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件

2024-10-31

科技文件(共10篇)

科技文件 篇1

“归档”是科技文件转化为科技档案的过程和标志。没有归档制度, 就没有科技档案;没有健全的归档制度, 就没有健全的科技档案工作和高质量的科技档案。我国科技文件归档制度是在科技文件管理的实践中形成的, 并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检验, 体现了我国科技档案工作的独特性。我国科技文件归档制度的独特性不仅体现在归档内容的精准、审查制度的严密、归档手续完备等方面, 而且尤其体现在归档时间的及时上。

一、科技文件归档时间的独特性

1. 归档时间的制度规定。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一个科研课题、一个试制产品、一项工程或其他技术项目, 在完成或告一段落以后, 必须将所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加以系统整理, 组成保管单位, 填写保管期限, 注明密级, 由课题负责人、产品试制负责人、工程负责人等审查后, 及时归档。”这里的归档时间是指课题、产品、项目 (下文统称项目) “完成或告一段落”。项目完成, 一般指特定成果 (即技术报告、产品、工程图纸等) 形成后, 经过委托人验收合格, 即为完成。委托人, 即投资人, 在科研单位即最高技术负责人或代表人。还有一些大型项目, 从科研、环评到试车投产时间在三年或五年以上, 在项目进行告一段落时, 所发生的文件、资料应归档。大型项目的筹建工作均有相对独立的工作进程, 如准备阶段, 试车、投产阶段, 总结、申报奖励阶段等。每个阶段形成相对独立的一组科技文件, 均可作为科技文件归档的“段落”。另外, 新建项目暂时中断, 也可作为一个段落等。

2. 归档的最佳时机。

我国科技文件的归档时间, 无论从现实情况或法规条款上看, 并没有采用西方国家或我国某些学者提出的在“半现行期”或“半现行期”以后归档的做法, 而是在项目完成后或大型项目告一段落后立即归档。这样的归档时间, 使我国科技档案工作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优越性, 使科技档案在性质上既具有现行性, 又具有历史性和真实性。从现行性上说, 既是最完善和最新的科技成果, 可供本单位有关部门工作利用, 又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和学术交流。从历史性上讲, 它是真实的、完善的历史记录, 具有依据、凭证和历史研究价值。所以, 我国保存在档案室的科技档案, 是连续开展科技工作的接力棒, 是科技事业发展的“粮仓”, 从一定意义上说, 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线。

3. 归档时间及时性的严格把握。

及时归档有利于科技文件的保密和安全。科技项目的完成周期一般在3年内, 大中型项目需要3-5年或10年以上。如果各科技项目形成的文件不能及时归档, 散存在个人手中, 不仅容易丢失、散失、损坏, 还会因保管条件或个人原因造成泄密事故。科技文件的安全或泄密是关系到个人、单位, 尤其是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及时归档, 由单位进行统一管理。归档时间的及时性, 使科技档案具有三种价值, 打破了普通档案的两种价值论。科技档案的第一价值是特定的利用价值, 即投资的回报价值和广泛的科学利用价值, 如科学研究的预研工作, 阶段性成果, 设计部门的竣工、定型图纸等。第二价值是除特定利用价值以外的现行利用价值, 如参考、凭证、交流、情报、科研管理、成果评定奖励申报价值等。历史研究是第三价值。许多科技档案成为中外学者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就是明显的证明。如果失去了及时性, 科技档案则失去了时效性, 不能准确反映当时的历史真实, 就会给科学利用增大误差, 降低利用效果与效率。

二、科技文件归档内容的独特性

1. 归档范围特殊性。

原则上讲, 在项目活动各个阶段中形成的具有日后查考、查证、利用、交流、转让和有史料价值的科技文件均应归档, 但一些特殊性和边缘性科技文件的归档问题更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1) 负结果项目的归档。科技活动, 特别是科研试验项目, 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败的环节和结果, 即负结果项目。 (2) 协作项目的归档。协作项目的归档, 在《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中是这样规定的:“几个单位协作的科研课题, 其文件的归档要保证课题主持单位保存该课题的整套档案;协作单位除保存与自己承担任务有关的原件外, 将复制件送交主持单位保存, 并在协议中明确科研课题文件的归档和归属。”这是一般原则, 如果协议中规定协作单位将全部应形成的文件移交主持单位时, 协作单位则不应保存任何文件。 (3) 综合性和专门性文件的归档。根据档案分类的一般原则, 综合性文件应归入综合类档案, 专门性文件归入专门类档案。科技文件的归档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2.科技文件归档内容的严密性。

科技文件归档的及时性, 使档案利用的效益大大提高, 同时也改变了许多繁杂的工作环节, 使归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高效化。科技档案人员为了高质量档案的形成, 需要进行科学的建档管理, 做好建档业务指导与监督, 对应该形成的科技文件均按规定要求及时整理归档。例如, 项目建设时由于各施工单位技术力量的参差不齐及人员素质的差异较大, 为保证竣工档案的质量, 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根据归档制度、归档范围的要求, 对施工单位竣工材料的整理全过程进行指导、监督, 把好关。从这个意义上讲, 科技人员档案意识越强, 形成的档案越完整、准确、系统、规范, 就越有高的文献价值, 借鉴价值, 指导价值, 示范价值和科学利用价值。

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在建项目和已建成的项目, 都是在科技文件的形成、归档和利用中完成的。每一座工厂, 每一座高楼大厦, 每一项科研成果, 它们的图纸、资料和数据都存在档案部门, 其事件的连续性、科学性, 得到最完善的保留, 为以后企业的发展、技改的推进、科研的借鉴等提供利用价值。

科技文件 篇2

津科大„2007‟1号

关于表彰2006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

各单位、各部门:

2006年全校教职员工紧密围绕建设高水平科技大学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坚持高标准,追求高水平,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作出了突出成绩,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为总结经验,弘扬先进,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为推进我校各项事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学校决定,对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的科技处等37个先进集体和吴天毅等88名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戒骄戒躁,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更大的成绩。希望全校教职员工向先进学习,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创造优异成绩,为我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为建设高水平科技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附:光荣榜

二OO七年一月十八日

光荣榜

一、校级以上获奖名单

(一)先进单位(学校)

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天津市民族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学校系统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先进单位 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 天津市人口抽样调查先进集体 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数学竞赛组织工作先进集体 天津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优秀组织工作先进单位 天津市第二十届科技活动周先进组织单位

天津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天津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中国宁波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组织奖 天津市青春健康项目先进集体 天津市妇女健身活动先进单位 天津市绿化先进单位

天津市首届青年体育节 “生存挑战”项目团体A组第一名 天津市首届青年体育节“城市定向”项目团体第二名 天津市河西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集体

(二)先进集体

“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科技处 国家级精品课:包装结构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集体:教务处、外国语学院 教育部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成人教育学院 2001-2005年天津市普法依法治理先进集体:学生处 天津市精品课:C语言、线性代数、印刷材料学

天津市“十五”立功先进集体并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状”:工会

理学院化学实验室

天津市教卫系统先进党组织:机械工程学院党总支

理学院化学党支部 国际学院第二学生党支部

天津市“十五”综合投资工作先进集体:化学实验中心 天津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宣传部、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天津市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学生工作部、外国语学院

天津市教卫系统学校卫生工作先进单位:校医院

天津市教育工会2005工会工作先进集体:理学院工会分会

机械工程学院工会分会 天津市文明学校: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天津市文明单位: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 天津市优秀实验室:化学实验中心

2005—2006年天津市普通高校新增专业建设评估总体评价优秀奖:

生物技术、海洋科学、工业工程、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电子信息、制药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教育总评榜十佳中外合作院校:国际学院 天津市精神文明优秀组织单位:宣传部 天津市民族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统战部

天津市第二届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百佳班组:轻工机械装备研究室 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二届学术年会组织工作奖:科技处 天津市第五届民族体育运动会道德风尚奖:统战部

天津市开发区保税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优秀组织奖:泰达校区管委会 天津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高校教工组:女排第一名、男排第二名

(三)先进个人

2005年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优秀工会工作者:吴天毅 2005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徐荣贞 2006年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刘建军 教育部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先进个人:于健 教育部“十五”高校科技管理先进个人:关章军

2005“十五”立功先进个人并被授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 :

赵征、杨世凤、魏连江

第二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陈建生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杨世凤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焦志勇、熊聪聪、杨世凤、武慧敏、陈建平、吕晓玲 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黄学峰 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唐旭东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李书春、郑运旺、张春艳、李文福、崔永根、张娇林

天津市人事系统先进个人:文峰 天津市优秀团干部标兵:笪远平天津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虞东江 天津市外国留学生工作先进个人:刘忠 天津市优秀政研会工作者:郑运旺

天津市教卫系统2001-2005年学法用法先进个人:王吉林 天津市教卫系统学校卫生工作先进个人:李春玲、刘淑琴 天津市教育工会2005工会工作先进个人:吴天毅、王文起、于普选、李晓丽、郑立鹏、刘宝达、宋美华、李霞、游善元

天津市第九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祝宝钟、武立群、郑运旺 天津市教卫系统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祝宝钟、武立群、郑运旺、范丽娟、朱新华

天津市教卫系统第四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马俊峰、马雷、暴士蕊 天津市共青团工作调研奖三等奖:笪远平等 天津市民族体育先进个人:暴士蕊

高等学校科技奖励和专利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王琥 天津市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李鹏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优秀组织工作先进个人:陈建生 李洁 孟延红

陈 薇

天津市普通高校大学数学竞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黄利强 刘凤林 天津市第二十届科技活动周优秀组织者:王琥、贾子申 天津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李洁 天津市普通高校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华欣 天津市人口抽样调查先进个人:朱丽丽 天津市青春健康项目先进个人:于普选

天津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工类一等奖:李桂菊

王瑞芳

天津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理工类二等奖:李光

郝庆兰

天津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外语类二等奖:付海燕 天津市高校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文科类三等奖:毛文娟

卢照坤

天津市高校青年管理干部基本功竞赛三等奖:曹荣 杨硕 王祎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李广琴

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何广军 陈建生 夏慧言

杨秀珍 夏桐枝 陈 薇

天津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张立东 刘磊

崔家峰

天津市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郑乃法 天津市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二等奖优秀指导教师:刘敬光

史少强 宁爱军

天津市大学生第十四届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李怡

河西区青春健康项目先进个人:王文起、于普选、朱萌、张莉、杜海燕、张波、李春玲

2001-2005天津市河西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于普选 天津市开发区保税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优秀工作者:李景琴 天津市第十一届全民运动会高校教工组: 乒乓球男单亚军:傅玉成

科技文件 篇3

“11号文件”回应了科技体制改革中的诸多难点热点,明确了“加快建立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统筹协调、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机制”,并提出多项改革举措。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发挥好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来解决好科技和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问题,在技术创新领域中要释放出市场的决定性力量,深化体制改革要形成市场导向的新格局、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通道,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更快的创造出经济和社会的价值。11号文件的出台呼应了这一历史需求。

抓住科技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科技部部长万钢多次提出,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是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事关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局。

近年来,我国科技投入持续大幅度增长,中央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也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的774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460亿元,年均增长率约18%。

不过,在科技投入的总量和强度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科技管理方式与快速增长的科研资金不适应,资源配置效率不高,成为阻碍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面体制落后,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对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的合理配置以及经费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日益关注。

万钢认为,唯有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解决这些突出问题。

万钢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深层次问题,一是要处理好市场和政府作用的关系。2013年全社会研发支出占GDP比重超过2%,达1.18万多亿,但是其中76%是企业投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已经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此时政府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他认为应该更多地发挥在体制机制创新、共性技术研究、基础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农业、环保等公益性领域研究的作用,从而带动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二是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他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分三个类型:一是知识类型,通过发表论文进行知识传播;二是公益性的技术,如农业技术等,通过进村入户进行推广转化;三是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应用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2013年我国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0亿,但其中80%的成果供方是企业,高校院所没有成为技术转移和交易的主角,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高校和院所的科技成果作为国有资产来管理,处置权和收益权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手中。

三是建立和完善公开透明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让所有项目资金在阳光下“晒一晒”,提高使用效率。目前中央财政用于民口的科技投入分散在30多个部门,不仅使财政资金分散,还造成科技人员重复申报项目。他指出,科技部将会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通过加强科技统筹协调、公正透明分类指导、简政放权、建立监管和信用体系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科技人员提高收入不能从科研项目资金中分钱,而是要通过优化收入分配机制、转化科技成果获得收益。对项目资金使用不合规、不合法的单位要严格处置,实行零容忍,认真对待科研诚信问题。

四是认真研究科技进步对生产关系和经济领域改革的推动,破除体制性障碍。比如电子商务、网购等互联网经济新业态,推动了商业形态的变革和支付形式变化,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快速适应这种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变化,研究并提出新的规章制度,打击造假并保护知识产权。他指出,我国目前已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生产力的提高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有些工作在推进中会遇到一些难度,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不完全是成本问题,而是存在制度性的政策障碍,这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加快改革科研经费的分配体制

在这一背景下,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对改进加强中央财政民口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做出全面部署。

有评论认为,“11号文”明确指出“推进科技项目管理改革”,“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1号文件”提出: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科技报告等基础性制度;将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相关信息尽可能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让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双向交流,完善兼职兼薪管理政策和促进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收益分配政策,落实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让创造性智力活动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真正活起来。

一直在科研管理部门做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的清华大学科研院科研项目部常务副主任朱付元关注到,“11号文件”中既讲到规范性,也讲到自主放权的问题。他认为,权利和责任是一体的,如果将二者分离,这样的放权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光放了权,若大家都不负责任,这个事情最后也会弄不好。只有上下各个部门、环节都管好了,项目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经费才能使用好。”

“下一步,要努力推动项目承担单位建立起更完善的内部治理和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内部控制制度至少在单位层面应该是公开的。原则上如果项目本身不涉密,只要花的是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公开。”朱付元说。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 篇4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从历年中央一号文件看农业政策变迁

2012年, 中央连续8次出台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纵观这连续8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每一次都针对性极强, 回头看基本反映了我国新世纪农村改革的政策框架。那么, 这8个一号文件都解决了哪些突出难题?曾经参与7个中央一号文件起草工作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程国强博士认为7个中央一号文件围绕加强“三农”工作的主线, 在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上, 一脉相承、不断递进;在政策安排和工作部署上, 有机衔接、深化创新。他对要7个一号文件的主题思路进行了如下梳理。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文件突出农民增收问题, 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农产品供求关系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出来, 农民收入进入了低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3年的7年中,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只增长了4%, 只相当于同期城市居民收入增幅的一半左右。从收入增长的绝对额来看, 农民收入7年只增加了532元, 仅相当于城镇居民一年增加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由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1, 1997年的2.5∶1, 再到2003年扩大到的3.3∶1。农民增收困难已经成为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 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不仅关系农村社会进步, 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中央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一号文件的主题, 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适应了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符合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迫切愿望, 也抓住了整个三农工作的核心。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关键。

针对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没有改变, 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的严峻形势,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政策集中指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

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 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结合点, 是解决当时矛盾和促进长远发展的结合点, 既有利于抵御农业自然风险, 又有利于防范市场风险;既能够提高土地产出率, 又能够提升农产品竞争力;既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 又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这是农业和农村的一件大事, 是一项长期管用的基础工程。抓住了这个重点, 就抓住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解决了这个问题, 就夯实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做好了这项工作, 就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部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

根据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的形势,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这是新时期农村工作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步骤, 是保持农村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必然选择, 抓住了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根本。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 说明要建设的新农村, 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要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繁荣农村经济, 扩大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 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 改善村容村貌, 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树立文明风尚,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突出发展现代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 既体现了持续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又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之所以把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主题, 是因为建设新农村, 生产发展是基础, 发展现代农业是基本着力点。没有现代农业发展, 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一些地方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过分偏重村庄建设, 忽视发展生产特别是现代农业, 把主要精力放在村庄整治和住房建设上, 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搞成了新村建设, 偏离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协调推进的轨道。中央在2007年一号文件中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既有利于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也有利于把各方面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引导到生产发展上来, 确保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顺利推进。

同时, 发展现代农业是保障粮食安全迫切需要, 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 是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 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 是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主题, 抓住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问题。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内涵丰富, 涉及面广, 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 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基本支撑, 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我国农业基础薄弱, 既是多年积淀的老问题, 也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凸显的新矛盾。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 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 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必须把农业的基础夯实做强, 努力实现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快速扩散和蔓延, 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 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因此,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必须立足全局、服务大局, 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 坚决防止粮食生产滑坡、千方百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决防止农民收入徘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 要求“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 提出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 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 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更加凸显三农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意义, 这不仅是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根本之举, 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需求。特别是, 文件着眼于以改革创新这个基本动力来促进城乡统筹, 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建立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制度与宏观环境;立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强化基础支撑, 全面提升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显示中央一号文件锁定水利。

中央一号文件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 明确了新时期的水利发展战略定位, 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 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 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提出“三个把”的基本思路: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真金白银”投入水利。

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利建设发展很不平衡。文件明确提出要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 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 大力发展民生水利, 不断深化水利改革, 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 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科技

2012年继续发布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主题, 全面部署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总的看, 这个主题既抓住了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兼顾了当前和长远, 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有三方面的考虑:

一是从形势变化看, 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复杂严峻,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稳中求进, 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 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现问题。今年, 还要召开党的十八大, 做好三农工作,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对营造良好氛围、推动全局工作、赢得战略主动至关重要。

二是从发展需要看, 要稳住明年农业生产, 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 必须靠提高单产。而提高单产, 靠继续增加使用化肥农药, 不仅效益降低, 而且破坏环境, 也难以为继。同时,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靠政策增收、提价增收、打工增收等都是非常必要的, 今后务必要继续强化, 但根本还是要靠发展生产力, 通过科技进步, 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 巩固农业农村好形势要靠科技, 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更要靠科技。

三是从工作指导上看, 2004年以来系列中央1号文件, 每年通过聚焦一个主题, 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的重大政策举措, 促进了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 赢得了粮食生产连获丰收、农民收入连攀新高、农村民生不断改善的好局面。实践证明, 中央发出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 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明确政策指向、集中解决问题, 已经成为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导向和主要信号, 成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集中体现和鲜明标志, 成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有力武器和重要抓手。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农业科技发挥了关键支撑作用。同时, 与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差距仍然较大, 突出表现在“三个不足”:

一是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总体水平还不高, 跟踪式、模仿式, 甚至低水平重复式研究还较多, 类似杂交水稻、黄淮海综合治理等重大成果多年少见, 我国50%以上的生猪、蛋肉鸡、奶牛良种, 90%以上的高端蔬菜花卉品种依赖进口。

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不足。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经费投入不足、条件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不高等, 推广能力落后于生产和农民需要。

三是农业人才总量不足。农业科研缺乏领军人才, 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问题突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 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已成为绕不过的严峻问题。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表示, 从当前和未来发展看, 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已难以为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 用工成本迅速上涨, 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逐渐减小。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重大、最关键、最根本的出路和措施。”陈萌山说,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 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给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在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部署。”

明确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了“定心丸”。

陈萌山认为,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新论述、新政策很多, 其中最受广大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欢迎的政策亮点有两个:一个是关于农业科技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的三性论述, 给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吃下了“定心丸”;另一个就是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 即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要与当地事业单位的平均收入相衔接, 明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所有农业县,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陈萌山说, 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问题, 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农业科技的定位、定性和定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就进一步指明了,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在农业科技的定性上, 文件强调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要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进一步明确了在农业科技上,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的基本政策取向。

在农业科技的定向上, 文件强调面向产业需求,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这更加明确了农业生产要依靠科技、农业科技要服务生产的要求, 明确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一要求, 我们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 切实解决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的问题,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农村经济的融合。

此外, 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 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要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明确公益性定位, 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设立公共服务岗位, 要进一步完善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管理体制, 切实改善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 按种养规模和服务绩效安排推广工作经费。

2月2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在强调多措并举、多方努力的基础上, 特别突出了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陈锡文介绍说, 文件开头部分突出了三个重点:一是“三个绝不能”的工作要求, 即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 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 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二是农业科技“三是三性”的定性定位, 即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三是“三保三强”的总体思路, 即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

陈锡文表示, 文件正文部分, 有五个大的考虑:

一是在文件框架上, 重点强化“三大支撑”。围绕明年并着眼长远持续提高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在第一部分强调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农业生产之后, 二三四部分集中讲农业科技支撑, 第五部分讲基础设施支撑, 第六部分讲市场流通支撑。

二是在“三农”政策体系上, 明确提出“三大指向”。过去一直提“支农”, 后来提“支农惠农”,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科学地表述为“强农惠农”, 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升到“强农惠农富农”。这是重中之重战略思想的丰富发展, 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针的细化实化, 是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的精炼表述和精辟概括。

三是在“三农”投入上, 再次要求“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四是在强化农技推广服务上, 集中推出“三条政策”, 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 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 (市、区、场) ,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

五是在新型农民培养上, 主要采取“三大举措”, 即进一步提高涉农学科 (专业) 生均拨款标准, 对到农村基层工作并符合条件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实行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 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并落实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让农村每个后备劳动力都掌握一门技能。

陈锡文指出, 文件结尾部分, 对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等, 提出了总的要求。

农业科技投入有望持续增加

三农问题是每年政策的重头戏, 尤其是年底年初包括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农村, 使其成为农业政策密集出台的时期。统计数据显示, 资本市场在最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 农林牧渔板块在2月份的表现也都跑赢了大盘。“特别是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一改往年普遍关注‘三农’领域, 主题突出水利建设, 使其对农业及相关产业主题投资的指导意义更加明确。”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表示。

在分析人士看来, 尽管中央一号文件涉及三农的多个层面, 但仔细梳理关键词甚至标题的变化, 仍可以看出政策着力点的变换。“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内容来看, 在2003年到2010年8年的文件中, 除了2005年提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外, 其余7年主要针对的更多是农民增收、农民进城和农业税费改革等社会性问题。”咨询机构莫尼塔分析, 到2011年, 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 其政策的课题则更多偏向了农业的生产。

“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了‘农业科技十二五规划’, 可以说是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前奏。此前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农业科技。此后的几份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农业科技, 显示出强调加大三农投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逐渐成为了主旋律。”到2012年达到顶峰国泰君安行业分析师秦军发表报告中讲。

政策更多突出生产的倾向, 在专家看来, 一方面是由于近年来天气异常凸显了农业生产的脆弱性, 另一方面也是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选择。“20年后中国人均肉类的消费量将会接近美国, 年均增长率达20%, 饮食结构对肉禽蛋的需求增长不可避免将会消耗更多的粮食饲料, 因此供应端越来越重要。”荷兰合作银行企业银行常务董事Jeroen Leffelaar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粮食生产越来越依靠单产提高, 而单产提高需要种子、肥力、技术的配合, 即农业科技的发展, 此时提出农业科技可谓正当其时。”华泰证券的分析师认为。

近年来, 国家对农业的支出不断增加, 去年中央财政对“三农”投入首次超过1万亿元。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新闻发布会上解读一号文件时表示, “今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还将继续增加”。

在“三农”投入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个持续加大”, 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 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投入,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

此外, 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 保证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 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对此, 中信证券农林牧渔行业首席分析师毛长青表示, 按照文件要求, 比照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入约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 (GDP) 2.5%的比例, 在中国当前6万亿-7万亿农业增加值的背景下, 预计未来中国农业科技投入至少可达2 000亿元。

“随着农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的价格上涨, 农业增加值迅速提高, 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资金有望进一步增加。”毛长青说。

艾格农业咨询分析师马文峰指出,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规模效益、质量控制都存在一定难题, 未来传统的技术、生产方式将会逐渐被替代, 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 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实际上, 众多企业已开始把握资源瓶颈下的供应商机。从事室内种植的绍兴伊贤农业科技总经理胡敏灿告诉记者, 伊贤农业近年来大力开发利用LED二极管和水培技术在室内种菜, 就是希望能在增强室内美观的同时, 也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增加诸如蔬菜的供应。与此同时, 国内主要粮油供应商之一的益海嘉里集团“大脑——丰益全球研发中心也在开展未来食品研究, “比如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利用海洋的空间来生产粮油, 突破现有资源的限制。”研发中心总经理徐学兵教授说。

与此同时, 农业投资加速的典型表现, 就是先知先觉的VC/PE“务农”热。“此前风险投资更多还是关注农业的前端和后端, 典型的就是前端的种业以及后端的深加工, 但近年风险投资在中间环节的种植、养殖也大量增加投资。”业内人士指出。

据数据商投中集团旗下CVSource的统计, 从2006年到2012年, 国内农业行业共披露了184起VC/PE投资案例, 投资总额达到了50.19亿美元, 其中2010年全年投资了57起。

深圳市天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冯卫东指出, 农业虽然是传统产业, 却并非夕阳产业。城市化、技术进步和产权制度改革是推动农产品现代化的三大基本力量, 农业行业的投资机会由这三大基本力量决定。“未来随着农业及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综合利用各种金融工具的农业投资平台将会成为农业投资领域重要的主导力量。”投中集团分析师冯坡认为。

资本市场投资者期待的是, 尽管目前A股市场持续疲弱, 在连续数年的历史较好表现后, 中央一号文件带给农业板块的“政策红包”是否可期?

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 从2005年以来, 农业指数在1月获得相对收益的概率是57.1%, 2月份全部获得了相对收益, 尤其是2007-2010年连续四年农业指数在1-2月都获得相对收益。“历史行情回顾可以发现, 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前后, 农业股通常都有不错的表现。”分析人士表示。

华泰证券的分析说, 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的重点包括以种业为代表的生物育种、农业机械相关产业。兴业证券的研究指出, “我国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变革期, 在这个过程中, 农业上下游迅速成长、中游积极做大规模并延伸产业链, 从而会推动农业企业迅速成长。”

对此, 尽管目前A股依旧疲弱, 众多机构依然看好农业板块的表现。“基于历史规律, 加之农业股在此前一个多月经历了大幅下跌, 我们对2012年1-2月, 尤其是2月的行业表现相对乐观。”国泰君安分析师秦军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分散且力量薄弱, 利润低且变数多, 是具备资本以及品牌优势的大企业势头范围。“国际市场上粮食贸易就是由ABCD四大家垄断, 目前面对国际上种业、贸易垄断的情况,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企业要获得资本市场青睐本身还得具有独特的竞争力。”分析人士指出。

种业、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成为扶持重点

“科技兴农, 良种先行”。

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单列一条强调“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文件提出, 重大育种科研项目要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指出,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 实现“事企脱钩”、“科研院所与商业化育种分离”, 引导科研资金和人才流向企业, 提高企业自主研发积极性, 这一政策触及了国内种业的“筋骨”, 其落实程度将极大地影响种业改革的最终成效。预计一号文件发布后种业改革的各项政策细则也将逐步出台。

事实上, 今年种业确有一系列规划和具体政策即将出台。农业部今年继续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 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制定实施种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的各项政策措施。

据了解, 农业部目前已经完成《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的编制工作, 将报国务院审定。在这项种业发展十年规划中, “扶持优势企业, 促进骨干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将再次被强化。

对此, 分析人士认为, 这将推动种子行业整合提速, 一些研发能力较弱的公司和低劣产品将被市场淘汰, 使得市场份额向龙头企业集中, 对龙头企业将是极大利好。

据了解, 目前国内主营种子的上市公司有7家, 在国家加快种业发展的背景下, 对于具备龙头产品的龙头公司的扶持力度将加大, 龙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也将逐步提升。毛长青指出, 通过行业整合, 未来几年, 2-3家大型龙头企业将会占据中国种子产业市场70%以上的份额。

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强调加强基础设施支撑, 要求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文件指出, 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 不断拓展农机作业领域,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难题,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等机械装备, 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落实支持农机化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此外, 还要加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

事实上, 目前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贡献率并不高, 目前农业机械化率为53.5%, 因此, 此前农业部就专门出台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明确到“十二五”末,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

分析人士指出,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将有望大幅提升收获机、滴灌设备等农机需求, 农业机械装备行业或有望迎来快速增长期。

据华创证券数据, 2010年国内农机行业实现2 838亿元销售收入, 2011年有望达到3 000亿元。受国家对农业政策的倾斜和农机补贴的大力推动, 预计2012年农机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约3 200亿元, 到2015年达到4 500亿元。

农业机械主要包括拖拉机、种植机械、收获机械和排灌设备等。毛长青指出, 收获机和节水灌溉设备将是今年受益于政策推动、需求增加较为明显的两类产品。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农业技术推广需做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

唐仁健介绍说, “一个衔接”是要让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多年来, 在基层事业单位五大体系中, 农技推广人员的工资一直非常低, 平均水平相衔接将极大地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两个覆盖”, 一是今年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要覆盖到所有的农业县 (市、区、场) , 投入财政资金, 解决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没有工作经费的问题;二是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的项目要覆盖全部乡镇, 由发改委出资金解决他们的办公条件, 如房屋、仪器设备、交通工具等。

唐仁健同时表示,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转换机制、增强活力。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要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 严格上岗条件, 落实岗位职责, 推广效果需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 科技进步已成为最根本的出路。

在农业科技的定位上, 文件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

科技成果鉴定文件(样板) 篇5

鉴定文件

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 定 文 件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

二00六年三月

-0-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鉴定文件目录

第一章

鉴定大纲

1、概况

2、鉴定依据

3、鉴定目的

4、鉴定内容

5、提供鉴定文件

6、鉴定程序

第二章

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0、前言 1、316L超低碳不锈钢高压压缩管道焊接工艺 2、316L不锈钢风管特殊要求的焊接工艺 3、10CrMoAl耐海水腐蚀钢焊接工艺

4、Q345GHNL耐候钢焊接工艺 第三章 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

1、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概况

2、焊接质量检测报告

3、经济技术分析

4、总结

第四章

用户评价意见 第五章 科技情报查新报告

-1-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第一章

鉴 定 大

纲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目录

1、概况

2、鉴定依据

3、鉴定目的

4、鉴定内容

5、提供鉴定文件

6、鉴定程序

-3-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1、概况

某大型工程项目,由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承接。该项目地点位于海边及其特殊的使用功能,工艺管道及通风风管使用了大量的特殊钢材料,如316L超低碳不锈钢管道、316L不锈钢风管、10CrMoAl耐海水腐蚀无缝钢管等。采用Q345GNHL高耐候钢材料用于通风风管、电缆桥架、部分工艺管道的钢结构支架。这些大量的特殊用途钢材料,在公司以前的施工安装中还是第一次接触及使用,为了保质保量完成该项目的安装工作,公司针对316L、10CrMoAl、Q345GNHL钢的焊接性能,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分析,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评定,为项目的现场施工制定了正确的焊接施工工艺,在施工中加强施工管理,选择优秀的焊工素质,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和全方位的施工过程控制。严格控制焊接过程,保证了该项目的焊接质量。

(1)316L超低碳不锈钢高压压缩管道焊接工艺

某大型工程项目的压缩空气系统高压部分(压力为22.5MPa)的管道采用316L超低碳不锈钢管道,316L(UNS S31603)是以钼为基础的奥氏体不锈钢,这种不锈钢与常规的铬-镍奥氏体如304 合金相比,具有更好的抗一般腐蚀及斑蚀、裂隙腐蚀的能力。同时316L不锈钢具有更高的延展性、抗应力腐蚀性能、耐压强度及耐高温性能。除了出色的抗腐蚀能力及强度,还具有奥氏体不锈钢的典型特征即良好的装配性及成形性。针对316L不锈钢焊接要求高,焊缝组织必须具有低磁性的要求,因此需要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选择优秀的焊工素质,同时要求具有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和全方位的施工过程控制。

(2)316L不锈钢风管特殊要求的焊接工艺

316L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低导磁性,因而被广泛应用在腐蚀介质强烈的环境和抗电磁干扰要求极高的工程中。但由于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性与碳钢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没有制定合理的焊接工艺,往往会因焊接的一次合格率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成本增加、工期延长等严重后果。通过对某工程项目316L不锈钢风管的焊接,研制出一套科学合理的316L不锈钢焊接工艺,用在抗电磁干扰要求极高的工程中,不但保证了质量控制,而且符合抗电磁干扰要求,且大大地提高了316L不锈钢风管焊接的一次合格率,节约工程成本,缩短了工期,保证了工程质量。

(3)10CrMoAl耐海水腐蚀钢焊接工艺

某大型工程项目中,对于抽海水的管道要求有抗海水腐蚀及承受一定的工作压力(P=1.0MPa)的要求,根据上述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设计单位采用10CrMoAl无缝钢管,该钢管属于耐海水腐蚀的特殊用低合金高强度钢的类型,同时又是我国大力宣传和推广应用的耐腐蚀钢。因此,对10CrMoAl耐海水腐蚀管道的焊接需要采用合理的焊接工艺及规范,选择优秀的焊工素质,同时要

-4-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求具有良好的施工技术管理和全方位的施工过程控制。

(4)Q345GHNL耐候钢焊接工艺

我公司在施工某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该项目地点位于海边,根据设计要求,所采用的通风风管、电缆桥架、部分工艺管道的钢结构支架需采用高耐候钢材料,根据选用的Q345GNHL高耐候钢材料属于新钢种,在公司所施工的项目中首次采用,而且钢材批量生产前未作焊接性能试验,也未推荐与之匹配的焊接材料,没有可借鉴的技术资料。公司经过焊接工艺评定、焊工考试,总结我公司实际施焊的实践经验,经过全面综合分析,实施有效的组织焊接施工,控制焊接质量。

2、鉴定依据

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6-98  《工业金属管道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35-97  《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

GB19210-2003 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  《通风管道技术规程》

JGJ141-2004  《钢制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评定》

JB4708-2000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国务院令373号  《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

国质检锅[2002]109号

 《压力管道安全管理与监察规定》

劳部发[1996]140号  《工业金属管道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GB50184-93  《钢的化学分析用试样取样法及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222-84  《金属材料

室温拉伸试验方法》

GB/T228-2002  《金属材料 弯曲试验方法》

GB/T232-1999  《焊接接头机械性能试验取样方法》

GB2649-89  《焊接接头拉伸试验方法》

GB2651-89 

《焊接接头弯曲及压扁试验方法》

GB2653-89  《不锈钢耐腐蚀试验方法》

GB4334.1~6-2000  《金属拉伸试验试样》

GB6397-86  《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

GB/T1591-94  《钢管验收、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2102-1988  《低合金钢焊条》

GB/T5118-1995

-5-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 《碳钢焊条》

GB/T5117-1995 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

GB12771-2000  《熔化焊用钢丝》

GB/T14957-94  《气体保护焊用钢丝》

GB/T14958-94 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B/T14976-2002  《钢及钢产品交货一般技术要求》

GB/T17505-1998

eqv ISO 404:1992  《钢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照相和质量分级》

GB3323-87  《常规无损探伤应用导则》

GB5616-85  《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方法》

GB/T5777-96  《钢焊缝手工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探伤结果分级》

GB11345-89  《钢管环焊缝熔化焊对接接头射线透照工艺和质量分级》

GB/T12605-90 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

JB4730-94  《工程建设施工现场焊接目视检验规范》

CECS71:94  《钢熔化焊焊工资格考试方法》

GB/T15169-94  《 焊缝符号表示法》

GB324-88  《气焊、手工电弧焊及气体保护焊焊缝坡口的基本形式和尺寸》

GB985-88  《弧焊设备安全要求

第1部分:焊接电源》

GB15579.1-2004  《弧焊设备安全要求

第11部分:电焊钳》

GB15579.11-1998  《弧焊设备安全要求

第12部分:焊接电缆耦合装置》 GB15579.12-1998  《 焊接眼面防护具》

GB/T3609.1-1994

3、鉴定目的

评价我司在工程项目特殊钢材料焊接工艺技术及应用效果。

4、鉴定内容

(1)审查:工程项目特殊钢材料焊接工艺技术报告;(2)审阅:工程项目特殊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情况报告;(3)审阅:焊接工艺评定报告及检验报告;(4)审阅:技术分析经济;(5)宣读科技情报查新报告;(6)宣读用户评价意见。

-6-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5、提供鉴定的文件

(1)鉴定大纲

(2)工程项目特殊钢材料焊接工艺(3)特殊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4)用户评价意见(5)科技情报查新报告

6、鉴定程序

(1)主持人宣布参加鉴定会专家组成员名单;(2)通过鉴定大纲;

(3)项目负责人介绍技术报告;(4)宣读科技情报查新报告;(5)宣读用户意见;

(6)会议专家组成员审查鉴定内容,提出审查意见;(7)专家组讨论并通过鉴定意见;(8)专家组宣布鉴定意见;(9)公司领导讲话。

-7-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第二章

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文章省略)

-8-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目录

0、前言 1、316L超低碳不锈钢高压压缩管道焊接工艺 2、316L不锈钢风管特殊要求的焊接工艺 3、10CrMoAl耐海水腐蚀钢焊接工艺

4、Q345GHNL耐候钢焊接工艺

-9-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第三章

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

-10-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目录

1、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应用概况

2、焊接质量检测报告

3、经济技术分析

4、总结

-11-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第四章

用户评价意见

-12-工程项目特殊用途钢材料焊接工艺

鉴定文件

第五章

科技文件 篇6

张桃林副部长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重点,切实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實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 农业科技创新要适应世界农业科技发展的新进展新趋势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形势新要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及高新技术和农业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防灾减灾、稳粮增产等重大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具体来说,要做好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三个调整”。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研究向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材料、信息技术研究相结合、相融合的调整。二是由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并重的调整。三是由注重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技术向农业生产与农业多功能、多层次发展技术相统筹的调整。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 要积极适应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做到“两手抓、两促进”。加快构建“一体多元”、“一性三化”的农技推广与服务新体系,即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多元化推广体系,体现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和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切实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和水平,努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 要在遵循一般科技规律的基础上,突出农业科技的产业特征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科技管理和制度创新之路。一是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着力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有体无系”的突出问题。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和载体,实行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的科技组织模式,按照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科研的上中下游,合理配置科技资源,确保农业科技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能够得到有效支持,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通过剥离,尤其是对基础和公共性研究与经营性科技开发活动的分离,整合、转制、转型等方式,分类指导、分别改革,创新机制、完善配套,加快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运行制度。三是要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强化农业科技立项的产业需求导向,建立以需求定项目、以应用定项目的农业科技立项新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两张皮”问题。四是要创新科技评价奖励机制。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项目和科研成果实施分类考核、分类评价、科学奖励。与此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好创新主体及产学研结合问题。充分考虑我国农业科技研究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农业产业的经济弱质性和生产经营的风险性,以及现阶段涉农企业在规模、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及成长性,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和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通过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科研成果发明人的相关权益。同时,要通过金融、税收等综合措施,支持和引导企业逐渐成为商业化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的主体。政府对企业的支持,要与企业采用最新技术、带动技术革新和产业技术进步相挂钩,防止引起市场主体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要切实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分工与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之路。

科技文件 篇7

1 电子文件的特点

电子文件同一般纸质文件相比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电子文件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 无论是传输还是存储均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二是电子文件对设备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三是电子文件载体具有非直读性, 无论光盘、软盘还是硬盘上的信息, 离开设备都无法读懂;四是电子文件对背景信息具有依赖性, 如不提供或补充相关的元数据或背景信息, 就会给电子文件的运作和归档带来问题;五是电子文件信息与载体具有相分离性, 处理不好, 会直接影响其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

2 电子文件的收集

2.1 电子文件收集的时间

电子文件是由二进制数字编码组成, 二进制数字编码的变换会导致电子文件内容的改变。因此, 为保证归档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工作必须从电子文件的形成阶段开始, 贯穿于各项工作公文处理和研究工作的整个过程。

2.2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

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不仅包括在各项工程勘测设计、规划、科研、生产运行、自身基建以及各项职能管理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还应根据其特点, 扩展以下内容:对于正是纸质文件起辅助作用或正式作用的电子文件;有进行全文信息自动检索要求的正式纸质文件的电子草稿文件;从保留电子文件的重要修改过程考虑, 需要收集的电子草稿文件;反映电子文件生成的技术设备条件、相关软件和元数据的文件。

2.3 电子文件的收集办法

电子文件的收集应由电子文件形成部门指定专人集中管理, 不要由个人分散保管, 同时还要制定规范的制度, 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如果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进行, 可建立网络积累数据库, 也可对在收集积累范围的电子文件添加积累标识, 由于网络记录系统有自动记录的功能, 可用它来记载电子文件的形成、修改、删除、责任者、入数据库时间等, 无需再进行登记;对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 则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 更改处还应填写更改单, 按照更改审批手续进行, 并进行备份, 以防出现差错。

2.4 电子文件收集的注意事项

1) 保存与纸质等文件内容相同的电子文件时, 要与纸质等文件之间建立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如参见号等;

2) 在“无纸化”办公系统中产生的电子文件, 应采取严格的安全措施, 保证电子文件不被非正常改动;

3) 用特定文字处理技术形成的电子文件, 收集时应注意文件存储格式和属性;

4) 从扫描仪等设备上获得的图形电子文件应将相关软件一并收集;

5) 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成的图形电子文件应收集相关的软件和数据;

6) 用视频设备获得的动态图象文件和用音频设备获得的音响文件应收集其压缩算法和相关软件并标明其属性;

7) 由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文件包含着多种信息形式, 收集时应做到参数准确、数据完整;

8) 通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应标明其软件型号和相关参数, 专用软件产生的电子文件必须连同专用软件一并收集;

9) 要及时按照要求制作备份电子文件, 防止出现差错。

3 电子文件的分类

电子文件的分类和纸质文件一样, 是将具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按照其自然联系组合成文件的组合体。传统文件分类体现在文件的实体排列上, 而电子文件的分类则反映在计算机输出界面的逻辑排列上。

Windows XP的文件管理功能是管理电子文件的实用工具。各单位或各部门文件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分层次地设置文件夹, 使电子文件在计算机存储器中进行科学分类。

1) 双击桌面上[我的电脑]或鼠标右击[开始]按钮选择[资源管理器], 便可进入资源管理器界面。单击选择一个存储器, 如:“H盘”。在选择存储器时, 要预先估计本单位电子文件的递增速度, 让该存储器的容量能够满足电子文件递增的需要。同时, 存储电子文件的文件夹不能选“C盘”, 因为“C盘”容易受到病毒的攻击。

2) 单击左上角[文件]按钮, 再将鼠标移至[新建]→[文件夹]后单击。然后输入文件夹名, 如[科研档案库]。这样建立的[科研档案库]文件夹就专门用于存放科研类电子文件。

3) 根据本单位档案分类体系, 反复采用上述第2种方法, 就能按电子文件的分类层次设置文件夹。例如:黄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监督局科研电子文件按类别-项目进行分类, 其文件夹就可以设置为如图1所示。

4) 类别设置好后, 将需要归档保存的电子文件按类存放入相应的文件夹中。

5) 文件夹或文件中的文件可以按照名称[N]、类型[T]、大小[Z]、修改日期[D]、自动排列[A]等方式排列。如果按名称排列则是按起始汉字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如果分类中刻意讲究一种排列方式, 如各类别的文件夹必须按“水土保持类”“农业类”、“林业类”、“牧业类”、“工程类”、“综合类”等, 则可在汉字前面可加序号或英文字母, 即“1-水土保持类”“2-农业类”、“3-林业类”、“4-牧业类”、“5-工程类”、“6-综合类”……

6) 分类可以通过调整文件夹来调整。也可以通过增加或删除文件夹而增加或删除文件类。

4 电子文件的归档

电子文件的归档就是通过网络或载体将整理好的电子文件, 从计算机或网络的存贮器上拷贝或刻录到可移动的磁、光介质上以便长期保存的过程。

4.1 归档要求

对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主要包括文件格式、归档时间、归档数量、文件传递方式及运行环境等几个方面:

1) 归档电子文件的格式要尽可能一致;

2) 归档时间要求在年度或工作任务完成后进行, 一般不宜超过2~3个月;

3) 归档份数为两份;

4) 采用网络传递归档时要先做好归档标识然后再转到档案数据库;

5) 采用载体传递归档时则应该与纸质文件结合归档;

6) 要准确说明电子文件配套的软、硬件运行环境。

4.2 归档方法

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可采取原件归档、压缩归档和系统备份归档等方式。原件归档就是将经过整理的电子文件直接存在磁、光载体介质上。压缩归档即采用数据压缩工具对经过整理的电子文件进行压缩, 然后刻入磁、光介质上。系统备份归档指在局域网或其他网络环境下将确定要归档的电子文件在网上进行一次备份操作, 也可将归档的电子文件存放在磁、光介质上。

5 结束语

电子文件作为档案信息家族的新成员, 人们对它的管理目前还很难摆脱管理纸质文件的方式方法, 因此探讨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 对建立起由纸介质、磁盘、光盘、硬盘及网络等组成的综合性科技档案信息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文清.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

[2]冯惠玲.电子文件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科技文件 篇8

中央为何确定“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这一文件的主题?2012年2月8日,太原市科技局、市党政领导科技领导顾问制度办公室特别邀请到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农村司董忠研究员,为太原市农业和科技管理干部详细解读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

董忠研究员介绍,中央确定这个主题,主要基于几点考虑。从形势变化看,2012年我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为严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对推动全局工作至关重要,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另外,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半世纪以来首次连续增产,农民收入连续8年增长,防止盲目乐观,需要未雨绸缪。从发展需要来看,要长期稳定地保障我国粮食和其他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靠继续增加农业水土资源已没有多少余地,必须靠提高单产。而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科技文件 篇9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 传统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已经难以为继, 必须立足于现有农业资源, 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步伐, 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

抓住农业薄弱环节

“天道酬勤, 惠农事大。”谈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武汉天惠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唐宏泉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和兴奋。唐宏泉告诉记者,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不仅提得好, 提得及时, 提得也很到位, “看后备受鼓舞”。

唐宏泉说, 目前, 我国在农业科技, 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环节还很薄弱。农业科技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农业科技创新基础差、条件落后、力量薄弱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以农药为例。唐宏泉说, 当前我国在农药研发、生产方面并不比其他国家落后, 但是在推广应用环节, 原来计划经济时代建立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多被简单合并或撤销, 导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日益弱化。一些本来应该承担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的基层农技人员, 为了生存纷纷转而经营农资产品。在利益驱动下, 变身为农资经销商的基层农技人员往往轻技术指导, 而重农资经营, 导致农民乱用、滥用农药, 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 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改革发展的目标与任务》课题组的研究结果表明, “七五”至“九五”时期, 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强度大致在0.2%的低水平徘徊。“十五”时期, 我国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虽然有较大增长, 政府拨款从2000年的53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08亿元, 但是由于长期欠账, 到“十五”期末, 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依然仅为0.56%。

“这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3%~5%的农业科研投资强度, 也低于199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议的发展中国家应确保的1%的水平。”该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徐小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由于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人才培养投入不足, 农业科研机构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解决, 造成农业科研创新缺少与之相适应的领军级人才和大批优秀的创新群体。

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 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央一号文件指出,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 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必须紧紧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历史机遇, 坚持科教兴农战略, 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 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 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 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徐小青说, 近年来, 特别是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国际社会逐步达成一个共识, 大规模消耗能源资源、以要素高投入支撑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今世界正处于新科技革命的前夜, 孕育着新的科技突破。

“21世纪, 农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水资源短缺、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化等威胁,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徐小青说, 以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 将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源泉以及满足不断增长的食品和农产品需求的主要手段。

科技文件 篇10

档案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电力工业体系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迅速发展, 电力系统科技档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电力档案管理作为达标验收的一部分, 是企业整个基本建设过程中的真实记录,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其次电力科技档案是每个企业基建所留下两大财富 (实物、档案) 之一。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电力系统竣工档案整理工作, 前后参加过六、七个电厂达标验收及创优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前期未加强控制而导致的, 为此我认为为确保竣工文件的质量, 工程过程中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及调试等单位应加强控制, 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1 综合方面

1.1 项目文件产生于项目建设全过程, 其形成、积累和管理应列入项目建设计划及人员的职责范围、工作标准或岗位责任制, 并有相应的检查、控制及考核措施。

1.2 在签订项目设计、施工及监理等合同、协议时, 应设立专门条款, 明确有关方面提交的相应项目文件以及所提交文件的整理归档责任。

1.3 保证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正确的文件, 有关部门和个人在收到最新版次的文件后, 应隔离或标识作废文件, 销毁或加盖“作废”印章, 以防误用。对有关变更文件的传递单、信函、意见单、分发清单等应予以保存。

1.4 采用分发到位的方法, 建立高效的文件传递渠道, 保证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最新版次、正确、适用的文件。

1.5 个人收集到的文件, 例如:出差带回来的、会议上产生的都必须及时送交档案室统一处理, 以保证文件的有效利用和完整存档。

1.6 应编制竣工文件总目录, 规范各部门及施工单位归档范围。

1.7 收到的光盘或磁盘文件, 必须在计算机上进行检查, 重点检查光盘或磁盘上的文件与纸质文件是否一致, 是否清晰可读, 有关阅读软件 (“支持性库”文件) 是否提供等, 如果有问题, 及时联系解决。

1.8 归档的文件应保证文件的原始性、有效性:即文件为原件 (复印件应在备考表中进行说明) 、文件应具有有效签字或盖章。

1.9 字迹材料耐久性好, 易于长期保存。比如, 墨汁、碳素墨水、黑色油墨、蓝黑墨水, 不得使用圆珠笔、纯蓝墨水、红墨水、水彩笔、铅笔等耐久性差的字迹材料。

1.10 载体应质地优良, 适合长期保存。一般地说, 应采用70克以上的白纸, 磁盘防磁性能优良、胶片稳定不易变质的、光盘选用不能擦改易于长期保存的。所提交的电子版 (格式为PDF, 需保证和纸质文件的一致性, 以光盘为介质提交, 每张光盘均需附EXCEL格式的文件清单, 光盘应为SONY金盘以上品质) 。

2 建设单位

2.1 前期文件:

2.1.1 因工程从前期筹建至工程达标期间, 人员变更的幅度比较大, 这就要求工程筹建时相关负责人应将自己收集的重要的、需要归档的文件材料及其附件及时移交档案室存档, 避免后期出现前期文件缺原件、附件不全等现象;2.1.2档案管理人员应注意收集:项目核准及其相关文件, 开工报告及批复, 可研及相关审查文件、项目评估文件、前期的项目融资、审计文件、文物、矿产、地质等调查报告、地形、水文、水源、气象、地质材料、水质、燃料分析报告及水资源取水许可证等资料;2.1.3应注意收集21个合法性文件。

2.2 设计文件:

2.2.1 应注意收集司令图及审查意见、初步设计及审查文件、执行概算及批准文件、优化设计报告、施工组织总设计及相关审批文件、施工图预算文件等;2.2.2应对照初步设计及施工图总说明中的目录核对初设及施工图文件是否齐全、及时替换更改版次;

2.3 征租地文件:

应注意收集地方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许可证 (建设工程用地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国有土地使用证、拆迁补偿、征租地文件、红线图等相关文件;

2.4 合同:

2.4.1 在签订合同时不能以章代签字, 日期应签署完整, 签字必须使用规范的书写材料, 印章应清晰;合同编号须有统一的编制依据, 不能重号、缺号;2.4.2注意收集合同谈判及履行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合同审批文件、授权委托书、合同文本、合同附件、补充协议、廉政合同、合同谈判纪要、备忘录及合同变更文件、支付文件等;2.4.3注意收集前期签订的一些技术服务、咨询合同, 并对照合同内容检查相应文件是否齐全、完整。

2.5 招投标文件:

2.5.1 整个招投标过程, 应有由上级主管单位出具的招投标程序符合“招投标法”规定的相关证明文件;2.5.2招标文件应加盖招标单位印章;委托招标的应有委托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及评标过程中产生的相关文件, 招标文件编号须有统一的编制依据, 不能重号、缺号;2.5.3注意收集招投标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招标文件、资质审查、商务 (技术) 投标文件、澄清、报价、评标办法、监察意见、专家签到表、专家打分表、商务 (技术) 评标报告、打分表及相关附件、综合评标报告、有关评标结果的请示与批复、中标通知书;2.5.4未招标的应注意收集:议标申请 (免招标申请) 、授权委托书、报价、资质、合同等相关文件;2.5.5打分表、签到表及评标报告附件中需要签字的地方不能漏签、签字应按照规范要求来填写。

2.6 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文件:

2.6.1 成立质监站的相关文件、质量监督 (大纲) 计划;2.6.2质量监督中心站:a.主要施工阶段:土建工程、锅炉水压试验前、汽机扣缸前、厂用电受电前、整套启动前、整套启动后、试生产后;b.形成的相关文件:质量监督检查申请及回复 (工程质监站向质量监督中心站) 、质量监督检查汇报材料 (工程质监站) 、质量监督检查报告 (质量监督中心站) 、整改通知单及回复单;2.6.3工程质量监督站:a.主要施工阶段:土建阶段 (施工测量、地基处理工程、钢筋材质及焊接、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钢结构工程、防火防腐工程、装饰工程、其它工程) , 锅炉专业 (锅炉受热面吊装前、锅炉钢架承载前、锅炉制粉系统分部试运前、锅炉空气预热器分部试运前、锅炉送、引风机分部试运前、锅炉电除尘空负荷升压前、主要热力设备及管道保温绝热) , 汽机专业 (汽机油系统复装及油清洁度、给水泵组 (电动、汽动) 分部试运前、汽机凝汽器管道安装、高低压加热器及除氧器安全阀整定) , 管道安装 (全厂中低压管道安装) , 电气专业 (发电机转子吊装前、大型油浸变压器器身检查、安装、高压配电装置、电缆敷设、接地装置) , 热控专业 (热控装置安装) ;b.形成的相关资料:质量监督检查汇报材料、各阶段质量监督检查记录、更改通知单及回复单, 应注意签字、印章需齐全完整。

2.7 运行部:

2.7.1 日常编写的运行日志、工作票、操作票等应注意书写材料的规范性;2.7.2运行规程、系统图需要按照相应的标准编制、审批页需手签;2.7.3日常培训教材需归档, 应妥善保存。

2.8 设备资料:

2.8.1 档案人员应参加设备的开箱验收工作, 设备开箱验收时的产生相关文件应注意其规范性;2.8.2开箱验收之后应对照合同及资料移交清单检查相应设备资料是否完整、有效、清晰可读;2.8.3应注意检查已移交设备资料合格证、检验报告等重要文件是否为原件。

2.9

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检查情况。

3 施工单位

3.1 应组织相关人员学习甲方竣工资料归档范围及相关要求, 以控制竣工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及准确性;

3.2 注意施工过程中施工记录、施工日志的收集, 确保其符合归档要求;

3.3 质量验收记录应按照规范标准编制, 四级及以上需要监理或建设单位填写审批意见的, 需要手签, 不能由施工单位打印。需实测的监理单位应填写实测数据;

3.4 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开竣工报告、验评、原材料、资质等需要报审的文件, 报审表与附件应对应集中保存;

3.5 所有委托试验的试验报告其委托单与试验报告应对应集中保存;

3.6 作业指导书与交底记录应一一对应;注意交底会议签到表的收集, 签到表应为原件;

3.7 所有需审批签字的文件均需填写审批意见;

3.8 所有附件均应有相应文件编号并签字 (盖章) 确认;

3.9 原材料:

3.9.1 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验收、报审, 需要复试的需要按照规定进行复测;3.9.2厂家若不能提供的原材证明文件原件, 需要加盖供货商及质检部门印章;3.9.3应注意检查移交原材料证明文件是否完整、有效、清晰可读;3.9.4做好原材料的出入库记录, 便于编制单位工程原材料跟踪记录 (专业、单位工程、使用部位、规格、报审表编号、试验报告编号、领用数量、领用日期等) 。

3.10 设计变更单、材料代用单等应编制执行情况反馈单;

3.11 竣工草图应按照设计变更、变更设计等相关文件具体编制, 并加盖竣工草图印章;

3.12 应按要求编制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并及时做好检查记录;

4 监理单位:

4.1 按照最新监理规范编制相应的规章制度;

4.2 监理单位应定期对各施工单位过程中产生的资料进行检查指导;

4.3 监理日志 (土建、安装、调试、安全) 、旁站记录应注意填写天气状况, 其具体内容应规范;

4.4 各次会议应注意收集签到表, 签到表应为原件;

4.5 图纸会审记录应形成闭环, 签字 (印章) 应齐全完整;

4.6 监理单位应编制验评汇总 (单位、分部、分项等评定结果及数量汇总) ;

4.7 应按要求编制强制性条文实施计划并及时做好检查记录;

4.8 应按照要求及时审批施工单位报审的相关文件并填写审批意见。

5 调试单位

5.1 各专业各阶段相关调试记录, 注意文件内容的规范性;

5.2 按照调试大纲及各专业调试方案的要求进行调试, 并准确编制调试报告;

5.3 注意施工过程往来文件 (设计变更、工程更改洽商单、材料代用单、工程联系单等) 的收集整理;

5.4 调试仪表仪器、检验设备、计量合格证及审定年检文件;

5.5 质量评定表方面注意收集:火电建筑、安装静态、动态质量评定汇总、火电工程安全文明生产检查评分表、机组分项、分系统、调整试运质量检验评定及机组整套试运综合质量指标考核表、机组建设总评表;

5.6 性能试验报告:锅炉热效率、锅炉最大出力、锅炉额定出力、锅炉断油最低出力、制粉系统出力、磨煤机单耗;汽机热耗、汽机最大出力、汽机额定出力、机组轴系振动;机组RB功能、机组供电煤耗, 厂用电率、污染物排放测试、机组噪声测试、机组散热测试、机组粉尘效率、电除尘效率等。

6 搅拌站

6.1 注意收集供货商移交的水泥、砂石、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合格证、厂家试验报告、委托单、复试报告等的归档;

6.2 做好混凝土、水泥、砂石、粉煤灰、外加剂等原材料跟踪记录;

6.3 相关制度、设备仪器检验文件;

6.4 工程联系单等往来文件。

7 试验室

7.1 所有试验报告应加盖CMA计量认证印章及试验室印章, 复印、影印无效;

7.2 试验报告签字齐全;

7.3 试验报告与委托单编号及内容应能够对应;

7.4 相关人员及设备仪器检验文件。

总结

综上所述, 科技档案是企业生产、经营、科研、建设和发展的见证物, 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可靠依据及凭证, 也是企业、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与重要信息资源。只有在过程中加强控制, 才能确保所形成文件的质量, 才能更好的实现档案自身的价值。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科技档案管理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关键词:科技档案,档案管理,过程控制

参考文献

[1]陈秀菊.电力科技档案管理手册第二版[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低俗文化下一篇:加权分类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