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共12篇)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篇1
在本文中, 对于GIS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个是对GIS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功能进行介绍, 然后是对其应用进行具体的分析, 通过对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将我国当前的GIS应用情况进行了准确的分析。
1 GIS在环境监测中的主要功能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 各种新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GIS则是应用在环境监测中的一种新型技术, 其能够对环境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分析, 从而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 帮助我国更好的促进环境发展。另外, GIS具有较强的空间查询功能, 通过该功能能够对大气和水资源等的污染进行查询, 且其得到的数据较为准确, 能够准确的反映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还有就是对于用户使用来说, GIS技术的应用为用户的环境数据查询提供了有效的图形操作工具等, 特别是对于中心局域网的内部编辑用户, 该系统的使用使其能够具有更加针对性的数据管理工具。最后则是该技术中还存在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数据查询功能, 像模糊查询等, 这大大满足了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
2 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分析
2.1 环境质量监测
对于环境质量监测来说, 其主要是通过对各种污染物的实时动态进行监测, 得到不同时期的环境监测数据, 然后通过GIS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总结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在当地实施的效果,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 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监测地的环境情况进行准确的预测。一般的环境质量监测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各种环境因素, 通过长时间的监测数据收集得到当地的环境发展趋势和某些治理措施的效果。对于监测数据来说, 其一般在空间呈现一种离散性, 这就导致传统的处理方法无法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 而GIS技术的应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通过内插的方法来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准确的反映。
另外, 在进行环境监测时往往需要对多个因素进行监测和数据收集, 这就导致对数据分析产生了非常大的阻碍, 导致常规的数据分析无法准确得到当地的环境情况, 而GIS技术的应用则能够通过不同空间的叠合将多种因素监测得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 从而将当地的实际环境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通过该技术能够将当地多种属性的环境数据在同一个区域中进行全面的反映, 这就是GIS技术的空间叠合属性, 而对当地环境监测某一数据的反映则被称为空间叠合统计, 通过这种技术能够实现对区域环境的全面监测。
2.2 污染源监督监测
对于污染源监测来说, 其主要是通过监测了解当地的主要污染源, 对其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的变化进行准确的把握, 然后对这些地点和时间进行重点的监测, 得到比较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对于该监测, 其主要包含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的总量等数据, 通过这些监测数据能够对当地的环境变化趋势进行准确的把握。想要将污染源的危害准确的反映给相关部门, 就需要对污染源的排放浓度和总量等有一个准确全面的数据, 然后结合当地的背景信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准确的分析。地理环境的不同对污染源的污染情况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因此, 地理空间特性在环境监测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为了保证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GIS技术的应用是必须的, 通过该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分析, 同时还能很好的将污染源的空间分布进行准确的表示, 实现数字和图形的统一, 同传统的地图分析法相比, GIS技术具有更加形象全面的反映能力。除此之外, 通过GIS技术的空间缓冲功能还能够对污染源的扩散影响进行准确的分析, 对于空间缓冲区来说, 其指的是根据污染源的实际物质和当地的实际地理分布对其扩散范围进行大致的反映, 从而将污染源对当地的污染情况进行准确的反映。
2.3 应急监测
对于环境监测的应急监测来说, 其主要针对的是各种污染事故, 通过对污染源的追踪找到污染事故发生的源头并对其危害进行准确的预测。而GIS技术的应用则使相关部门在出现污染事故之后能够迅速找到对应的解决措施, 然后通过该技术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详细的分析。对于事故解决来说, GIS技术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和环境模型的结合找到环境污染的源头, 然后确定事故的危害范围, 并根据GIS数据分析制定有效的解决办法, 通过GIS技术的应用能够为后期的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效的数据依据, 帮助救援行动的有效进行。
3 结语
对于GIS技术来说, 其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环境监测系统和预警平台, 通过该技术的应用能够对某一地域的各种环境因素进行准确的监测和分析。另外, 该技术的应用还能提高相关部门应对环境危害的能力, 减少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易敏, 吴健平, 姚申君, 於家.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 12:148-153.
[2]赵卫国.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 2015, 01:86.
[3]李琳.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 2015, 07:114.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篇2
一、目的
为了加强公司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环境状况、各种污染源的监测管理。
三、职责与分工
1.安环部环境监测室是公司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负责监督监测人员对本制度的执行情况。
2.监测人员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具体执行人员,具体执行本制度中规定,接受安环部环境监测室的监督、管理。
四、内容与要求(1)、内容
1.安环部要做好对各监测人员日常环境监测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2.定期组织召开环境监测分析会,掌握主要污染物质的排放规律和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按规定编制报表。
3.科学检测,严格执行标准、遵守检测程序,保证检测质量,做到数据准确、有效。
4.各监测分析室应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各种安全设施和消防器材应定期检查,妥善管理。5.各环保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环境监测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环境管理相关制度,专研业务,提高监测技术,为进一步治理污染物提供技术支持。
6.接受监督监测的对象应积极配合,主动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况,并为采样、取证、检验等现场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7.各项目的监测人员负责监测数据的填报、建档工作。8.设备的检修、维护以及环境监测技改项目的施工等工作有可能影响环境监测的监测工作要及时通知安环部。9.所有生产、生活产生的废弃物不得在岗位上存放,当天产生的垃圾要及时清走。
10.垃圾箱(废液箱)做好对垃圾、废液分类处理的管理,定期对垃圾箱(废液箱)进行集中处理,以免出现外溢现象。11.对于发生环境监测事故,由安环部组织事故有关人员和部门召开分析会,参照《安全生产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处理。
12.遵守保密规定,妥善保管检测资料。采样计划、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和数据未经安环部环境监测室许可,一律不准以任何形式向无关人员泄露扩散。
13、监测分析室是分析实验检定的工作场所,为保证环境清洁、安静,不经允许外人不得进入;
14、严禁在监测分析室内吸烟、饮食、会客,不得晾晒衣服和放置与实验室无关的物品;
15、监测分析室的地面、操作台应经常打扫、擦拭,保持无灰尘,实验台抽屉内试剂架柜、仪器架柜,通风橱内要摆放整齐有序,标志清晰、规范;
16、分析人员进入监测分析室应身着白大褂,必须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规则,认真执行本人所承担的技术操作规范,工作要集中精神,严禁玩忽职守;
17、使用各种仪器设备时,必须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安全使用规则;
18、监测分析室内的药品、试剂标签清楚,存放整齐,各种玻璃仪器应分类保管,使用后及时清理干净,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19、凡属剧毒、易燃、易爆物品必须经专人负责保管,不准在监测分析室内随意存放;
20、实验完毕,及时整理仪器设备和清洗实验用具,正确处理废弃物,及时切断电源、气源和火源,下班前检查水、电、气及门窗安全方可离去(2)、检测人员行为规范
1、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原则、钻研业务、务实进取;
2、科学检测,严格执行标准、遵守检测程序,保证检测质量
做到数据准确、有效;
3、遵守法规讲廉洁、拒腐蚀、不徇情、守公德、讲文明;
4、遵守检测工作程序,做到:
a、持证上岗,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安全检测; b、检测完毕,要清洗好器皿和仪器,清理剩余样品垃圾;
5、遵守保密规定,妥善保管检测资料。为用户保密和保护技术所有权制度
1、凡系绝密、机密、保密文件,必须按规定范围传阅,不得随意扩大传阅范围;
2、本站重要技术和正在研究中的分析方法,重大事故有关报告及处理记录,各种保密技术资料,一律不准随意查阅、外借;
3、采样计划、检验报告、原始记录和数据未公开前,未经有关部门许可,一律不准以任何形式向无关人员泄露扩散;
4、监测分析室谢绝无关人员参观来访,必要时经监测分析室负责人批准;
5、全站工作人员都有保密的义务和责任,凡违反保密规定,要追究责任并视情况轻重进行处理;(3)、档案的管理制度
1、资料员对档案进行分类登记造册,并按存档年限,定期清理到期资料,并分类造册;
2、借阅档案时应登记,并应当日归还;
3、需借用存档检验报告时,应由技术负责人等亲自提取并签字,其他人不得借用;
4、资料室执行《实验室内务管理控制程序》,应加强防火、防蛀、防霉、防盗工作,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
6、做好环境记录、设备使用记录和检测原始记录;(4)、危险品、危险行为及准则
1、所有药品、标样、溶液都应有标签,绝对不要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符的物品;
2、禁止使用实验室器皿盛装食物,也不要用茶具、食具盛装药品,更不要用烧杯当茶具使用;
3、稀释硫酸时,必须在硬质耐热烧杯、锥形瓶中进行,只能将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边倒边搅拌,温度过高时,应等冷却或降温后再继续进行,严禁将水倒入硫酸;
4、开启易挥发液体试剂之前,先将试剂平放在自来水中冷却几分钟,开启时瓶口不要对人,最好在通风橱内进行;
5、易燃溶剂加热时,必须在水浴或沙浴中进行,避免明火;
6、装过强腐蚀性、可燃性、在毒或易爆物品的器皿,应由操作者亲自洗净;
7、移动开启大瓶液体物品时,不能将瓶直接放在水泥板上,最好用橡皮布或草垫垫好,若为石膏包封的可用水泡软后打开,严禁锤砸、敲打,以防破裂;
8、取下正在沸腾的溶液时应用瓶夹,先轻轻摇动再取下,以免溅出伤人;
9、将玻璃棒、玻璃管、温度计等插入或拔出胶塞、胶管时应垫棉布,切不可强行插入或拔出以免折断刺伤人;
10、开启高压瓶时,应缓慢并不得将出口对人,关气时应先关闭钢平阀门,放尽减压阀中的气体,再松开压阀螺杆;
11、严禁用火焰在易燃管道上寻找漏气的地方,应用皂液检查;
12、配制药品或实验中放出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橱内进行;
13、用电应遵守安全用电规程;
14、实验室中应备有急救药品、消防器材和劳保用品;
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探讨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数据分析 方法
环境监测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直接产品就是监测数据。监测质量好坏集中反映在数据上,准确、可靠、可比的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是环境管理的依据。
1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和作用
一个环境监测站每年可提供成千上万的监测数据,但这些数据本身是孤立的、离散的,必须从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出发,把环境监测所获得的资料、数据,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分类、统计、转化、汇总,找出其本质的东西,获取环境管理所要求的各种综合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目的是完成监测数据、信息资料向环境质量定性和定量结论的转变,通过监测数据、信息资料的深加工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因素的综合分析,实现为污染防治决策和环境建设决策的转变。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是环境监测过程中各环节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一般来说,环境监测综合分析技术的水平高低,代表着监测站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着监测站在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的方法
2.1统计规律分析
统计规律分析中包括了对环境要素进行质量评价的各种数学模式评价方法,也就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方法和适用于不同环境要素的数学、物理方程等方法,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剖析,解释,做出规律性的分析和评价。该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环境调查、环境规划或课题、环评等比较大的工作中。
2.2合理性分析
由于影响环境要素变化的因素十分复杂,而用于综合分析的监测数据资料有限,所以需要结合环境要素的各项条件和污染源参数,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其合理性。应考虑到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监测项目之间的相关和对比关系,全面分析其合理性,这样才能提供准确、可靠、合理的监测数据。如何合理的分析数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判断:
2.2.1通过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来分析
监测项目多种多样,有机的、无机的都有,但是物质本身具有相互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项目监测数据往往存在一种固定关系,这就为我们
分析单个已实行质量控制措施的监测数据正确与否提供了依据,对一些例行监测数据,可做出直观的判定。例如,氟含量与硬度之间的关系。F与Ca、Mg形成沉淀物容积度较小,因此,在中性、弱碱性水溶液中,如氟含量在(mg/L)级,则其氟含量与Ca、Mg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即与硬度值呈负相关,所以高氟区内的水质监测结果中硬度监测值一般较低。如果氟含量较高,同样硬度监测值也很高,数据就要重新分析。再如COD、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之间的关系。根据COD、BOD5和高锰酸盐指数的概念,COD是指用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CO2与H2O所消耗的氧量;BOD5是指在水温为20℃的条件下,微生物氧化有机物所消耗的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是在一定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水样中的某些有机物及无机物还原性物质,由消耗的高锰酸钾量计算相当的氧量;结合其实际的测定过程,对于同一份水样三者的监测结果,应存在以下规律: COD > BOD5, COD>CODMn。三氮与溶解氧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环境中氮的存在形式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尤其受水体中溶解氧的质量浓度影响,一般溶解氧高的水体硝酸盐氮的质量浓度高于氨氮质量浓度,反之氨氮质量浓度高于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与之无明显关系。物质之间存在的相互关联性对综合分析监测数据的合理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观的体现出数据在分析过程是否存在分析误差,可以在第一时间分析出数据是否合理,为进一步综合分析数据提供了准确依据。
2.2.2通过掌握的资料对监测值进行判定
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首先要了解采样地点的本底值范围,特别是例行监测或者是年度监测计划。这种工作一般情况下都是连续性的,一年或是几年,数据可比性比较好,对同一点位的数据,如个别项目变化较大,可以先将该值列为可疑数值,然后进行合理性分析。进行合理性分析,首先要了解是否有新的污染源介入,其次是采样全过程有无异常,包括水质的颜色,气味、流量的大小等。与以往数据进行比对,采样是否规范,采样的容器是否达到可用标准等。再次是实验室分析,如查找显示剂保存时间是否过期,标准曲线是否及时绘制,分光光度计是否调零等等。对于气体来说,还要考虑采样时的风向,采样仪器是否校准等。对于可疑值,在分析过程中已经知道数据是可疑的应将可疑值舍去;对复查结果时已经找出出现可疑值原因的,也应将可疑值舍去;对找不出可疑值出现原因的,不应随意舍去或保留,要对留样重新进行实验室分析或根据数理统计原则来处理。
2.2.3通过监测项目的性质对监测值判定
在同一水样中有许多项目根据其性质可以判定相关的监测值是否正确。如总氮,是指可溶性及悬浮颗粒中的含氮量,如果同一水样监测结果出现总氮与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数据倒挂,就表明监测结果是不正确的,需要重新分析找出原因;同样,还有总磷与可溶性磷以及无机磷之间数据的倒挂;大气中,氮氧化物与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与可吸入颗粒物之间数据的倒挂等,都是不合理现象。同样,在噪声监测中,理论上监测数据L10一定大于L50、L90、Leq,在实际监测中如果出现Leq大于L10,如果不是监测数据或仪器出现问题,就是由于瞬时之间噪音值的突然增大,应当修正数据使用。以上只是列出部分项目之间的关系,还有许多项目关系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总结和发现,运用到日常的环境监测综合分析中,更好地服务于环境管理。
2.2.4通过了解污染源对监测值进行判定
監测数据是多种多样的,不仅仅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等等,也包括点源,如我们常说的工业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多种多样,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污染物产生,多数行业都有自己的特殊污染物产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只是多数工业污染源的共性污染物。因此,要在日常工作中对辖区内的污染源或者是重点污染源有所了解,根据行业的不同,选择有针对性的监测项目来监督污染企业。如对化工行业来说,有机物含量种类较多,重金属比较少;对于重金属行业来说,有机物含量较少;造纸行业主要是有机污染等。如果在一个生产有机化工的企业,废水中监测出高质量浓度的重金属,则监测数据应重新考虑,需按照综合分析方法分析其原因。
2.3效益分析
环境监测数据有例行监测、环评监测、验收监测、监督监测等等。对于监督监测来说,分析数据相对较少,数据合理性比较好判断;而对于数据较多的例行监测、环评监测来说,在较短时间内判断数据是否准确、合理、可靠,上述综合分析方法提供了简单、明了的依据,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及时为环境管理提供准确的监测信息,减少企业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在有效的时间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结论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也要由简单的合理性判断、分析,向依靠数据统计方法及数据管理制度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为综合分析评价服务。
参考文献
[1]奚旦立.环境工程手册(环境监测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篇4
1 GIS在环境监测应用中的主要功能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GIS在我国环境监测中也有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并且促进了环境监测的工作的顺利开展。GIS在环境监测应用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 GIS能够实现空间查询。所谓的空间查询就是对大气污染, 水资源污染等相关信息进行查询, 提供较为可靠的信息数据[1]。二是, 在用户工具方面, 数据库操作工具, GIS图形操作工具。对于中心局域网内部具有编辑权限的用户, 系统提供了专用的数据库操作工具和GIS图形操作工具, 可以实现各种数据管理和地图管理的工作。三是, GIS还能够实现属性查询, 所谓的属性查询主要就是能够实现条件查询, 模糊查询等[2]。
2 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的应用
2.1 环境质量监测
2.1.1 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内插方法分析离散的监测数据
环境是人们生活空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环境监测工作, 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而且, 是针对各个区域进行分别的监测, 在监测的过程中需要对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 才能充分的反映出所在区域所受到的污染情况, 以及空间的分布情况等[3]。当然, 由于环境监测中所得到的数据, 都是离散的, 所以, 在对环境监测评价的过程是及其困难复杂的。为了能更好的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的数据, 可以利用GIS的空间数据内插的方法对分离的数据进行整理, 进而实现对区域空气质量的状况有了更好的掌握[4]。
2.1.2 利用GIS的空间叠合评价综合指标
区域环境空间因素很多, 如声音、水分、空气等。在这种状态下, 如果影响环境的噪音、水体、空气等同时存在一个空间, 也会给环境监测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能实现对一个空间, 多种因素的数据监测, 可以利用GIS的空间叠合的方法, 不仅能对影响到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监测, 还能对其有着准确的参照和分析, 进而提供更为准确和科学的监测数据。
2.2 污染源监督监测
2.2.1 GIS有利于实现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
GIS技术在环境监测中应用的过程中, 还能够对污染源进行监督和监测。在实际的应用中, GIS能够实现定量与空间分析相结合。在实际的监测中, GIS能够全面的掌握污染源的浓度以及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由于污染源都具有地理空间的特性, 通过GIS技术对空间分布的分析, 能够实现数字和图形融为一体, GIS与传统的地图分析相比, 对统计数据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质的改进。
2.2.2 GIS的空间缓冲区分析
空间缓冲区在GIS分析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其主要根据点、线、面所形成的实体, 并对其周围一定的距离建立带状区, 其主要作用是分析主体或实体面对临近的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度以及辐射范围。根据GIS技术所提供的帮助, 可以进一步的对环境污染源进行更有利的分析定位, 把污染源的具体地理位置与相关的环境模型有效的结合起来, 从而来推断出对临近对象所带来的影响程度, 并且, 得出缓冲区域污染源的浓度变化以及所带来的影响。
2.3 应急监测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通过采用GIS技术还能够实现应急监测的作用。在城市环境中, 常常会出现污染的情况, 而采用GIS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污染现场的监测, 了解环境污染现场的污染程度, 以及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等等[5]。另外, 在控制污染的扩散方面, GIS也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 通过对GIS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在确定污染位置之后, 可以使用GIS与环境模型来预测可能会受到影响的区域范围。通过利用GIS的可视化技术, 能够提供全面的监测信息, 主要包括救援单位, 以及事故地点等, 进而为应急监测以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3 结语
本文针对于GIS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分析中应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通过本文的探讨, 我们了解到, 在城市环境监测上, 通过科学的采用GIS能够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提高城市环境的良好发展。另外, 在进行环境监测的过程中,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充分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 提高环境监测的科学性, 促进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贾海涛, 蒋志方, 吴强, 祝翠玲.基于GIS的城市烟气在线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 (33) .
[2]沈红军, 姜勇, 黎刚, 沈燕.利用GIS实现江苏省地表水省控断面管理[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 (01) .
[3]何艳, 徐建明, 施加春.GIS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 (06) .
[4]崔侠, 孙群, 何江华.3S与在线监测技术在环境模型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环境.2003 (02) .
环境监测管理之我见 篇5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建设之我见
磁县环境保护局 王成海
[摘要]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国民对环境质量、生态效应倍加关注,对环境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及时、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为提高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提高环境管理质量,建立长期高效的环境监测管理机制的问题作了认真的分析,提出了构建监测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些看法和意见。
[关键词] 环境监测 管理 机制 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就是要不断提高为环境管理服务的水平,确保监测信息的及进性、针对性、适用性、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必须强化环境监测机构的管理,建立长效机制,推进环境管理“四化”建设。下面我就关于如何建立环境监测管理长效机制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
一、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首先应提高对环境监测管理的认识
环境监测管理是使用定性和定量的科学方法,深入研究环境监测活动的规律,对环境监测整个系统进行全面地规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所以在强化管理、构建机制、提升素质、促进行为公正的工作中,首先要提高对构建长效管理机制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一套环境监测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环境监测工作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监测站建设需要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环境监测站的基本职能,是及时、准确、科学、公正地为社会提供有关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客观数据,为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监测站建立管理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是监测工作正常进行的有力保证。进入90年代末期,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经历了统计质量控制,质量保证阶段,发展到现在的全面质量管理阶段。我国进行的环境监测认可工作是环境监测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体现。环境监测质控工作是认可工作顺利进行的最强有力保证。有无完善的质控体系,可直接反映该环境监测的检测能力和水平。环境监测在检测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具备相应的质控措施,以保证检测结果的真实有效。
(二)加强制度建设的必然结果是构建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制度本身就是规范,就是一把明确的标尺。制度一经通过实施,对监测的工作人员都产生强制性、约束力。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工作人员违反制度规定,就会受到批评和处罚,甚至,还会受到纪律和法律的制裁。制度是机制的前提,制度与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因此,推进监测制度建设,必须把机制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三)提高监测质量效率的根本保证是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质量与效率”是监测站的工作主题,是获得监测数据准确性的保证。监测数据是监测部门的命脉,数据的准确有效性是对监测对象的客观正确反映。“错误的数据比没有数据更可怕”,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就必须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质控措施的有效运行是监测数据科学性的根基。质控措施可以保证样品在整个监测过程各个环节程序化进行。有效的质控程序可以及时发现整个检测过程中的不符合环节,做到及时查找原因,及时改正,确保报出数据的准确。如果样品在监测过程中没有质控环节,即我们常说的“环节失控”现象,了保证。因此,有效的质控措施和程序是获得准确检测数据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质量保证会使环境管理造成错误决策,如果没有效率则会使环境管理决策变成一句空话。
二、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明确了一定要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后,我们应当开始关注如何来构建以及完善这一机制。不难想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是一个内容丰富、体系严谨、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质控体系。由质量负责人总负责,质量控制室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各专业室质量监督员时时监督组成质量控制体系。在质控体系下,全面开展质控工作,制定质控操行手册,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盯,确实保障监测质量。
(二)质控计划的制定要及时、全面。质控工作涉及到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环境监测应在每年年初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详细的质控计划,包括人员的培训及考核计划、质控样品的需求量及购置清单、仪器设备检定计划、参加能力验证及比对的计划等。质控工作单纯对于监测工作量来讲,的确是任务量的增加,但其作为监测工作流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承担着监测数据生命线的保障作用。因此一份细致而全面的质控工作计划是顺利完成监测任务的前提和基础。应特别强调的事,从事质控管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扎实的受控岗位工作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质控计划。进而使质控工作顺利进行。通常要针对不同的监测任务,下达适宜的质控计划,并及时地进行科学监督,真正的发挥出质控对监测的监督作用。
(三)重视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当代企业的管理正逐步向人性化管理的方向发展,检测部门同样应重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后,原有的管理职能将逐步向服务职能转变,加之我国进入WTO后,国外的检测机构也将逐步进入我国检测市场,而国内的检测机构也会打破地域限制,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形势,监测站应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对监测人员特别是技术岗位人员进行及时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培训开阔眼界、了解现状、互通有无,通过考核清楚现有实力,确定发展目标,保证检测人员能够及时更新思想、掌握新方法,了解新技术,及时满足现代监测管理的需要。
(四)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质控措施。如水体监测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质控措施:①采集现场空白样,验证采样器具是否清洁;②样品加标测其回收率,以保证对复杂水体监测的准确度;③发放密码质控样,保证临近样品浓度的准确度;④保证平行样分析及测试仪器的定期校准和检定的准确性。
(五)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在质量控制实施过程中发现不符合项是很常见,也是很正常的事,如何能够及时启动有效纠正措施,杜绝类似不合格项的再次发生。认可和计量认证实验室都有具备自己的偏离纠正程序,当在质量活动中发现不合格项时应及时启动程序实施整改。如是共性问题,在整改完成后,应重视事后的人员培训及宣贯,做到举一反三,可将其列入日常监督计划,在实施一定期限内,如未发生类似不合格项,则可视为此次纠正行之有效。
(六)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动力。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是通过制度措施和奖励手段,调动监测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鼓励监测人员投身于环保事业的驱动性机制。它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目标激励。统一思想行动,为确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是一种强大的感召力和原动力。将长期目标与短期
测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科室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使各种荣誉相互联系,互为依据,以形成荣誉来之不易、大家倍感珍惜的浓厚氛围。三是物质激励。对获得各种荣誉的科室和个人,都辅之以物质奖励。对被评为先进集体的科室,其正、副职和监测人员分档次给予一次性的物质奖励;对在各种竞赛活动中争得荣誉的集体和个人,都给予物质奖励。四是工作评价激励。就是要坚持实绩第一的工作评价原则,把工作的实绩作为提拔、任用和奖励监测人员的基本依据。五是领导的人格激励。要求站领导处处以身作则,时时率先垂范,想在前、干在前,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以突出的实绩和人格的力量,赢得监测人员的信赖。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相结合,目标激励与人格激励相结合,充分体现激励机制的动力作用,为环境管理机制注入活力。7)完善保障机制,夯基固本。
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思想保障,解决队伍建设的政治方向问题。就是通过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为推动监测工作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组织保障。就是明确监督制度落实的部门,授权其负责制度的组织实施,形成全站上下,各职能科室齐抓共管的组织保障体系。三是物质保障。就是为监测工作提供必须的现代化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不断满足监测人员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健康水平。
三、坚持标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
落实是长效监测管理机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落实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重要性,确保制度能够落到实处。
(一)坚持真抓实干,确保管理体系贯彻执行。
(二)努力与时俱进,积极推进机制创新。创
(三)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科学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的实践又为理论的创新提供源泉。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和掌握新形势下监测站管理体系的运作规律,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监测管理的水平,真正把理论研究贯穿于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全过程。
四、结语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初探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新时期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并且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理念。我国出台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都是依据当前环境质量数据分析结果开展的,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具有深远的、较强的时代意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标准、设备、仪器、试剂、环境条件、人员和相关的管理工作,现对管理工作进行初探。
1当前存在的问题
1.1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长期以来,不管是我国的环境保护部门,还是相关的环境监测机构,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重视方面,都是严重不足的,大部门时候将这项工作看成是可做可不做的,这样,在具体的工作上,根本就没有专门安排管理这方面的工作的人员,即便有,也是兼任。其次,很多行政主管部门,部分监测站管理者,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很多的偏颇,立场有失客观,手段缺乏科学性,特别严重的,还给进行环境监测的单位造成了很多不正当的干预工作。
1.2体制上存在很大的缺陷。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正常运行是监测质量的保障。而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没有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作支撑,容易出现“两层皮”现象,执行力度大打折扣。甚至于质量管理体系的制定只为了应付检查。第二,少部分管理者对质量管理体系不熟悉,在工作分工和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导致分工不明,职责不清,管理体系形同虚设,迎接检查时弄虚作假,作假的质量体系运行记录。
1.3人员问题。首先,监测人員不稳定,还存在岗位人才随意调动、局机关借用监测人员现象普遍存在;工作量和强度与收入的不成比例导致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其次,很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素质都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从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相关标准要求,究期原因,一是有关的部门和机构的重视和培训不够,在人才选拔上,没能选用合适的人员;二是管理人员自己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未紧密联系时代的发展要求,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和理念。
1.4缺乏有力的质控手段和监督措施。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取得了不断地发展与进步,环境监测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的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质控技术等依旧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监测项目不标准,检测制度不完善,质控手段过于单一、监督措放和力度还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现阶段的环境管理要求。2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发展对策
2.1增强质量管理意识。首先不论是环境保护部门,还是环境监测机构,无论是监测站的管理者,还是监测站的各位员工,都应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其次,管理者需要对各项管理职责、具体权力进行明确,对各项基层管理工作认真处理,各施其职,保证质量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监测质量管理实施中,监测人员的共同参与,这样才能有效开展监测工作。第三,强化环境质量管理工作需要科学化、规范化升级其管理理念,对环境监测流程不断简化。
2.2提高人员素质。质量管理人员在整个环境监测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管理人员选拔的过程中,要选用熟悉质量体系、具有高度责任心、有丰富经验并且监测技术与水平高超的人员担任此职务。另一方面招收部分专业学校毕业的大学生来充实环境保护队伍,使环保监测更专业化。为了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加大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其次,要积极鼓励管理人员与监测人员之间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与沟通,使管理人员能够了解相应的监测技术与方法,从而将操作技能进行规范,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实现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目的。
2.3建立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要大力加强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监督与考核机制,定时或者定期对环境检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并将考核的结果与管理人员的绩效挂钩;建立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通过考核的方式增强监测人员对环境检测重要性的认识,促进环境检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发展。
2.4质量管理措施有机规范。首先,要采取和制定更加规范与科学的环境监测技术与标准,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相关标准与制度,各项监测项目要标准化,监测点的选择要有说服力,将各个企业的各种排放都要控制在环保监督体系内。其次,我们要加大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力度。我们要加大对新技术的投入力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及时跟进,及早修订出规范的技术标准,使环境监测活动能够有所依据的开展。除此之外,要制定监测仪器与设备的准入与技术审核制度。因此,我们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的仪器管理经验,建立技术审核制度,对仪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第三,还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反馈机制。在管理工作中引入目标管理这一理念,将各种环监工作环节的目标进行细化处理,并委派专人对各级目标进行管理,而想要实现这一多层次的管理,需要在环境监测工作当中建立各层次内的质管目标,也就是在各工作环节内均采用量值溯源的管理方式。第四,建立和完善监督制度,在监督工作中,对采样器的准备、样品的采集、运输与保存、样品分析、实验条件、仪器设备、出具监测报告等过程进行监督。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其目的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最终使环保工作更加真实准确,使企业更加信服,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汤坤,左才科,刘明阳,等.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介绍与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S2):401-405.
[2]马燕,陈晓爽.新时期如何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5(22):180.
[3]杨有慧,杨英杰.探析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7):86.
浅谈环境监测垂直管理 篇7
1 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以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环境监测是用科学的技术方法测定或监视影响人类生存或生活的环境因子, 分析其环境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的科学活动。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环境法律、政策以及环境质量标准和管理规定时, 必须以环境监测获得的各类数据为科学依据。它还是环境执法和污染事故处理的技术仲裁, 为综合整治、环评验收、排污收费等环境行为提供技术支持。近些年来, 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发展, 但是在监测能力建设、人员素质、队伍发展等诸多方面还存在问题[1,2,3,4,5]。
2 垂直管理利弊分析
2.1 改革后有利之处
2.1.1 有利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环境监测能力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长期以来, 环境监测站是环保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 单位的编制受控于环保局。往往出现大量有编制人员被环保局借用, 真正从事环境监测工作有编制的人数不够, 同时招聘大量的合同制员工, 使得人才队伍流动性较大, 处于长期不稳定状况。实行垂直管理之后, 市县环境监测站的财政由省级财政予以提供保障, 单位的编制也会得到保障, 有利于建立一支专业人才相对稳定、层次结构合理的队伍。
2.1.2 有利于加强能力建设
随着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 出现大量信访和监督监测以及突发性环境事故, 使得环境监测任务日益加重。自动化监测设备和现代化大型实验室仪器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国环境监测的装备还远远达不到国家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要求, 经费是制约其进步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目前, 市县监测站的经费来源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和上级环境部门拨款, 有些监测站除去用于日常开支和合同制员工工资外, 用于提高能力建设购买仪器设备的经费捉襟见肘。实行垂直管理之后, 由于财政得到保障后, 大部分资金可以实现专款专用。同时加大对落后监测地区的财政倾斜和投入, 使得环境监测队伍统一协调发展。
2.1.3 有利于统筹调配监测资源
当前, 我国环境形势严峻, 环境突发事故频发。有时候环境污染事故已不再是局部地区责任, 而需要相邻或周边区域协同配合解决。实行垂直统一管理后,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统筹调配人员、装备、财力等, 快速完成环境应急事故响应, 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共享、数据共享, 高效地处置各类突发污染事故。同时可以更好地组织监测站参与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方面标准的制定, 参与区域性环保课题的研究, 在工作上形成联动机制。
2.1.4 有利于保证数据的真实性
市县环境监测站由当地环保局领导, 其人事、工资由当地政府决定。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指标, 视污染企业为“衣食父母”的地方政府, 在利益的驱动下, 很有可能去干预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数据。实行垂直管理之后, 监测站财政和人事的独立, 有利于减少属地党政机关的人为干预, 从而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 便于上级环保部门判断地方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
2.1.5 有利于环境数据的信息共享
当前, 环境监测站之间由于业务划分不均, 信息化建设先后等原因, 导致环境数据分散、独立, 历史数据难以统一的问题。监测站统一管理后, 通过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 构建大数据平台, 并统一信息发布, 加强数据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 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执法与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2.1.6 有利于加快推进标准化平台建设
以此次国家垂直改革为契机, 出台环境监测管理条例, 规范监测行为, 保证数据质量和权威性。加大环境监测在机构设置、工作经费、人才引进、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各地严格按照国家要求, 加快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提高监测能力, 为环境保护科学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2.2 可能存在的问题
2.2.1 人员管理问题
当前监测站很多人员借调到局机关、监察等部门, 已经多年没有从事监测工作, 这些人改革后也必将回归, 对于工作分配将有不小挑战。真正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员中合同制员工占有不小比重, 随着队伍庞大, 人事工资待遇难以公平实施, 这些人的分流也将成为问题。垂直管理后, 有一部分人的工作能力不强, 监测技术停滞不前, 离退休尚早, 达不到垂直管理工作的质量要求, 甚至会对监测队伍产生负面的影响。工作人员的思维方式、做事风格、技术能力都需要磨合, 队伍的整合与能力建设预计可能需要很长时间, 是垂直管理改革中的难点。
2.2.2 统一发展问题
由于各地区经济条件差异等历史原因, 环境监测队伍的差别较大。有些市级监测站由于地方经济较好, 对其扶持力度较大, 不但能完成日常规定的任务, 还能参与国家级相关标准的制定, 参与大量环保课题研究, 拥有大量优秀的监测方面专家, 科研技术水平甚至超过省级监测中心。而有些监测站, 由于常年工作经费不足, 人员参差不齐, 缺乏现代化设施设备, 完成基本任务都有一定困难, 尤其在县级监测站问题表现尤为突出。有些县级监测站只是设岗设人, 而没有实际的监测能力, 平时将辖区内的监测任务直接委托市级监测。这些单位垂直管理后, 即使给予经费支持, 没有合格监测人员, 也不能满足管理和工作要求。
3 结语
实行垂直管理有助于避免地方政府对环境执法过程中的干扰, 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保证执法的独立性和执行力, 保证政令畅通, 解决了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尴尬局面。推行垂直管理改革, 通过制度上的设计促使地方政府更好的履行环保责任, 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该制度推行牵扯范围之广, 会影响到某些人的利益关系。然而当前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地实现, 改革环境治理制度, 实行垂直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摘要:环境监测监察垂直管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公众对优良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它为独立、公开、公正地开展环境监测执法, 实行最严格的环保制度, 提供了制度保障。本文结合环境监测目前所处的形式和地位, 以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阐述了改革的利弊处。
关键词: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张影.对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10) .
[2]徐广华, 陈静.加强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 2009 (5) .
[3]汪文鹏, 汪茜.中国环境监测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2) .
[4]王晓丽, 束平.关于环境监测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 2010 (1) .
浅谈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数据审核,质量
目前环境管理、环境执法以及社会公众对环境监测数据的需要不断增长, 及时、高效、可靠地为社会各方提供公正、权威的监测数据是环境监测站的责任和立身之本。由于分析方法的局限性、监测分析人员技术水平、监测因子的变异性以及各种干扰因素作用, 造成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 如果环境监测数据不够准确, 将直接影响环境执法、环境管理、污染纠纷仲裁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而且对环境评价、环境污染治理, 也不可能得出准确结论。从大量环境监测数据里剔除异常数据, 及时报出科学、合理准确的结论, 是环境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主要任务。
发现和判别异常数据, 对其进行合理分析是监测数据审核的重要内容, 环境监测工作要求监测数据应达到的质量指标是: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并且监测分析的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代表性表示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 所采样品反映总体真实状况的程度;准确性表示测量值与真实值的一致程度;精密性表示多次测定同一重复样品的分散程度;可比性表示在环境条件、监测方法、资料表达等可比条件下所获资料的一致程度;完整性表示取得监测资料的总量满足预期要求的程度或表示相关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因此, 系统质量保证是全过程的质量保证。
由于数据审核人员工作经验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其环境监测数据审核的方法也各相不同。研究表明, 在一般的监测数据审核时, 应该围绕着“五性”对监测过程中前后制约的各个环节进行审核,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一、监测数据代表性的审核
样品的代表性是指具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 并按规定的采样要求采集的有效样品的特性。其中采样是关键环节, 我们只有采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分析出来的数据才有使用价值和代表性。样品的采集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础。虽然我们有精密的仪器和准确的分析方法, 但是忽视了采样的科学性、技术性, 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就难以反映被测对象的真实情况。实践证明:缺乏科学性的采样所带来的误差远大于实验室内分析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在环境监测采样过程中, 若采样人员对采样过程的质量保证和技术管理不够重视, 责任心不强, 如在废水采样时忽视了工业废水是污染物浓度和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非稳定流体, 没有同步进
□文/张颖杰付国庆
行测流量和采集样品;或随意简化测流程序, 不管排污渠的宽度如何, 只在渠中间用流速仪测一个数据;或用浮标法测流时, 测量的距离和次数均少于规定要求等, 不符合规范的采样必然给监测数据带来较大的误差且不能真正反映样品的代表性。因此审核人员应根据自己负责审核的内容, 把好外场采样的质量关, 及时发现和杜绝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 数据的代表性具体还体现在“时空”代表性上。负责室内审核的人员应着重审核原始环境样品采样记录是否全面, 采样人员是否严格按照规范认真做好样品采集时周围环境的偶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的记录, 水文、气象等特征的描述以及污染源监测采样点位置, 生产工况、排污周期、取样方法的记录;检查是否有企业法人代表的签名。如果发现监测数据有异常, 如某污染物排放浓度较以往高等情况, 都应首先通过采样记录详细分析原因, 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
二、环境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审核
在保证样品完整性的同时,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应审核分析方法的选择是否正确, 方法的检出限、测试精度是否符合监测对象的要求。若方法选择不当, 监测数据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环境监测按监测目的不同可分为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环评监测以及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等, 不同的监测目的有不同的监测方法、规范要求, 与其对应的监测项目、分析方法、监测频次及监测数据所要求的质量目标也各不相同。故在审核监测数据完整性时, 应着重审核不同监测对象的采样频次、采样时间、监测项目设置是否达到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 分析方法、检出限、测试精度、评价标准是否符合监测目的的要求, 若方法不当就会发生偏差或不准确, 特别是工业废水中不同行业的必测项目是否齐全;采样时其他辅助参数的监测项目等是否完整。
三、监测数据精密性、准确性的审核
当按规定采集的具有代表性的有效样品传输到实验室进行分析测试时, 为取得满足质量要求的监测结果, 必须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控制测试质量的实验室质量控制。其中, 精密度和准确度是衡量实验室内测定结果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 在审核这两项指标时除了要确保所用仪器的精度外, 还要特别注意每批样品的测试是否有按技术规范要求, 有一定比例的样品平行双样分析、加标回收率分析、密码样及密码样平行分析等。检查样品平行测量值是否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再现性, 其精密度是否达到方法给定的室内标准差的要求;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量值是否尽可能地与真值接近, 回收率达到技术规范要求。此外, 除了审核分析过程的精密性、准确性之外, 还应审核相应的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内容, 如校准曲线、检出限和空白实验值。在环境样品分析中, 有很多待测组分的浓度水平系衡量范畴, 且常与空白实验值处于同一数量级, 引入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 空白实验值的大小和分散程度, 将直接影响所选定分析方法的检出限和实验的精密度。我们只有全面审核环境监测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内容, 才能保证监测数据的精密性、准确性。
四、环境监测数据可比性 (合理性) 的审核
监测数据的可比性 (合理性) 分析包含时空分布合理性分析、污染物排放规律合理性分析、监测指标之间相互关系合理性分析, 以及采样、监测、数据处理等全过程可比性分析, 还包含标准物质准确度、各行业之间、污染物之间、实验室之间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和统一性。监测数据的可比性审核的范围很广, 且专业性很强, 不仅要运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国家颁布分析标准, 还要运用各污染物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浓度变化范围等知识, 才能对比各种物质间的关系, 对异常值进行合理分析。由于物质本身的特性及各组分相互关系和实际情况存在必然联系, 某些要素之间有很紧密的相关性, 对一定的样品, 各监测指标之间客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在地表水监测中, 阴阳离子平衡, p H影响金属离子的存在形式, CODcr>BOD5, 同一水样的BOD5浓度高, 则CODcr浓度必然高, 但反过来CODcr浓度高, BOD5浓度未必高, CODcr浓度高, 水中溶解氧必然低, 反过来溶解氧浓度高, CODcr浓度未必低, TN>NO3-N、NH3-N、NO2-N三者之和等, 反之为异常;这种变化特点在审核中要加以注意;利用类同监测对象的环境统计资料作类比分析, 两个工厂产品相
1、强度缺陷。
强度是普通混凝土空心砖重要的材性指标, 直接影响到墙体结构的可靠性, 是关系砌体结构质量的重要参数。其主要表现是强度波动较大, 强度偏低。产生原因是: (1) 加强混凝土拌和料中原材料质量的控制, 严同, 工艺条件相似, 其污染物性质、成分、排污状况大致都在一个范围波动, 准确掌握其中一个工厂的污染源监测数据, 对另一个工厂的排污监测数据的审核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合其他环境要素, 综合分析监测数据。在环境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 应结合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及水文等资料进行分析, 如对于较长河流当其穿越降水量小和地表径流小的干旱地区时, 水中的溶解性固体总量一般大于其在降水量大和地表径流大的湿润地区。
环境监测数据审核主要以“五性”进行审核之外, 还应注重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的审核。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 样品测量结果的
提要近年来, 用得最多的非黏土墙体材料是混凝土空心砖, 混凝土空心砖质量和施工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就影响混凝土空心砖产品质量问题及施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加以论述, 提出相应的控制方法, 以加大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的推广应用力度。
关键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施工控制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
用普通混凝土空心砖代替普通黏土砖作为墙体材料, 不仅提高了房屋的有效使用面积, 更重要的是节约了能源, 保护了环境。墙体材料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 黏土类墙体材料越来越多地被非黏土类墙体材料所替代。近年来用得最多的非黏土墙体材料是混凝土空心砖, 该产品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 以沙子、碎石为主要集料, 加水搅拌、成型、养护制成的一种多排孔的混凝土砖。它的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百年基业, 由于存在原材料、设备及生产管理影响等问题, 普通混凝土空心砖质量存在诸多问题, 再加上不规范施工上墙, 导致产生诸多问题。
一、普通混凝土空心砖产品质量本身的因素
3、防治措施:
(1) 应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检查、维护、校验, 减少计量误差, 芯模具的产量有效数字位数不仅表示测量结果的数值大小, 而且表示测量结果的准确度。监测数据有效数字位数是环境监测中测试记录、运算和最后测量结果报告的一个最基本内容。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按统一的、正确的规定方法对数据的有效位数进行取舍和运算, 将使监测结果发生偏差, 没有可比性。如重量分析过程中, 把称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少记一位或多记一位数, 就会人为地把测量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扩大10倍或缩小10倍。
在环境监测工作中, 加强监测数据审核, 是确保监测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审核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业务知识, 熟悉环境监测技术
格按照《混凝土多孔砖》JC943-2004行业标准选用水泥, 使用不低于32.5号的水泥, 使用符合GB175-1999的硅酸水泥和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同品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能混合使用;废水泥浆不能作为胶凝材料代替水泥使用。当水泥有变化时, 应及时调整配合比、水灰比, 使配合比既能满足强度要求, 也能满足施工用和易性要求; (2) 满足要求的混凝土强度同准确的计量有密切关系。即使是袋装水泥也应先拆袋倒入计量斗, 经过称量后再倒入搅拌机。所以, 对于这方面工作, 除了要保证计量设备准确无误外, 还应派专职、责任心强的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3) 选择适当的工艺参数进行生产, 机械设备应经常维修保养, 机械设备处于一种正常的标准状态, 是使混凝土砖产品质量得到根本保证的前提。
2、尺寸、外形偏差缺陷。即混凝土砖外形尺寸长、宽、高和超出行业标准规定的允许差异范围, 如短碎砖、缺棱掉角、裂缝、孔洞率明显偏小等现象。产生原因: (1) 目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生产用模具为铁模具, 模具长时间使用后产生磨损变形, 导致产品尺寸偏差增大、孔洞率下降、碎砖增多; (2) 成型时加料不均匀, 配合比不准, 养护制度不合理, 砂石含泥量较大等极易造成混凝土多孔砖表面裂纹等缺陷; (3) 从生产线移到养护堆场过程中振动过大, 产生碰撞破损; (4) 对成品不文明装卸, 产生断碎砖。
3、防治措施: (1) 选择技术管理严格、上规模、质量可靠的企业产品。产品养护期, 春、夏、秋季必须在一个月以上, 冬季还应延长。目的是除了产品强度必须达到要求外, 砌块的收缩在厂里可以完成大半, 减少上墙后的收缩。200厚的墙应用双排孔砌块, 240厚的墙应用三排规范、监测分析标准和各项污染物的特点, 发扬敬业精神, 增强正确执行规范和标准的自觉性, 以科学态度对待每一个环节的监测数据审核, 保证数据审核的质量, 这样才能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 更好地为环境管理服务。
限额约120~150万块, 使模具外形尺寸及刚度变形处于一种标准状态, 同时对达到使用寿命次数的模具进行更换; (2) 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 特别是砂、石含泥量控制。通过实践对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在满足砂、石级配及混凝土和易性条件下, 尽量使搅拌时间和振捣时间延长一些, 同时加强混凝土养护条件的改善; (3) 规范成品和半成品的运输。
二、影响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施工质量的因素
1、产生现象: (1) 墙面呈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开关的开裂; (2) 墙体渗漏。
2、产生原因: (1) 放松对混凝土多孔砖的质量检验, 使一些以次充好的空心砖应用到工程中; (2) 现场管理不严, 对多孔砖施工重视不够; (3) 不按普通混凝土空心砖技术规范组织施工是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4) 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砌体的碳化收缩和基础沉降等原因, 引起建筑砌块墙体的位移, 砌体收缩被抑制时, 墙体就会逐渐产生拉应力, 当这些拉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超过砌体和砂浆间的粘结强度或超过水平灰缝的抗剪强度, 墙体就会产生裂缝, 进而造成墙面渗水。
普通混凝土空心砖质量与施工控制
□文/张东强1余龙娥2赵晓燕3樊春阳4
参考文献
[1]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4.8.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思考 篇9
1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存在的弊端
1.1 思想认识不到位, 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不够全面
部分领导没有认识到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支撑作用, 对环境监测工作不够重视, 受技术条件和人员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环境质量报告仍旧停留在就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论质量的层面上, 没有和污染源监测进行全面分析, 不能够准确解释对环境质量的变化。环境监测站缺乏和其它部门的有效配合, 使得环境质量报告缺乏说服力。
1.2 监测能力严重滞后, 实验室质量控制脱离实际
在监测实践中, 由于受监测环境、人员素质和仪器设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错误数据的出现, 错报、漏报等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监测数据从实验室监测到发布, 一系列程序控制人员有的只是流于签字和审核形式, 对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科学性、真实性缺乏必要的监督, 没有及时地对监测数据的个体误差进行纠错, 也难于剔除一些伪数据, 缺少严格的三级审核制度。
1.3 缺少计算机人才, 专业监测人员不足
面对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 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 面对网络办公的普遍性, 自动控制技术利用率低、效果差。县级环境监测站的环境质量报告的表征形式大多以文字报告为主, 很少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的声像报告, 报告信息量小、形式单调、实效性极差, 没有起到为环境监测管理、决策服务的实际意义。人才队伍十分紧缺, 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缺乏高层次的领军人才, 技术骨干严重流失, 监测分析技术人员严重匮乏。
1.4 经费匮乏, 制约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
环境监测站隶属于环保局, 但是某些环保局不是非常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就是因为监测站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县级监测站的经费投入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畅通的渠道, 仪器设备、实验用房非常紧张, 仍然是有钱多干、没钱少干的局面。有的监测设备还是监测站成立之初购买的, 早已失去使用价值。如果有突发性污染事件或高难污染源发生, 我们不仅会在监测设备上措手不及, 在技术处理上也将无能为力。
2 关于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
2.1 提高思想认识, 加强对环境监测数据审核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 负责随时向社会提供公正、科学、准确的具有法律效益的监测数据。要确保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 必须有一个制度严明的科学的管理体系, 要运用科学技术手段, 即环境监测程序文件、监测质量记录、作业指导计划及质量审查形式, 对环境监测的各个工作环节、各监测部门以及对实验环境与条件, 进行有效的监督。坚持科学公正、管理规范、数据准确, 服务优质的质量方针。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保证监测数据、信息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完整性”, 各级环境监测部门要以以严谨的科学态度, 为政府和社会提供准确、公正的监测数据, 保证判断的独立性和诚实性。
2.2 加强监测人才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加强监测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地增加环境监测站的人员编制、调整人员结构。加强监测人才的思想教育工作, 不断地提高监测人员的政治素质, 搞好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工作, 提高监测人员的业务素质, 营造有利于发现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调动监测人员的积极性。
2.3 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监测站承担着对各单位排放污染物状况进行监督监测, 开展对当地的污染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测, 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 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制定环境治理决策提供准确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强化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从质量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样品的采集, 到监测报告的编写过程, 都应当认真执行好相关质量体系规定, 重视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
2.4 实现环境监测标准化建站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是质量控制的根本, 明确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机制、基本要求等, 使质量控制工作有章可依。完善项目评估、经费使用、效益考核的监督管理程序, 控制超标准建房、购置不适当的高档仪器设备,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为监测站配备必需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采用灵活多样的表征形式制作环境质量报告。
总之,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通过对环境监测, 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为环境管理、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做好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是所有县级环境监测站最根本的工作, 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
参考文献
[1]孙慧芳.环境监测工作质量问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1 (08) :203-204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篇10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管理手段的广泛运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更新发展,环境监测数据库已经成为存储管理环境监测数据的必备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水环境监测管理数据库限于数据简单的存储、管理与传输,统计和审核均通过外置Excel软件来实现。
2013年以前,青岛市监测站一直沿用省站开发设计的98系统下Access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要求单一、录入方式复杂、数据传输差错率高、导出方式老旧等缺陷导致数据管理效率较低,随着监测工作量的增加,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要求。为了更准确、及时地为管理部门提供数据信息,我们联合软件公司开发一套依据青岛市的水质监测特点,具有较强审核功能、灵活的导出方式、丰富的统计手段等功能的水环境数据库。通过实际应用,系统符合设计要求,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对于数据管理的需要。
2系统的实现
青岛市综合管理平台水环境数据库是基于B/S模式(浏览器和服务器模式)架构下[1],通过SQL Server2005和C#.Net编程实现的网络数据库,具有录入查询数据、数据审核、打印报表、数据统计分析、系统设置等功能,用户通过登录系统平台进行数据的管理和维护。
3系统的功能
环境质量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水环境数据库是基于B-S架构下的网络数据库,具有其他一般数据库对于数据录入、查询、修改、导出等所有普通功能,下面主要介绍一下对于传统数据库的优势功能。
3.1一套数据、五级审核为数据安全性提供强力保障
环境质量综合管理平台是整合了公文系统和各监测要素数据库的管理系统,通过统一账号登录,登录各数据库的权限可以控制。数据库从录入、审核到最终存储全部一套数据,解决了以往多客户端数据库在传输或导入过程中存在数据缺失或差错的不足,形成了“区市监测站录入、区市监测站审核、市站综合室审核、市站综合室领导审核、市站分管领导审核”五级审核系统,数据一经审核确定无误便无法随意修改,从各个环节保障的数据的安全。
目前,其他地方监测部门对于监测数据的审核制度大多停留在三级审核,而对电子版数据的审核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达不到三级,本系统开发的五级审核系统将对电子版数据审核制度的发展提供更为严格有效的探索。
3.2数据有效性、合理性自动审核功能
3.2.1设置检出限控制系统,保障数据有效性
每项监测项目的分析方法和检出限需在录入数据前维护好,一经确定,录入系统便以各项目的检出限来控制,未检出的项目数据库中将存储为检出限的一半,如果录入低于检出限而又不等于检出限一半的数据将会被系统审核为无效数据,提示出错,无法录入。此检出限控制系统对录入、查询与统计功能均产生作用,保障数据质量。
3.2.2数据有效性审核规则灵活设置
以往监测数据偶尔会出现总氮大于三氮之和的现象,审核主要依靠人工计算。新数据库一经将审核规则维护好,录入数据如果不符合此规则将提示出错。其他类似的审核规则可以灵活添加,均可以由录入界面做好数据把关。
3.2.3每条数据将提供历史最大值最小值和超某类标准审核提示
审核界面中,设置三个栏目,将显示本条数据高于历史最大值、低于历史最小值、超某类标准的项目提示,数据合理性审核比以往手动查询更为高效便捷。
目前,国家、省级监测部门所用软件均无法对检出限进行控制,对于数据有效性的审核大多仅简单地对数据最大值最小值做出审核,其他带有计算的审核规则均未实现。本系统开发的审核系统,不仅作为人工审核差错率高、工作效率低的一种解决办法,也是对环境监测数据库功能扩展的有效尝试。
3.3数据导出方式灵活,报表模板自主设计
3.3.1导出数据格式满足各项需求
省厅要求上报未检出数据按“检出限+L”方式,而数据统计需按照检出限一半参与统计,两种导出方式可以灵活选择。解决了原先只能参照各项目分析方法手工逐个改动上报的缺陷,同时满足了各项数据管理需要。
3.3.2导出报表格式灵活多样
可以按照不同的要求自行设计报表模板,对监测项目及项目顺序分别确定及设计,提高了数据导出及处理的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对同样的数据要做多种不同报表的工作量,有效避免了重复劳动。
目前,国家、省级监测部门并未提供导出报表的自主设计功能,所生成的报表基本只是默认的格式与顺序,如果需要的项目格式与顺序有变,则只能手动调整,本系统自主设计功能针对此问题做了更为人性化的开发设计。
3.3.3统计功能丰富,加强数据综合处理功能
统计功能包括均值统计、数据量统计及其他格式的数据统计模式,均值统计包含样品数,普通均值和枯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按照地表水标准显示达标情况和达标率;数据量统计可以自行选择各需要统计项目;其他数据统计模式均可自行设计报表,选择标准,参与统计与评价。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论与建议
新数据库的设计与应用不但实现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自动化管理,大大提高了数据存储与管理的效率,填补了以往数据库的缺陷与不足,同时,对环境质量的分析、评价与预测更为高效便捷,为将来的大数据应用建设奠定了基础。
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系统的扩展模块在不断的完善,据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增加实验室管理模块。增加实验室大型仪器数据和系统的转换模块以及实验室内人工数据录入系统,将电子数据的管理流程提前至实验室,同时审核中增加质控手段对电子版数据的准确性加以保证,一是为减少纸质版数据在传递流程中出现的人工误差,二是为提高对电子数据的管理水平,三是为减轻工作量从而提高效率。
增加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和依申请公开模块。环境空气数据已在全国范围实时发布,水环境监测数据的数据发布与共享也会成必然趋势,建议增加环境监测数据实时发布功能,届时可以赋予注册用户阅览权限,通过外网可以注册、登录和访问权限内发布数据;为减少工作量,结合依申请公开工作,将符合依申请公开要求的回复件以数据阅览的形式答复申请人。
摘要:数据库是存储和管理环境监测数据的必要手段,在环境监测领域广泛应用,但现用的Access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要求单一、录入方式复杂、数据传输差错率高、导出方式老旧等缺陷导致数据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些问题,青岛市开发了一套环境监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水环境数据库,本文在传统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并探讨了的优势功能和特点,通过实际应用,该数据库符合设计要求,基本满足了现阶段对于数据管理的需要,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环境监测,综合信息管理,水环境,数据库
参考文献
浅析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篇11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引言: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与优化是我国环境监测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从政治层面提出建设国家环境监测质量体系,要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明确自己的质量控制职责,加强自身质量控制能力建设,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1.环境监测工作现状分析
1.1监测硬件设施不完善。硬件设施的缺乏使得环境监测技术发挥不出其自身的实际作用,很难满足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首先我国环境监测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部分基层监测机构甚至达不到国家标准化建设标准,实验室环境条件达不到要求、相互不相容区域得不到有效隔离、影响监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得不到重视和控制等,这些因素都对监测质量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使监测结果无效:其次环境监测站点的设备装备也比较落后,尤其是基层监测站点的设备配备水平普遍较低,老化陈旧的设备占很大比例,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仪器管理人员,仪器维护不到位,性能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设备性能的稳定性决定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监测设备对监测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1.2监测人员综合能力水平不高。除环境设施及设备装备以外,监测人员的综合能力水平也是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环境监测的压力也不断增大,监测人员的综合技术水平难以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复合型技术人才匮乏,由于激励机制的缺失,监测人员对于掌握全面的监测技术缺乏热情,固守于已掌握的的技术,不主动了解、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与先进技术脱轨严重;二、综合分析水平不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监测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尤其当在缺乏相应的培训的情况下,监测人员在新的项目、新的先进设备、新的技术方面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1.3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现象在基层环境监测机构中普遍存在,其主要原因是监测机构缺乏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需求,后果是质量管理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体现为:一、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往往走过場应付了事,使其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和改进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二、质量管理不到位,执行力差,质量控制措施流于形式,无法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三、质量管理意识淡薄,环境监测部门在追求监测数量的同时,往往放松了对监测质量的监管;四、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2.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措施
2.1严格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机制。各级环境监测机构要不断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与完善,加强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意识。严格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并通过内审、管理评审等方式实现监测机构的持续改进和完善。首先,我国以中央环境监测部门为推动力量,建立了省、市、县的管理层次,严格贯彻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在这种构成体系中,各级监测部门需要严格本部门的管理制度,明晰职责和工作细则,制定规范的财政预算制度,合理申报监测项目。同时,严格人事任命制度,选取优秀的监测技术人才组成专业的监测队伍,提高监测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工作效率。其次,监测机构要加强本部门的人员培训,尤其要加强干部培训,提高其管理能力和管理意识。同时要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考核,通过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能力验证活动、内外部比对实验、盲样考核以及日常质量监督等质量控制手段,确保监测质量的同时增强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促使其尽快适应监测工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2提高监测质量的综合分析及评价能力。环境监测部门应重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及授权签字人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综合分析及评价能力,该能力的高低,反映了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首先要明确质量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包括熟悉质量和技术管理要求、有丰富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管理经验、熟悉有关监测方法、标准及监测程序、能对监测结果作出正确的评价等。其次通过质量管理人员自身的积累及外部考核,提高其对监测质量的综合分析及评价能力。质量管理人员应结合多种方法对监测质量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如质控措施的有效性、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参数波动规律的合理性、参数的溯源性等,对于重要的参数和关键指标,除进行溯源性检查外,必要时还需通过其它相关措施进行验证。
2.3创新监测方法、引进先进监测技术。这一措施对于提高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各级监测部门要改革传统的监测工作思维,创新监测技术理论,引进和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来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在监测工作中,监测部门要重点攻克监测工作中出现的技术难点和新型的环境问题。同时,监测部门要完善监测站的建设,重视监测站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引进先进监测技术及仪器设备。另外,要倡导因地制宜的工作方针,根据不同的污染性质和环境条件,总结不同的监测模式和方法,建立具有独特性和针对性的监测体系。同时监测部门要积累丰富的监测经验,根据当地的环境状况和资源条件,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提高预防和应急能力。
结语:本文首先提出了我国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遵循的原则,然后对当前环境监测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当前,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度也逐渐提升,所以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必须要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通过监测技术的提升以及管理体系的完善来提高监测质量,更好地促进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
浅谈城市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 篇12
1 城市环境监测的涵义和内容
城市的环境监测指的就是城市的环保机构所负责的环境技术监控活动, 即指间断或者是不间断地对当前城市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物的程度实施的一种检测, 观察和分析当中的变化以及其对城市环境污染的过程。城市环境监测的关键事务就是及时、精准和完整地呈现出城市环境污染质量的现状和发展势态, 从而为城市的环境污染管理、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供应科学的服务。城市环境监测的3项基本内容主要有:调查阶段、竣工验收以及日常的监督性。
1.1 城市环境调查阶段的环境监测
环境调查阶段是环境监测的基础, 在建立环境监测计划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以下几个原则:
(1) 资金投入原则。在设立监测计划、制定技术途径以及配备技术设施的时候, 需要预先进行监测资金效益分析, 最大程度的达到不仅实现监测的要求, 还节省监测资金投入。
(2) 优先监测优先污染物的原则。优先性的污染物是指污染性大、毒性严重和危害广的一级污染物体;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呈显著增加势态, 对城市环境的危险十分明显的环境污染物体;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的污染物体等。
(3) 全面规划的原则。城市环境污染有着十分强的复杂性, 因此, 就需要相关人员在设立监测计划的时候必须全面规划和科学布局, 当实际进行检测的时候结合不同的情况便可运用各种环境监测技术途径, 从而获取更全面的城市环境信息数据。
1.2 城市环境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
这一时期的环境监测的关键内容是:城市环境保护管理检查、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等方面。在监测的过程当中要注意的内容有:环境监测通常要求在产生环境负荷实现计划产生能力的百分之75之上, 同时工况平稳的状况下实施, 监测环境污染成分通常为工程项目环境污染评定报告书以及初步计划城市环境保护篇中明确的污染成分, 在监测的过程当中应该严格根据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环境质量监控的原则。
1.3 城市环境日常的监督性监测
这一阶段就是结合环境保护行政机构的工作需要, 对所管辖区中的环境污染根源实施常规的控制性监测, 做到及时掌握环境污染物的动态情况, 保证环境污染物体达标后排放, 以降低城市中的环境负荷。
2 城市的环境管理的涵义和内容
城市的环境管理所指的是城市的环保机构职能中的现场监督执法工作, 就是在城市环境污染现场实施检测、监查、督促以及解决等的全称, 它是各级政府以及城市环境维护机构做出的惩治决定与实施的环境管理体系。我国城市的环境管理的关键内容有3个方面: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技术管理。
2.1 城市环境计划的管理
城市环境中的计划包含了城市的污染预防的计划、污染监控的计划、城市环境保护的计划和环境技术发展的计划以及环境宣传熏陶的计划等前提下整体设置区域的环境计划。
2.2 城市环境质量的管理
这一管理关键在于建立城市中环境质量的所有标准以及不同环境污染物体的排放标准和与之有关联的环境监督活动;实施城市中环境相关质量现状的监察、监测与评价, 对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变的势态实施有效的预测。
2.3 城市环境技术的管理
环境技术管理关键包含了明确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防治技术途径与技术政策;明确城市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组织国内和国际的环境科学技术合作交流等。
2.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
环境监测给环境管理供应了准确的监测数据。环境监测即可以给环境管理供应准确的体现环境现状的相关数据与信息, 又能够评定环境管理手段以及环境管理作用的关键方法。环境监测信息所呈现出来的环境质量情况还是城市环境污染预测的前提, 是进行排污收费、总量控制、污染设施运行等的管理手段不可或缺的方法。城市环境污染源头监测信息的精确性、及时性以及完整性等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了城市环境污染管理行动的有效性。
目前,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 城市环境管理在现实的工作活动中一定得用事实作为依据、把法律作为准则。需要我们的环境监测信息具备超强的精准性、事实性、全面性、典型性以及对比性。在城市环境管理中, 脱离了环境监测, 环境管理将会没有目标与执法手段, 即失去了真实性, 又无法准确地断定现实当中的环境保护法规的实施状况。失去了科学、准确、完整地城市环境监测信息给环境管理和评价供应有效的依据, 如此一来环境管理将会没有存在的意义。
城市环境监测工作对于环境管理事务有着技术方面支持性的作用。城市的环境监测活动能够起到技术支持以及促进环境执法活动的功效。城市的环境管理的任务就是在现场进行监督执法, 是属于城市环境管理体系当中的督察执行体系;城市环境监测还属于城市环境管理系统当中的支撑保障体系, 它的任务是供应可行性强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服务, 给环境管理供应正确可信的监测信息等的技术类工作。
环境监测给城市中的排污收费供应了有效的依据。而城市的排污收费是城市环境管理事务中的一项关键内容, 这是提升城市环境管理最为直接、可行性强的经济方法。征收城市排污费用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及掌握城市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排放的数量以及排放的污染度的信息, 这一些信息的获得都是源于环境监测。
摘要:目前, 社会与生态环境所承担的压力正在日益加重, 为了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规范污染预防工作, 创设健全的环境监控以及环境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城市环境保护中,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组成因素, 科学处理好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间的关系, 构建起科学妥善的环境监测和环境管理的工作机制, 对增强环保事业有着极其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关系,建议
参考文献
[1]杨红梅.滦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治理探讨[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 2011 (06)
[2]黄秀山.三峡库区水污染及其治理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6)
【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推荐阅读:
环境监测数据论文10-21
环境监测档案管理07-19
加强环境监测管理论文07-22
环境卫生学监测管理06-09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研究07-28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11-02
基层环境监测管理工作11-20
地质环境监测管理办法09-03
水环境监测技术管理08-09
化工装置环境监测管理规定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