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会徽

2024-10-20

亚运会会徽(精选6篇)

亚运会会徽 篇1

亚运会会徽是一届亚洲运动会的徽记, 它是每一届亚运会的图腾, 具有跨越国界的力量, 向全亚洲人民展现主办国家及城市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是该届亚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历届亚运会的组委会都要为所举办的亚运会设计一种独特的会徽。会徽的图样突出亚运会的宗旨, 彰显出东道国和亚运会主办城市的特征。

1 亚运会会徽的起源

1912年, 经中国、日本、菲律宾3国基督教青年会中的美国干事发起组织成立了“远东体育协会”, 并于1913年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始时, 只有中国、日本、菲律宾3国参加, 第九届起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也加入进来。远东运动会在当时代表了亚洲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1934年, 因日本侵略中国, 并坚持把其所谓“满州国”拉入远东运动会, 中国宣布退出远东运动会。之后, 远东体育协会由于中国退出宣告解体, 远东运动会也随之消亡。远东运动会是没有会徽的, 宣传画用来代表这届运动会的官方会徽。设计的图案很简单, 一名运动员奔跑的样式, 配以英文的远东运动会字样。

1948年7月伦敦第14届奥运会期间, 中国和菲律宾体育人士频繁接触, 酝酿恢复远东运动会, 并提请参加本届奥运会的亚洲各国探讨。国际奥委会印度委员、印度体育领导人古鲁桑迪认为仅仅恢复远东运动会不足以体现整个亚洲的运动水平和团结精神, 主张创办一个包括所有亚洲国家参加的洲际运动会—亚洲运动会。为此, 他遍访了来伦敦参加奥运会的亚洲国家体育代表团, 邀请中国、韩国、菲律宾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召开了有关成立亚洲运动会联合会的第一次筹备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印度关于成立亚洲运动会联合会的提案, 并推举中国、韩国、印度和菲律宾4国共同起草亚洲运动会有关文件和章程。会上还确定1949年2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第一届亚洲运动会。后由于印度国内的原因, 延期到1951年举行。1949年2月12日至13日, 印度邀请菲律宾、缅甸、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泰国等国家体育组织代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会晤, 会上宣告成立了“亚洲运动会联合会” (1982年后改称为“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 , 并正式通过由中、印、菲、韩起草的宪章。与会的印度、阿富汗、缅甸、巴基斯坦和菲律宾的代表当即签字入会, 成为亚运联的基本会员。全体代表一致同意采纳“Ever onward—永远向前”为亚洲运动会的口号。印度的桑迪博士作为亚运会的主要倡办者而被称为“亚运会之父”。

2 亚运会会徽的发展

从1951年印度新德里第1届亚运会开始, 会徽便成了亚运会的传统, 是亚运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设计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形成期、独立形成期、成熟期三个阶段。

根据亚奥理事会的规定, 从第八届泰国曼谷亚运会到2010年第十六届中国广州亚运会的会徽设计上, 相同的都保留有太阳图案, 主体部分则反映东道主和主办城市的特征。

第八届亚运会于1978年12月9日至2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会徽富有泰国民族文化艺术特色, 圆形会徽左右两侧用两个既似手臂、又似泰国国鸟孔雀头部和飞鹰的图案, 烘托着亚运会红太阳标志。既展现了泰国的文化精神, 又形象地表现出亚运会茁壮成长、欣欣向荣的景象。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八届亚运会·曼谷·1978”字样。

第九届亚运会于1982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会徽构图巧妙:主体是依据坐落在新德里市中心著名的印度古建筑简塔·曼塔天文台的外形进行的设计。其独特的外形既像一座体育运动场, 又如一片菩提树叶 (在印度是美好和吉祥的象征) , 并且还表达了印度人常用的礼节“合十”。它也形成一个英文字母“A”字, 代表亚洲, 并衬托着上方的太阳标志, 代表奥林匹克之光照耀亚洲。会徽下方是英文“第九届亚运会·新德里·1982”字样。

第十届亚运会于1986年9月20日至10月5日在韩国首尔举行。会徽设计以水珠为主体, 代表了韩国是一个被水包围的国度。结合在一起的水珠像燃烧的蓝色火焰, 代表了亚洲蒸蒸日上的景象和人民的紧密与团结, 共迎美好明天的寓意。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届亚运会·首尔·1986”字样。

第十一届亚运会于1990年9月在中国北京举行, 这是亚运会历经40年第一次踏上神州大地。会徽图案中上方是亚奥理事会标志, 下方是雄伟的万里长城组成的“A”字。长城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象征, “A”是英文Asia的缩写, 代表亚洲, 二者的结合, 寓意在中国北京举行的亚洲运动会将成为联合亚洲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长城图案还构成“Ⅺ”字, 表示本届亚运会是第11届。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一届亚运会·北京·1990”字样。

第十二届亚运会于1994年9月30日在日本广岛举行。会徽主体以“H” (广岛英文首字母) 变形而成翅膀的图案, 与太阳标志共同组成了抽象的和平鸽图案。寓意着广岛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希望和平、友谊的共同愿望。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二届亚运会·广岛·1994”字样。

第十三届亚运会于1998年12月6日至20日在泰国曼谷举行, 这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主办过四次亚运会的国度。会徽是从应征的181件设计图稿中挑选出来的, 很具泰国民族特色:主体为泰国尖顶佛塔, 表明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度, 且设计和第九届亚运会有异曲同工之处, 就是中间也形成了一个“A”字, 既代表亚洲 (Asia) 又表示运动员 (Athletes) , 上方衬托着光芒四射的太阳标志, 代表亚洲人民亲如一家。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三届亚运会·曼谷·1998”字样。

第十四届亚运会于2002年9月29日至10月14日在韩国釜山举行, 这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届亚运会。会徽的图案由象征主办地韩国和釜山的太极图案和大海的蓝色波涛为主题。太极表现的是阴阳相协调的亚洲圈的精神文化, 向外延伸的波涛体现了亚洲人民进取向上、不畏挑战的气概和抱负。相互啮合的图案采用了韩国传统建筑中瓦的形状, 象征着牝瓦和牡瓦。充满动感的两股力量在中央啮合旋转的画面形象地表现了亚洲人的理念以及超越国境的团结力量。会徽右下方是英文“第十四届亚运会·釜山·2002”字样。

第十五届亚运会于2006年12月1日至15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会徽富有卡塔尔地理特色, 设计者为安萨利。由于地处阿拉伯地区, 所以本届多哈亚运会会徽抓住了“阿拉伯半岛的精髓”, 勾勒出了主办城市的环境, 凸显其地理自然风貌。主体是一面飘扬的卡塔尔国旗, 而与上方的太阳标志联系在一起同看, 便是一名奔跑着的运动员形象, 代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此外, 会徽的颜色符合卡塔尔当地民俗, 黄色代表沙漠中的月牙状沙丘, 蓝色代表阿拉伯湾平静的碧海, 而太阳则取自于亚奥理事会的标志, 代表亚运会精神, 即亚洲人民亲如一家。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五届亚运会·多哈·2006”字样。

第十六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举行。会徽的设计以柔美上升的线条, 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 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 在灵动、飘逸中不失稳重, 象征着亚运会的圣火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 也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 四条跑道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而且,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羊”是吉祥之物, 能给人带来幸运。此外, 取“羊”的创意, 不但有领头羊, 引领亚洲之意, 也同时寓意着广州人民将以最美好的姿态迎接2010年亚运会, 将把最美好的东西献给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会徽下方是英文“第十六届亚运会·广州·2010”字样。

3 结语

会徽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 都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它是社会文化和社会意识的组合体。历届亚运会的会徽都是东道主宣传亚运会最具权威性的形象标志, 异彩纷呈、别具匠心的会徽设计构思层出不穷。在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 亚运会会徽的设计已经形成了它自己的传统。如今, 每届亚运会都会有不同的会徽, 但所有会徽都有太阳图案, 然后再衬之以反映东道国和主办城市特点或民族风俗的图案。它是亚运申办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缩影, 是一种体育精神的艺术表现。同时, 亚运会会徽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存, 理应得到更进一步地发掘和弘扬。

摘要:文章阐述了亚运会会徽的起源和发展, 认为亚运会会徽是东道主宣传亚运会最具权威性的形象标志, 其设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同时, 亚运会会徽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遗存, 理应得到更进一步地发掘和弘扬。

关键词:亚运会会徽,起源,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厚.中外体育徽章图志[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9, 1.

[2]韩伟锋.奥运会吉祥物的起源和发展[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2006, 2.

[3]韩伟锋, 钱宇, 杨丽萍.奥运会会徽的起源和发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1.

[4]岳琳.奥运会会徽设计的流变[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 2.

亚运会会徽 篇2

里约奥组委表示,里约奥运会的会徽体现了里约的特色和这座城市多样的文化,展示了热情友好的里约人和这座美丽的上帝之城。会徽设计基于四个理念——富有感召力的力量性、和谐的多样性、丰富的自然性和奥林匹克精神。

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会徽由橙色、绿色和蓝色组成,图案由三个抽象的.人体构成,手臂相连,舞姿曼妙,组成了里约著名的面包山形象。

里约2016奥运会会徽是集体创作的结果。整体理念来源于一种简单但同时又鼓舞人心的创意:使里约热内卢成为一座与众不同的城市,使奥运会成为一项伟大比赛的核心因素都是人,

奥运会会徽中文化元素的探析 篇3

会徽是宣传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不同时期、不同举办国会设计出不同含义的奥运会会徽,为了突出举办国奥运会文化精神,在会徽的设计上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元素展现。从历届现代奥运会会徽的设计上可以看出,会徽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特别含义的图形符号;第二部分是举办时间和举办地字样;第三部分是象征奥林匹克运动的奥林匹克五环。现代奥林匹克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而为了更好的推广奥林匹克运动,现代奥运会不同以古代奥运会的最大之处在于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地不仅仅限制在一个地方,可以由世界各地方申请举办。通过历届奥运会会徽可以发现的共同点是都包含一定的文化元素——世界性元素和本土化元素,其中世界性元素主要包括奥运五环、蕴含奥运精神的图案;而其本土化元素,则是体现着举办城市的东道国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标志。从现代奥运会徽发展来看,如何透过简单的符号既让各国的本土文化得以展示和传播,又促使世界各国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值得我们关注。

2 奥运会徽中文化元素所突出的奥运文化精神

2 . 1 世界性元素中的文化内涵

“世界性”可以理解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整体化趋势。而会徽中的世界性元素是奥林匹克运动的象征,主要以传达奥运精神、表达对和平的含义。通过历届会徽看世界性的元素:(1)象征全球人民团结在一起的五环:从蒙特利尔奥运会会徽中可以看出设计者巧妙的将主体部分的五环与代表蒙特利尔的“M”字融合在一起。(2)代表和平友爱的橄榄枝: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主题“奥运发源”,设计橄榄枝象征着和平,传达出雅典对全世界的包容性。(3)象征竞技精神的跑道:如1956年的墨尔本奥运会会徽的整体形状就是一个田径跑道。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徽设计也巧妙的体现出跑道,漩涡状的蓝、红、黄条纹中间用白色隔开,象征着跑道和竞技的特征。(4)代表奥运理想的火炬: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会徽突出火炬的造型,强调了通过体育,消除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隔阂,增加全世界人民的友谊。

2 . 2 本土化元素中的文化内涵

“本土化”可以理解为上的独特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认同感。而本土化是与民族性息息相关的。我们可以从历届奥运会会徽的设计看出代表“本土化”的文化元素,而这些文化元素在一定程度上突出既要表现举办地特色又要彰显一定的文化含义。

2.2.1 地标建筑

1948年伦敦奥运会会徽由一会大楼的钟楼为主体,突出了举办城市;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会徽一眼就可以看出悉尼歌剧院;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会徽用两条交汇的跑道用简单的弧线勾勒出一栋“斯大林风格”的前苏联标志性建筑,建筑最上方的五角星象征着前苏联强大的国力政治色彩。这届奥运会徽的设计包含一定的政治蕴含。

2.2.2 城徽国旗

如1960年罗马奥运会会徽采用了罗马城徽的标志。古罗马城徽代表着王权的威严和力量,蕴含了弘扬民族文化。而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会徽以凸现浓厚的政治色彩为主体,可以看出会徽上醒目的日本国旗太阳图案,昭示着日本想借奥运会的机遇重新振兴国家的心情。

2.2.3 抽象文化符号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主体部分是由蓝色一点和黄色、红色两个弯曲线条组成了一个人的运动形态,象征着太阳、生命、大海,展现出地中海国家自由浪漫、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中国印,非常清晰的看出中国传统文化,设计者将中国书法和体育结合在一起。图案充分将“北京”、“中国”、“人文传统”、“现代运动”包蕴在其中,主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出奥林匹克运动会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再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徽的主体是举办时间“2012”的变体,充分表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这届奥运会主题——用奥运精神激励每个人。这届的会徽还有一个创新之处在于会徽的颜色有四种,分别是粉色、橙色、蓝色和绿色,可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使用不同颜色的会徽,通过这样极具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表现方式,突出了英国多元、丰厚的文化内涵。

3 奥运会会徽文化元素发展的必然趋势

3 . 1 现代奥运的国际化趋势——世界性元素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是以“恢复古代奥运会”为名义而重建的一个现代社会文化现象,它继承了古代奥运会的一些传统,继续使用“奥林匹克”的名称,维持“奥林匹亚”的每四年一个周期,吸收、发扬公平竞争、勇于拼搏、身心全面发展的传统奥运思想。但需要强调的是现代奥运会不是古代奥运会的复制,它的世界性可以从现代奥运会和古代奥运会的区别中体现出来。

(1)从奥运会举办地点来看:古代奥运会一直都在希腊举办,而现代奥运会对所有的国家开放,在世界各地轮流举办。

(2)从比赛项目来看:《奥林匹克宪章》中明确规定,列入奥运会比赛项目的运动大项要求是“只有在至少75个国家和4个大洲的男子中以及在至少40个国家和3个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才可列入夏季奥运会”;“只有在至少25个国家和3个大洲广泛开展的运动,才可列入冬季奥运会。”这就要求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必须是得到许多国家与地区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说明现代奥林匹克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

(3)从参赛数量来看:1896年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只有希腊、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等13个国家参加。1980年参加莫斯科奥运会的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有80个,而到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参赛国和地区增加到197个,2012年伦敦奥运会有204个国家和地区出席本届奥运会。古代奥运会只有希腊一个国家参加,当时的奥运会规模与今天的奥运会相差甚远。今天,任何国家和地区只要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承认,遵守《奥林匹克宪章》都可以参加奥运会。所以在表现奥运会的会徽中,需要具有世界性的元素加入,这象征这全球热爱的体育的人们相聚在一起。

3 . 2 现代奥运会的个性化趋势——本土化元素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不同的语言习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通的价值信仰以及不同的生存环境,而这种文化差异又极具有代表性,也正是这种特殊性让奥运会增添了风采,不同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奥运会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平台。现代奥运会在世界不同地方举办的主旨就是希望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互相沟通,增加友谊,而作为东道主国家更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让世界人民介绍自己。所以对于会徽的设计而言,所面临的文化上的个性化使得设计形式跳出标准化的模式,让每届奥运会徽各具特色。

从文化层面看,本土化的文化具有民族性,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传承、积累下来的,是维系本国民族内部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而正是地域文化的个性化也让世界文化大舞台变得多样化,只有迎合了民族的文化和民族心理的设计才能受大众市场欢迎。因此,由于各民族本身的经济和文化独特面的存在,使得区域文化的特色和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仍将存在下去,会徽中的本土化元素是符合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3 . 3 世界性元素和本土化元素融合的发展趋势

正式奥运会这个大舞台,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奥运会会徽在设计上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更简洁的让各国人民所认识。不同的国家文化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下来,不同的环境养育出不同的人民,而奥林匹克的宗旨是让全世界人民团结在一起,这就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工业革命大大扩展了世界各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各国交往日益密切,迫切需要以各种沟通手段来加强国际间的相互了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而出现的。

作为时代产物的现代奥运会,所具有多种的体育功能和社会价值,其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体育的范畴,涉及到当代世界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化、艺术和新闻媒介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奥运会本身即是世界性与本土化的统一体。奥林匹克运动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体育文化景观,并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愉悦人们的身心。这就更需要会徽的发展趋势是现代奥运精神与本土文化的互动、重组、融合、发展的过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4 结论

第30届伦敦奥运会会徽含义 篇4

会徽对“2012”四个数字进行变形,不同斜块组合成一个不规则图形。会徽总共有粉色、蓝色、绿色和橙色四种颜色供选择。与往届奥运会不同,伦敦奥运会和伦敦残奥会将使用同一个会徽。会徽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和对所有人参与奥运会的鼓励,不仅是作为观众、志愿者,而且包括文化等更多方面。伦敦奥运会将是每个人的奥运会,是每个人的“2012”。该会徽是一个创意性很强的标识,它抓住了伦敦二○一二年奥运会的核心理念,即通过体育运动和奥运价值激励全世界的青年人。

“2012”四个数字形状并不规则,其实这些不规则的形状有章可循,几乎都带有中国字“之”字的韵味,这使整个图案看似松散却有非常强烈的结构感。此外,这样的结构使得会徽看起来非常奔放、现代,给人阳刚的感觉,使得这个动感十足的会徽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相契合。

会徽象征着“活力、现代与灵活,反映了一个崭新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再处于静止状态,而是用新技术和新媒体网络武装起来工作”。

会徽设计还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它没有站在自己国家文化的基础之上,而是抛弃了英国古代文化,没有米字旗、没有工业文明„„基于世界的观点以及流行文化角度,体现了对现代文化的诉求和包容性。“你可以说它是英国的,也可以说是美国的,可以说是任何国家、任何人的。”

会徽很卡通,把数字变形后形成了会徽,简洁而有力度。但它最大的亮点是奥运会和残奥会“共享”了一个会徽,极具人性化,体现了平等的精神,“残奥会与奥运会是一样的。”

亚运会会徽 篇5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语篇日益凸显多模态化,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了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胡壮麟指出,在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1]。李战子说:“图像时态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视多模态,也不应该认为它比单一模式的话语低下而置之不理。”[2]Kress提出,所有模态都具有表达意义的潜势[3]。

第16届亚洲运动会在我国广州举行,此届亚运会会徽以柔美上升的线条,构成了一个造型酷似火炬的五羊外形轮廓,构图以抽象和具象相合,在灵动中不失稳重,象征着亚运会的火炬熊熊燃烧、永不熄灭,既体现了广州的城市象征,又表达了广州人民的美好愿望,还表现了运动会应有的动感。

本文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以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运用视觉语法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进而解读图像作为一种社会符号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且揭示图像和文字的表意功能。

2. 理论背景

2.1 多模态话语的普遍性

话语的多模态并非是一个新现象,而是人们一直以来在实践甚至理论研究中总是趋向于关注一种模式而忽略其他模式,例如,朱永生认为话语分析基本上局限在语言本身,即只注重语言系统和语义结构本身及其社会文化和心理认知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诸如图像、声音、颜色、动漫等其他意义表现形式[4]。图像建构的意义,以及只有通过两种模式共同作用才能表达的意义就被置于边缘地带或者完全被忽略。实际上,各种符号模式也参与意义表达,只是它们属于意义构建的不同层次。例如,“一图抵千言”的俗语就侧重单独图像意义的构建,新闻报道中文字与图片的结合则强调文字与图片的互补性。“语言使用,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不可避免地由多种交际模态构建”[5],所以,“所有的文本都是多模式的”[6]。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随着数字、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

2.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社会符号学理论基础

首先提出“多模态话语”的是克瑞斯和赖文。理论基础是韩礼德系统语法功能中的相关理论。韩礼德在其《功能语法介绍》一书中主张语言是社会符号系统,提出了三大元功能,即表示概念意义的概念功能,表示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和说话人对说话内容态度的人际功能,以及表示语篇构建意义的语篇功能。因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社会符号学基础即是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Hodge和克瑞斯归纳出用以指导阐释多模态话语两个理论前提,并进一步强调社会符号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强调符号的动态表意功能[7]。由此可见,社会符号学为理解视觉化语篇提供了一个总的描述的语法。

2.3 视觉语法

克瑞斯和赖文基本接受了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观点,并且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理论。克瑞斯和赖文指出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是一个符号系统,每种模态(文字、图像、声音)在语篇中作为独立的部分存在并产生意义;所有的模态系统组合,作为一个整体产生语篇意义[6]。克瑞斯和赖文在韩礼德三大元功能基础上,主张图像的社会符号性,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有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陈述’。”[6]他们将韩礼德的语法功能延伸到图像分析,建立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为中心的视觉语法理论框架,与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一一对应。

克瑞斯和赖文在《阅读图像》(1996)一书中全面建立的视觉语法(Visual Grammar)为图像分析构建了理论框架。

3. 第16届亚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3.1 会徽的图像解读

第16届亚运会会徽可以看作是一个由图像、文字、颜色构成的多模态语篇。整个语篇由意象、文字、颜色构成,以红色为主要基调,黄色和黑色搭配而成。意象的创作来自“五羊的传说”,在会徽的意象中“五羊”被设计成四条跑道,又作火焰状,意喻亚运火炬,一直延伸向天空中的太阳。图像下方是“16th Asian Games”和“Guangzhou 2010”,中西合璧;两行文字均采用黑色,但是“Guangzhou 2010”采用粗体汉字字体,突出我国文化底蕴的深厚。

3.2 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3.2.1 再现意义

克瑞斯和赖文认为再现意义包括叙事和概念两大类,其中叙事的再现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的再现包括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李战子[2]指出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表示。叙事再现指图像中参与者被连接起来后对相互做某件事。行动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参与者可以通过尺寸、位置、颜色等判断。克瑞斯和赖文认为概念再现中分类过程是将参与者分为主从的过程;分析过程是分析显性和隐性的过程;象征过程是关于参与者是什么或者意味着什么。

会徽中的主要意象基于广州“五羊的传说”,五只羊演化成了燃烧的火焰,一直伸向天空的太阳,隐含着行动过程的参与者;五只羊又可以理解成四条跑道,一直延伸到世界的尽头,寓意了亚运会的发展将永无止境;火焰、跑道的“目光”投向天空中的太阳,形成了反应过程。在整个图像中,“五只羊”是图像中最突出的参与者,扮演者“主角”,用红黄这种高饱和的颜色填充,强调了五只羊的化身———广州人民将以最热情的态度、最友好的方式传递亚运社火的精神。

3.2.2 互动意义

克瑞斯和赖文认为图像中包含图像的制作者、图像表征的事物、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并提示观看者对所再现的事物应持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有接触、距离、视点和情态四大要素。克瑞斯和赖文将图像的参与者直接看着观看者的过程叫做“索取”,将图像人物的展示叫做“提供”;距离主要包括亲密、非个人、社会距离的展现;通过仰视、俯视、平视等不同视点展现权势;情态与图像的真实度和可信度有关,通过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调谐度、再现、深刻、照明和亮度八大标志反应图像的“现实主义”。

此图像是一幅“提供”类图像,将亚运会的理念通过会徽传递给观看者。这是一幅近景图像,观看者可以清楚看到整幅图像。会徽图像以红色为主色调,文字以黑色为主色调。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红色表示喜庆、热烈等情感;黑色表示庄重、肃穆等意思。使用红和黑这两种高情态的色彩,充分体现了广州人民将以热情的、严肃的、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亚运会的到来。图像下方的两行文字直接告诉观看者此会徽的用意,采用中英文的形式直接说明了亚运会将在中国广州举办,并且突出了亚运会的国际性。舞动的广州体现出亚运会的动感。

3.2.3 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对应功能语法中的语篇意义,克瑞斯和赖文提出了构图意义中的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是通过元素在构图中的放置实现的即空间位置。在克瑞斯和赖文看来,左边的信息是已知的,右边的是新的;上方的是“理想的”,下方的是“真实的”。中心与边缘的差异与文化差异相关。取景指的是是否采用取景手段,用于变现图像元素的有无。显著值指元素吸引观看者注意力的不同程度,通过被放置的前景或者后景,相对尺寸,色调值对比和鲜明度的不同来实现。

“理想的”是指它的信息是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实质,它的信息是最显著的部分;“真实的”是指更特定的信息,如细节等。在广州亚运会会徽中,被再现为火焰、跑道的五羊在图像的上方,象征广州人民奋发向前愿为亚运会作出最大努力;“16th Asian Games”和“Guangzhou 2010”被放置在下方,它提供的信息细致、真实、可信。

4. 结语

数字化时代下的语篇不再以语言为唯一的意义产生方式,各种符号资源(图像、声音、颜色等)都被广泛用于语篇之中,因此,语篇呈现多模态化,对语篇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显得日益必要。本文通过利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视觉语法理论,对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徽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图像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构建意义,意象、文字、颜色等各种符号资源共同产生意义,验证了各种符号资源都是意义产生的源泉。

摘要:随着科技、多媒体、数字化的发展, 语言不再是意义的唯一表现形式, 各种符号资源也成为表意的工具。克瑞斯和赖文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本文利用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视觉语法理论, 对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徽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 从而揭示了图像和文字是如何表现意义的。

关键词: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觉语法,第16届广州亚运会会徽

参考文献

[1]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 (1) :1-10.

[2]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 2003, (5) :1-8.

[3]Kress, G.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al Semiotic[SA].In Sobley, P.ed,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1.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 2007, (5) :82-86.

[5]Scollon, R.&Levine, P.Multimado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SA].In Levine, P.&Scollon, R. (eds)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C].Washington, DC:Ge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4.

[6]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 London:Routledge, 1996.

亚运会会徽 篇6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北京奥运会会徽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语篇世界呈现多模态的趋势。“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1]在多媒体进人话语以前,文本模式占据着话语的主导地位,但在人类进入日趋视觉化动态化的二十一世纪,话语更多的展现出多模态化的特点,表现在图画、动画、声音、图表、颜色、编排等方面[2]。在理论研究方面,从功能语言学发展起来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将其研究视线转移到了图像、动作、声音等的多模态研究上,将单纯的语言社会符号性[3]研究放大到话语的多模态研究。克瑞斯和勒文据此创立了语法框架,用于视觉图像的分析研究,为包括视觉、图像、动作、声音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本文主要综合运用社会符号学与克瑞斯和勒文的多模态话语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北京奥运会会徽图像和会徽释义文字为例,进行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探讨图像作为社会符号和语言作为符号共同作用构成意义的手段和方法。

1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1.1 多模态话语的定义

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文字、声音、形象、动作等多种交流模态来传递信息的语篇[4]。在多模态话语中,语言与其他符号资源共存,共同构建意义。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曾蕾[5]认为“超出文字语言符号以上的多种符号语篇”即为多模态话语。克瑞斯和勒文[6]认为语篇的多模态性是当今世界人们各种交际语篇中的一个重要特征。张德禄认为多模态话语为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7]。

1.2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最适合于研究多模态话语的理论模式,因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研究社会符号学出发,不仅关心语言内部的运作机制,同时还研究语言外部的环境和动因,把话语的意义和功能放在了首要位置。因为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认为话语分析不再局限言语层面,须考虑到多种符号资源,对话语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韩礼德和哈桑[8]认为社会符号学为意识形态或学科的概念视角。从该视角需要阐明的内容有社会结构的符号性和社会成员建构社会符号的语言过程。社会符号学为理解视觉化语篇提供了一个总的描述的语法。语法在功能语言学看来不再是决定对错的形式规则,而是制造意义的源泉,是一种特定模式中元素间的关系结构或模式间的关系结构。Martin(1992)指出视觉语法系统为形式层面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克瑞斯和勒文的研究中,语法包括视觉模式,“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6]他们将图像看做社会符号,在此基础上将韩礼德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思想延伸到视觉模式,创建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用于视觉图像的分析和描述。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所谓的模态(视觉的、姿态的、动作的),像语言一样,在社会使用过程中形成社会资源的模态[6],所以符号资源都具有社会意义。因此,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下的社会符号学与克瑞斯和勒文创建的视觉语法相结合可以用于多模态话语中图像、动作、声音、视觉等的深度分析和细节描述。

2 社会符号学视角下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及文字释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北京奥运会会徽蕴藏丰富的文化含义,又称作“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这个会徽表达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将中国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体育运动特征结合起来,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这一设计,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的神韵。鲜红的色彩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热情气氛;寓意丰富的图形,形如一个“京”字,表达了举办地的名称;也像一个冲向终点的运动员,体现了冲刺极限、创造辉煌的奥林匹克精神;又似一个载歌载舞中的人,表达了13亿中国人民对于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憧憬和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表达了中国人民希望向全世界展示一个全新中国、全新北京的形象,希冀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充分体现奥运精神极致的强烈愿望。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及会徽释义的文字说明即构成一个多模态文本。

2.1 会徽的图像分析

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由意象、文字和数字组成。形似汉字书法“京”的会徽图案位于图像的上方,采用中国书法篆刻中的阴刻手法,以红色印章为色调,富有生命活力,突出中国元素,增添积极、向上、热情、舞动的动感和意韵,抒发了中国人民张开双手迎接全世界的热情,同时传达出努力举办一场出众、完满的奥运会的信心。这些构成图像的意象部分,鲜活了舞动的北京,舞动的运动的中国印形象。夸张的身体比例和肢体位置,舒展的笔画和简捷的构图,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热情与豪迈,奔放的舞姿则充分预示着北京城的未来。映入人们视觉的是,一个满怀热情和希望、富有激情和活力的舞者,正在向给予他欢呼的人欢呼。他除了舞出了人们的热情,还舞出了奥运会“更快、更高、更强”的理念。英文文字“Beijing 2008”以黑色加粗的书法体出现,延续了“京”字那舞动的风姿。“京”字传达出的意象与正下方的中国书法字体“Beijing 2008”遥相呼应,浑然一体,渗透了中国书法元素,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凸显了中国特色。

1)图像的再现意义

与功能语法的概念意义向对应,克瑞斯和勒文[6]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并将再现意义分为叙事的和概念的。叙事的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及言语和心理过程;概念的包括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在图片中,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形成矢量。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1]动作者体现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即为发出矢量的参与者,且在整个图像中通常显得最为突出。“这可以从尺寸、构图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对比、色彩饱和度或显著性、聚焦程度,以及‘心理凸现程度’等方面来判断。”[1]在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的意象中,中国汉字“京”字图形用独特的中国汉字形式展现举办国家,表明举办城市,又隐含着行动过程的动作者。“京”字是奥运会徽史上第一次引入汉字字形。汉字表意性强,是象征性的符号体系。“京”字的一笔一画充满着对生活的烘托和对生命的隐喻。若把北京奥运会会徽看做“人”形画,“京”字的塑造便堪称东方绘画表现手法的杰出运用。东方绘画与西方的写实方法不同,其在空间上表现为简单传神、灵活多变,虚拟和省略是其常见手法。正是这虚拟和省略给观者留下了无限想象的自由空间。除展现东方绘画手法外,“中国印?舞动的北京”还融合了中国书法、印章、舞蹈等现代艺术观念。她表达了人们要表达的理念,也寄托着人们将要赋予她的理想,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奥林匹克运动视觉形象史上的一座艺术丰碑。

2)图像的互动意义

与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相对应,图像在多模态话语中表现为互动意义。“具体的说,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的制作者、图像所表征的事物和图像的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9]互动意义的实现需要四要素,即接触、社会距离、态度和情态。因多媒体的广泛传播和应用,多模态的图片可以与观者密切接触,图片与观者之间社会距离变得只手可触,观者随之产生的态度也变得更为及时和客观。而情态“作为互动意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我们对关注的世界所做出的陈述的真实度和可信度,其体现资源在图像中非常丰富。同在功能语言学中一样,情态被归纳为高、中、低三类。”[9]而克瑞斯和勒文[6]也从八个视觉标记探讨了情态量值的高低,即色彩饱和度、色彩区分度、色彩调和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等。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以红色为主色调,白色相称,英文文字以黑色为主色调,奥运五环的红绿黑橙蓝为调和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热烈、喜庆、庄严、热情等情感,素有中国色之称。“京”字图形的主色红色即凸显出丰富的中国文化特色,且红色也是历届奥运会徽标所倾向使用的颜色。高饱和度的红传达出生命、激情、喜庆、庄严、欢乐、大气,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热烈愉悦的情感意义,具有高情态。低饱和度的白色穿插其间,柔和了高亮的红色,体现出一种生命的动感。这两种具有高低情态的色彩加在一起,整体协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热烈而不失沉稳,极具视觉冲击力和远视性,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表达出中国人民希望举办一届真诚、热情、激情、向上的属于世界大家庭齐欢共舞的奥运会的强烈愿望。

3)图像的构图意义

与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相对应的是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构图意义有三种资源:信息值、取景和显著性。信息值体现在元素在构图中放置的位置。元素在整体中的角色取决于它是被放置在左边还是右边,中间还是边缘,或者图片空间的上方还是下方。克瑞斯和勒文认为,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信息值,往往上方凸显的信息值要略优于下方。当一些元素呈上下方的位置关系时,置于上方的元素体现的是“理想”值,而置于下方的元素体现的是“真实”值。“理想”值指该元素是信息的理想化的或概括性的实质,因此是信息最显著的部分。“真实”值指更特定或更实际的细节信息,往往更为详细。在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中,红底白字具有阴刻效果的“京”字图形出现在图像的最上方,象征北京奥运会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和奥运会的“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体现的是“理想”值;英文字母“Beijing”及数字“2008”出现在图像的中部,奥运五环标志出现在图像的正下方,意即通过北京2008年奥运会,世界人民能实现上述奥运精神,从而显现出世界多元文化和谐融合的意境,传达出的信息值是“真实”值,给人可感、可信之感。取景是指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实际分割框架的线条割断或连接图像中的元素[1],这就使得元素呈现出不同的前景、远景。在克瑞斯和勒文看来,元素在图像中程度不同的位置、背景、尺寸、色彩、鲜明度也不同程度地影响观者的注意力。显著性即为上述因素在吸引观者注意力时体现出的不同显现程度。在北京奥运会徽标图像中,“京”字图形的意象几乎占整个图像面积的二分之一,并用红色这种高饱和度的色彩做背景,因而显著性非常强。“京”字图形下方,黑色英文字母“Beijing”及数字“2008”全部采用中国书法体写成,一方面与上方的意向在中国文化方面形成一致,互相呼应;另一方面,黑色与红色形成非常鲜明的色调值对比,色彩鲜明。上下方的布置非常巧妙地使意象、文字和数字构成一个整体多模态的语篇,尽显中国文化之特色,传达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宾朋及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理念和追求。

2.2 会徽的文字说明分析

会徽分上中下三个部分,主体为上部大红底色的白色“京”字图形,约占整个会徽的3/5。“京”字形状酷似汉字的“文”字,取意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整个“京”字图形为一个向前奔跑,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京”字图形下是黑色的英文“Beijing 2008”字样,其下是奥运五环标志。北京奥运会会徽分别由形象独特的图形、英文的“北京”和2008年以及奥运五环组成,它是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文字说明的分析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即区分其是识别式还是被识别式。识别式关系过程包括“以为形”,“意寓”,“状似”,“抽象”,“表达”等能够明显提示信息的关键词汇。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释义的文字说明全部为识别式关系过程,且全部采用陈述语气,提供了可供观者获取的足够的信息,且言简意赅。被识别者指的是整个文字意在表达出的主题或对象,结合以上文字说明看,被识别者只有“会徽”和“‘京’字图形”两个,同时也是各小句的标记,小句的其余部分为被识别者。综合以上分析来看,整段文字共享一个主题——奥运会会徽,但小句的主位安排有所不同。第一小句与最后一小句以“会徽”为主位,中间的几个小句以“‘京’字图形”为主位。这样的文字说明突出了北京奥运会会徽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和奥运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

3 结束语

本文简述多媒体时代越发凸显的多模态话语特征,以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理论为理论框架,以北京2008奥运会会徽标的图像及文字说明为例,将功能语法的概念、人际和语篇意义与图像的再现、互动和构图意义相结合,深入探讨图像和文字作为社会符号在多模态话语语篇中如何相互作用,成功表意。此会徽采用中国汉字“京”字书法图形传达了生动的再现意义,采用高情态的红色色调构建了丰富的互动意义,采用“京”字书法图形在上、英文“Beijing”和数字“2008”居中,奥运五环标志位于底部的编排方式形象地表达了构图意义。会徽的图像意义与文字说明的意义相互作用,产生合力,共同表达北京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和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积极理念。

参考文献

[1]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2]成文,田海龙.多模式话语的社会实践性[J].语言学研究,2006(8):141-147.

[3]Halliday M A 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4]O'Toole M.The L 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5]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42-48.

[6]Kress G,van Leeuwen 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7]Halliday M A K,Hasan R.Language,Context,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UP,1989.

[8]张德禄.多模态话语理论与现代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2009(4).

[9]Halliday M A K.An Int 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上一篇: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下一篇:NBA的魔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