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2024-11-02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精选12篇)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篇1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各技术环节中的质量控制[1]。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保障质量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障环境监测部门质量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内容主要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 为了消除在上述环节中影响环境监测质量而制定或采取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1采样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 需要对其中的各个环节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前期, 主要包括优化监测布点、样品采样、保存、运输以及贮存。

1.1提升现场采样质量

现场采样是整个环境监测活动的开端, 但也属于基础和核心关键环节。在采样前, 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因子、采样方法, 监测人员要准备好仪器设备, 熟悉相应的监测知识, 在现场采样时, 还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及产污节点、工况情况, 布设合理的监测断面和监测点位。例如, 监测断面的设置应在水质、水量发生变化以及水体不同用途的功能区设置相应的监测断面, 一般在废水排入河流的居民区、工业区上下游;湖泊、水库主要出入口;饮用水源区、水资源区域等功能区布设监测断面。不同的断面在采样频率等方面也有较大差异, 例如, 饮用水源地全年采样应保持在12次, 对于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 全年采样监测次数不少于6次等等。

1.2提升样品保存、运输、贮存质量

样品的保存应尽快送往实验室分析, 对于不能立即送往实验室分析, 也不能冷藏的, 目前使用较多的是化学保存法, 如对测定酚的水样, 可以用H3PO4调至p H为4时, 加入适量的Cu SO4, 即可有效抑制苯酚菌的分解活动。在操作时一方面要注意把握保存方法的准确性, 在样品中添加符合保存条件规定要求的化学试剂, 其次是对所有样品进行运输和贮存。样品如果不能马上进行分析, 为保持样品的稳定性, 应保持在22℃的环境中加以贮存。样品从采集处运输到实验室的监测点时, 所选用的采样管不可倾倒, 采样管之间应使用软体物进行隔离, 防治吸收剂发生溢流。滤膜应保证完整地封存在专用的洁净袋里, 取放时应使用不锈钢镊子, 防止采样被污染。

2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

实验室的分析质量控制与多个因素有关, 既包括实验设施、 设备等硬件因素, 也包括分析人员业务素质、样品的分析方法、技术规范标准的选用等等。

2.1提升空白实验值质量

空白实验值的质量容易受到实验环境、试剂纯度、仪器响应值的涨落以及实验室实验分析人员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为此, 应加强空白实验值质量, 在每次样品分析时都应做好空白值实验, 通过降低空白实验值, 使空白值实验真实反应出实验室分析的质量控制水平和作用。

2.2提升实验室分析精密度

在实验过程中, 应采用平行双样误差测定, 以减小随机实验的误差。平行双样测定的样品选择应保证在10%~20%左右, 这样既能保证实验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还可以检查同批测试样品的稳定情况。在精密度实验时, 对于不合格的样品不宜马上丢弃, 而应进行再次的重新测定, 尤其是对于平行双样测定合格率没有达到95%的, 既要进行重新测定, 还需要增加一定的样品平行双样测定 (一般增加10%~20%左右) , 直到平行双样的合格率达到或超过95%为止。

2.3提升实验室分析的准确度

在实验室内进行样品测定时, 要缩小测定值与已知值或真值之间的差别程度。具体来说, 就需要在同一样品的平行样当中加入适量的标准值进行测定, 以计算出回收率, 通过计算测定加标回收率反映样品测试结果的准确度 (保证加标物质与待测物质同样的形态, 加标量与待测物含量近似) 。当出现待测样品的物质浓度与校准曲线的中间浓度相比出现较高值时, 应保证加标量控制在待测物浓度的50%。对于不合格的加标量应进行重新加标回收率, 为保证准确度, 应在原加标量的基础上增加10%~20%样品进行加标回收率检测分析。

3健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3.1加强实验室质控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为了检查各实验室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从而找出误差的原因, 并提高监测水平, 一般通过质量考核和误差测验提升实验室质控。其中, 考核的内容主要有分析标准样品或统一样品、测定加标样品, 测定空白平行, 以核查检测下限;测定标准系列, 检查相关系数和计算回归方程。实验室误差测验。将两个浓度不同但相似的样品同时分发给各实验室, 分别作单词测定, 并在规定日期上报测定结果, 以检查是否存在系统误差。

3.2健全环境监测质控管理

环境监测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 建立健全符合本部门现实发展的质量控制体系, 从根本上提升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监测质量, 需要以技术文件的形式, 对各个监测环节、各个工作部门、实验的环境条件、每个工作岗位和监测管理者的职责和行为进行规范[2]。按照建立的技术规范来加强对环境监测部门的管理, 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和水平。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培养

环境监测质量除了上述方法和技术之外, 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一支过硬的监测队伍来实现。一方面是对现有的环境监测人员加强培训, 全面提升监测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能。另一方面, 加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 大力招聘具有专业技术背景, 拥有良好监测技能的专业人员, 增强监测部门的人才队伍。

4结语

环境保护, 需要以环境监测为依托, 只有不断提升环境监测的质量和水平, 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环境现状, 为决策部门全面掌握环境现状, 作出相应的决策部署提供现实依据。因此, 加强环境保护, 切实提升环境监测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丽君, 张凡, 王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31 (1) :149-151.

[2]郑司伟.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技术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7) :324.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篇2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

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的.核心工作,是为了保证实验数据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控制方法.主要阐述了通常使用的质量控制方法,并提出了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一些策略.

作 者:鲍煜东 作者单位:永泰县环境监察队,福建,永泰,350700刊 名:化学工程与装备英文刊名: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年,卷(期):“”(4)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监测 环境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方法

浅析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 篇3

关键词: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影响因素;技术要点

环境水质监测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构件,在环境保护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和意义是利用环境水质监测,掌握和评价一个地区水环境质量及其发展趋势。而加强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使水质监测质量有保障,对防治水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由于水质监测分析对象具有成分复杂多变、时空量级分布范围广、准确测量难度大等特征,给当前水质环境监测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对影响环境水质监测质量的因素及其有效应对措施进行深入研究。1.影响环境水质监测质量的因素分析

1.1采样过程的规范性。样品采集过程的规范性,能直接影响着样品的代表性和完整度,同时对样品监测结果的准确度、精密度和可比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外,对样品的典型性和完整度起着决定性影响的还包括采样断面和采样点位、采样频率、采样方法、采样容器及其清洁度、样品的预处理、样品的保存、样品的运输等各种因素。

1.2实验室环境条件。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包括:实验室内的温度、湿度、采光、振动、噪音和辐射等,为了确保监测结果的準确性,首先要确保执行上述各项因素监测的分析仪器的准确性。

1.3分析仪器及试剂的选择。分析仪器的测量范围和灵敏度直接决定了监测结果,如当监测仪器的灵敏度不高时,在低浓度样品的测量中其准确性就会下降,样品的浓度越低,产生的误差越大。而如果监测中药品的纯度差、配置试剂的水纯度不足的话,也会使监测结果的准确度受影响。

1.4监测方法的确定。在监测实验中,检测方法并不是固定的,因为不同的监测方法会使监测结果大为不同,检出限的差异也很明显。因此,为了提升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具体选择中应以待测物种类和所用仪器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方式。

1.5测试过程的把控。测试过程中,实操人员对监测技术及有关规范标准的掌握也必须非常熟练,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根据笔者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发现,专业水准越高的人员操作失误率越低,他们在异常值的处理和计算方面的能力也越强,有效提高了监测结果的质量。

1.6数据分析和处理。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外,数据处理对监测结果的准确度也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监测结果的真实性,要求监测人员在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要求的基础上,严格遵循狄克逊检验法、格鲁伯斯检测法等基本监测原则。

2.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2.1样品检测前的质量控制。要完成样品的准确测定,应先为实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确保实验室内环境整洁、通风条件好、温湿度适宜、安全系数高,如在实验中需用到可挥发性药品,则要求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完成。实验室内大型仪器的安放位置也非常重要,必须在通风、洁净的空间。而实验室内的药品和试剂的存放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为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实验中所应用的药剂必须为非变质品,并应避免使用中的二次污染问题。如实验中需用到烧杯试管时,用前必须将试管内的杂质等彻底清洗干净。

2.2样品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样品检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在测定中设置平行样品。样品的测定中难免有随机性误差,为将这种误差降到最低,一般采用在测定中增加平行样的方法来加以干扰。分析中必须对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此操作中如果无误,样品几乎都不会成为失效样品。第二,空白样的测定。在样品测定过程中,为减少试验中添加剂因素干扰测定结果,必须设置空白样,而试剂中的空白样是不能消除样品中的物质干擾作用的,因此有时仍需制备样品空白样。在全程序进行空白分析的方法能有效反映采样环节对测试结果的干扰。所谓全程序空白分析,指的是采样人员在采样前将纯水当成样品来采集、保存、运出实验室,至采样结束后和常规样品共同送往实验室完成测定工作。

2.3样品检测后的质量控制。样品检测完毕后会产生一系列的检测数据,而数据处理则是水质监测的最后关隘,对实验结论及检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主要任务有:整理监测记录;分析监测数据的有效性;统计、检验并分析监测数据。其间要求对数据进行谨慎筛选,因为如果所选用的数据误差大,会使监测结果的专区性下降,如果所选的数据没有科学依据,则会使监测结果不具有代表性。

3提升水质检测治理的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由于受到科技水平发展的影响,水质监测工作技术方法也在日益提高,这就检测人员的学习和培训也必须与时俱进。采用多途径和方法加强职工培训,使其专业技术能力和个人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3.2注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管理。检测工作中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和人一样重要,其准确度额使用方法都将直接影响着监测结果及质量。在实践工作中,只有加强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进行定期校验,及根据仪器性能进行强制检定,方可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度。

3.3采样质量控制。一般而言,水质监测数据必须符合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的基本要求。代表性即典型性,要求所采集的样品必须有效,能反映出水质的整体情况,否则为无效样品,这就意味着无效样品的检测结果不具有参考性。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充分了解影响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结果的各种干扰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样品检测前、检测中和检测后的质量控制,结合多形式的控制手段,为提高环境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完整性提供了基础条件,并使环境水质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安婷.浅谈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及措施[J].科学与财富.2014(06)

[2]樊丽妃.浅谈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技术分析[J].中国化工贸易.2013(06)

[3]季必金.浅谈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保障和质量控制[J].绿色科技.2013(10)

[4]宋超.环境水质监测质量控制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1(08)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篇4

1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

1.1 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现阶段, 我国大多数地方的监测站在对室内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能够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格的实验程序去有效控制、管理环境监测的质量。但是, 在环境监测的另一方面——室外环境监测方面, 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致使室外环境的监测工作比较随意, 没有完全按照相关的规范和程序来进行环境监测工作, 如在监测目标的设定上不够准确, 或是对监测目标布点不合理、采样监测过程以及样品的保存和运输方面也做得不够严谨, 这些都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造成直接的影响。

1.2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为了做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 我国在1991年颁布并实施了《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 (暂行) 》, 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工作的职责、内容和程序等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从而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逐步向制度化方向发展, 到了2006年, 随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定》的实施, 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但是,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再加上各种先进技术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大量应用, 环境监测在监测范围和需求上得到了延伸, 而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方面却没有同步进行健全和完善, 致使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比较落后, 已经远远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1]。

1.3 缺乏高素质的环境监测人员

我国虽然在大多数地区都具有比较完善的环境监测设施, 但是, 却缺乏相应的高素质环境监测人员。特别是一些比较先进的自动化监测设备, 由于专业性较强,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用到较高、较复杂的专业知识, 这就要求环境监测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监测工作, 但是, 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缺乏较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这无疑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困扰。

1.4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 信息技术的应用创造出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而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 网络和信息系统已然成为各个行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手段。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化最早起步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 近年来, 随着网络化环境监控、电子公文传输和大型环境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软件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正朝着环境监测全面信息化的方向不断前进。但是, 在这种信息化的大前景下,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却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 不但在环境监测质量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方面较少, 而且环境监测人员也缺乏应有的信息化意识, 这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2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

2.1 加大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2]

从本质上看, 加深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 也是提高环保意识的一种形式。当今世界是一个倡导环保的世界, 环保意识虽然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 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 以引起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重视。只有当环境监测从业人员加大了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视力度, 才能真正形成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意识, 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千方百计来提升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水平。

2.2 制定、实施高效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为了加强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监督, 最为根本的是要制定一个完善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并加以彻底的贯彻实施。一方面, 一个完善、高效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除了要明确规定监测站环境监测工作的要求和内容外, 还必须要有详细的关于人员管理和奖惩方面的规定, 这样才能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另一方面, 还要制定结果抽查、相互监督和定期检查等相关制度, 以便更好地做好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另外, 要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制度进行不断地健全和完善, 以填补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出现的漏洞或空白, 并在各级监测部门中形成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从而通过全面实施制度监管和评价机制来规范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

2.3 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3]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 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起着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 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不断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的素质, 同时引进高素质的可操作性强的年轻生力军来补充, 才能更好地做好环境监测工作, 做好质量控制工作。

另外, 作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 除了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质量控制意识, 因此,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才的培养上, 一方面要定期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学术交流, 使他们在熟练掌握质量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其综合业务素质, 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思想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使他们能够真正意识到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的重要性, 并发自内心地重视、热爱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另外, 还要对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人员实施各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充分调动他们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 不断加大对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力度

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中, 质管部门必须要遵循质量控制手册和相关制度的规定来实施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工作。一方面, 要制定一套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质控措施, 如空白样、平行样、质控样及加标回收等, 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科学、合理、高效的质量控制。同时, 要利用协作定值、组织参加能力验证等外部质控措施, 不断找出监测分析工作中潜在或存在的问题, 并及时加以解决, 从而不断提升质量控制人员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 为了确保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监测标准及相关规定等现行有效, 必须要建立一个动态的跟踪机制。

2.5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一个集信息存储、处理、传输、和发布于一身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监控平台, 不但能够促进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而且, 还能够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日常工作, 从传统的手工管理转变为通过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 从而把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来, 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对质量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最终达到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控制水平的目的。同时, 通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对自动化监测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 最终达到不断提高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水平的目的。

3 结语

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 只有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致力于加强质量控制, 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水平, 才能得到质量更好的环境监测信息, 从而为我国的环保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对加强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有效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罗闽红.环境监测质量现状和质量控制探讨[J].硅谷, 2013 (1) .

[2]万江俊.浅谈环境监测质量控制[J].华人时刊·中旬刊, 2013 (7) .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篇5

在对水环境进行监测过程中,要严格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排放标准等制度规范执行。在检测仪器上主要包括便携式水质监测仪,水体样本采集设备,水体悬浮物检测仪等。在水环境监测点、监测项目和频次的选择上:监测点主要选取桥梁施工项目经过的.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水源地、国家规定的三类以上水体,隧道施工中的居民取水口、风景游览区施工隧道以及大型施工临时场地、搅拌站附近的排水口进行监测。在监测项目上主要包括水源中的固体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在监测频率上,桥墩施工前、桥墩施工围堰拆除前对周边水体各监测一次,施工期间对桥墩每月监测二至三次,隧道施工中对排水工程每季度监测一次,对预制场、搅拌站等周边水质每季度监测一次。

3.2加强对噪声环境的监测控制

对铁路施工中的噪声监测主要依据建筑施工场地噪声限值,建筑施工场地噪声监测方法等,在监测点的选择上,主要是铁路线路通过的居民集中居住区,以及居民建筑距离线路最近三十米内的住宅,另外,还包括学校、医院等特殊敏感点。进行监测时,要根据实际地形地貌进行水平和垂直两方向监测,对施工场地等监测点的选取要选择距离敏感点最近的位置。在监测项目上,主要是等效I声级。在监测频率上,项目施工高峰期每月监测不少于两次,非施工期间原则上每季度监测一次。另外,还要加强对振动环境的监测控制。在监测点的选择上与噪声监测点类似;在监测项目上为铅锤向Z振级;在监测频率上,项目施工高峰期每月监测至少一次,其他时期每年监测二至三次。3.3加强对大气环境的监测控制对大气环境的监测主要依据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等相关规定。监测点的选择主要是施工场所的下风向位置,监测项目主要是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监测频率主要是在施工高峰阶段每月监测不少于两天,上午、中午、下午各采集样本一次,在非施工高峰期内,每季度监测一天,上午、中午、下午各采集样本一次。同时,在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内,要对施工周边的农作物加强实时监测。

作者:步超 单位:中铁三局集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霍文轩.环境监测与环境监理的内在联系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5):56-57.

[2]白景峰.环境监理在交通项目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8):25-26.

[3]李景尧.铁路建设项目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防治[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2):125-126.

浅析环境监测实验室与质量控制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控制

1、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意义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是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包含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正确可靠的全部活动和措施。质量保证的作用在于将监测数据的误差控制在限定的允许范围内,使其质量满足代表性、完整性、精密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的要求。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对于分析过程的控制方法,它是质量保证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控制的目的是将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限度内,以保证数据(检验结果)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达到要求的质量。

2、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环境监测质量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环境条件、采样方法、分析方法、使用的试剂、标准以及检测人员的水平等。各点决定了系统误差,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度。所以必须有一个监测质量控制的方法,才能保障实验室内结果的可靠性以及实验室之间结果的可比性。

3、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

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监测计划;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对监测数据的质量要求;规定相应的分析测量系统,如采样方法,样品处理和保存,实验室供应,仪器设备、器皿的选择和校准,试剂、基准物质的选用,分析测量方法,质量控制程序,数据的记录和整理,各类人员的要求和技术培训,实验室的环境条件和安全,以及编写有关的文件(含检验报告)、指南和手册等。

4、实验室质量控制

4.1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

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又称“内部质量控制”,是实验室自我控制质量的常规程序,它主要反映分析质量稳定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分析中异常情况,随时采取相应的校正措施。其目的在于控制监测人员的实验误差,使之达到容许限的范围,以保证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能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有把握达到规定的质量要求。

4.1.1 空白实验

空白实验值是以水代替实际样品,并完全按照实际试样的分析程序操作后,所测得的数值。空白实验值的大小及其重现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环境监测实验室及其分析人员的水平。例如实验用水和化学试剂的纯度、玻璃容器的洁净度、分析仪器的精确度和使用情况、实验室内的环境污染状况及分析人员的水平和经验,都会影响空白实验值。空白值的大小经常变化,每次在样品分析的同时,都应做空白实验,测定两份空白实验平行样,其相对偏差应小于50%,取其平均值作为同批试样测量结果的空白校正值。

4.1.2 平行双样

平行样分析是指将同一样品的两份或多份子样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同步分析,反映测试结果的精密度,可以检查同批测试结果的稳定情况。在日常工作中,可按照样品的复杂程度、所用方法和仪器的精度以及分析操作的技术水平等因素安排平行样的数量。条件允许时,应全部做平行双样分析。否则,至少应按同批测试的样品数,随机抽取10%-2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4.1.3 检出限

检出限指对某一特定方法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上,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低浓度或量,即断定样品中确实存有浓度高于全程序空白的待测物质。同一种待测物质,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不同的仪器所得到的检出限是不同的,这是仪器的灵敏度、示值的稳定性和噪声的水平不同所致。为检验所用仪器能否满足小于方法的最低检出限的要求,对新开展或更换分析仪器的项目,要做全程序空白试验,连续7天每天做一对空白样品,计算批内标准偏差δ,然后确定检出限MDL=3.143δ

4.1.4 校准曲线的绘制

(1)校准曲线的绘制方法

校准曲线是表述待测物质浓度或量与测量仪器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制好校准曲线是取得准确测定结果的基础。校准曲线通常有两种,省略前处理过程用标准溶液直接测量的响应值所制备的校准曲线为标准曲线,同环境样品操作步骤一致,未省略前处理步骤的校准曲线为工作曲线,二者统称为校准曲线。

(2)校准曲线的检验

对校准曲线进行检验,各个实测点与校准曲线上所对应理论点的浓度误差根据方法精密度不得大于5%-10%。校准曲线相关系数的绝对值︳r︳≥0.999。校准曲线需经线性检验、斜率检验、截距检验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

(3)利用校准曲线响应值计算样品浓度值时,其浓度应在所作校准曲线的线性浓度范围以内,不得将校准曲线任意外延。绘制校准曲线时,应对标准等效溶液进行与样品完全相同的分析处理,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步骤。校准曲线的斜率因实验条件的变化、试剂的重新配制以及测量的稳定性等因素而改变,因此在测定样品的同时绘制校准曲线最为理想。

4.1.5方法对照试验

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试样进行分析,最好是采用其他的国家标准方法或经典方法进行重复测定,这样能确切反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4.2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

实验室间质量控制,常用于实验室间协作试验,它包括:方法标准化协作试验(方法验证)、标准物质协作定值(确定保证值)、实验室间分析结果争议的仲裁(仲裁实验)、特定的协作研究项目中的实验室互检(互检研究实验)、实验性能评价和实验室间分析人员的技术评价(质量考核)等,它应由有经验的质量保证机构 和(或)上级监测机构主持实施。

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出具数据的前提,从质量控制的角度出发,为维护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要求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完整性,为使环境监测数据满足“五性”质量要求,在环境监测实际工作中,对实验室分析抓实质量保证,真正把质量保证工作融入到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抓环境监测管理促进质量保证制度落实,抓质量保证促进环境监测工作水平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环境分析与监测.辽宁大学出版社。

[2]环境监测基础知识问答。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研究 篇7

关键词: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是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同时也是在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综合评价全过程中为消除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而制定的控制程序。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误差并使之在允许的范围内。与其他环境监测相比, 大气环境监测条件更为复杂多变, 受人为因素和周边环境的影响更大, 其与时间和空间的相关性更强, 所以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难度更高。基于此, 本文对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及其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现状

1.1 质量控制体系尚待完善

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基础, 目前环境监测机构基本上都设立了质量监测管理组织, 也配备了相应的人员, 但其职能仍较为单一, 主要基于实验室内的质量控制, 对质量控制的系统研究存在不足。其次, 质量控制基于一些主要环节, 缺乏全过程全系统的控制和管理, 如在计量认证和实验室建设方面还较薄弱。再次, 还存在经费方面的问题, 对自动监测系统的监控维护也不够。

1.2 质量控制手段不够丰富

目前,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存在几个薄弱环节:一是质控手段单一, 质控模式仍以数据比对、平行样与密码样测试、加标回收等做法为主, 欠缺系统评估与评价方式;二是针对新型监测技术, 如空气在线自动监测系统, 还未形成完善的质控体系, 维护与控制的标准与要求不够明确;三是实验室外的质量控制没有形成例行制度。

1.3 现场监测管理仍应加强

现场监测质量控制是基础, 然而恰恰易被人忽视。首先, 大气环境监测布点、采样是非常重要环节, 但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因为地理位置、环境方面的困难, 监测人员就以“避重就轻”的态度来布点取样。其次, 大气环境监测受时间因素影响较大, 监测人员也会因为与正常工作时间有冲突, 而只在自己正常工作时间内取样。再次, 测试仪器、方法使用不合理, 如烟气测试时受烟道负压影响, 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测试结果偏低等。

1.4 监测人员素质还需提高

人员素质对监测质量影响较大, 目前这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业务培训机制不完善, 现有培训多属临时、多部门性质的, 环境监测机构中接受过正规、完整的质量管理培训的人员较少, 导致很多人员操作方法不规范、对技术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实际操作与理论脱节。二是监测人员更新缓慢, 学历较高、年纪较轻的人才短缺, 影响到对新技术、新理论的接受与应用。

2 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2.1 建立健全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机构应按照《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试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文件的规定, 建立并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组织管理机构, 明确职责和职能, 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 保障人员配备及物质供应。定期开展内部审核与评价工作, 及时纠正并预防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行为。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管理评审活动, 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全面的检查、审核与评价, 为质量体系的改进与完善提供依据。就大气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方面, 质量管理体系应贯穿于布点、采样到报告审核、综合评价的全过程之中, 并按照严格的标准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质量控制手册。质控部门在做好化验室内质控活动的同时, 尤应重视组织参与能力验证、协作定值等外部的质控活动, 以发现和解决实验室内存在的质控缺陷, 促进化验室监测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应用增多, 对于该类系统的质量控制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自动监测系统质控核心是要建立并完善定期校准、标定和启动预防性维护程序的制度, 通过对所获得的监测数据的校正及有效性判断, 以加强对整个监测系统性能的审核与评价。质量管理制度应明确气体标准传递与跟踪物质的质量控制, 重点是标准物质量值准确度的质控程序, 以保证气体标准物质量值的可追踪性。监测仪器的质控程序必须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法或参考方法等效, 并定期接受零点与跨度校准, 其测量范围与各项指标均应符合国标规定。

2.2 规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关键一环。主要包括:一是规范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应合理布局, 避免交叉干扰。设备配置应齐全, 尤其是有毒有污染的试验, 应在专用通风设备内进行, 避免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药品、试剂、器皿应设置专门的储藏空间。对检测环境有特殊要求的试验, 应建立环境条件档案。二是规范实验仪器设备管理。所有强制检定或自行校准的仪器设备都应贴上格式统一的标签, 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 由专人负责检定和管理。三是规范实验操作, 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及考核验证方法。实验室内部控制要进行准确度、精密度的考核。如考核精密度至少需8个标准。每个标准至少测7次, 每次至少做2个平行样, 再根据测定结果计算各组的标准偏差。准确度通过标准样和实测样品考核, 并用加标样浓度回收率表示。并以质控图判断重复样品的变异情况。四是进行实验室间的质控。

2.3 加强监测队伍素质建设

人员素质是保证监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必须加强监测队伍的素质建设。通过岗位练兵、技能训练、脱产再教育等形式提高业务素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责任心培养, 提高服务意识和责任感。在日常工作中, 对监测人员高标准、严要求, 鼓励钻研和创新, 使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监测分析水平。

3 结语

尽管人们的环境意识已有很大提高, 但环境继续恶化确是不争的事实。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哨兵”, 提高环境监测的质控水平是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最大支持和帮助。由于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 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精密、完整、可比和有代表性, 需要不断提高质控能力。

参考文献

[1]芦胜华.如何做好大气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J].江西化工, 2011 (4) :108-109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 篇8

1 分析方法选择原则

1.1 分析的目的和准确度要求

在对物质进行环境监测时, 要想对污染物水平有准确的评价结果, 需要对指定的污染物质进行快速实时的检测[2]。在测量时, 需要依据分析目的和准确度的要求选择专业的仪器进行分析。没有能够及时购置分析仪器的小型炉前实验室, 可以采用湿法系统中的化学分析方法。

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对样品中某一种或者多种元素的含量进行准确的测定, 或者是对某种标准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或者仲裁分析。对于这样的问题, 一般首先选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分析。虽然这些分析方法的分析时间和分析成本可能较高, 但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还是建议选用国家标准方法。

1.2 考虑材料基本组成

在选择化学分析方法时, 需要对待测环境样品的基体、主要的元素种类和杂质元素种类进行初步的预估, 消除由于样品本身引起分析方法的不适宜, 对分析过程产生化学或者物理方面的干扰。

1.3 待测样品中被测组分的含量范围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需要对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和测定下限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然后对与待测环境监测样品中的被测组分的含量范围也应有一个初步的预估, 应该确保待测组分的含量在分析方法的测定上限和测定下限的范围内, 而且含量与测定上限或者测定下限不能接近。

1.4 确定方法的准确度

在确定分析方法的准确度时,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标准物质进行确定。但有些人认为, 标准物质难以得到, 采用加标回收的方法能够很快捷的确定, 但是, 加标回收方法在使用时, 不一定可靠。因为即使加标回收率为100%, 也只能说明测定时加入的物质测定时无系统误差, 并不能说明未知样品在测定过程中没有系统误差。

1.5 分析方法能灵活运用

在环境监测分析领域, 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分析方法能够完成所有的化学分析工作, 化学分析实验室应具有几种不同类型的分析手段, 进而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在分析方法中, 化学分析法适应于高含量、常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而仪器分析方法适用于痕量、微量和常量分析。因此,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能保证为了达到分析目的, 灵活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2 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实践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环境监测领域, 分析方法在被选择好之后,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在对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质量控制对整个分析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 保证最终的分析结果能够准确无误[3]。

2.1 正确操作

在进行化学分析实验时, 应该对整个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以及所需的各种试剂、仪器、设备和环境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保证在进行操作时能够对各环节有清晰的认识, 进而能够正确操作, 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返工或者误操作。

2.2 正确进行样品的制备和分解

在分析过程中, 样品的制备和分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为了达到分析的要求, 需要保证样品在制备和分解时能够正确进行。在样品制备过程中, 尤其应注意样本数量和样本均匀性。对于特别复杂的样品, 需要特别注意, 样品表面不能存在有油污和氧化现象, 而且样品表面是均匀的。在样品分解过程中, 需要保证样品是完全分解, 而且分解时不能带入干扰物质。

2.3 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

在进行标样分析时, 为了保证对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有效的验证和评估, 可以选取标准物质与待测试样同时操作, 进而依据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在标准物质选择时, 一定要是标准物质的集体与被测试样的基体相匹配。

2.4 空白校正

分析过程中, 空白的来源很多, 可能来自分析试剂、试样中与被测组分共存的组分、分析用器皿、分析用水和分析环境等。空白对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和检测方法的检出与灵敏度均有影响。所以在分析时, 首先应弄清空白的来源, 并依照来源, 采取合适的方法进行校正与消除。

3 结语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 对分析方法进行选择时, 应综合考虑分析的现实条件, 确保测量数据精确及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对于在分析过程中, 对分析质量进行控制, 需要相关质量控制人员认真按照操作规程监督有关人员认真做好分析, 而且对相关技术人员还应单独举行培训班, 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提高专业素养, 能够使分析工作处于受控状态。

参考文献

[1]鲍煜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探讨[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09, 04:148-151, 153.

[2]郭洪江.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3, 08:121.

环境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 篇9

1 水质采样的质量保证

采样人员需经岗前培训合格之后上岗, 这样才能熟练掌采样技巧, 合理固定、保存和运输水样。此外, 采样人员在进行采样时不能使用化妆品, 也不能吸烟, 避免污染水样。还需要依据一定的要求选择采样容器材质, 监测项目不同, 选择的容器材质也不同。而在使用容器之前, 要仔细洗涤容器内壁, 避免容器内残留物质污染水样, 而不同的采样项目使用不同的洗涤方法。采样人员在涉水采样时要在采集点位的下游方向, 也要避免发生搅动沉积物的现象。采样容器还要配用内外盖, 在将容器盖瓶时要留有十分之一的顶空, 避免发生样品外溢的现象。可是在测定溶解氧这个项目时, 则要注满水样, 不要留有空间, 还要用水将口封住。一些项目需要单独采样, 例如测定水中的油类, 因为油分非常容易粘在容器壁上, 所以不能再次转移和分取测油的水样, 将整份水样用于一次实验, 避免发生误差。在采集完水样之后, 在采样现场以《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为依据添加保存剂。依照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求, 每次采样还要采集1/5的平行样, 用于现场质控样。采样人员要及时做好现场采样的记录, 切实落实标签和保证措施。

2 水样保存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2.1 水样保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采集完水样之后, 要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 如果久置样品, 就会因为温度、氧气、细菌等的化学作用以及生理作用影响水中一些测量项目的测定, 所以在采样之后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真实和准确, 采样人员一定要依据《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保护水样的待测成分, 比如六价铬在酸性介质中容易被还原, 所以需要在含有六价铬的水样中加入氢氧化钠调节p H值到8。

2.2 水样运输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在采集完水样之后, 需要运输到实验室, 而在运输之前需要盖紧容器的内外盖, 如果水样需要冷藏, 则要满足冷藏要求。有关人员在存放水样时尽量要远离热源, 避免接触影响水温的因素, 例如避免阳光直射。而冬季采集的水样很有可能结冰, 则需要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 避免盛放样品的玻璃容器破裂。在运输的过程中, 也要配备专业押运人员, 避免发生水样玷污或者破坏的现象。水样在被运送到实验室之后, 有关押运人员要做好交接工作。

2.3 实验室内水样的质量控制

为了获得真实准确的监测结果需要在分析过程中实施各项控制测试质量的技术方法以及管理规定。水样测试人员也要依据国家相关规定持证上岗, 只有获得某一项目的合格证, 才能报出有关项目的监测数据。接着监测仪器必须是合格的, 并且在检定的有效期内才能使用。还要日常保养和维护计量器具, 也要定期核查使用频率高的仪器, 例如分光光度计的波长是否准确、天平的零点是否准确, 仪器是否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等, 都需要定期的核查。此外, 实验室的湿度以及温度也要满足实验的环境要求。在监测常规水样时为了控制水质监测质量可以依照以下质量控制程序。首先是平行样分析, 也就是抽取1/10~1/5的水样进行平行双样测定, 同步分析同一样品的两份子样, 这样可以检测出实验室测试的精密度, 如果平行样的测定合格率大于或者等于95%, 则合格。可以应用标物对比分析, 这是质量控制的物质基础, 既可以传递有量值, 也可以传递和溯源量值, 在对水样进行分析的同时, 也可以分析有准确测定值的标准物质, 这样结果也可以显示出水样分析测试结果是否准确, 看是否出现了系统误差或者其他情况。还可以应用加标回收率分析, 加入一定量的标准物质于同一水样的子样中, 将测定的结果减去水样的测定结果, 然后除以加入的标准物质的量, 得出加标回收率, 进而反映出水样测试结果是否准确。水样检测数据需要经过三次审核, 采样人员之间以及分析人员之间的互校、质量负责人审核、站技术负责人审核。

3 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保证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 需要在环境水质监测的整个过程中融入质量控制和保证, 进而提高水质环境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水平, 给环境管理部门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 使其做出正确的水环境保护决策。

参考文献

[1]冯丽君, 张凡, 王军.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01) .

[2]侯剑英.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J].山西水利, 2007, (01) .

[3]金卫斌, 薛莲, 艾天成, 肖斌.湖北四湖流域排水沟渠水质指标的因子-聚类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 2010, (12) .

浅析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管理 篇10

就当前情况来看, 相比于其他国家, 我国现存水资源并不充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 工业与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多, 这大大影响了我国水资源质量。因此, 对水环境进行及时的监测, 能够为我国水质监管部门更加有效的管理、保护水资源提供帮助, 有利于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

2 水环境监测及其质量控制重要性分析

2.1 水环境监测含义

所谓水环境监测, 即为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对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质量进行监测, 主要是对水资源成分进行数据分析, 进而为人们正确使用水资源提供指导。由此可知, 水环境监测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人们全面的、科学的了解和掌握自己生存的环境提供帮助, 以避免水质水污染问题解决过程中不必要麻烦的出现。此外, 水环境监测数据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污染水资源因素进行分析与检验, 进而更好的掌握水环境的变化情况。

2.2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重要性

通过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 能够为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充足的科学数据。通常情况下, 科学的监测数据能够对水质成分与水污染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 监测人员之后就可通过数据及时分析获得解决水污染与保护水质的方案, 进而避免水污染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活质量, 保护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此外, 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还可为我国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科学的依据, 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稀缺、水污染严重的局面, 从而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3.1 事前控制

所谓水环境监测事前控制, 主要是指在开展水环境监测行为与监测活动之前, 相关部门对其准备工作进行一定的控制与管理的活动, 此种事前控制属于预防性管理,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即将要开展的水环境监测中的各种人力、各种设备功能, 甚至是各种工作与实验环境的全面管理与控制, 以确保水环境监测活动满足各项监测标准, 能够充分发挥有关监测效果。由此可知, 对水环境监测工作进行事前控制能够为水环境监测质量提供保障。

3.2 事中控制

所谓事中控制, 即为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 对各种监测活动的开展进行管理控制的方式看, 事中控制能够依据现有水环境监测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整与管理, 进而通过对活动开展现场人员组织与管理、各种技术运用的控制, 实现对水环境监测质量的控制管理目的。

3.3 事后控制

对于事后控制方法, 即为在完成水环境监测操作之后, 对监测数据的可靠性进行分析, 以更好的实现对数据自我检查与内部监督体系的应用, 从而实现对水环境监测活动质量控制的目的。

4 水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

4.1 水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就当前情况来看, 我国法律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的状态, 但与水环境监测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处于一种较为分散的状态, 并且也没有制定专门的有关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的明确的法则, 使得水环境质量控制规定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同时, 环境监测法律体系也不健全, 导致监测机构与监测人员的监测行为不具备必要的法律约束。此外, 我国当前各部门与各行业的环境监测工作还处于放任自流、无序发展的状态, 导致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职责不明确, 其中有许多监测内容是重复的。

4.2 水环境评价及检测指标不配套

当前, 我国水环境质量标准、污水排放标准分析方法还存在不配套的现象, 并且也没有形成系列的水质分析方式, 导致已经颁布的监测标准不具备严肃性, 此种情况下, 已有的监测标准无法真正的落实水环境监测中。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 其他许多发达国家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水环境监测方式, 但我国还无法满足最基本的标准分析要求, 导致应急监测中污染事故无法获得及时的判断与分析。

4.3 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力度不足

在进行监测工作时, 主要采用相应的检验方法对水质进行检测, 但就实际检验情况来看, 所采用的检验标准依旧能够不完全遵循国家与标准部门制定的标准, 导致质量管理体系执行力度无法实现预期目标效果, 针对此, 应当尽可能选用国家与行业已经发布的标准方式进行水质的检测。

对于当前已经发布的标准方式, 在样品制备处置、仪器操作使用与检查工作流程等方面并没有明确的标注, 导致其无法为监测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同时, 对于监测过程中必须的指导性文件、手册以及标准等, 也没有在日常监测中及时的更新。此外, 对于标准物质、化学试剂, 虽然配备了专人保管, 但出入库信息登记还存在不准确现象, 对标准物质、化学试剂的安全、有效保存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5 改善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管理的措施

5.1 完善质量控制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对水环境监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 以确保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活动的顺利开展, 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 以一系列出台的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的质量控制, 使监测工作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进行。此外, 监测部门也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执行监测的质量控制, 防止部分监测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投机取巧, 从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

5.2 完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要想妥善解决我国水环境监测网局限性, 必须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这就要求做好以下几方面事项: (1)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 领导人要懂得约束监测人员的工作行为, 端正监测人员的工作态度, 严格监督保证监测人员按照规章程序进行监测工作。 (2) 不断完善水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体系, 主要取决于监测人员的态度, 所以应不断提升监测人员积极性, 增强其责任意识, 使监测人员对监测工作负责, 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

5.3 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 加强专业培训

近年来,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以及国民经济的不断进步, 水环境监测对监测人员整体素质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要想真正提升监测人员整体素质, 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 基于国家角度, 国家可以举行正规而严格的监测工作从业证考试, 通过这种基础的方法来为监测岗位选拔人才, 虽然此种选拔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监测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 国家还可以制定出一整套关于监测工作的奖惩制度体系, 做到奖罚分明, 增加检测人员对监测工作的重视,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确保水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基于监测部门内部角度, 这就要求监测部门必须定期对监测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使得监测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灵活的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增加监测数据的可信性。 (3) 向全社会宣传, 可通过实地拍摄的方式, 使得公众真正了解到水环境检测的重要性, 提高公众的保护水资源意识, 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来保护水环境, 加强水环境监测的力度和提高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 通过水环境监测活动的开展, 能够有效提升水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针对此, 在实际水环境监测过程中, 有关部门应重点关注水环境监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并且还要不断增强环境监测全过程、多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 全面提升环境监测活动质量, 从根本上提升水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佩贤.浅析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20) :140.

[2]于峰, 崔存新, 卢美.浅析环境监测实验室水质监测的质量控制[J].科技与生活, 2010 (24) :143.

质量管理控制环境监测 篇11

【关键词】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今,我国许多大城市的人们都在遭受着由于环境污染而引起的雾霾的侵害,各种大气污染物严重超标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健康。因此,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工作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环境空气监测质量控制是由环境监测部门对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并对环保行为是否有效进行的验证,对污染问题的治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

1、环境空气污染现状

现如今,各种自然灾害、人口的日益增多、自然资源的短缺等现象已经和物质文明的提升相背离,这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所面临的重大发展问题。我国相当一部分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也开始呈现出不断恶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空气污染而引起的环境事件频繁发生,并且影响范围广,包括京、津、冀在内的多个城市及地区均被列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名单当中。特别是近年来的雾霾问题,明确告知我们:PM2.5污染程度已然十分严重。在2014年2月,环保部门发布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及省会城市、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等共计74个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74个城市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超标比例是39.7%,在这些城市中,京津冀的13个城市空气质量严重超标,比例高达68.5%。面对严峻而又复杂的环境形势,这就对监测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空气监测部门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国外环境空气监测的水平,国内各个监测站和实验室分析部门的工作相对比较对立,不能有效地进行合作,导致监测数据得不到及时分析。其次,国内大部分数据分析部门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科学智能分析,导致分析的结果与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偏差,从而阻碍了环保部门及时有效的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加剧了大气污染问题。所以,提高环境空气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度、高科技的运用能力均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3、气态污染物的监测控制方法

对于气态污染物的监测,其方法主要包括:手工监测法、点式空气自动监测法以及长光程空气自动监测法。本文采用的是手工监测法,其他方法不做赘述。就采样时间方面而言,手工监测法需要在24小时之内持续不断的来进行样本采集,与此同时,每天采集的样本仅仅能够监测到该日的日均值;就采样空间范围而言,手工监测法采集的是采样口周围狭小范围以内的空气。大气污染源监测、大气环境污染监测以及特定目的监测,是环境空气污染监测的三大主体,具体的监测内容划分为气态污染物、大气降水和固体颗粒物。在环境空气监测的过程当中,不仅要确保所测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并且还应当采用更为便捷的气体浓度测定方法。所以,在实际的环境空气监测工作中,需要切实按照监测对象的状况及监测目的来选取与之相应的方法,以保证所测结果的可靠、真实。

4、加强空气质量监测的几点建议

即便是近年来我国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及显著的改进,但是不可避免地也出现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基于此,下述笔者提出了几点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措施。

4.1严格确保采样质量。简单的来说,采样也就是采集空气样品。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术语即“24小时连续采样”,所谓“24小时连续采样”指的是在24小时内连续的对一个环境空气样品进行采集,并且对污染物的日平均浓度进行监测的空气样品采样方法。除了24小时连续采样以外,还包括间断采样,而间断采样指的是在某1小时或者亦或是某个时间段来对一个环境空气样品进行采集,以便实现该小时或者时间段污染物平均浓度的监测。所以在手工监测时,要确保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首先要要确保采样时间的充足,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

4.2切实把握好采样时间及采样频次。现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所涉及的污染物,它们的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需要按照标准当中不同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有效性规定予以确定。在监测特定污染物的过程中,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可以根据污染物浓度水平、监测目的以及监测分析法的检出限加以确定。举例而言,要想获得1小时平均浓度,其样品的采样时间通常会有硬性规定,一般不低于45分钟。而要想得到日平均浓度值,则气体污染物的采样时间累积不可低于18小时。如果是颗粒物,其累积采样时间应当不低于12小时。

4.3及时上交数据资料,提高监测效率。环境监测部门要保证监测数据的客观性,并且客观全面的保存数据,及时将数据提交给中心计算机室,保证整个环境监测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中心计算机室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分析方法对监测单位的数据进行合理的统计分析,并将结果及时的提交给环保部门。

4.4落实国家现行监测标准,有针对性的选取分析方法。为了确保监测结果及监测方法的可比性,应当尽可能的采取国家现行的监测标准,并且还要对不同的监测对象采用多种分析法,由此选择出最理想的方法进行监测。比如,要按照样品中的待测浓度分别选择仪器分析方法亦或是化学分析方法。如果被测组分含量相对较高,应当采用较高准确度的容量法进行测定,而如果被测组分含量较低,则应当选择仪器分析方法。

4.5增强监测人员的责任意识及能力。环境监测部门应制定明确的规定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一旦工作人员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出现敷衍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检测部门的整体的工作效率,以及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此外,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对检测流程的认识,保证工作人员的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4.6推进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的建设工作。我国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和环保部门应该相互合作,积极地响应国家环境保护法,并运用最新的环境监测技术来准确的对环境状况进行监测,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环境监测部门应该提高组织能力,明确的将各阶段的任务分配到各个单位,并保证各单位之间能够高效的合作,积极地解决实际监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监测部门和环保部门应该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环境监测工作持续稳定地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人们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关心社会环境保护工作,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是大气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前提,但当前环境监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监测数据与实际的环境情况之间存在着诸多差距,所以,环境保护工作者及监测人员必须将加强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作为主要任务,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从根本上提高检测工作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孙立杨.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魅力中国,2011,(18):412-413.

[2]何德生.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10):376-377.

[3]沈荷美,宁涛.环境空气监测全程质量控制探析[J].工程建设标准化,2014,(8):284-286.

环境监测质量控制经验浅谈 篇12

1 认真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按照梨树县环境监测站管理体系要求, 全面贯彻质量方针, 建立并保持符合认可准则和评审准则要求的管理体系, 不断提高人员素质, 使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 使本站成为客户心目中监测质量可信、服务质量满意的优秀实验室, 及时为客户提供准确有效的监测数据。

实行站长领导下的质量负责人、科室负责人、质量监督员、全体监测人员的四级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落实环境监测质量的持续改进, 全面落实质控前移, 加强专项质控。

2 严格落实质控方案

质量控制方案实现日常质量监督、科室内部质量控制、全站质量控制相结合。

2.1 日常质量监督

现场监测室、分析室、技术室各授权的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监测小组的质量工作检查, 每次检查时填写《质量监督记录》, 每月10日前上交上月的《质量监督记录》至质管室, 质管室汇总。

2.2 科室内部质量控制

分析室采用多种质控方法以确保数据准确, 如平行双样、空白试验、标准曲线的绘制与检验、实验室内精密度与准确度控制、加标回收率等。分析室每月10日前上交上月的含有质控数据的分析记录, 质管室统计各质控数据。

监测科室认真执行各项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标准及质控要求, 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2.3 监测站内部质量控制

质管室每月有选择地监督现场监测室的采样、监测过程。质管室针对不同监测类型采取相应的质控手段, 具体如下:

2.3.1 质管室根据委托监测合同的监测方案, 制定相应的质控措施后, 下达分析室、监测室。分析室、监测室严格执行质控措施要求, 并按要求向质管室反馈质控结果。“三同时”验收、设施验收类监测, 每次采1-2项目的平行样编密码样, 由分析室化验检测, 质管对密码样的相对标准偏差进行统计, 如超过相关规定范围, 分析偏差原因, 重新分析化验。

2.3.2 对于水常规监测, 每批样品分析时, 按照质控要求, 同时进行空白值、平行样和加标回收率和质控样的测定, 保证精密度、准确度满足方法要求。

2.3.3 组织监测人员参加人员比对、仪器比对, 确保监测数据质量。

3 持续贯彻质控要求

本质控要求是对我站所有监测活动的基本要求, 分为总体要求、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三部分。

3.1 总体要求

3.1.1 站各科室应按照质量手册的规定对本科室工作定岗定责, 并建立本科室完整的各项操作规程及作业指导书。

3.1.2各科室监测人员在开展工作前, 应首先熟悉所承担项目的环境标准, 样品保存技术、监测分析方法原理, 并能正确操作所需仪器。

3.1.3各类监测仪器应按国家计量法规的规定, 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或自校准。各种仪器分析必须按照其专业质量保证的规定, 定期用标准物质进行仪器校准, 并做正式记录。

3.1.4 站每台制纯水器均需配备登记本, 每次制水必需记录电导率或电阻率。根据分析化验监测技术规范, 对实验用水及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做如下规定:

(1) 实验用水的质量:配制基准溶液、标准溶液、稀释标准工作溶液以及分析g/L级含量的样品所用水, 其电导率<0.5s/cm, 对于特殊要求的实验用水应按照第四版的方法进行处理和检验。一般分析或洗涤用水, 其电导率应<2s/cm。

(2) 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采用基准试剂用精确称量法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时, 应精确称量至0.1mg, 在合格的A级容量瓶中配制。至少分别称量, 配制两份, 平行测量的仪器信号值, 其相对偏差应<2‰。

3.1.5 水质、大气、污染源分析记录中, 原始记录的首页应写明所用方法的检出限, 在原始记录中, 检测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 不得多于该方法的检出限所能达到的位数。

3.1.6 溶液标签的书写, 标签上必须准确标注试剂名称、试剂浓度、使用介质及浓度、配制日期及有效期和配制人员姓名。

3.2 现场监测相关质量管理要求

3.2.1 水质监测

(1) 严格按照国家标准, 以规定的频率在规定的点进行采样。各类水质常规监测断面和点位, 应有明确的标志物。使用的采样器必须符合国家监测技术规范或有关监测方法的规定。为保证采样时对现场状况了解的连续性, 每次采样时应至少有一名采样人员参加过上次该点采样。

(2) 采集水样应按规定在现场添加相应的保存剂, 并按照要求保存样品 (低温、避光) , 样品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测定。

(3) 地下水、地表水、较清洁水、废水敏感或重要项目, 每批 (每个任务每日所采样数量计算批次) 样品, 除臭、浊度、p H、悬浮物、溶解氧外, 其余项目均需加采一个现场空白样。

(4) 采集地下水、地面水样品时, 每批样品, 除SS、油外其它监测项目均需加采不少于10%现场平行样品。样品量少于10个点位分项目加采一组平行样, 超过10个点位的分项目加采两组平行样。

(5) 在采集工业废水样品前, 采样人员必须先了解该企业生产和工艺概况, 并了解采样时的生产运行及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

3.2.2 大气监测

3.2.3 有组织废气样品采集

(1) 锅炉烟尘测试前应认真了解锅炉及除尘设备工作状况, 并作记录。达到测试工况要求再进行样品采集。

(2) 颗粒物的采集当监测断面不规范时, 可根据断面的实际情况根据布点要求, 适当增加监测点位数量, 采样过程要求跟踪率达到1.0±0.1, 否则应重新采样。颗粒物按不同污染源每次监测采集全程序空白样品。

(3) 气态污染物采样时应根据被测污染物状态及特性选择冷却、加热、保温措施, 并按照分析方法中规定的最低检出浓度选择合适的采气体积。测定污染物去除效率时, 处理设施前、后应同时采样。每个企业按项目分别带一个全程空白样。

3.2.4 无组织污染物样品采集

(1) 在环境空气中采集样品, 采样点和采样位置应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要求。有动力采样器在采样前应对采样系统气密性进行检查, 不得漏气。

(2) 采样时被测无组织排放源的排放负荷应处于相对较高的状态, 或者至少要处于正常生产和排放状态, 及采时记录样时的气温、气压、风速、风向。

(3) 样品储运、交接和保管。样品采集后按要求放入冷藏箱或避光箱内按要求保存, 并在样品保存期内完成分析。

3.2.5 噪声监测

(1) 在噪声监测中, 严格按标准要求规范操作, 及时做好现场监测记录。每次测量前后用声级校准器对测试仪器进行声级校正, 并记录。

(2) 原始记录要记录完整 (包括记录周围敏感点分布和工厂设备工况) 。对原始记录和计算要进行复核、审核。

3.3 实验室分析质量控制要求

3.3.1 分析人员在开展分析之前, 应先熟悉分析操作, 测定检测限, 要求检测限实测值不大于方法给出的数值。

3.3.2 凡使用分光光度法进行的监测, 校准曲线在线性范围内, 校准曲线至少有六个浓度点, 包括零浓度、接近上限和下限的点, 每个点应作平行测定。对于校准曲线斜率较稳定的分析方法, 要求每月或更换试剂后做校准曲线。

3.3.3 在实验室分析时, 每个任务号加做10%平行样, 除SS、油、p H、DO、电导率和透明度等无法进行加标监测的项目外, 其它监测项目均需做不少于10%的加标回收检验。

3.3.4对需要标定标准溶液, 在标定时应分别称取两份固体基准试剂同时平行标定, 标定结果的相对偏差应<0.2%。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91-2002) [s].

上一篇:细胞凋亡通路研究下一篇:学生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