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化精神

2024-10-08

基督教文化精神(共4篇)

基督教文化精神 篇1

引言:

在圣经新约中, 四大福音从不同的角度对耶稣进行了描绘, 总体看来, 耶稣被称为基督, 也就是救世主的意思。按照福音的解释, 因为我们的始祖本性的堕落, 我们后代身上都有一种原罪, 需借助上帝的施舍才能消除。耶稣是上帝的唯一的儿子, 道成肉身来到世上, 目的是为人类赎罪。而人世间的众生只有绝对的信仰上帝以及他的儿子耶稣我们才能得救;因为上帝和人子的爱是无私无条件的, 所以我们对他们的信仰也是无条件的。这一基督形象也出现在了王尔德的作品《巨人》中。自私的巨人将孩子们关在园子外面, 不让他们进来, 同时也把春天关在了外面。作为耶稣形象的孩子通过自身的行为感动了巨人, 巨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自私。他决定将墙推到, 欢迎孩子们来玩。最后对手和脚都被钉上钉子的耶稣形象的孩子的反映, 显示了巨人人格的完全转化, 巨人被耶稣形象的孩子的行为所感化。

基督信仰和基督精神

在这两种形象中, 耶稣看似都是救世主, 然而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在圣经中耶稣是代表上帝来人间为人类赎罪, 他宣扬的是信仰的问题, 要求所有的人都要无条件的信仰上帝。至于能不能被拯救关键是看上帝的恩惠, 信仰的前提是无条件, 拯救的前提是信仰。所有人在被拯救与毁灭之间没有选择, 只有靠外部神的力量才能够更好地活下去。所以信仰耶稣在宗教中是人的本质被异化的过程, 是被外化的过程。当我们真心信仰耶稣, 被他感化的时候, 我们也就失去了自我, 剩下的就是上帝和一副血肉躯壳。耶稣要求我们放弃人世间的物质利益, 甚至包括人伦和自己的躯体, 因为他们会阻挡我们对精神的追求, 不能形成对基督的绝对信仰。甚至最后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 它宣扬的也是上帝的无私的爱, 通过耶稣的死, 通过他所受的痛苦来感动感化人去投入到信仰中去。所以圣经中的基督信仰是一种外在力量的拯救, 人在这种力量面前无能为了, 毫无作为, 只有绝对信仰, 绝对敬畏, 别无出路。

在文学作品中耶稣虽然也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 然而在王尔德的塑造下, 基督却少了绝对权威, 不再是上帝送到人世间为救赎原罪而来的。在这里王尔德赋予了他更多精神上的引导。在《巨人》中, 作为耶稣形象的孩子的出现并不是为了信仰, 他实际上是为了让人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巨人为了自我利益将孩子们关在园子外面, 以为这就是自我。王尔德告诉我们,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巨人一样, 将自己关在各自的园子里, 与外界完全封闭。而这种狭隘的个人主义就像是封冻的个体, 与别的个体永远无法融合。而耶稣形象的孩子就像是一种催化剂, 他融合了封冻的个体, 让他们融合成流动的液体, 汇成了小溪。王尔德的耶稣形象的孩子代表的是耶稣精神, 是充满了真正个性个性, 真正自我的形象。而这种真正耶稣精神对人类的作用是昭示, 启迪, 使人从这种精神中感悟到真正的自我与他人, 与社会的和谐关系。所以文学中耶稣是外在的催化力量, 他的力量在于通过外力内化人的本质, 而这种内化的本质才是真正能够拯救社会的希望。

从外在拯救到内化本质的转变

当我们希望被拯救时, 我们总是诚心地等待外力的拯救, 比如来自上帝, 或基督耶稣, 但这都是被动的;王尔德看到这种态度的弊端, 他认为人的被拯救关键在于本质的转变。人可以借助外力, 但真正起作用的力量应该是来自于内部, 我们必须首先从基督精神中意识到我们是不完美的自我, 受到激发去寻求这种完美, 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 19世纪末的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尤其是科学与宗教的对立让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同时19世纪末, 从宗教观点来看, 也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时刻;新千年的来临对于人们来说不是一个新希望, 而是基督的再度降临, 他的来临是审判, 不是拯救。外在基督的拯救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过去的事了, 他们将要等到的是世界的末日。如果说寻求外在神的力量, 依靠信仰基督已经不可能的话, 如何进行自我拯救就被提上了日程。当一个社会惯常的信念被打破, 而新的尚未形成时, 社会便要处于混乱之中。王尔德看到人性的这种弱点, 他把这种基督信仰改变成了基督精神, 强调它对我们内在本质的激发。基督似的孩子对巨人的影响就在于昭示, 他通过自己的受难告诉巨人怎样才是完美的自我。在王尔德看来, 基督时时都是自我, 而这种无私的自我与社会又是完全沟通的;基督的完美就是能够和谐统一自我和社会, 同时又是自我。这种基督精神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意义就在于昭示人去发现自我, 完美自我, 实现自己的真正本质的回归。所以这种昭示人内化本质的基督精神是王尔德竭力推崇的, 他认为纯艺术就具有这种力量感化, 启迪人。王尔德将自己的纯艺术推崇倍至, 以致形成了艺术宗教, 期待人们进入神庙膜拜。

结语:

随着科学的发展, 人们透过宗教的神秘面纱逐渐认清了外在基督拯救的谎言, 逐渐吸收了基督精神, 将之内化为本质, 实现自我拯救。但也正是科学的发展, 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个人在科学面前的渺小和无能为力;科学的飞速发展又让我们怀疑我们是掌握科学还是被掌握, 个人的自我拯救以及文学中的基督精神的拯救是如此微不足道。对科学的恐惧以及文学中基督精神启示自救的无力可能又会使我们去创造新的外在的“金牛犊”来实现新的基督信仰的膜拜, 至于文学中基督精神将来如何被改变还是一个谜。

参考文献

[1]Wilde, Oscar The Happy Prince and Other Tales.[M]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2]Holy Bible, Plain Label Books, 1885.

[3]Willoughby, Guy Art and Christhood:the aesthetics of Oscar Wilde.[M]Fairleigh Dickinson University Press, 1993.

《魔戒》中的基督教文化因素探析 篇2

一、叙事结构中的圣经原型

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 (Northrop Frye, 1912-1991) 认为, 整个圣经故事中存在着一个U型的故事结构, 这种模式在文学作品中以标准的喜剧形式出现;相反, 倒置的U型则是悲剧的典型形态。

《魔戒》情节的结构安排和关键人物的命运设定就遵循了U型叙事模式, 弗拉多、刚多尔夫、阿拉贡及其居住地霞尔、冈多, 都经历了平静到遭受劫难, 再到复归安宁的过程;而邪恶力量索隆及其巢穴莫都则经历了隐匿、兴风作浪、最终归于毁灭的倒U型情节发展。托尔金在其著名的《论奇幻故事》中将故事结尾突如其来的逆转归纳为奇幻故事的重要特征——“善灾” (Eucatastrophe) [2]。这个词明确提醒读者, 故事的结局在喜悦之前会有悲伤, 安宁之前会有劫难。关于《魔戒》中的善灾叙事结构, 2008年中南大学王国喜的硕士论文《论<魔戒>对圣经叙事模式的摹仿》已做过相关分析, 但该文并未注意到作品中次级善灾结构的存在。事实上, 善灾不仅是整个叙事结构的缩影, 而且是整体情节叙述中的次级结构, 《魔戒》的情节发展就是由一系列次级善灾所组成的。

托尔金的善灾结构与圣经的U型结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都否定以彻底的失败悲剧为结尾, 而又由于包含着痛苦、死亡等悲剧因素而区别于传统喜剧;二者都由平静的开头、灾难的情节进展、复归安宁的结局等三部分组成, 且三部分分别一一对应;而次级善灾结构也可认为是次级U型模式在作品中的呈现。

总之, 《魔戒》的叙事结构与圣经原型是严格契合的, 在叙事模式上的一致性就可以看出基督教文化对托尔金创造奇幻世界的深远影响。

二、作为思想依据的基督教内涵

《魔戒》中包含着多种文化因素, 其中北欧神话和基督教义被称为《魔戒》的两大精神源头。尽管托尔金本人反对一切寓言式的解读, 但我们仍能清晰地发现《魔戒》中的基督教内涵和宗教意蕴。

(一) 救赎

中世纪神学家安瑟伦 (Anselmus, 1033-1109) 的名篇《上帝何以化身为人》奠定了赎罪论的基础。其中讲到, 必须有一位既神又人的主体, 方能达成赎罪的任务。[3]这个既神又人的赎罪主体在基督教的观念中是耶稣基督, 在《魔戒》作品里就是霍比特人弗拉多。

在救赎的意义上, 弗拉多和耶稣是同一的。他牺牲自我、深入罪恶之地寻求救赎, 最终将遭受苦难的中洲世界从罪恶中拯救出来, 代表的是耶稣殉道者的形象。正如弗拉多所说:“在危难降临时, 就得有人去做出放弃和牺牲, 这样, 其他人才能享受幸福。”[4]

耐人寻味的是, 救赎使命最终的完成并非出自弗拉多, 而是因毕尔博和弗拉多的怜悯而存活下来的“反英雄”古鲁姆。这里体现的是托尔金对宽恕与怜悯的信念:不能妄定人的生死, 心存怜悯是成就救赎的途径。“因为上帝是慈爱的, 痛悔的崇拜者就总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改过自新的指望。”[5]

(二) 自由意志与上帝恩典

在托尔金的善恶观念中, 不仅善能够成就恶, 恶也可以成就善;二者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转化的根本条件是对欲望的抗拒或妥协。古鲁姆屈从于魔戒的诱惑, 终于跌入堕落的深渊;而弗拉多在毁戒途中不断地经受考验, 最终得到了拯救。面对诱惑时截然相反的道路选择导致了二人的不同命运。这种道路选择在基督教神学的命题中被称为“自由意志”, 其带来的结果就体现出上帝的“恩典”。

古罗马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us, 354-430) 认为, 上帝赋予了人意志自由, 让他们承担自己选择的责任。但是人可以凭借自由意志获得拯救并不能撼动上帝的绝对权威。应该说, 正是因为上帝主权的预定, 人的自由意志才有意义。《魔戒》结尾处弗拉多屈服于魔戒的诱惑表明, 人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邪恶;毕尔博、弗拉多对古鲁姆的仁慈并不能直接带来胜利, 奇迹必定要通过神圣的恩典才能获得。

(三) 末世论

在《魔戒》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托尔金对信仰、希望、救赎等价值所持的肯定态度, 及其对善恶冲突的思考:他所创造的世界将得到最终的救赎。托尔金的作品包含着善灾的力量, 他所信奉的是末世救赎的许诺, 其中峰回路转的拯救就是末世的标志, 间接地指涉着神圣恩典的最终审判。中洲遭受的苦难就是人类寻求救赎的必然之路, 末日的审判在厄运山的火焰和熔岩中得以完成——邪恶的索隆及魔戒被消灭, 古鲁姆等被黑暗力量腐蚀的生命体也随之消亡;持戒人弗拉多和精灵前往西方, 人类最终获得了英明君主治下的安宁。基督教末世论实指的就是这种致死终结中的开端。托尔金说:“想象的美好事物能让读者快乐, 唤起他们对身边事物的兴趣, 使他们相信现实世界也有圆满结局的希望”[6]。因此, 《魔戒》所述并不完全是逐日发展中的历史, 它更是关于终点的历史, 在本质上具有基督教的末世意义。

综上所述, 从作品的叙事结构和文化内涵上我们可以认同托尔金将《魔戒》视为本质上是宗教的、甚至是天主教的作品。事实上, 按基督教神学来说, 艺术本身不可能起源于“那恶者”, 因为撒旦不具备任何创造能力;一切的美与一切的善, 都是从众光之父那里来的[7]。因此, 作为一个信仰虔诚的基督教作家, 托尔金在作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合了基督教信仰元素是合乎情理的。

摘要:在国内现有的托尔金研究成果中, 对《魔戒》与宗教的关系进行的阐述尚处于起步阶段, 为数不多有所涉猎的篇章往往忽略了叙事结构与意义内涵的有效结合, 缺乏对材料的综合把握和深入挖掘。本文拟从基督教文化角度对托尔金及其作品《魔戒》系列进行解读, 探讨基督教文化在《魔戒》作品的形式与内涵上的全面渗透, 力图揭示基督教神学思想对托尔金创造奇幻世界的深层影响。

简述基督教文化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篇3

西方文明思想源泉以及基石以犹太教基督教文化、希腊罗马文化等为主, 大部分文学爱好者以及作家在创作作品时, 均以基督教文化作为创作的基础, 构成基督教文化思维模式以及创作模式。所以, 为了能够更好的分析以及理解西方文学, 本文以基督教文化《圣经》作为出发点, 重点分析英美文学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2、英美文学作品受到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2.1 对主题题材受到的影响

由于《圣经》具有较为相对广泛地题材, 并且有着戏剧对话体、寓言体、书信体、诗歌体、小说体、记叙体等多样化的体裁。例如, 《圣经》中《旧约 ? 创世纪》有关夏娃以及亚当受到蛇的诱惑, 将知善恶树上结出的果子吃下后, 受到逐出伊甸园惩罚的文学故事, 被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诗人弥尔顿引入《失乐园》史诗中, 其以《旧约 ? 创世纪》作为例子, 以撒旦来比喻蛇, 诱惑人类始祖, 同时其率领众神抗争上帝。通过这样的故事对英国封建专制与资产阶级革命的斗争进行隐喻。英美浪漫主义时期, 骚塞、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著名诗人在创作作品方面多采用夸张虚饰、矫揉造作的手法, 创作作品具有灵交神往、充满梦境幻觉、奇想妙构等主体感受。通常会选择基督教的相关内容作为创作题材, 通过基督教文化作为辅助, 使其宗教情感得到有效抒发。

2.2 对塑造人物受到的影响

大部分西方文学作品描述的人物中, 均能够找到《圣经》中人物的影子。例如, 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喜剧中夏洛克对《旧约 ? 创世纪》作品中妙法生财的事件进行详细讲述, 辩护自己放高利贷并不是属于偷钱, 那么积累财物便属于积累福气。而《圣经》作品中《出埃及记》中对于摩西对上帝号召如何响应进行记录, 讲述其如何带领以色列人在埃及苦难的环境中脱离。摩西斗争法老过程中, 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概、斗争精神全面表现。黑人在北美蓄奴事情, 将摩西作为种族的精神领袖, 渴望获得摩西的带领, 将苦难以及奴役全面摆脱。福克纳是美国相对著名的作用, 其创作的《走吧, 摩西》中, 将摩西人类同情、正义、尊严、荣誉等天性作为象征意义, 对由于现代文明导致道德沦丧的情况进行鞭挞。圣经《创世纪》中关于亚当家族成员的描述能够在乔伊斯德创作的作品《芬尼根守灵夜》描述艾尔克家族成员找到影子。梅尔维尔创作的《白鲸》作品中关于伊什梅尔叙事者的描述主要是以《圣经》中描述伊什梅尔坚持对知识追求的特征作为创作基础。

2.3 对构造情节产生的影响

人类精神生活中以宗教信仰作为文化基础, 其描述人类心理结构最深层次存在的文化。通常情况下, 深层结构的构建能够作为传承文化的连接桥梁。西方作家均是处于基督教文化环境中成长, 长时间受到感染, 所以, 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常会出现与基督教文化作品相关的情节。二十世纪后, 美国著名诗人艾略特觉得, 要想使西方人类精神危机得到拯救, 那么宗教信仰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艾略特在创作《大教堂的谋杀案》作品时, 作品中描述圣托马斯 ? 贝克特人物从受惑到主动献身的故事, 让人在阅读时直接与耶稣复活与受难的情节相互联系。十九世纪, 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作品《古舟子咏》讲到, 白头翁会将好运带给水手, 但却无意间被老水手射杀。该作品暗指耶稣在“道成肉身”后, 却因为人类为了谋取富裕, 而惨遭杀害的情节。《愤怒的葡萄》属于约翰 ? 斯坦贝克作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在作品中描述农民在美国经济危机期间往西进行迁移的事件, 《愤怒的葡萄》在借鉴《圣经》描述故事的同时, 其故事结构和《出埃及记》的故事结构也有相同之处, 中间含有较为的感人情节也借鉴《圣经》的故事情节。英美文学作品中有部分结构情节虽然看着与《圣经》没有多大的关系, 但同样是以《圣经》故事作为借鉴。

2.4 对语言风格产生的影响

1611年, 英美文学作品中“钦定本”英文《圣经》产生的影响力较为巨大, 其将英语的基本特征全面利用, 将原本的语言风格全方位体现, 具有形象生动、逻辑缜密、结构严谨、修辞讲究、文字优美、语言精练等特征, 文学价值相对较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例如, 美国作家本杰明 ? 弗兰克林在《自传》中能够找到《圣经》中相对清晰的语言特色。虽然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主张创新诗歌形式, 其采用自由体诗歌的形式代替五音步抑扬格的形式, 其以韵律单位作为思想或者诗行属于首创类型, 但《圣经》同样是以韵律单位作为诗行。因此, 惠特曼在创作诗歌时同样受到《圣经》的影响。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故事均以基督教世界作为背景, 人物以基督教徒为主。

3、结束语

基督教文化中《圣经》属于圣书, 其审美价值以及艺术魅力相对强大,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圣经》对于人间的过失罪恶、是非曲直有着全面的记叙, 对于古人的理想、追求以及喜怒哀乐进行有效反应。《圣经》的影子均体现在英美文学作品中。所以, 全面了解《圣经》对加深理解英美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确保能够更加深入的研究、欣赏以及学习英美文学。

摘要:基督教文化中《圣经》属于经典作品, 其给英美文学作品贡献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本文以《圣经》为例子, 详细的探讨基督教文化在英美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英美文学,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晓敏;科拉科夫斯基宗教理论及现代性反思[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浅析基督教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 篇4

节日是指一年中被赋予特殊社会文化意义并穿插于日常之间的日子, 是人们丰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现, 是各地区、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节日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信仰, 例如西方国家的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感恩节都是基督教教会年历的传统节日。

二、追溯西方节日的宗教意义

(一) 圣诞节

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每年的12 月25 日, 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圣诞节是西方最大的节日, 也是人们最喜爱的节日。圣诞节对每个家庭来说, 意义也特别重大。只要有可能, 离家再远的人也要赶回家里庆祝。《圣经》中记载耶稣诞生的年份被记为公元年。耶稣是由圣母玛利亚, 因圣灵感孕, 降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耶稣降生是为救赎人类, 公元354 年, 世界各地的基督徒在耶稣诞生的日子来纪念耶稣。公元440 年, 罗马教皇正式宣布这一天为圣诞节。为了纪念圣诞节, 人们用圣诞树, 并在圣诞树上装饰上彩灯、明星、和平鸽等。与此同时, 彼此互赠圣诞贺卡并附上新年的祝贺等。圣诞树上的明星, 以及书上的彩灯都象征着耶稣是世界的光。《圣经》中记载, 当耶稣降生在马槽的当夜, 天空中有明星闪烁。来自东方的三个博士带着自己的礼物, 在明星的指引下来朝见耶稣。这也是为什么在圣诞节, 人们要互赠礼物。

(二) 复活节

《圣经》中记载着, 耶稣由童贞女玛利亚因圣灵感孕而生, 是为救赎全人类的罪孽, 也称“救世主”。耶稣选取12名门徒, 带着他们传教。后因被犹太教当权者仇视, 被捕送至彼拉多手下宣判, 被定十字架, 三天后死里复活。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死而复活而定的。在西方国家, 复活节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根据西方教会的传统, 在春分当日 (3 月21 日) 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见到的第一个满月之后, 遇到的第一个星期日即为复活节。因此, 复活节会在3 月22日至4 月25 日之间。复活节 (Easter) 寓意着新生, 代表着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主耶稣再次回到人间。复活节前一天要举行夜间祈祷。复活节当天要吃圣餐, 人们见面会说“主复活了”, 然后开始互赠彩蛋, 小孩吃兔子糖、讲兔子的故事。

(三) 感恩节

每年11 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 是感谢上帝的日子。它的起源是源于17 世纪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木船从英格兰出发, 漂泊近三个月到达美国东南部港口。他们发现印第安部落无人居住就定居下来。但是冬天衣物缺乏, 以及疾病侵袭, 许多人没有存活下来。在第二年的春天, 幸存下来的人们得到了印第安人的帮助, 给他们种子, 教他们打猎。为了感谢上帝给予的丰收与帮助, 移民们举行一场盛大的庆祝活动, 并邀请印第安人一起来庆祝。他们虔诚地向上帝表示感谢, 放礼炮, 举行宗教仪式等。与此同时, 用自己猎取的火鸡以及自己种的南瓜、玉米等感谢上帝的恩赐。

三、西方节日影响下的观念意识

节日具有群众性、周期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殊日子。它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由随意到定型、逐步发展和补充的过程,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随着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 社会力量的强大, 人们更强调节日的社会性和政治性的表达。西方的宗教主要是为精神“孤独者”提供灵魂的依托。西方宗教的内容与“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以及西方工商业盛行所导致的个人生存中的孤独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西方传统节日透露出来的是一种浓浓的基督教文化色彩, 说到底是基督教的兴起和普及, 工业社会商品经济代替了农业经济下的结果。那么宗教意识衍生出来的节日也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基督教影响下的节日文化是能够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性格等。西方社会的节日, 更多的是挖掘个体价值, 追求外张力, 狂欢, 神圣等是其影响下的主要观念意识。

了解西方一些主要传统节日与其相关的一些文化渊源, 有利于我们更深入的理解西方国家的民族以及西方人的思维方式, 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与我们有积极意义的外来文化, 从而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珍珠, 卫华.西方节日活动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朱子仪.西方的节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运动想象训练下一篇:倾斜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