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油调和方案的优化

2024-05-18

汽油调和方案的优化(精选4篇)

汽油调和方案的优化 篇1

摘要:通过对我公司汽油调和现状的研究, 发现汽油加氢装置轻重汽油指标相差较大, 而成品汽油中部分指标过剩较大、部分指标调和时还欠缺, 为此, 通过论证、试验寻找汽油调和优化的方法, 增加公司的效益。

关键词:汽油调和,轻重汽油

成品汽油调和现状

我公司成品汽油, 在调和过程中, 调和产品指标97#汽油烯烃指标过剩较多, 平均比国家标好3.37个单位, 指标过剩严重, 而93#汽油受装置烯烃、国家标准烯烃要求的限制, 产量偏少, 无法满足当时产品大量的出厂要求, 装置被迫调整生产降低汽油馏出口的烯烃指标, 降低烯烃指标直接导致装置馏出口汽油辛烷值降低, 降低辛烷值就会影响97#汽油产量, 同时增加装置生产费用。

为追求装置生产效益最大化, 需对产品调和组分油进行优化。

1 轻重汽油分流调和可以解决的问题

轻重汽油分开参与调和解决油品质量过剩、装置调整生产费用增加的问题轻、重汽油的辛烷值、烯烃、蒸汽压等指标相差很大, 加氢轻汽油辛烷值97较高, 适合调和97#汽油, 可以增加97#汽油产量;加氢重汽油烯烃19.1较低, 适合调和93#汽油, 现汽油加氢装置是轻重汽油混合后出装置, 混合完毕的汽油至调和设施共同掺与调和, 无法发挥轻汽油辛烷值高用量调和97#汽油的优点、重汽油烯烃低调和93#汽油的优点, 为了满足产品出厂的实际要求, 装置必须调整生产降低烯烃, 汽油加氢装置轻重汽油分流后, 调和93#汽油时大量使用重汽油少量使用轻汽油, 调和97#汽油时大量使用轻汽油少量使用重汽油, 通过物料平衡的调整, 就可以解决装置生产调整降低烯烃增加费用的问题。

2 优化方案论证

2.1 理论计算

根据轻重汽油指标, 轻汽油, 辛烷值97、烯烃50;重汽油, 辛烷值87、烯烃22, 计算轻汽油分流后混合汽油指标如下:

轻汽油按照混合汽油总量5%分流后计算, 混合汽油辛烷值91.7、烯烃35.3

轻汽油按照混合汽油总量10%分流后计算, 混合汽油辛烷值91.4、烯烃34.4

轻汽油按照混合汽油总量15%分流后计算, 混合汽油辛烷值91.1、烯烃33.5

通过汽油调和方案计算后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2.1.1 汽油加氢装置轻汽油分流量由5%、10%、15%变化后, 97#Ⅳ汽油调和, 总体上看减少高辛烷值组分 (重整、MTBE) 用量3%;增加3%用量用加氢轻汽油补充, 每天补充用量 (汽油日常量按5000吨计算) 90吨。

2.1.2 调整后对93#Ⅳ的影响稍大, 抽余油用量明显减少, 即可以提高两套催化装置馏出口的烯烃指标, 降低装置的加工成本。

通过理论计算后, 加氢装置轻重汽油分流后进行调和, 是可以实现优化汽油产品指标的。

2.2 化验分析指标反馈结果

根据调和理论计算的情况, 我们按照全月97#产量占汽油总产量的66.6%、装置轻汽油分流10% (装置混合汽油轻汽油比例44.4%, 重汽油55.6%) 的比例, 进行油品调和比例计算, 并按照计算结果进行小调试验, 提取分析:

从分析结果来看E97#汽油、97#Ⅳ汽油的指标都满足产品出厂指标, 并且产品蒸汽压68.1指标还有提升空间。

小结:通过化验分析结果, 可以确定汽油加氢装置轻重汽油分流后, 可以实现油品调和, 并可以优化产品指标。

2.3 工艺流程调整

由于加氢轻汽油饱和蒸汽压大于100kpa, 按照《轻质油运行导致》要求不准许在内浮顶罐储存, 根据此情况考虑储存方案如下:

2.3.1 轻汽油分流储存、调和

方案一:利用丙烷罐Q13/Q15的方案。

汽油加氢轻汽油出装置线上新增DN80管线至Q13/Q15储存。新增Q13/Q15进泵线至P46/P47 (50m3/h、30m) , 新增泵出口管线至收油线上 (收付一条线) 。

需增加成品二车间丙烷罐Q37/Q38气相平衡线 (丙烷220t/d, 设计储存天数5~8天, 满足要求) , 泵出口丙烷装车线约1000m (DN150管线) 至丙烷装车主管线 (现Q37/Q38罐为收付一条线) 。

方案二:利用不合格汽油罐Q14/Q16的方案。

流程:汽油加氢轻汽油出装置线上新增DN80管线至Q13/Q15储存。新增Q13/Q15进泵线至P46/P47 (50m3/h、30m) , 新增泵出口管线至收油线上 (收付一条线) 。

2.3.2 重汽油分流储存、调和

加氢重汽油饱和蒸汽压14.6kpa, 分流不用增加改造, 使用重汽油回流至组分罐区流程至组分罐区储存。

3 小结

加氢重汽油饱和蒸汽压14.6kpa, 进入组分罐区储存解决了轻汽油储存在球罐区需要改造的问题。

轻重汽油分流后的调和流程为, 轻汽油不进行分流, 始终在直调中参与四种油品的调和, 解决轻汽油储存蒸汽压不符合要求的问题, 根据调和品种对重汽油进行分流, 分流至汽油组分罐区, 并使用现有流程进行回调。

4. 实施验证

自2015年6月17日汽油加氢轻重汽油分流调和后, 通过一段时间运行, 得出如下结果:

加氢汽油分流后, 改善了97#汽油烯烃过剩, 93#汽油烯烃不足的情况。E97# (Ⅳ) 、97# (Ⅳ) 汽油烯烃过剩分别减少2.2%、2.7%, 产品烯烃分布更加均衡, 并节约了大量的高辛烷值及低烯烃组分。

轻重汽油分流后, 可使一套ARGG汽油烯烃提高到37, 二套ARGG汽油烯烃提高到33, 装置外送汽油烯烃得到较大改善。

5. 结语

汽油加氢装置轻重汽油分流后, 改善了97#汽油烯烃过剩、93#汽油烯烃不足的问题;

减少了高辛烷值组分在93#汽油中的比例, 减少了抗爆剂在汽油调和中的比例;装置烯烃有相应的调整空间, 有利于装置操作及增加汽油收率;

缓解93#汽油调油能力不足问题, 保证出厂需求, 轻重汽油分流后, 93#汽油每月可增产2.2万吨。优化调整后提高了公司的的整整体体效效益益。。

汽油调和方案的优化 篇2

随着石油的日益减少、且我国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多以及油品燃烧对环境所产生的污染也引起关注。生产乙醇汽油能减少汽油的消耗、汽油燃烧更充分、提高汽油的利用率, 能有效降低石油消耗、保护环境、降低用户的成本。乙醇热值为汽油的61%、但含氧量高于汽油达35%, 燃烧产生的CO、HC化合物的排放低于汽油, 比直接用汽油环保。乙醇的辛烷值为111, 蒸发量大, 其混合氧热值接近于汽油, 在汽油中添加不大于10%的乙醇, 现所用的发动机不需改造, 且不减少动力也不腐蚀金属, 对发动机寿命无影响。制造乙醇为有糖作物、含淀粉作物及纤维类燃料, 为可再生资源且在我国此类资源丰富, 现每年我国石油需求量过亿吨, 因此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有利于能源安全。乙醇汽油易分层, 静态储存不可超过4天, 现制现用是最好的选择。以前调和乙醇汽油主要使用的进口设备费用高, 自由扩展受限, 要扩大生产, 施工难度大。现场单路故障要维护ALIII时, 其他回路需停止作业。不利于连续生产。控制器在调和现场, 为防爆区域, 安全风险高。以PC+PLC模式所作的调和及计量系统, 控制器位于非防爆区, 调和比例、计量精度、控制精度等指标符合标准, 安全风险在已有的调和系统中较低。已推广使用。

1 系统配置

1.1 控制部分

S7300PLC主机—接受开关量输入模块、模拟量输入模块和高数计数模块的信息, 按照程序流程处理接受到的信息后启动相应的输出模块。按照编制的补偿算法处理接受到的信息后输出相应的数值。

开关量输入模块—接受现场静电溢油保护器、应答器的信号。

开关量输出模块—接受主机的指令启动相应的继电器组。

高数计数模块—接受现场流量计的计数脉冲, 按照流量计的脉冲系数折算成标准的流量数值送主机处理。

继电器组—接受开关量模块的控制启停泵及电液阀。

1.2 管理部分

IPC工控机或DELL机—同其他系统联网, 生产管理, 数据储存及历史数据管理。

1.3 现场仪表设备

流量计—以脉冲的形式计量流过液体量。

数字电液阀—开、关管道通路。

温度变送器—检测液体温度并转换成电信号或其他模拟量信号。

静电溢油保护器—检测装油容器的静电泄掉, 监测容器的液位。

1.4 工艺设备

管道闸阀—关闭管道。

管道球阀—紧急关闭管道。

单向阀—保证液体单向流动。

过滤器—防杂质通过。

花管混合器—三通管, 两种液体从两个管进入混匀一个管流出。

1.5 电气部分

应答器—现场付油准备完毕, 给出准备完毕信号。

电气配电柜—提供发油泵电器控制回路。

油泵—输送油品动力, DN100流量为80吨/时, 扬程为30m,

2 安全设置

现场设紧急停止按钮—现场突发事件发生时, 及时自动关断油路。管道球阀—现场手动关断油路。管理计算机上组态画面上设紧急关断按钮—付油监控人员紧急处置突发事件关断油路。

3 在线调和及发油流程

1) 用户到销售业务部门交款拿到提单及提油IC卡, 用户提货信息在销售业务部门和储运发油部门管理机共享。用户到现场读卡, 信息在IC读卡器和发油管理机上显示出来, 发油人员可以核对提单和IC读卡器传回的信息, 相符后通知提货人将槽车开到指定位置装油。

2) 在开始发油前, 要做好下列准备:

汽油、乙醇工艺线开通且放空管内所有气体, 保证管内没有气体。两条工艺管线上的设备工作正常, 流量计经检定合格, 防震压力表检定合格。真空压力表检定合格。电动调节阀关闭严密不渗漏。

3) 用户提单的数值, 按照预定的比例自动分配, 一般情况将汽油和乙醇按89:11分配, 例如提单10 000公斤, 汽油为8 900公斤, 乙醇1 100公斤, 理论上分配比例可在99:1——1:99之间任意取值。实际中油品调和比例要同已经施工好的工艺线截面积之比的数值相匹配。这样, 能减少调和时间、提高混匀度。

4) PLC控制器同管理计算机通过网线传输信息。控制器接受管理机的启动、停止、暂停等指令, 检测现场静电溢油保护器状态信号、及应答信号, 并传给管理机, PLC管理程序中将此双信号做成与门, 双信号状态成立后, 才启动发油。

付油画面信息有:发油设定值 (如**公斤) , 发油速度值 (**kg/s) , 实时发油值 (**kg) 。发油设定值是指提单上的提油数量 (包括汽油和乙醇) 。发油速度值是汽油速度值和乙醇速度值的和, 实时发油值是实时发油的数量值。发油开始时, 管理计算机监测到提油的容器静电已泄掉 (是防止有静电的容器在填装油品时出现火花引起火灾) 及应答控制器已启动后自动启动此鹤位上的汽油、乙醇泵电机, 1s~2s后启动本鹤位上的汽油、乙醇电液阀。在发油时, 流速由零开始, 阶梯缓慢上升, 达到流量计最高流量的80%左右时稳定发油, 在油品还有近1分的发油数量值时, 流速阶梯缓慢下降, 对于汽车槽车, 降到6kg/s左右 (也叫小流量) 时稳定流量, 以发油设定值减去实际发油值的差值除以6kg/s, 所得到的时间减去2s为启动电液阀的关阀启动时间。全部发油速度过程图像为非等腰阶梯形, 图像如下图。

原因是:液体流速开始时应缓慢上升, 对工艺线及仪表冲击小, 这样就要求电液阀用时3s~4s缓慢打开, 液体流速在DN100的工艺线由0kg/s上升到24kg/s。以此速度为正常付油工作速度, 在油品还剩下1 000kg时, 为防止水击现象也为付油控制更准确, 电液阀应缓慢关闭, 到小流量时稳定付油, 以电液阀关断时间为提前量启动电液阀关断信号, 可保证了工艺线平稳工作、系统付油精度。

5) 精度合格标准

计量精度:2.5‰, 设定1 000公斤, 实际发油量在 (997.5-1002.5) 公斤为合格。控制精度:每次付油偏差3公斤为合格。

4 结论

优化调和方案降低调和成本 篇3

在实际调和生产过程中,生产企业按照下达的工艺技术配方均能调和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润滑油产品,各种基础油加入比例通过对黏度、黏度指数等指标经过简单计算即可确定,调和方案的制定难度大大降低。在受控工艺技术配方的指导下,目前各分公司一次调成率均较高。但是在每次调和生产时基础油、辅剂比例却不尽相同,从而导致调和出的每批产品质量指标有一定范围的波动,有些质量指标富余较多。如果对一定时期内调和产品分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质量指标富余较大的项目,在工艺技术配方范围内结合原材料资源及成本因素对调油方案进行优化,在确保调和产品质量合格情况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调和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当然,降低成本一定要在确保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进行,任何时候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去换取短期经济效益。

调和产品成本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成本=∑Ai×Ri,其中Ai为基础油、添加剂价格,Ri为对应百分比,i=1~n[1]。文中基础油、添加剂价格均为2011年11月份库存成本价。

1 调和方案优化

1.1 普力系列液压油调和方案优化

液压油品种多生产量大,黏度指数是衡量其质量好坏的一项关键指标[2],但超过检验规范要求过高也是一种浪费,表1是某企业2010年全年普力HM、HF-2液压油黏度指数情况统计分析。

可以看出,实际调和的普力HM、HF-2液压油黏度指数均较高,富余较多,质量过剩情况严重。

现行使用的普力HM68、普力HF-2 68工艺技术配方中基础油是MVI150、MVI500和HVⅡ10基础油,在实际生产调和时需要根据各组分质量情况进行比例优化,如根据普力HM68、普力HF-2 68黏度指数要求适当加大MVI500基础油的投料比例,既满足了产品质量要求又降低了调和成本。

现行使用的普力HM46、普力HF-2 46工艺技术配方中基础油是MVI150和HVⅡ10,没有MVI500基础油组分,由于HVⅡ10比MVI500成本高,可以通过加入MVI500基础油部分代替HVIⅡ10基础油,在实验室用5%~10%的MVI500替代HVIⅡ10分别调制普力HM46、普力HF-2 46,全分析数据合格,质量较好。因此,普力系列液压油调和方案优化可以通过用MVI500基础油部分替代HVIⅡ10基础油,前提是其他各项指标需要满足标准要求。通过实验室小调试验发现,在现有普力液压油配方中用MVI500基础油替代HVIⅡ10基础油10%左右,调和产品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由于现阶段MVI基础油资源仍然较丰富,在调和产品中适量使用MVI500基础油符合企业发展现状。表2是普力系列液压油调和方案优化措施。

目前HVIⅡ10基础油与MVI500基础油价差在1 000元/t左右(不含税),若按10%替用量,初步测算可节约成本100元/t左右,效益可观。

1.2 工业齿轮油调和方案优化

1.2.1 光亮油的使用优化

调和工业齿轮油时需要使用大量的光亮油,黏度级别越高加入量越大,320号工业齿轮油中光亮油(按150BS计算)加入量占到约75%,而光亮油成本相当高,目前国内生产光亮油的厂家不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光亮油,进口光亮油目前不含税成本价在10 715元/t。荆门石化可以生产出符合APIⅡ标准的HVIⅡ26基础油,成本价稍低,在调制同级别的工业齿轮油时,虽然加入比例稍高于进口150BS,如调制320号工业齿轮油时HVIⅡ26加入量占到约85%,但总体调和成本仍低于用进口150BS调和成本。表3是320、220号工业齿轮油调和成本测算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如果使用HVIⅡ26替代进口150BS,320号工业齿轮油可以降低成本约900元/t,调制220号工业齿轮油可以降低成本约600元/t。

前几年调和工业齿轮油基本用的是“老三套”工艺生产的BS油,如MVI90 BS、MVI120 BS,不仅符合质量要求,成本还低,由于近年来原油品种变化及加工工艺不断改进这种基础油已很少生产,取而代之是一些品质稍高的APIⅠ、Ⅱ类光亮油,成本也随之增加,目前南阳炼油厂每年生产有不少的MVI90 BS基础油,从成本考虑比较适合调和生产工业齿轮油,可以单独使用或与HVIⅡ26基础油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

1.2.2 尽量不加金属减活剂

工业齿轮油复合剂中复合有挤压抗磨剂、抗氧防锈剂、破乳剂、抗泡剂和降凝剂,其中挤压抗磨剂是齿轮油重要的添加剂挤压抗磨剂多数由硫化物(硫化聚异丁烯)和磷化物组成,它们都有恶臭的气味,活性高,易分解。有研究报告指出,挤压抗磨剂对铜有腐蚀。

现行工业齿轮油配方中对是否加入金属减活剂有明确的说明,即出现铜腐不合格时可以加入0~0.05%的T561。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生产任务紧生产量大,为了确保调和产品一次合格,不影响后续灌装生产,工艺员在所有调和批中均加入适量的T561,这样虽然保证了铜腐一次合格,但无形中增加了成本。

在调和工业齿轮油时,如果生产中严格控制调合温度和加剂顺序,同时注意工业卫生,未加T561铜腐一般会合格。只有出现不合格时才考虑补加,这样可以降低调和成本。

T561与基础油成本价差约在85 000元/t,如果不加0.03%~0.04%的T561,工业齿轮油平均可以节约成本约30元/t。

1.3 中高档产品调和方案优化

公司现有生产产品中CF-4柴油机油和卓力HM液压油属中高档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对其调和产品进行成本核算及调和方案优化具有重要意义。2类产品均要使用150N黏度基础油,目前从炼厂接收的MVI150基础油不能满足配方要求,需要从外部调(购)进质量级别较高的HVIⅠb、Ⅰc150或HVIⅡ4或6号基础油,几种基础油价格成本不一,在调和CF-4柴油机油和卓力HM液压油时选用何种150N需要从多方面考虑。

CF-4柴油机油无论用何种150N均需加入增黏剂,所以选用HVIⅠb150调和成本略低。而在调制卓力HM液压油时使用HVIⅠb150则需要加增黏剂,用HVIⅠc150或HVIⅡ4或6调和时虽基础油价格稍高,但不需加增黏剂,2种配方的经济性需要测算。如果现有库存150N基础油中HVIⅠb150、Ⅰc 150、HVIⅡ4或6数量比较平衡,此时在调和CF-4柴油机油时选用HVIⅠb150,在调和卓力HM液压油时选用Ⅰc 150、HVIⅡ4或6相对经济。或者在调合卓力HM液压油时使用150N中的几种组合与增黏剂组合,那种更经济需要认真测算。表4是CF-4 15W-40几种不同调和方案调和成本测算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在调和CF-4 15W-40时,用价格略低的HVIⅠb150调和可以适当降低调和成本,另外,由于增黏剂的吨成本价远高于基础油,所以尽可能降低增黏剂的加剂量可以降低调和成本,实际生产中加量控制在8%~8.5%为宜。当然在实际调和生产时还要根据各种基础油库存平衡情况进行适当优化。卓力HM68抗磨液压油调合成本测算情况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在调和卓力HM68抗磨液压油时,调和方案二调和成本最低,而调和方案一与调和方案四调和成本相当且略高。调和方案二是用复剂B和HVIⅠb 150基础油加适量增黏剂调和卓力HM68抗磨液压油调和成本低于其它方案,在实际调和生产时应该首选。另外,在调和卓力HM46时,控制增黏剂的加量避免黏度指数过高也是降低调和成本的有效途径。

1.4 分析倾点指标,优化降凝剂加量

在调和内燃机油、液压油、工业齿轮油时均要加入适量的降凝剂,以改善产品的倾点。利用LIMS系统的质量管理功能,分别对内燃机油、液压油、工业齿轮油倾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倾点偏低超过下限较多的产品予以重点关注,在降凝剂的加量上逐次减量直到符合要求。

以CD 20W-50柴油机油为例,2010年生产的CD 20W-50柴油机油倾点均值偏低,基本靠下限,质量过剩情况比较突出,其它品种内燃机油多少也存在此种情况。可以降低降凝剂加入量,不仅不会降低产品质量,还可以节约成本。降凝剂与基础油均价差价约18 000元/t,按降低0.1%计算,可节约成本18元/t。另外,2010年部分品种液压油、工业齿轮油的倾点基本靠指标下限偏低,建议在调合液压油降凝剂加量降低0.02%,可节约成本3.60元/t。在调合工业齿轮油降凝剂加量降低0.1%。可节约成本18元/t。

1.5 其它降本优化措施

在调和多级内燃机油时,一般均要加入适量的增黏剂,部分产品配方中规定可以选用不同的增黏剂,如CD 15W-40、CD 20W-50配方中规定可以选用的增黏剂品种较多,可以从中选出价格稍低易得的品种进行熔胶生产。目前使用的增黏剂是VⅡ7065,通过对几种增黏剂成本进行测算,可以使用T614进行替代,按2者价差计算,可节约30元/t(干胶含量按1.4%计算)。

2 结束语

(1)用LIMS系统的质量管理功能对各项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质量富余度较高的指标进行定期监控,根据原材料资源及成本情况,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对调和方案进行优化,可以降低调和成本。

(2)工业生产前要结合企业资源情况在实验室开展小调试验,对工艺技术配方认真理解,对基础油、辅剂比例的上下限进行摸索,以确定最佳范围。

(3)工艺人员在制定调和任务单时,一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除了考虑产品质量外,还应充分考虑调和成本,有意识地降低调和成本。

(4)建议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开发一套调油方案制单软件,软件可调用ERP系统的原材料库存数据、成本价和LIMS系统中的分析数据,同时将工艺技术配方和成品检验规范内置到该软件中,利用此软件制作调油单时,关键质量指标受到控制,并实时显示调和成本,工艺人员可以根据情况作出调整,从而得到最优调油方案。

参考文献

[1]张伟东.GL-5重负荷车辆齿轮油的成本及效益分析[J].润滑油,2009,24(5):40-45.

汽油在线自动调和系统 篇4

汽油在线调和是市场上提供各类标号汽油产品的必备工艺,传统的在线调和用现代技术观点看存在着缺点和弊病,笔者根据哈尔滨石化公司汽油调和的现状,利用BPC模件是进行在线优化调和的非线性调和优化,根据产品的质量指标和组分指标来计算调和性质,实现汽油在线自动调和,可以较好的解决汽油调和系统存在的问题,节约成本,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哈尔滨石化公司汽油调和的现状

哈尔滨石化公司汽油调和为管道调合方式,93#汽油调和方式为:二、三催化汽油以入重整汽油在出装置时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计算M T B E A E的加入量,四股组分油通过管道直接到混合器进行混合,通过泵打到成品罐,调和结束后,对成品罐的汽油进行分析,若产品质量不合格再加入适当的M T B E,9 0#汽油主要是通过二、三催化汽油以及重整生成油进行调和,当重整汽油剩余时,通过偶线送到缓冲罐,根据分析结果,通过调整重整汽油的加入量来调节产品质量。

3汽油调和存在的问题

3.1调和自动化程度比较低

从上述的调和过程不难看出,质检处根据化验分析结果向储运车间下达调和配方,储运车间接收指令后,手动进行调和,调和产品的质量分析结果没有实时数据,控制精度低,调和效果不能及时监控,整个调和的自动化水平比较低。

3.2调和质量过剩多

为了满足清洁汽油的质量控制要求,对调和方案的准确制定及调和过程的自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一次调成率,在调和时不得不留有很大的质量裕度,浪费了高价值的组分油,据不完全统计,依照目前的调和方式,成品汽油平均质量过剩0.3-1.1个单位(抗爆指数),这一部分潜在的效益非常可观。

3.3劳动效率低、存在重调操作

由于催化汽油,重整生成油的辛烷值波动较大,而且目前各组分油泵出口没有计量措施,现有罐上的液位测量仪表其精确度值得商榷,所以各组分参与调和的量也不精确,导致了各组分的加入量与预期值的差异,这就造成了成品汽油的不合格或质量过剩,大大增加了重调几率,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4实现汽油自动调和的意义

实施汽油在线管道调和后,既能够保证调和过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根据上游调和组分的实际生产情况实时调整各调和组分的比例,优化调和方案,缩短调和时间,避免重复调和,有效地降低能耗,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响应速度,同时减少了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质量和生产事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减少质量过剩,提高经济效益。

2、组分的优化使用。

3、降低成品油和组分油的库存。

4、减少修正和重调,调和出更可靠的产品。

5、产品质量指标更符合环保要求。

6、对市场的书速响应,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5汽油在线调和技术方案

5.1设计原则

1、合理的确定工艺流程,力求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充分依托现有的设施,降低投资。

2、采用的基础油为催化装置的汽油,参与调和的组分油有重整生成油和MTBE等,由于每种组分油都要经过长距离的传输,因此要设置静态混合器,混合后送到调和头,采用在线优化的方式进行连续调和,调和的品种有9 0#、9 3#和9 7#汽油

3、开发性能优良的油品调合软件,包括油品调合属性控制B P C、油品调合比例控制B R C和存储数据管理模块等。

4、设备选型应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确保控制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5、严格执行油品储运设计和防火防爆、抗震等各种标准规范。

5.2调和控制方案

5.2.1 BPC模件是进行在线优化调和的非线性调和优化器,根据产品的质量指标和组分指标来计算调和性质。B P C可以在满足质量指标要求的同时进行有效的优化调和。B P C使用的非线性优化器在每个控制周期运算一次,根据分析仪的反馈调整调和的配方,每次优化后的配方自动下载到B P C调整各组份的比率。

5.2.2 BPC模件用于管理调和开始到结束的顺序,控制在线调和过程,确保被调和的产品符合配方各项指标的要求。B R C调和的设定值来自B P C模件或者手动输入。调和系统启动后,组份油和添加剂按照组态的顺序被启动,流量控制器被打开,所有这些都在B R C A控制之下。无论是在平稳阶段还是开始上升或结束下降阶段,组份和添加剂的流量比值被严格控制,以确保容积量的精确混合。分析仪的反馈信号被用作B P C进行优化调和或P R C进行属性补偿控制。

5.2.3调和的核心为BPC、BRC,安装在TPS的先进控制站APP中,BPC利用其非线性优化器,在每个调和周期中,根据分析仪表提供的实时反馈信息来调整调和配方。在每一个调和周期中,B R C都根据B P C的配方计算结果,确定调和比例,并下载至DCS控制器中。在BRC控制下,调和组分和添加剂按比率被控制,当总的调和量达到目标量时,B R C关闭泵和控制阀。

5.2.4近红外分析仪是汽油在线调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设备,它对所有参加汽油调和的组分油的R O N,MON RVP等进行实时在线测量和分析,连续的提供给BPC,从而使动态模型得到不断调整,对油品的在线调和[1]

5.3操作优势

5.3.1减少质量过剩,当调和优化目标设置为质量过剩最小时,优化器在满足所有质量指标时,使得质量过剩最小,同时系统提供被选取的质量指标的微调策略在接近调和指标时对过程的扰动最小。

5.3.2组分的优化使用,当调和优化目标设置为成本最小时,优化器在满足所有质量要求时优化使用组分油,解决方案了解所有组分对每种质量指标的影响,通过在配方中改变使用组分成本信息,可以实现组分的优化使用。

5.3.3降低成品油库存,由于在线优化调和减少了整个调和过程的时间和提供在线质量认证能力,成品油库存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降低。

5.3.4降低组分油的库存,在线调和优化器能对来自罐的切换,分层现象,装置出口的扰动等做出响应,这种能力可以直接对来自生产装置的组分油进行调和,而不需要通过储罐缓存,从而减少组分油的存储。

5.3.5减少修整及重新调和的需要,解决方案集成现场仪表和分析仪的所有数据,确保所有的属性一次符合指标要求。

5.3.6产品混合更为均匀,组分和添加剂的在线调和可以使成品的混合获得高度均匀。同时调和微调策略的使用减少了调和质量的波动,增加了调和产品的均匀度。

5.3.7成品油罐的罐底油补偿,在调和开始前,成品油罐底部分的不合格产品可以通过微调技术校正,配方不需要对罐底油组分重新计算。

5.3.8调和表现的跟踪,优化软件包可以生成调和性能统计的详细报表,记录油量结果与模型预测结果之间的偏差。这些报表可以用作调和的调查跟踪分析仪性能数据的分析。

5.3.9用作生产装置的前馈控制,在线调和分析仪的信号可以作为炼油装置前馈控制的输入,例如:检油到辛苦烷值过剩,可以降低反应深度,从而提高生产装置先进控制的效率。

6效益分析

该项目主要点是减少质量过剩,从而节省高辛烷值组分。哈尔滨公司目前主要生产90#清洁汽油,根据目前辛烷值的市场价格,以2005年汽油产量90万吨为例,按质量过剩(平均抗爆指数)0.3-1.1单位/吨计算,效益计算如下:

说明:在线调和抗爆指数富裕值控制为0.3个单位。

7结束语

应用汽油在线调和系统从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成本等方面,企业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上一篇:闭锁关系下一篇:消旋山莨菪碱滴眼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