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期科技企业

2024-07-20

初创期科技企业(精选12篇)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1

随着互联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科技扶持政策的不断出台,高科技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小板、创业版的相继开设以及NASDQ中国板块的火热,极大地刺激了中国VC、PE的发展,对高新科技创业企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直接促进作用。从高科技企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企业成长分为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5个阶段[1]。与企业的其他发展阶段不同,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开发初步完成,面临规模生产所需的厂房建设、设备、原材料购置,以及为新产品进入市场进行的营销组织、渠道建设、产品宣传等工作。这一阶段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但是产品还未经受市场考验,企业没有盈利甚至没有销售记录,技术和市场风险大;同时企业没有固定资产抵押和银行信用记录,项目的创新性和高增长带来的风险性决定了企业很难在以规避风险为原则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通过上市融资也毫无可能。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长期的权益投资,是这个阶段企业能够融资的主要渠道。从风险投资对创新、高风险、高回报的偏好的特性看,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企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风险投资不但能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而且在投资过程中也会对所投资的企业提供战略规划、商业模式、人力资源等咨询服务,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了机会。

1 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初创企业的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和理论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美国硅谷大量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成功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更是引起人们对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强烈兴趣。大量研究表明,企业吸引风险投资后,经营绩效能够获得大幅提升,管理得到改善。Hellmann和Puri[2]研究表明,风险投资进入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在人力资源、营销以及股票期权等方面明显地提高专业化水平。Casamatta[3]证明风险投资进入的企业经营绩效指标明显好于其他企业。龙勇,杨晓燕[4]研究证实了我国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有正向的相关关系。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将视角聚焦在风险投资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方面。范秀岩,李延喜[5]认为风险投资后对企业在团队建设、战略规划、融资与咨询等4个方面的帮助很大。靳明,王娟[6]研究的结论显示我国风投介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效果并不明显,除了对市场价值有所提升外。

还有一些学者,深入研究了高科技企业在股权融资过程中的策略问题。周传丽[7]认为成长型企业在寻求私募股权融资过程中,必须科学预测自身财务绩效增长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在对赌协议设计中应本着力所能及的目标与投资方进行融资博弈的建议。屠峥嵘[8]通过对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认为风险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两者相互选择的过程是一个分阶段、充分博弈的过程。白澎[9]、陈一博[10]等人对项目估值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项目价值评估方法应以项目所处的阶段不同而不同,传统的项目价值评估方法不适用于高新技术企业。杜跃平,段利民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应该根据自身所处阶段特点,寻求最适合的融资方式,并在企业阶段转变时及时调整融资策略。姚丰桥,陈通[11]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与风险投资的演化博弈分析,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巨大风险是两者能否合作的核心要素,技术创新企业的实力是两者合作的决定性因素。米咏梅[12]认为对赌协议在具体条件设计合理的前提下,可以实现投资者的风险控制和融资者激励。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异常活跃,但是投资机构将项目投资大都投在了处于中后期的项目,特别是投在Pro-IPO的项目,早期项目的风险投资(VC)的投资实践相对较少。我国理论界关于企业在初创期股权融资策略的研究也不多见,相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其他阶段,处于初创阶段的高科技企业具有资金需求更急切,风险更大,融资难度大的特征,对该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融资策略研究显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策略

(1)融资对象选择。初创期高科技企业不仅资金缺乏,企业后续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客户资源、产业上下游配套资源都比较缺乏,更缺乏清晰可行的商业模式。企业股权结构本质是一种资源配置结构,高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除了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要利用此次融资机会,恰当地选择能够给企业补足发展中资源短板的融资对象,所以融资对象选择非常关键。首先,企业要明确选择的是财务投资人还是战略投资人,一般财务投资人的基金募集时间较短,不谋求长期持有,不谋求控股,主要通过企业上市退出。战略投资人则基于企业战略发展,谋求产业整合上下游业务,谋求长期利益,长期持有,常常以谋取企业控制权为目的,企业要特别注意。处于创立期的高科技企业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普通的财务投资人并不符合此阶段企业的需要,企业需要认真选择。其次,选择投资者规模。中小投资机构,在谈判时比较容易达成价格一致性,不会有复杂的尽职调查和估值过程,但由于其成立时间短、投资经验少、资源不足,很难给企业带来实质上的帮助。再次,企业在选择投资者时,要特别研究投资机构的背景,具备与企业产业相似投资背景的风险投资机构是首选,他们依托基金投资人强大的产业实力和成功案例、产业资源,不但解决企业发展产业上下游资源不足问题,还对于建立产业基础,快速理顺产品与市场,打开销售缺口,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有很大帮助。最后要考虑投资机构投入退出时间。对于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与扶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投资者从资金投入到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上市退出可能需要3至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企业选择的投资机构,如果其特别注重短期收益,那么它就不适合该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当然,企业在选择投资机构时,还必须考虑其他诸如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是否国有背景等因素。

(2)确定融资规模。企业在股权融资过程中,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对控制融资风险非常重要。融资过多可能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融资成本;融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战略发展和经营活动的开展。因此,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条件、战略发展需要以及融资成本等因素,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确定企业融资规模,首先要明确融资的资金用途。企业必须对融资后的战略规划和成长路线图要有明确的规划,然后根据规划进行资金预算,要明确用于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以及生产投资等方面的资金分配,还要明确企业未来销售增长、盈利能力、现金流等,不能想当然的融资,然后无节制的烧钱。其次,企业融资规模还取决于未来企业价值和控股权的保持。建议企业不要一次融资规模过大,可以采取分步融资策略,利用早期融资促进企业发展,企业估值提升后,再来进行第二轮融资,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问题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投资者也会乐于选择投资分批进入的策略。最后企业在融资时也可以采取股权融资与可转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

(3)选择融资时机。融资时机是指有利于企业开展融资活动的一系列因素构成的融资环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企业内部看,过早融资不但会降低企业估值,还会造成资金闲置,过晚融资又有可能使企业丧失发展机会。从企业外部看,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国家金融和财政政策等因素瞬息万变,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时机的选择,是企业在特定融资时期的价值高点与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权衡。处于初创期的企业如果只有产品样机、专利,而没有现实的订单和市场,没有明晰的商业模式,该时期企业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或者企业估值不高,企业融资成本就很高。企业可以利用国家的高科技产业扶持政策,寻找政府资助和银行贷款、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开发银行知识产权质押等策略先解决一部分早期资金,尽量在市场销售、生产与供应链建设、商业模式探索等方面获得较好的发展后,再来融资,企业会获得投资者青睐和较高的估值。

(4)保持企业控制权。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创业股东保持控股权是保证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如果股权融资会使企业的控制权发生改变,不仅可能影响企业发展战略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可能损害原有股东利益,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高科技企业选择股权融资时,一定要全盘考虑企业控制权问题,既不能过度关注控制权,也不能忽视控制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创业股东保持控制权可以采取以下策略,首先企业坚持分次融资策略,控制每次融资规模和股权摊薄比例,限制投资股东的增资比例,保持企业创业股东的控制权;其次在融资活动中要谨慎设计融资协议,特别是对赌条款,尽量不签署与股权补偿有关的条款;再次,融资时引进投资股东数量可以多一些,采取股权分散策略,形成创业股东相对控股权;最后,要设计好董事会席位安排和投票权规则,例如保留重大事项创业股东一票否决权。当然,一般情况下,风险投资并不谋求控股地位,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励创业者。

(5)融资风险控制。初创期的高科技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一旦风险演变成损失,将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的不利影响。融资失败是最大的风险,企业没有获得发展计划中急需的资金,从而失去最佳发展机会,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现金流断裂,企业破产倒闭。所以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处理相关问题,既不要盲目了乐观,也不要悲观失望。造成企业融资失败的因素主要有:产品的创新性、未来市场和商业模式不被投资者看好;企业估值即股权交易价格双方未达成一致;创业者的价值观、经营理念不被认同等。其次企业也要小心审视投资协议中的责任条款,包括对赌条款、分次投资策略,退出条款以及企业的应承担的其他责任等;最后,要注意双方关于企业发展战略分歧带来的风险,例如企业是否尽快上市,国内创业板还是国外NASDQ上市,要业绩还是要市场,企业治理结构、商业模式、团队引进与激励如何实现等,双方都可能存在巨大分歧,需要企业谨慎面对。

3 我国高科技企业初创期股权融资对策建议

(1)做好融资准备。融资之前创业团队要统一思想,企业一定要弄明白为什么要融资,厘清企业自身的独特价值、短板,厘清商业模式和发展战略,然后根据企业的融资需求和发展战略,请专业人士编写一本好的商业计划书,成功的商业计划书是融资成功的一半。编制商业计划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创业者总结、反思、凝炼、升华以及放眼未来的重要过程,所以创业者核心团队不能将此工作完全扔给专业人士,而是要全程参与商业计划书的编制过程,以做到真实、严谨,经得起投资人以及内部团队的反复推敲。

(2)聘请专业人士协助谈判。融资过程中的谈判不但具体复杂,而且涉及专业问题,企业家没必要花大量时间全程跟进,聘请专业的律师和融资顾问是明智的选择。企业在此过程中配合投资机构的尽职调查,涉及价格谈判、合同条款时,需要企业家更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

(3)正确面对企业估值。在融资谈判过程中,企业估值是核心。VC为企业估值通常使用的方法有:P/E法(市盈率),P/S法(价格/销售额),行业可比交易法,DCF(折现现金流法)以及资产法。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因为既无固定资产,也无销售利润,销售额也不大,此阶段的企业估值很难用传统方法进行估值,企业的商业计划书一定要凸显技术的创新性,未来市场的巨大空间和超高速的发展趋势来提高企业估值。当然,价格永远是谈出来的,企业要适可而止,不要纠缠于价格谈判而耽误企业的发展时机。企业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平衡现金流风险,注意股权融资需要尽职调查、谈判、签署协议等过程,资金进入需要时间,企业要有预备方案,注意控制融资节奏。

(4)了解投资机构运作。在深入了解自身情况的同时,需要同样地深入了解谈判桌对面的VC。在与VC接触之前,团队需要先把VC的运作模式,决策机制,各VC的投资偏好做一次系统性的了解和梳理,以做到心中有数,正确设计自己的融资策略。在初期要多找几家投资企业谈判,形成竞争局面,保持供需关系的相对优势,以利企业获得尽可能好的投资条件以及投资者的资源支持。同时企业也要给投资机构明确的投资时间节点,避免无穷尽的纠缠和拖延,耽误企业融资进度。

(5)融资后的企业变革。企业融资成功后,是企业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企业面临着若干重要的工作需要做,内部要进行一系列变革。

(1)决策方式转变。融资后,企业首先要召开股东大会,选举新一届董事会,聘任经理人团队,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在此过程中,关键是创业股东角色的变化,从过去一个人说了算,按照创业者个人的偏好进行随意决策,过度到董事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

(2)创业团队激励机制的完善。通常情况下,VC在入资前会要求创始人将一部分股权以合理的成本,甚至以赠送的形式转让给其它团队成员,以期企业的核心骨干受到应有的激励,并尽可能稳定地,心无旁鹜地为公司的成功上市做出贡献。

(3)重视商业模式。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团队,大多数都是技术专家,热衷于技术创新和研发,对技术和产品痴迷,他们对专利、技术、产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给予过高的评价,不重视客户价值和客户体验,忽视市场研究,不重视商业模式与资本的力量。这种情节如果不及时扭转,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危害很大。

(4)规范企业管理。初创期高科技企业,大都是技术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与创业时期哥们义气的产物。企业负责人基本将全部精力和心血花在技术研究上,很少顾及企业制度建设、流程规范、团队建设等规范化管理工作,在商业规则、企业治理、资本市场、公共关系、市场营销方面等方面意识、能力都非常薄弱,特别是在财务规范、家族管理问题上需要下大功夫进行变革。

(5)文化重塑。高科技企业初创期的创业团队专家学者型居多,有强烈的理想主义,他们重义轻利,缺乏现代商业文化和商业素养。他们过分倡导研发式的民主和宽松,组织松散,执行力差,组织狼性不足。融资后,企业必须在核心价值观,市场导向、绩效管理意识,职业化教育、员工的作风建设等多个方面进行重塑,这种变革,不亚于一次企业的文化重生。

4 结论

高科技企业的初创期是把科研成果向工业化、市场化转化的实现过程,同时也是创业者吸引整合各种创业资源的创业过程。这一时期也是高科技企业成长过程中资金问题最为凸现的时期。企业在此阶段首先要理清发展战略和商业模式,明确融资策略,在融资时选择正确的融资对象、融资规模、融资时机、保持控制权以及风险防范非常重要。当然,初创期高科技企业融资策略不但受宏观经济环境、产业背景和企业的行业特征影响,企业产品技术特征、商业模式、发展道路、领导人的风险偏好与战略思路也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融资策略,需要企业在融资实践中灵活把握。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初创期的融资活动不活跃,一方面源于这些企业的商业模式不清晰,要求的估值过高,投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投资的政策环境还有待完善,市场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发育,专注于早期项目的投资机构不多,在这些方面的实践还需要继续探索,理论研究还要不断完善。

[编辑:厉艳飞]

参考文献

[1]杜跃平,段利民.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融资方式选择[J].工业技术经济,2004(12):71-74.

[2]HELLMAN T,PURI M.Venture capital and the professionalizationof start-up firms[J].Journal of Finance,2002,57:169-197.

[3]CASAMATTA,C ATHERINE.Financing and advising:optimalfinancial contracts with venture capitalists[J].Journal ofFinance,2003,58(5):2059-2086.

[4]龙勇,杨晓燕.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3):16-20.

[5]范秀岩,李延喜.风险投资后续管理的内涵[J].工业技术经济,2005(2):126-129.

[6]靳明,王娟.风险投资介入中小企业公司治理的机理与效果研究[J].财经论丛,2010(11):84-90.

[7]周传丽.成长型企业的私募股权融资、对赌协议与财务绩效的路径依赖[J].学术研究,2009(9):89-93.

[8]屠峥嵘.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的博弈分析[J].财经科学,2005(3):127-132.

[9]白澎.风险投资项目价值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49-51.

[10]陈一博.风险投资中的企业估值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0,1(366):64-67.

[11]姚丰桥,陈通.技术创新企业与风险投资的演化博弈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1):35-41.

[12]米咏梅.企业融资中的对赌协议:激励与风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6):118-120.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2

一、创业企业简介

1、企业负责人及项目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企业管理情况

二、技术来源

1、项目技术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情况说明

2、项目技术性能指标及所达水平(与国内外同类产品比较)

3、项目已完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及产业化状况

三、项目(产品)的市场预测与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1、项目(产品)的主要用途,使用行业(范围)的需求,市场前景预测及其规模设定和经济分析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3

关键词:商务模式;高科技初创企业;风险投资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VCs Evaluation Business Models for High-Tech Start-Ups

ZHANG ShuangWen

(Applied Economics Postdoctoral Station, Peking university,100871)

Abstract:Venture capitalists(VCs) should treat business model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re contents when high-tech start-ups finance from them. This paper provides evidence on how VCs actually evaluate prospective business models, and analy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rough both analyses, the evidence suggests business models should be expressed by value proposition, value supporting, value maintaining. According to such value analysis system, high-tech start-up can ensure of the operational and scientific business models that help VCs understand it better and more efficiently choose or screen their investments.

一、風险投资家对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评价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s,也被译为商业模式),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流行起来,是目前互联网上出现最多的术语之一。商务模式是高科技初创企业在争取风险资金时,风险投资家考察的核心内容之一。风险投资家在被问到“评估被投风险企业时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问题时,大部分风险投资家会首先回答是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不仅可以给初创企业提供所需的资金,而且可以为初创企业带来更深层次的技术和市场知识,将优秀的构思转变为有能力和持续性的优秀商务模式,其结果,能显著增加商务模式的价值,长期内能产生更高回报。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初创企业商务模式分析时,更看重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吸引力的、健全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能获取利润的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会考察初创企业是否已经有了优秀的商务模式,优秀的潜在构思是否对优秀的商务模式有所帮助,构思能否支持开发稳健商务模式所必须的努力等等。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很多风险投资家既强调长期稳定的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又强调季度增长的重要性。既声明对开发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兴趣,又坚持初创企业的短期绩效目标的实现。对此,很多研究者和风险投资家都认为初创企业应该具有灵敏性和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同时,风险投资家也应该柔性地对待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但在现实中存在着很多矛盾,很多风险投资家既强调长期稳定的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又强调季度增长的重要性。既声明对开发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兴趣,又坚持初创企业的短期绩效目标的实现。对此,很多研究者和风险投资家都认为初创企业应该具有灵敏性和弹性,以更好地适应市场条件的变化,同时,风险投资家也应该柔性地对待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

风险投资家在进行初创企业商务模式分析时,常常包括很多要素。如William(2000)指出,很多风险投资家会问及如下问题:利润压力;收入模式、成本模式;商务模式的独特性;竞争者的进入障碍;实际或预期的竞争优势;等等。[1] Robertson(2001)认为,能获得风险投资支持的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有三个特征:[2] 商务模式具有独特的价值,能带来初创企业的高成长;初创企业要有高的进入壁垒,来保护利润的取得;商务模式所做的期望是现实的,是能够实现的。Bottorff(2003)也提出了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具体内容包括:企业如何赚钱;定价模式和收入模式;销售周期和分销模式;成本模式;压倒性的竞争优势。[3] Bolton(2002)也提出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有:商务模式要能够被解释和评估;要能使企业获得利润;可预测的收入流。[4]

Magretta(2002)指出商务模式要能“解释企业如何经营的故事”,一个好的商务模式要能回答:顾客是谁;什么是顾客价值;如何赚钱。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是价值主张和收入模式。[5]Osterwalder&Pigneur(2003)认为评估一个商务模式重点要强调以下问题:产品创新:企业为市场提供何种创新产品和价值主张; 顾客关系:目标顾客是谁,如何提交给顾客,与顾客建立密切联系;基础管理:企业如何有效执行基础的管理问题;收入模式、成本模式是什么。[6]

我们也可以给出风险投资基金对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如篮石基金(Blue Rock Capital)在进行投资标准的设计时,要求被投企业的商务模式必须是引人注目的,商务模式的评价包括三部分:专利技术、产品和服务;专门的分销;可论证的顾客价值。Women's Growth 基金也要求被投企业的商务模式是引人注目的,且必须是能够获得利润的。St. Paul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标准是:强的价值主张;重要的市场机会;能产生持续竞争优势;优秀的管理团队。

对于风险投资家说,就是要决定高科技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所讲述的引人注目的故事,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来了解该企业是如何赚钱的,又是如何经营的。关于商务模式的识别标准一直存在很多争论,风险投资家可以将初创企业提出的商务模式和其它已经证明的模式进行比较,看看是否相似。虽然识别相似的商务模式并不是必须的,每天都会有新的商务模式出现,但是如果风险投资家能够识别那些已被证明的成功模式,将会更好地评价初创企业提出的商务模式。

风险投资家在对商务模式的评价中,也突出了商务模式盈利性的重要性。正如美国风险投资家格莱恩说过一句至理名言:“没有成功的商务模式,只有赚钱的商务模式”。一个成功的商务模式应该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风险投资家应该给予高科技初创企业足够的自由度来对商业气候做出反应,以及进行商务模式调整以求更好的定位来达到最终的目标。季度收入目标和其它短期的重要事件应该根据风险投资家的最终目标(持续的竞争优势以获得更高回报)进行重新排列。

风险投资家必须通过一个稳健的商务模式来评估高科技初创企业能否达到长期的竞争优势。风险投资家在辨识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质量时,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估:企业商务模式被复制的可能性;专利技术能否阻止竞争者进入;是否拥有不能被复制的成本结构优势;企业品牌能否阻止竞争者进入;是否执行了顾客高转换成本策略;分销系统是否拥有竞争优势;如何为顾客提供竞争者难以复制的更多价值。

二、高科技初创企业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的描述

通过对高科技初创企业提交的商业计划书中应设计的商务模式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可以映射出风险投资家对其商务模式的评价标准。

Chan认为成功的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要表明企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样来获取利润。[7]Schneider(2002)指出商务模式传达了高科技初创企业追求成长和成功的意愿,反映了企业的价值主张、发展阶段、管理团队、战略伙伴、市场、竞争、监管等等,商务模式应是可实行的,能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8]Gilbert(2003)在对Toysaus、Hotmail等在线电子企业的研究中发现,成功的商务模式应该包括:顾客价值;市场范围;定价;职能;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持续的竞争优势;收入来源。[9]

Eisinger等人(2003)认为在成功的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设计的目的在于解释在给定的市场机会里,企业能提供什么。他认为,商务模式应该包括:产品和服务描述;竞争优势描述;定价分析;收入模式。[10]Montreal(2003)认为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的主要組成要素包括:独有权;市场特征,包括市场规模、成长性、企业边界、法律法规等;竞争优势;管理团队;知识产权和保护等。[11]Afuah&Tucci(2001)认为商务模式包括: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价值;企业的目标客户群; 向目标客户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范围;收入的来源;对所能提供的价值定价;对客户提供价值所必须进行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为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所必须采取的措施。[12]

三、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许多高科技初创企业虽然深知商务模式的重要性,但在设计自己的商务模式时,却会犯许多问题。正如Keutzer(2003)指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商务模式常常是不清楚的。对这些行业的企业来说,如果不能找到产生现金的方式,再有伟大的创意和优秀的管理团队,也是不够的。只有企业阐释清楚了商务模式,才能解释清楚企业最终是如何经营的。[13]正因为在商务模式的设计上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高科技初创企业往往不能提出令风险投资家信服的商务模式,从而导致融资的失败。正如阿玛尔·毕海德所指出的,很少有企业家创办的初创企业符合风险资本的投资模型,只有约5%的《有限公司》500强企业在创业时有风险资本的资助。[14]Quindlen(2000)主张初创企业的商务模式应该是新的商业中最重要的要素,对商务模式的错误执行,最终会导致企业失败。[15]这里将初创企业在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

1.讲述的商业故事太复杂,流动性很强,但却缺乏中心,使风险投资家抓不到故事的要领,难于总结故事背后的商务模式。对风险投资家来讲,他们最关心两件事情:一个是有“美好预期”的商业故事,另一个就是如何实现这个故事。

2.没有清楚地表述出企业如何赚钱,收入模式不能很快实现,即使能实现,也会需要初创企业花费很多的资源,如资金和时间。商务模式的实质是企业取得盈利的方式,即企业为保证其生存和发展,通过组织资源获得盈利的模式,它决定着企业的收入来源、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形成途径与成效。初创企业必须清楚地明确适合其发展需要并且能够实现的商务模式,如果不能建立具有合理预期的收入模式,构造具有持续盈利能力的经营资源平台,初创企业不仅会失去发展的动力,更得不到风险投资的支持。

3.盈利的路径认识模糊,难以找到一条现实有效的盈利路径,缺乏对主要卖点和盈利的阐述,从而使得投资者缺乏感性认识。初创企业如能理解驱动盈利性的关键因素,要远远重要于企业花费大量时间来预测企业未来五年的收益。初创企业应集中于高的利润潜力和高的收入流潜力,初创企业关注了这两部分,就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快速增长和激烈竞争,也就能更好地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支持。

4.缺乏准确的预算和销售计划。由于缺乏有效的商务模式设计,初创企业不能准确做出预算和销售计划,而是随意变更企业经营计划或在制定财务预算和销售计划时不严肃,盲目做大,实现不了再来从客观上找理由,推脱责任。

5.缺乏明确的时间表。例如,随着对网络经济赢利滞后模式越来越多的质疑,投资者对互联网的盈利要求也从遥遥无期转变为有明确的时间表。

6.商务模式的关键成功要素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不一致。管理能力对商务模式的执行具有直接的作用,如一家IT初创企业在推出一个项目时,需要客户的参与和支持,此时,推动客户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项目经理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能力,就无法获得客户的支持而导致项目延期。另外,初创企业的管理可能缺乏风险投资家所需的成熟度,风险投资家对创业者本身的素质以及管理团队的组成极其重视。

7.缺乏对企业成长壮大的认识,缺乏可测性的工具来衡量成长。初创企业面临的市场规模狭小、需求增长缓慢,破产风险高,以及面临着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都使得初创企业在设计商务模式时,缺乏对成长的可测性分析。

8.过分依赖其它因素,如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缺乏对商务模式重要性的认识。

四、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设计的改进

不同风险投资家对评价要素的标准不统一,以及高科技初创企业在商业计划书中商务模式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都会使得风险投资家在评价商务模式时出现偏颇的情况,可能会选择“坏”的商务模式。风险投资家对很多互联网初创企业的投资就是明显的例子,很多风险投资家都被初创企业所编织的“精彩故事”所吸引,而没有考虑这些“故事”有无强有力的价值支撑和保障体系,其结果是既没有获得盈利,又无法“安全地”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进入到“恶性循环”中去。产生这种境况的过错不在于商务模式的概念而在于其被曲解和误用,风险投资家在应用商务模式概念之前,既需要澄清模糊认识以获得科学可行的定义,还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帮助其正确辨识商务模式的“好”与“坏”。

风险投资家对商务模式的评价要素,以及初创企业在对商务模式设计组成要素,都可以归纳为以价值主张、价值支撑和价值保持为特征的表述。按照这样的价值分析体系来研究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设计,就使得其设计紧紧围绕“价值”这个核心概念,使设计更具操作性和科学性。首先,寻找能为关键利益相关者中创造价值并最终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的关键要素及其组合;其次,寻找能为实现价值主张所必须的关键要素及其组合;第三步,寻找能给价值主张的持续实现带来直接或间接重大冲击的要素及其组合。这样的依次推进,使得商务模式的设计过程非常清楚,有利于初创企业更清晰地明确如何发掘或创造价值,同时,也有利于初创企业积极主动性地去寻找如何支撑和保障从创新中获得的价值,实现价值的持续性增长,进而为其成长和发展拓展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务模式的设计也需要一种新的价值分析体系作为指导。这样由里到外,层层递进的分析,就使得初创企业原本“笼统模糊”的价值概念变成清晰的价值系统的创造和分配体系,为商务模式的科学设计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这样的优点在于:(1)可以完全围绕价值创造这个核心,从而使得这些要素的表述具有统一的“主线”,有了统一的要素标准;(2)可以最大限度地克服对关键要素认知的不完备性、模糊和支离破碎的现象,全面把握商务模式的内涵,更多地关注要素形态间的组合效应;(3)更强调了从整体上为顾客、合作伙伴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必要的价值,也能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保持他们的忠诚。

通过这样的设计,风险投资家也可以识别出高科技初创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和途径,明确企业在价值创造上是否保持了一致性和持续性,从而确认商务模式是否是有效的盈利模式。同时,也加深了风险投资家对高科技初创企业商务模式的理解,有利于风险投资家更有效率地选择目标初创企业,来达到初创企业自身和风险投资家的“双赢”。

参考文献:

[1]Zucker, William. Viewpoint: deals close faster with due diligence filters[J]. Venture Capital Journal, 2000,5.

[2] Mark Robertson.Exploring business models[Z].Judgment Demonstrations-Taking Care of Business ,http://www.better-investing.org/articles/web/4567 , 2001.

[3] Leslie Bottorff. Venture capital in the medical technology space[Z]. Stanford University Biomedical Innovation Program , www.onset.com/pdfs/Medical_Technology_Space_Leslie_Bottorff.pdf , 2003.

[4]Matthew Bolton. Methodologies for evaluating start-ups [Z]. Woodside Fund. www.woodsidefund.com , 2002

[5] Magretta, J. Why business model matter[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 80 (5): 86-92.

[6] 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 An ontology for e-business models[Z]. chapter in Wendy Currie (ed) "Value Creation from E-Business Models", Butterworth-Heinemann, 2003.

[7] Anthony Chan. Business 466 managing data communications[Z]. http://mis.bus.sfu.ca/bus466/pdf/bus466-7.pdf .

[8] Schneider,J.The way to a powerful business plan[J].DDT,2002,7(6): 342-345.

[9] Lee Gilbert.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wireless data services[Z]. www.itsc.org.sg/events/itsasia2003/Lee%20Gilbert.pdf , 2003 .

[10] Sarah Eisinger, Seedco. How to write a successful business plan[Z]. Entrepreneurship 101 Workshop Series. www.columbia.edu/cu/core/biz_planning.pdf ,2003.

[11] Montreal, Essentials of a business plan business[Z]. http://upload.mcgill.ca/ott/vincent-jp.pdf , 2003.

[12] Afuah, A., C. Tucci . Internet business models and strategies: text and cases[M]. New York: McGraw-Hill/Irwin, 2001.

[13] Kurt Keutzer.290T: the business of software: business models, plans, and strategies[Z]. www-cad.eecs.berkeley.edu/~niraj/biz_sw/lecture4.pdf, 2003.

[14] 阿瑪尔·毕海德著. 新企业的起源与演进[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15] Ruthann Quindlen. Confessions of a venture capitalist——inside the high stakes world of start up financing[M]. Warner Books. New York, 2000.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4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投资了近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分布于新材料、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数据通信及防伪技术等众多领域,企业大都拥有核心技术,技术领先,有些还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可谓个个握有金刚钻,有着无限的发展潜能。如果发展壮大了,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可是这些企业大都处于初创期,规模小,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组织管理不规范、销售渠道不畅、融资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生存、成长和壮大,因此研究其成长路径变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现实状况是: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起步较晚,相应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学术界对其成长规律的认识也相当匮乏。本文依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资本运作的三个方面:引入战略投资者、适度运用财务杠杆、合理企业并购,探索几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的途径和方法,抛砖引玉,以期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创造者以及投资界带来一点启发。

2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能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能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拓宽销售渠道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大都面临三个问题:管理不规范、销售渠道不畅、融资困难。管理问题、销售问题虽然可以通过聘请职业经理人来解决,但过程比较慢、成本也比较高,对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来说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科技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现时还比较先进的技术,用不了多久,就有可能落后了,这需要企业快速发展壮大,不断开拓创新,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占领市场,获得先机。

企业的发展战略一般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更新调整。企业的发展阶段,一般要经过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与之相适应。

从企业的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特征以及需求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借力发展,不失为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金玉良方,是企业融资、改善经营管理、拓展销售渠道的主要方法之一。

2.1 战略投资者概述

所谓战略投资者,是指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定要求,具有资金、管理、市场、人才优势,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并致力于与企业长期投资合作,以谋求获得长期利益回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境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其特征有以下几点。

(1)与被投资者业务联系紧密,拥有促进被投资者业务发展的实力。

(2)长期稳定持股。战略投资者持股年限一般都在5~7年以上,追求长期投资利益,这是区别于一般法人投资者的首要特征。

(3)持股量大。战略投资者一般要求持有可以对公司经营管理形成影响的一定比例的股份,进而确保其对公司具有足够的影响力。

(4)追求长期战略利益。战略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投资侧重于行业的战略利益,其通常希望通过战略投资实现其行业的战略地位。

(5)有动力也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战略投资者一般都希望能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通过自身丰富先进的管理经验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企业引入战略投资者时,应特别关注其与公司的“资源互补”“长期合作”“可持续增长与回报”等各类投资属性。具体地说,只有符合下属特征的投资者才是合格的战略投资者。

(1)资源互补。投资双方处于相同或相近产业,或者双方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互补性,或投资者在行业中有很高的声誉和实力,足以帮助被投资企业提高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能够形成规模经营效应或互补效应,或通过业务组合规避不可预测的各种经营风险。

(2)长期合作。战略投资者因其投资量大而成为公司的重要股东,有能力、意愿和时间等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寻求与企业在优势领域的合作。

(3)可持续增长和长期回报。战略投资者因长期稳定持有公司股份,而与被投资企业共同追求可持续增长,并以此取得长期战略利益和长期回报,而非通过短期市场套利取得回报。

2.2 案例分析

成立于2012年10月的合肥高新区“天使投资基金”(以下简称高新“天使投”)是一只专注于战略投资的政府投资基金,由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独资设立,目前由高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合肥高新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专业运营,其目的旨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投后增值服务,助推高科技企业成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新“天使投”在业界有着良好的声誉、丰富的管理经验、优秀的管理团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众多的融资渠道。目前投资戈瑞电子、海闻机器人、合聚新材料等近30家中小科技型企业,大多占股在10%以上。高新“天使投”追求与所投资企业长期合作,共同成长。旨在通过注入资金、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广泛的资源渠道帮助企业成长,期待在不远的将来,扶大做强一批企业,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为高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迄今为止,高新“天使投”所投资企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发展势头强劲,短短的几年里,就有宏晶微电子、戈瑞电子公司已在新三板市场挂牌上市,海奥电气、合聚新材料公司已完成股改,即将挂牌上市。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有更多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上市交易。

由此可见,引入战略投资者对于提升公司形象,优化股权结构,规范公司治理,提高公司资源整合能力,捕捉上市时机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企业在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评估,尤其要考虑它与企业自身在治理规则、战略管理理念、企业资源整合、运营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契合等各方面的互补性,并对企业控制权作周密安排,以避免“引狼入室”。

3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适度负债,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将为企业带来额外经济利益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应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方向和战略规划。在财务方面,融资方式应从权益融资向债务融资过渡,适度举债,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我们知道,在物理学中,利用一根杠杆和一个支点,就能用很小的力量抬起很重的物体,财务杠杆也是如此。

3.1 财务杠杆概述

笔者梳理了西方的理财学和我国的财会界对财务杠杆的定义,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其一,将财务杠杆定义为“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因而财务杠杆又可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者负债经营;其二,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其三,由于负债经营而存在的固定财务费用而导致普通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现象。笔者认为,财务杠杆兼具以上三方面特征。

企业适度负债,合理运用财务杠杆,能给企业带来诸多利益:首先能使企业以较小的自有资金获得更多的可用资本,直接使资本的可用范围增大;其次能使企业优化资本结构,为企业带来更多的额外收益,提高企业价值;最后定期的固定利息费用能使企业合理节税,使所有者财富增加;等等。

3.2 案例分析

笔者曾参与一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讨论会。该公司欲筹集400万元以扩大生产规模,筹集方式拟采用增发普通股或长期借款方式。若增发普通股则计划以每股10元的价格增发40万股。若采用长期借款,则以5.5%的年利率借入400万元。该公司现有资产总额2000万元,负债比率40%,年利率4.5%,普通股100万股。预计增加资金后息税前利润240万元,所得税率为15%。

与会者经过讨论,决定用财务杠杆的方法来分析,到底采取什么方式增资合理。计算如表2所示。

两种融资方式的无差异点分析:

EPIT=113(万元)

两种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

方案1:每股收益=1.24元

方案2:每股收益=1.55元

计算结果得出:无论从无差异点,还是从两种融资方式下的每股收益看,负债融资都好过权益融资。采用负债融资,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变为(2000×40%+400)/2400=50%,经综合分析评估,此比例在该公司的风险可控范围内。因此建议该公司采用长期借款融资,以此获得最大收益。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大凡管理好的企业资本结构,总要保持一定数额且比例合理的负债资金。在资本总额和结构比例不变的前提下,不论当期利润实现多少,从利润中支付的利息费用皆是固定的。所以当利润增大或减少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利息费用就相应地减少或增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额外的收益或损失。这种杠杆效应不是扩大企业生产经营、增加投资规模等因素所致,而是由于资本结构改变所引起。不可否认,由于财务杠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在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财务风险。因此合理运用财务杠杆是关键,反之过度负债,则可能导致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因此认真研究财务杠杆并分析影响财务杠杆的各种因素,搞清楚其作用、性质以及对企业权益资金收益的影响,是合理运用财务杠杆的基本前提。企业应随着宏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内部各种因素的变化,适时监控和调整负债比例,使企业资本结构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随着企业的成长壮大,科学地运用财务杠杆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健康、快速地成长壮大的途径之一。

4 科技型中小企业合理利用并购,发展壮大自己,提升市场竞争力

综观世界著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通过并购等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方式而发展壮大起来的。并购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了解和掌握并购的含义、作用、方法,对企业做大做强意义重大,应引起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高度关注。

4.1 企业并购概述

企业并购的含义是指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之一。

企业并购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并购后双方法人地位的变化情况,可分为收购控股、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按被并购企业意愿划分,可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按并购双方行业相关性划分,可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是指生产经营相同(或相似)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实质上是竞争对手之间的合并,可以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纵向并购是指与企业的供应商或客户的合并,即优势企业将与本企业生产经营具有上下游关系的生产、营销企业并购过来,形成纵向一体化,并购双方往往是原材料、零配件的供应者或产品购买者,可以加速生产流程,节约运输、仓储等费用。混合并购是指生产和经营彼此没有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主要目的是分散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等。

实践中并购可以使企业产生战略协同效应,具体为:产生经济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实现纵向一体化,获取市场力或垄断权,达到资源互补和优化配置;产生管理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节省管理费用,提高运营效力,充分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产生财务协同效应,可以使企业偿债能力和取得外部借款的能力提高,降低筹资费用,并实现合理避税等。

4.2 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并购的含义,体会并购的作用,笔者选取近年来我国新三板资本市场并购案例,整理分析,以享读者,以期相关企业从中得到一点启示。

2014年12月17日,江苏亚威股份有限公司以非公开发行股份和支付现金相结合的方式,以近1.4亿元的交易对价,收购无锡创科源激光装备股份有限公司94.52%的股权。自此拉开了二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旅程。

江苏亚威股份有限公司,主营金属板材加工成型机床业务,是国内少数几家能提供完整的中高端平板、卷板加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专业金属板材成形加工的机床企业之一,2011年成功上市,是国内锻压机床行业第一股。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对高端装备的新需求越来越强劲,但亚威公司相对传统的制造技术,仅是“机+电+液(压)”的组合,已不能适应高端装备制造的需要,亟待转型升级。因此引进先进的激光加工技术,成为亚威公司突破增长瓶颈、实现新的跨越的关键。

无锡创科源激光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专注于三维激光切割系统业务,属于国内企业在该领域中的先行者,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广泛应用在汽车配件、仪表仪器、军工产品等领域中。由于资金和管理上的劣势,近年来业绩起伏较大,增长趋缓,无法跟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

通过本次并购,亚威股份与无锡创科源实现了优势互补,产生了“1+1>2”的战略协同效应,具体表现在:(1)产品协同。收购完成后,亚威股份获得了无锡创科源激光切割技术,缩短了研发进程,一举进入三维激光切割领域,完善了现有产业链,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无锡创科源获得资金支持,得以加大投入,加快对激光集成应用的深度开发,满足市场对激光集成应用的旺盛需求。(2)人才协同。亚威股份拥有一支汇集了一大批国内机械领域一流技术人才的研发队伍,收购完成后双方将共同使用亚威股份的研发平台,对无锡创科源研发体系建设、研发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无锡创科源长期专注于激光加工领域,形成了一个集激光工艺、CNC控制、机器人应用等方面的专家团队,与亚威股份现有的平面激光研发团队形成高度互补和协同。(3)财务协同。亚威股份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稳健,资金实力较强,亚威股份入注后将对无锡创科源进行增资,并通过担保等方式助其大幅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竞争能力。(4)管理协同。亚威股份公司已经形成了科学、有效、完备的人力资源、质量管理体系、财务内控、产品研发及标准化等管理体系,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并购完成后,将助推无锡创科源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管理思路和管理风格,提升团队的管理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5)市场协同。亚威股份拥有完善的国内国际销售网络和良好的业界声誉,有助于无锡创科源的产品销售;而无锡创科源在汽车领域已有相当的客户基础,亦为亚威股份现有产品进一步渗透汽车行业提供帮助……

可见,两者的结合产生了很好的互补效应,缩短了产品研发进程,降低了产品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上述结果表明,并购对于企业发展作用之大显而易见。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需求,作出合理的选择:如果企业在本行业中有竞争优势,产品供不应求,可以考虑实施横向并购,并购同行业的企业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如果企业对现有的原材料采购或者产品分销不满意,可以考虑纵向并购,即进入上下游行业;如果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激烈,很难实现预期的增长,那么可以考虑实施混合并购,即并购一家不同行业的企业,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经营风险。

总之,科技型中小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快速成长,除了不断提高技术和研发能力,生产出更多更好的拳头产品外,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资本运作方式,科学地借用外力发展自己也非常重要。本文所述引入战略投资者、巧用财务杠杆、合理企业并购,如运用得当,能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管理不规范、销售不畅、融资困难的问题,不断增强壮大自己,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能使企业的核心技术的发明创造者,从日常琐碎的管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专心致力于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5

浙江睿智燃料股份有限公司 高敬枫

【摘 要】人力资源是现代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科学地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走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研究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初创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所面临的环境进行SWOT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企业进行有效地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 初创期 人力资源 SWOT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斯曾说过:“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能够帮助企业和员工更全面、系统、客观、有效地分析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规划、企业人力资源配臵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是提高组织绩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容日益加剧,以及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人才越来越成为中小企业成败的关键。长期不受重视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因此开始受到人们关注。据统计,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说已超过4000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13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在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推动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平均寿命仅3.7年,其中八成以上是家族企业。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管理层对人力资源缺少关注及有效地投入,这种对企业人力资源缺乏战略眼光的失误,为企业发展制造了瓶颈,也为企业夭折埋下了祸根。深入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形成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已经成为中小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企业初创期的特点

企业初创期是指从创立到基本实现盈亏平衡的发展阶段。短则几个月,长则需要经历数年的时间。

初创期的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制度不健全,一切都在建设、开发和完善中。从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角度来说,企业在初创阶段通常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产品不完善。在多数情况下,产品或服务都是新开发或新推出的,因此功能可能不完善,质量也可能不稳定,需要在初创期不断改进。(2)缺乏市场。假如企业经营的是消费者熟悉的产品或商品,但企业的服务或价位仍然需要赢取客户的认可;如果企业经营的是新产品,缺乏有效地销售渠道,是打开市场的主要障碍之一。(3)经营和管理无章无序。企业在初创时,很可能不具备有效地制度、规范和流程等,因此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会比较杂乱,效益自然会受到影响。(4)资源紧缺。资金紧,缺人才。初创时期的企业不如成熟和赢利的企业,可能难以招到优秀的人才。他们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其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去迅速地捕捉市场机会。

三、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环境的SWOT分析

与大企业相比,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凭借名气与雄厚的实力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它们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方面必须以自身的特点为依据。

1、内部优势(Strength)

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也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一是领导的个体行为企业影响大。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比,规模小、地域性强、组织结构简单、企业管理权限相对集中。因此,只要领导层具备人力资源规划和前瞻性战略眼光,执行起来效率高。二是在中小企业中,员工的个人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员工数量小、管理层次简单,员工所要承担的工作任务丰富,加之企业经营灵活,在管理上上容易操作,能够为人才提供一个充分发挥的空间,对吸引高素质的应届毕业生很有优势。三是中小企业的薪酬分配制度灵活。这些都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提供了便利。

2、内部劣势(Weakness)

初创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资金薄弱,人治色彩浓厚,管理规范程度低。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劣势: 2.1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初创期企业往往资金比较紧张,在管理上主要以生产导向为主,倾向于把资金用在看的见、摸的着的设备和原材料购臵上,而不愿投入人才的引进、培养和激励上。其次,在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上还普遍存在一种“借鸡生蛋”的投机取巧心理,不愿投入资源培养高素质员工,总希望通过招聘提升员工素质,降低人力资源培育成本。

2.2没有战略层面的人力资源规划

初创期企业在制定并执行本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方面几乎是空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往往只能回答目前企业的员工数量及构成,至于今后两到三年的员工数量及结构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至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员工培训规划、员工激励计划等完全是凭着当前需要和企业原有惯性自然运行。这样一来不仅企业在需要时很难获得合适的员工,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2.3员工对企业归属感不足

由于企业规模小资金薄弱,在职工的工资福利、劳动保障及职业发展方面和大中型企业相比总体上存在较大差距,对员工缺少向心力。另外,在家族化治理的企业中,关键岗位基本上都由企业主的亲朋好友所把持,员工的晋升标准异化为血缘的远近。大多数员工不能得到应有的晋升,参与不了公司决策,经常有一种局外人的感觉,对企业的归属感和忠诚度必然大打折扣。在企业遇到苦难时很难指望他们和企业携手共渡难关。2.4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

在企业初创阶段,没有形成明确、规范的、为员工所熟知的薪酬体系和薪酬制度。而所谓的各种薪酬标准仅仅是约定俗成而已,而且模糊不清,员工无法通过该薪酬体系来获知当年的大致收入。另外,薪酬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在很多初创期企业中,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基于企业既定的目标、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其方式多为员工对上司命令的执行和服从,其标志主要是即时的工作效率。由于缺乏较为完备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和操作规程,难以依据科学的考核结果对员工进行全方位的激励,企业多以晋升、加薪和奖金作为激励手段,对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及潜能不利,也不利于员工积极参与管理。

3、机会(Opportunity)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难得的机会。概括下来有如下四点:(1)为推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带来了契机。(2)为企业各类人才施展才能提供了宽广的舞台。(3)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4)为促进各类各类人才的成长注入了活力。

4、威胁(Threat)

初创期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外部环境存在不少威胁,为企业管理层开展相应工作带来不少挑战,集中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4.1来自政策法律方面的威胁

一是政策适用不公平。近些年出台的政策多是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的,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占主体地位的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适用不公平。二是相关法律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已经颁布实施,但该法更像政策性的法规而非规范性的法律,并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的刚性约束措施,可操作性不强。例如,该法要求“各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应当调整信贷结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方面的服务。”由于银行和信用社是市场化的企业,有选择服务对象的自主权,以法律条文的方式强调其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无法体现市场化的取向和原则,因此也就难以真正达到效果。三是政策法律难以真正落实。有关调查显示,政府部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很明确,但具体的指导、协调机制没有形成,支持、扶持多停留在文件、会议、部门表态上,实际落实还不够。4.2来自行业方面的威胁

从中小企业整体情况来看,其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中小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把握不准,容易出现对宏观行业形势估计过于乐观从而导致投资失误的情况;或者对行业市场信息反映滞后,行业市场趋于饱和时未能及时采取限产或转产措施。其二,传统中小企业中有相当多的企业集中在危险程度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的行业,这些行业既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国家长夜政策一般不鼓励甚至限制,极易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整的影响,而且国家在调整产业政策时往往最先拿中小企业“开刀”。其三,新兴中小企业大多集中在消费者偏好不断变化,要求产品迅速更新的行业,这些行业同时也是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性非常强的行业,这将大大增加中小企业的行业风险。4.3来自竞争方面的威胁

中小企业在市场所占的份额很小,综合实力又不如大企业,在争夺市场的残酷竞争中,中小企业自然不是大企业的对手,要么不堪一击惨遭淘汰,要么不顾后果恶性竞争,能够抗争到底站住阵脚就已经不易。作为低端市场中小企业,还承受着来自高端市场的挤压;作为上游配套的中小企业还要承受来自下游大型龙头企业在价格、质量、交货期、信用等多方面越来越苛刻的条件,特别是下游企业往往以赊欠上游中小企业供货款的形式,造成中小企业资金状况恶化。

四、企业初创期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小企业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规范的、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初创期企业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策略。

1、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选拔制度

企业要想拥有本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必须用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来吸引和留住人才。初创期企业条件相对较差,缺乏吸引力。因此,应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给予优秀人才尽可能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来吸引人才。也正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它们急需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而一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更容易在这儿找到用武之地,比在人才济济的大型企业更能显示自己的优势,受到重视与重用,这对中小企业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相对优势。因此,对于初创期企业管理者来说,应该好好利用这一点来招揽人才。此外,企业通过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不断引进本企业所需的各类人才,如何评估和甄选这些人员,不同的企业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企业看中求职者的工作经验,不愿意承担培训成本,所以对刚走出校门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感兴趣。其实,有工作经验未必好。试想,什么样的人愿意离开原来的工作?有可能不胜任原来的工作岗位,也有可能对自己评价过高,对工作单位过于挑剔,甚至思想意识、团队意识方面存在问题。这些人往往带有原来组织的“文化烙印”,短时间内很难消除,这会影响这些员工接受新组织的价值观和文化,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学生。刚出校门的学生没有工作经验,像一张白纸,可塑性较强,易于接受本企业的各项体制。当然,企业也应该重视对新招聘员工的人格测验和能力测验,注重学历、经历,更要注重能力。在人才的选择方面,应遵循适才比英才更为重要的原则,最大程度上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此外,应坚持多渠道选拔人才的原则。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人才市场、平面媒体、互联网、猎头公司等多种有效途径招聘人才,运用面试、笔试、专业测评软件等科学的测评手段为企业选聘人才提供科学依据。

2、制定核心人才培养计划。

一个企业将来发展得怎么样,核心人才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国内外著名的企业对此对都极为重视。德国西门子公司每年要从进入公司的数千年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选拔30名左右的有潜质的人才进行特别培养;加拿大北电网络公司也有同样的精英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核心人才,首先企业创业者要对此极为重视;其次要制定核心人才培养计划,如为核心人才制定与企业共成长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要营造有利于核心人才成长的环境,让其在企业经营实践中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并得到锤炼;第四要把核心人才个人的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以使其能够长期为企业服务。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3P模式。即岗位(position)、绩效(performance)、薪酬(payment)三者结合,而其中的绩效考核又是重点,它决定了薪酬、岗位和晋升。

初创期企业应根据不同岗位的性质特点、职责权限及承担责任风险程度制定考核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进行考评。建立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成就感、自豪感,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公平竞争机制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氛围。在考核内容上,企业可以依据自身实际情况,按照要素分解法,对德、能、勤、绩四个方面的考核内容进行要素分解,细化,量化。可将考核分为“德能考核”与“勤绩考核”两个大项进行。将德、能考核放在年终进行,将勤、绩考核放在平日,最后将德、能、勤、绩四项得分相加,得出其考核总成绩。绩效考核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每个员工,作为员工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

4、构建敏锐的激励晋升机制

对于初创期企业员工来讲,报酬是最好的价值体现载体。因此,首先要建立与工作成绩挂钩的浮动报酬机制,将绩效评估的结果与薪酬、晋升结合起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与员工的激励机制紧密结合,方能使人尽其能,创造企业内人才辈出的用人环境。其次,要实现激励机制的多元化,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良好的激励制度要体现公平的原则。首先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制度的制定要体现科学性,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5、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反馈机制

有效的沟通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前提。沟通有助于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彼此的隔阂和误会,拉近距离,使大家更加友好、和睦相处并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企业应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注意聆听员工的建议和意见,让员工有被重视和尊重的感觉。所以企业管理者要注意经常与员工沟通,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员工的身心状态,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表扬,都能促进员工更加热情地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反馈机制,让员工及时把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反馈到管理层,比如技术上、操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机器或设备的故障;对有些政策、条例、目标理解上的异议;自己好的想法和建议;对培训、工资、福利的要求等,都可以向上反馈,企业领导要重视这些问题,并尽量给员工一个满意的答复。

五、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一门管理艺术,其难度不言而喻。特别对于初创期企业,可能他们缺少资源去做这方面工作,企业很少能成立一个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但只要我们的中小企业家站得高看得远,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用人方式,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客观的了解目前市场环境和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存在的问题制定应变的措施和处理的方法,从制度和程序层面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制定应有的战略,这样就能从很大程度上为企业的发展开源节流,也为企业长远的规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国安,戴华,牛培华.企业制胜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2] 王海燕.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年第35期

[3] 张旭.中小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第5期

[4] 王舜华.浅论中小企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理„J‟.河北企业,2010年第9期

[5] 赵维庆.关于现代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探讨与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年第8期

[6] 徐平国,袁伦渠.中小企业就业质量分析„J‟.中国国情国力分析,2010年第5期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6

关键词:人才培养;问题;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17-02

近年来电子商务行业的激烈竞争,各个电子商务企业间的人才竞争也越发突出,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以及如何留住优秀人才都成为了电子商务企业的一大重要关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后,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有机的结合,是企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其中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与否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如今很多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就面临着与诸如淘宝网,京东商城,卓越网类的网商巨头的竞争,这其中的人才因素又至关重要,特别是有些电子商务企业的起步比较晚,对于人才吸引及培养计划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一、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引进的渠道过于单一

据调查,将近半数的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多数员工是近三年毕业的大学生,而当前高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主要是两种模式:

一种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基础上创建,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侧重于计算机技术,专业课教师由计算机专业教师转型而来,培养出的学生技术能力较强,但商务管理知识偏弱。

另一种是在管理系的基础上创建,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的课程则侧重于市场营销、商务管理等,专业课教师在商务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较强,相对前一种情况而言,学生的管理知识比较全面,但技术知识又比较偏弱,对技术问题的解决能力不够强。不论是哪种专业设置模式,都不够全面、合理,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明显不平衡。

因此,员工原有的电子商务的经验严重不足,需要公司经行大规模的针对性培训。

(二)缺乏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

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的并没有系统性的人才需求计划作为前提,只是凭借当前的人员需求,盲目地开展招聘工作。这样的招聘往往具有临时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的特点,容易产生在企业急需用人的时候招不到人或者招到的人的质量不高以及后期企业人员过剩等问题,以致造成企业员工流动不稳定,给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影响员工的工作和对组织的忠诚感。

其次,因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导致企业无法制定相关的长远培养计划,对于企业用人以及员工的晋升都是相当的不利,直接导致了阶段性优秀员工的离职。这给咱网的长期的人才培养意识敲响了警钟。

(三)有效人才培训的缺失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内的竞争加剧,消费者对产品与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越来越需要重视员工培训。特别对于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培训的投入产出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赢利与生存。而很多初创型电子商务企业对于行业经验的不足以及考虑到资金上的问题,未对企业员工进行过有效的大规模培训,导致了培训上的缺失,使员工无法及时地跟上最新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二、人才培养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一)公司内部开展有效地培训

一种方法是在企业内的人事培训部门设专职的内部培训师。由专职内部培训师去外面听各种公开课,然后回到企业将所学知识“转授”给企业内部人员。

这种做法看似省了钱,但会有以下问题:

首先,外部公开课的质量目前不能保证,“信息源”本身有了问题;其次,企业内部的专职培训师往往没有市场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管理等全方位的深厚知识和实战经验,听公开课时真能充分理解各个方面的内容吗?回来“转授”时,能正确应答学员实际问题吗?其权威性不被怀疑和挑战吗?

事实上,经过两次“打折”的过程,“信息传播途径”上的损耗率可能超过60%.一般说来,用企业内部的专职培训师去讲解产品方案方面的专业知识,或者他有实践经验的某一具体方面的课程,会更加实际一些。

另一种方法是在企业内部找某一方面的专家或权威来做临时讲师。这种做法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保证内部专家权威认真对待内部课程,花足够的时间精力、有足够的内心动力,去准备并实施这一“额外”的工作。

第二,最好该专家权威在教材准备、教学工具、测试表格、案例选择、授课技巧方面都是内行。如果能做到这些,企业内部专家当然是更好的选择。在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公司,非常注重培养和选择合适的企业内部专家作为兼职讲师,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把发展规划与引进和培育人才计划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改善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人员配置,要制定企业人才战略,努力提高企业核心团队素质,积极招聘和培育职业经理人,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人才“引得进、提得高、留得住”的企业文化和氛围,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升级。

(三)探索建立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开发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兼职聘用、项目合作、技术顾问等多种流动方式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

二是建立奖励、保障机制。摒弃落后的人才观念和人才评价方法,把注重综合性和尊重个性综合起来,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制度。把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作为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突出人才价值和市场定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针对公司内部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开发部门,研究制定人才引进战略和方法把大力引进急需人才、实用人才和适当储备高层次人才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培养未来需求价值比较大的人才,保障人才队伍有梯度、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企业内部的导师制

内部“导师”的日常辅导是在所有培训形式中最重要的培训形式。经理们不管自己有多忙,决不能推卸辅导下属的责任。对新加入的员工,即使是领导看来很简单的事情,可能也需要你“手把手”反复多次地教。发现问题,要马上“现场”纠正。拖的时间越长,纠正效果越差。有时,一顿午饭时的谈心,要比正式培训效果还好。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员工忠诚都是在不知不觉的日常辅导中完成的。经理的日常辅导在员工的学习进步中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导师”得到的是自己领导能力的锻炼提高、教育他人的心理满足感和实实在在的额外收入:“学生”得到的是“一对一”“手把手”的教练辅导和实实在在的能力提升。

(五)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与高校合作培养既了解经济活动基本规律,又懂计算机信息技术,既掌握了先进的营销管理理念,又熟悉现代商务运作流程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只有目标明确、定位清晰,才有可能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电子商务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特色鲜明、技能突出,能够快速实现学校实训到企业实践转换的电子商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黄敏学.电子商务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

[2]吴焕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3]李金喜,马晓苗.企业电子商务人才问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4]周占文.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7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国家的关注和社会的支持,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项目以及政策方面的方面,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然而,外部扶持往往只能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时。以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创业者常常可以在企业初创时,获得资金、机遇等外部支持,但是不久其创业素质与经营能力的瓶颈,会逐渐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枷锁。例如,一家在杭创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其研发产品为手机充电器。企业自主研发能实现手机信息备份功能的技术优势曾受到媒体和市场的关注。但是,由于缺少合适的营销模式,盲目与手机制造商合作,致使公司一度陷入困境。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中有相当数量是从高校实验室走出来的技术性人才,在企业初创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商业模式模糊、市场前景判断不到位、营销模式不清晰、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似乎更需要从创业者等企业内部寻找解决之道。

目前对该类企业的研究集中在政府政策、科技体制、创业环境等外部环境上,针对以创业者等企业内部视角的分析研究仍十分缺乏。因此本研究以杭州为主要调研地点,采用问卷调研的方法,研究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能力这一内部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机制。基于调研结果以及相关分析,为如何更好地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能力对于绩效影响机制:文献综述

1、基于企业能力的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以企业能力为基础分析企业绩效来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之中。90年代初,人们研究的主要重心开始放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上。由Prahald和hamel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以及戴维.蒂斯,加里.皮斯诺和艾米.舒恩等(1992, 1994)提出的动态能力,在能力理论发展中逐步取得了主导地位。

核心能力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竞争以能力为基础,战略要以能力为基础;企业是能力的组合,不仅仅是业务的组合;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是通向未来之路;企业核心能力是多种技能和知识的整合,它既蕴藏于经营的各种活动和过程之中,也蕴藏于人、管理系统、文化和新产品以及机器设备之中;企业核心能力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等。

从上述对于核心能力的描述,我们可以归纳出企业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家能力,也包括企业的组织能力,是将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其需要信息和知识,约定俗成的将各种资源联系起来,驾驭着企业的大部分生产活动。

2、企业家能力理论

企业家能力是与企业家身份相适应的、能够肩负起领导责任的主观条件。或者说,企业家基础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技巧的把握是在实施领导行为过程中的综合表现。

Boyatzs (1982)率先提出了能力理论(competency theory),认为个体胜任工作角色或完成任务的绩效是人格特征、知识、技能和能力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能力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并且强调能力必然蕴含于具体行为并能够经由行为得到观测。许多国内学者也对企业家能力作了探讨。如蒋伏利(1999)认为,企业家应具有五种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以及社交能力。

3、企业组织能力理论

第一个提出组织能力概念的经济学家是理查德森(1 9 7 2),他在《工业组织》中使用“能力”(capabilities)概念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组织能力主要包括:市场潜力、组织学习和变革能力,以及战略能力。

Teece (1977)等人指出企业的发展方向受制于它目前的位势和未来的路径,而目前的位势又是由以往的路径所决定的。在形成战略路径的过程中,企业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组织能力是由多种要素和活动所组合为实现企业家所发现的机会的潜在价值而形成的一种机制。

4、企业绩效来源理论

Venkatraman和Ramanujam (1989)指出企业绩效是多纬度的结构,公司绩效应有三种水平:财务绩效;商业绩效;组织效能。Hart (199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公司绩效的五个纬度:当前的盈利;增长与份额;未来的位置;质量;社会责任。Cooper (1994)等在研究中同时运用了销售成长、员工成长和获利能力等主观和客观测量指标,研究信度和效度都较高。

贺小刚,李新春(2005)在企业家能力、企业成长以及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中,着重从企业成长绩效考察企业绩效问题,参考Bruton和Rubanik (2002)量表,采用多维度主观指标测量,分为竞争绩效和潜力绩效两个方面。

企业绩效的产生有多种途径,无论是善用公司资产、健全财务内控体系、注重长期投资价值、发挥员工才能,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或者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与思维创新,都可以提升企业的绩效与竞争力。

5、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

企业绩效是由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企业家能力水平、企业家掌握的企业资源数量和质量,环境的随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程承坪,2001)。科技企业无形资源一般占据主导作用,企业家的素质与能力、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对于企业成长与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具有特定才能的企业面对现存的市场环境做出理性反应就表现为企业的市场行为,行为的结果可通过企业绩效来衡量。企业能力与企业绩效的转换效率决定于企业能力的大小和方向。企业家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导致企业绩效的提高,这也是企业家与企业间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家能力就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改变着企业的成长。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企业家,作用于企业,表现于企业绩效(魏江,2007)。

Chandler和HankS (1994)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家的机会感知能力与初创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与新创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朗。

总的说来,这类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企业能力的确影响着初创企业的绩效。

三、研究模型与研究方法

科技型中小企业有形资产较少,多数属于轻资产企业。在构建模型时,着重研究企业能力与绩效的关系,将企业能力划分为企业家经营能力和企业的组织能力。

本研究的出发点就是从企业内部着手,探求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因。所以,基于上述考虑,假定在同一个地区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因素是相同的。为了简化模型,没有将外部因素纳入模型中。

综上所述,根据企业能力理论,初步构建出待证模型:

四、实证研究以及相关分析

1、调研描述

此次主要以杭州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创业者为研究对象,并在前期对企业实际情况做了初步了解,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后期,将进一步拓展问卷的数量以及质量,力求达到研究的严谨性。

问卷调查采用了书面问卷和网络电子版问卷两种方式,涉及企业包括杭州市西湖科技园、东部软件园、浙大科技园等园内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面向中小型企业总裁班发放。团队总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为12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1.5%。

2、描述性分析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往往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尽管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是由于创业者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往往会导致企业经营不善,使得这类企业的成活率很低。所以,我们又对企业家能力和企业的组织能力进行了相应的统计调查,见下图:

以上是衡量企业家经营能力的四个维度:思维创新能力、战略管理能力、日常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上图反映的是每项能力的得分整体情况。这四个维度整体得分值都在3.7(最高是5)附近分布,说明大部分企业创业者的个人能力都较强。在四项能力中,企业家的日常管理能力比其他三项能力强,而思维创新能力最为薄弱。

此外,我们还从业务能力、创新能力、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这四个维度衡量企业组织能力。

企业组织能力方面,接受调查的各企业的自评分数相对其企业家经营能力自评分数具有更大的方差,即分布更分散,两极分化相对严重。总体而言,企业文化的总水平最为突出,企业业务最为薄弱。这说明,显性的外在文化更容易得到重视,而内在的业务能力缺无法得到有效的跟进。

3、相关性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分析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组织能力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4、回归分析

进一步分别将企业家能力、企业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组织能力进行回归分析。

由上表可知,组织能力显著影响组织绩效。

由上表可知,企业家能力显著影响组织绩效。

由上图可知,企业家能力显著影响组织能力。

将以上分析数据,代入到代证模型中,得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和实践意义

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内因才是关键。

自身能力不足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普遍遇到的困惑。稳定的现金流是生存力的保障,创新是竞争力的体现,企业文化是长效机制、统一的价值观和归属感。这三者也往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最为缺乏的。

思维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企业家的核心能力,也是目前其最缺乏的能力。

业务能力、日常管理能力、战略管理能力都是可以借助“外脑”来实现,例如通过“知识援助”等形式。唯独思维创新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整合无法取代的,需要一些特定的引导来实现。不过,在研究中也发现思维创新能力与其受教育年限、从业时间等因素没有必然联系,并不是说企业家和初创者的从业时间越长、受教育水平越高,创新思维能力就越强。这也为提升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知识援助”。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持续的创新是该类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在加强传统的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外,还应加强对该类企业的知识援助,帮助其提高内在能力。

2、政策建议——全方位知识援助构想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多数既是经营管理者,又是重要的研发人员,在商业思维能力方面普遍存在欠缺。而该类企业又具有高风险和高成长性的特点,内外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得因经营管理者能力不足导致的企业失败。

因此,当前政府对企业的援助应该从过去单一的政策扶持、项目扶持和资金扶持转变到“知识援助”上来,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援助,不断完善和提高其自我决策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知识援助的具体体现就是通过制定与实施素质与能力提升计划,为企业家、创业者,提供一系列的综合服务,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文化、商业伦理、创业之道、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决策服务、技术服务等。围绕“加强培训,提升能力”和“整合资源,合作发展”两个重点方面来展开。

加强培训,提升能力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现状和创业者能力的调查和分析,建议所开展的培训应以“素质培训和业务培训相结合;普及培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脱产培训和在岗培训相结合;激励机制和组织引导相结合”等四个结合为基本原则,以系统性的创业型企业运营之道和工商管理基础知识培训为主,适应性短期培训与之配套。

借鉴国内各大高校和商学院的MBA类课程设置,建议重点培训内容如下:

整合资源,合作发展

政府号召,行会、商会和其他社会团体组织,加强企业交流合作,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合作创新,联合发展,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对标”学习,促进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对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近年来,浙江大学率先发起了“求是强鹰成长计划”,实现了优秀的浙商企业家与在校大学生的对接。在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者提升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兄弟行”:创业先行者结对,合作互助求发展;“师徒行”:知名企业家重点指导,互利共赢求发展。

为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广泛开展高水平人才培训,加强人才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建议设立人才开发与培训专项基金,每年从公共财政中列支。通过以政府启动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各界资金介入,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体系,对人才培养、开发、培训和研究工作形成长期稳定的支持和鼓励。

3、研究局限

鉴于时间、资源等方面的原因,本研究的样本数量非常有限,有待于更多的相关实证研究来进一步检验。研究模型和问卷设计的过程中,简化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呈现出的不同特征,集中对于初创型的企业进行了分析。在后续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所处不同行业、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等差异对结果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劲.永续发展:企业技术创新透析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韩光莉等.北京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0:P14-15

[3]贺小刚, 李新春.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 2005:10

[4]贾生华.企业家能力与企业成长模式的匹配阴.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l) :7

[5]蒋伏利.小企业问题:定义、借鉴与对策[J].江海学刊, 1999 (6)

[6]李晓华.我国小企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 1998 (8)

[7]苗青, 王重鸣.企业家能力:理论、结构与实践[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129-131

[8]魏江.企业技术能力:增长过程、机理与模式[D].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1997:15

[9]柳宏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 浙江大学

[10]Amit.R&Shoemaker, P.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ey, 1993, 14 (1) :33-46

[11]Andersen.O.Kheam.L.S, Resource-based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growth strategies: an exploratory study [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7

初创期中小企业营销力研究 篇8

关键词:初创期,中小企业,动态营销力,生命周期

一、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动态营销力对企业也越来越重要。企业的发展有自己的生命周期, 企业的营销能力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以往文献对动态营销力的研究有大多是从横向上来分析, 本文作者另辟蹊径, 以初创期中小企业为例, 从纵向上来研究企业的动态营销能力, 即将企业的营销能力看成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随着企业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 企业的营销力也会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方式, 因而, 企业也要参照生命周期的理论来不断创新营销方式。

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一般是指企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活动的整个过程。本文作者以陈佳贵的生命周期理论为依据并加以整合, 将企业营销力分为五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转型期 (或者变革期) 。初创期的企业一般是指企业的发展小于10 年, 有非正式的组织结构, 由其所有者或者经营者进行主导的组织。

三、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特点

初创期中小企业, 是指那些成立不久, 没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支持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由于规模不大, 技术方面相对不成熟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面临的风险很高, 融资筹资困难, 同时还面临市场营销观念落后、没有清晰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划、营销资金不足以及营销人才缺乏, 没有专业团队等困境。

四、营销力的构成指标

营销力是一个综合概念, 它是指企业有效的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 在市场营销这一个层面上对其加以整合利用, 并在动态的环境中不断强化和发展, 进而形成企业的一种竞争力。营销力的构成指标有很多, 从资源的表现形态以及营销优势所涉及的范围来看, 现代企业营销力主要由产品力、品牌力、价格力、渠道力、销售力、执行力、文化力以及协同力这八种基本力量构成。企业的产品既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又要实现企业的价值, 产品力的构成有技术力、质量力和价值力。产品价格是消费者从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价值的真实反映, 价格力的组成要素有产品的效用和成本。渠道是企业非常重要的资源之一, 营销渠道已经成为一个企业进入市场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必要保证, 渠道力主要由关系力和控制力两部分组成。企业的销售力是一个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的能力, 如果企业的销售能力不好, 那么, 这个企业的营销力一定不行, 销售力主要包括人员力和广告力, 它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关键和至关重要的。品牌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及产品系列的认知程度, 目的是识别某个产品或者服务, 使其与其他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一个企业的品牌力包括认知力、形象力和传播力。文化力是指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经过专门的策划, 对于企业产品的命名、广告、推销服务等过程中加上某些文化, 使这些文化与企业的经营宗旨相结合, 从而形成推动企业产品销售的文化动力, 它主要由向导力、凝聚力和组织力构成。执行力就是指企业为实现销售目标而具有的计划、指挥、跟进、协调等能力, 它具体包括决策力、实施力和传递力。协调力是指企业为达成目标, 运用各种方式, 协调各方面的能力, 他主要包括调控力、公关力和沟通力。

五、中小企业营销力评价

在前文中, 笔者已经总结了一般企业营销力的构成指标, 但这些一般的结论不能笼统的用于中小企业, 尤其是正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本文根据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特点和一般企业的营销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初创期中小企业营销的特点, 将原先的一般理论进行整理和增减, 最终提出初创期中小企业营销力的评价指标。

1.采用方法:德尔菲法

本文通过对专家和若干中小企业的访谈, 根据一般的企业营销力构成指标, 去掉不适应的指标, 增加新的指标。为了进一步确定初创期中小企业营销力评价指标, 本文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的方式, 采集了十六位专家的意见。这些专家有中小企业的管理者, 有高校从事营销管理研究的学者, 有在企业中担任营销职务的员工等, 从而保证了人员选择的全面性和知识结构的互补性。访谈提到初创期中小企业面临的一些问题和相应对策, 针对初创期中小企业的特点提出最有影响的营销力指标。作者感觉该方法的设计和实施过程遵循了科学性、全面性、有效性、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原则, 所得结果很有说服力。通过实行专家法, 笔者得到如下结论:

(1) 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处于一个才开始的时期, 生产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属于新产品, 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及传播力不是最重要的, 在初创期这个阶段品牌力不适合作为一级指标, 但是可以作为二级指标, 在本文中作者暂且把它归到产品力里面。

(2) 文化力是指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 企业经过专门的策划, 对于企业产品的命名、广告、推销服务等过程中加上某些文化, 使这些文化与企业的经营宗旨相结合, 从而形成推动企业产品销售的文化动力。处在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它们的企业文化并不成熟, 大多数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这个时期企业的文化力不适合做一级指标, 可以将其去掉或者归到企业的产品力之中做二级指标。本文将文化力作为二级指标归到企业了产品力。

(3) 现在许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并不单单只看重产品的质量, 往往还看中产品的售后和服务。但是原有的一般营销力构成指标之中很少有产品的服务力。所以通过专家法, 本文作者将增加一个新的指标- 服务力。但是由于企业处于初创期, 此时的服务力对企业的影响还没有强大到作为一级指标, 故作者将其作为二级指标归到企业的价格力之中。

(4) 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往往面临许多机会和选择,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 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能不能迅速识别并抓住机会, 不断进行创新, 识别风险, 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存亡。所以在最后, 作者又加入一个变量- 企业的机会识别力, 作为一级指标, 它包括:创新力和风险承担力。这一指标体现了初创期企业自身的特点。

2.初创期中小企业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

初创期中小企业的营销力的评价指标是测量该时期中小企业营销力优劣强弱的标志性指标。构建初创期中小企业的营销力评价指标体系, 能够为企业识别在该时期影响自身发展的关紧因素, 从而使其准确地认识和了解自身实力, 找出优势, 改进不足,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营销水平, 为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保障。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控模式简析 篇9

我国中小企业的创业资金多来自家庭的财产积累, 或者通过小范围的筹资而取得, 这决定了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资本规模很小;由于我国信用体系缺乏, 使中小企业无法放心地把企业交由家族成员以外的人员来创业, 因此中小企业在初创期的特征主要是规模较小、资源有限、产品单一、经济实力较弱、生产经营条件简陋、组织简单、员工人数少、工作无法细分、制度不健全, 企业的生存成为第一重要的事情, 具体体现为:以个人产权或家族产权为主体, 从而形成业主个人产权, 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生产者三位一体或四位一体的产权关系;以“血缘关系”或“朋友义气”为纽带的企业运营团队:淡化组织结构、强调责任体系;完全的销售导向, 快速进退、机会主义的市场策略;未建立企业制度体系, 依靠信任和领导者权威约束成员行为;以企业领导者商业直觉为基础的个人决策模式;以创业激情和远景目标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控制权高度集中的直线式管理。

二、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目标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的主体是企业所有者, 由于受规模、成本和管理水平的限制,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 企业所有者十分注重保护资产的安全。因此, 初创期内部控制的目标应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 以保护资产的安全作为基础目标。

三、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模式的架构

(一) 控制环境。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的控制主体是经营者 (也是企业所有者) , 控制客体是员工和整个企业的业务活动。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环境中应注重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对控制的作用。

1、建立员工培训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的员工整体素质较低, 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 建立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机制。通过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企业所有者的素质。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是由企业所有者造就的, 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与企业所有者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很大的关系。所有者初创期的领导方式决定一个企业以后发展的管理特点和企业文化。因此, 企业所有者要认识到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自觉接受监督。企业所有者要明白企业财务和决策人在行使权力时多一份制约、多一份提醒、多一道程序才使企业经营少一份风险, 企业目标的实现才能多一份保障。

(二) 目标设定。

中小企业在初创期主要以生存为主, 企业内部管控机制不健全, 这决定了该阶段, 企业在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中, 重点关注经营目标的设定与实现, 对于其他目标不加以设定, 不使其处在简单受控状态即可。

(三) 风险评估。

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机制较为灵活, 管理层次较少, 决策层能够较快的获取第一手资料, 因此企业所有者主要从业务、资产两个角度对风险进行结果判定、统计、分析, 评估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方法。中小企业在初创期一般不会建立起风险管理机制, 科学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相对较弱, 更多是以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为主。

(四) 控制活动。

企业所有者要对所确认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保证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1、业绩评价。

中小企业在初创期, 大多是在信息不对称中寻求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或者在某个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企业管理偏重销售市场管理, 因此业绩评价应偏重生产或销售绩效的评价。

2、实物控制。

初创期企业一方面应严格控制对实物资产的接触, 限制非岗位人员接近实物资产:另一方面企业应对实物资产从取得到报废有明确的管理规定, 把握企业资产的购进、耗用、报废等各环节的控制, 通过建立定期盘点制度、掌握企业资产动态, 加强管理。

3、实行账、钱、物分管原则。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人员少, 工作无法细分, 最容易产生岗位职责不清、交叉重叠现象。因此, 严格实行账、钱、物分管原则是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活动的重中之重。任何一项经济业务都要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手续办理, 克服货币资金、财产物资及有关账簿管理混乱的现象, 防止资产的流失。

4、信息流通与沟通。

我国中小企业所有者必须意识到信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 并使相关人员明确自身在各个信息沟通中的位置, 信息沟通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 建立有效的交流渠道, 确保信息正确的传达。这个信息流通和沟通系统不仅要有向下的, 还应有向上的沟通渠道, 以确保所有员工充分理解和坚持现行的政策和程序, 并确保相关信息传达到应被传达到的人员。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虽然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 但外部信息应该有专人负责, 由专人收集后及时汇报企业负责人;其次, 要十分重视与非家族成员的信息沟通。家族成员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经营目标都能很好地交流和沟通, 而非家族成员由于与家族成员处于不同的地位, 上层管理者必须重视从非家族成员取得各种信息。

5、监控。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没有特定的监控部门或专门行使监控职能的人员, 监控主要是依靠企业所有者的直接监控和内部牵制制度为主。

综上所述,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模式具有以下特点:控制环境注重提高企业所有者和员工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更多关注经营目标的设定;事项识别以领导的主观判断为主;控制活动注重钱、账、物分离;风险评估侧重定性分析;风险应对侧重于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信息沟通应注重确立向上和向下的流通渠道;监控侧重于所有者的直接监控和内部牵制制度。

四、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模式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一) 合理性分析。

美国学者麦迪思提出的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企业是个有机体, 他有自己的生命及生命周期。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中, 其生产经营的管理要求是不同的, 从诞生到学步离不开“创始人"的精心呵护。企业创始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使其对企业比任何人都具有更强的爱心和控制欲。企业家为了企业的生存可以不顾一切地全身心地付出, 这是其他代理人所难以做到的。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的内部控制模式中, 经营者集所有权、决策权、人事管理权于一身, 凭借经验和高度的责任心, 以其灵活、统一、高效的经营决策来克服困难, 能使企业得以立足。《中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报告》的调查也表明, 中小企业竞争力与家族制之间几乎不存在后者决定前者的特定关系, 不仅如此, 在中国的现阶段还存在另一种相反的情况, 在企业竞争指数最高的企业中, 家族制企业所占比重是最高的。这种状况表明, 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 建立在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的多元化、高级化、分权化的内部控制不一定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实践表明, 在目前特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规模要求、产品特征、技术特性和资金需求的特定条件下, 中小企业初创期依靠企业所有者集权控制是有效的。

(二) 效率性分析

1、成本低。

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依靠所有者的直接控制, 最大的优势是管理成本的降低。在市场瞬间变化的环境中, 企业所有者集权的直接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 而且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 因为即使出现内部矛盾冲突, 也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从而避免由于第三方监督造成成本过高。由于家族观念的约束, 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规范为精神纽带的内部控制模式由于信任度高, 所以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同时, 家族伦理约束简化了企业的激励机制, 激励成本也相对较低。

2、成本控制的超前性。

对于中小企业所有者最关心的成本问题, 企业所有者和家族成员在工作中均会精打细算, 常常无意识地运用事前、事中控制手段, 这与会计控制中的滞后的成本核算一事后控制相比有超前之处。

3、决策迅速, 执行到位。

管理层次与管理环节相对较少, 使信息的传达迅速, 执行到位, 管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由于企业主集所有权和决策权于一身, 当市场变化时, 企业主往往能凭借其经验和眼光迅速地做出决策, 同时变化的信息能很快传达到企业的每一个成员, 从人力控制的角度来说是严密高效的内部控制。

因此, 虽然中小企业初创期有形的控制制度不甚完善, 但是家族成员的道德力量、内部牵制的制度和企业主的直接控制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部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的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的效率还是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摘要:本文简析我国中小企业初创期的特征、企业内部控制目标, 以及企业内部控制模式。

关键词:中小企业,初创期,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王世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M].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9.

[2]高蔷.推进民营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宏观经济研究, 2010.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10

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主流的经济学家把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即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2》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内部支出为14409133万元, 占国内生产总值36452000万元的39.53%, 可见, 高新技术企业在其初创期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支持。同时, 企业要在日益加剧的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同样需要大量的后续研发经费的支持。根据《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的报告显示, 投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两个阶段的风险投资占项目总数的47%, 而投资于成长期一个阶段的风险投资就占了项目总数的40.9%。可见我国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融资难得问题。

二、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 高新技术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难

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完成技术酝酿发明、技术创新和产品试销, 因而存在技术失败的风险;技术能否被市场接受的市场风险;产品线不标准, 生产出来的产品较为粗糙的产品风险;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立者一般出身为技术人员, 企业自身经营计划不明晰, 管理目标不明确, 管理水平有限的管理风险等, 总之, 高新技术企业初创期面临的高风险的特点决定了其融资难。

(二) 我国风险投资公司金融意识导致对高新技术企业无法正确看待

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 需要掌握或者说精通金融知识特别是融资的知识、技术知识、风险管理、企业管理等知识。目前, 我国的风险投资实践还比较有限, 人才较为匮乏, 这种人才的匮乏导致了现阶段的风险投资从业人员难免以传统的视角来评价企业, 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发展的后期。

(三) 传统的融资方式的局限性

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内源性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 即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 它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两部分组成。外源性融资主要包括债务融资、权益融资和政策性融资。

内源性融资, 资金来源较少, 加之高新技术企业刚成立没有多少留存收益和折旧, 所以内源性融资远不能满足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外源性融资方面, 进行债务性融资如发行企业债, 对企业的净资产规模要求较为严格。而商业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 银行和租赁公司出于安全性的考虑都要求进行抵押, 高新技术企业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 本身并没有可以作为抵押的固定资产等, 朋友和家庭借款、天使基金, 本身都属于关系型融资方式, 渠道较窄且额度较小。所以债务融资也不是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的最佳融资方式, 权益融资中的上市融资也存在较高的门槛, 而作为补充的创业板市场, 在结构设计方面和沪深两市并无二致, 所以上市对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可望而不可及。政府和基金的政策性奖励及其他捐赠的融资方式, 额度较小。

三、初创期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方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 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概述

高新技术企业在初创期没有大量的固定资产, 所拥有的只有技术等知识产权, 所以难以通过传统的融资方式筹集持续的资金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是高新技术企业用自身拥有的知识产权的未来许可使用费为支撑, 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方式。知识产权证券化的主要流程为:

(二) 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可行性分析

首先, 知识产权证券化可以为初创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募集一笔固定的收益, 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专注于技术创新。其次,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方式可以降低融资成本, 相关数据显示, 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融资额可以达到其价值的75%, 高于质押担保贷款的65%, 因此知识产权证券化大大降低了融资的成本, 提高了融资的效率。再次, 知识产权证券可以分散风险, 使得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得以有效降低。最后, 知识产权的证券化并没有威胁企业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权, 保护了企业创办人的利益。

摘要: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 但是深入分析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 笔者发现,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方面主要面临的问题是高新技术企业种子期和成长期融资难, 而一旦到达扩张期和成熟期又会成为融资市场中的香饽饽的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以期改善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问题。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

参考文献

初创企业排雷攻略 篇11

法律问题是创业者创业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因为解决法律问题的代价很有可能是将一个创业公司折腾得从1到0。

在初创企业的公司筹建、经营场所、劳动问题、重大合同、知识产权等日常运营的方方面面中,埋藏着无数的法律“坑”。创业者如何进行“法律排雷”,是关乎企业存亡的重大议题。本文总结了创业公司常见的法律风险,为创业新手提供一份绕过法律“坑”的“老司机指南”,帮助创业者驶入企业发展的快车道。

公司筹建: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无论是一人打江山还是合伙干事业,第一件事往往是去工商局注册一家有限责任公司。这听起来简单,可这件事短则几周,长则可能拖上几个月,其中的问题包括:

名称:名称中最核心的是商号,其次是企业的行业或属性。很大一部分公司都会遇到自己的商标或者产品名称没法注册为公司名称中的商号,工商核名核不下来的情况。为了尽快完成注册,创业者只好使用临时拼凑的几个备用名字。最后时间长了,也就从了算了。

域名:如果说公司名称还不足以让创业者损失惨重的话,域名就不同了,身边有不少创业者因为没能根据自己的商号、商标及时注册到关联性强又好记的域名而吃了大亏。巨头不乏掏血本购买域名的案例,而更多的创业者只能使用各种变形的域名委曲求全。

商标:更加令人郁闷的事情是,公司和域名注册下来了,产品经过数年也打出了名气,结果发现商标被人抢在前边注册了。可能是没有事先检索,也可能是没检索到在前的冲突商标。此时木已成舟,究竟是推倒重来还是揣着炸弹继续冲?这是个难题。

建议:为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创业者要分四步走——

第一,创业者需要准备3~10个心仪的商号(或文字)商标,按优选顺序列出清单;

第二,在域名注册网站上查询相关域名(譬如拼音全拼)是否可以注册,如果无法注册就果断放弃;

第三,核实清单中商号或商标是否可以注册公司名称和商标。去当地或全国工商局网站以及搜索引擎上核实是否存在占用情况,划去被占用的选择;

第四,到国家商标局网站查询是否已经被人申请了商标,同上划去被占用的选择。

走完这四步,创业者会发现可用的选择真的不多。这时需要注意的是,域名注册便宜方便,还有人利用机器抢注,所以遇到合适的域名一定要及时注册。

域名和商标存在到期续展的问题,尤其是域名,创业者需要及时关注和续展。

经营场所:搬家成本高,选址需谨慎

公司选择经营场所常见的法律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虚拟地址:截至目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不允许虚拟注册地址,也就是“皮包公司”。如果公司营业执照的注册地址和实际运营地址不一致很可能招致工商处罚;

异地派遣:与虚拟地址类似,如果公司跨省或跨区县派遣人员办公,在当地构成业务经营的,可能需要在当地设立分、子公司,否则也可能构成无照经营,面临同样的法律风险;

地址迁移:创业公司可能出于价格、优惠承诺等因素的考虑选择了不合适的注册地,之后想跨区域迁移时却发现,由于地方政府税务收入等原因,注册地址选定后很难迁到区外。因此应慎重决定公司注册的区域。

建议:除非当地工商部门明确允许,注册公司应当尽量谨慎选择虚拟的注册地址。到偏远区县办理各种政府手续,以及从该区迁出的成本,可能会让你宁愿关掉这家公司再重新注册。

选定注册(经营)地址后,应与出租方签署正规租赁合同,查看其房产证原件,向工商核实可以用作自己公司的注册(经营)地址。如出租方非业主,则应出示转租同意,并核实好工商注册的材料需求。

令人欣慰的是,上海自贸区等地已经开始允许公司注册地址为一处无实际办公场所的地址,集中办公区或孵化器等创业服务场所也开始拿到集中注册公司的资格,但创业者需要注意向工商部门核实,否则应当尽量保证注册和经营地址的一致性。

劳动问题:千防万防,家贼难防

创业公司劳动制度不够规范,公司财力薄弱,人员流动问题比较突出,其劳动问题主要体现为:

劳动合同:尽管越来越多的公司明白,聘用职工应当在其入职前签署劳动合同。但很多创始人忽略了要求核心员工签署保密协议或在劳动合同中加入保密条款,防止公司核心技术或信息(如客户名单、商业模式等商业秘密)的外泄、擅自使用或被友商利用;

社保公积金: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是创业企业一项重大的负担。创业公司不缴或少缴社保和公积金已是“公开的秘密”。甚至有创业公司听信专家的建议,将人员“派遣”到成本较低的省份。这些做法往往存在违规问题,一旦与员工发生争议,企业就会处于被动的境地。

建议:劳动合同要正规,保密和知识产权转让协议不可少。对于关键员工,还要签署竞业禁止协议,竞业禁止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社保、公积金要交足,这对于想要融资或上市的创业公司尤为重要。

合同:别掉进有限公司无限责任的“黑洞”

李嘉诚曾说过,“没有律师的意见,我不敢在任何合同上签字”。对创业公司来说,对公司最重要的合同应该进行专业性的把控。

重要的合作方或客户:投资人投资或收购方收购创业公司时,往往会要求公司提供前十名商业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名单,及与前述商业合作伙伴或客户的合作合同、框架协议等文件,并且非常关注这些重要文件的效力、约束性以及有效期等因素;

金额较大的单项合同:公司合同中的大单,可能决定着公司的前景,也是创始人和投资人重点关注的部分;

关联交易合同:如果合同是公司与其创始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关联交易(包括借款、担保等)合同,这些人员直接或间接持股或控制的企业如果有关联交易,不仅需要判断其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还可能会因为交易不公平招致税务问题。

nlc202309081622

建议:创业公司如果没有预算聘请专业律师,至少需要聘请律师起草或审查公司最重要的合同。哪怕是制作一个可以反复使用的业务合同模板,也强过临时抱佛脚到网上拷贝。企业还要注意及时续期合同。

创业公司与其创始人、董事、监事及高管之间的关联交易如果不能避免,应按照独立原则保证公平。既要避免创始人侵占公司利益,又要避免无文件证明的无限投入,避免公司和股东“一家人”混同的想法,将有限公司变成了一个无限责任的“无底洞”!

知识产权:问题可小可大,应当尽量避免

知识产权主要包括版权(著作权)、专利权和商标权三个方面,对于技术型的创业公司来说,获得知识产权垄断保护的技术可能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知识产权注册:知识产权经过注册能赋予权利人一定范围的垄断。但注册需要时间和经费,专利权的申请和版权的注册往往容易被创业者所忽略。有些创业公司就因为没有注册知识产权而损失很大的溢价空间;

知识产权侵权:创业公司经济能力有限,在创业初期常“无意中”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这本无可厚非,但等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成为权利人的重点打击对象。也许在融资或上市的重要关口,就会有权利人“碰巧”寄来律师函。

建议:如果公司已经注册完毕,应尽早将有关知识产权注册在公司名下。在注册公司之前,也可暂时将其注册在创始人名下。如果是注册在多人名下,还需要处理好利益关系;商标暂时无法以个人名义注册,可以考虑通过可控制的公司先行注册,然后再转让。如嫌过程太过繁琐,至少要在创业公司设立后及时申请注册选中的商标。

创业公司遇到权利人维权时也不必过于惊慌,查清情况后再聘请专业人士处理,即使进入诉讼阶段也还有谈判的机会。而且创业公司毕竟没有很强的支付能力,权利人也会考虑到这一点。

坦然面对争议、诉讼和政府调查

任何创业者都不希望摊上官司,更不希望成为政府处罚或调查的对象。创业公司在哪些情况下会惹祸上身?

法律意识淡薄:很多创业者被迫面对诉讼、争议或政府调查,源于创始人商业模式的设计不考虑法律监管框架,明知有违规风险却一意孤行,或者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和资源尽早防范风险;

过于纠结:有的创始人宁可放弃更专业的律师也要节约成本,更有人坚持合同中的争议解决地点必须在自己家门口的法院,以免因处理争议而损失掉重要的交易机会。这样的纠结与法律意识淡薄同样不可取。

建议:创业公司在股权问题上往往经受不起诉讼,官司还没结束,公司可能就已经支撑不下去了。因为有争议的公司股权投资人是不敢投的。但是,如果诉讼或者政府调查不可避免,也需要聘请专业人士综合权衡,并坦然面对。

更多时候,创始人应该意识到专业人士处理法律问题的价值就在于,往往以可承受的费用就能挽回重大的损失。

初创期科技企业 篇12

关键词:创业,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

一、做好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一) 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特点

企业初创期指的是企业的初始起步阶段, 这个时期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这一时期的发展对企业以后各个阶段都有持续的影响来。企业的成长包含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一些独特的地方, 这些独特之处决定了企业初创时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上与其它各阶段有所区别。在企业初创时期, 企业经营和管理, 都可以用“简单”和“艰难”两个词来形容。“简单”主要体现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结构简单、粗线条以及业务单一这几方面, “艰难”则主要体现在企业市场开拓和求取发展上面。这一时期, 业务少导致会计业务量小, 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 相当多的企业只设出纳, 会计则请兼职人员, 会计核算制度非常不健全。且在很多创业者看来, 财务在这一时期的功能就是管好钱。

(二) 做好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 (Financial Management) 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 关于资产的购置 (投资) , 资本的融通 (筹资) 和经营中现金流量 (营运资金) , 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根据财经法规制度, 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 组织企业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简单地说,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 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讲求成本效益原则, 使企业资金更有效地为企业带来效益。创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从企业最初的资金筹集, 企业运行中的资金运用, 再到税后利润的分配, 债务的偿还等等, 这个过程从始至终都与财务管理关系密切, 或者换句话说, 做好企业的本质就是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在企业初创时期,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具体而言, 主要包含以下三点:

(一) 资产管理

企业的资产管理包括了企业的流动资产、原材料、产成品、固定资产、应收应付账款等管理内容, 首先, 企业初始期一般不会设有仓储等财务管理部门, 销售部门也没有明确的职责管理资产。因此, 一方面, 企业资产很容易流失, 而一旦流失对初始期的企业则是重大的打击;另一方面, 财务管理可以起到记录并及时审核企业资产价值的重要作用, 因此资产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二) 经营管理

企业的经营管理分为成本控制和总利润控制两方面。企业的各项成本虽然发生在企业的各个人员各个部门中, 企业的利润虽然这要取决于销售部门和科研部门, 但是最终都需要财务部进行核算, 化为货币形式, 才便于企业调整和进步。因此做好财务管理对初期经营尽快盈利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投融资管理

企业的投资、融资计划主要包括每次投资项目的策划与执行。处于初创时期的企业, 通常现金流短缺, 没有办法扩大规模, 形成规模效应, 降低成本, 最快实现盈利。如果对未来的现金流、利润增长等做出了合理准确的财务预测, 则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投融资机会, 加快企业的成长。

总之, 企业初始阶段, 绝不能因为自身规模较小, 业务单一, 利润较薄, 就忽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

二、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监督不到位, 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基本上都是流于形式, 均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一方面, 企业在初创时期基本上没有设立专门的会计监督岗位, 大多是由企业会计人员或者企业所有者或其亲属担任该职, 缺乏了设立该岗位的意义导致内部监督几乎是按照企业决策者的意图监督, 而不是按照会计法规监督。针对刚开始创业的小企业, 政府和社会的外部监督严重缺乏, 企业初创期由于其对税收贡献较小, 业务较少等原因, 不能得到税务部门及其他外部监督机构的重视, 严重缺乏外部监督。

(二) 财务管理权力集中、企业所有者随意操控

企业初创期多半为个人所有或者合伙人所有, 总之是私营性质的, 企业的经营者同时为企业的所有者, 财务大权通常都被其独揽, 可以随意操控, 是企业的财务公私不分, 随意性很大, 无法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计划、预测、决策、控制等职能。

(三) 财会管理人才缺乏, 财务会计工作质量差

企业初创期由于资本限制, 通常以业务人才为主, 极少高薪聘用专业的财会人员, 因此专业财务人才短缺, 各企业情形千奇百怪, 有些单位是不设会计专岗, 由企业所有者会计财管一把抓;更多的则是聘用的会计人员专业素养低, 只是单纯会记账算账, 甚至还会在这些基本工中出现纰漏;更有甚者, 近几年来, 一批专门为出创业的小企业做代记账、代报税的公司出现, 与很多企业为单纯的雇佣劳务关系, 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等简直是无从谈起。在如上所述的种种情况下, 根本就不可能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以及财务管理的科学有效性, 更没有办法通过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业务量、利润等做出合理的预测以帮助决策者分析决策和给予投资者事实依据。

(四) 企业会计核算机制以及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在初创期一般都不会花费时间精力、人力物力去建立健全的, 能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财务会计管理核算机制, 通常局限于少数人员简单地记账、算账、管钱, 应付外部报账的需要, 财务管理在企业风险管理当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

(五) 会计造假普遍、财务违规违法现象严重

许多企业在初创期资本不充足, 业务不成熟, 存在大量需要投入资金的方面, 因而很有动机进行会计造假。另外, 企业初创期财务会计管理力量薄弱, 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机制不健全, 加之外部监督不力, 致使企业财会违法、违规现象严重。很多企业都直接无视国家的法律法规, 乱搞非法筹资和非法投资;胡乱摊销企业各项成本以及发生费用、私自调动项目;为了偷税漏税或其他非法目的而在会计凭证、账目上故意弄虚作假, 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者。这些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初期账目的混乱, 给后来的投资者造成误导。更值得一提的是, 这种财务作假的歪风大有越演越烈的趋势, 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六) 企业融资能力差、风险控制能力差

有数据表明80%的企业在其初创期会计报表不真实或者根本就没有会计报表。另外, 企业本身在初创期就是高风险期, 很多银行等投资机构不愿意向他们发放贷款, 再加上一些企业存在逃避银行贷款债务、多头抵押等情况, 严重降低了这些企业的资信等级, 使投资机构对其缺乏信心。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和机制

1.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

很多企业,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在初创时期都具有明显的家族性质, 主要表现为, 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是家人或朋友, 并且都身居要职且身兼数职, 甚至是互不相容的职位, 如会计与出纳;另外, 还表现为决策独断专行, 缺乏科学依据, 因为权力由少数利益相关的家族成员掌握。并且, 企业所有者往往不具备财务管理或会计核算等专业知识, 没办法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 极有可能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不足等情况的发生, 降低企业的资信等级, 影响今后的投融资项目。鉴于此, 企业初创期就该实行产权主体多元化, 将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公司制改造, 解除家族制对其发展的束缚, 进行所有权结构调整, 引入优秀的管理人才, 提高经营效率, 降低经营风险。这样才能提高信用水平, 增强融资能力。加强公司治理是完善财务管理的必要基础。

2. 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企业创设之初, 企业所有者就应该认识到财务管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及早地建立一套合乎法规且适合自己的会计核算体制和内部财务监督管理机制。设立专岗专位, 安排专业人才入职, 且定期地安排相关人员, 包括自己在内进行财务知识以及相关法规的培训。坚持不乱做账不做假账的原则, 为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心。

3. 企业初创阶段的融资管理

企业在初创阶段, 总是难免需要向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企业在做筹资计划的时候, 一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 考虑企业未来的偿债能力、业务发展等, 确定适当规模的筹资规模。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 融资是需要付出代价, 支付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成本的。如果, 融资规模过小, 显而易见, 融资成本将很难被有效地摊销, 不划算且可能无法有效地完成企业的阶段性目标和大型项目;相反的, 如果一味图钱多, 融资规模过大的话, 会造成企业总的融资成本总额过高, 造成企业高负债的局面, 也会导致资金的浪费。

4. 企业初创期应谨慎投资, 注重投资风险管理

企业初创阶段, 资金实力并不雄厚, 所有资金应该用在刀刃上, 不应该以投机为目的, 随意投资, 造成资金的浪费和业务分散。当企业着实遇到比较有牟利空间的项目, 考虑投资的时候, 应该以科学的风险管理理论来分析企业在目前的形式、所处的阶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 再全面考查意向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之后, 再做决策。另外, 个人投资者遵循的分散风险这一理论仍然适合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型企业, 并尽量进行中线或短线的投资, 确保主营业务的现金流需求。而对于高风险和资金量需求占比很大的项目, 建议主动采取回避的态度。

(二) 加强外部监督机构对企业初创期的财务监管

从外部监管的角度来分析, 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对企业初创期的财务监管。首先, 健全会计法规, 加大惩治力度, 减少企业初创期财务管理的随意性。通过立法确立会计主体和法律责任,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 以规范创业企业相关人员的财务管理行为。其次, 加强政府监管, 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财政部税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都要各司其职, 尽到监管责任。最后, 还应该强化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充分发挥会计中介机构对民营企业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职能, 让会计师事务所成为民营企业外部监督的主导力量。同时, 对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程序和质量进行监督, 促进会计中介机构提供客观、公正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岳正坤.湖北创业企业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武汉金融, 2009 (09) .

[2]王继尚, 于宁峰, 杨敏.营造创业企业间的互惠共生环境[J].中国高新区, 2004 (12) .

[3]肖美英.论创业投资的理财特征[J].事业财会, 2001 (03) .

上一篇:工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下一篇:诚信政府建设途径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