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通信建设

2024-07-21

信息通信建设(共12篇)

信息通信建设 篇1

近日, 江苏省通信管理局召开会议, 总结2011年全省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部署2012年目标任务。

2011年全省通信业完成总投资达320.5亿元, 已完成1350亿元投资的24%, 具体用于通信网络能力提升的工程建设投资达194亿元, 占2011年总投资的60%, 其中“宽带江苏”和“无线江苏”工程建设投资分别为60亿元、106亿元, 用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投资达9.2亿元, 用于三网融合推进工程建设投资达10.4亿元。2012年, 全省预计投入建设资金295亿左右, 预计到2012年底, 累计完成建设投资615.5亿元, 占“十二五”时期1350亿元总投资的46%。

会议指出, 2012年全省通信建设工作要“树立一个目标, 突出两个重点, 着重三个提高”。“树立一个目标”, 就是构建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江苏信息高速路;“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宽带江苏, 二是无线江苏;“着重三个提高”一是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二是提高工程质量;三是提高集约化建设水平。

信息通信建设 篇2

第一章 概述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科学设计、功能完善、节约成本、快捷高效”的原则,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通信系统。

二、建设目的建立统一、快速、高效的应急通信系统,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以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映灵敏、运转高效为目标,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通信保障能力,以最大限度消除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的依据

1、《云南省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云南省无线电管理应急预案〉的通知》(云无管〔2006〕4号;

2、《**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昭政发〔2005〕54号);

3、《**市无线电台站址规划》(待定稿)。

四、技术标准

1、gb 12638-90《微波和超短波通信设备辐射安全要求》;

2、gb 13617—92《短波无线电收信台(站)电磁环境要求》;

3、gb12572-90《发射机频率容限》;

4、gb13421-92《无线电发射机杂散发射功率电平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5、gb12046-89 《无线电发射的标识及必要带宽的确定》。

第二章 计划方案

一、基本情况

**市辖10县1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介于北纬26°34′—28°40′,东经102°52′—105°19′之间。北与四川宜宾等10余县市毗邻,东和贵州威宁等3县接壤,南与云南会泽县相连。全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典型的高原山地构造地形,山高谷深,地势陡峻。最高海拔为巧家县的药山4040米,最低海拔为水富县的滚坎坝267米,平均海拔1685米。

由于地理、气候条件的特点,我市地震、泥石流、滑坡、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同时,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群体性重特大事件时有发生。在发生重特大事件时,原有的有线、无线电通信会遭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破坏,不能满足应急期间通信需要。为了提高政府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应急通信需求,急需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应急通信系统。

二、设计方案

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建立卫星通信和地面短波、短波通信两个系统,互相独立、互为补充。

(一)卫星电话

1、卫星电话是基于卫星网络,以提供话音、数据为主的全球个人通信系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卫星网络、地面网络、移动用户。系统业务允许在全球任何地方进行语音、数据通信。通信的特点是星间交换,直到所拨打用户所在地区上空的卫星。66颗低轨卫星分布在6个极平面上,每个平面分别有一个在轨备用星。在极平面上的11颗工作卫星,就象电话网络中的各个节点一样,进行数据交换。七颗备用星随时待命,准备替换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工作的卫星,保证每个平面至少有一颗卫星覆盖地球。卫星在 780公里的高空以27000公里/小时的速度绕地球旋转,100分钟左右绕地球一圈。每颗卫星与其他四颗卫星交叉链接,两个在同一个轨道面,两个在临近的轨道面。

地面网络包括:系统控制部分和关口站。系统控制部分是铱星系统管理中心,它负责系统的运营,业务的提供,并将卫星的运动轨迹数据提供给关口站。系统控制部分包括:4 个自动跟踪遥感装置和控制节点,通信网络控制,卫星网络控制中心。关口站的作用是连接地面网络系统与铱星系统,并对铱星系统的业务进行管理。

2、卫星电话优点是,通信无盲点,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进行通话,在抢险救灾中能及时、快速的传递信息,大大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缺点:一是受地形和大气影响比较明显,在阴天多雾的气候状况和隐蔽地点通信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法进行通信;二是使用和维护费用昂贵。

3、基于卫星电话的特点,拟购置2台。其中1台作为主设备,另外1台备用,并在卫星信号不理想时在相邻合适地点使用。

(二)地面短波、超短波通信系统

采用短波、超短波交叉覆盖方式进行。

1、短波通信系统

(1)短波通信特点

短波通信主要靠电离层反射,通信距离远,有噪音。近距离通信稳定,远距离受天气影响。

(2)布局

全市考虑4台短波电台。其中1台设置于市应急办,1台设置于市信息产业办公室,2台为车载台。

(3)应用

信息通信建设 篇3

【摘要】分析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实训基地建设等举措,将通信技术专业建设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满足铁路企业用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铁路企业的优势专业。

【关键词】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C-0088-04

近年来,随着铁路的快速发展,铁路机制体制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在运输生产组织和行车安全保障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运输生产效率,实现铁路运输组织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由于铁路通信与信息化系统是全路统一、严密的运营和维护及管理的体制,因此必须组建一支专门的铁路通信与信息化设备的维护队伍,这对铁路通信与信息化维护人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术水平都提出了高标准和新要求。因此,如何加快推进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铁路企业用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铁路企业,是当前具有铁道交通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新课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和主要解决的问题

(一)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依据“适应铁路产业结构、瞄准岗位需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服务铁路企业”的特色专业建设理念,结合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强调服务,强抓质量,强固技能,强化特色”的办学宗旨和校企合作“以岗导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解决问题。特色专业建设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专业建设与铁道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问题,解决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课程体系适应性问题。二是研究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问题,解决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对接,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对接、专业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对接等操作性问题。三是研究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问题,重点解决教学偏离岗位、实训基地缺乏职业氛围和生产性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等问题。四是研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举”制度,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弱、上手慢的问题。五是研究学历教育与职工培训互相促进,解决跟踪企业需求意识、服务产业能力弱等问题。

二、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实践“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铁路企业提供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检修作业标准,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合作建设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进行新技术的消化学习,并积极主动接受教师挂职锻炼和学生现场实习,积极参与学生技能考证培训与鉴定。学校为企业开展订单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组织教师开发培训包,积极为企业开展培训工作。2010年以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南宁通信段签订合作协议、与柳州电信公司签订校企联盟共建协议、与柳州联通公司签订联合组建“联通沃精彩”通信教学实训室合作协议,形成了“开放互助、合作共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二)强化“企业型”教学团队建设。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注重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空间,着力建设教学团队的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实践操作动手能力、技术服务研发能力。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引、聘、培、挂、带等方式强化“企业型”师资队伍建设(如图1所示),取得明显实效。

图1强化“企业型”教学团队建设

(三)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我国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铁道通信和信息化专门人才提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岗位要求,铁路企业建有一支专门的铁路通信与信息化设备建设与维护队伍。通过研究铁道行业人才要求和能力结构,优化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建设与铁道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联合南宁铁路局南宁通信段、广州铁路局广州通信段进行铁路通信工职业能力和岗位的调研以及毕业生的成长轨迹的追踪,通过铁路通信类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确定高职铁道通信与信息化专门人才的岗位面向(如表1所示),进而确定其人才培养规格。

铁道通信和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由素质、知识、能力构成三要素,培养主要面向国家铁路、地方铁路、工程公司等单位,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工程施工与管理、技术改造等工作。具有较强的铁路通信网络和设备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以及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日常维护、故障处理及检修等实践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新技术学习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表1专业—职业背景分析

职业领域职业范围初始岗位发展岗位

铁路通信与信息化铁路通信设备维护室内设备维修、现场综合维护、线务维护、无线维护、电源工网络维护管理、技术管理岗位、行政管理岗位

铁路通信施工光电缆线路施工、站场及专用通信施工、无线通信施工、通信机房设备安装安全质量管理、物资机械管理、市场经营、技术管理岗位、行政管理岗位

(四)构建“工学结合、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通过解读职业标准、分析岗位要求、结合技能大赛,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的有效对接,据此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逻辑结构(如图2所示)。重点从基本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项目实战能力四个方面的职业能力四阶递进关系确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最终将学生职业素质形成全过程的各项活动有机地协调起来,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工学结合、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

图2专业课程体系逻辑结构图

图3 职业能力进阶逻辑图

(五)建设“教学、培训、生产”一体的实训基地。通信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围绕以下思路和举措展开。(1)面向通信岗位群,夯实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条件。通信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突出工作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训练,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以真实设备与仿真虚拟相结合,突出实践性、开放性,夯实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实训教学条件。(2)任务工单+实战,促进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结合具体的行动领域、职业领域、实际工作情境,建设“教、学、做”一体的实训场所,促进实践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对岗位工作能力分解,开发专业技能训练项目,结合现场真实工程项目、设备故障处理和检修作业书,设计实战内容;并依据项目需要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装备标准,从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育人理论出发,结合通信行业和专业的特点,提出实训基地人文“软环境”建设要求,浓厚职业氛围,增强学生学技能、比技能的氛围。(3)面向行业企业生产需求,充分发挥基地的生产性功能。积极与自治区通信管理局通信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建成区内首家符合通信行业鉴定场地要求的实训中心,满足行业开展技能鉴定、技能比武的需要;与铁路企业合作利用实训基地开展铁路通信工的职业资格鉴定和培训;与运营商和工程施工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部分设备,合作建设通信专业实训室;使基地建设既满足学校教学,又为铁路通信部门企业员工、通信企业员工以及社会下岗职工提供技能培训。(4)基地建设投入实现多途径(如图4所示)。一是政府投入,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实训基地2010年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立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50万元主要用于实训基地设备采购,同时实训基地得到了柳州市地方财政的不断投入,2012年投入200万,2013年投230万元。二是合作企业投入,合作企业以设备支持或用冠名的方式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室),学校与南宁铁路局南宁通信段、柳州三个运营商、广西润建公司等合作共建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企业提供通信专业教学用传输、程控交换、基站、电源和数据等设备以及建设电信营销实训营业厅,累计投入设备金额近500多万元。三是“筑巢引凤”,在通信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有偿或无偿提供场地,整合三大运营商在学院的在网运营移动基站、传输、数据通信等设备,作为通信专业学生现场实践教学场地,及时将运营商最先进的在网运营设备引入通信实训基地,确保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最先进的真实设备。

图4基地建设多途径投入模式

(六)改革“任务工单+实战”实践教学模式。程控交换技术与设备、传输技术与设备等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基于过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将现场故障案例物化成考核用的任务工单,教师根据工单就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利用专业与柳州联通公司、柳州移动分公司在校内共建的营销实训基地(校内营业厅),将营业厅及其延伸业务的营销活动完全融入到“电信市场营销与业务”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专业课程“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更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际工程建设项目,以实战形式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团结协作的社会能力。

(七)开发铁道通信系列教材和职业培训包,规范核心课程标准。结合铁道通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师与北京通信中心、南宁通信段、广州通信段等企业合作,开发铁道通信专业系列教材,该套系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校本教材系统化。着重解决课程之间的交叉、衔接问题,使其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体系。(2)教材内容职业化。将国家通信职业(工种)标准和国家铁路通信工职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整理优化教学资料,物化成教材体系,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这两个标准的特点和要求;同时引入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开发教材,从而使教材内容职业化。(3)表现形式立体化。该系列化教材的最终成果,除了主教材(纸质)之外,还辅以电子教案(软件)、综合题库(印制品)乃至网络课堂(软件,包括案例分析、操作范例、操作规程、安全守则、学习指南及技术前沿),使其以立体化的形式呈现。并与南宁铁路局电务处、南宁通信段共同开发通信工班长(适应性、资格性)培训包、铁路通信高级工(无线维护、现场综合通信)培训包、高铁综合通信岗位培训包等企业培训包等。

课程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了课程前言、课程内容和要求、学习情境设计、实施建议。其中课程内容和要求描述了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以及工作与学习内容,学习的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学习情境设计则主要关注教学实施层面,列出工作任务、知识点、训练或工作项目、教学重点、建议学时等。

(八)引入企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效果评价。在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中,强调:(1)考核要点源自职业标准。借鉴职业资格标准中对考核鉴定方式和规范的要求,主要做法是开展基于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在全面考核操作能力等技能之外,强化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中的团队合作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如“通信线路与综合布线”课程的任务考核中,就安排有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一个接头盒中光缆的接续,同时对工作场地的清理、过程中对工器具使用和爱护都体现在了考核评分标准中。(2)考核手段同步企业现场。借鉴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作程序和流程,最终在课程考核中体现为任务工单的形式。如“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课程,完全模拟企业现场来设置工作任务,从故障受理、故障排查到总结分析,全过程的考核均体现在任务工单中。再如“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课程的考核,在按前述思路贯彻过程考核之外,在最后的试卷考核中,也完全模拟了国家《通信工程概预算》从业资格证的考核模式。(3)直接由企业进行认证鉴定。将考核鉴定的权限完全交由企业,企业按照在岗从业人员或“准员工”的标准和要求进行评价。如专业所开展的特有工种铁路通信工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考核认证,最终的评价完全由铁路局掌控;在与广州地铁开展的“半订单”中,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之后,学校负责培养方案中的教学实施,最后的学员考核由广州地铁主持实施,只有通过了这一轮考核的成员才能最终进入广州地铁公司。

三、特色专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一)形成了“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通信技术专业现已基本形成的“高职通信专业‘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到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再到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构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闭环反馈系统,该系统能实时优化、与时俱进(如图5所示)。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三三四”,即将“校企合作”这一主线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将企业力量引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创新了高职通信专业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开放互助、合作共赢”;完善了高职通信专业改革与建设机制——“三三制”,即通过“分析岗位要求、解读职业标准、结合职业技能大赛”等三个步骤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从“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双师教学团队培养、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开发”等三个维度支撑教学做一体课程的实施,通过“分解企业评价标准、选用现场案例项目、引入企业考核方式”等三个环节构建企业本位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并举”制度,做到学以致用。

(二)完善了“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紧密型的“开放互助、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铁路企业岗位要求、检修作业规范,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建设共享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合作进行新技术的消化学习。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南宁通信段、柳州电信、柳州联通和柳州移动签订合作协议,企业共投入设备值近500万元、指导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

(三)打造了一支企业型教学团队。通过“引、聘、培、挂、带”,形成企业型的教学团队。其中,企业兼职教师占32.3%,行业工作经历教师占33%,高职职称教师占38%,硕士学历占67%,“双师”素质教师占71%。深厚的技术底蕴,为技术输出服务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与南宁铁路局电务处、南宁通信段合作,作为技术负责人开发的“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通过南宁铁路局科技成果鉴定,并与柳州联通合作开发“移动通信网络告警分析系统”,与广西象新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等合作,承接柳州广电、柳州联通、柳州移动等公司的宽带接入、网络升级改造等工程项目10余项。

(四)构建了“工学结合、能力进阶”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基本素质课程、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和职业综合实训课程。能力结构从基本技能、专业单项技能、专业综合能力、专业项目实战能力四阶递进,形成了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个体系互为对应。

(五)建成了“教学、培训、生产”一体的实训基地。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合作、“筑巢引凤”的多途径建设通信技术实训基地,已建成18个校内实验实训室,设备总值1500多万元,建筑面积3600多平方米。其中与柳州移动、柳州联通、柳州电信联合共建3个移动通信校内生产性实训室,由实际在网设备构成、涵盖了3G的三种主流制式;校内建设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个营业厅,均由专业教师带领专业学生主导日常运营。

(六)强化了“任务工单+实战”的实践教学模式。选取现场案例转化成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在课程教学中实施“任务工单”模式;承接实际工程项目,使专业学生接受“实战”的锻炼和洗礼。区级精品课程“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物化现场实际中的故障案例成教学用的“任务工单”,仿真工作实际中故障受理、障碍处理和总结分析的全过程;区级特色课程“通信工程施工与管理”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蓝本,组织、设计并实施教学,最后又回到实际工程项目现场,接受实战锤炼。

(七)开发了先进的专业规范、课程标准和培训包。主导开发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建设规范。面向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并对专业教学团队的配比、专业教学设施配置、学习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和考核等均进行规范。制定“列车无线调度通信”、“铁路专用通信”等6门核心课程标准。规范了课程的定位和学习目标,重点规范了教学情境的设计,对评价考核、学习资源建设等提出了建议和意见。开发出融合培训、技术进阶和技能鉴定的“3T”培训包,面向在校学生和企业职员共享学习。

近年来,由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推进,学生技能得以强化,专业素质大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参加区内外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3项,获奖34人次;2010年参加工信部主办的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和网络优化单项第二名,是广西区内高职通信类专业首次获奖;2010年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获一等奖,实现了广西区内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凭借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受到铁路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到97%、一次签约率保持在95%以上,有80%以上的毕业生被铁路企业和相关企业录用。多家企业与专业开展“半订单”和“全订单”培养,现已完成订单培养20多班次。在为广州地铁培养了3届“半订单”学员之后,青岛和厦门地铁慕名而来洽谈合作,学院现已成为这两家公司在国内唯一“全订单”培养通信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学院。

四、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一,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道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跟上发展趋势、跟踪技术前沿,及时将专业建设各方面融入新技术新标准,使专业培养人才规格对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将成为专业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第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平台已经搭建的基础上,如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专业学生在其“生产性”功能的发挥中切实受益,将成为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第三,本专业目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标准与规范的形成。为此学院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培养,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倾斜。

【参考文献】

[1]周群.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J].高教论坛,2010(10)

[2]黄欣萍.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3(4)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通信技术)(桂高教[2011]66号)

(责编吴筱)

近年来,由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推进,学生技能得以强化,专业素质大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参加区内外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3项,获奖34人次;2010年参加工信部主办的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和网络优化单项第二名,是广西区内高职通信类专业首次获奖;2010年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获一等奖,实现了广西区内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凭借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受到铁路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到97%、一次签约率保持在95%以上,有80%以上的毕业生被铁路企业和相关企业录用。多家企业与专业开展“半订单”和“全订单”培养,现已完成订单培养20多班次。在为广州地铁培养了3届“半订单”学员之后,青岛和厦门地铁慕名而来洽谈合作,学院现已成为这两家公司在国内唯一“全订单”培养通信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学院。

四、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一,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道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跟上发展趋势、跟踪技术前沿,及时将专业建设各方面融入新技术新标准,使专业培养人才规格对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将成为专业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第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平台已经搭建的基础上,如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专业学生在其“生产性”功能的发挥中切实受益,将成为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第三,本专业目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标准与规范的形成。为此学院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培养,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倾斜。

【参考文献】

[1]周群.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J].高教论坛,2010(10)

[2]黄欣萍.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3(4)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通信技术)(桂高教[2011]66号)

(责编吴筱)

近年来,由于特色专业建设的推进,学生技能得以强化,专业素质大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0年以来专业学生参加区内外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13项,获奖34人次;2010年参加工信部主办的全国通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团体二等奖和网络优化单项第二名,是广西区内高职通信类专业首次获奖;2010年参加国家职业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组建与安全维护项目获一等奖,实现了广西区内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零”的突破。通信专业毕业生的凭借其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过硬的职业能力,成为抢手的“香饽饽”,受到铁路企业和社会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近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达到97%、一次签约率保持在95%以上,有80%以上的毕业生被铁路企业和相关企业录用。多家企业与专业开展“半订单”和“全订单”培养,现已完成订单培养20多班次。在为广州地铁培养了3届“半订单”学员之后,青岛和厦门地铁慕名而来洽谈合作,学院现已成为这两家公司在国内唯一“全订单”培养通信维护专业技术人才的高职学院。

四、进一步改革与建设的思路与措施

第一,随着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铁道通信系统和信号系统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如何跟上发展趋势、跟踪技术前沿,及时将专业建设各方面融入新技术新标准,使专业培养人才规格对接铁道通信与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将成为专业课题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

第二,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特别是在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硬件平台已经搭建的基础上,如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使专业学生在其“生产性”功能的发挥中切实受益,将成为基地建设与课程改革下一步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第三,本专业目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还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专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标准与规范的形成。为此学院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鼓励教师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与建设,加大对专业核心课程负责人培养,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倾斜。

【参考文献】

[1]周群.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建设案例阐述[J].高教论坛,2010(10)

[2]黄欣萍.高职通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3(4)

[3]刘功民.高职教育“企业本位”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通信技术)(桂高教[2011]66号)

信息通信技术助力智能配电网建设 篇4

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其稳定性、可靠性、安全性直接关系到电网的整体效益。信息通信技术可有效提高配电网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以及自愈和优化运行能力,针对智能配电网广域、分散等特点,信息通信技术可为满足智能配电网多样化和互动业务需求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顺应了全球能源发展的分布化、市场化、民主化趋势。

2016年第11期特别策划以“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为主题。其中,万涛等对基于数据互联互通的配电网资产运行决策分析系统进行了研究,从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4个方面分析了系统建设方案,同时对软硬件设计和效益也进行了分析;周子冠等针对主动配电网通信业务需求,探究软件定义网络技术的特点,创新性地引入软件定义网络的思想,提出了基于软件定义网络的主动配电通信网络体系架构;董建坡等探讨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本地通信各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基于低压电力线宽带载波技术及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完成水、气、热、电表四表采集,完成了从表记到后台主站的设计方案;李延等采用国际领先的4G Mc LTE宽带无线多媒体通信技术作为配用电业务承载平台,测算出1.8GHz Mc LTE系统的理论覆盖结果,并结合国网山西同煤电力公司搭建试验网的真实业务承载效果,验证1.8GHz Mc LTE系统真实的覆盖能力,为国家电网公司建设坚强配用电通信网络提供技术支撑;孟宪楠等分析了北斗导航系统在电力行业相关业务中的典型应用需求,并开展北斗系统在配电网侧的应用方案研究,包括配电设备改造、混合通信网络设计,以及北斗运营系统的开发设计等;孙德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可见光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深度融合的网络架构,并对基于该架构系统业务流程、功能与主站平台设计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将可见光通信与电力线通信深度融合技术应用于变电站和电缆隧道智能巡检中的情况;孙可等介绍了基于电力企业云平台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配电网规划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实施方案,包括功能架构、信息化架构、数据支撑、系统集成及部署方案等。

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感谢《供用电》对本期专题出版所做的大量细致而专业的工作,希望本期专题能够对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配电网中的应用提供可借鉴的观点、思路和方法。

信息通信建设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曙光煤矿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下面就曙光煤矿信息监控与通信联络系统建设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矿井概况

曙光煤矿位于孝义市下栅乡道陆庄与南道村之间,井田面积58.7293km2,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批采的2号、3号煤层设计可采储量共计10039.3万吨,矿井服务年限75年。2号煤一采区内设计可采储量1361.9万吨,可服务17.3年。

矿井正常涌水量为150m3/d,最大涌水量200 m3/d;2013年矿井鉴定绝对瓦斯涌出量为12.31m3/min,相对瓦斯涌出量为6.62 m3/t,回采工作面最大绝对涌出量为6.4 m3/min,属高瓦斯矿井。

矿井水文地质为中等、局部带压,现开采2号煤,2号煤层具有爆炸性;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自燃煤层。二.机构设臵

曙光煤矿监控信息与通讯联络系统的业务管理由科技信息中心负责,隶属于机运部,目前部门在册36人,负责安全监控、人员定位、通讯联络、网络信息、工业电视、自动化办公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及监控中心站的值班工作,职工全部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三.安全监控系统

我矿装备了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KJ95N.net型监控系统,系统“四证一标志”齐全。设有专用机房,机房设计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及行业、省、焦煤集团、集团公司相关要求,采用双回路供电,并配备有不小于八小时的后备电源,防雷接地设施完好,网络终端配备硬件防火墙,声光报警装臵运行正常。传输信号由机房至井下采用光缆传输,其它地点采用电缆传输。

安全监控系统设备的种类、数量和安设位臵,信号电缆和电源电缆的敷设、控制区域等符合相关规定,设备的报警值、断电值、断电范围、复电值设臵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及集团公司相关规定。安全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数据传输准确,瓦斯电闭锁、风电闭锁及故障闭锁功能均已实现。系统设备定期检修,按照规范要求7天对甲烷传感器进行井下现场标校及断电试验,各项记录完整。

目前,我矿矿井上下共安装监控分站40台,甲烷传感器65台,风速传感器10台,温度传感器25台,一氧化碳传感器32台,风筒传感器4台,风门传感器23台,烟雾传感器13台,各类传感器备用量符合规定要求。四.人员定位系统

使用重庆煤科院KJ251A人员定位系统,井下电源采用专用线路供电,数据全部使用采用电缆传输,井口电缆入井处安装信号防雷装臵,截止目前,共安装分站16台,读卡器68台,识别卡发放2037个,人员定位读卡器已全部覆盖井下主要巷道及采掘开工作面等地点,井口设有检卡屏及定位识别卡唯一性监测门及人脸识别装臵,实现了定位数据与考勤数据的联网及比对。目前系统运行稳定,可准确掌握下井人数、井下作业人员所处位臵、下井跟班领导等人员信息,系统符合AQ1048-2007标准,具备双向呼叫、轨迹查询等功能,定位数据可实时上传至执法网,且系统具备网页发布功能,矿内局域网用户可以通过网页查询定位数据。五.通讯联络系统 1.调度通讯系统

调度电话使用上海申瓯集团JSY2000-06M交换机,容量为256门,核心交换机安设在专用通讯机房,配备有不小于8小时的在线不间断电源及后备直流电源,入井电缆为大对数通讯电缆,电缆入井处安装有防雷装臵,入井电话号码110个,地面使用号码40个,地面要害场所及主要领导办公室共安装调度直通电话37部,井下安装调度电话67部,调度直通电话14部,调度台使用数字触摸屏调度系统,各项功能符合规定要求。2.行政通讯系统

行政电话使用softCo9500IP语音交换机,容量为1000门,交换机安设在专用通讯机房,采用双回路供电,现已安装463门,全部使用大对数电话电缆从中心机房向各办公区域发送,并在各个区域内逐级下分至用户,目前交换机容量满足需要。3.无线通讯系统

使用KT32型矿用多信道无线调度通讯系统,地面信号覆盖矿区地面区域,井下信号覆盖集中轨道大巷、集中胶带运输大巷、专用行人巷。共配备对讲机总共为180台,投入使用140台,可满足日常使用,备用40台。4.应急广播系统

使用KTK113煤矿调度应急广播系统,中心站设在调度室,系统具有局部呼叫和调度呼叫功能,井下人员可随时呼叫区域内人员并可与生产调度对话。目前,集中轨道巷及专用行人巷每隔150米安装一台应急广播分站,胶带运输大巷各装载点及溜煤眼、井下重点要害场所全部安装广播分站。5.电话录音系统

电话录音系统使用大华DRS-1型电话录音系统,共有十六路录音模块,现已将调度值班电话,调度直通电话,监测监控值班电话等重要电话接入录音。六.产量监控系统

我矿目前共安装三套产量监控系统,分别安装在1208综采工作面运输皮带、选煤厂1号毛煤皮带、选煤厂221号原煤皮带,中心站安装在科技信息中心机房,并在调度室安装有显示终端,可随时切换至大屏幕显示。七.执法与决策系统

执法与决策系统安装在调度室,各项功能符合规定要求。八.自检情况

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通信 篇6

写信人:李为 (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

李超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李超平致李为的信

李为,你好!

记得去年的1月份,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新年峰会上,你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问题做了发言,介绍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学术界能够予以关注。作为与会者,听了您的发言,心里颇多感触。当中国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的时候,一种专业的理性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施行政府信息公开,那么,海量的信息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开以及政府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有序系统供公众查询?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紧迫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学人关注的问题。但坦率地说,尽管我所在的学科——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是一个研究信息组织的专门领域,但由于从来没有与政府的实际工作领域真正发生过关联,所以,我即使觉得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但它还是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毕竟,学人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具体表达的需求来启动,在没有任何需求启动的情况下,我曾经有过的念头就这样一闪而过了,而你的发言又将它重新唤醒。

去年11月的杭州重逢,使我们俩有机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可惜的是,我是在毫无了解具体进展情况的背景下来与你讨论的,所以,尽管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这一讨论 终究未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

此信是希望获得你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观察和思考的细节,以使我能够进入角色,所以,百忙之中的你,就拨冗把想说的话写给我吧,让我能够更有方向性地进入这个领域。

顺致

冬安!

李超平

2008年12月5日

李为致李超平信

超平,你好!

2007年4月中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该《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服务型政府、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施条例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政府信息主管部门都碰到同一个很技术的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如何编制?条例19条只简明写了一个初略的轮廓。我相信许多编制目录和指南的政府官员都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许多时间,也因而有过许多烦恼。还不仅如此,能不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适用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公众的信誉问题。

在条例生效的半年前,我多次与武汉大学的陈传夫教授讨论有关事宜,我请他专门撰写了《我国政府信息目录编目统一刻不容缓》一文呈送国信办欧阳武司长,在欧阳司长把该文转给国办相关领导后,我和传夫教授因此而进了国办的目录专家组。专家组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期间经历了反复讨论甚至多次争吵,终于在条例实施前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我之所以对《目录》与《指引》如此投入精力,是希望全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规范去做,以便最终形成中国政府公开信息的定位系统。

你在信中提及图书馆学是一个涉及信息组织研究的专门领域,是的,这正是我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基础。作为我国著名情报检索语言专家张棋玉教授和我国著名目录学专家彭斐章教授的弟子,我曾经的专业学习使我深知编制中国政府统一的信息目录系统的重要意义,只有一个统一的目录系统(实际上就是政府信息的定位系统),才能有效整合全国的政府信息资源,须知,目录不统一,同样会形成信息孤岛。

美国早在90年代就建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AGILS),欧洲各国也是早在我国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之前就基本完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建设。面对这种现状,我有一个中国政府信息定位系统的梦想,它的分类体系是统一的,著录格式是统一的,索引标识系统是统一的,有题名、主题、分类等多途径检索功能。它能检验我们是否有行政程序法,能体现出我们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可是我们现有的系统离这个梦想还很遥远。我离开图情界已经很久了,远离专业的我也不了解新的學术发展,但我深知这个学科已有的积淀能够帮助政府人去实现这一梦想。我尝试着找过一些业内的专家,但我很失望,一边是真正对信息组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边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但二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重的墙,这种隔膜使得专家和问题之间互相陌生。这种状况让我非常着急,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作一些沟通工作,因为我有这个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人脉关系,同时又比较了解政府信息组织工作的现状。有幸在年初济南会议上向业内专家做了一个发言,并且了解了你在全国电子政府培训中心所发挥的作用,这次相遇相识给了我们彼此一个机会,使我能够通过你去联络刘炜等专家来为正在建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和元数据方案进行研究,你们提出的意见已经得到了国办专家组的重视。我希望这是一个起点,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注和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的建设,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够获得有力的专业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还有太多的空白。我希望政府官员和学者联起手来填补这些个空白,共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顺致

教安!

李为

2008年12月7日

李超平致李为信

李为,你好!

来信收到。你信中流露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从普通老百姓的立场还是从学者的角度。

你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同意,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学术参与其中并填补这些空白。记得几年前,前任国办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来浙江搞调研,我在调研会议上发言时曾表达过一个看法,即感觉面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学术界和政府领域都是自说自话。后来我发现,会上大家更多的兴奋点是在电子政务而不是政府信息,也许,当时事情的进展还没有到达应该关注“信息”的地步吧。这几年,据我的观察,作为社会的信息集散之地,除了图书馆、信息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外,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一种说法,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这个数据从何而来无从考据,但它的确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政府拥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以前,这些资源为政府所独占,怎么实施管理是政府内部的事,只要自己用着方便就行了。但现在面临的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所谓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要让公众能够有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不再可能用一些随意的方式来呈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像样”。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有着相同的规律,即一旦事情的本身变得相当复杂,就会有专门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就形成了专门领域。我想说的是,如果要向社会呈现一个有序的政府信息资源体系,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我想你找到我们是找对了,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不可能再有别的专业领域对信息资源的组织有专门的研究。这次在你的邀请下,我和几位专家参与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元数据方案》的讨论,这个讨论让我们彼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我们的角度,发现了实践领域由于缺乏专门知识,在完成一件非常具有专业属性的任务时,远没有达到正确、合理、有效等状态,非所不愿,实所不能,就是老话儿说的,术业有专攻吧。

非常感谢你把《指南》和《元数据方案》交给我们讨论,这就是把一件很值得做的具体事情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开头,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发现要研究的东西的确非常之多,这些问题存在于通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定位系统”的梦想之路上,解决它们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责任,更是学者的责任。我相信,学术界的朋友们是非常愿意与政府官员联手,去实现那个美好的梦想的。

谨颂

冬安!

李超平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建设透析 篇7

(1) 随着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进化, 人们对信息化内涵的认识也在进一步地加深。信息化的应用现在已经是全方位的, 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上层建筑, 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都存在信息化的问题。信息化的内涵就是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主导, 信息资源为核心, 信息网络为载体。 (2) 信息化是不断深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 也是信息资源不断开发用的过程。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是信息技术从点到面不断深化应用的过程。在信息化过程中,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核心。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效率、认识信息化的的过程, 就是信息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和积累的过程。 (3) 信息化的演进。信息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新鲜事物, 在信息化进一步持续发展和不断演进的过程中, 没有什么现成的理论和可以借鉴的经验。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 信息化也随之不断发展, 因而它没有终点。信息化的核心就是信息技术的推广使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对民防信息化应急通信发展有倍增作用, 是推动民防信息通信方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信息化在网络技术中的发展

加快民防信息化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对民防应急通信已成为不可缺少的技术,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民防应急通信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今后的战争就是信息化战争, 要立足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方面就战争而言, 就是建设一个信息化的战场;而另一方面就是建设一个民防应急指挥的通信网络。根据民防因有的重点建设、长期准备的原则和特殊的专业性质, 制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具备全面掌握信息化的能力, 多种有效的攻击能力和防御能力。

三、构建民防信息化通信网

民防信息应急通信是国防建设不可缺少的项目, 是民防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民防通信网时, 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必须实现网络数字化。研究民防信息化技术, 发展民防系统的信息网络。数字化通信可以提高信息传递速度, 增强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数字通信易于加密, 能较好地与计算机网络和相结合。民防自动化指挥系统。第二在实现信息化传输的同时, 还要注重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化, 才能有效地保障网络的畅通和功能的有效发挥。第三是加强终端系统多媒体建设。应在传送语音、数据、图像等方面, 多考虑在传输方面的全面性。

四、力求信息通信网络建设的完善性

通信网络主要是用于信息传输和处理, 而信息网则是将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以及控制决策融为一体的网络。未来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人民防空, 是一种高端科技防空。由于战争空袭的突发性强, 转换性大, 手段、方式变化无常, 持续时间短, 毁伤后果严重。因而,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就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高效的指挥系统, 以适应信息化战争空袭的特点, 这是其一。其二, 要适应机动灵活的通信指挥, 快速的反应和准确的传递, 是为指挥机关提供顺畅的指挥通信, 是保障防空、抢险、救灾顺利实施的保证。其三, 要重视组建应急通信网和卫星通信网。为满足展示的要求, 加强民防信息化应急通信网是势在必行的, 必须将其纳入民防通信网的建设之中。健全民防指挥通信体系, 加强指挥自动化建设, 是当前民防通信建设的重要课题。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自动化系统通常由信息的收集、传递、处理、显示和决策监控子系统及指令执行子系统组成。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自动化系统应以军队、地方和民防自身的通信网络为基础, 建设成集指挥、通信、控制、情报、监视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 并与邻省市指挥自动化系统互联, 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协同。

五、科学构建民防指挥体系, 加强民防信息化通信队伍建设

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队伍是贯彻执行各级首长指示, 担负民防通信、警报勤务和平时抢险、救灾的主要力量, 平时必须严格地培训起一批业务精、作风硬得高素质人才, 战时才能有一支专业齐全、训练有素的民防指挥通信队伍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 都能顺利遂行应急指挥通信保障任务。同时还要加强指挥通信装备建设, 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切实为战时完成相应的任务打好组织基础和物质基础。

摘要:在国防信息化的进程中, 加强民防通信网的研究和建设, 加速民防信息化进程, 提高民防通信保障能力, 实现从信息获取、传输、处理、使用到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全面提高民防实力的进程, 已成为民防信息化应急指挥通信建设的主要部分, 必须适应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民防信息,应急指挥,通信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庆伟, 冯长启.《中国人民防空》.第157期

[2]李晓利, 宇文旭.《中国人民防空》.第158期

[3]颜黎明.《中国人民防空》.第159期

信息通信建设 篇8

关键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坚强智能电网,下行通信,通信技术

1 坚强智能电网发展战略

坚强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网架为基础, 以通信信息平台为支撑, 具有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特征, 包含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和通信信息各个环节, 覆盖所有的电压等级, 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现代电网。

2 下行通信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采集系统下行通信解决方案比较多, 包括电力载波通信、微功率无线通信、485通信等。其中, 电力载波通信应用的较多。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 国内将电力载波通信应用在低压用电领域中, 各厂商利用FSK、PSK通信调制技术尝试实现远程抄表业务。2001—2005年, 采用集中式静态自动组网技术改善了系统抄收性能, 减少现场工程维护工作量。此技术适用于通信媒介动态变化比较小的场合, 且运算依赖于集中器, 所以, 系统的可维护性仍然比较低。2006年开始, 国内几家较大载波芯片厂商开始研发以网络神经元芯片为核心的产品, 从物理层、网络层、链路层等方面提升系统性能, 以解决任意节点的物理层通信保障能力和具有中继控制的网络传输协议。

目前, 在国网 (27省) 和南网 (5省) 共32个网省公司中, 除了北京和山东外, 其余大部分网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都是以窄带载波方案抄表为主。

2.1 窄带载波解决方案

在窄带载波方案的各厂家中, 青岛鼎信和东软是主流厂家, 占载波份额的75%以上, 其余的厂家有瑞斯康、福星晓程、弥亚威、力合微等。窄带载波方案在国内的应用范围最广, 使用时间最长, 其优势和劣势也被业界普遍认识。

窄带载波方案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安装数量多, 现场运行经验丰富。 (2) 通讯距离较远, 在噪声干扰比较小的情况下, 可以支持500 m的通讯距离, 以完成基本抄表业务; (3) 可计算台变/配变线损, 满足供电公司效能考核要求。 (4) 可识别相位, 支持三相不平衡统计计算。

相对于其优势而言, 由于窄带方案的技术具有局限性, 所以, 在使用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1) 以单频点为主, 通讯带宽窄。载波频段在500 k以下, 与现场噪声主要能量频段重合, 而时变噪声和脉冲干扰对通讯效果的影响很大, 传统的调制方式无法有效应对多径反射造成的传输误码。 (2) 大数据包传输不可靠, 很难实现多表计并行远程费控、实时线损计算等新业务的使用需求。 (3) 无法应对多台变串扰问题, 严重影响其抄通率。 (4) 不支持互联互通, 现场施工时无法实现混装, 后续维护工作比较烦琐。 (5) 每年运维费用大, 每个模块平均每年7元左右。

2.2 微功率无线解决方案

在国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累计招标中, 微功率无线方案占总招标量的6%~7%, 大约1 100万模块或采集器, 可以采集数千万户的电表。其中, 北京全部采用微功率无线方案;山东是II型集中器和微功率无线并存, 份额相当;宁夏是载波和微功率无线相结合, 前者比例高于后者;其他网省采用的主要是载波方案, 微功率主要是试点。

该方案的优势主要体现为: (1) 采集成功率较高。 (2) 远程费控业务可以实际开展。 (3) 可抄表数据比较多, 支持多特色业务。 (4) 微功率无线模块已经实现了互联互通, 便于后期采购、运维等管理。 (5) 打破了台区的限制, 以物理区域为单位实现无线抄控。

在此方案中, 微功率无线方案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引发了另外的问题, 无法从根本上建立针对窄带方案的绝对优势。其问题主要表现为: (1) 受建筑物遮挡的影响, 微功率集中器无法覆盖整个台区, 而解决办法是在1个台区中加装多台集中器。这种方案能够实现全覆盖效果, 但是, 加大了施工、维护难度, 加大了对厂家后续服务的依赖。 (2) 无台区概念, 集中器不安装在台变附近, 而是根据无线特点选取信号中心点安装, 线损计算功能几乎不可用。 (3) 现场安装选点要求比较高, 需要有经验的人员操作, 否则抄表效果会差很多。 (4) 由于是公共频点, 容易受有线电视信号等其他无线设备的影响, 也容易影响其他设备。 (5) 标准发射功率50 MW (17 d Bm) 的模块现场抄读效果不佳。厂家经常会将发射功率提高至20 d Bm, 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并且每10个内置天线模块就需要加装1个外置天线模块, 这不但增加了故障节点, 而且给现场施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2.3 485通信方案

485通信是利用电能表的485接口采集费控。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采集数据稳定, 准确性和实时性较强。但是, 由于485接口属于弱电接口, 故障率较高, 现场施工布线工作比较烦琐, 所以, 普遍将其应用在少量用户采集环境中, 比如专变用户的采集费控。

2.4 宽带载波解决方案

目前, 在国内宽带载波现场, 其实用化刚刚开始, 尚未大规模应用。传统观念对宽带系统的三大误解是功耗大、传输距离近、采购成本高, 所以, 致使宽带载波方案在国内电力行业推广进度缓慢。近年来, 宽带载波通信芯片发展迅速, 部分厂家对国内信道参数、噪声进行了大量的积累和研究。在提供双向、高速、实时通讯解决方案的同时, 解决了国外宽带芯片功耗较高的问题, 适用于国网智能电表设计规范。

该方案的优势如下: (1) 真正实现了“全采集、全费控”的目标。费控的成功率和通讯时间, 一方面, 依赖于物理层通讯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取决于通讯重传的次数, 即系统对信道变化的实时适应性。宽带方案在物理层设计方面有效地提升了PLC通讯质量, 并利用多网络自动协调技术、动态自适应多路径路由技术和自动快速组网技术等使设备支持多条路径广播和并行抄表, 大幅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 (2) 抗噪声和抗信道衰落能力强。OFDM技术把串行数据信息通过多个子载波并行传输, 即在每个子载波上的信号时间相应地比单载波系统上的信号时间长很多, 使OFDM具有更强的能力应对抗脉冲噪声和信道快衰落, 减少了符号间干扰 (ISI) 的影响。 (3) 无中继传输距离得到了完善, 阻抗稳定在50Ω左右, 时变特性不明显, 有效地避免了因阻抗引发的衰减问题。经现场实测, 无中继设备传输超过了2 500 m。 (4) 解决了多台变信号串扰问题, 采用自动协调技术, 无需人工干预, 保持抄表不间断运行;采用实时动态带宽协调机制, 根据串扰影响程度实时动态的协调带宽, 以确保通信的成功率。 (5) 支撑智能用电和能效管理业务。它能够实时提供双向、实时、高速和安全的通讯通道, 点对点通讯达到1 Mbps的速率, 大大地提高了并行通信的能力, 为实现大数据量并行交互功能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3 典型案例介绍

以下是唐山地区老旧小区宽带载波方案改造案例。

3.1 现场描述

现场的实际情况是: (1) 唐山市铁三小区供安装载波模块662块, 原鼎信方案抄通率90%. (2) 箱变315 k VA变压器, 平均户用电负荷较小。信道噪声相对较小, 一般在几百毫伏。 (3) 全部为架空走线, 每单元12块电表位于户外的同一个表箱中。架空线为铜线, 入电表侧是铝线。 (4) 集中器与电表距离较远, 且存在较强的干扰, 原方案需要加装中继器才能满足抄读需求。具体的安装现场如图1所示。

3.2 测试分析

采用全频时分多台区方案, 其运行稳定, 抄表成功率、抄表延时平均、组网测试和升级测试均满足现场验收指标;上行通信已调通, 已对接到主站, 实时抄读成功率达到100%;能够满足费控要求。具体的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4 总结

分布式能源管理、智能家居管理、智能楼宇控制与管理等都是未来电力的发展方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作为提供双向、高速、安全和稳定的数据通道, 使集中器、采集器、智能表计、用户智能交互终端等设备在用户和电网公司之间形成了网络互动和即时连接, 保障了电量信息、应用和数据的实时、高速采集和传输。同时, 根据智能表计、智能交互终端的自动事件上报, 为设备故障分析提供了依据。在数据传输过程中, 下行通信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宽带载波在近几年刚刚推行, 但是, 已经经过了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过程, 所以, 其优势在未来多元化、大数据量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验证。

参考文献

信息通信建设 篇9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依法治国”要求, 积极应对信息通信行业法治建设的新需求, 12月9日, 由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组织的“信息通信法治工作座谈会”在湖南长沙召开。

原中央纪委驻工信部纪检组组长、部党组成员、原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名誉会长郭炎炎出席会议并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规司、信息通信管理局、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塔、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大唐、中兴、奇虎360、蜗牛移动、浙江鹏信以及部分省级通信行业协会的领导、法务专家代表等4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结合信息通信行业实际情况, 就信息通信业的重大改革、重要立法以及当前关注的重点法治建设问题, 特别是有关网络诈骗、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法治等问题进行研讨座谈。

网络诈骗频发亟待立法解决

如今, 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快速发展、跨界融合、变革引领的新阶段, 信息通信业在社会中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作用日益突出。然而, 随着信息通信业的快速发展, 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 网络诈骗案层出不穷, 成为我国网络犯罪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为维护广大人民的财产和安全, 亟需完善信息通信相关立法、制定有力政策。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赵中新在会上指出, 为解决了网络诈骗问题, 通信协会以协会名义发布“蓝皮书”, 对通信领域的法律问题进行研究与服务, 对行业管理提出立法和政策性建议, 开展交流, 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信通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何霞指出, 根据研究, 欧盟以及美国也在积极强化相关立法, 美国提出的宽带互联网消费者隐私保护政策, 规定宽带互联网接入的数据权属归消费者所有, 涉及风险的问题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欧盟在2016年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条例》, 直接适用于各成员国, 对违法的企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违规的企业最高将面临全球4%营业额的罚款。

郭炎炎强调, 随着全球范围内大数据产业的全面推进, 公民隐私及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日益突出, 当前传统信息保护框架在大数据时代遭遇严峻冲击, 个人信息保护途径关乎公民个人权益, 在很大程度上也牵连商业机密、企业信誉以及国家安全, 个人信息的有效保护成为各国面临的普遍难题, 必须提出新思路。

互联网安全立法未知大于已知

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春晖指出, 互联网的发展未知大于已知, 其发展如此之快, 以至于立法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变化。

正如老子所言:“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熟悉互联网发展规律, 然后再谈立法。信息通信立法首先要建立一种导向的功能;其次, 这部法要有评价的功能, 网络安全法只是针对具体技术, 信息安全法应当对功能性的元素、发展规律进行评价;最后, 这部法要有预测的功能, 未知远远大于已知。最后要对关键的知识体系做出鉴定, 这也是网络安全法所欠缺的。

此外, 王春晖直指当前大数据中心到处“圈地”乱象, 而且现在建立的大数据中心基本上背离了云计算的本质, 云计算采用分布式计算, 把原有的服务器进行整合而形成v DC虚拟数据中心, 而非IDC。

信息通信建设 篇10

关键词:信息与通信网,防御,自然灾害,安全

信息化社会赖以建立的物质基础———信息与通信网, 却在万千世界中处于新生的、比较脆弱的位次, 它的成长、它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承受着来自两大方面的损害、攻击与破坏。

1 信息与通信网络遭受的损害

一是来自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本身的软件与硬件。由于当前工艺 (技术) 水平所限, 它们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弱点、缺陷、变质、老化、过期以及互串、互拆、过压、过流、击穿和烧毁等现象。为了设备系统的可靠性, 为此建有庞大的支撑系统和完善的监视、监测、转换等功能的维护管理系统, 还有冷、热备用以及替代体制等, 以实现对信息与通信网自动或人为地更换、更新元部件和线缆;更换、更新软件版本;补充和扩展网络。其目的是使信息与通信网设备系统有满意的可靠性。

二是由于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对信息与通信网有意无意的侵犯、攻击与破坏。自然界与人类活动所带来的损害可以分为经常性的与偶然性的两大类。

经常性的损害大致有七类, 即电化与漏泄电流腐蚀、强电影响、雷电损害、机械损伤、潮气 (水气) 侵害、啮齿动物损害和昆虫 (白蚂蚁、黄蜂) 咬伤等。这类损害一般说来是局限性的, 破坏面不是很大, 不是不可挽救的, 但却是经常的和大量的, 因此, 不在传输网建设时加强防护措施, 建成后就得组织技术力量不停地进行维护。近年来, 各国在这方面的维护策略大致相同, 不过有的侧重于加强设备系统的抵御防落能力, 以削减敏重维护工作。这类经常性损害同样也影响到设备系统的可靠性、网的可靠性, 所以在研究网的可靠性时, 也必须统一解决这七类损害。

由自然界和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偶然性灾害, 虽说是偶然的, 却是很严酷的。就我国情况而言, 偶然性灾害总共可以归类为三大灾祸, 即可怕的洪水灾害 (沿海地区还包括因热带风暴引起暴雨所形成的水灾, 有的国家还有旋风暴、龙卷风引起的灾害) 、火灾 (多为局 (站) 内部引发的火灾, 也可能是街道失火牵连到通信网) 和地震灾害。这些灾害的破坏力, 在现时的人力、物力和技术条件下, 有时是难以阻挡、难以抵御的, 对于它们所具有的彻底摧毁性, 至今人力还不可抗拒。

还有一类偶然性灾害, 它与上述偶然性灾害绝然不同, 那就是人类因相互之间的利益而引发的战争。这种集团间、阶层间、种族间、国家间的战争, 自古以来就没有停止过。20世纪内, 就发生过两次世界性的战争。至于国家间、国家内发生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更是不计其数。每场战争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难以估算的损失, 尤其是近代战争, 每次都要将社会性基础设施彻底摧残或毁灭, 而通信设施更是首当其冲。在当今的高新科技战争时代, 战争离不开信息与通信, 因此战争首先要破坏对方的信息与通信, 同时也必须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与通信网, 这就使得战争注定成为信息与通信网的最大破坏者, 成为信息与通信网最不安全的因素。

2 我国现有信息与通信网如何在高科技战争中谋求安全

近20年来, 我国信息与通信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骨干网络已基本建成, 装备已现代化。固定电话用户已超出1亿户, 移劝电话用户将近5000万户, 数据与多媒体用户正在快速增长, 一个以话音、数据和视像为主要业务内容的信息与通信的综合业务网已经形成, 一个话音网、数据网和广播电视网融合于一网的新一代互联网即将出台。

2.1 要能适应战时体制

“适应战时体制”概括地说 (就笔者的认识水平) 就是一旦进入战时, 现有信息与通信网体制能及时转换为战时体制;并能在战争中基本保证信息与通信网络主体不受到或少受到敌方的干扰与破坏;不致为敌方在军事上直接或间接所用。现在来分析一下, 当前所建成的信息与通信网在战争一旦发生后, 究竟存在什么问题?

2.1.1 问题被淡化了

很长时间以来, 这个问题在设计任务书中不提, 在设计文件中没有交待, 施工中没有安排, 只见国家光缆传输干线直截了当进入大城市信息与通信枢纽或中心, 而这些枢纽或中心又多集中于少数几个高楼大厦中, 它们也多在城市的繁华区, 不仅如此, 而且以前所建成的效外二站、三站都废而不用, 机去楼空, 早已处理他用。同时, 在此带动下, 微波传输干线也直插信息与通信大厦塔顶, 千方百计把郊外站取消了。当然, 这里不是说在高新技术战争中, 原先水平的郊外站还将有什么多大作用。

2.1.2 概念被模糊了

自从原苏联解体后, 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的冷战解冻了, 人们看出了世界形势是朝着和平与进步的方向发展, 因而和平发展的心愿压抑了备战的心理, 人们认为民用通信不能考虑太多、太广, 不然经济效益怎么算?这样, 眼下的经济效益把战备观念模糊了。

确实, 从我国这些年来信息与通信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的信息与通信网是不能适应战时体制需要的, 不仅基本没有考虑高新技术战争下的要求。就是从常规战争的角度来看, 也是达不到战时要求的。

2.1.3 认识上偏差了

现代信息与通信的发展, 使得它包含很广, 范畴很大, 业务种类很多, 涉及技术很宽。有设施敞露的信息与通信机房、天线装置和用户终端;有空中传播的卫星、微波、超短波、短波和长波信号波, 以及无处不有的移动通信信号波;隐蔽在地下的埋式电缆、光缆线路比比皆是, 真是信息与通信网络遍布, 四通八达。这样, 可能有人会觉得, 既然通信如此发达, 到战争时期, 无线通信不行用有线通信, 有线通信炸坏了用移动通信, 战争时期通信就没有特殊搞一套的必要。

2.2 提高民用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是保卫战取胜的需要

笔者在这里仅就事关全局的、具有最重大意义的国家核心传输网 (即国家长途干线一级、二级光缆传输网、中继网) 为主, 如何就战时安全问题发表几点看法。

在高新技术与战争相结合的今天, 信息技术已成为打赢一场战争绝不可少的手段, 而提高民用通信的参战能力, 又是打败侵略者、取得保卫战胜利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 谁在信息与通信上占据主动, 谁就极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其实法国的著名统帅拿破仑早就认识到:“一场战争的胜利, 百分之九十靠信息”;二千多年前, 我国的大军事家孙膑就有过著名的论断:“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那时候的战争都是近距离谋划、视距内指挥、犬牙交错的战争, 现在的战争已发展到远视距的高科技战争。没有信息不仅不能打击敌军, 保卫祖国, 而且自己也有被消灭的危险。因此, 现在开发研究的一些高新技术武器, 往往是成系统、成体制的, 其构成部分都少不了信息系统, 例如美国与日本企图联合研制的战区导弹防御体系 (TMD) 就是如此。在我国发生的战争都将是反侵略战争或为保卫祖国领土、领海、领空完整的战争, 因此, 我们除了在研究反侵略防御系统要成体制配套信息技术外, 必须研究尽可能发挥民用通信在战时的参战能力。搞好民用通信的战备,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举两得。

2.3 要在基本建设中切实考虑信息与通信网的战时安全。

信息通信建设 篇11

关键词 铁道通信;实训实习基地;技能竞赛;课岗对接;通信技术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8-0100-03

1 引言

2015年,教育部颁发了新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一分为二,其中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面向铁路运营维护及铁路施工、城市轨道交通等企业,掌握铁道通信专业知识,具备从事铁路通信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管理、施工、技术改造等工作的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专业的核心是课程,通信技术课程在本专业中起着奠基石的作用,具有基础性和导论性[1]。目前,铁道类通信技术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这几个问题:通信课程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的内容很难追踪最新发展成果,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结合不紧密的状况,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充分培养[2];虽然校企合作逐步深入开展,但基于课程与岗位的对接尚处于探索之中。由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探索理实一体化方法势在必行。

2 课程教学设计

基于岗位的课程目标分析 铁路院校通信技术课程所对应的岗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运营类(铁路局及城市轨道等)和施工建设类(中铁及中铁建等)企业岗位,工种为通信工程;运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通信线路、传输、接入、数据通信、调度通信、综合视频监控、会议电视、电源及机房环境监控等)日常维护、检修,施工类从事铁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另外,在专业培养中还需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培养。

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图1)

总体设计 随着高职高专招生制度改革,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的单独招生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基本录取完毕,录取至入学这5个月时间就成为学生从高中转向大学学习的关键期。由此,如图1所示:

第一段,利用通信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引导学生提前进入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段,利用认识实习期间走进企业,感知铁路通信专业的特色和企业文化,通过教师引导确认兴趣切入点;

第三段,利用专业实习,深入企业,熟悉通信工岗位工作(包括施工与运营);

第四段,利用顶岗实习和职业技能竞赛进行现场锻炼,使学生深刻了解岗位规范,熟练岗位技能。

用这四个阶段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工学结合的实现。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特点,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依据本课程的特点及行业特色,采用“分段递进式”工学交替的四阶一体教学组织模式。

教学过程 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将课堂搬到实训室,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以此作为核心,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教、学、做合一”。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实践与体验中,锻炼和培养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评价核心。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内容多维化,充分体现课堂考核与企业评价结合,教师和自我考核相配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融合。主要通过记录学生参加二课活动,参加国家、省内、院内的各种竞赛活动来计分,计分原则参照学生手册。

3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导向的课程改革

技能竞赛导向 由于技能大赛的项目设置既切合生产实际,又符合行业发展的需求,其在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年大赛都吸收了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这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3]。对应铁道院校通信技术课程的技能大赛有全国铁道通信专业竞赛“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以及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赛项等。

赛项分析 “华为杯”数据通信赛项主办单位是全国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该赛项的设置参考了2015年铁路总公司“数据通信”竞赛,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提供主要设备及竞赛环境,此竞赛环境模拟了整个铁路数据通信网的实体环境。国赛“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覆盖了企业交换路由的所有内容,并且兼顾了云计算及综合布线技术。国赛“4G全网建设技术”项目紧密结合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及铁路移动通信发展规划的发展方向,通过竞赛充分考查选手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进而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与职业道德。同时吸引厂商积极参与。

竞赛作用

首先,竞赛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通信技术(尤其是铁路通信技术)的深刻理解,而且加强了铁路院校通信专业教师之间的交流;

其次,使得铁路通信技术课程确立了能力目标和具有铁路特色的技能方向;

最后,通过企业的参与加强了校企间的融合,同时加强了铁路类院校通信专业教师间的业务交流,为形成高标准化的铁路通信教学方案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 职业行动能力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课岗对接是培养职业行动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职业行动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指标[4]。专业能力重点在于课堂教学,方法能力重点在于岗位实践,社会能力重点在于职业体验,三者相互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皆可在课岗对接中得到有效提升。对于铁路特殊工种,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与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实训方式尤为重要。

首先,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与运维单位和施工企业密切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以保障通信技术课程正常教学的进行。选定与路局培训基地,在建的施工项目作为课程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其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制定相应政策和签订相应协议,包括实训基地能够接纳的实训项目、内容、时间、接纳学生数,双方的责任、义务、期限等。其管理按实训基地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执行,但必须建立保证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的制度和措施。学生进入实习实训基地应按照所在单位相关规定及管理办法进行要求,由带队教师负责统一管理,所在单位现场兼职教师负责教授分派学生相关实习实训内容。实习实训结束后,应由考核小组对实习实训学生及教师进行综合考评。

最后,建立相对稳定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聘请企业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工程师、技师及以上资格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组成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加大对兼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明确专业教学要求,熟练运用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4 小结

文中从铁路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通信技术的教学改革方案开展深入思考,提出基于四阶一体的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技能竞赛引导和课岗对接一体化教学,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学得到”“用得到”,毕业之后真正成为企业通信岗位“用得上”“留得住”的新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笑林,董武.项目驱动、赛练结合理念下“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12(5):116-119.

[2]冷雪锋,任爱珍,蒋正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4):18-23.

[3]杨建良.技能大赛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19-24.

信息通信建设 篇12

关键词:消防信息,通信管理,规范化

纵观当前社会, 各个产业的信息化程度都在大跨步前进, 与此同时, 消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对消防业务、职能的不断扩大, 消防部队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与时俱进, 同时也有着任重而道远的自身规律。因为, 消防通信是消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灭火调度和组织指挥的神经系统。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国一些城市实现了由计算机、有线、无线通信、图像传输等先进的技术装备组成的消防通信网络, 从而提高了消防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和实战化水平。而且,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项消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覆盖全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业务, 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管理规范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职能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结合近年来公安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管理规范化的建设谈谈几点体会。

1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基础

衡量消防信息通信能力的重要标志是系统的运行质量, 具体是指各种通信信息迅速、准确地沟通和稳定的传输, 来实现通信系统优质的运行质量, 除了要有能适应现代通信信息发展要求的通信设备之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学的、系统的、适应通信设备运行要求的维护管理制度体系。作为消防单位只有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和管理的每个环节, 引进先进的设备, 跟上科学的管理, 才能有效地保障先进的通信设备长期稳定地运行, 不断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运行质量,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消防通信的指挥调度能力, 以及为消防事业发展服务的积极作用。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消防信息通信硬件设备建设资金投入较大, 如果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科学的维护管理意识和方法, 容易人为地造成通信设备的使用寿命缩短、损坏, 甚至还会影响到消防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 从事消防通信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运行维护管理意识, 同时针对现有信通设备的系统特性、运行环境、运作周期、使用期限等制订实用的、科学的、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方法, 以及建立健全操作性强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只有这样, 才能使现有的通信设备运行良好, 通信质量不断提高, 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充分发挥服务消防工作的积极作用。

2 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是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化建设的手段

实践证明, 科学的管理方法是使运行维护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建立健全机房管理制度、系统定期维护检测制度、值班制度、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以及安全保密制度等日常管理制度, 按平时、战时、急时的不同工作要求制定和完善各种状态下的工作预案, 在执行过程中通过制度来管理和约束管理者的行为, 不断调整完善制度的可操作性。其次是建立技术服务保障制度。通信科作为服务保障单位, 服务保障是首要任务之一, 必须建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服务保障机制, 认真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技术座谈、业务培训, 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 进一步提高通信服务质量。另一方面要形成规范有效的操作流程。首先是规范系统日常维护管理操作流程, 确保在各种情况下操作人员都能沉着冷静、动作规范地进行操作, 有效避免各种事故苗头或故障隐患的发生。譬如, 我们在检查维护系统的过程中总结出“一查、二看、三处理”的工作步骤。“一查”, 即检查各种设备的指示灯状态是否正常, 联机查看设备故障告警情况, 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在进入机房时, 先用鼻子闻一下, 是否存在设备运转引起过热、线路老化产生的糊焦味。“二看”即看温、湿度计示数, 检查机房是否保持温度在22度左右、湿度在55%~75%之间, 否则要立即调节空调温度、清倒吸湿器蓄水。“三处理”即对告警情况进行分析, 如有非正常情况, 迅速查出告警原因。根据告警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 并对处理情况进行总结, 对告警现象、原因、采取的措施等进行记录, 做好技术档案。其次坚持对系统设备运行进行“日检测、周维护、月分析”的维护检修制度, 在技术人员少的基础上以基层派出所为单位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召开情况分析会, 结合自己业务实际对各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交流, 对本系统发生的故障和隐患现象、原因、采取的措施、处理结果等技术资料进行研究讨论, 研究工作注意事项及有效解决办法, 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故障处理能力。

3 强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关键

消防信息通信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 往往由于技术上或工作态度上的疏忽, 就可能造成通信中断或者设备损坏的严重后果, 这就要求从事信息通信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每一位专业技术人员、负责人都要具备强烈的工作责任心, 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上都能够始终保持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 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系统的工作, 必须要持之以恒地、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每一天的工作, 才能确保实现良好的效果。事实上, 由于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有严格的、标准的方式方法, 如一些测试记录几个月甚至于一年都没有设备性能、指标的变化, 长年累月地重复同一个工作, 不可避免地会使人产生机械、烦琐和枯燥的感觉, 常常会动摇操作人员的意志, 出现“人家别的单位没有按计划进行维护也照样没事”、“这样做费时、费工多此一举”等错误想法和懒惰心理。所以, 在抓运行维护管理队伍方面, 要密切关注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做到早抓、真抓、主动抓, 不让问题蔓延发展造成危害。对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的岗位明确定人、定岗、定责, 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 实行谁主管谁负责, 哪个部门管哪个部门负责, 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井然有序、有章可循。同时, 根据工作职责和考核重点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细则, 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警官工作绩效情况实施月考核, 考核结果与评先创优紧密挂钩, 既确保了岗位责任落实有效, 又保障了考核奖惩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 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和素质是消防信息通信运行维护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

上一篇:古诗文阅读技巧下一篇:品种良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