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软硬件

2024-07-05

实践软硬件(精选12篇)

实践软硬件 篇1

电脑软硬件维修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长期以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贯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知半解, 难以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

一、电脑软硬件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 大部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电脑软硬件维修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多媒体演示加练习的方法;二是课堂教学加教师实际操作;三是课堂教学与实践相间的方法。这三种方法主要存在下列弊端:

(1) 不能顾及基础不同的学生。由于学生的基础和素质参差不齐, 掌握知识的能力有所不同, 这样就存在“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的情况。

(2) 角色的错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围绕教师转, 教师是课堂的主体, 而学生只是作为“观众”, 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被忽视。

(3)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以调动。由于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只能跟随教师学。学生缺少探索和研究的精神和动力,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很难调动起来。

(4) 听得多做得少。在教学中, 教师是主体, 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传授知识, 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际时间就少。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 什么是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指在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下, 在同一空间和时间下, 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融合为一个整体, 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 抽象和直观交错出现, 理论和实践没有固定的顺序, 理论中有实践, 实践中有理论。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灵活有效地掌握理论、实践的时间比例,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这里强调的是一个灵活掌握授课时间比例的问题, 不要硬性规定一体化教学的理论、实践授课时间比例, 要根据具体授课内容、环境、对象等因素灵活掌握, 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 施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必要性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理论与实践能更好地衔接, 打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限, 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教师一边讲授理论知识, 一边实际操作演示, 然后再让同学们通过实际操作消化, 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这样在学和练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既能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信息的传递上具有同步性, 理论指导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 紧密结合, 相互印证。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融于一体并进行有机组合, 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同一性。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现状, 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在同一时空下同时进行, 边学理论知识, 边进行实操, 边动手, 边学习理论, 手脑并用, 使学生从枯燥乏味的理论中解脱出来, 获取他们需要的技术能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不但解决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 而且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电脑软硬件维修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1.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的设置

良好的一体化教学环境是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物质保障,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特性是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 这就对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场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要满足理论教学, 又要满足实践教学, 并且在设备上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但体现在设备的质量上, 还体现在设备的数量上。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场所分为两个一体化室:电脑硬件维修一体化室和电脑软件维修一体化室。电脑硬件维修一体化室承担常用维修工具的使用, 硬件的识别、组装和维修。电脑软件维修一体化室承担软件安装与调试。在这样的一个教学、学习环境中, 使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 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融为一体, 使一体化教学顺利实施, 使教学过程通过讲、练、赛等多种形式进行,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过程

(1) 上好第一次课。第一次课, 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我国古人强调“教必有趣, 以趣促学”。激发学生对电脑软硬件维修课程的兴趣, 要从生动有趣的实际问题入手, 使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学, 将学生的好奇心变为求知欲。

例如, 上第一课前, 准备好故障电脑, 首先向学生描述故障, 接着分析原因, 最后进行故障处理。

第一次课至关重要, 不但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要做好学生的学习动员工作, 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地位、学习目标与方法等, 让学生明白, 他们是教学的主体, 电脑软硬件维修课程是以实例为载体, 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进行学习的模式, 以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堂的教学活动。

(2) 教学过程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将知识点分散到实际操作中去, 有目的、有计划的开展教学任务, 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学与习结合、学与思结合, 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在电脑软硬件维修教学过程中, 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安排基本功训练。如电脑软硬件维修常用工具部分, 少讲多练, 对理论性较强的环节如BIOS设置部分, 适当增加课时, 做到循序渐进。这里的少讲不是把某些知识点抛弃, 而是把知识点简化, 该着重强调的还必须详细讲解。

(2) 严把考核关。在每次下课15分钟前, 有目的地找2~3名学生进行理论的、实操的考核, 当堂记录考核成绩, 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 因材施教。在日常教学中, 要对掌握新知识能力较强的学生给予肯定, 对掌握新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多鼓励,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调动一切有效的手段帮助他们。

(4)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 收集学生反馈回来的意见, 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的因素, 并及时予以消除。

3.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考核设计

考核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考试模式, 以提高学生技能的掌握程度为核心, 在评定学生学习效果时, 依据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案, 从实操、理论、平时表现等方面进行考核, 方法如下:

(1) 随堂抽查:为了及时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利用合适时间进行随堂抽查, 并记录好每次的考核结果, 让学生也清楚自己的学习状况。

(2) 阶段考查:阶段考查可以起到督促学生抓紧学习, 了解学生阶段学习情况的作用。

(3) 综合考查:为了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 分笔试和实操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查。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一套重自主、重交流、重实践、重创新的教学模式,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软硬件技术的兴趣,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内容的学习, 积累了直接经验, 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实践软硬件 篇2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晋城市华诚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所开办的拟使用乙方开发的辰方超市计算机管理系统。经过双方协商达成如下条款:

一、乙方负责给甲方提供辰方超市计算机管理软件,并免费对已

有硬件设备进行维修,如硬件设备需购买甲方应另支付所需费用或自行购买。

二、乙方提供甲方超市计算机系统相关的实际操作和业务运做

知识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1、辰方超市计算机管理系统维护知识培训;

2、收银过程的操作技术培训和业务技术培训;

3、商品细分类结构建议。

4、包括商品采购、验收、盘点等主要业务的操作流程的和有关事项的培训。

三、乙方负责为甲方提供一年的软件系统免费服务,同时可根据

甲方的合理需求调整计算机管理系统。

四、硬件设备的保修以厂家保修条款为准,正常为服务器三年免

费上门服务,普通计算机三年有限免费服务,一年上门,其他设备一年免费服务。

五、乙方负责为甲方提供终生的软件系统免费升级服务。

六、甲方为乙方提供工作场地、人员组织之便。

七、甲方严格要求相关人员按照乙方要求规范使用计算机管理

系统,以便为甲方提供准确的决策数据。

八、甲方支付乙方软件费用合计元,签定合同付款

元,正常运营七天内付款元,正常运营一年内付

清余款元。

九、乙方在一年免费服务期满后,每年收取服务费元,其

中包括软件系统升级、电话技术支持、所有相关软件的硬件

维护服务,每季度一次现场巡检服务。

十、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十一、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存两份,签字生效.甲方:乙方:晋城市华诚商贸有限公司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实践软硬件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 教学改革 实践能力

0 引言

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势在必行,在高等专业院校,加强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锻造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的课程体系是以学生的职业教育为主体,学生的就业为前提,讲究学以致用,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更显着尤为重要。

“基于实践教育,实行职业教育,立足滨海,服务社会”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提出的教学指导方针。“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和网络应用的基础课程。“计算机硬件基础”是天津滨海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主要讲授计算机硬件的基础理论、技术和方法,和周边设备配套连接与实用。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连接和工作原理,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做准备。

1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计算机硬件基础”作为计算机应用、软件、网络等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改革遵循“立足实践,职业教育”这一目标。“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包含了众多的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该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课程实际上是“微型计算机原理”、“汇编语言”和“微机接口技术”等课程整合而来。就是要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接口技术,将各种外部部件与计算机进行连接,进而构成计算机的一套系统。这是一门基础学科,但是内容十分分散,要求知识面很广,可是我们学生大多只学习了基础的C语言。为了克服诸多困难,建立教学体系。我们从教材,授课方式、实践实训等方面构建该课程的教学体系。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顺应计算机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及时关注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比如将教学实验用计算机主要定位在Intel Pentium 4以上和AMD Athlon以上,网络设备计算机也配备的Intel 酷睿双核CPU的微机。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相对也提高的实验的效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满足科技的前沿和实用性,但是,教学内容更新,并不是放弃基础内容,而是循序渐进充分考虑教学规律和教学特点,现在已是多核时代了,但绝不忽略曾经8086、8088给我们科技带来的突破。

1.2 组织内容符合计算机学习规律。针对高职教育,一些未深入学习过计算机的同学,主要关心的是计算机处理芯片型号、硬盘容量、显示器大小等,因而我们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计算机系统及其各大组成部分的硬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这样一条主线展开,强调硬件与软件的结合,并适当淡化微机内部和芯片内部原理,而强化基于总线连接的外部接口与应用。例如我们在讲解存储器,按照读取速度和价格排列为CPU Register、L1 cache、L2 cache、RAM、Physical RAM、Hard Drives etc. 通过各部件相似组成、性质进行讲解。

1.3 课堂教学永远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交流的重要场所。可是我们面对的现象往往是学生基础差,课本内容枯燥无味,而又缺少实物,学生理解起来困难。因为难,所以不喜欢,使学生产生厌烦心里,经过我们反复探索,改革出以下教学方法:①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当今主流硬件设备,不能直接展示实物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先了解设备的外观、性能属性,评测结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和课程学时少,为了使在最少课时的前提下,让学生学的更多,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笔者多次参加诸如GE产品发布,HP高校产品论坛等活动,不但拓宽了眼界,还学习这些高科技公司工程师的讲授内容和风格。尤其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和介绍多个新产品,阐述其性能。工程师亲和、博学的演讲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强的推动。再结合学生实际,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增加知识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教学内容和流程。③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再是一个外部信息的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他们有他们自己的选择;教师也不再是一个教书匠、读书机,他需要把知识加工、整理,还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多交流,师生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多采用启发式的,比如在计算机故障处理,可以通过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来引出问题,望(看)微机出现的状况,如黑屏、蓝屏、反复重启等;闻微机主机箱内可能因为温度过高引起短路烧焦;询问计算机使用者使用过程中进行了哪些操作;切(动手)解决出现的问题。既避免了枯燥的讲解,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④为尽量避免产生抵触情绪。我们建立课外兴趣小组,依托学院技能协会,为学生提供设计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适当讲解,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动手能力。⑤在授课过程中,要求授课老师尽量以双语形式,学生了解和熟悉专业词汇不能少于300个。

2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

“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专业的实践实训实验室是我们教学中建设的重点,学院从兄弟院校聘请专业的老师,帮助建立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现在实训室有可供拆装设计计算机24台(加电可启动到BIOS),有可进行CPU超频实验、系统安装,网络配置计算机。实训室还备有DL-Link 5124交换机,RJ45压线钳,Fluke DSP4000测线仪Fluke万用表等实验仪器。大大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

实践教学的第一目的,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日常学习和生活需要,能够DIY一套适用的计算机。结合CPU教学内容,当今Intel系列CPU分为E、T、L、U等几大类,桌面处理器和移动处理器的差别,作为桌面处理器,不同主频CPU在文字处理,流媒体播放,多媒体制作方面的差别;相同主频下,L2 cache不同时,上传下载时候的网络速度又有何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计算机是实际实验情况,自己去选择CPU类型、主频等。之后是主板、显卡、内存等,最后写好配置清单,去电脑城购买这些配件,进行组装。

计算机组装完成后,就对其进行硬盘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应用软件安装,到后期的故障处理等。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进行了硬件组装维护实验、之后进行接口实验以及计算机应用实验。通过完成几个教学要求的实验,开始进行稍有难度的实验,并最终完成综合的应用性实验。例如可以通过可编程I/O接口实验,扩展到嵌入式系统的网络接口,添加寄存器定义,以太网接口驱动等。

3 总结

几年来,根据“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特点,建设合理的课程改革方案,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放到教学实践主体,提高他们动手能力,引导他们会思考至关重要。为此,学院和信息工程系诸位老师都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加大实验室建设。由于科技进步,网络的普及,近几年来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都有很大提升,都已经具备了不错的计算机基础。这些学生以不满足于有限课程的讲授。硬件基础教学的压力越来越大,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和改进。计算机硬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旧需要同仁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2]邹逢兴.关于创新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4,(2).

[3]卢荣华,江伴东.微机硬件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18).

实践软硬件 篇4

随着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早已走出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院所,悄然无息的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关联。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技能成为大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硬件部分的教学模式多以课堂理论知识结合少量图片信息辅助的方式进行,学生所学的内容受到教学设备、环境以及教学方法等诸多因素方面的影响,理论知识大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常常表现出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导致学生常常在面对简单的计算机硬件维护问题时束手无策,造成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计算机硬件维护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为此,在明确大学生应具备的硬件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以弥补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硬件实践技能。

二、大学生硬件实践技能的需求

1、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传统的计算机教材始终无法以最快最新的方式体现当下计算机信息领域中的第一手资料与前沿技术。为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发展,就必须要放弃原有的书本教育模式,使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与条件来获得第一手的咨询信息。在讲述任何一个知识点或者零部件实物时都去检索其所在资讯来源的官方网站或是当场验证国内相关的一些权威测评网站中的数据,同时将这些网站内容、查找环节和数据以最直接的方式投放在投影幕布上,使学生尽可能多的了解并掌握到哪里可以获得这些资源,改进学生课堂获得知识的渠道。

2、扩充实践内容

区别于一般理论型课程,在硬件实践技能的教学环节中着重增加了学生动手环节。通过实物的拆装、对比分析以及在日常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实际案例来进行讲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亲自动手参与其中,发现问题时根据课堂上所讲授的内容逐一进行解决。而在这一环节中遇到的突发性问题会很多,例如独立显卡与内存条因为安插过松而导致的开机后主机报警等状况会随机出现。在这些实际动手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身就开启了学生的求知欲,并将学习、实践操作、思考与最终得以解决的方法紧密地关联起来,激发了学生在日后学习生活中的探索欲望。

三、提高大学生硬件实践技能的几个方面

1、P C机硬件技能

在PC机硬件技能这一环节中,通过大量的不同时期的台式PC机硬件产品图片(例如:处理器、内存、硬盘等硬件)来说明这些部件的主要参数、性能以及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表现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训练加深对PC硬件的理解。

(1)问题驱动式教学

在校大学生毕竟没有走入社会,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今后工作中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还很模糊,而将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讨论和解决,无疑是一条学习的捷径。课堂上教师会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点滴问题贯穿始终,而每一部分内容都在提出解决方法的同时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此一来,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就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且能够自觉地运用课上所学到的技能去解决实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2)对比分析PC硬件性能

了解PC硬件性能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方面,不同配置的设备性能有所不同,对比分析有利于学生对计算机性能的理解。例如,将不同厂家、不同价格,但却是同一型号的独立显卡参数列举出来进行比对。学生们就会一目了然的看到彼此之间在工艺和材质等方面的差异,不仅解答了学生关于相同型号的显卡为什么价格会有成倍差距这一疑问,同时还可使学生了解到目前哪些厂商生产的显存颗粒质量更为上乘等其它情况。

(3)实践操作训练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机的拆装,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对PC机内部硬件的构成进行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理分工,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始终参与到完整的实验过程当中去,拆装步骤由教师统一安排,一方面可以避免实验设备因操作不当而损毁,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协同工作能力。拆卸过程当中会有停顿,主要用于讲解被拆卸下来硬件的特性、功能和参数,并进行观察。对于台式PC机内的一些精密零部件,例如CPU也会进行开启和取出操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处理器的外形构造以及如何才能够正确的取出和安装,操作过程让学生真正触及到PC机内的核心零部件。这一环节不仅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使得课上所讲述的内容与知识点在实践中得以检验。

2、操作系统维护技能

在操作系统环节中,主要是以讲解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为主,涉及目前被绝大多数人所熟知的Windows XP专业版操作系统、由微软公司最新推出的Windows 7旗舰版操作系统、虚拟机技术的应用和调试,以及如何针对这些操作系统进行相关的升级优化和防范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1)重视操作系统安装实践

目前,市场中所有销售的品牌台式机与笔记本电脑几乎都带有“一键还原”功能,由此造成虽然学生可能每天都在使用这些操作系统,但是真正能够了解这些操作系统并进行独立正确安装以及维护的学生,却是为数不多。

使用计算机所遇到的问题大多集中体现在电脑硬盘数据被病毒感染,操作系统文件丢失,以及因专业软件的需要必须进行操作系统更换,可又不知如何正确安装设置等。学生所遇到的常见计算机病毒侵害问题,绝大多数是以具有破坏性的文件型病毒、木马病毒以及蠕虫类病毒为主。而这些病毒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以计算机操作系统为平台,以网络、U盘作为传播媒介而进行攻击和侵害的。而要防范这些病毒的滋扰就必须要讲解操作系统正确的安装方法,从第一时间对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对于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需要进行操作系统更换的学生而言,如果他们能够亲自独立完成操作系统安装,将减少他们在这上面所花费的时间以及付出的成本。于是我们在教学中确立了以讲解如何正确安装操作系统为主,以讲解必要的、有效的病毒防范知识作为辅的方案。经过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独立完成操作系统的正确安装方法,而且可以对自己问题电脑的操作系统进行修复。

(2)应用系统维护工具

在进行计算机操作系统安装讲解后,如何能够借助相关软件保证所安装的系统长时间安全、稳定的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诸如“360安全卫士”、“鲁大师”等相关辅助软件,可以十分有效地对我们刚刚安装好操作系统的电脑进行升级、开机系统加速、清理垃圾文件等相关优化的操作,避免电脑操作系统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产生运行速度过慢、发热量过大、不必要的插件进入到电脑系统等状况的发生。而借助一些测试类软件更是可以对电脑中的硬件参数、品质等进行有效的分析,例如Everest硬件检测软件、3D Mark图形检测软件和Display X显示屏幕检测软件,这些软件的应用除了可以有效的检测出用户所用电脑硬件的品质之外,还可以对硬件进行使用时间、发热量以及运行效果的评价。通过系统工具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对自己正在使用的电脑有更加直观认识。

3、笔记本选购技能

在笔记本选购环节中,鼓励学生将手中自用的不同品牌、不同价格的笔记本电脑带到课堂中来,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不同笔记本之间存在的差异,而不同特点的品牌笔记本电脑又适用于哪些特定人群,便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笔记本电脑的特性,也加强了即将要购买笔记本产品学生的甄别与判断能力。

(1)比较式教学

课堂上教师会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安排逐一的对学生拿来的笔记本电脑从规格、做工、性能、价格以及特点等方面逐一进行解析。例如在做工材质方面,目前市场中所有的笔记本电脑外壳无碍乎都在使用以下三种材质:即ABS(工程塑料)材质、镁铝合金材质以及高弹性聚乙烯碳纤维材质,三种材质在使用效果方面着截然不同,了解其区别有助于选购适合自己的笔记本。

(2)选购技巧

很多学生上大学后会考虑购买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然而选购知识的缺乏,使得学生在购买时心存顾虑。也有学生遇到过以次充好、二手货当新机器来卖等情况。针对学生遇到的这些问题,经过调研,归纳出简单有效又切实可行的一些选购方法。第一,根据使用需要确定购买设备的配置,登录国内权威网站以及相关笔记本电脑的官方网站,查阅所要购买设备的详细参数以及市场报价,对欲购买的那一款电脑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拿着这些数据再到市场中选购。第二,用相关的检测软件对同款样机进行硬件参数的检测,其中包括硬件的型号是否与之前在网站上所查找到的硬件型号一致、硬件的生产厂商以及硬件本身的生产日期等。第三,检查拿到的设备外包装生产厂家的原厂封装标签是否完整,辨别是否曾被开封。第四,检测全新并且是第一次使用的笔记本电脑时,还要注意硬盘的合理使用时间都应当保持在25小时以下,并且硬盘的开启次数也应当保持在两位数以下。有了这些知识,将为学生选购笔记本提供便利。

四、提高大学生硬件实践技能的实践效果

通过对大学生硬件实践技能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的PC机硬件的知识结构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一致,动手能力增强,操作系统的维护水平明显提高,有能力选购自己需要的笔记本电脑。同时,问题驱动式和比较式的教学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主动探究解决计算机问题的积极性。从学生反馈情况来看,所授内容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五、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大学生计算机硬件实践技能的培养也应与之同步,为此,将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新方法,使其不仅适应日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也为今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帕特森.亨尼希.郑纬民译.计算机组成与设计硬件/软件接口[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凤舞科技.Windows系统安装、重装、数据备份、还原与急救[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凤舞科技.笔记本电脑选购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软硬件集成实习体会 篇5

首先,我想说的是,以我个人而言,我很感谢学院的老师们安排这次的软硬件集成实习,你们用心的为我们准备课件,为的是能让我们多了解关于软硬件的知识,那么,你们成功了,因为我从这次的实习中真的收获了好多好多。以下,就是我对于此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在这次的实习中,老师的功劳最大,总共安排了四次讲座,而且每一次的讲座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的讲解软硬件的知识。

第一个讲座的主要内容是“创新”,说道创新这个话题,真的是有说不完的话,作为一个大学生,未来社会的主力军、领导者,我们更加需要创新的思维,来为整个社会添加不一样的东西。著名的IT博士、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也正是看到了创新的重要性,有次产生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司——创新工场,创新工场是一个全方位的创业平台,旨在培育创新人才和新一代高科技企业。创新工场通过针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提供一揽子服务,帮助早期阶段的创业公司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同时帮助创业者开创出一批最有市场价值和商业潜力的产品。不可否认的是,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所以,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时刻保持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只有这样,我们所学的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至于第二个讲座,关键词是“软件应用”。那么,有个问题是,什么是“软件”呢,国标中对软件的定义为: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计算机程序、规程、规则,以及可能有的文件、文档及数据。大家都知道,无论什么样的软件,其实说到底都是为我们人类服务的,软件被制造出来,是为了方便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过得更加舒服安逸。在软件的领域中,很重要的要算系统软件了,而在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系统”了。目前流行的现代操作系统主要有Android、BSD、iOS、Linux、Mac OS X、Windows、Windows Phone和z/OS等,其中,Android是一种基于Linux的自由及开放源代码的操作系统,主要使用于便携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安卓操作系统是由Google公司开发的,2008年10月第一部Android智能手机发布。2011年第一季度,Android在全球的市场份额首次超过诺基亚的塞班系统,跃居全球第一。2012年11月数据显示,Android占据全球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场76%的份额,中国市场占有率为90%。由此可见,在软件应用方面也是有很大的研发性的。

第三个讲座主要讲的是“传感器”的知识,对于传感器的定义,是这样的: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它适用于很多领域,诸如工业生产、宇宙开发、海洋探测、环境保护、资源调查、医学诊断、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护等等极其之泛的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种复杂的工程系统,几乎每一个现代化项目,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由此可见,传感器技术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传感器技术将会出现一个飞跃,达到与其重要地位相称的新水平。

最后的一个讲座的关键词是“嵌入式”和“软硬兼施”,谈到嵌入式,我们身边的好多产品都是利用嵌入式的技术制作而成的,例如我们每天都在用的手机,还有MP3,MP4,ipad,车载导航,路由器、数字电视,ETC等等,还包括航天领域,如卫星、航天飞机、月球探测仪。一个嵌入式系统装置一般都由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和执行装置组成,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核心,由硬件层、中间层、系统软件层和应用软件层组成。执行装置也称为被控对象,它可以接受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发出的控制命令,执行所规定的操作或任务。据了解,嵌入式就业发展空间相对较大。嵌入式系统是当前最热门、最具发展前途的IT应用领域之一。嵌入式领域较新,发展非常快,很多软硬件技术出现的时间都不太长(如ARM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大多数人没有条件接触或进入嵌入式行业,更谈不上能有机会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踏进这个行业的难度比较大,嵌入式人才稀缺,身价自然也水涨船高。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要将软件和硬件结合起来,那么我们就会了解更多的知识,发现更多有趣的东西。

实践软硬件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硬件检测;维修;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 T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67-2

0 引言

台上比学生,台下比老师,好成绩的取得都是师生共同努力的付出才能取得的。要想学生在比赛中取得理想的成绩,首先指导老师是否掌握到一套适应每届参赛学生的科学培训方案,其次是在培训的每一个阶段学生是否收到预期的培训效果。本文就以中职计算机硬件芯片检测与维修项目指导培训为例对培训方法进行探究。

通过参加2012年到2016年共4年的技能大赛培训指导实践,学生在比赛中获得省级一等奖两次,获得全国三等奖一次。计算机芯片检测与维修项目的比赛内容每年都有变化,2015年开始增加了数据恢复内容,并且分值占总分值的60%。并且由三人一组的团体赛变为单人赛,作为中职学校的学生,平时培训中要掌握到那么多的培训内容,指导老师要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并且找到一套适合于他们的培训方法。

现就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职计算机硬件芯片检测与维修项目技能大赛培训方法的实践探索。

1 科学的培训方案

在写培训方案前,指导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比赛的规程,确定比赛内容。结合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把这些内容分块分解,每块知识点嵌入到每个阶段中,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要循序渐进,内容要求过多则会超出学生的学习限度,会产生厌烦的情绪。内容过少则会时间不够。影响比赛成绩。培训方案分阶段进行。比如,以2015年计算机芯片检测维修及数据恢复为例。把整个比赛的内容分为检测、维修、数据恢复三块知识。分三个阶段进行。

1.1 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掌握

硬件检测方面让学生扎实掌握到电子元器件的作用及功能。开机电路、实时实钟电路、CPU电路等的工作原理的掌握。维修方面学会使用万用表、示波器等维修工具,特别是电烙铁和风枪的使用。利用旧的电路板反复地拆元器件,再将其焊接上,提高焊接技术。焊接是整个维修中非常重要的,假如检测出什么元件坏了,但没有将其焊接上去是不得分数的。必须要求学生焊接技术过关。数据恢复方面先让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如数据表、DBR、EBR等知识点。

1.2 第二阶段:巩固提高

经过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的学习,指导老师教会他们一些具体的检测及维修方法。比如,硬件中的对地阻值的测量、集成块的焊接方法等。

1.3 第三阶段:强化训练

为了使学生相关技能得到强化训练。首先,在元器件焊接技术训练方法。元器件焊接技术训练的关键在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最常用的焊接工具是热风枪和电烙铁。技能竞赛比的是速度与完美,“快”而“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快”是指更换元器件操作迅速,包括元器件的拆卸和焊接两个环节。“好”是指焊接上去的元器件写好无损,而且元器件的外观符合电子行业的外观检验标准IPC-A-610D(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要求)。要达到以上要求,光靠技能竞赛前短暂的时间训练是难以实现的,应该从学生入学开始规划,制订好常用元器件零基础的焊接训练内容,从THT(通孔插装技术)元器件的拆卸与焊接,逐步到SMT(贴片组装技术)元器件的拆卸与焊接,进行系统化的训练。竞赛前则侧重于难度系数比较大的SMT集成电路的拆卸与焊接的训练。

其次,在硬件检修技术训练方法。技能竞赛硬件考核的范围主要是台式电脑主板、笔记本电脑主板、显示器及硬盘驱动板三部分。其中,功能板卡的电路简单,是培养学生电路检修思路、形成良好的电路分析能力最好的训练途径。这些训练内容应该放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去,对全体学生进行培训,逐一过关考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竞赛前的时间,侧重于电路分析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快速建立故障现象与故障元件必然的对应关系。这样,在技能竞赛时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硬件检测速度和判断准确度。

再次,在数据恢复技术训练方法。数据恢复技术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硬盘的物理故障;二是硬盘的逻辑故障;三是文件格式故障。数据恢复技术的训练重点在数据恢复策略(思路)的训练。

硬盘的物理故障一般出现在高职组的技能竞赛,主要是硬盘进行了加密或者硬件固件局部损坏。近年来,技能竞赛采用的数据恢复平台集成的固件级的硬件维修工具有MHDD、PC-3000等。MHDD是入门级的硬盘维修工具,只能用于对硬盘进行加密与解密。专业级的硬件维修工具一般使用PC-3000、HRT、效率源等。

硬盘的逻辑故障一般是分区信息、分区格式丢失,造成不认盘、分区不对或者提示未格式化等故障。修复这类故障一般是通过修复储存介质(硬盘或U盘)的MBR(主引导记录)、EBR(扩展引导记录)或DBR(DOS引导记录)的信息即可。而常用的文件格式是FAT32和NTFS两种。对于分区采用不同的文件格式,恢复分区信息的思路是不一样的。例如,分区如果采用NTFS文件格式,则分区的DBR正本在分区之前,在分区最后一个扇区有DBR备份。DBR所在的位置是我们采用Winhex快速跳跃搜索的主要依据。同理,EBR的位置信息的利用也是我们赢得时间的关键。

2 心理辅导训练

根据几届学生参赛的情况,学生在比赛中心理因素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比赛中过于紧张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发挥,所以在平常培训中指导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在心理能力的培养方面笔者是这样来锻炼他们的。利用其他班晚自习的时间,安排参赛学生在班上演讲活动。一周搞2-3次,也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要求他们提前准备好20分钟的内容进行演讲。其次,要求他们准备好40分钟的内容进行演讲。通过这两个阶段的训练,他们在心理上、胆量上都会有所进步。最后不叫他们事先准备好,直接到班上进行临场发挥演讲。通过这样的训练,他们的心理素质会有一定的提高,对于比赛有很大帮助。当然,也有很多心理辅导的训练方法,在之后培训中不断探索挖掘出更好的方法。

3 写培训日志

根据中职生学习的特点,理论学习上存在理解能力不足,只有通过老师在培训中反复讲解,实训。学生从大量的实践中理解、总结。日复一日,内容多,为了防止他们学了后面的忘前面的。每天培训中要求学生写培训日志,日志主要是总结每天学到的内容,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理解,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都必须写清楚,做到心理明白。这项工作花不了多少时间,每天只需最多20分钟,看似简单,但非常有用。每天培训中有总结且有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4 模拟比赛场景

实践软硬件 篇7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我国计算机类本科专业有三个,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这三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布点数最多。实际上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仪器仪表及自动化专业的课程无不与计算机技术有关。我们知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分为两大类, 计算机硬件及计算机软件。本人认为上述电子类、仪表类及自动化专业更靠近计算机硬件, 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应放在计算机构成的基本原理及计算机软件技术上来。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各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应办出特色, 并且达到让学生能更多自主学习的目标, 因此在专业总学分数不变的情况下, 应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有许多值得改革的地方。从教育部有关本科专业设置的文件中得知, 计算机专业必开的核心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计算机原理、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在这些课程中, 硬件课程占了12门, 达到75%。

一、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 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

全国高校开办计算机专业的学校众多, 从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可知:各校计算机专业办学时应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定位为:国际化视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毕业生应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强”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 加强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强调在计算机应用行业就职能力的培养。如银行, 特别是外资银行;企业, 特别是合资企业;外贸出口行业等的就业。因此这要求我们针对这种培养需求调整教学计划课时。

2. 可整合课程的内在联系

分析计算机专业的12门硬件核心课程, 我们可将其分为三类:其一电路类, 如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逻辑、数字分析;其二计算机原理类, 如计算机原理, 汇编语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其三为其它类。

在电路类课程中主要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 这三门课程存在内在联系。按这三门课程的排列顺序, 《电路分析》是《模拟电子技术》的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是《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合并后可有效地衔接、有机地整合, 针对学生培养目标, 有利于课时减少。

在计算机原理类课程中主要是《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 这三门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

在第三类课程中, 一般可根据培养目标, 可决定课程的取舍。如计算机技术课程主要开设计算机接口技术, 计算机网络设置为必修课程, 系统分析与控制、信号处理原理、通信原理概论等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程。

3. 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程改革节省的时间, 可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新技术层出不穷, 学生面临的就业市场需要这些新技术, 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 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在竞赛中培养能力。

二、教学改革实践

1.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改革

(1) 改革的初步阶段 (2001年至2004年)

在2001年开始考虑该项改革, 将《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整合为《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一门课程, 在2002年第一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4, 共72时, 使用两本教材, 较多的学科知识点难于照顾, 教学反馈效果一般。

2003年第二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5, 共90时, 使用自编讲义, 教学效果较好。但还有较少的关键教学知识点在教学中难于完成。实验室建设初具规模, 并开始编写实验讲义。2004年第三次开设此课程, 周学时数6, 共108时, 使用自编教材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 教学效果好。实验讲义也开始完善, 主要教学知识点也能完成。并开始网络课程的建设。

(2) 改革的完善阶段 (2005年至2008年)

2004年开始教学时数固定为周学时数6, 共108时, 并开始在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开设该课程。开课学生数达350人, 2007年课题组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申报校级教研课题“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内容改革的研究”获立项, 2005年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成功。2007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成功。《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网络课程建设获校二等奖。

实验室建设完善, 做到学生人手一套仪器, 充分保证学生动手的机会。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动手能力弱的现状以及该课程是一门动手要求较高的特点, 我们以下面三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以弥补课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1) 常规的课堂理论验证性实验:采用以班为单位, 教师讲解与指导, 原则上课内完成实验, 若没有完成, 在实验室开放时间继续进行。

(2) 课外整机电子系统练习: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一个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工作。学生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到实验室操作, 原则上学生自行完成, 在焊接完成后, 调试遇到问题, 由实验室教师指导。让学生形成电子系统整机的概念, 掌握一般电子系统的调试方法和电子系统创新设计方法。

(3) 创新基地:创新基地进入人员采用人数总量控制、动态调整, 学生首先是自愿报名, 然后进行考核, 获准进入后采用动态淘汰制, 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将会被淘汰, 有兴趣的同学可中途进入。每位教师指导3~6名学生, 指导过程采用目标驱动, 在指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设计目标, 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的学生每周会面一次, 检查任务完成情况, 或布置新的任务, 或解决具体问题。创新基地培养学生的目标是让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 以赛代学。往往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需要许多知识, 学生为解决问题必须学习这些知识, 由于是针对问题学习, 所以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要远远好于课堂教学, 且围绕一个需解决的问题, 需要学习大量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全方位得到锻炼。

2005, 2007年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挑战杯”赛取得好成绩。2008年《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材在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2.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的改革

(1)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名称

《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来源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计算机系统结构》三门课程。因此课程名字应体现三门课程的特征。在《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课程名字中《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名字特征已明确体现, 而《计算机系统结构》, 国内某些院校称《计算机体系结构》, 在整合的课程中以“系统”二字体现。主要有二个含义:其一, 在课程中体现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概念, 系统的总体及外特性, 指令流水及存储层次;其二, 课程较少牵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2) 创新思想

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归于计算机系统分层结构中, 体现原三门课程的紧密联系。在课程增加计算机组成部件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设计方法的内容, 使学生真正体会现代计算机部件的设计思想。计算机指令集的发展有CISC复杂指令集及RISC精简指令集两个方向, RISC指令集的实现采用组合逻辑电路, 而现代组合逻辑电路的实现一般采用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实现, 因此我们将在教材中加入FPGA实现计算机部件的内容。

(3) 课程改革的过程

我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本科专业学生, 经过几年的发展, 目前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及网络工程三个计算机类专业。四个年级在校生达1400人。刚开始时我们也是将三门课程分开开设, 汇编语言周课时为4, 计算机组成周课时为5, 体系结构周课时为4。第一步改革是对三门课程课时的压缩, 每门课程周课时均压缩1课时;第二步改革是将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课程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 周课时数为6;第三步改革是将上述三门课程合并, 形成一门课程《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 周课时数仍为6。

(4) 教学内容的改革及效果

课程的整合的第一个好处是消除了原三门课程独立开设时的内容重复问题, 节省开课时间, 省下的时间可让学生自主学习及开设计算机新技术内容。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根据三门课程特点的完美地融合, 去掉不合时宜的内容, 如存储芯片的位扩展及字扩展, 原为计算机组成中的一个重点内容, 随着芯片容量的发展, 重点讨论这个问题已经没有必要。关于计算机逻辑设计问题, 原教学内容很少体现, 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使用的推广, 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引入这方面的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 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一个计算机部件甚至一个计算机CPU的设计。

三、结束语

从2001年开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进行了《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及《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系统组成》的课程教学改革, 其中《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获省精品课程称号。出版了配合改革的教材。并有如下经验:

1. 关联度大的专业基础课可进行整合, 整合时应考虑该课程对后续课程知识的储备的要求。

节省课时可开设专业新技术及专业特色课程。

2. 全国计算机专业众多, 因此各校计算机专业应有

自己的特色, 我校计算机专业特色为专业能力突出, 外语应用能力强。

3.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提高教学效率。

建立互动性强的教学网站, 让学生主动学习, 弥补课堂课时的不足。

4. 课堂实验、课外动手训练和创新基地的学生实践的立体培养模式, 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好方法。

5.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 特别是全国性的专业竞赛,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上届学生得奖的实例, 增强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李心广, 王金矿, 张晶.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EB/OL].http://www1.gdufs.edu.cn/jwc/bestcourse/kecheng/34/index.htm

[2]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EB/OL].http://www.edu.cn/jiao_xue_318/20060323/t20060323_126300.shtml.

[3]王金矿, 李心广, 张晶.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3.

实践软硬件 篇8

1.1 教学内容陈旧、不足

实验课一般不独立设课, 而是依附于理论教学, 其内容大多是理论教学中的理论验证, 各门课程的实验之间互相分割、相对独立、缺乏综合性、学生的思维也被局限于相应的理论课程。这种模式, 只适用于基本技能的训练, 不适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难以形成工程设计的整体概念。由于验证性较多, 设计型、研究型、创新型、实际应用型较少的特点, 在实验项目的体系安排上, 基本上是验证理论性的体系, 理论课讲到哪个章节, 实验就跟到哪个章节。

1.2 实验设备更新换代过快, 造成投入不足

实验仪器设备的技术性能是设备生产厂商的生命线, 尤其是以计算机为领军的高科技产品更是如此。但是计算机及计算机专业实验设备的性能并不是与设备的价格成正比的, 甚至随着时间的发展成反比, 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 这样导致计算机实验设备经常处于落后地位, 难以跟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

1.3 教学模式呆板

传统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 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思维狭隘, 办事循规蹈矩, 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4 学生实践机会较少

由于受硬件课程的内容及实验环境的限制, 造成学生实际动手机会少之又少, 因此常出现学生做实验时只要稍有问题, 就只能等老师来解决的现象, 既浪费了时间, 又浪费了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的学生, 走到工作岗位, 专业知识再好, 面对几分钟就能解决的计算机故障也束手无策。

1.5 师资力量缺乏

实验课的指导教师一般由主讲此门课的教师充当, 往往是学生多, 教师少, 一个教师辅导几十到上百的学生, 学生与实验指导教师交流的机会少, 往往一堂实验课下来, 很多学生没有轮到教师的辅导。

2 计算机专业硬件实验课的改革

2.1 整合实验课程

硬件系列课程从体系结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应用层和提高层, 其理论课程与实验课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基础层为“电子技术”与“计算机组成原理”。“电子技术”课程虽然在教学体系上不属于计算机硬件系列课程, 但其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技术基础, 是必修的前续课;“计算机组成原理”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解决整机概念;通过“电工电子实习”与“模型机设计与组装”两门实践课程, 强化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在应用层中, 通过“接口技术”介绍应用层的外围接口和相关外设, 通过“硬件综合实践”、“嵌入式系统实践”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提高层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及“性能测试与分析”实践课程, 通过学习和实践, 能够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分析方法、基本设计方法和性能评价方法, 并建立起计算机系统的完整概念。理顺每门课与前导课和后续课之间的关系, 从而保证硬件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

2.2 建立“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 系统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在验证型实验中, 注重使学生巩固基本理论, 进一步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设计型的实验中,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这一类实验中, 以学生动手为主, 教师辅导为辅, 只给定实验的课题及达到的目标, 中间过程需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设计方案, 直至最后调试完成。在综合型实验中,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更为实际、更加全面的科学研究的训练。课程设计的部分内容属于探索型实验,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及相关开发工具, 写出设计书, 交给指导教师审核后实施。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 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设计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3 大胆放手、随时关注、及时引导

实验教学应主要是为学生创造一种有利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完全抛弃由指导教师“包干”到底的做法, 让其通过自身的实践来挖掘潜能, 提高素质。因此, 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不怕失败, 善于从成功或失败中吸取经验。所以在实验中只是在学生确有困难时才加以指点, 对一些有疑难现象有意识地给予启发, 这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消化课程内容, 还可开拓思路。同学们都处于积极状态, 在实验中不但要动手操作, 还要想通道理。教师安排实验的每一内容时都要经过认真思考, 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 积极的参与到实验中。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热情给予引导, 这样做比课堂学习更具体更容易弄懂, 知识会得到进一步深化。

2.4 建立实验课考核制度

实验课单独考核, 单独给成绩。在整个的实验课考核的过程中, 建立实验课考试制度, 考试应进行得比较生动, 具体规划为:首先, 提前一定时间由学生抽签方式得到题目, 每一个题目都是实验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其次, 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 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这些问题应紧紧围绕实验内容, 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方面为主, 这样将有益于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考试实验过程, 应该在实验问题或实验故障的排除上, 引起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 给严肃的考试增添活跃气氛, 使考试生动起来。

2.5 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为激励优秀学生更多地投入到实验实践活动中, 设立“创新学分”制度, 如算法程序设计、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网页设计等竞赛获奖者, 均可凭客观指标获得创新学分。

2.6 设立综合实验案例库开发

一个综合型、应用型、研究型或探索型实验案例的设计具有两个要素:具有创新性的想法, 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分解。应用性和趣味性强的实验案例通常更有利于学生体会实践带来的成就感。对于实验案例库建设而言, 最重要的是挖掘优秀的想法, 并将实验步骤加以分解与细化, 甚至在必要时开发相应的实验软装置, 从而设计出一个高品质的实验案例。

2.7 提高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

例如, 在汇编语言上机实验中, 同学普遍感到非常枯燥、乏味, 即使同学们编程正确, 也经常看不见、摸不着, 调试起来缺乏根据, 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汇编语言的热情和兴趣, 如果有条件最好能用系统计算机连上一个硬件实验台, 让同学们通过设计汇编程序、用编程来真正控制硬件, 如:交通灯、舞台灯光、中断程序, 这样就在实践中达到更好地理解、掌握汇编语言及编程技巧, 提高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汇编语言的兴趣和热情。

2.8 每学期设立实践周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 在每学期的中期或期末, 设立实践周。在实践周, 设立综合实验, 使学生能够在这一学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 整合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课程, 对于硬件课程和软件课程之间的衔接问题, 都可以在实践周中得到验证和提高。由于实践周有足够的时间,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出一些比较综合性的实验, 让学生思考, 自己查资料解决问题, 例如学了电子技术和汇编语言, 可以让学生设计时钟、抢答器等, 学生从电路设计、制板、焊接、安装、调试到产品成型, 在教师的指导下, 可以顺利进行, 通过历年的实践周情况看,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在实践周也可以组织学生到IT产业调研、参观、学习, 使学生了解IT产业的最新技术, 能够提升学校所学的基础知识, 缩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一毕业就可以在企业顺利就业。

3 结束语

任何自然科学理论都离不开实践, 在学习本学科理论知识基础上, 加强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 实验教学即为这种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 实验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实际能力的高低, 而实际能力则关系到学生今后工作与发展, 所以对于实验课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周国安.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天津:实验室科学, 2006 (2) :28-29.

实践软硬件 篇9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云计算相关的专业, 或者在信息管理或网络类专业开设了云计算基础课程。作为云计算核心内容的虚拟化技术, 通常在Iaa S层用于实现硬件资源的抽象化[1], 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理论学习应结合动手实践, 否则就难免脱离实际, 还容易遗忘。因此,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来讲, 应当为学生提供搭建虚拟化系统的物质条件。然而, 如果把一个班级分为5~7个小组, 为每个小组都提供一个完整的实验环境是不现实的。这是因为虚拟化系统若要实现Iaa S层的功能, 必须用到大量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2]。本文设计了一个方案, 能在硬件上付出最低成本的前提下, 搭建一个具备完整功能的服务器虚拟化系统。

2 相关技术

虚拟化技术的分类有很多种, 从体系结构的角度来看, 常见的分类方法是将虚拟机管理器 (VMM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VMM) 分为托管型和Hypervisor。托管型VMM像其它软件一样运行在操作系统里, 在此层面上实现虚拟机的功能, 比较著名的产品有Virtual Box和VMware Workstation。目前高校教学中如有涉及到独立的系统环境, 普遍采用托管型的VMM, 在PC本地平台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系统环境。然而如果涉及到云计算Iaa S层的架设, 基于托管型V M M虚拟化系统无法满足需要。

Hypervisor类的虚拟化系统相比之下有显著的优势。由于直接运行在硬件层之上, 它可以使虚拟机为用户提供接近于物理机的性能, 通常还提供了适用于云计算的高级功能, 如基于分布式资源调度 (DRS) 的负载均衡, 基于热迁移技术的高可用性和双机热备等。由于本文面向云计算的课堂实践, 在此采用Hypervisor类型的代表产品VMware v Sphere。

3 最小硬件环境

目前的高校普遍无法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多台高性能服务器用于实验环境的搭建, 如何用轻量化的硬件来实现功能, 本文采用了三个思路:

(1) 将v Sphere的基础构架组件放在虚拟机上。

(2) 使用高性能PC机代替物理服务器。

(3) 用旧服务器搭建基于软件的i SCSI磁盘阵列, 实现共享存储。

使用两台较新的PC机、一台旧PC机和一台服务器, 相比至少四台服务器的建议配置, 这样的实验成本完全是可以接受的。表1给出了硬件状况。

下面是基础构架组件:v Sphere的最小化实现只需单个ESXi主机, 以及在一个台PC机上安装用于管理的client;但如果是以“完全功能”为前提的最小化实现, 则至少需要域环境、v Center服务器、v Center数据库服务器和一个额外的磁盘阵列用于共享存储[3]。本文将除了存储之外的所有组件全部放入虚拟机。

4 系统实现

环境搭建过程如下:

(1) 首先在两台HP Pro3340上安装ESXi, 虽然官方建议的配置是“受支持的服务器型号”, 但经证实, 一线品牌PC机的硬件均可被完美支持。从VMware官网下载ESXi安装镜像, ESXi直接运行在硬件层上, 必须将镜像制作成U盘启动 (或刻录成光盘) 进行安装。为了支持更轻量级的Win Server 2003, 选用4.0版。

(2) 在旧PC上安装v Sphere client, 在ESXi主机上创建虚拟机并安装Win Server 2003, 将其提升为域控制器。

(3) 为两台ESXi主机设置域名并加入域。

(4) 创建虚拟机安装Win Server 2003, 然后安装v Center和SQL server 2005。这里使用v Center自带的数据库实例。

(5) 安装完成之后, 用域控制器提供的用户名登录到v Center, 把两台ESXi主机加入到v Center中, 一个最小化的“完成的”v Sphere就部署完成了。

(6) 为戴尔Power Edge R410服务器接上四块硬盘, 一块用于安装Openfiler, 另三块做RAID 5。Openfiler是一款基于Linux的开源存储管理系统, 支持SAN、NAS等网络存储方案[4]。从http://www.openfiler.com下载安装镜像之后, 同样制作成USB安装盘, 安装完成后在Volume菜单下配置RAID 5, 在三块硬盘上创建同样大小的RAID array member格式分区。接下来依次创建卷组, 创建i SCSI卷, 启动i SCSI Target服务。

(7) 在Openfiler控制台里提供ESXi主机的IP地址, 在v Sphere Client中添加i SCSI适配器, 然后将其与VMkernel适配器绑定。

5 功能测试

由于本文搭建的是“完全功能”的虚拟化系统, 因此可以实现诸多高级功能, 下面选择对其中的RDS进行测试。

类似于B/S模式下的服务端将并发访问分配给空闲的服务器, DRS实现负载均衡的手段是在ESXi主机之间迁移虚拟机。VMware v Motion热迁移技术的底层实现机制基于pre-copy算法[5], 不但保证了迁移过程中持续提供服务, 而且其过程对最终用户完全透明。由于虚拟机的文件系统放在共享存储上, 因此迁移只涉及到虚拟机的CPU状态信息、I/O信息和内存数据的转移。

测试前先通过v Sphere Client把两台主机加入群集, 将DRS默认的自动化级别设为全自动, 阈值设为“激进”。后面是创建DRS组, 创建虚拟机-虚拟机关联性规则, 并添加虚拟机到该规则里。

在本次测试中, ESXi-1上面运行着三台虚拟机, 分别是域控制器、带有数据库实例的v Center, 以及一个用于测试的XP虚拟机;与此同时, ESXi-2则是空载, 没有任何虚拟机。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增加XP虚拟机的负载, 这里只作简单测试:通过同时打开多个程序增加CPU利用率和常驻内存, 当ESXi-1的CPU占用达到77%, 内存占用达到84%的时候, 迁移被激活了, 迁移过程历时96秒, 迁移过程中通过持续的ping来访问该虚拟机, 只有一次超时, 可视作零停机时间。

6 结语

本文通过单台服务器和少量PC机, 完成了对完整v Sphere环境的搭建。对于高校教学中涉及到云计算Iaa S层的相关教学实践, 本文提供了廉价、简洁的实现方法, 使得那些硬件资源相对短缺的院校也能提供条件, 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真正经历服务器虚拟化的运维, 以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摘要:许多高校开设了虚拟化的相关课程, 由于服务器虚拟化的部署需要大量的硬件设备, 学生很难有机会动手实践, 使得理论知识脱离了实际。本文研究了完整的vSphere所能允许的最低硬件配置, 设计出一套目前的高校普遍能承受的硬件方案, 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部署和功能测试。

关键词:虚拟化,服务器,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张耀祥.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J].计算机安全, 2011, 05:80.

[2]马博峰.VMware、Citrix和Microsoft虚拟化技术详解与应用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11-12.

[3]郑小长, 闫格.基于VMware vSphere环境下虚拟服务器集群的构建[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1:50-52.

[4]高明虎.基于Openfiler网络共享存储系统的实现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36:8660-8661.

实践软硬件 篇10

1 实验内容

1.1 增加综合类型实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中增设综合类型实验《PC机系统中的小型I/O接口系统》。通过PC机系统中的小型I/O接口系统电路硬件设计、安装或焊接元器件、进行PC机系统中的小型I/O接口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采用ASM或CPP语言) 、在PC机中运行此系统这一系列过程, 使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和实现PC机系统中的小型I/O系统, 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1.2 引入先行课程实验, 温故知新。《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先行课程, 在编程过程中, 由于助记符多、指令难记、使用范围窄, 学生容易遗忘, 从而增大了学习《计算机组成原理》指令系统部分的难度。在实验中引入汇编语言部分后, 结合debug调试环境, 能有效利用汇编语言编程加深学生对指令编码、指令运行过程的理解与掌握, 真正做到温故知新。

1.3 严格进行实验分类, 构建多级实验体系。将实验分为四个层次: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教师演示, 让学生初步认识相关原器件, 将所学知识和实物联系起来;然后用五、六个验证性实验, 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 熟悉并掌握课堂所学部分;接着利用综合性实验, 系统地将所学知识组织起来, 形成知识体系;最后完成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

以《数字电子技术》为例:改革前实验类型混乱, 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看似很多, 实际训练并不能达到相关要求, 所有实验均为必做类型, 导致部分学生实验完成不了。在修正实验类型、将实验分为选做和必做之后, 能更好地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构成多极实验体系, 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实验教学目标。

1.4 增加选做实验, 多种选择贴合学生实际。选做实验设置少, 教学时可选择的余地很小, 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程度、学习兴趣等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 灵活性差。增设选做实验后, 《单片机及应用》课程选做实验达到7 个:指示灯/ 开关控制器、16×16 LED点阵显示实验、查询式键盘实验、电子琴模拟实验、直流电动机控制实验、I2C总线实验、电子万年历时钟实验, 总计18 学时, 教学弹性大, 更贴合学生实际情况。

2 学时分配

由于各实验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同, 实验学时不能“一刀切”, 简单的实验安排少量学时, 难度大的实验增加安排的学时数。改革前, 《计算机组成原理》所有实验一律安排为2 学时。重新分配学时后, PCC实验箱的使用和熟悉实验环境这样的简单实验, 安排1 个学时, 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4 个学时。改革前, 《计算机接口技术》的波特率时钟发生器实验、音乐发生器设计与制作实验均安排2 学时, 由于实验比较复杂, 学生在2 学时内无法独立完成;增加到4学时后, 学生不再手忙脚乱, 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设计、记录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加强实验效果。

同时,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将实验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下教学两部分, 不再局限于实验室。教师通过教研会和科研活动, 教学和科研相辅相成;学生参与教师课题, 既能促进实践能力, 又能提高科研水平, 一举两得。

3 教学方法

3.1 仿真与实验箱结合, 发挥学生创造性。传统的硬件实验主要采用实验箱联机进行, 各模块已经集成在实验面板上, 只能根据已有模块做实验, 学生对实验箱的依赖过重。在单片机实验中引入Proteus和keil软件的联合仿真, 学生先通过实验箱进行实验, 对各种部件的连接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再用Proteus绘制电路图, 最后通过keil加载程序、仿真运行, 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实验原理。修改已验证过的电路和程序, 观察并分析产生的结果,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便于发挥创造性和求知精神。

3.2 开放式实验教学, 因材施教。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涉及面广、难度大, 仅仅只靠课堂的4 学时是不够的, 因此需要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做为实验环节的补充和拓展, 使实验开展的时间不再局限于实验教学的课堂时间。第一阶段:理论教学时布置实验的预习内容, 学生课外通过查阅资料、网络资源等方式自主学习, 设计出相关电路图, 做好充足的准备;第二阶段:实验开始前提出实验要求、拟达到的实验目标, 实验过程中通过问答、分组讨论等环节, 加深理解;第三阶段:实验结束时进行拓展训练, 修改已验证的电路和程序, 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前两个阶段, 优秀的学生能完成第三阶段。对少数落后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 经常表扬和鼓励,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4 考核方式

增大实验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 将实验考核进一步细化, 根据方案或实验结果的验收、总结报告等综合评定方法进行考评, 最后上机实验成绩为一学期上机实验成绩的平均分。

5 实施结果

改革实施2年来, 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显著提升, 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 对2011、2012级学生的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改革前后平均分对比如图1所示。

很多学生表示不再对计算机硬件漠不关心, 理论知识也不再晦涩难懂, 感觉自己真正学习到了计算机的专业知识“, 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等。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6结论

经过2 年的实验教学改革, 引入仿真软件、联系教师科研, 形成了一套计算机硬件类实验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卉.基于EDA的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14 (15) :30-33.

[2]盛建伦, 巩玉皇, 刘淑霞, 等.计算机专业硬件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3 (10) :387-391.

实践软硬件 篇11

从“隐身”于汽车电子产业链后端多年做配套软件,到今天升级到产业链的高价值端,这种位置的转变,意味着东软必须按照新的商业规则来做——从专业角度讲,就是更多地开始依赖以IP(即知识资产)为核心驱动增长的模式。

但是,想要冲到产业链的高端,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问题是你能吗?你的优势又是什么?过去的积累你可以做到吗?”面对《中外管理》,王勇峰提出一连串转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转型,往往来自于痛苦的历练。在挑战中经过几年时间摸索后,东软探索出了怎样的关键性经验?

做个被责任成就的挑战者

客户提出了要求,但是你没有或者你不会做,那要不要做?

“有人说咱们别往前跑,就守着软件吧,别去参与销售那个产品了。”王勇峰戏说。但关键是市场竞争不等人,你不去迎接这个挑战,在客户面前没有强大的议价能力,你的附加值何在?

从原来的软件公司变成现在的一个产品型公司,这对东软的巨大挑战是,“过去跟着别人走就行,而今天更多的是要看到未来的市场方向,要跑到前端去做产品交互,其实我们欠缺在这方面的能力,很多人都会打退堂鼓,而且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也不是我们的长项,不知道怎么跟客户去谈。”王勇峰说。

事实上,这个难度不仅仅是迎战商业模式的变化,有没有能力做的问题,更大的挑战是责任。车载业务对于东软来说,过去承担的是软件开发的责任,交付即可完事;而现在变成提供整套产品的责任,也就是给汽车厂商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这个过程充满着很多犹豫、彷徨以及不可预料的风险。

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便是,东软只提供软件,没有直接责任。如果终端用户买的车出现问题,他会找汽车厂商,而汽车厂商就找部件的供应商,最多是部件供应商来找东软。但现在是东软冲到产业链的前端,这个责任的风险显然是加大了。

以电动汽车所需要的Tbox(位置监控产品)为例,中国有一条法律规定,电动汽车必须知道Tbox的位置,而且需要知道电动汽车的工作状态。因此,东软将自己研发的Tbox成功植入某国际知名品牌的第一批电动汽车里后,但由于仍需市场检验,东软为此在车载业务上专门配备专业化客服团队,加强售后服务功能。

以挑战者的能力面向未来的市场,在东软的商业模式转型中有着不一样的注解:不仅对汽车厂商,更要对消费端用户负责。

创新,本质是凸显价值

在逐步摆脱外包模式的趋势下,东软在汽车电子业务上力求主动,向产业链前端靠近,目标明确:按照给汽车厂商提供的车载产品销量来获利。离市场越近,价值就会越大。

而在硬件同质化竞争和价格透明,导致企业所掌握的“know how”价值慢慢降低的情况下,软件反而唱了主角,使东软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专长,集中在创新型软件的开发上。这一点在其目前着力研发的“云平台”上已显现无疑。

“创新是一个艰苦、寂寞、高风险的过程,但越是这样,你才能做出高附加值的东西。”面对车载前沿市场,王勇峰认为,创新必须凸显东软未来所发挥的价值。而目前的东软,已从一个软件外包商转身成为拥有自己真正的IP、形成自己的客户、并打造开放的平台生态链,这种模式转变使东软过去多年沉淀而成的技术能力,有了进一步释放的空间。“我们希望知识资产优势在今后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他如此预期。

实现这一切,有赖于东软的公司理念中始终如一的追求:创造不一样的价值。

东软自身位置的前移,在汽车电子产业链上仅仅是表象,“其实形成自己真正有价值的IP以后,我们会以更有竞争能力的资产回报给客户。”王勇峰十分坦率地说,假设说要做一个项目,过去是按100人/月来做,10个人做10个月完成,那么今天东软在新的模式下,可能5个月就完成了,而且是将全套的系统性集成产品交付厂商,“其中收益的变化不一定翻天覆地,但是我们的价值已经提升了。所以肯定是客户选我们。”

创新,本质上是凸显价值。这个价值对于东软来说便是知识资产推动的商业模式裂变,让公司可以走向更远。

“专业化”是转型重头戏

最近,身为公司总裁的王勇峰,除了“坐镇指挥”东软分布于全球几十个城市的2万多员工以外,另一个注意力却是在强调对办公环境的管理。

总裁至于管这些不起眼的细枝末节吗?

有必要!“我们以前的软件开发大厅,让你感觉就是搞软件开发的,但是你并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行业,是什么人在做。”他认为这是不专业的。

商业模式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办公环境问题只是一个表现形式,最重要的是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在东软下一步的转型规划中,有一个鲜明特征:就是把每个事业部和每个业务部门都变成一种专业化团队,形象、做事整齐划一。以汽车电子事业部为例,“要让你进到那个环境里,就知道这是搞汽车电子的,而且会感觉到,全球顶级的汽车电子产品和软件是在这里能生产出来的。”王勇峰豪气十足。这一标签化的彰显才代表了汽车电子的专业化。

当东软与汽车厂商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反映在市场上的产品及服务的专业性更需强化。在新的模式下,东软所有软件开发都是超前投入,开发人员和设计人员在没有需求框架约束的情况下设计出新产品,符合汽车厂商的需要,然后东软再拿着产品去投标。这时候,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必然是能够完全创新的,而这与从前“软件思维”主导的工作方式大相径庭。

随着“卖人头”模式逐步淡化,东软的汽车电子业务增长反而旺盛,而员工数量并没有随之增加。但是,对于创新型人才或者员工创造力的激发,则会成为其“管理专业化”打造的必然之举。

实践软硬件 篇12

实践教学是单片机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的必需手段。当前,各个学校的单片机实验室都是购买一些实验板或者实验箱等设备来构建的,但是由于受资金的限制、以及容易损坏、维护费高的原因导致实物实验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此时,虚拟实验室作为传统实验的重要补充,克服了诸多条件的限制,丰富了实践教学的手段[1],是单片机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基于Proteus软件的虚拟实验室

Proteus是英国Labcenter公司开发的电路分析与实物仿真及印制电路板设计软件[2],它可以仿真、分析各种模拟电路与集成电路,软件提供了大量模拟与数字元器件及外部设备,各种虚拟仪器,特别是它具有对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组成的综合系统的交互仿真功能。

Keil C51是德国Keil Software公司推出的51系列兼容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系统,它具有丰富的库函数和功能强大的集成开发调试工具,全Windows操作界面,可以完成从工程建立和管理、编译、连接、目标代码生成、软件仿真等完整的开发流程,是单片机C语言软件开发的理想工具。

Proteus与Keil C51配合使用,可以在不需要硬件投入的情况下,完成单片机C语言应用系统的仿真开发,从而缩短实际系统的研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几台计算机,安装上Proteus电子仿真软件和集成开发环境软件Keil C51,就相当于一个设备先进、功能完善的虚拟实验室。

2 Proteus和Keil的联合仿真实例

下面以“简易数字钟(延时方式)”实践项目为例,利用虚拟实验室完成对延时、LED数码管、动态显示控制等知识模块的学习。

2.1 硬件设计

该实例的电路由AT89C51单片机,8位LED共阴极数码管和2个反向驱动器74LS04等元器件组成,在Proteus ISIS中绘制系统硬件原理图,如图1所示。

2.2 软件设计

该实践项目的软件在Keil中进行设计。首先在相应的工程项目中编辑创建源程序文件,取名为t1.c,再对该文件进行编译,生成目标代码文件(本例为t1.hex)。若编译失败,可对源程序进行修改调试直至编译成功。部分子程序清单如下:

2.3 联合仿真

把产生的目标代码文件(本例为t1.hex)添加入到硬件电路中的AT89C51内,然后运行仿真,即可看到仿真效果,如图2所示。

3 结论

单片机教学改革后,教学结果表明:如果利用传统的单片机实验室,不仅需要采购大量的硬件设备,而且设备维护工作量也非常巨大,浪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经费。而基于Proteus和Keil C51的虚拟实验室单片机实践教学,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降低了设计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提高了效率。此外,学生还可以在课外独立设计,验证自己的系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造能力[3],扩展了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岳冬梅.基于Proteus的虚拟实验室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张秀国.单片机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与实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市场发育下一篇:腰椎间盘突出摘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