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一体化设计

2024-11-11

建筑一体化设计(精选12篇)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1

1 气候特点

1.1 热工分区

气候条件是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设计的不同要求。对于炎热地区来说,建筑需要通风、遮阳和隔热,建筑设计的侧重点是想方设法将室内的热量排出、阻止室外的热量进入。与炎热地区相比,寒冷地区的建筑设计则大不相同,建筑需要尽量保持室内的热量,阻隔室内外之间热传递。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过渡季节短,属于特殊的气候带;从地理上来说,夏热冬冷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岭以北、黄河以南的地区,该地区的分区指标是:累年最冷月平均温度为0 ℃~10 ℃,最热月平均温度25 ℃~30 ℃,日平均温度不大于5 ℃的天数为90 d,日平均温度不小于25 ℃的天数为40 d~110 d。GB 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物的设计要求是: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1.2 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夏热冬冷的部分地区室外风小,阴天多,因此需要从提高住宅日照、促进自然通风角度综合确定窗墙比。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居住长期的生活习惯,人们普遍有开窗通风的习惯,不仅能够愉悦身心、享受与大自然沟通的快乐,加强通风还能将室内的热量带到室外,降低室内温度,减少空调采暖设施的开启时间,降低建筑能耗。

由于该地区夏季太阳辐射强,持续时间久,因此要特别强调外窗遮阳、外墙和屋顶隔热的设计。值得指出,仅仅按照《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中的规定(屋顶和东、西墙内表面温度保证其内表面最高温度低于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进行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墙的隔热设计还远不够。建议在技术经济可能的条件下,通过提高优化屋顶和东、西墙的保温隔热设计,尽可能降低这些外墙的内表面温度。此外,还要利用外遮阳等方式避免或减少主要功能房间的东晒或西晒情况。

2 建筑遮阳与外遮阳

在苏J 33-2008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中,根据外遮阳不同形式,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水平式、垂直式、面板式、格栅式、综合式和自然绿化(见表1)。

3 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3.1 气候的适宜性

气候是影响建筑环境的最主要因素,外墙保温和控制建筑窗墙比都是为了降低气候对建筑环境的不利影响。建筑遮阳的目的无外乎也是将恶劣环境对建筑环境的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所以,不论建筑遮阳采用的是哪种形式(活动式、固定式),都必须考虑到气候对建筑环境的影响,要求遮阳产品对气候有足够的适宜性,其中环境的变化指的是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和白天、黑夜的更替、太阳照射、气温、阴雨的变化等等。

3.2 外遮阳的类型

1)因地制宜。

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建筑遮阳不能一味地将热量阻挡在外,否则建筑冬季无法获得需要的热量。建筑设计时,在考虑建筑遮阳的同时,采光和保温也需要考虑,建筑遮阳的设计不能遮挡冬季阳光进入室内。与此同时,夏热冬冷地区的范围十分广泛,在该地区内部,不同省份的气候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遮阳形式还得依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尽量采用合理的遮阳设计方案,例如,成都地区,常年光照强度很低,采用遮阳设计有点不合时宜。 湖北、江苏地区的学校、老年公寓、低层建筑可以考虑采用墙体绿化遮阳的形式。

2)平面布局。

在小区的平面布局规划时,本着避免建筑主要房间受到夏季强烈太阳辐射影响的原则,卧室、客厅等主要房间必须避免开设大面积的东向和西向外窗。同时,规划时利用建筑物之间的相互遮挡,减少夏季阳光射入室内,可以减少遮阳构件的使用。建筑物的纵轴,也应当尽量为东西向或接近东西向,最好把大多数房间安排为南北向,从而避免受到西晒。

3)遮阳效果与经济性的平衡。

除了建设行业行政部门的强力推动,房地产企业的主动行为对遮阳产品的大范围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合理的价格是遮阳产品能否得到有效推广的重要影响因素,类似于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定位和资金投入一样。有些性能最优化的遮阳设计和产品,如果性价比不高,则难以得到推广。

3.3 遮阳产品与建筑的结合

建筑产业化之后,由于工种的分离,遮阳设计与建筑整体设计的分离,也给遮阳产品的推广应用造成一定的现实困难。遮阳产品的生产厂家在材料选择、造型尺寸的设计方面,往往缺乏与建筑师们的沟通,厂家设计出厂的产品不容易得到建筑师的认可。如果先由建筑师根据不同建筑的特点,提出所需要的遮阳产品形式,再由厂家设计、生产,对于推广遮阳产品具有重要作用。

3.4 技术的合理性

目前,高技术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在建筑设计和遮阳设计中,也出现了某些“高科技”产品,例如采用计算机控制、太阳能转换、光电信息等等。笔者认为,不论是高科技产品,还是非常简陋的产品,只要能起到改善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的作用,就应当加以推广利用。

3.5 功能的兼容性

当然,最后来说,建筑遮阳的使用最终还是为了提高建筑居住的舒适度,遮阳不能仅仅是遮阳的功能,遮阳产品的采用不能影响建筑其他基本功能的满足,例如视野、采光、保温、通风、隔声等等。遮阳的设计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的各种需求,提出能够协调各方矛盾的、综合性能最优的遮阳措施。

4 结语

当前,建筑物的运行能耗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建筑遮阳是控制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环境质量、改善居住空间的有效手段。笔者以夏热冬冷地区建筑为例,分析了遮阳产品在推广应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最后提出了该地区建筑遮阳和建筑一体化设计的策略,期望能够对建筑遮阳的有效使用有所借鉴。

摘要:分析了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的要求,介绍了建筑外遮阳六种形式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从技术的适宜性、遮阳的艺术性、遮阳功能的兼容性和气候的适应性等方面论述了合理的建筑外遮阳与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期有效控制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环境质量。

关键词:外遮阳,整合设计策略,适宜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站.06系列江苏省工程建设标准设计图集:建筑外遮阳苏J33-2008[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GB50176-9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S].

[3]江亿,林波荣,曾剑龙,等.住宅节能[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2009[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5]谭崇裕,林新峰.住宅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思考[J].山西建筑,2011,37(31):179-180.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2

一、总 则

(一)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专项资质设甲、乙、丙三个级别。

(二)建筑装饰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建筑装饰装修和室内外环境设计,及相关配套的建筑、结构、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等的设计。

二、标 准

(二)乙级

1、资历和信誉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企业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

2、技术条件

(1)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应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不少于6年从事建筑装饰设计经历,主持过中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2项,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企业的主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的专业和数量,应符合“主要专业技术人员配备表”的规定。其中,非注册人员应参与过中型建筑装饰工程设计项目不少于2项,具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2)有较完善的质量体系和技术、财务、档案等管理制度。

三、承担业务范围

(二)乙级

可以承担1000万元以下的建筑装饰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设计。

建筑装饰装修设计施工一体化资质

二级

1、企业资信

(1)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

(2)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并有相应的经济实力,工商注册资本金不少于500万元,净资产不少于600万元;

(3)近五年独立承担过单项合同额不少于500万元的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或施工或设计施工一体)不少于2项;或单项合同额不少于250万元的装饰装修工程(设计或施工或设计施工一体)不少于4项;

(4)近三年最低年工程结算收入不少于1000万元。

2、技术条件

(1)企业技术负责人具有不少于6年从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经历,具有二级及以上注册建造师(注册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项目经理)执业资格或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2)企业具有二级及以上注册建造师(结构工程师、项目经理)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人。

3、技术装备及管理水平

(1)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及固定的工作场所;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3

摘要: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化程度高,可以容纳的信息量大,协调能力强,能显著提高建筑设计质量和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本文结合建筑信息模型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建筑信息模型在建筑结构一体化协同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建筑结构设计;应用

前言

在建筑设计中计算机成了建筑师主要设计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在这种新兴的设计方式中,设计人员逐渐发现计算机并不只是一个设计工具,还具有强大的功能帮助建筑师更出色地做好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应用的信息技术也从最初的计算机辅助绘图发展到协同设计、虚拟现实等多个方面。

1.建筑信息模型基本理论

1.1建筑信息模型概述

建筑信息模型,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是对该工程项目相关信息详尽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模型是数字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直接应用,以解决建筑工程在軟件中的描述问题,使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并为协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应用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支持项目各种信息的连续应用及实时应用,这些信息由数据库统一管理,质量高、可靠性强、集成程度高而且完全协调,大大提高设计乃至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显著降低成本。同时从设计阶段开始,也可以使建筑工程更快、更省、更精确地进行,同时使各工种配合得更好,减少了图纸的出错风险.从而实现在低成本下产生出一个更好的设计。而长远得到的好处已经超越了设计和施工的阶段,惠及将来的建筑物的运作、维护和设施管理,并实现可持续地节省费用。

1.2建筑信息模型的技术特点

总的来说,基于建筑信息模型的建筑设计软件系统融合了以下两种主要思想:

1)在三维空间建立起单一的、数字化的建筑信息模型,建筑物的所有信息均出自于该模型,并将设计信息以数字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以便于更新和共享;

2)在设计数据之间创建实时的、一致性的关联,对数据库中数据的任何更改,都马上可以在其他关联的地方反映出来.这样可以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2.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

2.1参数化设计

在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基于BIM的参数化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数化建模

参数化建模已经成为BIM的核心特征。由于现代审美观念的转变,建筑多采用复杂的自由曲面,或者与地形结合,起伏复杂,空间定位关系较难处理。通过BIM的参数化建模可以解决这类问题,工程师可以通过定义参数值及参数关系,在不同的参数化间施加一定的能够被系统自动维护的约束,从而创建结构形体,形成关联或连接,以此来处理空间关系。

(2)创建结构分析模型

BIM模型除包含建筑结构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还包含结构分析信息。在创建结构实体构件时,BIM将自动生成分析模型。建立包含杆件拓扑信息、刚度数据、节点信息、材料特性、荷载分布、边界支撑条件等信息丰富的有限元结构信息模型[1]。

BIM的分析检查功能可保证结构分析模型的正确合理,再通过软件接口导人到专门的结构分析软件中,经过计算分析调整构件材料、尺寸以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然后链接BIM模型,及时更新。

(3)多方案优化设计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在处理建筑模型的过程中,一般会探索多个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概念上的工程设计,也可以是详细的工程设计;基于BIM的参数化设计技术使用设计选项,允许设计师利用一个模型并发研究多个设计方案。在进行量化、可视化和假设分析时,可以在模型中关闭或开启设计选项功能,使其提供给客户不同的选择方案。在达成协议后,便可指定其中一个作为主设计方案。

2.2协同设计

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的完美融合提高了建筑设计效率,并使得设计质量更高。尽管协同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建筑师和工程师的脑海中了,然而对于协同设计的涵义及内容,以及它的未来发展,人们的认识却并不统一。协同设计可以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专业设计人员通过网络协同展开设计工作。协同设计是在建筑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建筑的传统设计方式必须改变的背景下出现的,它也是数字化建筑设计技术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目前我们所说的协同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设计沟通交流手段,以及设计流程的组织管理形式,它包括:通过视频会议、网络消息等手段,使设计团队成员之间跨部门、地域进行成果交流、开展方案评审或讨论设计变更;通过CAD、Revit文件之间的外部参照,使得工种之间的数据获得可视化共享;通过网络管理软件,项目组成员以特定角色登录,可保证成果的实时性及唯一性,实现正确的设计流程管理;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使设计者能够获得统一的设计标准;针对设计行业,开发出基于CAD平台的协同工作软件等。

BIM的出现,从另一角度带来了设计方法的革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二维设计转向三维设计;从单纯几何表现转向全信息模型集成;从线条绘图转向构件布置;从离散的分步设计转向基于同一模型的全过程整体设计;从各专业单独完成项目转向各专业协同完成项目;从单一设计交付转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支持[2]。

BIM技术与协同设计技术将成为互相依赖且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是BIM的核心概念,只需输入一次构件元素,各专业共享元素数据并可用不同专业角度操作该构件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协同已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BIM技术为未来协同设计提供了底层支撑,大幅提升了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BI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也是新的工作流程及行业惯例。

未来的协同设计,将不再是单纯意义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将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方的集体参与,从而带来综合效率的大幅提升。

2.3建筑信息模型在协同设计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1)设计人员按照协同设计系统授权分工进行工作。

在项目中每个设计人员的工作重点不同,关注的内容也不相同。因而在系统中各自的权限也不相同,彼此需要通过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每一个设计人员侧重于对某一局部负责,根据总体安排来设计图纸、修改图纸。由于大家都是在网络上工作。所有的设计图纸都需要上传到系统的服务器,系统也会将你的设计图纸和设计变更内容自动告知团队中相关成员,供他们在设计时对照参考,避免发生冲突。团队内部每个人需要彼此尊重,互相配合,推动设计整体协调发展。

(2)协同设计要求在统一标准指导下进行

建筑设计信息对建筑设计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参与到协同设计中的设计人员、相关专业、各参与企业掌握的信息资源各不相同,如何将这些信息整合。实现信息资源组合的优势以提高设计质量很有必要。在这种整合过程中,該如何将信息分类、转换、交流。必须要在统一的标准指导下进行,否则这些资源优势发挥不出来[3]。

在没有实行协同设计前,由于各人的设计习惯不同,对实行协同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阻力。因此,进行建筑协同设计必须事先制定相应的标准,这个标准不仅包括制图标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工作流程的规范。正是由于标准统一,各种优势资源才能通过协同设计平台联系起来,共同工作。

3.结语

BIM是一个在计算机上建立起的信息化三维建筑模型,因此BIM十分适合于协同工作的模式。BIM可以使各个专业在同一个模型上进行设计工作,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需要注意的是,BIM不只是给设计人员提供一个三维实体模型。同时还提供了一个包含材料信息、物理性能信息、工艺设备信息、进度及成本信息等信息丰富的数据库,正是这些信息,为各个专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各种计算分析提供了方便,使设计做得更为深入,更为优化,从而提高了建筑协同设计的水平,为控制整个工程的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孙澄,邢凯,韩昀松.数字语境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初探[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01).

[2]刘照球,李云贵,吕西林,张汉义.基于BIM建筑结构设计模型集成框架应用开发[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7).

[3]麻曼,吴琼.创建自由形体建筑的建筑信息模型[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02).

作者简介:

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探讨 篇4

光伏建筑一体化是将先进的光伏发电技术应用到建筑的制冷、采暖、照明、家电、炊事等能耗活动中,使光伏元器件及系统与建筑物相互结合、融为一体,成为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简称光伏系统,即PV系统)的光伏模块具有双重功能,既作为建筑外壳取代传统建筑外围护材料,也作为发电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常常比需要单独、专用、多系统的光伏系统整体成本更低。同时,光伏建筑一体化减少了矿物燃料的使用和对臭氧层气体的破坏,增加了建筑的趣味。

2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一般应考虑:

(1)认真考虑节能设计意识的实践采用,减少建筑能源需求的节能措施。这将提高舒适度和降低成本,也能为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负荷提供更大比例贡献。

(2)在公用设施光电互动系统和单独光电系统间加以选择。绝大多数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将与公用设施电网联网,储存和备用电力。该系统应预计满足业主的目标(一般由预算或空间限制所定),而且变流器的选用必须与公用设施需求配匹。

一些“独立”的光伏动力系统单系统(包括单独储存系统)必须预计满足高峰需求和建筑最低的电产目标。为避免过度预计异常或偶然高峰负荷的光电电池系统,后备发电机是常用的,这种系统有时被称为“光电混合”。

(3)转移高峰:如果建筑的高峰负荷与光伏阵列的高峰发电量不匹配,可以适当经济地将电池与电网连接,以抵消最昂贵的电力需求期。这一系统还可以作为不间断的电力系统(UPS)。

(4)提供充足的通风:光电转换效率因提高运营温度而降低。事实上在模块后散热允许适当的通风,晶体硅光伏电池比无晶硅超薄片转换效率高。

(5)评价使用混合光伏太阳能加热系统:作为优化系统效率的一种选择,设计师可以选择捕获和利用太阳能热资源开发通过模块的热,对通风形成空气预热,这在寒冷天气很有意义。

(6)考虑采光和光伏收集一体化:在两层玻璃间使用半透明超薄膜模块或晶体模块与惯用空间电池,设计者可利用光电创造独特的采光墙、屋面、天窗光伏系统。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也可帮助减少不必要的冷却负荷和与昂贵的大片建筑玻璃窗相关的强光。

(7)光伏模块与遮阳装置结合:光电阵列视为“眉毛”,或者在建筑可见玻璃区域之上的遮阳篷提供适当的被动太阳阴影,当光影被视为是综合性设计方法的一部分时,冷冻机容量往往可以更小,需冷却的周边范围减少甚至取消。

(8)当地气候及环境设计:在阵列产出方面,设计人员应当认识到环境、气候的影响,冷的晴天将会增加发电,热的阴天将减少阵列产出。①光反射到阵列表面上将增加产出;②阵列设计必须抗潜在的风、雪荷载条件;③正确角度的阵列将会较快地消去雪荷载;④阵列在干旱、风沙,重工业,交通(汽车、航空)污染环境下,需要清洗以限制效率损失。

(9)地址、规划用地和方向问题:在设计阶段,确保太阳能阵列将获得最大的太阳照射,不会被工地障碍物(如附近的建筑物或树等)遮挡。该系统在中午太阳收集高峰期的阳光照射面完全不被遮挡尤其重要,遮挡光伏阵列的影响比阴影对光电效率的影响更大。

(10)考虑阵列的方向:不同的阵列角度在系统一年的能量产出上有重大影响,倾斜的阵列比建筑阳面上的垂直阵列多产电50%~70%。

(11)减少建筑外壳和其他场地荷载:使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承受的荷载最小化,可使用日光、能效发电机和其他削峰策略。

(12)专业化:使用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应确保设计、安装、维修专业化。包括工程项目具有合适的培训、证照、资质和作业人员在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方面具有工作经验。

此外,光电建筑一体化系统能够与传统建筑材料混合设计。它们可以被用来创造高科技,代表进步方向。空间晶体电池的半透明阵列能够提供传播内部的自然光,高大的外形轮廓系统也能展示部分业主渴求提供的具有环境意识的工作环境。

3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设计要点

3.1 方向和倾角[如图1 (a)(b)(c)(d)(e)所示]

方向和倾角对PV系统的能量产出影响相当大。设计和安装时必须注意:①PV模块随建筑宜南向布置(北半球);②当规划一个居住区时,要正确计算方向;③避免可能存在的相互遮阳和自我遮阳。

3.2 一体化的选择

3.2.1 平坦屋面

平坦屋面PV系统安装必须注意:①支撑结构在屋面;通常为金属支撑结构,也可选择混凝土、塑料;②重力安装或固定安装;③理想的方向和倾角;④限制覆盖区以避免相互遮阳。

屋面结构支撑如图2所示;阳伞结构如图3所示;牙齿形结构如图4所示。

3.2.2斜坡屋面

屋面PV系统安装必须注意:①合适的支撑结构;②适合于回访检修;③从背面冷却;④易于安装替换。

安装在瓦上(支撑之物)或一体化如图5所示;全部覆盖屋面如图6所示;PV作为屋面瓦与PV通风(空气缝在背面)如图7所示。

3.2.3 向阳面

向阳面PV系统安装应注意:①成本较高,可替代传统的外装饰材料;②底层有损坏的危险;③并非理想的倾斜度;④美观要求。

全部或部分向阳面一体化如图8所示;PV玻璃温室如图9所示;PV阳台护壁如图10所示。

3.2.4 遮阳篷(如图11所示)

遮阳篷一般独立于建筑外壳,可固定或移动,适用于新旧建筑。既可控制日光和又可产生能量,是被动制冷的最佳组合,理想的PV模块一体化。遮阳篷可作为窗帘墙组合到建筑外壳中。

3.2.5 PV系统太阳走廊、游廊、前庭(如图12所示)

参考文献

[1]丁国华.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研究、应用及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曹涛,张蕾.光伏建筑一体化设计探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11(2).

[3]李蔚.太阳能光伏技术与建筑应用[A].《湖北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论坛资料汇编[C].2008.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5

城市是包括人工与自然诸多要素综合而成的一个景观空间系统。城市建设本是地景规划、建筑一体化的过程与结果,中外古代建筑,规划、景园设计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往往一人统揽城市规划、建筑、景园,艺术等各个方面,从其成果表现来看,整个城市就是一座大艺术品,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如罗马、威尼斯、北京等城市都是地景、城市、建筑高度一体化的结果。专业的分工只是从工业化以后开始工业化时代城市,出现了三者关系的脱节与分离。在此情形下,19世纪中叶西方城市产生了诸多“美化城市”的运动与理论流派,如巴黎的改建、英国的公园运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在美国以奥姆斯托德(Olmsted)为代表的景观设计师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规划设计中,倡导自然田园风光,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满足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其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从城市及地景的整体概念出发,使景观设计领域涵盖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各个层次,并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逐渐发展成为包含风景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等多学科复合的设计体系。景观建筑学历经百年已发展成一门独立、成熟的综合设计学科,如今景观建筑学应用与设计范围已十分宽广,从大地的生态规划、区域风景规划国家的生态保护与规划、国家公园建设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景观步行街、校园及居住区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小品等,几乎包括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设计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专业实践的领域拓展使景观建筑师所需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呈现全面与综合的特点。

我国上一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建设与美化运动走的路与西方国家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路很相似。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生态与人文环境也遭到空前的破坏,而人们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城乡,大地景观一体化建设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但我国景观建筑学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风景园林专业与从业者知识远不能满足城市急剧发展的要求,各个城市出现的城市美化运动,如广场热、公园热,还是以形式主义占主导地位。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各做各的事。景观建筑学还未形成,景观设计与建设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与表现:

·现象一:总体上说,只能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的景观空间的改善,未涉及到整个城市景观体系的建构,缺乏规划层面上的系统化、网络化。

·现象二:局部景观设计与城市原有肌理脱节,缺少与城市整体空间的关联。

·现象三:唯美而缺乏实用性、经济性的景观设计,缺乏必要的公共设施如休息座椅等,人性化考虑不够。

·现象四:考虑当地气候、地域与人文特点的少,场地意识薄弱,设计程式化、大同化现象严重。

·现象五:城市市政道路桥梁等与城市景观脱节,忽视步行系统的建构。

·现象六:城市建设不同程度地破坏自然原生环境与人文环境,缺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概念。

·现象七: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三者工作不密切,出现脱节现象,园林景观设计成为装饰与点缀,或者仅是绿化与美化。

·现象八:景观设计从业人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专业实践的广泛性的矛盾,使景园设计未能上升到景观建筑学层次,依然局限于风景规划、园林设计、绿化设计层面。

鉴于以上现象,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使景观成为我们生活地区的基本结构,而不是城市建设的美化与装饰。整合景园、建筑、规划,让三者互为融合与补充,建立密切的联系,使景观建筑学体现于城市建设的各个层次与全过程,以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居环境。

二、一体化设计之路的形成

景观规划与设计由于融合了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形成了一门完整而综合的独立学科——景观建筑学,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类发展与原生环境的可持续性,其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持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关系,可以说是广义的建筑学。以景观建筑学为导向形成了规划、建筑、景园三位一体的设计之路。

现代景观建筑学涵盖了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传统景园师所涉及的整个人居环境,任伺一个专业或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设计和控制景观建筑中的所有方面。既要求景园设计专业知识拓展以适应广泛的专业实践,又要求任何一个项目都要多学科专业人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

(一)加强专业间的沟通合作

实际上规划师、建筑师、景园师工作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区别在于经营的空间范围、尺度、大小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

规划师的工作内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总体发展方向、建立城市总体布局结构,营构城市总体空问艺术布局,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城市主轴线经营、绿地系统规划等),而详规阶段其工作内容与建筑师区别不明显,除确定地块建筑容量,确定技术指标外,更要注重体型与空间环境的营造,此阶段更多涉及建筑学领域,应加强与建筑师的合作,或以建筑师工作为主导。

景园师:区域土地环境生态与资源规划,各级风景区规划(也可由城市规划师完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公园、城市绿化设计、园林设计等。

建筑师从一个大门、环境小品、单体建筑到建筑群体,甚至到人类整个的形体环境,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教育任务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形体环境的规划人才。

建筑师做规划与景观设计、园林专业人士做规划、规划师做建筑设计都是常有的事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院校毕业的人士有很大的关系。但无论是规划师,景园师都必须有深厚的建筑学知识,没有建筑学的扎实基本功,是不可能胜任景园设计的,而当建筑师具备了规划、景园基础,其在景观建筑学领域就更能发挥主导作用。

不同层次的景观规划与设计都要多学科人员介入,同时依据项目性质不同,确立适宜的项目主持人,不同规划设计项目之中,不同的专业人员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或主导或顾问或协助摆正位置,协同工作。

(二)扩充原有专业范围塑造,不同专业背景的景观建筑师

规划专业应加强建筑学训练,并同城市设计学结合;园林专业应具有建筑学素养与设计创造力,具备工程技术知识,注重规划根基培养,建筑学专业应加强景观与规划的专业素质,并具备城市设计素养,使城市规划师成为城市景园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成为景观建筑师,景观建筑学融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形成三位一体的学科,并成为其基础学科与共同语言。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西蒙兹)。景观建筑师更容易具有整合各环境要素的能力。

三、景观建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与方法

(一)整体的生态观

强调人类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协调好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使景观系统中诸要素形成一个有机系统,能持续而不断地生长与完善,整体的生态观体现于景观规划与设计中,就是从宏观至微观创造和谐而适宜的人居环境,达到美学系统,生态系统,人文系统高度融合,使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都得以保护而形成独特的绿色空间。

(二)结合自然的生态设计观

任何层次,任何阶段的规划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充分遵循基地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使自然生态和人工生态得以保持与发展,让基地的气候、地质、水文、植被、人文等因素充分融合。并使基地固有特征和人文环境要素得以良好结合,从而实现人工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让自然因素充分发挥调节与塑造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使规划设计赋予强烈的地域性。生态设计在规划阶段应注重自然斑块,廊道等自然基质形成环境的网络。生态设计还强调场地的承载力与适宜性。弗雷德里克·斯坦纳在《生命的景观——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一书中引用Schneide等人的看法,认为承载力分析作为一种规划工具,研究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各种变化在数量上,类型上、位置上以及质量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确定保持人们公共生活安全、健康的各种指标的门槛,超过这个门槛就需要采取公众集资、政府计划、个体行为调控等措施来改变严重的环境问题,而适宜性则指其本身的合适相称的方式引入承载力、适宜性的生态原则,以探讨对场地的发展与保护的机会与限制因素,确保在不同区域进行的开发活动必须与特定场地相协调的开发模式高密度、低密度或零密度。

(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景观建筑学关注的对象是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既强调人类的发展又关注自然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景观建筑师的终生目标与服务对象是人与自然规划设计应理解自然、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尊重自然与人文的过程,保护自然与人文系统.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利益使二者达到最佳的平衡。规划中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应保护好大自然环境,给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人居环境,而不是强调人类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过分开发与占有;强调城市规划建筑学与生态学的结合,以自然‘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来理解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具体设计中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对人的多方面的、多方位的关怀这才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观。

(四)强调与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结合的设计观

人类是生活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人与人、人与自然生物、物理环境、人工环境之问处于相互作用中。规划设计则是为特定场所寻求最佳的选择方案,它是综合多学科领域知识的行为。任何尺度地块上的规划设计行为与其发生的活动均可在更大的区域系统中,因此我们强调超出设计范围的规划设计,与关系的设计区域尺度,城镇体系,城市尺度、社区尺度,小地块尺度,不同层次、不同地块的系统规划设计均要考虑与上一层次的关系,及与下一层次的衔接,以积极的方式探讨合宜的关系,这就是规划的意义与方式。

当代城市设计理论总结起来就是关注环境结构关系与体型秩序的设计,可归结为环境因素的“关系”设计,它探讨空间与空间、人与空间、场所人工与自然环境,以及人文与自然等诸关系的整合,同时强调时间、四维空间的作用。关注体验的规划与设计,注重场所意义的表达。城市设计其重点在于营造健康、宜人的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强调环境各因素之间的结构与空间关系的创造,它是营造城市、建筑,地景一体化的人居环境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与方法。

四、景观建筑学之实践

以下几个实例是笔者主持的不同尺度、不同规模的规划设计项目。不同程度上实践了城市、建筑、地景三位一体的规划设计之路,深刻体会到一个成功作品的完成是多学科、多专业人士共同协作与努力的结果,以及景观建筑学在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一)南昌红谷滩新区前湖景区规划

前湖景区位于南昌红谷滩新区红角洲区内,外临赣江,内抱前湖,卧龙山横贯景区,周边均有城市道路相邻,基地东北为国际体育中心及城市地区,西北为高校区景区,规划设计总占地面积675平方公里,其中前湖水面1.5平方公里,卧龙山山地1.9平方公里。设计项目组成员由测绘、规划、景园、建筑等多专业人员组成。设计在对基地及城市历史文化、规划等调查基础上,应用GIS对场地的高程、坡度,水文、植被进行分析,建立形象、可靠的背景信息系统。

景区规划的总目标在遵循红角洲片区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汲取中西优秀造园理论,营造新型的自然与人工高度融合的、开放型的、集运动休闲、文化科技、商贸居住、生态保护和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域。

1、规划理念与手法

1)充分体现景区作为城市中心绿洲——巨型绿核的生态功能,并通过绿色廊道与城市绿地系统连成网络。

2)引进先进规划理念,坚决放弃临湖开发水景住宅或过于商业化的功能开发,将沿水岸周边美景全部让给公众强调公众性原则。

3)以规划为先导,解决好景区与城市各方面与各层次的关系。

4)在生态优先前提下,强调多样性原则并融合中西造园文化精华,以集锦园方式组景,让前湖景区建成为集自然,人文特色于一体的都市中心的观光旅游胜地。

5)设计手法,总体布局结构上引入现代景观建筑学设计理念,并汲取中国皇家园林及英国造园手法,反映真山真水的大气势,将几何轴线、直线、几何曲线引入景区,创造自然与人工,在对比中达到融合统一的效果。而在具体造园上借鉴中,国传统园林手法如分区设景、园中有园、小中见大、步移景异、借景、对景等手法,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中西文化,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大山水景观特色,以体现湖山之胜、自然之灵、休闲之乐、野趣之美、文化之源,建立良好的城市景区生态圈,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规划理念。

2、规划结构形态

以一心、二轴、三片区、五通廊建立景区基本结构形态,以三环的路网结构建立景区的交通系统,从而便捷通达各景区且内环成为全步行的亲水区。

一心:以湖心岛为全景区结构形态的“核”,各功能分区以两条曲线形成合抱之势。

二轴:一是景观视线轴北入口景观区(桃源寻踪)—文化长廊—湖心岛;一是景观控制轴,名人苑—露天剧场—湖心岛—中国传统文化游览区—观赏植物园—标识塔。

三片区:综合服务区,邻近城市并与城市其他功能区衔接,以服务功能为主;滨湖观光区,以前湖水域为中心周边展开200至300米滨水游览带,以动态游览活动项目为主;卧龙山生态恢复区,包括卧龙山山体及山麓的部分滨水地带,通过恢复保育使其成为整个景区的良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坚实主体。

五通廊:整个景区通过五个廊道(五个主要出入口)与城市各功能区相连,并形成绿楔向城市渗透。三环以外环路作为景区与城市各功能组团的联系道路,以内环联系景区各功能区,沿水岸设置的滨湖步道环,构筑亲水区完整的步行系统及沿湖观光廊道。

3.功能结构

注重景区项目组成的内容多样性,使景区的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其活力与磁力,从而提升区域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结合基地不同地景特征及周边城市功能,将整个景区划分为15个功能片区,各片区既可独立成景,又互为联系与补充,15个功能区:北入口景观区、文化休闲区、水乡别墅区、综合娱乐区、湿地观赏区、东北入口景观区、自然生态恢复区、中国传统文化区,东南入口景观区、山林别墅区、西南入口景观区、生态候鸟区、度假山庄、西北入口景观区,水上游览区。

(二)福清市江镜镇新区规划

1、规划背景

该项目是福州东南一个小城镇的新区规划,用地完整,基地自然条件优越,是实现理想小城镇的良好机会。我国当代小城镇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千城一面,在无序发展中缺乏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环境不佳,缺乏特色传统,小城镇自然性与乡村性在消失,而更像大中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传统小城镇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与优美田园特色的小镇景象难以寻觅。

江镜镇位于福清市龙田半岛,福清市域的东南部,濒临江阴湾,是一座滨海小镇。2002年全镇人口9.3万人,2.4万户,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约9亿元,镇区人口约2万人,城镇化水平25%左右。

2、基地概况

新区选址于镇区北部,工业区东南由新、旧两条过境路围合而成的较为完整的,用地基地呈南北长东西窄的条状,其偏东北有一小山丘,总体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用地北部为荒废的山丘、农杂地,南部为农田,有较丰富的水系,一条小溪从西北贯穿基地,流向东南并注入远处的大海,基地自然环境良好,用地完整,无拆迁房,对外交通方便,是新区选址之理想地。新区总用地面积150公顷。

3、规划目标与理念

1)改变城镇自发无序的建设状况,以新区方式引入当代城市生活理念,塑造宜人的小镇生活方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重构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2)重塑城镇二元结构,形成都市性与乡村性、秩序性与自然性、规划的统一性与公众参与性相结合的建设新型城镇模式,既能体现小镇的特色又能提供现代化的公共环境和设施。

3)从闽江口城镇规划体系及福清市域城镇规划体系出发,重新构筑江镜镇区总体结构,协调旧镇区新区、工业区的关系,使新区成为镇区重要而有机的组成部分,功能互为完菩与补充,共同营构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个性独特的镇区总体布局结构。

4)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建立新、旧区互动关系,加大新区开发力度,尽快建成新区一期工程,以吸纳城镇化人口,以及旧镇区人口,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与新区磁力,并适时改造旧镇区,完善旧区市政设施及生态环境,优化旧区规划结构,取得新、旧区平衡互动发展关系。

4、规划构思

1)与总体关系:规划首先将新区纳入镇区总体关系之中,使新区成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以行政、文化、公共配套为主的生活组团,成为全镇的核心组团,并以其为中心,南为旧镇区生活,组团北为工业组团,由此构成新的镇区总体规划结构。

2)行政中心的迁移:将镇行政中心迁至新区北侧基地最高处,位于镇区几何中心,为三个功能组团的中心,对外交通方便。作为一期先行工程,可产生带动新区建设效应,有效提升新区土地价值,使政府在开发新区中既建设一个崭新风貌的新城,又顺利地解决开发资金的来源问题。规划惜鉴中国传统营城的风水理论,营造新区主景观轴线,建立新区秩序,将行政中心作为新区统领全局的要素。

3)水乡特色的建立:利用基地丰富水系及低洼地,进行疏理构筑以中心湖为核心,贯通基地南北,并在中部形成环状河网的水系,为创造水乡特色奠定基础河网,湖面利于排除、收集雨水及防洪排涝,也是构筑生态山水城镇的重要措施。同时开挖的土方可填用地内地势较低的区域,节省净土方量。

4)特色路网的构筑:规划结合基地环境,将新区主干路设计成自由的环状,并以此作为新区基本景观结构,让新区充满浪漫,宜人的气息,并通过主干道路,引出与周边村庄、公共设施联系的路网,使新区出行方便,与相关因素关系密切,规划设计特别注重步行系统的建构,以强化小镇休闲的生活式步行系统,从新区各主入口开始与环状主干路的滨河人行道相连,并引向各主要公建,开放空间及各住区,设计同时精心营构新区主景观轴的步行系统,让行人充分体验小城镇的特色景观空间。

5)规划结构:以“一环、一轴、二心、一街、十二个居住组团”的组成形式构筑新区的特色结构,“一轴”指北起行政中心北广场,经行政中心、市镇广场、中心公园、新区西侧入口并延伸至西南广阔田野,最后隐入大海,结束于江阴岛东北部的笔架山;“一环”是新区主干环道结合环状河道及绿化带而形成的新区基本景观结构;“一街”是指位于主轴南部的商业步行街具有亲切宜人的小镇商业空间环境,为全镇居民提供商业购物、休闲、交往的场所;“两个心”是指中心公园与南侧体育公园中心,公园是全镇的形象与重要休闲场所。南侧公园紧临旧镇区,方便服务两区居民,规划强调小镇公共中心的营造,以生态核心为主题,组织全镇公共活动与生活,中心围绕核心水面与公园布置镇级公建与商业、公建与公园融为一体,让核心区成为全镇的活动、文化、休闲社交中心,也是居民的心理中心,以强调居民的归宿感与自豪感,而集中式商业布局,既促进小镇中心区的繁荣,又创造了居住区的优雅“宁静的田园风光”,再现传统村落的自然性与乡村性。“十二个居住组团”结合不同开发时序设置四种居住模式(独立式、联排式复式、公寓式住宅),以适应不同时期开发,及不同人群的居住习惯需要与观念的改变。独立式住宅区位于一期用地,位于基地的东北部,环境相对较差,二、三期开发以联排式及复式联排式为主位,于基地西北及西部,而城市型公寓作为四,五期开发,位于中心区环境最佳区及近邻旧城区。不同时序开发选择不同的居住模式,既保证了一定的人口容量,又满足小城镇居住二元性的要求。

6)建筑与空间景观环境:以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组成的城市空间与基地生态环境良好结合,建立起亲切、宜人的小城镇空间特色,住宅建筑设计追求明快的风格,结合当地民居红瓦、红砖、白墙、花岗石基座等传统特征,塑造具有强烈地域感的当代民居个性,而公共建筑以现代简约手法与居住建筑形成对比,形成主次鲜明、层次清晰的形体环境与景观色彩特征,平缓、舒展并充分结合环境的城市轮廓线为居住者和旅游者提供舒适、高品质的空间环境景观。

(三)闽江学院

闽江学院是一所新成立的福州市属本科学院,计划在校生!5万人。基地位于福州市上街高校园区,西临旗山风景区,东临京福高速公路,东北面为90米宽的青州河,西北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两院之间为闽江学院,二所二级学院预留地。校园占地113公顷,基地内水系丰富,具有良好的原生环境。

基于周围优美的大自然环境与基地内优越条件,构筑人工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的山水生态型校园,空间环境作为规划设计的总目标。

1.以一条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生态景观轴,建立起四所高校的整体秩序

主景观轴起于校园东南,主入口广场面向东南方向的大海,由400米长的人工景观轴引入校园核心区的绿色广场,图书馆与礼堂建筑群的广场轴线向北延伸至校园北入口广场空间,此轴在两所二级学院之间形成宽50米,长500米的绿色廊道,廊道北端为职业技术学院主广场及主楼,远处为壮丽的旗山。

主景观轴既建立二所校园的组团式布局结构的秩序,又与北侧二级学院,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关联,使四所学院形成完整统一的空间结构,东南起于闽江学院南入口,北止于技术学院的景观轴,全长约22公里,闽江学院段约5公里。整条景观轴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层次多样,人文与自然相融,气势与趣味相揉,身临其境将充满丰富与生动的空间体验与景观艺术愉悦感。

2.以组团加绿楔布局结构,尽可能保持基地原生环境

规划首先建立在对基地充分认识与理解的前提下,构筑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山水生态校园环境,保留并整理基地内原有池塘河道,形成自东北而流向东南的校园主要景观水系,象征源远流长的闽江水。校园主入口处河道密布,通过整理水系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入口广场空间,西侧沿旗山脚下结合丰富的水溪,挖出护校河,同时起拦截山洪的作用,景观上也使校园与旗山融为一体,并与校园主河道相连构筑了山水生态型校园景观环境。

3.体布局结构

以一环,一主轴,一中心构筑校园的路网与景观骨架,环内以“曲水绿岛”为中心的公共教学图书、实验区,为一开放型的全步行的绿色公共空间,环外为体育活动区、行政办公、学生宿舍区等,规划将其相同功能和相近属性的建筑形成组团,分布于环内外,组团绿楔式布局结构,加强了校园与其东西两侧山水景观的联系,并将周围大白然环境引入校园中心绿地广场。

规划以一环建立起各功能组团间的联系,环内形成校园核心公共区。公共区突出强调以绿色开放空间为主题的城市设计理念,使绿核成为校园的象征,400米直径的绿色核心创造了校园生态环境空间。绿核与绿环相融并向外扩散,以绿楔与周边大自然山水环境取得联系,形成绿核、绿环.绿楔(绿色廊道)、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网络体系,实现了建筑在绿色中、绿色在建筑中的规划理念。

4.面风格的表达

闽江学院作为一所新建立的本科大学校园,建筑的风格确定是设计难点之一,它既要体现高校校园的文化底蕴,又要反映地方文化特征。福州近代的船政学堂、华南学院、协和学院等建筑都具有容纳中西建筑文化的特征,并富浓厚的学校建筑品质。闽江学院建筑传承了这种人文传统,形成自身的个性,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建筑语言,诊释大学的人文历史渊源与现代气息,体现福州这座具有开放意识与迎纳百川的城市之品质。设计采用红坡顶、浅黄色面砖、花岗石基座、白色线条,以反映校园建筑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

(四)福州榕城广场

榕城广场位于福州金山新区,金山大道南侧,闽江之畔广场用地8公顷,功能定位为商业文化、绿化休闲,为新区城市级公共空间。广场为一椭圆型空间,形成东西长轴,南北短轴的景观结构。

1.主要设计理念

1)以城市设计为先导,整合广场与城市关系,主轴两端延伸,东接闽江公园,西接金山公园,短轴与金榕路重叠,北接金山大道,南顺河道与文体中心连为一体,通过轴线与城市产生关联。交通上,通过金榕路下沉上架设平台,将东西两部分连为一体,改变了由市道路穿越广场,将之划分为两部分的缺陷,形成了人性化的全步行休闲场所,设计并将广场范围内的步行系统与城市更大范围的步行网络形成一体。

2)空间多样化原则,在设计上讲求空间景观多样化与特色化,构筑具有人性化且富地域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广场空间由主入口标识空间、具有历史文化意味的200余米长的休闲景观轴、椭圆型广场主体空间组成,主体空间由于设置展厅与架空平台相连接,使广场形成了“前庭后院”空间效果,前庭是广场的主要功能区,后院则结合河道,形成亲水活动区,及自然树林休闲区。通过空间化整为零的方式,引入多种景观元素,塑造了多样的空间形态特征,建构了不同的空间感觉与体验,创造了具有良好品质、充满活力、整体感强烈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在满足良好功能,完善功能的前提下,加大绿化面积,并以高大乔木为主,不做空旷的大草坪,以硬地种植大乔木以及树林草地作为绿化主要万式,并注重植物多样性与地域性的表达。

3)周边建筑与广场一体化设计原则,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一体化的概念贯穿整个设计过程中,广场与周边建筑是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交融的整体,退台式的商业建筑、内部狭长的商业街是广场开敞,疏朗的空间的补充,内外互为渗透、延伸产生多样而丰富的体验。建筑采用蓝灰色金属弧顶屋面,与周边高层住宅取得良好过渡,又赋予广场以强烈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2、体会

由于广场造价及其他原因,人文景观轴线、水面、浮雕、雕刻及部分广场家俱、环境小品等被取消或未做到位,影响了部分效果。时间是一个成功的城市广场形成的重要因素。人文的积淀、树木等绿化要达到预期效果,需长时期不断生长与完善才能形成的,但从人性化空间出发,塑造城市公共空间,建构良好空间结构,却是空间充满活力生机的关键。榕城广场兼具城市公园性质,要求广场有足够用地和空间来保证新区城市生活的多样性的要求,提高新区形象与社会效益,我们的城市尤其城市的中心区,更需要人性化的公共开放空间口。

(五)福州鼓山新区水上公园

公园位于福州鼓山新区核心区的城市山水景观轴上,是山水轴的重要节点,南临国货东路,与光明港公园联为一体公园总占地6公顷,其中水面面积2公顷。

1.规划设计目标与原则

现代城市园林是社会性,自然性与艺术性多功能的综合体,作为新区山水轴重要节点空间的水上公园,它服务于新区居民及市内外游客。我们将其规划目标定位为城市生态休闲、运动保健有机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园,周边市民的贴身公园,让人们在感受自然的同时,体验当代城市园林景观的艺术美,为此,确又三条规划设计原则。

1)充分尊重中心区总体规划的思路,使公园成为新区山水轴的重要节点空间,将公园融入城市开放空间,建设成集园林景观与开放空间于一体的城市公园。

2)充分结合场地特征,传承历史文化与古典园林特色,融合现代景观设计理念,赋予公园强烈的地方个性与文化特征。

3)体现园林景观趣味性,设计与大众行为相结合方式,体现现代景观开放性、大众性、公共性的特征,为市民营造一个亲切,自然舒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和文化休闲绿地,充分展现城市绿地的自然美景与园林艺术之魅力。

2、总体规划布局和景区设置

规划充分利用基地宽阔水面,经过适当疏理,形成以中心水面为主体的园林空间,引入新区山水轴,建立起公园的主轴线秩序与城市开放空间的关联,并自然形成公园南北二个主入口空间,公园的功能布局也由此展开。作为贴近市民日常生活的场所,水上公园设置以下功能景观区:南北主入口广场区、西南侧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南入口东侧及北人口西侧设置二片较大面积缓坡草坪区(金色阳光)、南岸的文化活动区(曲院荷香)及密林区、东岸垂钓区、西岸的情侣木栈崖休闲区、南入口露天社区、文化休闲区以及中心湖水上活动区等。

3、空间序列与建筑布局

以中心水面为核心,以南北主景观轴为重点,通过主环游道来组织与转换一系列特色景观空间,主体空间序列由北入口导入,具有传统意味的相对围合的半圆型北入口空间亲切宜人,起到迎纳游人的作甩,透过圆型格网圆门洞,将游人引向园内,空间豁然开朗,取得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站在圆型平台上,南望南北主轴序列中的“平湖香洲”是全园的中心点和高潮点。它有机地联系着南北入口主轴线,同时提供了一处交往与表演的空间,序列中的南入口以汀步、环形布置的造型灯柱烘托以开敞的形式,成为序列主轴中的另一处个性化空间,充分表达了与南侧光明港的空间联系。曲院荷香、清风亭、沉鱼落雁、临波观湖、情侣木栈道等建筑或小品形成环状景观带,衍生出许多开敞的,围合,半围合的各具特色的园林空间,建筑设置在满足功能及组景的前提下,以少而精、小体量的原则,布置单体建筑设计,传承了传统建筑特征,以现代建筑手法加以提炼与表达,赋予现代公园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设计同时注重园林意境与情趣的表达,借匾联的题词,景点的诗意命名,植物造景等结合形成自然与人文的高度融合。

4、实施效果

水上公园现已初步建成,成为城市新区重要的日常生活场所,及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但园林景观是一个不断生长、变化的生命体,随着时间增加,人文的积淀将愈加丰满。

五、结语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6

[关键词] 建筑设计;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TU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232-1

对于一个建筑来说,如果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脱节严重,势必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这样以来,建筑设计的最终成果即建筑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就无法得到保证。在国内,内外反差较大的建筑随处可见,很难将建筑整体的完美形象体现出来,很多建筑工程中,往往是土建设计完成甚至工程竣工后才开始跟进室内装修设计,使得室内装修设计者无法通过与建筑设计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原建筑设计意图,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这样的脱节不仅会带来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还可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为此,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尽快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以设计一体化的模式来指导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保证建筑外观和功能的完整性。

一、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建筑设计的元素包括建筑结构、地下管线、功能分区、线路分布等,这些元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要素、色彩要素、光影要素、陈设要素、绿化要素、墙面要素、地面要素等,各个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要素的特点,还要综合考虑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才更具协调性、统一性和包容性。所谓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就是对建筑空间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同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中不合理的情况,及时修正,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统一设计,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更加包容统一,而室内装修设计可充分运用建筑设计埋下的伏笔进行更加具有灵活性和伸缩性的设计。当前,我国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严重脱节,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有必要从建筑和室内的生态化、智能化等方面进行考虑,对一体化设计做出更为深入的研究,力争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体化。

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表现

以某住宅别墅为例,在该工程中,受到业主委托,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分为两个专业小组进行工作。工程规模不大,别墅面积大约为500m2,总共三层,业主要求将第二层设计成自己的私人住宅,第一层设计为公司活动间,业主还希望室内装修能体现出中国特色风格。在进行现场考察并与业主进行充分沟通后,完成了初步设计,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室内设计师及时跟进室内装修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内容比较多,包括室内平面设计、空间组织设计、界面设计、照明设计、室内陈设等,划分的较为细致,需要在考虑业主个人喜好、生活习惯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室内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形态,这些涉及的更加具体的问题是建筑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而室内装修设计则对这些问题做出了更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一个成功的室内装修设计对建筑室内完成后的界面有明确定位,使得天花板的造型、灯具的选择和定位、空调的选择和定位、电器和插座电源的定位以及数量等具体工作都落到了实处,这就为电气专业、排水专业设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条件,进而使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能够相得益彰。在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者与室内装修设计者进行了有效沟通和交流,通过了解建筑设计意图以及对建筑设计的合理调动,最终使建筑设计意图在室内装修设计中体现了出来,而建筑设计的初衷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完美发挥。最终效果也有不满意的地方,但从这个过程中,建筑设计师充分体验到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统一性,对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也有了更为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这对于以后一体化设计的实现具有夯实作用。

三、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优越性

实现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的同时,一体化设计的优越性也会随之显现,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一体化设计过程中,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是分为两个专业小组共同进行的,或是由建筑工程师统筹进行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涉及的各个专业能够实现有机协调和配合,避免了专业或团队不同造成的设计方面的差错,而建筑设计者也可充分把握自己的设计方向和设计理念,并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设计意图;第二,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一步到位使各个专业之间更加协调,对于减少施工过程中因专业不协调带来的大面积的改动具有重要作用,最终避免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一体化设计缩短了周期,优化了资源配置,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团队在工作时间上趋于一致,有效避免了不同团队由于施工时间方面的差异带来的噪声污染,对于控制工程造价也具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实现现代建筑的整体完美,我们就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积极吸收成功经验,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把握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的关系,充分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模式运用于实际操作中,使两者相得益彰,进而实现建筑设计的原创性和完整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在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发展道路上将会取得瞩目成就。

参考文献:

[1]沈小明.建筑设计和室内装修设计一体化[J].中华建设,2012,(8):12-13.

[2]雷音.住宅建筑与室内一体化设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11-39.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7

FTA拥有国际化的团队,并以全球的视野、领先的专业技术,力求为业主提供最具创意的解决方案。FTA提供从策划、设计、建设到运营等一体化设计及咨询的同时,也提供生态节能等高端的设计和咨询服务。FTA的设计源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思考,充分考虑项目质量、成本及运营的可行性。以往的经验表明,对于追求高品质的业主而言,FTA的专注和全球化的视野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价值,更是一种成功的体验。

目前FTA在中国大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包括超高层办公综合体、酒店、大型的总部基地、2.5产业园区、城市核心区等设计。中国区截止至2011年完成逾670万平方米建筑设计,并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FTA提倡跨领域、跨地域的国际化团队合作,以持续不断的专业化与创新精神引领所涉领域设计进入新的发展历程。

FTA Architects GmbH started its business in China in 2003 and currently has offices in Berlin,Miami and Shanghai.As a professional design group,FTA pursues the brand spiri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Specialization and Integration.We mainly focus on the design services for green office buildings,industrial parks,urban complexes and the core region urban design.

With an international designer team,global vision and leading expertise,FTA strives to offer the most creative solutions to clients.Other than the integrated design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 covering scheme,design,construction to operation,FTA also provides exclusive ecological and energy efficient design and consultancy services.Based on the entire circle life of the building,FTA fully takes the quality,cost and operation feasibility of projects into consideration.The experiences teaches us that for those clients who are pursuing high project quality,our commitment and global vision have brought them more experience of success than value of the project itself.

From super high-rise office complex,hospitality,large-scale headquarter campus,industrial park design to core region urban design,so far we have accumulated rich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mainland China.Till 2011,we have completed over6,700,000m2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China and this number is still growing.FTA advocates the crossdisciplinary and transregional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aiming to lead the relevant design into a new era through its consistent speci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托马斯·福利智Thomas Fritzsche

FTA合伙人、设计总监

德国注册建筑师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硕士

Member of the German Chamber of Architects

擅长公共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主持过多个高层办公、产业基地、金融办公园区的设计。倡导一种便捷、健康、快乐的园区工作方式给城市增添活力,坚持一种贯穿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设计哲学。

施道红Sdone Shi

FTA合伙人、执行董事

中欧链接设计成员

ACMC(国际建筑文化传媒中

心)发起人及理事委员

擅长城市设计,对如何在设计中

创造产业的集群效应具有多年的

设计实践

丁洋Ding Yang

FTA合伙人、副总经理

建筑学学士

国家注册建筑师

擅长办公园区设计、超高层

办公楼设计

张亮Leo Zhang

FTA合伙人、副总经理、规划

设计总监

国家注册规划师

擅长综合性城市设计,商务办

公园区规划设计,综合集群规

划设计

《中装》:FTA在2003年进入中国,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因素?

托马斯:FTA在不断升级建筑设计技术的同时,在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建筑与自然环境乃至建筑与区域经济等多维度关系问题上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解决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注建筑之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惊叹。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的开放和包容让我们觉得中国的建筑设计将大有可为。我们希望把德国的设计理念拿到中国来分享和实践,因为我们认为城市的发展大都遵循着相似的轨迹。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元素,不仅仅要满足当前城市的需求,更要以发展眼光来确保在城市升级的进程中,建筑对于新城市规划的适应性。所以我们来到了中国,来到了上海。

《中装》:能不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事务所的整体组织和结构?

托马斯:我们上海办公室现在有将近100名员工,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壮大中。办公室人员的组织结构相对扁平化,共有两名设计总监,我是其中一名。所有设计师被划分成四个团队,由两名设计总监及设计董事会领导,通过密切的团队合作,来控制设计作品的质量。

《中装》:很多境外设计公司进驻中国后,合伙人也还是国外设计团队,但FTA不同。合伙人其几位主持建筑师以中国人为主。与其他境外事务所相比较,FTA在中国的发展是不是更有优势?

托马斯:在来中国之前,我们研究了很多到中国来发展的外资公司。我们发现如果在合伙人和设计师中保留大部分外国人的话,会出现严重的水土不服的症状,这对我们的发展是没有好处的。因此,我们决定招募本土合伙人和主创设计师,他们能更好的理解中国业主的需求及本土文化。截止2011年底,FTA仅办公和产业园区建筑设计这两项业务就完成了超过670万平米。这种中德合伙人并肩合作的优势无疑快速推动了FTA在中国的发展。

《中装》:FTA在上海的事务所事是不是更注重中国设计师的培养?内部有没有一个相应的激励机制?

托马斯:FTA在中国办公室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我们自然非常关心中国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公司组织的内部培训每周不下三次,内容涵盖技术、材料、项目管理、沟通技巧等各方面。人力资源部每季度都会出培训课程表,任何对课程有兴趣的员工都可以参加。我们还邀请业内外专家来公司做培训和讲座,拓展员工的视野,让他们可以更立体、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我们设立建筑旅行基金,鼓励设计师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看看外面的建筑。因为只有真正的去感受、去体验了,才会懂得建筑的本质。

《中装》:我们在FTA的网站看到,企业理念中的专业化指FTA只做城市综合体、主题园区以及城市核心区的设计。这种定位到目前为止有没有给企业发展带来局限性?

托马斯:FTA的主要业务范围涵盖绿色办公、产业园区、城市综合体和核心区城市设计。我们坚信,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设计市场在经历过十年的发展黄金期后必然会回归理性。业主经历了市场的磨练也会越来越专业、越来越懂得什么样的设计公司是他们需要的。届时,个性鲜明的专业化公司将更具市场竞争力。大而全从来都不是FTA的发展方向,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来与其他设计公司形成差异化竞争才是我们的发展重点。

《中装》:您个人的建筑理念和风格是什么?

托马斯:这个问题比较宽泛,不是很好回答。首先我把我自己以及FTA看作是业主们的专业咨询顾问。我们在为业主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为公众利益提供服务。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为业主创造最大化的效益,还应该同时平衡客户及公众利益之间的需求。

我的个人设计理念立足于我成长起来的文化背景。德国建筑背景这个话题很大,简而言之,如勒·柯布西耶的理论一样,可靠、透明及纯净是我个人作品的基础。

《中装》:能谈谈德国的文化和民族特性吗?德国人普遍的生活观和哲学对于德国的建筑和建筑师有哪些影响?

托马斯:我相信任何文化背景都会影响到一个建筑师或任何其他专业工作者的作品。德国设计崇尚极简主义,高品质、少节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所以当我们单纯讨论建筑或技术本身时,被德国文化影响并不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如果我们讨论美食,那德国文化一定不是最好的,我猜,法国或中国才拥有最好的美食背景。

《中装》:您从2003年开始进入中国建筑市场,至今已参与了多个项目的设计。您对中国项目的结果感到满意吗?

托马斯:不满意。我想我永远都不会真正感到满意。毫无疑问,我享受我的工作,我热爱在这里做的每一个项目。但在前行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我并不十分开心。特别是在中国,规划一个项目时的系统组成非常繁复,牵涉到建筑师、当地设计院、景观设计师以及室内设计师等环节,很容易导致结果效益的损失。我相信只有在一个意志坚强的项目负责人,且愿意能够并被授权对项目中的方方面面进行控制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一个好的项目。我试着在我所有的项目中贯彻这一原则,这也成为FTA哲学的一部分,但要说服业主相信这是有必要的工作系统并不容易,而且不是一直都能成功。虽然这样,我们仍不断坚持着。

《中装》:在您看来中德两国进行设计和解决问题时有哪些不同?

托马斯:中国和德国建筑师对建筑师这个角色有一些不同的理解。比如,德国建筑师即使只是设计一个很小的店,也会本着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个更好的场所为目标。但许多中国建筑师,很抱歉这么说,通常没有这样的态度,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看作业主的雇佣方。德国建筑师可能会为自己的想法作争取,而中国建筑则很快会做妥协和让步。德国建筑师会为自己所要做的所有工作出一个综合计划,并逐步落实这个概念的每一个细节。中国建筑师则更倾向于做一步看一步,当有问题产生时,他们有时会去解决,有时却忽视这些问题,这往往让一个项目的讨论变得更加困难。

《中装》:您已经接触过很多中国的设计师和甲方,您对中国建筑市场有何感触?

托马斯:我认为中国市场正在从美国导向型市场转变为欧洲导向型市场。过去大部分业主会要求很表面化的装饰性建筑,但现在的业主则更关注建筑本身的品质,技术方案及预算。他们非常专业,受过良好的教育,并且曾去世界各地考察。他们要求的解决方案一般都能从之前考察过的发达国家中找到案例支持。

《中装》:您迷恋中国建筑市场的原因是什么?托马斯:我想是因为:“为人民服务”吧。

IAOC:In 2003,Shanghai office of FTA was established,what’s the situation for FTA Architects at that time?

Thomas:Germany has been recovering and growing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devastation into the hugest economy in Europe.For half century,FTA has developed a plenty of experiences and solutions in dealing with the multidimens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human,city,nature and even regional economy based on its progressing architectural technology.Further,FTA advanced the design philosophy of'Focusing on the Life Cycle of Architecture'.

Chinese cities have been developing in an amazing speed since the period of opening-up.We have foreseen the opportunities and potentials of the architecture market in China.Since most cities develop in similar ways,we then attempted to introduce the advanced German design into China.Regarded as the core element of a city,the architecture is not only asked to meet the needs of a city,but also highlighted to adapt the urban development.For these reasons,we came to China,we came to Shanghai.

IAOC:From FTA's website,we found that one of your philosophy-"professional"mainly refers to urban complex,office park and urban design of core areas.Would this self-position bring development limitation to your company?

Thomas:Our major fields are ranging from green office,industrial park,urban complex and core area urban design.We firmly believe that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 China will inevitably regain its rationality.Major players of which will be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understanding what sort of design companies they are really searching for.Till then,the most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company will also be the most competitive company in the market.We never intended to be a huge and comprehensive company,on the contrary,the emphasis of FTA's growth is to improve our core competitive power to be distinctive company.

IAOC:Could you briefly introduce FTA's organization structure?

Thomas:We run an office in Shanghai with nearly a hundred people now,and the number is still growing.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s relatively flat,which has two design directors,one of which is me.We have four teams led by two design directors and the design board.Through close team working,we are able to guarantee the quality of our work.

IAOC:After entering China market,most of foreign design companies will choose to maintain foreigners as the partners of Chinese branch office.However,FTA is different.Your partnersand chief architects are mainly Chinese.Is it giving FTA advantage to develop in China comparing with others foreign companies?

Thomas:Before entering into Chinese market,we have donere searches on anum ber off oreign-funded companies that are already in China.We observed a situation of environment inadaptabil it yal way shappened when the partners and designers are mainly consisted of foreigners,which does little help to our company's future.In this case,we decided to recruit local partners and design directors who ar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clients'needs and loca culture.Till the end of 2011,FTA has accomplished more than 6,700,000 m2of architectures in office and industria park.Undoubtedly,FTA's growth in China has taken great advantage of the mode of China-Germany partnership.

IAOC:Will FTA focus more on Chinese designers'training and growth?Is there any internal incentive system?

Thomas:Most employees in FTA China are Chinese,therefore we highly consider about their personal development.We organize internal training more than three times a week,covering topics of technique,material,project management,communication skill and so on.The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 schedules the courses every three months,which are open to every interested employee.Besides,we invite experts to have training or lecture,through that way out employees are given a broader mind and perspective to resolve problems.We also set up foundation specifically encouraging designers to travel to view the world and different architectures,because only in this way,they are able to feel,experience and realize the essence of architecture.

IAOC:What's your personal architecture belief and design style?

Thomas:That is a big question and not easy to answer.First of all I see myself and FTA as professional consultants for the clients.We are working for the clients and we are also working for the public good.Our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just about how to maximize the clients'profit,but also how to balance the demands of clients and the public.

My personal design philosophy is based on my cultural background.It is a huge topic when it comes to the German architecture.In a word,reliability,transparency and purity,as Le Corbusier's theories,are the basis of my personal work.

IAOC:Since 2003,you have done many projects here.Are you satisfied with the result of these Chinese projects?

Thomas:I am not satisfied.I think I will never be really satisfied.Of course I enjoy my work and I like the projects I do here.But I am always upset about setbacks we encounter.Especially in China,there is a very complicated system in planning a project,in which architects,local design institutes,landscape architects and interior designers are all involved.That situation would easily lead to profit loss.I believe a good result can only be achieved when you have one strong minded project leader who is willing,able and entitled to control every aspects of the project.I try to implement it in all projects as a principle and a part of FTA philosophy,but it is not easy and not always possible to convince the clients about the necessity of this system.Even so,we are still working on it.

IAOC:In your point of view,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German when they are design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homas:Chinese and German architect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about the role of architect.For instance,even it is a tiny shop design project,Germans are still willing to do it with the aim of refining the world.Many Chinese architects,I am sorry to say this,don't have this attitude.Instead,they rather see themselves as the servants of clients.German are fight more for their ideas while Chinese architects may compromise quickly.G e r m a n a r c h i t e c t s develop a general idea for everything and then divide it into details,h o w e v e r,C h i n e s e architects tend to work step by step,then when a p r o b l e m c o m e s,sometimes they try to solve it or sometimesthey ignore it.This makes the project discussion even harder.

IAOC:You have met with a lot ofChinese designers and clients,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 market?

Thomas:I think the Chinese market is transforming from an US orientated market into a Europe orientated one.In the past,most clients would ask for a superficial decorative architecture,on the contrary,clients now are considering more about the quality,technical solutions and the budget of the architecture itself.They are very professional and well educated and travelling globally.The solutions they required can mostly be supported by cases they have seen in developed nations.

IAOC:Could you introduce the feature of German culture,as well as the nationality?Will German people's general life view and philosophy influence German architect and their architecture design?

Thomas:I believe that any culture background would influence the work of an architect or any other professionals.German design i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technology and art,which highly praises the Minimalism,high quality and fewer nodes.Therefore,it is not a“wrong”issue of being influenced by the German culture in terms of the architecture or technology.But,it is definitely not the best when it comes to the German food,I guess that French or Chinese food would be better.

IAOC:What makes you infatuated with Chinese architecture market?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设计实例 篇8

一、西北地区的被动太阳房

住宅项目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北部北塔湖, 开发商对其市场定位为高档住宅。因为银川沙尘较大, 根据当地气候特征, 同时结合建筑套型面积大等特点, 采用被动太阳房设计, 即在阳台外面增加收集太阳能的空间。阳台外的平台上可以砌筑鱼池并绿化种植, 改善室内小气候。太阳房地面与阳台地面高度相同, 阳台外窗台标高0.60m, 打开阳台推拉窗可跨入外层阳台整理园艺, 见图1。

在立面设计中, 考虑银川市规划日照间距是1:1.7, 日照资源从一层到六层递增, 太阳房在六层及顶层跃层开间最大, 向下逐渐收分, 见图2。

该项目中的被动太阳房设计等于在阳台外增加一层屏蔽, 对改善风沙地区的扬尘有一定的作用。缺点是夏季太阳房的温度偏高, 为此, 阳台外侧窗户采用上悬开启方式, 并用开窗器开启, 改善通风。

二、南方地区注重遮阳、通风与集热设备的结合

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设计中, 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气候情况进行规划, 在利用太阳房、集热器采集太阳能的同时, 还应同时考虑遮阳与通风设计。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郊区临桂县的项目, 建筑南侧设有钢结构遮阳, 遮阳结构上安装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和水箱, 通过钢结构与建筑连接, 如图3所示。遮阳、真空集热器和水箱满足太阳能建筑的功能设计, 钢结构遮阳使建筑具有双重立面效果, 不会感觉死板、乏味。见图3

在南方地区的建筑防热设计中, 通风设计十分重要。当建筑的进深较大时, 仅仅依靠自然通风效果不显著, 这是需要进行强制通风。建筑北侧设置强制通风的风机, 采用正压通风形式, 可改善室内温度、湿度, 能耗比使用空调低得多。

三、日照间距小的地区利用屋顶设计

河南省郑州市地区规划的日照间距是1:1, 冬季阳光遮挡非常严重, 加之在多层住宅设计中, 每户能获得的太阳能资源更加有限, 所以该六层住宅采用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真空管集热器的方式。

以往太阳能真空管架设在屋顶上, 特别突兀, 破坏了建筑整体效果。在这个住宅屋顶设计中, 采用氟塑玻璃瓦, 这种材料采用UPVC复合发泡板作为基材, 表面喷涂耐候氟碳漆制成, 厚3mm, 自重4kg/m2, 色彩鲜艳, 使用寿命50年, 可避免采用沥青瓦, 其质感, 反光率与太阳能集热真空管的差异过大。玻璃瓦波峰高60mm, 可以在每个波形瓦的凹槽内放置一只ø47mm或ø58mm的真空管, 外观结合自然。住宅还采用两坡屋顶, 可提供足够的太阳能热水。

四、一体化工程应用

上海规划的布局, 使用太阳能的小区多采用行列式布局形式, 这种形式为屋顶利用太阳能提供了良好的日照条件。三湘四季花城的阳台或墙面太阳能利用, 太阳能系统与建筑结合的考虑较周全, 集热板间连接以及与建筑连接的节点也较简洁统一。

用于高层住宅的太阳能热水系统包括户式热水系统、集中供热、分户储热系统和集中集热、集中供热系统, 每种系统各有优缺点, 关键在于每一种系统可能的改进方向。

第一种, 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包括与阳台或墙面结合的分离式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这一系统可能的改进方向:在南方地区, 可采用混合系统, 如上部楼层为户式太阳能热水系统, 下部楼层连续日照不足4h的住户采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在北方地区, 应采用集中集热、集中储热、分户计算、分户辅助加热系统。

第二种, 集中集热、分户储热、分户辅助加热系统。这一系统可能的改进方向:采用集中集热、集中储热、分户计算、分户辅助加热系统, 运行费用低, 系统热损小。太阳能集热器与热水贮水箱通过温差控制、强制循环对冷水作预加热。制备的预加热热水经热水变频加压供水设备, 通过生活热水管道送至各户。户内根据使用需求采用两用燃气壁挂炉 (带温控点火装置) 进行辅助加热。分户计算收费标准为冷水使用费+系统维护费, 避免出现因热水收费高而住户不用的情形。

第三种, 集中集热、集中供热、分户计算系统。这一系统可能改进的方向:分楼栋、分单元或分区设计太阳能热水系统, 努力降低系统散热损失和系统运行能耗;采用分时段供水可节约循环用能, 减少管损。采用变容量恒温供热技术 (如容量变化范围在15%~100%) 和定时循环热水供应系统 (如晚间7~11点) , 可降低入住率低时的系统运行费用;研发智能控制技术, 优化系统运行能耗、辅助加热能耗和最大得热量。

五、院庭式太阳能住宅设计

1. 案例

每户占地面积120m2, 开间6.6m, 进深18m, 建筑面积150m2 (未计算交通廊面积) 。每户建筑由高底两个部分组成:南面只有一层, 设计为客厅、餐厅和厨房, 该区域形成家庭起居中心;靠北面有三层, 三层主体基本相同, 每层主要有一个卧室和一个辅助空间, 辅助空间可根据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习惯, 布置为储藏间、洗衣室、家庭活动室或书房 (见图4、图5) 。这种设计将多个平面布置的卧室改为立体布置, 既节约占地面积, 又可改善居住私密性。

该套住宅最大得特点是一个中庭院和前庭院, 这是接收太阳能的空间。每户内庭院40~50m2, 可以种植蔬果或攀缘、观赏植物, 既可在冬季获得更多的太阳能, 也使家庭生活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2. 膜结构与安装

在该空间结构中, 钢框架和水平系杆仅起到固定集热棚水平稳定及户与户之间的安全防护作用, 而集热棚的雨雪荷载、风荷载则由大棚内部的玻璃钢杆承担。集热棚的竖向荷载根据集热棚的角度、当地基本雪压和荷载组合值计算, 玻璃钢杆应满足拱结构曲线设计, 在6~7m的开间内可安装5~6根, 以满足组合值和永久值的要求。冬季安装时, 膜结构应先与墙面固定, 再支撑的玻璃钢杆, 回收时先解除固定, 再撤去支撑的玻璃杆, 一层南面大棚支撑结构与之相同。

3. 节能住宅

该住宅符合中小城市节能的要求, 可根据需要建成4~6联排, 减少建筑体型系数, 减少外墙散热。当采用联排设计时, 为了避免遮挡阳光, 户与户之间3m以下的围墙采用实心墙体, 3m以上部分则用钢结构分割。这样既满足日照和18~20m的视距需要, 建筑容积率也可达1.0。

该住宅可使用砌体结构, 也可现浇。客厅和卧室屋面为坡屋顶, 预留太阳能热水器空间, 也可做成露台、花架。住宅立面使用剁石勒脚、面砖装饰, 局部镶嵌蘑菇石, 阳台使用金属栏杆和安全玻璃板, 可与联排别墅相媲美。建筑内还设计了放置玻璃钢杆件和集热棚膜的专用储藏间, 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变总体布置和立面材料色彩营造丰富的建筑形态。完美的设计使太阳能住宅也时尚。

六、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示范工程

1. 概况

清华大学超低能耗楼, 2008年作为奥运建筑的示范工程, 示范并推广系列节能、生态、智能技术在公共建筑和住宅上的应用。超低能耗楼围护结构如图7所示, 超低能耗楼技术纵览如图8所示。

2. 可再生能源利用和太阳光采光技术

(1) 可再生能源利用

(1) 光电玻璃

超低能耗楼南立面装有约30m2的单晶硅光电玻璃, 采用光伏电池、光电板技术, 把太阳光转化为能被人们利用的电能, 设计峰值发电能力为5KW。发电过程中不消耗化石能源, 无废气、无噪声, 不会污染环境。

(2) 太阳能庭院灯

超低能耗楼选用的太阳能庭院灯, 为大楼入口处提供夜间照明、蓄电池把白天太阳电池组件产生的能量存储下来, 用于满足连续阴雨天或夜晚照明的需求。光源则选用LED光源。

(3) 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超低能耗楼利用联集管式太阳能空气集热器, 集热器总面积约260m2, 峰值产热量为140KW。通过太阳能获取的热风, 在夏季用作溶液除湿系统再生器的热源, 而冬季则作为空调送风直送入室内。

(2) 太阳光采光技术

超低能耗楼南侧室外设置自动跟踪太阳光的阳光采集系统, 利用太阳光为地下室提供采光, 减少白天照明电耗。

浅谈建筑太阳能一体化设计 篇9

在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和能源危机的今天,如何开发利用环保节能的建筑配套成品就成了焦点话题。一直以来,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技术上的完美应用都是企业不懈的追求,太阳能与建筑结合创造的低能耗高舒适度的健康居住环境,可以让生活更自然更环保,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太阳能作为一种免费、清洁的能源,太阳能与建筑的结合也在建筑中尤其是住宅建设中越发显现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并成为住宅建设中的一个最新亮点。

建筑是能源消耗大户,建筑耗能占我国总耗能的30%左右,而生活热水在建筑耗能中的比重是18%。而当前我国有400亿m2的既有建筑,其中99%是没有应用太阳能的高能耗建筑,每年新建的20亿m2建筑,其中95%是高能耗建筑。21世纪我国面临着经济高持续发展与节能环保的双重课题。利用再生清洁能源——太阳能,解决全部或部分家用热水用电,减少商品能源的消耗,节能环保意义重大。太阳能与建筑完美结合,可为太阳能利用提供广阔的市场,也是实现建筑节能的一条重要途径。

1 太阳能一体化的含义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不是把太阳能用于建筑,或者把二者“相加”在一起就可以,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太阳能学会太阳能和建筑结合专业委员会筹备组负责人袁莹教授的回答是:“所谓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通过`相加'整合出一个崭新的答案。也就是说,建筑应该从开始设计时,就将太阳能系统包含的所有内容作为建筑不可或缺的设计元素加以考虑,巧妙地将太阳能系统的各个部件融入建筑之中,使太阳能系统成为建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让太阳能成为建筑的附加构件。”

以分体式太阳能热水系统为例,太阳能集热板或太阳能集热管是暴露在屋顶上的,在设计时就要想办法让太阳能热水器暴露在外面的部分实现建筑构件化,使之与建筑融为一体,成为与坡屋面、墙面、阳台、窗子等建筑构件相匹配的另一种构件。太阳能系统要作为建筑构件元素来考虑,与建筑的屋面、墙面、阳台、窗户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整合设计。这样,太阳能热水系统科技内容的加入就会使建筑呈现出一种新的造型与外观,增强建筑的表现力。

2推广设计原则

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和施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因地制宜,先行试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运用。太阳能具有一定的地域选择性。尽管目前的太阳能已经能够适应多天缺少阳光、最低气温零下6℃气候条件下的使用。但是太阳能在我国一些地区(如高寒和晴天天数少的地区)还不具备应用条件。另一方面,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在多层次住宅中的使用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小高层、高层住宅中,还缺少成功的案例。在太阳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应因地制宜,在符合太阳能使用日照系数条件的地区,对热水供应有长期稳定需求的公共和居住建筑,在技术条件和环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积极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2.1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指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工程应用中的合理性,宜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2环境条件包括现场条件和热水设计条件

1)现场条件是指安装地点纬度、月平均太阳辐射量、日照时间、环境温度、安装场地面积及形状、遮挡情况、建筑物承载力。

2)热水条件包括:热水用水温度、热水日用水量、热水用水位置、冷水供水方式、水压、温度等。

2.3太阳能的设计与工程设计统一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

1)规划上,应考虑集热器的安装对日照的影响和建筑物对集热器的遮挡。2)外观上,建筑专业设计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要求确定太阳能热水系统的类型、安装位置、色调,实现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完美结合。3)结构上,妥善解决太阳能热水系统安装可能存在的问题,确保建筑物的承重、防水等不受影响;太阳能集热器应具有抗风、冰雪、冰雹等能力。4)给排水专业上本着节水节能、经济合理、安全简便、利于计量等原则,选择太阳能热水系统。5)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稳定,便于维护管理。

3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

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应符合建筑给排水设计,系统供水水温、水压和水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以下是工程中太阳能热水系统与不同类型建筑结合的几种常见做法。

3.1集中集热—分户计量—直接换热系统

集中集热—分户计量—直接换热系统适合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每一套系统集中一套太阳能集热系统,每户一台换热式双能源水箱,集热式太阳能系统相当于一个公共的热源部分对每户供热。每户使用自己的自来水和电辅助加热。其优缺点:1)优点:不受楼层高限制,并可以实现太阳能热能资源共享,可根据楼面建筑情况灵活布置,最容易实现与建筑协调管理维修方便,运行可靠。2)缺点:系统供热统一,用户用热量会存在不均,并需要物业统一管理维护。

3.2集中集热—集中供热水

集中集热—集中供热水适用于高级宾馆、学校、酒店等公共建筑洗浴和热水集中供应场所。本太阳能以中央控制器对集中循环水箱进行加热控制,通过温度探头对热量传输控制。集热器布置高于水箱,灵活,水箱隐蔽,不影响建筑美观,且保温性能好,热损失少。

3.3分户集热—分户水箱—自然循环系统

集热器与水箱分离,集热器放置在阳台、建筑外立面等位置,可与建筑完美结合。系统传热工质通过自然热力循环,系统的集热循环为开放式运行,易于安装、维护,初始投资相对较低。系统方案特点:1)集热与储热分离,易于实现系统与建筑立面结合安装。2)储热水箱壁挂式安装,不占阳台空间。3)每户一套独立系统,分户计量,可实现无线控制。4)集热循环管路就近布置,结构简洁。5)适用于小户型建筑。

4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优点

1)建筑的使用功能与太阳能设施有机结合(如热水器),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构件,巧妙高效地利用建筑空间。同步设计、施工,避免后期安装对用户生活造成不便和对建筑外保温以及结构的损害。2)形成统一协调的建筑形式。太阳能设施构件化和建筑融合为一体,协调和谐,构造合理,形成完整统一的建筑外观。3)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为太阳能利用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5结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如何为消费者创造经济节能、绿色环保的条件,给我们每一个设计者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让我们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优势和作用,为提高太阳能集中供热与建筑一体化在建筑领域中广泛应用,与各界共同努力,携手奋进。

摘要:阐述了太阳能利用在建筑节能中的重要意义,对推广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并介绍了太阳能与建筑的几种结合方式,探讨了太阳能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以促进建筑节能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太阳能,太阳能热水系统

参考文献

[1]发改环资[2004]2505号,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Z].

[2]GB 50364-2005,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S].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10

翔宇经典项目以建设绿色生态宜居高端住宅工程为目标, 结合项目建设造价成本实际情况, 在设计中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推广使用生态环保节能技术和设备, 本着舒适健康和环保节能的要求, 把该小区建设成绿色生态、健康和谐的精品居住工程的典范项目。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4.08万m2;总容积率1.6, 其中地上容积率1.25, 地下容积率0.35;建筑密度22%;绿地率36.62%;停车位1.0个/户。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环境气象数据见表1。

地名:滕州市, 纬度:34°50'~35°17'N, 经度:116°48'~117°23'E, 海拔:33.5 m~596.6 m

由表1气象数据分析显示, 滕州市的全年平均全天总日照量3.9 k Wh/ (m2·d) , 平均每天日照时间达7.3 h, 日照资源丰富, 在建筑中利用太阳能潜力很大。

该小区在照明、采暖、热水供应等方面充分应用生态技术, 使新能源的建筑利用率达40%以上, 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水平超过国家65%的节能标准, 其中太阳能采暖保证率达到30%以上, 光伏照明发电总容量达到60 000峰瓦, 各项生态技术均与建筑实现完美的结合。太阳能新风系统效率达到60%以上, 太阳能热水系统效率达到50%以上, 太阳能辅助的地源热泵系统COP达到4以上。

2 太阳能热水技术的利用

翔宇经典项目为了使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达到完美结合, 实现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一体化, 在方案设计初期就根据每栋单体建筑的特点和外在形象, 把太阳能系统的集热器、热水箱、管道、构配件等作为建筑设计的一部分, 统一规划和设计, 使之与整体建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 与建筑融为一体, 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环保节能、生态无碳的先进设计理念得以充分发挥, 也克服了传统太阳能在建筑中的无序放置, 消除了单户安装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的安全隐患。通过一体化设计, 太阳能装置在建筑中排布更加科学、规范, 从而达到了绿色生态的可再生新能源与人居环境的完美结合。

2.1 多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案

翔宇经典多层住宅项目单体建筑层高均为6层, 每个单元12户, 有足够的屋顶面积放置太阳能热水器, 因而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中采用每户一个独立的太阳能热水器装置的单独热水供应系统方案, 将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布置在屋顶, 管道布置在墙体内部, 最大限度减少太阳能设备对建筑形象的影响。

为解决整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与整体建筑立面造型和建筑屋面不发生形象冲突, 使其与建筑融为一体, 在建筑设计中采取了以下设计手法:

1) 双排布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方案。

每个单元的双坡屋面在屋顶部位削平一段, 变成局部平屋面, 在平屋面部位根据日照间距要求, 双排布置各户的太阳能整体式热水器。为解决屋顶的缺口问题, 利用构架进行补齐, 从外形上看, 仍然是完整的双坡屋面。这样的设计人在地面上是看不到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的, 既隐藏了太阳能热水器, 又丝毫不影响建筑的整体立面效果, 同时使得屋面更富有变化, 丰富了建筑造型, 完全摆脱了传统住宅建筑安置太阳能热水器带来的无序、杂乱感, 让整个小区更加生动而富有现代气息。双排布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方案见图1, 图2。

放置太阳能集热管和水箱的平屋面可以根据集热器的数量多少、放置的角度结合坡屋顶的高度和平面形式灵活布置, 设计手法多样。

在设计方案中, 由于考虑坡屋面的完整性, 在造型上使用了构架, 这势必会对太阳能集热器造成一定的遮挡, 导致太阳能集热器的热效率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考虑建筑的立面效果等综合因素, 牺牲少量的太阳热辐射, 优化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 是完全值得, 也是可行的设计方案。

2) 单排布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方案。

在双排布置太阳能集热装置的基础上, 适当进行调整, 在南向坡屋面上设计一个平台空间, 用来单排布置每户的太阳能集热设备。由于设计太阳能热水器放置平台所形成的屋面缺口, 用构架沿着屋面坡度补齐。单排布置太阳能设计见图3, 图4。平台空间的大小同双排布置方案一样, 也可以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设计。

3) 利用屋顶露台布置太阳能集热装置方案。

第三套方案即在坡屋面的顶部做成屋顶露台, 露台实行东西贯穿, 然后把整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统一布置在上面, 此种布置形式可以达到整个建筑立面整齐协调的效果, 见图5, 图6。

4) 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的太阳能综合系统集热布置方案。

在多层住宅中还可以采用集中供热分户计量, 在屋顶集中布置分体式太阳能集热器的综合系统供应生活热水。

在这个设计方案中, 需要将集热器顺坡安装在住宅屋面的南向坡上, 远看像是屋面上开设的天窗, 丝毫不影响建筑的立面效果, 反而还让建筑增加几分活力;储热水箱和大部分的管线集中布置在阁楼层中, 有效降低了储存和输送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也隐藏了该部分设备对建筑立面效果的影响, 见图7, 图8。

2.2 小高层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设计方案

本项目的小高层住宅采用一梯两户的单元组合方式, 每栋均为11层, 每一个单元22户。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设计中采用两种热水供应方式。一种是每户一个独立的太阳能热水器, 即单独系统的分体式太阳能热水器供热, 在南向阳台或阳台板部位布置太阳能集热器的供热水方式。第二种是采用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的综合热水供应系统, 在屋顶部位集中布置分体式太阳能集热器和集热水箱的热水供应方式。

1) 在南向阳台一侧横向布置太阳能集热管。

在两户相邻的阳台一侧采用长度1 000 mm~1 200 mm的太阳能集热管横向排列, 通高布置。根据建筑立面表现效果, 其比例可以适当调整。在阳台没有太阳能集热管的部分, 阳台栏杆处理成近似太阳能集热管的元素, 使其立面效果和谐统一。太阳能热水蓄水箱搁置在阳台内的太阳能集热管背面, 这种设计手段的优点一是从外立面看不到水箱, 二是可以使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水箱的距离最短, 缩短管道长度, 减少热量损失。其阳台效果见图9, 平面布置见图10。

但是该设计方案存在两个缺点:

一是为了照顾建筑立面效果, 太阳能集热器垂直通高布置, 造成了在一定时间内存在采光死角, 不能充分发挥出集热器的效能;

二是由于集热器通高布置造成放置在阳台上的蓄水箱低于太阳能集热器, 需要采用强制式水循环的运行方式, 增加了每户的建筑造价。

2) 在南向阳台中间横向布置太阳能集热管。

这是另一种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的结合形式, 做法是将太阳能集热器横向布置在南向阳台的中间位置, 集热管长约1 400 mm~1 800 mm, 可根据建筑立面效果进行调整。太阳能蓄水箱吊装在阳台内的墙壁上。与前一个方案相比, 该方案由于集热管的位置比较低, 蓄水箱的底部位置比集热管高500 mm左右, 由于存在一定的水压差, 这种设计方案可使用自然水循环的运行模式, 节约了工程投资, 降低了建筑工程造价, 见图11~图13。

3) 采用集中供热分户计量的太阳能综合系统设计方案。

以每个单元为一个基本供热单位, 在平屋顶上集中布置太阳能集热构件, 蓄热水箱可以放置在顶层屋面上, 也可以放置在顶层的设备层中, 热水实行分户计量供应, 按使用量分户计费, 如图14所示。

4)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优化设计方案。

由于翔宇经典项目以多层和小高层住宅为主, 屋顶面积相对充足, 综合考虑造价等诸多因素, 最终选择在屋顶设计中采用平坡结合的方式, 将太阳能热水器有组织的排列在屋顶平屋面部分或退台部分, 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对屋面造型的影响。在构造措施上, 为太阳能热水系统预留了固定件、管道井和相关配电。整个工程太阳能热水供水面积达26万m2, 以较低的成本较好的实现了太阳能装置与建筑的一体化。

3 结语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的结合, 要满足4个方面的要求:

1) 在外观上无论是立面还是屋顶, 要合理摆放太阳能集热器, 使其与建筑整体效果协调统一;

2) 在结构上要保证建筑和太阳能集热器的安全性, 解决好安装问题, 使建筑的安全性和防水性不受其影响;

3) 在管道布置上要尽可能减少因管道造成的热量损失, 合理布置冷热水管道, 设计中预留管道口;

4) 在系统运行上要稳定、可靠, 易于安装和便于检修, 只有满足以上要求才能做到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 同步投入使用。

我国地域辽阔, 2/3的国土面积上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 000 h以上, 太阳能资源丰富, 尤其在住宅建筑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绿色能源, 并做到建筑与太阳能系统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徐浩, 和茜, 隋芊蕙.低能耗技术在山东绿色居住建筑中的应用[J].门窗, 2010 (11) :21-22.

[2]徐浩, 闫增峰, 隋芊蕙.低能耗教授花园综合节能技术[J].低温建筑技术, 2011 (4) :96-98.

建筑一体化设计 篇11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 智能一体化设计 施工要点

前言:

高新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使人们对社会信息化、居住环境安全舒适化以及工作生活的自动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智能化建筑应运而生,智能房屋建筑是指借助于计算机将智能建筑中分离的功能、信息和设备集成到一个统一协调、相互关联的系统中去,从而实现人们对社会、居住环境以工作环境的要求。自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智能化建筑后,智能化建筑在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就目前已使用的情况来看,智能化建筑目前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思想

设计高端品质的智能化房屋建筑的基础是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智能化建筑的概念,建筑物的三方:业主方、设计院和施工承包方。业主方由于对于智能化建筑的概念不甚了解,一些可智能化的项目可能会被忽略。设计单位过多的参考依照之前的设计理念,可能导致有些项目在实际工程中不具备可操作性。施工承包方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为了方便施工提出修改设计图纸或者替换一些设备部件,而没有考虑业主的项目工程造价成本。为了避免三方之间思想上存在的差异,业主、设计和施工三方要在以下原则的基础上做到设计思想的统一:要本着符合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先进的原则进行设计;建筑物主体与综合布线系统要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各承包商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时一定要灵活和可扩充,在满足当前业主使用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未来进行的扩充或变动。

2、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规范的制定

设计单位和建筑单位必须要严格遵守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法规,智能化建筑首要考虑到的就是安全性。没有安全性,所有的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舒适性和方便性也无法实现。安全性主要指的是设备安全和人身安全。智能化房屋建筑设备昂贵,且人员多而集中,安全问题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在建筑智能化设计施工时,必须要严格遵守设计规范,不然不仅会带来安全问题,而且也容易给后期建设工作带来混乱。智能化建筑作为新的学科,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不足,难免出现现行的国家规范和法规不能满足实际智能建筑的要求的情况,这也需要不断的进行论证、修正,以保证智能化规范内容科学可行。

3、房屋建筑智能化设计内容

3.1楼宇自动化系统BAS

通常情况下,所有建筑物内的能源设备和机电设置都是采用集散型控制系统进行控制。由直接数字控制器、执行器、中央管理计算机、传感器以及通信网络构成的集散型控制系统有着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特点,通过被控处现场分布的多台微型计算机来实现被控设备的保护、检测和控制。

3.2通信自动化系统CAS

智能建筑的信息通信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建筑物内数据、图像和语音的传送,而且连接外部通信网后还可以提供给用户安全、快捷、有效地信息通讯服务。作为智能建筑的“中枢神经”的通信自动化系统,为了保证开放性,在选择平台或协议时,尽量按照国际上通用的标准进行选择,以确保用户可以有效和充分的利益系统。

3.3办公自动化系统OAS

办公自动化可以称为计算机取代人工办理业务,指的是人们借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通过计算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以实现办公的快速化、自动化和科学化,办公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专业化,而且还能避免人工处理业务时容易出现错误和误差的问题大大提高办公质量和办公速度,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办公自动化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服务: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专业管理系统(商场、停车场、银行、图书馆、酒店、证券等)、仓储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文字与文件处理流程自动化系统等。

3.4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

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的控制技术,在节能工序和管理软件的调节下,实现控制和自动管理建筑物给排水、空调、照明、电梯等一系列机电设备的运营。并根据计算机中日常设备的运营情况记录来,来维护保养管理众多机电设备,最终实现管理简单方便、节约人力物力、安全可靠的目的。

3.5安全防范系统

安全防御系统主要是为了防御非法入侵,发生意外时,能够详细记录事情整个经过,减少和避免人财损失的目的。根据业主和建筑物的建设标准,安全防御系统主要由出入口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巡更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五部分组成。

4、房屋建筑工程智能一体化施工要点

所有一切的设计都要通过施工来实现。因此施工承包方的工作极为重要,为了保证智能房屋建筑工程优良的质量,施工承包方在注重管理水平的提高时,也要加强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建筑智能化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其业务素质。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施工要点:

(1)施工管理队伍水平要高,项目经理必须有三年以上弱电系统现场管理的经验,技术总监有参与国有大中型弱电系统工程项目的实施。设计经历。质量管理工程师不仅要熟悉弱电系统工程的验收标准和执行标准,而且对于弱电系统工程的技术特点及产品特点也要倒背如流。

(2)在进行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以及具体施工技术的编制时,应特别注意施工进度计划与安设备的安装调控以及装修等工作的协调,避免在施工期间出现混乱。

(3)工程现场无论是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对于施工图纸和设计文件都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学习,承包商加强现场人员对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的学习和研究,以便在项目具体施工时能够熟练运用。

(4)要认真测试和调试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所需要的设备、仪器。要再保障其达到国际标准规定或国内通用标准的同时,也要确保其有优良的兼容性和扩充性。

(5)要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和国家规定,设置和安装工程中所用的槽道、暗敷管路和槽线。

(6)在施工安装综合布线系统时,不但要做到不影响房屋内部装修要求,而且不能对房屋建筑物的结构强度造成损害。同时,杜绝产生影响用户通信畅通和对其他系统使用功能的损害。

(7)在综合布线系统完成施工后,要对网络和系统及时进行测试,以确定网络的可靠性和系统连续性情况。施工单位要及时向业主提供工程相关测试报告,以便业主进行审查。为了验证工程施工质量,所有系统要有3个月的试运营期。

5、结语

智能房屋建筑是人类、建筑和科技的一次完美融合,它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主流,我国的智能房屋建筑起步晚,现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但是现在我国的房屋建筑智能一体化设计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施工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暂时的问题并不能影响到智能房屋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道路。我们要坚信智能房屋建筑在我国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胡志军.智能化建筑的设计与施工管理探讨.建材与装饰.2008(03)12-13

[2]王彤方.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施工的现状与问题.科技风.2010(07)21-23

[3]卢庆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施工图设计主要问题..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5(07)

[4]陈欣江.探讨智能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21)96-96.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 篇12

1 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理念

现代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高品质、现代化的原则, 实现居、商及景的高度统一。还应根据建筑现场的环境、地形及用地分块等,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 充分发挥交通功能, 建立有秩序的城市生活。为此, 在进行一体化建筑设计时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理念。首先, 坚持“以人为本”。所有建筑在设计时应以人文空间为参照, 对各个形态的居住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布置,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时刻体现人文特点。其次, 坚持整体原则。对居、商及景进行有效整合, 围绕中心区、交通轴线、景观等, 通过建筑及景观、绿化的纵横穿插, 实现住宅高低错落之感、商业琳琅满目之感等。最后, 突出重点。实现商业步行街、中心景观广场、居住区的有机结合, 形成天然的交通、景观、建筑一体化的局面。在交通上聚合小区、在景观上塑造小区广场, 突出居住区, 形成人文及商业的大集合。

在进行建筑一体化设计时, 应强调均好性, 当建筑整体空间塑造完成之后, 各个小区及组团应围绕重点建筑形成整体一致的建筑景观。利用各个组团出入口及不同地形, 同时考虑交通的直入方式, 进而有不同的选择。在住宅底层选用局部架空, 进而做停车及绿化, 选择组团的直插路方式进入到每户垂直交通位置。然后, 充分利用各个基地的高差, 设置地下停车库对积水并与小区内的景观进行自然结合, 与园林建筑实现层次分明, 进而创造出独特的小区景观。

2 居、商、景一体化建筑设计模式

2.1 形成互补模式

所谓互补模式是指将相互联系的两个建筑建立在一起, 两者之间互补、共同发展, 形成更加完善的整体。如:医院与药店可建立在一起, 有利于病人在医院看完病后, 出院就能够看到药店, 方便购买, 促进商品流通。可将娱乐场所与饭店建在一起。由于近年来, 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加上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 每到休息日时大部分人会选择外出放松, 而娱乐场所就成为了首选。当人们玩累后, 就会去就餐, 而在娱乐场所附近建立饭店, 可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 同时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当前, 很多大型商场也实现了娱乐、餐厅及健身等多种功能的融合, 原本没有联系的建筑纷纷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

2.2 形成主从模式

所谓的主从模式是指一部分建筑为另一建筑服务。不同建筑的功能不同, 一类建筑是另一类建筑的必须品时, 若两者相邻, 往往就形成主从模式, 不仅方便人们的生活, 而且还使建筑实现了应有的功能。如:对于人口居住密集的小区, 在小区附近往往会建立大型的生活超市、蔬菜市场及餐饮娱乐、休闲广场等, 通过这些附带建筑的设计, 为小区居民提供方便同时, 也促进城市进程的加快。对于商务大厦附近, 则可建立相应的商务会所、会议中心及高级娱乐会所等。商务大厦里大多是工作的白领阶级和一些较大的企业, 在接待外来合作企业时, 或本企业员工组织活动、聚餐、年会时, 都需要特定的商务会所、餐厅等, 这样既显示了本企业的礼貌待遇, 也不失高端大气。这些建筑若单个独立起来, 可能作用没有联合起来大。因此, 实现主从模式, 可促进建筑业的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

2.3 形成统一模式

建筑统一模式是指两个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建筑建立在一起, 形成高度统一的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最为常见的就是小商品批发店铺、工艺品批发市场等。进入小商品批发市场, 能够看到各种各样、形态各异的小店铺, 都在销售相似甚至相同的物品。将同类物品高度集中起来, 方便了消费者的购物, 为消费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又如:在火车站及汽车站附近, 往往有多个公交车站点、地铁站点、出租车站点。同为出行的三种方式, 将这几种出行方式集中起来, 方便人们的出行, 供人们选择适宜自己的出行工具。另外, 我们还可见到大型的商业购物中心, 大多位于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地区。在该商业购物中心附近, 往往有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 同时在地下通道、过街天桥的出口又有公交站点及地铁站点。而其中某个地铁站点又可能与消费者向往的某个休闲广场相连, 在购物完成之后, 可到休闲广场歇息, 或者再选择下一个心仪的商场, 继续购物, 或者选择回家的车辆, 直接回家。这样从地上到低下、从商场到休闲场所、从休闲到住宅, 最终形成统一的整体。

3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工作、生活、休闲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实现居、商及景的一体化建筑设计是当前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将这三种要素的结合, 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 而且还节约了原本缺乏的城市用地资源。当然,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还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技术的不断更新等来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

摘要:居、商及景一体化是指将分散的居住、商业及景观联系在一起, 产生最大的城市效应, 实现建筑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周围环境各个因素之间的整体协调。实现居、商及景一体化建筑设计不仅能够美化城市容貌, 而且还能够使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 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下面对其设计进行相关探讨, 以望为后期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一体化,建筑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上一篇:教师如何说好课下一篇:翻译伦理的回归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