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网监控

2024-10-03

配电网监控(通用9篇)

配电网监控 篇1

0 概述

配电自动化这一术语,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提出的,但迄今为止,对配电自动化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规范。国家经贸委2002年发布的DL/T 814-2002《配电自动化系统功能规范》指出:配电自动化系统是应用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将配电网实时信息、离线信息等进行安全集成,构成完整的自动化及管理系统等,它是配电自动化与配电管理集成为一体的系统。

2002年前后,虽然“配电自动化”在国内也热门一阵子,但实践结果无论从技术的成熟程度、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诸方面远远不如90年代发展的变电站自动化,因此未能推广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前几年把“配电自动化”的重点放在10 k V的馈线自动化上,忽略了对负荷侧设备的监控管理。而实现馈线自动化对配电网结构、一次设备、通信网络要求高,投资大,只适合一些大城市或发达地区试点,不易推广。

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于2009年11月2日发布并实施的Q/GDW 370—2009《城市配电网技术导则》、2009年11月20日印发的《配电自动化试点建设与改造技术原则》,这两个文件明确其适用范围是城市配电网,且是中压配电网。

对于量大面广的中小城镇和广大农村配电网目前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面向用户的低压配电网,这些地区该如何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和改造?目前研究的很少,有关配电自动化和配电管理的文件和已发表的文献也很少有论述。而这些配电网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之一,是与用户互动的重要环节。

1 研究意义

配电网范围很广,城市和农村配电网的结构、负荷特点有很大不同,对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要求必然有很大的区别。现在不少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配电网的设备仍比较陈旧,运行和管理人员技术力量比较薄弱。随着大量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不少生产高新产品的企业在中小城市和县级落户与大量家电下乡的形势,使用户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时电源的瞬时中断也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传统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目前有关配电网自动化的产品和系统种类很多,例如:馈线自动化设备FTU、配电监测终端TTU、DTU等;在配电管理方面,有集中抄表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等等,这些系统多数都是分散设立的,既增加用户投资,也不方便管理。目前广大城镇和农村供电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和员工计算机水平普遍不高,种类繁复的各种系统,运行维护工作量大,只会使基层工作人员不知所措,入手困难。

针对全国量大面广的中小城市及农村配电网的现状、实际情况和需求,清华大学和北京清电华力电气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专为这些供电企业和客户群研发一套技术先进、集成功能强、性价比高、实用型的配电网监控和配电管理集成系统——“THPS-2000配电网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可满足全国各地中、小城市及农村等各级配电网提高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的迫切需求。该系统把配电监控、配电管理、设备管理和集中(远程)抄表集成为一体,可节约用户投资,也便于用户管理,能大大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负担。系统结构充分考虑可伸缩性、可扩展问题,根据配电网的特点量身定制,实用性强,性价比才能高。

2 一体化系统网络结构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及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由配电主站、配电子站、配电终端、通信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系统主要实现配电SCADA、馈线自动化FA、远程抄表、配电管理、设备管理、配电GIS等功能。系统借助光纤、GPRS、CDMA、3G、电力载波等多种通信手段,实现数据采集、远方控制,通过就地型或集中型馈线自动化(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实现故障区段的快速切除与自动恢复供电;通过信息交换总线与外部系统进行互连,整合配电信息,外延业务流程,建立完整的配网模型,扩展和丰富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功能,支持配电调度、生产、运行以及用电营销等业务的闭环管理。可以根据需要扩展对分布式电源/储能/微电网等接入,通过电网分析应用软件实现配电网的自愈控制和经济运行分析,实现与上级电网的协同调度以及与智能用电系统的互动。

3 配电主站的功能[1]

配电主站的基本功能包括配电SCADA、远程抄表、配电管理、设备管理、故障诊断和故障报警、配电GIS等功能。

3.1 配电SCADA

(1)可对中低压配电网(20 k V~380 V)的馈线、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等的运行工况、运行参数、潮流方向进行实时监控并进行记录、显示。

(2)在保证图形、拓扑来源唯一性的前提下,具备下列功能:数据采集、状态监视、远方控制、交互操作、智能防误操作、图形显示、越限告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数据统计、报表打印和配电通信网络工况监视等。

(3)对供电质量进行实时监视,分析并计算电压合格率、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三相负荷不平衡率等,遇有越限便发告警信息。

3.2 远程抄表(集中抄表)

(1)通过无线或电力载波的方式,对所有大用户的电子式电能表进行远程抄表,可分别将智能电表的有功电能、无功电能等行码及电能量的平、峰、谷值远传至监控主站,同时采集用户的电流、电压、有功、无功等实时运行参数,对大用户进行实时监视。

(2)采用集抄器,通过无线或电力载波的方式,对普通用户的智能电表进行远程抄表,并上传到配电子站或主站层。

(3)可把抄表数据送至营销系统,大大减少营销系统录入的工作量。

记录的数据齐全、准确、记录表格可读性好,可明显减轻抄表员现场抄表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

3.3 配电管理

(1)负荷趋势监测:

可记录和显示实时及历史对比负荷曲线。

(2)负荷管理:

提供每台台变和每回馈线的负荷分配情况与全所各回线的负荷比例,为供电部门进行负荷管理和负荷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3)拓扑分析:

在系统发生事故跳闸时,可直观地显示受影响的变压器、线路等情况。

(4)计划检修作业:

对用户报修形成记录。可提供供电企业所需两大类型的工作票和操作票的编辑和打印功能,从而提高了运行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操作的准确性。

(5)供电可靠性统计:

统计停电时间,跳闸次数。

3.4 设备管理

(1)建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上的电力设备维护监视系统,可以统计出馈线上任何节点后面的专用台、客户名称、联系方式等信息。

(2)为每回馈线的设备(台变、柱上开关等)建立了设备台帐和报修记录。

(3)对配电终端设备和智能电表以及通信模块的运行情况实时监视和故障诊断,以提高系统自身的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

(4)本系统提供设备管理索引、摘挂牌操作、设备台帐、报修管理等各种画面可供用户查看。

3.5 故障诊断和故障报警

(1)当检测并判断到系统发生事故时,立即在监控机屏幕上显示受故障影响区域和受影响设备,对故障区域和受影响设备着色。

(2)当系统发生事故时,可发短信给有关检修人员,可明显缩短检修时间和停电时间。

3.6 配电GIS

配电AM/FM/SCADA系统进行了一体化的设计[2],将地图、配网设备信息和设备台帐等属性进行了有机结合、统一管理,在传统的SCADA基础上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①图形界面分层管理;②动态配电区域着色;③动态网络拓扑;④电源点追踪分析;⑤基于GIS的设备管理;⑥基于GIS的配电生产管理;⑦基于GIS的设备在线维护。

4 配电子站

配电子站可设置在变电站或开关站中,集数据采集、数据监控、数据转发和规约转换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将变电站内RTU和户外各种终端的数据信息进行汇集、过滤、处理后上传给配电主站,将主站下达的命令转发给有关的配电终端。主要包含以下功能:(1)终端数据的汇集与转发;(2)远程通信功能;(3)终端通信故障检测与上报;(4)远程维护和自诊断能力;(5)信息存贮功能;(6)人机交互功能。

5 配电终端

配电终端主要指用于开关站、配电室、环网柜、箱式变电站、柱上开关、配电变压器、线路等配电设备的监测和控制装置。为适应智能配电网对提高供电质量的需求,专门开发了以下几种有特色的配电终端设备。

5.1 配电监测终端(TTU)

TTU主要适用于配电变压器、箱式变的监控,为提高配电监测终端的功能和应用范围并能减少用户的运行费用,专门设计了双路的TTU装置,其主要特点是:一表多用,有利于计算线损和变压器损耗,也可减少采用无线通信的运行费用。

①可同时测量和监视配电变压器高低压两侧的远行工况和三相U、I、P、Q、cosφ等运行参数;②可测量和监视两回线路的远行工况和上述运行参数;③电能质量监视:电压越限告警、过负荷告警、电压合格率统计、三相不平衡度计算和统计;④通过维护终端进行本地维护和接受主站、子站的远程维护;⑤可内置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子站或主站系统通信。

5.2 电能质量智能监控装置

电能质量智能监控装置可安装于配电变压器低压侧或配电线路,可自动实现对配电变压器或配电线路运行参数、运行状况的在线监控、电能质量在线分析、无功补偿电容器的三相共补和分相补偿的优化控制和谐波控制功能。具有电压越限告警、电压合格率分析、统计、三相电压不平衡度分析计算和告警、过负荷告警、三相负荷不平衡度计算分析和告警,具有1~32次电压、电流的谐波分析和监视功能,计算各次谐波含量、总谐波含量及谐波总崎变率。

6 通信方式的选择

配电自动化系统通信方式的选择应和该系统应用功能紧密结合,根据重要性程度选择,将多种通信方式进行合理搭配,既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整体性能指标要求又可取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组网方案如下:

①配电主站和配电子站层之间的通信:

是配电自动化的总动脉,在容量、速率上有较高的要求,宜采用光纤通信、同步数字通信网络SDH。可将配电主站、配电子站置于SDH光环链路上,形成高速数据传输网。

②配电子站与FTU之间的通信:

城区馈线自动化的通道要求可靠、快速,宜选用光纤通信方式。有些重要的场合,还须考虑双通道甚至采用两种不同的通信方式。

③配变终端TTU的通信方式:

配变TTU的数量较多,分布范围大,运行环境复杂,TTU对通信实时性的要求相对FTU较低。从经济性实用性上考虑,可以采用无线通信方式(GPRS或CDMA)。利用移动公司成熟的无线通信网络实现和配电主站通信。

④集中抄表的通信方式:

由于专用的智能电能表分散安装且只需定时采集,故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或电力线载波。

7 应用该一体化系统的优越性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及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集实时监控、设备管理、配电管理和远程抄表为一体,综合功能强,性价比高,其监控范围覆盖了20 k V~380 V的全部供用电设备。现场运行实践表明,能够明显地给供电企业带来以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1 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1)通过自动化和规范化管理,大大提高了配电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服务质量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

(2)提高供电局的自动化水平,明显地减轻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保证人身安全。

(3)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即时发现故障、缩短故障修复时间,使供电企业和用户双方受益。

(4)明显地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原来不少供电所对其管辖下馈电线路和每台台变运行情况的了解只有通过抄表员每月一次抄表;高峰负荷时,为防止三相严重不平衡,需有运行人员拿钳型表爬上电线杆去检查三相电流。现在利用THPS-2000一体化系统的实时监控功能,值班员在值班室,所长在自己的办公室通过计算机屏幕就可以清楚地了解每回馈电线路(包括380 V线路)和每台台变的运行情况和运行参数。

(5)远程抄表可减少大量人工抄表工作量,节约人力成本;抄表数据可以传送给营销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可免去大量人工录入的工作量。

(6)有利于防止偷电和漏电,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7.2 提高供电企业服务质量

(1)通过配电网的自动化管理,降低了事故率,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为电力行业的的优质服务打下基础。

(2)对用户的故障报修能够做出准确和及时的反应,大大缩短了检修时间,提高了企业服务的质量。

7.3 明显的社会效益

中低压配电网是未来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向千家万户,是供电企业和用户互动的桥梁和基础。其研究和实施符合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

8 结论

根据我国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配电网一次设备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把配电网监控管理及远程抄表集成为一体化的系统,现场运行实践证明其设计理念正确、系统实用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稳定性好、性价比高、可节约投资、方便用户管理。

该系统在供电局投运结果表明,其功能实用、可明显地提高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减轻运行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对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及时发现故障、缩短故障修复时间很有好处。

该系统的推广应用,符合智能电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的发展方向。

摘要:针对广大中小城镇和农村配电网的现状、存在问题和需求,研发了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由配电主站、配电子站、配电终端、通信系统等组成。介绍了该系统的网络结构,并详细介绍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和特点。配电主站集成了配电SCATA、配电管理、设备管理、远程抄表、故障诊断和故障报警以及配电GIS等综合功能。一体化系统实用性强、可节约用户投资、便于管理。该系统已成功地投入运行,实践证明应用该系统可提高供电企业的运行管理水平和自动化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中低压配电网,监控,设备管理,配电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

参考文献

[1]李苏苏.配电自动化规划及主站系统实施探讨[C].//贵州省电机工程学会2007年优秀论文集.2007:150-152.LI Su-su.Study for the power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planning and main station implementation[C].//Excellent Papers Collection of2007Guizhou Provinc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ociety.2007:150-152.

[2]朱毅,周君.GIS与SCADA集成中一体化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与数学工程,2007,35(3):22-23.ZHU Yi,ZHOU Jun.Study of integration technique for GIS and SCADA[J].Computer and Mathematic Engineering,2007,35(3):22-23.

配电网监控 篇2

负荷预测是根据系统的运行特性、增容决策、自然条件与社会影响等诸多因数,在满足一定精度要求的条件下,确定未来某特定时刻的负荷数据,其中负荷是指电力需求量(功率)或用电量。负荷预测是电力系统经济调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能量管理系统(EMS)的一个重要模块。

电力系统负荷一般可以分为城市民用负荷、商业负荷、农村负荷、工业负荷以及其他负荷等,不同类型的负荷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城市民用负荷主要来自城市居民家用电器的用电负荷,它具有年年增长的趋势,以及明显的季节性波动特点,而且民用负荷的特点还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规律紧密相关。

商业负荷,主要是指商业部门的照明、空调、动力等用电负荷,覆盖面积大,且用电增长平稳,商业负荷同样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性。虽然商业负荷在电力负荷中所占比重不及工业负荷和民用负荷,但商业负荷中的照明类负荷占用电力系统高峰时段。此外,商业部门由于商业行为在节假日会增加营业时间,从而成为节假日中影响电力负荷的重要因素之一。

工业负荷是指用于工业生产的用电,一般工业负荷的比重在用电构成中居于首位,它不仅取决于工业用户的工作方式(包括设备利用情况、企业的工作班制等),而且与各行业的行业特点、季节因素都有紧密的联系,一般负荷是比较恒定的。

农村负荷则是指农村居民用电和农业生产用电。此类负荷与工业负荷相比,受气候、季节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这是由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农业用电负荷也受农作物种类、耕作习惯的影响,但就电网而言,由于农业用电负荷集中的时间与城市工业负荷高峰时间有差别,所以对提高电网负荷率有好处。

从以上分析可知电力负荷的特点是经常变化的,不但按小时变、按日变,而且按周变,按年变,同时负荷又是以天为单位不断起伏的,具有较大的周期性,负荷变化是连续的过程,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跃变,但电力负荷对季节、温度、天气等是敏感的,不同的季节,不同地区的气候,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对负荷造成明显的影响。

负荷预测的目的就是提供负荷发展状况及水平,同时确定各供电区、各规划

年供用电量、供用电最大负荷和规划地区总的负荷发展水平,确定各规划年用电负荷构成。电力负荷预测是电力企业计划的基础,无论是编制企业的经营计划还是长远发展规划,以及电力基本建设、编制负荷调度曲线等工作都必须以系统负荷为依据,因此,负荷预测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基础。在当前电力发展迅速和供应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电力负荷预测和系统规划运行显得尤为重要。

电力系统负荷预测包括最大负荷功率、负荷电量及负荷曲线的预测。最大负荷功率预测对于确定电力系统发电设备及输变电设备的容量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选择适当的机组类型和合理的电源结构以及确定燃料计划等,还必须预测负荷及电量。负荷曲线的预测可为研究电力系统的峰值、抽水蓄能电站的容量以及发输电设备的协调运行提供数据支持。

负荷预测工作的关键在于收集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科学有效的预测模型,采用有效的算法,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大量试验性研究,总结经验,不断修正模型和算法,以真正反映负荷变化规律。其基本过程如下:

(1)调查和选择历史负荷数据资料

多方面调查收集资料,包括电力企业内部资料和外部资料,从众多的资料中挑选出有用的一小部分,即把资料浓缩到最小量。挑选资料时的标准要直接、可靠并且是最新的资料。如果资料的收集和选择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负荷预测的质量。

(2)历史资料的整理

一般来说,由于预测的质量不会超过所用资料的质量,所以要对所收集的与负荷有关的统计资料进行审核和必要的加工整理,来保证资料的质量,从而为保证预测质量打下基础,即要注意资料的完整无缺,数字准确无误,反映的都是正常状态下的水平,资料中没有异常的“分离项”,还要注意资料的补缺,并对不可靠的资料加以核实调整。

(3)对负荷数据的预处理

在经过初步整理之后,还要对所用资料进行数据分析预处理,即对历史资料中的异常值的平稳化以及缺失数据的补遗,针对异常数据,主要采用水平处理、垂直处理方法。

数据的水平处理即在进行分析数据时,将前后两个时间的负荷数据作为基准,设定待处理数据的最大变动范围,当待处理数据超过这个范围,就视为不良数据,采用平均值的方法平稳其变化;数据的垂直处理即在负荷数据预处理时考虑其24h的小周期,即认为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的负荷应该具有相似性,同时刻的负荷值应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于超出范围的不良数据修正,为待处理数据的最近几天该时刻的负荷平均值。

(4)建立负荷预测模型

负荷预测模型是统计资料轨迹的概括,预测模型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于具体资料要选择恰当的预测模型,这是负荷预测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当由于模型选择不当而造成预测误差过大时,就需要改换模型,必要时,还可同时采用几种数学模型进行运算,以便对比、选择。

在选择适当的预测技术后,建立负荷预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工作。由于从已掌握的发展变化规律,并不能代表将来的变化规律,所以要对影响预测对象的新因素进行分析,对预测模型进行恰当的修正后确定预测值。

电力负荷预测分为经典预测方法和现代预测方法。

一、经典预测方法

(1)趋势外推法

趋势外推法就是根据负荷的变化趋势对未来负荷情况作出预测。电力负荷虽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仍存在着明显的变化趋势,例如农业用电,在气候条件变化较小的冬季,日用电量相对稳定,表现为较平稳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可为线性或非线性,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等等。

(2)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短期负荷预测方法,它是针对整个观测序列呈现出的某种随机过程的特性,去建立和估计产生实际序列的随机过程的模型,然后用这些模型去进行预测。它利用了电力负荷变动的惯性特征和时间上的延续性,通过对历史数据时间序列的分析处理,确定其基本特征和变化规律,预测未来负荷。

时间序列预测方法可分为确定型和随机性两类,确定型时间序列作为模型残差用于估计预测区间的大小。随机型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可以看作一个线性滤波

器。根据线性滤波器的特性,时间序列可划为自回归(AR)、动平均(MA)、自回归-动平均(ARMA)、累计式自回归-动平均(ARIMA)、传递函数(TF)几类模型,其负荷预测过程一般分为模型识别、模型参数估计、模型检验、负荷预测、精度检验预测值修正5个阶段。

(3)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法就是根据负荷过去的历史资料,建立可以分析的数学模型,对未来的负荷进行预测。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确定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预测。

二、现代负荷预测方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些基于新兴学科理论的现代预测方法逐渐得到了成功应用。这其中主要有灰色数学理论、专家系统方法、神经网络理论、模糊预测理论等。

(1)灰色数学理论

灰色数学理论是把负荷序列看作一真实的系统输出,它是众多影响因子的综合作用结果。这些众多因子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成为系统的灰色特性。灰色系统理论把负荷序列通过生成变换,使其变化为有规律的生成数列再建模,用于负荷预测。

(2)专家系统方法

专家系统方法是对于数据库里存放的过去几年的负荷数据和天气数据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汇集有经验的负荷预测人员的知识,提取有关规则。借助专家系统,负荷预测人员能识别预测日所属的类型,考虑天气因素对负荷预测的影响,按照一定的推理进行负荷预测。

(3)神经网络理论

神经网络理论是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让计算机学习包含在历史负荷数据中的映射关系,再利用这种映射关系预测未来负荷。由于该方法具有很强的鲁棒性、记忆能力、非线性映射能力以及强大的自学习能力,因此有很大的应用市场,但其缺点是学习收敛速度慢,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点;并且知识表达困难,难以充分利用调度人员经验中存在的模糊知识。

(4)模糊负荷预测

模糊负荷预测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

模糊控制是在所采用的控制方法上应用了模糊数学理论,使其进行确定性的工作,对一些无法构造数学模型的被控过程进行有效控制。模糊系统不管其是如何进行计算的,从输入输出的角度讲它是一个非线性函数。模糊系统对于任意一个非线性连续函数,就是找出一类隶属函数,一种推理规则,一个解模糊方法,使得设计出的模糊系统能够任意逼近这个非线性函数。

配电网监控 篇3

关键词: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

配电网的智能化发展, 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配电网建设的实际要求。但就我国部分点多面广的农村地区的配电情况来看, 实际配电网自动化水平较, 在此种情况下,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来促进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的发展, 是当前我国电力行业的重要任务。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有效应用, 来实现配电网自动化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从而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为社会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电力服务。

1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概述

1.1 结构分析。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主要由配电GIS、馈线自动化FA、配电管理以及CDMA等现代化的通信技术组成, 实现了数据采集的科学化, 便于电力行业相关人员进行远程操作, 促进了电网运行的发展, 有效的实现了电网运行故障的切除, 维护了供电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此同时,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内部结构比较完善, 有效的实现了配电网系统的自动化发展, 对于改进配电网运行以及自愈控制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智能监控以及远程抄表的实现。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管理员、操作人员以及数据采集终端是该一体化系统的实际执行者, 各自具有不同的权限。在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应用过程中, 能够结合用户的不同需求, 来实现系统登录、台账管理、数据采集以及系统维护等多元化功能。通过多元化的数据采集, 能够实现规范化的终端数据传输, 促进多功能表以及GORS模块的通信, 包括远程通信、电量测量、电能计算等多种功能, 切实提高了电力服务的质量和水准。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能够对多功能的数据进行监控、冻结等多项操作, 一旦遇到故障问题能够自动上传报警信息, 并启动短信通知功能, 便于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电能表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通过控制装置实现远程断电, 该一体化系统运行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且通信的可靠性较高, 切实提高了配电网的管理效率。

1.3 主要结构部分的功能特点分析。该系统主要由配电主站、配电子站、配电终端以及通信系统这四部分组成:

1.3.1 配电主站的功能特点。一体化系统的配电主站主要功能有配电SCADA、配电GIS、配电管理、远程抄表、设备管理及故障诊断与报警等, 能够实现远程控制、数据采集与统计、运行状态与通信运行工况的监控。配电管理方面的主要功能有监测负荷趋势、负荷管理、拓扑分析、计划检修作业及统计供电可靠性等, 可通过监测到的负荷曲线与比例等参数进行负荷管理, 在故障发生时进行拓扑分析并合理计划检修方案与作业, 同时综合统计供电质可靠性, 以保障供电质量。远程抄表功能是基于电力载波或无线通信方式得以实现的, 并利用集中抄表器进行智能电能表的远程抄表, 然后将准确完整的抄表数据上传至配电主站或相关配电子站并记录于营销系统。

1.3.2 配电子站的功能特点。配电子站主要有远程通信、远程维护与自诊断、人机交互、终端数据汇集与转发、信息存储以及终端通信故障检测等功能。设置于开关站或变电站中的配电子站, 对终端数据及变电站RTU进行采集与处理并传输至配电主站, 而配电主站的命令则通过配电子站的转发传输至配电终端。

1.3.3 配电终端的功能特点。通过配电终端可监控开关站、配电变压器、变电站及线路等的运行状况, 该一体化系统中配电终端主要有配电监测终端以及电能质量智能监控装置。其中配电监测终端TTU可用于监控箱式变电站及配电变压器, 本系统中采用双路TTU装置, 在变压器及线路损耗的计算方面有重要意义, 强化了配电监测终端的功能应用, 为通信运行费用的降低创造良好条件。通过双路TTU装置, 不仅可以对配电变压器及两回线路的运行工况与相关运行参数进行监测, 而且能对电能质量、电压合格率及三相不平衡度等进行监测与统计, 还能实现配电主站与子站间的通信及远程维护。

1.3.4 通信系统的功能特点。FTU与配电子站间的通信方式选择, 应选用光纤通信以满足馈线自动化通道的快速可靠要求。集中抄表的通信方式选择, 宜采用电力线载波或是无线通信, 以适应智能电能表的安装及运行特点。配变终端TTU通信方式的选择, 结合经济实用性并基于TTU分布广、数量大、运行环境较复杂且实时性要求较低等实际特点, 宜选用无线通信来满足TTU通信。

2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

从宏观层面来看,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广泛性, 集配电管理、实时监控以及设备管理等多元化功能于一体, 具有明显的综合性, 在店里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应用, 满足了社会群体对电网运行的稳定性以及供电质量的要求,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网运行的经济性, 在推动供电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讲,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实际应用价值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2.1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应用, 切实保证了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 有效的降低了供电运行的强度和难度, 促进了供电自动化水平的提升, 实现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合理利用, 有助于推动电力行业的发展。

2.2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应用, 促进了配电工作效率的提升, 便于供电维护及检修, 促进供电质量的提升。

2.3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的有效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电运行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便于相关监管人员及时对供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进行监控, 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有效的减少了劳动力和劳务投入, 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此同时, 有效的满足了电力用户的实际需求, 切实提高了电力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配电网的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结论

从宏观层面来看, 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有效的提高了供电质量, 维护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满足了新时期社会发展状态下社会群体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黄益庄, 李树军.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 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 2010.

[2]黄益庄, 李树军.配电网智能监控管理远程抄表一体化系统[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我国配电网设备发展分析 篇4

我国配电网设备发展分析

我国配电网自动化的发展是电力市场和经济建设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配电网的建设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建设资金短缺, 设备技术性能落后, 事故频繁发生, 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随着电力的发展和电力市场的建立, 配电网的薄弱环节显得越来越突出, 形成电力需求与电网设施不协调的局面。

国家颁布设施的电力法 的贯彻后, 电力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 接受用户的监督和选择, 甚至于对电力供应中的停电影响追究电力经营者的责任。另一方面, 高精密的技术和装备对电能质量要求, 配电网供电可靠性已是电力经营者必须考虑的主要问题。

随着市场观念的转变和电力发展的需 求, 配电网的自动化已经作为供电企业十分紧迫的任务。城市电网, 从八十年代就意识到配电网的潜在危险, 并竭力呼吁致力于城市电网的改造工程,并组织全国性的大会对配电网改造提出了具体实施计划, 各种渠道凑集资金, 提出更改计划利用高技术、好性能的设备从事电网的改造。例:1990年5月召开了全国城网工作会议, 提出了城市配电网在电力系统的重要位置, 要求采取性能优良的电力装备, 以提高供电能力、保证供电质量。根据电网供电的要求, 供电部门提出了配电系统对用户供电的可靠性要求, 供电可靠性指标达到99.6%, 对机场、银行及计算机网络和服务监控中心是电力质量要求高的场所, 没有可靠的配电网是无法保障的。

配电网监控 篇5

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有助于配电网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1],且在近年来得到了长足发展。智能化的配电网监控系统实现了监测、控制、保护、无功电压控制、开关设备健康状态监视、设备运行环境监视及调控等方面的综合功能。由于配电网结构复杂、设备种类和数量繁多且分散分布,其监控终端可能处于地理位置偏远和通信基础设施欠缺的地方[2]。因此,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通信方式选择至关重要,并且会影响经济效益。

在传统的配电网监控系统中,站内的数据终端设备(data terminal equipment,DTE)与数据通信设备(data communication equipment,DCE)间的通信常采用现场总线、RS-485串行总线、光纤等通信方式。然而,对于受地理条件限制而设备分散布置的子站和现场重新敷设通信线困难的子站,站内采用无线自组网络更具优势。

无线自组通信网络具有不需敷设通信线、覆盖面广、隔离高电压等优点。因此,这种通信方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在工业上无线自组通信网用得较多的有Zigbee协议和SimpliciTI协议。Zigbee协议最大传输速率为250kbit/s,有效传输距离为10~75m,该协议开放度低、使用需要付费、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偏长。目前对Zigbee协议研究较多[3-7]。SimpliciTI协议是美国TI公司后期推出的低功耗网络协议,其最大传输速率可达500kbit/s,有效传输距离超过100m,是一种精简的短距离无线通信开源网络协议,免费使用,开发成本低、开发周期短、对微控制器的资源占用很小[8],很适合用于中低压配电网监控。虽然目前尚未见到应用于配电网监控的报道,但其应用前景或许比Zigbee协议更加被看好。

鉴于上述背景,根据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特点,本文提出并实现了用SimpliciTI协议构建树形无线自组通信网络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具有组网简单、成本低、安装与维护方便等优点。

1 无线自组通信网络与SimpliciTI协议

无线自组网络(wireless ad-hoc network)是一种基于分布式思想和多跳通信的网络[9],可以快速完成通信系统的布置。

自组网络中的无线通信接口设备能作为数据中继使用。通过网络协议的转发机制,设备能利用网络拓扑信息进行自动配置和管理,从而形成具有自组功能的多跳无线网络。这种通信形式使得设备可以灵活地加入或退出通信网络。

在监控系统内,安装好的智能监控终端通常不会经常改变安装位置,所以,与用于移动设备的通信相比,用于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无线自组通信网络的路由协议相对简单,但它必须具有如下特点。

1)能够自行组织和自动管理,即能够自动决定网络的路由并分配通信端口,并根据无线通信接口设备的加入或退出以及环境的变化更新已有的路由,快速形成通信网络。

2)具有多跳转发机制[10],即在两个无线通信接口设备之间距离较远或者通信质量较差的时候,可以自动通过中间设备进行中继转发,以多跳的形式实现较远距离通信并提高通信质量。

3)具有安全风险控制能力,由于无线通信信号本身开放的特点,使得通信信息容易被截取到,容易遭到恶意攻击,因此,用于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无线自组通信网络必须具有安全风险控制能力。

SimpliciTI是由TI公司开发的针对低射频网络的精简低功耗无线自组网射频网络协议。该协议提供3类无线通信接口设备[11]:数据中心设备(access point,AP)、范围扩展设备(range extender,RE)、终端节点设备(end devices,ED)。

SimpliciTI网络协议定义的网络拓扑主要有点对点对等网络和星形网络,如图1(a)和(b)所示。通过范围扩展设备可以实现网络拓扑的扩展,以多跳通信方式形成如图1(c)所示的树形网络拓扑[12],并可将网络扩展至多达4个范围扩展设备。

SimpliciTI技术具有较高传输速率和较远的传输距离,且工作频段范围大,适合用于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

2 SimpliciTI树形网络的实现

2.1 智能监控终端及无线通信网络设备

本文所设计的SimpliciTI树形网络由监控节点设备和数据中心设备构成。其中,监控节点设备包含在智能监控终端中,并具有范围扩展设备和终端节点设备的功能。在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的每个监控子站内配置有若干个智能监控终端和一个数据中心设备,通过无线通信接口将这些设备联系起来。

2.1.1 智能监控终端

智能监控终端包括模拟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入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主控器模块和无线通信模块,其硬件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USART表示通用同步/异步串行接收/发送器。

模拟量输入模块负责采集电网三相电压、三相电流、三相总有功功率、三相总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和电网频率。开关量输入与输出模块配有16路开关量输入和16路开关量输出,均通过光电耦合器件隔离。

主控器模块采用STM32F103Z微处理器,实现监控与无线通信的协调控制等功能。无线通信模块的收发器选用TI公司的低功耗无线收发芯片CC1110,天线选用433MHz频段的鞭状天线,模块的实物如附录A图A1(a)所示。

智能监控终端同时具有范围扩展设备功能和终端节点设备的功能。用作范围扩展设备时兼有数据转发功能,而用作终端节点设备时不使能转发数据功能。智能监控终端的实物如附录A图A1(b)所示,图中虚线圈出部分为无线通信模块的安装位置。

智能监控终端的无线通信模块的功能如下。

1)广播入网请求消息,加入数据中心设备设定好的无线通信网络。

2)具有范围扩展功能的终端在无线接收到不是发给自身的数据时,进行数据转发。

3)将电网的监测数据上发至数据中心设备,接收从数据中心设备转发的监控主机下发的命令。

4)检测周边通信环境噪声干扰强弱,决定是否提出通信信道切换请求。

2.1.2 数据中心设备

数据中心设备是整个无线自组通信网络的交通枢纽,主要负责汇集监控节点设备采集的数据和下发监控主机的控制命令。设备的硬件构成包括远程通信数据传输单元(data transfer unit,DTU)模块、通信控制器模块、站内无线通信模块,其硬件功能框图如图3所示。

远程通信数据传输单元模块是系统接入公用无线通信网络的接口设备,用于子站远程通信,本文选用3G公用无线通信网络数据传输单元。通信控制器模块实现数据转发功能和链路监视功能。站内无线通信模块的收发器与监控节点设备中的无线通信收发器相同,该模块的实物照片如附录A图A2所示。

数据中心设备中的无线通信模块具有如下功能。

1)完成无线自组通信网络的组网任务。上电后等待智能监控终端的加入,对于成功加入的终端进行应答并分配端口号。

2)接收从监控主机下发来的控制命令。收到相应的控制命令后,根据端口号下发到相应智能监控终端。

3)汇集智能监控终端的采集信息。收到采集的信息数据后,按照既定的协议上传。

4)检测当前通信环境噪声干扰强弱,决定是否进行通信信道切换以保证通信质量。

2.2 自组网功能的实现流程

基于SimpliciTI协议的树形网络首先是由网络中的数据中心设备建立的。数据中心设备上电初始化后,将自己的通信信道设置为默认信道0,然后进入网络侦听状态,等待智能监控终端的入网请求。智能监控终端上电初始化后,先设置通信信道为0,然后广播入网请求消息,该消息包含4B的接入标识(join token)。数据中心设备在收到请求消息后,先确认接入标识是否与本网络特有的标识匹配,确认成功表明发出请求的设备属于同一网络。然后,在有空余的端口号时才会分配相应的端口号给智能监控终端用来网络连接,并将终端的链路信息存储起来,在通信的时候调用。

由于智能监控终端发出入网请求的时间是随意的,那么就可能出现网络阻塞的可能性,这时就需要智能监控终端重复一定次数的请求并等待数据中心设备的应答,直到收到了应答,入网过程才算完成。

通信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大功率通信设备对网络默认通信信道0产生干扰。通过频率捷变机制,数据中心设备会向网络中其他智能监控终端发送一个广播帧,通知其他终端同时切换通信信道,进而保证通信可靠性。在智能监控终端检测到正在使用的通信信道受到干扰时,会发送切换信道申请并由数据中心设备决定是否切换。以上机制的实现要确保数据中心设备和智能监控终端存储有相同的通信信道表。

在智能监控终端距离数据中心设备较远,进而影响通信质量的时候,需要通过范围扩展功能进行中继转发。在实现范围扩展功能之前,智能监控终端先要使能数据转发功能,此后若判断从无线收到的数据不是发送给自己的就会进行数据转发,从而实现了多跳通信。禁止了终端的数据转发功能后,智能监控终端仅实现终端节点设备的功能。如图4(a)和(b)所示的分别是具有范围扩展功能的智能监控终端和数据中心设备自组网的状态机转移图。

2.3 数据加密功能的实现

本设计中使用的CC1110芯片支持高级加密标准(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AES)[13],而这个数据加密功能是通过专用AES协处理器来实现的。

发送数据时,先将AES密钥和初始化向量加载到AES协处理器中,并把AES协处理器配置为加密模式,然后把需要发送的数据读入加密输入寄存器(encryption input register,ENCDI),经过加密后的数据从加密输出寄存器(encryption outputregister,ENCDO)读出并发送。

当接收设备接收到加密数据后,先将AES密钥和初始化向量加载到AES协处理器中,然后把AES协处理器配置为解密模式并把加密数据读入加密输入寄存器,解密好的数据从加密输出寄存器读出。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通过AES可以保护传输数据的安全性并有效防止非法设备对现有网络的攻击行为。

2.4 提高网络可靠性措施

实际的通信环境中各种各样干扰源对通信网络可靠性的影响很大。为了保证无线通信可靠与稳定,在设计中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1)为了避免在传输过程中由于数据中心设备或具有范围扩展功能的智能监控终端故障而造成网络中断,配置了后备通信链路,让智能监控终端使用多条可行的路径与数据中心设备进行通信。

2)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噪声干扰的影响而发生错误。为了提高传输的准确性,采用混合检错校验模式,当发现错误时,自动提出重发请求(ARQ)。

3)SimpliciTI通信所选用的433 MHz频段为公用的无线频段。为了避免同一区域不同设备间的频率资源冲突和相互干扰的问题,在协议中引入了自主进行信道切换的频率捷变机制[14],从而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

3 应用示例

目前,本文研究的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分为组织级、协调级和执行级3个部分。系统总体架构如图5所示,图中虚线框标出的部分为基于SimpliciTI的无线自组通信网络。

组织级是整个系统的神经中枢,担负实时分析处理由执行级上传的数据、优化配电网运行方式和自愈控制等任务。执行级的智能监控终端实现配电网数据采集、设备运行工况检测、运行环境监测、继电保护和数据通信等功能。协调级是组织级和执行级的接口,负责将组织级的指令分发到执行级的各个终端中并反馈任务执行的情况,同时将智能监控终端采集的各种信息上传给监控主机。

组网完成后,数据中心设备以查询方式轮流询问智能监控终端采集的遥测量、遥信量和配电设备工况等信息。当监控主机发出查询命令时,数据中心设备方将各个终端的数据一次性上传。同样,远程遥控信息会通过数据中心设备查询相应的终端端口号后下发给终端执行。

根据智能监控系统终端工作情况及监控主机的日志记录结果,可得到以下结论:系统连续工作时,数据中心设备与智能监控终端组网可靠,数据能有效地进行传输,无线自组通信网络通信最高速率可达到19.2kbit/s,完全满足配电网监控的现场通信速率的要求。在该应用示例中,通信采用的是本文研究的自定义协议,那么在实用化的时候需要在具体的系统中加上通信协议转换器。另外,一般情况下本文方案适用范围小于100个节点,站内应用的场合也基本够用。

4 结语

无线自组通信技术的发展为配电网智能监控系统提供了一种接入方便、维护和升级容易的通信方式。考虑到监控终端布置分散、数量多、通信速率要求不高,架设有线通信不经济等原因,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SimpliciTI技术的无线自组通信网络技术方案,该方案为配电网智能监控的通信提供了一种较新的方法,能够满足新建监控系统的通信要求,还可以用于已有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

在不易布线、需要隔离、人员不易进入的情况下,这种方案的优势尤其明显。该智能监控系统通信方案具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需要指出的是,433MHz是国内免申请段发射接收频率,可直接使用。本文所提出的无线自组网方案在该频段的性能还需基于更多不同故障情况下的实测数据进行测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配电网监控 篇6

智能电网包括智能输电网和智能配电网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智能配电网具有新技术内容多、与传统配电技术区别大的特点, 在智能电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智能电网内容广泛, 且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为促进我国配电工程技术人员了解、交流、学习智能配电网技术, 共同致力于我国智能配电网技术的发展, 应《供用电》编辑部之邀, 笔者撰写了本讲座。本讲座拟分4讲, 是依据现阶段对智能配电网的认识和研究成果, 介绍以下智能配电网技术的主要内容:①智能配电网概述;②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③高级配电自动化;④高级量测体系。

第一讲 智能配电网概述

1 智能电网及其发展

1.1 智能电网的定义

“智能电网” (Smart Grid) , 最早出自美国“未来能源联盟智能电网工作组”在2003年6月份发表的报告。报告将智能电网定义为“集成了传统的现代电力工程技术、高级传感和监视技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输配电系统, 具有更加完善的性能并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系列增值服务。”在此之后, 陆续有一些文章、研究报告提出智能电网的定义;此外还有类似的“IntelliGrid”、“Modern Grid (现代电网) ”的称谓。尽管这些定义、称谓在具体的说法上有所不同, 但其基本含义与以上给出的定义是一致的。

“智能”二字, 很容易使人认为智能电网是一个属于二次系统自动化范畴的概念。事实上, 智能电网是未来先进电网的代名词, 我们可从技术组成和功能特征两方面来理解它的含义。

1) 从技术组成方面讲, 智能电网是集计算机、通信、信号传感、自动控制、电力电子、超导材料等领域新技术在输配电系统中应用的总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是孤立的、单方面的, 不是对传统输配电系统进行简单地改进、提高, 而是从提高电网整体性能、节省总体成本出发, 将各种新技术与传统的输配电技术进行有机地融合, 使电网的结构以及保护与运行控制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2) 从功能特征上讲, 智能电网在系统安全性、供电可靠性、电能质量、运行效率、资产管理等方面较传统电网有着实质性的提高;支持各种分布式发电与储能设备的即插即用;支持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1.2 智能电网的发展

尽管智能电网的概念是在2003年提出的, 但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的应用。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柔性交流输电 (FACTS) 与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广域相量测量 (WAMS) 技术, 也都属于智能电网技术的范畴。进入21世纪, 分布式电源 (Distributed Electric Resource, DER, 包括分布式发电与储能) 迅猛发展。人们对DER并网带来的技术与经济问题的关注, 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智能电网。

近年来, 国际上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可谓方兴末艾。2002年, 美国电科院创立了“IntelliGrid”联盟 (原名称为GEIDS) , 开展现代智能电网的研究, 已提出了用于电网数据与设备集成的IntelliGrid通信体系;2003年7月, 美国能源部发表“Grid2030”报告, 提出了美国电网发展的远景设想, 之后美国能源部先后资助了GridWise、GridWorks、MGI (现代电网) 等智能电网研究计划。在实际应用方面, 德克萨斯州的CenterPoint能源公司、圣狄戈水电公司 (SDG & E) 等都在着手智能电网项目的实施或制定发展规划;作为美国盖尔文电力行动计划 (GEI) 的一部分, 伊利诺斯工学院 (IIT) 正在实施“理想电力 (Perfect Power) ”项目。

欧洲国家也在积极推动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欧盟于2005年成立了“智能电网技术论坛”;以欧洲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供电会议组织 (CIRED) 于2008年6月召开了“智能电网”专题研讨会。在智能电网建设方面, 意大利电力公司 (ENEL) 在2002年~2005年投资了21亿欧元实施智能读表项目, 使高峰负荷降低约5%, 据报道每年可节省投资近5亿欧元;法国电力公司 (EDF) 以智能电网作为设计方针, 改造其配电自动化系统。

我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与讨论起步相对较晚, 但在具体的智能电网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我国地区级以上电网都实现了调度自动化, 35 kV以上变电站基本都实现了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有200多个地级城市建设了配电自动化。广域相量测量系统 (WMAS) 、FACTS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都有突破性进展。最近,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建设坚强的智能化电网”,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智能电网研究的开展。

2 智能配电网的功能特征

智能配电网 (Smart Distribution Grid, SDG) 指智能电网中配电网部分的内容。与传统的配电网相比, SDG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 自愈能力。

自愈是指SDG能够及时检测出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障并进行相应的纠正性操作, 使其不影响对用户的正常供电或将其影响降至最小。自愈主要是解决“供电不间断”的问题, 是对供电可靠性概念的发展, 其内涵要大于供电可靠性。例如目前的供电可靠性管理不计及一些持续时间较短的断电, 但这些供电短时中断往往都会使一些敏感的高科技设备损坏或长时间停运。

2)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SDG能够很好地抵御战争攻击、恐怖袭击与自然灾害的破坏, 避免出现大面积停电;能够将外部破坏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障重要用户的正常供电。

3) 提供更高的电能质量。

SDG实时监测并控制电能质量, 使电压有效值和波形符合用户的要求, 即能够保证用户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不影响其使用寿命。

4) 支持DER的大量接入。

这是SDG区别于传统配电网的重要特征。在SDG里, 不再像传统电网那样, 被动地硬性限制DER接入点与容量, 而是从有利于可再生能源足额上网、节省整体投资出发, 积极地接入DER并发挥其作用。通过保护控制的自适应以及系统接口的标准化, 支持DER的“即插即用”。通过DER的优化调度, 实现对各种能源的优化利用。

5) 支持与用户互动。

与用户互动也是SDG区别于传统配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用智能电表, 实行分时电价、动态实时电价, 让用户自行选择用电时段, 在节省电费的同时, 为降低电网高峰负荷作贡献;二是允许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拥有DER (包括电动车) 的用户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送电。

6) 对配电网及其设备进行可视化管理。

SDG全面采集配电网及其设备的实时运行数据以及电能质量扰动、故障停电等数据, 为运行人员提供高级的图形界面, 使其能够全面掌握电网及其设备的运行状态, 克服目前配电网因“盲管”造成的反应速度慢、效率低下问题。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在线诊断与风险分析, 为运行人员进行调度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7) 更高的资产利用率。

SDG实时监测电网设备温度、绝缘水平、安全裕度等,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增加传输功率, 提高系统容量利用率;通过对潮流分布的优化, 减少线损, 进一步提高运行效率;在线监测并诊断设计的运行状态, 实施状态检修, 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8) 配电管理与用电管理的信息化。

SDG将配电网实时运行与离线管理数据高度融合、深度集成, 实现设备管理、检修管理、停电管理以及用电管理的信息化。

3 智能配电网的主要技术内容

SDG集现代电力新技术于一体, 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配电数据通信网络。这是一个覆盖配电网中所有节点 (控制中心、变电站、分段开关、用户端口等) 的IP通信网, 采用光纤、无线与载波等组网技术, 支持各种配电终端与系统“上网”。它将彻底解决配电网的通信瓶颈问题, 给配电网保护、监控与自动化技术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并影响一次系统技术的发展。

2) 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 如光学或电子互感器、架空线路与电缆温度测量、电力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电能质量测量等技术。

3) 先进的保护控制技术, 包括广域保护、自适应保护、配电系统快速模拟仿真、网络重构等技术。

4) 高级配电自动化。目前的配电自动化技术包括配电运行自动化 (安全监控和数据采集、变电所综合自动化、馈线自动化) 、配电管理自动化 (配电地理信息系统、设备管理、检修管理等) 以及用户自动化这3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都属于SDG技术的范畴。

为与目前大家熟知的配电自动化区分, 美国电科院提出了高级配电自动化 (Advanced Distribution Automation, ADA) 的概念。ADA是传统配电自动化 (DA) 的发展, 也可认为是SDG中的配电自动化。ADA的新内容主要支持DER的“即插即用”, 它采用IP技术, 强调系统接口、数据模型与通信服务的标准化与开放性。

为使SDG技术概念更有针对性, 笔者建议ADA仅包括配电运行自动化与配电管理自动化, 将用户自动化内容列入下面介绍的高级量测体系。

5) 高级量测体系 (Advanced Metering Architecture, AMA) 是一个使用智能电表通过多种通信介质, 按需或以设定的方式测量、收集并分析用户用电数据的系统。AMA是支持用户互动的关键技术, 是传统AMR技术的新发展, 属于用户自动化的内容。

6) DER并网技术, 包括DER在配电网的“即插即用”以及微网 (Micro Grid) 两部分技术内容。DER的“即插即用”包括DER高度渗透的配电网的规划建设、DER并网保护控制与调度管理、系统与设备接口的标准化等。微网是指接有分布式电源的配电子系统, 它可在主网停电时孤立运行。

DER并网研究内容还包括有源网络 (Active Network) 技术。有源网络指分布式电源大量应用、深度渗透, 潮流双向流动的网络。

7) DFACTS是柔性交流输电 (FACTS) 技术在配电网的延伸, 包括电能质量与动态潮流控制两部分内容。DFACTS设备包括静止无功发生器 (SVC) 、静止同步补偿器 (STATCOM) 、有源电力滤波器 (APF) 、动态不停电电源 (UPS) 、动态电压恢复器 (DVR) 与固态断路器 (SSCB) 、统一潮流控制器 (UPFC) 等。

8) 故障电流限制技术, 指利用电力电子、高温超导技术限制短路电流的技术。

综上所述, SDG技术包含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两方面的内容。一个具体的SDG功能的实现, 往往涉及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以自愈功能为例, 首先一次网架的设计应该更加灵活、合理, 并应用快速断路器、故障电流限制器等新设备;在二次系统中, 应用广域保护、就地快速故障隔离等新技术, 以及时检测出故障并进行快速自愈操作。

4 建设智能配电网的作用与意义

电力系统已诞生一百多年了, 尽管其电压等级与规模与当年相比已有天壤之别, 但系统的结构与运行原理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进入21世纪, 面对当今社会与经济发展对电力系统提出的新要求和计算机、电力电子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电网建设的模式, 探讨未来电网的发展新方向, 而智能电网正是人们对这一问题思考、研究的结果。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正在给电力系统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 是保证供电质量、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创新用户服务的关键环节。在我国, 由于历史的原因, 配电网投资相对不足, 自动化程度比较低, 在供电质量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电力用户遭受的停电时间, 95%以上是由于配电系统原因造成的 (扣除发电不足的原因) ;配电网是造成电能质量恶化的主要因素;电力系统的损耗有近一半产生在配电网;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主要是对配电网的影响;与用户互动、进行需求侧管理的着眼点也在配电网。因此, 建设智能电网, 必须给予配电网足够的关注。结合我国配电网实际, 积极研发应用SDG技术, 对于推动我国配电网的技术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SDG将使配电网从传统的供方主导、单向供电、基本依赖人工管理的运营模式向用户参与、潮流双向流动、高度自动化的方向转变。随着我国SDG建设的进展, 将产生越来越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主要以下3个方面。

1) 实现配电网的最优运行, 达到经济高效。

SDG应用先进的监控技术, 对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并优化管理, 降低系统容载比并提高其负荷率, 使系统容量能够获得充分利用, 从而可以延缓或减少电网一次设备的投资, 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提供优质可靠电能, 保障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SDG在保证供电可靠性的同时, 还能够为用户提供满足其特定需求的电能质量;不仅可以克服以往故障重合闸、倒闸操作引起的短暂供电中断, 而且可以消除电压聚降、谐波、不平衡的影响, 为各种高科技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现代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优质的电力保障。

3) 推动新能源革命, 促进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传统的配电网的规划设计、保护控制与运行管理方式基本上不考虑SER的接入, 而且为不影响配电网的正常运行, 现有的标准或运行导则对接入的DER的容量及其并网点的选择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制约了分布式发电的推广应用。SDG具有很好地适应性, 能够大量地接入DER并减少并网成本, 极大地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 大大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和碳排放量, 在促进环保的同时, 实现电力生产方式与能源结构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瞄准世界前沿, 建设智能电网[J].国家电网, 2008 (2) .

[2]Smart Grid Working Group.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Charting a New Energy Future, AppendixA:Working Group Reports[R].Energy Future Co-alition.USA, 2003 (6) .

[3]余贻鑫.面向21世纪的智能配电网[J].国家电网, 2008 (5) .

[4]丁民丞.方兴未艾的智能电网[J].国家电网, 2008 (5) .

配电网监控 篇7

1 城市智能配电网规划的重要性

在城市用电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 传统配电网规划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用电需求, 所以必须将智能配电网技术应用于城市配电网规划中。通过规划、建设城市智能电网, 可以加强对城市配电网负载的预测, 提高配电网负载预测的精准性, 为制定配电网规划方案提供可靠依据。同时, 还可以实现配电网运行结构的最优化, 提高城市配电网运行水平及经济效益, 为人们日常生活以及各项建设事业提供高质量用电。并且, 还可以提高电网企业的服务水平, 为电网企业发展指明新的道路, 帮助电网企业做出正确决策, 增强电网企业的综合实力, 为促进电网的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2 智能配电网的关键技术

2.1 分布式发电技术

对于分布式发电技术, 在《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设计规范》中有着较为详细的介绍, 其基本含义是以用户所在地为中心, 在其周围设置能够自发自用运行的发电设施, 或者能够将其他能量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保证发电设施能够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自主调节电能供应量, 实现自给自足的供电效果。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天然气等清洁无污染能源发电都属于分布式发电技术, 能够利用电机或者变流器等装置, 将这些能源所生产的电能与城市配电网连接成一个整体, 如图1所示。

分布式发电技术较之传统发电技术, 有着众多优点,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 可以降低电能的无功损耗, 具有较高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 还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但是分布式发电技术也存在技术成本高、随机性大等缺点, 所以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改进, 制定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1]。

2.2 自动化配电技术

自动化配电技术是智能配电网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网的整体运行水平及经济效益。在利用自动化配电技术的时候, 应该以满足地区实际用电需求为首要原则, 以提高配电网服务质量为根本目的, 结合配电网结构特点以及运行管理方式, 将自动化技术与配电网科学结合[2]。

在制定配电自动化规划方案的时候, 首先要按照配电网结构组成, 以城市为单位将其划分为多个区域, 在一个区域内设立一个配电自动化主站, 以主站为核心设立多个分站, 以网络位平台支撑, 以通信技术和网络计算机技术为技术支持, 结合GIS技术, 形成配电网通信终端, 构建规范化、系统化、整体化的配电网系统结构。在主站、分站以及通信终端的分工合作下, 完成配电网的自动化运行。

2.3 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节能减排生活模式的提出, 就需要大力推广电动汽车, 以此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 降低汽车尾气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 保证城市空气清新, 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环保的城市环境。为了满足电动汽车的充换电需求, 就需要在配电网规划中应用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 调整配电网规划结构。在城市电动汽车数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 利用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 可以满足电动汽车移动储能需求, 实现削峰填谷, 平滑电网负荷的效果, 同时, 还能实现充换电过滤设备的就地安装, 避免电力电子开关降低电能质量。其中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如图2所示。

3 基于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城市配电网规划要点

3.1 配电网负荷预测

对配电网负荷进行准确预测, 可以保证配电网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为配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首先, 对该地区长期规划图的使用性质来设置相应的密度负荷指数, 并且采取目的指标的方法来对电网中的电力负荷进行有效的预测, 从而得出未来该城市用电量以及负荷的总数[3]。

其次就是通过采取数学的模式, 并且根据长期电力以及负荷作为目标, 同时对历史电脑了以及负荷中间相结合进行预测。

最后就是根据预测的结果以及负荷的总数, 通过采取远大近小的原则, 来预测出近期比较准确的电力以及负荷量。与此同时, 通过对这一期间的土地实用性来对负荷分布的情况近小预测。

3.2 配电网规划方式

配电网规划方式会对配电网运行效率及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 所以在规划城市配电网的时候, 可以利用智能配电网技术对配电网的规划方式进行改进。传统配电网规划方式, 大多是规划人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 对多个规划方案进行比较, 选择最为合适的一种, 这种规划方式缺乏客观判断, 无法保证配电网规划的科学性及可行性。

利用智能配电网技术进行城市配电网规划时, 可以采用数学优化模型的方法来满足电力系统的而要求, 同时也能够选定最佳的规划方案。理清规划过程中的决策变量、目标函数以及运行变量之间的关系, 从而结合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性能的指标, 进而科学的选择线路, 并且得出相关的结论。

3.3 配电网经济性评估

对配电网经济性进行评估, 是城市配地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对配电网经济性进行科学评估, 可以对多个规划方案进行比较, 从中选择经济效益最高的一种, 实现配电网规划建设价值的最大化。将智能配电网技术应用于城市配电网规划中, 可以以冲盈利的能力、财务生产的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 作为配电网经济性评估标准, 对配电网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进行正确预算, 并对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以及投资回收的能力进行判断, 同时, 还需要对配电网规划项目中的可用流动资金进行考虑, 保证资金链条的完整性, 为城市配电网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从这些方便对配电网的经济性进行评估, 可以有效提高配电网规划水平和规划质量。

4 结语

基于城市用电需求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智能配电网已经成为城市配电网规划建设的必然发展趋势, 所以就需要应用新型技术对原有配电网规划结构及规划方式进行改进、优化。通过将智能配电网技术中的分布式发电技术、自动化配电技术、电动汽车充换电技术应用与城市配电网规划中, 从配电网负荷预测、规划方式、经济性评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可以实现对电力能源产业结构的调整, 协调城市配电网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提高城市配电网规划水平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韩文源.基于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城市配电网规划[J].工程技术:文摘版, 2016, (7) :00196-00196.

[2]白峪豪.基于智能配电网关键技术的城市配电网规划[J].电网与清洁能源, 2015, (3) :79-83.

探讨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 篇8

关键词:配电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 要求10 k V配电网能够更加安全、可靠地运行。在10 k V配电网中, 变配电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安装质量会直接影响到配电网的正常运行。相关安装施工人员要按照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来进行安装, 并针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和方法。同时, 要严格控制每一个安装环节的质量, 以保证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的整体质量。

1 变配电安装技术

1.1 变压器的安装技术

在10 k V配电网线路变配电设备中, 最重要的是变压器。它的安装质量会对配电网的运行产生直接影响。在安装过程中, 要重视以下内容。

相关的安装人员在正式安装变压器前, 要充分研究变压器的相关图纸和说明资料, 掌握变压器的安装技术和施工要点, 以便顺利进行安装工作。在安装变压器之前, 需要严格检查变压器, 保证它有完善的合格证书, 没有破损或缺陷存在于绝缘元件中。同时, 要检测变压器的螺栓加固程度, 避免在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出现螺栓松动的问题, 否则就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最后, 要将相应的测试方法应用到变压器油箱中。在变压器搬运的过程中, 要科学设计搬运路线, 并针对其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在起吊变压器的过程中, 需要在变压器油箱的吊耳上绑起吊绳索, 这样可以避免偏移问题发生在变压器起吊的过程中。当吊到一定高度后, 起吊司机需要暂停起吊工作, 工作人员要严格检查之前的起吊情况, 避免有异常情况出现, 之后才可以继续起吊。要科学选择运输变压器的车辆, 控制车辆的车厢容量。在运输之前, 需要在车厢内固定变压器, 避免车辆颠簸损坏到变压器。在运输的过程中, 运输司机要尽量保持匀速, 并且要充分重视运输地形的变化情况, 及时对车速进行调整。

当设备准备就绪之后, 在安装前, 需要查看周围的环境, 科学地选择变压器的进入方向;确定了进入方向后, 要合理地选择安装工具, 通常将吊链和三步塔应用在其中, 以便在吊装线路上吊变压器。由此可知, 是通过吊链来向室内运输变压器的。在安装过程中, 要严格依据安装计划和安装图纸来样控制变压器的方位和与墙体之间的距离, 可以有误差存在, 但是不能够超过2.5 cm。完成了变压器的安装工序后, 要检测安装质量。在检测过程中, 主要是对变压器引线的接连位置、绝缘处理情况进行检测。还要严格依据相关要求安装变压器的运行保护装置。

1.2 配电柜的安装技术

在配电柜安装过程中, 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埋设基础型钢。在埋设过程中, 要严格依据配电柜安装图纸的设计和标准来进行, 科学把握安装高度, 并且在合理位置控制型钢的中心线。在搬运配电柜的过程中, 要重视防潮工作, 所以要把配电柜设置在较高的地方, 那么就需要固定配电柜, 避免倾倒问题的出现。在安装配电柜之前, 要检验设备型号和规格, 保证其与设计要求是一致的, 同时, 对技术文件和附属设备的完好性进行检查。配电柜的安装要在浇筑型钢混凝土凝结之后进行, 要依据施工图纸来进行安装, 安装顺序是从内向外的。安放完所有配电柜之后, 需要依据第一个配电柜来调整其他的配电柜, 保证整齐、平衡的配电, 使间隔距离相同, 然后进行固定。一般是利用螺栓来固定配电柜的, 如果条件无法满足, 则可以采用焊接固定的方式。为了保证美观, 需要保证每台配电柜有4处以上的焊接处, 并且在配电柜内侧设置焊接处。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够在基础型钢上来焊死自动装置盘、继电保护盘和主控制柜。

2 变配电其他设备的安装

2.1 导体连接

因为在变压器设备中, 通常采用的是铜制或铝制的螺杆和螺帽, 那么在接线的过程中, 就需要将过渡板应用进来, 以防氧化现象出现在铜铝相接的过程中。

2.2 避雷器的安装

安装避雷器可以避免设备遭受到雷击。在安装的过程中, 需要同步投切避雷器和变压器。

2.3 吸湿器的安装

安装吸湿器可以避免变压器的内部进入水或其他杂质, 以提高变压器的绝缘指数。在安装吸湿器的过程中, 要安装橡胶封垫, 这样吸湿器的密封性才会更好, 才能进一步提高吸湿器的吸湿性能。在变压器运行之前, 需要取掉吸湿器封闭处的密封垫圈, 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吸湿器的作用。

2.4 接地装置的安装

要想保证变、配电设备安全运行, 就需要安装接地装置。在安装过程中, 需要保证变压器的低压侧连接地电, 高压侧的避雷器连接地电, 并且还需要连接配电柜的外壳。

总之, 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规定、要求来进行。综合考虑诸多方面的因素, 要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相关的施工人员需要充分认识到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的重要性, 努力学习, 总结施工经验, 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 严格依据相关的要求和规定来进行安装。电力企业也需要对安装人员进行培训, 提升其专业技术, 增强其责任感。同时, 还需要构建相关的规章制度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规范安装人员的行为, 使其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工作。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 电力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 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而10 k V配电网是电力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的安装质量将会对10 k V配电网的正常运行产生直接影响, 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具体的安装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和规定来进行, 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 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以保证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的质量。本文简要分析了配电网线路配电安装的相关内容, 希望可以为相关人员的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鹏.10 kV配电网线路变配电安装[J].科技风, 2010, 2 (3) .

[2]沈建中.10 kV变电所关键设备安装施工技术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2 (22) .

[3]孔令民.浅谈变配电设备常见故障判断和处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2 (9) .

[4]江永文.浅谈变配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J].中国科技信息, 2010, 2 (23) .

配电网监控 篇9

1 故障诊断方法在配电网中的应用

在新世纪的新形势下, 人工智能科技不断的更新发展, 自动化电力技术逐渐在全世界推广起来。社会上的电力学者从很多方面对配电网以及故障诊断的方法进行研究, 终于研究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 为全世界的电力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迄今为止, 学者们共同探索出了以下几种故障诊断方法。

1.1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故障诊断方法

以粗糙集理论为基础的方法, 首先是要对配电网所有可能出现的故障进行分类, 其次, 对实际情况下出现的故障种类进行推理假设, 得出来一个假设条件之后, 再通过气理论的有关原理一一排除不可能出现的故障类型, 最终得出诊断结果。在此种方法的故障诊断过程中, 实际上是通过把决策表进行约简的形式进行配电网具体故障的诊断。这样一来, 进行值约简算法以后, 就可以将故障问题进行简化计算了。具体来说, 就是把保护线路、断路器的警告信号作为进行故障问题分类的依据, 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故障类型建立成决策表。其次, 就是再依托粗糙集理论中的约简原理进行决策表的约简, 进而得到多个与原信息等价的约简, 在这些约简的结果中找寻最小约简, 并根据抽取决策原则得出最终的故障诊断结果。

1.2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

在配电网领域, 专家系统是指一种以电力知识为基础的智能系统, 在配电网这一特定的领域内, 利用专家专业化的知识对故障问题进行推理判断, 进而解决一些极为复杂的、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的技术问题。专家系统的特征包括高效性、专业性、灵活性、启发性等, 经常使用语义连接网络、词语逻辑、产生式规则等知识表征方法。在进行专家系统故障诊断的时候, 需要将保护线路和断路器的动作逻辑以及操作人员的故障诊断经验用规则的形式表征出来, 进而形成配电网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知识库。然后, 专家系统知识库会根据实际中的报警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知识推理和判断过程, 最终准确快速的得出配电网故障诊断的结果。

1.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是一种模拟人脑中神经系统的信息传递以及信息处理过程的现代化的人工智能技术, 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利用神经系统中各个神经元以及它们之间的有向连接把故障问题知识隐含起来, 并且本身存在极强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能力、容错能力以及学习泛化的能力。另外, 神经网络中各神经元之间的计算是相互独立的, 不受干扰, 可以进行并行处理信息的过程。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在配电网故障诊断中的功能主要是故障的定位以及类型识别, 它的诊断过程通常是把所有可能的保护线路和断路器的工作状态作为输入端, 把可能出现故障的部位作为输出端, 并以二进制中的0和1表示输入和输出的向量是否处于激活状态, 这样经过严格控制的神经网络就可以用于配电网的故障诊断了。

1.4 基于遗传算法的故障诊断方法

遗传算法是一种模仿生物遗传的发展过程来探索出问题最优解法的优化技术, 这种算法的最大优势就是它并不涉及复杂的求解过程以及数学模型, 对所要求解的问题类型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在进行配电网故障诊断的具体操作时, 遗传算法利用所设定的已有的故障信息, 通过生物遗传的模式以及对适应度的计算来进行最优化求解过程, 最终得出故障诊断的结果。这种算法所依托的初期信息量不大, 具有高效率、高容错的优良性能, 并且搜索过程的速度快、准确性高, 与配电网的拓扑结构非常适应。

2 智能配电网的发展

智能电网最早是2003年提出的, 而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它涉及到几种非常先进的技术, 比如通信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 数据配电体系, 故障电路限制技术、传感测量技术等。智能配电网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配电网, 在反应机制上有很大改进。首先, 自愈能力突出, 智能配电网的自愈能力是指配电网能够自动的诊断出实际中的故障问题, 并智能化的对故障问题进行纠正性的操作, 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用户在故障发生后所受到的不利影响。其次, SDG的安全性更强。智能配电网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配电网, 能够在故障发生时对受到破坏的部位进行控制, 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户遭受大面积的停电, 也不确保了用户的安全。再次, 可以进行可视化管理。智能配电网能够使相关的电力工作人员全方位的掌握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 并能在故障出现时及时的进行解决和处理。最后, 智能配电网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指智能配电系统能够实现运行状态与离线状态时管理数据的融合和集成,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信息化管理。

3 小结

总而言之, 随着许多高科技的故障诊断方法的诞生, 电力部门有关人员应该对这些先进的配电网故障诊断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改进和运用, 从而更好地保证用户的用电需求以及用电安全。在未来, 我们可以预想得到智能配电网的广泛普及, 智能配电网在短短时间内就发展得如此迅速, 相信电力系统经过不断的努力探索, 一定能给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帅军庆.瞄准世界前沿, 建设智能电网[J].国家电网, 2008 (02) .

[2]余贻鑫.面向世纪的智能配电网[J].国家电网, 2008 (05) .

上一篇:诵读与文言文教学下一篇:公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