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主题

2024-10-23

幼儿园的主题(精选12篇)

幼儿园的主题 篇1

主题课程,即以主题作为教育活动组合的载体,每个教育活动都体现各学习领域内容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它强调每个教育活动以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儿歌等作为教育活动的材料,准确地确定每个教育活动的目标。幼儿园课程要有利于促进幼儿发展,活动过程要渗透课程的内涵。在教育活动中要体现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和艺术五个学习领域。不可否认,主题式课程的确为幼儿和教师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教育内容,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一、主题活动,应追随幼儿的兴趣

首先我们在确定主题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入手,以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选择适宜的主题活动展开。其次主题活动的选择要与地域资源有效融合。例如,我们家乡福建省惠安县的资源有惠女、石雕、古城建筑、大海渔网等,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可以优先考虑。我们在小班“好吃的东西”里就融入了惠安县的鱼卷、面线糊、浮果等;中班“特殊的服饰”中开设了惠女服饰欣赏、头巾装饰、腰带制作等活动;大班我们则以“爱家乡”为主题将惠安县的旅游、工业特色展示得淋漓尽致。活动中有幼儿熟悉的场景,让幼儿更快地融入其中。回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往往率先考虑到的只是“我该如何教”,而忽视了“幼儿如何去学”的问题。作为教师,引导作用是要充分发挥的,通过这种引导让幼儿学会学习、探索,让我们的主题活动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和综合性。

二、主题目标,科学合理且有层次

选好主题后我们要确定该主题的目标。目标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该考虑主题活动的目标怎样定位这样一个问题。当然,追随幼儿的经验和生活,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主题活动,并非放弃或忽略教育目标。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目标的制订要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合理性,要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为目标的整合是教育整合的基础,教育目标应该是一个整合—分解—整合的过程。我们在制订主题目标时,可能将其划分为不同方面,但是不管哪种归类划分方式,都是对整体发展的相对划分,这种划分是为了我们在考虑教育目标时不致笼统、无序。所以,在今后的主题设计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导向模式是: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幼儿基本经验、兴趣需要、年龄特点等选择主题,确立主题活动目标。

三、主题内容,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主题内容如何把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具体操作中笔者认为应在幼儿不断提出的各种问题中,由问题生成我们的主题教学,让幼儿更好地去探究与学习。在教学方面,我们随时打破预设活动内容束缚,生成新的内容,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在对主题目标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之后,就会考虑怎样来选择主题的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作为幼儿园课程的文件,它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说:“幼儿园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在主题源中包含的信息要素,然后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加以剖析,并着重将这些信息要素作进一步的分解,找到次一级的主题要素,以此类推,层层分解。

四、主题开展,生、师、家、社多元联动

在主题“惠女服饰”家、校结合对笔者的触动还是很大的,家长和幼儿搜集了很多的惠女图片和实物,服装厂的家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学习现场和加工制作的原材料,经过一系列的主题开展,我班角色游戏“惠女加工厂”“惠安旅行社”面向福建省泉州市第三片区教研,幼儿的游戏经验,活动积累得到了教育同行们的好评。可见我们在开展活动的同时要积极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市场的调查、图书馆里的记录、上网查阅资料、请教别人……幼儿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尝试、去发现、去收获。让幼儿了解、接触大量的信息,还可以发动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资料的搜集,使我们的活动资料更加丰富。

主题活动的开展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有效利用家长资源,将各种活动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入手,制订切实有效的主题活动。主题探究活动,重在幼儿交流与合作,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处于交流、合作的状态,这无疑促进了幼儿的沟通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主题 篇2

让我们换上春装,像小鸟换上新的羽毛,飞过树林,飞过山冈,到处有春天的欢笑。

我看到地一只蝴蝶飞,他牵引着我的双脚;我高兴的捉住它,有爱怜地把它放掉。

我看到第一朵雏菊开放 ,我会禁不住欣喜的雀跃,小花朵,你还认得我吗?你看我又长高了多少!

来到去年叶落的.枝头,等待它吐出新的绿苞;再唤醒沉睡的溪流,听它唱歌,和它一起奔跑。

幼儿园主题教育形式的研究 篇3

幼儿园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集体活动、分组活动、区角活动、个别活动等等。集体活动能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有系统地、有重点地学习,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性。但是,在集体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使老师难以照顾到幼儿的个别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受传统的分科教学的影响,老师更多地采用集体教学形式而容易忽视与其他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最近我们所开展的主题活动较以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这种改变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让孩子亲身实践,在操作中探索、游戏。

对孩子而言,他们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要高于抽象逻辑思维。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采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比较直观的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操作,比跟他们讲解,理解起来要容易得多。有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句话很好地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直接行动思维接受知识的速度优于具体形象思维,更优于抽象逻辑思维。因此,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的机会,是帮助他们获得知识的最迅速、最便捷的途径。例如:在研究风的主题活动中,有关"风的作用和危害"的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因为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采用了一个幼儿比较感兴趣的方式,不再是老师进行灌输、讲解,而是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去体验。每个人手拿一个自制的风车在风中走、跑,观察风的作用,看风的大小等。通过自己亲身去体验,幼儿很快掌握了有关风的知识。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为孩子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被动的知识接受,为如今主动的操作、探索和学习。

二、开展区角活动,调动幼儿的兴趣,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结合新纲要的理念,提倡把分科的教学活动内容整合起来,将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重要途径,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积极性特别高。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兴趣非常浓。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内容整合在其中。例如,在有关春天的主题中,我们的美工角中提供了不少相关的主题材料,幼儿可以通过制作春天的桃花、树叶等象征性动植物,充分了解春天的特征。使得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又了解了春天的知识、又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幼儿的任何一种知识经验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我们的区域活动也应该透过游戏的形式,促进孩子多种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社会”这个大学堂的作用,利用多种形式拓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曾经看到过一则“麦当劳”的公益广告,描述的是一个山区孩子,每天走的几十里山路是他的体育课,妇女们哄孩子睡觉的哼唱声成了他的音乐课……。这则广告的目的是要号召人们伸出援手,帮助那些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使他们的知识经验拓展到生活环境以外。正如我们一直所说的,环境对人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但反过来一想,人的知识经验的获得也很容易受到环境的限制。山区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他们的知识获得和想象力的发展走不出山的包围,而如果城市的孩子始终坐在教室里,接受被动的知识灌输,思想也同样是狭隘的,和山区的孩子又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呢?

现在,随着我们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走出课堂的机会。在有关“汽车”的主题开展过程中,我让幼儿带来各种玩具车,让幼儿尽情地玩,孩子边玩边提问:这是什么车,那是什么车,有什么作用,还让孩子参观了自设的“儿童玩具汽车城”;当发现了两辆又象洒水车,又象油罐车的奇怪车辆,争论没有得出结果时,有的孩子们请教家长,有的孩子们自发走访了园林所,找到了“园林灌溉洒水车”的正确答案。

四、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动手材料。

通过对一些平时对班级的主题开展关心较多、并对孩子的探索活动支持较多的家长,和另一些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孩子主题探索活动支持较少的家长的比较,我发现:那些参与较多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更新得较快,教育理念更先进,教育方法也更科学。同时,这一部分幼儿对主题活动及其它探索活动的兴趣也明显增强了。他们的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开始积累一套属于自己的探索方法,相应的知识经验也日渐丰富。因此,我们将如何充分发掘家长资源放到了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通过“家园之桥”、“家园联系手册”等向家长宣传和介绍有关主题的内容及幼儿在主题活动中的反应情况等。还不时布置一些小任务,请家长在孩子回家后,协助和支持幼儿完成任务。如:在“食品加工”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启发家长让孩子观看大人烧饭、烧菜的过程,并为孩子作相应的解释,指导他们进行记录,并介绍给他人等。同时,请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乐意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家务事,增加孩子的生活经验,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从主题活动开展以来,我们逐渐将“家园栏”由幼儿园单方构建,推向了家园共建,展开以“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探讨。不少家长谈到了孩子在班级开展主题活动后的变化、自己在教育观念上获得的启示,以及是如何随之改变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给其他家长不少启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果说,教育专家和老师的介绍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话,那么,来自于家长自身实践和操作所积累的教育经验则更具有说服力,我们正是发现了家长的潜在资源,充分加以组织和运用,使得班级的“家园栏”形式变得更多样、互动性更强了,同时也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浅谈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 篇4

一、主题环境要体现主题活动

新教材《快乐与发展》中的活动内容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呈现, 主题活动和环境创设一直 相依相随 ,环境为主题而创设, 主题依靠环境更深入更具体的开展。因此,在创设班级环境前必须要确定主题。主题环境是班 级环境的 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它借助墙面及各个区域来展示主题活动的进程。将环境与主题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可以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玩一玩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因此,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 教师要根据主题的核心内容与要求, 来确定主题展开的基本线索与内容; 要变以往装饰性的环境为富有教育 价值的环 境 ;要将主题活动的内容融入到整个活动环境之中; 还要根据各主题的要求创设与主题相关的 各类环境 ,要让幼儿能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学习、生活、发展、提高,使环境的教育功能真正落到实处。如,在主题活动“变化的世界”开展前 , 教师就可开始搜集有关“变化”的资料,如幼儿成长过程的照片、小时候的衣服、青蛙生长图等,为主题活动的环境创设做好准备。教师还可根据主题活动不定期地更改环境墙饰, 为幼儿创设与主题相关的环境氛围。

二、主题环境要体现幼儿的参与

主题墙是主题活动预设与生成的产物, 墙面主要展示主题活动的内容。创设的主题墙应是动态的,应随幼儿的学习、活动需要而变化,应更好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和幼儿的主动发展服务。同时主题墙还应是互动的, 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家园互动”的有机结合和展现。因此,创设的主题墙要发挥启动主题、展示主题、总结主题的功能,引领主题、渲染主题氛围,深化主题、引导幼儿与主题互动,延展主题,展示幼儿作品。教师要让幼儿多参与环境的创设,在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观察其兴趣点和需求,激发他们创设主题墙饰的积极性, 这样才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才是对幼儿求知、探索欲望的支持与鼓励。在设计主题活动“古老的玩具”中,教师可一直注重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鼓励他们一起动手参与环境的布置。如,让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民间玩具,开办“老玩具展览会”;引导幼儿找这些玩具的特点 ,讨论制作方法,指导幼儿与家长共同完成老玩具的制作;在幼儿充分玩过自己 做的玩具 后 ,帮助他们把做好的风筝、风车等玩具做成吊饰挂在教 室的横梁 上等。随着活动的开展, 墙饰的内容不断丰富,这既创设了环境,又体现了主题活动,更促进了环境与幼儿、幼儿与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

三、主题环境要体现家长的参与

家长资源 是幼儿园 不能替代的,更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尊重家长,切实转变教育观念,要让家长认识到创设幼儿环境的重要性, 要激活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 共同创设一个和主题教育目标相呼应的环境,支持、引导幼儿和环境之间互动, 使主题教育课程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在活动中, 材料的准备是相当重要的,直接关系着活动的开展。教师可根据不同的主题, 指导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和主题 相关的资 料、制作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如,在开展“服装展销会”这个主题活动时 ,教师可结合服装设计的要求, 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相关的素材: 各式塑料袋,五颜六色的贴纸,毛线,布等,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制作。又如,在“我要上小学了”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在教室的墙上张贴幼儿熟悉的田字格,发动家长收集有关汉字的各种图书投放到图书角,供幼儿阅读;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即将要上的小学参观,并记录去小学的情况,将其粘贴在主题墙上等。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幼儿的积极性会很高,会更加踊跃。这样家长在参与中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同时还能感受到教师与孩子之间融洽的氛围,增强家园联系的密切性。

幼儿园小班主题环境的创设 篇5

浅谈幼儿园小班主题环境的创设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发展。通过对《纲要》的学习、实践和反思,我深深感受到了幼儿的发展就是在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因此,我们以互动式主题墙为主要切入点,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发展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主题环境与幼儿一日生活、教育教学以及家园间的多元互动,重视对主题环境的利用,尝试让主题墙“说话”,大胆在实践中诠释新纲要中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原则,让幼儿成为环境的主人,真正实现环境与幼儿间互动。

关键词:

幼儿园 主题环境 小班

正文:

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个性方面,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是幼儿每天会接触的,幼儿的身心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个性发展,无一不受到它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讲,班级主题墙已成为孩子们在园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班级环境一般都是由教师布置后,就基本保持不变,而正是因为这样统一的环境,幼儿没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失去了自主参与的机会;失去了应有的影响和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价值。

《纲要》中指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结合我园实际情况,我们根据教育目标和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了班级主题环境。

一、情感的渲染,智能的启发

瑞吉欧学前教育研究者曾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让课程的价值在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体现,把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性要素,让主题墙饰与幼儿的发展互动起来。教师要善于运用周围的环境,把各种资源整合起来。正如新《纲要》所说,要“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首先,环境的美化,可以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力求从尊重幼儿的审美兴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出发进行环境的创设。对于每一个教育主题的环境布置,我们除了用它丰富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幼儿外,也努力营造出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艺术美和富有童趣的美的氛围来感染幼儿。挂在班级走廊上的线描装饰画,如:《美丽山水》、《童趣世界》和我们教师精心制作的手工艺装饰,如《四季特色》、《热浪天空》等,使孩子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而在我们班级内,由师生共同制作完成的组合粘贴画作品,让孩子们体现了表现美,创造美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其次,班级环境创设可以增强幼儿对环境的了解,培养幼儿的了解,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美化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在我们班级的向阳处,我们开辟了种植区和饲养区,结合我班主题环境主题“海洋世界”,我们放了许多适合室内生长的水生植物和动物,如绿萝、马蹄莲、铜钱草、豆苗、金鱼、乌龟、泥鳅、蝌蚪、龙虾等,并在区角中设置了“爱心语录”,如“爱我,看我,别碰我”、“爱我,看我,照顾我”,让幼儿轮流照顾、观察,孩子们因此掌握了许多植物的知识。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对文字认识的不多,但也无法阻挡对动植物生长的兴趣,他们会自己动手绘画记录观察日记,记录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他们还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简单的播种,并参与浇水、除草、松土等劳动,在亲手种植的活动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植和饲养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幼儿从小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而利用自然材料组织幼儿进行了手工制作来装扮我们的班级,更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如用玉米粒、西瓜籽,开心果壳粘贴成各种小动物的形象;采集秋天的落叶加工制作成标本,或拼剪成各种图案;用橘子皮来做菊花;把各种蔬菜和水果进行造型,或变成一个有趣的动物,或变成一个可爱的宝宝。培养幼儿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的同时也使。我们的班级环境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着重于情感渲染的同时,我们还关注幼儿的智力启发,着眼于丰富幼儿的知识,增长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班结合教育目标和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发展水平创设于墙面的主题栏,内容丰富,有庆祝各种节日的主题,有爱祖国、爱家乡的主题,有反映四季特征的主题,也有孩子们所喜爱的绿色环保主题如:《绿色的世界》、《秋叶》、《我和动物做朋友》等。丰富的主题内容深深吸引着幼儿,他们不但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而且通过他们的参与布置和看看讲讲,也很大程度地获得了认知上的发展和语言的能力、动手能力的提高。孩子们在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学习、探究、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抓住兴趣点,呈现动态化过程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对自己的家庭较为熟悉,也比较感兴趣。因此在“亲亲热热一家人”的这个主题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观察自己家中有谁?有些什么?爸爸妈妈喜欢做什么?等等。然后与幼儿一起收集“家”中的一些物品(例如:全家福照片、娃娃喜欢玩的玩具、喜欢吃的糖果),最后营造了温暖的“娃娃家”,让孩子们在“家”中感到安全、自由;有玩伴、能活动。

随着幼儿不断发展,他们有条件也有能力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因此应关注幼儿的发现,关注幼儿自发生成的问题。环境创设应蕴含在幼儿的发现、关注点上。在班级区域的设置上,我留有幼儿自发形成的观察区,即幼儿觉得有趣、奇怪的物品都可以放置这个区中进行观察。

实录: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蝌蚪的?

为了布置班级自然角环境,我请孩子们带了各种小动物和小植物。这天,想请孩子们相互观察、欣赏各自带来的东西,就在这时一个孩子突然说:“老师,小蝌蚪变了”“老师,小蝌蚪会变成什么呢?”“它吃了什么东西会变身?”话刚音落,孩子们围在一起对小蝌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发现幼儿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价值,动物是幼儿生活中十分熟悉、接触频繁的,而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蝌蚪却日渐变少。于是我就有意识地在自然角里多放了一些小蝌蚪,还和幼儿一起定时观察蝌蚪的变化,记录蝌蚪的成长过程,以孩子们说我画图的形式记录。一时间里,整个教室就像个“科学观察室”,教师以欣赏的态度和幼儿一起观察,关注幼儿的提问,让幼儿积极讨论,发表意见,把个别幼儿的兴趣引伸为大家的兴趣,让幼儿对进一步探索“动物”产生了可能。

透过班级环境创设,可了解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看到幼儿学习的过程,看到不同幼儿在同一个活动中的个体反映,环境创设中幼儿们的学习热点。同时,也由幼儿的“关注点”、“发展情况”、“个体反映”、“学习热点”等再一次引发新的班级环境创设的主题、内容及形式。例如,我们在开展 “好玩的玩具”主题活动时,与幼儿一起布置了一个“玩具之家”,那里面的各种各样玩具都是小朋友从家里带来的。小朋友可以到“玩具之家”里找“玩具”朋友做游戏,当玩具没人整理时,“玩具”要找自己的小主人。在这个活动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幼儿对车特别感兴趣,但又不认识。于是,我们又产生了一个新的区角——“汽车部落”,以满足幼儿的兴趣,求知欲。

三、实现多元互动,共创成长之路 1.生生互动

陈鹤琴先生说:“室内布置应以幼儿的成绩为主,儿童画的图画、剪的剪贴、做的纸工、泥工和其他手工,都应该陈列出来,这样才可以鼓励儿童。”因此,每次在选择主题环境布置内容时,我不是将主题所需要的内容用同样的方法展示,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学习情况,来展示他们不同阶段的作品,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小班的孩子动手能力差,我提供糖纸让他们自己动手包“糖果”,在制作过程中,一些能干的孩子总会去帮助能力差的孩子,手把手教,手把手学。我还提倡给孩子自由支配的空间,让他们利用自由的时间去整理、布置活动室,使孩子们置身于环境之中,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把作品布置在主题墙中。我积极采纳和吸收孩子们的建议,并请他们参与到环境的创设中,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参与活动的机会,发展动手操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愿望,增强环境的保护意识。如在主题《美丽的春天》活动中,我让孩子们一起参与布置主题环境,在墙面上布置春天的景色,在的树上制作一根根柳条,并让幼儿自己撕、剪皱纹纸,再准备春天的蝴蝶、燕子、蜜蜂、迎春花等,为幼儿提供好需要的材料,引导幼儿了解春天里会有哪些小动物、小植物,让幼儿在这个情景中自我发现、自我探索,通过讨论、观察、操作,总结对春天的认识。由此可见,孩子活动后的成果,随时都呈现在眼前,而不是通过教师之手、教师之口,幼儿的成就感得到了鼓励和增强。2.师生互动

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常常需要实物和动作的帮助,他们的认知能力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他们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询问、提供情境或材料等手段来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将教育目标和内容物化,将期望幼儿获得的知识经验蕴含在物质环境之中,使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经验。

我为幼儿准备的材料是随着主题的深入、变化以及幼儿的操作、探索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内容和材料的不断调整和更新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方便:主题开展的前期准备,如:一些主题相关的资料投放,暗示孩子、引发孩子关注;也可以满足主题实施过程中小组化、个别化教育的需要;还可以是主题活动的延伸,如: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些生成的问题,有的可以把它转化到区域活动中来。当幼儿看到空空的主题墙面时,会产生想法并愿意和教师一起创设主题环境的想法,得到了教师的赞同和支持。作为教师,我也随时提出问题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如:我的手里有个吃剩下薯片罐,你们想想可以把它做成什么?一个孩子说可以成花瓶,大家异口同声的表示同意。“你们告诉我准备怎么做?”“你们需要一些什么材料?”讨论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后,我就鼓励幼儿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让他们主动收集有关资料,准备材料等等,激发幼儿布置主题环境的积极性。在这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主题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其次我们的角色要从原先的直接动手动脑者变为观察者、倾听者、支持者。幼儿在这活动中学到了手工、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随着主题环境内容的不断增加、不断变化,幼儿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

3.家园互动

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让他们成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成功者。在主题环境的展示中,我会有目的的安排一些让家长参与的内容,如制作各式调查表,请家长以彩色图画、文字和幼儿共同完;有亲子共同参与完成的手工作品,例如“美丽的海星”;请几张帮忙收集的图片资料、代幼儿用语言表达的文字撰写等等。这些活动都得到了家长们的大力配合,正是有了家长的参与,主题环境的展示内容更加丰富,孩子们获得的知识更加全面。如小班主题《亲亲热热一家人》活动中,我利用“三八”节在班级展开了“我爱妈妈——爱心贺卡”活动,提倡家长通过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爱心贺卡,充分发挥家长的聪明才智,通过她们的精心设计、巧妙制作,一份份精美的爱心和卡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让孩子试着讲述和妈妈一起制作的过程,用到哪些材料,表达想对辛勤、可爱的妈妈想说的话,把这些满载着爱的贺卡展示在主题区域中,布置成一道独特的主题墙饰。每每孩子经过,都会指着上面自豪地说:“这是我妈妈做的,可漂亮啦!”

总之,幼儿园主题环境的创设不再是强调“美化、绿化、净化”等外在装饰,也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手工劳动。我们应以幼儿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紧紧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共同创设幼儿所喜爱的并与之产生互动的环境。使它对幼儿在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隐性的影响,像海绵吸水一样融入幼儿成长的过程中。

【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 篇6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墙;布局合理;联动整体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以“幼儿发展为本”创设幼儿发展所需要的主题墙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许多幼儿园的主题墙饰的创设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班级环境创设由教师一手包办,墙面环境创设在内容上过多重视作品的精致、漂亮、完整;班级环境创设过分注重美的因素,而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班级环境创设固定的多、变化的少等问题。

我们该怎样创设一面真正能让幼儿喜欢、能积极互动,并能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主题墙呢?

一、合理布局,整体设计

(一)在时间、空间上整体设计

在时间上,教师根据当前课程实施内容来考虑“主题墙”的内容,我们可以先把这个学期要开展的几个主题的主体框架搭建好,再根据正在开展的主题内容,让孩子和老师一起丰富其中的内容,它可以和班级室内的其它环境创设相辅相成,保证幼儿生活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学习课程的过程相适应。

在空间上,教师根据班级墙面区域做好科学和合理的规划,哪些地方适合设置什么活动区域,哪一面墙面适合做主题墙,都要作好安排,保证结构的有序性。

在环境创设的理念上,抓住幼儿、环境和课程三要素,即幼儿的参与度要高,环境的真实性与审美要相结合,课程内容的针对性要强。

(二)在材料的使用上要体现环保性

在设置主题墙时利用环境创设来激发幼儿的环保意识,利用废旧和环保的材料来布置主题墙面。例如:在主题“土中寻宝”创设中,我们用废旧报纸粘贴在墙上,刷上褐色颜料,做出有泥土质感效果的蚂蚁窝,再加上孩子们画的小蚂蚁、小饼干、纸巾做出的蚂蚁蛋等,一个栩栩如生的蚂蚁公寓就呈现了出来; “在一起真好”主题中,我利用废旧泡沫制作了一面照片墙,将孩子们画的画和照片用工字钉按上去,既让主题墙常换常新,又减少了反复更换中材料的损耗。

(三)注意主题墙创设的延续性

主题墙面的创设内容不是一呈不变的,可以随时变化、增减。如随着幼儿兴趣需要布置墙饰,而又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是主题的变化而变化。在创设“主题墙”时不应一次性上墙,应考虑到主题墙设置的延续性,随着课程的进行、内容的深入而进行更换。例如:在主题墙“好朋友手拉手中”,首先,我们设计的是孩子们画的好朋友画像,但是小朋友们提出意见,觉得既然是好朋友手拉手,就应该有拉手的内容,让他们联系起来,于是,我们利用毛根穿起小朋友们画的画,将他们穿插在一起,显得更加适合“好朋友手拉手”这一主题。

二、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主题墙的创设中,我们应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主题墙与幼儿互动起来。多给幼儿一份信任、权力和鼓励,幼儿会做得更好,主题墙创设也能发挥其创设本身的意义。如在主题进行中,与幼儿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兴趣、意愿来布置主题墙,除了让幼儿以个人形式参与,还可以让幼儿以小组的形式参与,这样幼儿会更有信心,表达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大班主题活动“大自然的语言”中,幼儿较为困惑:植物、动物怎么会说话呢?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让幼儿自己去找资料。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们自己画图、涂颜色,父母在下面加以一段文字说明,不到两天,“大自然语言”就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孩子们从中理解了许多的语言:荷花盛开,夏天来到了;小蚂蚁搬家,告诉我们快要下雨了……这些神奇的发现,激发了他们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整个主题墙的创设均由幼儿、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幼儿是环境创设的主人,再也不只是游离于班级环境创设之外的欣赏者,更是环境的创造者。

三、让课程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主题墙就是园本课程,就是对目前幼儿所学课程最生动的演绎。要使主题墙彰显课程意义,教师是关键,它标识着教师的专业水平,虽然幼儿是主题墙创设的主人,但教师却是引导者,教师只有不断增强解读课程与幼儿发展之间直接与间接的能力,才能真正掌握让主题墙成为幼儿亲自经历的课程的技术。

四、让幼儿园成为一个联动的整体

班级是幼儿园课程实践中一个最基本的工作单位,它可以是相对独立的,也可以纵横结合成一个整体。“主题墙”不但是幼儿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更是全园幼儿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整体联动的理想场所。

各个班级在准备下一个“主题墙”时,提倡以年级组为单位集体研讨,平行班的老师彼此交换意见,有的主题可以各班独立创设“主题墙”,有的主题可以平行班级相互配合,一个班负责一至两个板块,并且幼儿作品交互使用。

同一年级组的幼儿可以相互观摩、欣赏、评价,不同年级组的幼儿也可以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看看其它年级组的主题墙。

幼儿园的主题 篇7

幼儿园课程整合, 是将构成课程的各个要素及有内在联系的不同领域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整合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趋势, 主要着眼于五大领域, 以儿童发展为本, 目的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确定一个教育活动的主题, 将各个领域有机结合后设计活动。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比较灵活, 可由教师进行预设, 也可由幼儿的兴趣生成, 还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确定。首先, 教师可以提前预设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 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其次, 主题教育活动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最后, 主题教育活动应充满趣味性, 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很好地满足幼儿“玩”的天性。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园课程的整合,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注重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是我国幼儿教育总的指导思想。传统单一科目的教学活动, 旨在让幼儿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样的教育活动只能加强幼儿单一方面的发展, 忽视幼儿发展的全面性。例如:主题教育活动“中秋节” (大班) 。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目标领域:语言。

(1) 知道中秋节的日期。 (2) 了解中秋节的风俗, 大胆表达并乐意与同伴交流。

活动二:《八月桂花遍地开》。目标领域:艺术、健康。

(1) 学唱歌曲, 理解歌词大意, 唱出歌曲的欢快节奏。 (2) 通过创编舞蹈动作表现歌曲。 (3) 轻声演唱, 和大家声音保持一致。

活动三:欣赏《静夜思》。目标领域:语言、社会。

(1) 有感情地朗诵所学古诗并理解含义。 (2) 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 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环境的寂静以及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做月饼。目标领域:综合。

(1) 通过观看录像, 幼儿了解制作月饼的工具、材料和制作方法。 (2) 积极体验亲自动手做月饼的快乐, 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3) 与同伴协调使用工具, 活动后共同清扫环境卫生。

以上主题教学活动目标涉及五大领域, 活动过程中将教师预设目标和幼儿活动生成目标相结合, 根据活动进程调整教学内容, 对幼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了幼儿的需要。

二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注重丰富性, 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

整合 (综合化) 作为教育内容的组织原则, 指的是加强内容之间、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帮助儿童把从各方面、各领域和先后获得的各种经验加以统整和贯通, 增强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和实施时, 尽量整合各学科 (领域) 的内容, 并且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 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才能引起幼儿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才能使幼儿学以致用。以“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为例:

活动一:快乐的中秋节。

教学内容: (1) 幼儿讲述有关中秋节的故事; (2) 老师根据情况, 鼓励幼儿将有关中秋节的故事叙述完整; (3) 老师叙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 幼儿根据叙述发挥想象画出月宫。

活动二:欣赏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教学内容: (1) 学唱《八月桂花遍地开》; (2) 学跳扭秧歌, 并根据节奏创编动作, 自由舞蹈。

活动三:欣赏古诗《静夜思》。

教学内容:

(1) 欣赏《静夜思》完整的电脑课件, 观察、交流和讨论画面, 理解古诗大意, 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教师叙述中秋节的由来:北宋太宗年间 (976~997年) 确定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中秋节, 又称秋节、丰收节、团圆节等。中秋节这天, 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中秋夜月亮升起时, 全家人要围坐在庭院里, 祭月、赏月、吃月饼、饮美酒。圆圆的月饼象征家人团团圆圆。 (3) 再次欣赏课件, 感受古诗中寂静的环境, 感受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4) 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四:做月饼。

教学内容: (1) 认真观看录像, 了解月饼制作的过程。 (2) 相互交流制作月饼工具的使用方法。 (3) 与同伴交流自己想象的月饼的样子。 (4) 游戏活动, 师幼共同制作月饼。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少放馅, 轮流使用制作月饼的材料和工具。) (5) 烤制月饼, 共同品尝做好的月饼, 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中秋节”主题教学活动的内容涉及各领域,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整合时, 不能简单将学科领域的知识简单拼接, 形成“大拼盘”。并且选择内容时将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平均分配或选择齐全也是错误的, 找到一个切入点, 注重幼儿的兴趣并与之生活相联系, 将所选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主题系列活动可以有效地利用各领域的特色, 将各个领域的内容配套结合并应用, 使幼儿在学习中自然地接受, 减少相关内容的重复实施, 提高活动效率。

三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注重以游戏为主, 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主题教育活动可以是以教师计划为主的教育活动, 也可以是以幼儿生成为主的教育活动, 但无何种方式, 在实施的过程中都应该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教师与幼儿是“对话”的伙伴关系。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承担着多种角色, 是集引发者、帮助者、支持者等为一身。例如, 主题教学活动“中秋节”, 活动一, “快乐的中秋节”活动中, 老师引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与交流中秋节的相关内容;活动二, 师生共同交流秧歌舞的动作, 教师帮助幼儿创编舞蹈动作, 鼓励幼儿自由跟随歌曲进行舞蹈, 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 游戏就是小孩子们的工作, 因此, 游戏作为有效的教育方式, 运用于幼儿参与的各项活动中。

幼儿通过教师创设的游戏环境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性的发挥, 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游戏中教师是幼儿重要的合作伙伴, 是幼儿的玩伴, 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将月饼做成各种形状, 解放幼儿的思维, 最后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香甜美味的月饼, 师幼感受着成功后的喜悦。

四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注重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发展

活动评价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推动活动进行, 在活动反思中促进教师发展。在实施中, 要从活动目标出发, 总结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的解决策略。特别是教师, 应该对照目标和结果, 反思过程、分析问题。将每一次的活动进行归纳, 形成新的工作策略, 并将工作经验推广应用,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中秋节”活动的目标之一是:了解中秋节的相关风俗习惯, 乐于大胆表达并与同伴交流。可是活动结束却发现有五六个幼儿不愿意与其他幼儿交流, 表现出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独自玩耍的现象。过后, 教师了解到, 这几个幼儿由于家长不重视, 没有认真地给孩子讲解关于中秋节的知识, 因此, 孩子对此几乎一无所知。活动之后的反思中, 教师总结出应充分地进行活动准备, 为目标实现提供必要的条件。

活动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幼儿的全面发展, 并不是单一地判断好与坏。首先, 活动评价应兼顾全面性和差异性, 《纲要》中明确强调“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防止片面性, 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 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因此, 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只关注幼儿的智育转向关注幼儿多方面的协调发展。通过活动评价让幼儿充分地发现自我、了解自我, 进而相信自我。其次, 活动评价应注重质性评价。所谓“质性评价”是指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 全面充分地阐释对象的各种特质, 以彰显其意义, 促进理解。教师在活动中可以对幼儿的活动进行细致观察, 并做观察记录, 特别是对细节应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合每位幼儿的特点提出解决对策或分析意见, 为幼儿的发展评价提供依据。

浅析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 篇8

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为幼儿进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围绕主题, 幼儿可以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作品、收集的资料、布置的过程、合作的体验等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法。健康指向的环境创设, 不仅有利于保证幼儿的生理安全, 还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健康, 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信。

本文中所指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是指在组织上, 以环境创设为中心;在内容上可能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学习领域, 及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的幼儿园主题活动。[1]也就是说, 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有以下几个特征:其一, 这类主题活动是以环境创设为中心组织的。其二, 这种主题活动在内容上并不一定包括所有的领域或发展方面, 而要视主题内容的倾向性而定, 另外还与教师对特定主题的理解以及实施中幼儿的表现有关。其三, 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活动本质上属于综合课程, 环境创设是其中的“线”或“纲”, 是一种有侧重的综合。

二、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一)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的不确定性

在我国的学前教育的教学大纲中, 虽然对幼儿园的环境建设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 但多是概括性的意见与建议, 没有具体规定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幼儿园开展环境的不确定性。通过调查发现, 绥化北林区的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大部分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往往成为主题活动的绝对主角, 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灌输自己的想法与理念, 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能及时与幼儿进行互动与交流。这样造成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没有科学的依据和参照标准, 活动也充满了教师的主观性。

(二)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内容不具有教育性

目前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划与制定, 所以在幼儿园实施的活动内容中很多都不具备教育性, 失去了其基本的教育意义。通过调查走访, 发现了这方面的一些问题, 如A幼儿园非常重视区角的构建, 其所开展的区角活动都非常有创意, 并且区角的种类也非常多, 逐渐成为了幼儿的招生宣传的招牌之一。但很多内容并不适合该年龄段的幼儿, 小班幼儿的智力活动区竟然摆放着没有拆封的拼图, 因为材料内容太复杂, 幼儿不感兴趣, 也就起不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如果没有从幼儿的实际出发, 不去了解幼儿的真实需求, 就不能及时得到幼儿的相关反馈的信息。教师在整体活动中仍然是主角, 教师按照成人的意愿设置区角, 缺少与幼儿必要的沟通, 幼儿对环境创设的内容不感兴趣, 即使再华丽的区角也会成为摆设, 丧失其教育功能。

(三) 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内容与课程割裂

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要素[2]。幼儿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始终来自于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且幼儿与环境相处的方式也直接影响教育的质量。我发现,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没有认清环境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很多教师认为环境的创设最关键的是考虑材料是否充足, 摆放是否科学、是否美观, 所在的场地是否够大等等, 她们很少去关心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和课程相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环境与课程的关系, 没有把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念具体实施到所开设的活动中, 造成了环境创设没有新意、一成不变或盲目地投放材料, 这都直接影响了教育的质量[3]。此外, 绥化市北林区很多私立幼儿园为了节约投放材料等成本, 使得环境创设的材料不足, 并且教师幼儿的观察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 并不能对幼儿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 创设的环境不能充分利用, 或者材料投放不足, 这都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达不到教学活动的目标, 起不到锻炼幼儿的作用。

三、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的改进策略

(一) 教师应从幼儿的视角出发, 制定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

针对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致使教育内容起不到教育幼儿的状况, 应该进行以下的尝试。首先, 教师应该以幼儿的视角对主题活动环境进行创设。教师在创设过程中, 不要过于强调成人意识, 不要主观地认为幼儿太小什么都不知道, 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选择主题内容或布置区角时要多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进行环境的创设。其次, 教师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让幼儿参与到主题的创设中。教师在布置区角时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所布置的活动室非常精致并富有观赏性、艺术性[4]。幼儿在进行主题教育活动时, 都小心翼翼, 生怕破坏了教师的劳动成果, 甚至有的幼儿还带有畏惧的心理, 致使其学习的欲望大大降低。因此, 要让幼儿充分融入到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充分行使小主人翁的精神, 发挥其想象力及创造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环境的创设, 使幼儿体会到布置环境的特殊感受, 幼儿在属于自己的环境中, 才能充满自信地参与其中,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 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 使之具有教育性

教师进行环境创设时还应注意主题内容应该不断变化发展, 除了前面提到的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创设以外, 还应根据季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节日、社会热点等情况对主题活动进行重新制定与变化, 增加主题活动环境的教育性。教师在把静态的环境变为动态的同时, 也要注意幼儿的适应程度和思想变化, 要不断提供适合的材料, 保持对幼儿的持续吸引力和关注力, 让幼儿对新的主题活动产生兴趣, 并积极互动, 从新的环境中吸收新的知识和经验, 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5]。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及兴趣, 不断地调整教学的计划和任务, 加强师生的互动, 动态地构建幼儿的感官和认知世界的过程。教师创设主题环境要对学前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掌握, 并且要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 结合幼儿的需要及兴趣, 将幼儿身边发生的人或事, 当下社会热点, 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 自然规律, 突发或意外事件等进行整理和加工后, 进行选材, 并创设环境。

(三) 教师应认清环境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

教师在创设主题活动环境时, 不应停留在表层, 而要使幼儿朝纵深方向发展。教师在创设的环境中, 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还应从深层次来探讨和研究所开展的活动是否和课程相关联。因此, 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 教师要尽量把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得丰富多彩些, 丰富的信息量能够有效地调动幼儿参加游戏的积极性。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所创设的内容中增加多元的文化信息、情感体验、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能力经验等。其次, 教师应该把课程设计的整体观念融入到所开设的活动中。教师所创设的环境应该具有启发性。环境中所提供的信息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要刺激幼儿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还要诱发幼儿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思辨与探索。再次, 教师要把环境与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与材料, 紧紧围绕课程设置, 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 这样不仅能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还能提高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摘要:幼儿园主题环境创设为幼儿进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先对幼儿园主体活动环境进行概述, 进而运用调查分析的方法, 分析得出绥化市北林区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存在着主题活动环境创设内容的不确定性, 不具有教育性, 与课程割裂等现状, 最后提出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创设的改进策略:从幼儿的视角出发, 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 变静态环境为动态环境。教师创设的环境, 不应停留在表层, 而要能使幼儿朝纵深方向发展等。

关键词: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

参考文献

[1]柏匡峰.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创设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2009 (4) .

[2]李久生, 谢志仁.论环境教育理念建构及其实践[J].教育科学, 2002 (6) .

[3]姚艺.我园主题探究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6) .

[4]吴立保, 张杰.论幼儿环境教育理念的提升[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幼儿园的主题 篇9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唤醒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幼儿的游戏, 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 还幼儿游戏的权利, 还幼儿游戏的天性。我们在游戏主题构建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从主题的产生、实施到主题的完成, 由孩子、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共同成就。

一、关注幼儿的兴趣, 寻找游戏主题的雏形

现代教育观提出:“以儿童发展为本, 关注幼儿的兴趣点, 捕捉幼儿的生成点”, 为幼儿园游戏注入了新的内涵。《纲要》中强调, 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 把握教育的时机, 提供适当的引导”。在探索游戏主题的实践中我们发现, 幼儿才是游戏主题雏形的提出者, 他们最初的想法有可能就是一个主题的雏形, 而孩子所喜欢的游戏主题有许多就来源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热衷的话题。

1. 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 源于幼儿生活的教育资源是广泛而丰富的, 教师应通过细致的观察, 从幼儿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入手, 生成游戏主题。如我园小班宋两宇小朋友特别喜欢小动物, 为了丰富班上的自然角, 他把家里饲养的小乌龟带到幼儿园, 让小朋友观察, 小朋友们开心极了。第二天又有一些孩子带来了小金鱼、小鸭子、小白兔等小动物。于是教师抓住幼儿感兴趣的“动物”, 生成了该班游戏主题“动物之家”, 设置了动物农舍、动物幼儿园、动物商店、动物医院、动物理发屋等游戏活动。

2. 从幼儿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入手

杜威认为, 只有在社会和儿童之间找到平衡点时, 幼儿对参与活动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大自然是教材, 大社会是课堂, 尤其是中、大班的孩子, 他们开始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 开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现象, 围绕幼儿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生成游戏主题, 更能满足幼儿参与社会的心理。在雅典奥运会结束和北京申奥成功之际, 大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奥运赛事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特别感兴趣, 他们常常谈论着“奥运”话题, 有的说:“王义夫射击得了金牌, 领奖时还哭哩!”有的说:“中国飞人刘翔110米跨栏夺冠啦, 真棒!”有的说:“你们知道吗, 郭晶晶跳水又得了一块金牌呢!”……于是教师抓住这一教育契机, 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认知程度, 生成了以“小小奥运会”和“足球之夜”为主题的游戏活动。

3. 从幼儿学习时的认知冲突入手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生活经验的限制, 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常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许多事物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 有时对事物的认识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一旦看到的现象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特点、生活经验相矛盾时, 幼儿的探究行为更容易出现, 并尝试用自己的行为寻求答案, 这种探索方式对他们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价值。《纲要》中反复强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 教师一定要珍视孩子的这种探究心理, 正视孩子的认知冲突, 并以此为切入点, 生成相关的游戏主题, 用来满足幼儿的探究欲望。如我园中班科学游戏“放烟花” (拍打雪碧瓶放皱纹纸做的“烟花”) 的游戏主题就来源于一节探索空气奥秘的科学活动, 虽然科学游戏“放烟花”跟孩子们司空见惯的放炮仗、放烟花是两码事, 但由于认知水平有限, 孩子们很难理解“压缩空气可以产生动力”的抽象原理。于是在生成的游戏活动中, 通过他们的亲自操作、不断探索, 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相关的科学知识。再如大班教师带领孩子踩高跷时, 发现有的孩子不满足已学的技能, 竟然自我创造, 踩出节奏, 更有甚者能随音乐踏出节拍, 翩翩起舞……教师及时捕捉到孩子的创意, 激发了自身的灵感, 一个兼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高跷迪斯科”游戏主题应运而生了。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 虽然最先是孩子带来了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 但这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构思, 更不是一个主题, 而要将这个构思最终演变成游戏主题, 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 能够关注幼儿的兴趣, 抓住一切教育契机, 适时引导幼儿发现、生成和丰富游戏主题, 将孩子在瞬间迸发的火花最终变成绚丽的烟火。

二、激发家长的参与, 丰富游戏主题的内容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 与小学相互衔接, 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游戏主题构建也一样, 教师要与家长建立经常性的联系, 通过接送交谈与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会、家园联系册等方式与家长沟通, 帮助家长认识到幼儿游戏的重要性, 以得到家长的配合与支持, 并主动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实现家园共育。

1. 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以往总有一些家长认为游戏纯粹是“玩”, 绝对不能和“学习”相提并论。究其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首先, 教师应帮助家长理解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在“家教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中, 邀请幼教专家以具体生动的案例向家长讲解游戏的价值和意义, 把游戏活动对家长开放, 让家长观察孩子在游戏活动时的情感体验、语言行为、交往合作, 共享孩子游戏的快乐。其次, 帮助家长与孩子建立良好的玩伴关系, 提醒家长平时要多花些时间陪孩子玩, 一起讨论游戏主题, 一起准备游戏材料, 一起玩耍等。家长的认识逐步提高了, 也不再反对孩子们的游戏了。

2.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

家长是重要的教育力量, 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 因此教师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游戏主题中诸多信息有些就来源于家长的收集。如我园中班实施“星湖汽车城”这一游戏主题时, 家长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有的家长从电脑网站上下载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图片, 有的把家里珍藏的关于汽车的邮票“贡献”出来供孩子们欣赏, 还有的制作了一本“我喜欢的汽车”的图书。除了利用好家长提供的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外, 还要有效地发挥家长的智慧, 激发家长一起进行活动的构思, 提出自己的设想, 探讨游戏中各个主题的实施与操作过程。例如游戏主题“星湖船舶”“瑞慈儿童医院”“星湖工艺坊”等都是在家长的协同设计下完成的。此外, 邀请有特长的家长参与游戏活动。如遥遥的爸爸在加油站工作, 就邀请他来园为孩子们示范讲解给汽车加油的步骤、方法等, 而后班上就开展了“加油站”这一新主题的游戏, 从而丰富和拓展了“星湖汽车城”这一主题下的内容。

三、通过教师的合成, 完成游戏主题的构建

《纲要》要求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而在游戏主题的构建中, 教师不仅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更是资源的整合者。如果说孩子最初的想法是一个游戏主题的雏形, 家长的资料收集是游戏主题的基础工程, 那么最终将它建成高楼大厦的是教师。

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孩子的思维往往是无目的的, 他们会想出很多很多千奇百怪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又常常是毫无关联的, 这就需要教师从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在搜集资料上, 家长往往是无条理地将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一股脑地送来, 而这些就需要教师一个一个将它们理顺, 同时进行有目的的删减。这样, 一个游戏的主题就是在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努力下的产物, 在这个三位一体的模式中, 教师是一个合成者, 将孩子点滴的水花变成活力清泉;家长是提供资料的协作者, 有时也是共同参与者;孩子是整个游戏主题雏形的提出者, 也是实施者。当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的时候, 教师又是将所有内容集合在一起的乐手, 通过教师适时的调节和调度, 演奏出一曲完美动听的乐章!

只有坚持三位一体的理念, 我们才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真正地发掘出孩子独特的探索方式, 构建一个孩子喜欢、符合孩子兴趣和需要的游戏主题。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唤醒我们要进一步认识幼儿的游戏, 了解并满足孩子的需要, 还幼儿游戏的权利, 还幼儿游戏的天性。我们在游戏主题构建方面做了初步的尝试, 从主题的产生、实施到主题的完成, 由孩子、家长、教师三位一体共同成就游戏主题。

幼儿园的主题 篇10

1. 意识上的缺失

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和新颖性, 在具体的应用中需要我们的老师予以较高的重视, 但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幼儿教师慢慢地形成了一种规律性的教学方式, 他们并不认为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取得的效果能够极大地超越自己长期采用的教学方式。从维护课堂的秩序而言, 这种区域活动是比较无序的, 这对于一些年龄较大的老师来说是比较无法接受的。即使部分老师意识到了这种区域教学可作为集体教学的补充和拓展, 是有效的, 知道区域活动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仍然注重集体式教学,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这种活动的主题凸显出来。

2. 幼师自身的不足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机构比较多, 连锁式的私立幼儿园随处可见, 对教师的需求量大, 难以请到素质较高的老师, 所以对于教师的招聘与选择放低门槛, 大部分的幼师没有经过系统性的培训, 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其教学经验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慢慢积累, 教师专业成长步伐缓慢, 因而无法有效发挥先进教学方式的优势, 对这种主题背景下区域活动的把握程度也非常有限, 这对于区域活动综合作用的实现十分不利。

3. 对活动的评价不全面

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比较模糊的, 教师的导向作用非常关键, 一旦被老师否定或批评, 会极大地打击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在活动的各个阶段中, 部分老师对于活动中的交流没有予以重视, 并且在后期的评价工作中也没有对于参与者进行详细的点评, 点评不全面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这样不仅削弱了幼儿的学习热情, 对于他们自信心的建立也会产生些许影响。

4. 活动前的材料准备不足

根据幼儿的需要, 在不同主题下提供的材料要求多样化, 许多材料都是家长为孩子准备的, 这对于活动主题的实现存在一定的不利影响。同时在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也是不合理的, 大部分情况下幼儿园区域活动都被视作普通活动来组织, 对于活动难易度的控制也存在较大的不足。

二、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

1. 重视教师培训

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成为幼儿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因人施教, 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教师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就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形成与时俱进意识并进行专业技术训练, 建立和形成较为全面的对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的认识, 从而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要定期地进行教学问题的探讨, 加强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 提升教师们的整体水平。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 促进良性的教学竞技活动全面开展。

2. 重视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多样性

区域活动材料投放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活动主题的实现, 材料的有效性、多样性、完整性和趣味性,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如进行“家乡的竹子”主题活动时, 根据这一主题可设一个“竹艺轩”, 在这个区域里, 老师提供各种形状的竹子 (条形的、细长的、圆筒的、片状的等) , 形成了一个由材料库、生产部、装饰部、包装部、销售部及展示厅等所组成的区域。在这一大的区域里, 区域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而有效。孩子随自己的兴趣进入不同的区域, 有的孩子在生产部制作工艺品, 有的孩子对做好的工艺品进行涂色装饰, 有的孩子进行外包装工作, 还有的孩子对成品进行销售……我们把幼儿的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相互联系, 有目的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有效的、富有趣味性的区域活动材料, 使幼儿在游戏中掌握主题活动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3. 重视有效的活动设计

区域活动中, 幼儿是处于主动地位的, 正是因为区域活动的这种自由活动性,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去选取适合自己、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进行参考。因此, 在活动中, 他们时常会偏离教师预设的活动方式, 按照自己的想法与同伴进行活动。这个时候, 在活动中就会存在许多预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 因此要进行有效的主题设计及详细的活动安排。如进行“节约粮食, 从我做起”这一主题活动, 开始把活动区域设计在园内的蔬菜种植区, 然后再转移到活动室内。在种植园地, 组织幼儿分组进行除草活动, 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身体力行的劳作, 时间控制在二十分钟以内, 小组每人可以轮流感受除草浇水的乐趣及其中的辛苦。活动结束后进行谈话, 说说感受。回到活动室内进行分区活动, 可播放准备好的《悯农》视频, 观看完毕后引导学生进行内容的叙述, 让他们讲讲观后感。可阅读有关图书, 进行交流, 还可以进行有关游戏, 等等。

4. 重视活动中的控制

在区域活动中, 教师应该以一种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态度进行适当指导, 从而使自己能够融入幼儿, 融入幼儿的活动当中, 满足孩子在成长中的需要。所以, 教师在指导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 一定要适时、适宜、适度, 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需要保障活动中的安全。在家长参与的情况下, 可以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更好地让幼儿融入活动的氛围中去。控制好活动的进程, 时间过长或者过短都是不可取的。

5. 重视经验的分享与活动的评估

有效的评价对于活动成果的实现也是非常重要的, 这种评价可以通过教师、幼儿与家长不同的主体来进行。给予幼儿充分的表达情感的时间与机会, 可以通过自我剖析和评价他人的方式来进行, 这对于幼儿的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 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对学生个人认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主题背景下的活动可以是多姿多彩的, 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各阶段的手工、绘画、剪纸等作品的展示, 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园内的生活状况, 可以让家长在家长日或者是开放日来进行欣赏, 并予以评价, 鼓励家长适当地提出建议, 这些也是促进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提高的重要措施。教师可以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形式与内容上的改进, 以此来实现有效的策略转变。

三、总结

区域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是实现幼儿教学效率提升的有效途径, 但是要想在相应主题背景下确保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进行, 需要我们的老师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作为一种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应用得较为广泛, 但是对于这种方法策略的研究仍然要坚持下去, 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出其真正的优势。

摘要:主题背景下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一般是指以主题为背景、以区域为活动形式, 教师依据主题目标, 有目的地创设与主题相关联的区域,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从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 在玩中学, 学中玩, 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与发展, 它对幼儿初级阶段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对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并对主体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策略展开了初步的研究, 以便更好地发挥出主题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真正价值。

关键词:主题背景,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庄宏玲.幼儿园区域活动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 2011, (5) .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选择与拓展研究 篇11

一、主题内容的选择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目前,幼儿园现行课程,就主题内容而言,已经选择了对幼儿发展有利的、有意义的主题内容,充分让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建构知识。

(一)整合多种优秀幼儿教育课程

在新课程实施中,以现行的建构式课程为主、以幼儿园课程为指导、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为辅,采取三结合的方式,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拓展主题内容,加上师幼共同构建的主题活动,可以说,这些优秀幼儿教育课程的有机整合使教学更具广阔的背景和多元观点的支持。

(二)把握各种教育契机

日常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1.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确定主题。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活动的倾向,是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声音,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并衍生出有意义的主题。主题以幼儿的兴趣为切入点,活动内容要切合幼儿的需要和探究欲望,使幼儿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结合节日、季节的变换确定主题。在确定主题时,教师应充分挖掘节日和季节里所隐含的教育价值,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3.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最近发展区确定主题。主题选择的内容资源比较丰富,孩子熟悉的、容易接触的、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这样,教师就容易利用这种资源组織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果活动内容跟幼儿生活相距甚远,他们一点经验都没有,又何来拓展经验和视野之谈?

二、主题内容的拓展

主题确定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以该主题为中心拓展。在拓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又要注重教师的支持、帮助及引导作用。

(一)幼儿当前的兴趣和需要

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关注、帮助幼儿探索、实践,从而找到幼儿能力发展的切入点。秋天到了,草地上的昆虫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由此在“秋天”主题活动中引导幼儿开展观察比较、制作标本、区分益虫害虫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在丰富幼儿有关昆虫方面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积极探索的精神,提高了动手能力。在两周的时间里,孩子们在和同伴、父母、教师的共同参与中了解家乡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特产和美味小吃等。

(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户外活动期间,有孩子在走廊上拣到了一个塑料袋,“老师,谁的塑料袋乱扔?”保护环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况且塑料袋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对塑料袋的处理和利用是生活中一个实实在在有意义的问题。

(三)幼儿身边的本土资源

新《纲要》明确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空间。强调了对本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调了以当地社区文化历史场所和社会生活作为教育资源,让幼儿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本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此,可以利用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或身边的资源来丰富幼儿园的主题内容。

三、实施过程中的感悟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也走向“以目标的发展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多样性和评价的实践性”为特征的多元、开放的改革之路,幼儿不再是课程的受体,而是课程的主体。所以,在选择和拓展主题时要把握好两点:

(一)处理好主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和生成的主题内容各有其优势。预设的主题活动教师考虑得较为周密,活动组织的计划性、针对性较强,能按预设内容有条不紊地落实目标。生成的主题活动,教师能较好地尊重幼儿的意愿,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幼儿强烈的探索欲望,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由于生成活动创造空间余地很大,对教师综合素质水平要求很高,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二)处理好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关系

兴趣是生成活动的前提,当发现幼儿都对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可确定这一发现有生成主题活动的可能性。

总之,在实施主题内容的选择与拓展的过程中,有效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身边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以促进幼儿的最大发展,是我们选择与拓展幼儿园主题内容的宗旨和前提。但同时也要慎重行事,切忌牵强附会。

幼儿园的主题 篇12

一、挖掘本土资源, 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教育主题活动

杜威认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我们应从自然界和社会中来开发、挖掘有用资源, 与课程进行完美结合。随着幼儿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不断发展,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创新、生态、开放等理念的重要性, 在课程的改革中应不断进行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我们应从实际出发, 结合自身的条件, 有选择性的制定工作计划, 并严格执行。就新课改的主题活动而言, 必须挖掘具有特色的本土资源。目前对多数幼儿园而言, 如何正确认识本土资源并合理利用它成了问题所在。我们认为, 在新课改的发展中, 应以原本课程为出发点, 再结合现实生活状态, 让幼儿通过幼儿园的本土主题活动来更好地认识自己家园、感受家乡文化、了解家乡资源, 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 来引导幼儿更好地认识祖国的美好河山, 领略祖国的丰富文化, 了解家乡以及祖国的发展, 萌发幼儿的爱国情怀。因此幼儿园本土主题活动挖掘与开展的前提是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 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前提下, 以民族文化、本土资源为主导, 让幼儿通过自己对社会的探索认识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机地结合, 来制定幼儿新课程的教育内容。例如, 在我们临泽县的幼儿园, 我县被誉为“枣乡”“玉米制种大县”“戈壁水乡”等, 人文资源自然景观十分丰富, 有国家级地质公园———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大沙河风景名胜区, 国家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香古寺、双泉湖水利风景区、梨园口战役纪念馆等一大批人文自然景观, 有临泽人民喜爱的母亲河———黑河等。因此我县的幼儿园应充分利用拥有的这些资源, 进行活动主题的挖掘开发, 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家园, 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逸事等, 充分了解家乡的特色, 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 丰富拓展他们的生活知识和经验。

二、挖掘具有本土特色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

在幼教事业发展迅速的今天, 教材的制定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 将社会发展趋势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寻求一套最适合方案。我们在进行本土主题活动课程的制订中, 应选择多元智能的理论, 从主题背景出发、设定目标、开展主题活动。具体流程如下:第一, 在选择活动主题时, 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探索兴趣, 通过寻找资料的方式, 确定主题脉络;第二, 做到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 再进行主题的扩展;第三, 开展具有本土文化的主题活动, 根据教育领域的要求、幼儿的兴趣爱好与实际结合制定主题;第四, 主题融合, 在开展主题的探究活动过程中, 应不忘发现、挖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开展与之相应的主题活动, 并进行融合;第五, 评价主题, 幼儿教师应分析、讨论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 总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可接受程度, 并进行活动难易程度与合适与否的评价;第六, 提升主题, 幼儿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丰富、扩展, 使活动的主题更能贴近孩子的兴趣和教育领域的需求, 制定出合适的主题方案。

主题设定成功后, 我们应定位好其目标, 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的研究和活动的组织, 遵循互动原则, 根据幼儿的整体水平、能力和兴趣爱好设计主题活动。应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学段, 排出不同的内容, 供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展活动, 并做到资源共享。与此同时, 我们应做到主题活动的丰富化、趣味化、多样化, 并设立生活体验中心, 做到多学科整合, 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并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以此提升园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效果。

三、幼儿园本土资源主题活动开展的意义

本土主题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展, 在提升幼儿学生的整体能力和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的同时, 也强化了幼儿课程的创新, 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幼儿园本土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幼儿的需求和兴趣为根本,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增加了幼儿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可以自己解决在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最终达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其二, 本土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让幼儿更加了解自己的故土, 激发了他们的爱乡、爱国情怀。其三, 本土主题活动本身是以本土特色资源为载体进行的, 在主题活动的开展中, 让幼儿充分和自然界进行了互动。其四, 本土主题活动的开展, 做到了将幼儿园和家庭的融合, 家长这一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多数家长懂得了在课下如何教育孩子, 如何和孩子正确、科学地互动, 达到了家长、教师共同教育的效果, 从而拓展了幼儿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四、总结

幼儿园本土主题活动在挖掘、开展的过程中, 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 道路曲折,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在工作中不断反思总结, 创新工作方法, 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和教育能力,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发展需求。我们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 做到了教育领域需求与本土文化的结合, 幼儿兴趣与特色主题的结合。幼儿园本土主题活动的开展不仅提升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升了幼教行业的教学质量, 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张华武.幼儿园本土主题活动挖掘与开展的探索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4 (2) :19-22.

[2]杜利娜, 蒋美华.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社会学审视——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J].学海, 2015 (5) :39-43.

上一篇:长风破浪下一篇:专家支招黄昏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