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虚拟化(精选8篇)
金融虚拟化 篇1
摘要:通过对经济虚拟化趋势和金融危机频发的分析和思考, 文章认为经济过度虚拟及对其规制的滞后是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规范和监管措施, 完善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 规范中介市场和行为, 积极参与和调控全球化进程, 维护转型期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公平, 是我国现阶段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法学思考
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的一个概念, 对其认识有各种不同观点。一类观点认为虚拟经济是基于实体经济而产生, 但又相对独立运行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另一类观点将虚拟经济视为与人们心理密切联系的虚拟的价值系统;还有一类观点认为金融就是虚拟经济、或至少是其主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上述第一种观点, 认为虚拟经济是指基于劳动力经济和资源经济等实体产业, 并与其相对的、以虚拟资产为主导的经济活动方式, 如金融证券、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和与黄金脱钩的货币等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却创造国民财富虚拟部分的经济成分。虚拟经济虽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但却是财富再分配的重要渠道, 而且对市场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它既有繁荣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一面, 也有背离和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可能。
在虚拟经济中, 资本投机逐利的本性得以极度扩张。在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掉期交易等虚拟交易制度下, 投机者期望通过市场的不断波动而得以快速赚取利润的动机, 与管理者期望维护市场稳定发展的愿望是相矛盾的。虚拟经济日益由产生于、服务和助益于实体经济, 而演变为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并左右其发展周期。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2卷第68页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就是赚钱。生产过程只是为了赚钱而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因此, 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 都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资本的本性趋使其不断寻找新的载体以实现迅速增殖的目的, 这样本身不具有价值、其价值量主要由需求决定的虚拟资产便成为资本快速逐利的最佳选择。“由于虚拟资本创造过程较为轻易, 衍生速度快且回报率较高, 因而具有很强的投机性, 这样资本大量滞留在虚拟经济领域里独立增殖, 再加上当代货币的虚拟化使得货币与虚拟资本的界限日益模糊, 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控制, 就容易产生泡沫经济, 这也正是当代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具有潜伏性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虚拟化并日益背离实体经济的变化中, 境内资金在储蓄、资金和资本市场之间来回搬家, 境外游资或虎视眈眈、或快速斩获于全球化的金融市场;虚拟资本有时犹如脱缰的野马在市场上肆意驰骋 (日益背离和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 。资本家们认为, 既然可以通过虚拟交易创新而以钱生钱, 又何必在乎那些辛苦的实体经济中间环节呢?所以, 广大资本家便绞尽脑汁地开发国民经济中的虚拟成分, 使虚拟经济“一枝独秀”, 而实体经济则远远滞后。然而, 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 其未来现金流量 (微观或宏观的) 预期的不确定性、大量投机资金的游弋炒作等, 常常导致虚拟资产价格远远偏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水平, 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 加之信用监控体系的不健全和投资者的“羊群效应”, 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二、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
现代经济中的资本化定价方式和高杠杆资本运营, 迎合了经济虚拟化的需要, 虚拟经济中的定价方式与实体经济的成本定价不同, 其定价中除了成本因素外, 更多地包含了折现的未来收入流量, 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是建立在许多假设条件下的。这样, 虚拟经济中的资产价格天生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并且与人们的心理、信心、行为偏好等主观判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市场信心由于某些事件发生而遭受打击时, 未来收益的假定条件便会发生很大变化, 预期收入流量甚至会转变为负数。“以其为基础的资本式定价方式也将回归到成本定价方式, 这样经济的整个虚拟化过程就会出现逆转, 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就会不断地向低层次的形态回归, 经济发展也暂时止步。当资本的价值增殖载体回归到相对以前较低的形态以后, 社会在此重建了信心, 从而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得以确立, 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 资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过程。”以虚拟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 “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 而卖出产品及资源的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等金融资产, 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 又通过资本金融账户流回美国。在这个过程中, 一个重要的变化是, 通过资本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的不断膨胀, 这些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2007年4月, 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破产事件为标志,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 次贷危机迅速由房地产市场蔓延到信贷市场, 进而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究其原因, 经济过渡虚拟化导致的实体经济的衰退, 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和贸易结构的失衡, 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的内部和外部原因。
金融机构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中的重要参与者, 作为企业的它们必然要谋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由于其市场地位的特殊性, 金融机构的决策和市场行为可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外部性 (或正或负) , 这就是规制金融机构和虚拟交易的动因和理性基础。比如主权国家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准入、存贷比、利率、汇率、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规范, 以及国际上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金构成、对敞口、违约概率和损失估算的要求。然而, “由于资本不断从实体经济领域向虚拟经济领域扩张, 整个经济系统的核心越来越表现为一套价值系统, 而资本则反映了一定时期的价值取向,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它要求打破国家的界限, 在不断地运动中实现价值增值。这样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两个明显的趋势。……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经济的虚拟化, 而经济虚拟化的动力则来自于以获利为动机的资本的扩张冲动, 它要求经济的发展打破国家的界限, 走向全球化。”
在经济全球化和虚拟化扩张过程中, 由于法律规制和监管的滞后, 投机资本跨境游弋、阻击、斩获, 谋求在短期内仅靠价格波动而获得巨大超额利润。在全球一体化和经济自由化的鼓噪之中,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各自的立场和目标, 在博弈中一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因此, 越来越多的国家鉴于国际资本阻击和金融危机日益频繁的冲击, 逐渐趋向于由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分业监管向统一的金融综合监管发展, 以便协调行动应对金融危机。
三、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法律分析
经济虚拟化和国际金融危机, 给处在转型期攻坚阶段的中国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从法律的视角看, 为稳定金融和经济秩序, 保障经济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对经济虚拟化和金融危机。
第一, 加强对虚拟经济的规制, 保障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虚拟化给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规则和制度提出了新的问题, 并将推动其变革创新。不断防范和化解虚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大力提高实体经济运行质量, 严格控制虚拟经济发展的“度”, 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对此, 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相关会计准则、交易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完善, 规制成本化定价的范围和方法、虚拟经济的发展目标和交易方式、跨境资本交易的程序和监控, 完善资本市场运作机制, 维护社会安全和经济有序发展, 使虚拟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社会转型。
在我国现实社会二元结构和环境资源的约束条件下, 转型时期相关法律制度必须将改变二元社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特殊的历史使命。例如在农村金融领域,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分散和小规模的经营实体, 在资金融通方面缺乏规模效益和竞争能力, 由此导致的正规商业金融组织自1997年先后退出农村。从社会转型和长远发展来看, 如能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金融保险等制度性激励, 通过疏通渠道吸纳社会流动性“灌溉”到急需资金支持的农业等薄弱实体经济领域, 将促进农业的升级换代、农民的致富和农村的发展。这将对我国社会转型、农村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产生巨大的支撑和牵引。
第二, 改革金融监管体制, 引导金融运营模式的变化。我国目前的金融运营体制已呈现出分业下的混业经营趋势, 而监管却是鲜明的分业监管构架。随着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边界的模糊, 提供类似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由完全不同的主体来监管, 就会产生监管要求、方式甚或目标在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差异或摩擦。比如2008年10月份为刺激消费在各银行出台具体房贷办法时暴露出的人民银行与银监会监管的失谐和职能的矛盾。现已形成的“一行三会” (人民银行, 银行、证券和保险监管机构) 金融分业监管体制, 与经济虚拟化背景下金融的混业运营模式已不相适应。这种监管体制既不利于金融法的整体框架设计、金融创新和提高监管效率, 也容易造成对金融机构多头监管、监管功能盲区和成本叠加。
未来改革方向, 可先行在此监管模式上通过强化监管协调, 统筹社会整体利益与不同投资者的利益, 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 增强金融市场交易透明度, 调控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以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的匹配。然后, 逐步实行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由简单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 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管规范、标准、预警系统和风险防范体系。
第三, 以国情为基础, 不断探索新的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企业治理模式被定义为一套保护外部投资者免予内部人盘剥的机制。然而, 在资本化定价的基础上, 人们的行为产生了各种异化, 在现代企业制度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框架下, 绝大多数所有者 (股东) 更多地关注短期获利而不再是企业的长期发展。经济虚拟化使得经营者在私益和外部歪曲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行为, 更加具有动机和渠道便利。如此导致国内外资本市场上经营者与内部财会人员和外部中介组织合谋, 误导、造假、提供虚假信息的欺诈行为层出不穷, 大张旗鼓的做市、造市和以强凌弱行为也时有发生。有些情况下人们很难判断, 这究竟是对外部投资者的保护呢, 还是对他们更大程度的伤害?欧陆法系的传统法人理论视公司的团体人格为组织载体的基础, 是调整公司成员间相互关系而确立的诸多法律规则的条件。而重视企业组织财产运作的英美法系的法人理论认为, 法人制度不过是为了赋予企业组织独立的人格而在法律上拟制的产物, 促进资本增值才是其首要目标, 公司的法人资格不应受公司成员人数和相互关系左右, 而应以资本增值为核心。
在我国, 一方面, 传统上的家族式企业, 于现实社会中仍然普遍存在;另一方面, 转型期间大量国有企业改制为公司制, 但实际生活中国有企业情结依然根深蒂固。金融机构“傍国”、“垒大”、歧视中小企业的经营偏好, 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鉴于在虚拟经济环境下传统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暴露的缺陷一时难以克服, 大型股份制企业中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有必要根据国情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我们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领域中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的特性和实用性, 设计和规范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度以适应不同的需要, 不能搞一刀切。农村金融领域的改革实践就是很好的例证。
第四, 规范金融中介组织和中介市场, 最大限度地抑制发展虚拟经济的负面效应。为虚拟经济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房地产中介、资产评估和信用评级等机构, 即是虚拟经济的助推器, 又是相关规则的执行者。要适应虚拟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准则、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机制, 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 从制度设计上保证中介组织能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 促使其遵守诚信、勤勉原则, 维护健康的社会信用关系, 尽力缩小虚拟经济的膨胀空间。
第五, 加强对国际游资的监控, 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开放意味着外国资本进出国门更为自由, 境外热钱游弋的便捷、外国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大量境外游资在其本国资产高估或经济下行使资本收益率大幅下降时, 便会蜂拥至新兴市场国家, 追逐超额资本利差。国际游资的蛰伏潜入和突然撤离均会给主权国经济稳定形成冲击。入世后仅在2004年, 就有大约1150—1200亿美元规模的国际游资, 因为赌人民币升值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中国在1997年和2007年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避免了危机对本国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冲击;这不是因为我们的金融运营和监管更有利, 而是得益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未完全开放和政府有很强的直接干预能力。以往的经验证明,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及时监控, 密切注视国际投机机构的动向, 要根据国情的发展变化和国际游资的发展动向适时调控全球化步伐, 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与合作之路。
经过本次国际金融危机, 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正在经历重大重组, 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联合救助和相关规则制定, 争取在构建新的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有更多话语权。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会改变, 但增长方式有待转变, 金融国际协调监管合作渠道和方式有待发展, 资本跨境流动和运营的新方式尤其要关注, 全球化进程调控的灵活度也应加强。
四、结语
总之, 虚拟经济背离实体经济的发展及缺乏对其有效规制是金融危机频发的主要原因。制定和完善相应法律规范和监管措施, 改进企业产权结构和治理模式, 规范中介市场和中介行为, 积极参与和调控全球化进程, 维护转型期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公平, 是我国现阶段应对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金学军, 李红坤等.国际游资流入对中国宏观的冲击与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
[2].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下金融稳定与虚拟经济管理—基于次贷危机的启示[J].亚太经济, 2009 (1)
[3].李宝伟.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5年
[4].李华民.金融开放格局下的外源性金融危机:危机源甄别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软科学, 2007 (3)
[5].孙景宇.金融危机形成理论的虚拟化—综述与评价[J].当代经济科学, 2004 (3)
[6].张云, 刘骏民.经济虚拟化与金融危机、美元危机[J].世界经济研究, 2009 (3)
金融虚拟化 篇2
关键词 虚拟化技术;防金融业务;数据泄露研究
中图分类号 TP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1-0189-01
1 虚拟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虚拟化技术是一种把硬件进行抽象化处理以减少对物理资源的管理,通过把应用数据与物理系统分开,不但增加了灵活性也更好的利用了物理资源配合了金融数据工作的进行。虚拟化技术最早应用在1970年左右的IBM System370的主机上。在此之前,虚拟化技术一般应用在x86处理器的架构上。但是由于x86架构并不十分适合运行虛拟化技术,因此,进程比较缓慢。英特尔及AMD将此问题加以解决,让x86处理器性能得以突飞猛进的提高。
目前,虚拟化技术在x86处理器架构得到广泛运用,虚拟化技术对于防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泄密的研究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随着虚拟化技术的应用,金融核心业务能够得到更可靠的保护,虚拟化技术也获取了更加广阔的应用空间。
2 虚拟化技术防金融数据泄密的必要性
防金融数据泄密,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外部系统的入侵。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对各种技术进行防范,特别对于金融业中核心业务及重要数据等。我们必须找准具有针对性的防数据泄密的方式及手段,来应对多种多样的黑客技术。
因此,利用虚拟化技术来防范金融数据泄密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不但可以进一步防止自己的经济利益受损,还能达到防范其他金融风险。新兴的虚拟化技术正是突破传统的防泄密的的措施,作为现代经济金融发展成熟化的趋势,采用新兴的虚拟化技术是势在必行的。
同时,新兴的虚拟化技术还可以应对金融业内部的保密,金融核心业务的防泄密应该内外兼管,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前提下,采用有效的应用方式及手段进行金融核心业务数据的防泄密工作。
3 金融数据泄密的因素
目前,金融数据中比较常见的安全漏洞主要有系统本身的安全防范功能的缺失及不恰当的个人行为。各个金融系统中由于人员众多,开展各类复杂的金融业务,应用也比较多,因此,在系统的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上系统本身及个人行为产生的系统漏洞。
系统本身的安全功能不能及时进行优化,很多企业内部的资料、核心数据文件、关键的程序等存在本地电脑的硬盘中,非常容易被泄密。另外,电脑的软件安全防范措施不利,很容易被黑客破解电脑的用户名及密码等,通过越权访问而造成了金融数据的泄密。
另外,个人行为的管理不善,现在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移动数码及上网设备比较普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加不易。通过个人的行为,很容易就从USB等移动存储设备进行拷贝重要的金融数据,或者通过连接打印机而把资料带走;或者通过网络链接、3G上网卡、网络邮箱及存储通讯设备进行核心机密数据的传输。另外,金融机构的员工把大量的核心业务数据留在了本地设备中,成为核心业务数据的泄露的不安全因素。
4 虚拟化技术防金融数据泄密的研究
传统技术对于金融核心业务数据的防泄密主要是通过对终端的控制来限制对于金融核心业务数据的访问。在单独访问的过程中,采用安全隔离卡、隔离网闸、网络无盘系统的隔离、双网络系统的物理隔离等措施进行防金融数据泄密工作。这些物理措施对于防金融数据泄密有着较高的安全性,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并且易用性比较差,基本上都是采用明文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与处理。因此,对于网络的应用依赖性强,在金融业务核心数据的跨网使用及办公、即时通讯中不能方便的应用。另外,传统防金融数据泄密技术的扩展性比较差,后期需要的扩展比较多,最少需要两套设备。网络建设及管理、维护的成本也比较高。因此,传统的物理隔离技术已经不够适应当代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采用虚拟化技术来进行金融核心业务数据的防泄密工作,促进信息化的
发展。
虚拟化技术应用在防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泄密中,主要通过对金融内部信息安全的控制进行,包括对于企业内部及访问企业的网络资源等。目前,最新的虚拟化防金融核心业务泄密的方案即“安全桌面”。通过“沙盒”技术生成访问终端,即一个虚拟化的“安全桌面”,此“安全桌面”可以禁止网络数据交换发往其他计算机、禁止本机数据交换无法在本地设备中存留;禁止外部拷贝设备的使用、清除临时性的文件及操作痕迹、数据,彻底防止数据的泄密。
因此,通过安全桌面这种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保障金融核心业务的数据不会通过系统本身或者个人行为而泄密。众所周知,信息数据的安全是现代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了核心业务数据不被泄密才能更好的开展各类金融活动,赢得利益。
5 总结
综上,虚拟化技术在国内外被广泛的关注与利用,可以最大规模的应用相关技术例如 “沙盒”技术等,在本地设备中建立一个虚拟的“安全桌面”,进行访问金融核心业务的数据实现,有效的隔离不安全的因素,保障信息访问的安全,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因此,在虚拟化服务器及云平台,金融核心业务的数据将会得到更加安全的保护避免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泄密。
参考文献
[1]郝晓龙.虚拟化技术防金融核心业务数据泄密[J].金融科技时代,2011,06.
[2]张冰.虚拟化势在必行[J].微电脑世界,2011,07.
[3]宋波.虚拟化和云计算趋势下的IT管理[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1,10.
金融虚拟化 篇3
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因其业务的独特性, IT的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其他行业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 不仅各种信息化建设较早, 而且应用类别繁多, 系统十分复杂。面对巨大的IT投资, 合理的系统规划、前瞻性的应用设计、有效的节约成本成为当今急需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虚拟化的应用在金融保险业不仅起步很早, 而且各类型的虚拟化应用日趋成熟和完善。金融保险业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各种应用的逐渐增多, 数据中心面临着数据量急速膨胀、应用系统繁杂、服务器数量急剧增多但单台利用率低、能耗大、场地不足、IT运维管理成本高昂、业务连续运行能力低等一系列挑战, 已经无法满足金融保险业数据大集中的要求。
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 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是保险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保险企业必须具备对业务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一般来说, 从客户提出新需求到保险企业提供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时间很短, 这就意味着留给IT开发人员部署开发的时间非常的短。另外, 随着保险业务更多地需要提供“7×24小时”服务, 因此需要具有IT系统高稳定性、高可用性和系统架构的灵活性越来越重要。
二、关键应用和挑战
(一) 业务复杂, 系统繁多
金融保险业的信息系统一般都建设较早, 一直维护更新至今, 因此各种类型的应用也纷繁复杂, 机房的规模也因应用集中度高而膨胀较快, 运营的成本压力和管理的复杂度促使管理者需要将数据中心整合。
(二) 维护成本高, 投入庞大
金融保险业的IT系统往往是整个机构的命脉所至, 可以说没有计算机, 整个公司几乎无法运营。因此投入增量一直很大, 所以对新技术的应用也比较早, 使用能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便是其中之一。
(三) 可用性要求高
金融保险业的IT系统一般会涉及敏感的金融保险业流程, 每一次故障停机都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或复杂的商务纠纷, 因此管理者宁愿牺牲成本换取更加稳定的系统, 所以冗余的容错设计相当常见。为了将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各类IT运行故障降到最低限度而又要使成本更加低廉, 所以到今天为止, 高可靠性的虚拟化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是规模最大也是最成熟和完善的。
(四) 节约管理成本, 降低能耗, 减少硬件的投入
数据中心的维护成本、硬件投入、能耗等在逐年地增加, 并成为IT成本中的一个重头, 金融保险业也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以节约各种类型的成本, 集中式远程管理, 降低能耗等。
三、VMware在金融保险行业的解决方案
(一) VMware虚拟化产品方案
根据建设思路, 结合金融保险业的实际业务情况, 并且考虑业务发展对处理能力的要求, 保证能够满足未来3至5年业务的发展需要, 本着“经济、适用、先进、开放”的选型原则, 推荐使用了VMware Vsphere 5和VMware View 5, 进行虚拟化部署, 配合使用VMware的P2V工具、VMotion功能、Storage v Motion功能、HA高可用性和FT容错, 实施服务器虚拟化应用。
使用VMware vsphere构建虚拟化平台, 借助虚拟机的方式整合x86架构上的应用, 可节约机房空间及硬件投入, 降低能耗。通过VMware Virtual Center进行统一的管理, 实现快速的系统迁移和资源调度。采用VMware的Lab Manager, Stage Manager集中管理开发平台以及开发平台到生产环境的部署。采用Lifcycle Manager有效的流程化管理日益增加的虚拟机。采用Sites Recovery Manager建设廉价的自动化容灾站点。采用VMware View虚拟桌面解决方案有效的解决分散网点的计算机管理和维护工作。使用VMware Converter将原有的IT应用平滑的迁移到虚拟化环境之中。
VMware v Sphere 5是业界首款云操作系统, 它将IT基础架构转变成私有云 (根据需要与外部云建立联邦的内部云集合) , 从而将IT基础架构作为可轻松访问的服务来交付。融合VMware业界领先的虚拟化技术和经验, VMware v Sphere为客户提供了超强的控制力、更好的效益以及宽泛的选择性。
实现每个虚拟机每秒最多可处理8 900项数据库事务, 每个VMware ESXi主机每秒可执行200 000多次I/O操作。
利用v Network分布式交换机和Cisco Nexus 1000v等第三方交换机, 简化并增强VMware v Sphere环境中的网络部署、监视和管理。
借助v Storage精简部署充分利用存储。
通过自动整合虚拟机, 并使用分布式电源管理, 在使用量低的时段关闭未使用的服务器, 从而节省电源。
Vsphere 5包括ESXi Server 5, VCenter (其中包含VMotion, VMware DRS, VMware HA和VMware FT) 和v Sphere Data Recovery三大组件。Vsphere5能将物理服务器上的处理器、内存、存储器和网络资源抽象到多个虚拟机中。通过大量虚拟机共享硬件资源提高了硬件利用率并大大降低了资金和运营成本。通过高级资源管理、高可用性和安全功能提高了服务级别。
在安全性方面, 在虚拟化规划时优先考虑网络隔离, 即需要提供足够的物理网卡进行应用分离, 根据应用类型不同采用不同网卡实现负载均衡, 服务控制端口采用一个网卡进行管理。
为保证系统可用性, ESXi服务器连接后端共享存储, 通过虚拟化的DRS (动态资源分配) 技术实现应用自动负载迁移。即当其中某台物理服务器上的资源不够用时, 运行在上面部分的虚拟机可以平滑迁移到另一台物理服务器。通过此技术, 可以很容易地扩展物理服务器实现应用的负载均衡。通过设置HA集群, 实现当任何一台生产服务器发生物理故障, 所有的应用虚拟机在另一台HA物理服务器上重新启用。
为了集中管理和监控虚拟机、实现自动化以及简化资源调配, 需要单独配置一套服务器, 用于安装Vsphere 5套件中的VCenter软件, 对两台物理服务器及其上的虚拟服务器进行统一的管理。
(二) 铺设通往云计算之路
云计算是当今IT行业热门的话题, 是未来IT架构的发展方向。云计算将所有的计算资源集中起来, 并由软件实现自动管理, 这使得企业无需为繁琐的细节而烦恼, 能够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 有利于创新。
金融保险业界认为, 尽管在建设之初还没有云计算这样的概念, 但从目前金融保险行业采用虚拟化技术构建的企业IT架构及其所提供的功能来看, 跟云计算中企业内部云颇为相似。企业内部云是指应用云计算架构和相关虚拟化技术, 调整大企业的IT基础架构, 整合企业级IT应用及其服务模式, 使得企业员工和各部门按照享受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使用企业级IT能力。通过采用虚拟化技术, 将所有计算资源化做一个资源池, 能按需自动化地进行调配, 很好地满足了用户的应用需求, 至于用户的应用请求是由哪个计算节点上的硬件完成的, 已经变得非常的模糊和不重要了。当用户有需求时, 通过虚拟化软件, 就可以将用户的应用在虚拟层打个“包”, 并将这个“包”飘移到任何空闲的资源处, 即可快速实现计算。
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要做到整合采购和统一部署。为此, 把服务器、存储等IT设备的能力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量化, 这样各个IT项目组在提出对设备的要求时, 无需考虑品牌、价格等因素, 只需要提交对所需设备能力的要求即可, 由数据中心汇总需求, 建立整体的采购方案, 统一采购, 统一部署, 统一调配。这样一种模式, 给大规模地刀片服务器部署和虚拟化技术部署提供了条件, 不仅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不造成设备的浪费, 而且, 简化了设备的管理。比如, 一个项目需要4个CPU的计算能力, 另2个项目各需要2个CPU的计算能力, 我们就采购一个8个CPU的设备, 满配置部署应用。一旦这个4CPU的项目需要扩充计算能力, 只需要用VMware的VMotion技术, 将其他2个应用迁移走即可。
(三) 不为虚拟化而虚拟化
“不为虚拟化而虚拟化”是在金融保险业新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虚拟化解决方案之前定下的“基调”, 也是给其他将要部署虚拟化解决方案的企业的建议。
部署虚拟化是要有成本的, 购买软件许可的费用、实施费用和因为虚拟化而添置的硬件费用等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起步成本是比较高。虚拟化的收益是逐渐体现的, 例如因为服务器的整合和缩减的空间占用, 维护费用的减低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体现。更重要的是, 用户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时间, 对初期的困难准备不足或者遇到困难就退缩, 必然导致虚拟化项目的失败。
为了虚拟化而虚拟化, 成本是会增加的, 但如果是从提高IT架构的可靠性和灵活性, 虚拟化性价比是非常高的。满足现在应用并为未来留下拓展空间是虚拟化的价值所在。现在很多企业的虚拟化应用还在初级阶段, 体现出来的好处只是虚拟化诸多优势中冰山下的一角, 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虚拟化实施还需要做好充足的技术准备。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包治百病, 任何新技术在实现提升IT能力和效率的同时, 也会对部署环境有相应的需求。有太多的IT实施失败案例最终证实问题并非出自产品本身, 更多问题在于环境准备以及对产品的掌控不足。
决定在x86平台全面实施VMware解决方案后, 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测试虚拟机的弱点和缺陷, 目的就是在实际部署中将产品优势最大化发挥, 将相对弱点影响最小化或规避。通过大量的测试、分析, 针对虚拟机在内存、I/O、资源分配的特点, 对x86平台的采购技术方案进行了大规模调整, 量身定制了适合VMware解决方案的整套硬件、网络部署方案。在实际生产部署时, 成功避免了可能的性能、稳定性问题。
四、虚拟化方案的优势
此前如果要将报废服务器上的应用迁移, 需要在新的服务器上重新安装一遍系统和应用, 还需要复杂的测试和迁移时间。通过VMware的Converter工具, 可以将一些关键应用从旧服务器快速迁移到新的环境, 迁移时间从原有的数月降低到了1天以内。
以往部署新应用, 从提出采购申请到设备到货、安装、配置, 需要数月的时间, 而现在利用虚拟机模板开设一个新的服务器应用, 只需要大概几十分钟。
利用VMware vsphere带来的VMotion功能, 虚拟机可以在线地跨越服务器迁移。如果某台服务器需要进行硬件或者软件的升级, 就可以利用VMotion工具进行在线的迁移, 可以在不中断生产过程的情况下将某台服务器上的虚拟机全部迁移到另外的服务器, 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连续。
利用VMware vsphere带来的Storage v Motion支持在不中断用户使用的情况下实时迁移虚拟机磁盘, 无需为计划内的存储设备维护或迁移安排应用程序停机。
VMware HA可以在发生意外停机时, 自动地将受影响的虚拟机重新部署到其他服务器上启动运行。这样即使发生计划外停机, 也能在最短时间内恢复服务。
VMware v Sphere Fault Tolerance (FT) 可在发生硬件故障的情况下为所有应用程序提供持续的可用性, 不会发生任何数据丢失或停机。
五、总结
首先, 虚拟化可以为金融保险业带来应用服务器的高可用性、快速灵活的部署。通过应用虚拟化技术, 可以实现应用平台的全面虚拟化, 使可用性得到了整体的提高。从整体上看, 虚拟化后的x86平台的高可用性已经达到甚至超过Unix平台高可用性方案的水平。对PC服务器和刀片服务器来说, 其物理架构难以保障硬件的高可用性。但现在通过虚拟化技术, 可以将这些服务器整体虚拟化成一个资源池, 无论是x86机架式服务器还是刀片服务器都变成一个计算单元, 当出现硬件故障时, 可以利用VMotion技术, 将正在运行的整个虚拟机在瞬间从一台服务器移到另一台服务器上, 从而避免宕机, 确保了服务连续性以及处理过程的完整性。这样, 无论是突发故障还是计划内停机, 对应用的影响是非常小、甚至透明的。
其次, 虚拟化实现了x86服务器的统一集中管理和快速灵活部署。在x86平台上的应用服务器有Windows, Linux, SCO等多种操作系统平台, 很难利用统一的界面对这些操作系统平台进行集中管理。现在通过VMware v Center, 可以在统一的视图中对所有的应用服务器进行控制、监控、管理和维护, 同时虚拟化后的服务器系统可以进行克隆, 几分钟内即可完成一个或多台应用服务器系统的部署, 提高了服务器管理维护效率。
第三, 虚拟化技术使部分老的应用能够运行在新的硬件上。由于金融保险业务本身的特点, 还要保留一些运行在SCO系统上的老应用系统, 通过虚拟化部署, 可以建立一个虚拟机来运行老的应用, 而不至于废弃原有的软件投资。不仅如此, 由于虚拟化技术的应用, 软件开发人员可以在虚拟机上开发软件, 并可以随时把当时的虚拟机环境复制下来, 方便最后进行软件调试。
金融虚拟化 篇4
2007年4月2日, 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因其经营的次级债坏账问题而被迫申请破产保护, 由此揭开了美国次级贷款危机的序幕。随着2008年9月雷曼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破产及倒闭, 全球性金融海啸的特征日益明显, 继而传导至西欧银行体系, 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 并进一步波及实体经济。随着各国救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一些国家债务的比重随之大幅度增加, 以致超出了本国的清还能力, 进而导致了债务危机。2009年底的迪拜债务危机以及2010年初的希腊主权债务危机, 引发了以欧洲各国债务危机为主导的新一轮金融危机, 直接威胁了欧元区经济和政治的稳定。截至2011年底, 随着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国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引起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新一轮震荡。这些金融危机基本上涵盖了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信用危机以及实体经济危机等多重危机, 而远不止是单纯的实体经济的危机。
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虚拟经济的危机, 其爆发往往首先出现在虚拟经济上, 如外汇市场的剧烈波动、金融衍生品泡沫的破灭、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灭或者债务超过实体经济承受范围而出现的信用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历史演进
翻开20世纪的经济发展史, 金融危机如影相随, 像“幽灵”一样伴随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1929—1933年大萧条是20世纪资本主义最大的危机。美元与黄金脱钩后, 随着美元的泛滥, 短短四十年间就爆发了八次比较大的金融危机。下面我们就三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作一个简单的描述。
1、1929—1933年大萧条
1929年, 爆发了20世纪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经济危机。1929年10月28日, 即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纽约证券交易所突然发生剧烈波动, 股价迅速下跌, 当天, 50种主要的股票价格几乎下降了40%, 纽约股市崩盘, 持续5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拉开序幕。
在整个危机期间, 美国大约有9000家银行倒闭。商业银行的大量倒闭破坏了美国的货币供求均衡, 货币供应量减少了30%, 物价连年持续下跌, 从而出现严重的需求不足, 加之银行业的倒闭中断了对企业的资金支持, 企业要么纷纷大量裁员以维持规模, 要么纷纷破产。银行破产、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 致使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
1929年的美国经济危机还通过国际收支体系传播到其他欧洲发达国家, 给整个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创伤。此次危机股市崩溃扮演了经济危机的引爆点的角色, 但危机更多的体现为实体经济的危机。
2、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连续十几年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 曾一度被经济学家和国际组织誉为经济奇迹。20世纪80年代, 在美国金融自由化的带动下,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也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进程。由于一些国家过急过快地盲目开放资本市场, 实行金融自由化, 使得国内金融风险剧增, 在国际游资的攻击下暴露无遗。
以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游资从1997年4月开始在市场上卖空泰株, 由此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危机,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在泰株贬值的影响下, 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拉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随后, 国际金融炒家对准联系汇率制的香港, 另外, 韩国、日本相继发生金融动荡, 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为吸引外资却不顾本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监管能力,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过早的开放国内金融市场, 使得国际游资, 特别是私人投机资本大量涌入国内金融市场, 以获取利润。由于私人资本具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跟风效应, 加大了金融危机的隐患。而国内松散的金融监管体制, 又给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乘之机。
3、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同美国房产市场泡沫破裂密切相关。20世纪末的网络泡沫破灭和2001年“9·11”恐怖袭击之后,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 美联储从2001年1月3日开始减息, 2003年6月25日美联邦基金利率降至1%, 这直接导致了货币供给的扩张和房地产市场的兴旺。与此同时, 以房地产为基础的, 包括大量次级债在内的住房贷款市场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2000年次级住房贷款规模仅为1400亿美元, 到次贷危机爆发前的2006年, 次级住房贷款规模已达1.5万亿美元, 占房贷市场的15%。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的两股对冲基金因担保债务证券市场失败而瓦解,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 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陆续降低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务的信用评价, 直至将其归为垃圾级, 次贷危机迅速扩散。到了2008年9月, 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次贷危机正式引发全球性的金融风暴。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国次级房地产抵押证券及相关衍生品的崩溃为标志, 风险首先表现在虚拟经济市场, 最初是金融衍生品危机, 影响范围始于持有或经营次贷房产的金融机构。随着次贷危机的加剧, 许多投资银行纷纷破产和倒闭, 流动性紧缩, 危机开始蔓延至其他国家和地区, 并波及实体经济, 导致经济衰退。
二、金融危机的新变化
1、现代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虚拟经济的危机
经济广泛的虚拟化是从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不再兑换黄金开始, 至此, 货币完全脱离黄金, 由政府信用支撑, 变成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这种变化导致了美元、欧元为主的国际货币的泛滥, 进而导致了以美元、欧元为基础的国债、金融债券等信用的扩张, 即经济的虚拟化。以国际债券市场为例, 1966年诞生之初国际债券余额仅1亿美元, 但2002年已突破10万亿美元, 2008年第二季度已突破25万亿美元。外汇市场中交易数量和交易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虚拟经济发展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冲击。当前大量的外汇交易已不是服务于国际贸易或国际投资的结算, 而是为了在货币流通过程中获取收入, 是与实际经济脱离关系的纯粹的货币交易。从外汇交易数量看, 目前每天全球跨国的金融交易量约1.8万亿美元, 而实务交易量仅200亿美元左右, 仅占虚拟交易量的1%。
2、金融过度创新
邱云波 (2009) 认为次贷危机促使各国反思以证券化为标志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华尔街“次贷”危机为例, 这场金融危机的实质是金融创新使金融资产过度虚拟化, 远远脱离了实体经济。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衍生产品与基础资产之间的分离, 使其风险很难进行客观评价, 只能根据产品的历史业绩和独立评级机构提供的信用评级进行判断。在金融创新的不断推动和美国金融监管放松的背景下, 使得在美国所有的收入流, 只要稳定就可以被资本化, 被证券化。寄希望于房地产市场的长期膨胀, 华尔街将大部分没有稳定收入的客户开发出来, 将这些风险较大的收入流进行证券化。一旦房地产市场停止上涨甚至衰退, 这些次级贷款将出现大量坏账, 危机随之爆发。由于大型金融集团通过股票、债券和衍生品的投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资产证券化和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链条的断裂就会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最终酿成国际性金融危机。
3、国际游资的攻击
国际经济失衡是金融危机的前提条件, 不完善的国际货币体系会加剧国际经济失衡, 然而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国际游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金融危机离不开国际游资的攻击。1992年欧洲金融危机, 索罗斯通过保证金方式获取1∶20的借贷, 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内, 通过卖空相当于70亿美元的英镑, 买进相当于60亿美元的马克, 迫使英镑大幅贬值, 在偿还借贷后净赚15亿美元。在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前, 国际游资持续大量地进入墨西哥证券市场, 在墨西哥所吸收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70%~80%, 但在墨西哥总统候选人遭暗杀事件后的40多天内外资撤走100亿美元, 直接导致墨西哥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是国际游资首先攻击泰铢, 低买高卖, 并巧妙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获取高额回报。亚洲部分国家之所以受到冲击, 其本身也有着制度的缺陷, 致使国际游资有可能通过舆论的强力配合, 操纵汇率, 打压股指。所以, 一方面我们应该反思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完善制度和体制上的缺陷, 另一方面加强监管, 有针对性地预防国际游资的攻击。
三、经济虚拟化对我国预防危机发生的启示
1、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虚拟经济的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无论虚拟经济发展多快、规模多大, 其根本是通过实体经济服务于人,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同时, 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支持, 发展虚拟经济也可以转移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实体经济运作效率和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因此, 我们必须巩固发展实体经济, 不断进行实体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大实体经济盈利空间。尤其是对于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 必须发展好自己实体经济, 不断调整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防范过度虚拟化经济可能造成的冲击。
2、加强对虚拟资本的监管
从以往的历史经验来看, 开放资本市场向发展中国家的扩散, 一方面使许多发展中国家受益, 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发展中国家陷入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泥沼之中。在经济虚拟化不断深化的今天,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且又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防范金融风险, 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是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金融投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国外的金融资本流入一国的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获取利润, 假若该国经济基本面恶化, 它们便是逃的最快的一群。此次全球金融风暴发生后, 国际游资包括投资实体的外资的迅速的大规模的撤离, 给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国际资本规模以远超过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快速扩张, 强大的规模和流动性使得其在对某一国家进行攻击时占据绝对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过去三十多年来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难免缺乏经验, 同时会有很多经济问题, 这必然会给手握巨资, 有着丰富经验的国际资本以可成之机。因此, 我们要充分认识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适当调整虚拟经济经济领域内的货币收入幅度和方式, 不断优化和调整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 同时密切关注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 提高金融市场监管水平, 建立防范虚拟经济危机的预警机制。
(注:基金项目: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计划项目, 编号:J11WF16, 课题名称:基于有效需求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参考文献
[1]刘璐、金素:从虚拟经济看当代国际金融危机[J].商业研究, 2010 (10) .
[2]季小立、洪银兴:金融自由化视角的金融危机生成、传导及其防范[J].经济体制改革, 2009 (4) .
[3]陈享光、袁辉:现代金融资本的积累及其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 2010 (7) .
[4]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 2004 (4) .
[5]许红梅: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D].厦门大学, 2009.
[6]王爱俭:国际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虚拟经济与美国金融危机 篇5
笔者认为这次危机实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危机, 但是根本原因来自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与发展。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总是从正面来看待, 认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于实体经济有促进作用, 但是这次危机使我们不得不再从另一面来重新审视虚拟经济。
第一、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一种财富转换的过程
我们知道,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最大的区别在于实体经济的计价方式是以成本计价, 而虚拟经济的计价方式是以未来的收益折现值计价。那么我们就可以下一个结论那就是货币和银行存款本身是实体经济的财富, 而股票和房地产是虚拟经济的财富。当股市和房市迅速发展的时候, 大量的居民把他们的银行存款和现金拿出来去购买股票和房地产, 那么他们所持有的财富就开始由实体经济的财富转化为虚拟经济的财富。我们常常把这两种财富视为无差别的, 因为股票和房产也可以转化为现金和银行存款。实际上差别却是很大, 因为虽然个人可以将股票和房产兑现, 但是从全社会整体来讲这种转化之后的财富是无法兑现的, 总要有人去支付用股票和房产兑现的货币和银行存款。当整个社会的购买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转化为虚拟的价值符号的时候, 这部分购买力就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范畴而开始独立运转。
第二、虚拟经济发展是从实体经济抽取血液的过程
当实体经济停滞甚至衰退的时候, 随着这种转换的迅速进行, 整个社会居民的财富的一部分迅速转变成为虚拟经济的价值符号, 而这种价值符号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是没有购买能力的。我们常常认为虚拟经济可以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 但实际上这种资金的来源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来自于实体经济的, 当实体经济开始血液不足的时候, 金融系统不得不增加货币的发行量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但是由于增发的货币多数不会转化为最终的消费购买能力, 因此它所带来的繁荣是虚假的繁荣, 是与投资和虚拟经济相关的服务业的繁荣。
第三、虚拟经济发展是实体经济财富 (购买力) 迅速集中的过程
我们也许可以这样说, 当居民用货币购买股票的时候, 货币集中到股票发行者手中, 当人们去购买房产的时候, 货币集中到房地产商手中。这些公司可以用获取的资金投资实业, 资金会逐步进入实体经济的循环之中, 增加实体经济的活力。但是有两个原因使得这种集中的财富最终多数又流向虚拟经济的领域。第一, 公司经营的目的是要获取利润, 当虚拟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 大量的资金正好使得他们可以在虚拟经济中大显身手, 获得实体经济中无法获得的高额利润, 而这种高额利润的获得是以大量社会购买力的丧失为代价的;第二, 伴随着实体经济购买能力的萎缩, 实体经济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并不能相对扩大。因此, 如果他们将资金用于扩大生产, 可能并不能得到预期经济收益。因此不得不将资金投向股市和房市, 因为这才是最赚钱的领域。而这就进一步更加促进了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
从这个角度我们再来看美国的次贷危机。当美国居民把房地产价格上涨视为投机工具的时候, 他们过分的透支购买力贷款买入房产, 把未来的收益寄托在房地产价格上涨上面;这同样关系到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收益, 社会新增资金过多地集中到虚拟经济的发展和膨胀当中, 而这种膨胀基本上是以房地产以及与其连带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增长为主要依托的。当房地产价格过高的时候, 人们无法用出租的办法换回付出的资金, 那就意味着以前多年集聚的购买力和未来多年的即将获得的购买能力纯粹的减少了。所以, 以房地产市场过度增长带来的繁荣实际上是透支未来发展而实现的繁荣。当房地产价格因为某些原因开始下降的时候, 危机出现了, 并导致虚拟经济出现崩溃。最终为这种虚假繁荣买单的是实体经济持续若干年的衰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这次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根本是实体经济的危机, 而其根源是伴随实体经济衰退的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比, 1929年的危机起始于股市的暴跌, 危机蔓延到金融行业, 造成银行倒闭, 金融崩溃, 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出现大萧条。而本次危机起源于房地产行业的次贷危机, 然后导致金融行业出现问题, 最终也导致实体经济出现严重衰退。无论从过程还是原因几乎都是一样的。
虚拟经济的发展曾经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 有了股票市场, 实体经济的发展一日千里, 经济发展就像插上了翅膀。但是任何有效的工具在它能够为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如果使用不当也同样可以为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害。虚拟经济应该附属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应该从属于实体经济的资金运转和循环规则, 否则的话, 它就会成为一支无法驾驭的巨兽, 成为经济发展的破坏者。
总而言之, 当实体经济迅速发展的时候, 虚拟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实体经济衰退的时候, 虚拟经济的过度繁荣会使得实体经济更加恶化。在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 中国应该吸取经验教训,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恰当关系, 使得这两种经济形势无论在结构还是运行机制方面都能够做到相互促进, 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冀勋、肖金成:“虚拟经济”对美国的影响及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金融2009年第五期
[2]、陈继勇、盛杨怿、周琪:解读美国金融危机, 经济评论, 2009年第二期
透视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 篇6
关键词:虚拟资本,实体经济,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
金融, 是一个虚拟性很强的领域。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 (以下简称金融领域虚拟经济) 应该被看作是虚拟经济的典型形态。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一)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内容
广义的虚拟经济包括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网络经济、符号经济和信息经济等等。其中,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出现最早, 是虚拟经济的核心内容。金融经济活动以货币和信用为主要组成要素, 包括资本的运动、汇率和信用流通。它源于货币的出现以及储蓄和投资的分离, 为物质生产部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交换媒介。
(二)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产生及其实质
马克思早在《资本论》中就对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本源———虚拟资本的产生和内涵作了精辟的阐述。他认为, 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和货币资本化的产物, 当商品经济要求制度创新而产生信用制度时, 并且最初的商业信用向后来的银行信用转化时, 由于商业和银行信用的过度膨胀, 使资本脱离了实物经济的运行轨道, 货币被高度资本化, 便产生了脱离实体经济独自运行的可能性。在谈到虚拟资本的实质时。马克思指出, 虚拟资本是生息资本的派生形式, 又把生息资本的利息称为幼仔, 称其是幻想的产物。在他看来, 股票是代表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 是资本的纸制复本;包括国债和企业债券在内的债券, 均系纯粹幻想的资本价值的货币代表形式;二级市场交易量的增加并不代表着实物财富的增加。
(三)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条件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取决于以下若干因素:
其一, 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早期的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有着较强的关联, 与实体经济亦步亦趋, 其虚拟状态乃是实体经济的概念化、表征化和权证化, 代表形式包括股票、债券等表示实体经济及其运行状况的证券。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银行资本的集中、金融资本的垄断、金融业的发展以及金融中心的形成, 无论是在时间序列上, 还是在发展力度上, 都与各国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吻合。
其二, 股份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成为现代企业制度广泛采用的组织形式, 导致了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大增。而股票、债券发行量的增加又要求形成流通市场为其在次级市场流通创造便利, 这同时也刺激了相关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股份公司这一制度创新, 使得投资者可以远离作为其财富基础的机器、厂房、原材料等实物资产, 而往往只是以股票、债券等金融符号作为其所有权的标志, 继而通过操纵这些符号来控制和影响实体经济的运作, 这就使得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虚拟特征变得更加明显。
其三,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内部的加速发展。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有3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信用制度建立阶段, 在这一阶段, 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开始发展;第二阶段是证券出现阶段, 在这一阶段, 股票和债券开始出现;第三阶段是衍生工具主导阶段, 这时以股票、债券、汇率、商品价格、信用工具等基础证券或基础价格为依托, 孵化出大量的衍生工具,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由此进化到高级阶段。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每进化到一个新的阶段, 其自身的发展速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从而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趋势。这也导致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每进化到一个新阶后, 随着它与实体经济脱离的程度愈远, 则它异化为和实体经济对立物的可能性愈大。由此, 进化到较高阶段的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配能力更大:一方面,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不断提高;另一方面,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发生危机或发生崩溃时, 对实体经济的杀伤力愈加巨大, 所以, 为何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经常接踵而至, 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一) 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主要特征
新世纪以来, 金融经济活动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 发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构性变化, 这些变化成为当代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显著特征:
其一, 金融证券化趋势迅猛发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安全性,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而且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 同时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创新速度。
其二, 资本流动趋于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范围更广。融资者可以在不同的金融市场间进行选择, 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到新的资金来源;而投资者则可以在各个金融市场之间寻求获取高收益的机会, 利用市场差异分散其投资组合的风险, 或者对汇率和利率风险进行对冲。
其三, 交易产品衍生化势头明显。金融衍生工具是在全球金融自由化浪潮蓬勃兴起、金融业竞争加剧、金融市场不确定性增加以及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衍生工具的有效运用, 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可以迅速地在金融系统内转移和规避价格风险, 配置资产、增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 使金融市场变得更有效率。但是衍生工具的增长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出现, 使得定价技术日益复杂, 加上现代化信息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 致使金融活动中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备性表现得更为突出, 减弱了投资者对外部冲击的承受力。更重要的是, 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使得跨市场的套利交易行为更为频繁, 将原本分割的金融市场更加紧密地联结起来, 传统的商品与衍生性金融商品之间产生了互动关系, 因此巨额的交易损失不但会影响单个机构的稳定, 还会引起整个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和动荡。
其四, 投资主体机构化。随着西方国家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金融证券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推进以及交易品种和技术的日益复杂化, 机构投资者 (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和投资基金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了迅猛发展, 并且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资产总额急剧增长的同时, 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金融市场上的主导力量。近年来, 出于分散投资风险和分享别国市场较高投资收益的双重目的, 机构投资者的国际组合投资活动也日益增加, 极大地推动了资本的跨国界流动。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投资管理业内部竞争的加剧, 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来源和投资策略趋于同一化, 因此它们更趋于同时进出同一个市场, 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在短期内出现巨幅波动, 从而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其五, 运行环境高技术化。金融产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大大地提高了金融市场的交易速度, 降低了交易成本, 拓宽了资本流动范围, 极大地推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变革。电脑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收集、储存、处理和发布的能力, 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便捷的分析工具, 大幅度减少了金融交易的决策和执行时间。同时新型的技术与设备和新兴的金融分析理论相结合, 推动了大规模的金融产品以及交易策略创新。随着电子指令交易系统和清算方式的广泛运用, 金融交易成本也大为降低, 迸而促使金融交易的速度大为增长。国际互联网将全球各主要金融市场更紧密地链接了起来, 金融交易开始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所有的货币和更广泛的金融资产在时时刻刻地相互迅速流动和交换着。信息技术革命虽然改善了金融市场运行环境的质量, 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加速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 但同时也使价格调整和变动的频率增加、周期加快, 使市场参与者面临更大的价格风险。
(二)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趋势
纸币等货币符号的出现, 尤其作为其更高级符号的证券、金融衍生品的出现, 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对应关系出现了产生偏离的可能。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运行由生产过剩转化为资本过剩, 金融工具和产品日益增多, 交易方式不断复杂化,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 金融经济活动日益脱离物质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 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向是金融活动日渐趋于与实体经济活动相分离。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 金融经济的规模急剧膨胀。相对于实体经济的扩张规模, 金融经济的规模好比以一种爆炸性的速度飞速增长。彼得·德鲁克在《变化中的世界经济》一书中曾经做出这样的描述:“金融经济取代了实体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飞轮, 这是本世纪末最为醒目而又最难理解的变化。”
其二, 金融易活动日益虚拟化。随着金融工具的符号化趋势日益明显, 如今的金融活动正日益脱离物质的生产、消费和流通, 资本在流动中的形态变化已经愈来愈演变为仅存于观念上的现象, 流通的速度越来越快, 因而资本的竞争已经不再是所代表的产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异化为金融市场交易形式本身的竞争。
其三, 人类的财富价值体系构成与传统观念相比发生倒置。其形式恰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 在金字塔的底层是实体的物质产品, 往上是商品、商业和服务贸易, 再往上又有通货、债券、股票、商品期货等, 最后在顶层是金融衍生产品和其他形式的虚拟金融交易。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辩证关系
(一) 正确认识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
首先, 实体经济是金融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说到底, 金融体系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要以相信金融资产最终转化为真实的社会财富为依托, 倘若实体经济不再能向整个金融体系提供必需的经济增长水平作为支撑时, 那么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体系就有可能产生重大危机。
其次,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维持协调关系。因为归根结底, 金融领域内的虚拟经济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时, 虚拟经济就将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总体经济增长水平产生有力的促进作用。譬如有价证券市值增加所带来的“财富效应”和“资本效应”会促进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融资的增加, 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国民经济的增长又会进一步带动证券市场资产价格的上升, 从而形成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时, 便会产生“金融抑制”现象, 导致资金的低效运用和市场分割, 并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当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过度膨胀时, 则会引发过度投机和金融泡沫, 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和实体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可见, 经济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实体经济, 货币和金融工具只是媒介, 是标不是本。它们确有必要发展, 但不应脱离物质生产发展的需要过度膨胀。
(二)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金融是实体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和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金融经济的发展水平将影响一国的资本积累状况、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 从而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其一, 促进资本形成和集中。为了便利资金盈余者与资金短缺者之间的资金融通, 金融经济活动衍化出如下两种途径来解决资金融通问题:一是通过商业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的申介作用, 即间接融资;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证券市场作为投资者和筹资者的媒介体, 利用其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有效的运作程序, 迅速地将资金剩余者的资金转移到资金短缺者手中。而筹资者在获得新的资本后, 就可以迅速投入到经济技术开发或其他经营性项目上, 使那些产出能力高的领域或部门得到迅速扩张, 从而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正因为直接融资在动员社会储蓄, 促进资本形成方面具有更大优势, 所以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证券化浪潮, 为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引擎。
其二, 促进信息聚集和扩散。金融经济的信息功能在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方面来看, 由于金融资产价格反映了所有可以公开得到的经济信息, 如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等指标, 因而其波动常被视为宏观经济政治运行状况的“晴雨表”;而从微观角度来看, 金融资产的现行价格准确地反映了实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效率和发展的方向, 因而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生产投资和经营决策的依据。
其三,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金融市场信息功能完全有效的前提下, 金融资产 (如有价证券) 的现行价格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发展的前景, 以自由竞争形成的证券价格为导向, 经济资源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其四, 促进公司监控。现代公司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 由此必然产生基于剩余财产权和管理权割裂而产生的代理成本问题。在这方面, 金融市场、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可以通过降低信息收集和执行成本, 来激励和约束经理人员, 使其为股东利益尽心工作, 从而尽可能地减少由于经理人员的败德行为所引发的代理成本。
其五, 促进资产合理有效地运用。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出现, 使得各类经济主体 (金融机构、企业或个人) 可以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的即时调整, 为投资者搞好风险管理开辟了新的渠道;另一方面, 公众对金融经济的广泛参与可以提高他们对经济运行的关心程度和责任感, 这对于经济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其六, 强化风险管理。金融经济活动方便了家庭部门在生命周期内有效地配置风险, 并使得为实物投资 (机器 (厂房和设备) 提供流动资金的供给者和风险资本供给者 (承受投资的金融风险) 发生分离, 由此能够促进生产活动的专业化和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行。
此外, 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金融手段以及私人部门和政府中介 (包括社会保险系统) 的作用, 金融经济还为家庭部门和企业提供了风险分散、转移、降低和控制的有效途径。
(二)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逐渐日益分离的情况下, 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和市场信心的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冲击作用也日益巨大;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互动性也不断增强, 因此整个经济金融体系会变得愈来愈脆弱, 并对现实经济运行带来巨大的冲击。
其一, 金融危机会阻滞一国经济增长。在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 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当代经济运行的最大危机已不再是传统的生产周期性过剩带来的通货膨胀危机, 而是转化为资本过剩条件下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风险, 金融风险防范已经成为新的市场课题。
其二, 资产价格泡沫扭曲资源配置。金融交易活动和物质生产活动的日益分离使金融资产的价格决定具有了相对独立的供求关系。因此在―定的经济和制度环境下, 有时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金融市场的某个门类, 出现过度投资现象, 使金融资产的价格运动脱离基本经济因素运行的轨道。这时候就生成了“金融泡沫”。但是, 金融资产的价格运动最终要受到其内含的基本经济因素的制约, 当泡沫破裂时, 会严重影响甚至摧毁一种本来可能合理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体系。
其三, 国际游资冲击各国经济运行和世界金融秩序。近年来, 巨额游资的活动与重大金融危机相伴而行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这表明国际游资的跨国流动形成了独立于各主权国家金融监管范围之外的、新的国际金融运行体系, 这种新的体系对传统的金融宏观调控机制提出了挑战, 也削弱了各国管理当局对金融市场的管理调控能力。
(四) 克服金融领域虚拟经济负面影响的途径
建立良好的资本形成制度, 发展金融经济是迈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但在某些情形下, 金融经济的过度膨胀也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 在有效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的同时, 尽量克服其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实现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安全有序运作。
其一, 实施金融深化政策, 完善金融体系。要加速金融市场培育, 积极发展完善国内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 形成稳健而有效率的金融、外汇管理机制。健全的货币市场是形成利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的存在前提。只有在利率成为调节资金供求、决定金融工具内在价值的基础时, 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功能以及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的能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加强。另一方面, 国内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可以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提供潜力巨大的资金来源, 而且可以缓解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强大压力, 有助于银行的重新资本化。在此基础上, 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和融资活动的市场化,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充分发挥金融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润滑剂”作用和“助推器”作用。
其二, 要循序渐进地开放金融市场。各国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 过快开放一个未成熟的金融市场是非常危险的。在开放其金融市场以前, 首先应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 比如交易系统、清算系统、金融服务、信用评级等。
其三, 应当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提升金融安全在国家总体战略中的地位, 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风险预警、防御和应对机制。
其四, 完善市场微观运行机制。应当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市场干预工具, 比如价格限制、保证金限制、暂停交易和其他形式的市场管理手段;维护公正、公开和公平的交易秩序, 防止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稳定公众情绪;防止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波动。
合理促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健康发展
(一)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础薄弱
近年来, 我国金融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 尚难充分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 其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体经济的成长。
具体讲,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还会面临这样一些制约:一是金融机构的发展还欠均衡, 金融领域里的竞争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官办金融机构的垄断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还阻碍着金融市场效率的发挥;二是直接融资方式和资本市场的发育仍然不够充分;三是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储蓄, 投资的多样性、多元化依然不够, 这可能是因为在普通居民群众看来, 缺乏可靠的投资方式;四是金融体系运行存在着较大的风险, 银行坏账率高, 商业银行还同时面临着“放贷”与“惜贷”的两难选择;五是过度的行政干预不仅制约了金融体系自身的健康发展, 还导致了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部门分配的扭曲, 使经济增长受到了阻碍。
(二)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方向
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基本发展方向是要坚持两手抓:一方面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促进金融工具多样化和金融机构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监控, 防止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出现泡沫和过度投机倾向。
首先, 要加大金融领域的市场调节力度。在宏观范畴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调控主体独立化;二是调控方式间接化;三是监管手段法制化。在微观范畴要注意的问题有:一是金融机构的分布要走向多元化和竞争化;二是金融机构的管理走向企业化和规范化;三是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走向现代化和系统化。
其次, 要加强金融监控,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一是要尽快建立健全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二是金融体系运行要向国际规范靠近, 采纳更多的国际准则;三是要按照市场原则完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四是对已有的金融风险需要采取切实的措施予以逐步化解, 特别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妥善处理各大银行累积的不良资产。
(三) 当前我国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发展重点是证券市场
证券市场是金融领域虚拟经济的领头羊, 因此发展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必须重视发展完善证券市场。
首先, 应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范围。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 发展资本市场, 更多地扩大直接融资, 对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都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一是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金融风险,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可以提高经济结构调整的效率;三是利于推动企业改革。
其次, 应当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资产证券化是推进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的一项金融工程, 它可以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的证券。推行资产证券化, 可以起到刺激需求、增加资金供应和化解银行经营风险等多个目标。
再者, 应当重视发展高科技产业和风险投资。推动高科技企业发展和上市, 不仅可以优化我国产业结构, 而且可以提高整个实体经济部门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因此, 加强金融领域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联,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一个重点就是通过证券市场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氛围, 支持高科技新兴产业的发展。
最后, 应当适时审慎地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虽然风险较大, 但却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金融领域虚拟经济。只有金融衍生品市场发育完善了, 金融领域虚拟经济才能算是真正比较完备。以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 就可以将我国的证券市场乃至整个金融领域里的虚拟经济不断引向成熟。
参考文献
[1] .叶雄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甘肃金融, 2012 (6) :30-33.
[2] .成思危, 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22-23.
[3] .王克群.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风险及防范[J].理论建设, 2012, 139 (3) :5-7.
[4] .张晓晶.符号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66-88.
[5] .王中华.金融市场开放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 2000 (12) :81-84.
[6] .程靖刚.论全球两大金融开放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07 (5) :2.
[7] .王曙光.金融自由化与经济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88;183.
[8] .韦明.金融开放条件下的我国金融策略[J].经济纵横, 1999 (11) :64.
[9] .谢伏瞻.金融监管与金融改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2:98.
[10] .[美]哈尔·瓦里安.微观经济学 (高级教程) 第三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7:68-70
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影响微探 篇7
当前, 国际市场中, 以有价证券为代表的虚拟资产已经大幅度超越了实体商品交易额, 人们拥有的财富中也有大量的虚拟经济比重。这说明, 目前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实物商品交易为主体以虚拟资产交易为主要内容。虚拟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产物, 其呈现出方兴未艾的态势。抑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深入、系统的去协调这两者关系的是至关重要的。
二、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界定
1、虚拟金融
虚拟经济是指依靠金融运作来虚拟资本从而达到以钱生钱的目的。简单的说就是先把钱换成股票、债券, 然后再在合适的时候换回钱, 直接实现以钱生钱。虚拟经济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资本化的的必然产物, 包含了各种所有有价资产以及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
2、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指的是产品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活动, 具体体现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就是的货币、商品、生产资本等等。与虚拟经济相对应, 实体经济即围绕价值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虚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仅以我国债券市场为例, 从表3-1中, 我们不难发现,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人们对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认识的不断深入, 虚拟资本的规模迅速扩张, 其成分在中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因此, 其对我国实体经济有着深刻的影响, 而这影响是双面的, 是一把双刃剑。
1、正面影响
虚拟金融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张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 资源配置更优化。信贷、证券、股票等能使社会资金自动流向发展更好的企业, 动员全社会管理和监督企业, 防止企业内部徇私舞弊; (2) 循环流通便捷化; (3) 高科技企业创新化; (4) 实体经济信息透明化; (5) 股权私有化。股权激制度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管理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2、负面影响
但同时, 虚拟金融也有着一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1) 生产性行为缺失。当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证券、银行等虚拟经济时, 其高风险有时会导致血本无归; (2) 投机活动频发。资本流动的自由化在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的同时, 另也加大了投机因素, 一些国际金融炒家不断携带巨资袭击金融市场, 采取声东击西、谣言惑众等手法牟取暴利。 (3) 心理因素作祟; (4) 政府职能失效。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已经凌驾于各国政府调控范围之上, 在各国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的时代, 货币比价剧烈波动、变幻莫测。普通公民即使不直接参与商品、货币的经营, 但无形中也会在汇率的变化中收益或损失, 者极大地影响了公民的心理, 造成物价不稳。
四、提高虚拟金融和实体经济协调度的措施
1、推动虚拟金融的适度发展
建立有效的虚拟经济规模扩张程度衡量和监管体系, 对虚拟经济系统与实体经济系统进行实时的动态监管, 在与实体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基础上, 建立虚拟资本的“适度”原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 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各种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维护国际经济安全。最大程度上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比例, 落实监管机构责任机制, 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丰富融资手段, 提升金融发展的抗风险能力。
2、加强金融市场监管
对于金融市场监管, 可以提高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的监管力度, 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体制, 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 维护投资者权力, 使投资者预期平稳, 加速上市公司治理, 改革上市公司所有权结构与控制权结构落实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使信息最大化的透明;随着金融市场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对金融衍生工具如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等进行切实的有效监管。
五、总结
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虚拟经济取决于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又有反作用。经济政策的实施不能局限于调节实体经济, 必须把虚拟经济纳入经济政策目标和调整领域。正确协调虚拟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才能两者兼顾, 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春梅.谈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3
金融虚拟化 篇8
一、引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分析
(一) 不平衡的美国金融结构
美国银行、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 在房地产价格开始回落时, 受到没有稳定收入或信用级别低下的所谓“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借款人 (美国银行将消费者的信用等级分为优级和次级) 断供, 引发了次贷证券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价格急剧下降, 使投资机构损失惨重, 同时出现了“蝴蝶效应”, 从美国迅速蔓延全世界的各地区, 最终引发了这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金融危机。
笔者认为, 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只是引发本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 即使是美国不出现次级住房抵押贷款, 也会有其他的导火线引发一场金融危机。笔者通过收集美国金融态势及背景的相关数据, 从中分析并折射出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非偶然性。
1. 按美国2007年公布的统计数据:
连续26年的经常项目逆差, 从1982年的55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8 000亿美元。当年美国GDP为12万亿美元, 但境外债务为13万亿美元。实际上美国已走进借债度日、寅吃卯粮的光景, 是一个资不抵债的经济强国。
2. 仍按美国2007年的统计数据, 美国GDP中依
靠实体经济份额, 已经从1950年的62%下降到2007年的34%, 而由虚拟经济份额则从1950年的11%上升到2007年的21%, 可见美国逐步成为虚拟经济膨胀的去工业化经济大国。
3. 由于美元从金本位制转变为法币制, 美元的
发行不再受黄金储备的约束, 而发展中国家则以低成本、低价格出售商品给美国, 换来的美元再购回美国债券或其他金融产品, 美国需要偿还债券时, 只要多发行美元即可, 因此, 美国成为高额举债、美元贬值的经济富国。
4. 美元目前无可争议地被认为是世界货币体系中
的主体, 也就是当今世界金融处于单级美元货币体系中, 当美元受不到约束时, 将会自由泛滥成灾。目前美国GDP在全球所占比例约为25%, 但美元却占到全球外汇储备的64%, 结算总额的48%, 交易总额的83%, 可以看出作为美国经济实力象征的GDP对美元充当世界货币角色地位很不相称, 但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 美国很容易将自身的危机转嫁给全球。
5. 美国政府在“9.
11事件”后, 为避免经济衰退, 刺激经济发展, 采取了压低银行利率的举措, 以鼓励资金流向投资和消费。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25次降息, 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 与此同时房价不断上升, 使房地产市场高度活跃, 因而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生成。相应地, 金融机构在金融创新名义下, 推出了形形色色的高回报资产证劵, 次贷证劵化率由2001年的46%升到2005年的74%, 美国政府为了防止消费过热, 美联储从2005年至2006年的一年内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 于是房地产泡沫破裂, 从中折射出美国政府对市场经济下金融态势的干预。
另外, 还有资本主义制度下, 美国的金融体系与模式、经济发展与扩张方式、资本的经营与积累途径以及金融创新及其产品的衍生理念等方面, 美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环境及背景的影响、渗透与制约等效应, 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对美国金融状态的数据可以看出:实体经济产值同虚拟经济产值的比例、GDP同负债总额的差距、美国的世界货币地位同资产实力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美国金融发展创新同金融管理调控的不平衡、不对称态势, 才应该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二) 不完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
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金融界与会计界对公允价值计量的争论, 正好反映了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在当代金融和会计领域、功能、效果的双重性及自身的不完整性, 值得思考。
1.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
理论上公允价值计量的本身, 并不能给金融机构和生产企业带来收益和损失, 它只是最能真实体现企业财务状况的计量手段。公允价值计量以市场价格为依据进行反映, 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具有更及时、更透明、更合理的属性。FAS157财务会计报告规定如果不能直接从公开市场取得价格, 可通过估值模型进行估值一般采用市场、收益及成本3种方法进行估值, 尤其对债权抵押证券多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 应该说是一种科学合理能被认可的实用方法, 基本上解决了由于市场的低迷或缺失而引发价格缺位的问题。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比历史成本计量更具有对金融创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因为它着眼于资产在当前和未来的市场价值, 而历史成本计量则多着眼于以会计主体的投入成本, 尤其当前金融创新加快, 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空前活跃, 这些产品由于不要求初始投资, 无法用历史成本反映。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价格频繁变动的虚拟产品进行有效的确认计量, 也惟有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才具有这种优势。
2. 公允价值计量的缺陷。
这次金融危机中, 公允价值计量受到许多负面评价和指责。客观地分析这些负面评价, 也有出于公允价值自身所具有的缺陷。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资产时, 主要依靠活跃的市场体现准确和公正, 但也可能脱离了历史成本计量, 因而推动了投资和借款。当金融危机来临之际, 又会夸大了金融产品的损失, 放大了次贷危机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公允价值随市场波动而变动, 价值变动的随意性也大。在市场低迷时, 由于时刻对金融产品重新估值, 已不能反映产品的真实价值, 因此形成恶性循环。具有泡沫时助涨, 危机时助跌的“顺周期”效应。由于公允价值在估值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或难确定因素, 在操作中需进行假设, 如果参数因素及数据选择不合理, 将使结果偏离实际, 也就是价格偏离了价值, 传达出错误信息, 会误导金融机构和投资者, 因此除具备科学合理的估值数学模型外, 还需要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 以保证价值的可靠性。可见公允价值的公正性在一定程度上依托于市场环境、相关风险和职业能力及素质上。
二、我国发展虚拟经济和应用公允价值的思考
(一) 协调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发展
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国家和社会整体经济实力的象征, 也是总体经济发展的支柱。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和信用, 并促成虚拟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资本, 以金融系统为依托所进行的经济循环活动, 虽然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但它不涉及物质和精神产品, 只具有虚拟资本, 按照“以钱生钱”的规律, 相对独立地运行于金融市场。由此可理解, 如虚拟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则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 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并能推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企业整合重组, 有助于转移和分散经营风险, 发挥深化改革的作用。若虚拟经济过度发展和膨胀, 则会使实体经济处于不稳定状态, 掩盖了经济过热现象, 导致泡沫经济的形成。我国虚拟经济目前并没有形成美国那样的任意发展甚至失控状态, 但当看到资本经营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繁荣能有如此推动作用时, 应该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通过调控手段及时合理地推动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有序、按比例、匹配、平衡发展, 以改善当前我国虚拟经济在世界金融市场中相对滞后的现状。
(二)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环境
我国已结合国情制定了操作性较强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应用指南, 强调了公允价值的充分披露, 同时划定了它的计量对象和使用条件, 但是这些规定远不能满足公允价值计量在我国的有效实施, 要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创建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公允价值计量操作规范或规程。
要将金融危机以来, 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本身缺陷应采取的对策内容, 纳入操作规范或规程, 作为对现有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的补充, 以进一步指导和保证公允价值计量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尤其要约束估值工作的随意性。
2. 建立公允价值的审计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
审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实施公允价值计量是否遵循相关准则和规范, 应用中是否有违反程序、方法等的不当操作, 有没有出现人为差错, 总之要对公允价值计量偏离实际的原因进行审计。审计工作应该由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及专业会计师承担。金融机构和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涵盖本单位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内容, 因此在制定内部控制计划和设定控制目标时, 都要纳入针对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题目标, 当然也可以把控制目标纳入到公司的会计总目标内, 以达到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处在可控状态中。
3. 构建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价考核体系,
制定相应的评价准则或规范, 同时建立起运用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监管机构, 且机构要具有法定职能和相对独立地位。准则与机构的组合, 既可以按章行使监督职能, 促进公允价值计量的实施, 又可对计量准确度进行考核评价, 使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处在有效的监管与评审控制状态中。
4. 设立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评估咨询服务事务所。
这个事务所要独立于任何金融机构和公司, 由一批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深入、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 是一个接受委托进行有偿专题咨询服务, 或承担常年顾问的事务所。由于其独立性, 可以发挥客观、公正、并具有职业判断能力的作用。
5. 完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信息披露, 对金融危
机的揭示和防范具有重要作用, 真实及时的会计披露, 有助于避免和减轻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许多投资者反映,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财务报告不够透明, 甚至难以看懂, 投资者要求在看到公允价值的同时, 还能知晓各项数据的选取方法, 以增加信息的可信度、透明度。所以应对公允价值估价模型选择、参数确定以及数据采集依据等都如实披露。虽然具体准则与要求对某些计量对象要补充相关说明, 但在执行中往往被忽略, 所以应提高报表和表外附注说明所披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同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清楚明了。
6. 积极培训公允价值会计计量专业人员。
在具有会计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会计人员中, 进行公允价值计量业务知识培训, 主要从3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除了要积累丰富的实务经验外, 还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和精算水平, 要锻炼分析、判断、综合和总结的职业思维和科学素养;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强化法制意识, 树立实事求是的诚信、认真职业操守;三是具有扎实的金融会计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实务经验, 更精通于公允价值会计计量的专业知识, 并能敏感于新鲜事物, 猎取前沿学科知识、热衷信息情报收集。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指出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和缺点, 认为美国发生金融危机实质是金融发展结构的不平衡造成的, 并对我国在发展虚拟经济和运用公允价值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发展结构不平衡,公允价值,虚拟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晓求.金融危机引发对重大理论问题在认识.中国经融.
[2]徐海慧.国际金融危机大起底.国际金融报, 2009-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