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共8篇)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1
在英语学习中, “目的”的表达在许多语境中会常常用到。由于“目的”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若掌握其表达的一般性规律, 做到活学活用, 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现将“目的”的表达方法归纳如下:
一、含表达“目的”的状语的常见句型
句型一:
do that
句型二:
1.如果主句主语与从句主语相同, 都是A, 一、二句型可以互换。如果主句和从句主语不相同, 即从句主语为B, 就不能用句型二。例如:
Mom puts the box in the shade so that the sun won’t burn the little plants.
本句就不能转换为:
2.当强调动词不定式所表示的目的时, 可用in order to或 so as to替代动词不定式, 使用二者时语义均比单独用动词不定式强。两者的区别是:in order to 表示目的语义更强, 强调动作与目的的必然关系, 书面语气重, 一般位于句首或句末;so as to 则一般位于句末, 语气稍弱, 多用于口语中。例如:
People had to walk many kilometers in order to fetch wood.
In order to get there in time, we started early.
He got up early so as to get to the school in time.
3.作目的状语的for短语、动词不定式和目的状语从句往往可以互换。例如:
He says that he will go back to England soon for a holiday.
=He says that he will go back to England soon to spend a holiday.
=He says he will go back to England soon so that he can spend a holiday.
4.动词不定式作目的状语, 其逻辑主语应是句子主语, 否则应用 for 引出其逻辑主语。例如:
School was closed early for us to get home ahead of the storm.
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the boy to carry.
二、运用表达“目的”的状语时应注意的问题
1.so that 引导的目的状语从句与结果状语从句的区别。
so that 用作复合连词, 既可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 又可以引导结果状语从句。表“目的”时可用 in order that 替换, 且从句的谓语通常含有may/might, can/could, will/would或should 等情态动词, 用以表示推断的含义;而表示“结果”时, 从句谓语动词多采用陈述式, 以表示客观事实。例如:
I’m going to the lecture early so that I will get a good seat. (表目的)
I went to the lecture early, so that I got a good seat. (表结果)
2.for fear that, in case二者也可以引导目的状语从句, 意为“为了不……”“以免”, 相当于so that...
not, in order that... not, 它们引导的从句常用should+动词原形。例如:
He repeated the answer for fear that there should be any mistake.
Please remind me of it again tomorrow in case I forget.
3.对目的状语提问时, 可用“What... for”。例如:
People use metal for making machine.
→What do people use metal for?
Miss Gao hurried off to look after the boy.
→What did Miss Gao hurry off for?
4.在go/come and do sth结构中, and后的动词 (短语) 也起目的状语的作用。例如:
I may go and work on the farm.
Can you come and play football?
5.一般来说for+V-ing 不可用作目的状语。例如:
I went there for seeing her. (×)
I went there to see her. (√)
但for后面如果跟名词化的动名词, 就可以作目的状语了。例如:
They went out to sea for whale hunting.
Tomorrow he will go for hare shooting.
以上hunting和shooting都是名词化的动名词。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2
【摘 要】在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于临时堆载砂石、涂料以及其他建筑材料的方法对于地基施加荷载,并给与一定的预压期限,使得地基上预先压缩完成的大部分沉降现象都能够达到地基荷载要求,从而进行深入全满的提高,并卸除掉何在之后再进行建造。本文就不良地基土的处理、加固方法以及相关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关键词】地基处理;施工工艺;软粘土
随着国民经济和建筑事业的发展,大规模、高荷载要求的建筑结构不断涌现了出来,给建筑工程施工效益和质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其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益都出现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各种不良土质下的施工建设要求也逐渐提高,成为现代化工程建设的核心环节。在科学技术和施工技术日益完善的今天,做好相应的工程不良地基处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关注。
1.不良地基特性与种类
1.1不良地基常见特性
在目前的建筑工程项目中,我们将那些地质条件差、稳定性能低以及安全系数小的土质结构称之为不良地基,这种地基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极多的不良和不确定因素,严重制约和影响着工程的施工整体性和施工稳定性,甚至是给工程的施工技术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这种地基结构在施工的过程中经常会受到自然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质量影响和破坏,造成整体承载性能差、质量不合理以及强度增长延缓的现象,同时这种问题的存在也容易造成软土地基出现地基滑动的现象,甚至引起整个工程出现坍塌现象。
1.2常见的不良地基土质
1.2.1软粘土
软粘土也被人们广泛的称之为软土,是目前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土质结构,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土质现象。一般来说,这种土质问题的出现主要形成于第四季晚期,其中多数地区的土质情况属于海相、湖泽相以及三角洲相等沉积物和相关的冲积物积淀形成的。一般来说,软粘土的存在造成了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着极为严峻的质量隐患,由于其中含水系数高和稳定性能差的因素使得其在工作中极容易造成各种不良问题的出现与产生,也极容易造成整个工程出现了质量缺陷和隐患。
1.2.2冲填土
冲填土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较为常见,其施工质量是由水力充填而形成的一种沉积土。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土壤结构已成为沿海地区以及河滩地区中最为常见的土质结构之一,在这种土壤结构中进行施工,其极容易造成整个工程整体性出现差异和变化,也容易造成相关的工程质量和工程缺陷的产生。目前的工程项目中,这种工程的施工性质主要取决于填充土的本身性质所在,也是冲填土地基产生的一般结构模式。在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措施中,我们通过根据其显著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其存在着施工质量整体性能差,施工缺陷高和压缩能力大的特显,使得其在施工中极容易造成整个工程缺陷和质量隐患。
2.主要的不良土质置换方法
目前的工程施工之中,对不良土质进行处理与完善已成为当前工程施工的核心重点所在,也是现代化工程项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在目前的工程项目中我们常用的处理手段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置换法
置换法也被窝么在工作中经常称之为换填法,是目前工程项目中使用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工程施工手段和质量措施,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其施工标准和施工特点进行分析,其中还存在着较多的质量缺陷与相关隐患,这也成为了目前工程施工中存在着主要质量隐患之一。
(1)换填法就是在施工的过程中将土壤中存在的不良土质采用各种器械和设备进行挖出,根据表面存在的不良积土以及其中蕴含的质量缺陷深入总结和研究,使得其地基承载能力形成了一定的隐患和缺陷,这对于提高变形和抗性稳定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在置换法施工的过程中,其主要的施工要点在于将转换层中存在的不良土质尽数挖除,将基坑内部需要管理和控制的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从而使得坑边的稳定性能能够得到保证。一般来说,在目前的施工过程中,填料质量的保证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也是现代化工程施工的核心环节和要求。
(2)振冲置换法利用专门的振冲机具,在高压水射流下边振边冲,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中分批填入碎石或卵石等粗粒料形成桩体。该桩体与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小压缩性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项:碎石桩的承载力和沉降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原地基土对其的侧向约束作用,该约束作用越弱,碎石桩的作用效果越差,因而该方法用于强度很低的软粘土地基时必须慎重行事。
2.2预压法
(1)堆载预压法在建造建筑物之前,用临时堆载(砂石料、土料、其他建筑材料、货物等)的方法对地基施加荷载,给予一定的预压期。使地基预先压缩完成大部分沉降并使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后,卸除荷载再建造建筑物。
施工工艺与要点:
a、预压荷载一般宜取等于或大于设计荷载。
b、大面积堆载可采用自卸汽车与推土机联合作业,对超软土地基的第一级堆载用轻型机械或人工作业。
c、堆载的顶面宽度应小于建筑物的底面宽度,底面应适当放大。
d、作用于地基上的荷载不得超过地基的极限荷载。
(2)真空预压法在软粘土地基表面铺设砂垫层,用土工薄膜覆盖且周围密封。用真空泵对砂垫层抽气,使薄膜下的地基形成负压。随着地基中气和水的抽出,地基土得到固结。为了加速固结,也可采用打砂井或插塑料排水板的方法,即在铺设砂垫层和土工薄膜之前打砂井或插排水板,达到缩短排水距离的目的。
施工要点:
先设置竖向排水系统,水平分布的滤管埋设宜采用条形或鱼刺形,砂垫层上的密封膜采用2~3层的聚氯乙烯薄膜,按先后顺序同时铺设。面积大时宜分区预压;做好真空度、地面沉降量,深层沉降、水平位移等观测;预压结束后,应清除砂槽和腐植土层。应注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2.3压实与夯实法
2.3.1表层压实法
采用人工夯,低能夯实机械、碾压或振动碾压机械对比较疏松的表层土进行压实。也可对分层填筑土进行压实。当表层土含水量较高时或填筑土层含水量较高时可分层铺垫石灰、水泥进行压实,使土体得到加固。
2.3.2重锤夯实法
重锤夯实就是利用重锤自由下落所产生的较大夯击能来夯实浅层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较为均匀的硬壳层,获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层。
施工要点:施工前应试夯,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如夯锤的重量、底面直径及落距、最后下沉量及相应的夯击遍数和总下沉量;夯实前槽、坑底面的标高应高出设计标高;夯实时地基土的含水量应控制在最优含水量范围内;大面积夯时应按顺序;基底标高不同时应先深后浅;冬季施工时,对土已冻结时,应将冻土层挖去或通过烧热法将土层融解;结束后,应及时将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将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实至设计标高。
3.结束语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3
1.1 主要目的
1.1.1 检查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规划实施评价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的规划实施检查工作。一是围绕既定规划方案而展开的实施进度调查和原因分析, 重点就规划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调查, 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 分析措施的执行效果, 指出存在的问题, 明确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二是要开展规划的实施影响评价, 即除了针对规划本身的之外, 评价规划实施对外界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效果, 特别是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的作用、效益和长远影响。
1.1.2 促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土地利用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开展规划实施评价, 一方面就规划目标和措施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对规划实施的实际进程是否达到要求做出判断, 分析促进或阻碍进程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 检查规划编制及实施主体职能履行情况, 发现其应当落实的规划任务哪些已经完成, 哪些未能落实, 哪些落实不力, 从而督促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或是调整规划方案, 或是解决规划以外的利益冲突, 或是解决规划自身缺陷, 切实落实规划中的目标和措施, 从根本上提高规划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1.1.3 为规划修编和规划调整提供决策依据。
土地利用规划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在较长时间内 (一般为十五年) 对土地利用在规模、空间、布局安排上做出的前瞻性决策。由于人们掌握的决策信息往往有限, 即使最科学、最透彻的分析论证也不能保证规划预见和实际发展状况不发生偏差。同时, 规划实施期间, 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发生变化, 极有可能与当初规划编制时的判断不相一致。
1.1.4 改进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管理。
规划实施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规划。我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史不长, 是一个新生事物, 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方法、规划程序制度等方面还亟需改革、健全与完善。规划实施评价, 就是以规划实践为平台, 本着继承、完善与更新的思想, 在总结经验基础上, 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相关建议和措施。以评价促改进, 以评价促发展, 创新规划实施的保障方法和手段, 推动规划制度环境的良性发展。
1.2 主要任务
1.2.1 调查、分析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
首先, 调查行政区域内各类用地现状, 摸清规划实施期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 得到开展分析、评价研究的土地利用基础资料。其次, 在上述调查和收集相关社会经济环境方面资料的基础上, 要分析规划实施期间各类土地在规模、结构、布局上的变化及影响原因。
1.2.2 评价现行规划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
规划目标是土地利用规划的灵魂, 规划任务围绕目标而开展并完成。实际上, 规划实施评价最主要的一个任务是做目标评价, 重点就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估。
1.2.3 评价现行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目标和措施为其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说目标是规划的灵魂, 措施就是规划的主体, 围绕目标的实现而组织。
1.2.4 评价规划产生的社会影响。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量大面广的社会实践活动, 与各种利益关系密切相关。政府及有关部门为了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 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改进规划,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公众需要了解土地这种公共资源的使用效果, 以及在资源分配过程涉及切身利益的真实情况, 二者构成了社会对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需求。
2 评价的基本原则
2.1 客观性原则。
规划实施评价的首要原则是要实事求是。评价必须建立在真实、及时、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评价应该遵守客观规律, 科学、客观反映现实;评价应充分反映已掌握的各个方面的情况, 力求全面;评价结论要与论据、论证过程有必然的逻辑关系, 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2.2 历史性原则。
任何规划都是在特定时间、空间环境下做出的针对未来的决策, 因而总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作为一种事后评价, 应该以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充分考虑规划编制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不能按现在的条件、环境或认识苛求前人, 也不能因此降低评价的标准。
2.3 建设性原则。
实施评价要对既定的规划做出评判, 但评判规划的成效或不足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规划实施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规划服务于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
2.4 参与性原则。
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是一项涉及面很广, 牵涉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系统工程。因此, 对规划实施进展与影响的评价, 应该坚持多部门、多方面参与的原则, 坚持民主开放和民主监督。同时通过参与性评价, 加强各方对规划目标以及问题的认识, 利于各方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协调, 直接促进规划的实施。
2.5 成本划算原则。
实施评价本身也需要耗费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 规划实施评价也应遵循“成本划算”的原则, 即在评价的方法、内容上, 要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条件有所取舍。
3 评价的方法
3.1 对比评价法。
也称指标评价法, 是选择特定的指标, 通过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对比, 定量的反映规划实施的进展或规划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 关于进展方面的评价指标比较好选定, 因为大多数规划在制定时会明确提出预期的指标及其目标值。通过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 就可以明确了解规划实施的进展程度。
3.2 多指标综合评估法。
此种方法是就多种因素对规划发生的影响进行总体上的评估。由于有关规划实施影响方面的评价指标相对来说选取较为困难, 特别是规划实施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并不是直接独立发生作用, 而要通过其他活动或行为间接发生影响。
3.3 因素评价法。
指在明确规划目标与措施关系的前提下, 开展的因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检验规划目标与措施的对应关系、目标未能实现的原因, 分析影响规划实施的各种因素, 找出规划实施进展快慢的原因。
3.4 空间分析法。
土地利用规划包含大量空间决策, 空间分析是规划实施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空间分析法严格意义上是建立在空间位置基础上的方法统称, 其范围非常广泛, 既有基于空间位置的简单相邻分析, 也有基于网络较为复杂的流量分析, 更有基于地形和地基条件等复杂的立体分析。
3.5 参与式评估。
为定性分析方法, 指有关部门和公众参与规划实施评价的各种方法。规划实施评价既是一个科学过程, 也是一个政治过程和民意过程, 就需要依靠参与式评估来完成。
参考文献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4
大学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 利用物理仪器和设备, 人为地控制或模拟物理现象, 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 突出主要因素, 在有利的条件下重复地研究物理现象及其规律。物理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的基础, 是物理学工作者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 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工科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
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即掌握物理实验的选题、实验的构思设计、实验具体实施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研究等, 使学生学会通过物理实验对外在的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思考、测量分析和研究, 从而完成对内在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掌握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思维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即:
(一) 实验预习; (二) 实验操作; (三) 实验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是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应是“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通过改革, 期望大学物理实验课的教学实践应达到以下三点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及实验的基本理论, 了解现代物理实验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发展概况。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设计能力和运用物理理论判断结果准确性与研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3、素质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 以及物理现象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大学物理实验方法
根据测量方法和测量技术的不同, 可以分为比较法、放大法、平衡法、转换法、模拟法、干涉法、示踪法等。
(一) 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将被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而得到测量值的方法, 它是最普遍、最基本、最常用的实验方法, 又分直接比较法和间接比较法。直接比较法是将被测量与同类物理量的标准量具直接进行比较, 直接读数直接得到测量数据。例如, 用游标卡尺和千分尺测量长度, 用钟表测量时间。间接比较法是借助于一些中间量或将被测量进行某种变换, 来间接实现比较测量的方法。例如, 温度计测温度, 电流表测电流, 电位差计测电压, 示波器上用李莎如图形测量未知信号频率等。
(二) 放大法
由于被测量过小, 用给定的某种仪器进行测量会造成很大的误差, 甚至小到无法被实验者或仪器直接感觉和反应。此时可以先通过某种途径将被测量放大, 然后再进行测量。放大被测量所用的原理和方法称为放大法。放大法分累计放大法、机械放大法、电磁放大法和光学放大法等。
1、累计放大法
在被测物理量能够简单重叠的条件下, 将它展延若干倍再进行测量的方法称为累计放大法。例如, 在转动惯量的测量中用秒表测量三线摆的周期。
2、机械放大法
利用机械部件之间的几何关系, 使标准单位量在测量过程中得到放大的方法称为机械放大法。例如, 螺旋测微器和读数显微镜的测量原理。
3、电磁放大法
在电磁类实验中, 微小的电流或电压常需要用电子仪器将被测信号放大后再测量, 这种方法称为电磁放大法。如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数实验中, 就是将十分微弱的光电流通过微电流测量放大器放大后进行测量的;又如示波器将电信号放大, 不仅显示直观, 还可进行定量测量。
4、光学放大法
光学放大法有两种, 一种是被测物通过光学仪器形成放大的像, 便于观察判断, 例如常用的测微目镜、读数显微镜等, 这些仪器在观察中只起放大视角作用, 并非使实际物体尺度发生变化, 所以并不增加误差。另一种是通过测量放大后的物理量, 间接测得本身极小的物理量。光杠杆就是一种常见的采用光学放大法的放大系统, 它不仅可测长度的微小变化, 如拉伸法测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实验, 还可测量角度的微小变化, 如直流复射式检流计原理。
(三) 平衡法
平衡态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因为在平衡态下, 许多复杂的物理现象可以比较简单地进行描述, 实验会保持原始条件, 观察会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从而容易实现定性和定量的物理分析。利平衡态测量被测物理量的方法称为平衡法。例如, 天平称质量, 惠斯登电桥测电阻, 机械式电表测电流或电压等。
(四) 转换法
许多物理量, 由于属性关系无法用仪器直接测量, 或者即使能够测量, 测量起来很不方便, 且准确性差。为此, 将这些物理量转换成其它便于准确测量的物理量来进行测量, 再反求待测量, 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曹冲称象就包含有转换法思想。转换法测量最关键的器件是传感器。传感器的种类很多, 从原则上讲所有物理量都能找到与之相应的传感器, 从而将这些物理量转换为其它信号进行测量。例如, 声速测量仪中压电陶瓷换能器、霍尔效应测磁场实验中的霍尔元件、光电效应实验中的光电管、光电门、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等。
(五) 模拟法
模拟法是一种综合研究被测对象物理属性或规律的实验方法, 它以相似理论为基础, 设计与被测原型有物理或数学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对模型的测量间接测得原型数据或研究原型的性质及规律, 使我们对诸如过分庞大、十分危险、或变化缓慢而难以直接进行测量的研究对象能够通过模拟法进行测量研究。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法、数学模拟法、计算机模拟法。
1、物理模拟法
保持同一物理本质的模拟方法称为物理模拟法。首先, 要求模型的几何尺寸与原型的几何尺寸成比例地缩小或放大, 即在形状上模型与原型完全相似, 称为几何相似条件;其次, 要求模型与原型遵从同样的物理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用模型代替原型进行物理规律范围内的测试, 称为物理相似条件。物理模拟法必须具备这两个相似条件。
2、数学模拟法
两个完全不同性质的物理现象或过程, 依赖于它们的数学方程形式的相似而进行模拟的方法。例如, 用稳恒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用电学振动系统来模拟力学振动系统等。
(六) 干涉法
应用相干波干涉时所遵循的物理规律进行有关物理量测量的方法称为干涉法。利用干涉法可进行物体的长度、薄膜的厚度、微小位移与角度、光波波长、透镜的曲率半径、气体或液体的折射率等物理量的精确测量, 并可检验某些光学元件的质量等。
(七) 示踪法
示踪法能形象、直观、及时地显示出物理过程。它可以是实物示踪, 也可以是模拟示踪。示踪法常配合其它实验方法共同使用。例如, 观察红墨水分子的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的观察、在粒子物理研究中用的云室、气泡室、照相底片等。
当然, 大学物理实验方法还不限于上述几种。
参考文献
[1]李平.大学物理实验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133-140.
[2]胡成华, 周平, 兰明乾.大学物理实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1.
[3]熊永红.工科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探索[J].物理实验, 2005 (2) :28-29.
[4]陈彦, 姚列明, 霍中生.全方位改革大学物理实验课[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5, 22 (2) :114-117.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5
近年来PVC树脂、液氯市场低迷, 严重影响了众多氯碱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因此适销的氯产品、氯平衡问题显得至关重要。业主拥有烧碱装置, 欠缺适销的氯产品, 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 降负荷、适度减产变成了无奈之举。某业主的烧碱项目, 副产品氯气近15万吨, 氯平衡问题变成制约业主公司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通过市场调研, 业主发现CPE/CM因应用技术成熟, 市场处于扩张的发展期, 虽历经30年的培育成长, 仍不失为平衡氯气的好产品。因此, 业主提出建立某中试车间。
2 地形、地貌及工程地质概况
本区勘察钻孔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统地层中, 根据野外钻孔揭露及原位测试资料, 本次勘探所达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情况如下:
(1) 层杂填土 (Q4ml) :主要为建筑垃圾及其它废弃物、局部含砼垫层及承台柱基, 其下多为腐植物及杂物, 为淤泥状。本层松散状, 不均匀, 饱水, 层厚0.60~5.10m, 该层在场地内普遍分布。
(2) 层粉质粘土 (Q4al) :灰黄色~黄褐色, 软塑~可塑状态, 湿, 含少量Fe、Mn质氧化结合物, 无摇振反应, 光泽反应稍有光泽, 韧性中等, 干强度中等。层顶埋深1.50~5.10m, 层厚0.90~2.80m, 层顶高程5.54~9.52m。
(3) 层粘土 (Q3al+pl) :灰黄~褐黄色, 硬塑, 局部坚硬状态, 偶夹碎石, 含Fe、Mn质氧化结合物及灰白色高岭土条带少许, 光泽反应稍有光泽, 无摇振反应, 干强度高, 韧性中等~高。层顶埋深1.50~9.80m, 层厚0.60~7.90m, 层顶高程2.74~10.59m。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
(4) 层强风化闪长岩 (J3) :褐黄色, 灰褐色, 强风化, 密实状, 原岩结构基本破坏, 岩芯风化呈碎块状、砂状, 部分为柱状, 手掰易断, 局部为中风化状岩石。层顶埋深6.40~13.90m, 层厚1.60~5.90m, 层顶高程-3.28~4.67m。该层在场地内较多分布。
(5) 层中风化闪长岩 (J3) :灰褐色, 坚硬、致密, 含少量石英、长石、云母等矿物, 节理、裂隙较发育, 岩芯较完整, 呈柱状、短柱状, 敲击声脆。层顶埋深10.00~17.10m, 未揭穿, 揭露层厚5.10~5.60m, 层顶高程-11.78~-4.79m。该层在场地内较多分布。
3 工程设计
在项目初期, 因为缺乏地勘报告, 项目设计者只能参考周边相邻厂区的地勘资料, 根据工程经验和周边现场土质的实际情况, 初步决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CFG桩) 对地基进行处理。CFG桩地基适用于处理黏性土、粉土、砂土和自重固结已经完成的素填土地基。
在项目设计者提供了详勘布点图后, 业主聘请了勘察设计单位完成了该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勘察设计单位在地勘报告中提出, 若采用预制桩, 持力层上部各岩土层中 (1) 层杂填土含较多块石及砼块石, 应予以清除, 以免影响桩基施工和成桩的质量, 建议通过试沉 (成) 桩测定桩基参数和确定施工可行性。同时指出, 拟建场地比较空阔, 距现有建筑物较近, 环境条件制约较大, 应注意预制桩基施工的挤土效应。根据本地区的工程经验, 人工挖孔桩能够成桩, 适宜采用。但在采用人工挖孔桩时应进行砼护壁, 桩基施工工艺和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应按照《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94-2008) 执行。
项目设计者考虑到在实际情况下, 现场的确没有足够的施工作业面积, 因此结合勘察单位的意见, 因为人工挖孔桩施工方便、速度较快、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 挖孔桩比钻孔桩造价低, 决定在框架柱下采用人工挖孔桩。地面设备基础下采用级配砂石换填进行地基处理。换填垫层适用于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的地基处理。应根据建筑体型、结构特点、荷载性质、场地土质条件、施工机械设备及填料性质和来源等综合分析后, 进行换填垫层的设计, 并选择施工方法。换填垫层的厚度应根据置换软弱土的深度以及下卧土层的承载力确定, 厚度宜为0.5~3m。
正在项目设计工作积极推进的时候, 业主提出, 想要利用他们已有的厂房进行改造, 不再新建厂房。本着为业主服务的理念, 设计者去现场实地考察业主的该项要求是否可行。到达现场后, 设计者发现业主希望用来改造的厂房, 从表面上看, 不进行利用有些可惜, 但当时厂房设计的用途、荷载完全不同, 不能贸然下结论。回到设计院后, 通过和其他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沟通, 商量如何利用现有框架布置设备, 尽量减少改造、加固工作。经过初步复核厂房荷载,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 同意了业主的该项要求, 为业主节省了大量的土建资金, 也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
4 结语
通过该项目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及其解决措施, 我们发现, 在原有厂区再建项目时, 考虑到现有建筑物的制约, 进行地基处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施工作业面狭小的问题; (2) 地基处理的方法和采用的基础形式对周边已有建筑物的影响。同时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造时, 要考虑在满足工艺流程顺畅的情况下, 尽量合理布置楼面设备, 减少对已有结构梁、柱的加固。这样, 既可以保护现有建筑, 对其加以充分利用, 同时还可以为业主节约资金, 达到较好的设计效果。
摘要:在原有厂区再建项目时, 考虑到现有建筑物的制约, 决定在框架柱下采用人工挖孔桩, 地面设备基础下采用级配砂石换填进行地基处理。对原有建筑物进行改造时, 可适当考虑业主的具体要求。
关键词:地基处理,厂房改造
参考文献
[1]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2]JGJ 79-20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3]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6
一、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
对于今天的艺术类本科学生来说, 艺术理论类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和“煎熬”的代名词, 很多学生只是由于该类课程为必修课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理论课程的逃课率总是居高不下, 这几乎已成为无可奈何的“正常”状态。归根结底, 其一在于学生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艺术理论课程;其二在于理论课内容较为艰涩, 且重于思辨而轻于实践, 学生由于听不懂而导致完全失去学习思考的兴趣。要解决这两大教学顽症, 前者在于重新定位艺术理论类课程的教学目的, 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建立对本专业的自豪感和责任心;后者在于重新调整教学方式方法,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使他们逐渐体会到逻辑思辨的乐趣, 进而产生挑战学术权威的勇气与信心。
一般来说, 史论教学总是分阶段进行的。我们对一年级新生开设中外艺术史课程, 从大二至大三起则逐步开设“艺术概论”、“美术心理学”及“美学”等理论课程。“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1] (《论语·为政》) 对于艺术史课程来说, 重点在于“学”;对于艺术理论课程来说, 则重在“思”。
由于“尊师重道”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 从南朝时期开始, 刘勰就为后世的艺术家定下了“宗经”与“征圣”的标准, 而艺术也总是沉醉于“学古”、“拟古”和“复古”的思潮中。人们习惯于从反观古代作品中寻求自我创作的价值:书法欲追二王;做诗推崇李杜;绘画则宗仿大小李和王维。我们无意抹杀那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 而且“学古”、“拟古”本身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 这种思维习惯使我们养成了接受而非质疑的学术传统, 类似于经学家们奉行的“疏不破注”僵化模式。在公开出版的艺术概论教材里, 多数是陈述式的文献资料。比如:什么是艺术的本质?艺术是怎样发生的?以及艺术的分类, 等等。书中提供的思考题也大同小异, 不外乎是要求学生复述课堂讲授的内容, 如“简述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 “简述艺术活动的社会功能”, 等等。而这种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对青年人艺术创新欲望和能力的扼杀。这正如康定斯基曾抱怨德国学院派教学模式时生发的感慨:“有炙热就有冷却, 有早生的芽苞, 就有寒霜;有 (有) 才华的年轻人, 就有一所学院等在那里。这不是伤感的话, 而是伤感的事实。”[2]
艺术理论教学改革就应该从改变纯粹的“理论学习”模式开始。以艺术学领域重要的课题“形式与内容哪个更重要”为例。教师首先应该讲授中西方历史上论及“形式”与“内容”的观点。孔子说“言之不文, 行而不远”, 韩愈却说“文以载道”。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是物质的本质”, “形式决定内容”, 而从柏拉图到中世纪的艺术家们却一直认为, 形式是认知“真理之美”或“上帝光辉”的阻碍。两种学说争论不休, 直到近代, 康定斯基等学者则肯定地说, 根本不存在形式与内容的争论。在课堂上, 我们应该为学生讲授每种理论或观点的背景和具体所指, 告诉学生每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有特殊的目的性或局限性。最后, 提出的思考题应该是:“你怎样认识关于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请陈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我们应该告诉学生, 对于艺术问题的思考总是面对“提出观点—被质疑—推翻—提出新观点—再被质疑”的循环, 我们有伟大的艺术家和出色的理论家, 却没有不可推进或完善的观点和学说。从风格到审美标准, 从绘画技巧到构图模式, 艺术取向原本就该是多元化的。所谓创新, 不仅仅在技巧层面, 更在观念上。年轻的德国学者沃林格写出《抽象与移情》时才26岁, 我们应该鼓励每个迈入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学生质疑一切既成的理论, 并向古希腊那些雄辩家一样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付诸实践。当然, 这绝不是指盲目的否定, 而是提倡那沉思反省之后的诘问。
而进行沉思反省的基础正是艺术专业的理论课程。“艺术理论是艺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反过来又给艺术实践以指导。”[3]如果说对史学知识的积累是提出观点和看法的依据, 那么对理论的系统学习则是对学术思辨能力及敏感性的有效训练, 理论课程的目的与价值正在于此。
二、高校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果说, 对于高校艺术理论教学目的和价值的重新定位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树立学术自信和责任感;那么实践加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 从而加深对理论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并提高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从学生角度了解理论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 我对本校2012级美术学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参加人数29人。
问题1:“你对艺术理论课程学习的心态是什么?”有10人表示“没有考虑过”或“必修课, 修学分”;选择“感兴趣”的学生5人, 只占约17%。
问题2:“你学习理论课的体会是什么?”有7人选择了“听不懂, 没兴趣”及“枯燥, 不能体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另有13人选择了“有启发, 但我认为并不十分重要”;另有9人选择了“有意义, 意义在于……”, 但无一人在问卷中说明有关个人对学习理论课意义的看法。
问题3:“课后或课程结束后, 你有继续学习该类课程相关知识的兴趣吗?”在这个问题中, 有11人选择了“有兴趣继续学习”;有15人选择了“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另有3人选择了“其他”。
分析调查结果, 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接触理论课程之前, 80%以上的学生对该类课程没有兴趣;2.随着理论课程学习的展开, 依然有半数以上的同学体会不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 即使选择了“有意义”的同学, 显然也并未对此进行过深思。3.理论课结束后, 依然有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没有兴趣继续学习此类课程, 这显然是很大的遗憾。
由分析可知, 理论课程的相对枯燥和艰涩使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若在课程教授过程中不能改变这一心理印象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这一问题上, 康定斯基在包豪斯学院任教的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那就是改变教师高高在上一味“授业”的方式, 转而与学生一起探讨有关艺术的各种问题。在此仅以“美术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关于“风格学”的讲授过程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 在课堂上讲授关于该范畴的主要学说、理论家和重要的画家及作品。重点讲述每一种风格背后艺术观念的变迁及其原因。其次, 以“仲春”为题, 由学生自行设计思考创作一幅画。在创作之前,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每个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都各不相同, 如果你倾向于自然主义, 那么是否会如米勒、柯罗一样描绘春天户外的自然风光?如果你倾向于印象主义, 那么你是否会试图捕捉春天里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瞬间景象?如果你是更加自由的性格, 那么你是否会选择用现代派的风格, 以抽象的线条表达这样一个看上去非常传统的创作主题?同时, 如果你对人类的文化史或哲学史感兴趣, 你会不会从这个看上去应以“风景”为表现对象的题目中挖掘出更多更深的内涵?比如在这样一个象征着“生”的季节, 中你是否会由“仲春”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二月二”祭祀高媒神的风俗?等等。最后, 当学生的创作完成之后, 组织一次课堂讨论。
参加此次讨论的为本校美术学2011级学生, 共36人。由于阐释并讨论的是同学们自己的作品, 因此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的创作都经拍摄后制作成PPT演示文档, 由学生自己在讲台上操作并详细解释。
一位选择了用抽象几何形式来表现“仲春”主题的女学生说, 画面中簇簇向上的三角形代表了萌发的春草;大块的四边形涂以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种类的花朵;由于春日的阳光并不炽烈, 所以画面只以左上角四散的直线象征阳光。此时她的同学提出质疑, 认为此画面中大量尖锐的三角形会对欣赏者造成视觉的“刺痛感”违背了春天明媚温暖的审美感受。对此她解释说, 尖锐细长的三角形代表春日新生的绿草, 从形式上来讲, 草叶的确是尖锐的, 同时这种尖锐象征着春天里生命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对这一解释获得了同学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同。
一位男同学为大家展示了仲春时节的夜景:以深蓝色、蓝灰色和灰色为基调的夜、月亮和房屋, 整幅画面清冷而寂静。对此他的解释是, 这是他在创作时对“仲春”真切的个人体验, 那时的夜晚还很寒冷, 黑暗中也无法看出春天的颜色。那么对于此时的人来说, 春天是一种心境, 是每个人在心中的一种企盼和等待。他认为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自我内心情感的宣泄而并不追求观赏者的赞同, 是倾向于表现主义的绘画作品。
在相同的“仲春”主题下, 36幅作品包括了写实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及象征主义等多种风格。从学生的讲述中可以看到,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切实地经过了审慎思考和对绘画方式的选择。由此一来, 学生就完整地体验了一次由理论学习到创作实践再到鉴赏评论的过程。他们不但能够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还能在自主创作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增强继续探索的欲望。而这种讨论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通过不断的自我实践和总结, 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
综上所述, 艺术理论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立足于“思”与“用”。一方面, 对于必须掌握的原理、概念和理论等需由教师讲授的内容, 要表述得尽量简练明晰。可辅以视频、图像资料、图表等使抽象的思考更为直观。另一方面, 在理论训练中, 当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为主。就一个独立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启发—实践练习—回顾讨论”的模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树达.论语疏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55.3:37.
[2][俄]康定斯基.艺术与艺术家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1.8:23.
建筑地基的基础危害及处理方法 篇7
由于土的压缩性大、强度小, 因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上部结构荷载不能直接通过墙、柱等传给下部土层 (地基) , 而必须在墙、柱、底梁等和地基接触处适当扩大尺寸, 把荷载扩散以后安全地传递给地基, 这种位于建筑物墙、柱、底梁以下, 经过适当扩大尺寸的建筑物最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建筑物的修建使地基中原有的应力状态发生了改变,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力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建筑物荷载作用后 (地基应力状态改变后) 的地基土变形的强度和稳定性, 保证地基在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能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并具有足够的安全储备。控制地基的沉降使之不超过建筑物的允许变形值, 保证建筑物不因地基的变形而损害或者影响其正常的使用。
一、地基基础危害对建筑物的影响
1. 地基产生整体剪切破坏。
1955年始建的巴西某11层大厦长25m, 宽12m, 支承在99根长21m的钢筋混凝土桩上。1958年大厦建成后, 发现其背后明显下沉。同年1月30日, 该建筑物的沉降速度高达每小时4mm, 当日晚8时许, 大厦在20s内倒塌。后查明该大厦下有25m厚的沼泽土, 而其下的桩长仅有21m, 为深入其下的坚固土层, 倒塌是由于地基产生整体剪切破坏所致。
2. 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我国名胜苏州虎丘塔建于959~961年, 为七级八角形砖塔, 塔底直径13.66m, 高47.5m, 重63 000k N。塔建成后由于历经战火破坏、风雨侵蚀而严重损坏, 我国于1956~1957年对其进行了上部结构修缮, 但修缮的结果使塔体重量增加了约2 000k N, 同时加速了塔体的不均匀沉降, 塔顶偏离中心线的距离由1957年的1.7m发展到1978年的2.31m, 并导致地层砌体产生局部破坏。后于1983年对该塔进行了基础托换, 使不均匀沉降得以控制。
3. 地基产生过量沉降。
我国广深铁路k2+150段线路地处山涧流水地带, 淤泥覆盖层较厚, 通车后路基不断下沉, 1975年后, 严重地段每旬下沉量高达12~16mm, 其他地段每旬下沉量为8~12mm不等, 路基的下沉不仅增加了该段铁路的维修保养作业量, 更严重威胁着铁路列车的安全营运。该路段后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法进行了路基土加固处理。
4. 地基液化失效。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我国唐山市的大地震是人类历史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地震之一, 震级为7.8级, 大量建筑物在地震中倒塌损毁, 地基土的液化失效是主要原因之一, 唐山矿冶学院图书馆书库因地基液化失效致使其第一层全部陷入地面以下。
二、建筑物地基处理的常用方法
1. 换填垫层法。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 回填坚硬、较粗粒径的材料, 并夯压密实, 形成垫层。
2. 顶压法。对地基进行堆载或真空预压, 使地基土固结。
3. 真空预压法。通过对覆盖于竖井地基表面的不透气薄膜内抽真空, 而使地基固结。
4. 强夯法。反复将夯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 给地基以冲击和振动能量, 将地基土夯实。
5. 强夯置换法。将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形成夯坑, 并不断夯击坑内回填的砂石、钢渣等硬粒料, 使其形成密实的墩体。
6. 振冲法。
在振冲器水平振动和高压水的共同作用下, 使松砂土层振密, 或在软弱土层中成孔, 然后回填碎石等粗粒料形成桩柱, 并和原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
7. 砂石桩法。
采用振动、冲击或水冲等方式在地基中成孔后, 再将碎石、砂或砂石挤压入已成的孔中, 形成砂石所构成的密实桩体, 并和原桩周围土组成复合地基。
8.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法。
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或砂等混合料加水拌和形成高黏结强度桩, 并由桩、桩间土和褥垫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
9. 夯实水泥土桩法。
将水泥和土按设计的比例拌和均匀, 在孔内夯实至设计要求的密实度而形成的加固体,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 0. 水泥土搅拌法。
以水泥作为固化剂的主剂, 通过特制的深层搅拌机械, 将固化剂和地基土强制搅拌, 使软土硬结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一定强度的桩体。
1 1. 深层搅拌法。使用水泥浆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湿法。
1 2. 粉体喷搅法。使用水泥粉作为固化剂的水泥土搅拌法。简称干法。
1 3. 高压喷射注浆法。
用高压水泥浆通过钻杆由水平方向的喷嘴喷出, 形成喷射流, 以此切割土体并与土拌和形成水泥土加固体。
1 4. 石灰桩法。
由生石灰与粉煤灰等掺合料拌和均匀, 在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竖向增强体,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的地基处理方法。
1 5. 灰土挤密桩法。
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 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用灰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灰土桩,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6.土挤密桩法。利用横向挤压成孔设备成孔, 使桩间土得以挤密。用素土填入桩孔内分层夯实形成土桩, 并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7.柱锤冲扩桩法。反复将柱状重锤提到高处使其自由落下冲击成孔, 然后分层填料夯实形成扩大桩体, 与桩间土组成复合地基。
18.单液硅化法。采用硅酸钠溶液注入地基土层中, 使土粒之间及其表面形成硅酸凝胶薄膜, 增强了土颗粒间的联结, 赋予土耐水性、稳固性和不湿陷性, 并提高土的抗压和抗剪强度。
19.碱液法。将加热后的碱液 (即氢氧化钠溶液) , 以无压自流方式注入士中, 使土粒表面融合胶结形成难溶于水且具有高强度钙、铝硅酸盐的络合物, 从而达到消除黄土湿陷性, 提高地基承载力。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基础,分析,处理
0 引言
建筑工程的施工, 在建筑中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造价、劳动力消耗和工期, 都占有相当的比重, 因此在组织建筑基础施工时[1,2], 应予以重视。基础施工方案的确定要视基础结构的形式、地基土质的好坏、基础埋置深度的深浅、地下水位的高低以及临近建筑物的设置情况而定。因此, 在建筑的基础施工前, 都要认真做好施工基础最优方案的比较工作。
1 基础施工方案选择[3,4]
如果所施工的高层建筑基础周围无其他建筑物, 而基础埋置深度又不深且有足够的施工现场时, 可采用放坡挖土方。这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选择挖土机械, 选择配套运土汽车和数量, 分层施工作业的划分和流水施工等。如果施工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 减少补偿性基础因挖土引起自重应力解除而产生的基础回弹, 一般可在开挖土方之前, 用轻型井点或喷射井点等设备进行降低地下水位的工作。待水位降低后再进行土方开挖, 这对施工高层建筑的基础比较方便。
如果所施工的高程建筑基础周围无足够的空旷场地, 开挖土方不可能进行放坡时, 则深基坑的开挖需设支护结构。一般最常用的支护结构是钢板桩, 此时要进行钢板桩的土压力计算和支护结构的设计。有时为了提高支护结构的刚度, 也可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为支护结构, 这时要考虑桩基机械的配置、成桩工艺和封闭合龙等问题。
如果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很深, 而且施工条件又允许时, 可采用地下连续墙的方法进行挡土支护。地下连续墙的刚度比钢板桩大得多, 因而, 可使周围的地面和地下土的变形大大减小, 有利于在施工期间保护临近建筑的安全。如果再采用“逆作法”施工, 则不但刚度更大, 土的变形更小, 而且还可以节省支护结构的材料, 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
但无论采用钢板桩、灌注桩支护结构, 还是地下连续墙, 都需要支撑结构。如果土质和施工条件允许, 可以采用外拉式的土层锚杆来代替基坑内部的支撑。土层锚杆已经在国内外建筑施工中广泛应用, 并已取得了不少施工经验。
如果高层建筑基础工程采用桩基础, 应根据桩的形式选用合适的沉桩机械和沉桩工艺。软土地基上打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往往挤土严重、振动大, 危及临近建筑物安全, 所以常改用开口式钢管桩, 这样可以减少挤土现象, 但耗钢量大, 增加了工程造价。
为了保持土方工程施工时土体的稳定性, 防止塌方, 保证施工安全, 在基坑开挖超过一定深度时, 土壁应挖成有斜率的边坡, 或者加设临时支撑以保持基坑周围土壁的稳定。
2 特殊地基处理[5]
施工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土质的地基土壤, 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到整个建筑整体质量, 下面对局部地基处理做一简单介绍, 仅供参考。
2.1 松土坑的处理
首先, 将土坑中松软土挖出, 见天然土为止, 回填压缩性相近土料, 分层夯实, 每层厚度不大于20 cm。如果坑的范围较大时, 则应将此部分基础加深, 做成1∶2的台阶。
然后, 为避免不均匀沉降, 在防潮层下可设钢筋混凝土或钢筋砖圈梁等。
2.2 橡皮土处理
首先, 如为含水量饱和的粘性土时, 应避免直接打夯, 可采用晾槽或掺石灰粉的办法降低含水量。
接下来, 地基已成颤动的橡皮土, 可掺碎石或小石块、卵石, 将土挤紧, 或将橡皮土挖出, 再分层填灰土、砂土或级配砂石夯实。
2.3 局部障碍物的处理
当地基下有旧墙基、砖石构筑物、老灰土、管道时, 应尽量挖除拆掉, 至天然土为止, 然后回填与基底天然土压缩性相近的材料或3∶7灰土。分层回填夯实;如果障碍物挖除困难或不许触碰, 可在两侧设支承墙、柱, 其上设置一道钢筋混凝土过梁跨越, 并与障碍物上部保持一定空隙, 或在障碍物上部做一层软性垫层, 以调整沉降。
参考文献
[1]罗雪萍.基础施工对相邻建筑影响分析[J].华中建筑, 2009 (5) :67-68.
[2]袁平.对高层建筑施工管理措施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4) :111-113.
[3]刘振强.浅谈地基加固技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探究[J].科技创业家, 2013 (18) :15-16.
[4]宋朝华.基坑支护结构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D].吉林:吉林大学, 2006.
[5]刘建起, 裴颖洁, 郑刚.软土地基处理设计优化[J].港工技术, 2006 (3) :19-21.
【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推荐阅读:
软土地基处理的方法07-20
地基处理方法09-11
不良地基处理方法09-10
岩溶地基处理方法简介08-16
软土地基处理常用方法09-07
软弱地基处理方法研究09-30
地基处理及施工工艺09-24
试论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10-14
洋山港施工期地基处理风险分析及防控10-12
用土工织物加固挡土墙软土地基的方法及体会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