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精选11篇)
黔东南州 篇1
贵州省黔东南州2013年度共有380.38万人参加合作医疗, 参合率为98.88%, 比2011年新增19.56万人, 提高0.57个百分点, 超过省规定90%目标任务8.88个百分点。
据了解, 黔东南州2013年度合医筹资工作自2012年11月正式启动以来, 一是明确筹资任务、统一筹资标准、统一筹资时间, 将任务分解到人;二是通过开展“协议筹资”模式, 将上门入户筹资改变为农村“信用卡”代缴, 破解了“筹资难”的大难题。2013年, 全州协议筹资签订率达68.32%, 协议筹资代扣代缴率达100%;三是筹资期间, 州合医办每10天开展一次合医筹资工作调度, 通报一次全州16县 (市) 筹资工作进度, 确保顺利完成了95%筹资目标任务;四是狠抓落实。各级各部门结合全州开展的“联县、帮乡、驻村”工作, 深入村组摸排农村五保户、优抚对象、残疾人、农村双女结育户和独生子女户等特困难人员参合情况, 协调帮助特困难人员参加合作医疗。
据悉, 2013年, 全州各级各部门帮助54.17万人缴纳参合资金2708.61万元, 其中民政部门帮助45.14万人缴纳参合资金2 2 5 6.8 4万元, 卫计部门帮助7.2 6万人缴纳参合资金3 6 3万元, 各帮扶部门帮助1.57万人缴纳参合资金88.77万元。
黔东南州 篇2
黎平会议后,红军挥师西进。
12月19日,中华苏维埃中央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和中华苏维埃中央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签发了《为建立川黔边根据地军事行动的决定》,要求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除二师编入左路纵队外)和第九军团为右路纵队,在占领剑河后,沿清水江向上游前进,应于12月底占领施秉地区;要求第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及第五军团为左路纵队,经剑河县的革东、台拱(今台江)于12月底占领黄平地区。
中央红军兵分几路挥师向贵州腹地的黔东南进击,把蒋介石围堵红军的十几万军队甩到湘西。蒋介石虽然急令黔军王家烈率部到黔东防堵,无奈王家烈的军队是有名的“双枪兵”(步枪加大烟枪),战斗力极弱,一与红军接触即溃不成军,红军所向势如破竹。12月20日,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二师六团占领剑河县城,21日,红一军团主力进驻剑河县城。25日夜,红一军团十五师四十三团攻占镇远县城。26日,一军团二师和十五师围攻施秉县城,并在城外击溃黔军宋华轩团,占领施秉。27日,左路纵队的红三军团及一军团二师攻占黄平县城。一军团第二师于12月28日协同左路纵队三军团攻占旧州。
黔东南州 篇3
关键词:黔东南州;县级广播电视;发展建议
近年来,黔东南州的广播电视在州委、州政府及各市、县的领导下,得到了长足发展,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台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传媒功能。较好地宣传了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传达了州县两级党政的指令,传播了州域内发生的事件,从而在促进州内各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
一、广播电视台在自治州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州(县)委、州(县)政府和人民群众沟通的桥。州(县)两级广播电视台坚持党管宣传,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的功能,在及时、准确传达中央、省的声音的同时,唱响发展强州(县)主旋律,展示州(县)域内的时事、生产生活、群众公共利益需求,广播电视台对推动州(县)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的传媒功能,其地位和作用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
2.是服务人民群众的主阵地。随着自治州数字电视网络建设进入乡镇、农村,州(县)广播电视台成了州(县)政府唯一的现代化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州(县)电视台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到中央、省的方针政策,了解到州(县)施政的方略,了解到国内国外的大事,获取脱贫致富的信息,获取知识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3.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推手。州(县)广播电视台最为贴近农村广大农民和城镇广大居民,由于受众广,宣传时间长,宣传内容新,在宣传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方面,具有比其它传媒体更大的优势。
二、黔东南州各县广播电视台发展中的困难
1.负债运行,发展困难。州内各县广播电视台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方面:30%来源于财政拨的“人头费”工资,70%来源于广告费。平常的经营运转全靠广告收入。州内各县台的广告收入好的县年收入15万,差的仅2万(如台江县)。广告费的收入勉为其难地维持运营,甚至有的县则负债运营,因而县台的技术改造、人员素质提升等方面无以为继,发展的道路困难重重。
2.基础设备老化,服务质量难保障。自治州1市15县的编采播设备相对落后,各县的摄象机满负荷使用都在5年以上,80%的县记者人均有机子都在50%左右,极大影响了采访报道。设备老化,使得播出故障频发,服务质量差。
3.人才保障不足,事业难发展。一是编制少,工作人员少;二是在编人员多为政策性分配的非业务人员,在行的新闻采编播业务工作人员短缺;三是平台小、待遇低,人才难引进,进的留不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各县台目前的和长远的发展。
4.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播报安全隱患多。由于受资金、设备、人才的制约,县级广播电视台播报质量相对不高,造成收视率下降,广告客户减少收入下滑。为保生存,县台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计播报效果,三分之二以上播报内容是医疗广告,被群众戏称为“医药广告台”,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
三、发展黔东南州(县)广播电视台的建议
1.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原则中创造经济效益。广播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负有重大的社会教育使命。广播电视台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县级广播电视必须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构建好党、政府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桥梁,以服务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服务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县域全体人民为对象,以党满意、政府满意、人民满意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把握政策准、理解政策深、传播范围广、贴近群众紧、宣传内容实上追求彰显社会效益,为自己创造政治的、经济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2.强化本土文化宣传,创优本土特色节目。如剑河县打造的“革东苗族飞歌”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革东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苗族飞歌)之乡”,革东苗族飞歌《金秋的季节》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上演出。要不遗余力地展示县域的厚重民族文化,使县的美誉度、知名度不断提升,在为推进县域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以基础设施为重点,做大做强县级广播电视产业
一是通过项目争取,协调盘活文体传媒资金补充,对广播电视台的节目采集、编辑、制作以及信息存储、传输、发射等各项技术系统的关键设备进行网络化、数字化更新改造。二是坚持党管宣传不动摇的原则,用积极的工作态度,争取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的基础上,把广播电视列入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办实事项目。三是加大政策扶持,提高福利待遇,引进人才。从发展的实际来看,州内各县台人员编制至少需30名,但现在仅只10-20人以内,州应该给予增加人员编制的政策扶持;要落实好财政部、人事部转发的国家广电总局关于增加边远电视台人员艰苦补贴的文件精神,增加人员津贴,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壮大和稳定广播电视新闻队伍。四是以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和构建数据信息网络为重点,开发以基本广播电视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服务平台;开发以高清电视、互动时延正电视等付费电视为主要内容的扩展业务平台;开发以电子政务、行业专网、电子商务为主要内容的增值业务平台等综合开发和多元化经营平台,通过拓展终端,延展触角的方法方式来开发产业链,为做大做强县广播电视台提供资金保证。
县级广播电视台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在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差、人才短缺等困难,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方能使其更好地担负起舆论指导、政策宣传、信息传播、人文教化、科技娱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
黔东南州 篇4
1 仔猪价格居高不下, 饲料价格涨幅较大, 肥猪价格急剧下跌, 养猪效益明显下滑
自2007年6月仔猪价格猛涨以来, 我州仔猪价格迅速上升到30~34元/kg, 到2008年初更是高达36~40元/kg。根据2008年8月5~10日对州内凯里、丹寨、黄平、三穗、岑巩、天柱、榕江7县、市的调查, 一季度、二季度仔猪平均价格为36元/kg, 8月份为35元/kg, 降幅仅为2.8%;而肥猪价格已从一季度的20.2元/kg降至15.2元/kg, 降幅达到24.8%。饲料价格在去年上涨的基础上又有较大幅度增长, 以仔猪全价料为例, 今年一季度为4 000~4 100元/t, 目前已涨至4 600~4 700元/t, 平均上涨600元/t, 涨幅为15%。
饲料与肥猪价格的一涨一跌, 加之仔猪价格居高不下, 导致目前养猪效益急剧下降。以农村散养户为例, 饲养1头100 kg肥猪成本为:购20 kg仔猪700元+饲料 (以玉米计) 280 kg×0.425元/kg+青饲料100元=1 276元。按当时平均市价销售, 100 kg肥猪可买1 520元, 毛利244元。若把人工费、防疫治疗费等计算在内, 养1头肥猪的平均利润约100元, 这一利润与去年4~5月份肉价上涨前养猪利润水平相当。
2 毛猪价格降幅较大, 猪肉价格下调相对滞后
自2008年二季度开始, 随着市场供应的稳定, 猪肉价格平稳下跌, 但跌幅不大, 据7县、市调查显示, 一季度猪肉平均价格为26元/kg, 二季度为24.14元/kg, 8月份为23元/kg, 8月份与一季度相比下跌了11.5%;而毛猪价格从一季度的20.2元/kg已降至15.2元/kg, 降幅达24.8%。猪肉价格与毛猪价格下降幅度不同步, 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运输成本迅速增加;二是消费量下降。单是猪肉价格偏高, 就足以引起猪肉消费量下降, 而现在又加上CPI高位运行, 居民用于其他生活用品的开支增加, 因而用于猪肉的支出比例大幅下降。此次调查的7县、市城关屠宰场日均屠宰量一季度为93头, 二季度为87头。7月份下降到83头, 比一季度下降了10.8%。消费量的下降引起屠宰环节整体利润下滑, 屠宰行业必须加大利润空间才能维持正常收入, 导致肉价下跌缓慢。与毛猪价格迅速下降相比, 猪肉价格调整相对滞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肥猪饲养量减少, 然后再通过市场供需及价格调整, 达到猪肉价格与毛猪价格比例趋于合理。
3 母猪饲养量快速增长, 生猪生产市场供应充足
得益于中央一系列发展生猪生产的优惠政策, 自2007年9月兑现能繁母猪政策性补贴和保险以来, 农户饲养母猪及选留后备母猪的积极性高涨。根据各县、市畜牧局上报的能繁母猪饲养情况汇总, 截至2008年7月底, 全州能繁母猪饲养量达19.7万头, 比去年底 (存栏14.9万头) 增加4.8万头, 增长了32%。州畜牧兽医局于7月初组织人员分赴全州16个县、市对能繁母猪存栏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是:虽然各县、市普遍存在将后备母猪充当能繁母猪统计在内的情况, 能繁母猪的绝对数有较大幅度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 即使扣除15%~20%的后备母猪, 全州能繁母猪仍有15.8~17.7万头的规模。以此推算, 州内自繁仔猪数量在228~241万头, 加上州外流入10~20万头, 全州生猪年饲养量可达正常年份水平, 猪肉的供应也可达正常水平。
4 毛猪价格持续走低会引发仔猪价格下调
由于毛猪价格的下降会引发其上游产品——仔猪价格的下降, 且仔猪价格目前高位运行已属不正常, 根据对生猪正常发展年份仔猪与毛猪价格分析, 其价格比约为1.5∶1~1.8∶1, 或者是仔猪价格与猪肉价格相当。而当前比例高达2.3∶1, 仔猪价格下降空间较大, 继而可为肥猪养殖让出较大利润空间。预计将通过未来2~3个月的市场调整, 使仔猪和毛猪达到较为合理的价格比。
5 思考与对策
长期以来, 我国养猪业一直呈波浪形的曲线发展态势, 而此次变化周期如此之短, 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但也不必惊慌。影响养猪行业的价格因素主要由“饲料、仔猪、毛猪、猪肉”四个要素构成, 在全球粮价上涨的局面下, 饲料价格上涨已成定局, 其余三个环节的价格会通过市场调节达到其合理的比价以维持各环节正常合理的利润, 推动养猪业向前发展。
黔东南州 篇5
二是规范气瓶净含量,杜绝缺斤少两。开展液化石油气专项整治。要求在充装销售的液化石油气钢瓶上显著位置标注气体名称、净含量、执行标准、充装单位、充装时间、投诉电话、气瓶使用安全说明等信息,目前全州18家液化石油气充装单位26万余只气瓶100%标注了气瓶净含量。率先在全省推行规范的液化石油气瓶标识,让全州百姓用上“放心气、安全气”。
三是强化监督检查,保障定量包装量值准确。加强茶叶、大米、香猪等特色食品和水泥、复混肥等工业产品定量包装监督检查,州局分管领导带队先后深入到绿叶香茶业有限公司、毛克翕银球茶研究所等10余家生产企业了解收购、加工、贮藏、销售等情况,重点对企业执行产品标准、检测设备、定量包装计量器具配备等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发现企业设备基本配备齐全、加工场地基本符合要求,产品标识标注完整,配备了包装的计量器具。但部分企业存在检测设备及定量包装计量器具超期未检,个别企业定量包装计量器具精度、误差等级不符合要求等,对发现的问题已责令限时整改。
黔东南州 篇6
关键词: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对策
引言
黔东南州位于西部少数民族聚居的贫穷落后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差, 居民收入低下, 贫穷问题突出, 就业压力十分严重。要改变当地落后单一的经济发展结构, 增加黔东南州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力,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保证黔东南州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进而促进黔东南州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1 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全州微型企业发展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发展效率大幅提升。首先, 在2013年省属六大重点行业中所包含的微型企业中, 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占同期发展微型企业数的比例为42.96%, 比2012年提高11%, 比省要求30%的标准高了近13%。其次, 微型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产和三产的比重得到提高, 二产微型企业占总数的39.1%, 比2012年上升了近10%, 三产微型企业占总数的22.7%, 比2012年上升9%。最后, 微型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2012年来黔东南州有56户微型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大注册资本和增加了经营范围。
2) 优惠税收政策初见成效。据初步统计, 2013年黔东南州产生税收微型企业1 101户, 共产生税收399.84万元, 应兑现税收奖励金额383.56万元, 比2012年增加284.02万元, 微型企业融资贷款得到进一步缓解, 微型企业发展负担减少。截至2014年5月20日, 累计1 742户微型企业申请贷款, 有1 375户获得贷款, 金额1.81亿元。微型企业贷款通过率达69.7%, 在贵州省排名中, 仅次于遵义市。
2 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 融资困难, 承担税费过重。截至2014年7月, 黔东南州银行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5 759 802.56万元, 比年初增加563 881.6万元, 增速10.85%, 其中微型企业贷款余额1 3185 84.68万元, 增速6.63%, 低于各项贷款增速4.22%, 比上年同期少增274 82.16万元。微型企业贷款不良率2.15%, 低于各项贷款不良率0.28%。从上面数据可看出目前黔东南州微型企业融资相对困难, 融资渠道狭窄, 融资成本高, 直接融资的能力不足, 融资空间有限。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交纳的各种税费, 大小加起来平均在40%以上。这说明征收率依然很高, 企业税负过重。
2) 劳动力成本与生产成本偏高。黔东南州微型企业一直以来都是以低成本、低能耗、廉价劳动力来进行生产生活, 但随着近年来劳动者对薪酬的标准提高、劳动者价值观念升华提高、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作环境差等现实问题, 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 微型企业难以招到工人帮其生产;另外就是黔东南州劳动者大多主要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普遍文化素质较低, 缺乏技术性劳动者, 这在生产上无法给微型企业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黔东南州微型企业生产成本价格涨幅达到了15%, 使家底本就不厚的众多微型企业面临生产窘境, 阻碍了企业的盈利。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往往在资源的分配使用上处于劣势, 资源要素的不足是导致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受阻的因素之一[1]。
3) 发展潜力不足, 产品附加值低。截止2014年六月, 全州重点发展行业微型企业720户, 占微型企业总数的22.84%, 且数量还在上升。其中:加工制造业 (工业) 417户, 占重点行业总数的57.91%;软件开发14户, 占1.94%;民族手工艺品加工217户, 占30.13%;特色食品生产30户, 占4.16%;科技创新 (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 12户, 占1.66%;创意文化设计产业30户, 占4.16%。从上述分析来看, 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主要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手工艺品制造、食品生产这三个方面, 科技集约型产业的发展所占的比例非常小, 这样偏劳动密集的发展方式会影响黔东南州微型企业的发展潜力, 不利于市场空间的拓展, 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同时所生产的产品缺乏科技含量, 附加值较低, 影响经济收益的增加。
3 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完善微型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力度。政府部门在信用担保方面, 要尽量发展对微型企业的信用担保机构, 扩大对微型企业的担保业务规模, 适当降低担保费用, 进而加强对全州微型企业的信用担保。政府应为微型企业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 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 在直接确保银行、信贷担保机构能够为其融资的前提下, 再间接通过发展民间融资、支持微型企业自身股份上市融资、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 进一步扩大加大对微型企业融资的帮扶力度。政府要调低对全州微型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这样会有利于微型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同时扩大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的适用范围, 将微型企业纳入起征点的范围内, 减轻小微企业税收负担[2]。
2) 降低成本, 合理使用生产要素。企业应加快完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差、工作性质压力大等突出问题, 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及企业实际情况, 提高劳动者薪酬福利, 定期对本企业劳动者进行培训, 提高其劳动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效率和更好的留住技术人才。根据产品的实际生产规模来确定并规定原材料的使用量, 防止生产中浪费资源, 无法得到循环使用。其次, 采取生产外包模式, 将产品委托由大型的、专业的、高效的生产商进行帮助生产, 保证产品优质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3) 加强微型企业间的合作, 提高市场竞争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要积极寻求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和联合同类微型企业合作互助发展, 通过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型企业的劳动生产成本, 又可以得到资金、技术、资源上的全面帮助, 减少因自身实力规模的局限性而导致生产滞后、产品市场竞争力低、高风险低利润等问题, 提高自己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 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必须以增强自身发展为核心, 依靠自主创新、拓展新兴市场、做好自己专业生产领域的工作、投入资金力量加强研发等方式, 提升自身整体发展实力。
4)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增加产品附加值。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必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通过引进先进生产技术, 把技术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 促进微型企业从简单粗犷的生产方式转变为深度精细化的生产加工方式, 从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 结语
促进微型企业发展不仅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提高有着深远意义, 还有助于黔东南州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有效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尽快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唐婧妮.构建促进西部微型企业发展税收政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7) :90-95.
黔东南州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篇7
1 黔东南州玉米产量的限制因素
倒春寒和灌浆期干旱 (伏旱) 是影响黔东南州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1]。而土壤肥力差、有机肥投入不足、无机化肥施用不均衡、地力不足、耕层变浅、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也是限制黔东南玉米产量提高的又一主要因素。据调查, 现阶段, 由于黔东南州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 耕牛等大牲畜的饲养量大幅下滑, 有机肥的使用量在农业生产中的比例已大大降低, 有的田块甚至未施用有机肥, 造成目前有机质含量低于1%的土壤约占50%, 玉米生产前景十分严峻。通过2009年8个品种2个密度 (4.95万~6.60万株/hm2) 的试验产量发现, 品种间差异极显著, 品种×密度也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2 超高产田栽培技术示范情况
根据影响黔东南州玉米产量的限制因素, 结合2009年的试验结果, 2010年在凯里市炉山镇翁早村选择42户农户, 选用优良高产品种, 采取育苗移栽、增加种植密度、保证有机肥及足量施肥、严格分次追肥等关键技术, 在14.13 hm2春玉米超高产示范区有多块示范田产量超过12 t/hm2, 最高产量达13 466.1 kg/hm2, 创黔南州玉米单产最高纪录。分析2010年之所以在示范区能取得连片高产, 适宜的气候条件和采用优良高产品种、提高密度种植、增施有机肥、培肥地力、足量适时追施肥是技术关键。选用地力肥沃的田块作为高产田, 在有机肥 (腐熟的猪牛粪) 施用量22.5 t/hm2基础上, 又增施无机化肥纯氮300 kg/hm2、纯磷210 kg/hm2、纯钾300 kg/hm2。氮肥的40%与磷钾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 同时施锌肥15 kg/hm2。在玉米生长最需肥的拔节期、大喇叭口期, 抢墒分别各追施20%和30%的氮肥, 在玉米吐丝以后, 根据长势再追施10%的氮肥作穗粒肥, 以达到增加玉米千粒重及增加产量的目的。2010年的高产田均选用了高产、抗病、耐旱、抗倒伏的玉米品种黔兴201也是获得高产的重要保证。
3 黔东南州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
3.1 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主要是由穗数、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重等几个因素决定的, 而品种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又最大, 选择增产潜力大的紧凑型杂交种, 才能达到超高产的产量目标[2]。目前, 国内比较公认的玉米超高产品种, 要求具有产量达12 t/hm2以上, 株型紧凑, 耐密植, 生育期适中, 能充分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 中秆大穗, 耐肥, 抗病, 抗倒伏, 单株生产力高等特点。经过试验表明, 黔兴201和登海3632等品种丰产、高抗、耐密植, 适宜在黔东南州推广应用。播种前剔除破碎、发霉籽粒, 种子摊开曝晒1~2 d, 以降低含水量, 改善种皮透性, 杀灭附在种皮上的病毒, 起到消毒的作用, 提高种子质量。
3.2 苗床准备
提高种子播种质量是保证玉米苗全苗壮, 达到丰产目的。苗床选择在靠近移栽地, 接近水源, 且土壤肥沃疏松、透气性好、避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 1 hm2大田用255 m2的苗床, 可保证摆放营养球 (杯) 8.25万个, 培育基本苗7.5万根/hm2。通过多年的试验与运用, 营养土育苗是玉米获得高产的主要技术环节之一, 是后期玉米产量结构的先前保证[3,4]。营养土育苗时, 推行催芽播种, 以提高营养球 (杯) 利用率。玉米育苗移栽, 特别是紧凑型玉米育苗移栽, 种植密度大, 营养球 (杯) 数量多, 营养球 (杯) 制作工作量大, 如果种子的发芽率达不到标准, 既浪费人工, 又浪费肥料。因此, 一律要求进行催芽播种, 节省投入, 提高营养球 (杯) 的利用率, 而且催芽播种, 保证出苗期相对集中, 移栽大田时, 整齐均匀, 长势一致, 进一步提高群体整齐度, 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基础。黔东南州在育苗配制营养土时, 主要用质地疏松肥沃的表土500 kg、土杂肥500 kg、清粪水250 kg、过磷酸钙10 kg混匀。另外, 增加10%营养球 (杯) 作差苗补足预备, 可有效地保证苗齐、苗壮、苗全。
3.3 播种育苗
根据黔东南州气候常在7—8月出现连续伏旱和高温这一特性, 为让玉米能在伏旱之前成熟, 并且把需水关键期 (抽雄前20 d左右) 安排在黔东南州降水较充沛时段, 经过试验, 黔东南州适宜选择在3月底至4月初播种, 可有效解决伏旱高温导致逼熟现象, 保证大面积的玉米单产达到预期效果。出苗前至二叶期, 控温在20~25℃, 温度大于30℃两端通风, 苗床表土发白, 揭膜浇水, 盖严;二叶期至炼苗前, 防止幼苗徒长, 控温在20℃左右, 喷水保持土壤湿润;炼苗至移栽, 移栽前2 d左右, 根据气温情况, 逐渐增加揭膜面积, 同时严格控制水分, 达到蹲苗的目的, 经过2~3 d处理, 将膜全部揭开。移栽前一天浇足清粪水。通过这一系列的苗床管理, 能有效确保苗齐、苗壮、苗全。
3.4 整地移栽
播种前1个月, 除去地里的杂草, 用人工或旋耕机将除去杂草的地块深耕耙细, 翻耕深度在25~30 cm, 深耕后有利于土壤熟化, 从而使土层增厚, 容重减轻, 孔隙度增加, 透水透气性增强, 保水保肥能力提高, 使土壤物理性质大为改善。从而有利于玉米根系发达, 植株健壮, 增强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为确保玉米移栽后的成活以及便于日常管理, 移栽时, 宜采用大小苗、强弱分级移栽的方式, 同时要求实行叶片定向、宽窄行定植。移栽叶龄为2.1~3.1叶, 及时浇施定根水, 保证成活, 为后期在高肥水、高密度条件下保证通风透光和管理方便。在密度上开展了一系列不同组合、不同密度试验, 根据测产验收, 获得高产的地块, 种植密度都比常规栽培要高。因为密度与单位面积穗数成正比, 穗数又与单位面积产量呈正相关, 而穗数对产量所起的作用最大, 说明提高密度、确保单位面积上有足够的穗数是实现超高产的关键。当然, 并不是密度越高越好, 当种植密度达一定量以后, 空秆率增加, 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 单位面积的总体产量反而下降。据多年试验结果表明, 黔东南州产量达12 t/hm2以上的密度优化方案在6.600万~7.275万株/hm2。
3.5 测土配方施肥
根据玉米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和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各种元素吸收量不同, 在追肥上遵循早施苗肥、稳施秆肥、重施穗肥、巧施粒肥的原则[5,6], 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区域进行测土配方试验, 得出黔东南州玉米不同区域总体配方肥方案, 即施纯氮210~300 kg/hm2、五氧化二磷147~210 kg/hm2、氧化钾
240.0~304.5 kg/hm2。
在有机肥22.5 t/hm2的前提下, 底肥施氮、磷、钾分别占施肥总量的34%、100%、40%, 即施纯氮72~96 kg/hm2、五氧化二磷150~210 kg/hm2、氧化钾96~120 kg/hm2;苗肥中仅用氮肥占总量的15%, 即施纯氮31.5~45.0 kg/hm2;穗肥中氮、钾肥分别占总量的39%、60%, 即施纯氮84~120 kg/hm2、氧化钾150 kg/hm2, 穗肥突出;粒肥中仅施氮肥占总量的12%, 即施纯氮25.5~30.0 kg/hm2。再根据玉米对锌肥的敏感特性增施锌肥15 kg/hm2作底肥。
3.6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以病虫害预测预报为基础, 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控制农药残留为目标, 协调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 利用频振式杀虫灯或放置糖醋诱杀剂诱杀成虫, 减少雌虫产卵量, 压低虫源基数[7,8]。防治玉米大斑病及小斑病, 在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水喷施;防治玉米纹枯病, 在玉米抽雄期用井冈霉素、纹霉清喷施1~2次;防治锈病, 在发病初期用65%代森锌500倍液喷施。防治地老虎, 用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喷施玉米植株下部;防治玉米螟, 在大喇叭口期用杀虫双颗粒剂或毒死蜱·氯菊7.5 kg/hm2点入喇叭口心内;防治玉米蚜虫, 调查达25%时用吡虫啉对水喷施。
3.7 化控抗倒
由于玉米超高产栽培种植密度大, 植株高而容易引起中、后期植株倒伏。虽然在种植过程中实行了起垄栽培、育苗移栽等项技术, 可以大大降低植株高度。但是, 在植株生长的中后期还应根据苗情及品种特性因地制宜地喷施玉米矮壮等生长调节剂, 以达到进一步降低株高的目的, 喷施的时间以在7~8叶喷施1次为宜, 如效果不明显可在11~12叶时再喷施1次。通过化学制剂的控制, 适当地降低了玉米植株的株高, 促进玉米健壮生长, 增强了玉米的抗倒伏性, 运用起垄栽培结合化学控高技术, 促使植株健壮, 保证了单位面积产量, 是一项适用的增产新技术。
3.8 适时采收
每一个玉米品种在同一地区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生育期, 只有满足其生育期要求, 使玉米正常成熟, 才能实现高产优质。判断玉米是否正常成熟不能仅看外表, 而是要着重考察籽粒灌浆是否停止, 以生理成熟作为收获标准。玉米籽粒生理成熟的主要标志有2个方面, 一是籽粒基部黑色层形成, 二是籽粒乳线消失。也就是说玉米果穗下部籽粒乳线消失, 籽粒含水量30%左右, 果穗苞叶变白而松散时收获粒重最高, 玉米的产量最高, 可以作为玉米适期收获的主要标志。
参考文献
[1]夏英光, 黄金华.玉米新品种新单22及其夏播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6) :10-11.
[2]连艳鲜, 何金环.高产玉米杂交种产量构成因素和穗部性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24) :7430-7431.
[3]李兴菊, 邵长新, 马英建.玉米品种丹玉86号超高产栽培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 (2) :123-124.
[4]李志苹, 罗巨方, 姜玉琴, 等.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8) :18-19.
[5]代东明, 刘恩泽, 高均平.玉米优质高产施肥栽培技术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1 (2) :56-60.
[6]柳家友, 柏志安, 吴伟华, 等.玉米新品种漯单9号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6 (5) :46.
[7]胡彦奇, 张文才, 吴黎强.夏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 2010 (4) :28-29.
黔东南州 篇8
关键词:物联网,RFID技术,智能化,传感器
在我国2010年10月18日颁布的“十二五”规划中,物联网是我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是“十二五”规划期间引导中国经济发生大转变的主要力量,它在规划期内的2011到2015年之间的产业规模能够达到六千亿左右。有研究机构预测在未来的10年之内,物联网将成为一个上万亿的大型产业,而且它的规模将比互联网还要大三十倍。
1 物联网应用现状
2013年,在物流领域,中国大约有70%的物流都采用了RFID技术作为物流的信息感知技术,借助物联网技术,物流负责人可以用来感知定位、采集信息、物品的分类以及对投递过程的追踪等。2014年,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物联网大会向全世界展示了物联网领域的高端技术和科技成果,引领了物联网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合作。到2015年,中国的物联网市场规模将扩大到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大约为30%,市场前景巨大。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联网因为更贴近人们的实际生活,在各个领域内取得了相应的应用价值,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一个新颖而且应用前景广阔的研究热点。
我国的政府和人民对物联网都持一种支持的态度,在我国得到一个优良的产业政策。在1999年的研究传感器网络的关键技术的时候,和同等条件下的世界上的发展水平相比,在传感器网络领域内,我国便已经处于一个领先地位,形成了标准体系的初步框架,2009年,我国的总理温家宝到江苏无锡访问时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这也进一步标志着我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把我国的物联网提升到了一个国家战略性的层面上去。同年,温家宝总理又再一次强调了科学和战略性新产业的重要性。
因特网的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于四月在北京举行,联合工作组的目的是巩固国家的互联网资源相关的行业标准,联合共同开发物联网技术研究,积极推进网络标准化,加快在中国的发展需要上网的技术标准的发展,为政府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全面的技术和标准化的服务支持。近年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商务部和其他有关部门支持的射频识别(RFID)和智能传感器,传感器网络工程,金卡工程还推出了一系列RFID行业(地方)试点项目。
近年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信息产业集聚,发展大数据、物联网。2016年1月22日,黔东南州发布了《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确定了推进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及应用研究,提供物联网行业应用技术解决方案,在智能终端产品和集成电路领域快速形成规模的发展战略,提出了2018年实现物联网5亿元产值的目标。在基础建设方面加快推进“无限网络·满格黔东南——信息网络全覆盖”工程,加快骨干网络优化、城镇网络覆盖、农村宽带延伸等重大信息基础工程建设,实施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工程。到2018年底出州带宽达到1500Gbps,光纤到户覆盖家庭总数达300万户,光缆线路总数达20万公里,3G/LTE基站总数达10000个,城市宽带接入能力20M用户覆盖比例100%,农村宽带接入能力4M用户覆盖比例100%。
2 物联网行业环境
目前,物联网行业中的关键技术之一的电子标签的应用存在系统稳定性差、物理缺陷较明显的不足,在这方面的改善可以在推广超高频技术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系统集成方面,我国还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大量依靠技术和设备进口,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在无源超高频电子标签的研发和生产方面还依赖与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普遍存在质量低的问题,是制约我国自己的超高频标签得到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其后期维护成本也随之增加很多,因此要提高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需要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隐私问题是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一方面在收集了RFID信息时,也会把相关的贸易信息等数据也一同被收集,因此会产生诸如非法商业活动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处理RFID数据加密方面也根据不同国家或组织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在欧美获得安全包括的信息可能到了非洲国家就不被保护。
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阅读器不能完全保证对电子标签的阅读正确,这受到其工作环境和设备精度的影响,其产生的差异是较大的。另外,多个标签在一起的话本身就会产生一定的相互干扰,因此不能绝对依赖阅读器进行纠错处理,要根据应用场合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优化系统的健壮性。
黔东南州除在凯里市内有贵州振华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老牌物联网器件企业外,在贵州凯里经济开发区大数据产业园集聚了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贵州申黔互联数据中心有限公司等一批新型企业。其中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与中科院合作共建物联网研发中心贵州分中心,组建了物联网事业部,并于2015年12月31日获批集成电路卡读卡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正在建设SMT生产线。富士康科技集团2016年入驻大数据产业园,计划2017年投产承接订单。
3 发展物联网的建议
1)完善商业模式
物联网是一个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商业模式的支撑,世界上最大的搜索服务提供商谷歌采用了如下的一种商业模式:通过向一部分客户提供免费服务或者只收取少量服务费,吸引足够数量的同类客户,再依靠他们吸引大量的其他客户,后者对于公司收入的贡献将大大超过免费服务的成本,为公司带来可观的盈利。据统计,全球前100家大型公司,60%都采取了这样一种免费的商业盈利模式。
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初始阶段,我们可以选择采取跟谷歌类似的一种商业模式,首先通过免费服务吸引众多的用户关注,让他们免费进行体验,然后进一步将其中有潜质的一部分升级成为需要付费的会员服务,以此提供更多更好的增值服务来作为交换。
2)增强技术开发
现目前,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发展落后,我国应该坚持自主创新,增加对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力度,增加产品的质量,从大部分人都关心的安全问题着手,把我国的技术性研究人员都集中起来,投入一定的人力和物力去研发,彻底的打破国外企业在物联网产品上对我国乃至世界的垄断。
本文通过对许多与物联网相关的资料文献的阅读,加上自己对物联网应用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和整理,在这个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纳结果;通过对有关物联网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的资料分析,主要针对物联网的发展所需的各种行业环境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合理的阐述,对于其中比较合理的地方,相应地阐述了自己支持的观点,对于其中不合理的地方,也相应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廖伟.物联网发展指数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2]孙赫.物联网的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张弓.基于物联网的政府公共服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李爽.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技术研究[D].安徽大学,2014.
[5]卢捍华,邵媛媛,孙洪波,等.物联网发展的标准问题[J].电信科学,2014(3):1-4.
[6]朱德成,郑秋辰,刘佩云.推进开放的物联网发展[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4(3):239-244.
[7]崔振辉,李华宇.物联网发展现状研究[J].通信技术,2014(8):841-846.
[8]周鹏,殷利梅.中国政务物联网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J].电子政务,2014(10):103-108.
黔东南州 篇9
关键词: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斗牛养殖,发展变迁,旅游开发
贵州省黔东南州全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世界闻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定的世界18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原生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苗族斗牛就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过去每逢苗年、吃新节、六月六等苗族传统节庆,各苗寨都会举行斗牛比赛,苗族斗牛是当地群众最隆重的庆祝仪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农村年轻人外出打工,斗牛养殖数量下降,传统的养牛、育牛、训牛技术在流失。随着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苗族斗牛形式和内涵都发生巨大变化,如何保护和传承好苗族斗牛传统文化引人关注。
1 苗族斗牛概述
1.1 苗族斗牛简介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斗牛有两种:一种是以西班牙为代表的人牛相斗、以人类屠牛结束的“西方斗牛”,象征着西方社会自信勇敢和人类征服自然的文化;另一种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尤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苗族斗牛为代表的“东方斗牛”,“东方斗牛”是牛牛相斗,人类组织、欣赏、敬畏,代表东方社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文化。
黔东南州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87%,其中苗族人口占到42.09%。苗族是一个以牛为图腾的民族,相传苗族先祖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与轩猿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苗族斗牛据传是为了纪念祖先蚩尤,随着历史的演变逐渐成为体育活动,清水江苗民斗牛与傩戏、角抵戏,同是纪念苗族始祖蚩尤的[1]。苗族斗牛不同于其他地区,它把苗族的传统信仰、习俗、文化融入斗牛活动,成为带有巫文化色彩的娱神型斗牛。每头斗牛都有一个威武的名字,如“擎天柱”“雷震天”“常胜将军”等,出征之前要将斗牛全身清洗,披上红花彩妆,全寨男女还要身着盛装,吹打芦笙唢呐,载歌载舞,前往斗牛场为斗牛加油助威。斗牛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事情,而是承载着整个村寨的希望,是提升苗族村寨集体凝聚力的重要事件。每逢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苗年等苗族传统节日,各个苗寨都会举行斗牛比赛,斗牛已经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成为当地庆祝节日的最隆重的仪式。
1.2 苗族斗牛相关文献概述
对苗族斗牛的相关研究是从分析斗牛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原因以及苗族斗牛的社会意义开始的。例如,杨光全等[2]阐述苗族斗牛文化的三要素:精心挑选斗牛,精心饲养斗牛,惊心动魄的斗牛;文毅[3]阐述了斗牛的历史由来,重点解释了斗牛的文化内涵,说苗族斗牛是苗族牛图腾的遗迹;罗义群[4]分析了苗族斗牛的美学特征,并从四个方面提出要建设苗族斗牛审美文化品牌;李志勇[5]比较全面的分析了黔东南州斗牛文化的基本概况,斗牛文化的意义以及传承和发展;吴德海[6]的《东方斗牛文化》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第一本专写斗牛文化的书籍,书中对黔东南州斗牛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整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传统的苗族斗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关学者对于苗族斗牛文化的变迁与斗牛文化的保护传承进行了关注。例如,刘礼国等[7]分析了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文化的意义以及向民族传统体育的演变过程。汪如锋等[8]认为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文化的生态传承存在较大危机,并提出通过政府立法、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对养殖户经济扶持等手段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前人的研究主要是站在社会学、民族学的视角考究苗族斗牛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斗牛文化的内涵,有少数专家提到斗牛文化的变迁和保护举措,但这些保护措施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没能与当前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尤其是与黔东南州旅游业发展相结合。笔者力求从实际出发,探讨苗族斗牛与旅游开发的良性结合。
2 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发展变迁
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习俗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苗族斗牛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按照组织形式可以把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1 村民自发组织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前都属于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斗牛活动都是由村民自发组织的,目的多为祭祀祖先、庆祝节日、自娱自乐。斗牛比赛遵循传统仪式,多在传统节庆日举行。活动组织程序相对简单,多为村民之间协商。当地居民是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
2.2 政府组织协调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苗族斗牛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在苗族斗牛活动组织中占据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开始重新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文化、节庆、习俗大力支持保护,恢复开展深受当地居民喜爱的苗族斗牛活动。这一时期苗族斗牛活动不再局限于苗族传统节日,举办目的也不再局限于自娱自乐。苗族斗牛中承载的传统文化、传统仪式在逐渐退化,比赛竞技性在提高。苗族斗牛比赛的影响力在扩大,跨市县、跨地区的比赛时有发生,外地人参与的越来越多。
2.3 市场主导阶段
21世纪初到现在属于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市场在苗族斗牛活动中占据支配地位,经济性目的越来越突出。黔东南州因其浓郁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自然山水风光逐渐成为新的旅游热点,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而苗族斗牛因其神秘性和稀缺性备受游客热捧,市场需求刺激了苗族斗牛的商业性开发,例如2015年7月份在凯里市白午举行的“中国首届东方牛王争霸赛”,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游客达2万人,苗族斗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越来越大。市场经济条件下价高者得,高额的门票把大量当地居民阻挡在外,外来游客成为主要观众。苗族斗牛逐渐演变成纯粹的商业活动,原来的民族性和文化性逐渐丧失。
3 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3.1 黔东南州苗族斗牛面临的问题
目前,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明显,苗族斗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扩大。但是,苗族斗牛在组织开发过程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3.1.1 民族文化底蕴丧失
过去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是在特定时间、特定场合举行,是当地苗族同胞庆祝节日、祭祀祖先的最高礼节,是当地名符其实的全民狂欢,隆重的仪式之下体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而现在的苗族斗牛,逐渐演变成为追求经济利益可以随时、随地、随意举行的纯商业性质的斗牛竞技比赛,原有的仪式、神秘感以及背后文化底蕴在逐渐褪去。这种没有文化底蕴的纯商业斗牛竞技比赛项目,缺乏核心竞争力,极易为竞争者模仿。长此以往,对外来游客的吸引力也会下降。黔东南州苗族斗牛作为一项延续千百年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目全非,令人惋惜。
3.1.2 组织管理混乱
早期的苗族斗牛是由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改革开放后由地方政府组织协调,而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来商业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目前,黔东南州苗族斗牛处于商业化经营开发初期,缺少相应的管理规范。一次成功的苗族斗牛活动组织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组织协调,也离不开外来商业力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三者关系如何协调,谁管理谁,利益如何分配等,都是苗族斗牛商业化开发亟待解决的问题。
3.1.3 民间苗族斗牛的衰落
与商业化斗牛日益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苗族民间斗牛活动日渐衰落。笔者在实地调研中发现,很多苗族村寨的斗牛场长满荒草,原来经常举办斗牛比赛,现在一年也难得搞一次。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村寨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苗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益衰弱。苗族传统的斗牛文化正在被淡化,不仅斗牛数量急剧下降,而且传统的选牛、育牛、养牛、训牛、斗牛的技艺也在不断流失。二是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匮乏,斗牛主要是为了自娱自乐,而现在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都很丰富。而且,一般的斗牛身价都在上万元,好的高达上百万元,斗牛比赛危险系数较高,激烈碰撞致牛死伤的事故经常出现,因此如果没有高额奖金诱惑,牛主人不会冒险牵牛来比赛。这也导致很多民族村寨传统的自娱自乐性的斗牛比赛活动越来越少。
3.1.4 宣传营销不到位
目前,黔东南州苗族斗牛已经拥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但是仔细分析可以看出,来观看斗牛比赛的游客多为采风、摄影或者做民族研究的少数高端游客群体,大众游客对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普遍缺少认识了解。此外,像浙江金华、云南石林、广西三江、贵州都匀等地斗牛也很有影响力,这些地区都在争夺“东方斗牛”的品牌,黔东南州只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才能占得先机。
3.2 黔东南州苗族斗牛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进步,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发展变迁也不可避免。寻求一条既能够与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大局相适应又能保护和传承苗族斗牛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才是黔东南州苗族斗牛的未来的发展出路。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双轨制”发展模式
所谓“双轨制”是指既开发商业化的纯竞技性的斗牛比赛项目,又要保存民族村寨传统文化性的苗族斗牛活动,两种发展模式共存共生。对于商业化的纯竞技性的斗牛项目,应采取“市场主体+政府监管”的发展模式,按照市场化、职业化的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对于民族村寨传统文化性的苗族斗牛活动,政府需要大力扶持,采取资金支持、宣传教育、传承培训、技术指导等措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3.2.2 建立健全苗族斗牛文化保护和传承机制
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脱离生存的环境文化将不复存在。在进行苗族斗牛文化传承和保护时要坚持“整体保护”理念,不能为保护苗族斗牛文化而片面保护苗族斗牛文化,而是要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角度进行整体保护,保护好苗族斗牛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同时,要建立“地方政府+寨老/村委会+村民”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充分调动当地居民的主人公意识,提高当地居民对文化保护的积极性。当然,这里说的保护不是一成不变的真空保护,而且在发展基础上的保护,是一种动态的保护。
3.2.3 整合开发
任何旅游项目开发都不是孤立的,都要和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融为一体,苗族斗牛旅游项目开发也要融入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大局。黔东南州是世界闻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而苗族斗牛正是苗族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苗族斗牛与民族村寨观光、民族风情体验串联成线,联合开发。根植于黔东南州苗乡侗寨文化背景下的苗族斗牛才更有特色、更有生命力,而苗族斗牛也必将成为黔东南州苗乡侗寨旅游的新亮点。
3.2.4 加强宣传营销
首先是要加强宣传营销力度,尽快树立黔东南州“东方斗牛”的品牌;其次在宣传营销中要掌握技巧。重点把握两点,一是要整合黔东南州其他知名景区景点联合宣传营销;二是要注重网络营销、新媒体营销。黔东南州电视台一档专门讲述苗族斗牛的栏目《牛在江湖》播出之后广受好评,宣传推介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罗义群.苗族牛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杨光全,杨玉安.浅谈苗族斗牛文化三要素[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31-35.
[3]文毅.苗族斗牛及其文化内涵[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6(1):18-22.
[4]罗义群.论苗族斗牛审美文化品牌的创建策略:以黔东南苗族为例[J].凯里学院学报,2010,28(5):60-63.
[5]李志勇.黔东南苗族斗牛文化研究[D].贵阳:贵州民族学院,2011.
[6]吴德海.东方斗牛文化[M].香港:香港新新出版公司,2008.
[7]刘礼国,徐烨,王馨平.黔东南少数民族传统斗牛的体育演变机制[J].凯里学院学报,2014,32(5):176-180.
黔东南州 篇10
“活动安排得周到细致,请了医院专家对我們每一位的体检报告作解答、分析,还依据体检结果专门为我们建立了健康档案。以后看病就方便多了。”9月17日,黔东南州干休所首次组织15名住所老干部遗孀在州人民医院进行为期3天的健康体检。“这大半个月以来,干休所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地举办,怕是忙坏了他们。”
9月28日,对于黔东南州干休所来说,是一个异常忙碌但又十分开心的一天。上午,住所老干部遗孀和干部职工齐聚一堂,开展“庆国庆迎重阳”门球联谊活动。老干部遗孀早早来到门球场做准备运动,已迫不及待挥球一试。下午,州干休所又组织召开座谈会,黔东南州委离退局局长王安邦与老同志们一起叙情谊、话发展。会议通报了干休所今年的工作情况,就老干部遗孀普遍关心的服务管理问题、服务范围等作了具体明确,同时还就当前干休所面临的转型发展问题、党建工作的加强和改进,深入交换了意见和建议。
说到做到,第二天下午,黔东南州干休所便走访看望了住所离休干部崔兰芝和生病住院的退休老所长吴诗礼,慰问帮扶了张仙凤、王春生、赵秀荣、张继芳、杨通会等5名无工作、生病住院、退休工资低生活困难的老干部遗孀。黔东南州干休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干休所已建立定人联系定期走访老干部遗孀工作制度,由所领导带队分组包户开展电话随访、不定期上门走访,深入住所老干部遗孀家中了解情况,征求她们的意见和建议,为她们解决实际困难,让她们安享晚年。(黔东南州老干部休养所 本刊记者 杨艳)
黔东南州农民增收的经济学分析 篇11
一、黔东南州农民增加收入的现状分析
1、黔东南州增加农民收入取得的成绩
调查发现, 黔东南农民人均总收入逐年上升。2006—2011年的六年间, 黔东南农民人均总收入呈显著上升趋势 (见图1) , 由2006年的2401.3元增长到2011年的5088.5元, 增长了111.9%。但各年间的增长率是不平衡的, 具体来看, 2006—2007年, 从2401.3元增长到2738.4元, 增长了14.04%;2007—2008年, 从2738.4元增长到3225.4元, 增长了17.78%;2008—2009年, 从3225.4元增长到3454.4元, 增长了7.1%;2009—2010年, 从3454.4元增长到3933.1元, 增长了13.86%;2010—2011年, 从3933.1元增长到5088.5元, 增长了29.38%。
2、黔东南州增加农民收入的横纵差距
(1) 黔东南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与贵州、全国对比 (见图2) 。2011年贵州黔东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949元, 在全省州、市中排名倒数第二, 与农民收入最低的黔西南州相差仅为49元, 与贵州平均水平的差距为192元, 差距不大, 和农民收入最高的贵阳市相差3432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为3028元, 差距较大。由此可以看出, 黔东南与贵州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在不断缩小, 而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在不断地扩大。
(2) 黔东南州城乡收入对比 (见图3) 。与贵州黔东南城镇居民收入相比, 黔东南农民收入是非常低的, 城乡收入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2006年黔东南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841元, 2011年增加为3949元, 增加了1.1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6年为8366元, 2011年达到了16410元, 增长了1倍。近六年, 贵州黔东南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是基本一致的。但是, 两者的差距却由2006年的6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12461元。
由图3可以看出, 近年来黔东南农民总收入不断增加, 但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仍然很大。
二、黔东南州农民的收入来源
农民纯收入来源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工资性收入, 包括劳动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 包括家庭经营农、林、牧、渔的第一产业经营收入, 家庭经营第二产业的工业、建筑业收入以及家庭经营的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文教卫生业收入等;转移性收入, 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 城市亲友赠送收入, 农村亲友赠送收入, 家庭非常住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等;财产性收入, 包括土地征用补偿收入, 让渡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 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表1为2006—2011年贵州黔东南农民收入构成情况。由表1和图4可以看出, 家庭经营性收入是黔东南家民收入的主要部分。
三、黔东南州农民增加收入的生产力要素分析
1、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资料要素
(1) 农业的基础设施条件差, 农民增收遭遇瓶颈。黔东南州地处山区, 由于地理条件的约束, 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推广困难, 耕地机械化水平低下。乡村道路状况差, 农产品运输交易难。以贵州黔东南镇远县猴基屯村为例, 据调查, 该村80%农户的主要收入都来源于烤烟, 但是猴基屯村地势较高, 比较缺水, 且没有水利设施, 不利于烟叶的生长, 加上猴基屯村交通不便, 大部分收好的烟叶运至山下的县城靠的还是人力担挑, 这就降低了劳动的效率。水利工程配套的缺失, 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偏低, 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交通运输不便, 使得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很弱, 也造成了黔东南州的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这些都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因素。
(2) 农业的生产规模小而散, 农民增收十分困难。黔东南州土地少而分散, 2011年末常用耕地面积为178561公顷, 其中水田为134272公顷, 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0.3%, 0.2%。2010年黔东南农民的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68亩, 农业生产中耕地非常稀缺。各农户之间的交流合作很少, 以小家庭经营为主。黔东南农村是人多地少, 土地分散破碎, 土质不好, 田土荒芜, 多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规模小、成本高;投入多、产出少, 农民的资本扩张和膨胀发展的能力有限, 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
2、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者要素
(1) 农村的劳动力素质偏低, 农民增收信息滞后。文化素质作为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潜在资源, 同样也会因其禀赋差异而影响收入, 一是影响其对经济发展周期性和波动性的适应能力, 二是影响其对生产资源投入和机会成本选择的比较与决策能力, 三是影响其创新和创业能力。
黔东南州农村中, 44.9%的农村住户劳动力文化程度是初中 (见图5) 。这就造成农民掌握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能力有限, 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2) 农民的生活成本上升, 农民增收成本提高。近年来, 农民在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高是农民隐形负担重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高中和大学不在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范围内, 学费更是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医疗费的报销比例也是偏低的。在黄平县的调研中发现, 当地农民的医保是不报意外事故的, 医疗报销在县医院的比例为80%左右, 在凯里市的报销比例为40%, 如果发生重大疾病想去省里的大医院, 就不能报销, 这无疑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压力。
(3) 农村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农民增收能力很弱。2011年,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 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达到6.9亿人。但是2010贵州的城镇率为16.14%, 截止到2011年末, 黔东南的城镇率仅为12.1%,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有研究证明: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与农村的城市化指标关系非常密切, 农村人口每减少1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就可以增加211元。黔东南州城镇化水平很低, 农业人口庞大, 乡镇企业缺乏, 就难以体现出小城镇将产业、资金、劳动力、技术进行有效聚集的功能, 难以将大量的农业人口转移出去, 因而在促进农民收入方面的带动力非常有限。
3、制约黔东南农民增加收入的劳动对象要素
黔东南地区能源、矿产、生物、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资源优势突出。已探明矿产有重晶石、汞、煤、铁、锰、锑等47种, 特别是重晶石冠甲中华, 保有储量占全国的60%, 金矿和石灰岩等矿产也极具优势;水能蕴藏量332万千瓦, 可开发的水能资源244万千瓦;生物资源品种多、价值高, 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2.2%, 有各类植物2000多种, 其中药用野生植物400余种, 太子参、松茯苓、五倍子, 天麻、杜仲等名贵药材驰名全国;有野生动物上千种, 草鹗、麝羊, 彪豹、毛冠鹿、娃娃鱼、中华鲟等10多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黔东南州自然风光神奇秀丽, 人文景观绚丽多彩, 民族风情浓郁迷人。以阳河和云台山为代表的山水名胜风光迤逦、婀娜多姿;以凯里、台江、雷山为代表的苗族风情和以黎平、从江、榕江为代表的侗族风情民风浓郁、民俗古朴;还有施秉杉木河、黄平野洞河、剑河温泉、岑巩龙鳖河等景点, 构成黔东南多姿多彩的旅游景观。
四、拓宽黔东南州农民增收渠道的对策建议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农民增收
逐年加大黔东南各县市财政支农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 修建乡村道路, 加快推进行政村公路通达工程和乡镇连接公路建设;加大水利建设力度, 重点支持节约灌溉、积蓄雨水等抗旱设施建设, 及时修复排灌设施, 建造一批蓄水能力强的中小型水库, 全面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多投入中小型农业机械与设备,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保证人畜饮水、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工程的投入, 间接增加农民收入。
2、调整特色农业产业结构, 促进农民增收
加快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第二、三产业, 调整农业结构, 形成“农户+公司”的示范带动模式, 发展龙头企业, 农产品由工厂来收购, 农户与企业进行对接,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鼓励支持农村微小型企业来做农产品加工。培育特色主导产业, 因为黔东南的森林覆盖率较大, 可以大力发展林业经济, 建设西南林产业基地。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民族医药和农林产品加工业,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区。建设农产品的工业园区, 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家乐”等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观光农业。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的三大产业的关联性、协整性。贵州黔东南的每个县市都可以发展一个特色农产品基地, 例如麻江蓝莓基地、榕江蔬菜批发基地、三穗麻鸭基地、施秉烤烟基地、黎平油料基地等。
3、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民增收
黔东南拥有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 山水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俗等久负盛名, 应挖掘黔东南的旅游资源, 打造旅游型城镇。此外, 应在农村地区兴办非农产业以推动农村工业化, 大力发展小城镇工业园区, 吸纳较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进住, 提升和积聚小城镇的人气, 推动城镇化进程, 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小城镇可以带动个体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能有效启动和开拓农村市场, 能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和农村城市化进程, 从而拉动黔东南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使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尽快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城镇居民的同等权益, 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积极解决未在城镇落户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子女教育、公共服务等突出问题。
4、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 应抓好农民的教育问题, 农民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是发展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第二、三产业的重要条件, 各市县应经常请专家来培训农民的技能, 开展农村成人教育, 切实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加大教育投入, 保证农村教育的质量。在农村创办技术职业学校, 积极开展农村职业教育,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另一方面, 黔东南州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等优势资源, 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数81.9%, 民族文化十分丰富。有“千年原生态, 万象黔东南”、“苗乡侗寨, 长寿家园”、“侗族大歌、世界遗产”、“千户苗寨、天下西江”、“名镇天下, 宁静致远”等著名景区文化名牌。可以培训当地农民进行民族文化的宣传, 从事民族文化产业。
5、建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 促进农民增收
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 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改革, 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可以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 连接好农户与市场, 通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 增强区域间的集聚效应, 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订单联结的“公司+农户”模式, 这样农户可以通过公司与市场实现对接, 提高农民的交易地位, 降低交易成本;深入发展、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 创办各类微、小型企业, 做好农产品的加工、运输、销售等业务, 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摘要:本文就黔东南州农民增加收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运用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 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民增收的生产力要素, 同时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增加黔东南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建议。
关键词:黔东南州,生产力要素,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元培:政治经济学原理[M].贵州大学出版社, 2008.
[2]贵州统计年鉴[Z].2011.
[3]黔东南州统计局:2007领导干部手册[Z].2008.
[4]黔东南州统计局:2008领导干部手册[Z].2009.
[5]黔东南州统计局:2009领导干部手册[Z].2010.
[6]黔东南州统计局:2011领导干部手册[Z].2012.
[7]黔东南州统计局:黔东南统计年鉴[Z].2010.
【黔东南州】推荐阅读:
黔东南地区10-31
贵州省黔东南州07-16
黔东南州客运安全告知制度总结07-28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09-19
2023年黔东南州中考思想品德模拟试题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