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医药学院

2024-09-19

湖北医药学院(共4篇)

湖北医药学院 篇1

长期以来,湖北医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立足点,注重加强专业内容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为适应医药卫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开始招收药学专业四年制本科生,并设立中药制药方向。2009年,药学专业成为湖北省品牌专业建设项目。到2011年药学院成立,学校投入一千余万,对药学院软、硬件全面升级,药学专业(中药制药方向)便进入了快车道。近五年来先后成为了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人才项目,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级建设项目,建设成了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校级重点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等等。目前,该专业办学定位准确,服务面向明确,在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及教学管理方面具有特色,培养出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本文将从如何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等四个方面介绍我校药学院在专业综合改革方面采取的措施,以此抛砖引玉,希望推动药学相关专业的综合改革。

1“双师型”师资队伍

1.1 专业带头人

应选择学历职称高、实践技能水平高、教学学术水平高、师德高的“四高”教师为本专业带头人。定期派遣专业带头人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问交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建立激励机制,明确目标责任,促进专业带头人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搭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研发中心,激励专业带头人确定以武当中药品种为主要研究方向;聘请美国休斯敦大学、香港大学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专业兼职教授,帮传带本校专业带头人快速成长。聘请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Ming Hu为外籍院长,为学科建设把脉。经过5年的建设,校内45岁以下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20%,有企业实践经验教师比例达80%,形成一支70人左右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具备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2 企业教授的培训与聘用

聘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实践教学、指导学生科研和论文撰写等教学活动。学校、企业的授课教师进行双向培训,企业人员到学校主要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每期不少于1周;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实践能力培养,每期不少于1个月。定期召开由校企双方参加的教学研讨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提高技能,以科研引导教学的目标。

1.3 本科生导师制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出一批具有潜质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1,2,3,4,5]。我校采用双导师,即学业导师和职业导师的机制。新生入校即建立与其对接的“导师制”,给予其生活、学习和职业生涯上的指导。最初2年在校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学生重点完成对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暑假和寒假期间强化专业技能,结合市场需求及学校现有实验室条件精确定位方向;将学科带头人的科研成果转化或者企业的特色技术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加课题研究。后期1年的实践学习中,实训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内的导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药学实际,深入到中药产品的研发、生产、设计、营销和管理等环节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实施本科导师制,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团队精神,使学生在教学计划和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构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特长。

2 全面升华实践教学,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建立由“认知教育、实践训练、联合培养、企业创业”四个阶段构成的“四年校企实践合作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6,7,8]。实行早期实践、连续实践、多次实践和多时实践,建设省属一流的专业实验室、实训室、实践基地和科研平台,加强实验技术人员培养,选派高水平教师带教实验,激励学生开展自选性、协作性试验,努力使学生达到“四能”,即能识药、能验药、能制药、能研药。

2.1按照“一体两翼,两个结合,三个环节,四年不断线”的原则强化实践教学

“一体两翼”是指以构建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和专业见习实习为主体、以课外科技创新和综合社会实践为两翼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两个结合”指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三个环节”指见习环节、实习环节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训练,见表1;“四年不断线”指从大一开始到大四,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不中断。在整个实践锻炼过程中,始终强调创新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计算机与外语应用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技术经济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之比达到4∶1∶1。

注:“-”表示无数据

2.2 省级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专业途径的必要途径,通过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可显著提升教学效果[9,10]。我校以校内省级重点实验室“武当特色中药研究实验室”“武当山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药新制剂研究开发”“药物分析”三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和“中药药理(肿瘤)研究”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以及“湖北医药学院中药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系列科研平台作为培养产业人才的开放实验室,完善管理办法,优化运行机制。把企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和教师的科研方向作为学生设计性、自选性、综合性实验选题的主要依据,目前通过导师的实验指导,学生完成的设计性、自选性、综合性实验达到总实验项目数的50%。逐步完善企业的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014年中药制药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完成了我校和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和制药工程两大专业600余名学生的见习、毕业实习教学任务。此外,在校内建设药物研究所、药用植物标本馆和百草园,以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密切与九州通、湖北天圣清大制药有限公司、湖北神龙本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湖北天圣康迪制药有限公司、十堰神农医药科技园有限公司等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项目合作单位合作,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产学研合作为纽带,全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多项重大成果取得突破,达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目的。

3 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应用学导启发式、问题探究式、小组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注意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坚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结合课程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

3.1 开放式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

积极推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开放教学资源。通过成立“小神农科研小组”、药用植物盆景和中医药文化进课堂、药用植物野外采集、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中药制药专业的认知和兴趣。在开放《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的辅导体系和标本馆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建设专业课和特色课程的辅导体系;将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五门特色课程安排到企业生产车间和野外药用植物采集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广泛开展技能比赛、科研设计大赛、专业趣味活动等,使学生能在比中学、学中乐,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3.2 课程与教材建设

按照“厚基础、强能力”的总体要求,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计上,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等四类课程的学时比例达到2.0∶2.9∶2.4∶0.5;必修课、选修课、实践课学时之比达到4∶1∶1;建成专业课程自学辅导体系(参考书、题库、教学光盘等)。建设3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公开出版3本以上特色教材,编制实验实训教材讲义5本[11]。特色课程模块为校企联合或与其他学科协同开发。课程以实训教学为主,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养殖、栽培、植保、饮片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具体课程包括:①湖北省中药资源开发现状,主要介绍湖北省中药资源分布、资源种类、开发应用前景及开发现状。②鄂西北中药资源开发,主要介绍鄂西北(神农架、武当山地区)特色中药资源与开发,神农架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特色、资源分布、特色资源和开发应用现状。结合鄂西北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产业建设,建立鄂西北特色中药资源(房陵丹参、柴胡等)GAP基地。③湖北省中药资源文化,以神农医药文化、李时珍医药文化和鄂西北生态文化为主线,介绍湖北省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文化,提高学生对湖北省中药资源文化的认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和中药资源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能力。④湖北省及鄂西北中药饮片生产及标准研究概况,主要讲授湖北省及鄂西北中药饮片生产现状、生产工艺改革、饮片质量标准研究及应用现状。⑤中药制剂实用技术,包括“半仿生提取法(SBE)、大孔树脂吸附法及膜分离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中药传统制剂、丸剂、膏剂”“滴丸、分散片、固体分散体、微囊等制剂的制备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软胶囊制剂技术”以及“中药注射剂、粉针剂制剂技术”等几个板块。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中药制剂理论和实用技术。

3.3 开展以问题为主导大教学(PBL)

借鉴药剂学教研室PBL教学的经验,在中药制药专业课中推进PBL教学,对开展PBL教学的教师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12]。我院药剂学学科自2003年开始探索以问题为主导大教学,探讨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范围。经过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数届学生的反馈总结出了PBL教学法在本科药学教育中的优势与不足,研究了PBL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表明PBL教学模式在大学三到四年级的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更适用、专业课比基础课更适用、实践实习课程较适用。我校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在中药制药专业的大部分专业课程中开展了PBL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正对药学专业学生终身学习的特点,教学改革中大力缩减课堂授课学时,扩大学生自学空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馆、实训室、自主学习中心、图书馆、百草园等,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积极开展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鼓励学生主动和教师进行互动,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制订相应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4“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3,14,15,16,17]。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一种新型的“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2”是指人才培养分别在学校和企业两大板块进行,“3”是指培养过程实现三个方面的结合,即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堂教学与师带徒结合。依据人才层次的应用性、知识和能力的专业性、人才类型的技能性、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等方面特点,构建了“见习-企业实践实训-校企研发中心基本功训练和专项实训-企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渐进式实践体系。校内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操相衔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大力改革课内理论教学的形式,采用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边讲边练、专业实训与校外实习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形成理论学习与基本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增加部分专业特色实践课时,如在校企共同开发的课程、企业核心文化、人文素养等。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校中药制药专业毕业生已经在各个企业茁壮成长,学生就业率一直在省内同等专业前茅。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希望大家能够借鉴:首先,学生的发展问题,中药制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希望学生为当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做贡献,但是很多学生想继续考研深造,结果大部分学生选择深造而与用人单位解约,这给学校和企业带来了很多问题;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科研技能、操作技术等问题,出现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因为实践技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成就感;再次,培养计划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建设的企业特色课程模块补充实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化技术解决中药生产过程中的中药材养殖、栽培、饮片加工炮制、中药制剂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能力,但是目前由于资金和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课程开发进展缓慢。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和分析,针对性解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的问题,深化专业建设改革、实现校企合作,探究实践新模式、有效评估,完善质量考核机制,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分析,才能够促进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的提高,让教学管理模式趋于合理[18,19,20]。

湖北医药学院 篇2

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

2006年11月湖北·十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郧阳医学院深入开展“我与祖国共奋

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

“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是团中央学校部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开展的“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是青年大学生发现身边榜样、重新认识同龄人生存状态和价值追求的主题教育,也是青年大学生教育自己、启发自己、鼓舞自己自我教育活动。它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榜样,从而进一步服务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按照团中央《关于开展首届“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的通知》要求,对此项活动我们进行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在学校领导、各相关部门,特别是市内有关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此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全达到了预期目的。我校地处鄂西北偏远山区,信息交通较为不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但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没有被经济困难所吓倒,演绎了一曲曲感人的自强之歌,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虽然优越,但仍坚持以自己的能力,通过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的同学,以及那些学习基础较差但从不甘于落后仍锲而不舍追求胜利的同学,更是令人敬佩。这些郧医的自强之星们,秉承着郧医老一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优

良传统,为郧医的奋起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次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正值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同学们参与踊跃、表现出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第一阶段的评选中,在全国众多参加活动的高校中我校排名第八。第二阶段,我校优秀学生代表王芬同学入围。此次活动,激发了郧医学子刻苦学习、力争上游的进取斗志,进一步凝聚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厚德济世,励学育人”的郧医精神。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本次自强之星评选活动,校领导和各部门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校长黄铁柱、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肖波等经常过问活动的开展情况。肖书记还亲自给各相关部门打电话要求给予必要的支持。学工部、宣传部、团委、图书馆和后勤集团等部门及各学院对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校团委组织制定了活动方案,并以学校名义发文(郧医学字[2006]2号)下发全校组织实施。整个活动过程,同学们积极参与、教职工热情支持,活动范围大、参加人数多、活动效果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十堰电视台、《十堰日报》和《十堰晚报》对活动进行了跟踪报道,《十堰晚报》还对我校评出的十名自强之星(王芬、汤祥军、刘天义、韩艳梅、)进行了专版连续报道,在校内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校报、宣传海报等媒介广泛宣传本次自强之星评选活动的主题和宗旨。通过大力宣传,使同学们认识到了此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热情,保证了各学院深入全

面理解本次“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的主题和重大现实意义。校团委、各分团委及各级学生会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大学生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郧医精神,把此次活动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有机的结合起来,教育广大青年学生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勤于学习,勇于拼搏,甘于奉献,真正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

二、层层落实 注重实效

本次活动从校团委、学生会,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第三临床学院、药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护理学系、药护(国际)学院、专科部继续教育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和各班团支部三个层面由低到高渐次展开,立足基层、面向学院、辐射全校,全校60个团支部都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评选宣传活动。通过各年级各班评选活动的开展,广泛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团员青年发现了自己身边许多勇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困难的自强典型。

围绕自强之星评选活动,各学院还根据各自专业特点,开展了丰富有特色的活动。如第一临床医学院举办了“自强,自立,自新”演讲比赛,公共事业管理学院举办“自强不息”图片展,护理学学院举办了“天使风采、自强魅力”文艺汇演,药护学院开展了“药护之星”评选活动,药检学院组织的自强教育系列活动等。

三、方法得当 措施有力

每年下半年是我校传统的金秋科技文化节,今年科技文化节的主

题是“创新学习、全面发展、亮丽青春、和谐郧医”,我们把文化节和自强之星评选相结合,突出我与祖国共奋进核心主题,以金秋科技文化节为载体,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郧医精神的教育,把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郧医精神结合起来,用郧从无到有、从只有几间土坯房到今天初具规模和影响的区域名校的艰难奋斗历程教育学生,真切感人,得到实效。

邀请海内外校友回校作“成才之路”报告会。先后邀请谭艳博士、王云甫博士、王家宁博士、阮绪芝博士为学生做报告,郧医的青年学生们从这些活跃在医学战线上的领头雁们身上也真切地感受到了“只要自强,就能成功”的正确道路。

活动后期,校团委在全院范围内组织开展学习“郧医自强之星”的活动,号召全院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把“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济世、勤学励人”郧医精神落实到生活、学习、工作之中。各学院积极响应,纷纷召开主题班会、报告会,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郧医自强之星的热潮。

四、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长盛不衰,正是因为对这种精神的传承和坚守。郧阳医学院从一个只有几间土坯平房的简陋学校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规模和水平都足以令人自豪的区域名校,也是靠的这种精神,那就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济世、励学育人”的郧医精神的代代相传。我们说,自强是一种坚持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的精神,是一

种战胜自我懦弱的驱动力量,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进取心态。一个自强的人首先应是一个勇敢面对现实的人,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一个不断憧憬未来的人;一个自强的人,是既懂得对自己负责,又懂得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负责的人;一个自强的人,是一个既懂得尊重自己,又懂得尊重他人、自信开放与他人合作的人。

举办“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旨在进一步弘扬郧医精神,培养和提高我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本次活动乘教育部本科评估的东风,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昭示着郧医人一种朝气蓬勃、奋发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是学校素质教育成果的大检阅,也是对校园文明程度和精神风貌的大检阅。我院将认真总结本次活动的经验,力争使下一届我校“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再放新歌、再出精品。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我们深深感受到,团中央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是切中时代脉搏、切合青年学生特点的意义十分重大的好活动。作为团员青年集中、出思想、出知识、出文化的高校,我们一定要更加注重青年的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心理素质的培养,按照上级团组织的要求,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更加积极的热情,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引领团员、深入教育学生、热情服务青年。

郧阳医学院团委

湖北医药学院 篇3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体育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体育如何顺应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如何从“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理念出发,发挥体育教育的整体功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已是摆在每一位体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1 现状分析

1.1 师资结构基本合理

近几年通过引进与培养,现有体育专职教师18名,教辅人员1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名,中级职称的教师10名,初级职称的教师3名,40岁以下教师基本达到硕士化。

1.2 课程目标和任务基本实现

目前体育教研室主要承担校本部、药护学院公共体育基础课、体育专项课和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教师年均工作量约达600学时。教学中采用“二段式”的教学模式,一年级开设以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兴趣为主的基础课,以田径径赛、篮球、排球、武术为主要内容;二年级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开设以掌握技术为主的专项课,内容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

1.3 基本营造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一年一度的校春、冬季田径运动会和三大球联赛(篮球、足球、排球)深受学生喜爱,参与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各个项目的综合成绩也在稳步提升。近几年我校代表队先后参加了全省大学生田径、武术、乒乓球、“五人制”足球等项目的比赛,其中“五人制”足球近三年取得第三、第二、第五的优异成绩。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课程结构不健全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部分。体育的功能性及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特点,决定了体育教育需要教学、群体、竞赛协同发展。目前我校单一体育课教学体制的局限性无法实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

2.2 课程内容特色不鲜明

内容的安排没能针对医学生特点、没有突出地方特色,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目前的内容安排没能结合医学院校的培养方向,现代人们的防御疾病的意识不断增强,医学生必需掌握为社区人们提供健身理疗的方法。

2.3 课外活动制度不完善

校内各单项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分工职责不明细,没有形成规模、体系和制度。学校性的竞技项目没有总的计划和目标,缺少经费等基本保障,校外等比赛基本无法运行。

2.4 教师精力不够

体育教师因教学任务太重(近几年平均周学时达成10次以上),无力承担课外活动的组织与训练工作。

3 改革思路

3.1 统一认识、明确责任

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由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高度统一和协调安排才能实现。体育教师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积极投深于课外活动组织与训练中去。学校体育最高管理机构应明确学校体育发展计划及阶段性计划,按年度制定全校性的体育活动计划,统筹安排、监督体育、学工等部门的落实。学校性的各项体育竞赛活动主要应由体育部门负责落实(校级竞赛代表学校最高水平,对群众起着示范作用,必须具备高质量,高水平,要按既定的规程,竞赛规则运行),一般性的(院级)体育活动,具有随机性,普遍性,应由体育部门参与指导、学工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各学院自主实行。

3.2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3.2.1 优化课程体系

落实《纲要》的精神,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步骤的将课外体育锻炼、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大)体育课程结构,将体育课内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课外训练与组织指导纳入课程管理。

3.2.2 改变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的内容安排,一要坚持项目的多样性与基本项目并存的统一关系。不断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是课程内容要求,内容的多样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之一,但内容过多就会显得华而不实,故应坚持一些基本性的内容不变,如校传统田径项目(被称为现代运动之父的田径项目,一时间在“快乐体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中学及高校已从教学内容中删除),结合我校的实际,应保持下来,并有所发展,突出一些简单易学,锻炼价值高的内容,如中长跑项目(中长跑及游泳被誉为有氧运动之最,又是提倡的户外运动项目),把难度大的如跳高等项目定为选修课中的素质拓展项目。坚持发展篮球、排球、足球,乒羽等群众基础好的项目。二是根据医学生的特点,推出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点的内容,如形体操、有氧操、武当武术,太极等。三是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制定运动处方,使学生在处方的指导下制定训练计划,并具备指导自己与他人健身的能力。四是规定学生必需达标的项目,并形成制度。

3.2.3 转变教学模式

真正实现体育教育创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基础。近几年来,虽然我校也尝试应用了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如:“小集团”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思考式学习法,以及交互式、提问式等学习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体育课堂沉闷、缺少生气和练习积极性不高等不利局面,发挥不出体育课的育人潜力。所以,今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模式,以鼓励、激励教改政策为导向,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一些有创意的教学模式。一是实施分层教学,即在优化课堂教学分组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采用分层次教学,每班按学生的不同层次,分成二组、三组,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学练方法。二是采用开放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即率先在有条件的乒乓球、羽毛球、形体健身等专项课上启用俱乐部式模式。

3.2.4 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目前我校根据最终一次的测验分数进行的终结性评价必须进行改进。一是理论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既考察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考察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二是过程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由师生共同参与、既考虑大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和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考虑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性而进行的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四部分:理论部分(占20%):笔试。试题由专项试题库随机抽取产生;专项技术部分(占50%):由各专项教师进行技评和达标的定性、定量考核;体质测试(占30%):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各专项课教师每学期测试一次;学习态度(±5分):包括课堂表现和参加竞赛等,由专项教师酌情评定。

3.3 加大群体活动开展力度,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对完成学校的教育目标,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举办各级、各类的校内和校际体育比赛,可以给教师、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观赏体育竞赛、参加体育竞赛的机会,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从而起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好大型运动会。进一步发挥校春、冬季运动会对课堂教学的示范作用、载体作用,分步骤的把各专项教学项目纳入全校性的比赛项目,把学校性的运动会向多样化,多层次的方向发展,并制度化,形成以校级带院级、以院级带班级的梯队模式。二是积极参与、认真指导学校工会、学工处(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开展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各单项活动的组织可采用(以院系或以专项分类的)教师负责制,指导和依托学生自主的层层组织、管理与落实。三是积极组织专项运动队、认真抓好训练与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体教结合的战略思想,加快校运动队建设步伐,以竞技体育为突破口,以创“品牌”体育为思路,以扩大学校影响,以学校体育与学校整体共同发展为理念,发展二、三个群众基础好的项目,达到本地区的领先水平,打造一、二个特色项目,达到国内知晓,省内闻名的先进水平,以点带面,提高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3.4 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

全民健身计划明确指出:“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我校位于偏僻山区湖北省十堰市,当地经济和文化发展还相对落后,体育设施和体育场地十分不足,市民健身需求受到极大限制。今后我校体育活动场所将在保证正常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也为社区群众提供一定的活动场所,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积极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推广普及大众体育项目,指导组织群众进行体育活动,提高群众体育质量,拓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广度与深度,使学校体育职能得到进一步延伸。提供健身娱乐指导、服务社会是高校体育应尽的义务随着余暇时间和节假日的增多,休闲逐步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可以运用其专业知识、信息和设施,为社会提供健身、锻炼和娱乐的指导、咨询和服务。

3.5 以科研促教学,构建一支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

高校师资队伍是高级智力密集的领域,教师的素质要求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健康体育教学改革进程的主要方面,今后将有计划的健全体制,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带动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制定优惠政策、加强对在岗教师的再教育,通过脱产、半脱产、业余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体育发展的前沿和趋势,掌握最新的科研方法手段,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通过人才引进,内部挖掘,逐步建立一只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强的课程师资队伍。有计划、分步骤的使目前单一型教师结构逐渐向“三型”方向转变。

4 保障措施

4.1 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加强宣传,提高各部门和广大教师对课外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把课外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二级学院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校体育工作委员会在体育活动开展中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作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负责制定全校体育工作目标,年度计划和发展计划,各二级学院领导小组根据学校要求负责制定本单位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4.2 加大投入,改善条件

妥善解决体育课外组织训练的经费来源,把体育教师课外训练计入工作量。学校性的竞赛活动与训练由学校统一划拨经费,经费可分专项经费和折算后的学时经费,各二级学院活动与指导的经费,应有二级学院自行解决。同时,要加快大型体育场馆和游泳馆的建设步伐,大型体育场馆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动交流中心,是对外交流提高学校公众形象的平台,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服务地方、服务社区的高校场馆建设举措,更是实现课程目标,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承接各项省级、市级体育竞赛的基础条件。

4.3 完善制度,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体育群体活动的组织和训练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群体活动,把群体活动取得的成效纳入岗位聘任教学工作考核、奖励范畴,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修订完善“校体育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校级“群体活动开展管理办法”、“课外教学工作量考核管理办法”、“体育教学奖励条例”等系列制度,加大各类体育教学奖励的额度,充分调动广大体育教师参加群体活动的积极性。

摘要:本文从分析湖北医药学院体育教育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今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及措施。

关键词:体育教育,主要问题,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吴燕丹.转型期高师公共体育教育之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1).

[2]曹东.高师体育课课程设置初探[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3).

湖北医药学院 篇4

湖北医药学院2012年教学研究项目指南

本指南的研究内容涉及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大方向,不是具体的项目名称。申请人可在本指南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申报项目。

一、重大项目

1、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参见教高【2012】7号文件)

2、面向农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参见教高【2012】7号文件)

3、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课程整合(如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等)的研究与实践

二、重点项目

1、医学院校非直属附属医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3、临床见习教学管理研究

4、医学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路径研究

5、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标准研究

6、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7、全科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8、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9、医学生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模式研究

10、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研究三、一般项目

(一)医学教育管理

1、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模式与合作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3、教学档案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院校招生、实习、就业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5、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6、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兼顾毕业实习、考研与就业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省属医学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省属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3、省属医学院校留学生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4、省属医学院校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课程体系改革

1、医学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医药院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3、医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院校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一致性的研究与实践

5、医学院校有关的综合课程、交叉课程和边缘课程改进研究

6、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指导教材(或手册)的构建与编写研究

7、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

8、各专业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9、教材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1、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与调控的研究与实践

2、传习性教学方法、自主性教学方法、研究性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

3、模拟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4、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研究

5、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五)实践能力培养

1、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生医患交流与沟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4、医学生临床实践中法律意识的培养

5、实验室开放管理研究

6、临床教学中的循证医学教育的实施方式研究

7、医学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体制的研究与实践

8、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研究

9、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

10、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评估模式探索

(六)执业培训和医学继续教育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2、继续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3、医学继续教育网络教学的建设与应用

4、医学远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四、2013教学研究项目征集名称

1、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两翼”实践性教学模式探析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

2、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3、以EAP 为导向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实验与研究

4、关于医学人文讲座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5、医学院校留学生武术教学实践与探索

6、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医药类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湖北医药学院研究为例

7、大学体育分层次教学实验研究

—以湖北医药学院为例

8、湖北医药学院大学生业余竞技体育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

9、学术英语(EAP)教学模式探索

上一篇:项目土建工程分包管理下一篇:花园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