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汽油标准(精选8篇)
车用汽油标准 篇1
《车用汽油》国家标准的修订报批稿 (以下简称报批稿) 现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此次修订有利于促进国内炼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装置改造, 促进汽油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报批稿增加了“安全”内容。车用汽油的硫含量初步修改为不大于50mg/kg。该报批稿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280) 编制完成。
我国现有的《车用汽油》是2006年颁布的。此次标准修订的依据是, 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和中国石油化工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开展的“满足国家第Ⅳ阶段排放要求的清洁燃油组成与排放关系研究”工作的基础上, 借鉴国外车用汽油质量升级的发展趋势以及欧洲在实施第Ⅳ阶段排放要求时对车用汽油的技术要求, 考虑到我国环保的要求和炼油工业的实际情况, 对原标准中的某些指标进行了适当的修订。
硫含量是汽油质量的重要参数之一, 对发动机的腐蚀和排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当汽油中硫含量过高时, 会导致汽车尾气催化转化器的催化剂转化效率降低和氧传感器灵敏度的下降, 从而不利于对车辆尾气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从全球范围内看, 降低车用汽油中的硫含量已经成为各国提高油品质量的主要标志。
我国自2000年开始限制含铅汽油的生产, 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硫含量不大于1000mg/kg的GB 17930-1999《车用无铅汽油》以来, 一直把降低汽油中的硫含量作为我国汽油质量升级的主要目标。但是由于我国的炼油工业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催化裂化二次加工为主的特点, 因此在制定国家标准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国内装置构成和技术改造等因素, 初步将本标准中车用汽油的硫含量修改为不大于50mg/kg。
此次标准中的每一个数据都是通过实际测试得出的。通过使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利用中国石化燕山分公司和高桥分公司提供的5种试验油品, 选用了17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车辆设计能够满足第IV阶段排放要求的汽车各进行了10万公里的整车耐久性试验。
鉴于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所以本次修订在标准中增加“安全”一章, 并规定其涉及的安全问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另外, 鉴于国家即将出台的第V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控制标准, 在本次标准修订中, 根据国外车用汽油的发展趋势, 提出了满足第V阶段排放要求的建议性车用汽油技术指标。
据了解, 目前北京、上海市都先后发布了地方标准《车用柴油》、《车用汽油》, 广东地方标准也将实施《车用汽油》地方标准。
车用汽油标准 篇2
车用燃料乙醇汽油推广办公室:
车用乙醇汽油是一种绿色环保、完全燃烧的再生资源,乙醇汽油的推广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通知要求,中石油湖北销售公司本着“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企业宗旨,积极响应在湖北地区武汉、襄樊、荆门、随州、孝感、十堰、宜昌、黄石、鄂州9市对乙醇汽油的封闭运行工作,以“造福社会,服务人民,保护环境”目的,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按照湖北省《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工作实施细则》进行乙醇汽油的推广,稳步实施并开展销售工作。
一、提前布置,确保置换准备到位
乙醇汽油推广与销售是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和领域,涉及面广,情况较为复杂。不仅仅是从汽油燃油向乙醇汽油的转变,而是涉及到汽油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重新调整,推广环节和步骤也变的相对复杂。我们按要求对在营34座加油站的汽油油罐进行认真细致地清罐和改造,一是按照省公司统一部署,邀请专业清罐队伍,历时两个多月将所有汽油罐进行了清罐处理,其中清罐费17.5万元,清罐油品损耗8.12万元;二是对97个油罐安装干燥器和干燥剂,改造费用9.7万元;三是公司安排专人排出计划,逐站逐罐历时一个多月时间采取对68个汽油油罐的汽油进行执换,发生人力及运费4.95万元,干燥剂累更换11.36万元;四是中石油油库对设备进行改造,调配乙醇汽油,中石油湖北运输公司对汽油罐车进行清洗,配送乙醇汽油的车辆实行专油品专车运输,确保乙醇汽油质量。
二、加强培训,确保宣贯落实到位
俗话说“只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客户”,加油站是我们销售油品的主要场所,是嫁接客户的桥梁,是树立企业品牌形象的窗口。中石油荆门分公司组织加油站经理、计量员对车用乙醇汽油进行宣贯和培训。一是对车用乙醇汽油基本知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重要意义、燃料乙醇的发展趋势、乙醇汽油应用技术和车用乙醇汽油技术标准、以及车用乙醇汽油日常操作及事故处理,质量检查和安全管理等进行宣贯。二是按照中石油湖北销售公司编制的《加油站车用乙醇汽油培训教材》对加油站经理进行培训,为一线员创造良好的学习、培训和工作环境,提高了基层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油站经理回站后组织加油站员工进行培训,让每位员工了解和掌握乙醇汽油基本知识,为做好客户的答疑、解释工作打下基础,每位员工均具备现场推荐客户使用乙醇汽油的销售能力。
三、稳步推进,确保封闭置换到位
随着汽油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重新调整,对加油站和企业来说都面临着一个新的机遇,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和加油站积极把握住这个机会,借助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为契机,加强对周边市场调研,结合中石油的品牌进行广泛宣传,强化现场服务,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汽油销量。一是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乙醇汽油的宣传,让人们对乙醇汽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二是每座加油站张贴乙醇汽油宣传海报,印制乙醇汽油宣传小册子、折页、宣传单等宣传资料;三是加油站对每一位进站加油的顾客进行宣传,告知顾客到指定地点对车辆油箱、油路进行清洗,确保车辆正常使用乙醇汽油。
四、认真落实,确保推广平稳运行
在乙醇汽油产品导入期,客户的消费基本上没有定性,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积极利用客户这种心理,加大宣传和促销力度,及时收集在销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客户意见反馈,建立客户资料档案,按照持续改进原则,对重点客户进行回访、对一般客户加强服务等有效措施,确保乙醇汽油在推广期最大化的留住原有的客户资源,为一下步提高汽油销量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截止到目前共有加油站47座,累计销售乙醇汽油约6.6万吨,从历年销售数据分析,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乙醇汽油销售逐年递增,成良性循环,运行正常。
五、加强协作,确保推广落实到位
今年2月中石油荆门销售分公司为响应荆门市政府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倡导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号召,树立中国石油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良好形象,进一步促进公司汽油销量的提升,一是搜集乙醇汽油推广宣传材料并向报纸、广播、电视台进行投稿,增加社会各阶层对乙醇汽油了解程度。二是印发乙醇汽油使用宣传单,在各站悬挂乙醇汽油推广横幅,指导各加油站对顾客做好乙醇汽油使用说明,公司定期在加油站、经营部跟踪检查乙醇汽油推广宣传活动执行情况。三是对员工的乙醇汽油使用知识进行培训,使所有员工能够清楚乙醇汽油使用优点,同时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加油站对乙醇汽油推广宣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正确引导消费者,使广大消费者充分认识推广使用乙醇汽油是国家一项战略性措施,有利于缓解石油资源短缺、改善大气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消除顾客在使用过程中的疑虑;经过为期3个月的推广宣传,提升了中石油企业形象,同时增加了公司汽油销量。
六、存在的问题
部分社会单位未按规定销售车用乙醇汽油,并在广播媒体大力宣传高清汽油,抵制乙醇汽油的推广,严重影响乙醇汽油推广运行。
七、后期工作安排
通过近几年乙醇汽油销售,一是继续加大对加油站干燥剂的检查力度,干燥剂如有变色及时更换,确保乙醇汽油在储存保管期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二是下雨天加油站及时测量乙醇汽油油罐的水高,确保油罐无水;三是加强乙醇汽油储存保管期的质量检查,确保加油站销售符合国家规定的乙醇汽油产品。四是指导加油站做好乙醇汽油使用安全知识培训,使加油站员工熟练掌握乙醇汽油安全使用注意事项。
解读车用汽油新标准的修订 篇3
关键词:车用汽油标准,GB 17930-2013,修订
新修订的国家强制性标准, 也是我国第Ⅴ阶段车用汽油国家标准, 即“国Ⅴ汽油标准”, GB 17930-2013《车用汽油》于2013年12月18日由国家标准委颁布并于同日实施。与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标准相比较, 新标准的主要变化可概括为“一增两调三降”。“一增”是指为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 标准中对车用汽油中的密度指标首次进行了限值规定;“两调”是指对蒸气压和牌号进行了调整;“三降”是指降低了硫含量、锰含量、烯烃含量的指标限值。这是继2011年该标准修订后的又一次较大修订。新标准对一些关键指标的修订, 既是国内外车用汽油质量发展的趋势, 也是我国车用汽油标准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的需要, 是我国燃油系列标准的重要组成之一。修订后的标准达到了国家第Ⅴ阶段对车用汽油排放标准的要求, 其主要项目的关键技术指标也与欧Ⅴ要求相当。为了解、掌握新标准“一增两调三降”等内涵, 本文对新标准的修订内容进行了浅析。
1 质量指标的修订
新标准最大的亮点, 就是在车用汽油 (Ⅴ) 技术要求中对硫含量、烯烃含量和锰含量等一些关键项目质量指标上的修订。GB 17930—2013继续采用按研究法辛烷值对车用汽油进行分类, 且标准中车用汽油 (Ⅲ) 和车用汽油 (Ⅳ) 仍沿用原有3个牌号, 车用汽油 (Ⅴ) 则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4个牌号。在保留原标准中表1车用汽油 (Ⅲ) 和表2车用汽油 (Ⅳ)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基础上, 新标准中又给出了表3车用汽油 (Ⅴ) 和表A.1 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GB 17930—2011中表2车用汽油 (Ⅳ) 与GB17930—2013中表3车用汽油 (Ⅴ) 和表A.1 98号车用汽油 (Ⅴ) 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中除牌号不同外, 主要差异在饱和蒸汽压、硫含量、烯烃含量和锰含量4个关键项目质量指标及1个密度项目上。修订前后关键项目质量指标具体差异为:
(1) 表2中的硫含量要求不大于50 mg/kg, 表3与表A.1中的硫含量修改为不大于10 mg/kg。
(2) 表2中的烯烃含量要求为不大于28 Vol%, 表3与表A.1中的烯烃含量修改为不大于24 Vol%。
(3) 表2中的锰含量要求为不大于0.008 g/L, 表3与表A.1中的锰含量修改为不大于0.002 g/L。
(4) 表2中的蒸汽压要求为42 Kpa~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 和40 Kpa~68 Kpa (5月1日至10月31) , 表3与表A.1中的蒸汽压修改为45 Kpa~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 Kpa~65 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 并在注释c中, 特别注明在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饱和蒸汽压为40 Kpa~65 Kpa此质量指标要求。
(5) 表3车用汽油 (Ⅴ) 与表A.1 98号车用汽油 (Ⅴ) 比表2车用汽油 (Ⅳ) 多1个密度项目, 并规定车用汽油中的20密度质量指标为:720 kg/m3~775 kg/m3;在注释h中注明密度允许用SH/T 0604方法测定, 在有异议时, 以GB/T 1884、GB/T 1885方法测定结果为准。
2 引用文件的修订
在标准中, 当文件已经被规范性引用文件所引用, 则这些文件便成为标准应用时不可缺少的文件。GB 17930-2013《车用汽油》作为“全文强制”, 引用的标准与试验方法便构成了本标准强制执行内容的一部分, 这些被引用的文件既是在实际采用中的依据, 在应用时这些标准也同样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在第2章规范应用文件中, 新标准引用了35个标准, 比修订前多了6个标准。其中GB计21个, SH计12个, NB/SH计1个, ASTM D计1个。增加了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T 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 (密度计法) 、GB/T 1885石油计量表、GB 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20581-2006化学品分类、储运及交货验收规则、SH/T 0664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 (U型振动管法) 及ASTM D7039 Standard Test Method for Sulfur in Gasoline and Diesel Fuel by Monochromatic Wavelength Dispersive 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汽油和柴油中硫含量测定法 (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用NB/SH/T 0741汽油中烃族组成的测定多维气相色谱法替代了SH/T 0741汽油中烃族组成的测定 (多维气相色谱法) ;删除了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
3 其他内容的修订
新标准在前言中就申明“本标准为全文强制”;在正文首页增加了“警告”内容;在第5章要求和试验方法中增加5.1节并阐明:“车用汽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无公认的有害作用, 并按推荐的适宜用量使用。车用汽油中不应含有任何可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车用汽油中不得人为加入甲缩醛、苯胺类、卤素以及含磷、含硅等化合物。”增加5.2节并保留车用汽油 (Ⅲ) 表1和车用汽油 (Ⅳ) 表2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增加5.3节并附有表3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在第7章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7.1节中, 在要求保留原有标明标志牌号下, 增加了“89号汽油 (Ⅴ) ”、“92号汽油 (Ⅴ) ”、“95号汽油 (Ⅴ) ”及“98号汽油 (Ⅴ) ”4个牌号的标明标志要求。将7.2节内容修改为:“根据GB 13690,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及交货验收按SH 0164GB 13690和GB 190进行。”在第8章安全中将原“根据GB 12268的规定, 车用汽油属于危险化学品的第3类易燃液体, 其涉及的安全问题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规定。”改为“根据GB 13690, ,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其危险性警示见GB 20581-2006中第8章的警示性说明”。将附录A“资料性附录”修改为“规范性附录”, 将“建议性车用汽油技术指标”修改为“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并用表A.1给出“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的有关内容。
4 不同阶段车用汽油的过渡期
GB 17930-2013新标准虽然于2013年12月18日颁布并于同日实施, 但标准中车用汽油 (Ⅲ) 、车用汽油 (Ⅳ) 和车用汽油 (Ⅴ) 在具体实施中还是有时间要求的。新标准在第8章中不仅将原“实施过渡期”修改为“标准的实施”, 而且还规定不同技术要求的车用汽油分3个阶段过渡实施与执行。即修改后标准中不同技术要求的车用汽油实施时间为:“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实行逐步引入的过渡期要求。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3年12月31日, 自2014年1月1日起, 表1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表3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 自2018年1月1日起, 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
之所以从标准颁布到具体实施车用汽油 (Ⅴ) 规定了4年过渡期时间, 就是考虑各个炼油厂发展还不均衡, 企业在技术升级、设备改造时需要时间与周期。在全国范围内, 现在及短时间内还难以生产全部满足第五阶段要求的车用汽油。
5 意义与影响
5.1 意义
新标准对车用汽油中硫含量、锰含量、烯烃含量质量及饱和蒸汽压等项目质量指标的大幅降低或调整, 为进一步提高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的能力、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和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预防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与车辆排放控制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汽油蒸发排放造成的光化学污染、改善空气质量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促进炼油企业生产技术的升级、规范车用汽油的使用, 理顺车用汽油销售秩序, 提高我国汽油的整体质量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为车用汽油的检验在技术指标与检验方法上提供了依据。
据测算, 新标准实施后将大幅减少车辆污染物排放量, 新车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的排放可分别减少25%和80%, 在用车的排放整体上可减少10%至15%;预计在用车每年可减排氮氧化合物约30万吨, 新车5年累计可减少氮氧化合物约9万吨。可以说, 低硫正是机动车一切后续清洁化措施的前提, 为减排颗粒物、烃类、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创造了条件。
5.2 影响
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在缩小与先进国家在车用汽油技术指标上的差距, 提高我国车用汽油质量的同时, 也给炼油行业、广大消费者及检验工作带来影响。
(1) 仅就目前炼油企业应对从生产提供硫含量不大于50 mg/kg到提供硫含量不大于10 mg/kg的升级汽油而言, 一些炼油企业就必须对现有的生产装置进行改造、生产工艺调整及催化剂升级, 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对已完成升级改造炼油企业的调查表明, 炼油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投入少则十几亿元, 多则几十亿元。改造增加的投入势必对炼油企业造成影响。
(2) 对消费者而言, 根据国家发改委2013年9月23日发布的《关于油品质量升级价格政策有关意见的通知》, 把国五阶段汽、柴油 (即硫含量为10 mg/kg) 分别从国三价格提高了460元/吨、530元/吨及据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按照合理补偿成本、优质优价和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和发改委关于“油品质量升级加价标准是按照炼油企业消化一部分成本、消费者承担一部分成本的原则”来看, 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增加的生产成本将来必然由消费者来负担一部分, 这势必加大广大消费者的用油成本。
(3) 对检验工作而言, 汽油中硫含量、烯烃含量、锰含量质量指标的大幅度降低, 势必对仪器精度与稳定性、人员业务素质、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也增加了检验难度, 对汽油合格与否的判定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说GB 17930-2013《车用汽油》标准的修订与颁布实施对我国汽油质量带来积极因素同时, 也对炼油行业、广大消费者及检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车用汽油标准 篇4
永坪炼油厂是一个年加工能力为370万吨的中型炼油企业, 目前有120万吨/年和50万吨/年催化装置各一套, 有18万吨/年重整装置一套。催化和重整汽油的产量比大约是6:1, 主要生产90号汽油, 兼产少量的93号汽油。以前为降低汽油中的烯烃含量, 二套催化装置采用MIP技术, 取得了较好的降烯烃效果, 但该技术的实施对二套催化的收率和产品分布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技术改造成功并成熟以后并没有很好的实施。而一套催化装置计划中MIP降烯技术一直没有实施;近两年该厂对两套催化装置进行石脑油回注, 这样一方面可以消化多余的石脑油, 使其转化为成品汽油的调和组分,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降低催化汽油中的烯烃含量, 减轻成品汽油调和中烯烃过高的压力;但这一技术使催化汽油的辛烷值由原来的90.8降到了不足88, 给成品汽油出厂形成新的压力。为弥补辛烷值的不足在成品汽油中加入MMT和MTBE等高辛烷值组分。重整装置汽油的辛烷值一般在93.5左右。其芳烃含量和苯含量较高, 一般在50%和5.0%左右。在实行第三阶段的汽油新标准后, 苯含量显得较高, 造成成品汽油苯含量偏高。鉴于永坪炼油厂的生产现状, 有必要对其目前产品质量状况做一统计分析, 对现阶段生产合格的汽油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收集和分析
1.1 目前 (催化装置加注石脑油) 各装置馏分汽油主要性质
目前成品汽油调和比例为催化:重整=6:1, 各馏分汽油调和之后其芳烃含量不会超标。烯烃含量在30%左右。辛烷值需要加入抗爆剂或其他高辛烷值组分使之达标, 苯含量在0.8~0.9之间, 蒸汽压和氧含量不会超标。
1.2 二套催化装置MIP开工期间馏分汽油主要性质
MIP技术可以大大降低催化汽油中的烯烃含量, 因降烯而损失的辛烷值比目前加注石脑油时少, 其他性质变化不大。
1.3 未采取降烯措施前各装置馏分汽油主要性质
占整个汽油产量的6/7催化汽油烯烃含量较高, 不采取降息措施催化和重整汽油全部调和后不能生产出符合《车用汽油 (Ⅲ) 》标准的汽油成品。
1.4 目前成品汽油的调和比例及主要性质
1.4.1 90号汽油
目前永坪炼油厂90号成品汽油的调和比例基本维持在催化:重整=6:1, 加入一定比例的MMT使辛烷值达标, 其典型样品性质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①90号汽油辛烷值合格, 但均加入了Mn添加剂;②苯含量能控制在0.8左右;③个别样品烯烃含量大于30%;④个别样品硫含量大于0.015% (GB/T380) ;⑤蒸汽压小于72kPa。
1.4.2 93号汽油
2009年永坪炼油厂93号成品汽油的调和比例为催化:重整=2:1, 加入一定比例的MMT, 其典型样品性质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①在加入MMT和MTBE后其辛烷值可以合格;②按此调和比例苯含量均大于1.0%;③有样品硫含量大于0.015% (GB/T380) ; ④蒸汽压均小于72kPa。
1.5 两种硫含量测定方法数据比对及分析结果
新标准将SH/T0689作为硫含量测定的仲裁试验方法, 替代先前的仲裁试验方法GB/T380[3], 为此我们将表5、表6中的样品按两种方法分别测定, 结果见表7。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SH/T0689测定的数据均小于0.01, 最大0.0075, 各样品分析结果符合新车用汽油标准的要求且与送检到国家汽油检测中心的数据符合性较好;GB/T380测定数据偏大准确性较差, 主要是该方法本身影响因素较多且难以控制。
1.6 上级检验机构对汽油检测数据汇总
2002年时催化汽油烯烃较高, 生产符合《车用汽油 (Ⅲ) 》困难;2006年后均采取了降烯烃措施, 催化汽油烯烃含量大幅下降, 使生产符合《车用汽油 (Ⅲ) 》的成品汽油成为可能。
1.7 汽油调和试验中加抗爆剂后辛烷值变化情况
从表8可以看出以一定比例的催化:重整汽油为基础油, 加入5%的MTBE或0.001%的MMT可使汽油RON提高约一个单位;加入可以使RON提高一个单位;表8的试验报告可以作为日常生产加入这两种高辛烷值组分或抗爆剂的依据。
2 对策及措施
从以上永坪炼油厂的装置运行和产品质量情况, 必须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以适应目前标准变化、产品出厂的要求:
(1) 严格控制重整汽油和催化汽油的调和比例, 确保苯含量的合格。
(2) 适当控制石脑油的加工量, 在保证烯烃降低到合适的含量 (平均<34%) 的同时, 要保证一定的辛烷值:必须维持催化汽油RON在87.5左右才可保证出厂成品汽油在加剂后合格。
(3) 不回注石脑油时, 需适时开启MIP降烯装置, 同时要尽快进行一催装置MIP改造;摸索MIP装置开启条件下装置的较高收率和产品分布显得尤其重要;在目前加注石脑油的情况下生产93号汽油将存在苯超标的情况, 只能在MIP开启的情况下多加入催化汽油或上苯抽提装置后才可生产合格产品。
(4) 重整装置应在保证辛烷值的前提下, 摸索降低苯含量的方法;必要时要上苯抽提装置或深拔碳六装置, 以降低重整汽油中的苯含量。
(5) 严格产品出厂调和中各组分的调和比例和调和均匀性是保证产品检验合格的前提;目前永坪炼油厂成品调和设施落后, 不能对各调和组分精确调和, 给正常生产带来困难, 必须对其进行改造。
(6) 严格出厂产品检验, 确保取样和检验的准确、可靠, 为装置生产合格的馏分油、为成品调和提供指导。针对新标准的变化永坪炼油厂质监部门引进一批先进的检测仪器, 建立了多种涉及变化指标的检验方法, 严格按照各种试验方法标准要求检验成品汽油, 执行率和执行情况良好。
3 结 论
针对GB17930-2006《车用汽油 (Ⅲ) 》标准的实行和永坪炼油厂的生产实际, 通过对标准要求解读和对产品质量数据的分析, 得出需要在加工工艺和调和工艺两方面采取严格措施, 保证现阶段90号汽油产品出厂的合格;需要对装置进行必要的改造 (MIP改造和苯抽提改造) , 改变影响产品质量的瓶颈因素, 更好的适应车用汽油标准的变化, 增加装置生产和出厂产品调和的灵活性, 降低工艺生产的压力, 同时实现93号汽油的顺利生产;对分析检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建立多种检测方法, 加强人员培训, 做好生产的指导者。
摘要:通过对永坪炼油厂目前不同操作条件下生产的各馏分汽油性质的分析, 对各馏分油按一定比例调和并加入添加剂后的性质进行了分析、统计。提出了在GB17930-2006《车用汽油 (Ⅲ) 》标准实施后为生产合格汽油产品必须严格工艺条件, 控制各馏分油烯烃、苯的含量, 适时开启MIP等装置, 必要时建立新的辅助装置。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对该厂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车用汽油,烯烃,苯,硫含量,MIP,调和工艺
参考文献
[1]徐海丰.世界炼油行业发展状况和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 2009 (05) :9-10.
[2]GB/T17930-2006车用汽油.
车用汽油标准 篇5
随着世界范围内机动车数量的持续增加, 车用汽油的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使得空气质量恶化, 而我国出现全国范围的雾霾天气现象不断增多的情况就与汽车的废气排放增加有关[1]。为了减少环境污染, 美、欧、日等世界先进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汽油标准, 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也不断升级, 并逐渐和国际标准接轨[2]。GB17930-2013《车用汽油》于1013年12月18日颁布[3], 是《车用汽油》国家标准自1999年颁布以来的四个版本, 达到并满足了国家第Ⅴ阶段对车用汽油排放标准的要求, 并在主要技术指标上与欧洲相同排放要求的技术指标相同。为了正确理解和准确掌握新标准的内容, 使新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的实施, 本文对该标准修订前后的内容变化、技术指标调整以及试验方法的采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2 内容上的修订
新标准为全文强制。与原标准相比, 除保留各章节强制性执行外, 将附录也规定为强制性执行。
新标准在正文首页上增加了“警告:如果不遵守适当的防范措施, 本标准所属产品在生产、运输、装卸和使用等过程中可能存在危险。本标准无意对于本产品有关的所有安全问题提出建议。用户在使用本标准之前, 有责任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范措施, 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这与国际标准惯例相符, 使标准内容更加严谨。警告内容可以提示和告诫使用者在应用本标准时自己“有责任建立适当的安全和防范措施, 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 使标准在安全、可靠、有章可循的情况下应用[4]。
新标准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删除了“GB 12268”标准, 增加了“GB 190、GB/T 1884、GB/T 1885、GB 13690、GB20581-2006和SH/T 0604”这6个国家标准和1个“ASTM D7039”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新标准将第4章产品分类修改为“车用汽油 (Ⅲ) 和车用汽油 (Ⅳ) 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90号、93号和97号3个牌号, 车用汽油 (Ⅴ) 按研究法辛烷值分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4个牌号”。
新标准将5.1修改为“车用汽油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应无公认的有害作用, 并按推荐的适宜用量使用。车用汽油中不应含有任何导致车辆无法正常运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车用汽油中不得人为加入甲缩醛、苯胺类、卤素以及含磷、含硅等化合物”。相比GB17930-2011第1号修改单5.1的内容, 新标准明确了添加物和污染物的种类。新标准将5.2修改为“车用汽油 (Ⅲ) 和车用汽油 (Ⅳ)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分别见表1和表2”。增加5.3“89号、92号和95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见表3。企业有条件生产和销售98号车用汽油 (Ⅴ) 时, 其技术要求应符合附录A”。增加表3“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标准将表1中硫含量单位由质量百分数修改为“mg/kg”。新标准中表1和表2在硫含量注释中增加了“ASTM D7039”标准方法。
新标准将7.1修改为“向用户销售的符合本标准的车用汽油所使用的加油机和容器都应标明下列标志:“90号汽油 (Ⅲ) ”、“93号汽油 (Ⅲ) ”、“97号汽油 (Ⅲ) ”、“90号汽油 (Ⅳ) ”、“93号汽油 (Ⅳ) ”、“97号汽油 (Ⅳ) ”、“89号汽油 (Ⅴ) ”、“92号汽油 (Ⅴ) ”、“95号汽油 (Ⅴ) ”、“98号汽油 (Ⅳ) ”, 并应标示在汽车驾驶者可以看到的地方”。将7.2修改为“根据GB13690,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按SH 0164、GB 13690和GB190进行”。
新标准将第8章的内容修改为“根据GB13690, 车用汽油属于易燃液体, 其危险性警示见GB 20581-2006中第8章的警示说明”。
新标准将第9章由原来的“实施过渡期”修改为“标准的实施”。其内容作出相应修改, 对表2和表3所规定技术要求的实施时间及技术过渡期均做出了规定。
新标准将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调整为附录A (规范性附录) , 附录内容修改为“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新标准中表示:“附录A中98号车用汽油 (Ⅴ) 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将适时修订”。
3 技术要求、项目及规范性引用文件修订的内容
3.1 技术要求的变化
3.1.1 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2) 与第Ⅲ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1) 在技术要求上的不同之处
烯烃含量和锰含量由表1中蒸汽压“不大于88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不大于72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改为表2中“42-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8 (5月1日至10月31日) ”;硫含量由“不大于150mg/kg”改为表2中“不大于50 mg/kg”;烯烃含量由“不大于30 Vol%”改为“不大于28Vol%”;锰含量由“不大于0.016 g/L”改为“不大于0.008 g/L”。
3.1.2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3和附录A) 与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 (表2) 在技术要求上的不同之处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与第Ⅳ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相比较, 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和97号”调整为“89号、92号、95号和98号”。89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89、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4, 92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2、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7, 95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5、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0, 98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8、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3;蒸汽压为改为“45-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5 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 并在注释中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按40-65 Kpa执行”;烯烃含量改为“不大于24 Vol%”;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中对硫含量的限制更加严格。硫含量由表2中“不大于50 mg/kg”降至表3和附录A中“不大于10 mg/kg”。硫含量是车用汽油中最关键的环保指标, 为了进一步提高汽车尾气净化系统的能力, 减少汽车污染物排放, 必须严格控制硫含量。
锰对人体健康具有相当的风险, 对车辆排放控制系统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新标准采取预防的原则, 在表3和附录A中将锰含量由“不大于0.008 g/L”改为“不大于0.002 g/L”, 并明确禁止人为添加含锰添加剂, 即将表2注释“a车用汽油中, 不得人为加入甲醇以及含铅、含铁的添加剂”改为表3和附录A注释“a车用汽油中, 不得人为加入甲醇以及含铅、含铁和含锰的添加剂”。
在考虑到“降硫、禁锰”会引起车用汽油辛烷值降低、我国高辛烷值资源不足和我国现阶段炼油工业实际等因素下,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中表3将车用汽油牌号由“90号、93号和97号”调整为“89号、92号、95号”, 同时考虑汽车工业发展的趋势, 在新标准的附录A中增加了98号车用汽油的技术要求。表3和附录A中规定:“89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89、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4, 92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2、抗爆指数为不小于87, 95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5、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0, 98号研究法辛烷值为不小于98、抗爆指数为不小于93”。
将表2中蒸汽压“42-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8 (5月1日至10月31日) ”改为表3和附录A中“45-85 Kpa (11月1日至4月30日) 和40-65 Kpa (5月1日至10月31日) ”, 并在注释中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按40-65 Kpa执行”。对蒸汽压设定上限是为防止车用汽油轻组分在油路中形成气阻和减少挥发性有机物质 (VOCs) 的排放, 而设定蒸汽压下限是考虑为防止车用汽油在不同地域使用时, 为充分保障汽车发动机式中保持良好的启动与燃烧性[5, 6]。考虑到冬季因蒸气压过低会影响汽车发动机冷启动性能, 导致燃烧不充分、排放增加, 新标准将冬季蒸气压下限由第Ⅳ阶段的42 kpa提高到第Ⅴ阶段45 kpa;为进一步降VOCs的排放, 减少大气污染, 夏季蒸气压上限由第Ⅳ阶段的68 kpa降低为第Ⅴ阶段65 kpa, 并规定广东、广西和海南全年执行夏季蒸气压, 使得新标准的应用更加的合理。
烯烃含量由“不大于28 Vol%”改为“不大于24 Vol%”。降低烯烃含量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汽油蒸发排放造成的光化学污染, 减少汽车发动机进气系统沉积物。
为了进一步保证车辆燃油经济性相对稳定, 第Ⅴ阶段车用汽油技术要求首次增加了密度项目, 为“在20℃时为720-775 kg/m3”。
3.1.3 标准的实施
在第9章“标准的实施”中对各阶段技术要求的实施时间及技术过渡期做出了规定:“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3年12月31日, 自2014年1月1日起, 表1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表3规定的技术要求过渡期至2017年12月31日, 自2018年1月1日起, 表2规定的技术要求废止”。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增与减
在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 删除了1个原有国标, 增加了增加了6个新国标和1个国外标准, 具体如下:
(1) 删除了“GB 12268《危险货物品名表》”, 更换为“GB 13690《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 与新增的“GB 190《危险货物包装标志》”及原有的“SH 0164《石油产品包装、贮运及交货验收规则》”一起, 作为第7章中7.2节“产品的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及交货验收”的制定标准而被采用。
(2) 为警示说宁车用汽油的危险性, 增加了“GB 20581-2006《化学瓶分类、警示标签和警示性说明安全规范易燃液体》”, 在第八章“安全”中被引用。
(3) 增加了“GB 1884《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 (密度计发) 》”、“GB 1885《石油计量表》”和“SH/T 0604《原油和石油产品密度测定法 (U型振动管法) 》”, 在表3和附录A中规定车用汽油密度的试验方法和注释中被引用。
(4) 增加了一个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即“ASTM D7309《汽油和柴油中硫含量测定法 (单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 》”, 在表3和附录A中指出“d也可采用GB/T 11140、SH/T 0253、ASTM D7039, 在有异议时, 以SH/T 0689测定结果为准”。
4 结语
国家强制性标准GB 17930-2013《车用汽油》标准的颁布与实施, 缩小了与先进国家在车用汽油技术指标上的差距, 有利于促进我国车用汽油质量的整体提升, 有助于减少机动车排放污染物, 对保护环境、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车用汽油生产与产品检验中, 炼油生产企业及相关的油品检测实验室有关人员, 一定要正确领会、准确掌握新标准修订的具体要点、方法变化及标准的实施时间, 并将新标准的内容落实到日常的检验检测工作之中, 为车用汽油产品生产、检测及污染减排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新兴, 冯丽华, 尉鹏.汽车尾气污染及其危害[J].前沿科学, 2012, 03:10-22
[2]朱庆云.世界汽油质量标准发展趋势[J].国际石油经济, 2011, 05:33-37
[3]GB17930-2013《车用汽油》[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3
[4]牟明仁, 孙颖杰, 曹志军等.对GB 19147-2013《车用柴油 (Ⅳ) 》标准修订内容的研究[J].标准科学, 2013, 08:48-51
[5]牟明仁, 王潍平, 欧阳昌俊等.对修订后的GB 17930-2011《车用汽油》的研究[J].标准科学, 2011, 12:48-51
车用汽油馏程测定的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车用汽油,馏程测定,蒸发性
1 车用汽油馏程测定的方法
按照《石油产品常压蒸馏特性测定法》, 将100毫升试样在规定的仪器及试验条件下, 按要求进行蒸馏, 观察冷凝液体积并记录温度计读数。试验选取10%、5 0%、9 0%具有代表性三处回收温度作比较。
2 车用汽油馏程测定的仪器
馏程测定器;125m l蒸馏烧瓶;温度计;秒表。
3 馏程测定的影响因素
汽油馏程测定是条件试验, 如果没有按标准规定条件进行操作, 就会影响馏程测定的准确性, 不能正确测定不同馏分时的准确温度。
3.1 取样量
汽油馏程测定规定, 标准取样量为100m l, 通过控制变量法进行试验, 发现取样量比规定取样量偏大或偏小, 都会对测定结果有一定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1:
通过表1数据, 发现当取样量比标准取样量小时, 对10%回收温度影响不大, 但是随着回收体积的增加, 50%、90%回收温度明显偏大;取样量比标准取样量大时, 对10%温度影响不大, 但随着回收体积的增加, 50%、90%回收温度明显减小;由此可以看出, 取样量的不准确, 会造成馏程测定的误差, 影响馏程测定的准确度。
3.2 温度计的安装
馏程测定标准规定, 温度计插入橡胶塞中, 使橡胶塞与盛有样品的蒸馏烧瓶口紧密连接, 并使温度计放在蒸馏烧瓶的中央, 保持温度计的水银球上部与蒸馏烧瓶支管焊接处的下部在同一平面上。试验发现, 如果馏程测定中, 温度计水银球的上部与蒸馏烧瓶支管焊接处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回收温度有较大的影响。试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温度计安装时, 水银球位置较标准位置偏高, 所测得的温度均比规定条件下所测温度偏低;水银球位置较标准位置偏低, 所测得的温度均比规定条件下所测温度偏高;由此可见, 温度计的安装是否正确, 对馏程测定的准确度影响程度较大。
3.3 蒸馏烧瓶的安装
馏程测定标准规定, 蒸馏烧瓶放置要尽可能使温度计垂直水平。试验发现, 温度计偏差角度不同, 对馏程测定的准确度有一定影响。试验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蒸馏烧瓶放置与水平角度差距不大时, 对不同回收体积影响不大;蒸馏烧瓶放置与水平角度差距较大时, 对10%回收体积影响不大, 但随着回收体积的增加, 50%、90%回收温度差别较大;由此可见, 蒸馏烧瓶的安装是否正确,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馏程测定的准确度。
3.4 升温速度
馏程测定标准规定, 初馏点以后的蒸馏速度要保持在4~5ml/min。试验发现, 如果馏出速度过快或过慢, 对馏程测定的准确度有一定影响。试验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 馏出速度比规定流速慢时, 回收温度比规定流速时的温度测定值偏低;馏出速度比规定流速快时, 回收温度比规定流速时的温度测定值偏高。由此可见, 升温速度的快慢, 对馏程测定的准确度有一定影响。
3.5 环境温度
馏程测定标准规定, 馏程测定试验时样品取样温度不高于环境温度。试验发现, 如果样品取样温度高于或低于环境温度会影响馏出百分数温度的测定结果。试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 当样品取样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对10%回收温度有较小影响, 但是随着回收体积的增加, 50%、90%回收温度没有影响或很小影响;样品取样温度低于环境温度, 对10%温度有较小影响, 但随着回收体积的增加, 50%、90%回收温度没有影响或很小影响;由此可以看出, 样品取样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 会造成馏程测定的误差, 影响馏程测定的准确度。
3.6 冷浴温度
馏程测定标准规定, 冷浴温度范围在0~5℃。试验发现, 冷浴温度过高, 会影响馏出百分数温度的测定结果。试验结果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冷浴温度高于5℃, 对10%、50%回收体积有较大影响, 对90%回收体积影响较小。
4 结语
馏程作为质检工作的常检项目, 而且大部分实验室都是由实验员人工进行操作完成。通过上述试验得出, 馏程测定的影响因素很多, 其中取样量、温度计安装、蒸馏烧瓶的安装、升温速度影响较大, 环境温度、冷浴温度影响较小。在操作中,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忽, 都会影响到馏程测定的结果。因此, 在实际操作中, 必须依据标准, 全面严格按照规定条件和方法进行试验, 以保证馏程测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M70车用甲醇汽油的技术研究 篇7
山西省在低比例车用燃料M15甲醇汽油应用方面的技术可靠性和市场规模化程度均居全国先进行列,但是,在车用燃料掺烧高比例甲醇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同M15甲醇汽油推广程度相比,却略显滞后。这里所说的“高比例”是指除M85和M100以外的甲醇含量大于15%、小于85%的车用甲醇汽油。由于多数工业甲醇企业生产的含有杂质的甲醇,在M15甲醇汽油添加量小,杂质总量较低,对普通发动机影响小,因此,M15甲醇汽油标准未对杂质指标做出规定。当甲醇含量增至70%时,就已经达到美国通用公司M85甲醇汽油GM 4713标准中的冬季指标值。按照GM 4713和DB 14/T 179,对M85,M100车用汽油的酸值及金属离子等杂质的技术要求,需对甲醇原料的杂质总量进行控制,才能保证燃油的合格。为解决工业甲醇的杂质净化问题,两年来我们攻关小组重点对M70车用甲醇汽油进行了试验。重点放在对工业甲醇的净化方法及M70甲醇汽油调配方面,同时进行了行车试验。
1 试验过程
1.1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检验室通用天平,感量0.1 mg和10 mg各1台;多台石油产品检验仪器、如,凝点、馏程、胶质和密度测定仪;紫外分光光度计(岛津OY-120-02型);恒温水浴槽。
自制阳离子交换组合柱,不锈钢壳体(200 L/h),内装西安电力树脂厂大孔D111苯乙烯树脂;1 m3储罐,内衬不锈钢皮,自制;1 m3搪玻璃蒸馏釜;26 m2冷凝器(自制);FFV灵活燃料控制品1套(山西博世通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甲醇预热器(不锈钢材质,夹套立式,导热油炉加温)。
1.2 试验用材料
工业甲醇含量>99.5%(来自山西多家甲醇厂);添加剂SL自制;90号汽油(延安炼油厂);吸水树脂(丙烯酰胺同丙烯酸共聚物,市购原料经聚合交连制得)。
1.3 工业甲醇的净化处理
工业甲醇的净化处理的深度是以净化甲醇同90号汽油复配的M70甲醇汽油,应符合GM 4713和DB 14/T 179标准中规定的杂质含量指标为原则,对不同的煤基气源合成制造的工业甲醇,按杂质品种和含量高低,选择不同的净化方法,同时避免深度净化造成净化成本增加。
1.3.1 简单蒸馏法
在1 m3蒸馏釜中加入500 L工业甲醇,再加入自制的吸水树脂0.5 kg,搅拌0.5 h,然后加热至柱顶,导出温度64℃~65℃,进入冷却器冷却收集在内衬不锈钢皮的储罐中待用。
1.3.2 阳离子交换法
将预热一定温度的工业甲醇,泵入再生好的阳离子交换柱中,在25℃~30℃,流量0.2 t/h工况条件下流出,对流出的净化甲醇的水分等杂质进行检验,评判净化效果[1]。
1.4 净化甲醇的存贮问题
用于净化后的甲醇存放在不锈钢皮内衬的贮罐内,放置30 d后杂质含量没有变化。
1.5 M70甲醇汽油的调配
M70甲醇汽油的配比,随地域的不同及气候条件的变化进行调整,净化甲醇65%~75%、汽油20%~30%、添加剂SL1%~~5%(皆为体积比)。调配时,从净化甲醇贮罐抽取一定量,泵入调配罐中,加入SL调节剂,再加入汽油,经循环混合过滤并对理化指标检验合格既得成品。
2 结果与讨论
2.1 M70甲醇汽油的理化指标和自检结果
M70甲醇汽油的理化指标和自检结果见表1。
2.2 M70甲醇汽油与类似不同比例甲醇燃料的性质比较
M70甲醇汽油与类似不同比例甲醇燃料的性质比较见表2。
从表2含氧量数据对比可知,大量使用甲醇及其衍生物可以减少CO,HC及碳烟的排放量,对保护环境有重要意义。M70甲醇汽油的雷德蒸汽压值低于93号和M15,存贮过程中挥发度小、逸出少、安全性高、损耗低。
2.3 工业甲醇和净化甲醇的理化指标
工业甲醇和净化甲醇的理化指标见表3。
2.3.1 简单蒸馏法处理结果
从表3看出紫外透过率的值改变不大,说明杂质去除率低。净化甲醇水分采用K-F水分测定仪测定,其质量百分数起初在简单蒸馏装置上蒸馏后变动不大,但经改用添加吸水树脂0.5%(质量比)的方法蒸馏,水分由0.5%降至0.2%,此值基本满足M70甲醇汽油的要求。
2.3.2 阳离子交换法净化效果
阳离子交换法净化效果见表4。
表4说明阳离子交换法(D111树脂)用于工业甲醇净化是可行的,试验装置在室外工作时,夏、秋季环境温度较高处理效果好,但冬、春季效果差,需将甲醇加温至30℃,故甲醇净化工段的设备除阳离子交换床布置在室内,其余均布置在室外。每吨净化成本增大100元。另外,发现阳离子交换床再生后,最好一次连续除杂至交换剂失效,断断续续地交换会使出力下降。
2.4 M70甲醇汽油行车试验
我公司对M70甲醇汽油行车试验固定在“东风标致”307型,排量2.0(车号晋AM1376)车上进行。为有可比性,行车路线也固定在太原机场至汾阳市北端的80 km高速公路上往返进行。2007年5月在修理厂安装了FFV灵活燃料控制器,进行了稳态调整后继续进行试车。2 a来间断进行了90次M70甲醇汽油和12次以M15甲醇汽油和93号汽油作为对比燃料的行车试验。总的来说,在不断调整添加剂SL加量的情况下,解决了冷启动差、动力性差、油耗比高、输油管严重溶涨、输油泵腐蚀磨损、车速大于90 km/h失速等问题。3种不同燃料的百千米油耗(L/h·km)统计值见表5。
从表5的数据可知,M70甲醇汽油同M15甲醇汽油和93号汽油的油耗比值分别为1.20和1.21。
针对行车试验出现的种种问题,首先把重点放在添加剂SL的比例的调剂上,其次将耐油胶管更换为氟硅胶管并安装了FFV灵活燃料控制器。安装后经过同原车的ECU系统进行了稳态电控参数的标定试验,标定后发动机控制系统调控快速,空燃比趋于合理,汽车行驶工况平稳。截至目前未发现异常,待行车里程达30 000 km时再行检查。
3 结语
工业甲醇的净化以阳离子交换法最为简单,易操作,经济性好。M70甲醇汽油在东风标致车上的油耗比为1.2。即1.2 t相当于1 t93号汽油;1.2 tM70的生产成本为5 600元,93号汽油的市价按6 000元/t计,节约400元。企业每生产1tM70甲醇汽油可获利300~500元,利润丰厚,和M15甲醇汽油的生产成本相比可下降10%~18%。该研究结果对M85甲醇汽油的生产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车用汽油标准 篇8
罐式调合步骤如下:首先、按照优化后的配方, 依比重由大到小的顺序控制好各组份进油量;其次、进行首次循环并按配方加入抗氧剂和钝化剂;第三、分析空白油各项指标, 比如辛烷值, 若低于目标值则计算差距并二次循环油品补加剂;最后, 产品分析合格入库。由于每步均用到体积法计算罐量, 因此密度的准确测量显得非常重要, 然而生产中, 组份密度和空白油密度测量往往不准, 造成调合偏差大, 影响到优化调合。
针对此问题, 我们利用现有伺服液位计可以测量液体密度的功能以及成熟应用于大罐大罐量自动计算系统[1], 实现了组份进油量的精准控制和空白油量的准确计算, 确保加剂量准确, 提高了一次调合合格率, 缩短了生产周期和生产成本。
1 伺服液位计结构及其密度测量原理
1.1 伺服液位计结构和特点
伺服液位计的结构类似于早期的钢带液位计, 不同的是它用一个很小的“浮子”代替了较大的浮筒, 用一根极细的高强度钢丝代替了粗笨的钢带。浮子密度比水大, 不能浮在水面上, 但是通过伺服电机的转动可以实现浮子的任意上升或下降, 同时通过一套非常精密的重量传感设备检测浮子 “重量”, 并向伺服电机发送指令, 让重于水的浮子始终停留在液面上, 这样伺服电机转动的“步长”也就是浮子的运动距离可得, 进一步可以精确的算出液位。结构示意见图1。
相对于钢带式液位计而言, 伺服液位计能够主动控制浮子状态, 液面强烈波动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因为此时测得的是平均高度) , 这样就为进油状态下液位的准确计量提供了硬件保证。另外, 我们应用的Enraf公司伺服液位计相对于其它伺服产品使用了精度更高的伺服电机系统, 放弃了复杂的齿轮传动结构, 使用了无活动部件的钢丝张力传感器, 以及采用了功能强大的先进数字处理器, 实现了各种工况下储罐液位的高精度测量。Enraf伺服液位计在40m全量程内精度高达±0.4mm, 重复精度达±0.1mm, 完全满足罐式调合组份进油时液位控制的要求。
1.2 伺服液位计密度测量原理
如图2所示, 浮子在液体中受到自身重力W、钢丝拉力P和水对其产生的浮力F而达到平衡, 得出如下关系式:
P+F=W 公式 (1)
根据阿基米德定律,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量, 则
F=V·ρ 公式 (2)
代入公式 (1) , 则可以得出
undefined公式 (3)
由于拉力P, 重力W和浮子的体积V都是已知数, 因此伺服液位计的数据处理器可以按照公式 (3) 算出浮子所处位置液体的密度ρ。通过标定发现, Enraf公司的伺服液位计测量密度准确度在1kg/m3, 完全满足罐式调合组份油密度测量的要求。
按照体积法计算罐量原理可知, 有了精度满足要求的液位和密度, 则精准控制油量不难实现。
2 传统调合密度不准原因分析及精准调合的实现
2.1 密度不准原因分析
导致组份油和空白油密度不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⑴、组份油密度未分析。比如当组份直接由生产装置经沉降罐进入调合罐, 或因某种原因来不及分析时, 就没有组份油密度。在实际生产中往往依据经验使用平均密度替代。
⑵、油品分层, 造成空白油密度分析误差。组份密度差别大, 仅依靠进油时后进的轻组份对先进的重组份的托举作用以及短时间空白油循环有时不能达到各组份均匀混合, 或者长时间静止存放等原因就会产生油品分层, 如图3所示。此时若依据石油产品采样规定[2], 取距离罐底1/6、1/2、5/6三点处油样制作混合样来测量密度, 当某几种组份比例较少时 (如图3) , 则三个采样点不可能取到全部层面, 此时测得的密度也不能代表整罐油品密度, 按此密度计算油量就会造成误差。
2.2 精准调合的实现⑴组份进油量精准控制
在未知密度组份进油前, 首先利用组份罐伺服液位计测得密度, 后输油。在输油过程中随时利用调合罐伺服液位计测量液面, 间隔一定时间将液位信息传入罐量自动计算系统计算组份油收入量, 并判断是否进够预设量, 如够量则改进下一组份, 直到所有组份够量为止。软件流程见图4。
⑵空白油量的精准计算
利用调合罐伺服液位计从罐底开始每隔一定距离 (
两种方法均屏弃了无密度油按平均密度计算进油量和加剂量这一粗略做法, 实现了精准调合。
3 系统应用情况举例
3.1 对组份量控制情况标定
以两具同样大小的5000m3罐调合93号车用汽油进行实验, 实验前抽尽两罐底油。该类罐拟调合量3400t, 采用同一优化配方在同一时间进油并调合, 各油品温度接近常温, 其中组份FCC无分析密度, 计算机优化调合系统模拟出目标辛烷值为92.2, 未达到目标辛烷值的部分补加抗爆剂MMT液1个单位。我们将未使用伺服液位计测密度法控制油量称旧法调合, 反之称新法调合, 两罐的实验数据见表1、2。
从表1、2中可以看出, 旧法较之新法少进FCC组份3584.985-3541.667=43.318m3, 约43.318×0.7113=30.81t, 组份控制误差30.81/2550×100%=1.2%。简单按照辛烷值线性加和法计算, 影响到辛烷值1.2×0.75×88/100=0.8个单位, 实测结果对比影响辛烷值92.1-91.2=0.9个单位, 且新法实测值接近优化调合目标92.2, 控制准确度高。按照每降低1个单位辛烷值补加MMT液0.1248kg/t算, 则需要多加入MMT液0.1248×0.9=0.1123kg/t, 调合成本增加170元/kg×0.1123kg/t=19元/t。
3.2 满罐油品密度测量情况标定
表3为随机抽取2006年5月份10个成品油罐质检分析密度和伺服液位计测量密度的对比表, 配方基本同表1相同, 其中伺服液位计采取多点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
从表3可看出, 伺服液位计测量值同质检分析结果非常接近, 差值仅2.5kg/m3, 加上仪表误差也不过3.5kg/m3。因此我们利用伺服液位计测定的空白油密度准确计算首次加剂量, 代替旧法调合首次使用平均密度计算油量的做法, 完全解决了首次加剂量不准的问题。
另外, 从表3还可看出, 按表1配方调合时, 各罐成品分析密度接近配方比最大的组份FCC密度, 且由于轻于FCC的两种组份所占比例小于重于FCC的两种组份所占比例, 故伺服液位计测得的平均密度基本上大于质检分析密度少许, 这也证明了伺服液位计测得的平均密度较之质检分析密度受组份油分层影响更小, 但由于伺服表误差1kg/m3, 远大于密度计分析误差0.1kg/m3, 因此不能用伺服表取代质检分析密度作为最终成品密度来进行贸易交接。
4 结论
伺服液位计不仅能精确测量液位, 也可用以液体密度测量。在缺少先进调合手段的情况下, 利用其准确的密度和液位测量功能实现调合罐组份量精准控制和空白油密度测量来实现精准调合, 对优化调合目标值的实现, 一次调合合格率的提高和产品生产周期的缩短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曹永德.储罐罐表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甘肃科技, 2006 (10) :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