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通用12篇)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篇1
让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 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要学好数学, 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动手、亲身参与。那么,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 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
一、联系实际, 体验数学知识的收集与处理
(一) 让学生体验生活实际, 逐渐积累数学信息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和算理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 因此要允许我们的学生试着去体验各种角色, 例如“观察员”“统计员”等角色, 让他们收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信息, 养成自觉收集的好习惯, 并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自己去菜场买菜了解菜的价格, 到繁华的路段统计车流量……
(二) 让学生体验交流活动, 学会处理数学信息
待学生学会了收集信息, 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信息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体验交流活动, 让学生做“信息的管理员”, 并能根据实际情况, 准确地提取“信息总库”中的信息, 将其与书本知识进行结合, 用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回归生活,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 在实际生活中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 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以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例如, 在教学了“元、角、分”之后, 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 让他们既体验了购物的快乐, 又对“元、角、分”的概念有了切身的体验。
(二) 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内容, 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 饶有趣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用熊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引入;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 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大楼的平面图……实际上, 如果我们把课堂上的题目改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 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他们的理解的速度会更快, 注意力会更集中。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 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一) 给学生提供玩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 喜欢在玩中学。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 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例如, 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 我让两个学生相对站在教室的前面, 让他们相对而行, 我一声令下“出发”, 两个学生开心地相向而行。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刚才行走的示意图, 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叫“相遇”。之后我再请两个学生一个在前面慢慢走, 一个在后面快速走, 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 后面的小朋友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小朋友。我又根据刚才的情况, 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 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就叫做“追及”……这样通过玩, 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提供“练”的机会,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为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提前预习来熟悉书本知识, 但掌握得不牢固, 容易忘记。例如, 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出示题目“小红每天走2里路上学, 两天走多少里路?”并要求学生写出算式。接下来可以接着问“4天要走多少里路?10天, 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开心, 可没过多久, 就觉得累了。这时, 可以向学生介绍用乘法来表示, 这样学生便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四、引探学生探究, 体验数学学习的创新
(一)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究, 让学生散发思维的火花
不同的学生, 他们的生活的体验不一样, 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尽相同, 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因此,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索体验各种不同的想法、解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 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应如何计算表面积。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 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圆柱进行操作, 并把结果写下来。结果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还有的将它展开成了两个圆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再通过补割的方法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 都可以计算出表面积。
(二) 激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寻找出最佳方案
在数学学习中, 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偷懒”和“便宜”, 引导学生从省力、合算的角度, 找到最新、最佳的答案。如我们在练习中碰到购票问题, 有两种购票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位40元, 儿童每位20元;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 每位30元。然后, 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 通过比较, 从中体验购票的最佳策略:儿童最好买儿童票, 但是有3位或3位以上成人时, 最好买团体票 (3个成人和2个儿童) 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10元钱;4个成人和1个小孩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 可以便宜20元钱。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了:只有4个成人时, 宁可多买1张票, 也要买团体票, 因为即使浪费了这一张票, 也还便宜了10元钱。通过这节课, 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有用性, 获得了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程先国.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J].师范教育, 2013 (1) .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大出版社, 2012.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篇2
2、体现探究性学习,改变数学学习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处理信息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变盲目的学为边学边用。
3、体现尊重学生个性,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要求。学生的个性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兴趣爱好、独立思考的能力、理解信息的层次、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各方面反映出来的通过本次活动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提供比较广阔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问题,自己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达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4、体现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改变封闭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还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之间的关系,教学是在这种网络关系中进行的。在这种关系中以各种信息为媒介的沟通,通过思考、发表见解和知识交流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因此,在这种形式里,学生不是唯一的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也不是唯一的传递知识信息。他们都借助于相互合作、相互沟通,满足情感与交往的需要。合作学习把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向开放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获得整体的、协调的、主动的发展。
5、体现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是指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观念去认识周围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或解决问题,使数学成为学生与生活关系中的一种思维模式。数学从生活中走来,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同时也使他们变的越来越聪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日常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应用,在应用中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客观世界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意义,树立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打下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他是小学数学教学不可削弱、只可加强的目标之一。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这一教学理念,对这节课作了以下几点定位:
(1)通过超市购物中的实际计算,帮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购物设计、实际购物,使学生能根据需要,设计购物方案,合理消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超市购物,把学生带到了虚拟的现实生活中去,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观察、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我对走进生活学数学的一种尝试。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他们学的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的范围里参与了,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水平,但在基础知识上又达到共同的要求。超市购物从设计到实施,使我体会到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没、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体验,让学生享受学数学的快乐 篇3
关键词:数学学习 联系实际 处理信息 体验 享受快乐
让学生参与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获取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学生要学好数学,获得体验的最好方法就是自己动手、亲身参与。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体验教学,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呢?
一、联系实际,体验数学知识的收集与处理
(一)让学生体验生活实际,逐渐积累数学信息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和算理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因此要允许我们的学生试着去体验各种角色,例如“观察员”“统计员”等角色,让他们收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信息,养成自觉收集的好习惯,并建立自己的“信息库”。如自己去菜场买菜了解菜的价格,到繁华的路段统计车流量……
(二)让学生体验交流活动,学会处理数学信息
待学生学会了收集信息,教师还要培养他们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信息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体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做“信息的管理员”,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提取“信息总库”中的信息,将其与书本知识进行结合,用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
二、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一)在实际生活中联系学过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應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运用课堂上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逐步养成以数学的思维观察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教学了“元、角、分”之后,可以让家长带孩子到超市买自己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让他们既体验了购物的快乐,又对“元、角、分”的概念有了切身的体验。
(二)通过创设情境化的教学内容,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用熊妈妈分蛋糕的故事引入;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在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大楼的平面图……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课堂上的题目改成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问题,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理解的速度会更快,注意力会更集中。
三、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数学知识的生成
(一)给学生提供玩的机会,让他们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喜欢在玩中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例题转化成“玩耍”活动,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的时候,我让两个学生相对站在教室的前面,让他们相对而行,我一声令下“出发”,两个学生开心地相向而行。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了他们刚才行走的示意图,并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就叫“相遇”。之后我再请两个学生一个在前面慢慢走,一个在后面快速走,做一次追及表演。命令一下,后面的小朋友很快就追上了前面的小朋友。我又根据刚才的情况,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个过程就叫做“追及”……这样通过玩,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到了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提供“练”的机会,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因为数学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实践。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提前预习来熟悉书本知识,但掌握得不牢固,容易忘记。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出示题目“小红每天走2里路上学,两天走多少里路?”并要求学生写出算式。接下来可以接着问“4天要走多少里路?10天,50天呢?……”学生开始写得很开心,可没过多久,就觉得累了。这时,可以向学生介绍用乘法来表示,这样学生便很快接受了新知识。
四、引探学生探究,体验数学学习的创新
(一)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究,让学生散发思维的火花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的体验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所以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探索体验各种不同的想法、解法。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应如何计算表面积。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思考,这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身边的圆柱进行操作,并把结果写下来。结果出现了多种验证方法: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有展开成为两个圆形和一个长方形的;还有的将它展开成了两个圆形和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再通过补割的方法来计算。不管哪种方法,都可以计算出表面积。
(二)激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寻找出最佳方案
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数学中的“偷懒”和“便宜”,引导学生从省力、合算的角度,找到最新、最佳的答案。如我们在练习中碰到购票问题,有两种购票方案:方案一——成人每位40元,儿童每位20元;方案二——团体5人以上,每位30元。然后,让学生说出这两种方案的优缺点,通过比较,从中体验购票的最佳策略:儿童最好买儿童票,但是有3位或3位以上成人时,最好买团体票(3个成人和2个儿童)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可以便宜10元钱;4个成人和1个小孩组成一个5人的团体,可以便宜20元钱。甚至还有学生想到了:只有4个成人时,宁可多买1张票,也要买团体票,因为即使浪费了这一张票,也还便宜了10元钱。通过这节课,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有用性,获得了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程先国.语文教学:关注学生终身发展[J].师范教育,2013(1).
[2]陈旭远.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M].东北师大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篇4
一、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设“疑”境, 激发兴趣
教师钻研教材时应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 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例如, 在教学米和厘米的进率时, 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1=100, 正确吗?学生肯定认为是错误的.此时, 老师就可以提问:“你们有办法能使这个等式成立吗?”这一问, 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但这样的设疑激趣, 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活动中.
(二) 造“议”境, 增强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中进入“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时, 教师就要制造“议”境, 让学生质疑、讨论、各抒己见, 从而相互启发.
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在学习这一内容前已学习了2, 5的倍数特征, 在原有学习经验的影响下, 结果引发了争论.有的说“3, 6, 9都是3的倍数, 个位是3, 6, 9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话音刚落, 马上有学生举出反例:“可13, 16, 19都不是3的倍数.”很自然地, 大家把视线转向了屏幕上的百数表, 竟然发现个位是0~9的数都有可能是3的倍数.探究陷入了困顿.突然, 一个男生兴奋地说:“21, 24, 27都是3的倍数, 但把这三个数的个位和十位数字颠倒位置变成12, 42, 72, 也是3的倍数.”“我也发现了, 可这有什么用呢?”一名学生立即发表自己的意见.“两位数是这样, 三位数也是这样吗?我看不一定.试试看吧.”大家异口同声地提议.于是, 学生自己写了一些三位数, 甚至有学生写出了四位数, 他们惊喜地发现3的倍数交换数字的位置后, 仍然是3的倍数学生在自由的争议中, 逐步接近了数学知识的本质.通过这样的形式, 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 体会到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 创“竞”境, 培养兴趣
竞争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主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呈现出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竞争的方法激活课堂, 使每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竞争.这种竞争意识不仅能消除课堂中的枯燥感,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例如, 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工具:一张方格纸、一个任意的平行四边形、剪刀、直尺.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材料, 进行小组合作, 想办法求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并比一比哪组用的时间少, 想的方法多.对第一个想出有突破性解决问题策略的学生, 给予表扬.此时, 教师将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 通过剪、拼、思考, 列举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是一次成功的亲身体验, 思考不再是学习的一部分, 而是生命的组成部分;思考不再是苦恼的事, 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 一份激动人心的快乐.
二、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应该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 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 让学生经历操作活动的过程, 通过动手实践学习数学
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是动手操作, 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与过程,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比如, 进行关于长方体的教学时, 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带的土豆进行实际的削切, 在操作中具体地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 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 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 学生自始至终兴趣十分浓厚.
(二)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不应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在学习“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这一内容时, 教师在出示例题的几个分数后, 让学生把这些分数化成有限小数, 并提出要求:“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有规律的, 请你动手试一试、算一算, 找出它们的规律来.”学生开始思考探索.“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是跟它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学生普遍认为:跟它的分母有关.紧接着再让学生去研究, 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有什么特征?学生可能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 此时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将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通过分组操作与尝试, 学生间进行了探究性交流, 从而揭示了这些分数的分母的特征, 使学生感到了探究成功的愉悦和快乐.在归纳规律的基础上, 教师再出示175和195, 并问学生:“同样是分母15, 为什么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而另一个却不行?”学生分析得出:看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除了看分母的质因数, 还需要注意“最简分数”这一前提.
(三) 让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 通过互动的过程学习数学
数学学习的过程必须让学生尽可能的经历合作与交流, 通过互动体验认识数学和数学思想,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态度, 产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在教学四年级《数学》“统计”时, 教师从课一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受到统计活动中合作的必要性.在学生提出想要了解的情况后, 教师不动声色地激将道:“这么多的问题, 看来我们在一堂课中是无法完成了!”引导学生想到:可以分工合作, 大家一起做, 做完了再说给别人听, 这样就很快了在分析统计项目的时候, 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发表意见, 使统计项目设计更加科学、完善.在学生准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后, 教师及时提出活动步骤, 既保证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又使学生较好地明确自己的任务, 教师还注意正确引导、及时调控,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而参与、体验、主动获得知识的是学生自己, 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篇5
一、激励情感,目标引学。
心理学告诉我们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教师对学生“暗含期待”,学生在感情上就会受到鼓舞,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赖”,增强自尊、自信、有效地激发学生情绪和学习动机。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激励学生情感,一方面增加“感情投资”,理解、尊重、亲近、关心学生,寓教于情,用真诚和热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乐听爱学,“亲其师而信其道”。如在课余时间我找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热情的帮助他们,并在作业本上写些表扬的字词,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心灵深处存在着使节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不断为他们树立学习目标,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使他们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的不断满足中增强学习信心,激励学习兴趣,享受获得的欢乐。
二、更新教法,实行导学。
学习最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民主、平等、活泼、愉快是创造之芽萌发的温床,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摇篮。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用良好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而且要用民主、平等、多样而富有鼓励性的教法对学生“诱、启、导”,促使学生效法、悟道、解惑。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如我们班还有一部分不会解一元二次方程,我要求他们从最基本较简单的知识学起(如十字相乘法),不懂就问。我耐心的指导每一位学生,帮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渐渐地他们也就喜欢上数学了。
三、开展活动,评比促学。
学生对开展活动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抢答比赛、知识竞赛、脑筋急转弯、数学家的故事、优秀墙报等等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人人准备,个个参加,寓教于评,以比促学,造成你追我赶,比学赶超局势,促使学生“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在课堂上我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讨论,把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进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上“等比数列”这一节中我给出了一个探究:一张厚度为0.1mm的报纸对折50次,有没有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远呢?学生看了问题后非常感兴趣,就纷纷讨论了。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四、参与实践,应用练学。
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作调查,长见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激活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在我们所学数学中,有很多适合到生活中去感知,去应用的内容,如:克、千克、吨、米、千米的认识,利息的计算,比和比例,几何物体,百分数、分数应用题等等都可以走出课堂,实地考察和应用。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计算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科学、为人们服务的优秀品质。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篇6
【关键词】学习兴趣;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的主人
数学是研究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然而,部分学生却认为数学枯燥、难懂、怕学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快快乐乐学数学呢?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 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我反对那种填鸭式的教育,把知识一股脑儿的输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大量抽象的原理公式,完全没有正直理解,这样使学生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只能成为死板的知识接收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唯有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才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如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导入新课是说:“亲爱的同学们(这样的称呼显得亲切友好),我们大家一起先做一个游戏。现在,你们每人心里想好一个数,然后减去3得出的差乘以4得出的积加上12再减去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的2倍。好了,只要你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就能猜出你原来想好的那个数。”游戏开始了,同学们纷纷举手。一个同学说:“我的最后结果是10。”老师告诉他:“那么你原来的数是5,对吗?”“对”学生高兴地回答。“老师,您是怎么知道的?快告诉我们吧!”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向我提出要求。我不慌不忙的说:“想知道吧,谜底在这一章要学习的知识——一元一次方程中,学好了这一章,猜谜的方法也就全会了。”
1.2 将枯燥的 、乏味的数学知识编制成顺口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图形性质有些枯燥,将它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记住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同号相加一边倒;异号相加“大”减“小”(这里的“大”“小”是指绝对值的大小)符号跟着大的跑;绝对值相等“0”正好;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大大取大,小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处找。老师只要细心研究,用幽默风趣编制顺口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2 数学教学要贴近生活生产实际
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息息相关。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传授的内容仅限于课本知识,学生的活动也仅限于教室,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如教学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时,传统教学,学生只能作在教室里去猜想,根本无法建立起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概念,因而造成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混淆不清,在上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给他们测量的工具,让学生想量什么就量什么,记下自己测量的数据,完成测量后,全班学生互相交流。这样,在实际活动中,学生建立了有关概念,对长度、面积单位有了深刻、清晰的印象。
3 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
传统教法一般是教师的串讲串问,一问到底,是单一、费时,低效的教学模式。这样只注重了教师的讲,学生只能被动地去接受,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要彻底改变这种教学方法,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学习,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去学习。
4 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
4.1 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某门学科成绩一般,兴趣不太大,但是会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取得了好成绩,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了成功的体验,常常会像换了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学习。不仅后进生要当众表扬,就是中等生和好学生也需要教师在同学面前予以肯定,这种欲望甚至比后进生来得更加强烈。在课堂上,我经常根据问题的难易不同抽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答对了全班同学给予热烈的掌声,答错了,说:“真的不错呀,他在积极的思考这种问题,就差那么一点就答对了!“
4.2 运用“期望心理”,给学生以被赏识的希望
教师对学生抱以期望,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期望的那样取得进步。我给初一新同学上第一节课时真诚地说:“同学们在小学学习了六年的数学,经过很多次数学的考试和小学毕业考试,今天坐在了这里。从今天开始,我将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数学三年,在这三年里,我希望同学们,尽心尽力的学习,三年后取得自己希望的成绩,做一个完美的人。
期望往往能使教师心中有学生,学生心中有教师。真诚的期望会变成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使教师珍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找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即使有时会有学生对教师的误解和委屈,仍应以宽厚的期望化解;学生会觉得这是个他们充满信心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做个最好的自己,一下子就拉近了他们和老师的距离。而这种充满师生情的关系会因为和谐交融而形成一股强大合力,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激起学习的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 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研通讯》2002年第12期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篇7
1.进行摸底测试
(1) 给学生们准备好事先做好的问卷, 包括基础性知识和开放性知识, 让他们在课堂上自由填写。然后对其结果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总结, 摸清现在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2) 学生们在学习上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所以我按照摸底调查的结果, 把学生们分为“苹果”“银苹果”“金苹果”三个层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尽可能多地跟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 让分组更符合实际情况。“苹果分配”是想让每个阶段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一定的进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 根据孩子的表现, 灵活地调整分层, 让每个孩子都能更上一层楼。
(3) 布置作业方面也会根据“苹果分层”的原则来进行, 让学生的作业分为必须做、选做和自己做三个级别。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学生对于作业做不完、作业太难的问题。分层布置作业, 更利于学生们对知识的消化。
2.扬长避短, 分层组队
让学生们有学习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为了让每个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我采用了奖励机制, 让学生们带着目标学习。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一个“苹果”“银苹果”“金苹果”的标准:
(1) 日常学习中:“苹果”:理解基本知识;“银苹果”: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金苹果”:将基础知识转化成自主实践, 并会拓展写数学日记、办数学手抄报等。
(2) 课堂表现:“苹果”:一节课能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银苹果”:一节课能积极发言;“金苹果”:一节课能积极发言, 做“苹果队”领头人。
(3) 知识水平测试:“苹果”:60分以上;“银苹果”:70~80分;“金苹果”:90~100分。根据每次测试的结果将孩子评定为“苹果”“银苹果”“金苹果”。
(4) 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银苹果”:对“苹果”出现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答;“金苹果”:帮助“银苹果”加入“金苹果”。
“苹果计划”就是由“金苹果”带领“银苹果”“苹果”, 在学习中一起进步, 一起努力, 最后大家都能提高自身学习水平的一个计划。在此基础上, 为了使苹果分层更好地实践, 我对学生做了四人小组的分配:一名“金苹果”, 一名“苹果”, 加两名“银苹果”。先确定“苹果”组长, 再优先让“苹果”申请喜欢加入哪一小组, 以学生们自主选择为主, 使每只“苹果”找到合适的小组。最后我再统筹兼顾地稍做调整, 这样学生们学习也快乐, 效率也提高了。
3.总结问题, 各个击破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消化得快一些, 有的消化得慢一些。在这里, 教师的任务就是实时地总结各层次孩子的主要问题, 然后各个击破。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有提升。
当然, 实行分层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整个班级的学习能力, 所以要求必须按照学生的能力来划分要求。对“苹果”层学生的要求是要认真审题, 多联系生活实际, 写清解题思路, 分步解答, 或先分步, 再综合解答;对“银苹果”层学生, 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题意, 尽量用综合算式解答, 并鼓励他们多做一些拓展性题目, 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金苹果”层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用综合算式解答常规练习题, 解答开放性题目时, 提倡解法创新, 要做到举一反三。
4.实时反馈, 统计结果
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 要进行实时的统计和反馈。要让他们知道, 他们每一次的进步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多给予鼓励和帮助, 是学生进步的动力。
在统计结果的时候, 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不单单看成绩, 还要看学生是否对知识有所理解, 是否能消化每堂课的内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利于小孩子的身心发展的。教学成绩固然重要, 培养孩子学习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兴趣培养起来了, 成绩的提高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6~12岁的学生正是培养性格的时候, 我们常说, 性格决定学生的命运。数学一直都是学生比较抵触的学科, 但我发现自从开始实行分层教学, 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高, 学习氛围也越来越好。经常有“银苹果”学生跑来找我, 说老师我是不是下星期就可以变成“金苹果”了?学生们在有目标的学习中, 当然就进步得快。很多学生的家长也跟我反映, 孩子回到家后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了, 这让我感到很欣慰。分层旨在提高, 既然能让学生们进步, 那么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
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 篇8
一、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 如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为了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特征, 可把讲台当成舞台, 让学生当演员分别表演相对 (相向) 、背向而行, 同时、不同时出发的相遇问题的情境, 这些表演生动形象, 激发了学习兴趣, 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再如, 在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 我设计了模拟买卖双方收付钱款的表演, 顾客看中198元的衣服, 拿出两张100元的整钞给营业员, 营业员找两元钱给顾客。问:营业员怎样收钱的?对顾客来说怎样付的?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理解了“多加要减, 多减要加”这一难以理解的算理。既掌握了知识, 又体会到所学知识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在情境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让学生回归生活空间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引导学生走出教室, 在生活空间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 我利用体育课组织学生赛跑, 路程是1千米 (先不告诉学生具体路程, 学校操场跑道为200米, 要求学生跑5圈) , 然后在数学课上让学生谈谈这次赛跑的感受, 再算出跑了多少米, 这样“1千米”的实际长度已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这一路程是他们自己跑出来的, 这种深刻的感性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1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理解。在教学体积单位时, 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 先让学生伸出食指, 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 每组发3根米尺, 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 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 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 他们既高兴, 又惊讶。原来, 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 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 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 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再如, 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这节课时, 我把学生带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 首先在操场上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 问面积是多少?然后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周围看一看, 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的土地是1公顷, 紧接着量出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土地, 问它的面积是多少? (100×100=10000平方米) 教师指出:1公顷=10000平方米。这样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 使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数学就在身边, 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 我要学数学”的愿望。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感受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 感受数学的力量, 了解数学的价值, 增强实践能力。如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 让学生回家测量客厅的长和宽, 算出所需地砖的块数, 再根据砖的价格, 预算出一共要多少钱?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后, 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观察它用在哪儿, 在学习它的“易变性”后, 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缩放尺、推拉门, 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习了“折扣”后, 让学生思考:师生28人到某一景点春游, 门票20元一张, 购30张以上享受打八折的优惠, 让学生计算怎样购票最省钱?学生经过思索得出一种最省钱的方法:先买30张团体票, 再把多买的2张卖掉, 这样只要440元 (20×30×80%-20×2) , 这种方法构想奇特, 算理充分, 体现了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习了“步测、目测”后, 让学生到操场测量长、宽, 求出面积;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 让学生回家修理摇晃的桌椅;学习了“比例尺”后, 让学生拿出地图册, 算出本地到北京的实际距离等。通过这样的实践练习, 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 了解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提高了实践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篇9
一、培养学生“乐学”
只有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氛围,发扬教学民主,学生才能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会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爱因斯坦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堂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亲切。
教师发自内心的亲切,会让学生受为一种奖赏和鼓励,从而感到温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 民主。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即使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与教师一起合作的过程,课堂上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使学生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3. 平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学好的。事实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平时的备课时,教师要从中等程度学生的知识点出发,兼顾优等生和薄弱生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受益面,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4.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一个灵活多变、艺术性较强的活动过程。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教好,又要让学生学好。教师熟透了教材,不一定就能教得好,在讲课时,还需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从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这种注意要凝集在兴趣之中。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我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我拿出三根木棒进行演示,当学生看到居然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时,感到很惊奇。这时我再演示把最长的木棒适当截去一段后,与另两根组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我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木棒去寻找三角形三边长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的教法既能促使学生探索,又能将思维引向深入,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学生会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教学生做到下面四点。
1. 教学生“读一读”。
教师培养学生每天预习的习惯,能增强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强调的是,阅读数学书并不是被动地阅读课本,如果采用被动式阅读,学生直接获得课本上的结论,所谓读懂了“A→B“这一步,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个“A”可以推得“B”的定理或法则,培养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而主动式阅读,则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不断地在课文的适当地方停顿,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测、猜想,得出与下文相符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因此阅读数学课文要尽量采用主动式阅读。课前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教师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1.圆周角是如何定义的?与圆心角的定义对比两者有何不同?2.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3.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预习,让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
2. 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去讲一讲;在课堂中,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桌上来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或解题思路或解题技巧讲给全班同学听,而其他同学听完后若有不同的见解可作补充,发现有错就帮忙纠正,当然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已知x2-3x+1=0,求的值”这一题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做对的学生先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对自己的解法思路进行说明,有不同解法的同学再作补充。
在学生分析自己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我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呵护与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法。
3. 带动学生“做一做”。
教师应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这节课时,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画图,让全班学生依次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三角形:(1)满足一条边为4cm。(2)满足一个角为50°。(3)满足两边分别为4cm、6cm。(4)满足两个角分别为50°、70°。(5)满足一角为50°,一条边为4cm。(6)满足三个角分别为50°、70°、60°。(7)满足三边分别为4cm、6cm、8cm。每画完一个三角形就让学生剪下来与同伴进行比较,叠放,看能否重合。学生在不断画图,不断讨论与交流,在比较中发现只满足一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不全等,只满足两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满足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当满足三边对应相等时两三角形会全等。再比如《镶边与剪纸》这一课中,我也是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不断剪纸,让学生不断剪纸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对称美。
4. 引导学生“想一想”。
教师应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教师应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教师应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和应用能力。
如何让学生主动学数学 篇10
一、培养学生“乐学”
爱因斯坦说:“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课堂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和谐氛围,发扬教学民主,才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才能让学生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敏捷。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 亲切。
教师发自内心的亲切,会让学生觉得受到奖赏和鼓励,从而感到温暖,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2. 民主。
数学课堂教学中提倡答错了允许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即使答错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与老师一起合作的过程,课堂上自己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学生没有被老师斥责的忧虑,就能充分体会学习的乐趣。
3. 平等。
在课堂教学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学好的。事实表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教师应从中等程度学生的知识点出发,兼顾优等生和学困生的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受益面,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
二、要让学生学会,更要学生会学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下面四点。
1. 教学生“读一读”。
培养学生每天预习的习惯,将增强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要强调的是,阅读并不是被动地阅读课本,如果采用被动式阅读,学生直接获得课本上的结论,也能读懂了“A→B”这一步,其实只是找到了一个“A”可以推得“B”的定理或法则,培养的主要是理解能力。而主动式阅读,则是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不断在课文的适当地方停顿,由课文的上文作出预测、猜想, 得出与下文相符的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因此阅读数学课文要尽量采用主动式阅读。阅读开始前可以为学生先编好阅读提纲。如学习圆周角一节时,可布置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预习:(1)圆周角是如何定义的?与圆心角的定义对比两者有何不同?(2)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为什么要分三种情况进行?(3)圆周角定理有哪些推论,这些推论如何证明?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预习,学生逐步学会了预习的方法。
2. 让学生“讲一讲”。
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鼓励学生去讲一讲;在课堂中,许多问题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当一回小老师,把自己的想法或解题思路或解题技巧讲给全班同学听,而其他同学听完后若有不同的见解可作补充,发现有错就帮忙纠正,当然在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正确地表述。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解“已知, 求x2+1的值”这一题时,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做对的学生把自己的解题过程写在黑板上,并对自己的解法思路进行说明,有不同解法的同学再作补充。在学生分析自己解题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创造性思维进行呵护与鼓励,并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法。
3. 带动学生“做一做”。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上《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这节课时,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动手画图,让全班同学依次画出满足以下条件的三角形:(1)满足一条边为4cm; (2)满足一个角为50°;(3)满足两边分别为4cm、6cm; (4)满足两个角分别为50°、70°;(5)满足一个角为50°,一条边为4cm; (6)满足三个角分别为50°、70°、60°;(7)满足三条边分别为4cm、6cm、8cm。每画完一个三角形就让学生剪下所画三角形与同伴进行比较,叠放看能否重合,学生在不断画图、不断讨论与交流比较中发现只满足一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不全等,只满足两个条件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满足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也不全等,当满足三边对应相等时两三角形会全等。
4. 引导学生“想一想”。
培养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劣,反思各种方法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诱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学生对问题理解和应用能力。
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 篇11
关键词:快乐;高效;学数学
从我踏入教坛的那一天,就一直不断地探索教学方法,力求寻找一种让学生学起来轻松快乐又高效的方法。探索出来的教学方法有很多,从练习法到问题法,到现在提倡的自主法、合作法。在我看来,不管使用什么教学方法,都要使学生愿学、乐学,并从快乐学习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一、学生主体,快乐学习
既然我们的宗旨是要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就要摒弃以往那种以应试为目的的填鸭式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动手、去理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才会更积极、更有趣、更有效。如教学五年级《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时,我让每个学生回家自己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带到学校。上课时,我叫他们把模型放到桌上,自己观察它们有多少个面,有多少条棱,有多少个顶点,然后同桌进行讨论、交流,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样,学生对这些知识就有了详细了解,我也就没必要再重复?嗦了。虽然这堂课我讲得很少,但效果却比平时好多了,学生学起来也轻松快乐,以后再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面积时就容易多了。
二、关注全体,注重预习
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而预习最能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所以把预习课设为一个附加课在学校由学生自主完成,不占用学生课外时间,这有利于为学生减负,有利于学生轻松学习。
那么,预习中有哪些做法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呢?我觉得下面的两条需努力做到:1.讲课稿教师学生共同使用,让学生提前知道我们要学习哪些知识,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要解决什么问题,做到有备来学,同时结合教师的教学建议,学习的针对性更强了,也容易在自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学案要注意分层设置,我们既要关注学优生的自学,也要关注后进生的提高,所以分层设置的学案问题是针对更多的学生对象的,具有素质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注重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互动,既要有师生间的互动,也要有生生间的互动。当我们在预习环节中发现问题之后,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确定出要互动讨论的问题有哪些,哪个是只在小组内讨论的个别问题,哪些是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需要在班上重点讲析的问题,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出来。在小组活动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后,简单的在小组内解决,有难度的可以记录下来,在班上继续讨论。当进行生生互动时,教师也要参与其中,及时掌握讨论的进程和讨论中遇到的难题,以便在班内大范围中讲解中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师生互动中,让难点的解决有目标性;生生互动中,简单的问题得到解决,在强者为师,弱者为生的小组讨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体现了出来。
四、质疑探究,培养能力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课堂导入应该由学生提出问题,而后在探究中把问题解决。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的过程,能发现问题,再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究,这符合学习的规律。教师在主导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难的问题需由学生讨论后再在班上继续研究,直到学生掌握为止。课堂练习最好由学生自编习题,自行评价,因为自编习题本身就学习能力的体现,他们在编写过程中可能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这又成为了学习的契机。学生会编会做,这样掌握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才是由知识到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五、当堂训练,轻松高效
我们要确保当堂训练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部完成,同时应该坚持五条原则:一是要选择锻炼发散性思维的习题,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二要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习题,使学生练就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三是要分层设题,给好、中、差不同水平的学生以有质量有针对性的习题,让每个学生都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四是训练要适量,适量就是指在课堂上十到十五分钟内都能完成,便于当堂修正,不给学生留课下任务。五要注意形式与题型的多变,选择练习题目要分必做题、选做题、口头练、思考题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对收集到的习题进行筛选、改编,每个教师都要先做一遍,体会一下难度再布置下去。
让每位学生都能快乐高效地学好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内涵,也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快乐学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数学课程标准》
2.吉林大学出版社,《优秀教师提升课堂实效的101“个问题”》
3.张红霞,《新课程教学中如探索如何让学生快乐高效学数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朱云琴、林树华,《激发学习兴趣构筑有效课堂——浅谈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興趣》[J],《中国校外教育》
如何让学生快乐学数学 篇12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
在日常生活中, 做好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两个字。正如: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就鲜明地指出:“我发现J粒子的原因就是兴趣。”说明兴趣对于人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习兴趣是人才成长的“起点”。我们可以这样做:
1. 创设“表现情境”, 让学生在“玩耍”快乐中体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 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设“成功”情境, 让每位学生在顺境中体验快乐, 在逆境中探究。那么学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感情经历, 使学生拥有通过主动参与而获得的丰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 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成“玩耍”活动, 营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厌学情绪消失, 而且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 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 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2. 创设“活动情境”,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快乐。
小学生通常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系统化, 并在其间得到经验, 通过已有经验去感知新事物。正是通过已有“经验”, 学生才能经历知识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 从而获取知识, 得到新的经验。因此, 教学要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数学现实”出发, 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 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 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搜集材料, 获得体验, 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 加以总结与升华, 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 逐步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 创设“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体验快乐。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 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 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 使学生互相促进。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索的情境中体验, 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对知识的感知和更新的认识, 更是同学之间情感的交流, 思维火花的碰撞。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经常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我、认识自我、自我反省与自我提升, 而新教材所提供的很多现实有趣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都为学生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在教学中经常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和学习机会, 同时给予适时的指导与激励的评价, 让学生在情境中求知, 在求知中体验, 在体验中自然和谐地发展。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快乐学习
如果教师对教育事业有无限的热情, 对学生充满希望和真挚的爱, 对自己的数学学科有深厚的感情, 那么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 老师也会乐于上这位老师的课, 就会得到学生的尊重。
1.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快乐学数学的情感基础。
首先, 教师应该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才能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热爱学生。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 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 可以旁征博引, 从各方面启发诱导学生。如生动、幽默的语言, 渊博的知识, 良好的教育智慧, 就会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求知的信心。最后, 以身作则, 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震动和共鸣。一进入数学课堂, 教师与学生就会激起生命的活力, 遨游在充满无限智慧和欢乐的数学王国, 懂得用“快乐”来教学, 使学生产生乐于亲近老师、乐于接受数学教育的快乐情愫, 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 激励评价学生, 拓展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 我把学生当做平等的朋友来对待, 热情关心、循循善诱, 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 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 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 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 就更好了!”“你的问题连老师都没有想到, 你快给我们介绍介绍吧。”……这些话在我的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这些激励式的评语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 在潜意识中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 对学习的态度是乐意的、主动的。当学生遇到困难, 回答不出问题时, 我便说:“你肯定行, 再动动脑筋, 好好想一想!”对于经常犯错的个别学生, 我从不冷落和嫌弃, 不在办公室大声训斥, 而是私底下找他们交谈, 给他们以真诚的爱, 对他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一切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高度尊重, 高度信任, 学生在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中进行思考和学习, 感到学习是一件开心的事。
总之,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学, 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使他们享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达到乐于参与学习的目的。
摘要:新课改下, 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把握不准, 课堂练习少了, 学生知识结构衔接不好。如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快乐学习的前提。创设“表现情境”、“活动情境”、“交流情境”, 让学生在“玩耍”、实际操作、合作探索中体验快乐, 享受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达到乐于参与学习的目的。学生快乐学数学的情感基础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 需要教师激励学生学习兴趣, 拓展兴趣。
【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推荐阅读:
不要让今天从身边溜走中学生演讲稿01-11
让学生喜欢学数学11-27
让学生快乐学数学12-12
怎样让学生主动学数学05-16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数学07-27
“身边的榜样”--优秀学生事迹简介05-16
小学生征文身边的变化07-05
身边的雷锋小学生征文12-21
身边的敬老故事小学生作文01-04
中学生诚信在我们身边的作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