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交互(共6篇)
通信与信息交互 篇1
1 系统涉及背景
近二十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包括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卫星通信等在内的无线通信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并展示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从全球范围来看,无线通信用户的年增量和增速都在持续逐年大幅度增长,无线通信已经进入规模化发展的阶段。如今,快速发展的无线通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为广泛,如用户使用手机发送短信,利用电信运营商的通信渠道下载彩铃,音乐,以及通过网络,下载MP3等多媒体信息服务业务。用户对随时随地获取与位置和时间相关的准确信息的需求在不断的增加。但用户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位置相关的信息准确率和实时性不够高。当前一般借助GPS,AGPS,MPS等实时位置定位技术确定用户当前的位置,需要外加这些附加位置定位的硬件模块,运营成本较高。本文设计的系统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如蓝牙通信,射频(RFID)技术领域,小额支付领域,视频广告领域等以及用户终端和媒体信息传输方法、系统。
2 系统制作及实现
本文设计的系统将原来集中处理的信息,按位置关系分布到不同的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中,根据用户通过射频技术快速地完成身份鉴定并确定了用户所处的位置,再通过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访问本地信息服务装置,提供与位置关联的信息服务。在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设计包括了如下的功能单元:
2.1 本地信息存储单元
用于存储用户要获取的和位置相关的信息内容。
2.2 射频鉴权单元
可以通过射频识别方式进行鉴权,也可以通过输入帐号和密码进行鉴权。通过射频识别方式进行鉴权时,用于以射频识别方式与用户终端交互鉴权数据,并根据鉴权数据对用户终端进行鉴权。鉴权数据信息可为用户的相关信息,例如用户身份标识(ID)信息。
2.3 无线通信单元
用于与用户终端建立无线连接,并通过建立的无线连接进行无线通信。
2.4 交互服务单元
用于与用户建立无线连接后,提供用户交互服务的应用平台。相应地,系统中还设计一种可手持使用的用户终端,该用户终端包括如下的功能单元。
2.4.1 用户射频鉴权单元
存储有鉴权数据信息,并根据鉴权数据信息以射频识别方式与媒体播放装置进行鉴权。当用户终端为手机时,该用户射频鉴权可为具有射频功能的SIM卡或者具有射频功能的NFC手机。通过射频鉴权,可以准确的记录用户的行为数据,基于行为数据通过协同过滤等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实现面向用户的精准营销。
2.4.2 用户无线通信单元
用于在鉴权通过后,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建立无线连接,来获取相应的和位置相关的信息。无线通信单元可为采用蓝牙技术的蓝牙通信单元或无线局域网WLAN通信单元或IEEE 802.11标准无线通信单元。若用户无线通信单元使用蓝牙通信方式,可以将用户的蓝牙地址以及相关的蓝牙服务端口、用户终端的设备型号等信息存储于用户射频鉴权单元中以降低用户使用的难度以及使用门槛,这种方式称为蓝牙地址与射频鉴权的绑定。通过这样的绑定在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向用户终端发送媒体信息内容时,可以跳过蓝牙地址的搜索流程,直接按照绑定的蓝牙地址发送信息,这样就缩短了蓝牙搜索用户蓝牙地址的时间,并且可以在用户蓝牙设备处于不可见状态下,经过用户授权而接收数据,解决了用户日常打开蓝牙容易被骚扰的问题。
2.4.3 用户交互客户端单元
用于完成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信息交互,提供了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的用户交互界面,如菜单选择,浏览信息,播放媒体内容等。本文设计了通过射频识别感应技术来提供本地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实现快速鉴权的方法。在检测到用户终端进入提供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的射频识别感应区域时,通过射频识别感应区的大小确定用户所处的位置。确定用户进入可服务位置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以射频识别方式与用户终端交互鉴权数据进行鉴权。在用户通过鉴权后,本地信息服务装置等待用户发起交互请求。在用户发起请求后,基于存储本地的信息和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服务。射频识别方式通常称为感应卡、感应式IC卡、非接触卡等。利用射频识别讯号以无线方式传送及接收数据,且同时使用此射频讯号来做无线传输,因此识别卡不需与卡片阅读机直接接触即可做数据的交换,而且卡片本身不需使用电池,所以卡片就可以永久工作。如果本地交互应用和信息服务中的信息需要计费和收费,那在上述的流程中还可以引入扣费的流程,该扣费流程可通过本地信息服务装置中的射频鉴权单元与用户终端中的用户射频鉴权单元进行交互操作来实现。在系统中的无线通信方式,包括了采用蓝牙或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通信方式或IEEE 802.11标准(Wireless Fidelity,Wi Fi)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方式。其中蓝牙技术,属于一种短距离、低成本的无线连接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语音和数据无线传输的开放性方案。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和移动电话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以上这些设备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从而使这些现代通信设备与因特网之间的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Wi Fi是IEEE定义的一个无线网络通信的工业标准。其主要特性为:速度快,可靠性高,在开放性区域,通讯距离可达305米,在封闭性区域,通讯距离为76米到122米,方便与现有的有线以太网络整合,组网的成本更低。WLAN是指应用无线通信技术将计算机设备互联起来,构成可以互相通信和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无线局域网的特点是不再使用通信电缆将计算机与网络连接起来,而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从而使网络的构建和终端的移动更加灵活。
3 展望未来
基于本文设计的系统,本地信息服务装置可以设计成固定框架形式的广告牌,视频动态广告播放器,触摸屏自助式终端等各种形式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放置在诸如银行,地铁,机场,商店,巴士,的士,写字楼,电梯等各种位置。用户通过手机,PDA等各种形式的用户终端完成可以通过这些设备获得基于位置和情景的、精确的信息获取以及各种扩展的交互应用,包括本地信息浏览,情景营销,精准广告,基于位置的交友社区等应用,以及各种数字化产品的自助销售服务业务,如音乐,视频片段,电子报,电子杂志,游戏,数字电影票,电子优惠券等。通过本文设计的系统构建的无人值守的信息应用服务网络,不但可以让消费者更方便、更好的随时随地获取自己当时所需要的服务,而且低成本、可扩展的运营模式可以为运营者创造不可估量的价值。
通信与信息交互 篇2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一、选题
(一)选题的现实背景
1.信息技术和科学教学深度融合显性时代的到来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第11条提出: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推进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探索教育发展难题的破解之道并实现教育的创新和变革,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可见,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
2.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现状亟待关注
据调查研究显示,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结合运用出现了两极现象。一种使用频率不高,仍然信奉着“一书、一笔、一嘴”的教学模式。一是因为课件的制作者往往并非从事相关教学,学科的差别使课件的效果不佳,二是这类教师本身对多媒体使用不够熟练,自己制作的课件往往差强人意。而另一种则出现过热现象,热火朝天的“微课”、遍地而起的“电子白板”、眼花缭乱的“网络课程”……一种誓将信息煤技术运用到底的架势一夜间入侵传统课堂。信息技术一下子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神技,造成了很多华而不实的硬件浪费。过冷过热的现象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使用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迫切需要一场有效的改革。
3.信息技术对提高科学教学效果的彰显
应用信息技术已是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抽象事物的本质属性,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既让学生轻松地获取了科学知识,又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课程资源多样化,化解难点更轻松。另外,如今信息技术不单单只是课堂上的课件和实物展台,而代表着那些更多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的移动化资源。这些大大突破了一个“教室”的局限,一个“40分钟”的局限。让教与学,发生在随时随地的学习动力生发的当下。使得课堂外延扩大化,教学互动不设限。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课题组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研究。
(二)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1.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科学课程的实施价值
科学课程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本质,逐步领悟自然界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和科学探究。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凭借传统教学模式,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仅枯燥乏味,还很难讲清楚。同样,科学课程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有些科学实验在课堂上实施的难度较大,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但是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信息资源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信息,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途径得到了解和掌握。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实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程,提升科学课程本身的实施价值。
2.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合理地应用可以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但是据调查研究显示,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在平时使用信息技术辅助科学教学的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不适合,二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不适合,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丰富的公开课和一线教学实践经验,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设计适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科学课程教学,本项目最后将完成后将以“呈现、交互、延伸——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效融合的实践研究”报告、系列学术论文、科学教学优秀PPT和示范课例光盘集锦的形式向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研究成果,希望能为广大一线工作的科学教师提供系统地教学参考。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整合实效,是为了服务于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
3.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中的融合实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1年7月,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颁布了《K-12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科学概念和核心概念》,该框架认为科学教给学生的应该是核心概念,而不是零碎的、分散的知识。科学核心概念提供了知识的组织构架,它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科学概念体系,有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链接和拓展,发展连贯性的知识体系,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多种媒体有机组合,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激发创新意识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实效,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国外现状
早在1985年,美国就启动了著名的“2061计划”,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相整合的思想。1993 年,总统克林顿推行了“信息高速公路”(HPCC 计划)。2000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LACES)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胜任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仅有33%的教师对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充满自信。近年来美国“教育周刊网站”就美国11051所中学7-12年级600多万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技术使用频率评价较高,但就教师使用技术辅助学生学习而言,71%的学生说没有;而且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仅仅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34%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并没有使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有所不同,甚至会使他们注意力从学习的内容上转移开。日本也在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5年前后,西之园晴夫在《学习环境设计与协调自律学习及远程教育》一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协调自律学习”的新型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国内现状
目前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开始从建设硬件基础设施逐渐进入到应用研究的发展阶段。20世纪90 年代,信息技术开始运用于我国中小学学科教学,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为主。1998 年第一次提出“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当年 6 月设立了实验课题。2000年10月,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对此进行了强调。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倡导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型观念。2005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士珠珠等人针对“全国中小学校学科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具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当前55%的教师经常在互联网上检索电子教学资源,20%的教师从不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而从不利用E-mail和BBS与同事交流的教师达20%。教育部在 2012 年实施了“三通两平台”计划,这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保障。2014 年 3 月 28 号百度文科上线全新的教育文库,这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与百度联手合作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典型案例研究课题之一。
3.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实践研究现状
通过搜索相关文献,研究者发现在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较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乐建吉(2010)探讨了数字化实验引入初中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张东明(2011)从为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利用网络与学生实现多角度交流、将知识构建多媒体化角度具体谈了信息技术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做法。董德兵(2013)从自己的实践出发分析了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孔姝婕(2013)认为信息技术是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浅谈基于网络环境下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践。齐雪芬(2014)从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培养初中学生科学素养出发探索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与学习模式。冯玉荣(2015)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所产生的作用,并总结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胡健民(2016)从课堂教学主体、课堂实验地位、教学模式转变三方面反思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辛建将(2017)浅析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融合的必要性。
综上,从国外到国内,从理论到实际,我们发现我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来,随着“电子白板”、“微课”、“网络教学”等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开始对其关注并实施研究。从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信息技术与教学经历了“辅助教学”、“课程整合”与“深度融合”三个阶段。多数研究者对信息技术的使用现状及其应用于课程教学进行了研究论述,而信息技术与具体学科融合策略方面的相关实践研究并不多。在将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中,研究者的注意力还是过多地放在了对硬件、技能的准备上,更对地对信息技术给学科教学带来的积极意义进行探讨,对信息技术如何与具体学科教学进行融合缺乏系统性的策略研究。因此从呈现、交互、延伸三方面考虑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值得探究的新课题。
二.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目标在于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任务分析紧扣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着眼点”,开发一系列技术手段把握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形成并优化实施策略夯实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深度融合的“落脚点”。通过教学实践,形成一套与科学新教材配套的演示文稿、示范课例及系列学术论文、为广大一线工作的科学教师提供系统地教学参考。为学生服务,为具体课程价值的提升服务。
研究的具体技术路线是:教师尝试运用包括演示文稿、虚拟平台、电子目镜、思维导图在内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呈现,基于同屏技术、传感器、Hiteach平台等在课堂中实现与学生的交互,此外通过微课、Moodle平台等云端教学技术进行拓展延伸——设计教案,在平行班内进行同课异构——根据专家点评、学生反馈(包括课堂反应、调查问卷、个别访谈)、执教教师反馈(包括教师课堂表现、个别访谈)形式进行效果分析,寻找各信息技术手段的最佳课堂切入点——挑选4个同一年级的平行班,两个为实验班,两个为对照班,在实验班里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进行融合,对照班则以往常方式进行教学。由两名水平相当的科学教师分别执教2个班(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实验结束后,召集专家组,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合理推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依托于云端教学进行课后拓展延伸——双管齐下,最终将加深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不断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适切呈现,信息驱动突破教学疑难
科学课程中的许多知识点涉及到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同样,有些科学实验在课堂上实施的难度大、离学生生活实际远,许多现象学生短时间内无法亲身考察或经历。我们课题组依托“校内常态课课”、“区内展示课”、“省市级评比课”等各层次平台,在教学实践中借助信息技术,适切呈现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驱动实现一些列教学疑难问题的突破。
(1)常态信息化呈现,积累丰富感知 众所周知,学生的感性认识是进行思维加工以形成科学概念的基本材料,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概念,必须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挖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属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充分的感性认识。在常态教学中依托课件制作,形成大量丰富的、具象的感性认知。
(2)虚拟平台依托,有效突破难点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教学实际中由于条件限制可能不能开设所有实验,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的操作环境。借助虚拟平台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提供帮助,突破了时间、空间和初中实验条件的限制,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科学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3)电子目镜依托,共享显微镜下视野
电子目镜是一种针对显微镜成像专门研制而成的光电显微转换装置,通过USB线缆将显微镜下的图像传输至电脑进行实时显示,并可以随时抓拍冻结图像或进行录像,具有安装简便、简单易用的特点。电子目镜不仅能应用于显微镜操作的教学,还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
(4)思维导图呈现,再现知识思维链
常见的思维导图是手绘的,但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用软件来绘制思维导图,便于后期的修改、调整和呈现。思维导图在进行复习时较为常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以便于比较并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
2.适时交互,数据互动构建高效课堂
我们课题组将在总结大量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项交互技术并寻找技术运用的切入点,适时交互课堂生成资源,数据互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1)传感器引入,数据量化析现象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时代也从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实物到发明计算机加速模型运算,到今天进入数据发现和数据观察时代。反观科学课堂,我们需要在一些定性认知模糊的实验中适时加入“数字化传感器”的应用,让学生的实验效果更精确、直接、明了,为深入学生思维交流、共享赢得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传感器的引入更是所需。
(2)同屏技术应用,细节放大强可视
区别于传统的固定式的投影仪,可移动式的同屏投影技术使学习对象更加清楚,减少了干扰。通过更加直观的图像,给孩子更加深刻的感受,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清晰。
(3)Hiteach交互,高效统计得结论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或者传感器获得的实验数据,通过hiteach交互平台第一时间展示本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展开平行的对比,Hiteach平台还能将数据直接转换成图形,便于学生的观察和分析,从而实现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及时反馈。
3.适度延伸,家校联动共享云端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单单只是课堂上的课件和实物展台,而代表着那些更多没有时间限制、没有空间限制的移动化资源。我们课题突破“教室”的局限、“40分钟”的局限,让教与学发生在随时随地学习动力生发的当下,适度延伸搭建有效平台,家校联动实现云端教学的共享。
(1)微课开发,家校共习
相对于传统课堂达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地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课很适合学生碎片化学习。有了微课,借助网络,大班额背景下的“一对一”学习也成为了可能。
(2)建立Moodle学习的平台,云端教学
区别与一般的网站,Moodle平台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借助这一平台,学生可以课后消化巩固知识,并进行检测看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它优于学生普通的作业本练习就是可以马上知道自己做得是对是错。
(三)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项目采取的研究方法具体包括:行动研究法、样本比较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关注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并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行动实践,边研究边实践,寻找信息技术融入科学课程教学的切入点及实施策略。
样本比较法:通过前测和后测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实践经验。
个案研究法:通过个案研究与实践,深入剖析信息技术融入科学教学的各项案例,探讨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的的途径及方法。
(四)本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信息技术在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呈现方式的选择、交互手段的运用、延伸平台的搭建”三方面切入,构建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在于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分析辨别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呈现方式、交互手段和延伸平台。从而真正提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实效。
三.预期价值
(一)在一定范围内解决教师在科学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困难与困惑,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校科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提高一线教师的自身业务能力水平,为造就一批科学教坛新秀和名师做出贡献。
(三)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呈现、交互、延伸——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高效融合的三维策略创新”系列研究论文
(四)向省教育科学规划办提交“提高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效的实践研究”报告。
(五)以光盘形式制作与新教材科学配套的系列PPT与示范课例,为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四.前期准备
(一)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
课题组负责人是宁波市名师,具备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教研室研究经验,是浙江省深化课改专题研究小组成员,宁波市“卓越工程”培养对象,曾赴新加坡培训学习,是浙江省“师训工程”《初中科学名师教学示范与探究专题培训》主讲教师和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人培训班”主讲教师,曾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并应邀参加了第六届多媒体教材应用国际学术交流会。开设过全国、省级、市级公开课三十余次,课型涵盖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题组所有成员有大学教授(研究设计与指导),学校行政(组织协调),还有一线教学的科学各个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的老师,都主持或参与过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在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经验丰富,富有团队精神,可以保证各项研究工作合理有序进行。有信心高质量地完成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保证按时结题。
(二)研究条件较好,已有研究基础
1.一份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实况进行师生访谈计划已编制完成。2.用于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进行课堂观察的工具已编制完成。3.对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融合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的问卷已编制完成。
4.微课程《初中科学复习疑难问题例析》获2016年度浙江省微课程开发活动评比一等奖。
5.文章《浅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科学教学实效之策略》发表在2011年7月《宁波 大学学报》。
6.文章《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应“华而实”》发表在2010年6月《课改与教研》。7.文章《现代教育技术在初中科学教学中应用的再思考》获2015年浙江省教学研究论 文评比一等奖。
8.课例《显微数码互动生物教室的应用》在2012宁波市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展演活动中获一等奖。
9.课例《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获宁波市09学年度义务段教育课堂教学“精品课”,201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2014年度教育部部级优课。
10.课例《植物的新陈代谢》获2015年度教育部部级优课。11.课例《空气的存在》获宁波市初中科学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2.课例《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叶》获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在线培训课程。13.课题《构建“三动一提”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荣获2014年度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14.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10月10日在浙江省“初中科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培训项目中讲座《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
15.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7月在宁波市奉化区初中科学90学时培训中讲座《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16.课题负责人在2017年6月26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宁波实验区项目第二次推进研讨会上作题为《呈现、交互、延伸——浅谈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发言。
(三)参考文献
通信与信息交互 篇3
关键词:信息传递;信息交互;计算机;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4;G434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变得非常简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出现,只要计算机连接到网络中,就可以随意的进行信息的传递,而且只要很短的时间,如果网络带宽足够,还可以进行实时的信息交互,这种将信息转化成数字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中,然后利用网络传递的方式,已经成为了目前信息传递和交互的主要方式。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和交互非常重要,无论是在新闻信息的传递还是商业信息的传递,对于传递的效率都有很高的要求,只有信息传递的速度越快,新闻才能更高的利用价值,相应的商业信息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信息传递在很多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信息传递和交互简述
1.1 信息传递和交互的发展。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信息传递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军事信息的传递情况,能够直接影响战争的结果,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时间的更迭,使得大小战争不断,为了获得战争的胜利,人们发明了很多传统的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方式,如信件、信鸽、狼烟等,这些信息传递的方式,都曾经使用了很长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传递效果。进入到工业时代后,自然科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话等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利用特殊的装置,将声音转化成电信号,然后在接收端还原成声音,这样就可以完成声音信息的传递和交互,与传统的信件等传递方式相比,信息传递的速度很快,在声音发出的时候,另一端就可以听到声音的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信息传递进入了新时期,不仅声音可以转换成电信号传输,图片、视频、文字等任何信息,都能够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存储到计算机中,然后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输,信息的传递可以在两台计算机之间完成,也可以是一台计算机与多台计算机同时进行信息的交互,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
1.2 信息传递和交互的作用。对于每个领域的发展来说,都无法离开信息的传递,尤其是军事、商业领域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足够的利益,必须在第一时间获得相应的信息,然后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企业的产品可以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因此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新闻领域来说,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就显得更加重要,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知道,目前我国有很多新闻类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实际的新闻报道中,只有在新闻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相应的报道,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新闻事件发生后,记者们都能够很快的赶到现场,报道时间上的差异,主要就取决于现场和企业之间信息传递情况,如果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使得企业率先发出报道。
2 现在信息传递和交互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际的调查可以知道,目前信息传递和交互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进行,但是受到我国技术水平的限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较差,导致网络传输的带宽较低,尤其是西北经济水平较差的地区,由于网络技术使用较少,很多地区还处于拨号上网的状态,网络传输的速度很慢,如果在这些地区应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互,那么信息传递的效果就要差很多。据最新的统计表明,我国网民的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计算机网络用户的数量非常庞大,为网络运营商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我国平均网络传输速度,还没有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近些年我国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和扶持网络运营商进行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在这种背景下,网络运营商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网络带宽,采用了光纤作为传输主干线的媒介,极大的提高了网络传输的效率,在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甚至实现了光纤入户,人们能够使用到百兆的带宽。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中,需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使用的带宽越大,相应的费用也就越高,要想最大程度上保证信息传递的效率,显然带宽越大越好,而出于成本上的考虑,企业会根据信息传递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带宽,但在实际的信息交互过程中,信息量的变化较大,如果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就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
3 信息传递和交互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措施
3.1 建设内部局域网络。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自身已经非常完善,人们根据网络技术的应用情况,将其分成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目前运营商运营的部分,主要就是针对广域网,由于局域网覆盖的范围比较小,只有一些企业和校园等,才会根据实际的需要,建设一个内部的局域网络,与广域网相比,局域网只要完成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可,不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而且传输的效率很高,现在局域网的传输带宽,都能够达到百兆级别。对于企业和校园用户来说,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交互非常频繁,如果使用广域网,将要支付巨额的使用费,如果能够建设内部局域网络,不仅可以节省一定的程度,同时还能够提高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因此合理的利用局域网,对于内部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大型的集团企业,也在内部建立了局域网络,由于很多公司处于不同地区,企业通过租借、共同建设等方式,在不同地区的公司之间,使用了一条高速的线路,通过这样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集团内部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
3.2 合理利用有限的网络带宽。出于成本上的考虑,很少会有用户选择最高的网络带宽,通常情况下,都会根据信息交互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选择一种性价比最高的网络带宽,但是信息的传递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时信息的传递量很小,选择的带宽可以很好的满足信息传递的需要,有时候需要传递的信息量很大,利用现有的带宽进行传输,需要较长的时间。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合理分配有限的带宽资源来实现,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网络带宽大多时间都处于空闲的状态,在需要传递大量信息时,可以利用一些信息传输软件,占用固定的网络带宽,在不影响正常信息交互使用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信息的传递,直到所有的信息传递完毕,这样就可以充分的利用有限的网络带宽。网络宽带的合理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这个区域内的网络资源使用问题。合理使用网络宽带,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使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合理分配,关系到整个区域内的网络资源的均衡共享。在实际使用情况中,网络资源是有限的。那么,合理应用就表示能够将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大化的使用,从而保证在不同的区域完成有效的资源利用最大化。总之,未来的互联网资源的分配与使用,都直接与网络的带宽有关。合理利用,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4 结束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可以知道,信息的传递和交互在很多领域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军事和新闻这样对信息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由于信息传递和交互的重要性,从古时候开始,人们就利用传统的信件、狼烟等方式,来进行实际的信息传递,但是传递的效率很低,现在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普及应用,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就能够极大的提高信息传递和交互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国庆,李先国.面向移动平台的Web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01):176-180.
[2]张贤,宋豫川,刘飞,但斌,邓建新.基于对等网络的虚拟企业信息交互及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05):579-584.
[3]张子民,周英,李琦,毛曦.基于信息共享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信息模型(Ⅱ):模型计算[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09):158-165.
作者简介:宋亭(1980.01-),男,河南洛阳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图书资料、计算机技术。
通信与信息交互 篇4
关键词:Socket通信,Windows服务,数据交互
为建立主体诚信、行为规范、监管有力的房地产存量房市场秩序, 规范房地产经济行为, 维护房地产经济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解决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有效避免在办理过户时欺诈隐瞒行为, 利用虚假信息骗钱等问题。银行与房产交易中心需要进行联网, 保证银行能够实时看到交易信息, 同时, 房产交易中心能够实时看到托管资金信息。
通过对多种联网方案的研究, 最后确定银行与房产交易中心联网方式:线路采用DDN或光纤 (点对点) , 信息通过双方中间层服务器以数据包方式交换 (Socket) , 双方连接方式:TCP, 信息格式为字符方式, 字符集为GB2312。利用Windows服务在操作系统后台运行、无需用户界面等特点, 使用网络套接字Socket, 实现网口和串口通信, 实现无网络中控硬件支持的情况下, 利用本地服务器的网口资源和串口资源, 与多家银行的联调。
1 相关技术介绍
1.1 Socket通信
套接字 (Sockets) , 即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的接口。套接字能让用户快速开发客户机/服务器网络应用程序, 当向一个套接字写入时, 所送数据会自动出现在套接字的另一端, 另一端可能是相同机器上运行的另一个进程, 也可能是世界上任何地方互连的一台计算机[1]。TCP/IP (传输控制协议/网间协议) 传输层的协议包括T C P和UDP协议, 两者是并列关系, TCP是面向连接而UDP是无连接的。Socket同时支持面向连接的 (虚电路) 和无连接的 (数据报) 两种通信模式, 所形成的是S o c k e t数据流和Socket数据报。
Socket通信的主要模式是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Client/Server) , 工作原理为, 服务器初始化Socket, 然后与端口绑定 (bind) , 监听端口 (listen) , 调用accept阻塞, 等待客户端连接。如果你有一个客户端发起一个Socket, 然后连接到服务器 (connect) , 如果连接成功, 那么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连接已建立。客户端发送一个数据请求, 服务器接收请求, 并处理该请求的响应数据并将其发送到客户端, 客户端读取数据, 最后关闭连接时, 一个交互结束, 具体流程图如图1。
1.2 Windows服务概述及架构设计
Windows服务是一种常驻内存的、特殊的应用程序, 它通常是为服务器向客户端提供持续服务而设计的、在后台运行的程序。原则上, 任何服务器系统都应该转换为服务, 尤其是客户或者组织广泛使用的服务器系统[3]。Windows服务由三部分组成, 分别为服务应用程序启动、服务程序监控及运行和服务程序安装。
本系统采用.N E T框架, 因其简化了Windows服务程序的创建和控制过程, 涉及到两个主要命名空间:System.Service Process、System.Diagnostics, 四个类:Service Base、Service Installer、Service Process Installer、Service Controller。Service Base类定义了两个关键的Windows服务函数:启动函数的On Start () 和关闭函数的On Close () , 也是Windows服务的开发重点。Windows服务安装由安装程序类System.Configuration.Install安装完成, 包括Windows服务帐户信息, 用户名, 密码信息, Windows服务的名称, 启动模式和其他信息。.NET提供服务Service Controller组件是用来连接到已安装的服务, 并操作其状态。通过Install Util.exe的, 加载Windows服务程序, 或通过Install U-til.exe/u卸载。
将Windows服务注册到服务控制管理器 (Service Control Manager) 中, 并将其启动类别设为自动启动即可。
2 基于Socket通信的数据交互的设计
2.1 基于So cke t通信的数据交互的软件设计
本软件设计采用的是客户端/服务器模式, 银行与房产交易中心之间, 由银行实时服务器和房产交易中心应用服务器之间通过路由器连接, 由银行实时服务器提出一个socket连接请求来建立连接。
在服务器端, 服务控制管理器在Windows系统启动后就调用的On Start () 函数。在On Start () 函数中创建一个新的线程, 并创建一个新的Socket对象, 使用bind () 函数绑定本地计算机的IP地址和协议端口, 通过listen () 函数监听协议端口, 并给服务器赋予一个端口号。采用非阻塞异步Socket编程, 使用Begin Accept () 方法监听网络连接, 同时计算机还可以进行其它工作。
建立服务器和远程客户机连接之后, 就可以发送和接收数据了。在异步网络套接字中, 使用Begin Send () 方法来开始发送数据, 使用Begin Receive () 方法来接收数据和End Receive () 方法完成接收网络数据。当网络套接字准备发送数据时, 它会自动调用的Send Data () 方法。在Send Data () 方法, 调用End Send () 方法完成本次传输。End Send () 方法被用来完成数据的传输, 并返回返回成功发送的字节数。在发送方法中参照南通市存量房交易资金托管系统银行通信规范要求设计Socket数据报格式并进行传送。
2.2 基于So cke t通信的数据交互的通信协议设计
要实现房产交易部门与银行的数据交互, 首先要定义Socket数据报格式。通信协议的设计如下:
(1) 所有发送信息, 每个域的输入字节长度如果不够制定最大长度, 在后面插入空格填充。
(2) 所有发送信息的交易代码:2开头是中心到银行;3开头是银行到中心。
(3) 域之间分割符为“|”。
例:中心
例:银行
(4) 每个银行生成的流水号以1开始, 例如流水号为25, 在生成10位流水号前面补0, 例如“0000000025”。中心生成的流水号也是这样10位前面补0。例如0000000025。所以银行对中心的应答信息必须取以原流水号的形式, 即0000000025。不能用“25”。
(5) 任何域不足规定的位数都是后面补空, 比如报文长度为99位:“99”。
(6) 接收的信息如果检测错误 (比如接收字符串为空, 包长错误) , 则直接返回验证码。不用根据包的规范返回。比如总包长错误直接返回02, 不用按报文规范组包返回。
3 结语
本文采用了Socket通信技术, 利用Windows服务在操作系统后台运行、无需用户界面特点, 实现了存量房监管系统与银行的数据交互, 利用异步网络套接字, 完成了监管系统同时与多家银行的通信, 本文将Socket通信技术与Windows服务结合在一起, 银行向服务器发送Socket数据报, 服务器根据数据报约定将报文答复给银行, 通信过程流畅, 较之人工操作, 大大地提高了效率, 并且解决了各银行不同操作系统与监管系统的数据交换问题。
参考文献
[1]殷剑宏, 吴开亚, 等.图论及其算法[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3.
[2]韦中亚, 田原, 刘宇, 等.构筑于GISOGP SOGSM技术集成的120急救系统设计[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8 (1) :35-37.
[3]Johnson M.Hart.Windows系统编程[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4]周泽兵, 边馥苓.基于Socket通信的WebGIS实时监测系统[J].绘测科学, 2006, 31 (1) :89-92.
[5]于涛, 王健.基于Socket通讯技术的上层监控软件的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09, 19 (3) :243-248.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简历 篇5
个人基本资料
姓名: 民族: 身份证: 政治面貌: 户口所在地: 现居住地: 毕业学校: 学位:硕士 移动电话: 竞聘岗位:
性别: 出生日期: 婚姻状况:未婚 期望工作地: 邮编:
毕业时间:2015-06-01 学历:硕士研究生 专业: 电子邮箱:
教育经历
教育经历1
教育开始时间: 毕业院校: 学历:硕士研究生 学制:3年 教育经历2
教育开始时间: 毕业院校: 学历:本科 学制:4年
教育结束时间: 专业: 学位:硕士 导师:
教育结束时间: 专业: 学位:学士 导师:
专业证书
1、CET-6(大学英语六级),成绩,阅读级别熟练。
2、计算机二级C语言,机试成绩优秀,笔试成绩合格。
专业技能
1、专业语言:C语言、VHDL2、EDA软件
3、单片机
4、奖励情况
自我评价
项目经历 项目经历1
项目名称: 项目开始时间: 项目角色:
信息通信技术与未来教育 篇6
大家早上好。
这次会议是一个关于教育信息化的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希望为建立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议程作出贡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提供更多的终身学习的机会。
阿拉伯联盟教科文组织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技术以及教育信息化、终身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将有更多开放性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阿拉伯国家因地处偏远而在教育管理方面遇到一定的挑战。这些新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扫除文盲——尤其是女性文盲。我们计划在2015-2024年使用教育信息技术开展扫盲工作。
小学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即未来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我们一定要应对这样的变化,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加具有创新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针对2015后教育议程,我们应该考虑正确地使用这些技术帮助儿童解决问题,从而改善他们的教育过程。
2015后教育议程告诉我们,应该正确地使用信息通信技术,帮助教师以及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通信技术。因此,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升学生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为此,我们将教育机构进行了重组,并制定了教育战略。该战略包括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其中有一些新的教育信息技术项目,这就能够帮助我们促进阿拉伯国家移动信息技术的开发,并实现这些技术的最佳应用。现在,已经有1万多名申请者,他们希望通过参与这样的项目提升自身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能力。
女士们、先生们,我们的目标就是介绍现代教育的一些新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我希望大家从这些介绍、建议以及相关的实践中,能大家找到一些新的方式,从而确保信息通信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通信与信息交互】推荐阅读:
信息与通信技术10-08
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07-25
电力信息与通信的融合02-17
信息通信技术与旅游业03-29
通信与信息专业毕业生自荐信02-08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假期学生安全承诺书解析06-29
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排名全国前十的研究生院06-09
北邮信息光子学与光通信研究院导师介绍07-03
信息通信03-21
信息通信建设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