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明确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指导科技工作的开展。结合国家、省、 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重点发展方向,根据产业园定位,重点选择1~2个产业作为主攻方向,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产业集群和创新品牌。

3.2培育新兴产业

把增强产业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结合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围绕生物医药、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推动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环节延伸,努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如果说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那么落脚点则是培育科技型企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快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3.3集聚创新资源

科教资源匮乏、民营经济相对发达、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比重较大,这些特点决定了产业园的发展必须集聚整合创新资源。一是要拓展区域合作。立足与中关村的合作,探索收益分配机制和创新服务模式,承接优质项目。同时,借鉴周边园区的先进做法,开展国际合作和区域合作,打造新兴产业创新成果产业化生产基地。二是争取上级资源。结合现有基础,积极创建产业研究院、国家级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超前谋划加强指导,支持企业承担核心技术攻关、工业科技支撑、 重大成果转化等高水平科技项目,整合科技资源为企业自主创新服务。三是打造人才高地。加大投入招科引智,着力提升软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创新服务内容和方式,以最优的政策吸引人才,提升创业平台孵化能力和创新平台集聚功能,纵向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自主创业,横向促使高层次人才与企业对接。

4不断完善,构建科技创新促进体系

以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建立健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强化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服务和有效衔接,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程度,提升产业园发展水平。

4.1建立产业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借助外来科研资源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弥补本地薄弱的科研力量,探索与高校院所联建研究院所,开展研发攻关、技术转移、公共服务,为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有力支撑。做强上海交通大学江苏中关村节能减排研究院,建成集空调、热泵、 噪声性能及长效特性测试于一体的实验平台,推进冷却塔检测中心、国家级电梯检测中心的建设。二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供应链配套,优化生产配套环境,不断完善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网络体系。加强平台、项目、能力提升等集中集成支持,培育创新龙头企业,支持它们承建专业孵化器,放大企业研发、经营实力,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三是加快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标准联盟、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联系相关产业或行业的企业,有效整合科技资源服务创新链,对相关产业、行业开展深层次研究,编制产业技术路线图,推动企业对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推进相关技术的共享,形成创新链整体竞争力。

4.2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政策的定位,要以促进创新型人才本土化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不断深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合作,支持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企业研发和项目实施能力。其次,加大对研发机构、科技攻关、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参与到早期技术研发中,通过合作研发促进研发管理能力的提升。再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提高选择创新方向和技术路线能力,加快企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利用和转化科技成果。

4.3健全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发展科技中介。强化技术合作、技术成果交易、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各类中介服务平台,完善包括技术、管理、市场、资金等内容的科技服务,为各类创新主体和要素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全面服务。二是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加快发展种子基金、风险投资和担保资金,探索引导风投创投机构、民间资本在产业园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结合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参与到国内知名的相关领域基金,拓展项目信息渠道和增加项目落户数。探索设立投贷通、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贷款、设备按揭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多样化满足科技企业投融资需求。三是提高孵化培育能力。科技型创业企业要获得成功,需要经历的环节和整合的元素比传统生产制造企业更多,需要破除的瓶颈和壁垒更多。要进一步完善孵化器功能,推进孵化器市场化运作,除了为高科技项目提供孵化场地,更重要的是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项目推广、财税政策落实、培训指导等全方位的创新服务,提高科技创业的成功率。

摘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是常州市政府与中关村开展体制创新与区域合作设立的北京市外第一个科技产业园区。文章分析了产业园现有的科技基础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的思路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的措施,建议在明确发展定位、培育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科技服务三大体系,强化对创新链、产业链的服务和衔接,促进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联系程度以提升产业园发展水平,从而为产业园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参考。

中关村的生命力 篇8

自2011年以来,中关村先后涌现出车库咖啡馆、3W咖啡馆、贝塔咖啡、创新工场、常青藤创业园、亚杰商会、创业邦、创投圈、天使汇、天使湾等十多家新型创业服务机构,这些创业服务机构形成了一个被称为“创业服务业”的新型行业,这些机构的存在和出现弥补了中关村科技服务体系对企业创业前端服务的不足,向前延长了科技服务体系链条,更有利于发现、培育发展潜力较大的“金种子型企业”。在这些机构中,主要面向“草根”阶层进行开放式创业服务的“车库咖啡”影响力最为突出,其服务效果比较显著,其运作模式和成功经验对我国进一步完善科技孵育体系,尽快催生一批优秀科技中小企业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1 “车库咖啡”的运营管理与服务

中关村“车库咖啡”成立于2011年4月,全称北京创业之路咖啡有限公司,它是一家以创业和投资为主题的咖啡厅,占地800平方米,能容纳150人左右,主要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所,为投资者搭建投资平台,促进创投者的合作与交流。目前“车库咖啡”已经成为北京中关村科技与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并催生创新场所,成为科技和资本结合并创造价值的新领地。

1.1 股东构成

“车库咖啡”发起人苏菂,后又联合艾瑞创始人杨伟庆、联众创始人鲍岳桥、海虹控股副总裁上官永强、我爱我家等天使投资人安盟、春秋资本合伙人刘军、千淘资本合伙人李华兵等10位投资人共同出资入股。

1.2 商业模式

“车库咖啡”是以咖啡为载体的创业服务机构,定位为广大创业者提供服务,特别是最早期的创业者,并与创新工场、天使会等孵化机构、投资机构等合作,为在车库咖啡的创业者们牵桥搭线。

(1)服务模式:

借鉴了北美的SUMMIT、Gitizin Place、RocketSpace等“开放式办公服务模式”,以每天一杯咖啡的办公成本为创业者提供场地及各种办公所需的场地、设备等。

(2)盈利模式:

“车库咖啡”除卖咖啡的销售收入外,其盈利主要来自于楼道内每年数十万的广告位出售和车库咖啡俱乐部的会员费,每人每年1 200元。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其会员限定在50人。为缩减成本,“车库咖啡”积极与各类厂商合作,例如:与阿里云合作,阿里云向其提供了云计算存储及带宽,搭建免费移动APP真机云测试平台;与微软合作,微软向其创业者提供免费的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OFFICE办公软件等。采取多项措施后,“车库咖啡”由亏损逐渐转向收支平衡。

(3)经营原则:

为加强管理,“车库咖啡”制定了一些独特的经营原则,例如:规定晚7时之前不接待任何活动,白天要保证纯粹的办公环境;拒绝所有商业活动、拒绝任何企业的包场需求,对到车库来的所有团队都一视同仁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车库咖啡”长期运营的可持续性。

1.3 服务内容

(1)为创业者提供开放式办公场所。

对到“车库咖啡”的创业者,每人每天点一杯咖啡就可以使用一天的办公环境,并且“车库咖啡”还向其提供免费的iPhone、Android、平板电脑测试机、投影、桌面触屏等设备,以及免费的IT界名人图书等。因为是开放式办公场所,创业者们在这里还可以相互磨合自己的产品和想法,丰富自己的创业计划。

(2)为投资者搭建便捷的投资平台。

“车库咖啡”利用开放式办公模式以及灵活、便捷的服务方式吸引投资者到来,为投资者搭建服务平台,提高投资者寻找项目、筛选项目的效率。

(3)受投资人委托代其寻找项目。

部分投资人委托“车库咖啡”寻找项目,“车库咖啡”利用自身资源,对寻找投资的创业者进行咨询、登记,利用车库咖啡经营者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帮助投资人寻找“靠谱”的项目。

(4)向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需求信息发布服务。

利用咖啡厅内的墙壁和网上博客,帮助创业者发布求贤信息、团队组建招聘信息、业务交流信息、资本需求信息,帮助投资者发布招商信息等。同时,“车库咖啡”上线了Iphone和安卓客户端,免费向创投者提供在线信息咨询、在线对接服务等。

(5)为创业者举办免费创业讲座。

“车库咖啡”常常邀请知名投资者和企业家来店指导,进行创业讲座;邀请基金、银行、法律、会计事务所等举办专题讲座、举办沙龙活动等,从创业相关的各个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指导服务。另外,每天下午,“车库咖啡”还有一段“Case Show”,让创业者在众人面前介绍项目,并邀请业内知名投资人或参与者点评等。

(6)向创业者提供套餐。

为了方便创业者和投资者,“车库咖啡”推出了创业者套餐:早上一杯咖啡、中午一顿饭、下午一杯茶,外加一些小点心等,做到了贴心服务。

1.4 服务成效

“车库咖啡”自2011年4月成立以来,已接待了1 000多个创业团队,形成“常驻”创业团队大约40个,并仍有新的团队不定期“入驻”,已经帮助50家在这里办公的创业团队找到了资金;另外,还有帮助10余个项目被大企业并购、收购,促成总投资金额达到数千万元。

2 成功要素分析

2.1 经营者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丰富的投资经验

创业者苏菂在一家上市公司工作了5年,一直负责战略投资业务,为了给创业者和投资方提供交流便利,放弃工作开办“车库咖啡”,他并不以赢利为目的,旨在做一番很有意义的事业。另外,苏菂本人很愿意跟创业者分享他自己的经验和有趣的东西,运用自己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对创业者予以指导,介绍领域相近或者属于上下游关系的团队给创业者认识等。

2.2 股东构成为其成功运营奠定了基础

“车库咖啡”股东由10位具有很强投资实力的大公司组成,某种程度上,“车库咖啡”就成为这些股东寻找好项目的触角,对创业者而言,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凝聚、鼓舞和激励作用,为“车库咖啡”的初期运行起到有力的助推作用。

2.3 抓住了中关村创新创业大环境优势

中关村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聚集了新浪、微软、创新工场、木瓜移动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整合了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的优势科研资源,云集了全国各地的“能人异士”,已经形成了创新创业和风投聚集的良好氛围,这为“车库咖啡”的开办提供了“肥沃土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源”。

2.4 瞄准创投者缺乏公共交流平台这一薄弱环节创造商机

对于创业者来说,资金、资源、社交是最重要的。目前我国的创业人士并不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只是缺乏这样的交流、合作平台。在中关村,由于缺少适宜天使投资的机制模式和土壤,使创业者和投资者缺少相互认识、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公共机构,这也就成为企业创业初期最为缺乏、最为薄弱的环节,“车库咖啡”正是瞄准了这一薄弱环节,抓住市场急需,创造了商机。

2.5 自身运营优势突出,可开发潜力巨大

(1)创业者“入住”成本低廉。众多初期创业者往往租不起办公室,或者根本不需要办公室,在中关村的核心地区看来,“车库咖啡”15元一杯的价格比租办公室便宜多了,这为本来就不富裕的“草根”创业者减轻了创业负担,形成极强的吸引力。

(2)“车库咖啡”采取共享办公模式,创业者随时可以进行无障碍交流,利于集思广益,推动各方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创业初期,创业者的激情很大,碰到的困难也最多,不同创业者之间拥有创业的共鸣,愿意互相欣赏帮助,因此创业者来到这里后,彼此都愿意主动交流,不断地进行思想碰撞,实现了集思广益,这使他们的创业方案更加完善、可行。另外,在这里创业者还可以根据特长需要自发组合创业团队,形式灵活多样,很便捷地实现了不同技术领域的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各方资源的整合与互补。例如,在“车库咖啡”,有研究经济型汽车的,有研究高效电机的,有研究新能源电池的,有研究太阳能的,有研究IT行业的,所以,有人提出研究在线控制小型风力发电设备时,很快就找到了各方技术人士,很容易地组建了研发团队。

(3)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文化,成为了创业者的精神家园。“车库咖啡”通过开展创业者创业历程讲座、创业沙龙、无障碍交流活动,大家互相激励、互相鼓舞,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创业精神,形成了一种专有的创业文化,这种无形的精神力和文化力将成为创业者的永久动力,同时也将“车库咖啡”逐渐打造成不屈创业精神的代名词,提高了其知名度和意义内涵。

2.6 领导的高度关注与支持

成立不到一年,“车库咖啡”已经接待了很多拜访者,包括政府官员、资本大鳄、天使基金人、创业先锋、知名企业家等;另外,中关村管委会、海淀科技园管委会已经决定重点支持“车库咖啡”建设,将其纳入民营孵化器的支持体系,享受政府的资金补助,在“车库咖啡”办公的创业者也能获准以“车库咖啡”的地址在中关村示范区注册,享受优惠政策。

2.7 名人的带动和宣传

薛蛮子、蔡文胜等知名投资人起了很大的带动、宣传作用。一方面,他们不定期出现在“车库咖啡”,与创业团队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他们把自己在“车库咖啡”的经历发在微博上,扩大影响力,让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人了解“车库咖啡”这个平台。

3 实质思考

“车库咖啡”作为咖啡厅中的“孵化器”,与其他科技企业孵化器如中关村孵化器等机构不同,它抓住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对创业者前端服务的不足,以弥补创业前端服务薄弱环节为突破点,以“创业投资主题+开放办公空间+创业孵化器”为特色,通过环境的打造、氛围的培养、资源的凝聚,向创业者和投资者提供一个相对固定、开放、自由、灵活的交流平台。这种交流不仅仅涵盖创业者和投资者之间交流,更是包括不同技术领域创业者的合作交流、同一技术领域学习交流,以及不同创业者的创业经验交流、创业精神的交流和创业文化的交流等各种以创业为主题的交流活动,这种服务定位更加靠前、服务理念更加先进、服务模式更能满足创业者急需。它的存在和出现弥补了目前现有科技服务体系对企业创业前端服务的不足,向前延长了科技服务体系链条,更有利于发现、培育和发展潜力巨大的“金种子型企业”。

综上,本文认为“车库咖啡”的实质是促使各种创业资源整合、交流、合作、提升的服务平台,是创业者实现理想的“助推器”,是投资者寻找项目源的“探测器”,是好创意、好项目向现实转化的“孕育器”。

4 对我国科技企业孵育体系建设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处于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期,更快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源头上选拔、扶持一批好“种子”企业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对我国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更艰巨的要求:科技服务体系必须向前延伸服务链条,着重加强企业创业的前端服务这一薄弱环节,从创业“源头”做好企业护航工作,从根本上保障企业茁壮成长。鉴于此,我国应支持建设一批类似“车库咖啡”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弥补企业创业前端服务的不足。

4.1 重点在知识密集区和产业密集区支持建立创业服务机构

我国在建立类似“车库咖啡”的创业服务机构时,应抓住“车库咖啡”对创新创业环境要求较高的特点,将其建设地点选择在创新创业氛围较好的区域,例如,可以重点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西安等城市的高校集聚区,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老师等建立创业服务机构;也可以围绕一些高科技产业集聚区,专门针对一些公司高层管理者、高层技术开发人员建立创业服务机构。

4.2 主要围绕软件进行“轻创业”的领域建立创业服务机构

从中关村“车库咖啡”的创业者所从事的领域看,大多数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他们大都是“轻创业”者,即用两三台笔记本就可以实现创业,因此,在建立“车库咖啡”类似创业服务机构时,应充分考虑创业对硬件环境的要求,结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选择软件信息、移动互联网等易进行“轻创业”的领域进行,例如,可以围绕我国一些软件产业基地、互联网信息产业基地等优先建立类似科技服务机构。

4.3 鼓励采用多种方式、多种路径建立科技服务机构

在新型科技服务机构建设模式上,应该遵循“实用、简洁、灵活”的原则。建议根据我国不同区域发展基础和建设的实际可操作性,采取改造提升、直接创办、建立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进行。改造提升方式即选择一些条件较好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规划出专门的空间,向前延伸其服务职能,使其具备车库咖啡等类似创业服务机构的职能。直接创办方式可由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作为发起单位,组织一些投资公司、知名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在利益共享前提下,共同进行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分支机构方式主要是引进北京、上海等运营成熟的车库咖啡馆、3W咖啡馆、贝塔咖啡等创业服务机构在当地成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优惠支持。

4.4 尽快出台面向“车库咖啡”等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科技引导政策

我国其它省市建设“车库咖啡”的条件远没有北京、上海等省市成熟,即便北京,目前中关村的“车库咖啡”也没有盈利,如果其它地区按照市场规律建立这种创业服务机构,并使其长期有效运营,难度比较大,因此,建议各级政府尽快出台对这些新型创业服务机构的引导政策,为其成立、成长和发展创造条件,才有可能尽快建立一批创业服务机构,并实现良性运转。

摘要:近几年北京中关村创业服务业发展迅速,“车库咖啡”作为咖啡厅中的“孵化器”有效弥补了科技服务体系对企业创业前端服务的不足。主要对“车库咖啡”的运营模式、成功要素等进行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其功能定位、内涵和建设实质,提出完善我国科技企业孵育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服务业,车库咖啡,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实质

参考文献

[1]张平.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化运营研究[J].软科学,2004(1):67-70

[2]梁琳,刘先涛.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我孵化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137-139

[3]袁楚.访车库咖啡创始人[J].互联网天地,2011(6):32-34

[4]吴炜.车库咖啡为创业者飘香[J].中关村,2012(4):23-25

[5]王德禄.从创业主题咖啡馆看人脉网络建立[J].中关村,2011(10):38-39

上一篇:煤矿采掘技术改造研究论文下一篇:交通驾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