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采血管

2024-09-15

真空采血管(精选4篇)

真空采血管 篇1

真空采血系统由无菌真空采血管, 标准双向采血针头及配套持针器三部分组成。1937年Joseph.Kleiner创造发明了真空采血技术。1943年美国BD公司率先推出商业化真空采血系统。虽然美国是最早推出并使用真空采血技术, 但其产品从1995年才进入我国市场。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应用, 目前真空采血系统的使用已相当普遍, 血液标本的采集用真空采血系统已成为主流。由于过去采血后血液自然凝固, 血液从离心到测定放置时间长, 影响检查结果和速度。为了迅速推进检测技术的快速化, 往采血管内添加分离胶, 促凝剂缩短了血液凝固时间。血清 (血浆) 分离胶抗凝采血管的应用, 为急症干化学分析仪提供了快速的检测标本, 并在最短时间报告结果, 同时减少了交叉感染等生物安全隐患, 规范了检验科采血技术, 提高了检测标本质量, 方便了就诊患者, 但随着分离胶促凝管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不断增加, 出现了许多误区及使用中值得注意的有关问题, 现就此作一探讨:

1 常见真空采血管的分类

真空采血管头盖颜色国际通用。鲜明夺目, 极易分辨。避免采血时添加剂错误及送检标本与检测项目不符。见表1。

2 临床检验标本采集

标本采集前患者的状态对检验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 因此各种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前患者状态有不同要求, 如血脂测定须患者禁食12~24 h后采血 (否则会出现脂血) 。情绪紧张会使血糖升高;吗啡、可卡因可使淀粉酶 (AMS) 升高, 所以在患者做某些化验前必须嘱咐患者做好相应的准备。实验室接受标本后的处理应注意以下事项:

2.1 时间

实验室接受标本后应尽快予以分类和离心, (1) 促凝标本采血后5~10 min离心。 (2) 抗凝标本可采血后立即离心。 (3) 非抗凝 (无促凝) 标本采血后30 min离心。 (4) 抗凝全血标本 (如测定Li、Zn等) 可以不离心。

2.2 温度

一般标本为室温 (22~25℃) 放置, 冷藏标本 (对温度依赖性分析物) 应保持2~8℃。

2.3 采血管放置

采血管的放置应盖口向上, 保持垂直位置放置。

2.4 血管必须封口

管塞移去后会使p H改变, 影响结果。同时封口可以减少污染, 蒸发, 喷溅及溢出等。

2.5 及时贴标签

采血管上条形码在采血后应立即撕下, 并贴在送检单上, 减少发生标本误差的几率。

2.6 采集量

抗凝管采集时应严格按照要求刻度准确采集。

3 临床常用检验项目的标本

3.1 血常规检验标本

一般用EDTA-2K 1.5~2.2 mg/ml抗凝 (EDTA抗凝管) 采血。注意事项, (1) 采血后立即上下颠倒混匀 (5~8次, 不可用力震荡) 。 (2) 应按抗凝管刻度准确采集。 (3) 采血后应尽快送检 (需显微镜观察形态的标本采血后应及时推片固定, 因为超过2 h WBC形态会发生改变) 。

3.2 红细胞沉降率 (血沉, ESR)

静脉采集枸橼酸钠 (109 mmol/L) 抗凝血。采血注意事项: (1) 采血后立即上下颠倒混合5~10次。 (2) 准确采血至刻度线 (抗凝剂∶全血=1∶4) (3) 采血后尽快送检 (必须2 h内检测) 。

3.3 凝血检测标本

静脉采集抗凝血 (最好真空负压系统采血) , 抗凝剂用枸橼酸钠109 mmol/L, 抗凝剂∶全血=1∶9) 。采血注意事项, (1) 空腹采静脉血 (餐后脂血影响检测结果, 使因子Ⅶ活化, 导致PT延长) 。 (2) 采血时患者应保持平静状态30 min以上 (剧烈运动会使因子Ⅷ活化, APTT明显缩短。 (3) 必须准确采血至刻度线; (4) 采血后应立即上下颠倒5~10次, 不可有凝块。 (5) 采血后立即送检 (必须2 h内检测) 。

3.4 血型与血交叉标本

一般采用EDTA-2K抗凝血。采血注意事项: (1) 最好血型与血交叉标本各采集一管 (要求保留血样) ; (2) 采血量分别为1.0 m和1.0~2.0 ml; (3) 采血后立即上下颠倒混匀5~10次。

4 临床化学检验血标本采集主要注意事项

(1) 多项化学检测一般可采集1管血。 (2) 采血量视检测项目多少而异, 单管一般4~5 ml。 (3) 如果检测项目不是很多, 生化和免疫可各采一管。 (4) 多项检测同时采血时应按下列顺序:血培养, 无添加剂管, 凝血管。有添加剂管顺序:枸橼酸盐管, 肝素管, EDTA管, 草酸盐管及氯化钠管。 (5) 不论是抗凝血还是非抗凝血, 为了缩短血清或血浆与血细胞的接触时间, 以避免由此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血液标本收集后, 都必须尽可能早地将血浆从全血中分离出来。从血液标本采集开始, 必须在2 h内将全血处理为血浆。

4.1 血清 (非抗凝血)

采血后标本必须颠倒混匀5~10次, 22~25℃ (室温) 下15~30 min后可自行完全凝固, 禁用木棍和玻璃棒等剥离凝块;冷藏标本凝集较慢, 加促凝剂时凝集加快。血浆 (抗凝血) 应采用抗凝管采血, 采血后立即颠倒混匀5~10次, 采血后数分钟内可离心分离血浆。

4.2 冷藏标本

用于稳定血液中温度依赖性成分 (抑制细胞代谢) 。标本于2~8℃冷藏 (标本采集后立即置冰水混合物中, 冷藏必须充分) ;标本冷藏的测定项目有甲旁素、p H/血气、NH3、乳酸、丙酮酸等, 全血标本一般不冷藏, 血钾测定标本冷藏不得大于2 h。

4.3 代谢抑制剂和防腐剂的应用

用于抑制细胞代谢。血标本中加入氟化钠后, 血细胞未分离情况下血标本中有GLU。22~25℃稳定24 h, 2~8℃稳定48 h;氟化钠不适用于新生儿及儿童的GLU测定 (因儿童PCV高, 细胞糖酵解难以控制) 。氟化钠-麝香草酚混合剂不适合酶学检测 (因氟化钠-麝香草酚混合剂能抑制酶活性) ;甲醛-草酸抗凝保存剂不适用于血糖测定。

5 实验室离心标本准备

不主张用小棍强行剥凝血块 (诱发溶血) ;必须剥离时应小心轻柔;真空采血管应一直保持封闭垂直位置直到离心取出血清或血浆。离心要求采用水平式离心机。离心时间5~10 min, 相当离心力 (RCF) 不大于2 200 g。

6 离心后标本处理

(1) 血清 (血浆) 与接触细胞 (凝块) 应尽快于2 h内分离。 (2) 分离出的血清或血浆的储存:8 h内可以储藏于22℃, 8 h以上储藏于2~8℃, 48 h以上储藏于-20℃。标本不可反复冻融。 (3) 分离胶上的血清或血浆封口可保存2~5 d。

综上所述, 真空采血管的使用对提高检验质量, 防止生物污染, 规范采血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都有很多好处, 但一定要注意产品品质的选择, 规范的技术操作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采血技术也得到了提高, 由过去的针筒采血过渡到真空采血, 越来越多的临床上采用了真空采血技术, 临床上标本采集用真空采血系列已成为主流。真空采血技术的推广使检测结果的时间大大缩短, 同时减少了交叉感染等生物安全隐患, 规范了检验科采血技术, 提高了检测标本质量, 方便了患者, 但同时在临床实践运用过程中由于认识不足或操作不规范而引起了一系列问题, 影响了检测质量。本文就真空采血管的采血技术在临床正确运用, 临床检验标本的规范采集和主要注意事项作一探讨。

关键词:真空采血技术,临床应用,规范采集,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从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 2004, 27 (8) :483-487.

[2]孙步彤, 宋丁, 盛传伦.影响实验室检查的生理因素和干扰原因[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4, 8 (4) :443-444.

[3]詹静旭.真空采血管的准确使用[J].临床实验室, 2008, 13 (4) :24-25.

[4]赵琪林, 李文楷, 丁波, 等.375份不合格血标本分析[J].川北医学院报, 2005, 20 (2) :202.

真空采血管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样本来自我院门诊就诊患者,随机抽取50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8岁~74岁,平均年龄46岁。采集同一供血者肘前正中静脉血5 m L,1针3管,分别置于普通真空采血管、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和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中。设定含促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为A组,含分离胶的真空采血管为B组,普通真空采血管为对照组。

1.2 方法

对采集好血液的真空采血管编号确认,37℃水浴箱放置15 min后3 500转/min离心10 min确认血清分离(无溶血)。测定前日立7180生化分析仪进行定标并测定室内质控品,结果均在控,在2 h内进行30项常规生化项目测定,重复测定3次取均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A组血清钾(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白蛋白(ALB)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而实验室样本的正确采集、处理和保存又同分析前质量控制息息相关。真空采血器以其采取血样、分离血清、上机、储存、废弃物处理一体化的优点,既简化了操作步骤,防止交叉污染;又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随着医院检验科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真空采血管越来越广泛普通真空采血管、含促凝剂真空采血管和含分离胶真空采血管。

促凝管常用的促凝剂有硅石粉、硅碳素等,多为白色或乳白色细软粉末,几乎不溶于水,适量加入血液后,为凝血因子充分提供接触异物的活性表面,激活凝血因子Ⅺ和Ⅻ,启动吸血系统,缩短凝血时间。但有实验证明促凝剂在使血液快速凝固、纤维蛋白原在促凝剂中酶的作用下急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中,脆弱的红细胞受到挤压变形容易引起轻度溶血。有人通过测定游离血红蛋白(FHb)证实不同促凝管造成红细胞离体后微量溶血程度有明显差异[1]。本组结果显示,A组血清钾(K)、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与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而这3项正是标本溶血时影响较大。其可能是微溶血状态存在所导致。

分离胶是一种聚合高分子材料,不溶于水,具有抗氧化、耐高温、抗低温、高稳定性等特点,比重约在1 104~1 105。血清的比重在11 026~11 031之间,红细胞的比重在11 092~11 095之间。离心时,分离胶液化移到管中央,介于血清或血浆与血液有形成分之间,离心完毕后,固化形成屏障,使血清或血浆与细胞完全分离[2]。其原理是:离心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分离胶中的硅石分子凝聚体的氢键网状结构破坏,黏度降低形成链状结构,比重大的血细胞就沉到底部,分离胶则液化上移到血清/血浆和血细胞之间,形成了上层血清/血浆、中层分离胶、底部血细胞的状态。当离心完毕离心机停止转动,失去离心力后,分离胶中硅石凝聚体中的链状粒子间再次由氢键构成网状结构,恢复其初始的高黏度凝胶状态,固化形成屏障,使血清和血浆与细胞分离,保证了血清/血浆内化学成分的稳定[3]。

一次性真空促凝采血管的使用规范了标本的采集,而且有不易破碎、分离血清快和便于及时检测特点,适合临床使用,但是本文结果表明含添加剂的真空采血管对检验结果或多或少存在影响。实验室在使用各类真空采血管时,应该了解各厂家添加剂成分和性质,及可能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对所采用的促凝管进行生化对比试验,准确评估其所致检验结果的偏差,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参考范围,选用影响较小的真空促凝管。

参考文献

[1]胡望平,胡盈莹,王海林,等.用血浆血红蛋白评价采血管及其添加剂[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7,26(4):428-430.

[2]焦连亭,耿洁.真空采血器技术特点及应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2,25(6):377-378.

真空采血管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分离胶储血管

美国BD公司产分离胶管,规格为13×100 mm,采血容量5 m L,生产批号8303221。

1.2 标本采集及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住院患者30例,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5 m L打入分离胶储血管中,轻轻颠倒混匀3~5次,放置15 min后,3 000 r/min离心5 min,将分离出血清的分离胶储血管直接上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以上标本均排除脂血、黄疸及溶血。

1.3 仪器及试剂

测定仪器为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产DXC-8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原装配套试剂。

1.4 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检测项目包括:钾(K+)、钠(Na+)、氯(Cl-)、钙(Ca2+)、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葡萄糖(GLU)、尿素(BUN)、肌酐(CRE)、磷(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碱性磷酸酶(AKP)、总胆固醇(CH)、甘油三脂(TG)、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紊(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共22项生化指标。各检测项目均在流水线上同一台生化分析上进行检测,检测试剂均为同一批号,每次测定前用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的低、中、高三个水平的质控品进行室内质控检测,质控合格后进行标本检测。检测完标本立即加盖后放入2~8℃冰箱避光保存7 d(168 h),每24 h检测各生化指标1次,并与采集标本后立即检测的各生化指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其水平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各生化指标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详见表1。结果显示K+浓度可稳定72 h,与立即检测0 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96~168 h内有逐渐增高趋势,与立即检测0h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Na+浓度在24~168 h内有逐渐增高趋势,与立即检测0 h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CO2-CP、TBIL、DBIL浓度值均随放置时间延长有逐渐降低趋势,其中CO2-CP浓度可稳定24 h,在48~72 h内与立即检测0h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72~168 h内与立即检测0 h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TBIL浓度在48 h内稳定,72~96 h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120~168 h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DBIL在24~48 h有显著性差异(P<0.05),72~168 h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GLU等其余17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立即检测0 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表明其稳定性良好。K+、Na+、CO2-CP、TBIL、DBIL、GLU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见图1~6。

3 讨论

随着医学检验技术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医学自动化流水线的逐渐进入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的测定速度不断提高,对标本的分析前质量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临床实验室仍采用不抗凝血标本进行检测,血块自然收缩时间长,在冬季室温较低时还要放37℃水浴温育后方能离心分离血清,而且经常出现离心不彻底、血清分离不完全等现象导致血清中悬浮有小的蛋白凝块或凝丝,可引起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吸样不准甚至堵塞样品针,不但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降低了整个检验分析速度,延长了标本周转时间(turn around time,TAT),不适宜自动化流水线的标本采集要求,该院自2008年10月引进美国Beckman Coulter公司的生化免疫流水线后,线上标本全部采用分离胶真空管采集,避免了以往不抗凝血标本的不足,标本在流水线上测试完成后自动加盖进入流水线冰箱中冷藏储存(2~8℃)。实验人员在流水线上应用分离胶真空采血管近2年来,基本上未发生由于样本离心不好导致的样品针堵塞等现象,并且提高了流水线上标本的整体检测速度。

真空采血管中的分离胶主要由硅橡胶、大分子碳氢化合物、疏水胶等组成,是具有触变性的粘性胶体,呈惰性,气密性好、透明度高,其比重在1.045~1.050之间,介于血球比重(1.060~1.080)与血清比重(1.025~1.030)之间,在离心过程中,分离胶内网状结构被破坏,变性成黏度低的流体,移至血清层与血细胞层之间,离心完毕后又重新形成网状结构,固化形成屏障隔离层,将血清与血细胞完全分离,可有效避免血细胞代谢及破坏对血清生化成分的影响,此外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内壁涂有促凝剂,可加速血液凝固及血清的快速分离。

众多文献报道表明[1,2,3],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促凝干燥管所分离的血清在立即用于临床生化检测项目时,其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普通促凝干燥管不能将血清与血细胞分离,随标本放置时间延长,由于血细胞对GLU的酵解利用及血细胞内外某些成分浓度差异引起的相互渗透或物质交换可导致GLU、K+、Na+、CK、LDH等生化指标浓度产生较大变异,降低了标本复检的可靠性,而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对以上生化指标稳定时间要长于普通促凝干燥管[4,5]。

实验人员将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储血标本放置2~8℃冰箱中冷藏储存7 d,观察各生化指标稳定性,发现K+浓度可稳定72 h,96~168 h内逐渐升高,其原因可能是分离胶虽已将血球与血清隔离,但随着血细胞中高浓度K+的不断释放,达到一定浓度时可逐渐渗透过分离胶层到血清中,导致血清K+水平随储存时间延长逐渐升高。CO2-CP浓度可稳定24h,48~168 h逐渐降低,其原因是标本虽已加盖储存,延缓了标本中的二氧化碳的逸散,但在标本检测过程中要去盖测定,仍有二氧化碳逸散而使结果逐渐偏低。TBIL及DBIL浓度值均随放置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其原因可能与储血管透明度好,胆红素对光敏感,同时胆红素对光的敏感度与温度有关,测定过程中标本置于室温下进行检测,在光的作用下进行氧化分解导致其浓度逐渐降低;Na+浓度值在24~72h内逐渐升高,72~168 h内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其升高原因是否与分离胶成分影响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GLU等其它17项生化指标水平在7 d内无明显变化,显示分离胶层具有良好的分离作用,可消除血细胞对GLU的酵解利用。

本文研究显示,K+及CO2-CP浓度稳定时间要长于杨永红等[6]报道,GLU水平7 d内保持稳定,与陈丽珠等[7]报道亦不一致,笔者认为可能与不同厂家产品的分离胶成份不完全相同及标本测试完后储存条件不同,导致结果不同。因此实验室将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应用于临床前,要对储血管对不同生化指标的稳定性影响进行分析检测,以确定储血管对不同生化指标影响及标本复查的可靠性时间。

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储存标本,大部分生化指标在7 d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而且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对K+、Na+、CO2-CP、TBIL、DBIL等生化指标稳定时间要长于普通促凝干燥管。此外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具有迅速分离血清、分离效果好、操作简单、传输安全、采集血量准确等优点,尤其适用与急诊标本检测及医学检验自动化流水线对标本快速分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应中,吴雁,杜文胜,等.血清分离胶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应用观察[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2):147-148.[1]HENG YZ,WU Y,DU WS,et al.Application of serum separat-ing gel in clinical biochemistry test[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ZUNYI,2007,30(2):147-148.Chinese

[2]张立平.血清分离胶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18.[2]ZHANG LP.Influence of serum separation gel in test results[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ty Science,2008,26(6):418.Chinese

[3]郭新胜,周位强.分离胶真空采血管在临床上的应用进展[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2):123-124.[3]GUO XS,ZHOU WQ.Advancement of separating gel vacuumtube on clinical application[J].J Mod Lab Med,2007,22(2):123-124.Chinese

[4]张韶斌,张旭,何国坚,等.血清分离胶真空采血管与普通促凝干燥管使用结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7):392-393.[4]ZHANG SB,ZHANG X,HE GJ,et al.Comparison of bloodseparating gel cuvette and drying tube in separation of serumsamples[J].Lab Med Clin,2008,5(7):392-393.Chinese

[5]闫存玲,李志艳,燕容,等.分离胶采血管制备血清对血糖,补体C3和NSE测定结果及稳定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2009,24(4):260-263.[5]YAN CL,LI ZY,YAN R.Influence of serum preparation withseparating gel vacuum tubes on the determination results andstability of blood glucose,complement C3 and neuron specificenolase[J].Laboratory Medicine,2009,24(4):260-263.Chinese

[6]杨永红,安仕刚,王树辉,等.分离胶储血管保存其制备血清标本生化指标稳定性的观察[J].贵州医药,2006,30(1):67-69.[6]YANG YH,AN SG,WANG SH,et al.Observation of serumpreparation with separating gel vacuum tubes on clinical bio-chemistry test stability[J].Guizhou Medicine,2006,30(1):67-69.Chinese

真空采血管 篇4

临床生化检测分析前变异主要来源于血液标本的采集和血清的分离, 因而严格控制上述操作的误差对于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十分重要[1]。临床检测经验表明, 考虑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专属性, 无抗凝管是最佳的选择, 其不会对各检测指标产生明显的影响, 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血清分离时间, 特别是在温度比较低的情况下, 前处理时间会进一步延长, 繁琐的操作增加误差, 并加大工作量。同时由于许多实验操作人员不能及时进行血清分离, 会导致各生化指标在运输及处理过程中由于血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而发生改变[2], 进而导致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参考价值降低。因而避免待测成分在处置和运输过程中发生变异才是确保结果准确性进而专属性的重要措施。现阶段, 临床上主要依赖促凝管或分离胶促凝管快速分离血清, 本研究通过使用常规法分离血清和促凝管及分离胶促凝管分离的血清作比较, 以期能够量化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的附加剂对三酰甘油测定结果的影响, 以便进一步提升检测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本研究采用日立7020生化分析仪, 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三酰甘油 (LOT:674 966-01) , 采用的试剂盒均为罗氏原装试剂。

1.2 试剂

真空采血管, 促凝管 (批号090312) 、分离胶促凝管 (批号090312) 、无抗凝管 (无任何添加剂) (批号090312) 均由湖南浏阳市医用仪器厂提供。

1.3 血液标本

天河科技园某公司30名员工体检样本。

1.4 方法

随机抽取天河科技园某公司30名员工, 采血前禁食12h, 采用静脉取血, 每人抽取2ml, 均匀分装于无抗凝管、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中, 将血液样本静置60min后以3500r/min离心10min, 定量精密转移部分上层血清至样品杯中, 按既定的流程操作测定上述血清中的三酰甘油浓度, 所有样品均在2h内检测完毕, 每份标本只测定1次[3,4]。

1.5数据收集与处理

(1) 排除因人为因素产生误差的结果; (2) 按EP9-A2文件进行方法间离群值检查; (3) 确定比较方法 (X) 的测定范围:首先采用相关系统 (r) 初步检验X的分布范围, 若r≥0.975或者r2≥0.95, 则认为X范围合适, 且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与截距均可信, 若r<0.975, 则采用个别差异法计算平均偏差。 (4) 计算线性回归方程为Y=b X+a; (5) 比较不同方法间的系统误差:根据临床指导原则, 将医学决定水平浓度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试验方法 (Y) 与比较方法 (X) 间的系统误差 (SE) , SE=|Yc-Xc|;%SE=SE/Xc×100%。

1.6 临床接受范围标准

根据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分析质量要求规定, 临床可接受三酰甘油的范围为 (T±25) %, 以医学决定水平来判断各种真空采血管间是否可以接受。

1.7 统计学处理

采用Nosa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比较不同真空采血管的测定结果。

2 结果

2.1 测定结果比较

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真空采血管的测定结果, 统计显示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2 可接受性能评价

将医学决定水平代入各自相应的回归方程, 用以判断各种真空采血管的临床可接受性能。三酰甘油回归方程为: (1) 促凝管 (Y) -无抗凝管 (X) :Y=1.0023X-0.0023; (2) 分离胶促凝管 (Y) -无抗凝管 (X) :Y=1.0134X-0.0143。

3 讨论

由于采用无抗凝管采血前处理繁琐且耗时长, 其已不能满足门诊快速检测的要求, 因而被淘汰, 同时能够满足快速检测需求的促凝管与分离胶促凝管应运而生。硅石粉、硅碳素类等惰性物质为上述促凝管的常用促凝剂, 其能使凝血因子与异物充分接触, 进而使凝血因子Ⅺ和Ⅻ激活, 缩短了凝血反应的启动时间。血清分离胶是由聚酯、聚烯烃等所组成惰性半固体, 具有触变性, 比重为1.05, 其内网结构能够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破坏, 进而转化成黏度较低的流体。这种转变是可逆的, 离心力消失后, 可恢复网状结构;且由于其比重介于血细胞 (1.08) 及血清 (1.02) 之间, 所以能有效分析血清及血块[5,6]。添加剂的使用能加速凝血过程, 缩短检测时间, 但添加剂的使用必然会对某些生化指标的检测产生影响, 因而必须明确上述添加剂影响检测的指标种类及影响程度。本研究旨在考查添加剂对三酰甘油测定结果的影响, 本实验严格按照NCCLS (EP9-A2) 方法学试验设计进行设计和实施。从结果可以看出, 这两种真空采血管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2、0.9994, 均大于0.9500, 而且达到临床可接受性能的要求, 而且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高三酰甘油可分原发性及继发性, 前者多有遗传因素, 其中包括家族性高三酰甘油及家族性混合型的高脂血症。后者多见于糖尿病、糖元累积病、甲状腺功能衰退、肾病综合征、妊娠等。如果三酰甘油长时间处于高水平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如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大。因此, 正常人群每年应进行一次此项目的体检。若发现血脂有异常, 可通过药物、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脂, 可大大减少高脂血症患者的数量, 从而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指数。

4 结论

分别用促凝管、分离胶促凝管、无抗凝管采集血液制备血清测定三酰甘油, 前二者与后者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能够满足三酰甘油检测特异性以及准确性的临床需求, 同时还能满足门诊快速检测的需求。因而, 对于需要检测三酰甘油的血清样品, 可以分离胶促凝管代替无抗凝管。

参考文献

[1]张建荣, 许育, 徐德安, 等.三种真空采血管对临床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03 (18) :28-29.

[2]卢冬, 陆小婵.分离胶管制备血清在临床生化检测上的应用分析[J].右江医学, 2005 (33) :610-611.

[3]冯仁丰.临床检验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4]陈海斌, 郑慕阳.3种真空采血管在临床生化中的应用和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 7 (5) :428-430.

[5]徐克, 王小青.肝素抗凝血浆用于急诊生化检验的探讨[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 2002 (17) :38-39.

【真空采血管】推荐阅读:

真空蒸发06-16

真空冷却06-25

真空开关06-28

真空超导07-01

真空冷冻08-07

真空电容08-11

真空特性08-17

真空电容09-11

真空机组05-24

低真空供热05-26

上一篇:基于博客的网络营销下一篇:体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