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阅读

2024-05-28

多媒体阅读(通用12篇)

多媒体阅读 篇1

课外阅读这个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 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许多学校把它列为研究课题, 课外阅读指导课也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课型。而电脑多媒体的使用, 以它形象直观的优点, 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 在阅读指导课中当然也少不了它的身影。

案例:

近阶段, 我推荐孩子们阅读了冰波的童话《月光下的肚肚狼》, 上了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月光下的肚肚狼》是冰波的又一部好看的中篇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只肚肚狼的离奇经历。乞丐肚肚狼居然每到月圆之夜会变成一位风流倜傥的王子!作品通过一匹乞丐狼的神奇转化故事, 讲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立意新颖, 文笔非常幽默, 故事引人入胜。上课前, 我选取了童话中的部分图片, 制作成动画, 再配上音乐, 做成了多媒体课件。

一、认识主人公

(1) 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是一匹狼, 他就是肚肚狼。大家看, 这个就是。 (出示头像) 同学们觉得他如何? (有趣的, 傻里傻气的, 有一个大鼻子, 下垂着两只眼睛, 没有什么精气神)

(2) 他也有一个固定职业!听和读, 看谁有最快的反应。

——一个乞丐

(3) 但是, 肚肚狼不只是一只普通的行乞的狼, 还有一个和他有关的神秘的传说故事。当在月圆之夜时, 他就会变化成英姿飒爽的王子, 而且还能唱出优美歌曲。他的歌声悠扬、婉转、动人心弦。 (出示王子图片)

(4) 这本书名就叫《月光下的肚肚狼》。 (出示封面)

蔚蓝、静谧的天空中, 一轮皎洁的圆月高高悬挂, 清亮的月光悠然撒下。我们的肚肚狼坐得直直的, 抬起头, 呆呆望着天上的月亮, 静静等待着属于他的时刻到来。

二、了解肚肚狼的故事

起初, 肚肚狼变成王子后只能持续几分钟, 然后就又变成了乞丐的样子。如果当肚肚狼变成王子的时间超过了二十四小时, 那么他才可以变成一位真正的王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肚肚狼和身边希望通过这件事一举成名的仓鼠玉碎先生 (出示图片) 想了很多办法, 同时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1) 动画出示故事《肉包子》

谈谈你的感想。

(2) 之后, 他们又有了一个发现, 当神秘的扑满中积攒的黑宝石越来越多时, 肚肚狼变成王子的时间就会越来越长。所以他们就有了主意:抓紧赚钱买黑宝石!

动画出示《赚黑宝石》

肚肚狼在做什么呢?你对肚肚狼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3) 然而, 这些努力似乎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 肚肚狼王子的时间没有增加。然而, 他却得到另一个收获。让我们一起来看《小红鞋的午餐》。

动画出示《小红鞋的午餐》

肚肚狼收获了什么呢? (收获了小红鞋的信任与爱心, 收获了朋友与友谊)

(4) 故事还在继续着, 如此可爱, 如此善良的小红鞋得了绝症——白血病, 为了帮小红鞋治病, 肚肚狼卖掉了他的珍贵的黑石头;为了让小红鞋开心, 肚肚狼去学了唱歌。又是一个月圆之夜, 肚肚狼变身为王子, 为小红鞋和爱心医院的病人们深情地演唱。奇迹出现了, 听了王子唱歌所有的病人, 不治而愈, 神秘的王子突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5) 在月圆夜晚来临的时候, 爱心医院被病人挤得水泄不通。人们建造高台, 撒下花瓣, 等待王子的到来

此时让同学们先猜故事的结局。 (肚肚狼变成了英姿飒爽的王子。)

(6) 让我们来看《月全食》

(7) 故事在肚肚狼余音缭绕的歌声中, 在玉碎先生的问题中戛然而止, 留给我们无穷的思考:

肚肚狼最后有没有变成王子? (没有) 为什么没有变成王子? (月全食, 月亮被地球巨大的影子挡住了)

最后, 肚肚狼出现在人们面前只能是狼的形象, 你觉得他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失败了, 因为他没有达到让自己变成王子的目的;成功了, 因为他成全了别人, “牺牲”了自己)

现在, 在你的眼里, 肚肚狼形象是什么样呢? (他有爱心, 善良, 有酷酷的装扮, 有奇异的本领, 有动听的歌声, 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他就是我们大家心目中的王子。)

那么是什么改变了肚肚狼呢? (是温暖的爱心, 是真诚的友谊, 是无私的奉献改变了他) 是啊, 有首歌唱得真好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反思

(一) 问题

整课教学中, 我都穿插了多媒体课件, 或是精彩的图片, 或是有趣的动画, 或是悠扬的音乐,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一下子引起孩子对故事的兴趣。上课过程中, 如我所预料的, 课件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眼球,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根据动画中人物的形象, 言行举止, 同学们又展开了讨论, 说人物, 谈感想, 一节课结束, 同学们意犹未尽。

但作为课堂调控者的我, 总觉得这不像一堂阅读课。回过头细想想, 同学们的发言, 都是针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故事, 首先吸引人的肯定是跌宕起伏的情节, 但情节以外的:优美语句的运用, 气氛的营造, 人物的内心世界, 隐含的哲理都是不可缺的部分, 而孩子们在阅读过程中也最容易忽略这些。孩子容易忽略的, 应该是我们教师指导的重点。但是在这节课中,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并没有起到这个作用, 反而让孩子的目光停留在了情节的发展上, 所以他们反馈的重点也就落在了情节上。

童话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蔚蓝、静谧的天空中, 一轮皎洁的圆月高高悬挂, 清亮的月光悠然撒下。我们的肚肚狼坐得直直的, 抬起头, 呆呆望着天上的月亮, 静静等待着属于他的时刻到来。短短两句话, 如诗般美丽、神秘的画面轻轻铺开, 肚肚狼虔诚、投入、期盼的形象似乎就在我们面前, 这怎是一幅简单的插图所能展现的!

不知道这节阅读指导课后, 已经了解了故事情节的孩子们还有没有兴趣看一看整本书的内容;不知道重新翻阅全书的孩子们, 在滑稽的情节之外, 有没有留意到那醉人的语言;不知道在阅读中为笑料笑出声的孩子们, 有没有发现主人公身上闪现的人性的光辉……

(二) 分析

那么, 问题出在哪呢?我觉得, 问题出在过多的用多媒体阅读代替了文字阅读。

文字阅读, 顾名思义, 是人们从纯文字符号的字里行间里, 理解词语的意思, 分析隐藏的内涵, 品位作者深意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是我们人类有文字起, 使用上千年的阅读方式, 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孩子们在认识这些文字符号的基础上, 通过不断阅读、思考、理解, 积累而来的。

多媒体阅读, 就是通过图片、录象、声音、动画等手段, 全方位多层次理解作者讲述内容的一种阅读方式。它更直观、更形象、更通俗也更明白, 读起来省时、省力。

其实, 传统的文字阅读和新颖的多媒体阅读各怀“绝技”。前者以揣摩文字入手,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 并能从中学习布局构篇、遣词造句、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知识。后者在激发阅读兴趣上凸显优势, 能一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唤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关键在于, 教师如何把它们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之相得益彰。

三、调整

经过考虑, 我把原本一课时的内容扩充为两课时, 将多媒体阅读的部分和文字阅读的部分重新安排, 力求更好的效果。

第一课时:读物推荐

(1) 了解作者

冰波, 本名赵冰波, 杭州人,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杭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创作以童话为主, 从婴幼儿至中学均有适龄的作品, 已出版各种童话著作150余本。他的作品主要风格是抒情、优美、富有意境, 被称为中国“抒情派”童话的代表人物。 (出示作者本人)

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新作奖等奖项。有机会, 同学们可一定要饱读一番哦!

(2) 引出推荐读物

1. 今天我们的主角也是一匹狼——肚肚狼。

喏, 这就是肚肚狼。 (出示头像) 觉得他怎么样? (可笑, 傻乎乎的, 有一个大鼻子, 两只眼睛耷拉着, 没有神)

2. 他还有份固定的职业呢!听读, 猜一猜, 看谁反应最快。

——乞丐

3. 不过, 肚肚狼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行乞的狼, 他和一个神秘的传说故事有关。在月圆之夜, 他能变成一位英俊潇洒的王子, 唱出美妙动听的歌曲。他的歌曲婉转、悠扬、动人心弦。 (出示王子图片)

4. 这本书就叫《月光下的肚肚狼》。 (出示封面)

(3) 精彩场面激趣

(播放《肉包子》一章中的动画)

(4) 制定阅读计划

1. 指导阅读方法:注意人物的对话, 注意主人公前后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 根据个人情况, 制定每天读书时间和读完时间

第二课时:阅读鉴赏

(1) 整体回顾 (从总体入手, 迅速捕捉主题, 理清文章思路)

1. 谈谈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2. 说说故事的前因后果。

(2) 细品第十章《小红鞋的午餐》

1. 让我们一起来看《小红鞋的午餐》。

肚肚狼收获了什么? (收获了朋友与友谊, 收获了小红鞋的信任与爱心)

这就是小红鞋给肚肚狼的两元钱, 掂一掂, 怎么样? (很轻, 并不是什么大数目, 同时又很重, 因为那是一个生病女孩用来买早饭的钱, 是她对肚肚狼的信任, 是一颗沉甸甸的爱心。)

2. 是啊, 将这两元钱捧在手里的肚肚狼, 这时你想说些什么?

a. 小红鞋对我太好了, 我一定要报答她。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好, 我收下, ”肚肚狼把钱放进口袋里, “我肚肚狼会记住的。”)

b. 小红鞋, 你真是个善良、可爱、有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的孩子。

(“你怎么受了这么重的伤啊?”小红鞋刚说完这句话, 终于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

“肚肚狼, 你的伤很痛吗?”小红鞋没有回答肚肚狼的问题, “你流了这么多的血, 应该在家里躺着啊……可是, 是不是你在家里躺着, 就没有人给你钱了?所以, 你只好在这里……”

“不, 这是属于我自己的钱, 我就是要给你。”)

c. 我太坏了, 真不该假装受伤出来骗人。 (“我真浑!”呆了好一会儿之后, 肚肚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拳。)

肚肚狼, 我觉得你变了, 从你想把钱退给小红鞋, 从你骂自己浑, 我觉得你不是我开始认识的肚肚狼了, 同学们认为呢? (肚肚狼受到了小红鞋的感染, 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同时变得有点儿可爱了。)

(3) 深挖主题

这样调整后, 第一课时偏重于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多媒体很好地达到了完成这一任务。有了兴趣的激发, 阅读计划有了保障。第二课时偏重于文字的感悟, 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 感悟其表现方法, 并积累优美词语, 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提高了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文字阅读、多媒体阅读如两柄作用不同的武器, 各有千秋, 不能互相代替。让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细致些, 考虑更周全些, 把利器用在妙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传统的文字阅读和新颖的多媒体阅读各怀“绝技”。前者以揣摩文字入手, 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 并能从中学习布局构篇、遣词造句、人物塑造等多方面知识。后者在激发阅读兴趣上凸显优势, 能一下吸引孩子们的眼球, 唤起进一步阅读的欲望。关键在于, 教师如何把它们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 使之相得益彰。

关键词:文字阅读,多媒体阅读,课外阅读,指导课反思

参考文献

[1]张仙峰, 闫国利.大学生词的获得年龄、熟悉度、具体性和词频效应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 .

[2]孙方, 廖军和.Power Point课件的信息加工策略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4) .

[3]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 2012 (05) .

多媒体阅读 篇2

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进行的一项训练,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品德修养和智力的发展有无法取代的作用,由于我们处在贫穷,闭塞的山区,学生的见识十分贫乏,导致了阅读教学耗时,低效的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可搜集更多的语文信息资源,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的开发语文资源,同时,师生双方实现了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互动,实现了资源的共享,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下面就多媒体在阅读中的运用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是学生对学习内容要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多来源于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产生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针对这些心理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例如:《蛇与庄稼》一课,由于受生活环境等影响,学生对这一现象了解很少,几乎可以说一点也不了解,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仔细观察蛇,田鼠,庄稼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学习课文时因为学生有了表象感觉,学生十分感兴趣,因而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了这样的铺垫,对学生理课文内容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环境教育,同时使学生从中学到了在联系申辩证地认识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了认识能力。

二、巧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学习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有的知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时空距离,这就使学生难于理解。因此,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扫特定的情景中去,对学生理解有很大好处。例如:教学革命烈士诗《囚歌》时,由于写作背景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远,学生很难理解,这不是一般的诗,而是作者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诗。所以结合多媒体,可以加强学生对诗歌背景的把握,进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学习革命先烈崇高的精神境界。从而缩短了学生在认知心理上、时间上、空间上的距离,有效地降低了学生学习上的难度,使学生易于理解。

三、巧用多媒体挖掘内涵,突破重点与难点

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小学阅读教学更不例外,纵观整个阅读教学,每一篇课文都有突出的教学重点,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若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例如,教学《丰碑》一课,讲到“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时,再次使用多媒体,指导学生重点观察“大雪中冻死的军需处长”的形象后,引导学生理解:从形象上看,他就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按着学生回答,军需处长为谁牺牲?然后引导升华到他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在将军和战士心目中就是一座永远的“丰碑”。这样,学生自然就明白了“丰碑”的含义,轻而易举地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难点也就突破了,并由衷地产生了对军需处长崇敬之情。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等教育。

四、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和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还要不失时机的进行情感训练,运用多媒体可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古诗《望天门山》时,用多媒体展示天门山的雄姿与楚江汹涌澎湃的气势,让学生感受此情此境,学生此时的情景既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学生在头脑中也就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五、巧用多媒体,实现长文短教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的篇幅较长。例如:《小英雄雨来》、《金色的鱼钩》等课文,他们大部分内容可巧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平等的享受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生在开放式的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性,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从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丰富多样,学习方式也表现的灵活起来,学生能各取所需,弥补自身的不足,自身素质全面提升。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长文短篇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用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篇3

关键词:多媒体;激发;阅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226-01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指利用现代电化手段,如录音、录像、电视、电影、电子计算机等用具和技术进行教学的手段。这些工具具有形象化、多样化特点。可将书面的无声语言及有声的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音、形、义相统一的语言,让学生颇有身临其境之感。它能加大教学密度,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它能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未来教育的关键技术是交互式多媒体,它融合了多种媒体技术和信息传播手段,具有处理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等信息功能,实现图文一体化。多媒体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手段和内容等方面将带来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学生不需要到教室,而是足不出户,利用家庭电脑就可以进行交互式学习。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多媒体可将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实物化,生动化。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先让听刘欢演唱的《水浒传》的片头曲《好汉歌》,该歌曲气势雄壮,音韵优美,铿锵有力。学生禁不住地依声高唱“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听罢,学生个个精神抖擞。教师这时可抓住时机,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一系列问题。《水浒传》讲了哪些人物?《水浒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林冲是怎样被逼上梁山的?林冲的性格化特征是什么?又是如何变化的?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画面一个个的展示,林冲的形象栩栩如生。学生的思维也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大谈个人看法,气氛热烈,高潮迭起,就连那些平时爱看言情和武打小说的同学也被吸引到古典文学作品中来。教师此时因势利导,布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并要求每个学生写一篇人物评论。学生尽管看过电视剧,但真正详细的说写出来还真不容易,学生就怀着研究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原著,结果就会发现原著比剧本更生动,更丰富,自然会觉得名著比武侠小说更好看,更耐读。又如教《巴尔扎克葬词》时,有位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段邓小平追悼会的录像:十里长街,哀乐低沉,送行的人们人山人海,摩肩接踵,人们望着灵车哭泣着,灵车缓缓前行牵动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抽象的文字变成生活的画面,有的同学看着看着也禁不住地流下悲痛的眼泪。老师见火候已到就及时引导学生去读《巴尔扎克葬词》,同学们带着感情进入情境,读起文章来,情感真挚充沛,颇有催人泪下之感。由此看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阅读兴趣。变枯燥的“填鸭式”教学为生动活泼的“主体教学”提高阅读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认知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画于一体的功能,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化难为易,便于在教学中突破重难点。如《风景谈》一文是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想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类更伟大的主题。本文大部分内容是谈风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是歌颂解放区的人民呢?着笔写景,着眼于人,写作特点又是怎样体现的,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为此老师播放了二张画面:一张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一马平川的黄土地,另一张是大型歌舞《东方红》中南泥湾开荒片断,悠扬的歌声,演员的激情表演声情交融,学生很快就思维活跃起来来。

三、运用多媒体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方法多。由于教学手段落后,导致课堂容量少,教学效率低,而利用多媒体能更好的进行语文教学。它容量大密度高,它可以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学科跨课堂,综合性强。如教秦观的《雨霖铃》时,为让学生理解婉约词的风格,教师可用多媒体出示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词加以比较。如教《守财奴》一文后,可补充阅读能表现严监生、阿尔巴贡、波留希金等吝啬鬼形象的著名语段,让他们通过比较找出四大吝啬鬼的异同。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跃起来,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审美愉悦感,使“要我学”变为“我乐学”,实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转变。

如《荷塘月色》一文语言典雅清丽、蕴藏深厚,达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境地,可让学生在古筝《出水莲》的乐曲中朗诵,同时根据课文内容的变化多媒体放映荷塘四周景色,使学生在恬静的氛围中细细品味感悟作者的匠心独运。

多媒体阅读 篇4

1. 现代阅读的现状

目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网上搜索信息具有便捷性, 使得人们可以逐渐开始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 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得, 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移动客户端就可以随时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不过有一点就是, 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 这也使得对网络感兴趣的人也分一定的人群, 目前的网络阅读人群, 分成不同的年龄层, 如通过网上搜索到的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6亿多人群, 通过对这些人群分析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网络化阅读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同时对他们在网上所搜索的信息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上网人群在网上搜索的信息, 有部分是搜索中文字阅读, 这种人占80%左右, 其中为人群为18~40周岁人群居多, 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网友在网上搜索的网络信息一般是包括很多, 包括阅读文学作品、专业书籍、报刊等方面的信息。

2. 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了, 由此带来了网络阅读的飞速发展, 同时也给传统图书阅读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突。关于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讨论:

2.1 阅读主体即受众不同

网络阅读是一个新兴的阅读方式, 受众多数为年轻群体, 网络阅读具有传播迅速、阅读快等特点, 这是网络阅读的优势。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阅读主要是通过网上的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是网络介质, 具有便捷性、传播快等特点。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时代, 上网需要一定的技术, 因此对人员有一定的要求, 对网友有关有一定技术的要求, 对此, 使得网络阅读的受众一般呈现年轻化, 年龄较大的人对网络一般不是特别感兴趣。传统图书与网络阅读在阅读的受众上明显不同, 据我国网上阅读调查表明, 青年人仍是网上的主体, 这种阅读习惯可能要伴随他们一生。可见, 年龄与上网习惯成反比关系。年龄越小, 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越多, 年龄越大, 对上网兴趣越减少, 年龄层较大的人一般比较倾向于传统阅读。其中很多高年龄层次的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限制, 文化水平较低, 对互联网接受程度没有那么大, 缺乏应有的电脑网络知识, 因而比较倾向于传统的阅读方式。

2.2 阅读方式不同

网络阅读同传统图书阅读信息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阅读的媒介主要是依靠电子介质, 然后被受众所接受, 而传统图书阅读在方式上主要是依靠纸质介质进行传播, 传统的阅读方式同电子阅读方式在介质上具有区别。关于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由如下这些区别:传统阅读方式是基于印刷术发展起来的纸质进行传播, 主要以纸质为传播方式, 读者可以在纸质上面进行标注, 在上面写上自己的阅读思考过程。传统阅读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纸质进行阅读。而网络阅读是基于网络电子媒介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从而被受众所搜索阅读。这种方式下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快速查找自己所感兴趣的消息, 计算机网络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阅读具有开放性, 它没有国界, 任何人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阅读, 它让地球上任意一个人都被连接起来。

2.3 阅读的内容不同

读者购买传统图书进行阅读, 有些也是进行收藏, 纸质图书在阅读上能给人更深刻的映像。读者通过阅读传统图书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而在网络上进行阅读, 网络上的信息更广泛,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读者在传统网络与传统图书中所接受的信息结构有所不同。其中在多媒体上进行的网络阅读上在内容上更丰富多彩, 在网络阅读中读者可以看到有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电视、电影等, 读者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于传统阅读就相对沉重、单调。

2.4 阅读的感受效果不同

传统阅读发展至今已具有很多年的历史, 通过传统图书阅读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更能进行细读, 能够慢慢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从而仔细领会图书中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仔细阅读从中学到知识和获得收获。而通过网络阅读方式上, 网络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 能够提高读者的感官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3. 数字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物产生的冲击

我们如今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改变。网络的发展, 使得人们能够在网上随时获得各种信息, 同时更加便捷, 这就给传统图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网络阅读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发行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其中报纸是受到数字化阅读冲击最为强烈的传统媒体。

4.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发展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虽然网络阅读具有很好的优点, 但传统的阅读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对此, 可以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只要通过阅读能够为读者带来知识和收获, 那么不论传统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只有是对个人、对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 那么传统图书阅读就不会被取代。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网络阅读发展起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图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但也应该认识到这两种阅读方式都各有其优势, 不可能被相互取代。对此, 在新媒体时代下, 可以让两种阅读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促进大众阅读。

摘要: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信息, 网络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在网上随时搜索到各种信息, 能够随时阅读到各种书籍, 这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法, 同时对传统的纸质书籍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电子阅读在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使得青少年们因长期面对电子网络书籍从而对青少年的视力带来一定的危害。关于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 如何平衡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如今多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传统图书阅读,网络阅读

参考文献

[1]贾建伟.探究多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J].出版广角, 2015 (08) :36-37.

[2]卢立静.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1) :150-152.

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5

忠县任家镇义兴小学 谭春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具体化,实物化,变成直观、生动活泼的视觉信息,并配上文字与声音,图、文、声、画并茂,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具体地谈一谈:

一、巧用多媒体,情景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兴趣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古有孔丘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是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特殊的葬礼》,因为中国农村的孩子,根本没看到过赛特凯达斯瀑布,对此非常的陌生,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我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参加一个特殊的活动——赛特凯达斯瀑布的葬礼。”。然后通过电脑屏幕把赛特凯达斯瀑布的美景一下子推到学生面前,在优美的抒情音乐声中,参天的古木,错落有致的瀑布,以及活泼可爱的珍禽异兽把学生们就完全吸引住了,他们眼盯屏幕,侧耳细听变化多端的流水声,完全沉浸在那仙境一般的童话世界里。这时画面一转,音乐声变为低旋的哀乐,许多人身穿黑色葬礼服,站在面临枯竭的瀑布前,神情严肃,为瀑布举行葬礼。当电脑展示完后,学生情绪高涨,学习兴趣盎然,心中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求知欲大大增强。

二、巧用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运用多媒体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使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生命

生命》一课的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为此我在指导学生反复阅读之后,再用多媒体出示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反复朗读,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体会到生命的价值。

又如《鲸》一课,我便利用“图文片”来理解文本,“图文片”中的文字部分是鲸的特点,背景部分是图片:鲸呼吸图、群鲸睡觉图、鲸捕食图,让孩子们边看图片边读文字,学到这里,可谓是水到渠成,形象、直观地展示在孩子们眼前,孩子一下子就 明白了鲸的特点。

从以上案例可知: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画龙点睛的作用正是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借助与其他教学手段难达到最佳效果的部分。

三、巧用多媒体,课外延伸,拓展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生命生命》一课在作业设计上我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上网收集珍爱生命的一些事例,让孩子们在课上交流。同学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此项活动,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的选择学习中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色彩!

又如在进行《珍珠鸟》课堂教学时,通过播放相亲相爱的珍珠鸟一家和作者和睦相处的画面,学生被这动物与人之间的浓浓情意所感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大自然是人和动物的共同家园,人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这个世界才更加美丽”的道理。最后,我又补充一些目前人和动物相处的事例,包括图片信息,文字信息,录像信息,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讨论,想想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学生的好奇探索心理一下被调动起来。此时再让学生上网或者查阅相关书籍,课下交流,让学生成为“保护动物的小卫士”。“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深深扎进孩子的心田。

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充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通向课外世界架起一座桥梁,把他们引向充斥着浩瀚知识的课外大海,让学生在知识的大海里留恋忘返!

四、巧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媒体阅读——不能承受之重 篇6

Things were so simple then.

I wish I could blame it on the Christmas eReader, but my evolution into 1)schizophrenic multimedia literature butterfly started long before it landed in my lap–via iPod and Audible, Twitter and Gutenberg, and brick-like new-writing magazines that take weeks to digest. My reading has taken on a strangely driven, guilty quality, as I try to justify the cost of all those subscriptions and all that hardware by consuming fiction in an unprecedentedly multiplicitous and simultaneous way.Secretly, I long to return to a world in which I had a loving,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one paperback at a time.

A day in my life as a literary butterfly starts at 7:30a. m., with a few select paragraphs from the short story in last weekend’s Sunday papers over a morning cup of tea. By 8:30a. m., I’m fully plugged into my latest audiobook as I stride to the station. On the tube, it’s the rush to plough through the story and poems in the latest, expensively imported edition of the New Yorker, before next week’s lands on my mat. Throughout the day, I might catch up on a Twitter novel every few minutes, or check out the latest 2)freemium offering from an enterprising new author. Back on the tube, I 3)crack out the eReader, scroll past the 100 free books I haven’t e v e n d i p p e d into, and try to settle into the download I just had to buy to see if it worked. Finally, at bedtime, I open my book—my real, smelly, prefix-free book—and fall asleep, waking six hours later with ink on my face.

A recent study by Stanford University’s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has (in the time-honoured fashion of research) told us something we know all too well: we children of the long tail economy pay the price of unlimited choice with the misery of the always-something-better-out-there syndrome. “Even in contexts where choice can foster freedom, empowerment, and independence”, says the study’s author, Professor Hazel Markus, “it is not an 4)unalloyed good. Choice can also produce a numbing uncertainty, depression, and selfishness.”

As psychologist Barry Schwarz puts it in his brilliant TED Talk on the Paradox of Choice, “there’s no question that some choice is better than none, but there’s some magical amount. I don’t know what it is. I’m pretty confident that we have long since passed the point where options improve our welfare.” And it’s true: I love the fact that I can download some great new author’s self-published PDF onto my screen, that I can carry the electronic Riverside Chaucer wherever I go, that I can access almost any obscure old tome from Amazon marketplace and get 5)the cream of the fictional crop delivered quarterly to my door. But it’s a long time since I experienced the intense pleasure of leisurely browsing; the careful selection and devoted reading of a single text. For me, reading has become a fractured competitive sport.

There is joy in this 6)cornucopia of ways to consume quality literature, but there is also anxiety and loss—I feel like an alcoholic pushed into a permanently stocked bar, and I can’t even taste the 7)merlot because I’m trying to down a 8)tequila and sip a 9)martini at the same time. I’m dying to return to the mono-media of paper and glue. But I’m just not sure that I’m strong enough to resist the lure of that Dickens in my pocket; the new Jim Crace short story nestling in that mega-zine.

两年前,我的阅读方式很简单。花几天时间读一本书。我会把自己沉浸在人物和故事情节中,畅游于书的写作风格中,每天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回到那个被封存起来的世界。读完这本后接着开始读另一本。

那时候就那么简单。

我希望我能归咎于圣诞礼物——电子阅读器,但早在拥有电子阅读器前,我就开始变成了一个“精神分裂”的多媒体文学读者——通过随身听、在线听书网站、推特和古登堡网站,还要花几个星期来消化砖头般的新作品杂志。我的阅读变得多而杂乱,为了试着证明自己在订阅书籍和购买硬件设备方面的花费物有所值,我以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同步的方式阅读书籍。其实我心里渴望回到从前的世界,每次只与一本书建立一段充满爱而稳定的关系。

我这只“文学蝴蝶”的一天从早上七点三十分开始,泡一杯茶,看几段上周末周日报纸上的短篇故事精选。八点三十分,在赶往车站的路上,我会戴上耳机,听最新的电子书。在地铁上,我粗略浏览最新一期昂贵的进口版《纽约客》上的故事和诗歌,为了赶在下周新刊到达前看完。这一天里,可能每过几分钟我就会查看推特上的小说,或在免费增值网站上查看某位野心勃勃的新作家的作品。搭地铁回家时,我拿出电子阅读器,忽略那100本还没看过的免费书,看看我购买的书下载成功没有。最后,睡前,我打开书——我那真正的书,有着特殊味道、不带前缀(e)的书——然后睡着,六个小时后醒来,墨水印在脸上。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院最近的一项长期研究告诉我们早就熟知的研究结果:我们这些成长于“长尾经济”时代的孩子要为大量的选择付出代价,我们的症状是“总有更好的东西”。“选择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力和独立性,即使在这样的前提下,”该研究的发起人黑泽尔·马库斯教授说,“这也不完全是件好事。选择还会带来令人麻木的犹豫、压抑和自私。”

正如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TED上那场关于“选择的矛盾”的出色演讲中所说,“有选择当然比没选择要好,但这其中有着某个奇妙的数量。我不知道是多少。我确信我们的选择早就多得有损自身利益了。”确实是这样:我很高兴可以下载一些优秀的新作者自己推出的PDF版作品到我的电子设备上,可以随身带着电子版的《河畔乔叟》,可以在亚马逊商城买到任意一本晦涩的旧著作,可以订阅一些精品小说(每三个月送货上门一次)。但我已经很久没有感受到闲适地翻阅书本的乐趣;细心挑选并身心投入地阅读一本书。对我来说,阅读已成了一场碎片化的竞技比赛。

多媒体阅读 篇7

一、理论背景

语言学研究表明:人类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它会经过发展成熟的阶段, 语言能力的形成需要大量的实践, 多方面的训练。置身于一个多媒体的语言环境, 影像文字声音的如临其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其产生兴趣和动力。著名的外语教学专家H.H.Stern说过, 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技能同等重要, 甚至更重要些。阅读与言语运动器官的发音动作相互联系, 相辅相成, 在阅读中, 文字符号转化为声音、图像, 为阅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准备活动

在平常的精讲课堂上注意学生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技能, 有相应的生活经验 (哪怕是从课本上阅读到的) , 联系课文了解来龙去脉, 以及作品背景、中心思想, 给提高阅读能力打下基础。教学软件的准备包含教案、阅读资料题库、相关图片、录音等。心理学家赤瑞特拉的实验证实, 人类获取信息的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图文、声于一体的特点进行视、听、说全方位的训练,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实施过程

(1) 英语阅读兴趣的方法指导与训练, 让学生捕捉英语阅读文章的中心,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阅读。改变传统的整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图片, 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 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快速导入新课。带着问题“who, when, where, what, why, how”去仔细阅读。

(2)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 为提高阅读速度。我对每篇文章都有限时规定, 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 然后回答问题,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生词, 由于时间限制, 不允许他们查字典, 只能让他们通过上下文的意思去猜, 这样, 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了, 而且猜词能力也加强了。举例说, 可利用词的同根词use猜出useful, us e le s s, us e r的意思。词的前缀re表示重复, d is表示否定, un表示否定, tion表示名词后缀, ness表示名词后缀。

(3) 快速回答问题。用多媒体呈现“yes or no”问题, “true or faulse”问题, 以加深对所读文章的印象和理解。我可以把这些易答的问题留给基础差的学生, 以增进他们的自信心,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我通过提问的方法, 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出相应的句子来“证明”yes or no和true or faulse的理由。每一题都要求这么做。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和交际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举两得。

(4) 快速复述文章, 在学生阅读后, 我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retell, 以锻炼他们的记忆力和英语交际表达能力。分层要求, 分段掌握, 鼓励他们人人开口, 阅读能力的内涵和外延均得到补充。还可以变化方式, retell方式可设计成wh-question方式, 通过问题Who, Whe n, Whe re, Wha t, How, Why来强化阅读能力, 整体掌握语言材料。

(5) 该慢则慢, 对于学生的疑难点, 易混淆的知识点, 我向学生讲解清楚, 举一反三, 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不能急于求成。

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 学生的学习热情高, 学生产生了学习的“内驱力”, 同时, 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 我有机地渗透德育因素, 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人生观。

四、教学效果的体现

老师平时课堂的精讲, 学生阅读课的泛读, 和多媒体的教学有机整合, 优化了课堂教学, 英语阅读能力和英语交际水平同时得到强化训练。一个轮回的教学实践, 班上94%的学生在阅读题中得到满分, 75%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 99%的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达到中学一级。

运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使个体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 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 其景其物仿佛伸手可及, 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走进丽江》 (文中例子均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社s版四年级下册课文) , 多数学生没有看到过丽江古城的奇特风貌, 对课文中的描述缺乏感性认识。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导入新课时, 我说:“同学们, 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丽江古城去旅行。”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丽江古城美丽的风景。在优美抒情的纳西古乐声中, 神秘的摩梭人, 绵延起伏、峰峰相连的玉龙雪山, “家家溪水绕户转, 户户垂柳赛江南”的神奇风貌把学生吸引住了。他们眼盯屏幕, 耳听优美的纳西古乐, 沉浸在多媒体营造的氛围中, 为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做了铺垫。

二、展示场景, 突破难点

阅读活动是读者在感知文章语言符号的基础上, 凭借已有的经验, 通过思维而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的过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语境, 会对学生的文本感悟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写道:“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情缘境生, 在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特定的意境中, 让学生缘境察情, 产生共鸣。

如,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4至10自然段讲述了父亲坚持不懈地挖掘废墟, 苦苦寻找儿子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地震灾难离日常生活较远, 学生很难体验到地震后这对父子骨肉分离的伤痛。我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地震的录像, 直观、形象的场景, 缩短了时空距离, 一下子把学生带到1994年地震中的洛杉矶, 学生仿佛置身于这个巨大的灾难中, 从而加深了对文本中所描写的情景的感悟, 使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在这种特殊情境中表现出来的父爱也越发沉甸甸。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审美感知, 陶冶情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审美感知是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 感知美是审美进程的起点, 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在阅读教学中, 如果能运用多媒体把课文中描写的美好事物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 学生就能深刻感知审美对象, 产生美好情感, 陶冶其情操。

如, 《桂林山水》一文的作者围绕“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中心,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无限的情和爱。然而,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 对桂林的“山”和“水”没有感性认识, 任凭教师“千呼万唤”, 学生对桂林山水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 而借助多媒体 (按电视散文的方法制作) , 配上动听的抒情音乐, 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就能在感知桂林山水美好风光中深入体验“舟行碧波”之景, 感悟“人在画中”之情, 感受课文的意美、音美、形美, 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受到美的熏陶,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适时引导, 表达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文情并茂的课文, 文能感人, 情能怡人。在学生熟读课文, 对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后, 教师趁热打铁, 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 适度拓展作者描写之物、之景、之事、之人,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展开合理想象, 或口头或书面抒发自己的情感。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文, 在学生弄清了鸟儿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和鸟多的原因后,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大榕树之美和众鸟纷飞的热闹场景, 让学生展开想象, 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充分表达保护自然环境应尽之责。

巧用多媒体优化阅读教学 篇9

一、意境创设, 引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集文、图、声、像于一体, 画面色彩丰富, 声音动听可感, 非常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置身其中, 景、物、人仿佛就在眼前。所以, 多媒体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并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如教学《蚁国英雄》一文, 我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感动”, 有的说“敬佩”, 也有学生说“惊讶”。接着, 我通过多媒体出示“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 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 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的场景。欣赏过之后,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了, 在那个“惊讶”者发言后, 其他学生同样表示出“惊讶”……平静的课堂里犹如投进一枚石子, 学生的思维瞬间泛起了涟漪, 其阅读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二、情境再现, 增进阅读理解

很多文字的背后都蕴藏着一个亟待开发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的阅读创设情境, 让学生看到文字所无法描述的情境。尤其是遇到难点、热点的阅读问题, 多媒体可以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拓展阅读思维, 增进阅读理解, 无须教师多讲, 学生就能入情入境。

如在上《鲁滨孙漂流记》课外阅读指导课前,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阅读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 加以快捷便利的搜索, 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课堂上, 在导读的时候, 我播放该小说的网络视频剪辑, 创设阅读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或让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增进阅读理解, 从而完成阅读任务。

三、资源拓展, 活跃阅读思维

多媒体阅读, 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无限的时空与可能。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 将多媒体中的很多资源为我所用, 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阅读中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 教师应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形式的基础上适时引进多媒体, 让学生在这样的阅读中掌握最有价值的东西, 并能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信用卡》一文,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把阅读空间进行拓展, 让学生在多媒体中查阅相关信用卡的使用方法。这样就会活跃学生的阅读思维,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形式创新, 培养阅读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阅读形式上进行创新,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阅读《钱学森》《最大的麦穗》《军神》, 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进行整合, 甚至可以将相关图片资料进行剪辑重组, 形成“大单元”, 让学生进行人物故事的再探究, 同时可以让学生撰写研究报告。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还可以不断地历练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巧妙利用多媒体, 不断创新学习形式, 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这样将会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 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改革课堂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浅谈多媒体辅助阅读教学 篇10

1. 运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 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 天文地理, 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 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 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 化难为易。例如教学《长城和运河》一课, 要让学生知道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京杭大运河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如果展示图片让学生看一看, 这样了解起来会比较清楚一些。学生产生了真切感受, 就能较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间的距离, 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2.运用多媒体, 创设情景,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倾向, 是人们获得知识、技能的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 赖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培养和提高。教育家夸美钮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 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 但这个举措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 制约着学习, 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不一定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让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进入学生的阅读课堂,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 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 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 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多媒体就像一个“魔术师”, 借助“声、光、影、像”, 化远为近, 化虚为实, 能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如:学习《荷花》时, 教师精心制作了《荷花图》, 使学生直观地看到朦朦胧胧的夜色中, 一朵朵荷花盛开着, 一片片荷叶挨挨挤挤, 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同时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 听着优美的音乐, 自然产生美的感受, 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们纷纷发言说自己的感受, 极力从记忆中搜寻能表达内心感受的词汇, 并要求伴着音乐画面朗读课文, 真正体会到了课文所描绘的使人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的意境。可见, 动画情景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种乐学的氛围, 为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3.运用多媒体, 帮助学生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 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 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学习《观潮》这一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钱塘江大潮的真实资料, 既能帮助学生深切理解课文描述的内容, 又能丰富学生关于涨潮的知识。

精心的教学设计, 一定能巧夺天工;周密的教学活动安排, 必定会妙趣横生。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给课堂增添无限生机。在课堂上, 能听到春天淅淅沥沥的雨声, 听见星空下悠悠的鼓瑟声, 江河的咆哮声及波涛的怒吼声。配上轻松的乐曲, 浪漫的小调, 更使人陶醉。在这种学习氛围中, 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他们的想象就会自由驰骋。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 既配有声情并茂的朗读, 又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 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阔他们的视野。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 有利必有弊。在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众多优点的同时, 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1. 抹杀了语言的模糊性

当前, 不少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了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路子, 开辟出一片绿洲, 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对此, 有的语文老师提出了疑问: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 让学生学习母语, 领会祖国语言丰富的内涵, 进而掌握运用它的。如果将语言符号转化成画面图像, 那么, 学习语言岂不成了一句空话?况且图像画面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会抹杀语言的模糊的特性, 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比不上语言符号可以提供想象的空间。比如, 《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是这样描写林黛玉的外貌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究竟长得什么模样, 谁也没有见过。一百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百个林黛玉;同一个读者, 反复品味揣摩这段文字, 心中的林黛玉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如果播放电视连续剧, 让演员的形象来代替语言的描述, 那就大为逊色了。

2. 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语感作用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 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大优点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切割组合, 形成新的知识块。突出重点、难点, 增加课堂容量, 加大信息传播密度, 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单纯的信息传播, 其第一位的任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学生高一层次的语文能力, 即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批评鉴赏能力的形成过程, 离不开语境。许多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的只是现成的答案, 缺乏对过程的细致入微的展示。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包含的诗意丰富、博大, 只可意会, 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展现的。所以传统语言教学强调“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古人强调通过“诵读”, 读出“情”, 悟出“理”, 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 从而深刻地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 培养“语感”。

3.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和情感体验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 但是对语文课而言, 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 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 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所谓情动而发, 文章不是无情物, 师生俱是有情人。没有情感的外观、传达和共鸣的语文课是毫无生气的。课堂以教材蕴含的情感为源头, 以教师的情感外观为渠道, 流向学生的心田, 使古老的情感能够产生共鸣, 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氛围。在文学审美过程中, 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 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营造气氛, 唤起情感, 引导想象, 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 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

多媒体技术进入语文教学领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 引发了教学方法的大变革, 使语文教学迈向了一个新纪元。但是, 无论多媒体多先进, 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正确地运用, 多媒体技术就有可能成为扼杀学生思维能力的工具。

1.多媒体的运用增大了信息量, 但是不要泛滥成灾

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 不断地向学生灌输信息, 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 扼杀学生创造的机会。同时, 这也往往喧宾夺主, 淡化了主题。不要将语文教学简化为动画的演示, 要注意它只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配合体, 而不是主体, 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效果控制信息量, 使它真正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

2.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又要处理好人机阻隔的矛盾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 即教师——教材——学生之间有一条鲜明的情感纽带, 语文教学往往要求以情动人。而我们若将学生带入计算机房上语文课, 学生会只盯住各自的屏幕, 平时那富有生机能传情达意的脸庞不见了, 他们完全被一台冷漠的机器给淹没了, 你就会强烈感到计算机已不同程度地阻隔了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这样整个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削弱和影响, 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 但我们不能只强调让学生去“看”而忽视了让学生去“想”和“做”, 更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3. 运用要恰当

(1) 运用角度要适当

适当是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要恰到好处。这就涉及一个运用的角度问题, 就是要根据教学内容, 以一个正确的角度去选择适当的多媒体手段,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以优越的媒体传递高效的信息, 达到设疑激趣, 激励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2) 运用进度要适时

适时是指把握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最佳时机。也就是说, 多媒体教学手段要在适当的时间进入教学环节, 要在急需的时候运用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电教手段的功能, 否则用了等于没用, 甚至适得其反。所以, 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把握“火候”。捕捉教学良机, 适时地运用电教手段, 达到手段与效果高度统一的最佳境界。

(3) 运用幅度要适量

幅度是指事物占据客观空间大小的数量。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信息传递媒体, 同样存在着一个幅度的大小和数量多少问题。幅度要适量, 就是说每节课运用多媒体的量要适宜, 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过少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过多则有画蛇添足之弊。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与论述, 并且提出了一些应注意的问题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的方法, 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在教学运用中尽可能地避开它的弊端, 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如何借助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篇11

一、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这个往往只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不一定能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现代的教学多媒体进学生的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望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高智商、高情商的方向发展。例如在《我家住在大海边》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现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小朋友赤脚在海滩上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小螺号》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情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中真正获得探究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着重点

课文重点部分的关键词、句、段,是最能本质地、集中地表现全文的内容的。因此,重点段的词句往往牵动全篇。课文的重点一般表现为:集中表现主题思想、主要内容、主要事件的段落;最能表现中心所用过的修辞手法。今天的儿童面临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量成倍地增长,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应该说,准确地阅读理解课文的重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而阅读重点,要求儿童对课文有深切的了解,这种深细的阅读过程,是一种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这包括儿童的感知、认知、思维、语言的活动,同时,儿童的动机、情绪都直接作用于系列的智力活动之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突出学习阅读理解的重点,不仅使学生能看到,也能听到,往往可以充分感受形象,促使阅读过程的多种心理因素产生积极作用,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教《锄禾》,导入新课时,设计一组“动画”: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地,辛勤的农民手拿锄头用力地耕种,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滚落下来,滴入稻田里。此情此景,学生已有深刻的感性认识,随后,我又在图画上方出示古诗,诗句和图相对照,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对于刚才“明于心而不明于口”的心理状态,立刻解决带点字锄、汗、粒等的解释已是一触即发了。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在入境、动情的愉快氛围中,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激励学生思维发展的质疑点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思维,开放学习思维的质疑点。现代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之中,儿童的情绪之中,儿童的情绪一下子被激起,形成了一种内驱力。在这种“力”的推动下,促使学生将心理活动转换为饱满的学习热情,激励他们主动地“质疑”。如《小小的船》这篇课文,可用课件出示“蓝蓝的天”,“弯弯的月亮”,引导学生朗读一、两句诗,有学生质疑“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说月亮像小船,而不像镰刀呢?”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爆发点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有学生说:“香蕉可以吃,不能坐,而船可以坐。”再次加以激励:“看着弯弯的月儿,书上‘我’忍不住想坐上去看一看,那你想不想上去呢?”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表示想上去。教师一边用课件出示摇晃着的月亮,一边播放《小小的船》乐曲,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并用句式说话:“你看见了什么?”学生纷纷说:“我看见了星星。”“我看见了人造卫星。”“我看见了许多星星向我眨眼。”“我看见蓝天上一朵朵的白云。”……学生的想象能力在开放的质疑中得到了发展。

让多媒体为阅读教学助力 篇12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

1.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 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方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在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多媒体能将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场景等清楚地展示出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 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课文时,我用大量多媒体图片展示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并下载近年来遗失海外国宝通过拍卖艰难回国的视频资料, 在学生的欷歔不已中, 让学生从视觉上真正领略到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特别是对圆明园的布局、艺术瑰宝、历史文物等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2.激发情感共鸣,陶冶思想情操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 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展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以《 飞夺泸定桥》 这篇课文为例,我精心收集了介绍泸定桥的视频资料,结合文章对泸定桥的文字介绍,“ 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 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 :两边各有两根 ,算是桥栏 ;底下并排9根 ,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现在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 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 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 ”观看视频,孩子们深情并茂的朗读,“ 心惊胆寒”的心理体验,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呼之欲出。 教学《 乡下人家》 ,我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张张美丽的乡下人家生活图,并配以《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的歌曲,让学生真切感受乡下人家优美的风光和美好的生活, 深深沉醉于乡下的美景之中,从而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风光,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操,真是一举两得。

3.拓宽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包罗万象,知识丰富多彩。 通过多媒体,能将那丰富多彩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如教学《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我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 海湾战争”“ 伊拉克战争”“ 中国的抗日战争”等图片,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中国孩子对战争带来的危害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对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有了正确的理解。 真正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走向世界,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

在教学《 触摸春天》 ,我通过PPT课件展示“ 张海迪、贝多芬, 霍金”等名人的文字资料图片,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谁都有生活的权力,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很轻松地解决了文章的重难点。

4.调动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学生只能读课本,听老师讲,从教师的板书中获取重要的知识信息。 现代多媒体的运用,集文字、声音、图片于一体,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感获取知识。 特别是展台的运用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让教师讲评作业更趋高效。

二、对多媒体应用的几点建议

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运用, 我们很多教师确实尝到了多媒体为教学带来的益处,但在教学中也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根据自己的实践,为多媒体的使用提出几点建议:

1.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度

教师如果过多地使用多媒体, 容易使小学生对多媒体产生依赖,他们会更多地去注重多媒体所带来的听觉和视觉的新鲜感,把整个教学当做放电影,忽视了对问题的思考、对文本的咀嚼。 如果哪堂语文课不用多媒体了,他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多媒体使用过多,也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疲劳感,从而对多媒体教学失去兴趣。

2.运用相关资料要有所选择

多媒体确实能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料, 但是教师不能对这些资料不加选择地运用。 选择资料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合理选择材料, 避免为强求画面的丰富多彩而忽视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无所知。

3.出示资料要紧扣教学环节

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知自己的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样的放映方式,如何通过多媒体的展示更好地为教学服务等问题对课件的编排做精心设计, 让多媒体的使用跟每一个教学环节自然过渡,达到最理想的使用效果。

上一篇:环保应急系统下一篇:地基处理的目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