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2024-09-25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通用12篇)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1

1 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现状

科技项目是指科研机构为了系统地解决产品、工艺、学术研究、平台建设等方面的科学技术问题而确定的研究开发项目。一般应按照科技部门制订的科技开发计划或签订的项目协议书确定,不重复,有独立的工作时间、工作计划、工作经费和工作人员。传统的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系统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求项目执行流程与之大致相同,人员相对稳定,才能将程序与业务融合,当科研机构项目的种类发生变更、管理流程发生调整,或者一些特殊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执行不同的步骤时,就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在与科研机构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方面的融合度上的弱势便会显现。

鉴于科研机构项目的特殊性,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引入工作流技术,与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相结合,建立一套适用于科研机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的系统,将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使管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并能迅速获得有用的信息,已经成为各大科研机构的迫切需求。

2 相关技术及定义

2.1 工作流的相关概念

工作流是一个万能模块,它可以应用到科技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简单地说,工作流就是把项目的各个流程独立出来并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步骤,通过流程的传递,由多人协同完成。工作流由表单和流程2个重要元素构成。

(1)表单:表单是与工作相关的数据的载体,相当于现实工作中的纸质工作单,工作单上的手写数据通过表单上的各类空间得以体现;通过表单及表单附件的数据信息传递,可以更好地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

(2)流程:流程是对工作过程和环节的描述,流程由工作的多个步骤组成,每一步由指定的经办人填写指定的表单控件,通过对流程的权限控制,体现制度和规范。

2.2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控制程序文件

(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种标准的统称。质量管理体系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做质量管理体系。

(2)程序文件:在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对完成各项质量活动的方法作出规定,每一份文件应对一个要素或一组关联的要素进行描述。程序文件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是质量手册的支持性文件。文件是指信息及其承载媒体。程序文件制定的目的是防止质量体系运行的各个场所使用无效版本的文件,确保与质量体系有关的所有文件处于受控状态,以保证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程序文件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当中的“程序”都应确保质量体系的正确、有效运行。为了统一程序文件的格式、风格,做到内容上的完整、准确,需要事先明确对程序文件的分类及编写方法,对各类程序文件内容作出要求,对编制修订的审定、批准的人员资格及其程序作出规定。程序性文件的描述方式分为叙述式、流程图式和混合式。叙述式程序性文件又包含封面、刊头、正文和刊尾。

3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1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搭建

3.1.1 程序运行环境搭建

整个项目管理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 (B/S)、Intranet/Internet体系结构,与数据库有关的操作都由服务器完成,最低的运行环境需要1台服务器,安装Windows 2000/XP/2003操作系统或Linux/Unix系统,同时部署基于Apache的Web服务器、PHP运行环境及Oracle数据库。客户端只需要安装Windows 98以上版本的操作系统,使用IE 5.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建议使用IE 6.0),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专门的软件。当用户数量比较多且在用户访问量较大时,可以考虑将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分别设在2台服务器上,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3.1.2 系统的构成

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1.3 数据库系统搭建

数据库系统实现数据信息的组织、管理、安全及可靠性保障,并为各种应用提供数据访问、存储等服务。信息管理数据库设计的信息包含大量结构化信息和非结构化信息数据,也涉及多媒体数据信息。业务管理系统主要是以数据信息为主,决策支持需要数据仓库系统的支持。

3.1.4 网络协议

网络协议采用TCP/IP,通过TCP/IP可以十分方便地将异种机型、异种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构成单一协议的异种机互联网络——TCP/IP网络。

3.2 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文件的模型设计

根据科技项目管理的要求,采用混合式的描述方式编制项目管理相应的质量管理控制程序文件,该文件可定义为13个步骤,即项目来源单位下发项目申报指南、确定申报方向、编制项目申报书并在网上填报、网上审查项目申报书、提交项目来源单位审核申报书、提交纸件申报材料至项目来源单位、项目立项(项目不予立项退回)、签订项目合同、签订项目任务书、项目实施、项目实施进度跟踪检查、项目完成结题及编制结题材料、提交项目验收证书存档。该程序的模型如图2所示。

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的模型描述如下:

(1)制定项目申报计划:①申报项目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目标;②根据申报指南,拟定年度项目申报工作方案,收集《项目申报意向表》,整理汇总项目申报情况并形成《项目申报意向汇总表》,送分管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将项目申报计划下达各申报部门。

(2)项目网上申报:①项目管理部门开设项目申报端口,交由各项目申报部门;②各部门根据项目申报计划,编制相应的项目申报书,在网上填报并提交。

(3)项目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与协调:①项目管理部门及项目分管领导在网上审核项目申报书,审核通过后提交项目来源单位。项目申报所形成的文件,要以最新的科学技术情况为依据进行可行性论述,应客观、公正、准确、清晰地反映项目申报理由、依据和预期效果。②申报材料递交,项目来源单位通过网上审核后,各项目申报部门打印纸质申报材料及签章,交由项目管理部门审核盖章,并统一提交至项目来源单位。

(4)项目合同立项与签订:①项目立项后,各项目申报部门草拟合同初稿,提交至项目管理部门及项目分管领导进行网上审核,并提交至项目来源单位。合同定稿后,各项目申报部门打印纸质申报材料签章,交由项目管理部门盖章并报送至项目来源单位;②项目合同下达后,由项目管理部门代表单位与各项目实施部门签订课题任务书。

(5)跟踪、检查项目实施进度:项目管理部门采取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检查的形式检查项目的实施情况。

(6)项目结题验收:项目完成后,项目执行部门提交整套项目结题材料至项目管理部门,由其进行形式审查,并提交分管领导审核,分管领导审核通过后提交至项目来源单位,待项目验收后提交验收证书至项目管理部门进行存档备案。

3.3 工作流设计

3.3.1 根据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文件设计表单

在工作流系统中,与工作相关的项目管理数据都可以通过表单来体现,表单是数据的载体,相当于现实工作中的各类纸制或Word工作单;在表单以外,还可以通过附件文件传递数据与信息。表单格式可以用Dream Tongda、Front Page等网页设计工具,设计好后复制、粘贴到项目管理系统的“表单智能设计器”中,根据管理控制程序模型的内容添加表单控件。根据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模型的流程描述,可制作符合工作流定义的4个表单,即通知表单、文稿撰写审核表单、申报意向表单及工作交办表单,对其分别描述如下:

(1)表单1:通知表单。该表单主要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中的通知功能,表单中设计元素为:标题栏、相关信息栏、正文内容、附件等内容。可以添加部门、人员、时间等控件便于快速新建流程表。

(2)表单2:文稿撰写审核表单。该表单主要实现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文字材料的撰写及审核功能,使其规范化、流程化。表单设计元素为标题栏、相关信息栏、正文内容,需添加时间、人员控件及下拉清单控件便于快速新建流程表。

(3)表单3:申报意向表单。该表单主要实现项目申报前期的意向收集工作,便于快速收集申报意向及提交领导审核。表单设计元素为项目名称信息栏、项目描述信息栏、项目收益预期信息栏、人员需求信息栏、项目进度信息栏、项目费用预算信息栏、领导审核意见信息栏,同时添加时间控件。

(4)表单4:工作交办表单。该表单用于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文件归档等交办事物,实现其规范化、电子化。表单设计元素为工作内容信息栏、工作完成情况信息栏、交办人意见信息栏,需添加人员、时间控件。

3.3.2 根据设计管理控制程序设计表流程

工作流系统中,工作过程都可以通过“流程”的定义来体现,流程分为固定流程和自由流程2种,固定流程由固定步骤组成,用户需事先定义好,自由流程无需定义流程步骤,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设定经办人、可写字段、下一个步骤、转入转出条件等信息。执行中的工作和已完成的工作,都可以通过工作查询功能进行查询。任何流程都可以指定监控人员和查询人员,监控人员可随时转交下一个步骤或终止流程(自由流程),监控人员和查询人员都可以查询该流程全部工作。流程需要支持并发、上级非经办人查询、工作委托、工作销毁。

根据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的程序文件描述,可以分解为10个主要流程步骤。即,主流程1:项目来源下发单位下发申报指南;主流程2:申报意向汇总及审核;主流程3:申报书编写;主流程4:申报书提交;主流程5:项目立项(项目不予立项退回);主流程6:项目合同、任务书签订流程;主流程7:项目实施;主流程8:项目实施进度跟踪检查;主流程9:项目验收流程;主流程10:文件归档流程。根据10个主流程归类分解出4个子流程步骤,具体为:管理项目文稿审核子流程、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立项申请子流程、工作交办子流程。主流程结构图如图3所示,子流程结构图如图4、图5、图6、图7所示。

4 结合质量管理控制程序的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

根据质量管理控制程序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实际应用需求的工作流表单,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工作流程结构,将此流程结构和表单结合应用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中,可实现ISO 9001管理控制程序模型与工作流结合的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具体实现过程如下所述。

流程应用1:在项目来源下发单位下发申报指南主流程,下设管理项目文稿审核子流程与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分别结合项目文字审核表单、项目通知表单,可以实现项目管理单位及时完成本单位的申报工作方案的撰写、审核及申报指南的下发通知工作。

流程应用2:根据申报意向汇总审核主流程内容,分解为管理项目文稿审核子流程、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立项申请子流程、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4个子流程,并在相应的子流程中结合文字审核表单、项目通知表单、申报意向表单,可以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确定申报方向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3:申报书编写主流程可由管理项目文稿审核子流程结合文字审核表单,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编制项目申报书并网上填报中的申报书的撰写及网上填报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4:申报书提交主流程中,主要涉及提交项目来源单位审核申报书、提交纸件申报材料至项目来源单位、文件归档3项程序,可用工作交办子流程结合工作交办单生成该流程,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网上审查项目申报书、提交项目来源单位审核申报书及提交纸件申报材料至项目来源单位3个部分程序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5:项目立项(项目不予立项退回)主流程可选用通知表单和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结合生成该流程,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项目立项(项目不予立项退回)中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6:项目合同、任务书签订流程主流程可选用文稿撰写审核表单和管理项目文稿审核子流程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签订合同、签订项目任务书2个部分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7:项目实施流程(该流程由项目实施方自定义)。

流程应用8:项目实施进度跟踪检查主流程,根据该流程的内容,可将该流程分解为3个子流程,即项目管理系统通知子流程、项目管理文稿审核子流程、工作交办子流程,再分别结合相对应的通知表单、文稿撰写审核表单、工作交办表单,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项目实施进度跟踪检查中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9:项目验收流程主流程,根据该流程内容,可将该流程分解为2个子流程,即项目管理文稿审核子流程、工作交办子流程,再分别结合相对应的文稿撰写审核表单、工作交办表单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项目完成结题、编制结题材料的描述内容。

流程应用10:文件归档流程主流程,可采用工作交办子流程结合工作交办表单实现ISO 9001项目管理程序模型中的提交项目验收证书、存档的描述内容。

管理系统中应用结构如图8所示。

5 结语

本系统是完全基于ISO 9001项目管理控制程序模型搭建的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系统,其工作流定义按照项目管理控制程序的内容进行工作流的编辑、编译和发布,而工作流引擎和接口则提供了上述定义的工作流的运行环境,因此本系统具备了一个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所应有的定义和运行的基本功能,实现了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质量体系化标准。同时,由于本系统具有较强的质量管理体系控制能力,因此基于本工作流模型的科研机构项目管理系统具有较广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刘洁.ISO9000管理体系在科研机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J].科技管理与研究,2003(3).

[2]刘天真.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J].和谐社会,2009(6).

[3]王庆鹏.基于工作流技术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学位论文].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08.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2

一、目的规定矿井各级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建立途径和要求,确保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得到有效地管理和实施,不断提高矿井能源管理绩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矿井对各单位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评审和控制管理。

三、职责

1、最高管理者负责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审批。

2、能源管理负责人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通过系统的初始能源评审,确定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的基准,制定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3、环保科技中心负责监督和审核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和绩效。

4、党群工作部负责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宣传工作。

5、机电运营部负责电力目标的分解、计量和统计。

6、经营管理部负责矿井柴油的采购计划的审批,并上报能源管理负责人。

7、环保科技中心负责矿区内用水和蒸汽消耗目标、指标的制定,并上报能源管理负责人。

8、其他各相关单位负责按规定确定本单位的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及其实施,并按规定进行检查、考核,以确保矿井能源管理体系目标和指标的实现。

四、工作程序

㈠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制定要求

1、能源管理目标、指标的制定应当以国家提出的“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口号为宗旨,依照集团公司下发的节能目标责任书

任务,遵守法规和持续改进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

2、目标、指标应包括满足能源因素控制要求所需的内容。目标通过指标具体化和量化,并与能源管理方针保持一致;指标的确定应体现具体用能过程或环节的优良性、可测量性、可调整性和持续改进。

3、针对能源管理目标、指标的实施,制定控制措施或管理方案。

㈡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制定依据

1、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法规要求;

2、国内外同行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技术进步的动向;

3、矿井能源方针及目前的管理、技术状况;

4、重要能源因素识别和评价及控制的状况;

5、集团公司下达的节能目标责任书任务;

6、相关方对能源的要求。

㈢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制订实施步骤

1、由能源管理负责人召集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矿井的能源初始评审,分析矿井各单位的能源利用现状,确定出矿井的能源管理基准,提出矿井的能源管理目标、指标草案。

2、能源管理负责人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草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最终确定矿井的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并报最高管理者审批。

3、环保科技中心负责将批准后的能源目标、指标上网发布。

4、各单位依据矿发文件制定本单位目标、指标,并提出针对性的措施,根据实现目标、指标现状和条件制定具体的能源管理方案,在管理方案中应明确实施的技术方案、责任单位、投入资金和完成时间等。

㈣能源管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要求

1、能源管理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是为实现能源目标和指标及对能源因素的控制,以挖掘节能潜力、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宗旨。

2、能源管理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⑴目的和作用;

⑵实施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⑶采用的方法、技术和措施;

⑷需配备的资源和相关控制要求;

⑸实施时间和进度;

⑹对实施过程和结果考核评价的准则和方法;

⑺所需文件和记录。

3、能源管理方案的制定实施步骤

⑴针对能源目标、指标及识别出的能源因素,能源管理负责人组织各相关部门和人员起草能源管理方案,确定具体实施、措施、执行方案及相应的责任单位、完成期限、资源要求及职责和权限。经最高管理者批准后,由环保科技中心负责上网发布。

⑵各单位及其下属部门制定适合本单位的能源管理方案并保证其有效实施。

⑶环保科技中心组织并推动各有关部门实施能源管理方案。

㈤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评审与修订

1、环保科技中心每半年对矿井的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进行管理评审与修订,研究解决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环保科技中心每季度跟踪检查能源管理体系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完成情况,对不符合项按《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执行实施改进措施。

3、当法律法规有重大变化、有新的重大能源因素出现等客观情况发生时,应考虑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修订。

4、若目标、指标变动或原定管理方案无法实现时,及时重新评审,修订方案确保其切实可行。

5、因新项目中发现新的重大能源因素时,应考虑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修订并编制新的有效的能源管理方案加以控制,见《能源因素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6、各单位应每月对本单位的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适宜性予以评审。

7、环保科技中心负责收集、汇总矿井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在实施中的情况和问题,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8、在管理评审中,应对矿井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环保科技中心提出整改措施和修正意见,并报最高管理者审批,确定下一新的能源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

9、各单位应根据管理评审提出的修改意见,适当调整本单位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作为新一年的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的管理内容。

㈥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管理过程中的记录由环保科技中心负责保管和归档,保管要求和期限执行《记录控制程序》的规定。

五、相关文件

《法律与其他要求获取、识别、更新程序》

《法律、法规与其它要求获取和确认及合规性评价控制程序》

《文件和资料程序》

《记录控制程序》

《不符合、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能源管理评审程序》

六、记录

矿能源管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各单位管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能源因素评价表

重要能源因素登记表

阿米巴:管理控制还是文化控制 篇3

基于这些理解,我的结论是:阿米巴经营的实务,乃是最基本的管理控制会计(也被称为“责任会计”)应用。由于管理控制会计本身的理论完整性,可操作性,以及实施工具(例如ERP信息系统)的普及性,我不赞成国内企业在导入类似管理系统(Management System)时,追逐阿米巴管理的细枝末节作为普适方针;应该正本清源,从基本的管理会计做法入手。不过,阿米巴所倡导的经营人心,全员参与,透明经营,追求完美,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意义,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等企业经营价值观,是相当有意义的。阿米巴是一种东方式的阴阳哲学,用经营哲学的阴柔抵充科学管理的刚强,来取得执行力的平衡。

早在90年代初,稻盛和夫管理哲学和管理系统(即阿米巴)在美国管理学界就受到过重视。1991年,著名领导学家约翰 ? 科特(John Kotter)撰文,认为稻盛和夫是用个人领导力和企业文化,在保持以阿米巴为特征的利润中心的自主性的前提下,消弭其所潜在的利益冲突,他称之为“文化性控制”(cultural control)。当时致力于研究日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法提出者之一的罗宾 ? 库珀(Robin Cooper),1994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撰文,并于其后出版了专著,系统分析了阿米巴管理系统,将其称为“微利润中心”(Micro Profit Center),他认为,从成本核算、利润核算和转移定价等管理会计意义上,MPC和传统利润中心在业务计划、管理控制、经营决策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其独特之处在于:按月制定绩效计划、逐日监控,绩效结果在内部公开,各MPC相互比较,促使MPC负责人激发企业家精神,保持紧迫感。同样,罗宾 ? 库珀认为MPC既有降低决策重心,避免组织僵化的好处,也有局部利益最大化造成组织冲突的风险,所以“管理哲学”成为调和这种潜在风险所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战之后,美国领先的大型企业例如杜邦、通用汽车、通用电气以事业部制为特点,引进分权和利润考核管理思想,使美国成为责任会计的主要发源地。1978年,詹姆斯 ? 里斯(James Reece)和威廉 ? 库尔(William Coo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项统计研究,96%的美国公司具有两个以上的利润中心,这种管理方式也普遍为欧洲企业所采用,SAP软件开发成功被认为是大型企业管理控制实施的强有力工具。90年代,作业成本法等手段涌现,有利于更合理地核算利润中心的成本和利润。平衡计分卡的提出,解决了对利润中心单一的财务指标绩效衡量有失偏颇的问题,强调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平衡,它的意义类似于稻盛哲学在阿米巴可能有的财务绩效目标冲突中所起的调和作用。阿米巴管理方法出现在六七十年代的日本,方法和手段上称不上先进和完善。而更系统化的管理会计理论成熟于美国、德国,所以从实践上来说,运用体系化的管理会计理论更便于中国企业普及实施。

管理控制会计实施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责任中心设计:企业的经营单元按投入产出的责任性质,可分为成本中心、费用中心、收入中心、投资中心等类型;可以用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即利润,来衡量的责任中心,就是利润中心。企业既可将产销集中的产品线设为利润中心,也可将销售、制造业务单元分别设为利润中心,甚至还可将支持类、管理类的职能部门设为利润中心。利润中心具有权责清晰,决策放权,市场自主化驱动等特点,这就是阿米巴组织设计的原理。

(2)管理会计意义的收入、成本、利润核算:利润中心是一种模拟会计核算实体,它的收入、成本、费用(包括总部或其他部门的分摊)不是财务会计意义上的核算,企业可以按管理需求,确定企业的管理会计核算规则。例如对成本利润,企业可以采用贡献毛利法、完全成本法、计划成本法、客户收益法、作业成本法、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客户生命周期成本法等多种方式来核算;又例如,对于各种期间计提、分摊,可以按照管理需求自行处理,编制相应的管理会计报表,不必拘泥于会计制度要求。

(3)转移定价规则:责任中心、利润中心之间交易,要贯彻内部市场化原则进行计价,即转移价格(Transfer Price)确定。排除内部独立法人之间交易定价需要考虑的税务因素,可以采用直接成本加成、完全成本加成、市场参考价、谈判议定价等方式。

(4)经营计划和预算:按照业务战略分解的年度业务计划和分月经营预算是管理控制的基础,而按月度来滚动的经营预测、预算执行分析,是利润中心进行管理控制的主要活动。

(5)利润中心的绩效评估:基于财务利润的绩效考核,以及结合非财务指标的平衡计分卡,是现代管理控制绩效评估的主要手段。

(6)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可以保证财务业务一体化核算,还可以利用商业智能系统(BI)来提供各种数据分析报告。

总之,管理控制会计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中国企业在学习阿米巴时,切忌将其神秘化,也不要别出心裁,去发明管理控制的“轮子”。

责任编辑:江涛 jiangtao@guanlixuejia.com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4

关键词:景观园林,成本控制,质量管理

景观园林工程包括整理山水、地形改造、辟筑道路、绿化栽种、铺装场地等多项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景观园林工程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园林工程项目要想获得较高的收益不但要控制成本还需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和品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是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决定着项目的成败。本文从景观园林工程的特点出发, 探讨成本控制与品质管理的关系, 从而提出成本和品质协调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为构建节约型精品园林工程提供理论参考。

1 景观园林工程的特点

(1) 施工对象的特殊性。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活体性植物。因此园林工程项目主要是因地制宜, 根据需求, 通过培育、管理和形态设计各种植物, 以达到净化空气、吸尘降温、隔音杀菌、营造观光休闲及增加舒适感的目的。它源于林业, 但又与其他种植业有着不同和差异。就拿城市园林工程而言, 主要是针对居住环境的改善而进行的, 因此园林工作人员面对的主要是环境施工, 利用活体植物一方面有效去除环境中的灰尘、充分净化空气, 改善空气质量;另一方面有效美化环境, 通过对植被的培育和修剪, 使其更好地美化环境。

(2) 设计上的创新性。对于大多数的园林工程项目来说, 设计理念的创新是园林工程项目得到突破性进展的基础和关键。园林工程项目中最主要的施工对象是活体性植物,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形、人文、气候等客观因素, 同时还需要配合植物的本身属性让这些活体性植物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起到视觉和触觉上的舒适感, 并且园林工程需要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园林项目的设计需要园林工作人员的创新性思维, 不断地突破, 多方面的考虑, 因地制宜, 使得园林景观、景色别具特色。

(3) 时间的长期性。园林工程项目的施工对象是有生命的活体性植物, 园林工程项目中还需考虑到对植物的养护管理。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 植被栽种后对其精心的养护才能确保其良好的生长态势和成活率。园林工程项目不可能一次性彻底完成, 建设完成后还需要周而复始地对植物进行维护和管理, 而这些维护和管理都是长久和持续性的。

(4) 营造工程的艺术性。园林工程重点在于利用景观、小品、植物配置、古典建筑的艺术性, 营造美的艺术感受。在园林工程实施过程中, 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创造性地将假山堆叠、驳岸处理、微地形处理、多种植物配置等灵活设计与搭配, 创造出不同的感觉, 不论是艺术效果、品位档次、感官气势等都给予人不同的艺术美感[1]。

(5) 工程建设的广泛性和附属性。园林工程建设具有广泛性, 不仅适用于大型公园、绿化广场、高速公路, 还适用于社区和住宅建设项目中。不仅如此, 园林工程建设还常常作为建筑配套附属工程[2]。

(6) 建设材料价格的不可定性。园林工程的植物材料品种繁多, 规格不一, 并且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 从而市场价格也常存在较大的变动。栽植劳动定额, 国家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标准, 各地的价格计算各不相同, 因此这给园林工程造价的界定带来一定的难度。

2 景观园林项目中成本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两者间的对立关系表现为:当客户和项目业主追求工程项目高品质要求时, 要想达到目标就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 花费较多的人力成本, 购买高品质的材料, 引进能更好实现品质要求的机械设备, 甚至是付出更多的管理和维护的费用和精力, 而这些也都会相应地增加生产工期或提高成本计划, 也就必然带来成本的增加;同样, 当项目业主在工作量一定的情况下希望低成本地完成项目的实施, 不论是在材料上、机械设备的投入上、人力投入上还是尽可能地为了赶进度粗糙施工减少工期而降低成本都势必无法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

两者间的统一关系表现为:在工程项目施工前做好了严密而充分的成本计划, 有充足的可动态调控的成本预算, 提前考虑到了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前做好了应急准备, 使得工程项目能连续、均衡、有序地进展, 在有条不紊的施工下, 降低了损失率和突发状况从而有效地保障了按计划地执行施工进程为工程项目的高品质目标创造了条件;同样, 在进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确保了质量目标, 提高了项目品质自然会减少因质量问题而造成的返工、维修甚至是赔偿等现象的发生, 从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因此, 工程项目的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

3 品质和成本管理的协调控制方法

园林工程项目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主要从行为、技术、管理从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3.1 行为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协调的实施是有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工程活动组成的行为系统[3]。在整个园林工程项目中涉及到了个体、团队和组织的行为, 它们参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

从组织行为来说, 组织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可观的收益, 而收益的获得与成本和质量密不可分, 组织需要采用先进、科学的项目管理方法充分调动项目参与者的积极性, 促进项目参与者的主动性、自我控制和协调能力, 制定明确的项目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 并准确地传达给项目建设人员, 同时知人善用任用优秀的项目管理者对整个工程项目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4]。

此外, 还需要对项目管理者的行为进行协调控制。在整个工程项目中管理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给出指导和建议, 同时, 又承担着执行组织目标和组织任务的职能, 需要对工程项目的人、部门及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检查、督导、监控和协调。项目的管理者需要有自我控制、领导管理和协调的能力, 能从自己做起严格遵守规章和纪律, 编制合理的成本计划, 按照要求对成本进行监督和控制。

项目的参与者又是项目的行动者, 是参与到整个工程项目中的所有人, 他们与工程项目的成本和最后的项目品质都有着直接的影响。项目的参与者主要为项目的合作企业, 如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等, 每个项目的参与者都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任何一个项目的参与者在工程项目中出现问题都会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影响或造成损失。

3.2 技术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是将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到规划、设计、施工等各项工程技术活动中, 通过先进的机械设备、精湛的施工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措施有效地协调工程项目中的成本和质量控制, 从而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低投入、高产出的优质的产品。

在整个工程项目实施的进程中, 各阶段之间具有强烈的连续性和相关性,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之后的环节带来严重的影响, 从而导致整个项目成本上升、进度延迟和总体质量水平大降。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能大大缩短工期, 施工建设的项目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同时还能节省人力成本。另外, 尤其对于景观园林工程中环境建设和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不仅能避免造成已栽种植物的意外损伤, 还能有效降低噪音、减少材料损耗、节约能源、降低环境污染更好地保护环境, 更好地实现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目标。

因此, 当对工程项目的质量要求较高或离质量目标相距甚远时, 而现有的机械设备和技术已无法满足需求, 就应该引进新的、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提高项目品质, 而同时先进的机械设备和技术虽然会消耗额外的成本, 但若是在成本计划内或不超过成本计划太多时, 可能会由于先进技术和设备而缩短工期、减少材料损耗、减少人力成本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降低成本或有效地控制成本。

3.3 管理方面的协调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控制的协调工作主要是依托管理者在各个各面的管理工作来实现的。管理方面的协调控制主要分为目标管理、计划管理、组织管理、合同管理等。

目标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的成本、进度和质量的管理。工程项目中, 项目的质量和成本既是对立, 互相制约、互相影响, 又是统一的, 相互平衡和相互促进。目标管理的协调应把握三点:一是当质量控制目标与成本目标发生冲突时, 需要首先以质量控制目标为主, 在满足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调整成本目标和工期目标。二是当进行质量控制时, 发现工程项目中质量环节存在问题, 需要以成本计划为依托及时处理制定解决方案处理质量问题以免给项目整体的质量、工期和项目总成本造成影响。三是成本控制目标因素内部出现了矛盾和冲突, 及时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和补救, 若是成本控制的问题非常严重时可以考虑调整质量水平, 但必须保证基本的质量标准, 不可以因此而忽视项目质量, 否则只会带来更严重的成本增加等问题的发生。

计划管理是根据项目总目标编制成本控制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计划管理是工程项目质量和成本协调的重要手段。项目的成本控制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通常是由不同的项目任务组编制和实施的, 因此, 不同的任务组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和总体目标互相沟通和协商制定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计划,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根据计划安排有效地对成本和质量进行监控持和管理。其次还需要对参与单位和个人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管理、操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从而更好地为工程服务, 减少因人为因素而带来的质量和成本的损失。

工程项目的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索赔、解除、终止、解决争议等过程。项目合同中明确了各参与相关单位的责、权、利, 工程进度、质量及相应的关键控制点, 成本控制细节及相关的经济变更管理和合同风险管理等[3]。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参建单位较多, 其各自的责权利也都不相同, 存在着很多的冲突和矛盾, 依据合同关系可以有效地约束和管理, 从而有效地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进行协调。

4 结语

良好的城市景观园林环境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塑造构建的, 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成功不是单靠成本控制就可以实现的, 品质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 应根据园林工程的特点, 从行为、技术和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协调, 确保园林工程项目的成本和质量, 最终实现景观园林工程项目的总体目标获得较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常莹.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管理[J].今日科苑, 2007, (07) .

[2]储三芬.浅谈园林工程的特点及质量管理控制措施[J].今日科苑, 2008, (20) :88.

[3]吴庆东.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的协调性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篇5

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定期评审,提出并确定各种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评审。3 职责

3.1 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会议,批准管理评审报告。

3.2 管理者代表报告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编写管理评审报告。3.3 质量保证部负责管理评审活动相关文件的收发与归档。

3.4 各岗位报告本岗位体系运行情况和改进建议,落实涉及本岗位的管理评审决议。定义(无)5 程序内容 5.1 管理评审计划

5.1.1 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可结合内审后的结果进行,也可根据需要安排。

5.1.2 管理者代表组织质量保证部于每次管理评审前一个月编制管理评审计划,报总经理批准。评审计划主要内容包括: a.评审时间; b.评审目的;

c.评审范围及评审重点; d.评审参加部门(人员); e.评审依据; f.评审内容。

5.1.3 若有必要,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以增加管理评审频次:

a.公司组织机构、产品范围、资源配置发生重大变化时;

b.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或用户关于质量有严重投诉或投诉连续发生时; c.当法律、法规、标准及其它要求有变化时;

d.市场需求发生重大变化时;

e.即将进行第二、三方审核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审核时;

f.质量审核中发现严重不合格时; g.其他情况需要时。

增加的管理评审会议,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召集有关人员进行管理评审,并执行ISO 13485:2016 标准中 5.6 条款,即完成本次管理评审。5.2 管理评审输入内容

管理评审输入应包括与以下方面有关的当前的业绩和改进的机会: 5.2.1 审核结果,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产品质量审核等的结果;

5.2.2 顾客的反馈,包括满意程度的测量结果、顾客抱怨及与顾客沟通处理的结果、给监管机构的报告等;

5.2.3 过程的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包括过程、产品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5.2.4 改进、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况,包括对内部审核和日常发现的不合格项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及其有效性的监控结果; 5.2.5 以往管理评审跟踪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

5.2.6 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化,包括内外环境的变化,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等;

5.2.7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包括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5.2.8 改进的建议;

5.2.9 新的或修订的法规要求。5.3 评审准备

5.3.1 预定评审前十天,质量保证部以书面形式向管理者代表汇报现阶段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并提交本次评审计划,由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5.3.2 质量保证部负责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评审资料的收集,准备必要的文件,评审资料由管理者代表确认。5.3.3 质量保证部向参加评审的人员发放《管理评审计划》。5.4 管理评审会议

a.总经理主持评审会议,各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对评审输入做出评价,对于存在或潜在的不合格项提出纠正、预防和改进措施,确定责任人和整改时间;

b.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结论(包括进一步调查、验证等)。5.5 管理评审输出

5.5.1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方面有关的措施:

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所需的改进,包括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组织结构、过程控制等方面的评价;

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对现有产品符合要求的评价,包括是否需要进行产品、过程审核等与评审内容相关的要求;

c.适用于新法规或修订法规要求引起的更改,包括体系的更改、过程的更改、产品和服务的更改等;

d.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等。

5.5.2 会议结束后,由质量保证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要求进行总结,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经管理者代表审核,交总经理批准,发至相应部门并监督执行。本次管理评审的输出可以作为下次管理评审的输入。5.6 改进、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和验证

质量保证部根据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需求,按《纠正措施控制程序》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的规定,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并对其实施效果进行跟踪验证。5.7 如果评审结果引起文件更改,应执行《文件控制程序》。

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 篇6

【关键词】施工;铁路;安全质量;管理;控制

铁路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铁路建设的质量也有着长远的影响。在铁路修建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任务的艰巨和重要可想而知。然而任何大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存在安全问题隐患。对于国家重要的铁路建设而言,更要从各方面入手,积极保证铁路施工的安全,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实现质量、工期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1.铁路施工安全管理与控制

1.1安全施工第一重要,做好防控工作

任何工程建设项目在进行过程中安全一定是第一位的。施工相关人员应遵循国家有关安全施工的法律法规,在施工过程中一定不能出现为抢时间马虎大意不注意安全防护进行施工。导致安全事故发生。对于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隐患,要勤查勤改,发现存在隐患问题及时整改。最好安排专人负责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确保万无一失。

1.2明确安全施工相关的规章制度

施工建设往往牵涉到的人数较多,如果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大家的安全生产工作。则所有施工相关人员都有一个清晰的安全工作认识。在施工中也会对安全施工有据可依。不至于因盲目操作而出现安全意外。规章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不断的在工程实践中总结积累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随着工程的进展和不同项目的差异,规章制度也需要不断的修订完善。做好理论工作,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1.3加强对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对施工相关人员的安全施工教育培训工作。强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做到人人心中有安全防范意識,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施工人员的素质残差不齐,需要耐心细致的教导和规劝才能将质量意识深入人心。施工单位管理部门应重视质量意识思想的传播和培训。指导全员参与质量安全管控。全员自觉把安全优质工程建设放在心中。

2.铁路建设质量管理与控制

2.1思想落实,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积极开展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运行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健康,建精品工程”的方针指导。在领导的组织下召开召开安全质量研讨会等,征求民意,发现和改正日常施工建设中存在的安全和质量隐患。施工人员如果没有经过质量安全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强化培训,导致质量意识淡薄。在施工中往往只注重工作效率和节省劳动强度。得过且过,盲目追求工作进展,不注重工程质量。

2.2对重点难点施工段进行重点监控

施工难度最大的工段往往也是最易发生质量安全问题的工段。施工相关人员应在施工过程中有目标有计划的重点监控难点施工路段。保证工程质量。

3.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3.1施工人员素质需要加强

施工单位普遍存在施工人员整体素质水平比较低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等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因此,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整体素质也关系到整个铁路工程的质量。对着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逐渐提升。但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仍处于匮乏状态,因此既具有专业技术又具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是难能可贵。施工工地的工人大多数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也会影响安全质量管控工作的较好开展,所以施工单位应积极培养和储备一些优秀人才,从而应对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工作的需求。

3.2安全质量管理制度不能完全落实执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铁路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法规和制度已逐步完善。施工单位的高层部门也具备相应的安全质量管理条例和制度。但是在基层现场的实践效果却不够理想。制度是合理可行的,规章也是缜密全面的,但是就是执行不到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现场施工人员不具备做好安全质量管理的意识和管理方法,不能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影响施工质量安全的隐患问题。有些施工人员根本不重视安全质量管控,责任落实不明,无人将安全质量管控归为自己的责任,从而使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和条例执行不到位。

3.3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力度不足

目前的施工单位中很多存在为了抢工期一味追求施工进度,忽略对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和控制。导致出现不合格不达标工程。或者在施工作业中,一些工作人员违规操作施工,导致出现危害铁路工程安全的情况发生。施工单位往往不重视施工人员的疏忽遗漏,从而纵容了施工中马虎大意、粗制滥造的施工行为这是对施工安全质量管理的忽略,往往是小失误导致大问题。

4.结语

铁路施工的安全质量管理和控制是铁路建设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题录工程项目的整体效益。施工企业和个人应严加重视和管理施工质量,做到安全质量同时抓,安全作业保证施工质量、施工质量确保安全作业。依据铁路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强化管理施工安全和质量,并且逐步完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最终使施工项目顺利高格完成,提升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希望通过此文的分析观点论述,对未来的铁路施工管理和控制工作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不断提高中国铁路施工整体的水平,不断提高铁路项目施工质量。 [科]

【参考文献】

[1]杨文超.铁路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经理人,2006(11).

[2]潘伟民.关于铁路施工单位构建和谐企业的若干思考[J].中国工运,2010(07).

[3]孟庆春.论安全质量管理部门在铁路建设中职能和作用的发挥[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0).

[4]成木.铁路施工安全质量管理与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10).

[5]贾素彦.铁路建筑施工安全控制与管理问题探讨[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10(02).

[6]张瑞华.浅淡如何做好高速铁路的施工安全管理工作[J].四川建材,2010(03).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7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环节

(一)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

审计前的质量控制指从一个项目的开始确保审计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节约审计过程的时间与成本。加强审计项目前期审计质量的控制, 必须抓住审计项目立项和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两个方面, 一是审计项目的立项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事关企业发展的重大事项, 做到项目目标明确;二是审前调查与方案编制, 关系到审计的深度、效率, 也关系到责任和风险。

(二)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

审计中的质量控制是整个审计过程质量控制的核心。在具体审计业务实施阶段, 要按审计外勤工作的管理制度规定, 严格外勤审计工作程序, 明确项目负责人和各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 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 在工作底稿上反映出其专业判断的过程和工作轨迹, 把好审计证据的质量关, 完善信息传递系统, 保证上下之间信息渠道的畅通, 避免外勤工作的失控。审计工作人员应记录对质量控制制度的遵守情况, 以供日后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使用。严格执行复核制度。各级都应具体明确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 层层把关, 级级负责, 确保每一个审计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自始至终都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建立审计报告的签发制度, 对报告的起草、签发、打印、签章及分发使用作出具体规定。保证审计报告按规定的程序、格式对外出具, 避免出现纰漏。完善复核制度, 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责任意识, 提升审计质量控制机制。

(三) 审计后的质量控制。

每一个审计项目结束, 审计人员都应对本次审计工作及时进行总结, 简要阐述本次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重大疑难问题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指明今后类似审计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此外, 还应针对不同行业、系统的审计工作进行总结。审计总结对今后的工作有极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加强审计档案的管理。审计档案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历史资料, 应当妥善管理和保管。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这些资源为今后的审计业务服务。同时, 对于降低审计风险, 化解潜在的诉讼具有特殊作用。

二、如何加强国家审计质量控制

现代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民主法治的产物, 是推动民主法制的工具, 是国家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就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把推进法治、维护民主、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主动性, 发挥建设性, 坚持开放性, 增强科学性, 全面履行职责, 保障经济和社会运行的健康、顺畅、和谐。把审计提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 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 转变审计观念。

审计机关要从单纯的审计监督向审计服务转变。审计要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 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审计应为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审计应该区分政府的不同职能而确定不同的审计目标, 注重服务型政府的效益。政府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 政府需要将国有资产投入到财产流转领域, 在市场竞争中实现国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提升。因此, 我国政府审计必须从经济决策环节开始到执行的全过程, 实行有力的质量控制。

(二) 加强立法控制、行业规范控制、内控制度控制。

立法控制主要是通过国家或部门立法而控制审计质量。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对审计程序的规定, 对审计报告和审计职权运用的规定, 都对审计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行业规范控制主要是上级审计机关, 就所辖范围内的审计工作制定一系列操作规则及相关规定, 如审计标准的规定、审计考评的规定等, 来约束审计行为、监控审计质量;内控制度控制是指各级审计机关为保障审计质量对自身的审计行为所进行的控制。审计质量内部监控具有主动性、能动性、针对性, 且便于操作管理, 在审计质量控制构成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三) 加强国家审计的程序控制与技术控制。

程序性控制主要是根据审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监控, 确保程序合法合规完备。技术性控制包括审计查证是否漏缺, 数据计算是否多法印证, 证据收集是否充分、合规、可靠、有效, 审计记录是否完备准确, 审计底稿是否一事一单, 填列内容是否全面详实, 必要的审核签名把关手续是否完备, 审计抽样比例是否合规, 样品是否可靠, 是否符合重要性原则, 审计报告内容是否完整, 定性是否确切, 能否为审计意见书提供足够的支持以及文体语言措施是否得体, 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是否依法出具, 处理是否恰当等。技术性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在设置控制程序时要依法、谨慎、细致、具体, 便于掌握和操作, 真正起到促进控制和保障作用。

(四) 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则是特指我国在近些年来出现的旨在明确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 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审计机关应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利用工作机制明确参与的部门, 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 细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中的有关内容, 使这项工作进一步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制度把审计监督纳入干部监管的正常轨道, 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正确使用权力。审计作为任用和考核干部的一个重要环节, 应以法规条文形式规定下来, 从制度创新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五) 加大政府绩效审计的比重。

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的完善, 政府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内容将不断扩展, 逐步从真实、合法为主向真实、合法、效益三者并重而且绩效审计日益重要方面转变。绩效审计主要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的评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在我国还基本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 这显然不适应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运作机制。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8

建筑工程质量的优劣与否, 往往关系到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安全, 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 建筑市场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地提高和控制建筑工程质量, 打造更多高质量的工程样板,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和行业经理人密切关注的主要课题。在各行各业中, 追求高质量已逐渐成为社会评价企业、企业衡量职工的标准;“高质量”也是企业职工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高效率的一种积极体现。

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广,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 如设计、材料、机械、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施工工艺、操作方法、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等, 均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而且工程项目位置固定、体积大, 不同项目地点不同, 不像工业生产有固定的流水线、规范化生产工艺及检测技术、成套的生产设备和稳定的生产条件, 因此影响施工项目质量的因素多, 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 机械设备的正常磨损, 都会产生质量变异, 造成质量事故。工程项目建成后, 如发现质量问题又不可能象一些工业产品那样拆卸、解体、更换零配件, 更不能实行“包换”或“退款”, 因此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就显得极其重要。

2 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2.1 人的因素

人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 是质量活动的主体。这里讲的“人”, 是指直接参与施工的决策者、管理者和作业者。人的因素影响主要是指上述人员个人的质量意识及质量活动能力对施工质量形成造成的影响。在施工质量管理中, 人的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

2.2 施工方法

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技术方案、施工工艺、工法和施工技术措施等。从某种程度上说, 技术工艺水平的高低, 决定了施工质量的优劣。施工组织方案用来确定施工程序、工艺顺序、施工流向、劳动组织方面的决定和安排;施工技术方案用来规定施工项目在工程实施中所采用的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机械设备、工器具模板等施工手段的配置。

2.3 建筑材料、构配件

材料包括工程材料和施工用料, 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构配件等。建筑材料、构配件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建筑工程质量的水平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构配件的质量优劣。

2.4 施工机械设备、工器具

机械设备包括工程设备、施工机械和各类施工工器具。工程设备是指组成工程实体的工艺设备和各类机具, 如各类生产设备、装置和辅助配套的电梯、泵机, 以及通风空调、消防、环保设备等等, 它们是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工程使用功能的发挥。

2.5 施工环境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现场自然环境因素、施工质量管理环境因素和施工作业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具有复杂多变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3 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1 施工质量控制的基本环节

施工质量控制应贯彻全面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想, 运用动态控制原理, 进行质量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3.1.1 事前质量控制

即在正式施工前进行的事前主动质量控制, 通过编制施工质量计划, 明确质量目标, 制定施工方案, 设置质量管理点, 落实质量责任, 分析可能导致质量目标偏离的各种影响因素,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 防患于未然。

3.1.2 事中质量控制

指在施工质量形成过程中, 对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动态控制。事中控制的关键是坚持质量标准, 控制的重点是工序质量、工作质量和质量控制点的控制。

3.1.3 事后质量控制

也称为事后质量把关, 以使不合格的工序或最终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不进入市场。控制的重点是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缺陷, 并通过分析提出施工质量改进的措施, 保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

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方法

1) 技术交底;2) 测量控制;3) 计量控制;4) 工序施工质量控制;5) 特殊过程的质量控制;6) 成品保护的控制。

4 推行科技进步, 全面质量管理, 提高质量控制水平

施工质量控制, 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因素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 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国家建设部《技术政策》中指出“要树立建筑产品观念, 各个环节要重视建筑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功能的改进, 通过技术进步, 实现产品和施工工艺的更新换代。”这句话阐明了新技术、新工艺和质量的关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体现于施工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技术进步的作用, 最终体现在产品质量上。

摘要: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过程, 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阶段, 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 就必须狠抓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重要性,影响因素,工程质量,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周保国, 王玉格.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03) [J].

[2]杨淑平, 赵恒忠.煤炭技术, 2004 (04) [J].

[3]杨少华.工程质量, 2002 (08) [J].

[4]王为民.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3) [J].

[5]李世华.施工项目工程工序活动质量控制的技术探究[J].公程科学, 2003 (7) :776-779.

[6]张德新, 等.施工项目工程质量控制实施评价[J].科学与信息技术, 2002 (1) :6-8.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9

我国建筑企业的通病是:对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不合理, 只有几个部门重视工程造价及其运行, 这也是我国建筑工程造价偏高的原因之一。这给工程造价的客观性、准确性带来不良影响, 也造成了较大的工程资源浪费。我国预算人员及建筑行业人员在工程量的计算、施工图的编制、工程变更设计、项目竣工图绘制上都存在片面性。在工程建设的整个环节中, 不重视造价控制, 最后造成实际工程造价与预算造价的相差很大, 造成了巨大的资金浪费, 影响建筑企业的实际收益。

1 工程造价的过程控制要点的重要性分析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存在于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中, 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决策环节有重要的影响。就决策环节而言, 需要适应建筑工程基本要求, 从不同角度制定实施方案, 明确不同方案的建设技术、工程造价、工程效率等, 并根据这些要求进行对比分析, 从中选择最合适的工程方案, 以最低的建设成本完成质量最佳的工程项目。就建筑项目投标而言, 企业需要按照自身的实力进行投标, 不可偏离自身能力范围随意降低工程造价, 否则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就建筑工程的施工环节而言, 因为建筑工程在施工环节、施工技术上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 因此制定好的设计方案也会因为现场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其中也会关系到工程造价及其管理问题。就工程竣工阶段而言, 此阶段需要结算工程的总成本, 涉及到整个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 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中都包含了工程造价管控问题, 对建筑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建筑工程的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2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分析

2.1 工程决策与规划阶段的造价管理

在项目投资阶段中, 会涉及到工程文件与资料, 其中项目投资估算是工程建设的重要资料之一, 它关系到建筑工程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同时也是工程建议书的组成部分, 反映了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合理性。一般情况下, 建筑工程投资估算中, 企业可以采用委托方式将投资估算交给专业工程造价服务企业, 编制出工程投资估算表。为确保投资估算的全面性、可靠性与整体性, 需要充分掌握工程投资估算的影响因素, 如工程建设区域具体要求、工程建设标准要求、工程项目经济规模等。同时, 也应做好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估算, 因为流动与固定资产是工程投资估算工作的核心要点。在进行造价估算编制时, 需要全面考虑工程的具体情况, 分析项目建议书内的内容和条约, 才能保证项目造价估算的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提升项目决策的经济有效性。

2.2 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此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是建立在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基础之上的, 如结构建材建设场地、结构设计方案等, 通过反复核查对比现有资料, 才能理顺经济和技术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 设计方案的选择应该将眼前与长远的利益关系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既要保证建筑工程所有环节的经济性, 更要控制好工程投入使用后的效果。设计人员与工作单位需要高度重视项目的所有环节, 特别是建筑质量的监管, 不能因为工作量大而运用最为保守的设计方案, 将此作为规避应当责任的工具。所以, 为了避免出现此种情况, 建筑企业和设计单位与部门签署责任协议, 进行定额设计或者限额设计, 从而提高建筑设计的质量, 最大程度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 节约建筑工程的造价成本。

设计中利用价值工程法或者限额设计法, 可以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限额设计方法通常是将已经批准的投资预算控制方法作为实施前提, 在此基础上进行初步设计和概算, 通过总概算来控制施工技术方法的运用与施工图的设计。完成设计方案之后, 按照专业性的差异将确定好的投资金额以合理的比例分解到企业与部门中, 管理好投资额的流向, 控制其落实情况。限额设计中需要设计人员与造价人员的紧密配合, 利用收集的资料数据, 对人力资源价格、机械设备价格和原材料价格进行调研分析, 实现机械设备、材质的最优化。

价值工程方法属于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也叫价值分析, 重视功能分析与改进, 研究的重点是以最低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建筑的必要功能。企业可以整合价值工程, 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增强建筑空间与平面的设计科学性。此外, 在投资总成本中, 机械设备的购置与维护费用的比例较大, 高达45%, 因此技术方案制定过程中, 需要综合分析部门的经济实力, 选择比较成熟的建设技术, 编制使用范围广、技术先进的方案, 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机械设备。

2.3 工程招标环节的造价管理

招标企业可以通过工程招投标环节获得高质量的建设单位, 投标企业获得优质项目的建造权。建筑项目工程招投标流程为:制定合理的招投标方案和评标方法及投标标准, 确定科学的承包方法, 明确合同价格与计价模式, 最后细化合同条款内容。为了保证招投标工作的完善性、系统性, 需要事先制定好评标措施。在展开评标工作时, 要将项目的具体要求以及工程特征作为评标的重点内容, 应用正确的评标模式, 降低造价控制的难度。同时, 需要严格审核影响后续工程技术施工质量的设计图, 明确工程技术的条件要求与工程量的清单, 完整、正确的设计图纸才能确保清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还应严格审查招标文件, 制定条约以及合同都需要以招标文件为主。

2.4 工程施工中的造价管理

项目工程总造价中, 施工环节的费用支出的占比较大, 高达45%, 因此对施工环节造价进行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为加强施工成本费用的管理力度, 首先要核对设计图与实际工程施工中的计划进度, 若出现了预算不匹配、成本概算的问题, 需要及时查找原因, 修正和调整目标。同时, 不能随意变更工程, 控制好现场签证问题。工程变更或者现场签证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工程的成本, 还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以及施工的安全。造价管理人员应该进入施工的现场, 收集更多的施工资料, 检查工程的实际施工情况, 为竣工结算做好数据资料准备。

3 结束语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有较高的专业要求, 系统性很强, 是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够让企业确定科学的建设目标, 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

摘要:工程造价是反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指标之一, 因此在整个建筑工程建设中都应该贯彻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控制好建筑工程的工程造价不仅可以减少资源浪费, 还可以提升工程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 提升建筑企业的形象。建筑工程从设计到竣工验收会经历多个环节, 不同环节之间的控制要点也不同, 上下环节之间会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简单分析了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 并对要点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控制,建筑工程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试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管理控制要点[J].居业, 2016 (04) :151+153.

[2]唐小军, 叶华.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江西建材, 2015 (02) :239+244.

[3]刘冰.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探析[J].时代农机, 2015 (02) :163-164.

[4]王成, 潘瑞立, 王珍珍, 等.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控制要点分析[J].城市地理, 2015 (06) :125.

质量管理控制程序 篇10

1 地震Seg-y数据标准格式的解析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磁带记录格式以Seg-y数据标准格式存储, Seg-y格式:卷头 (EBCDIC带头 (3 200) +BINARY带头块 (400) ) +道记录块 (3 601字节以后) 组成。

PetroBank地震数据加载过程中,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点会严格限定数据体卷头和道头字内容。

2 地震数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点

(1) 地震SEG-Y数据, 道头字为空, 或描述性信息和说明性信息不全。PetroBank系统中加载要求地震数据是标准SEG-Y数据, 即在1~3 200字节的EBCDIC编码中, 卷头数据为空, 地震数据体有关的一些描述性信息和说明性信息。例如, 工区名称、测线名、采样间隔、数据类型以及坐标等等导致数据体在使用时无法找到与数据体配套的信息, 造成PetroBank系统地震数据加载、重复使用困难, 所以我们要修改3 200道头字。

(2) 二维工区测线, 没有收集到首尾CDP点坐标, 使数据无法正常加载。这些测线的数据体某一些字节内记录了每条二维线对应CDP坐标, 需要从数据体中读出每个测线段对应一对首尾CDP的坐标。

(3) 三维工区, 没有收集到四点坐标。PetroBank系统中加载三维地震数据体导航文件时, 需要提取工区的四点坐标, 用它生成三维数据体导航文件, 要检查数据体是否存在缺少Inline线的情况。

(4) 三维工区, 数据体同一条Inline线保存在了不同的磁带上, 加载时需要将文件合并、拆分。地震数据是以流式的方式顺序存储在磁带介质上, 大数据体会分多盘带存储, 同一条Inline线会存储在两盘带中, 转储到磁盘时就会存储在两个文件中。当PetroBank加载时会把不同文件的同一条Inline线当作不同的线处理, 在加载和匹配时就会出现错误, 所以需要对数据体进行合并。拆分是为了解决包含多条线的大数据体, 由于磁盘空间不足或是其中一段出现了问题, 在早期PetroBank不支持加载4GB以上的数据, 所以需要把大数据体拆成若干段分别处理问题, 所以需要对数据体进行合并、拆分。

(5) 速度文件格式不统一, 加载困难。原始速度数据格式很多种, 且不符合PetroBank地震主库速度数据格式要求, 所以在速度文件加载前要对文件做格式统一处理成Statoil H2格式。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点:PetroBank加载前质量控制主要是对地震数据加载各个环节中的质量控制, 即地震导航数据、地震数据体、数据体与导航数据匹配。

3 程序设计内容、功能、技术关键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程序采用C#语言开发完成, 针对PetroBank地震数据加载流程的控制点和地震数据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及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点, 提出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程序设计的内容、功能详细阐述如下:

(1) 批量C卡的重置和质量控制:根据标准Seg-y格式和地震数据报告, 建立EBCDIC码和ASCII的字符映射表, 并编写相应的控制脚本文件, 批量修改数据的3 200字节中的工区名称、测线名、坐标等信息。

(2) 二维坐标提取:针对二维地震数据导航信息提取问题。利用程序针对目录中所有Seg-y文件直接读取出对应字节内的坐标, 并生成相应的文本, 显著提高了数据质量控制的效率及准确性。

(3) 三维坐标提取:三维数据工区加载的导航文件主要依赖于工区的四角坐标, 即最大Inline和最小Inline, 最大xline和最小xline对应的坐标。这些坐标保存的位置是不固定的, 针对seg-y格式, 直接提取出每条Inline线和对应最大xline、最小xline及相关坐标。并通过此模块可以检测数据体是否存在缺少Inline线的情况。

(4) 大数据体的自动合并、拆分:合并这主要是解决相同Inline线存储在不同文件问题, 将同工区文件存储在同一目录上, 将目录中Seg-y文件按文件名连续顺次合并, 并Inline线实现自动拆分。解决包含多条线的大数据体, 由于磁盘空间不足或是其中一段出现了问题的情况。

(5) 重置道序号:地震数据标准Seg-y格式没有对道序号进行要求, 但是PetroBank加载要求道序号必须是连续单调递增或者递减, 否则将无法下载。对于非连续的数据我们必须进行道序号重置。

(6) 二维地震数据CDP单调性及道识别码检查:在PetroBank二维地震数据加载的过程中, 要保证CDP的单调性, 如果不单调, 就需要找到相关文件进行确认, 然后进行补空道, 删除道等措施进行修正。PetroBank早期版本道识别码必须是1, 数据体才能够加载, 随着版本升级这个功能已经不用了。

程序中还设计了对速度格式转换, 坐标计算等功能, 不在文章中做详细阐述。

4 结束语

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程序是结合A1地震数据建设的工作而研制的, 是针对数据质量控制中很多对地震数据体修改环节而开发的, 目前在A1建设中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突破地震数据检查A1地震加载工作中的瓶颈环节, 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和发展空间。软件从2006年7月开始研制, 不断完善至今, 已经基本满足了地震数据加载前的质量检查, 控制的各项需求, 尤其是在2008年,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原来需要2~3周才能完成的工作, 现在利用该软件只要2~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确保了地震数据加载任务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SY/T 5453—1996,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带存档记录格式[S].2000.

项目质量管理程序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078-02

1施工项目的主要环节

要想做好一个施工项目的质量管理,首先要选好项目经理。在选定项目经理时,企业管理层必须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目标责任书(即定目标、定任务、定利润、定时间、定奖金),要让项目经理有一定的自主权,从而能更好地调动项目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项目班子由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组成,是项目部的中坚力量,也是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线工作者,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时,企业管理层一定要重视,一定要选好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选配一定坚持竞争上岗的原则。

2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目标为主要指标,以实现最高利润为宗旨。以项目经理目标责任书为基础,对项目质量管理进行有效的计划、实施、监督和控制,合理安排、统筹安排,保证施工生产的一致性、可协调性,以实现项目质量管理和为公司赢得最大利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施工项目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实现所要求的质量、所规定的时间、所控制的成本预算而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监督和控制,由于一个项目的多层性、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质量管理必须有一个系统的质量管理体系,要从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质量跟踪,要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和程序性。

3施工项目质量控制

3.1对设计单位的控制

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与水平,是直接通过设计使其具体化、程序化,并以此为设计依据,设计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在设计初始阶段,应先对工程所采用的各种技术方案进行审核、对比,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总体要求,能否达到项目的质量标准;在技术设计阶段,应对专业设计的预定质量标准的要求进行审核;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此阶段是整个工程的重点环节,也是设计质量控制的重点,设计单位应对整个工程进行整体布置,在符合设计要求的同时精确把握设计系数的取值范围以降低工程成本,对设计质量要求要进行严密细致的计算,尽量减少设计变更。

3.2对施工单位的控制

第一,一个完整的施工合同,是保證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是约束甲乙双方相互信任的重要手段。施工单位是经过正常的招投标而取得的工程的建设任务,首先,要审查施工单位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人员配备是否合理,安全员、质检员及特殊工种人员是否有相关的证件;其次,是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和检验工程材料的各种设备,是否达到国家标准的质量验收要求,能否保证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一个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是保证整个工程的施工质量基础,是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有力保障。

第二,要做到事前控制。一是人的控制,他们必须有一个责任心强的理念,坚持原则,熟悉业务。能有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可预见能力。在人的使用方面。因工程施工与其他行业相比机械化程度低,主要还得靠人工来操作完成。人的技术水平直接反映和影响工程的整体质量,尤其对细部、隐蔽复杂的施工程序(如标高的控制、预埋件、地脚及轨道螺栓、正负误差的规定等),更要有懂业务、操作熟练的工人去完成;二是材料的控制。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及施工规范进行选购,工程的承包性质应选择包工不包料的方式,这样可以省去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同时也可以保证材料的质量,材料应由建设单位采购。选购材料一定要把握以下原则:即生产许可证、检验合格证、出厂合格证。对证件不全和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坚决不予采购。

第三,要做到动态控制。即,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验收的原则,严把质量验收关,严格检查隐蔽工程的施工程序和施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单项工程必须先由施工单位进行自检。施工单位质检员要切实履行自检程序,不能只是为了工程进度而不管工程质量,要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认真负责对待自检程序;合格后,再由建设单位专职质检员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施工单位填写报验表。报监理工程师,然后由专职监理工程师现场进行最终验收。监理工程师如发现质量问题时,不能口头向施工单位提出,要有书面通知单,待施工单位处理后,监理还应进行复检,严把工程质量关。

内部审计程序与审计质量控制 篇12

关键词:审计程序,审计质量,质量控制

一、审计程序的涵义

程序是指事物发展所要经历的过程和顺序。内部审计程序从审计实践层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是指审计过程的阶段与步骤或称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 如准备、实施、报告及后续审计的过程。广义的内部审计程序, 除狭义的内涵外, 还应包括审计活动必须具有的手续和要点, 如对资产审查所有权、真实性、合规性;对负债审查全面性、合规性、真实性;而在审查负债全面性时, 需要查明主要环境风险事项、评估损失数量, 披露其现有的潜在的负债数额等。本文所指审计程序是狭义的概念, 即从时间角度把某一项目审计所要经历的过程予以分解, 分成若干阶段。

结合内部审计工作实际, 一般的审计项目程序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及后续审计。考虑到审计计划的重要性及其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本文也将审计计划也纳入审计程序讨论。

二、内部审计质量

对内部审计质量内涵的探讨并不多见, 普遍的观点认为内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这种解释并没有错, 问题是它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象上, 并没有从本质上把握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是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的, 因此实际上内部审计提供的仍然是一种服务, 只是这种服务存在于企业内部, 是受董事会委托而对其提供的内部服务。作为一种服务, 我们讨论其质量, 应该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客户满意度, 其二是符合服务规范标准。美国《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有这样的定义: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 是审计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这一定义已接近这两个质量标准, 对审计作用发挥水平完全可以理解成客户满意度。在这里探讨审计质量的内涵, 其意义并不纯粹为理论而理论, 我们在审计实务中, 因为存在类型不同的审计项目, 而这些项目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 计划这些项目时完全出于公司管理层加强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管理需要动机, 这些项目的目标是否能实现则直接涉及到审计质量问题。因此, 从这个角度来看, 引入管理层需要对审计质量内涵进行充实也是必要的。综上我们可以将内部审计质量概括为:按照内部审计准则或规范要求实施的内部审计行为及其结果满足管理层需要的程度。

从客户满意度这个角度看, 我们将以上程序扩展到审计计划也是必要的, 因为计划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年度审计工作能否为决策层提供有用信息, 满足决策层管理需要。

三、审计程序与关键控制点

(一) 审计程序流程图

如前所述, 我们将含审计计划在内的审计项目所要经过的环节称为审计程序, 为直观理解, 我们在这里将所有环节用流程图列示 (见下图) , 也便于确定关键控制点:

(二) 关键控制点的确定

根据流程图并结合审计实践经验, 我们分析得出以下重点控制环节:一是年度经营风险分析;二是组建审计组;三是审前调查;四是非现场审计分析;五是审前培训;六是审计讨论会;七是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八是审计报告。

四、质量控制措施

(一) 主要控制措施

审计质量控制措施是指为实现审计目标, 规范审计行为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技术方法等, 它是对审计实施过程的一种行为控制。采用的一般方法主要是事中控制, 即在作业过程中随时检查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和纠正, 在事中控制的同时也结合采用一些事后检查和事前计划等方法。由于审计质量控制的系统性, 也需要考虑控制主体的作用, 因此也结合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控制等。结合以上流程图所划分的阶段来分别阐述控制方法:

1. 年度经营风险评估分析

内部审计与社会审计最大的区别在于内部审计的审计对象相对固定, 因此内部审计可以在年初对全年的审计进行计划, 社会审计作为委托审计显然不可能进行年度项目计划, 必须有委托才能有项目。只因为内部审计的特殊性, 以及内部审计对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性, 而这些需要通过审计项目才能体现, 因此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对内部审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开始。制定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不是凭空想象, 按照“客户满意度”理论, 计划制定必须要有科学根据, 依据《国际内部审计实务公告》第2010-1:“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 应考虑……风险和控制过程效果的评价”, 显然风险评估是科学制定年度审计计划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方法, 在风险评估和风险暴露优先次序的基础上安排审计工作。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首先从风险评估模型出发, 通过评估风险因素来确定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模型中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年度审计计划制定时主要考虑的风险因素, 细化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素, 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高低, 结合审计资源情况, 进一步确定年度审计的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重大方面。

2. 组建审计组

审计项目质量与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密切相关, 项目组长和主审在抽选人员时应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人员专业方向。专业是审计分工的首要因素, 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过去参加项目评价, 根据其在以前项目中的表现出的水平和特长, 在分工时给予充分考虑。在审计资料库和审计专家库建立完善后, 这些资料就很容易取得。

3. 审前调查

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方案的主要参考因素, 审计组在审前调查中应将需调查了解的内容编制成电子表格, 要求被审计单位填制。审计组应对被审计单位主要经济业务实施分析性复核, 重点关注各项指标的异常波动和指标之间的关联水平的变化, 并形成审计记录, 在现场审计实施时进一步调查落实。审前调查通常重点关注:一是被审计单位相关年度的基本情况, 包括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概况, 机构设置, 人员编制情况;二是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 判断内部控制制度可信赖程度, 确定审计重点;三是重大决策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被审计期间发生的主要投资、担保、对外借款、委托理财和企业改制等方面的重大经营决策事项;四是检查重要会议纪录等文件, 进一步核实重大决策事项的民主决策情况;五是相关年度各种内、外部审计、检查的报告及决定落实情况。

4. 非现场分析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相对固定性特征, 因此现场审计调查的时间和范围通常较小, 有很多工作可以通过非现场分析进行, 可以说就内部审计来讲, 非现场分析是审前调查的重要补充, 甚至必不可少。非现场分析通常分析以下资料:一是被审计单位以前内部审计报告或意见书, 着重了解曾经存在的问题和内控薄弱环节;二是审前调查时采集的电子财务等数据 (或由被审计单位自行采集并发回的数据) ;三是通过相关管理部室取得被审计单位上报的如财务、营销、工程等指标数据、计划数据, 并可通过相关部室了解被审计单位在对口业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

5. 审前培训

审计项目进点前, 为使审计组全体成员熟悉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主要情况、掌握审计方案主要内容、准确把握审计重点, 组织审计组全体人员进行集中培训是重要的途径。审前培训应由项目主审主持, 主审负责将审前调查了解的情况作全面深入讲解, 让审计人员在进点前对被审计单位有一个全面、总体的印象;同时主审应围绕审计方案内容进行逐一讲解分析, 方案应尽可能让每一位审计组成员明白自己应该做那些工作、工作的程序如何、审计线索如何确定、审计方向怎样等等。我们认为通过审前培训能达到使所有成员在进点后能迅速进入角色, 并可以准确确定审计方向。

6. 审计讨论会

审计讨论会通常是由主审召集、由审计组全体人员参加、旨在讨论各小组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研究下一阶段审计程序安排的专业会议。现场审计工作中, 讨论会是不可缺少的, 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的差异性和审计水平的局限性, 不能要求每一位审计人员对所有方面问题都能作出准确判断, 但就整个审计组来说, 应基本具备审查所审对象的全部内容并进行准确判断和定性的能力。由于审计分工不同, 不同的专业的审计人员律属于不同审计小组, 但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 所有审计人员虽然主要工作在于本小组, 但对于审计范围内的事项原则上都有义务参与。审计讨论会正是在这一前提下产生, 作为一种集体研究问题的方式, 讨论会主要目的在于集合全组力量解决审计中遇到的难题。讨论会应安排专人记录, 以作为主审安排下一阶段工作时的参考依据。

7. 审计底稿复核

审计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形成的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底稿是形成审计报告的基本支撑, 因此, 底稿是否记录详细、判断准确直接关系到审计质量的高低。审计人员编制底稿以后应由其他人员 (如:小组长、主审或组长) 进行复核, 按照通行做法, 一般实施三级复核以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底稿进行复核有三个作用:减少或消除人为的审计误差, 以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保证审计计划顺利执行, 并能够不断的协调审计进度、节约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率;便于主审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质量控制和工作业绩评价。

复核人员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复核:一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实施审计;二是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审计步骤和方法是否执行;三是事实是否清楚;四是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五是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准确;六是审计结论是否恰当;七是其他有关重要事项。

8. 审计分报告

项目审计根据分工不同, 往往将审计人员分成若干小组, 由主审根据审计方案内容将任务分解给各个审计小组。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 要求各审计小组在审计项目结束前, 由各小组根据本组审计情况撰写审计分报告, 审计分报告的内容基本包括审计基本范围、基本情况、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审计发现及问题、审计意见及建议。小组撰写审计分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一是重新审视本组审计方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二是梳理本组审计工作底稿, 检查是否有可合并的内容或事项;三是培养将底稿内容提炼成报告的能力;四是便于主审汇总形成总报告, 提高工作效率。

(二) 控制方法

审计质量的控制归根到底是对审计人员的“控制”, 也就是将审计人员安排到合适的位置分配其适当的任务并在审计过程中予以适时督促指导。这时里我们不妨借用审计的基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来指导审计质量控制, 内部审计项目本来是受公司管理层委托对所属单位或平级部门进行的审计, 从这个角度讲, 审计部门显然是受托者。受托的责任要全面解除就必须按照要求圆满完成审计项目, 审计项目则由审计组实施, 审计组则依靠所有审计人员共同努力。如此看来, 受托的责任实际上就是要在审计组内进行层层分解, 这种分解我们仍然可以理解为“受托”。根据受托责任理论, 责任分解是按照正金字塔状由上向下进行, 那么责任的解除显然是由下向上进行。由于审计组内层次分成:组长——主审——小组长——审计人员,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成组长将审计项目任务交给主审, 主审进行分工后交给小组, 小组长再按照分工将任务交给审计人员。按照层层负责制, 审计人员应对其小组长负责, 各小组长对主审负责, 主审对组长负责。

根据以上原理, 我们将审计项目任务按照“受托责任”原理在组内进行层层分解, 并记录于“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上, 主审负责填小组长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 小组长负责填列小组成员的“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在“审计业务受托责任书”中按照审计方案和其他要求设定重点控制项, 将所有审计重点及重点环节列入责任务内, 小组长和审计人员均有责任卡, 对照卡片, 实时掌握审计进度, 控制重要程序实施状况。受托责任卡及基本原理如上图:

参考文献

[1]邓春梅.论内审质量控制在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内部审计, 2005 (7)

[2]王侨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初探[J].中国内部审计, 2008 (12)

[3]肖军华.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九个环节[J].中国内部审计, 2009 (2)

上一篇:岗位培训生培训下一篇:生鲜农产品批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