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数据审核

2024-06-28

监测数据审核(精选10篇)

监测数据审核 篇1

摘要:本文提出环境监测数据应从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进行审核,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质量

目前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要不断增长, 及时、高效、可靠地为社会各方提供公正、权威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站的责任和立身之本。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监测分析人员技术水平、监测因子的变异性以及各种干扰因素作用, 造成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准确, 将直接影响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污染纠纷仲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而且对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 也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从大量环境监测数据里剔除异常数据, 及时报出科学、合理准确的结论, 是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 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并且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 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测定同一重复样品的分散程度;可比性表示在环境条件、监测方法、资料表达等可比条件下所获资料的一致程度;完整性表示取得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因此, 系统质量保证是全过程的质量保证。

由于数据审核人员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其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方法也各相不同。研究表明, 在一般的监测数据审核时, 应该围绕着“五性”对监测过程中前后制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一、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审核

样品的代表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 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的特性。其中采样是关键环节, 我们只有采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分析出来的数据才有使用价值和代表性。样品的采集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础。虽然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和准确的分析方法, 但是忽视了采样的科学性、技术性, 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就难以反映被测对象的真实情况。实践证明:缺乏科学性的采样所带来的误差远大于实验室内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在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 若采样人员对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和技术管理不够重视, 责任心不强, 如在废水采样时忽视了工业废水是污染物浓度和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非稳定流体, 没有同步进

□文/张颖杰付国庆

行测流量和采集样品;或随意简化测流程序, 不管排污渠的宽度如何, 只在渠中间用流速仪测一个数据;或用浮标法测流时, 测量的距离和次数均少于规定要求等, 不符合规范的采样必然给监测数据带来较大的误差且不能真正反映样品的代表性。因此审核人员应根据自己负责审核的内容, 把好外场采样的质量关, 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 数据的代表性具体还体现在“时空”代表性上。负责室内审核的人员应着重审核原始环境样品采样记录是否全面, 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做好样品采集时周围环境的偶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记录, 水文、气象等特征的描述以及污染源监测采样点位置, 生产工况、排污周期、取样方法的记录;检查是否有企业法人代表的签名。如果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 如某污染物排放浓度较以往高等情况, 都应首先通过采样记录详细分析原因, 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审核

在保证样品完整性的同时,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应审核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 方法的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对象的要求。若方法选择不当, 监测数据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不同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 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法、规范要求, 与其对应的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目标也各不相同。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 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采样时间、监测项目设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 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 特别是工业废水中不同行业的必测项目是否齐全;采样时其他辅助参数的监测项目等是否完整。

三、监测数据精密性、准确性的审核

当按规定采集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样品传输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时, 为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 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控制测试质量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其中, 精密度和准确度是衡量实验室内测定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在审核这两项指标时除了要确保所用仪器的精度外, 还要特别注意每批样品的测试是否有按技术规范要求, 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及密码样平行分析等。检查样品平行测量值是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其精密度是否达到方法给定的室内标准差的要求;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量值是否尽可能地与真值接近, 回收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此外, 除了审核分析过程的精密性、准确性之外, 还应审核相应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 如校准曲线、检出限和空白实验值。在环境样品分析中, 有很多待测组分的浓度水平系衡量范畴, 且常与空白实验值处于同一数量级, 引入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 空白实验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 将直接影响所选定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实验的精密度。我们只有全面审核环境监测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容,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 (合理性) 的审核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合理性) 分析包含时空分布合理性分析、污染物排放规律合理性分析、监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合理性分析, 以及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可比性分析, 还包含标准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的范围很广, 且专业性很强, 不仅要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颁布分析标准, 还要运用各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浓度变化范围等知识, 才能对比各种物质间的关系, 对异常值进行合理分析。由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及各组分相互关系和实际情况存在必然联系, 某些要素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 对一定的样品, 各监测指标之间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在地表水监测中, 阴阳离子平衡, p H影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 CODcr>BOD5, 同一水样的BOD5浓度高, 则CODcr浓度必然高, 但反过来CODcr浓度高, BOD5浓度未必高, CODcr浓度高, 水中溶解氧必然低, 反过来溶解氧浓度高, CODcr浓度未必低, TN>NO3-N、NH3-N、NO2-N三者之和等, 反之为异常;这种变化特点在审核中要加以注意;利用类同监测对象的环境统计资料作类比分析, 两个工厂产品相

1、强度缺陷。

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空心砖重要的材性指标, 直接影响到墙体结构的可靠性, 是关系砌体结构质量的重要参数。其主要表现是强度波动较大, 强度偏低。产生原因是: (1) 加强混凝土拌和料中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严同, 工艺条件相似, 其污染物性质、成分、排污状况大致都在一个范围波动, 准确掌握其中一个工厂的污染源监测数据, 对另一个工厂的排污监测数据的审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其他环境要素, 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在环境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应结合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 如对于较长河流当其穿越降水量小和地表径流小的干旱地区时, 水中的溶解性固体总量一般大于其在降水量大和地表径流大的湿润地区。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主要以“五性”进行审核之外, 还应注重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审核。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 样品测量结果的

提要近年来, 用得最多的非黏土墙体材料是混凝土空心砖, 混凝土空心砖质量和施工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影响混凝土空心砖产品质量问题及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以加大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的推广应用力度。

关键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用普通混凝土空心砖代替普通黏土砖作为墙体材料, 不仅提高了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 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能源, 保护了环境。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黏土类墙体材料越来越多地被非黏土类墙体材料所替代。近年来用得最多的非黏土墙体材料是混凝土空心砖, 该产品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 以沙子、碎石为主要集料, 加水搅拌、成型、养护制成的一种多排孔的混凝土砖。它的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百年基业, 由于存在原材料、设备及生产管理影响等问题, 普通混凝土空心砖质量存在诸多问题, 再加上不规范施工上墙, 导致产生诸多问题。

一、普通混凝土空心砖产品质量本身的因素

3、防治措施:

(1) 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校验, 减少计量误差, 芯模具的产量有效数字位数不仅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值大小, 而且表示测量结果的准确度。监测数据有效数字位数是环境监测中测试记录、运算和最后测量结果报告的一个最基本内容。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统一的、正确的规定方法对数据的有效位数进行取舍和运算, 将使监测结果发生偏差, 没有可比性。如重量分析过程中, 把称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少记一位或多记一位数, 就会人为地把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加强监测数据审核, 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审核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 熟悉环境监测技术

格按照《混凝土多孔砖》JC943-2004行业标准选用水泥, 使用不低于32.5号的水泥, 使用符合GB175-1999的硅酸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能混合使用;废水泥浆不能作为胶凝材料代替水泥使用。当水泥有变化时, 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水灰比, 使配合比既能满足强度要求, 也能满足施工用和易性要求; (2) 满足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同准确的计量有密切关系。即使是袋装水泥也应先拆袋倒入计量斗, 经过称量后再倒入搅拌机。所以, 对于这方面工作, 除了要保证计量设备准确无误外, 还应派专职、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3) 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进行生产, 机械设备应经常维修保养, 机械设备处于一种正常的标准状态, 是使混凝土砖产品质量得到根本保证的前提。

2、尺寸、外形偏差缺陷。即混凝土砖外形尺寸长、宽、高和超出行业标准规定的允许差异范围, 如短碎砖、缺棱掉角、裂缝、孔洞率明显偏小等现象。产生原因: (1) 目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生产用模具为铁模具, 模具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磨损变形, 导致产品尺寸偏差增大、孔洞率下降、碎砖增多; (2) 成型时加料不均匀, 配合比不准, 养护制度不合理, 砂石含泥量较大等极易造成混凝土多孔砖表面裂纹等缺陷; (3) 从生产线移到养护堆场过程中振动过大, 产生碰撞破损; (4) 对成品不文明装卸, 产生断碎砖。

3、防治措施: (1) 选择技术管理严格、上规模、质量可靠的企业产品。产品养护期, 春、夏、秋季必须在一个月以上, 冬季还应延长。目的是除了产品强度必须达到要求外, 砌块的收缩在厂里可以完成大半, 减少上墙后的收缩。200厚的墙应用双排孔砌块, 240厚的墙应用三排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 发扬敬业精神, 增强正确执行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 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审核, 保证数据审核的质量, 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限额约120~150万块, 使模具外形尺寸及刚度变形处于一种标准状态, 同时对达到使用寿命次数的模具进行更换; (2)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特别是砂、石含泥量控制。通过实践对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砂、石级配及混凝土和易性条件下, 尽量使搅拌时间和振捣时间延长一些, 同时加强混凝土养护条件的改善; (3) 规范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

二、影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施工质量的因素

1、产生现象: (1) 墙面呈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开关的开裂; (2) 墙体渗漏。

2、产生原因: (1) 放松对混凝土多孔砖的质量检验, 使一些以次充好的空心砖应用到工程中; (2) 现场管理不严, 对多孔砖施工重视不够; (3) 不按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是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4) 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砌体的碳化收缩和基础沉降等原因, 引起建筑砌块墙体的位移, 砌体收缩被抑制时, 墙体就会逐渐产生拉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超过砌体和砂浆间的粘结强度或超过水平灰缝的抗剪强度, 墙体就会产生裂缝, 进而造成墙面渗水。

普通混凝土空心砖质量与施工控制

□文/张东强1余龙娥2赵晓燕3樊春阳4

参考文献

[1]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8.

[2]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 (试题集)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12.

监测数据审核 篇2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转批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8号),为确保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监测数据(以下简称“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是指环保部门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进行监督考核,确定其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在正常运行状态下所提供的实时监测数据,即为通过有效性审核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第三条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验收合格后,其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在一定时段内认定为有效数据。

日常运行监督考核合格后至下次运行监督考核,该时段内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提供的监测数据认定为有效数据。

验收不合格、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或不能正常运行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不得提供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第四条 有效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是国控企业计算主要污染物排放数量和确定达标排放的依据,是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总量考核、监督执法、排污申报核定等工作的基础。

第五条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由市(地)级环境保护部门(以下简称“市级责任环保部门”)负责。其中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的火电厂(包括热电联产电厂)的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由省级环境保护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责任环保部门”)负责。

第二章 企业责任

第六条 国控企业废气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1个小时自动采样一次,废水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2个小时自动采样一次,并整小时实时传输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国控企业对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的正常运行负责。

第七条 国控企业依据《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 355-2007)和《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日常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台账。

第八条 国控企业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要求对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进行巡检、维护保养、定期校准和校验,对异常和缺失数据按规范进行标识和补充。

第九条 在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不正常或日常运行监督考核不合格期间,国控企业要采取人工监测的方法向责任环保部门报送数据,数据报送每天不少于4次,间隔不得超过6小时。

第十条 国控企业应当配合责任环保部门开展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审核工作。

第十一条 国控企业每季度第一个月前10个工作日内应当向责任环保部门提交上个季度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自检报告。

自检报告包括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准确性分析、数据缺失和异常情况说明以及企业生产情况等。

第三章 监督考核

第十二条 责任环保部门依据《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每季度考核一次,并将考核结果通知国控企业。

对国控企业污染源新安装验收合格的自动监测设备,运行一个季度后,必须进行监督考核。

第十三条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考核内容包括比对监测、制度执行情况以及设备运行情况检查等。

第十四条 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考核不合格的,国控企业应当严格按责任环保部门的要求限期整改。责任环保部门不接收整改期间的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造假、违规设定仪器参数、违规运行或其他影响正常运行的严重违规行为,责任环保部门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十六条 上级环保部门对下级环保部门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责任环保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十八条 地方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参考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事业化管理的污水处理厂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二:

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监督考核规程

为确保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以下简称“国控企业”)的污染源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提供的监测数据(以下简称“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有效性,规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国控企业安装的自动监测设备(以下简称“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监督考核程序,制定本规程。

一、监督考核依据

(一)《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办法》(国发〔2007〕36号)

(二)《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28号)

(三)《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

(四)《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

(五)《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安装技术规范(试行)》(HJ/T353-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试行)》(HJ/T354-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运行与考核技术规范(试行)》(HJ/T355-2007)、《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试行)》(HJ/T356-2007)

(六)《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规范(试行)》(HJ/T75-2007)、《固定污染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试行)》(HJ/T76-2007)

(七)《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信息传输、交换技术规范(试行)》(HJ/T352-2007)

(八)《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能力建设项目污染源自动监控现场端建设规范(暂行)》(环发〔2008〕25号)

二、监督考核内容

(一)比对监测

1、废水污染物浓度及流量比对

2、废气污染物浓度、氧量、流量和烟温比对

(二)现场核查

1、制度执行情况

(1)设备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记录

(2)运行、巡检记录

(3)定期校准、校验记录

(4)标准物质和易耗品的定期更换记录

(5)设备故障状况及处理记录

2、设备运行情况

(1)仪器参数设置

(2)设备运转率、数据传输率

(3)缺失、异常数据的标记和处理

(4)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流量、排放总量的小时数据及统计报表(日报、月报、季报)

三、监督考核方式

通过比对监测和现场核查对国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日常运行进行监督考核,填写监督考核表。

四、监督考核判定结果

(一)相关制度执行情况以及各类报表等不完善的,要求限期整改;

(二)比对监测结果不满足相关技术规范的,判定为监督考核不合格;

(三)擅自更改自动监测设备参数设定的,判定为监督考核不合格。

监测数据审核 篇3

关键词 热带作物 ;数据库 ;数据审核

中图分类号 S162

Discussion on Data Audit of Tropical Crops Database

XU Xiaoju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 Tropical Crops Science Data Sub-center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Center, CATAS,Danzhou,Hainan 571737)

Abstract Data audi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atabase resources, is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 quality assurance of database. In this article, Tropical Crops Science Data Sub-center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Data Sharing Center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discuss the experience and method of data auditing from the angle of practice,at the same time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of data audi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 tropical crops ; database ; data audit

“数据”在信息社会的价值充分体现在众多领域中,可以说拥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已成为当今各竞争主体的迫切需要。农业科研单位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则更为凸显。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是农业科研的基础资源,但面对海量、复杂的数据信息怎么去分析鉴别其真伪,挖掘其核心价值,数据审核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审核数据可以最大程度地检查数据的错误和失真,便于对数据进行修正,确保数据的质量,为支撑农业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农业科研单位自上而下都建立了各类数据库,热带作物科学数据分中心(以下简称“分中心”)承担着热区作物科学数据库的资源建设,对于提高入库数据资源的质量,把好数据入库关,实现为热带农业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为国家科技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农业科学数据资源保障等至关重要[1]。

1 分中心简介

分中心(http://trop.agridata.cn/index.asp)是国家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以下简称“主中心”,http://www.agridata.cn/,主中心于2006年正式上线运行,由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支持建设的数据中心试点之一)下属的6个分中心之一,分中心建设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负责,主要是承担在子任务合同书的规范下,对热作数据资源的整合,参与标准规范制定与修订,数据库(集)提交以及数据共享服务(公益性)等。目前,分中心已建成五大主题数据库,包括热带作物遗传资源数据库、热带作物栽培数据库、热带作物生物学数据库、热带作物育种数据库、热带作物基础数据库。第六大主题数据库——热区作物栽培数据库则正在建设中。分中心在数据分级分类和用户分级的基础上,将所有已建成的数据库通过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共享网络系统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主要服务于科研人员。服务形式包括:在线服务(数据浏览、检索、下载、提问等多种形式)和离线服务(电子邮件、光盘、电话、印刷物等)。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使整合的数据资源实现全部共享,让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通过共享平台获得益处[2]。

2 数据审核

2.1 数据审核的环境

目前,数据的审核更多是以人工审核为主,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农业系统的各类数据库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数据库的处理软件还在不断完善中,只能完成部分逻辑审核,还不能实现数据的智能批量审核;二是各个主题库的结构和采集标准都不太一样,难以用数据软件统一进行审核;三是有些数据信息存在的问题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单靠数据软件的审核也难以发现问题。

2.2 数据审核的原则和方法

2.2.1 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数据采集标准

农业方面的数据库专业性较强,根据生产、科研等方面的需要数据分类繁多,各主题数据库包含大量的数据集,有的数据集复杂,有的数据集相对简单,往往同一主题库下面的数据集的特征和结构都各不相同。要审核这些特征各异的数据库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数据采集标准,再对照这些标准逐一进行审核。数据库标准的设计要体现描述规范和数据价值的充分挖掘。表1是分中心第6大主题库——热区主要栽培作物数据库结构说明和采集标准(部分)。

2.2.2 数据审核的原则

(1)可靠性原则:收集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对象或环境所产生的,必须保证信息来源可靠,确保收集的信息能反映真实的状况。数据来源要体现原始性和基础性,包括观测、地面监测站(点)、检测、调查、试验、实验以及研究等科学技术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性数据,以及按照不同科技活动需求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3]。

(2)规范性原则:包括数据的描述规范,计量单位、符号和学名规范,字体、字段长度、图片、参考文献等要符合规范。

nlc202309011612

(3)完整性原则:收集的数据信息各字段的描述须完整,能反映事物全貌。

(4)实时性原则:能及时收集近期的数据信息。

(5)准确性原则:收集的数据信息与应用需求密切相关且表达无误,能体现数据信息的核心价值。

(6)易用性原则:收集到的信息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保存,以适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于使用。

(7)宁缺毋滥原则:对无应用价值的数据退回提交单位,对于有应用价值但描述不规范数据给出修改建议后反馈提交单位,待修改后再重新提交。

2.2.3 数据审核的方法

目前,农业数据审核还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参照,以下是从实践的角度探讨热作数据库数据审核的经验和方法:

(1)数据质量分析 数据审核首先要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简而言之,数据质量就是反映出数据对特定应用的满足程度[4]。数据质量的高低归根结底表现为对应用的满足程度,卓有成效的数据分析应该和具体应用紧密结合[5]。数据作为特殊产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数据的质量[6]。热作数据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数据质量分析,主要包括以下2点:

一是审查数据来源是否真实可靠。数据的来源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数据的真实程度,越是原始采集的数据真实程度越高,例如观测、监测、调查、试验、实验等科学活动中产生的原始数据。还有来自权威期刊、网站等媒介的数据真实可靠性也较高。一些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因为人为的因素容易产生误差,例如自下而上的统计等。而一些来自缺乏专业审核的大众媒介的数据值得注意,将提交的数据通过网络搜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该数据信息是否来自互联网或来自互联网的比例,通过这种方法有时会发现有些数据来源与标注的来源途径、研究机构和参考文献不相符的情况。

二是审查数据本身是否体现了核心价值。数据的价值在于运用,每种作物的特性和价值各异,数据的价值通过某个字段或某些字段表达出来,数据在各字段的描述过程中要有所侧重,以表1热区主要栽培作物数据库为例,有的作物的数据价值体现在“栽培技术”字段,有的作物的数据价值体现在“病虫害防治”,有的作物的数据价值体现在“主要用途”,有的则体现在“开发利用前景”等。在某个领域越新的研究,有所突破的研究越能体现数据的核心价值;相反,陈旧的、大众化的数据价值越低。

通过数据质量分析可以对提交的数据进行筛选,对数据质量低的数据退回提交单位,通过质量分析的数据再进行下一轮审核,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时间耗费。

(2)对照法规、标准等逐一进行全面审核 对照主中心颁布的《数据检查和质量控制管理办法》等数据法规和标准、数据库的结构说明和采集标准以及作物描述规范对通过质量分析的数据信息进行全面审核,指出不符合的地方,给出修改建议。

(3)逻辑审核 因为软件设计滞后的原因,目前逻辑审核还难以通过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审核功能来实现,主要通过人工检查字段的描述是否一致,有无相矛盾的地方;数值是否过大或过小,是否在合理范围之内,有无可疑数据等。

(4)经验判断 依靠相关知识和经验来判断数据的描述是否有误,相关的数值是否可疑。如,复核《海南岛桑树种质资源》数据信息时发现有段描述中桑树的高度为100多米,根据常识,桑树最高也就在10多米,显然100多米大大超出了合理的范围。

3 数据审核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 存在问题

3.1.1 重量不重质

数据的审核在很长的时间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很多数据库建设之初更注重的是“量”,就是不断向数据库里面添加数据,随着数据库的数据达到一定量之后,反过来再看数据库里面的数据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数据”和毫无价值的“垃圾数据”,例如,一些数据信息的描述存在错字、错词、乱码等表达有误的情况,有的则是摘自互联网的大众化数据信息。此外,由于基础数据的收集存在“信息壁垒”,工作难度极高,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对数据信息进行“造假”,从期刊、网络等途径东拼西凑一些没有太多应用价值的数据信息却标注上某科研机构的研究等。

3.1.2 缺乏相关专业的培训指导

数据的行业性特征比较明显,农业数据的审核除了涉及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外,还要有较好的农学方面的知识背景,可以说是一项跨学科、复杂、难度较高的工作。但由于许多客观原因(技术力量、人才等),长久以来关于这方面的培训几乎没有。

3.1.3 缺乏一套专门的农业数据审核手册

农业系统的数据库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虽然也制订了一些管理办法和规范,但过于分散,对于数据审核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数据审核规则,所以数据审核没有现成的规则可以参照,主要依靠审核人员的知识水平、经验积累及借鉴和探索来进行。

3.1.4 数据管理软件的更新升级跟不上发展的需要

目前的数据软件从2006年上线后一直运行到现在,在软件的设计上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还不能实现一般的数据质量分析和审核。

3.2 建议

鉴于热带作物数据库数据审核现状,为了促使热带作物数据库数据审核更加科学、更加真实可靠,建议农业科研机构自上而下都充分重视数据审核工作,定期对科研机构和人员开展宣传教育,并及时开展相关的数据审核培训,必要时可以借鉴别的行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审核人员进行培训指导,不断提高审核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及时编写一套权威的农业方面的数据审核手册,对数据审核进行专业指导,对现有的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更新升级,并大力研发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和审核软件应用到数据库数据审核。

参考文献

[1]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简介[EB/OL].[2014-05-23].http://trop.agridata.cn/ch_intro.asp?r=1.

[2] 农业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EB/OL].[2014-05-23].http://trop.agridata.cn/ch_law.asp.

[3] 农业科学数据汇交管理办法[EB/OL].[2014-05-23].http://www.agridata.cn/homepage/ch_law.asp.

[4] Lee Y W,Strong D M. Knowing-why about data processes and data quality[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3,20(3):13-39.

[5] Strong D M,Lee Y W,Wang R Y. Data quality in context[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7,40(5):103-110.

[6] 丁海龙,徐宏炳. 数据质量分析及应用[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7(3):236-238.

监测数据审核的质量及意义 篇4

关键词:数据审核,规范,方法

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最直接的反映, 对数据记录的审核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中重要环节。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成性, 即环境监测数据的“五性”。但由于数据审核人员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数据经审核后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与错误。以下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一下数据怎样准确的审核。

1 原始数据

数据记录是监测活动的凭证, 是所有监测工作的基础。监测数据应由监测人员在现场将所有观测值和现场实际情况直接计入原始记录表中, 如监测信息是监测仪器打印的应将打印记录附在原始记录中。原始记录不得随意涂改, 如在记录中发生错误, 只允许监测人员在错误处采取划改的方式进行更正, 并且在划改处签名表示负责。

2 监测方法的规范

采样时应注意个环境要素监测点位的布置是否合理, 以及采样位置和取样方法等方面是否规范。

监测中所使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应规范, 应优先使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指定方法, 使用非标准方法需要在使用前得到验证;并且所有监测人员必须是通过上岗证考核合格的测试人员。

监测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 精密度应该符合监测方法要求, 测试仪器应该在检定合格的有效期内。

3 待检样品时效性

由于待检样品成分复杂, 待检物质成分含量低等特点决定了待检样品不稳定, 为避免样品变质和挥发, 监测必须保证样品在规定检测期内。《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水样品不同监测项目的保存时间。在进行数据审核时应注意样品的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

4 数据的精密性

为了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 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质量保证和指控措施, 如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 密码样等, 由质控人员详细审查分析人员在分析全过程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并写出质控报表记录, 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是否达到给定的室内标准偏差要求, 同时在样品分析中许多待测组分含量属痕量级分析范畴, 且常与空白实验处于同一数量级, 空白值大小和分散程度直接影响其精密度, 为此只有全面审核实验室内质控内容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

5 数据审核的方法

监测数据是目标环境内在质量的外在表现, 它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和稳定性。由于监测数据的审核范围很广, 且专业性很强, 不仅要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颁布分析标准, 还要运用各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浓度变化范围等。如:审核时根据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和历年监测数据资料的对比研究, 掌握客观环境变化的规律可以对实际监测数据纵向比较, 从而及时发现明显异常于常识的离群数据。由于物质本身特性及各组份相互关联和实际存在的必然联系, 某些要素之间有紧密的相关性如:pH影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CODcr>BOD5、总氮大于硝酸盐氮, 氨氮、亚硝酸盐氮三者之和等等。充分利用这些关系可以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级数据审核人员在工作中应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责任心, 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监测环节的数据才能真正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6 数据审核的意义

监测数据需要公正权威的向社会公布。为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污染纠纷仲裁、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公正的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24-86.

监测数据审核 篇5

信令监测系统的建设

无线3G勘察设计院 王菊英

摘要:随着电信行业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信令网作为电信支撑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介绍信令网系统及信令监测系统的作用、信令监测系统的体系架构、信令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分析,另外对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与电路交换网络监测系统进行比较,分析其信令监测系统的不同之处,并对信令监测系统实际部署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七号信令、SIGTRAN信令、信令监测 1.引言

信令网是通信网的神经中枢,在电话网、移动网、智能网等通信网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其应用越来越广泛,信令网已成为现代通信网的重要支撑网。因此,通过对信令这一通信网的“神经元”的监测分析,就能判定电信网运行质量的高低。

“信令集中监测系统”是通过采集信令链路数据,对采集的信令协议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信令网的运行状态、运行性能以及信令网支撑的电信业务的运行质量、跟踪呼叫信令的过程等,及时发现信令网和电信业务网(如电话网、智能网、移动网等)的故障隐患,查找故障点,为故障的解决提供有利的工具。在网络资源、网络质量、通信业务等各类统计分析方面,信令监测系统作为专业网管系统和经营分析系统的补充,统计网络运行的详细指标,对故障进行定位分析,实现全网的实时呼叫跟踪,监测运营商QoS(服务质量)、网间SQA(服务质量协议)等。

信令监测系统主要是对No.7信令系统和软交换信令系统的监测。2.信令系统特点

2.1 NO.7信令系统的特点

No.7信令是一种局间信令系统,一般不负责用户终端和端局之间用户线上面 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信令的传输和处理,只负责交换机之间、局交换机和其他电信设备之间的信令传输和处理。需要注意的是,和其他信令系统一样,No.7信令系统不负责进行具体语音信号的传输,但是它负责协调各种电信设备,使各种电信设备能够准确地建立语音链路,为用户提供服务。

从信令的传输方式来看,NO.7信令采用的是共路信令方式。共路信令方式是指信令的传输不像随路信令方式一样占据话路进行传输,而是把所有的信令信号都集中到一条专用信道进行传输。

从软件层次区分,NO.7信令系统可以分成包含三个功能级消息传递部份(MTP)和作为第四个功能级的业务分系统。三个功能级分别对应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物理层、链路层和网络层。作为第四个功能级的业务分系统建立在网络功能级消息传递部份的基础上面,实现了各种和业务有关的协议和功能,包括电话用户部份(TUP)、ISDN用户部份ISUP)、信令连接控制部份(SCCP)、事务处理应用部份(TCAP)、移动应用部份(MAP)和操作维护应用部份(OMAP)等,这些协议和功能对应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还有网络层的一部份(比如信令连接控制部份就属于网络层)。

No.7信令系统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三种:负责将交换机的查询信号转换成No.7信令的业务交换点(SSP)、负责转发信令的信令传输点(STP)、负责业务逻辑的业务控制点(SCP)。到目前为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已经建成了由高级信令转接点(HSTP)、低级信令转接点(LSTP)和信令点(SP)组成的3级No.7信令网。

No.7信令系统不仅可以用来传送电话网和综合业务数字网中电路接续所需的局间信令,而且能在移动通信网中的移动交换中心(MSC)、访问位置登记器(VLR)、归属位置登记器(HLR)之间传送与用户漫游有关的各种位置信息;在智能网中的业务交换点(SSP)、业务控制点(SCP)和智能外设(IP)之间传送各种信息,支持完成各种智能业务;还可以在No.7信令网中传送各种操作、维护和管理消息。2.2 软交换信令系统的特点

软交换网络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相比,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软交换网络将 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呼叫控制功能与语音媒体流传送功能分开,由不同的网元实现。而不是像传统电话网中均由交换机实现:其次软交换网络内部信令消息及媒体消息均承载在分组网络中传送。

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系统与传统交换网络不同。软交换网络内部的信令不再承载在传统的No.7信令系统中,而是采用IP数据网络传送;其次软交换信令系统中引入了很多新的协议,软交换系统中信令系统及协议如图1所示。

图1 软交换网络信令系统

从图1中可以看出,软交换网络中软交换设备(soft switch,SS)负责呼叫控制及处理所有的呼控协议,是软交换网络的核心设备。软交换设备将ISUP(ISDN用户部分)信令打包在SIGTRAN(信令传输)协议中,通过信令网关(signaling gateway,SG)与传统PSTN实现信令互通。软交换设备间采用SIP-I 进行交互;软交换设备与媒体网关(media gateway,GW)间采用H.248协议进行交互,实现软交换设备对媒体网关的控制;SIP智能终端与软交换设备间采用SIP信令进行呼控。传统 PSTN网元与SG间采用ISUP协议,可以采用传统的No.7信令监测系统对其进行监测。SIGTRAN、SIP-I、H.248、SIP(会话初始协议)承载在IP数据网中,这些协议在可传统的No.7信令监测系统上引入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实现监测功能。

3.信令监测系统的建设

3.1 信令监测系统的功能

软交换网络和传统电路交换网No.7信令监测系统的基本功能如下:  实时告警功能:可以对涉及信令的网络网元发生故障进行实时告警。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 实时监测功能:可以对网络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及为故障定位提供实时监测工具,包括呼叫跟踪、在线协议测试、实时接通率查询等。

 网络性能分析功能:可以提供对网络质量、业务流量流向的综合统计分析。 用户行为分析功能:通过对主被叫用户号段的细化分析,可以了解各类用户的具体通话情况,并可根据通话方的分布情况及话务量的变化,对用户离网倾向、大客户业务倾向等指标做出分析及预测。

 互联互通监测功能:对于关口局,可借助信令监测系统对互联互通的通信质量做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准确定位产生问题的原因。

软交换网络的信令监测系统除了继承传统电路交换网信令监测系统的功能外,还有其特有的功能:

 语音质量分析:软交换网络的语音媒体流承载在IP数据网中,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应实时监控分组数据网是否可以实现电信级语音质量。 IP承载网质量分析:软交换系统的IP数据承载网与传统的电路交换网络相比较在数据传送过程中会出现丢包、时延、抖动等问题。信令监测系统应可以进行实时监控,并快速定位、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 IP承载网安全监控:IP数据承载网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受到恶意攻击。信令监测系统应可以对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进行全程跟踪及分析,为分析恶意的网络攻击提供数据。3.2 信令监测系统的体系架构

No.7信令监测系统与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的体系架构是一致的,如图2所示,分为接入层、采集层、处理层、存储层及呈现层。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图2 信令监测系统体系结构

接入和采集层的功能主要是在不影响信令传输的前提下,依据所采集信号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将所监测的信令接入信令监测系统。

处理层主要设备为前端机,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实现监测告警判断,信令链路负荷统计信令解析、合成,信令数据存储,即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去掉所采集信令消息中的填充单元等无效数据,进行CDR/TDR合成处理。由网络通信模块将合成好的CDR/TDR记录数据传送到其他服务器处理设备中。

存储层一般被称作中心站,中心站由数据库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组成,设备之间组成局域网,实现对前端机输出的基本数据的综合分析与处理、存储、维护功能以及按照业务、协议、数据类型进行各种统计、分析和合理组织,实现系统的各种应用。

呈现层主要是指客户终端或者反牵终端。为客户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进行在线监测、告警分析、生成各种报表或者进行网络性能分析等,提供强大的分析应用。

在信令监测系统网络组织中,接入采集层及前端机一般设置在各本地网,而中心站通常集中设置。

3.3 软交换网络与电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的比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软交换网络的信令监测系统与电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 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系统相比较,其系统架构基本相同,都分为信息接入采集层、处理层及存储层等。但由于软交换网络不同于电路交换网络,其信令承载在IP数据网络中,所以其信令监测系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监测的信令范围

传统电路交换网的信令监测系统只监测ISUP、TUP、MAP、INAP等信令,一般对E1端口进行信号采集,而软交换网络中除了需要监控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中的信令外,还需要监控SIP、H.248、SIGTRAN、SCTP、RTP等信令,信号采集端口包括E1、FE及GE。软交换网络信令端口及协议的复杂性为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的实现带来新的挑战。

(2)信令采集方式

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与传统No.7信令监测系统相比较,不同之处主要是信令信息的采集方式不同。传统No.7信令监测系统一般采用高阻跨接的方式采集信令,而软交换网络中不同设备、不同类型的端口所采用的信令采集方式不同。

★ 传统交换网络NO.7信令的采集方式

对于传统交换网络,即基于NO.7信令网络主要通过对STP(信令转接点)、SP(信令点)信令链路所在的E1系统的监测来实现的。数据采集模块通过测试线连接到DDF配线架,以高阻不可逆隔离方式接入到信令链路,保证系统在采集数据的同时,不会将信号回送给信令链路。实时采集信令信息.通过和应用系统之间的连接把信息实时传递给应用系统。同时,支持时隙自动配置和物理状态测试功能。★ 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数据采集方式

在软交换网络中,采集信令的方式依据所采集信令接口不同,分为交换机镜像、以太网分路器(TAP)或者分光(光纤分路器)等多种接入方式。

软交换网络中信令系统包括PSTN侧信令及软交换网络内部信令。从图1中可以看到,软交换网络通过SG设备与PSTN实现信令互通,SG设备PSTN侧为E1端口,与传统No.7信令监测系统相同,可以采用高阻跨接的方式进行信令采集。

软交换内部信令包括SS、SG、TG、AG、IAD间承载在IP数据网络中的信 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令,其接口类型为FE接口或者GE接口。对于FE接口,有两种信令采集方式,即TAP及交换机镜像的方式;对于GE接口,一般采用分光(光纤分路器)接入的方式进行信令采集。

以下主要介绍软交换网络数据采集中特有的TAP方式及交换机镜像方式。(1)TAP方式

如图3所示,软交换设备与媒体网关(TG)等设备间信令串连接入TAP设备。经过TAP设备后,信令分两个方向,一个分支接入网关设备,另一分支接入前端机进行信令的初步分析。将TAP设备串连入网络后,不影响信令的联通性。在将TAP设备接入系统时,采用TAP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需要短时间中断业务。

图3 TAP采集方式

(2)交换机镜像方式

软交换网络中另一种信令监测的数据采集方式是通过在信令经过的以太网交换机上配置数据镜像对信令进行监测。这种方式没有其他设备的介入,对信令系统影响最小,操作实现比较简单,不需要中断软交换网络的业务,但是在以太网交换机上做数据镜像对以太网交换机的性能有所要求,当被镜像的端口流量较高,对于低端交换机,端口流量超过30 Mbit/s,对于高端交换机,端口流量超过50 Mbit/s时,不太适合采用这种方式。

软交换网络由于有多种信令端口,其信令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方式与传统的电路信令监测系统相比较,增加了TAP数据采集方式及以太网交换机数据镜像的方式。

传统电路交换网络中,高阻跨接的信令采集方式比较成熟,可以保证对信令 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系统不产生影响。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中TAP采集方式及数据镜像的方式各有优势及缺点,还需要完善,以保障在信令监测中对现网不造成影响,尽量不中断业务。

(3)信令监测系统的功能

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除了完成传统电路交换网信令监测系统的功能外,还可以进行软交换网络语音质量分析,进行IP承载质量分析,并对IP承载网进行安全监测。

3.4 信令监测系统的实际部署情况

目前各运营商对传统电路域的NO.7信令监测系统的建设都比较完善,随着软交换网络的部署,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系统开始商用。但鉴于软交换网络部署处于起步阶段,关于软交换信令监测系统标准的制订工作相对比较滞后。只是软交换网络部署较早的运营商制订了适合本企业的企业标准,如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制订的《软交换网络维护用测试仪表技术要求》等。

虽然软交换网络信令监测的标准制订工作还需要加强,但主流的测试仪表厂家已经能够提供软交换网络分析仪,对软交换网络的信令进行监测。

目前国内主流厂商,如中兴公司的软交换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建立在原有No.7信令监测系统的基础上。软交换网络监测系统只有数据采集和前端机有所不同,其他如中心集中处理系统、数据存储系统等都可以与原No.7信令监测系统共用。

比较几种商用系统,各有独到之处。采用监测仪表,信令监测设备部署灵活,而建立在No.7信令监测系统基础之上的软交换信令信令监测系统更便于管理。不同的需求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软交换网络监测方案。

在实际部署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考虑。

首先需要确定软交换网络中信令采集方式,目前串联信号采集设备的方式需要暂时中断软交换网络中被监测的信令或者媒体流通路,会暂时中断业务。数据镜像的方式虽然不需要中断业务,但会加重以太网交换机的处理负荷,不适合监测大量数据的场景。建议在监测数据量较小的情况下,采用数据镜像的方式,而监测数据量较大时采用串联采集设备的方式,并选择业务量较小的时段实施。信令网监测系统的建设

在实际部署中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软交换网络监测系统与原No.7信令监测系统是否需要统一建设的问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TDM电路交换网与软交换网络将并存。如果需要全程监控呼叫,需要中心处理层可以同时处理软交换网络及电路交换网络采集的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

在部署中还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软交换监测系统对软交换网络协议的支持程度。一般厂家对软交换网络协议的支持都是分期、分步骤的,所以部署软交换网络监测系统选型时需要结合网络需要、厂家协议的支持能力及时间表进行确定。

总的来说,软交换网络的监测仪表或者平台在技术层面已经相对比较成熟,已经可以进行实际部署及商用。

6、结束语

浅谈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篇6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环境监测数据本身就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产出,其代表性大,影响范围大,对其进行审核有重大意义[1]。

1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站通过室内室外各项检测和实验得出的结果。包括布点、采样、现场测试、样品运输、样品交接、样品制备、分析测试、数据处理、数据审核、综合分析和评价等多个技术环节的各个过程。环节多就容易出现错误,一个采样的失误就会导致整个监测过程的偏差,造成结果的错误;又由于分析方法的限制,也会使结果存在问题。另外,由于监测人员自身的原因,如技术水平,客观干扰因素等,也会造成监测数据失真的现象。

在以上前提下,数据的审核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做好数据的审核,能使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进行,也是其进行的重点内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内容主要包括分析监测数据是否达到了质量控制所规定的标准,分析各指标数据的合理性,预测数据所具有的代表性和价值。做好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可以有效提高数据质量,为将来实际的环境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合理有效的环境监测数据,帮助政府制定治理环境的相关政策,是政府进行环境预测、排污审核制定、排污费征收等工作的重要依据。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体现的是环境监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直接反映着人民的生存环境,间接影响政府的措施和人民未来的生活环境,其重要性日益显著。所以必须通过高效的审核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再将监测数据运用到分析实际情况中来。

2 提升监测数据审核力度

保障监测数据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有效的监测数据需要具有五项标准,即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就是保证数据的五性。

2.1 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审核

代表性是指在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特性,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反映总体的真实状况。

数据必须具有代表性,这也就意味着在对检测数据进行审核时,要对数据被得出之前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考察。在进行现场采样时,要严格地把握样品的质量,保证样品能真实地反应出所检测对象。进行室内实验时,审核对采样的原始数据记录是否真实完整,各个环节的人员是否严格地按照规范做到认真的操作并做好各项记录。另外,也要关注周围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排除偶然性因素,更要严防人为因素的参与而影响数据记录。得出数据的所有环节都要有相关负责人的签名,保证可以追究到责任人。

对于出现异常情况的监测数据,要从最初的采样原始记录开始进行详细分析,看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确保数据的代表性。

2.2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审核

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更加强调工作总体规划的切实完整,即保证按预期计划取得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而且无缺漏地获得这些样品的检测结果及相关信息。

对数据完整性的审核,首先要审核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不同的检测对象需要有不同的检测频次,还要审核检测项目是否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对于检测项目的各项测试是否齐全,在检测过程中是否存在缺测、漏测的现象。分析在采样时,相关的辅助测试项目是否进行的全面,样品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等是否符合检测目的要求等,通过这些审核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并能够推测出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作用,在一些允许的条件下,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检测工作甚至可以在最接近原始条件的前提下重复进行[2]。

2.3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指的是横向可比和纵向可比。也就是说监测数据不仅要能在实验室内在统一样品之间进行对比,还要能够在各实验室之间对统一样本的的项目检测进行对比。另外,相同的项目检测结果在无重大客观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历年的数据也要达到可比性。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主要关注一下几方面:

2.3.1 根据物质之间的性质进行科学对比

简单来讲,大气、水、土壤等物质都具有本身的特性,虽然随着环境的不同,显示结果会不同,但是却能以各物质相同的标准来进行分析,了解物质的特性,对于监测数据审核人员来讲是很有帮助的。

举例来讲,地表天然水体的pH值与水的色度有很大关联。当水的pH值高时,水的色度往往会加深,因此,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下检测的水的pH值不同,但是都可以以pH值的高低来判断。再比如,通常情况下对于环境中的噪音,若检测结果显示为L10,L40,L100,则其关系为L10

所以说,审核人员要充分认识到物质的特性,对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审核,科学地对数据做出判断,分析数据的合理性。

2.3.2 进行类比分析

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会对不同的同类型企业进行检测,如两个类似的造纸厂,纸质相同,生产过程相似,那么这两个企业的废水的性质、成分,排污情况等就大致相似,至少是界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对其中一个工厂进行了准确可靠地检测,那么监测数据就对另一个工厂的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可以将同类数据进行类比分析,进而相互判断准确性,并得出该领域统一的标准,方便以后相似的检测审核。

2.3.3 进行综合分析

环境的检测,总会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时,要综合周围的影响环境。如在一年中的不同时期,河水的溶质成分会呈现季节性的变化规律。对于较长的河流,当其穿越较干旱地区时,河水中的溶解性固体总量一般大于其在湿润地区的溶解性。也就是说,不同的检测结果可能只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影响,所以,综合分析其他的影响因素,能帮助科学地判断数据的准确性。

2.4 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审核

监测数据的精密性指的是数据是否存在良好的重复性和在现行;而准确性指的是检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相符度。精密性和准确性是监测数据最基本的性质,所以要对数据进行严格审核来确保其实现。

对数据精密性和准确性的审核,首先要确保分析仪器的精密性和准确性,分析仪器的不准确将会使后面的实验毫无意义。然后要进行平行样和加标回收样的分析,这些分析包括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密码样分析等,通过对分析结果的对比分析来进行检验。另外,质检人员要对分析人员在分析全过程所表现的专业性进行审核,并给出相关的质控记录,切实做到全面审核,保证数据的性质。

审核的对象还包括校准曲线、空白实验值、方法检出限等,所有相关的方面都要受到审核,以此来保证检测数据的精密性和准确性。

3 建立五性贯穿的环境监测审核体系

监测数据的审核要经过三道程序。首先是由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对样品分析的全过程进行记录和审核,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可比性;其次是由质检人员对实验室产生的数据进行检测,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最后,要经过终极审核,由技术责任人对监测数据进行逆向分析,即从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可比性出发,结合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再结合数据的来源、空间属性、与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周围影响因素等,综合对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终极检测是最关键的检测,要求执行人员不仅对监测分析理论有深厚的理解,更要严格恪守监测数据审核的原则,仔细对数据进行审核,并进行合理的判断,确保数据的“五性”。

纵观整个审核程序,“五性”指标贯穿在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中,保证环境监测数据能具有现实意义。借助数据的“五性”指标的审核,也使得审核工作更有方向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的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也需要根据数据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审核人员要不断提高技能,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M].第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4.

浅论环境监测数据的一级审核 篇7

通过在环境监测站近一年的环境监测数据一级审核工作, 研究得出, 在数据审核繁琐复杂的过程中, 保证数据计算正确是首要前提, 此外, 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审核, 以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1 质量控制要求的审核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对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 它包含了保证环境监测结果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包括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和实验室间质量控制[1]。因此, 在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中, 应注意监测数据是否满足准确度、精密度和空白实验值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要求。

1.1 准确度

在质量控制工作中, 可用分析标准物质和加标回收率测定的办法来评价准确度。

标准物质应为有证标准物质, 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将其与样品同时测定, 所得结果与保证值比较, 用以评价准确度, 推断是否存在系统误差或出现异常情况。

一般随机抽取样品量的10~20%做加标回收率的分析, 所得的结果可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表2-5-3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来进行评价, 或用质量控制图检验。若所测定的项目无上述两者依据时, 可按95~105%的域限做判断。超过此域限的, 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可接受限P[1]:

式中t (n', P) —自由度为n’, 概率为P的t值;

sp—加标回收量的标准差;

D—加标量或预期回收量。

此外, 根据原始数据判断实验过程中加标的合理性, 加标量的要求有:尽量与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同, 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应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 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加标后的测定值不超过方法测定上限的90%, 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中间浓度时, 加标量为待测物浓度的半量[1]。

重量法测定物质含量时, 如悬浮物、TSP等指标的测定, 标准滤膜往往可用在准确度的控制上。

1.2 精密度

在质量控制工作中, 一般用分析平行双样和密码平行样的办法来评价精密度。

按样品复杂程度、分析方法、仪器的精度和分析操作的技术水平等因素确定平行样的数量。条件允许, 应对所有样品进行平行双样分析。当一批试样所含的样品份数较多, 且分析操作人员分析技术水平较高时, 随机抽取样品量的10~20%做平行双样分析[1];样品的数量小于10个时, 至少做1份样品的平行双样。

密码平行样是采样人员在在同一个采样点上, 同时采集两份样品, 其中一份编上密码标号, 与其他样品同时交付分析人员进行分析, 可按10~20%的频率采集密码平行样。

应注意的是, 相对误差和相对偏差作为衡量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指标, 是有正负之分的;且相对误差、相对偏差和加标回收率都随待测物浓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控制域限。在某些分析方法规范文本中, 列有待测物不同浓度下所对应的相对偏差, 可能会与《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增补版) 表2-5-3水质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不同, 笔者认为应参考分析方法规范文本中的标准进行数据审核。

质量监督员应检查化验员校准曲线的绘制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是否满足要求, 并在检查表格中签名;质控室对标准物质的分析结果给出评判。

1.3 空白实验值

空白实验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验室的基本状况以及分析人员的技术水平;其值越高, 掩盖的随机误差波动越大。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很低, 或接近检出限的水平时, 能使样品测量值与空白实验值的差值成为负数[2]。所以, 应重视对空白实验值的审核。

在部分分析方法的规范文本中, 已经规定了空白实验值的限值。例如, BOD5测定实验稀释法空白试样的测定结果不能超过0.5 mg/L, 非稀释接种法和稀释接种法空白试样的测定结果不能超过1.5 mg/L[3];氨氮测定实验试剂空白的吸光度应不超过0.030 (10mm比色皿) [4];总氮测定实验空白实验的校正吸光度Ab应小于0.030[5];石油类测定实验空白值应低于检出限[6];等等。

另外, 空白实验值平行双份测定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值R不得大于50%[1]。

对于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GB 11914-89) 及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 (萃取) 分光光度法HJ503-2009) , 空白实验值的相对误差值按上述公式计算时, 可以有很宽的误差允许范围, 这与实际情况不符;笔者认为前者的空白实验值之差限定为0.20mL, 后者及其它空白实验值较高的R值不得大于20%。另外, 当分析方法的规范文本中有相关规定时, 如氮氧化物测定实验室空白吸光度A0在显色规定条件下波动范围不超过±15%[7], 笔者认为应按规范文本的要求审核数据。

2 分析方法选用的审核

特定的分析项目通常有多个分析方法, 在选用分析方法时, 应根据分析方法的检出限、适用范围和分析项目所执行的标准限值等因素来选择。

如总镉的常用分析方法有两种, 一种为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检出限为0.0001mg/L, 另一种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直接法) GB7475-87, 检出限为0.05mg/L。。《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列出的总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 (日均值) 为0.01mg/L,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直接法) 进行分析时, 即使未检出, 也不能进行是否超标的判断, 因此, 应该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分析。

3 准确报出的审核

审核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报出, 首先需要了解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 (量) 、有效数字最多位数和小数点后的最多位数, 可参考《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91-2002中的附表1, 若与新颁布的国家环境标准不同时, 则参考新的环境标准。

当数据低于检出限, 则以检出限报出, 并标注“L”字样, 低于检出限的数据不进行修约;分析结果有效数字所能达到的位数不能超过方法最低检出浓度的有效位数所能达到的位数。例如, 一个方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2mg/L, 则分析结果报0.088mg/L就不合理, 应报0.09mg/L[8]。

用单标线A级移液管、分度移液管或滴定管, 其读数的有效数字可达到其最小分度后一位, 保留一位不确定数字, 即一般记录时填至小数点后2位[8]。

分光光度计最小分度值为0.005, 因此, 吸光度一般记到小数点后第三位, 有效数字位数最多只有三位[8]。

表示精密度的有效数字一般只取1位~2位[8]。

4 统一规范性的审核

用计算机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或仪器打印数据时, 校准曲线的斜率b和截距a总是出现很多位数, 另外, 由于每个人填写的习惯不同, 在规范报出环境监测数据的前提下, 数据审核人员与质量负责人应对环境监测数据原始记录的报出做出统一规定。

按照标准分析方法填写方法的名称、编号、参比溶液和计算公式;比色皿厚度填写以mm为单位;校准曲线的斜率填写三位有效数字, 对截距小于0.005的分析项目, 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对氟化物、原子荧光法等截距无法限制在0.005之内的分析项目,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当分析方法对分析项目的斜率和截距有规定时, 则应审核校准曲线的有效性, 如氮氧化物测定标准曲线斜率控制在0.960~0.978吸光度·ml/μg, 截距控制在0.000~0.005之间 (以5 ml体积绘制标准曲线时, 标准曲线斜率控制在0.180~0.195吸光度·ml/μg, 截距控制在±0.003之间) [7]。

通过填写的采样单, 可以对采样的规范性进行审核, 审核采样的频率、间隔时间、点位、保存剂的加入、采样器皿、采样体积和工况要求等的规范性。

5 合理性的审核

分析项目之间总是有一定的关联性, 因此, 可以通过数据的相关性来判断数据的合理性。笔者列出了几个数据间的关系。

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与总有机碳 (TOC) 、高锰酸盐指数 (IMn) 和化学需氧量 (CODcr) 的比值见下表1[3]。

由上表可知:CODcr大于BOD5、大于TOC、大于IMn;同一水样在未生化处理时, BOD5大于TOC、大于IMn, 该水样经生化处理后BOD5与CODcr的比值变小。

总氮浓度大于氨氮、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单个项目的浓度, 且大于三者浓度之和。

溶解态金属的浓度均小于其消解后的总量。

一般情况下, 噪声监测过程中L50

进行油烟监测时, 采样时间应在油烟排放单位正常作业期间, 采样次数为连续5次, 五次采样分析结果之间, 其中任何一个数据与最大值比较, 若该数据小于最大值的四分之一, 则该数据为无效值, 不能参与平均值计算。数据经取舍后, 至少有三个数据参与平均值计算。数据之间不符合上述条件, 则需重新采样[9]。

对环境监测的可疑异常数据, 可选用Grubbs、Dixon等检验法进行剔除。

6 结语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是繁琐而重要的工作, 对数据审核人员也有较高的要求。数据审核人员应认真学习分析方法、国家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 逐步积累和总结, 以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摘要: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最终表现形式, 数据的审核至关重要。经过一年的监测数据审核工作, 研究得出, 环境监测数据一级审核应从质量控制要求、分析方法选用、准确报出、统一规范性和合理性角度进行考虑;重点从准确度、精密度和空白实验值三个方面介绍了质量控制要求的审核, 以期提高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质量, 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一级审核,质量控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编写组.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增补版)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9:5, 327-328, 324.

[2]《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 (参考) 试题集》编写组.环境监测技术基本理论 (参考) 试题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30.

[3]HJ505-2009.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 (BOD5) 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4]HJ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

[5]HJ636-2012.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6]HJ637-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2.

[7]HJ479-2009.环境空气氮氧化物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的测定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8]HJ/T91-2002.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浅谈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审核 篇8

1 环境监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现状来看, 省市两级环境监测站的人才队伍稳定, 尤其是经济发达东部沿海地区, 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水平, 完善的环境监测技术装备和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数据得到有效的三级审核, 数据可靠性高。相反, 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站, 存在着严重的人员、经费、设备不足等问题, 环保主管部门重视环境监督, 轻视环境监测。监测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基本不能得到有效开展, 审核得不到执行, 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基本无法得到保障。

2 数据审核的定义及内容

2.1 数据审核的定义

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 是指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否符合监测标准和技术规范, 对分析测试过程中原始记录数据的处理和报告的出具等过程正确与否的核查, 使监测数据获取得到有效监控,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1]。

2.2 数据审核内容

2.2.1 数据的原始记录是记述实验过程中的各种实验现象及检测数据的原始资料, 是监测活动的基础。监测人员应在现场将所有与检测值相关的数据直接记入原始记录表中并签名。如在实际操作中发生错误, 则应由检测人员应按照实验室内部相应的质量管理程序进行更正, 并在修改处签名。此外, 原始记录除了记录实验数据外, 还应记录样品的监测方法条件及仪器型号等相关信息, 以便尽可能降低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 必要时能重复监测工作。

2.2.2 监测过程中使用的采样及分析方法应为本单位计量认证的方法, 如果本单位某个项目认证了多个方法, 应优先使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然后是其他行业或则国外标准。对于非标方法, 需在得到验证后方可使用。

2.2.3 检测人员应通过了岗前培训并具备相应的检测业务能力, 原始记录中应有监测人员的签名。

2.2.4 对于检测分析中所使用的所有仪器, 首先精度应符合方法的要求;其次仪器必须处于计量检定合格有效期内。对于现场设备, 如烟气分析仪、声级计等, 应在监测现场使用前行校准。

2.2.5 环境样品尤其是污染源样本, 其成份复杂, 样本保存受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等原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 应注意样本保存方法、条件及期限。 数据审核时, 应注意审查上述问题, 观察样品是否在保存期限内完成测定。

2.2.6 采样记录的审核主要是看现场记录是否全面, 应对污染源监测采样位置及排污编号、生产工况、处理设施的运行状况等进行描述, 同时记录监测点位的大气环境状况。

2.2.7 数据统计处理要按有效数字规范对数值修约、计算、检验, 同时对数据的表达应使用规定的计量单位。

2.2.8 校准曲线应在原始记录中体现, 曲线的相关性系数应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 且校准曲线的使用应在有效期限内。

2.2.9 监测项目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控制测试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空白实验值、平行样分析、质控样、加标回收等必须均在允许范围内。

3 数据审核的方法与技巧

3.1 认识数据之间客观存在的规律

数值的大小是目标环境物质的内含量的外在表现, 由于自然界的物质本身有着一定的客观规律, 在审核数据的时候, 质量负责人员应根据对历年环境监测资料的研究以及客观环境的认识对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3.2 数据审核的方法

在监测数据审核时, 应该围绕着数据间的基本逻辑关系对监测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审核, 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可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2.1 横向和纵向间的比较

利用环境监测数据中存在着的联系, 对实际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比较, 可以快速准确发现明显有异于常识的离群数据。例如:横向对比竣工验收监测时正常排污口的数据, 如果排污口处理前污染物浓度远底于处理后浓度;, 纵向对比地表水常规监测数据, 如果污染物浓度明显异于往年同期水平, 当出现上述异常情况时, 就应该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 逐步找到隐藏其后的深层次的原因。

3.2.2 利用污染指标间数据间的逻辑关系

各种环境监测的数据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同一样品各项监测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应的逻辑关系, 监测结果应与其相互间的逻辑关系相吻合,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分析和判断数据的可靠性, 使数据审核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总氮大于氨氮;总铬的含量一定比六价铬的含量高;同一样本, 化学需氧量与高锰酸盐指数在测定中所用氧化剂的氧化能力不同, 因此决定了CODcr>CODMn; 生化需氧量是在已测得化学需氧量含量基础上, 围绕生化需氧量预期值进行稀释的, 所以CODcr > BOD5[2]。

3.3 合理性分析

用联系及矛盾的观点看待问题, 物质相互间的性质必然存在关系, 如果水样中的溶解氧高, 那么硝酸盐氮的浓度高于氨氮的浓度;一般情况下同一水样中如硫化物浓度高, 同时呈现碱性, 重金属 (铜、铅、锌、镉等) 的浓度就特别低 (硫化物与重金属生成沉淀) 。又如, SO2、NOx , 在煤烟型污染环境中SO2> NOx , 但在城市公路两侧及汽车较多的非煤烟型环境里则NOx > SO2 (汽油及柴油本身的特点) 。

4 结语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数据审核是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数据审核人员应当总结环境监测数据的规律, 同时不断加强业务知识学习, 熟悉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 以严谨、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审核,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审核数据的质量, 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才能更好地为环境监管服务、为人民服务。

摘要:环境质量数据审核是环境监测的关键一步, 也是监测报告质量保证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联系自身工作实际, 从数据的审核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定义及内容、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阐述。文章论述了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在实际监测分析中的重要性, 指出在数据审核应考虑污染指标的关联性以及数据的客观规律, 可以快速发现可疑数据, 事半功倍。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等.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第二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

监测数据审核 篇9

1 问题分析及改进思路

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是在自动监控设备监督考核合格的基础上, 对设备正常运行状态下出具的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有效性确认[1]。根据该定义, 数据有效涉及到两个环节, 即对设备实施监督考核和设备运行状态的确认。

2 方法

2.1 监督考核

监督考核作为自动监测设备在一定周期内是否具备出具准确有效的自动监测数据的能力的认定, 作用相当于仪器设备的定期检定。为保障监督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延续性, 结合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的工作要求[2], 为监督考核设置一个固定的有效周期, 以3个自然月较为合适。正常生产排放情况下, 在几个固定时间集中开展有效周期即将结束的设备的监督考核工作, 比对监测和现场核查根据这个周期来安排实施时间。如果出现生产排放停止导致比对监测或者现场核查无法开展, 或者因为设备不正常运行导致比对监测或者现场核查不合格, 则在重新生产之后或者整改完成之后通过特殊申请的方式开展。

2.2 运行状态确认

自动监测设备通过日常维护和质控保障, 没有出现故障, 出具的数据符合实际排放情况, 才能认定运行状态正常。因此, 应当将日常开展的运维效果体现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判断中, 同时对故障设备影响数据的程度, 修复的判断等等形成一个闭环流程, 用以准确地界定设备的运行状态, 网络巡检则作为发现疑似故障, 提高响应速度的一项补充。

3 有效性审核的实现

数据有效性审核是一件强度很大的工作, 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审核要素和海量的自动监测数据, 因此结合自动监控系统本身的特点, 应当通过自动化来实现。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具有信息录入管理、数据状态判定、数据审核和确认程序四个功能的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管理平台。

3.1 信息录入管理

用于记录和保存某一监控站点的基本信息和数据逻辑性审核规则, 应当在监控现场端设立之时进行信息录入。除必要的重点源级别、监测因子等基础信息外, 更重要的是要有涉及数据状态判定的信息设置, 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普适性的, 如异常判定的上下限、各监测因子数据间的逻辑关系、数据浮动的区间及时长等, 另一类是个性的, 如排放方式、设备量程、正常排放数据区间范围等。如果监控点的情况发生变化需要调整, 则调整后应及时告知和备案。

3.2 数据状态判定机制的实现

数据状态判定就是将监督考核的程序审核、日常运维的质控审核和基础信息的逻辑审核进行组合, 同时满足以上三个审核机制中对有效判定的要求, 即可认定数据为有效, 有任何一个要求未满足, 数据则为无效。

3.3 数据修约

对判定为有效的数据, 保持该数据不变。对判定为无效的自动监测数据, 应开展数据修约, 运行维护人员应当分析无效数据的原因, 并在一定时限内, 通过程序确认, 对无须修约的自动监测数据而言, 监督考核、质控审核和逻辑审核即证明其有效的依据。

4 结语

根据监督考核结果、日常运行状态的确认, 实现数据状态的自动化判定, 并按规范要求修约无效数据, 最终通过规定程序予以确认。对当前有效性审核工作进行如此改进之后, 既契合了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原义, 又提升了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在提升设备监督考核的可操作性, 加强对日常运行状态的确认, 完善对日常数据的有效性判定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有效性审核工作的改进思路和方法, 并提出建立数据有效性审核信息管理平台, 设立日常数据有效性判定机制, 通过自动化予以实现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改进,自动化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有效性审核办法环发[2009]88号.2009.

[2]环境保护部.国家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及信息公开办法 (试行) 环发[2013]81号.2013.

[3]环境保护部.关于加强“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通知环发[2013]98号.2013.

[4]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有效性判别技术规范 (试行) HJ/T356-2007.2007.

监测数据审核 篇10

在审核环境监测数据过程中, 审核人员一般都非常关注数据“五性”的审核[1,2]。而对于环监测指标间的各种“相关性”, 则利用较少。本文对实际工作中废水及水环境监测中重点环境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论证, 并通过逻辑关系进行指标间相互关系的分析, 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具有重要意义。

水和废水间监测项目间的关系在许多学术论文中都有研究, 比如CODCr、CODMn和BOD5[3,4]的关系;溶解氧、CODcr和BOD5;Cr6+及总铬的关系[5];石油类和CODCr[6]的关系;透明度、悬浮物、浊度的关系[7]等。这里我们仅选择了与博州环境监测站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2组监测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证。

1 利用相关性审核水环境监测数据

1.1 硝酸盐氮、氨氮与溶解氧

水体中, 一般溶解氧高的水体其硝酸盐氮的浓度高于氨氮的浓度, 反之亦成立。溶解氧高低界限定为DO≥8.5视为高, DO≤3.0视为低。如果数据出现异常, 其合理性的一面是采样点位上游正在排污。

分析2014年博尔塔拉河4个断面及精河3个断面的监测数据, 可以看出, 河流各监测断面的溶解氧浓度较高, 一般均大于9.0mg/L, 因此硝酸盐氮的浓度均高于氨氮的浓度, 且硝酸盐氮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而氨氮则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分析赛里木湖5个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 可以看出, 赛里木湖各监测点位的溶解氧浓度较高, 一般均9.1mg/L, 因此硝酸盐氮的浓度均高于氨氮的浓度, 且硝酸盐氮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而氨氮则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

因此在数据审核河流和赛里木湖的监测数据时, 不仅可以以硝酸盐氮的浓度高于氨氮的浓度作为判断依据, 而且可以以硝酸盐氮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 氨氮则与溶解氧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进行判断。

以上是溶解氧的浓度高的情况, 对于溶解氧浓度达不到8.5以上的水体情况, 我们以艾比湖5个监测点位的监测数据为例, 可以看出在溶解氧浓度在8.2mg/L时, 硝酸盐氮的浓度不一定高于氨氮, 有时会出现氨氮的浓度高于硝酸盐氮的情况。

1.2 CODCr、CODMn和BOD5

CODCr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 BOD5则反映了水中可被微生物氧化分解的有机物质污染程度, CODMn则反映了水中部分有机物及还原性无机物污染的程度。对于同一水样, CODCr、CODMn和BOD5三者之间的监测结果应存在以下规律CODCr>CODMn、CODCr>BOD5, 反之为异常。CODCr数值是BOD5的3倍左右最为合理, 如BOD5/CODCr比值超出了0.2-0.6的范围, 需要核实。这种关系在水质均匀的污水中最为适用, 以博乐市污水处理厂为例, 2012~2014年共监测了48个批次水样 (监测结果见表1) , 根据监测结果, 污水处理厂进口污水中BOD5/CODCr比值在0.07~0.60之间, 平均值为0.29;出口污水中BOD5/CODCr比值在0.12~0.61之间, 平均值为0.32。

表2为2012-2014年博尔塔拉河大桥电站断面BOD5和CODcr的监测数据。根据监测结果, 地表河水中BOD5/CODCr比值在0.15~0.56之间, 平均值为0.27。

一般认为CODMn和BOD5两者没有明显的关系。对于清洁的天然地表水体中通常以CODMn和BOD5作为衡量耗氧物质水平的评价指标。由于水体受污染的程度不同, BOD5值和CODMn值的比可在较大范围内波动, 或大于1或小于1。在较清洁的水体中, BOD5/CODMn一般小于1, 当CODMn大于10mg/L时, 比值有较多机会大于1[4]。

2 利用逻辑、物料衡算、时空分布等其他关系审核

2.1 数据倒挂现象

在同一水样中有许多项目根据其性质可以判定相关的监测值是否正确。如总氮, 是指可溶性及悬浮颗粒中的含氮量, 如果同一水样监测结果出现总氮与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数据倒挂, 就表明监测结果是不正确的, 需要重新分析找出原因;同样, 还有总磷与可溶性磷以及无机磷之间数据的倒挂, 也是不合理现象。

2.2 与执行标准比较

一般的监测项目均有明确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监测所得的数据一般也在标准范围附近, 当差别太大时, 应列为可疑数值, 查找原因。如有一地表水总磷的监测结果为650mg/L, 而相应的执行标准 (Ⅲ类) 为0.2 mg/L, 监测结果是执行标准的3250倍, 显然是可疑, 经查是样品固定时加错固定剂, 应加1m L硫酸误为加1 m L浓磷酸造成的。

2.3 与历史数据比较

对监测数据进行合理性分析, 首先要了解采样地点以往的监测结果范围, 特别是常规监测工作, 一般是定期、连续的, 太多已积累了几年或多年的数据。对同水期、同一点位的数据, 如果个别项目测值变化比较大, 如多个重点饮用水源地某一项目原来一直未检出, 这次突然全超标, 则需将该值列为可疑数值, 然后对其进行合理性分析。

3 水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对策与建议

3.1 全面把握数据, 降低数据出错率

目前, 大多数监测站实行“三级审核制度”。即分析人监测数据原始记录报给校核人, 校核人只是按照各项目的计算公式复核分析数值, 忽略了不同项目之间内在关系的审核。而审核人在面对大量的监测数据, 每个分析项目的数据单独审核可能发现不了问题, 但是同一样品不同分析项目的数据之间存在矛盾 (例如三氮之和大于总氮) , 结果造成即使监则数据有错误也难以发现。通过各种相关性进行审核, 对数据的全面性有一个把握, 以降低数据的出错率。

3.2 提高审核效率, 缩短数据审核周期

审核人员要面对大量的不同分析项目的数据, 单个的去审核数据难免会觉得枯燥, 而且工作量大, 效率不高。一批数据的审核周期甚至比分析周期还要长, 等审核完发现问题, 水样已过有效保存期了, 再想重新验证数据, 样品已没有重现性了。因此, 利用各种相关性审核环境监测数据非常有必要。

3.3 为数据的初筛, 实现计算机审核提供依据

人工审核对审核人要求甚高, 它要求审核人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长期的工作经验, 还要掌握大量的监测数据,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否则很难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通过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并在计算机设置相应程序, 以及通过多年的数据建立的数据库, 可使监测数据实现计算机审核, 并对数据进行初筛, 减轻了审核人员的劳动强度, 也使原有的工作程序有所简化, 审核人员对经过计算机初筛后的数据进行审核, 对初筛的可疑数据认真分析, 以确定取舍。

4 结语

近年来, 连续自动监测系统以及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 (LIMS系统) 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无人值守且定期测定并上报数据, 出现问题不易发现;LIMS系统运用于实验室监测数据信息管理。通过研究各环境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分析各指标间“相关性”产生机理, 进而将其相关性分析应用于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建立计算机审核技术[12], 将是科研人员当前乃至今后努力的方向, 也必将对监测数据审核研究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广一.试论环境监测数据审核[J].四川环境, 2004, 23 (3) :56-57.

[2]杨驰宇.环境监测数据的审核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2) :72-73.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79.

[4]李中红.浅谈水质中CODCr、CODMn和BOD5三者之间的关系[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3 (4) :22.

[5]廖自基.微量元素的环境化学效应[M].北京: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 278.

[6]樊萍等.环境监测数据预审中部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06, 19 (4) :17-19.

[7]水质分析大全编写组.水质分析大全[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 1989, 60-70.

上一篇:企业内控管理下一篇:Serve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