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代表

2024-10-03

公司代表(共10篇)

公司代表 篇1

1.现存制度解读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又被称为派生诉讼、代位诉讼, 为名副其实的“舶来品”。这一制度分别源于源于英国1864年东潘多铅矿公司诉麦瑞威泽案和美国1817年A ttorney GeneralV.U tica Ins.Co案。这两个案例开创了公司小股东通过诉讼方式维护公司利益的先河。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整含义是指, 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其控股股东或是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侵害, 但是公司自身又怠于行使自己权力时, 符合法定条件的、公认的小股东通过诉讼方式维护公司利益, 并强调所得利益贵公司的一种诉讼制度。

我国公司法152条对于股东代表诉讼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规定, 下面我们进行分析以期对该制度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我国公司法规定, 原告是指“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 股东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联合但必须是该公司的股东, 并且占有一定的股份和并持续一定的时间, 后面的三项规定保证了小股东是应为关心自己的利益才去维护公司的利益, 极大地减少了恶意诉讼的发生。

股东代位诉讼的被告范围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他人。公司法对被告范围规定的较为具体, 使得该制度操作性大为增强, 但是其适用性却大为减弱。笔者认为被告的范围应借鉴美国、日本的立法模式, 包括侵害公司权益的第三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公司经营运作的核心, 其对公司负有忠实勤勉的义务, 因其过错或是疏忽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失其有义务在公司怠于行使自己权利时进行赔偿。

股东诉讼制度构成的第三个要件为其前置程序。我国法律的规定为“原告股东应先书面请求监事会或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如果是监事侵害公司权益, 则向董事会或董事提出上述请求;监事会、监事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原告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 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前置程序是防止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滥用的有效途径。该程序既体现了公司具有独立的人格鼓励公司自己行使权利, 又有利于公司内部解决矛盾, 减少了诉讼带来的种种弊端, 而且公司在解决问题请求赔偿时往往具有小股东不可比拟的优势。前置程序的例外规定是对其缺陷的一种补充, 既保障了股东代表诉讼权利的落实, 又是对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警示。

2.现行制度的问题和建议

2.1 公司的法律地位。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 法律地位争议由来已久。根于民事诉讼法的理论, 原告是指与案件有利害关系并被向人民法院提出对争议的民事案件经行裁判的当事人。在股东代表诉讼中, 公司并没有起诉, 不符合原告的构成要件。有人提出, 公司应处于被告地位。被告是指在裁判中应为原告的胜诉承担案件不利后果的当事人, 然而在股东代表诉讼中, 原告胜诉, 公司却因此获益, 所以公司不是股东代表诉讼中的被告。那么公司是不是股东代表诉讼中的第三人呢?在民事诉讼中, 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之间的诉讼标的, 不论全部或部分, 以独立的实体权利人的资格提出诉讼请求而参加诉讼的人。在股东代表诉讼中, 公司不能提出独立的诉讼请求, 只能根据原告的请求而获得利益, 因此其不是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是指虽然没有独立的诉讼权利, 但是与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 在诉讼中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然而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却没有独立的诉讼地位, 是一个“附随者”。笔者认为界定公司的法律地位没有意义, 因为在实质的诉讼过程中, 其没有参与。法律中已经明确规定, 原告胜诉利益于公司, 是这一制度设置目的的表述, 已与制度本身无关。

2.2 诉讼管辖问题。

我国公司法对于股东代表诉讼的管辖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 但是适用民事诉讼法“原告就被告”的一般规定却存在很多问题。一是, 股东代表诉讼的被告往往涉及多人, 这样在移送案件、调查取证方面就会产生很多困难, 增加诉讼的成本, 增加案件审理的难度;二是, 被告住所地法院进行管辖会增加原告诉讼的成本, 打击原告进行诉讼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公司法应对管辖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 可以确定“以公司住所地法院管辖为主, 原告住所地法院管辖为辅”的原则, 从管辖上为该制度的实行扫清障碍。

2.3 诉讼费用承担问题。

在股东代表诉讼中, 股东胜诉后有请求公司支付费用补偿的权利, 然而这一规定在费用支付前后都存在问题。支付前, 如果按照民事诉讼法财产案件受理费的计算方法, 原告要承担巨大的诉讼费用, 但是原告大都是中小股东, 天价的诉讼费用往往使其放弃诉讼。笔者建议根据标的额的大小进行划分, 例如一百万到五百万为一个浮动范围, 标的额在这之内的按照件数统一收费。支付后, 公司在其所受利益范围内支付原告的费用, 包括请律师的费用、交通费用、其他的诉讼费用, 然而往往存在公司所得利益不足以支付原告费用的情况。笔者建议, 不足以全额支付时应按照公司所获利益按比例支付, 暗示原告股东在考虑采取诉讼方式采取谨慎的态度。

3.结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 公司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原来经济体制的束缚和传统的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完善和健全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是我国法制进步和完善的重要体现, 对于保障公司正常运行进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良好发展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伟.民事诉讼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亚宁, 王海珍.新《公司法》下的股东代表诉讼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报, 2009 (9) 。

[3]敖玉芳.对我国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探讨[J].法制园地, 2008 (8) 。

[4]杜丽萍.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J].民商法研讨, 2009 (3) 。

[5]葛声波.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J].法制园地, 2009 (10) 。

[6]韩科.谈我国公司法关于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的有关法律问题[J].法制与经济, 2009 (10) 。

公司代表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为切实抓好公司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推动企业两个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我谨代表公司保证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廉洁自律工作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深化党风廉政建设,为公司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一、班子再加强

在班子建设上,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力争做到“五个一”,即培养一种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确立全公司上下一盘棋的工作格局,营造一种和谐一致的工作氛围,树立一个团结干事的良好形象,形成一股齐抓共管的合力,全力塑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团结和谐”的班子形象。做到重大事项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不搞一言堂,保证班子和单位的和谐。

二、管理再规范

一是严肃财经纪律,落实财务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不设“小金库”,定期对公司有收入的部门进行财务审计,做到财务管理规范化。二是坚持民主评议干

部制度,明确正确的用人导向。做到能者上、平者让,论德、论实绩选人用人。三是严格厂务公开制度,厂务活动实行阳光操作,依法办事。四是加重点部位,重点人员的监督和管理,防止滥用职权和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发生。

三、教育再加大

将反腐倡廉教育贯穿于党员干部的管理之中,坚持教育和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一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二是开展道德规范教育。不断加强职业道德、廉政准则和党风廉政制度规定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的自觉性。三是经常用典型案例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教育,促使党员干部从中接受教训,引以为戒。四是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干部反腐倡廉意识,牢固树立“权为民用,利为民谋,情为民系”的观念,将全部精力和心思投入到公司的两个文明建设中,为构建和谐公司、和谐交通多做贡献。

表见代表人对公司的责任研究 篇3

责任是“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指违反私法之义务,侵害或者损害他人之权利或法益,因致必须承担私法关系之不利益之谓。”为了更好维护公司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各国公司法都对表见代表人向公司承担的民事责任予以规定。就越权型表见代表而言,由于大陆法系中公司代表人与公司是委任关系,所以公司代表人的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在性质上属于契约义务,其违反该义务产生的责任则是契约责任。代表人违反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都应当属于债务不履行行为,即违约行为,应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公司代表人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并不仅仅构成债务之不履行,还可能同时对公司的其他权利造成损害,如财产权,这样就构成侵权行为,从而就形成契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代表人对公司的民事责任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契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而是两种责任的混合。公司可以根据具体情形,选择要求代表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权责任。

在英美公司法中,公司法对董事、高级职员等代理人对外执行职务的权限进行了规定,或者来自于公司章程、董事会的授权,此时董事、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的法律关系通常由代理法规范,并依据代理法的规定对公司承担义务。美国《代理法重述》(2006年第三版)第8.01条概括性规定了代理人的忠实义务,第8.08条则明确了代理人的注意、技巧及勤勉义务。从而,代理人违反代理契约义务产生的责任的可以认定是契约责任。与此同时,董事、高级职员与公司之间还被认为存在信义关系,并依信托契约承担信托义务。与大陆法不同,英美法学者对于董事、高级职员等代理人在代表公司对外行为时能否构成对公司的侵权并产生侵权责任几乎没有探讨,即使有探讨也集中在代理人违反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对公司造成损失时,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但是英美代理法中,本人对于有偿代理人违反注意义务和忠实义务的不同情形下,既可能追究其契约责任,也可能追究侵权责任。因此可以认为,英美公司法中,公司代理人违反义务对公司承担的责任既可能构成违约责任,但也可能构成侵权责任。就无权型或终止型表见代表行为而言,由于行为人(或表见代表人)与公司之间并无委任关系,故对其并不发生忠实义务、注意义务。此时,无论是契约法上还是公司法意义上的义务均不可能对其发生效力,故此时其与公司之间只能归入侵权法范畴。公司只能依据侵权法对其追究责任。

二、对公司责任之构成

综合世界各国公司法及相关的民法原理认为,公司表见代表人对公司承担损害赔偿民事责任应当符合以下要件:一是存在违反义务的事实。表见代表人对公司承担义务指的是公司法或侵权法上的义务,如注意义务、者忠实义务等。违反公司法或侵权法上的义务给公司带来损害,因此存在违反义务之事实是代表人承担责任的首要条件。二是损害事实的发生。损害事实是责任发生的事实前提,否则,即无法律责任发生之必要。损害包括现实财物和权利的损害以及期待利益的损害。三是因果关系。公司受损害是由行为人违反义务造成的,即代表人违反义务与受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责任发生之情形

就越权型表见代表行为而言,因为公司代表人是从公司董事、经理中委任的,所以公司代表人也应该遵守公司法规定董事、经理的注意和忠实义务。代表人对外代表公司做出各种意思表示,并在其职权范围内做出决定。所以代表人对公司承担责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代表行為超越权限给公司造成损害。代表人应在其职权范围内做出各种行为。大陆法系各国公法通常规定,公司对代表人权限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因此,代表人超越权限的行为被认为是公司的行为,应该由公司承担法律后果。

2、代表行为对第三人造成侵害时,公司承担责任后,可向表见代表人追偿。在表见代表人为行为时,其行为给第三人造成财产或者人身伤害,虽实质上并无代表权,但因其此时代表人是以公司机关的身份对外出现,则其行为构成代表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应由公司对第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四十三条规定也承认了代表人侵权应由公司承担责任。但许多国家明确规定,表见代表人对其行为具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司享有追偿权。

3、利用原有的代表人身份实施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公司代表人代表权结束后,以原有的代表人身份实施的侵害公司利益的表见代表行为,即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原公司代表人在代表权结束后,仍然以代表人的名义要求客户与其亲属等关系密切之人订立合同,即构成对公司利益之侵害。

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探析 篇4

根据我国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在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股份有限公司连续一百八十日以上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百分之一以上股份的股东, 可以书面请求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有上诉行为的, 前述股东可以书面请求董事会或者不设董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监事会、不设监事会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监事, 或者董事会、执行董事收到前款规定的股东书面请求后拒绝提起诉讼, 或者自收到请求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提起诉讼, 或者情况紧急、不立即提起诉讼将会使公司利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 前款规定的股东有权为了公司的利益以自己的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他人侵犯公司合法权益, 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股东可以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法条上我们可以看出, 我国对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和被告的资格做了一定的限制, 原告必须同时满足持股时间和持股比例两个要求才能提起诉讼, 而被告则限定为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侵犯公司合法权利的第三人, 对第三人具体的范围, 我国法律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但股东代表诉讼并非一般民事诉讼意义上的双方行为, 股东提起代表诉讼必须是以公司的名义, 代表怠于行事其权利的公司对该公司的经营者提起诉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作为被代表主体的公司和诉讼行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了保证股东代表诉讼主体的完整性, 我们有必要给公司这一特殊主体以准确的定位,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公司的法律地位相较而言比较尴尬。公司究竟是加入到原告一方, 还是被告一方, 或者说成为与案件有关的第三人, 法律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且各国的做法也不尽相同, 下面, 笔者将对不同的立法例做一简单的陈述, 并就此分析对我们制度设立的借鉴意义。

一、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地位

既然股东能够代表公司进行诉讼, 说明公司与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 只是由于掌握其意思表示的经营者怠于行使而导致公司事实上不能做到自己主张权利, 所以要求公司在诉讼中保持中立地位的观点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公司作为被侵害利益的对象及胜诉利益归属方, 当然需要一个地位以主张自己的权利。在公司不可能作为中立人的基础上, 我们来具体分析下公司的地位问题。

(一) 公司作为原告

由于公司与作为原告的股东利益是一致的, 且最后的胜诉利益归属于公司而非作为原告的股东, 所以有人主张应当将公司置于原告的地位。粗看似乎合理,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股东之所以越过公司而向法院提起诉讼, 原因就在于, 在公司怠于或由于受董事等经营高层的控制而不能做出主张自己权利的行为, 而股东穷尽内部救济仍不能主张权利的情况下, 只能通过司法程序的介入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 所以, 如果将公司置于原告的地位, 股东的代位诉讼就会因公司的积极行为, 而失去其存在的合理基础, “公司诉权与股东诉权则将面临相互冲突的局面, 从而导致丧失了赋予股东派生诉讼的基础——公司怠于诉讼, 股东诉权因而丧失依据”, 这必然使得股东诉讼在理论上难以为继;另外, 从实践的角度而言, 公司经营者实际上控制着公司的日常经营, 若他们做出违反公司利益的行为, 公司在事实上就缺乏利益发表, 将其列位原告, 无异于将权利再次转变到董事, 监事, 高级管理人员手中。而如果上述人员已作为被告, 那么在真正的审理过程当中, 由公司作为原告而参与的行为实际上是难以完成的。从英国东潘多铅矿诉麦瑞威案打破“福斯诉哈博特规则”, 从而使得股东派生诉讼得以确立以来, 从“派生”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 股东的权利并非来自自己, 而是来源于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司, 所以我们不否认, 公司才是真正的原告, 少数股股东只是代表公司行使原本属于公司的权利, 是名义上的原告, 但在实际操作中, 将公司作为原告是不恰当且难以执行的。

(二) 公司作为被告

作为原告的对立面, 将实际为经营者所控制, 且有权利却怠于行使的公司作为被告似乎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英美国家的股东代表诉讼中, 将公司作为“名义上的被告”或“形式上的被告”, “《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3条明确规定, 股东派生之诉中, 公司必须作为被告参加诉讼, 而且原告股东在起诉时就必须将公司列为被告。将公司列为被告, 亦是在联邦法院获得管辖权的要求”, 但是,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 作为小股东的原告之所以起诉是因为大股东损害了公司的利益继而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从这一点上来看, 小股东和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 将利益与诉求一致的双方置于相对的位置显然是不合理的, 而且股东代表诉讼中作为原告的股东在胜诉后, 利益并非直接归于己身, 而是皆归于公司, 如果此时公司的地位是被告, 等于是将胜诉利益归于了被告, 这与民事诉讼法的理念是不相符合。

英美国家之所以将公司作为被告, 是因为将公司作为被告既可使判决效力直接及于公司, 又可以维护公司治理机关在公司结构中应有的法律地位, 是符合其法律文化背景, 且有完善的法制结构作为支撑的。但这与我国的诉讼体制结构是不相契合的, “将公司作为被告虽然解决了公司受判决之既判力约束的问题, 但那样界定公司在派生之诉中的法律地位与深受大陆法系传统影响的我国既有的诉讼理论与制度难以兼容”

(三) 公司作为第三人

虽然法律没有明确公司在诉讼中的地位, 但我国在实际处理中是将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对待的。我国的民事诉讼体系中将第三人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他人争议的诉讼标的认为有独立的请求权, 或者虽无独立的请求权, 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与其有法律上的利害关系而参加到原告、被告已经开始的诉讼中进行诉讼的人。从定义上分析公司显然不属于此列, 因为它不存在原被告之诉外的第三种利益, 它或者与原告利益一致, 或者在原告滥诉时, 与被告利益一致。但如果就此将公司划分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 笔者认为也是欠妥的。首先, 在我国, 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在理论上既可以选择附属于原告一方, 也可以选择附属于被告一方, 但在事实上, 更多的是附属于被告一方。而在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被当作被告的情况下, 当小股东胜诉, 发生诉讼利益时, 法院会判定由被告赔偿作为被告辅助者的公司, 这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其次, 无独立请求权人表现为对诉讼利益没有独立的请求权, 这无疑是在肯定小股东诉权的同时否定了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司所享有的权利, 该权利派生出了股东诉权, 因此小股东如果不顾公司权利而擅自行使股东派生诉讼的话无疑是对公司独立法人地位的否定;最后, 无独立请求权人在诉讼中无权对管辖权提出异议, 也无法变更诉讼请求, 这对公司而言是权利的限制, 不仅使其丧失了疑异权, 还有实体上的抗辩权,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败诉的后果, 这不仅与诉讼利益归于公司的理论背道而驰, 而且如果小股东和被告以某种条件达成和解或撤诉, 而该条件是不利于公司的, 那么这对公司而言无疑是利益的侵害。出于保护小股东的立法理念而选择确立的股东的代表诉讼制度, 并不是以否定公司利益为前提的, 所以, 将公司作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我国目前的民事诉讼体系, 但从更深一步的意义上讲, 是有可能造成对公司自治权的破坏的。

二、公司诉讼地位的制度借鉴

笔者认为对公司在诉讼中地位的界定, 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商法》的规定, 《日本民商法》第268条第2项规定:原告股东在提起代表诉讼之后, 公司或其他股东可以作为共同诉讼参加人参加诉讼, 但在无正当理由拖延诉讼或使法院显著增加负担时除外, 提起代表诉讼的股东在提起诉讼后, 应当及时将该诉讼告知公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日本法律允许公司以共同诉讼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但诉讼权利受到一定的限制。因为公司事实上还是置于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之下, 如果将它视为完全无差别的原告, 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会让公司做出不符合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因此, 公司在加入原告一方做共同诉讼人, 或由法院追加为共同诉讼人时, 应对其权利做一定限制, 使其不能对股东的诉讼进行不利的干扰。至于公司可否加入被告一方, 日本商法在2001年认可公司加入被告董事一方辅助其诉讼;之所以认可公司辅助被告一方, 是出于对股东提起的诉讼行为本身有可能不当的考虑, 这也是防止滥诉的一种手段“如因原告股东的诉讼行为不当而招致败诉, 或原告股东与被告董事串通一气、故意从败诉中牟利, 这定会给公司和其他股东带来损失”, 因此, 日本法律在设置这一规则时, 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式, 没有完全从小股东利益出发, 而是兼顾了公司利益, 这一点是可取的。

此外, 相较于英美法系国家有形式被告与实质被告的分类, 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存在的共同诉讼人的划分使得借鉴日本这一较为可行的制度成为可能, 共同诉讼人是指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2人以上, 诉讼标的是共同的, 或者诉讼标的为同一种类, 人民法院认为可以合并审理并经当事人同意, 一同在人民法院进行诉讼的人。

除共同诉讼人制度之外, 我们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特别诉讼委员会制度, 特别委员会的设置是为了克服公司的意思机关与大股东之间难以分割的关系所造成的局限, 由于董事会中可能半数以上的成员都被列为被告, 此时董事会的决策已经难以让人相信, 针对这一问题所组建的临时的由与公司造成损失之行为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董事所组成的特别诉讼委员会, 可以暂时处理诉讼中的相关事宜。而现在, 设置特别诉讼委员会已经成为美国各公司普遍采用的一种应对诉讼的手段, 我们可以将这一制度借鉴到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中, 将其作为对共同诉讼的补充, 保证公司意思机关在诉讼中的公正性, 以防止其对作为独立法人的公司的控制。

摘要: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公司法的一次重大变革, 它对保护小股东利益, 维护公司的正常经营具有重大意义, 但该制度虽然明确了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和被告, 却未对公司这一与股东代表诉讼有着密切联系的主体加以准确的定位, 这使得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境遇变得十分尴尬, 给公司利益的保护带来一定的风险。

关键词:股东代表诉讼,公司,诉讼地位

参考文献

[1]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A].王保树.商事法论集 (第二卷) [C].法律出版社, 1997:227-278.

[2]谢文哲.公司法上的纠纷之特殊诉讼机制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181.

[3]何芳枝.公司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264.

[4]汤维建.美国民事司法制度与民事诉讼程序[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1.第三部分.

[5]Murdock.Corporate Governance:the Role of Special Litigation Commit-tee[J].68Wash.L.Rev.1993:88

[6]王保树, 崔勤之.中国公司法原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192.

[7]施天涛.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42.

[8]丁晓燕.从本案谈如何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J].人民法院报, 2003 (3) .

公司职工代表选举工作 篇5

为完善组织架构,强企业的民主管理,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XXX年XX月XX日至XX月XX日,公司举行了职工代表的投票选举工作。

本次选举工作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全总《工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的要求,结合青岛黎马敦包装有限公司实际,进行的选举工作。产生的职工代表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5%,依据人数及各部门实际,划分出15个选区。十月底先由各部门投票产生XX名候选人,工会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领导小组依照选拔条件,对候选人进行资格审查。XX月XX日-XX日各选区进行职工代表投票选举,在15个选区中产XX名职工代表。女职工,专业技术人员各占一定比例。

改革和规范职工代表大会工作,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是公司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公司始终尊重和落实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职代会制度,全面推行职工代表竞选制度,从而提高职工代表的素质和参政议事能力,增强职工代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的能力。

职工代表是企业民主管理的主体,职工代表素质的高低、履职意识和能力的强弱,对于职代会职权的落实至关重要,这是深化企业民主管理的重中之重。开展职工代表竞选,能

够为职工参与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平台,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突破传统做法,改进选举方式,吸引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职工通过竞选成为职工代表,更好地代表和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

公司代表 篇6

对于股权激励能否提高企业业绩,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Jensen and Meckling(1976)根据“利益汇聚假说”(convergence of interests)认为,管理层报酬应该与公司绩效正相关。Rosen(1982)指出,经理报酬与公司规模之间存在着正效应。Kaplan(1989)和Smith(1990)的研究表明,经理人员持股对公司的经营绩效具有激励效应。Smith指出,公司绩效的改进是由于持股增进了经理人员创造财富的动机和工作热情,进而提高了公司的营运效率。但Fama和Jensen(1983)提出的“管理者防御假说”(management entrenchment)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太高,就有可能控制董事会从而侵占其他投资者的财富。Morck,et al.(1988)、McConnell and Servaes(199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经理持股比例较低的情况下,市场约束将迫使经理更加努力工作而接近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这时表现为管理层与股东的利益趋同;当经理持股比例达到一定水平时,经理的在职消费可能比公司价值的增加更多,导致经理对股东的利益侵占。

国内关于管理层报酬的计量研究近几年才刚刚兴起,没有取得一致的结论。魏刚(2000)以1998年816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高管人员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人员的持股数量与公司经营业绩不但不存在所谓的“区间效应”,而且高管人员的持股比例越高,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越差,高管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经营业绩并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李增泉(2000)、宋增基等(2005)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激励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管报酬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愈洪淋(2006)基于2001—2003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水平与上市公司价值显著负相关。杨忠诚、王宗军(2008)实证研究发现,国有终极产权不利于公司绩效的改善,对公司绩效有负面影响。

吴淑琨(2002)在研究管理层持股是否存在“区间效应”时发现,经营者持股比例与经营业绩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陈树文和刘念贫(2006)选择2004年在主板上市的高新技术公司为对象进行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呈现二次方曲线关系,拐点为27.93%。

魏明海等(2004)结合我国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控股股东类型下的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不同控股股东类型下的管理层报酬和持股比例是有差异的,相对于股价而言,上市公司管理层报酬更多地与净利润相关。谢军(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报酬、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显著相关。黄惠馨(2005)、高雷和宋顺林(2007)、吴文华和康平(2007)等人的研究,也都得出了管理层持股规模与企业绩效是显著正相关的类似结论。

国内关于股权激励的文献均未涉及企业竞争力,是否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研究尚属空白,股权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机制,但目前似乎有股权激励就是激励机制的现象。笔者从企业竞争力、长远发展的角度,展开有利于实现百年老店的激励考核体系的理论探索。

一、管理层、高层管理团队成员的界定

魏刚(2000)、陈志广(2002),将董事、监事、经理界定为高管人员。潘飞等(2006)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比较广泛,既包括董事长、董事、总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还包括监事会主席、监事以及党组织领导,甚至包括全体员工。在本文中,管理层是对董事会成员、高层管理团队(TMT)成员、监事会成员和其他所有高管人员的通指,与以往国内的研究口径相同;TMT成员是指具有总经理、首席执行官或者总裁头衔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那些具有副总经理、副总裁、总会计师或者首席财务总监等头衔的高级管理人员,不包括监事会成员和其他成员。

二、股权激励的实际效果可能不甚理想的综合分析

一些业内人士关于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存在正相关甚至负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引入国际惯例———股权激励,可能不能够很好地促进公司业绩增长,实际效果可能不甚理想,主要有以下七个原因所致。

第一,控制权越强,掏空行为越严重。于东智(2001)等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较大,会使股权转让流通发生困难,加剧本来较为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李增泉等(2004)、高雷等(2006)、王鹏等(2006)、申明浩(2008)研究显示,集团方式存在的公司存在更为严重的掏空行为,控股股东的控制权越大,其侵占其他股东利益就越严重。申明浩(2008)同时指出,总经理持股比例与掏空行为强度呈现U型关系,存在“监管激励效应”和“和谋掏空效应”,越是资本控制型的公司,关联交易剥削中小股东的可能性越大。国内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控股股东持股越多,管理层的控制权越大,越容易掏空,掏空越多,留下的净利润越少,国有上市公司尤为突出。

第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越容易发生,越容易掏空,越想掏空,管理层用于正道——经营管理企业的兴趣和精力越少,从而使决策准确度下降,企业竞争力下降,业绩增长缓慢。

第三,在掏空过程中,TMT成员与管理层中的其他成员存在矛盾。没有财会人员的签字,资金不会被提出并转到其他人的账户;没有销售部经理、总经理的签字,销售合同无法产生。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由代表控股股东利益的董事操控,与少数TMT成员共同实施,这些少数TMT成员有着数额不菲的收入,但相对控股股东,他们的收入微不足道;在此过程中,少数TMT成员虽然没有被炒鱿鱼的风险,但是打工性质注定TMT成员需要承担很多的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虽是共同实施的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但风险与收入严重不对称,TMT成员的心理不平衡注定二者和气的外表下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掏空行为的增加而相应增大。

上述三个因素是以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为核心,不公平的关联交易是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一个主要途径。中小股东代表和7名职工代表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由董事会除董事长、与董事长同一来源的董事、执行股东代表、职工代表以外人员组成;监事会与董事会同时享有高管人员以及其他任一职工的解聘权;只有董事会享有高管人员的聘任权,使董事会形成一个三足鼎立的结构,董事长群体与其他股东代表群体在董事会中互相约束并制衡,两个群体通过关联交易损害对方的行为很难发生。详见《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有7名职工代表的探索———在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出席股东大会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一文(《经济研究导刊》第17期),不再赘述。

第四,控股股东的目标与管理层的市场化行为不尽统一。夏纪军、张晏(2008)实证分析发现,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控制权与管理层股权激励之间存在显著冲突,民营控股公司中的冲突程度小于其他类型公司,国有控股公司中的冲突程度强于其他类型公司。管理层大多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原则来管理经营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较高,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原则,在民营企业,二者之间的冲突较小。但国有股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保持产业稳定”等非市场化因素在经营、决策中占据很大的权重,在国有控股企业,控股股东的目标、原则与管理层的市场化行为的冲突较大。

第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于民营公司。民营股份和中、小股东所持股份的经营、决策权和分红收入支配权集中于同一法人或自然人;国家将国有股的经营、决策权下放给国资委,国资委进一步下放、委托给一些人,暂且称这些人为国有资产的“具体掌勺者”,“具体掌勺者”并不拥有分红收入支配权。所有权具体表现为经营、决策权和分红收入支配权。古人云:无利不起早。有利与否直接决定起早与否,分红收入支配权直接决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有股的经营、决策权和分红收入支配权呈分家状态,决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低于民营公司。

中小股东代表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于“具体掌勺者”,他们进入董事会,势必提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对企业经营、决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述第五个因素和状况必定得到一定改善。同时,第四个因素也会有所改变,因为中小股东代表进入董事会,必然减弱“保持产业稳定”等非市场化因素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加强了利润最大化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企业创造的利润势必提高,并且这个改变是小步、渐进式的改变,不是大步更不是大跃进式的改变,不会出现地震,没有巨大风险。

第六,股东大会是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董事会的主要职责是重大问题的决策、聘任和解聘高管人员以及决定高管薪酬等,行使决策权;TMT和其他职工行使经营权。董事会决定TMT和广大职工的薪酬。但是,《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对其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性激励。”使董事会在决定TMT和广大职工的股权激励办法的同时,董事给自己制定股权激励办法并报送股东大会审议通过,而股东大会是在董事会成员的掌控下运行,股东大会很少甚至根本不能对董事会的决议进行否决。董事决定经营工作人员股权激励办法演变成董事在决定经营工作人员股权激励办法的同时自己给自己制定股权激励办法;股东大会赋予股东代表监督经营工作人员演变成股东代表在监督经营工作人员的同时自己监督自己;为全体股东谋利益演变成股东代表自己给自己谋利益。自己给自己必定大发薪水,进一步加剧了掏空行为,那些没有进入董事会的其他股东的财富被进入董事会的群体吞噬掉,属于全体股东的净利润被董事会成员再次吞噬。这是股权激励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之一,也是目前股权激励制度设计中出现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和缺陷。

第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第二条,使管理层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加大了TMT和其他职工的收入差距,使其他职工产生不平衡心理,心存怨气,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但得不到发挥,而且消极怠工。

第六和第七个原因,是高层管理团队享受较高、很高的薪水引发的,这是控股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公司的财产和利润转移出去的另一个主要途径。TMT和管理层享受合理的薪水,TMT、管理层、全体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需要一个合理的、全面的体系方可实现,具体措施如下。

三、董事会成员享受的薪酬

(一)股东代表享受的薪酬

在董事会决策行为中,股东代表群体A和B必然以他们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股东代表利益最大化并不等同于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二者之间的偏离就是委托-代理成本,见图1。这个委托-代理成本主要由两种途径产生:第一,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第二,股东代表与高管人员共谋给自己大发薪水。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已得到良好解决,详见《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有7名职工代表的探索———在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出席股东大会的公司治理模式下》一文(《经济研究导刊》第17期),不再赘述。只有股东代表享受应当享受的一定的、合理的薪酬,才可确保股东代表利益最大化演变成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

全体股东将决策权委托给股东代表,股东代表A和B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决策任务,他们以股东代表身份应当享受“决策费”和“决策差旅费”。“决策费”包括调研费、公司发展等问题的思考研究费等,“决策差旅费”包括参加董事会的交通费、住宿费、就餐费等。

“决策费”和“决策差旅费”由股东大会按人头表决的原则来决定为宜,且在股东大会产生“补全代表”前决定,按人头表决可确保公允和中庸,出现过大或过小的可能性小于按股票表决。“决策费”和“决策差旅费”以时间为单位,每月或每年享受多少元,绝不能以“每次董事会议”为单位,否则必然出现股东代表设法增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的现象。a2和b2只享受“决策费”和“决策差旅费”,除此之外,a2和b2如果享受其他任何名目的薪酬或津贴,视为违法。

只有董事会才准确知道董事长和监事长在决策行为方面的功绩和工作量,他俩的“决策费”由董事会制定为宜。当董事长不兼职总经理或不兼职其他经营职务时,他只享受“决策费”和“决策差旅费”,“决策差旅费”等同于其他股东代表的“决策差旅费”,不得以任何理由享受任何其他名目的薪酬或津贴,公司不得给其报销任何其他费用,否则以违法对待。当董事长兼职总经理或兼职其他经营职务时,他享受“决策费”,但不享受“决策差旅费”,其参加董事会议如果有必须的差旅,则按高层管理团队出差制度支取。

上述两个违法行为,思忖良久,在公司治理层面很难低成本地解决和防范,只能通过《刑法》增设、制定一些相应的处罚性条款,防范违法行为的不发生,只有如此方可确保未进入董事会的其他股东的财富不被股东代表吞噬。

(二)职工代表m享受的薪酬

职工代表m共承担三项任务:决策任务、维护职工权益任务和企业职工经营任务。他们在公司内承担的某项工作任务,享受的薪酬按公司员工薪酬制度执行;他们在董事会承担决策任务,享受“决策费”,数额等同于股东代表的“决策费”;他们也享受“决策差旅费”,但“决策差旅费”由工会承担。缘由有三:第一,全体职工选派7名代表进入董事会维护职工权益,全体职工理应通过工会提供一定的经费。第二,某人享受某个组织提供的经费,他就会对该组织负责,如果工会不给职工代表提供任何经费,职工代表不会对工会及全体职工负责,职工代表“决策差旅费”由工会承担,客观上起到迫使职工代表不得不维护职工权益。第三,工会是全体职工与职工代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职工代表“决策差旅费”由工会承担,使工会在积极参与劳资双方之间利益平衡的博弈中,发挥工会应有的功效。

(三)执行股东代表a1和b1享受的薪酬

执行股东代表a1和b1承担决策任务和经营任务。承担决策任务,享受“决策费”,数额等同于股东代表的“决策费”,但不享受“决策差旅费”,其参加董事会议如果有必须的差旅,则按公司员工出差制度支取。执行股东代表a1和b1承担经营任务,如果为中、低层人员,按公司员工薪酬制度享受薪酬;如果属于TMT成员,按TMT薪酬制度执行。TMT薪酬制度由基本薪酬和绩效激励薪酬组成,基本薪酬以现金为主,绩效激励薪酬的设计和实施见下。

四、股权激励应用的弊端和缺陷

(一)不利于长远发展

目前,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考核体系主要由三五年内净资产收益率(ROE)、每股收益(EPS)和主营业务增长率(IR)等指标组成,短期财会考核指标注定管理层面对巨大的股权奖励会设法增加短期收入,但不注重长远发展。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火热时,热衷于委托理财和资产重组,将大量资金进行短期投机足以说明管理层不注重长远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

1. 减少研发投入

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巨大资金,但进展缓慢,掌握核心技术会长期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科技创新之路是一条投入大、收入更大的途径,但缺陷是短期内很难带来收益。董事会每三年组建一次,每届董事和TMT不愿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科技研发,长此以往,科技差距势必越来越大,目前,高污染、高能耗、低技术含量的现状很难改观。

2. 不乐意开拓新市场

开拓新市场和新产品上市,必须经历“介绍期”:产品刚上市,知名度低,销售增长缓慢,由于推广费用太高几乎没有收益,甚至亏损,一般竞争者很少,只有处于“增长期”和“成熟期”才有利润(苏亚民,1991)。TMT没有人愿意在自己任期内开疆拓土,让下一界TMT享受成果,除非自己可以享受到开疆拓土的好处,开疆拓土的好处往往是下一届甚至下下届才能看到。广告学《品牌定位》([美]艾·里斯等著)说明,最先进入人脑的品牌,平均而言,比第二的品牌在长程的市场占有率多一倍,第二的品牌比第三的品牌又多一倍。面对新兴市场,比竞争者提前进行营销渗透和广告宣传,短期内很难产生利润,但会长期带来财富,短期财会考核指标注定没有人乐意开疆拓土。

3. 热衷于“面子工程”

股权激励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首席执行官热衷于把企业做大,从而可获得更多的声望、光环和知名度,有利于他们的津贴、薪酬大幅增加。为了使企业变大,高管热衷留存过多的现金,即使没有投资良机,也不愿分红(Michael C.Jensen,1986)。通过扩股增资并进行声势浩大的并购,并购过程唯恐天下不知。迈克尔·波特(2009,《竞争论》)研究了1950—1986年美国33家大型声誉卓著的企业集团多元化记录,发现绝大多数是以并购而非捍卫既有事业单位进行多元化,结果往往削弱股票价值。在收购案中,只有律师、投资银行、原卖主尝到甜头,而非投资大众。企业变大不等于变强,做大不等于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只有净资产收益率提高,才可言股东价值增加。

4. 减少广告宣传费用

广告宣传主要通过建立熟悉感(By familiarizing)和提醒作用(By reminding)的机理发生功效(《广告传奇与创意妙招》,詹姆士·韦伯·扬James Webb Young著)。建立熟悉感就是通过宣传使消费者对产品认识和了解,不再陌生;提醒机理就是强化记忆和认知,使产品和品牌通过提醒不被慢慢遗忘,提醒机理还有在特定时期起到促销和激发购买行为的作用。一个品牌一旦建树起来,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在较长的时间内给企业带来财富;减少广告宣传费用,消费者对他逐渐陌生,该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印迹以非常缓慢的速度消失。虽然品牌的价值以缓慢的速度走下坡路,但净利润会在突然削减广告费后快速增大,这种净利润的快速增大实质是缓慢消失,短期财会考核指标决定有些人对这种缓慢消失性质的净利润快速增大情有独钟。

(二)财务造假处罚力度太轻,巨额奖励会加剧财务造假

甲骨文(Oracle)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劳伦斯·爱利森(Laurence J.Ellison)在2001年行驶股票期权赚取了7.06亿美元后才允许公司发布业绩预警,备受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质疑和责难。在安然、世通、施乐等公司出现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和国会于2002年7月联手制定了《财会行业改革法》,也称《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该法案加重了财务造假犯罪的惩罚,将证券欺诈罪最高刑期定为25年,对犯有欺诈罪的公司的罚金最高可达2 500万美元(李维安,2005)。

我国《刑法》没有证券欺诈罪相对应的处罚性条款,与之有一定关联的条款是第一百六十一条:依法负有信息披露义务的公司、企业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或者对依法应当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规定披露,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的利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者单独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市盈率为股票价格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值,也等于公司股票市值与净利润的比值。股权分置改革之前的1999—2004年,我国股票的平均市盈率为38.04倍,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2005—2008年平均为30.93倍,见表1。股票价格的根本决定因素为经营业绩,目前,当净利润增加1 000万元,股票市值会增大3亿元(以全体股票为研究对象),净利润对股票市值的影响完全是四两拨千斤,并且二者呈30倍左右的放大关系。通过造假先压低净利润,然后虚增净利润,很容易地完成打压股价—低位建仓—拉升股价—高位出货的巨额违法敛财过程。“财务会计造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款,根本不能对通过财务造假在股票市场进行欺诈、敛财的违法行为形成强大威慑,这是我国证券市场造假行为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广大股民赔钱的另一个缘由。

数据来源:上海证券交易所统计年鉴

股权激励,以股票为标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利益驱动和诱惑,为有些人士刻意提前、推后发布业绩预赢、预警甚至进行财务造假提供巨大动力和引诱,明显存在这样的弊端。增大造假行为的代价,加大处罚力度,是唯一高效的办法。“财务会计造假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明显太轻,亟需加大惩治力度。

(三)激励措施单一

阿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把人类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前两项需求可视为“物质需求”,后三项需求可视为“精神需求”,“精神需求”很难通过满足“物质需求”来代替和弥补。已满足的需求很难形成动机,只有未满足的需求才会形成动机,对未满足的需求进行激励会事半功倍。“物质激励”主要有奖金、工资调整、股票期权、职位消费和养老金等,“精神激励”有个人声誉、职位晋升和事业成就感等。人的需求存在差异,年轻人面临结婚、修房子、买车等问题,对现金的需求较强烈;中年人有一定积蓄,对现金需求较小,对股票期权兴趣较大,主要面临孩子考学、找工作等问题,奖励一个工作岗位效果可能异常地好;年龄较大的,子女已成家立业,对荣誉和养老金的需求可能较大。企业存在差异,小公司处于创业阶段,对资金、现金需求较大,不愿意进行现金奖励;大公司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现金奖励和股权奖励均具备条件。股权激励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措施,但不是万能的,宜采取多种激励措施。

五、注重长远发展兼顾中短期收益的绩效激励薪酬考核体系

(一)高层管理团队激励考核指标

氏不激不远,人不励不奋,激励可激发创造性,提高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对TMT的激励,应当使企业步入长远发展为重同时兼顾中短期收益的道路,这也是企业经营决策应当坚持的原则。对高层管理团队的激励考核指标由两部分组成:长远发展激励考核指标和中短期收益激励考核指标。长远发展激励考核指标有产品质量指标、创新指标、品牌建设指标和调动职工积极性指标,共占权重的60%;中短期收益激励考核指标由经济增加值(EVA)、经营性现金流量等财务数据组成,共占权重的40%。具体见表2。

产品质量指标,由产品质量、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等组成,共占10%的权重,打分范围-100 0分到100分。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硬的产品质量是前提和基础,产品出现安全质量不合格事件对企业的创伤和打击往往很大甚至是致命的,食品、医药等行业尤其突出。2008年9月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一些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这些企业的高管人员在经营、管理的其他环节可能非常优秀,但质量不合格事件使他们对企业的总体贡献处在零分以下并使企业倒下。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出现质量不合格事件,对企业的打击存在差异,服装、钢板显然小于食品、医药。关乎百姓生命安全的食品、医药等行业,国家宜强制规定产品质量指标的最低分为-100 0分,其他行业由企业自行决定,但产品质量指标的最低分必须小于零、大于-100 0。

品牌建设、开拓新市场指标,由开拓新市场、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社会责任等组成,共占5%或10%的权重,打分范围-50分到100分。购买钢板、电缆等产品的过程是理性占主体、感性占很小份额的行为,生产这类生产资料的企业几乎不在电视、报刊等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购买服装、洗发水的过程是感性成分占据一定份额的行为,生产这类消费品的企业进行大量广告宣传———建树品牌的重要性大于钢铁类企业。钢铁类企业的品牌建设指标占5%的权重;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品牌建设指标占10%的权重。有些广告夸大事实、胡编乱造甚至欺骗消费者,这种广告只会一时得逞,绝不能长久给企业带来财富,通过品牌建设指标最低可以打-50分,对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

创新指标,由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劳务创新等组成,共占20%或25%的权重,打分范围0分到100分。钢铁类企业的创新指标占25%的权重;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创新指标占20%的权重。创新指标起到提高科技含量、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促使走高端路线等作用,改变我国目前高能耗、低产值的现状,使企业重视创新并步入持续不断的创新来引领行业发展。

调动职工积极性指标,由公平竞争激励机制和催人向上的制度、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上下级互相体谅和关心的融洽度等组成,占20%的权重,打分范围0分到100分。产品生产、销售等大量工作和任务由广大职工来完成,职工的认真负责与否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没有职工的积极参与,成本很难降下来;只有职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才会有源源不断的低成本创新成果。高层管理团队是“指挥官”,广大职工是“士兵”,“士兵”的战斗力主要取决于“指挥官”,“指挥官”能否将职工的智慧和潜能充分挖掘与释放,是企业兴盛衰败的关键。

四个长远指标,是实现长远财富最大化的过程、途径或保障措施,过程、途径和保障措施合理、得当,财富必然来。同时,过程、途径和保障措施在考核体系中比例不能太大,否则必然出现过度创新、过度宣传等弊端。如果以中、短期经济增加值(EVA)、经营性现金流量等指标为主体或全部来考核高层管理团队,不能确保实现财富的过程和途径合理、得当,必然出现研发投入减少、不愿意开拓新市场等不良现象。

上述指标的权重值,是以1 000余家公司的总体状况为研究对象而进行的设计,企业千差万别,可根据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如深圳市朗科科技有限公司(300042),1999年推出首款自主研发的U盘,2002年7月获得专利证书。通过起诉侵权企业,侵权企业不得不购买专利许可,滚动式的“专利营销”,让朗科在短短数年时间在闪存盘及闪存应用领域达到一个难以挑战的地位(张亚军,2010)。2008年朗科专利授权许可收入为4 009.91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6.50%,同年专利授权许可毛利润为2 759.05万元,占公司毛利总额的比例为39.56%;2009年1—9月专利授权许可毛利占公司毛利总额的比例为48.99%。(1)这种依靠技术创新拥有核心技术,通过出售知识产权来盈利、发展的企业,创新指标占25%的权重显然偏低。长远指标共占60%的权重不宜缩水,否则难以确保企业步入长远发展为重同时兼顾中短期收益的道路。

绝不可用股票市场价格代替经济增加值(EVA)、经营性现金流量等财务数据,缘由有二:第一,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考核依据,存在高估和低估的可能。深万科在2005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为1.56元,(2)2006年股市火爆,2007年房地产价格飞涨,200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为17.91元,两年时间股票价格上涨10.48倍,但2006年及2007年净利润分别增长59.56%和110.81%。(3)2008年,次贷危机发展、演变成金融危机,深万科(000002)股价大幅下落61.26%,2008年底最后一个交易日为6.40元,但2008年净利润只减少16.74%。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考核依据,必然存在高估和低估的可能。第二,经营业绩是股票价格的根本决定因素,经营业绩趋好,股价必然上涨,业绩下滑,股价必然下跌,但股价短期走势受国内外经济、政治、政策、自然事件以及投资者心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一些行为,不能使业绩增长但可以使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如果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考核依据,会诱发一部分高层管理团队实施这种对企业没有真正价值的行为;如果用股票市场价格作为考核依据,那末,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的股价对高层管理团队必然有一定的影响和干扰,他们不会将精力和时间全部用在业绩增长上,企业长远业绩增长,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决对没有理由让股价起到干扰和分心的副作用。

(二)考核、实施办法

对TMT的考核打分由董事会执行,董事会所有成员均有权打分,为保障TMT的利益,经营工作人员群体M不宜回避,如果总经理为职业经理人,并且他不在经营工作人员群体M之内,他有权列席董事会会议并打分。以下三项措施可确保高层管理团队的最终考核得分公正、合理:第一,为防止经营工作人员群体M刻意打高分和非执行股东代表刻意打低分,通过去掉两个甚至三个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办法来计算最终得分;第二,每一位董事对每一个具体指标的打分不得超越打分范围,否则以无效论处;第三,内部人势力占38.2%,股东势力占61.8%,既可以保障经营工作人员群体M的利益,同时不会发生TMT控制董事会的局面。

TMT最终得分最高可达100分、最低可能小于零;考核最终得分为奖励依据;奖励办法由董事会在TMT上任时制定。

笔者分析指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效果不甚理想的原因,在中小股东近乎全部出席股东大会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在7名职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参与决策下,股权激励效果不甚理想的机理可以得到很好地改善,从而促进激励机制的功效。同时,指出股权激励应用的弊端和缺陷,框架出考核主体,设计出长远发展激励考核指标占60%和中短期收益激励考核指标占40%的考核体系,使企业步入长远发展为重同时兼顾中短期收益的道路。

公司代表 篇7

关键词:代表人诉讼,企业内部控制,上市公司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不断凸显, 我国针对该领域的政策研究和立法实践逐步加强。2008年6月,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自2009年7月1日起施行, 为我国正式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确立了基本遵循和规范指引。

2010年, 上述五部委又联合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号———组织架构》等18项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2项配套指引, 自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 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两地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施行, 进一步规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实施、评价、审计等行为, 有利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与健康发展。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颁布施行, 为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有效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行为提供了规范指引,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自觉性大大增强。但是,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绝对不会因为上市公司的自觉而自然形成, 或者因为大势所趋而一蹴而就, 行政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等外部力量的推动同样不可或缺, 而这恰恰是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短板所在。

笔者以为, 如何适时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或可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有益经验。

1 美国推行集团诉讼的经验与启示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 美国同样遭遇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乏力的困境。正如前文所言, 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除了企业的自觉努力之外, 还须有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行政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作为外部促进因素, 在建立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行政监管资源总量的有限性与巨大的经营实体数量之间的紧张矛盾, 决定了仅仅依靠行政监管力量不足以保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贯彻执行。因此, 司法功能的发挥被提上了日程。由1966年修订后的《联邦民事诉讼程序规则》第23条和《萨班斯法案》确立的美国证券集团诉讼制度, 在监督和促进上市公司健全内控制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集团诉讼 (Class Action) 是美国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一个或数个代表人, 为了集团全部成员共同的利益, 代表全体成员提起的诉讼。法院判决不仅对直接参加诉讼的集团成员具有约束力, 而且对那些没有参加诉讼的集团成员, 甚至对那些没有预料到损害发生的相关主体, 也发生法律效力。[1]群体性纠纷多发、频发的现代社会里, 集团诉讼制度能够有效地激励普通民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为群体性损害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在维护证券市场健康稳定、促进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 集团诉讼有着其他制度不可替代的显著优势, 具体表现在:

①集团诉讼案件在美国法院的受理门槛比较低, 投资人只要认为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存在虚假陈述且给自身利益造成了损害, 即可提起诉讼。这种起诉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导致滥诉情形的发生, 但在提高民众维权积极性方面效果显著。

②一旦虚假陈述的侵权行为成立, 上市公司将面临严厉的法律惩罚, 赔偿金数额之大足以激励受害人包括律师等专业人士积极主动地去参与集团诉讼。

③在集团诉讼过程中, 往往是由专门研究证券诉讼业务的律师等专业人士代理诉讼, 专业化程度高, 胜诉率比较高。

④集团诉讼是一种代表人诉讼, 集团其中一员或数人可以代表整个集团进行诉讼, 其诉讼后果对具有共同目的和利益关系的众多主体产生既定的法律拘束力, 未参与诉讼的集团成员亦可以该裁判结果为据, 直接获得相应的赔偿。

宽松的案件受理条件, 高额的惩罚性赔偿, 专业的律师团队研究并主导讼诉活动, 裁判结果对非参加成员也发生法律效力从而加重上市公司的赔偿责任, 共同推动了美国证券集团诉讼的蓬勃发展, 上市公司的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尽管学术界对美国集团诉讼制度的评价褒贬不一, 但其在监督上市公司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促进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保障证券业的繁荣稳定方面的积极效果确实显著。[2]证券集团诉讼推行以来, 美国各上市公司不得不严格遵守《萨班斯法案》的规定, 自觉建立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制度, 做到及时、真实披露相关经营信息。集团诉讼有助于减少上市公司的违法或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从而成为促进和监督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外部因素。

2 我国实施代表人诉讼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建设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外部监督乏力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法律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处罚偏轻, 违法行为与其受到的法律惩戒不相匹配, 特别是证券欺诈违法行为先行确认的程序规定, 大大削弱了国家司法的权利保障功能和权威性。

事实上, 我国针对证券欺诈纠纷也建有自己的民事诉讼制度, 即代表人诉讼 (Representative Suits)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55条规定:“诉讼标的是同一种类、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在起诉时人数尚未确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发出公告, 说明案件情况和诉讼请求, 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时期内向人民法院登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证券虚假陈述规定》) 进一步明确规定, 对于证券市场投资人以信息披露义务人违反法律规定, 进行虚假陈述并致使其遭受损失为由,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在代表人诉讼中, 一人或数人可以代表众多对同一诉讼标的享有利益的具名当事人提起诉讼, 判决结果对全体诉讼参加人具有法律拘束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完善。但是, 我国的证券欺诈诉讼同时还规定了违法行为确认的前置条件, 即由证券监管机构、财政部、其他行政机关或者人民法院先行确认上市公司有关行为构成虚假信息披露, 然后权利人才能据以提起损害赔偿诉讼。《证券虚假陈述规定》第6条规定:“投资人以自己受到虚假陈述侵害为由, 依据有关机关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刑事裁判文书, 对虚假陈述行为人提起的民事赔偿诉讼, 符合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 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由此可见, 权益受损人并不能直接提起证券欺诈赔偿之诉, 必须等到有权机关先行确认上市公司存在欺诈行为方能提起民事诉讼。

国家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的有限, 导致上市公司违法行为先行确认程序的弊端愈发显现, 严重制约了我国证券欺诈诉讼的发展。以现行代表人诉讼模式展开的证券欺诈诉讼, 并不能充分发挥广大股民监督上市公司健全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 也大大削弱了社会力量监督上市公司合法经营的热情。[3]对上市公司而言, 其行为只要不被有权机关认定为虚假陈述, 就不用承但面对投资人的诉讼风险和法律责任, 其违法成本也就更为低廉。综上所述, 我国的证券欺诈诉讼只有在有权机关先行确认上市公司违法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因此其监督作用的实际发挥受到很大的制约, 其对上市公司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促进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

3 完善代表人诉讼制度, 促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

尽管行政监管在防范上市公司不实陈述或欺诈行为、促进上市公司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由于行政资源的有限性, 仅靠行政监督尚不足以解决当前紧迫的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乏力问题。因此, 充分发挥广大股民和律师等专业人士的监督作用, 完善我国的代表人诉讼制度, 对于促进上市公司合法经营, 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世界范围而言, 如何完善上市公司内控机制都是一个非常棘手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证券欺诈诉讼制度, 在投资人因上市公司虚假陈述而受到损害时, 权利人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

但如前文所述, 权利人提起证券欺诈诉讼时存在严重的程序性障碍。中国沪深两市两千余家上市公司的存在现实让监管部门捉襟见肘, 大量上市公司的非法行为很难得到及时、有效的惩治。国家监管力量的有限, 使得运用一切合理手段调动广大社会力量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的重要性凸显。[4]然而, 当前司法实践中采取的违法行为先行确认的程序规则, 将广大股民的监督热情束之高阁, 堵塞民众通过诉讼直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途径, 在事实上削弱了诉讼机制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功能。

笔者主张, 在中国当下的企业内部控制立法模式下, 充分借鉴美国集团诉讼的成功经验, 放宽法院受理证券欺诈赔偿诉讼的条件, 进一步扩大证券欺诈诉讼的受案范围, 允许广大股民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直接发起代表人诉讼。

此外, 在上市公司普遍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后, 如果能够适时转移证券欺诈诉讼的举证责任, 则更加能够激发股民通过代表人诉讼监督上市公司经营行为的积极性。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良性运行基础之上, 理应对其披露的信息真伪承担举证责任。此一部分举证责任的转移, 必将极大地促进上市公司规范自己的内控机制, 从而维护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愉.集团诉讼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

[2]曹伟.论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正当性基础的应然选择——美国集团诉讼的历史考察与现代启示[J].法学杂志, 2012 (1) .

[3]肖建华, 陈迎宾, 宋芳.论我国证券欺诈代表人诉讼制度的完善[J].天津法学, 2012 (3) .

公司代表 篇8

一、开发易砚实施名牌战略

九十年代中期, 张淑芬就开始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更新换代, 全面实施名牌战略, 打造易水品牌。她苦练内功, 亲力亲为, 参与易水砚的开发研制和设计制作, 作品在国家级、省级评比中荣获近百项, 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其易水砚精品《归砚》《中华巨龙砚》《中华第一砚》《菊花牡丹图》《君子砚》《龙腾盛世群星璀璨》《家春秋》《乾坤朝阳》《双龙聚宝》分别被人民大会堂、中华世纪坛、园博园、军事博物馆、朱德纪念馆、清华大学、巴金文学院、法国总统希拉克、韩国总统李明博等国家机关、重点大学、外国政要等收藏, 作品以国礼多次赠送外国元首和国际友人。1985年, 易水砚荣获轻工部工艺美术设计“百花奖”一等奖, 1994年, 荣获“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 2001年, 易水砚被选为第六届世界华商大会特别指定礼品。2003年起易水砚连续四届荣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称号。2005年, 荣获“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2006年,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 易水砚雕刻技艺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 《金秋》砚在中国 (深圳) 第五届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2010年, 易水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壮大规模打造易砚龙头企业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 (其前身是河北省易县燕下都易水古砚厂) 继承和发展了易砚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 并推陈出新, 再创辉煌, 独家拥有“易水砚”名牌商标。经过全体员工二十余年的奋斗拼搏, “易水砚”已成为中国易砚文化产业的杰出代表和当家品牌, 深入人心、举世公认。易水砚先后荣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中国民族文化优秀品牌、连续三届河北省著名商标和优质名牌产品、保定金三宝等数十种奖项, 受到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内外社会名流、工商业巨子的赞赏和珍爱。易水砚成为用之如意, 赏之高雅, 陈之吉祥, 藏之升值, 镇宅镇殿的高档艺术珍品。

公司生产的石质茶海、天然石板画、工艺包装盒及风景石、观赏石, 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美的制作工艺和天然的纹饰造型蜚声海内外。

今天的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全国工商联女企业家商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河北省文化产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河北省十强文化企业、保定市女性创业就业基地。公司下设六个雕刻厂和一个工艺包装厂, 在全国数十个大中城市设有销售网络, 产品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公司规模不断壮大, 已发展成为名符其实的易砚龙头企业。

三、投资办校发展职业教育

2002年, 公司成立易水职校, 随后又成立了易水蓝翔职业技术学校。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质量求生存, 以信誉求发展”的办学理念, 将学校完全纳入市场机制, 设置了当时最为走俏、最为热门的雕刻、旅游、营销、微机、护理等多个专业。并建立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青岛、济南等大中城市就业网络。被科技部确定为“星火学校”, 被天津滨海新区确定为“定向培养基地”, 被河北省中小企业局确定为“企业教育培训基地”。先后使1000多名学生得到了贫困救助, 使6000多名学生和短期培训学员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安排就业, 并都有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 雕刻工人的雕刻技艺普遍提高, 许多雕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走入社会, 现已成为雕刻名师, 他们常以汇报成绩的方式向张董事长表示感谢。她说:“我办校不为感谢, 也不为赚钱, 就为让乡亲们的子女学一技之长, 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让他们自己学会创业致富。”

2013年3月, “两会”期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人民大会堂亲切接见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

2013年3月“两会”间, 张淑芬与副市长闫丽英、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小婷畅谈“中国梦”

今日易水蓝翔职业技术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河北省重点职校, 成为企业办校的一大文化亮点。

四、播撒爱心构建和谐社会

易水砚镌刻着她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也镌刻着她对事业追求的执着, 更镌刻着她对易县父老乡亲的一颗爱心。她热心倾情公益事业, 尤其关心孤寡老人、单亲母亲和贫困儿童教育福利事业, 热心参与孤残儿童、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大病儿童等困境儿童救助活动, 积极为“困境儿童关爱行动”筹资、捐资, 先后救助过多名失学儿童和孤寡老人;出资20多万元帮助13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和使5位孤寡老人过上幸福生活;捐资帮助200多名中小学生完成学业;联合本县5名人大代表捐资6万多元, 救治一名双目失明的儿童使其重见光明;先后为山花工程和中国法律援助中心捐赠物资98万多元;向易县敬老院连续三年捐赠爱心基金8万元;汶川地震时向灾区捐赠现金7万元;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价值100万元的物资;为希望小学捐赠100张床;连续三年为80岁以上的老人捐赠500条毛毯、500套床上用品;为拯救“狼牙山五勇士“雕像捐资2万元;连续三年捐助在狼牙山举办的全国群众登山健身活动, 共捐赠砚台780方, 价值近百万元。

2012年4月, 为“2012全国摩托车越野锦标赛”捐赠价值49.6万元的砚台 (300方) 。6月, 为江苏省邳州市王杰小学、小萝卜头学校、曹克永烈士小学、李超时小学捐赠砚台315方, 价值13.5万元。7月, 为消防救灾捐款4万元。8月, 为抗洪救灾捐款物价值共计10万元;为翰墨系灾区名家书画展捐款1万元;为家乡宏岳小学捐赠价值近千万的教学仪器设备、床、桌椅等;为易县第五小学捐款2万元;连续五年为本县贫困大学生捐款10万元;为慈善协会捐款5万元;参加新加坡书画展活动, 捐赠砚台107方, 价值22.9万元;为马泉艺术工艺室赞助1万元;10月, 先后为重庆“雨露工程”捐赠5万元;11月, 为重庆市扶贫开发协会捐赠价值25万元的砚台;12月, 为丰富乡亲们的业余生活, 为老年秧歌队购置乐器、60套服装等;先后为易县三名白血病患者捐款1.6万元。

2013年1月, 为省级贫困村下黄蒿80岁以上的老党员、五保户、贫困学子、孤儿等30余户困难家庭捐赠价值一万多元的毛毯、棉被、米面及现金等。4月, 芦山雅安地震后, 积极响应全国妇联、中国妇女报、中国经济女性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的号召, 为四川芦山学子捐赠1万元现金和价值38万多元的一百方砚台。5月, 为省委宣传部办好“易水砚杯”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 (河北赛区) , 先后为此次活动捐赠170方砚台, 价值51.8万元。6月, 为河北省委宣传部主办, 河北工人报社承办的“河北省首届网络文化节书画大赛暨河北省第三届职工网络书画大赛”提供了价值八万五千元的易水砚六十方。

她虽不是易县首富, 但播撒爱心, 广做善事, 深得群众敬佩和爱戴。

五、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经过近三十年的打拼, 易砚业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文化支柱产业, 在全国文房四宝行业评比中名列前茅, 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连续四届任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副会长单位。为继续实施品牌战略, 把易砚这一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现正规划占地1000亩, 建设总投资26亿元的中华砚文化博览城。项目建设完成后, 将成为我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成为中国文房四宝行业最大的产业聚集区。建成后的中华砚文化博物馆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文房四宝专业博物馆, 可将以易水砚为主的文化产业业态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从而闻名全国。该项目立足本地, 辐射全国, 可吸引一大批全国各地高素质、高智慧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企业家、书画名家、工艺美术家、专家学者等文化名人在易县创业, 从而带动当地整体经济和文化的长足发展。让易水砚这一民族文化奇葩光耀中华, 璀璨世界。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跃。”如今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她, 深感肩上担子沉重, 责任重大。她将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 凭着一位优秀民营企业家“兴企为民, 回报社会”的博大胸怀, 高扬生命的征帆, 乘风破浪, 谱写人生绚丽华章!

张淑芬到驻易部队宣讲“两会”精神

(1) 2012年全国双学双比活动领导为张淑芬颁发全国城乡妇女岗位建功先进个人证书

(2) 2013年3月, “两会”期间, 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淑芬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

(3) 2013年4月, 张淑芬当选中国经济女性年度公益人物并为芦山学子捐赠款物

(4) 人民大会堂前合影

(5) 2013为公司“培训年”, 张淑芬 (右二) 在新厂为员工培训

公司代表 篇9

近年来, 中原油田认真贯彻落实国资委和集团公司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落实科学发展观, 注重“以人为本”, 以发扬光大石油石化优良传统为基础, 不断融入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 逐步培育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文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油田按照企业文化理论, 有意识地开展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建设, 经过1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 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原石油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请介绍一下中原油田企业文化建设的历程。

孔凡群:第一阶段是会战初期的企业文化。中原油田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最后一个以会战形式建成的油田。1975年, 濮参1井喷出工业油流, 大庆、胜利、玉门、河南、江汉、长庆等油田的开发建设队伍陆续汇集中原, 开始了东濮石油会战。各路大军发扬石油战线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优良传统, 艰苦奋斗, 拼搏创业, 使中原油田得到快速开发, 在中原大地上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石油城。在中原石油人身上, 体现了石油战线传统的爱国、创业、拼搏、奉献精神。这个时期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还没有明确提出来, 但是已经体现在油田的各项工作中, 体现在广大职工的具体行动中。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企业文化。进入“八五”以后, 中原油田遇到了后备储量不足、产量逐年下滑等问题。面对重重困难, 中原石油人在勘探上坚持“立足东濮、突破外围、走出中原”, 进行了不懈地探索。在开发上精雕细刻, 深挖潜力, 降本增效, 努力扼制原油产量下滑和成本上升的势头。转变观念, 率先走出国门, 勇闯外部市场, 打出了中原劲旅的威名。伴随着全方位、大力度的企业改革, 中原油田开始自觉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构建, 提炼概括出了“为生存而超越”的企业精神, 设计了局旗、局徽, 创作了局歌。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建设为推动油田改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企业文化。石油石化系统重组改制后, 中国石化集团从经营理念、经营宗旨、经营战略、经营机制、经营准则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赋予了企业文化新的内涵, 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 中原油田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内部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员工的价值观念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 油田根据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 围绕油田如何持续有效发展等问题, 深入调查研究, 反复论证, 明确提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要求。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 油田开展了新阶段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经过三年多的企业文化知识宣传普及和企业文化理念的系统总结提炼, 中原油田在2006年正式确定了“中原石油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 油田企业文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企业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孔凡群:2005年油田启动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以来, 我们本着“着眼长远抓规划, 立足当前出成果”的方针, 制定建设规划, 加强组织领导, 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和培训。在中国石化企业文化的总体框架之下, 突出中原油田特色、贴近实际, 形成了中原石油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

首先, 总结提炼观念形态文化。面对油田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油田认真总结回顾企业文化建设历程, 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分析了油田的经营状态、管理情况、队伍状况, 认清自身的定位和方向。在此基础上, 油田以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指导, 确立了油田企业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标志性语言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企业精神、企业宗旨、经营理念、经营准则和发展战略等五项。

其次, 健全完善制度行为文化。观念形态文化的标志性语言确定后, 油田开始把观念形态文化渗透和融入到企业的制度层面, 遵循中国石化企业文化和中原石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 以塑造具有中原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目标, 逐步建立既符合国际规范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又符合油田实际的全新规范制度, 促进价值理念与管理制度的融合, 健全具有中原石油特色的制度体系。油田针对规章制度, 特别是岗位责任制、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制度进行全面梳理、修订和完善, 将价值理念融入管理制度中, 实现将规章制度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完善员工行为规范, 培养员工良好的道德风尚。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习型组织建设, 提升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第三, 建设发展物质形态文化。多年来, 油田不断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加大普及中原石油文化阵地建设, 充分展示了中原油田30多年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绩, 成为开展员工石油石化传统教育和企业文化教育的阵地, 对外展示油田形象的窗口;大力宣传中国石化及中原油田品牌, 利用品牌的市场开拓力和形象扩张力, 维护中国石化、塑造中原油田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大力实施“科技兴业”战略, 针对勘探开发领域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 形成技术优势;不断改善职工生活工作环境, 加快居民住房和小区建设, 努力把全油田的社区建成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文明社区等。目前, 中原石油文化网上展览馆正在进一步完善, 这是在新兴媒体条件下的又一企业文化宣传阵地。

《现代企业文化》:油田在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取得了哪些成效?

公司代表 篇10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下称“中国电子”, 英文名为CEC) 自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承担着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 旗下现有52家二级成员公司, 13家国内外控股上市公司。2 0 0 8年, 中国电子营业收入6 8 5亿元, 资产总额770亿元, 在国资委电子类央企中位居第一。

面对一个几万人的团队, 几百家企业的集团, 作为集团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熊群力身上的担子很重, 心理的压力很大。五十而知天命。1956年出生的熊群力, 1974年5月就参加了工作。历任江南电子通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2005年9月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我是搞技术出身的, 在研究所干过很长一段时间, 当过研究所所长。但研究所毕竟不是完全的企业, 到了中国电子, 我才完成了向企业经营者角色的转移。”值得欣慰的是,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 中国电子的经营业绩、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0年绘制一幅瑰丽画卷

时光匆匆, 弹指一挥间, 到2009年5月, 中国电子已经走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电子20年来走过的是一条不断开拓进取的创业之路。”熊群力说。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步伐, 中国电子的广大干部职工在几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坚持改革开放, 潜心谋求发展。经过20年持之以恒的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联合创新, 中国电子的产业领域不断拓展, 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技术研发能力逐年提升, 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已经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同时也成为服务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保障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力量。

谈起中国电子的发展成果, 熊群力如数家珍, 脸上洋溢出自豪的笑容。中国电子产生了国有的第一条集成电路8英寸生产线、第一台国产微型计算机、第一条国产录像机生产线、第一部品牌移动电话, 第一套64位操作系统软件、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等离子电视……可以说, 中国电子见证了我国民族电子信息产业艰辛而辉煌的发展历程。

20年来, 中国电子形成了从集成电路、各类元器件到计算机及有关电子整机较完备的产品系列, 一些技术和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电子的创新能力跻身国有企业前十名之列;资产规模达734亿, 增长了24倍;营业收入685亿, 增长了97倍。这些不平凡的数字, 凝聚了中国电子的历史, 显示了中国电子人经过不懈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就, 但也不可否认, 中国电子与国际同行、市场需求乃至肩负使命等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缩小这个差距, 大踏步地走进国际市场, 是中国电子新的发展目标。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 我们永远不会满足现状。”熊群力说。集团公司新时期的发展战略规划, 已经明确提出了十年进入世界五百强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即经过十年 (2006—2015年) 左右的努力, 基本建立以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具备重点产品自主开发能力, 掌握一批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核心业务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把中国电子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 成为国有资本具有控制力、投资主体多元化、主业清晰、管理科学的跨国企业, 综合竞争实力进入世界500强行列。

围绕这一远景目标, 中国电子要加快实施核心技术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主营业务从产业链的中下游向中上游两个转变;重点建设技术创新、市场营销及客户服务、人才工程三个体系;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软件、高新电子、计算机及核心零部件、移动通信终端与服务、电子商贸与工程六大主营业务;经过两年打基础、三年调结构、五年上水平, 实现中国电子的整体跨越式发展。这个战略规划为中国电子的未来发展, 为将其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描绘了一幅催人奋进的美好的蓝图。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同心致远, 再创中国电子新的辉煌。”在中国电子成立20周年之际, 熊群力感慨万千, 做了一篇题为《同心致远, 再创辉煌》的演讲, 感谢和激励见证中国电子成长、发展的每一位员工。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电子的发展战略

实践证明, 没有思想的领先, 就没有发展的领先;没有观念的超越, 就实现不了跨越式发展。熊群力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电子虽然已经发展成为具备一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 但无论是与国家对中国电子寄予的厚望, 还是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目标, 都还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一定要站在认真履行中央企业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实事求是、创新发展, 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IT企业。”

2008年, 中国电子提出要在三年内进入国内行业前三名, 成为中央企业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之一;提出要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核心技术从中低端向中高端、主业从产业链的中下游向中上游”的两个转变。

中国电子于2007年接管飞利浦手机业务之后, 致力于将OEM/ODM业务转型为品牌制造商。但由于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机, 2008年上半年, 飞利浦新品推出放缓, 销量大减43%。2008年, 中国电子香港控股收入为22.67亿港元, 减少了28%。

“我们在2008年初定下了很高的发展目标, 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我们不得不根据形势重新修改目标, 今年的发展规划就比较理性。”熊群力说。今年, 中国电子按照科学发展观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及实施规划, 明确提出了实现跨越式发展、10年内进入世界500强的宏伟目标, 这已成为中国电子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追求。

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熊群力计划用10年时间, 也就是在2015年, 使中国电子进入世界500强的战略规划。他表示, 中国电子未来仍将加大产业整合力度, 逐步增加核心产业的比重, “目前整体业务改革已经初步完成, 此举将为日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中国电子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拓展思路;理清发展思路, 不断完善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模式, 推动科学发展, 引导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加快发展对于中国电子的重要性。熊群力清醒地认识到, 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将责任和责任主体有机地统一, 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进一步突出主业、加快结构调整、加大创新投入, 强化资源集中优化配置。中国电子在现有的条件下, 既要尊重历史, 又必须完成“国家队”的使命。一方面, 通过盘活现存资源, 以改制、剥离、“养起来”等多种方式, 客观地解决国企历史问题;另一方面, 以核心业务为产业平台, 集聚各方有效资源, 与资源合作者形成以我为主的战略共识。做强做大主业, 发挥央企的活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承担中央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这才是中国电子的主要责任、任务、目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认真实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个消息令熊群力感到十分兴奋, 他说, “我们高兴地看到, 电子信息产业也在十大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之列, 这表明中央对电子信息产业给予了高度关注。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列出的六大工程中无论是软件、集成电路、计算机还是平板显示等都跟我们的主营业务密切相关, 这对中国电子来说意味着良好的发展契机。”

不断创新占据竞争的制高点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熊群力说。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 信息社会正悄然来临。信息技术和产业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也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站在世界高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前沿, 唯有不断创新, 才能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中国电子作为中国最大的国有IT企业, 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激流勇进, 以全球化的眼光, 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 以体制、技术、观念、管理的创新, 以每一位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和奉献, 着力把中国电子打造成为一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和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影响者。为此, 中国电子以“知变图新, 诚达天下”的经营理念, 不断加强在集成电路设计制造、软件与系统集成、计算机及关键零部件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力求在服务社会信息化的同时, 使自己成为核心技术先导型、重点产业主导型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进而跻身国际知名企业之列。

创新是科技的灵魂, 创新是电子业的本性。中国电子以“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的文化理念, 在创新领域加大力度, 依靠创新不断发展壮大。他们重点进行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进行体制创新。努力建设现代法人治理结构, 建设合作协调机制、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激励机制, 不断促进资源优化、结构调整;二是进行管理创新。加快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加强控制力和执行力, 重业绩、讲回报、强激励、硬约束的工作机制开始形成, 管理日益到位, 风险逐步受控, 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技术研发出身的熊群力深深知道, 科技创新是战略能力的重要支撑,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也是集团公司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没有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持, 中国电子永远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

“因为中国电子是一个面向市场的企业, 产品和服务的营销是企业必须具备生存能力的要求。要瞄准政府市场、行业应用市场、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市场、国防能力建设市场、城市信息化市场及所有关系国计民生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应用领域。以客户的要求和满意为目标, 举集团之力, 构建统一、协调、高效的营销体系。舍此, 中国电子成不了真正的企业, 甚至连生存的可能性都没有。”熊群力说。

为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 做实企业研发机构, 熊群力开始构建集团总部的创新体制。即集团总部要成为科技创新的引导力量, 通过战略管控, 把握集团公司重大科技创新活动和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安排, 以及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做好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各项工作, 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在产业结构中, 中国电子一直在往上游走。熊群力介绍:“原来我们做的比较多的是来料加工, 普通制造。现在我们进入高端技术研发层面。举例来说, 旗下长城开发公司, 过去仅仅加工磁头, 但现在则研发磁头内含的核心技术。这样一来, 长城开发公司就进入了产业链的中高端, 生产的产品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 利润自然就比过去丰厚得多。”

中国电子着重积聚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 包括国际合作的资源、国家重大工程的资源、以及政府其他资源, 增强集团总部对所投资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力。

首先, 由集团公司整体牵头, 围绕几大板块建立相应的研究院——如建立以设计为主体的集成电路研究院、以基础软件和行业应用软件为主体的软件研究院等。

与此同时, 中国电子还积极开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今年2月, 中国电子和深圳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我对深圳市的同志说, 我们要在深圳建立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面向国际化资源、以计算机和计算机应用为主体的研究院。”熊群力回忆道。

中国电子还不遗余力地支持下属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对中软公司, 我们以定向增发的方式给它4亿资本金。因为它是上市公司, 不能直接划拨, 只有用市场的方式注资, 但用途很明确, 就是支持其用于研发。”

“作为央企, 我们不仅仅是市场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而是国家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或者二者兼顾。”熊群力强调。

中国电子广泛开展对外技术合作, 强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 提升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重点项目, 与国内外大公司、有实力的研发机构建立战略联盟, 开展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和适用技术, 择机收购兼并研发机构;围绕平板显示、磁记录等重点产品, 打造研发平台, 争取获得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 建立国家级平板显示工程中心和磁记录工程中心;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应用、管理与保护, 有重点、有步骤地构筑知识产权优势, 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实集团公司的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 发挥其作为企业创新母体的功能;整合、凝聚企业创新力量, 构建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机制, 推进专业领域研究分院的完善、巩固和发展;加大力度推进国家各类科技专项的申报工作, 落实各专业领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 提出2008年重点科技创新项目, 着力打造核心业务领域新的增长点, 申请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专项等有了实质性进展。

据国资委发布的统计数据, 2007年, 中国电子累计拥有有效专利数量和当年专利授权数量双双跻入国有企业前十名之列, 表明中国电子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为下一步实现三年重点突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8年, 由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的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会议上, 中国电子荣获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优秀的企业文化打造国际一流的IT企业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论述, 肯定了文化建设与发展在构建中国核心价值体系与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性, 表明我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

当今世界, 文化、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相互作用。文化的力量可以坚固民族的根基, 文化的自觉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 文化的内涵可以洗礼民族的灵魂。最为重要的, 就是文化可以为一个民族带来持久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只有具有文化传统, 而且这种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企业, 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人, 才能成为真正百年不衰的企业, 没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没法生存。”熊群力说, 中国电子一直推进与中央企业定位相符合, 打造具有行业特点, 传承着优秀历史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央企业被人誉为“共和国的长子”。共和国的长子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站在这一战略高度上, 熊群力陷入了沉思。前不久, 胡锦涛总书记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二十字的精辟赞誉:“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

“我多次在思考, 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世界里, 是否也能把这二十个字融入其中?文化的作用在于化人。一旦我们形成了先进的文化体系, 在这样的企业文化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电子‘和‘中国电子人’, 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出来?”

2008年, 一位中央领导在谈到中央企业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中央企业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为中国今后的子孙留下公益性的财产。”意指央企现在在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贡献, 而作为国有资产都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公益性财产。那么中国电子作为央企,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 报效国家、报效人民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职工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做出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我们要饮水思源, 要意识到我们取得这些成绩的前提都是国家给我们提供了资源, 而个人能力是有限的。我们现在肩负着光荣的使命, 但以现在的状况来看离战略目标要求还差距甚远, 我们仍需努力。”

企业文化不是文字游戏, 也不是空喊口号, 中国电子各级企业党组织积极探索如何将所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与集团公司倡导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有机结合, 使自身真正成为集团公司整体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企业文化是企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灵魂。它通过企业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发展愿景等, 回答什么才是企业的“存在目的”等最重要问题。中国电子作为中国IT业界的领跑者, 要以建立集团公司统一的价值观体系为核心, 就要着力加强集团公司整体的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建设。为此, 中国电子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 进一步细化和落实中国电子文化建设的总体战略, 构建了“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为主题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诚信、责任、业绩、创新”的核心价值观;“知新图变、诚达天下”的经营理念;“科学规范、协调高效”的管理理念;“尽责是才、重能酬绩”的人才理念等。其中, “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 鲜明地指出了中国电子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与光荣责任, 表达了中国电子追求卓越的信心与实现发展愿景的决心, 回答了中国电子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方向与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

“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企业文化理念, 既尊重多元又凝聚共识、既简洁鲜明又内涵丰富, 体现了中国电子现任领导班子对企业发展机遇与发展前景的高度洞察与把握能力, 是中国电子作为国家IT先导企业“做好事、做成事、做大事”的自觉意识与共同思想基础, 是中国电子在继往开来中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和未来的宣言, 明确了前进的旗帜、方向和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 使自己成为核心技术先导型、重点产业主导型的国际化大型企业集团, 跻身于国际知名企业之列是“创新中国电子”的思想动力;以不断的努力与创造, 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最有价值的服务是“奉献信息未来”的方向指南;站在世界高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前沿, 唯有不断创新, 才能占据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是“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基础。

“我认为能凝聚人心、凝聚队伍、凝聚资源的文化, 就是好文化。大力宣传、贯彻集团公司企业文化, 使员工深刻理解集团公司‘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理念的内涵, 树立‘同心致远, 和谐共创’的企业价值观。使下属公司之间、产业之间、集团与下属公司之间形成上下同欲、整体协调、人人有责、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到时, 实现建立国际一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目标就指日可待了。”熊群力说。

延伸阅读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独资特大型集团公司, 是中国最大的国有IT企业。1989年, 按照国家政府职能改革的要求, 经国务院批准成立。

中国电子主营业务包括:电子信息技术及产品的研发、制造、贸易、服务;围绕上述业务而开展的投融资、资产经营管理等业务。业务主要分布在六大领域:集成电路与关键元器件、软件、高新电子、计算机及核心零部件、移动通信终端与服务、电子商贸与工程。集团现有52家二级成员公司, 拥有13家国内外控股上市公司。中国电子始终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2008年, 集团公司荣获了科技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首批联合命名的“创新型企业”称号。中国电子在国际化战略的指导下, 与多家国际知名跨国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业务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 中国电子改革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主营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生产经营业绩和资产规模屡创历史新高, 2008年, 中国电子销售收入685亿元人民币, 总资产734亿元人民币。

“创新中国电子, 奉献信息未来”是中国电子不懈的追求。中国电子肩负将先进适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服务社会, 提供员工实现职业梦想的平台的历史使命, 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影响者, 成为国内电子信息产业的“国家队”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中国电子企业文化主题

创新中国电子奉献信息未来

创新中国电子代表着中国电子勇于承担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积极履行中央特大型企业的光荣责任;寓意着中国电子人在激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激流勇进, 以全球化的眼光, 以敢为天下先的状态, 以体制、技术、观念、管理的创新, 以每一位员工的敬业和奉献, 不断推动中国电子品牌的提升, 着力把中国电子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奉献信息未来意味着中国电子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力量之一, 将始终致力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 不断为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信息需求提供先进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传递出中国电子未来将不断地为电子休息产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信心, 以及努力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提供者, 全球电子休息产业的重要影响者”的坚定决心。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 建立起具有时代气息和中国电子特色的企业文化, 为集团公司做强、做大、做久, 为打造国际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优秀文化支持。

企业使命

致力于将先进适用的电子信息技术和产品服务社会;提供员工实现职业梦想的平台。

企业愿景

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和产品及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影响者;成为值得信赖、受人尊重的高科技国际化公司。

价值观

诚信业绩创新责任

管理理念

科学规范协同高效

人才理念

尽责是才重能酬绩

廉洁理念

奉法立信兴廉树人

经营理念

上一篇:配电网监控下一篇:英语课堂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