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

2024-05-14

开天辟地(通用10篇)

开天辟地 篇1

苏教版第七册12课《开天辟地》与13课《普罗米修斯盗火》都是以神化传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文中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两位神盘古与普罗米修斯, 让学生深刻地去感受其身上所具有的那伟大的精神品质, 从而内化、感悟, 影响其自身的行为准则, 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两篇神话的语言优美、结构清晰, 文中都已传说的形式引入课文, 接着具体地描述开天辟地的过程与盗火的经过。文本以传说的形式引入就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文本的信息材料更感兴趣, 文本依其自身的优势能够更进一步地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语言文字, 感受大神身上所具有的品质。在描述开天辟地的过程与盗火的经过时, 文本采用形象的语句, 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过程与经过, 让大神触手可及, 又似曾相识, 让学生感觉就是近在咫尺的人, 而非高不可攀的神, 就是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面孔, 而非远在天边的陌路人。让神更具有人性化, 而非一脸严肃、传经受道的圣士。最后, 文中又用有力的文字表现了大神为了人类而不惜粉身碎骨, 不惜经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的伟大精神。这时, 神的形象与人的形象二者和谐地交织在一起, 神与人统一起来, 神人合一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矗立在学生的面前, 让学生感受是那么的高大, 心中油然生起敬畏之情, 并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最后迁移、内化, 成为自己本质力量的一份子。

教学中, 我依据学生的初读感受, 依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先前的认知经验, 抓住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生长点, 两篇课文采用相同的教学结构。

一、设置疑问, 确定目标

教学初, 教师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如果把大神看成人, 你觉得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学生依靠自己的初读感受, 认为盘古神勇无比、舍己为人。而普罗米修斯具有着机智勇敢、坚强不屈、舍己为人的性格特征与品质。在学生初读感受的基础上, 教师出示主问题,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两位大神的这些品质与性格特征, 在问题的导引下, 学生会更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 感悟语言文字。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教学中, 教师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与文本进行先期对话, 从整体上去感知文本, 感受文本中神的形象。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中, 神便会成为人一步一步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神也会成为人一样, 在学生心中丰富起来, 高大起来。

三、细读课文, 品析感悟

抓住文本的生成点, 即文中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 去透析大神的心灵, 赏析大神的灵魂, 更有利于使文本的语言被学生所感悟。在学生与文本的先期对话后, 教师以文本的语言文字为凭借, 即表现大神性格品质的语句, 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实现师、生、文本三者的对话, 达到师、生、文本三者灵魂的和谐共振。文本的内涵, 大神身上所流淌出的人性, 被学生、教师所吸收, 影响着其今后的人生轨迹。

四、自由言说, 内化外显

在学生的精神得到满足之时, 大神的崇高被学生同化、顺应、吸收之时, 教师应留出一定的空间、时间, 让学生去畅谈自己的所得, 此时的谈也是一种内化, 更是一种外显, 它会影响着学生今后的行为准则, 使学生的人生体验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人生向着崇高迈步。在课的结尾, 教师以“大神在我身边”为题, 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大神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光辉之美会照亮学生的心田, 此时, 大神身上的人性也自然流进学生的心田。

以上的教学使神人格化, 在神的身上赋予了人的本质力量, 神性与人性得到了有机结合, 二者得到了合一, 神变得更崇高、更高大, 而此时的崇高与高大都缘于拥有了人性的光辉之美。让学生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又一次地走进了神, 神的形象与轮廓在学生的头脑中也进一步地清晰起来, 而抓住文中表现神精神品质的句子与词语让学生品析, 学生会走进神的心灵, 而神的心灵也会走进学生, 二者相通、相融、相生。最后,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表述, 身形、人性的合一, 规范学生的行为, 影响学生的人生, 学生身上显现出来的本质力量也会向前更进一步, 这一切都缘于神性中流淌着人性。

文本是既定的语言文字载体, 它承载着编者的意图, 承载着作者的表达意念, 承载着丰满的艺术形象, 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 作为生与文本中介的教师, 应该让学生与文本实现深度对话, 是编者的意图、作者的意念被学生所吸收、接纳, 使文本的艺术形象与学生得到有机的融合、高度的统一, 使文本的内涵与学生得到和谐共振、共享共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如何实现这些呢?

(1)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前经验、前理解对文本进行再创造。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课堂上师、生、文本三者对话的基础, 教学前, 教师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走入文本的深处, 挖掘文本的深度与人文内涵, 并进行开发利用, 大胆地取舍、引申, 使学生在认知感受上变得更形象、更直观。

(2) 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前经验、前理解, 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课堂教学对话的主通道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措施, 使主通道变得更快捷、更顺畅, 这样便拉近生与文本的距离, 使生觉得文本中的艺术形象是那么的熟悉, 是那么的可亲, 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教师使神人格化就是让神变得熟悉, 让文字变得可亲, 这种熟悉与可亲会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形象的灵魂深处。

(3) 教师要准确地抓住文本中的生长点, 实现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 语言文字是由一个个语言符号构成, 在这些语言符号中总有着使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和谐统一的生长点。教学中, 教师要准确地抓住这些生长点, 使学生由此点走进文本, 走进人物的心灵。

(4) 教师要留给学生自由言说的时空, 内化文本的内涵, 咀嚼文本的精华。课堂的开放会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放, 心灵得到开放。课的结尾以“大神在我身边”为主题说一段话, 让学生把文本的人物放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来指导自我的行为, 转化自我的行为。

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 就要敢于对文本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创造, 抓住文本中的有效生长点, 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文本中的人文内涵自然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邳州市运河镇索家小学)

开天辟地 篇2

1、读一读,问:这是一句什么句?(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2、读这里,你能感受到盘古怎样的形象?(巍峨的)多么的了不起呀!

3、再读这句。

4、有没有了?(让学生继续找读能体现盘古伟大的句子)

二、学习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

2、生评议,说说哪些词他读好了?

3、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体会,感悟他的伟大。

4、给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还有更伟大的呢!谁能发现?(引出第7节)

三、精读第七自然段。

1、引读第7节。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说他更伟大?

▲生交流说说。(板:身躯 化为万物)

3、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你想对英雄盘古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说说。

4、让我们带上这份感情来读一读

▲生齐读第7节

5、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图片)

6、你会这样说吗?

▲练习说话。

7、盘古的身躯化成了万物,世界从此变了样,这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让我们把这份美好通过朗读来传达。

▲生再读第7节。

8、引读第八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1、想象:世界万物除了文中写到的,你还想象到了哪些也是盘古的化生?

2、练说:●当我看到( )时,觉得这可能是盘古的( )化成的。

●盘古的( )化成了( )。

3、质疑:这一切是真的吗?(理解:神话传说)

盘古开天辟地 篇3

盘古在“鸡蛋”里睡了一万八千年。当他醒来时,发现眼前漆黑一团。他胳膊一伸,两脚一蹬,浑圆的球体就被撑破了。阳气上升,变成了高高的蓝天;阴气下沉,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从此,宇宙间就有了天地之分。

盘古挺立在天地之间,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尺,盘古也随着天地间距离的加大而长高。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高得不能再高,地厚得不能再厚,盘古支撑着天和地,使它们不再恢复到混沌状态。

盘古分开天地后,天气随着他的情绪而变化。他高兴时,万里无云;他发怒时,天气阴沉;他哭泣时,天就下雨;他叹气时,大地上就刮风。

不知经过多少年,天地終于完全分开,不会再合到一起了。盘古躺倒在地上,他的头变成了东山,他的脚变成了西山,他的身躯变成了中山,他的左臂变成了南山,他的右臂变成了北山。这五座山确定了大地的四个角和中心。

【智慧小语】

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传说,它蕴含着人们对天地起源的探索,对自然规律的猜测,虽然不能当真,但天地真的是很奇妙啊!

万物的生长繁衍,都贯穿在天地的运行之中。作为天地间渺小的人类,我们怎能不对天地的生养感恩呢?

《盘古开天地》教学建议 篇4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教学时, 要让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 知道神话是想象的产物, 神奇是神话故事的主要特色。要让学生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 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从而引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喜爱, 激发学生对神话故事的阅读兴趣,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教学这篇课文时, 一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 了解神话内容

1. 查阅资料、了解内容。

布置学生从网上、书籍中阅读《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故事, 初步了解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内容,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2. 认真阅读、预习课文。

要求学生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认识、理解, 初步了解课文中巨人盘古的神话传说故事:先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二、故事揭题, 激发学习兴趣

1. 出示画面, 讲述故事。

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古开天地的彩色画面, 用录音播放巨人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问:画面上的巨人是谁? (板书:盘古) 他在干什么惊天动地的事? (板书:盘古开天地) 你们从画面上知道盘古都做了些什么了不起的事? (开天辟地, 创造了宇宙。)

2. 朗读课文, 了解内容。

学生边读边思考: (1) 盘古醒了以后做了什么事, 天地发生了哪些不同的变化? (2) 天地分开以后盘古又做了什么事? (3) 盘古倒下以后, 他的身体发生了那些变化?

3. 回答问题, 领悟精神。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后先同桌讨论, 然后回答问题, 再通过朗读、默读课文等方式初步理解领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三、精读课文, 感悟盘古神奇

1. 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

(1) (齐读第1自然段) 在很久很久以前, 天和地是什么样的呢? (天和地还没有分开, 宇宙混沌一片。盘古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2) (观看多媒体中的画面, 有表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盘古醒了以后做了什么事?找出其中句子读一读。 (“有一天, 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跟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3) 天地发生了什么不同变化? (“只听一声巨响, 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 缓缓上升, 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 慢慢下降, 变成了地。”)

(4) 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个多么伟大壮举啊!壮举在那里?神奇在哪里? (用“抡起”和“猛劈”来体现“神奇”。) 问:能不能把“抡起”改为“拿”;把“猛劈”改为“砍”, 行吗? (学生:不行, 用“抡起”和“猛劈”显得更有气力。)

(5) 同学们, 想一想盘古抡起大斧头, 朝跟前的黑暗猛劈过去。你仿佛看到盘古脸上是什么样的表情?请你把这种用力的感情读出来。

(6) 认真读“轻而清的东西, 缓缓上升, 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 慢慢下降, 变成了地。”从这两句话中找出反义词读一读。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2. 领悟巨人盘古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

(1) 盘古怕天地分开以后还会合在一起, 他是怎样做的呢?引导学生有表情地读“就头顶着天, 用脚使劲蹬着地。”并找出动作的词读一读。 (“顶着”、“使劲”、“蹬着”, 同时观看多媒体中盘古的动作、神态以及课文的插画。)

(2) 盘古倒下以后, 他的身体发生哪些变化? (教师领读第4自然段, 学生按照“开火车”的形式朗读第4自然段。) 我们应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这一段话呢? (怀着“尊佩、佩服、歌颂、崇敬”的心情。)

(3) 用师问生答的形式进行朗读。

师:他呼出的气息———

生: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按照上面的方式, 朗读“他发出的声音、双眼、四肢、肌肤、血液、汗毛、汗水等句子。”)

(4) 盘古除了课文中指出的身体变化外, 他的身体还有那些变化?请同学们按照“他的 () , 变成了 () 的 () 的”句式, 在小组和同桌中进行口语交际。

(盘古的身体中, 还有头发、眉毛、鼻子、耳朵、嘴巴、牙齿、胡子、骨骼、经脉、手指头、脚指头……)

(5) 课文中“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这里为什么要用省略号? (用省略号, 说明盘古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中的万物, 他创造了宇宙, 创造了美丽的地球。)

3. 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那么, 这最后这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呢? (赞美了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突出了他英勇献身的精神。)

4. 精读课文, 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请按照“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进行复述。 (按同桌、小组进行复述。)

5. 想一想, 课文中的哪些写作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一是通过朗读课文, 想象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二是学习课文按照“盘古醒后——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的顺序方法来写作文;三是学习课文的优美词语:宇宙、抡起、猛劈、渐渐、缓缓、巨大、隆隆的、奔流不息、茂密、滋润万物等。)

6. 巩固练习, 把下列的句子补充完整。

他 (盘古) 呼出的 () , 变成了四季的 () 和 () 的云;他发出的 () , 化作了 () 的雷声。他的 () 变成了 () 和 () ;他的 () , 变成了大地上的 () 四极;他的 () , 变成了辽阔的 () ;他的 () , 变成了奔流不息的 () ;他的 () , 变成了茂密的 () ;他的 () , 变成了滋润万物的 () ……

四、课外拓展, 亲近神话故事

1. 多读神话故事, 感受神话的魅力。如读《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故事, 增长知识。

《开天辟地》教案 篇5

图片欣赏表达

第二自然段盘古连续几个动作的分析,体会盘古开天辟地的艰辛

第七自然段排比句的学习

教学准备:

第一课时字词文章教学,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布置学生了解《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有一位伟大的神为我们开创了美好、开阔的生活空间,他就是(引读——)盘古。

2、他是一位怎样的神呢?请同学们看语文书P69右上角的图片。『出示:盘古的图片、盘古是一位的神』

二、开天辟地

1、引入:这样一位身强体壮的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板书:开天辟地]请你大声读读第2自然段,看看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从中你可以看出盘古是个怎样的神?读完之后,把盘古开天辟地的动作用“●”标示出来。

2、教师巡视,指名学生回答(你找到了哪些词语?相机出示句子)

(1)出示“他一使劲……破碎了”

一使劲、一翻身、一坐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盘古高大力大)你有这个力量吗?只有盘古才有这个神力。

(男同学把他的神力读出来)

你们读的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女生读)

(2)出示“大神见身边……‘大鸡蛋’破碎了。”

①你找到盘古的哪些动作?全班齐读这一句。思考:句子中哪些词语仿佛让你亲临开天辟地的现场?(猛劈猛凿巨石飞溅)

(4)你们读的真好!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一个“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盘古正在“猛劈猛凿”

看到巨石飞溅、火光四射,你想到哪些词语?『出示词语』

怎样的凿和劈阿!谁来读。能读的更猛一些吗?请你把词语放在句子里朗读,把他威武神勇的样子读出来。看到盘古猛劈猛凿时,你想到哪些词语?『出示词语』(力大无穷、)

听到巨石崩裂、斧凿乒乓的巨响时,你又想到哪些词语呢?『出示词语』

②原来盘古开天辟地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啊,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次出示“大神见身边……‘大鸡蛋’破碎了。”』

3、过渡:盘古就靠这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引读“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三、顶天立地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天和地分开以后,又是怎样做的呢?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可以用个成语来形容。[板书:顶天立地](看图)

2、默读课文3-5小节,思考:在盘古顶天立地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盘古上要支撑着天,下要抵住地,防止天地的合拢,你试试,(学生做姿势一分钟)学生说感受突出盘古的时间长、累

②“一万八千年”说明了什么?(持之以恒、高大有力)读的慢

3、在漫长岁月中盘古意志坚定是何等的不易啊,你觉得盘古是个怎样的神?(力大无穷、英勇无比、意志坚定、矢志不移)所以文中第五小节还称盘古是个―――巍峨的巨人,让我们一起朗读第5段,把这个巍峨的巨人记在心中。

四、改天换地

1、千万年过去了,盘古将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在他倒向大地后,他还用他身体的每一部分重塑一个丰富而美好的世界。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这一小节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改天换地]

3、①读第7自然段,让我们看看他的身躯都变成了什么。『出示』

②那么这些生化出的世间万物又是盘古身躯的哪一部分变成的呢?『出示』

③看大屏幕,好好读读这些词语,看看他的身躯与所化成的事物有什么关系?(相似)所以说想象不是瞎想,所想象的事物与原来的事物之间必有其相似之处,这样的想象才是合理的。你瞧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答:整齐)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请你用“”画出来,并读一读。

以后在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对仗这种方法,那会让文章增色不少。齐读第七小节。

④啊,原来世间万物都是盘古的赐予。『出示:初春,浮云悠悠,微风拂面,那是盘古;听,隆隆的春雷,啊!那是盘古

,告诉人们;雨露甘霖从天而降,那是……

踏在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大道上,那是盘古用为我们铺就的幸福之路;游遍千山万岭、三山五岳,我们感受到盘古是多么的强健有力;倘佯于奔腾的江河、浩淼的湖海,我们充分领略了盘古

留给我们的生命之源……』

『出示:你还有哪些想象吗?

,那是盘古;

,那是盘古;

,那是盘古……』

4,就这样,(引读第八自然段——)就这样是怎么样呢?

5、同学们这样美好的世界是谁给予我们的?是他用自己的身躯换来的。所以当我们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时,不要忘了我们的大神———的盘古。齐读第七小节。(配乐)

五、总结全文。

1、感谢盘古,感谢盘古给我们带来这么美好的宇宙空间:有的为盘古的无私献身而深深感动:有的为盘古就这样离去而难过,心头有着一丝悠悠的怀念。请同学们看着盘古的塑像,此时,你想对盘古说些什么?『盘古大神,

,公开课《开天辟地》第二课时

2、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但读得好,说的也好!各人有各人的感受,看!这就是盘古为我们开创的美丽的世界(看图,出示一些美丽山河的图片)

3、让我们再一次深深的记住:盘古是一位无私奉献的大神。

六.拓展

1、除了《开天辟地》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故事,你了解吗?自己读一读。

七、作业:

1、背诵课文第6、7、8自然段

2、将自已搜集到的神话故事展示给自已的小伙伴们看

在抽象世界开天辟地 篇6

——采访前,许德民在角度抽象画廊里跟朋友通电话时如是说。

在角度抽象画廊与许德民聊天,必须时刻保持一个足够清醒的头脑,否则他反传统的理论如同四周包围着的抽象画一样极易让人晕头转向。

有人看来许德民太自我陶醉,有人认为许德民的抽象创作是一头怪物,但是许德民自信如故,这个从理想主义窝里出来的人,身上到处刻有理想主义的痕迹。7年前,许德民在上海开了全国首家抽象画廊——角度抽象画廊,当时喊出的口号是:“我为这个城市‘消费’一座画廊”,去年他又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本抽象艺术的杂志《中国抽象艺术》,如今,他为自己的新作——抽象诗踌躇满志,自感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发现。

抽象审美就跟选衣服一样

记者:你说“抽象艺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那么为何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欢画画?

许德民:所谓天赋与喜欢不喜欢没有关系,它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每个人都有,至于你是不是使用和开发了你的天赋和潜能,那是个人的能力和机缘问题,也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你发现了自己的天赋,还要能够坚持下去。

记者:但是为何有些人对色彩特别敏感?

许德民:对色彩天生敏感历来就是一种谎言,让很多人放弃了对美学的追求。在色彩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色彩感觉,不能用一个感觉来取代另一个感觉。所谓有人对色彩敏感是因为这些人敢于张扬自己的色彩感觉,而有些人则比较胆怯。

记者:如果是天赋,为什么很多人看不懂抽象画呢?比如我就看不太懂。

许德民:你们每天照镜子,梳理发型,挑选衣服、鞋子的时候,都是抽象审美,你的挑选凭直觉,而直觉里包含着天赋和经验,你几乎天生就会为自己挑选最合身的衣裳,你的挑选过程就是抽象的审美过程。你们用这种眼光去看抽象画的时候,个个都是行家。把抽象画还原成很简单的东西,就是好看和喜欢,不可能不懂。过去你自己把这扇门关上了。

记者:按你这样说,学抽象画不需要经过美术方面的系统训练?

许德民:如果只是写实绘画的系统训练,抽象画并不需要。但是抽象画也有自己的系统,这个系统对画家的要求也许比画写实画的画家要求更高,也是必须经过严格训练的。艺术的本性是自由的,是不一样的自由、不一样的风格和不一样的形式构成了艺术。

记者:这种想法你是什么时候悟出来的?

许德民:人都是有天赋的,但是天赋需要呵护和开发。天赋有时就是人的潜能,你不去找它,它就烂在你的生命里。二十多年前,我的诗集出版需要插图,而出版社提供的插图我不满意,我就想为什么不自己画,从此打开了自己绘画的大门。

记者:你一开始画的并不是抽象画,你是怎样在抽象艺术里找到自信的?

许德民:我想寻找永恒的艺术,不会因时间改变而改变的艺术,只有抽象是永恒的。抽象艺术的价值是不会因为道德观念、社会观念、政治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的。它不介入人的理性价值的纠缠,它在人的非理性的生命方式中存在。

我们的一切忙碌就是为“发呆”打工

记者:你说的非理性的生命方式具体指什么?

许德民:视觉啊、听觉啊、触觉啊、味觉啊、嗅觉啊等等。你有没有发呆的时候?人在发呆的时候是思维真空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非理性时刻。享受美味,听曼妙音乐 看迷醉色彩,穿着漂亮衣服享受美的喜悦的时候,排除一切功利纯享受生命、身体的时候,这就是非理性的生命方式。我们的一切忙碌、一切理性的方式就是为了“发呆”打工。

记者:怎样理解这个“发呆”和我们生命方式的关系?

许德民:发呆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我们在真空的思维状态下获得的恬静和满足。在更多的时候,理性的生活方式和非理性生活方式是并存的。

记者:那么你如何把这些非理性的生命方式放入画中?

许德民:和人的非理性生命方式中的视觉方式吻合,抽象艺术给人看到纯粹的视觉图式、色彩、构成、肌理和细节。这些具有音乐旋律般的色彩组合愉悦人的视觉和心灵,愉悦过程都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和非理性的生命方式相吻合,与享受空气、阳光一样。

记者:抽象艺术不需要内容?

许德民:不要任何理性的内容,但是有超越理性的内容。一幅抽象画的审美含量与大自然是一样的。所以学会抽象艺术审美将会极大丰富人的生活。

记者:你曾说过:“抽象艺术是艺术的最高境界”、“非理性的生命方式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这种说法是否潜意识地把其他具象的艺术,理性的生命方式贬低了?

许德民:怎么会是贬低?具象、抽象没有高低之分,理性形式和非理性形式是平等的。最高境界不一定是最需求境界,大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切艺术向音乐靠拢,我把它修改了一下,一切艺术向抽象靠拢,一切艺术的最高形式是抽象形式。

记者:你画抽象画的时候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

许德民:抽象画的图式是非理性的,没有任何关于现实具象的痕迹。作画时逻辑推理方式是理性的,这不同于社会价值的理性,是把握图式结构、色彩关系选择的理性。整个绘画过程充满理性的形式分析、推理和选择。

记者:这种理性不是天赋的状态。

许德民:孩子的天赋是模仿的天赋。你必须脱离孩提时代的天赋,挖掘张扬你的天赋,拥有超常的能力,手是有记忆的,作画时手的姿势会受到理性和习惯限制,创作抽象画必须靠非理性打破这种记忆,让一切发生都有创新的可能。

记者:这让我想到有人把海獭涂上颜料,让它随意在纸上走动滚爬……

许德民:对,就像让女人裸体涂上颜色在画布上打滚,让涂满颜色的鸡在画布上挣扎、跳跃,以此来绘画创作。很多人都嘲笑他们,觉得这是每一个人都会做的事情。艺术的最高价值是原创,这种不按常规方式的创作方式,符合艺术创作中的随机、偶发理论。这不是什么荒诞不经的事件。问题是:不是每次鸡的跳动、女人的打滚就能形成一幅好画的。创作过程是发生的过程,还需要选择,而选择要比发生困难很多。所以画一幅独特的、个性的、原创的抽象画是非常难的。

我是一只丑小鸭

記者:除了画抽象画,你现在还写诗吗?

许德民:我最近在写抽象诗。你是语言学硕士,那么你知道抽象字组吗?(没有听说过)其实在我们任何一篇文章里都有抽象字组,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我把文字从语法的笼子里解放了出来,把非词语的组合、非语法的组合、非逻辑的组合组合起来,这种飘逸的字的组合,建立了自己的形式体系、抽象语境,构建了一种新的视觉空间。

记者:我们说“诗言志”,你的这些字组的组合没有什么内涵,能称为诗吗?

许德民:诗除了言志,也可以言情、言美和言形。中国文字习惯了语法和经验,事实上很多不按照语法和习惯组合的文字依然有它的生命力。抽象诗还原文字最初的本体意义,显示字组背后的无限的宇宙和生命信息,它是超越传统的文字使用和认识的。因此具有独特性、创新性和审美性。

记者:现在诗歌那么边缘和小众,抽象诗的创作,对中国人来讲有什么意义呢?

许德民:抽象诗在中国文字史、文学史、艺术史上的出现是首创。第一部抽象诗集的意义和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的意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文言文到白话文是受西方翻译文体的影响,有很大的社会应用性。而抽象诗是受到了抽象艺术的启发,其社会影响和应用性可能不大,非常小众。但是文化和艺术上的创新价值,市场不是唯一的标准。诗歌边缘和小众化是不会影响到它在文化上的价值和意义的。我已经完成了一本诗集,马上要出版,几万字抽象诗理论加100首抽象诗。我相信对中国文化是有贡献的。

记者:你的抽象诗和你的抽象画有什么关系吗?

许德民:中国历来有诗画一家的说法,就是有画总是有诗,诗情画意是一家。以往诗画一家的形式是在一幅画上题诗。我的抽象诗因为没有了语法的诗歌意境,而更多的是字境,是字义的形式空间,因此,读抽象诗就仿佛是在看一幅抽象画,看画就是在读诗,使得诗画真正成为一家。

记者:你觉得你的抽象诗能得到社会价值的肯定吗?

许德民:我很自信,但是并不很乐观。当今社会的价值标准被财富灌足了迷魂汤,已经有点失常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文学形态、艺术形态的出现是否会立即得到社会响应我不抱太大的奢望。这没有关系,丑小鸭在开始的时候是不会被认同的,需要伯乐来发现。

记者:但是你自认为自己是一只天鹅?

许德民:我能感觉自己是一只丑小鸭,在典故中,丑小鸭是天鹅。

记者:抽象艺术在当今社会还很少有人认同,你如何坚持了二十多年?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7

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18课

教材简析:《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传说, 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故事, 歌颂了盘古的献身精神, 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博大。文章通过丰富的想象, 塑造了一个神奇的人物, 展示了一股神秘的力量, 揭示了创造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更是无私奉献的过程。全文语言优美凝练, 形象生动,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形象感。

设计理念:“教学文眼”就是文本中的关键词句, 具有刺激性、新奇性和发展性。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吸引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抓住“教学文眼”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本教学设计以“创造”为教学文眼, 紧扣“创造”一词, 让学生在朗读、想象、拓展中, 揣摩并领悟、体会盘古的创造过程, 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愫。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导出神话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1. 读词语, 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2. 小结:这是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 这些神话都是我们祖先通过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再现学生已读过的五个神话故事的标题, 使这些神话故事在学生头脑中快速闪过, 把学生带入神秘、瑰丽的神话世界中, 从而对神话这种文学体裁有总体上的感知, 知道神话具有“大胆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 导语:有专家说, 会读书的人能把一篇文章读成一句话。

2. 思考:学生默读课文, 想想这篇课文能读成哪句话并把它画出来。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 问题:“读书更高的境界是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 这句话能读成哪个词? (创造)

4. 一边板书词语“创造”, 一边引导学生从两个字的偏旁上推测、理解创造的涵义。 (“创”是“刂”旁, 表示创造时要用刀劈开东西, 用刀斧披荆斩棘!“造”是“辶”底, 表示需要走一段遥远的路程。)

5. 小结:咱们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有意思, 两个简简单单的偏旁就把这个词的意思说明白了。“创造”就是通过大刀阔斧地改进, 长时间地努力做出新的事物来。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从整体入手去感受全文, 找到中心句。再引导学生从中心句中找出中心词“创造”。这个词也成为本堂课的教学文眼。最后引导学生从字形上去理解“创造”一词的涵义。层层深入, 步步紧扣, 在教学初始就把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交给学生, 引起学生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潜心品读感受创造

1. 学习第二段。

(1) 盘古是怎样开始他的创造之路的?请学生读读有关的段落。

有一天, 盘古忽然醒了。他见周围一片漆黑, 就抡起大斧头, 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只听一声巨响, 混沌一片的东西 (渐渐) 分开了。 (轻) 而 (清) 的东西, (缓缓) (上升) , 变成了天; (重) 而 (浊) 的东西, (慢慢) (下降) , 变成了地。

(2) 指名完成填空。

(3) 从填写的词语中发现了什么?

(4) 师生合作读所填中的三组反义词。

(5) 从这三组反义词里读懂了什么?

(6) 从“渐渐”、“缓缓”、“慢慢”这三个词语里, 能发现什么?

小结:如果在一段话里, 多次出现同一个词, 就会让人感觉重复, 乏味。所以, 课文里用了一组同义词。这也正是我们汉语言的魅力所在。

(7) 指名读第二段。

(8) 全班齐读。

(9) 思考:这一段能让我们感觉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板书:漫长)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通过让学生填词, 并对所填词语进行分组、辨析, 一方面巩固复习近、反义词知识, 同时使学生知道天地是怎样形成的。接着, 重点对所填词进行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 学习第三段。

过渡:天地终于缓缓地分开了。因为天地初开, 厚重的天总是要向下坠, 盘古咬牙向上顶着;结实的地又似乎不忍与天分离, 一个劲儿地向上挤, 盘古只好奋力向下蹬着。天每天升高一丈, 地每天下沉一丈, 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盘古就这样顶天立地地站了很久很久。到底有多久, 课文中是怎样写的呢?

(1) 引导:“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 天地逐渐成形了, 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这个“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到底是多少年呢?谁来大胆地猜一猜。

(2) 默读:古文中的描述:

天日高一丈, 地日厚一丈, 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 天数极高, 地数极深, 盘古极长。

———徐整《三五历纪》《五运历年纪》

(3) 师生共同对概数“一万八千岁”进行单位换算。一万八千年=6570, 000天=157, 680, 000小时

(4) 自由发言:“万八千岁”, 多么庞大的数字呀, 盘古就这样默默地、日夜不休地站了这么长时间。如果这时候盘古就站在我们面前, 你想对他问些什么?

盘古呀盘古, ?

(5) 小结:你们看, 盘古粗壮的手臂开始颤抖了, 他的有力的双腿变得僵硬了, 他的眼睛困得不停地眨呀眨, 他的嘴唇干渴得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可是他仍然咬紧牙关, 一动不动地矗立在天地之间。孩子们, 你们觉得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 (板书:艰苦)

(6) 齐读第三自然段。

【设计意图】文本内容中有许多空白, 需要教师去补充。一句“不知过了多少年”, 很难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漫长、过程的艰辛。所以在本教学环节中, 古文的引入, 很好地填补了这个空白。为了带给学生更强烈的感官刺激, 教师把概数“万八千岁”进行单位上的换算。通过让学生数数位, 读数字。两组庞大的数字带给学生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学生此时情绪高涨, 急需抒发。这时因势利导, 让学生向盘古提问, 借此表达对盘古创造天地的过程的心疼、崇敬、赞美。

3. 学习第四段。

(1) 默读:第四自然段。

(2) 问题:这一段让你知道了什么?

(3) 你们还能从课文里找到像“奔流不息的江河”这样的短语吗?

(4) 自由发言:说说带“的”字的短语。

(5) 完成连线题。

呼出的气息 太阳和月亮

双眼 辽阔的大地

肌肤 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四肢 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汗毛 滋润万物的雨露

发出的声音 茂盛的花草树木

血液 隆隆的雷声

汗水 奔流不息的江河

(6) 师生合作进行有无修饰词对比读, 感受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

(7) 拓展。

(1) 你们的朗读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盘古创造的伟大。大家来猜一猜:世界的屋脊“珠峰”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 (鼻子、头)

(2) 欣赏图片进行句式练习。

a.展示图片。

b.用“的”的短语说话。

c.它们都是盘古的什么变成的?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桌之间交流。除了图片上的事物, 你还想到了些什么?

d.句型:盘古的变成了。

(3) 小结:的确, 盘古把他的身体化做了璀璨的星空, 汹涌的大海, 巍峨的高山, 美丽的花海。所以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也是的过程。 (板书:奉献、牺牲)

【设计意图】在本教学环节中, 教师从词入手, 通过让学生读、找、说、练, 感受语言的节奏感与形象性, 帮助学生感悟、积累语言。在句式训练上, 遵循教师从扶到放、学生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对盘古创造世界的过程有了更全面的感受, 对盘古创造世界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对盘古的情感逐渐得到了升华。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感悟寓意升华情感

1. 总结:因为有了盘古漫长的创造, 我们才能看到高远的蓝天, 听到小鸟婉转的歌声;因为有了盘古艰辛的创造, 我们才能听到泉水叮咚, 闻到花儿的清香;更因为有了盘古无私的创造, 才有我们现在这多姿多彩、神奇美丽的大千世界!

《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篇8

《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一位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事。课文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会读“猛、肢、肌、液”等10个生字,读准“血、降”等多音字,会写“滋、润、阔、创、降”等14个生字;体会反义词和近义词的妙用,并加以积累和拓展。

2.通过朗读等方法,感受盘古雄伟、高大的英雄形象,体会他无私奉献的精神。

3.初步了解神话故事内容神奇、想象丰富的特点,培养想象力,激发阅读神话的兴趣,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预设】

一、课前学———牵手神话的魅力

设计《盘古开天地》学习单(如下表),要求学生自主填写。

二、课中学———探究神话的奥秘

(一)学前检测,人人过关

1.课文朗读检测。

①同学们,在人类悠远的历史长河里,流传着许许多多动人的传奇故事,昨天大家就走进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你愿意把这个奇妙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吗?

②同桌轮读课文,互相倾听,互相纠正,互相感受盘古开天辟地的神奇。

2.字词读写检测。

①这儿有一组词语大家来看一下,谁能够把这些词语读正确?

同学们,你们发现这组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对了,都是三点水的,在生字学习时我们可以用同偏旁归类的方法进行识记。

②同学们,学生字时,要善于掌握规律,有些时候抓住它的字形结构和偏旁,就能把它记清楚。接下来请大家看下面这些词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难写,在课前学习时没有注意到的,请在书上写一到两遍,看清楚每一个字的笔画。

(二)直入重点,感受夸张

1.独自学习:同学们,《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充满了神奇的想象。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画一画文中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句子,圈一圈让自己觉得最富有神奇色彩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圈画出来的词句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与同学分享。

3.研读第四自然段。

①有人说,读书有一种很高的本领,那就是把一篇课文读成一句话。想一想,《盘古开天地》这篇课文你能把它读成一句话吗?对了,就是最后一句,这句话老师觉得也是全篇课文最夸张、最富有想象力的一句。请大家齐读一遍。

②盘古是怎样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宇宙?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画画,把一段又一段的课文变成一个又一个画面。请大家闭上眼睛,让我们进入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

③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盘古的牙齿、鼻子、耳朵、头发、眉毛、手指头、脚趾头、骨骼、经脉……会变成什么?

(出示投影)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变成了()的()。

请同学们仿照上面的句式,试着再写一两句。

④是啊,盘古,他用自己的身体化成了宇宙万物,化成了所有一切的一切!让我们再真真切切地看一遍这些神奇的画面好吗?(播放盘古开天地的动画片片段)

4.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齐读):“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三)想象画面,讲讲故事

1.同学们,刚才我们采用了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学习故事的方法,相信大家脑海里一定有了一幅幅盘古开天辟地的画面了。合上书,闭上眼睛,试着把这些画面连起来———那就是属于你自己的“盘古开天地”了。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

3.班级展示,评选优秀神话王。

三、课后学———延伸神话的神韵

引语: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课文,认识了盘古。千百年来,盘古已经逐渐积淀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在华夏热土上,盘古文化不断繁衍,传播中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又岂止盘古这一个神话,比如还有:精卫()、女娲()、嫦娥()、八仙()、哪吒()、大禹()、愚公()等。老师今天再给大家推荐一篇神话故事———《后羿射日》(附后),请大家按照学习《盘古开天地》方法独自学习,要好好地体会神话的丰富想象和夸张的写作方法。

附:

后羿射日

世界年轻时,天空曾一齐出现十个太阳。他们的母亲是东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个孩子放在世界最东边的东海洗澡。洗完澡后,他们像小鸟那样栖息在一棵大树上,因为每个太阳的中心是只鸟。九个太阳栖息在长得较矮的树枝上,另一个太阳则栖息在树梢上,每夜一换。

当黎明预示晨光来临时,栖息在树梢的太阳便坐着两轮车穿越天空。十个太阳每天一换,轮流穿越天空,给大地万物带去光明和热量。那时候,人们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动物像邻居和朋友那样生活在一起。动物将它们的后代放在窝里,不必担心人会伤害它们。农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担心动物会把它们劫走。人们按时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满。人和动物彼此以诚相见,互相尊重对方。那时候,人们感恩于太阳给他们带来了时辰、光明和欢乐。

可是,有一天,这十个太阳想到要是他们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当黎明来临时,十个太阳一起爬上车,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这一下,大地上的人们和万物就遭殃了。十个太阳像十个火团,他们一起放出的热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着火啦,烧成了灰烬,烧死了许多动物。那些在大火中没有烧死的动物流窜于人群之中,发疯似的寻找食物。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鱼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窃食物。许多人和动物渴死了。农作物和果园枯萎了,供给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断绝了。一些人出门觅食,被太阳的高温活活烧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人们在火海里挣扎着生存。

这时,有个年轻英俊的英雄叫作后羿,他是个神箭手,箭法超群,百发百中。他看到人们生活在苦难中,便决心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

于是,后羿爬过了九十九座高山,迈过了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了九十九个峡谷,来到了东海边。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脚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开了万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准天上火辣辣的太阳,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阳被射落了。后羿又拉开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声射去,同时射落了两个太阳。这下,天上还有七个太阳瞪着红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这些太阳仍很焦热,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个太阳。其他的太阳吓得全身打战,团团旋转。就这样,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阳,无一虚发,射掉了九个太阳。中了箭的九个太阳无法生存下去,一个接一个地死去。他们的羽毛纷纷落在地上,他们的光和热一个接一个地消失了。大地越来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的光。

可是,这个剩下的太阳害怕极了,在天上摇摇晃晃,慌慌张张,很快就躲进大海里去了。天上没有了太阳,立刻变成了一片黑暗。万物得不到阳光的哺育,毒蛇猛兽到处横行,人们无法生活下去了。他们便请求天帝,唤第十个太阳出来,让人类万物繁衍下去。

一天早上,东边的海面上,透射出五彩缤纷的朝霞,接着一轮金灿灿的太阳露出海面来了!人们看到了太阳的光辉,高兴得手舞足蹈,齐声欢呼。从此,这个太阳每天从东方的海边升起,挂在天上,温暖着人间,禾苗得生长,万物得生存。

开天辟地 篇9

这么美好的文字, 怎样才能不落入教内容的窠臼呢? 我想到了崔峦老师在第九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所强调的那四点: 落实年段目标, 夯实识字写字教学,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展现学生学习的过程。

有了先进教学理念的导航, 下面就能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 三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喜欢读故事等特点, 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新词, 会读“滋润、血液、祖宗、逐渐”等词, 会写“创造”一词,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创造”的意思。

2. 通过朗读、品味、想象, 评价体会文中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品读第四自然段, 熟读中积累好词, 能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进行积累运用。

3. 读懂课文内容, 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和创造精神, 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确定了教学目标后, 我又根据新课标第二学段目标及三年级学生知识与能力掌握的现状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体会关键词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读中积累好词, 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进行积累运用。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创造”的意思, 体会盘古的创造精神。

正确的教材处理是教学成功的基础, 科学的教法和学法的选择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依据课标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本课主要采用情境式、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以“自主发现、合作学习、朗读感悟、想象说话”等多种方法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本课用两课时完成, 依据课标“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阅读对话要求, 我设计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 动画导入, 初步感知神话故事“神奇”的特点。

2. 初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3. 想象细读, 感受人物形象, 学习言语表达。

4. 回归整体, 升华认识。

5. 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在整个教学流程中, 我着重凸显以下四点:

1. 动画激趣, 开启想象之门。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伊始, 播放孩子们熟悉的动画, ( 西游记、葫芦娃、哪吒闹海) 学生一看都特别兴奋, 这时我抓住猴哥这首歌里的一句词“猴哥猴哥, 你真了不得”。问学生“孙悟空有什么了不得的?”学生争着答五行大山压不住他, 他敢闹上天庭, 他会72变……

正是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 所以学生一下子就被神话故事的神奇所吸引, 产生了浓厚的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 紧扣创造, 得意得言。“创造”是本课的中心词, 是学习的关键, 所以我就由“创造”这一点, 辐射到句子、文章, 直到神话故事, 民族文化, 处处体现“语言文字运用”。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聚焦创造的: 学生在找出并朗读了文章的中心句后, 我追问学生, 这句话里有一个词就是题目中开的意思, 比比谁最先找出来? 学生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来, 迅速找到了, 此时的学生精力高度集中, 这时来指导书写, 效果非常好。

对于写字, 修订后的课标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第二、第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十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所以我指导学生写好“创造”, 夯实写字教学。然后从两字的偏旁联系到它的意思进而质疑“盘古是怎样创造出天和地的?”从而精选课文段落与词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理解内容, 体会情感, 做到言意兼得。

3. 展开想象, 言意相协。第四自然段的语言极具特色, 总分关系的构段方式、颇具气势的排比句式, 以及大量形容词、偏正结构短语, 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极好范例。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同位合作读、师生合作读、想象画面读等多种读书方法, 引领学生体会宇宙之美, 变化之神奇。学生能在文字的指引下想象出那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能通过入情入境的读把想象到的画面读出来, 读中领悟文中潜藏的好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能自主地积累这些好词。然后, 用和盘古对话的方式, 把“他”换做“你”, 引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在音乐声中, 学生深情朗诵神奇:

你呼出的气息,

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为我们带来了凉爽。

你发出的声音,

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给我们带来了甘甜的雨露。

你的双眼,

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使我们的世界有了光明和生机。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拓展:

生1:他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

生2:他的骨骼变成了洁白的雪山。

生3:他的头发, 变成了闪烁的星星。

这样, 便有效实现了对文本语言的内化吸收, 激活了思维, 发展了语言, 创造了神奇。

这一环节的设计, 主要利用想象这一灵感的源泉, 让学生恣意徜徉于文章的内容与形式之间,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 发现语言形式的秘密。学习运用语言的同时, 又能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语言, 从而达到言意相生, 言意相协的目的。

4. 自主探究, 学中得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 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阅读的策略, 如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边想象画面边读书, 抓中心句概括文章和段落主要内容, 逐步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这些阅读方法的习得, 是基于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考量, 其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

关于板书设计, 我力求在简洁、美观的基础上突出本课重点和叙述顺序, 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总之, 本课从对教材的解读, 到课堂的教学, 都紧扣学段目标, 立足文本特色, 关注学生学情, 着眼“学习运用”, 浸润在神奇的想象中, 彰显出语文学科的本质诉求。

附板书: 18盘古开天地

开天辟地神话

创造顶天立地神奇

盘古开天地 篇10

很久很久以前,宇宙就像一个大鸡蛋一般。那里面黑黑的,啥也看不见。

有一个叫盘古的英雄,在这“鸡蛋”里睡了一万八千年。这一觉睡得可真是长。他醒时,眼前一片黑暗,身子也动弹不得。

盘古被憋得难受极了,他是个脾气火爆的人,操起身边一把巨大而锋利的斧子,大声吼叫着一顿猛砍。

“鸡蛋”被砍开了。

清而轻的气体向上升,成了天;浊(zhuó)而重的物质慢慢沉下去,成了地。

盘古感到快活极了,他伸了几下懒腰,翻了几个跟头,又跑了一大段路,然后就“哈哈”大笑起来。

这时天说:“我还想和地在一起。”

地说:“我也想和天在一块。”

盘古坚定地说:“不行!”

可天和地拼命往一块凑,他们的决心大着呢。

盘古急忙站立,他双脚踩着地,用头顶住天,使劲把天和地分开。盘古每天长高一丈,那天也升高一丈,那地也增厚一丈。盘古越长越高,天也变得同样的高,地也变得越来越厚了。

有一天,天不再长了,地也不再加厚了,他们变老实听话了。盘古累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他睡倒后就再也没醒过来。

英雄盘古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子变成了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高山峻(jùn)岭,血液成了江河湖泊,牙齿、骨头变成了石头和金属。他活着时呼出的那些气,变成了一朵又一朵的白云。

那些云在空中飘呀飘,下起了雨。这时,盘古过去发出的鼾(hān)声、笑声、吼叫声都赶了过来,那么多声音汇在一起,就成了轰轰隆隆的雷声。

电闪雷鸣,雨水倾盆而下。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盘古身上那数不尽的汗毛竟成了茂盛的草木。

大地变绿了,江河奔腾起来,整个世界渐渐变得充满了生机。

上一篇:是不能忘记的》下一篇:台湾基础教育考察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