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共12篇)
地基基础 篇1
建筑物基础设计要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建筑功能要求、荷载大小、分布情况、建筑体型、邻近建筑条件、施工条件及材料供应、抗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考虑, 选择最经济合理的基础设计。
1 基础的设计
地基砌体的结构要采用刚性条形的基础, 如果基础的宽度大于2.5米的话, 也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 也就是柔性基础。在多层框架结构中, 如果基础土质较差, 中柱最好选择钢筋混凝土柱。如果是框架结构、地基较好且无地下室, 可以选择单独柱基。如果没有地下室、荷载也比较大、地基又较差的情况下, 为了增加建筑整体性, 降低不均匀沉降, 可选择十字交叉梁基础。要是以上基础还满足不了地基基础的变形要求和强度, 也不能用人工地基或桩基时, 可以采用筏板基础。框架结构、有地下室、防水要求高且上部结构对不均匀沉降要求严格的情况下, 可以选择箱型基础。框架结构、无防水要求、有地下室、荷载均匀、地基较好、柱网的情况下, 可采用独立柱基, 在抗震防区应该加柱基拉梁, 或者用筏板基础和钢筋混凝土交叉条形基础, 如果筏板基础上的柱网均匀且较小、荷载也不大, 就可以采用板式筏板。如果柱距较大且荷载不同, 最好采用梁式筏基。
不管是采用何种基础, 都要对地下室外墙与基础底板的连接处进行处理。框剪结构地基较好、无地下室、荷载均匀, 可用独立柱基, 抗震防区柱基下设拉梁, 墙下设条基, 拉梁与条基连接在一起。如果没有地下室、地基较差、荷载大, 选择条形基础, 并与墙下条基连接, 增加整体性能, 如果依然不能满足地基变形要求与承载能力, 可采用筏板基础。剪力墙结构中, 有地下室或无地下室, 没有防水要求、地基好, 可直接选择交叉型基础。在对防水有要求的时候, 可以选择箱型基础或筏板基础。目前高层建筑大多有地下室, 可用筏板基础;要是地下室设有均匀钢筋混凝土隔墙时, 选择箱型基础。如果地基的条件较差, 为满足沉降要求和强度, 可以采用人工地基或桩基。在群房或多栋高层沉降差小、基础好及标高相等的基础时, 如果地基一般, 经过计算或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 可以减少初期的沉降差。
2 基础类型桩基础
1) 在人工地基或天然地基的变形或承载力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时, 或者采用浅基础不经济的时候, 可以采用桩基础。
2) 桩平面布置原则:首先, 上部结构重心与桩重心要重合, 把桩顶所受荷载最大限度的均匀分布, 桩群在承受弯矩方向和水平力要有地抗力。其次, 纵横墙交叉处应该布桩, 门洞口处不宜不桩。第三, 相同结构单元不能用同样的端承桩和摩擦桩。第四, 大直径桩要一柱一桩。第五, 防震缝或伸缩缝可以采用两柱共承一桩的布桩方式。最后, 剪力墙下布桩要对两端应力进行考虑, 原则是使其受力均匀。
3) 桩端与持力层深度关系:a.应选择岩层或较硬上层作为桩端持力层。桩端进入持力层的最小深度是由持力层性质所决定的, 对于粉土或粘性土一般不小于2倍桩径;强风化软质岩或砂土不小于1.5倍桩径;强风化硬质岩或碎石不小于一倍桩径。b.桩端进入微、中等风化岩的嵌入岩, 进入深度不小于0.5米, 如果岩体属于未风化硬岩或灰岩, 深度一般不小于0.2米。c.如果与液化土层, 桩身必须穿过该层, 直到下午稳定土层, 对碎石、砂、坚硬粘性土或密实粉, 嵌入深度不小于0.5米, 如果是其他岩层则不小于1.5米。d.如果有季节性膨胀土层或冻土层时, 桩身进入其中不小于4倍桩径。
3 桩型选择的分析
1) 预制桩在持力层风化残积土层、强风化层碎石土层及砂层是比较适用的, 桩身深入的土层主要是高、中压缩性粘土层, 穿越层中如果存在软塑层突变为坚硬层或石灰岩的岩层地区是不适用的, 施工方法主要采用静压法或锤击法。
2) 沉管灌注桩对持力层欺负大、桩身穿越土层为高、中压粘性土层是较为适用的, 对于高灵敏度软土层及桩群密集地区是不适用的。对于这种方法由于其施工质量不稳定, 因此一般不采用此法。
3) 如果土层为饱和粘性土层, 以上两种方法的使用应该考虑挤土效应对工程质量及环境的影响, 在需要的时候应该采用预钻孔。设置消散超孔隙水压力的塑料插板、砂井及隔离沟等措施。使用范围最广的就是钻孔灌注桩, 一般度持力层层面起伏大、桩身穿越各类型土层、软硬变化大及风化不均匀等地层都是比较适应的, 如果持力层地层中夹杂大块石头或为硬质岩层等, 就需要进行冲孔灌注桩。没有地下水的一般土层, 可以用长短螺旋钻进进行成孔成桩作业, 冲孔时, 要用泥浆护壁, 所以施工现场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充分考虑现场受制约的因素。
4) 对于地下水水位较深的地方宜采用人工挖孔桩, 如果能采用井点降水法使水位较浅并且在持力层以上没有流动性淤泥质土的都较为适用。一般在成孔中出现涌水、涌泥等现象的, 不适宜用此方法。
5) 钢桩, 该方法由于造价过高, 一般不采用。如果在施工场地的硬持力层较深, 只能用超长摩擦力桩施工时, 如果采用灌注桩或混凝土预制桩, 其施工工艺对质量难以保证时, 可以采用钢桩作业。对持力层较硬的风化岩层或土层, 该法比较适用。
6) 夯扩桩。如果桩端持力层为密实砂层或者硬黏土层, 桩身穿越的土层为粉土、粘性土或软土, 为了把桩端的承载能力提高, 可以采用夯扩桩。夯扩桩属于挤土桩, 因此要避免挤土效应的不良影响。
4 结语
地基基础、桩基工程都属于繁杂的工程, 设计人员应该对每一个环节统筹兼顾、认真考虑, 各方面使之科学化、合理化。不仅要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性, 还要使施工成本经济合理。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 高层建筑的基础在整个工程的投资中往往占据很大比例, 一般高层建筑均采用桩基础结构, 所以, 对桩基础的形式如何进行选择, 对于保证建筑的安全及成本的节约、造价的降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进行施工, 本文主要对地基基础设计及桩基础设计和选型上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地基基础,设计,桩基础,选型
参考文献
[1]张敦庆.浅谈地基基础设计[J].中国科技纵横, 2010.
[2]周家忠.膨胀土地基基础设计浅谈[J].山西建筑, 2010.
[3]郭育龙, 高俊, 孙戎.地基基础设计及桩基础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4]李晓娟.桩基础设计中应注意问题的探讨[J].科技风, 2009.
地基基础 篇2
1.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与选型条件
1.1选型条件
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行业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快速发展,给建筑工程地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整体设计中,经常有地基强度不足,抗压抗震性不强的,沉降不均匀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
设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地基基础。地基的处理方法有很多,每种方法都有其适应的环境和范围,在施工中要注意施工方法的局限性和优缺点,每个工程都要从地基的实际情况、处理要求、技术难度,工程费用等方面综合考虑,以确保用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地基的处理。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地基的负荷不应超出地基本身的承载能力,避免地基土剪切和稳定性的失衡。其次,在控制好翻地的变形量,把变形量控制在地基可允许的范围内,控制好因地基引起的上部结构损坏,或因此影响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最后,要对地基基础做强度和耐久性、刚度的进行充分的数据分析,确保地基能适应高层建筑的结构。
1.2基础设计
地基的设计应由设计单位提出具体要求,并经过勘察单位进行现场的水文地质勘察,提供施工现场范围内的地质报告,并对土层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论证。不能以相邻建筑物的勘察资料做了待开工建筑的勘察据依。对于土质较软的地基,应进行地基加固处理,防止地基因土质问题而变形。且不能依靠大型基础断面来承担地基上部结构的荷载,因为基础再大,相对于上部结构还是较柔的。所以地基处理要与基础选型结合起来进行设计。在地基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整体的布局、结构荷载、抗震性,和现场的实际情况。要将地基与建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基础设计形式要与上部结构相适应、相吻合、相协调,每个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
作用的,使得每个部分都能发挥出应用的作用又能发挥共同作用。在地基的设计过程中要参考邻近建筑物的资料,根据邻近建筑物的勘察资料,分析对待建建筑物的干扰,主要是指新建筑建成后,邻近建筑物对地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既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物的地基变形,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物功能上的使用,是否影响新建建筑的整体布局和施工进度。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周密的论证分析,确保建筑物设计的合理性,和地基的完整性,合理的对地基进行选型,确保工程的顺利展开。施工队伍的施工经验和技术水平也决定着地基基础建设的好与坏,考虑好这些客观条件,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案可以快速、有效、安全的进行地基施工。
2.高层建筑地基施工的质量控制
2.1高层建筑地基的测量放线
高层建筑的测量放线工作是建筑地基施工中的基础性工作,精确、详细、周密的测量能确保地基工程顺利安全的施工,并为上部结构的安全性提供有效的技术保障。高层建筑的测量放线对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工程质量管理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放线过程中要充分的利用好手中的科学仪器,提升施工质量。地基施工中利用新仪器和新的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要求工程测量人员要不断的掌握和学习新的知识和新的仪器,为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提供更为精确和周密的数据而服务。
2.2高层建筑地基的施工材料控制
高层建筑地基的`施工材料控制是确保地基安全性的重要组成部
份。地基材料的质量决定着整体工程的质量,在施工中要确保原材料的达标性,既原材料一定是出厂合格产品并符合工程本身的技术质量要求。在地基施工的每个阶段都要严把质量关,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以此提高地基工程的施工质量。在原材料的把关上,要对材料的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有必要的进行调研的,可以去原材料生产单位进行调查研究,确保原材料的真实性。施工中进场的原材料必需由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统一严格的检查与审验,生产厂商对于每批的进场材料都要出具质量检验报告和合格证,有必要的还需进行化学试验,确保原材料的生产质量。
2.3高层建筑地基水泥灌桩的质量控制
高层建筑地基多采用水泥灌桩技术进行地基基础的加固施工,钻孔灌桩技术中每个施工步骤都对地基的施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钻孔和水泥灌桩是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前对钻孔机器进行周密的检查,确保底座和顶端的平稳,避免施工过程中因底座的移位和下陷影响了灌桩的质量。当钻机达到设计高度后,需对孔径的大小,钻孔的深度和垂直度进行详细的检查,达到设计标准后请监理工程师对钻孔进行合格性检验,并填写钻孔检验记录,完成钻孔工作。灌桩进时所采用的原材料主要以混凝土为主,目前较多的施工单位都采用成品泥浆进行钻孔灌桩,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对进场的泥浆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在施工单位质量检验人员的检验的同时认真审核确保使用材料符合要求。
2.4管理体系和人员管理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中,要完善施工企业的质量管理,促进质量控制的实施,建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高层建筑施工质量的关键。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控制得益于企业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及施工过程记录、监理等有效保障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为工程质量打好坚实的基础。
3.结语
浅析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及其应用 篇3
【关键词】地基基础;加固技术;应用
1.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1.1 基础加宽加固技术
1.1.1加固机理
当地基承载力或基础面积不足时,通过增加基础底面积,减少作用在地基上的接触压力,降低地基土中的附加应力水平,以减小沉降量或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适用于场地允许,基础埋置较浅的基础加固。
1.1.2技术特点
基础加宽加固技术是一种设计简单、施工工艺成熟的加固技术,是采用混凝土套或钢筋混凝土加大已有基础底面,减少作用在地基上的接触压力,降低地基土中的附加应力水平,以减小沉降量或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在施工中应注意新旧基础的可靠连接;在设计时要考虑到旧基础已经使用了一定年限甚至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破坏,在基础强度设计时应考虑强度折减;在施工时尽可能进行卸载,降低原有基础中的应力。
1.2 加深基础法加固技术
1.2.1加固机理
加深基础加固法是通过在原基础下设置墩式基础,使基础坐落在较好的土层上,以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主要适用于地基浅层有较好的持力层,地下水位较低的场地。
1.2.2技术特点
加深基础法(墩式托换、坑式托换)是一种受力明确、施工操作简便的加固技术。是通过基础下加设混凝土墩使荷载传递到较好的持力层。由于托换工作的大部分是在建筑物外部进行的,所以,在施工期间建筑物仍可正常使用。
1.3 锚杆静压桩加固法技术
1.3.1加固机理
锚杆静压桩是锚杆和静力压桩两项技术巧妙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桩基施工新工艺。加固机理类同于打入桩及大型壓入桩,受力直接和清晰。锚杆静压桩法适用于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和人工填土等地基土。
1.3.2技术特点
既有建筑物地基基础加固采用锚杆静压桩法,主要用于托换加固和纠偏加固工程中。实践表明,加固工程中使用该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
保证工程质量。传荷过程和受力性能非常明确,在施工中可直接测得实际压桩力荷桩的入土深度,对施工质量有可靠保证;压桩施工过程中,无振动、无噪音、无污染,对周围环境无影响,做到文明施工;施工条件要求低。由于压桩施工设备轻便、简单、可在狭小的空间进行压桩作业,并可在车间不停产、居民不搬迁的情况下进行基础托换加固;锚杆静压桩配合掏土或冲水,可以成功低应用于既有倾斜建筑的纠倾工程中。
2.工程概况
某教学楼为纯框架结构六层,局部七层,平面呈L形。最大柱网为6000 mm×7000mm,采用内走廊,占地面积约2500 m2,建筑面积13246m2,抗震烈度6度。设计有一条伸缩缝,共计106根柱。本工程所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该建筑整个场地经过人工回填,回填前为岗丘冲沟,局部为水库,水库回填前未抽水。
根据以上地质条件,设计人员把基础设计为单桩形式的人工挖孔桩,持力层选为第5全风化砂岩、6层强风化砂岩。除伸缩缝处为2柱一桩外,其余为每柱一桩,92根人工挖孔桩,桩直径为900-1500mm,最大设计承载力6800 kN。
3.处理方案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程》和工程的实际情况,业主、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勘测单位和施工单位均认可对Ⅱ类桩需进一步处理,对Ⅲ类桩(共计19根)采取静压锚杆桩进行处理。
4.布桩设计
4.1单桩设计承载力
加桩设计为每根锚杆静压桩的设计承载力为400kN,终压力为600kN。
4.2桩数
在每根柱基承台下压桩数量为对称的4根,但考虑到部分土层中存在孤石,因此在每根柱下承台施工时在8个方位预留8个压桩孔。同时预埋HRB335F25的螺纹钢筋作为锚杆。最终压桩孔及锚杆布置如图4-1。另外4个预留压桩孔分布在4个角上。
4.3 桩身设计
采用200mm×200mm的断面,每节桩长为2m,采用C25混凝土,主筋配有HRB335, 4F14。采用硫磺胶泥接桩。
1.压桩孔2.锚杆
图4-2 最终压桩孔及锚杆布置图
5.压桩设备
压桩设备现场组装设计。格构式的钢支柱加工字钢横梁。
6.施工
6.1准备工作
6.1.1在预制构件厂订制桩节。
6.1.2清理压桩孔和锚杆施工工作面。
6.2 压桩
施工基本流程是:运输;桩机就位;吊桩;压桩;接桩;压桩(直至压桩力达到设计要求);桩机就位开始第二根桩施工(全部施工完毕);封桩。
6.2.1压桩架应保持竖直,锚固螺栓的螺帽或锚具应均衡紧固,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拧紧松动的螺帽。
6.2.2就位的桩节应保持竖直,使千斤顶、桩节及压桩孔轴线重合,不得偏心加压。
6.2.3整根桩应一次连续压到设计标高。
6.2.4压桩施工应对称进行,不应数台压桩机在一个独立基础上同时加压了。
6.2.5采用硫磺胶泥接桩时,使上下桩锚固筋与锚固孔重合。接桩时,要使上下桩面充分粘接对齐,防止桩面错位。
6.2.6终压判断,以压桩力必须达到600kN的设计要求为主,桩尖应到达设计持力层深度不少于500mm为辅的方法来判断,并且当压桩力达到600kN时还应维持10min,作为提高桩尖摩擦力和对桩尖嵌入深度的补偿。
6.3 封桩
在桩端达压桩力和设计持力层深度后,即可使千斤顶卸载,拆除压桩架,焊接锚杆交叉钢筋,清除压桩孔内杂物、积水及浮浆,凿毛和刷洗干净桩顶侧表面后再涂混凝土界面剂。然后浇注C30的微膨胀早强混凝土。
7.结语
采用锚杆静压桩法,设备简单、工艺简单,适用面广,成本较低,对于主体实施没有影响,用于工程的加固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加固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惠强.建筑结构诊断鉴定与加固修复(第一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200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浅谈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地基加固 篇4
关键词:地基,缺陷处理,加固
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 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广东地区1个新建500k 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 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 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 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1) 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
(2) 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
(3) 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 发展速度和趋势;
(4) 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 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
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 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
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
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 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 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
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 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
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 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 填塞孔洞, 缝隙, 胶结土壤颗粒, 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 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 但费用较高, 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 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硅胶, 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 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
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
(1) 压力双液硅化法;
(2) 电动双液硅化法;
(3) 压力单液硅化法。
地基基础开挖监理日志 篇5
今天天不好,下起了小雨,没出去,在屋里看了会书,看了些关于防水的做法,就顺手记了下来,其做法是基层表面清理、修补,喷、涂基层处理剂,测量放线,铺贴附加层,铺贴卷材防水层,淋(蓄)水试验,铺设保护层。沥青卷材的铺贴通常采用浇油法和刷油法,在干燥的基层上涂满沥青玛蒂脂,随浇涂随铺卷材。
铺贴时沥青玛蒂脂涂刷应均匀,不得过厚或堆积,这样才能避免由于水汽蒸发或残存空气膨胀而引发卷材防水层起鼓。卷材铺贴时一般常用实贴法,底层卷材面不留空白地,应满涂沥青玛蒂脂,其厚度应严格控制在2mm以内,一般在1~1.5mm之间。很惊讶于这栋宿舍的管线布置,原来我们看到的建筑内部有很复杂的管网,有水管道,也有电网管道,还有信息管道等等。
阐述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加固技术
如今,许多新建建筑不得不在地质情况并不适合建造的地基上进行施工建设,使得工程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或质量问题。因此,加强地基处理与加固,不仅是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技术革新的必然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地基基础施工及其加固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
1.建筑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主要指的建筑下方提供支撑力的土体或岩体。土层的种类繁多,主要分成岩石、砂土、黏性土以及粉体等。建筑地基可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天然地基与人工地基。其中,天然地基是无需人为施工的自然土层,而人工地基则需人为加工,采取相应的施工技术进行加固,以此提高其承载力。简单而言,地基实质上就是确保建筑在受到荷载时不发生形变的局部地层,基础是建筑荷载作用于地基下层的结构。良好的地基基础可以支撑住全部建筑荷载,可有效避免外部强度损坏,防止建筑发生失稳等不良现象。
在满足荷载要求的基础上,将基础发生的沉降限制在规定范围内,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埋深小的浅层基础,可使施工过程变得轻松、快捷。若浅层基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则需使用大埋深桩基础,通过桩基础,将更多的建筑荷载传递至深层基础当中,进而有效避免沉降等问题的发生,确保建筑安全。
在实际情况中,地基基础施工必须将稳固、可靠、控制沉降与形变作为基本原则,强调细节控制,对承载力较低的地基实施加固处理,以满足施工对于地基的要求。目前,高层建筑逐渐成为主流,建筑的自重快速提高,以往的施工技术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求,为将荷载良好的传递至地基当中,还需通过合理的设计,依靠严谨、细致的施工管理,达到提升地基施工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建造优质工程的根本目标。
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1复合地基成套技术。该技术共分为两种形式,分别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与夯实水泥土桩。其中,水泥粉煤碎石桩主要是把水泥、粉煤灰以及碎石等材料通过拌和、浇筑等工序形成的一种高强桩基,同时在桩端之间设置褥垫层,最终形成复合地基,其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它具有强度大、稳定性好、承载力大等优势,在当前建筑工程中较为常用。该技术的成桩方式有三种,即管内泵压混合料、长螺旋钻孔以及振动沉管灌注。如果建筑的地基为砂土、粉土等时,即可运用该技术,桩基础形式多样,主要有条形、箱形以及阀形等,可根据具体要求妥善选取。
夯实水泥土桩选用水泥和土质材料按照设计配比进行混合搅拌,再使用设备成孔,混合料拌制完成后,采取分层法进行填筑并压实,最终制成水泥土桩。土桩制成后,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同,与褥垫层、土层等一同组成复合地基。这种施工方法借助夯实工艺具有的高密度特点,使地基的强度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粉土、粘性土等地基中较为适用。除此之外,该地基桩身的强度十分均匀,施工简单,几乎不受外界因素影响,污染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2.2压实技术。压实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地基基础物理处理法,施工过程中,将固液气混合料实施碾压,消除孔隙,促使小颗粒填料向孔隙中移动,完成填料二次排列,除去多余的
图1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工艺流程示意图
水分与空气,大幅减少孔隙率,以此提高单位面积中的颗粒含量,增大密度,从而达到保证地基密实度的目的。压实时,颗粒粒径、填料含水率、分层压实厚度、压实方法以及次数等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一定影响,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按照规范的施工程序,选取正确的填料,注重每一个施工细节,进而保证地基基础密实度。
2.3静力压桩技术。振动打桩施工会产生极大的噪声,若采用静力压桩,可以在达到相同施工效果的基础上大幅降低施工噪声。静力压桩是一种充分利用静压力将桩基压入土层的沉桩技术。它具有节省材料、成本,无污染等特点,可以带来良好的经济与环境效益。
3.地基基础加固技术
3.1加宽加固技术。在地基基础承载力不足或面积较小时,应提高基础面积,降低接触压力与沉降。在场地条件允许且基础为小埋深时,可采用加宽加固技术。其具有施工简便、工艺成熟等特点,可直接用于基础底面,而且新旧连接十分可靠。如果旧地基基础老化程度严重,应采取卸载的方法降低应力。
3.2加深加固技术。加深加固技术主要是在原有基础下方设置墩式结构,促使地基基础坐落于更加稳固的土层上。实质上就是在地基基础的下方挖坑,然后浇筑混凝土,形成墩式结构,进而起到加固基础的作用,在地下水位较低且持力层深度较浅的基础中较为适用。
3.3灌浆加固技术。首先,使用钻机成孔,要求孔深必须达到需要进行加固的土层,然后借助灌浆设备将预先制备妥当的浆液灌注至地层当中,此时地层会进行破裂与挤压,促进土层和泥浆充分混合,进而产生一系列物理或化学反应,直至完全胶结成整体,达加加固地基基础的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基基础作为建筑核心,与其质量、安全等息息相关。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会对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所以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充分考虑质量需求、地质特性、工程特点、进度要求以及气象等多方面因素,进而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编制科学的施工流程,进而确保技术发挥最佳效果,保证地基基础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顾谦.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和加固技术探析[J].建筑施工,2014,08:915-917.
[2]李忠.浅谈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4,21:248-249.
地基基础设计的探讨 篇7
地基基础是建筑物首先考虑和建造的部位,是一个建筑的根本和立足点。同时,由于地基深埋土中,地质情况复杂,变化较多,加上地下水的影响,使得基础设计的不确定性加大,增加了地基基础设计的难度。根据资料统计,一般基坑支护、基础及地下室的造价占整个土建造价的5%~6%之间,对埋深较深,地质情况复杂,需特殊处理的地基基础,其造价更可达10%以上。通过基础选型及支护方案的优化,可以有效减少基础及基坑支护的混凝土用量,降低造价。所以,设计过程中通过对不同基础形式及基坑支护方案的比较,择优而用,可以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在设计中下一番功夫。
2 工程实例
2.1 工程概况
深圳市滨海医院,位于南山区白石路南侧、滨海大道北侧、深圳湾七路东侧、侨城东路西侧, 项目占地面积约1.9万m2,总建筑面积约34万m2,工程投资约30亿元。南面分别为特需诊疗中心(5层),住院楼A(7层)、住院楼B(7层)、住院楼C(7层)以及高压氧舱(2层),中部为医院主体,门诊楼(4层)、医技楼(4层),北面分别为行政信息楼(7层)和后勤服务楼(7层)。除住院楼A、B、C,行政信息楼和后勤楼为1层地下室,局部2层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外,其余建筑均为2层地下室的框架结构。建筑物标高±0.00 m=绝对标高6.6 m(以黄海高程为参考),现地面相对高程约为-1.3~-2.0 m,地下一层基坑底高程为-6.8 m,地下二层基坑底高程为-11.7 m,基坑开挖深度大部分为6.5~11.4 m 。主要讨论住院楼A、B、C及高压氧舱。场地主要土层情况见表1。
场地地下水主要分为孔隙潜水和基岩裂隙水,抗浮设防水位按地坪标高以下1.0 m,即取绝对标高约4.0 m,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中等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有中等腐蚀性。
2.2 基础选型
1)浅基础
基坑开挖后,坑底出露的地层为填土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淤泥质中粗砂层、含粘性土中粗砂层、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层、含中粗砂粉质粘土层及砾质粘性土层。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层、淤泥质中粗砂层及含有机质粉质粘土层为软弱土层,未经处理不能作为基础持力层,冲洪积含中粗砂粘性土层及残积层只能作为荷载较小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如采用复合地基,对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的土层进行加固处理存在以下问题:①场地土性质不均,基坑底部多种土层出露,为协调变形,现场施工参数确定困难;②局部存在一定厚度的填石,地基处理施工困难。
由于本工程单柱荷载较大,对差异沉降敏感,所以本工程不采用浅基础。
2)桩基础
由于建筑物荷载较大,基础持力层埋藏较深,适宜采用桩基础。地质报告中建议,若单柱荷载高,或基岩中微风化埋深较浅的位置也可考虑人工挖孔桩,以强、中、微风化花岗岩为持力层,挖桩施工中应加强桩孔内排水、护壁及供风措施,但考虑场地靠近海滨,浅层土层中富含淤泥土,土质稳定性较差,其中中粗砂层为中~强透水层,有液化可能,为避免人工挖孔过程中发生塌孔和海水管涌等安全事故,本工程不采用人工挖孔桩。
虽然场地残积土、强风化层中有中、微风化孤石存在,但发育程度较低,分布概率很小,在场地361个钻孔中仅3个揭露,而预应力管桩施工进度快,且容易控制质量,故本工程选用Φ500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以⑨强风化花岗岩为持力层,住院楼A、B、C及高压氧舱部分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1 600 kN,桩长约15 m。
2.3 基坑支护及基础做法
1)基坑支护
(a)地下水处理
整个基坑采取全封闭止水帷幕,大部分采取双排水泥搅拌桩进行止水,局部采用旋喷桩止水,止水桩均要求穿越砂层1.5 m。
搅拌桩:采取双排Ф550@400,排距350的搅拌桩,内排与外排搅拌桩呈梅花型布置。
旋喷桩:场地北侧和西北侧填石和杂填土厚度约5~6 m,采用Ф600@350的单管旋喷桩止水,桩锚支护桩间采用三管旋喷桩止水。
(b)结构支护
根据基坑深度、周边位置关系,采取支护结构如下:
①地下室一层和二层之间有平台处,高程-4.0 m以上采用放坡喷锚支护,按1∶1.25放坡,插HRB335级ϕ16钢筋锚杆@1500,L=1.5 m,挂Φ6@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层为C20,厚度100 mm,平台下设2(3)排Φ48δ3.5的钢花管锚杆,长6 m;地下室一层和二层之间采用悬臂桩支护,采用ϕ1000@1500钻孔灌注桩,桩顶设1 000×600冠梁,冠梁顶高程为-4.0 m,桩间挂Φ6@200×200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层为C20,厚度100 mm。
②地下室一层和二层边线重合或相近处,采用复合土钉墙支护结构,高程-4.0 m设一3 m宽平台,平台上以上采用放坡放坡喷锚支护,按1∶1.25放坡;平台下设6排ϕ25钢筋锚杆,长9~12 m,如钢筋锚杆施工困难,可改用Φ48δ3.5的钢花管代替,设置1~2排预应力锚索,锚索为3×7ϕ5,1 860 MPa级高强度钢绞线。
2)基础设置
住院楼A、B、C及高压氧舱主要为1层地下室,局部有2层地下室,地下2层为细长连廊。初始基础设置随地下室,即主要管桩和承台在地下1层,局部随2层地下室下到地下2层。此时,基坑支护方案如图1所示。
该分项工程局部地下2层较细长,为此需沿地下二轮廓布置钻孔桩做支护,基坑完成后形成3块独立土体,形成的土体因土质较差(为淤泥质土),底板不能考虑自承重,无实际意义,为减少造价,合理发挥建筑各构件的作用,对基坑支护及基础方案优化如图2所示。
优化后该分项工程基坑全部开挖至地下2层,桩及承台全部在地下2层施工。因此,只有地下1层的部分,柱子需从地下1层下伸至地下2层。地下室施工顺序为基坑开挖完成后,先在地下2层施工预应力管桩及承台,然后施工地下2层底板、柱及挡墙,完成后需先回填土体至地下1层,再施工地下1层底板、柱及挡墙。
方案调整后的混凝土用量变化如表2所示。
主要减少项目为基坑挡墙,主要增加项目为土方量,其余为相应调整项目,从表2中数据可见,调整后的经济效益明显。
2.4 抗拔桩及抗拔锚杆的设置
1)抗浮设计概况
工程地下二层的水头约为9.1 m,地下一层的水头约为4.1 m,抗拔桩直径为500 mm,单根抗拔力特征值为500 kN;抗拔锚杆直径为180 mm,单根抗拔力特征值为200 kN,抗拔锚杆在地下二层的布置间距为1.6 m×1.6 m,在地下一层为2.5 m×2.5 m。
2)抗拔桩及抗拔锚杆的比较
单根抗拔桩的混凝土用量大约相当于7根抗拔锚杆,可对增设抗拔桩或布置抗拔锚杆作一比较。工程柱跨约为8 m×8 m,地下2层中柱承受水浮力约为(9.1×10-25×0.3×0.9-20×.3×0.9)×8×8=4 960 kN,柱跨内约布置25根锚杆才能抗浮,相当于在中柱下增设4根抗拔桩,若不布置锚杆,则柱底桩数与所需增设抗拔桩桩数的比较如表3所示。
从表3中数据可知,当柱底桩数多于4根时,仅需将桩设置为抗拔桩,无需新增抗拔桩即可抵抗浮力,当柱底桩数仅为1根时,最少需新增6根抗拔桩,而设置锚杆仅相当于新增4根抗拔桩,故设置锚杆较经济,以此作为布置指导思想,可节省混凝土,降低造价。
3 地基基础设计建议
1)可以看出,因基坑挡墙单价较高,若局部基坑形状复杂,导致支护长度较长,在基坑深度不大时,可以采用大面开挖,待局部结构施工完成后回填,节省挡墙费用,从而降低造价。
2)抗浮设计时,抗拔桩和锚杆的布置也有可比性,具体设计中根据增设抗拔桩与增设抗拔锚杆混凝土量的比较,可以指导设计。
3)地基基础设计过程中,虽然地质情况复杂,考虑因素较多,设计难度较大,但是通过不同支护及基础施工方案的比较,能得出经济较优方案,具有相当大的实际意义。
摘要:通过工程实例具体分析,通过不同基础形式及支护方案的比较,给出地基基础设计优化的建议,可供其它地基基础设计参考。
关键词:地基基础,支护方案,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滨海医院地质报告[R].
[2]深圳市滨海医院基坑支护说明[R].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地基基础 篇8
一、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简介
1. 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是指为了承受建筑物所对地表产生的巨大压力而铸造的用以支撑建筑负荷的一个基层构建结构, 它是维护建筑的稳定、平衡的一个基础。
地基是承受建筑结构最底层的支撑基础, 它实际上更像一种承载力, 一种岩土对上层建筑而做的应力改变的力。地基主要由岩石、泥土组成, 而这些由于岩石、泥土的硬性不同, 其对建筑的承载力也不同, 因而地基基础也不同, 这些都是建筑施工前必须要考量的。
2. 桩基础
天然的地基基础由于其自身自然条件、土地硬度等的限制, 可能使得地基的坚硬度不够。因而为了改变其承受力, 有时就通过安置一些桩体, 也就是桩基础。总结来说, 桩基础就是在天然地基中设置一定比例的增强体 (桩体) , 使桩土共同承担荷载, 并具有密实法和置换法的效应。
二、地基基础技术与桩基基础方案
由于地基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拥有高度稳定性、高承重力、高坚硬度的地基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施工队伍在施工前必须对本地实情进行考察, 选择合适的地基基础技术与地基基础建设方案。
1. 地基基础技术
(1) 辗实法地基基础技术
指由于原本的地基表层土质疏松、土间空隙大, 以致原本的地基基础硬度不足、土地承载力不足, 地基上建筑易出现不稳、倾斜。针对这种地质结构, 在地基基础工程施工中, 一般通过大型、重型压路机进行严实辗压, 然后再通过机械进行平整。从而减少土质疏松度和土间空隙, 增大土地的严整度和硬度。这种地基基础技术虽然对地基的修正效果较好, 但这项工程却有工程巨大、耗资巨大、周期长等缺陷, 只要像修建大型高档建筑物时才采用这种技术。
(2) 重置土层法
指由于原本地基土层的土质较湿润、土壤的粘合度不够、土层之间易滑脱, 于是为了保证建筑物的顺利修建, 需要更换本地土层。通过挖土机的原有地表土层的移除, 再重置质地较坚硬、严实度较好的土质予以更换, 从而加固原有地基的地基承受力。重置法针对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重置法, 针对像溶洞结构的地表层一般采用缝洞填充法。通过溶洞的土质充实, 来增加土质的严实度。针对像土层横向剥离较明显的地区, 就必须采取换土重置土表结构的方法。这个技术方法由于难度大、成本高, 一般很少被采用。在本地地价较高的情况下, 除非为了优越的地理位置才会采用这种方法。
(3) 土壤固结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一地土层的渗水和排水功能低、易积水的土质。于是为了增加这种地表土层结构的输水能力, 增加土层的干燥度和坚固度, 采用某种方式将土层的大量积水排出去。土壤固结法有多种形式, 但大体上就两种, 一种是固水法, 一种就是疏水法。
固水法土壤固结形式是指通过利用水胶结性化学材料填充到图层中, 从而增加土层的强度和密度的方法,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但由于他采用的是化学材料固水形式, 万一化学水胶结材料失去其固水性, 就会对已建成的建筑物造成巨大破坏。有可能造成建筑物倾斜或沉降, 造成巨大财产损失。
疏水法是指通过建设地下排水系统将此土层的积水导出, 并采用其他的加固技术再对土层加以固化, 从而提高本地的土壤干燥度和土壤硬度。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效果持久的特性, 然而由于这项工程的投入巨大、建设周期长、后期维护要求高, 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因此, 一般小型建筑建设都不采用这种方式。
2. 桩基基础技术
(1) CFG桩复合地基
CFG桩 (即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复合地基20世纪80年代开发的一项新的地基加固技术, “九五”期间列入全国重点攻关项目, 于1999年12月通过国家验收。CFG桩基基础技术程序简单、应用广泛, 备受施工队伍重视。桩基技术的沉降时间周期较长、使用寿命长, 有利于地基的稳定性需要, 具有极大的现实技术要求的意义。
(2) 静力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外力压降桩柱使其沉降, 从而增大地基的载荷力度、增强地基的坚硬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法虽然耗时大、效率低, 但它却有非常好的稳固性与效果性, 而且成本低。所以在一般的不限时建筑建设中, 这种方法应用极为广泛。这种方法由于采用的是静力沉降的方式, 所以一般用在土质较软、易于沉降的软土区域。而且由于其一般很少用外力对其敲打, 仅仅是重力的一种压迫沉降, 所以产生的噪音较少, 因此在居民区也具有实施的基础。这就决定了它具有广泛的实施地域条件, 无论是城市还是郊区都可以实施。而且在不限制建设时间的话, 它的污染少、噪音少、成本低都决定了它是一个首选的地基基础建设方式。
(3) 沉管法
所谓沉管, 也即通过重力击打, 一般是重锤之类的。使得管柱下沉压入土层之中, 然后再往管柱内灌入砂浆使得其形成一个沉管浆柱, 从而加固地基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技术方法一般应用于粘性土质之中, 具有施工成本低、技术简单、适应强等多种优势, 但它却也有许多明显的缺陷。
沉管法采用的是外力重击敲打方式, 这过程难免会产生许多噪音, 而且重力敲击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 极大的加剧了施工难度。而且沉管由于主要靠人力的击打, 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 加大了施工的时间周期。一般来说, 这种方法不能应用在人多、住宅区的城市区域, 一般是在郊区偏僻的地方进行施工。
3. 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
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处理方案需要考虑多种因素。不同的土层结构, 其厚度不同, 土质类型也有差异, 层顶的埋深度和高程也不同。因而, 在地基基础与桩基础的建设中, 必须根据不同的土层结构选择不同的地基基础处理方案。
所选择的处理方案必须适应当前的土质类型, 与不同土质的各种特性协调好, 从而达到其建设的最优效果。
三、结语
地基基础和桩基基础是建筑物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核心工程。因此, 施工队伍一定要了解各种地基施工技术, 高度重视桩基工程。根据不同环境灵活选用不同建设方案, 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
摘要:文章是基于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过程中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 以期能对地基基础与桩基础土建施工有一定的技术借鉴价值。
关键词:建筑,地基基础,桩基础,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阎明礼主编.地基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6.
简析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篇9
1) 新增了基坑工程的设计等级。甲级基坑包括:在复杂及软土地区较深的基坑工程;挖深大于15 m的基坑以及基坑环境保护要求高时对基坑支挡结构的位移控制。乙级基坑包括: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 m的基坑工程。不同等级基坑工程在变形控制及地下水控制设计要求方面做出不同的规定。
2) 调整了地基基础设计使用年限。建筑结构包括地基基础, 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基础设计所用材料必须与其使用年限相适应。例如钢筋保护层厚度、钢筋锚固长度和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等必须满足地基基础的耐久性设计规定。
3) 新增回弹再压缩变形计算方法。当建筑基坑较深时, 地基会发生回弹再压缩变形, 基础的总沉降量等于地基土的回弹再压缩变形加上附加压力引起的沉降变形, 地基回弹再压缩量在总沉降量中所占比重较大, 甚至若基坑非常深 (地下室设置3层, 4层以上) 时, 该深度土的自重压力可能不小于结构的总荷载, 地基回弹变形在建筑地基沉降变形占据主导地位。地基回弹再压缩变形可由地基回弹变形, 按照两者之间的关系式计算得出。
4) 新增抗浮验算。地下空间的利用越来越充分, 越来越多各种地下结构可能引发建 (构) 筑物的抗浮问题。采用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计算简单的基础浮力作用。整体抗浮稳定性不足时, 可以增加压重或设置抗浮构件等。局部抗浮稳定性不足时, 可以增加结构刚度。
5) 新增土岩组合地基和岩石地基的设计原则与内容。土岩组合地基根据其地基土承载力和上部结构的荷载大小, 给出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的下卧基岩表面允许坡度值。若不满足允许坡度值, 应验算地基变形。其变形应考虑刚性下卧层造成的应力集中的影响, 使地基变形增大。因此采用将土岩组合地基按普通地基的变形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计算。
新版《规范》新增岩石地基的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方面的设计原则。
6) 复合地基设计的基本原则中新增了对其变形的计算。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 采用分层总和法, 和普通天然地基的变形计算方法相同, 但其变形计算公式中的沉降计算经验系数却采用天然地基的。当复合土层模量较小时, 计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 但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变形计算值可能小于实测值较多。新版《规范》对复合土层当量模量沉降计算时修正了经验系数。
7) 调整扩展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15%。扩展基础的最小配筋率明确调整为0.15%, 与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一致, 规定了卧置于地基上的混凝土板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主要考虑了基础底板中分布钢筋可以分散部分荷载, 而造成底板的内力重分布的有利因素。
8) 新增了短边尺寸较小的扩展基础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要求;当扩展基础地面的两个方向边长相同或比较接近时, 扩展基础双向受力, 此时基础高度由抗冲切验算控制, 而抗剪承载力验算一般都能满足, 无需进行抗剪承载力验算。若扩展基础底面两个方向的边长比值大于2时, 基础处于单向受力状态。新版《规范》新增了基础有效高度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要求。
9) 新增了单桩水平载荷和竖向抗拔试验要点。新版《规范》为受水平荷载桩及抗拔桩的试验提供了依据。
国家标准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实施, 更能体现出我国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理论与国际接轨的严密性, 地基基础设计理论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合理性。
参考文献
[1]GB 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探讨 篇10
水泥搅拌桩 (粉喷桩) 近10年来广泛用于道路软土地基加固, 特别是在结构物两端以及高填方地段的软土地基, 往往能得到更加明显的经济效果。水泥搅拌桩的强度, 是由水泥颗粒和软土间的水、土颗粒充分作用, 产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 生成纤维状胶凝和网状结构物, 从而产生与原状土不同的结构特征, 形成整体性好的胶体并具有一定强度的水泥土搅拌桩。
水泥搅拌桩的成桩, 是利用工程钻机, 将旋喷注浆管埋置于预定的加固深度, 通过钻杆旋转, 徐徐上升, 将预先配好的水泥浆, 以一定的压力从喷嘴喷出, 冲击土体, 使土和水泥浆搅拌成混合体, 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人工地基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水泥搅拌桩不是匀质、同性材料, 桩体强度随水泥加入量多少 (掺入量一般为加固土体的15%) 和搅拌均匀程度决定。桩长、复搅深度按设计要求确定。水泥搅拌桩的直径通常φ377、φ426、φ500三种。
施工机械的参数在施工前试桩过程中作好标定。施工前必须进行成桩试验, 每个处理路段工艺性成桩试验的根数不得少于5根, 室内水泥土配比试验数量不得少于5组。桩周土先期进入承载力极限状态, 但它仍在约束桩体的侧向位移, 延缓了桩体的破坏, 增加了桩的破坏位移。因此, 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从理论上讲应为:桩体、桩间土作用外, 还应考虑桩土之间的约束并以桩土应力比来反映。
2 水泥搅拌桩地基设计
2.1 地基承载力计算
2.1.1 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首先根据地质资料情况, 定性确定水泥搅拌桩桩长, 即大致确定在哪一层土层。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 所取得的结果较符合实际。实践中对体量不是很大的建筑物应多按下列公式确定:
式中
Pk——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 (KN)
Up——桩的横截面周长
Qsi——桩周第i层土的摩擦力标准值 (kpa) , (由地质资料提供)
Ap——桩的横截面面积 (m2)
Li——第i层土的厚度 (m)
qp——桩端土的承载力标准值
其中qp因施工时桩端土受到扰动, 其承载力降底, 故应按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乘以折减系数确定, 一般取0.5。当桩端土为淤泥质土时, 实际计算中一般不考虑桩端土的支承能力, 对于淤泥质土通常采用公式Pk=Up∑Qsi×li。
在单桩设计中, 承受竖直荷载的搅拌桩, 一般应使土对桩的支承力与桩身强度所确定的承载力相近, 并使后者略大于前者, 这样桩身强度能充分发挥作用, 最为经济。
2.1.2 桩的面积置换率及总桩数
当桩径确定后, 置换率主要由设计所要求达到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和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决定。置换率的大小直接影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大小, 也影响建筑物沉降量的大小,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桩的面积置换率:
式中
m——水泥搅拌桩的面积置换率
A——基础底面积 (m)
n——总桩数
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采用设计要求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kpa)
ys——桩间土承载力的折减系数
面积置换率m不能太小, 否则单桩承载力要求过高, 水泥土强度或施工机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面积置换率也不能太大, 否则桩数太多, 桩距太密, 影响单桩承载力的发挥, 不经济。从最佳的技术经济指标衡量, 一般选m=20%左右较恰当。实际操作中一般应综合考虑比较而定。
2.1.3 布桩
根据总桩数n进行搅拌桩的平面布置。搅拌桩按其强度和刚度介于刚性桩和柔性桩的一种桩型, 但其承载性能又与刚性桩相近, 因此在设计搅拌桩时, 可仅在上部结构基础范围内布桩, 不必像柔性桩一样在基础以外设置保护桩。桩布置时要考虑充分发挥桩侧摩阻力和便于施工为原则, 如本工程实例中的软弱地基土, 桩间土承载力标准值R=50Kpa~60Kpa, 在满足置换率的情况下, 桩距在1.5D~2.0D为好, 这样布桩能使桩实际受力与设计计算贴近。
建筑物的倾斜原因之一是基础的形心与建筑物的重心偏移太大所致, 尤其是软弱地基。水泥搅拌桩的布置, 要求群桩的形心与建筑物长期荷载作用下的重心重合, 同时使桩基在受横向力和力矩较大的抵抗力矩。
2.2 桩端下卧层的验算
由于每根桩不能充分发挥单桩的承载力作用, 故应按群桩作用原理, 进行下卧层地基验算:即将搅拌桩和桩间土视为一个格子状的假想的实体基础, 考虑假想实体基础侧面与土的摩擦力, 验算假想基础地面 (下卧层地基) 的承载力。
f′——假想实体基础底面压力 (kpa)
A1——假想实体基础底面面积 (m2)
As——假想实体基础侧表面积 (m2)
G——假想实体基础自重 (kN)
fsp, k——作用于假想实体基础侧壁上的平均容许摩阻力 (kpa)
fs, k——假想实体基础边缘软土的承载力 (kpa)
f——假想实体基础底面经修正后的地基土承载力 (kpa)
当验算不满足要求时, 须重新调整单桩, 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2.3 水泥土搅拌桩沉降验算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变形S的计算, 包括搅拌桩群体的压缩变形S1和桩端下未加固土层的压缩变形S2之和, 即S=S1+S2, 其中S1是长范围内复合土层的压缩变形。根据大量的搅拌桩设计计算结果仅为10~30mm, 一般荷载大, 桩较长, 桩体强度较低时, 按经验取较大值, 否则取较小值, 也可按公式S1= (P+P0) ×1/2E0计算确定, P为群桩顶面的平均压力 (kpa) , P0为群桩底面地基土的附加压应力 (kpa) , E0为群桩体的变形模量 (kpa) 。S2一般按传统的分层总和法计算, 这里不再叙述。
从大量的工程设计中, 参照省标《建筑软弱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DBJ10-1-90) 进行计算, 从应用实践得出, 对于砖混或框架结构多层建筑, 复合地基中水泥搅拌桩大约承担80%左右, 桩间土承担20%左右, 按照这样的总量配置, 竣工时沉降量多为在60~100mm。由于目前国内水泥搅拌桩桩长一般不太长, 桩端一般有较好的持力层, 且建筑物等级较低, 因此沉降主要发生在复合地基层, 压缩变形较小, 均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
3 施工
从前述地基基础设计来看, 桩身强度、桩身面积、桩间距、加固土的强度影响着复合地基承载力。因此, 施工中应控制水泥用量, 搅拌均匀、桩身截面和间距是保证质量的关键。
⑴桩间距要准确: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桩间距 (置换率在0.1~0.25间调整) 有关, 当桩长相等而桩间距变小 (桩根数增加) , 承载力明显提高。由此看出, 准确控制桩的间距比控制桩长更有成效。因此, 应认真检查桩位平面图, 桩位位置, 以防由于人为、机械震动造成桩位偏移。
钻机要由专人负责, 保证钻头、钻杆、桩中心位置一致, 其偏差应在规范范围内。
⑵开钻后, 应连续作业, 严格控制下钻深度、浆喷高程及停浆面, 确保搅拌桩长度和水泥浆液喷入达到设计要求, 深度误差不得大于5cm水泥耗损量平均不得大于1kg/m水泥浆应按设计的配比拌置, 并加入缓凝剂, 使之在成桩前不致发生初凝现象, 保证每根桩所需浆液一次单独拌制完成。
⑶制备好的浆液不得停置过长, 超过两小时的浆液应废弃、浆液倒入集料时应过滤, 以免结块。泵送浆液前, 确保管路潮湿, 以利输浆。
⑷搅拌桩应穿透软土层, 到达强度相对高的持力层, 并深入硬土层50cm土层深度除依据地质资料外, 还应根据电流表读数确定。当电流表读数明显上升, 说明已进入硬土层, 如此能持续进入50cm以上时, 则说明已进入持力层, 如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距50cm, 可以终钻。
⑸搅拌机每次下沉 (钻进开始与结束) 或提升 (泵送浆开始与结束) 时间, 由专人根据成桩试验确定的技术参数进行施工, 时间误差不得大于5s提升前要有等待浆液到达桩底的时间, 防止出现提升却未喷浆的情况。
⑹供浆必须连续, 拌和必须均匀, 一旦因故 (提升过快、堵塞、断电、机械故障) 停浆, 应使搅拌机钻头下沉至停浆面下50cm待恢复供浆后再喷浆提升。如停机超过3h为防止浆液硬结堵管$应先拆卸输浆管路, 清洗后备用。这根未完成桩作报废处理或在12h内采取补喷措施, 补喷重叠长度不得小于1m。
⑺输浆管要经常检查, 不得泄漏和堵塞。
⑻施工顺序应按先外围后内部并顺序推进的原则。
⑼若发生空洞, 应立即用素土回填, 重新下钻喷浆进行接桩处理, 直到成桩为止。搅拌桩的强度与设计要求, 偏差应小于0.4MPa搅拌桩应养护28d。
总之, 水泥搅拌桩法加固软土地基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水泥土搅拌桩法由于将固化剂 (水泥浆) 和原地基软土就搅拌混合, 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土;搅拌时不会使地基侧出挤出, 所以对周围原有建筑物影响小;按照不同地基的性质及工程设计要求, 合理选择固化挤及其配方, 设计比较灵活;施工时设备较简单, 振动、噪音均极小, 而且无污染, 可在市区内和密集建筑群中进行施工;土体加固后, 重度基本不变, 对软弱下卧层不致产生附加沉降;与钢筋混凝土桩相比, 节省了大量钢材, 并降低了造价。
摘要:多层建筑的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抗震性能至关重要, 而与之相适应的基础选型成为影响结构安全和建筑经济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践, 对水泥搅拌桩在多层建筑地基基础施工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多层建筑,地基,施工
参考文献
[1]杜志刚.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多层建筑基础地基加固中的应用[J].福建建设科技, 2005, (01)
[2]李富有, 李达兴.浅谈水泥搅拌桩在桥头软基处理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3)
[3]张建国.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J].西部探矿工程, 2007, (07)
[4]潘俊武.水泥搅拌桩加固软土地基的应用[J].浙江建筑, 2003, (05)
[5]张银川.软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控制[J].山西建筑, 2006, (23)
[6]刘汉伟.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某小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1)
地基基础 篇11
关键词:现代建筑 地基基础 工程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034-01
1 现代建筑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概述
(1)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地基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地基应该有很好的强度和稳定性,这样才能有较好的支撑、保护作用,地基上部的承载力应小于地基的最大变形值。若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支撑作用满足要求则不需加固。可是大多数的地基都是需要加固的,所以就要在地基上开展施工,以提高建筑的稳定性。
(2)我国地广物博,地质状况多种多样,有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此外,溶岩地质主要在我国的西南地区,在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此外,我国处于地震频发带,但地震对地基的影响是非常恶劣的。这一状况使得我国的地基基础工程勘察设计难度很大,出现了很多的技术问题。
(3)若建筑工程在使用过程中地基发生质量问题则是不能补救的,它所造成的损失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所花费的成本更高。无论是确定场地还是设计工作,万一地基基础发生质量问题,则会使地基稳定性大大降低。甚至还会毁坏地基的整体结构,影响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除了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外,还会危害使用者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2 现代化地基施工技术
2.1 地基加固技术应用
大多数地基的天然条件都是不太好的,所以都要开展加固工作。进行工业厂房的建设时,地基加固是极其重要的施工工艺。一般使用换土法对地基进行加固,该方式的施工关键如下。开始进行施工前,要开展地基检验工作,将坑中的淤泥等杂物等完全清除干净,待坑中处于干净整洁的状态后,便可开展铺灰土工作。进行铺灰土工作时,要观察灰土的土质情况,特别是土质的含水量。检验灰土是否为最佳含水量的方式如下。将手握团,两指可轻轻碾碎为最佳。若灰土含水量不够均匀,则要借助浇水、晾晒的方式使其湿度适中,把灰土铺到基坑中后,就可开展夯实工作。灰土在进行分层施工时,要使其分段接口的距离超过5 m,并保证夯实工作的质量。若有高度差,就要用阶梯回填方式开展施工,将阶梯宽度控制在0.5 m。
在灰土夯实期间,一定要使基坑的内部干燥,还要使夯实后的灰土在3 d之内不会碰到水。灰土的夯实工作完成后,就要开展基础结构的施工并进行回填土工作。若是在雨季进行施工,必须及时进行覆盖并避免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在冬季施工时,一定不能让冻土进入基坑,还应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避免冻害。
2.2 地基处理技术应用
厂房的整体质量与使用安全要受到地基沉降的很大影响,几乎在所有的建筑施工中都会遭遇这一问题。所以,为保证好地基的质量,一定要预防和避免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一般条件下,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如下。地基土质的软硬不均匀、地下有空洞或暗沟。针对这一现象,必须按照沉降一致的原则采取高效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通常是使用规定配比的灰土开展分层夯实,特别是对于沟槽底部的夯实加固。在进行砖井等地基工程的施工时,若砖井的直径大于1.5m,就需要对上方结构实施加强和加固,还需要在墙体的内部设置配筋。若砖井的位置在砖角附近,还必须做好基础的加固。
2.3 碎石桩法与强夯法相结合
碎石法与强夯法相结合的地基处理技术,首先,要做好填土层中碎石桩的处理,然后选好强夯点,借助重锤等把碎石桩打散填进地基基部,使其在地基上部形成密实的碎石与土混合的硬壳层,这样除了是为了保证土壤的紧实性和排水性,也是为了使地基更加稳定。不过在施工期间,必须合理的使用强夯法,科学的确定夯击的数量、强度及夯沉量,若未把握好则会大大降低夯击质量。
2.4 加固土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结合
加固土桩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相结合的技术主要是为了使两者的胶结性协调结合。采用这种处理工艺可以将地基基土的变形率降到最低,还能最大程度的发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承载能力,此外,由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嵌入又能大大的增加又会加大土桩的侧线约束作用。上述这种施工方式处理能够使现代建筑中地基基土的抗土大大增强,还可以避免地基产生基土毁坏的情况。
3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的质量要点控制
3.1 首先做好项目的质量策划工作
包括项目经理部的建立、施工所需资源的准备、以及《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核。
3.2 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所制定的工程勘察报告必须能准确的表现施工地的地质状况和水文环境情况,防止地基发生意外事故。所以我们必须对场地的地质条件和水文状况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认知,为保证这一工作的质量必须严格的进行工程勘察工作,还要结合施工现场的情况,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查目的和任务,勘查工作是设计的重要前提,决不能忽视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3.3 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在设计地基基础时一定要考虑到建筑工程的实际需求、结构形式以及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还要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在符合经济性和适应性要求的前提下,使建筑工程的主承重结构在使用期间不会产生裂缝和损坏。设计工作者要参考工程勘测报告中所制定的地基承载力建议数值,并计算得出地基基础可实际承受的最大土压力。如果觉得勘察报告上的建议不够科学,就要再用载荷进行验证。若需要在天然的地基上建设大中型工程,还要再次审核所设计的地基承载力的科学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查、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4 施工参数的确定
由于各场地地基基础工程条件的差异性,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正式施工前都应进行试桩、试打工作,以确定有关施工参数、设计和施工方案的合理性。
3.5 保证技术交底工作的质量
施工过程中最关键的内容是技术交底工作,主要有下列两点。(1)设计工作者要对项目管理部门进行交底,以使其准确把握设计者的意图。(2)施工项目的技术责任人要对施工团体进行交底,使其能够按照有关标准施工,并把握好质量控制的关键点。技术交底工作应简洁明了,有时还要附图,并请责任人签字。
4 结语
建设任何建筑工程时,都必须保证地基的质量,只有奠实基础,才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现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地基的建设有了更高的难度。现今的建筑企业,一定要重视使用先进的地基施工技术,提高地基处理技术的水平,满足现今建筑业的发展需求。在施工期间,还要结合土质的实际状况、地质情况及施工现场环境来确定施工工艺,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促进建筑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GB50202—2002,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2]杨雪卿.建筑地基基础处理方法浅谈[J].科园月刊,2010(13):33-34.
地基基础缺陷处理方法浅析 篇12
地基基础处理的措施有:对上部结构进行维护;对上部结构进行加固或减荷, 基础加固、地基加固。上述几种措施有时不单独采用, 有时需多种措施综合采用。这些措施的选择, 往往需要对上部结构和地基基础作全面的考虑, 提出不同的方案, 进行经济和技术上的比较, 从而选择合理的方案。必要时还应对缺陷形成的原因及现实, 从使用和维护上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地基基础缺陷的处理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
a.地基基础缺陷的种类及其对建筑物使用、安全、耐久性等方面的影响;b.上部结构的整体性、安全度、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况对地基基础变形的适应性;c.地基基础变形、结构变形的数值, 发展速度和趋势;d.地基基础缺陷和加固上部结构的可能性和经济性。地基基础缺陷处理的一般原则如下:当地基基础的变形已经趋于稳定时, 一般可不作地基或基础的加固。当地基不均匀沉降尚未趋于稳定时, 一般考虑“等待沉降稳定”、“加速沉降稳定”和“制止沉降”三种方法处理。
1强夯法常用来加固砂土、粘性土、杂细土等各类地基, 可提高地基的强度并降低其压缩性, 并改善其抗振动液化能力和消除土的湿陷性。在雨水充沛的广东地区1个新建500KV变电站的地基加固中, 采用强夯法来加固新回填粘土的地基, 尚属首次。由于用强夯法加固新回填粘土地基, 其加固效果存在一些质量缺陷。在进行了原因分析后, 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 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法。
2等待沉降稳定的目的是不对地基基础进行处理, 而仅对上部结构进行修补, 从而减少地基处理费用, 并避免上部结构的再度处理造成浪费。加速地基沉降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基本上与等待地基沉降稳定的方法相同, 但可以缩短消极等待沉降稳定所需的时间。一般适用于独立基础下的地基处理, 具体做法是临时的增加载荷, 人为的有控制的进行地基浸水等。制止沉降的目的是终止地基和上部结构的发展。具体做法是上部结构减荷或加固, 基础加大底面积, 地基加固等。这些措施的单独采用或综合采用应根据有关措施的适用条件并做经济比较后予以选定。 (见图1)
采用减少上部荷重的措施时, 应考虑生产和使用条件的具体要求, 并通过地基强度、地基变形的验算确定减荷的具体数据。在地基强度破坏丧失稳定以及上部结构严重损坏威胁安全的情况下, 减荷亦可作为紧急情况下的安全措施后加固施工期间的安全措施。上部结构加固是当上部结构安全度不足时采取的必要措施。而在地基基础加固比较困难时, 亦可考虑用上部结构加固替代或配合地基基础的加固。其具体方法有增设圈梁等措施。
3基础扩大底面积的加固, 适用于地基承载力不足等情况。增大底面积应由地基强度验算确定。当地基强度满足要求而缺陷仅仅表现为不均匀沉降, 变形过大时, 采用增大基础底面积的加固, 主要由地基变形计算来加以确定。
在建筑结构修缮中, 地基加固常用的方法有;分批分段更换病弱地基土、加桩加固、用挖钻孔灌桩加固、压力灌浆加固 (包括硅化法加固地基) 等。地基加固方法的选定应充分了解地基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地基加固工作是在建筑物存在情况下进行的, 因而施工比较困难。它既应保护地基的加固质量, 收到极地加固的效果, 又应采取措施保证上部结构的安全。更换地基和震动打桩加固都可能引起地基附加沉降, 上部结构变形会有新发展。采用此类方法应对生产附加地基沉降有所估计, 必要时采取相应措施, 挖钻孔灌桩,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不使用权地基避免受到附加影响, 但施工也比较复杂。地基加固后应做必要的质量检查, 如贯入度实验等。加固前加固后都应作好沉降的观测记录工作。
更换病变的地基是基础加固中比较直观的一种。它适宜病变地基土层分布较浅, 厚度较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加固可导致地基的进一步沉降和破坏。因此加固施工的组织应视具体情况分期分段逐步进行。挖除软弱土层后常用砼、砖砌体或碎石夯实等材料加以填充。打桩加固地基的设计原理有的是在打桩时使周围土壤加密, 有的是用桩承重, 也有两者同时采用的。被打入的桩可为木桩、钢管桩、钢筋砼桩等。在加固量较大时宜将桩拔出重复使用, 而在桩孔内填实粗砂、砼、石灰等材料。
挖钻孔桩加固地基的原理相似于打桩加固地基。挖孔桩的典型方法是石灰灌桩, 它用挖孔代替了打桩拔桩成孔, 用生石灰吸水膨胀的原理是周围土加密。生石灰熟化吸水也不降低地基的含水量, 该方法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及含水率较高的软弱地基。
压力灌浆加固地基是将某种液体灌入地基基础中, 填塞孔洞, 缝隙, 胶结土壤颗粒, 从而达到减少增大强度的目的。压力灌浆加固地基基础的具体方法很多, 应用十分广泛。其中硅化法加固已有建筑物的地基效果很好, 但费用较高, 一般仅用于重要部位的加固, 其原理是将硅酸钠等溶液压入到地基中, 发生化学反应, 产生硅胶, 将土的颗粒胶结起来, 从而增大地基的强度, 减少其压缩性和透水性。硅化适用于粉质土和有一定渗透系数的粘质土。视土纸渗透性的大小可选用三种方法:一、压力双液硅化法;二、电动双液硅化法;三、压力单液硅化法。压力双硅化法是将水玻璃与氯化钙轮流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1-80米/昼夜以下的各类土加固。压力单液硅化法是将水玻璃压入土中, 适用渗透系数为0.2-2.0米/昼夜的地下水位以下的湿陷性黄土和粉沙土加固。硅化法不适用于为沥青、油脂、石油化合物所浸透的土壤以及PH值大于0.9的土壤。施工前须作出硅化加固的施工组织设计, 其内容包括:注液管及电相管的布置和打入深度、化学溶液浓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以及硅化后的加固效果的估计等, 必要时硅化设计前应先做实验。
工程实践表明:结构物的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质量的优劣, 对整个建筑物的质量和正常使用起着根本的作用。基础工程是隐蔽工程, 如有缺陷, 较难发现, 也较难弥补和修复, 而这些缺陷往往直接影响整个结构物的使用甚至安全。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 国内外地基处理技术发展迅速, 工程实践的增多, 地基处理新技术、新理论不断涌现并日趋完善, 地基处理已经成为基础工程领域中一个较有生命力的分支。以上仅简单分析了部分缺陷地基的处理, 对地基基础缺陷处理及加固有一定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叶观宝.地基加固新技术 (第一、二版)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8.
[2]陈仲颐, 叶书麟.基础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地基基础】推荐阅读:
地基的基础10-13
地基基础设计08-20
地基桩基础05-09
建筑地基基础勘察05-09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10-25
地基与基础验收汇报05-22
地基基础概念设计07-21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08-29
软土地基基础设计管理11-01
建筑地基基础检测规程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