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2024-07-29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共12篇)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1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中等专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 是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在学习本课程的时候要注意理解基本原理, 掌握基本方法, 多做练习切忌死记硬背, 同时应根据学生上课反馈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都需要从对方那里得到反馈信息, 以便做好“教”与“学”的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以知识为媒介的交流过程, 是按照教学大纲, 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演示教材,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环节,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大部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较低, 再加上建筑力学这门课理论性强, 内容抽象, 公式繁多, 因此很多学生深感这门课程难学, 甚至称之为“天书”。

《建筑力学》理论性强, 内容缺乏趣味性, 采取统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为适应教育改革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教师必须从更新教育理念入手, 以学生为本, 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 为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技能的建筑业所需要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上好第一堂课。

学生对建筑工程了解甚少, 又缺乏工程实践知识, 不知道这门课程与他们的专业有什么联系, 也不知学习这门课程有什么用处, 只听说难学, 挂科率高。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上好第一堂课, 因为第一堂课每位学生都对该课程和授课教师存好奇心。第一堂课讲解的好坏将决定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 以及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要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讲好绪论。通过绪论, 学生了解建筑力学课程研究的对象、内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制作课件时可采用结构示意图的形式,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大概的了解。教师要对学生所学专业有所了解, 向学生重点介绍《建筑力学》对后续主要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意识到学好这门课程对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性, 从心底重视这门课程, 从而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浓厚兴趣。

其次, 详细介绍本校学生参加省和全国竞赛所取得的成绩, 让学生认识到中职生能学好力学课程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最后, 教师要注意个人素质。上课要有精气神, 语言要清楚、规范, 尽可能生动形象, 眼睛要注视学生, 和学生有心灵的沟通, 从而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认同, 从而喜欢教师的所教课程。

二、学生通过反馈强化正确, 改正错误, 找出差距, 促进努力。

国内外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包括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在实际中应用的成效、解答课题的正确与错误、学习成绩的好坏等, 均可激发其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这表明,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需要看到对自己学习结果的反馈, 不知道学习结果的学习是无效的学习, 它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实施常质教育的今天, 如果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 利用所学的力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 无疑会反过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馈最好是及时反馈而不是延时反馈。因为及时的反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较深, 可以利用学生留下的记忆表象, 加深记忆, 强化正确;同时纠正错误, 防止错误认识, 从而形成正确认识。

三、以多媒体技术为辅的现代化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是集文字、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和音频于一体, 通过计算机经过数字加工处理, 将音像技术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高新技术。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中, 有着巨大的优越性:激发学生兴趣, 集中注意力, 加深印象, 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利于温故而知新, 增强知识的连贯性;单位时间里提供的信息量大, 以扩大学生的眼界;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时效性, 有利于教与学充分结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逐渐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建筑力学》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其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 从而增加了教和学的难度, 是一门理论性强内容复杂抽象的学科, 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往往存在种种弊端。多媒体引入课堂后,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了教师—计算机—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 学生面对的是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世界。能使学生从简明、生动、有趣的动画中获取知识, 对所学内容产生“难点不难, 疑点不疑”的感觉, 给建筑力学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

四、教师通过反馈掌握情况, 找出差距, 改进教法, 提高质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将知识信息编码,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控制。但教师的“教”总带有主观成分, 而所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 教师必须随时通过反馈信息, 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速率, 突破难点, 做到因材施教。另外, 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也可以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五、少讲理论推导, 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使用结论。

现在, 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已有求职难的趋势, 需要中专毕业生从事设计和科研工作的机会很少, 力学课的学时比以前少了许多, 如果仍然按照以前的教法, 则必然减少做题训练的时间, 影响学生对结论和实用知识的掌握。对中专生没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严密的逻辑性, 应该减少纯理论讲解, 加强解题训练, 在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加深理解。不能像对待普通高中生或本科学生那样, 而应针对中专生培养方向的特殊性而偏重知识的实用性, 不实用的知识学后是会忘记的。

六、重视评教, 自我完善。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教学质量评价, 从他们提出的意见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欠缺并认真思考,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多学习和了解本学科的新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知识的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体验建筑力学知识带来的乐趣, 才能有效地提高建筑力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总之, 建筑力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中专学生的整体素质大不如前, 培养方向主要面向施工一线, 需要的实用技术面广, 学时减少的情况下, 应该不减少课程的内容, 使中专学生尽可能做到见多识广。不求精, 但求广, 这样他们到施工一线才能得心应手地工作。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积累总结经验, 就能不断优化并综合运用教学方法, 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2

摘 要:根据建筑力学的学科特点,针对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严重下滑的现状,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每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了分层教学的做法,对分层教学的实施及评价机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建筑力学; 分层教学; 班内分层

建筑力学是工民建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是学习建筑结构等专业课的基础,它与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有关。为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中采取分层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

一、构建合理机动的层次体系

莱阳市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民建专业学生人数不多,考虑到师资等因素,我们采用的是班内分层形式,即保留行政班不变,在同一班内部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分层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是数学、物理)、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等,经过测试、交谈等调查形式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层次(基础扎实或基础一般,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B层次(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一般,学习较自觉)、c层次(知识基础较差,接受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每一位学生所处的层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层次体系,经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可以升层或降层。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几个环节

1.分层备课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内容、课堂提问、技能训练等,注意层次和梯度的开发。其中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关键,总体来讲,教学没目标要体现以下特点:对C层次要进行扶持,使之完成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对B层次要强化,对知识理解有深度;对A层次要优化,对知识的运用要熟练,注意提升发展空间。教学的最终目标基本统一,但具体要求有所不同。

如对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c层次:①理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②能运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解决简单力系的平衡问题。

B层次:①理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②能熟练运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解决较复杂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

A层次:①理解平面一般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条件;②能熟练运用平面一般力系平衡方程解决复杂平面力系的平衡问题。

2.分层授课

学习建筑力学要理解它的基本原理,掌握它的分析方法,解题是学好建筑力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解题来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教师首先讲授全体同学必须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后,便可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解决不同的问题,教师嗣绕知识点设计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题,几个小题之间分层次,拉开档次,要求C层次解低档题,争取解中档题;B层次学生解中档题,争取解高档题;A层次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解题是分层指导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C层次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3.分层训练

分层训练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建筑力学只有通过多训练才能掌握好,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基础练习,第二层次为简单综合题,第_二层次为综合题。第二、第三两层次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次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次学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4.分层辅导

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科任教师在自习课、课间、晚修时间的辅导应重点加强对C层次学生的个别辅导,采用低起点、小步走的方法,使他们完成必做题,对A层次学生主要是点拨,帮助他们完成综合题,使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5.单元测试分层

每一单元学习完后,教师就应组织一次单元测试,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测试应根据教学大纲和各层次教学目标命题,测试题可以出两套,即A卷和B卷,A卷是基础题,B卷在A卷的基础上增加适量的提高题,A卷供c层次学生使用,B卷供A、B卷层次学生使用,测试完后,教师应及时分析和总结,使全体同学既要看到所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对B、C层次优秀的同学可以考虑升层,各层次不能达标的同学,教师应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达标,若是确有困难的,A、B层次的同学可以考虑降层。

三、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1.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就是评价学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中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所在,评价要以学生个体表现为参照物,即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坚持以表扬激励为主,对学生的不足要宽容。

2.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即对学生的评价是多方位、多形式的综合性评价。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最后考试成绩,也应重视其学习过程,学生的总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测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单元测试等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数的比例可以不同,例如A层次占30分,B层次占40分,C层次占50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的标准不同。对于期末测试的命题与单元测试类似,其区别在于A、B、C三个层次都含有两部分即基础部分和分层部分,基础部分相同,分层部分根据目标要求有所不同,卷面题量一致、总分一致,这样做便于学生成绩的评定。

分层教学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教学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只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一定会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的。

浅谈《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 篇3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之一,它与工程实践结合紧密,但是其概念、原理抽象,难以理解,并且需要一定的数学和物理学的知识作基础,导致很多中职学生对力学产生恐惧心理,学习效果较差。笔者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最终摸索出改革方法,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获取成功体验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得到潜移默化地培养。

一、精选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材料力学部分的教学中,通过精选案例,可以让学生采用个人阅读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和全班交流互动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压杆稳定的问题时,笔者安排学生课前了解2000年10月25日南京电视台演播中心裙楼工地发生的一起重大职工因工伤亡事故;课上结合所学压杆失稳的知识对事故进行原因分析和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支架搭设不合理,引起立杆局部失稳;屋盖下模板支架与周围结构固定与连系不足,加大了顶部晃动。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是:施工组织管理混乱;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混乱;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等。案例分析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掌握了力学知识点,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强调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很强的安全意识,确保工程安全、经济。

二、划分模块,优化重组知识体系,突出教学重点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在对现有的课程进行“辩证的否定”的基础上重组和开发课程。建筑力学的教材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模块,即: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其中,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力的平衡规律,教材体系是按照力系类型,即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空间力系的顺序,分别研究合成与平衡两大主题,显得繁杂,学生不易接受。经过优化重组后,先介紹力和力偶的概念,然后介绍物体的受力分析,再从平面一般力系入手,讨论一般力系的简化、合成与平衡,把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和平面平行力系看成一般力系的特例来处理,最后对空间力系进行定性分析,这样学生思路清晰,重点难点突出,学习效果较好。材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对其中的变形的研究,可以根据学生专业的侧重不同,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不必面面俱到。结构力学模块主要研究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考虑到中职学生没有学习《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以够用为原则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当地进行删减。

三、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化解教学难点

力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利用模型配合进行直观教学,但是模型的能动性较差,往往不能显示物体的受力和变形情况,特别是组合变形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空间想象力,对力的分解、构件的变形和应力的分布较难接受。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文字、图像、声音等进行优化组合,创设力学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而化枯燥为生动,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例如,构件在集中力偶的作用下,可能发生扭转变形也可能发生平面弯曲,这两种情况很多学生搞不清楚,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就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两种变形的受力特点和变形特点,从而有效地化解难点,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又如,组合变形时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分布规律的问题是教学难点。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叠加原理应用的过程一步一步展现出来,学生就能轻松理解和接受。

四、归纳类比,构建立体知识网络,巩固学习成果

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满足职业的需要,我们的力学课程要能够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归纳、演绎和类比,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构建立体知识网络,为今后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具体的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材料力学为例,主要讲授了四种基本变形(即轴向拉伸和压缩、剪切、扭转、平面弯曲),两种组合变形(即斜弯曲、偏心压缩),外加压杆稳定,每一部分都大体遵循以下思路:外力→内力(符号规定、计算方法、内力图)→应力(分布规律、计算公式)或变形→强度、刚度、稳定性(条件及应用、提高的措施)。其中,组合变形的研究紧紧抓住叠加原理进行分析,很好掌握。让学生在以上思路指导下进行复习、回忆,可以有效地地巩固材料力学的学习成果。

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教改过程中,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配合,还需要理论的支撑和各方面的支持。笔者坚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一定能找到符合职教规律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孟宪平.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取向[J].职教通讯,2002,(1).

[2]包素钦.浅谈工程力学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浅谈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4

关键词:反馈,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 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人认为应以“直观教学、讲练结合”的方法, 以“应用为目的, 以掌握、理解概念, 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指导教学, 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这门课程, 以帮助学生克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困难。例如, 力学概念抽象难以理解, 在运用建筑力学基础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时, 难以形成正确的力学概念, 建立相应的力学计算模型等等。在教学过程中, 经过反复摸索, 我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收到教好的效果。

一、把学生接触到的周围事物应用到教学上

教学密切结合实践, 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所涉及的范围, 学生大量的实践是他们接触到周围事物, 力学中的概念和原理都是大量实践和客观事物中概括出来的, 并且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所观察到的典型实例都有相应的力学计算模型, 教学中抓住了这些有用的东西, 为我所用, 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提高梁抗弯强度途径”时, 可通过简单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 我把一根薄木板条两端搁置在桌上视为简支梁, 然后在木板条上放一重物, 发现木板条明显弯曲, 接下来移近桌子使木板条的跨径变小, 再放原来重物, 发现木板条弯曲不明显, 这是为什么呢?让学生带这个问题思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后教师进行讲解合理布置梁的支座, 可以降低弯距最大值, 这样由实验演示引入新课, 并提出课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思维方向, 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一步。

在讲授“轴向拉伸与压缩下的内力计算”时, 我运用了实例导入法和教具演示发讲授新课, 克服了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的困难, 增强直观感性的讯息, 以帮助学生从对杆件轴向拉压变形转入杆件内力的确定, 完成认识的飞跃和知识的递进。

二、例题精选与学生练习有机结合起来

某著名数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专心认真备课的教师能够拿出一个有意义的但又不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发掘问题的各个方面, 使得通过这道题就好象通过一道门户, 把学生引入一个完整的理论领域”, 因此, 教学时教师就要从茫茫题海中发复筛选、精心选择在解题思路和方法上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由知识转化能力上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的题型。选择典型的例题,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地观察和思考同一问题, 把各种知识、解法联系起来形成问题的信息网络, 从中选择最简单的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在讲解典型例题时要强调学生易错的地方, 然后以例题作为生长点, 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与创造性。并通过学生的练习, 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三、加强师生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反馈情况, 改进教法提高质量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将知识信息编码、输出, 同时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控制。但教师的“教”多少总带有主观成份, 而所面对的学生却在不断变化, 教师必须随时通过反馈信息, 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距, 通过改进教学方法, 调整教学速率, 去突破难点, 做到因材施教。“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反馈, 仅凭教师的主观愿望进行“一言谈”。而“启发式”教学法就比较重视学生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反馈, 判断学生对一个力学概念是否理解或理解到怎样的水平:对一个力学问题已思考到怎样的程度, 从而发出或矫正、或强化、或进一步启发、进行下一阶段教学的信息。例如, 在讲解“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力公理”时, 学生对二者的区别不是很清楚, 这时就要适当放慢教学进度, 通过解释, 对错误进行纠正, 同时强化正确认识。当大家都正确理解后, 再进行“二力平衡公理”和“作用与反作用力公理”的应用教学。另外, 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也可以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5

目前学校在教材选择这一方面通常是选择一些通用性较强的材料,缺乏具体性与针对性,且这些资料与教材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符合本学校现阶段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3]。因此,在今后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应优化教材选择,选择与本学校学生相适应的学习材料,以保证教材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除此之外,为了最大程度上保证教材与学生之间的适配性,学校在今后还可以组织建筑力学以及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对教材进行编写,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2.2实现情境教学

在传统课程教学体系下,学生学习通常是依靠教师单方面的知识讲授来实现,而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各项要求,学校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情况来构建课堂教学。在开展建筑力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微课、“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教师可以借助FLASH这一教学软件生成动画,利用这一软件的动画编辑功能,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需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对动画内容进行编辑,而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动画,使得学生可以借助动画来了解高等数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3围绕设计案例开展课堂教学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建筑力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设计案例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建筑力学在建筑工程设计中的有效应用,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并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同时针对不同的任务,具体讲授不同的设计案例,以便于学生能加强理解,在实践中提升个人能力[3]。

2.4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实际体验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建筑观摩、建筑模型实体学习等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视野也会进一步扩大,对于加强学生知识理解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为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结语

综上所述,各个学校在开展相关教学时,应重视课程体系建设,同时结合现代化教育的实际情况优化教学。建筑力学任课教师也需要及时认知到这一方面因素的重要性,从而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奠定有利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珍珍.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改革探讨[J].数码世界,(4):444-445.

[2]高熙贺,吴薇.“六位一体”教学模式在高职《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70-72.

[3]王银梅,张永波,李兵.水利类学科土力学课程综合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6):77-80.

关于高职建筑力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建筑力学 高职 教学

一、 建筑力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

首先大部分高职生由于基础问题对学习建筑力学信心不足,缺乏学习兴趣;其次是对建筑力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建筑力学对后续课程的影响,认为高职生以后主要在施工一线现场工作,力学用处不大,加之课程本身的确有难度,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内容重复、过分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推理论证过程繁琐

力学是一门十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学科,其逻辑推理和论证方法方面也很严谨,力学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也很重视这一点,而忽视“必需、够用”的高职教育原则,忽视了力学作为应用学科的实用价值,力学的重要性没能充分显示出来。教学内容重复,逻辑推理过程和论证方法繁琐。以材料力学中的基本变形为例,每一种变形都是按“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刚度”的计算顺序进行研究。这样的编排使得教学过程单调重复,缺乏新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样,每一种基本变形的应力公式的推导过程也都十分繁琐,既浪费了时间,又冲淡了分析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不容易从总体上把握知识要点,“捡小丢大”。

3.教学方法及手段落后

长期以来,老师们习惯于在“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下授课,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灌输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对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熟悉也不适应,课堂教学讲得过多过细,且缺乏新意,学生没时间思考、回味。此外,课后作业过多也使学生无暇思考,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法有效调动学习力学的兴趣和热情。

4.考核方法、内容及成绩评定刻板陈旧

建筑力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采用闭卷笔试,以一份试卷定学生的优劣。这种传统的“一考定音”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素质。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死记硬背上,而不是对问题的思考上,高职学生本来基础知识就薄弱,自信心不足,在低分面前更容易产生自卑放弃的念头。

二、 提高建筑力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1.理论的计算简图与实际构件的比较

学习的强大动力,来源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建筑力学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很大。其中最大的“拦路虎”莫过于一开始就出现的计算简图。计算简图是建筑力学课程的基础,所有的计算均以计算简图为基础,很多学生都在计算简图的学习中存在困难。

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计算简图与实际构件尽管有一定的差别,但在对实际构件进行简化过程中,其主要特征是一定要保留的,因此,利用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简图,则事半功倍。例如,在讲解静力学公理时,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会感到十分枯燥难懂,要从实践中选取一些具体的构件进行对比教学,如用绳子和铁棍的受拉压来说明把物体设置成刚体的必要性;用直伞和带钩的伞的对比,说明二力平衡公理;用门窗的合页和圆柱铰链进行对比,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圆柱铰链的约束反力为什么是两个方向的。最为有趣的是当讲到集中荷载和均布荷载时,笔者用了人站在水上和躺在水上的区别,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2.实例教学

在课堂上,不仅教师可多找一些有代表性的实例进行现场教学,而且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工程实例,因为只有自己理解的东西才记得最牢固,对知识点的记忆巩固才会大有帮助。例如,讲授材料力学中关于强度、刚度、稳定性问题时,可启发引导学生联想行车吊链、摇臂钻床的刀杆及千斤顶等工程实例;讲到轴向拉压时,鼓励学生联想到拉力器。具体教学时还可以设置一定的疑问,指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从实践中寻找答案,如讲授压杆稳定时,压杆的稳定性是学生十分难理解的。笔者准备了一些未开启的易拉罐,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进行比赛:将易拉罐一个叠一个地垒起来,看谁垒得高。根据比赛出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易拉罐不能一个叠一个地垒起来?再引发学生的思考:是不是强度不够而引起的倒塌?这样的设问可以激起学生兴趣,引发思维,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对比中扮演问题的探索者“角色”,使其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

3.模糊课程界限,建立知识体系,突出专业气息

建筑力学是土建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它为设计出能满足适用、安全、经济要求的结构提供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学习后续专业结构课程的基础,但是我在教学中却发现建筑力学与后续专业结构课程脱节情况严重。例如,我在讲授专业课钢结构时,学生反映说此课程较难,我就说哪里不懂请列到一张纸上,我再重点讲解,但许多同学写的是不是钢结构方面的专业知识,而是钢结构所采用的力学应力公式怎样用,Ix、Iy、Ip、Wx等几何参数怎样求,构件或连接处内力怎样求。砼结构老师也反映出现了类似情况,并且在进行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时,许多学生不会用建筑力学的影响线知识绘制包络图。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讲授建筑力学课程时往往只注重所授课程知识的深度,忽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基本理论在实际结构中的应用,知识的系统性不强;另外传统的力学课程教学主要是靠习题的多次演练来达到掌握基本理论的目的,而习题与后续课程和实际结构联系不紧密,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因此,为了把前、后所学课程形成一条知识链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我们对建筑力学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尝试,具体的是:我们把后续专业结构课如钢结构、砼结构的基本结构知识及课程设计所需进行力学计算的部分融入到建筑力学中,采用逆向思维提出的问题后正向总结归纳的授课方式,如此交融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就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了。虽然补充专业课程知识会使此门课程学时略有增加,但会减轻了结构课程的授课难度且降低了学时,总体算来专业总学时并没增加。

4.常识、实验导入法

这是一种很直观的方法,它是针对所要学习的知识,提出一个或几个与其相关且在日常生活中所熟知的常识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形成悬念,或者用直观实验给学生以启发,使其产生要弄明白原因的欲望,而后进行引导,再进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力对点的矩”一节知识时,教师问:“力的作用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也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平动和转动两种基本形式,力既能改变物体的平动状态,也能改变物体的转动状态,请大家列举力改变物体转动状态的实例。”学生总结了“手开门”“用撬棒撬石块”等实例,然后用实物让学生演示。教师问:“在初中物理中我们学过,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用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去描写,那么,力所产生的转动效果应当怎样去描写呢?这就是本节所要解决的问题。”之后导入新课学习。教师也可以问:“我们从生活中得到这样的体验,用手拔钉子拔不动,但用羊角锤就很容易拔起,这是为什么呢?”实验:取出一块钉着钉子的木板,请一名力气较大的男生来拔,然后请一名瘦小的女生上来,教其使用羊角锤将钉子拔出,全班同学观察,讨论,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新课。

参考文献

[1]陈廷富.建筑力学教学应该立足“双基”注重“双法”[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7):52-531.

[2]包世华.结构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建筑力学》教学方法新论 篇7

现行的《建筑力学》课程涵盖了三部分的内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结构力学, 其范围之广、内容之多、难度之大是其他专业课程难以比拟的。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让学生学好建筑力学是力学教师主要的教学课题。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因此, 在建筑力学教学过程中不应太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及完整性, 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转移到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

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差别较大的特点, 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 又可照顾到学生间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建筑力学》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授法是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的, 以语言 (口头语言和板书) 为主要媒介, 以“传送──接收”为主要模式的一种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口头语言, 将原理、概念、论证及结论中抽象的东西转化成易于理解的知识。由于《建筑力学》课时相对较少, 且大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 因此, 需要用讲授法来讲授力学中的各种方法。讲授之前, 教师首先要备好课, 既要保证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 又要使知识深入浅出, 学生易于理解。在例题的选择上, 尽量使数据简单化, 只要能达到教学目的即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 可结合思考、提问等方法, 使学生的思路跟着教师走。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 学生接收到的教学内容系统性、思想性较强, 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教师也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 实施自己的教学内容, 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讲授法的局限是教师如果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就难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导读法对于高职学生而言, 我们不仅应教会他们学习知识, 还应教会他们如何学习知识。自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因为进入社会后再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教, 社会对高学历的追求又迫使他们继续学习, 多数人会选择以自考的方式来获得高学历,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强的自学能力。因此, 在校学习期间有意识地锻炼学生这种能力也是教师的一种责任。导读法正是为培养这种能力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导读”中的“导”, 指教师的因势利导, 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限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活动方式是“导”而不是“牵”, 是启发、指导, 而不是注入、“填鸭”;“读”, 则指学生的阅读实践, 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活动和能力训练。教师“导”的水平, 决定着学生“读”的质量, 而学生“读”的状况和潜能, 又影响着教师“导”的内容和方式。在《建筑力学》导读内容的选择上, 应选择那些教学大纲要求“了解”或“选学”部分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因为对这部分内容的不理解而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对于土建类专业的学生,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剪切与扭转”、“组合变形”、“影响线”等章节作为导读内容。导读的这种讲课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内容的把握和对学生的引导, 提出的问题要有的放矢, 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思考空间, 问题的答案最好不要能直接在书本上找出。考虑到力学课与其他课程的区别, 每次导读后都需要教师对所“导”内容进行串讲和精讲。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可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缺点是导读的效果受学生自学能力和教师导读水平的限制, 若内容过深则达不到教学要求。

练习法练习法是指通过学生做习题的方式, 加深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对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 教师设计练习应侧重放在把握重点, 突破难点上;对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连贯性强的内容, 宜布置有关开发智力、提高思维力的题目。这样既能保证让学生按时完成练习, 也能让他们在体会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发展智力。练习数量要适当, 难易适度, 让学生能完成。要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机会, 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成就感则是使学习继续下去的动力, 因此, 练习的内容应该由简到难, 联系题型应多样化, 方式应新颖。在设计综合练习题时要有明确的目的, 精选的题目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建筑力学》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计算性较强的课程, 因此适当的练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受课堂时间和授课学时的限制, 练习法教学不宜过多、过长地使用, 最好每章或每两章讲完后, 进行一次综合性的练习。

作业讲评法批改作业时应该全面地考核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 有关概念是否了解清晰、理解是否正确;第二, 方法是否良好, 思路是否方向正确、合乎逻辑;第三, 作业格式、术语、有效数字、单位以及符号书写等是否符合要求;第四, 有没有抄袭作业和作业缺交现象, 学习动机、兴趣及态度等非智力品质表现如何等等。作业讲评主要是发挥助学作用, 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对答案、订正错误, 而是指导学生完善、改进学习方式而采取的补充措施。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新方法运用的建议

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 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 而多媒体教学法则是以各种电教媒体如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片等为标志的一种教学方法。《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增强感性认识, 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 用形象生动、赏心悦目的动画将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缩短学生认知过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屏幕将繁琐的板书内容投影出来, 加大课堂信息量, 有利于提高课堂节奏和教学效率, 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法《建筑力学》课程不同于《数学》等基础课程, 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且工程应用性强。在教学中, 应注重引进工程案例进行讲授, 如讲授压杆稳定时, 引入施工中脚手架设计、现浇混凝土大梁模板支撑系统失稳等案例,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对案例分析很有兴趣, 一旦发现今后工作中的问题能够自己解决, 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积极性, 从而主动去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自学加强对本课程的理解。既可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加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能力。

课程大作业法课程大作业法类似课程设计, 是指利用本门课的综合知识来解决一个综合问题, 以此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如框架梁柱的内力计算, 涵盖了荷载的计算、计算简图的选取、力矩分配法、内力图的绘制方法等知识, 将力学的上、下册内容综合了起来, 为后来建筑结构的学习做了铺垫。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不论何种教学方法, 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同样也有其弊端。讲授法使用不当, 完全有可能陷入“满堂灌”、“满堂问”的“注入式的泥潭”。在讲授法的使用上, 应该扬长避短, 应该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等具体情况进行取舍, 应准确把握适用范围及教学功能。通过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研究, 《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能更加理论联系实际, 使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建筑力学》时, 能够将所学力学原理应用于工程实际, 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对于施工中的各种力学问题, 在课程学习时都有所接触, 可为“零距离”上岗准备必要的力学知识和力学应用能力, 为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摘要:通过对《建筑力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和研究, 结合高职教育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探讨和归纳了属于本门课程所特有的教学方法, 并对《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新方法的运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建筑力学,高职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 (美) R.C.Hibbeler.结构分析[M].毕继红,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3]王长连, 梁艳波.建筑力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王龙.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陕西教育, 2008, (6) .

浅谈《建筑力学》教学改革 篇8

《建筑力学》课程是建筑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加大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对培养实用型的建筑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建筑力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空前的挑战。由于学生是从初中毕业后直接转入的, 针对学生的起点低, 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高, 以及对学习建筑力学课程的不够重视, 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致使学生在实践中对建筑物及构件存在的力学问题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到明显的不足。对于《建筑力学》课程,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通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的不断摸索和总结,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交流教学经验, 试图从我校具体情况入手, 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谈一些体会。

1 教学思想的改革

《建筑力学》是学生进入中专工民建专业后接触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建筑力学》课程学习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其他专业课程 (如《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 的学习。所以在《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 应强化学生的建筑工程概念,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 应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 广泛联系实际工程。如塔式起重机上平衡铁重的确定, 阳台、雨篷的翻转等。使学生通过学习, 认识到力学在实际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以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积极性, 做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 增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性因素及学生素质个体的差异, 决定了建筑力学教材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传统建筑力学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 依据确定的教材编制授课计划的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一些教师因局限于现行教材所强调的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 导致课堂教学是教师一厢情愿的怪现象。故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因材施教, 全面把握教材的内容, 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 大力开发校本教材, 从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来精选与工程实际内容相关的应用计算内容, 补充课外实用知识。例如在讲授“力的三要素”时, 笔者就以工地工人推砖车的实例做为教学案例来讲授和启发,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又如在讲《物体的受力分析》章节时, 笔者先从同学们熟悉的周围简单的物体引入, 如教室的桌子、灯等受力情况来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再引入教室中的建筑构件如柱、梁、楼板等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老师适时给予点拨。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力学的兴趣, 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教学内容改革过程中, 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 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教学, 打破传统建筑力学课堂中“知识本位”的教学。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当有益的, 更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践, 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建筑力学》课程有很强的工程背景, 而现在的中职学生知识水平普遍较低, 对抽象的力学内容认知能力差,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势必满足不了现在的学情, 所造成的后果只能是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学生无法参与到课堂的互动当中, 效果可想而知。因此, 我们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让学生听得懂, 愿意听, 并能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尝试:

(1) 现场教学。充分利用校外的实训基地, 将学生带到工程现场进行直观教学, 让学生学习建筑力学时, 建立起构件、结构、支座等工程的概念。另外, 在进行构件的强度、刚度、压杆的稳定分析时, 也要进行现场教学, 使理论教学贴近工程。增强学生对建筑力学的整体认知, 提高主动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原来课堂上不易表达出来的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以图片、视频、动画演示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着力帮助学生解决力学模型建立的问题。如直梁弯曲在实现中人的肉眼根本无法观测, 而用动画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 将抽象化为形象, 以达到化解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对建筑力学构件受力过程的感性认识。

(3) 案例分析。通过各方面渠道, 收集相关知识点的工程实际案例。通过理论学习, 结合案例分析, 充分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 实现师生课堂互动。

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内容、考核方法不改革, 职业教育改革就无法深入。随着《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解决原有严重制约教学改革的轻过程, 重结果;轻能力, 重分数的考核模式现象势在必行。笔者在考试与成绩考核方面进行以下的初步尝试与探索。

首先, 在试卷内容上主要是难易结合, 要让每位同学在基本知识及案例分析中能够解决基本的工程实际问题, 让学生感觉学有所获, 另外针对层次较高的同学考核一些灵活性大、知识面宽、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的题目。如轴向拉、压杆的强度条件, 给定材料让学生为各构件设计截面尺寸、校核强度、确定许用荷载, 并对该结构存在的问题谈自己的看法。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注重考查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考试真正成为进一步深化学习的重要教学环节, 不再被学生视为沉重的负担。

其次, 在考核方式上, 采用有利于识别学生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方法, 逐步实现学习效果评价主体的多样化。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 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以及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 并加大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在期终考试成绩评定中, 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占60%, 期未考试成绩占4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的考核方法, 这种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也可使学生学习压力适当分散, 并且能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 全方位、多角度 (下转第122页) (上接第115页) 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考核结果表明, 学生成绩明显提高。学生们都认为这种考试方法没有闭卷考试的思想压力, 用不着花大量的时间去死记硬背, 而是把重点放在准备资料、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与能力的提高上, 确实有所收获。几年来的实践证明, 这种考核结果, 实现了考试内容、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信心与动力。使每个学生认识到, 我也能学好力学, 我也可以考及格, 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

职业中专学校《建筑力学》的教学改革, 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要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针对中职学生的现状, 我们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目的, 实现以能力为根本,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S

参考文献

[1]葛若东.建筑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6.

[2]慎铁刚.建筑力学与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6.

[3]包世华, 龙驭球.结构力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7.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初探 篇9

关键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一、引言

当前, 在诸多高职院校中, 建筑力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与专业特色、时代背景和学科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 入学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欠佳;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步伐, 教学观点落后、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且单调;高职建筑力学教材编排不科学、不合理, 适应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这些问题已经开始严重影响高职建筑力学教学的顺利展开, 并对建筑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学习造成不良影响。因此, 笔者认为, 传统的那种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建筑力学教学, 必须加快推进建筑力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并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引入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学生的课堂参与等多种方法策略推进教学改革, 不断提高高职建筑力学教学质量, 增强教学效果。下面就此展开探讨, 以抛砖引玉。

二、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要素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 全国各地的高校在相继推进改革,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普遍存在大规模扩招, 毫无疑问这大大提高了高中的升学率, 但引来了另一个问题:高职院校学生生源素质普遍下降, 而这一问题在普通的高职院校体现得尤其突出, 这源于国民普遍重视重点高等院校、轻视普通高职院校的认知意识, 在这种社会主流意识的作用下, 优秀的学生都进入了名牌院校、重点大学和其他高等学府, 而那些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行为习惯不好、自觉意识不强且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便进入高职院校。许多学生入校后不能及时反省自身问题, 没有信仰和追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浑浑噩噩地过日子。

2. 教师要素问题。

事物问题的形成和产生都不是单方面的, 高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两个主体———学生和教师都存在问题。不少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教师始终抱着传统的较为陈旧的教学理念, 教学观念老化, 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包括教育对象在内的各个教学要素都在发生变化, 始终以传统的一把尺子衡量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时期的学生, 始终采用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不能很好地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不会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果, 教学要求脱离社会现实、脱离具体时代背景、脱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导致学生学习非常吃力, 听不懂、想不明白、理解不深入, 最后失去学习兴趣。

3. 教材要素问题。

当前, 在许多高职院校中, 建筑专业所使用的建筑力学教材基本上都是依据传统的学科建设体系编写的, 普遍存在学科涉及的知识比较零散琐碎, 同时存在知识面涉及过于宽泛等问题, 这常常导致学生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无从下手, 找不到学习该学科的方法。教材过于重视内容的完整性与严谨性, 过于强调对学生解题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 不够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导致许多学生错误地认为建筑力学是学纯理论性的知识, 实际指导作用不大, 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建筑力学的实用性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策略探析

1. 以案例为引导, 注重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通过精选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阅读、小组分析、合作探究和集体交流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不断提高查找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压杆稳定的问题时, 安排学生课前了解某些建筑工地发生的事故, 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 进而结合所学压杆失稳的知识, 有针对性地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与讨论, 分析得出事故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工程实例中掌握力学知识点, 有力地提高学习热情。

2. 优化重组知识体系, 注重解决教学重点。

在改革职业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要对现有的教学状况进行“辩证的否定”, 然后在此基础上, 优化、重组和开发教学实践活动。建筑力学的教材大致可以划分为静力学模块、材料力学模块和结构力学模块三大模块, 静力学模块主要研究力的平衡, 分别研究合成与平衡两个大问题, 显然比较抽象和繁杂, 较难让学生迅速理解和掌握, 对此可以先从基础的力、力偶等基本概念入手, 继而讲解受力分析, 进而讨论一般力系及其简化、合成和平衡等, 这样重点清晰、难点突出, 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加明确, 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多媒体在教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将抽象内容形象直观地进行展现, 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针对建筑力学知识点多、公式多、图形多、图表多的特点, 引入多媒体技术, 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出来, 促使学生可以更加形象、直观和具体地获取有关知识, 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推进建筑力学教学改革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必然选择, 也是实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 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教学方法、措施等多方面整体思考, 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立华, 王有权.高职建筑力学教学改革[J].山西建筑, 2012, (6) .

[2]马海建, 赵萍.建筑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2) .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10

一、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特点

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 虽然力学知识的教学要求低于土木工程专业, 但内容几乎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课程涉及面较广, 三大力学各部分相对独立, 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受到高等数学、建筑材料等相关课程的制约。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方面要求对学生加强基础教育, 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学生知识面, 于是不可避免地造成课时的缩减。淮阴工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总学时为64 (含8学时实验) , 但是, 建筑力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 相反还要增加一些新材料的相关力学内容。而且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还相对较薄弱, 建筑类专业力学教学要求上有着明显的特点, 如果不充分认识这种特点, 采取与土木工程专业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切实际地要求学生的计算能力, 将可能使学生忽略了对于力学概念的掌握和在建筑设计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 探索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合理教学设计尤为必要。

二、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误区

(一) 教学内容囿于课程内容

目前,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教材内容过于集中于力学计算本身, 土木工程专业的印迹过重, 而对于建筑力学与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课程的关系几乎没有涉及到[2]。笔者认为要从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出发, 将建筑力学教学重心转移到为后续课程 (如建筑结构选型) 作准备和铺垫上, 并由此决定教学内容的取舍和轻重。力争做到通过教学达到对复杂的力学概念和理论用较为浅显易懂的生活常识或经验就能阐释。

(二)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建筑学专业的诸多力学教材都是把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教材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材加以删减或精简而成[3], 基本上没有考虑这两个专业学习目标的不同, 甚至几个专业共用同一部建筑力学教材。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 必须掌握一定的力学和结构知识, 才能完成建筑设计工作, 这是成为合格的建筑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学专业学生毕业后, 若干年内都会参加国家注册建筑师执业资格考试, 而其中力学、结构部分一向是难点内容。因此, 建筑力学的教学目标既要满足学生未来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的需要, 又要以培养优秀建筑师为目标。达到一级注册建筑师考试目标是中期职业要求, 而培养优秀建筑师则是更为长远的目标。

(三) 教学方式陈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结合建筑学专业特点进行讲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

建筑力学教师往往注重解题方法和技巧, 追求解题过程和结果的正确性, 而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对力学的基础和要求。最应该做的工作即对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则被忽略了, 不但让学生感觉建筑力学难学难懂, 而且不利于学生对力学规律的认知与掌握。

2. 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

目前, 所有建筑力学教材内容都源自于土木工程专业的三大力学, 要求学生能够技巧性地解题, 重视结构的量化求解, 往往忽略了定性判断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定性分析的能力, 如荷载和约束特性、结构模型的建立、受力与变形、受力与内力分布之间的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力学规律的认识分析能力。

3. 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

由于结构力学模型是现实结构的高度抽象化, 建筑力学教师容易忽视理论模型与实际结构的联系。对于建筑学专业学生而言, 从没有结构力学模型概念到建立这个概念, 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认识。在教学中, 经常发现学生迷惑于理论模型的来源以及简化过程。如果教师不能主动将理论模型与现实世界中的结构对接起来, 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建筑结构的力学认识。

(四) 教学评价一成不变

对土木工程专业而言, 建筑力学相关内容分几个学期学习, 课时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有个循序渐进加深理解的过程。而建筑学专业学生要在短短一个学期内, 在仅有简单的高中力学基础上, 跨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到结构力学内容的学习, 这个要求对学生来说是很高的。并且目前一般高校都过于注重总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4], 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 受时间、形式及内容等诸多因素约束, 尤其是评价结论的功利性, 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 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三、面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一) 优化教学内容, 构建课程新体系

教学内容应围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掌握力学概念和规律为基础, 以强化力学在建筑结构中的实际应用为重点。例如在讲绪论部分时, 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力学科学发展史、科学家传记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 使学生对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阿基米得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 发现杠杆定律和阿基米得定律, 撰写《力学 (机械学) 方法论》等不朽著作;潘索提出力矩的概念, 力系的简化和平衡原理, 解除约束原理, 他的《静力学原理》建立了静力学体系;伐里农提出力矩的概念和方法, 并利用其来解决刚体平衡问题;牛顿、伽利略、欧拉、达朗伯等为运动力学的建立均作出了卓越贡献。尤其是英国伟大科学家牛顿于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了动力学中著名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奠定了力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坚实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对提出相关理论的科学家和理论产生背景的介绍, 可以缩短学生和力学的距离,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在讲到拱结构时, 可以通过列举赵州石拱桥、圣天使石拱桥、哥特式拱劵教堂等著名拱结构, 从这些实际结构中引出拱结构计算简图、力的传递途径以及内力计算方法。进而将三铰拱结构与相应简支梁的内力分量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总结拱结构的特点, 让学生明白拱结构之所以在现代工程中仍被广泛应用, 与其良好的受力性能和合理的结构形式息息相关。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应打破建筑力学由理论力学中静力学部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部分简单组合的课程体系。根据近十年的教学, 笔者认为建筑力学应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静力学;第二部分为将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中有关结构体系分析、基本结构体系的内力计算精编在一起, 避免了内容的重叠;将构件的基本变形、承载能力分析及简单结构变形计算 (含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纳入第三部分;而复杂的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为第四部分。外力分析与内力、应力、强度、变形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静定与超静定结构的区别与联系, 理论计算模型与实际结构工程的穿插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高, 对力学概念和系统理论知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 能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通过优化教材内容, 用64学时就能圆满完成建筑力学的教学任务。

(二) 教学手段立体化

为了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和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须有效地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手段, 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 采取多渠道、立体化授课的方式。例如, 在讲解建筑力学绪论部分时, 利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现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从国内著名建筑到国外著名建筑、从普通民用建筑到标志性建筑的结构构造特点, 阐明建筑力学知识的正确运用是这些建筑成功的原因之一, 从而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不能实现现场实验的情况下, 首先使用仿真实验软件演示实验过程, 同时充分利用数码摄像技术将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的全过程拍摄制成影像, 链接进入电子课件相关的章节, 理论联系实际,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得到了第一手感性材料后, 再经教师启发和讲授,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三) 注重建筑力学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力学计算的目的在于量化荷载或其他外因在特定实体结构中的传递结果, 或者说表征结构中的构件抗拉 (压) 、抗剪及抗弯等性能。将实体结构抽象为特定条件下建筑力学模型必然结构受力特性、荷载传递特性等的制约。比如, 钢支撑、铰支撑与弹性支撑等不同模型在力学机制中的差异, 就刚好反映了荷载传递过程中, 结构不同部分在变形时不同约束机制的差异。力学原理决定了结构计算方法及结构体系的选择, 而力学计算结果的科学性又制约着力学模型的选择。将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简化时, 究竟哪一种力学模型更适合特定的结构, 恰好是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需要着重把握的地方, 应更加注重实体结构向力学模型抽象简化的过程, 而不能囿于力学计算的本身。建筑构造反映了不同建筑材料在共同构成建筑时所蕴涵的由上到下或由内到外的层次性特征。构造层次受建筑材料力学特性的制约, 也影响着力学模型的选择, 在结构力学计算与建筑材料之间发挥着桥梁作用。故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 应注重建筑力学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力学和建筑构造的关系。

(四) 关注建筑力学与现代建筑结构的联系

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发展与力学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北京鸟巢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 、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 的建设, 三峡大坝水力枢纽工程的建设等等都体现了现代力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和现代力学学科的发展紧紧相连。比如现代高层建筑设计, 其设计的关键应是其结构的抗风设计和抗震设计, 这里就涉及到结构振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笔者认为在授课时不必过多阐述复杂的动力学方程的求解, 而应在超静定框架结构部分增加剪切型多维框架仿真振动实验软件以展示多质点多自由度弹性体的静、动态振型反应, 了解框架结构在各种激励作用下的动力响应, 从中引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地震作用力的概念。这些简单的结构振动理论知识可为后续课程 (结构选型) 中多高层结构水平地震力的估算及其作用效应的确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强调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力学概念, 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建筑力学的实验教学部分, 如材料的轴向拉伸与压缩、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等实验,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主动将例题讲解与实际结构结合起来, 尽量作实例分析。比如在讲解“约束和约束反力”这一内容时, 向学生举出在身边处处形成的各种约束并了解其形成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工地、建筑物中去观察实际结构的各种构件间产生的各种约束及特点。借此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 再由具体回到抽象的思维方式。还可以选择由实际结构演化来的例题进行讲解, 在讲解例题前启发学生探索实际结构的简化建模方法。在平时作业中, 除了教材上的必要练习外, 还设置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思考题, 例如要求学生观察周围的结构物, 建立力学模型并尝试分析,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设置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 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筑力学课程的实践性较强, 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 并为其创造实践条件。

(六) 完善教学评价

由于传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功利性, 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 忽视力学规律的认识总结;只重视定量分析, 忽视定性分析;只重视抽象模型分析, 忽视理论与实际结构的联系。为了避免上述误导, 笔者认为应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作业情况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 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 而不是答案本身。传统的期末考试也应不断完善, 考试的重点应放在对基本的力学概念、力学思维和分析方式的理解上。

四、尝试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 各年级的建筑力学期末考试试卷均采取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 各试卷的难度系数基本相同。近四年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

注:考试成绩为试卷卷面成绩。

学生的考试成绩表明, 建筑力学近四年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的改革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 除此之外, 从学生的到课率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看, 学生对建筑力学的学习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学生的建模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

立足于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的新体系的构建, 重新构建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 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改革实践表明, 效果明显。笔者根据淮阴工学院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教学改革的尝试, 提出了几点想法, 旨在抛砖引玉, 以期从事建筑学专业的同人共同讨论, 建立一种适应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建筑力学教学新思路。

摘要: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力学概念相对较薄弱, 而建筑力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 涵盖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的相关内容, 两者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课程教学效果。基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实现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角度, 对建筑学专业建筑力学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设计,课程体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小春, 袁海庆.建筑力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 2008, (3) .

[2]彭苗.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 2009, (6) .

[3]李前程, 安学敏.建筑力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8:1-13.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11

【关键词】建筑力学 项目教学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57-02

建筑力学是一门应用非常广泛的专业学科,是进一步探究其他学科、从事技术性工作的重要基础。建筑力学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学科要求与实际联系极其紧密。掌握这门课程既需要数学和物理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如果学生基础不扎实,建筑力学对于学生来说会显得十分抽象、死板,再加上建筑力学理论性强,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学生学起来会更加难以理解。鉴于这种现象,我们对建筑力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引入项目教学法,尝试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及实际运用能力。

一、项目教学法的内容以及主要特点

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就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程项目作为教学依托,通过将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要点融会贯通,同时增强学科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力学对于工程项目的重要价值。

项目教学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项目作为主轴线,教师作为主要引导,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彻底扭转过去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项目教学法不再以将教师具备的相关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为目的,也不是简单直接地让学生去完成老师部署的任务。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让学生亲自去认识项目、分析项目,并且领会项目的主要目的,达到可以利用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目标。在信息整合、计划设计、选择方案以及实施等过程中,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完成,得到成果是目的但不是根本目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学生完成项目的整体过程。学生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既可以深刻地理解专业知识,还能够掌握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并且体会到项目实践中创新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整个过程还能提高项目分析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而是向学生提供相关咨询或者指导,教师起到引导的作用。

由此可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建筑力学的教学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案和项目设计

建筑力学是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工科类学科的基础,因其学科特点,学生普遍觉得这门学科枯燥、抽象、不易理解。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下,如何科学革新教学方式,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引入项目教学法,使力学教学更易于学生接受,值得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建筑力学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项目教学法通过将建筑力学教学内容用工作项目联系起来,教师同学生一起完成相关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以实际行动为指导方向、实际生产作为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知识构建和技能提高,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对实际工作的体会以及个人能力的提高。建筑力学教学引入项目教学法,可以直接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学生为中心,有效地改变传统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专业知识有效整合起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工作能力、创新意识等。

(二)建筑力学教学中的项目设计。在建筑力学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一方面,项目的合理设计是前提,设计的水平关系到项目教学应用有效与否。项目是专业知识教学的有机载体,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中应覆盖教学任务规定的所有专业知识内容,并且需要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项目设计应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项目设计的最优选择就是来源于实际工程中。对于建筑力学这门学科,因其作为专业基础学科,项目的设计要考虑到两个主要方面:首先,项目设计应考虑工作岗位的要求;其次,项目设计要考虑为后续学科打下基础,满足后续学科的需求。例如,某专业对于建筑力学教学设计了三个项目:两个课内项目和一个课外项目。课内项目为某学校办公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和某工厂厂房框架结构施工图校核,课外项目为某学校宿舍楼结构施工图校核。其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内项目,教师主要起引导和咨询的作用,课外项目由学生自主独立开展。三个教学项目的设计涉及知识点广泛,涵盖了教学大纲要求的所有专业知识点,并且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流程

引入项目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是将有代表性的工作项目转化为教学内容。设计项目教学流程时,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和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一定要经过合理协调,设计可以按照工作项目的逻辑顺序制定教学工作的逻辑顺序。建筑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对具体结构的分析与校核以及如何解决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工作岗位一般是不同的,因此所需知识面也不尽相同。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一定要按照工作岗位的不同,设计各项分任务,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完成。

项目教学法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明确项目目的、设计计划、实施计划、评估与任务归档。下面就建筑力学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进行探讨。

(一)明确项目目的。项目设计开始前,一定要明确项目实施的目的是什么。教学选取的项目一定要具有代表性和合理性,完整的教学项目应该由一系列具有典型性的小任务组成。选取项目前一定要以教学为核心进行调研工作,通过收集建筑相关行业状况的资料,如工作任务的岗位、环境、技能、形式等重要内容,在数量众多的工作任务中筛选出合理、典型的工作任务,并且明确不同岗位对技能的特殊要求,由此确定教学项目。选取项目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保证项目开展过程中能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保证学生能够学习到足够的内容。此外,项目工程量不宜过大,项目时间应适宜,以防止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对开展教学不利。建筑力学的项目设计可以从分析建筑材料、主要结构体系、结构设计、分析校核等几个重要方面取材,合理部署任务。

(二)项目教学计划的设计。建筑力学课程在设计项目时应保证含有一系列典型性的分任务,完整项目所需课时以及分任务课时占比一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并制定出课时表。组织项目开展也需要安排课时,对学生分组、成员搭配、组长选定、分工合作等任务进行明确,另外也需要安排时间进行项目问题集中解决。教师应安排时间进行项目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及时对项目计划进行合理调整,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确保项目教学法的成功。

(三)项目具体实施过程。计划的实施是整个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项目教学法的主要部分。要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咨询作用,要讲解新知识以及知识在项目实施时的应用,专业知识的讲解最好结合简单易懂的实际例子,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应用,最终完成项目。在学生开展项目工作时,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亲自操作为主要方式,信息收集、筛选以及项目的具体实施都应由学生独立完成。要组织各小组定期进行项目交流,教师应根据整体学生的情况,对项目进行科学调整。教师将书面指导交给各个小组,小组独立确定项目具体步骤、安排工作分工。教师一定要认真分析项目情况,对学生进行细心考察,互动交流既要保证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项目完成后进行评估。在项目完成之后,一定要及时进行评估和归档。对项目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估:学生收集项目资料的内容质量、计划设计的可行性、项目完成的质量、学生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等。并且还要考察学生对建筑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应用能力,另外各小组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对小组成员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同时促进各小组进行交流学习,分析各小组团队协作能力。指导教师根据评估结果,纠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且加深学生对该项目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的评估应遵循以下流程:首先各小组进行项目评估,完成自我评估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估,最后总结完成后统一由指导教师进行评分、归档。各小组以及教师应鼓励表现优异的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全体学生的进取心。

四、项目教学法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为了保障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指导教师应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同时善于分析整合,筛选出合适的教学项目,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第二,教学课时是有限的,项目的时间跨度要合适,既要保证课时的有效利用,又要保证学生能够掌握建筑力学专业理论知识。

第三,切记不要形式化教学,应该突出理论结合实践,以项目的进展带动教学任务的完成。另外,应积极引导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实际运用能力。

总之,通过以项目带动教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巩固、在实践中创新。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得到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契机,有利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归纳的能力。既能够保障学生学习建筑力学专业知识的质量,有效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又有利于学生培养与人沟通、团队合作、交流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东岭,蔡小超.《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2(5)

[2]范凌燕.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3]寇立亚.高职建筑类力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4]飞虹.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19)

[5]栾凤艳.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课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2)

【作者简介】习尧青(1983— ),男,湖北咸宁人,广西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力学,建筑力学。

建筑力学课堂教学 篇12

一、正确的学习态度, 一丝不苟的学习进取精神

《建筑力学》这门课在职业中学高一就开始开设, 有的学生看到书中的内容与初中的物理相似, 就感到它是天书干脆放弃;有的学生听说毕业后搞施工不需要力学知识, 干脆不去理它;有的学生说来职校是想混几年拿毕业文凭的……这些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导致教师的力学课教学工作很难进行。面临这些情况, 需要教师能耐心地与学生进行交谈, 并用已在建筑方面取得成就的学兄学姐的成功例子来劝导他们, 教导他们现在已选择这个专业, 就静下心来学习, 多一点知识也为将来适应社会多一点基础。教师在教学中, 应不断以身边的建筑为实例讲述书中的理论知识, 这样学生就会觉得空洞无味的东西变得很实在, 非常陌生的东西变成贴近自身生活如此熟悉的东西。这样, 他们就会对力学产生学习兴趣, 就会觉得这门课程好学, 而且我一定要学会它, 并且我要更深入地懂得它的形成、用途及使用它的限制条件。此时, 他们有了主动学习的态度, 这就为力学课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二、利用实例来讲解书中的理论, 让学生感到浅显易懂

学习《建筑力学》时, 刚刚开始学习的受力图的分析是全书的关键。而受力图的分析主要是去除研究部分的约束, 再加上相应的约束反力。约束反力书中虽讲的较多, 但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仅利用书中的语言来简单地阐述几种约束及约束反力,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就相当于在讲天书, 劳而无获。因此, 教师应改变方法, 应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比如圆柱铰链约束, 可以利用教室里门与门框之间用的铰链连接来作说明。此时的门不能在通过铰链中心轴线的任何一个方向移动, 它仅能绕铰链的中心轴线产生转动, 铰链的中心轴线与门不能移动的方向线构成平面, 平面中可利用两个方向的坐标轴表示, 因此也可将门对铰链的约束反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固定端约束可利用阳台下方的悬挑梁来讲述……这样讲, 学生就会感到浅显易懂, 对学习也会有兴趣, 同时也为讲解后面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知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但不宜采用题海战术

《建筑力学》这门课程大部分是对建筑物中的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 如构件的正应力强度、剪应力强度, 抗拉、压强度……这些内容, 有的时候计算比较简单, 仅需记住一个公式直接套用, 就能达到目的。但有的时候, 需经过很多步骤才能达到目的, 好多学生一看很繁, 懒得动脑筋。看与书中的例题相似, 赶快下手仿照书中的例题进行计算。有的把书中的解题步骤背下来直接套用, 有的学生毫无思路遇到计算题就放到一边……对于这些情况, 教师应引导他们通过哪些步骤进行计算, 并且不走弯路直接达到目的。我在多年的教学中, 常采用的是倒推法。我要求学生不管题目有多难, 请他们先看清条件和最后的问题, 然后用最后的问题思考所用的公式, 再由公式中的未知条件和题目中先有的已知条件推上一个公式。这样依次向上推, 直到最后一个公式中的条件均为已知, 然后从倒推的最后一步开始依次向后计算, 这样就会条理清楚, 准确地求解出所需计算的问题。同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的帮助, 进行举一反三, 让学生能熟练利用倒推的方法来讲述题目的解题思路, 课后再出一些典型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这样, 就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又提高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但是, 教师千万不能搞题海战术, 使学生感到厌烦。对有的学生来说这题目很熟, 拿到手就很快做完, 可是准确率很低, 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四、将书中的知识点连成一个系统, 便于学生记忆

《建筑力学》书中的知识点很破碎, 看上去它们互不关联, 教师如不进行指导, 单一地让学生去记忆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这样会很难也会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 将书中的章节形成一个大框架, 然后逐步进入每一章中的每一节, 每一节中的每一个公式或概念。如果知识点容易混淆, 应将它们列出来并举例说出它们的区别, 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剪切与扭转两个概念, 它们都是由一对平行力作用在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上。不同的是剪切中这两个力的距离很近, 可以忽略;扭转中两个力所在平面与梁的中心轴线垂直, 两力之间的距离不可忽略。我们生活中常用的剪刀是典型的剪切事例, 教师拿块长橡皮在两端加力转动就变为可见的扭转实例。像这样的问题, 力学书中很多, 但教师不应一一列举给学生, 应引导学生去罗列出来,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沈伦序.建筑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债务融资工具下一篇: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