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防火

2024-10-26

生物防火(精选7篇)

生物防火 篇1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北濒长江, 东临鄱阳湖。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举成功, 成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地区是江西省重要的风景名胜区, 有多年的防火经验和自身防火优势。随着近年来国家生态公益林的落实, 庐山全部山体列入了生态公益林的范围, 林区内林相明显得到改观, 森林平均郁闭度增加, 森林覆盖率提高。但林区枯枝落叶和可燃物载量的增多使得森林消防形势严峻。森林防火, 特别是生物防火林带营建的紧迫性也凸显出来。

1 营建生物防火林带的意义

生物防火林带主要是充分发挥自然力的作用, 利用森林植物 (乔木、灌木、草本、栽培植物) 之间的抗火性与耐火性的差异, 以含水量高 (难以燃烧) 的树种组成的林带来阻隔林火的蔓延, 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的燃烧, 减少火灾的损失, 提高林区防火控制能力, 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的目的[1]。

生物防火林带是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蔓延的保护带, 防止和减少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缓冲带, 保护和美花环境的绿色屏障。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工作一直得到国家的重视并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 生物防火林带网络系统已成规模, 初步奠定了“绿色防火”格局[2]。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既能起到预防和阻隔林火的作用, 又增加了森林资源;既能防火, 又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由被动防火变为主动防火, 具有战略意义的防火措施。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森林防火工作的一项绿色防火战略工程, 事关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是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秀美山川的保障措施之一。

2 庐山的地形特点和森林防火形势

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 整个山体南北长29 km, 东西宽约16 km, 山体面积302 km2。已命名的山峰有171座, 主峰大汉阳峰海拔1 474 m, 高山流水形成了众多的激流和瀑布, 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交汇, 雄奇、险峻、秀丽、刚柔相济。苏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该诗精辟描述了庐山特有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观。庐山周边有九江、星子2个县和庐山区、庐山垦殖场共十几个乡镇, 有旅游风景点10余处、常住人口20余万人、游客逾300万人次, 村民农事、民事用火频繁, 加上地势险要、山高坡陡, 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

3 适合庐山地区的主要防火树种

选择的森林防火树种, 应满足阻火、适生、无害、有经济价值等条件, 同时要求生长迅速、郁闭快、萌芽力强、抗风、耐瘠薄、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3], 而且下层林木要耐湿, 并与上层林木相适应。根据庐山的气候和地形特点, 可以选择木荷、茶叶、油茶、枇杷、冬青、柑橘、杨梅、海桐、樟树等绿化树种和经济林树种, 重点应选择木荷、茶叶和油茶等品种。

4 庐山地区营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

4.1 因地制宜, 提升景区的品位

庐山周边景区集中, 地形复杂。为此, 要突出“重点地段围圈子”, 把庐山周边的主要风景区秀峰、观音桥、白鹿书院、归宗玉帘泉、桃花源、石门涧、莲花洞和三叠泉等景区都圈起来, 按照“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的原则, 选择树叶茂密、含水量大、耐火性强的木荷为主树种, 科学布设防火林带, 形成牢固的天然阻隔, 以确保这些风景名胜区不受火灾的侵害。

为打造秀美庐山, 因害设防, 在山脚田边布设林带, 建成绿色长廊, 以突出“山脚穿裙子”的景观效果。同时在人工阻隔带基础上加以美化, 如从观音桥到太乙村的公路两旁布设防火林带, 既起到防火功效, 又为开发旅游资源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树种的配置上, 做到防火功效与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根据庐山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选择以木荷为主, 辅以少量的茶叶、油茶树种, 木荷造林以整地打穴, 株行距2.0 m×2.5 m, 穴规格40 cm×40 cm×30 cm, 合理密植, 做到林苗一体化, 使林带提早郁闭成林;在一些缓坡地带, 把油茶和茶叶作为防火树种, 让老百姓在建设林带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做到以林带养林带。

4.2 精心设计, 科学规划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构造生态防火体系, 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 要坚持在规划布局上做文章, 实行生态优先, 突出重点, 集中连片, 分类营造。从规划设计到成林郁闭, 始终立足高起点, 坚持高标准, 做到建设一条、成林一条、见效一条, 其主要措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搞好规划设计。整个庐山周边, 山高坡陡, 为预防和控制庐山主体和重点部位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必须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先建山脚水平林带, 阻隔网络建设先大后小。为此, 工程指挥部组织精干技术力量对庐山生物防火林带进行统一规划。在星子与九江县交界的庐山垅山脊规划了一条从观口付家山至庐山马耳峰的林带, 长9 km, 虽山高坡陡, 经过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 该林带可望郁闭成林, 能有效阻隔山火蔓延。二是坚持设计高标准。在东牯山林场的深山上, 勾划出一条条山脊防火林带, 因害设防, 科学规划, 做到了“山脊带帽子”的合理布局, 已初步规划林带82条, 总长380 km, 林带宽30 m, 株行距为2.0 m×2.5 m, 树洞开挖规格为40 cm×40 cm×30 cm, 折合面积1 140hm2。建成的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与自然阻隔带、人工阻隔带相结合, 形成整个庐山防火网络。三是结合退耕还林项目, 进一步完善庐山垅生物防火林带。对原有林带进行抚育, 并补栽木荷, 对庐山垅口至帅家背后长约6 km、宽30 m、面积约为16.67 hm2的防火林带进行全面改造, 现基本达到了生物防护林带的规划设计要求, 起到了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作用。

4.3 强化质量、科学营造

营造以生物防火为主的人工林带, 不同于一般的造林, 庐山周边立地条件差, 造林难度大, 技术要求高, 为了确保达到预期效果, 坚持从规划设计到采种育苗、造林、抚育等各个生产环节, 都严格技术标准, 强化管理, 在科学营造上下功夫[3]。为此, 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抓苗木质量。按技术标准, 所有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苗木必须是良种壮苗。为确保苗木质量, 造林前, 林业技术人员必须在苗圃指导筛选苗木。苗木规格必须达到Ⅰ、Ⅱ级苗才能上山, 且Ⅰ级苗必须达到80%以上;二是抓造林质量。造林必须大穴整地, 严格按照规定标准, 并做到表土还穴。造林前苗木根须必须打上黄泥浆, 栽直、压实、再培蔸。凡成活率不到95%的, 必须全面进行补植, 并要求连续抚育3年, 真正做到营造一片、成林一片、管护好一片, 以确保林带郁闭成林, 发挥防火功效。

4.4 落实优惠政策, 激活经营机制

当地林业部门还落实优惠政策, 激活经营机制, 明确了管护责任。一是鼓励大户承包营造防火林带, 突出“谁造林, 谁管护, 谁受益”的政策。同时, 用足、用好现有的林业政策, 加大对林带建设的投入, 结合退耕还林项目, 荒山造林的计划, 来增加防火林带建设资金。二是采取工程建设竞标制。将项目的建设规划、工程标准、质量要求和工期, 向社会公开招标。既可以对整条林带建设进行竞标, 也可以分段进行竞标;既可以对工程的整地、苗木、栽植、抚育、管护等每个生产环节分别竞标, 也可以对几个或整个生产环节一起竞标。中标后, 项目建设单位与竞标人签订承包合同, 约定项目的投资额度、工程标准、工程任务、质量要求和工期等。竞标人享有国家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给予的管护费用。三是建立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管理档案。从规划设计、造林管护到更新改造, 都要有详细的档案资料, 以加强林带的动态管理。四是建立管护制度, 落实管护机构和人员, 严防人畜危害, 对破坏生物防火林带的行严格按照《森林法》查处。五是建立检查验收和奖惩制度[4,5]。

参考文献

[1]袁中声.紫金县生物防火林带的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技资讯, 2013 (2) :144.

[2]张宋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主要技术措施[J].中国林业, 2011 (8) :53.

[3]徐喜占, 许俊新, 谷兰兰.防火树种的科学选择及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07 (S1) :58, 64.

[4]谢亨金.生物防火林带营建工作探析[J].民营科技, 2012 (11) :145-146.

[5]高浔, 胡生彬.环庐山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初探[J].江西林业科技, 2004 (5) :34-36, 53.

生物防火 篇2

关键词:森林保护;环境影响;保护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7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6-71-2

闽南即福建省的南部地区,主要指厦门、漳州、泉州三地,由于具有雨量充足、土壤肥沃,且气候温暖潮湿,因此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但一直以来,闽南林区主要造林树种都采用马尾松、杉木等,这导致了物种单一,给林区发生火灾留下了安全隐患。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从事林业的人员也相对复杂,对野外火源的管理难度增加,森林火灾发生频繁,这对闽南地区林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通过筛选防火树种,营造生物防火林带,这对今后提高闽南林区的防火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防火林带树种选择

1.1 防火树种的选择条件

闽南地区造林防火带树种选择应该具备以下几点:闽南地区属温带亚热带气候,由于长期受到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抵抗较强风力的树种,减少台风给对林带造成的损失;选择生长迅速、郁闭快,萌芽力强,树体含脂肪少,水量多,耐火性强,不易燃烧的阔叶树种;选择较少病虫害寄生和传播的树种;满足防火的条件,同时还应该具备高经济价值的树种,便于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育苗造林技术简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1.2 防火树种的选择方法

目前对于防火树种的选择主要是基于生产的目测和火场植被调查法,有的也采用实验室分析的方法,经过对几种评价的方法深入研究,才能找到科学合适的树种选择法。

1.2.1火场调查目测法 从火烧地寻找和调查耐火和抗火性强的树种,调查主要内容是大火过后,根系、树冠、树枝的损毁程度,通过调查,判断树种的阻火性。

1.2.2直接火烧法 这种方法最为便捷有效,将燃料置于某树种下,直接点燃,让其燃烧,记录燃烧的时间,火势蔓延速度,火焰高度,当火自灭之后,检查该树种被火伤害的情况,从而得出该树种的抗火性,这类方法应该在防火季节进行。

1.2.3实验测定法 主要测定的指标包括叶的疏密度、枝叶的含水量、树叶的大小、粗细、厚薄,枝叶的含油量,二氧化硅的含量、灰分物质的含量及发热量等,通过上述测定的指标,综合判断该树种的抗火性。

1.2.4实地营造试验 这种方法是检验防火树种最好的手段,

通过实地试验,调查树种能否形成良好林带,观察树种的适应性,防火和耐火性能。

1.2.5综合评判法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耐火性及造林学特性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划分等级,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对该树种抗火能力做出综合判断。如周子贵通过研究防火树种叶片和枝条的含水量、单宁含量、脂肪含量等多个生理指标,并采取综合评判法,获得日本珊瑚等10 多个抗火性能较强的树种。

1.3 防火树种主要种类

闽南地区属于海洋性气候,森林植被类型也多种多样,因此,防火林带树种的选择也应该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火灾发生规律等特征进行配置,真正做到适地适树。

木荷又称木艾树、何树,是一种较好的耐火、难燃、抗火树种,喜欢光照,适合在肥厚、湿润、疏松的砂壤土中生长,防火带的设置可以在新造用材林基地周围地界上进行布局,以便控制森林内部火灾的蔓延,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等地区。

火力楠即醉香含笑,也是一个防火能力较强的树种,造林地宜选土层深厚、有机质较多,通透性好的林地,不宜选山顶、山脊、干旱粘结的贫瘠土壤作为质地进行种植。

广玉兰即荷花玉兰。喜温暖湿润气候,抗污染,不耐碱土,适合在肥沃、深厚、湿润而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生长,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区域。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喜温暖,怕寒冷,要求有充分的阳光和水分。在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酸性土中生长较好,油茶连片种植,可以起到防火的作用。

天竺桂又名大叶天竺桂、竺香。常绿乔木,高10米~15米,中性树种,幼年期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在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长最好,在排水不良之处不宜种植,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福建及台湾。

杨梅又称圣生梅、白蒂梅。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以上,采用密植方式能起到遮蔽作用,同时它还是一种非常难燃烧的树木,喜温暖潮湿的气候,在肥沃的酸性土壤中生长为宜。

2 生物防火林带构建的关键技术

构建生物防火林技术,对于森林防火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二次造林或萌芽更新等改造措施,完善防火林带垂直结构及水平结构,促使防火林带功能进一步升级;要构建凸形或凹凸综合形的树种配置方式,建立复配模式,使防火林带结构更加稳定,防火能力更强;要利用人工促成及自然封育,促进林中常绿阔叶树的生长,这样更能提高防火、抗火能力;构建经济型防火林带营建和复合经营技术,通过利用经济价值高的防火树种,在山脊、山沟采用多种树木类型复配的经营方式;采用保水剂、抗旱剂等调节剂和蓄水整地等造林技术措施,提高防火树种的成活率;利用幼抚管理、施用基肥等综合配套技术措施,提高防火带快速成林,尽早起到防火的作用;防火林带要构建网状结构,提高林区整体防火能力。

3 造林抚育管理技术

3.1 造林苗木的选择

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健康粗壮的苗木进行栽植,对于容易发生火险的地方,应该营造单独的防火林带,选择多年生大苗造林,缩短郁闭年限,尽快形成防火墙,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3.2 造林方式的选择

生物防火林带应该采用混交林方式,以耐火的乔木树种和经济林木结合的方式进行栽植,这样既可起到防火的作用,又可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目前闽南地区的防火林带多为单层结构的木荷林,树种单一,建议今后发展多树种、复层结构的防火林带,增加林分的复杂性,提高森林的自我平衡能力,充分发挥森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3.3 抚育管理

林带在郁闭之前,由于林内光照和水分充足,造成了杂草丛生,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在栽植后的1~3年内,要加强抚育管理工作,每年要扩穴、松土、中耕2次,对林带中的杂草、灌木、垃圾要及时清除,同时应该施用化肥,促进苗木生长,对缺株和少株的,应当进行补种。

3.4 林带的保护

要加强对林带的保护工作,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和林火等危害,造林3年~5年后要加强林带的管理,发现立地条件不宜、选择树种不正确的,无法发挥防火作用的林带,应该及时换种或者进行林带改造。

4 结语

选择合适的防火树种及配套的造林技术,这对解决当前森林火灾频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优化森林资源结构,保护森林资源和改变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综合防火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闽南地区由于气候独特,台风次数多,应该选择一些耐火抗风的树种进行种植,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书辉,许明瑶.论苍南县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防护林科技[J].2010,(2):76-77.

[2] 姚树人,田晓瑞.论广东省生物防火林带營造技术.森林防火[J].2001,(4):41-42.

[3] 骆文坚,周志春,冯建民.浙江省优良生物防火树种的选择和应用[J].浙江林业科技,2006,26(3):56-58.

[4] 郑书辉,林军,李其成.论苍南县防火林带造林树种的选择[J].防护林科技,2012,(6):64-65.

[5] 张家来,曾祥福,刘学全.湖北森林防火树种选择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0,19(1):84-90.

生物防火 篇3

1.1沂蒙山区森林防火基本情况

沂蒙山区地处山东省南部, 为泰沂山脉的支系, 东西纵横300 km以上, 有“八百里沂蒙”的称谓, 主要在临沂市境内, 涵盖了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部分地区。沂蒙山区不仅是革命老区, 同时也是以蒙山、沂山为主的著名生态风景旅游区。沂蒙山区森林资源十分丰富, 有林地面积53.2万hm2, 占全省的1/6, 其中蒙山、沂山、孟良崮等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2%以上。森林种类主要以黑松林为主, 部分青石山区主要为侧柏林, 林分单一, 易发森林火灾。据临沂市森林防火办公室统计:2009—2014年全市共发生森林火灾126起, 过火面积146.67 hm2以上, 受害面积86.67 hm2以上。

1.2沂蒙山区森林防火的主要特点

沂蒙山区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主要由阻燃性能强、易成活的乡土树种构成, 它具有使用周期长、防火效能高、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增强森林抗灾能力及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等多种优点。由于森林状况、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各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加上沂蒙山区特有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 形成了沂蒙山区森林防火的特殊性。

1.2.1沂蒙山区居民分散, 野外火源点多面广。沂蒙山区居民散居在山中, 林区内居民有烧田边地堰、祭祀焚香、燃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给野外火源管理增加了难度。随着森林旅游的不断开发, 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林区进行旅游度假等活动, 也进一步导致灾害性火源的发生率提高, 森林火灾预防难度加大。

1.2.2沂蒙山区林下可燃物多, 火险隐患严重。近年来, 随着各项生态工程的成功实施, 在保护森林的同时也使林下可燃性物质载量增加, 火灾系数加大, 火灾隐患日益严重。以临沂市每年11—12月的调查显示, 平均林下可燃物载量已超过30 t/km2, 趋于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临界值, 已成为重大森林火险隐患。

1.2.3气候多变, 极端天气频发。在防火期内, 森林火险等级持续高位运行, 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4~5级) 天气增多, 2009—2014年5年间高森林火险气象等级 (4~5级) 天数年均达150 d以上。2011—2012年, 沂蒙山区出现百年一遇的极端持续干旱天气, 使沂蒙山所跨多个县 (市) 相继发生“3.8”“4.29”等重大森林火灾, 造成严重损失。因全球“变暖”而使重点防火期逐渐延长, 防火难度加大[1,2,3,4]。

1.2.4重点保护对象多, 防火涉及面广。森林公园、重要设施、革命史迹、风景名胜区, 大都坐落在林区, 都是森林防火重点关注对象, 同时森林中抗火弱、易受火灾危害的针叶林面积大、分布广, 森林防火工作面广、任务重、压力大。

1.2.5山区特殊地理条件不利于火灾扑救。沂蒙山区山地面积大, 山高林密, 地形复杂, 山区交通不便, 若发生火情, 组织扑救的难度也较大, 如果指挥不当也易导致人身伤亡事故, 并且扑救成本高昂, 给当地财政造成巨大负担。

1.2.6火灾隐患因素多。特殊人群管理难度大, 进山写生学生、当地儿童、流浪人员、痴呆傻人员在林区内引明火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此类森林火灾主要集中在森林边缘、林区道路、人群活动频繁的景区、山村周边等区域。

2营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必要性

生物防火隔离带最大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拦截飞火, 切断火源, 阻隔林火蔓延, 避免发生大火, 因此营建生物防火隔离带在林业生产中十分必要[5,6]。

2.1可提高防火效能

生物防火隔离带可以充分发挥植物之间的阻火性, 以难燃树种组成防火林带, 有效防止火灾的蔓延。生物防火隔离带不但可以起到降低森林火灾的易燃性, 而且可提高林分的抗火性, 在森林边缘建立阻隔带, 可将火源阻隔在林缘之外, 若在林内着火, 也可将山火控制在隔离带内, 起到阻火、隔火和断火作用。生物防火隔离带在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2可提高经济效益

刺槐、麻栎、板栗、核桃等生物防火隔离带的主要树种也是沂蒙山区的乡土树种, 不仅易于栽植, 成活率高, 生长较快, 而且能带来较为可观经济效益。据测算, 以刺槐为主的防火隔离林带, 10年以后, 平均活立木蓄积量为86 m3/hm2, 平均刺槐林带年收入可达4 000元/hm2。另以新造刺槐防火、用材两用林带为例, 投入产出比为1∶12。如立地条件允许, 可营造果树型防火林带, 有利于林民致富, 可在森林防火的同时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2.3可提高森林质量, 增强生态功能

营造阔叶防火阻燃树种和经济果木林带, 有助于改变单一林分为混交林, 从而优化林相树种结构、抑制森林病虫害、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在原来开设防火线的山脊上栽植生物防火隔离带, 能够增加森林面积, 减少雨水冲刷, 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2.4可显著增加社会效益

还可在行政区域交界处或山林权属界线处设立防火隔离带, 不仅有利于防止森林火灾, 还便于分清山林权属, 减少山林纠纷, 便于林区管理, 从而保障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生物防火隔离带营建技术

3.1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树种选择原则

生物防火隔离带的树种必须是阻燃性能强、适应本地生长的树种, 防火树种的选择主要根据其阻燃性、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等确定。沂蒙山区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拟选树种有刺槐、麻栎、栓皮栎、板栗、核桃、蒙山甜茶等乡土树种。

3.2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生物防火隔离带保护区域主要由松、杉等易燃树种组成, 包括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等。生物防火隔离林带主要是造阔叶林带, 使针叶树冠呈不连续分布。林带规划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各森林经营单位经营区界, 居民点、工业区周围山林林缘和优质林分的分界处;行政区界、道路两侧和田林分界处;有隔火作用的山脊、沟谷和坡面;适于阻燃树种生长的区域。

3.3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技术要求

3.3.1建设宽度。以满足阻隔林火蔓延为原则, 按主副林带进行设置。主林带宽度一般为20~25 m, 主要为山脊部位火灾控制带;副林带宽度一般为10~15 m, 主要为道路两侧、田林分界处或其他坡面。

3.3.2建设密度。生物防火隔离带以每20~30 hm2形成闭合圈建设为宜, 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一般为2 m×2 m, 但为了使林带尽早起到阻燃效果, 要求造林密度适当大一些, 促使林带早日郁闭。

3.3.3壮苗造林。苗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生物防火隔离带的质量, 培育出优质壮苗是确保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的关键性措施之一。应选用大苗、壮苗栽植, 起苗时间以当天造林、当天起苗最好, 提高造林成活率。

3.3.4抚育管理。提高生物防火隔离带成效, 抚育管理是保障。造林前3年, 应加强抚育管理措施, 努力促进苗木生长, 保证防火隔离带的建设质量, 促使生物防火隔离带早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l]薄颖生, 韩恩贤, 韩刚.生物防火林带树种选择指标初探[J].陕西林业科技, 1997 (4) :43-46.

[2]关锐.论从技术措施层面有效解决森林防火难点的思考与建议[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09 (8) :73.

[3]于梅英, 樊祥彬.探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4) :219.

[4]叶金姬, 白丽娜, 陈双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工程问题几点思考[J].现代园艺, 2013 (10) :194.

[5]赖建国.浅析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性和建设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2) :135.

生物防火林带在林区中的营造 篇4

1.1 林区地理环境复杂、植被繁茂, 导致森林防火期内极易诱发森林火灾

林区受全年降水分布不均的影响, 夏秋季雨量充沛, 林内植物生长茂盛, 合成含碳的物质增加;冬春季干旱 (有些年份持续干旱) , 林内可燃物多, 极易引发森林火灾。因此, 进行综合治理, 建立营造生物防火阻隔林带工程体系预防森林火灾十分必要。

1.2 人为活动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

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到林区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人越来越多。一旦引发森林火灾, 受复杂的地理地形限制, 人力物力到达扑救目标地也需要很长时间, 火势难以控制, 造成扑救面积增大。

1.3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现代森林防火的发展方向

实践证明, 防火林带不仅是一项功效高、时效长的防火措施, 而且能维持森林生态平衡,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抑制病虫害的大量发生, 改良土壤, 美化环境, 发展生物多样性, 提高林地生产力, 也能增加经济收人, 发展立体林业, 实现森林多种经营目的。

2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的树种选择

2.1 树种选择的原则和依据

一是选择难燃和抗火性强的树种;二是尽量选用乡土树种, 便于就地采种、育苗、造林、加速防火林带的营造;三是以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为主, 以便在提高防火和生态效益的同时, 提高经济效益。

2.2 防火、抗火树种的选择

2.2.1 防火树种的要求及防火树种。

防火树种要求含水量高、热值低、挥发分低。适宜的防火树种有青冈栋、刺槐、杜仲、板栗、银杏、核桃、五倍子等。

2.2.2 抗火树种要求及抗火树种。

抗火树种要求木材燃点高、热值低、挥发分低、树皮木栓层较厚。抗火树种主要有栓皮栋、辽东栋、山毛棒、刺槐、五角枫、漆树、惊子木、水曲柳等。

3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3.1 防火林带宽度

(1) 面积在100 hm2以上的针叶纯林, 沿山脊防火林带一般10~15m。 (2) 林内的防火林带, 山场坡度在20°以下, 林带宽度一般为20 m左右;坡度20~30°一般为20~30m;在45°以上, 则保留天然阔叶林。 (3) 林缘和山脚田边的防火林带, 其功能是阻止农事用火不慎引起的初发火的蔓延, 一般防火林带宽30~50m即可, 但若阳光充足, 立地条件好, 营造经济林防火林带可考虑加宽。

3.2 造林密度和配置方式

3.2.1 造林密度。

生物防火林带一般要求迅速覆盖林地, 发挥生态效益, 造林密度可适当大些, 但应根据各树种的喜光性、速生树、树冠特征、根系特征、干形和分枝特点等生物学特征、土壤条件和经营方式加以确定。株行距为2m×2m或1.5m×2.0m, 造林密度为2500~3300株/hm2。如果是经济林树种还可再小, 苹果、板栗株行距为3m×4m或4m×4m, 造林密度600~850株/hm2。

3.2.2 配置方式。

防火林带一般采用行状配置, 即方形、品字形和正三角形等配置。方形配置常用于山脊防火林带;品字形和正三角形等适用于立地条件好的林内防火林带、林缘和山脚田边的防火林带, 这样配置有利于保持水土、树冠发育更均匀。

3.3 造林技术

(1) 造林地清理。全面清除地面的杂草、灌木及枯枝落叶, 在未成林之前可起到防火线作用。 (2) 整地方式。穴状 (鱼鳞坑) 规格为60cm×40cm×40cm, 做到表土回填。 (3) 造林方式。造林应以植苗为主, 使用苗木必须是经过挑选的一、二级苗。造林开穴深度应大于苗木的根长根幅, 栽植时应将苗木栽正扶直, 深浅适宜, 根系舒展, 根颈低于地表2cm左右。 (4) 防火林带抚育。造林需要连续抚育5年, 进行松土除草, 头3年抚育2次。后2年, 每年抚育1次。

3.4 防火林带更新

当防火林带进人衰老期, 林木达到成材标准需要采伐时, 应因地制宜, 适时更新, 确保防火功能。

4 对策

4.1 科学规划, 分步实施

要在充分利用自然阻隔带和现有工程阻隔带的基础上, 清查1次近年来的造林地, 以集中连片和大林火区、高火险区为重点要规划出防火林带位置;对今后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规划, 要增加防火林带建设内容。

4.2 加快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步伐

凡没有配置防火阻隔带或防火阻隔林带不达标的各种林分, 要结合抚育采伐, 合理规模布局, 在现有林分中改造补植或预留防火阻隔林带, 以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办法加快防火林带建设步伐。

4.3 加大对防火林带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

生物防火 篇5

1 栓皮栎的防火特性

栓皮栎根系发达, 主根明显, 细根少。据试验, 一年生苗主根长度可达1m以上。成年栓皮栎侧根粗大, 尤以生长在土层浅薄的山脊、陡坡处最为明显, 侧根平展在15~20cm深的土层中, 可伸向6~7m远, 萌芽力极强, 至老龄不衰退, 具备生物防火树种的生理特性。栓皮栎具有抗旱、抗火、抗风的特性。在显微镜下观察, 栓皮栎叶子表皮细胞外壁有发达的角质层, 叶子背面有灰白色的星状绒毛, 树干外皮为木栓组织, 都是防止内部水分蒸腾的保水组织。同时, 栓皮栎具有强大的根系, 能广泛地从土壤中吸取水分和起支柱作用, 所以能抗旱、抗强风。另外, 栓皮厚, 不易燃烧。

2 生物防火林带设置的原则

生物防火林带是利用某些林木自然形成的特殊防火生态效益, 加上人工干预, 在防火线上营造生物防火树种, 形成林带, 用来阻挡林火蔓延, 起到防火效果, 达到防火目的。营造生物防火林带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协调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原则, 根据地形地势、常年风向、火险等级、保护价值等条件综合考虑选定, 同时应与其他林火阻隔工程密切配合, 相互衔接成网, 应随从自然地势走向设置, 并尽量与防火季节主风垂直。防火林带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 主林带为火灾控制带, 一般宽20~50m, 副林带为内部小区防火分割带, 一般宽15~20m。防火林带的结构应尽量紧密, 采用多层结构, 从垂直和水平分布上求得合理安排, 达到既能防树冠火, 又能防地表火的效果。

3 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3.1 造林

生物防火林带阻火能力与树种密切相关, 经多年试验得出结论, 防火林带树种一般选择枝叶密集, 体内含水分较多, 速生、萌芽力强, 抗火性能强的乡土树种。根据豫南山区的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栓皮栎可作为生物防火的首选树种。防火林带主林带宽一般为20~50m, 副林带宽一般为15~20m, 防火林带的位置配置一般分布在山脊, 同时应因地制宜地加以选择。防火林带的结构最好为复层或多层, 它容易保持林带内森林小气候, 即光照少、气温低、相对湿度大, 风速小, 有利于防火。此外, 应做好生物防火林带的规划设计, 包括主副林带方向、长度、规格、结构和规划完成年限等内容, 因地制宜对不同立地条件进行典型设计, 便于防火试验研究。在造林方法上根据栓皮栎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要求, 在豫南山区生物防火林带营造一般采用直播和植苗2种造林方法。直播造林一般在秋、冬、春季进行, 一般每穴3~4粒, 覆土厚约3cm, 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每穴4~5粒, 均匀播种在穴内, 为尽早突显防火效果, 采用株行距1m×1m, 出苗后形成小群体, 互相蔽护, 增强抗烈风与杂草、灌丛竞争的能力。在兽害严重的地方, 可将种子催芽后再播, 也可用煤油、桐油或稀沥青拌种, 以防兽害, 亦可在种子发芽的晚春直播, 防兽害效果较为理想。在植苗造林方面, 由于栓皮栎幼苗主根特别长, 细根垂直分布, 一般密集在18~35cm的土层内, 因此苗圃起苗时留主根20~25cm为宜, 以保证成活率, 栽植时使主根深栽, 须根伸展, 不能栽得太浅。

3.2 幼林抚育

主要包括除草、松土、间苗、平茬、修枝等技术。消灭杂草, 疏松土壤, 可增强幼苗抗旱能力, 全面整地造林的1~3年内可结合林粮间作进行松土除草;带状和块状整地造林的, 第1年在7~8月间抚育1次, 翌年和第3年每年抚育2次, 第1次在5~6月间, 第2次在8~9月间;鱼鳞坑整地造林的, 可结合松土、除草扩整鱼鳞坑。栓皮栎丛播造林, 2~3年后苗木出现分化, 穴内出现争光、争肥现象, 为保证让优势植株顺利迅速生长, 要及时间苗, 间苗强度、次数、具体时间应因地、因时而异, 与发挥其最大阻火效能相结合。为培育主干通直的良材, 在造林初期, 对主干不明显或萌蘖成伞状的丛生植株, 可采取平茬措施, 造林2~4年后, 用利刀 (剪) 平地面砍 (剪) 去, 抽出的萌芽条1年便可达到或超过原有高度。栓皮栎具有主枝扩展特性, 需修去下面的枯死枝、下垂枝、遮荫枝, 保留树冠占全高的2/3~3/5, 修枝宜小、宜早、宜平, 修枝有利于林带阻火效应发挥。

3.3 病虫害防治

为保证生物防火林带充分发挥防火效应, 应对防火林带的防火树种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栓皮栎的主要病虫害有栎实僵干病、栎粉舟蛾、栓皮栎尺蛾等, 应及时防治。

3.4 人工辅助管护

在林带的单侧或双侧, 每年开设1~2m宽的生土带或1 0 m左右的防火道, 对可能发生的山火起到预先减弱火势的作用, 要及时清除林冠下自然枯死的枝条, 每年或隔年通过手工劳动或计划控制火烧, 对地表的落叶和杂草清除1遍, 保证防火标准要求, 亦可在林带中间增设1~2m宽的洁净带, 以保证林带阻隔地表火的可靠性。

摘要:介绍了栓皮栎的防火特性及生物防火林带设置原则, 并总结了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技术, 包括造林、幼林抚育、病虫害防治、人工辅助管护等内容, 以供参考。

关键词:栓皮栎,生物防火林带,设置原则,营造技术,豫南山区

参考文献

[1]吕守高, 李增禄.森林防火理论与技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4.

[2]郑焕能.林火管理[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89.

[3]伍树青.河源市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现状及对策[J].广东林业科技, 2009, 25 (4) :88-90.

生物防火 篇6

1 豫南地区气候特点及防火形势

豫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 季节气候明显, 又兼有山地气候特点,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气候温暖湿润, 各类植物繁茂, 加上近年来连续实施大范围植树造林及退耕还林, 部分区域忽视了防火林带的配置, 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森林火情发生。为更好地保护好森林植被, 提高森林综合防火效益, 关注林分类型配置, 合理设置生物防火林带结构及选择恰当的防火树种, 不失为务实而又高效的防火办法, 也是今后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近年来, 森林火灾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 林火绝大多数以地表杂灌为燃烧源, 次为中上层针叶松类, 再次为乔木阔叶类。 (2) 历年林火发生以游河乡、双井乡、吴家店乡等其中数个村为多发区、累发区、顽固区, 其他茶叶等经济林重点区域发生少, 损失少。 (3) 据调查, 绝大多数林火由人为因素引起, 气候条件为重要的环境影响因子。 (4) 林火发生区域, 凡火势蔓延的, 未发现建有有效的生物防火林带, 建有健全生物防火林带的, 林火不易蔓延, 基本呈零星小片、易控、损失小。

2 适合豫南地区的主要防火树种

选择森林防火树种, 应注重阻火、适生、无害、有经济价值等条件, 同时生长迅速、郁闭快、萌芽力强;抗风、耐瘠薄、无病虫害寄生和传播;下层林木耐湿, 并与上层林木相适应。

2.1 一级防火树种

茶叶、大叶黄杨、油茶、枇杷、冬青、樟树、石楠、海桐、臭椿等。

2.2 二级防火树种

银杏、麻栎、夹竹桃、桅子、油桐、核桃、女贞、广玉兰、加杨、青杨、棕榈及乡土树种刺槐、楸树、枫树、槐树、槲树、柳树、泡桐等。

2.3 防火力差, 应注意防火的树种

多数松类、杉木、侧柏、部分蔷薇科植物、菊科植物等。

近年来的火场调查事实表明, 豫南低山、丘陵山地宜茶地种茶、林茶间作, 或林下种植中药材, 能大大降低火灾发生率并增加经济效益。浉河港乡、董家河乡、谭家河乡等种植茶叶普及乡镇多年来几乎达到火情零发生率,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另外, 根据森林防火规划, 部分林地设置广玉兰、银杏等城市绿化苗木培育基地, 也能降低火灾发生率。

3 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要点

3.1 设置位置

生物防火林带可设在山脊、山背、鞍部、沟谷、林缘、山脚及坟地等人为活动频繁的地点, 重点是山脊线上, 因为山脊线易形成强大反向内吸气流而阻止林火的蔓延。同时, 应优先考虑在松、杉等针叶树、中幼林和天然林中安排, 并尽量与政界线结合起来进行。

3.2 造林方式

生物防火林带以采用混交方式为好, 并做到合理布局, 形成多层次、多林种、多树种配置方式。主干及林地边缘和林道两侧防火带可全部栽植油茶、银杏、桅子、油桐等耐火乔灌木, 用材与经济兼用, 既可防火阻火, 又有经济效益。

3.3 注意事项

设置生物防火林带, 应优先安排游河乡、双井乡等林火多发地点。其次整地前, 严禁火烧和全垦。为求尽快郁闭, 可适当密植造林, 防止地表杂草的滋生。为防火增效, 应增加林分的复杂性, 最好实行针阔混交, 提高森林的自我平衡能力;主防火林带可采用油茶+茶、油茶+大叶黄杨、银杏+桅子、银杏+茶或棕榈等, 副防火林带可采用女贞、茶树、油桐、麻栎、冬青、臭椿等。生物防火林带造林过程应与采伐迹地、宜林荒山等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造林密度应较正常林分偏稀, 疏透性结构, 以利形成良好的树冠并迅速郁闭, 但也不能过稀, 防止林下杂草滋生, 更不利于防火。

4 结语

根据森林火灾的发生、发展规律, 以及我区低山、丘陵及河、湖较多、地形多变的特点, 特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生物防火措施:

4.1 针对部分乡镇个别重点区域冬春累发林火的情况, 加强砍灌及布设防火林带。

尤其是累发林火区域周围, 按林带密度上限进行设计施工, 并提早进行。郁闭前要有专人进行抚育管理。

4.2 防火林带设计施工应因地制宜, 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

要认真考察地形、坡位、坡向、风向、土壤等立地条件对防护林带的生长、发展及防护效应的影响, 统筹兼顾, 综合平衡。

4.3 营建管理生物防火林带应结合林业日常作业进行。

生物防火 篇7

作为一项主动、高效的森林火灾预防措施, 生物防火林带不光是阻隔森林大火、减缓林火的蔓延的保护带, 同时也是保护和美化环境的绿色屏障, 是一项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生物防火林带通过防止和减少森林病虫害, 明确和稳定山林权属, 减少、避免山林纠纷, 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山区经济发展。

1 云南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现状

通过植树造林, 建立规模性树种种植, 可以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的经济发展, 同时可以有效消除村民生产生用火引入保护区造成火灾的隐患, 这种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可以达到保护区、社区群众双赢的目的。

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曼稿子保护区负责的生物防火隔离带近日通过西双版纳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林业局等单位专家的验收。这是西双版纳州第一个在自然保护区建成的生物防火隔离带, 也是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生物防火隔离带的首次探索与尝试。

该生物防火隔离带方案自2009开建, 3年来共在曼稿子保护区周边已建成总长32km、宽为20~30m, 生物类型为“茶+林”、“农田+水域”、“茶+樟树”的生物防火隔离带。根据辖区周边种植甘蔗区烧地易引发森林火灾的实际, 曼稿子保护区曼稿管理所因地制宜开展方案规划、制定实施方案和管理规程, 积极引导农户改变种植结构和固定耕作模式,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现有的成果是未来工作开展的导向, 我们需要在现有的技术经验上, 延伸出更多的方案可供选择。本文结合云南省当地实际情况,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云南生物防火林带营建技术方案选择。

2 作业设计布局

根据云南省的地理条件及气候条件, 生物防火林带应尽量设计在山脊线以下背风面 (阴坡) 、林地边缘、地类分界、道路两侧、居民村屯和生产点的周围, 把林区道路与生物防火林带结合起来, 同步设计;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应尽量保持与当地主风方向垂直, 选择在地势平缓、地被物少、土质瘠薄的地带。根据方案建设的依据和原则,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把方案建设用地安排在A、B、C、D四个区域, 详见表1。

(单位:km、m、亩)

2.1 营造类型设计

根据实际地情况, 此方案全部设计为阻隔性生物防火林带。造林地成带状分布。林带所走的立地自然条件为最高海拔不高, 随山脚绕行, 平均海拔1800m;平均坡度约为20°;母岩为花岗岩;土壤为红壤;土层平均厚度50cm;石砾含量8~38%;土壤质地类型:重壤、中壤、轻壤。

2.2 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造林成败的关键, 根据生物防火林带的特点及其作用, 结合该造林地的立地条件以及造林经验, 按照适地适树原则, 选择适合本地生长、防火性能高, 并且有较强的抗旱性和耐瘠薄, 根系发达, 生长较快、适应性强等特点的防火树种, 本方案首选云南油茶。

3 营造技术方案设计

3.1 林地清理

本方案中设计的林带造林地采用林地清理方式, 将杂物、草木、杂灌、树木, 杂草杂灌木头清理掉, 以此来提高防火林带的林火阻隔功能。值得注意的是, 清理的杂草不能高出地面3cm以上。

3.2 整地挖穴

植穴 (行) 按配置沿林带竖向布置成行设置, 行与株之间植穴采用“方格”型配置整地。防火林带沿山脊或环山脚布设, 为防止或减少水土流失, 整地采用穴状整地, 植穴规格为50cm×50cm×40cm。挖穴时将表土置于植穴的两旁, 将心土放于植穴的下坡处, 在栽植前一个月施放0.3kg有机肥基肥, 再回松土至植穴近九成备栽。

3.3 苗木

选择顶芽饱满, 根系完整的健壮营养袋苗, 营养袋带土重约2kg。苗龄为1~2年生, 苗高50cm以上的荷木, 造林苗木全部要求无病虫害, 禁止病苗、弱苗、残苗上山。苗木在运输途中应防止失水、损伤, 以确保造林质量。

3.4 营造密度

株行距采用2m×2m的规格, 即每亩166株。

3.5 栽植

树种的种植一般选择雨季过后, 这样能防止窝根, 栽植时根系顺畅, 同时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树木栽植时要注意苗要扶正, 适当深栽。荷木营养杯苗要剥袋, 并使根系舒展方可栽植, 回土要细, 轻提苗然后压实, 回土成馒头状, 与山坡成反倾斜。

3.6 抚育

栽后要重点做好树木养护工作, 一般以半个月为周期进行重点养护, 保证当年和验收时的成活率达92%以上。

造林必须做到先打穴后植苗, 打穴规格、密度按所植苗木品种、大小和苗龄确定。不得边整地边植苗。新造林地必须与生物防火林带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农户零星造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设生物防火林带。切实加强抚育, 新造林地原则上前3年的每年6月、9月各抚育一次。

4 方案建设工程量及物资需要量

4.1 建设工程量

本防火林带营造建设总工程量为10.2km, 宽度为14m和30m两类型, 面积为269亩。

4.2 苗木需要量

本方案的建设共需荷木数量为51352株 (含15%苗木损耗量) 。详见表2。

(单位:m、亩、株、km)

4.3 肥料需要量

本方案建设共需有机肥13396kg作基肥, 复合肥13396kg作追肥见表3。

(单位:亩、kg)

5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营建效益

本方案总投资48.78万元, 其中, 直接投资45.36万元, 其他投资3.42万元 (其中规划设计费1.36万元, 监理费1.36万元, 建设管理费0.70万元) , 详见表4。

方案总投资48.78万元, 从建设绿色文明云南设经费列支。

5.1 生态效益

本方案设计与建设的生态效益主要表现在: (1) 通过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可改善方案区的森林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抑制森林病虫害、提高森林生态功能; (2) 生物防火林带建成后, 重点林区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有效保护, 包括区域内12万亩森林防火压力, 4万亩国有森林、近6万亩省级自然保护区等, 可有效发挥防火、阻火功效, 减少资源损失, 保护生态安全; (3) 在原来传统的防火道上营建生物防火林带, 可有效减少雨水对防火线的冲刷, 对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有明显的作用。

(单位:元)

5.2 经济效益

茶树种植是云南省地传统的经济林树种, 因此, 方案建设不光具有显著生态效益的, 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按造林后第八年进入盛果期, 平均每公顷年产值6000元计算, 到20年 (第7~20年, 共13年) 产值累计可达187万元;同时, 营造生物防火林带, 可节约今后的防火道维修投资, 按每公里防火林带每年节约维修费1800元计算, 12km防火道20年累计可节约投资43.2万元。

5.3 社会效益

本方案中生物防火林带营造设计能够有效的减轻了各级政府对森林防火的压力, 节约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同时, 方案建设可利用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示范作用, 可以有效地推动云南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6 结束语

生物防火隔离带的防火效果已逐渐显现。截至目前, 云南省已做出在药山等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的重大决定。

参考文献

[1]王红京.木荷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2) :61~62.

[2]裴孝华.山区生物防火林带设计营造及影响分析[J].安徽林业, 2010 (Z1) :78~79.

【生物防火】推荐阅读:

防火演练10-24

防火通风10-14

防火要点05-16

防火特性05-19

护林防火06-16

隧道防火06-18

林区防火06-29

线缆防火07-09

防火宣传07-24

防火试验08-05

上一篇:试验统计方法课程下一篇:自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