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2024-10-25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通用12篇)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篇1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某教学楼为四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采用柱下独立基础,柱网布置如下图所示,试设计该基础。

二、设计资料 ⑴工程地质条件

该地区地势平坦,无相邻建筑物,经地质勘察:持力层为粘性土,土的天然重度为18 kN/m3,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230kN/m2,地下水位在-7.5m处,无侵蚀性,标准冻深为1.0m(根据地区而定)。

⑵给定参数

柱截面尺寸为350mm×500mm,在基础顶面处的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由上部结构传来轴心荷载为680kN,弯矩值为80kN·m,水平荷载为10kN。

⑶材料选用

混凝土:采用C20(可以调整)(ft=1.1N/mm2)钢筋:采用HPB235(可以调整)(fy=210 N/mm2)

三、设计内容

⑴确定基础埋置深度

⑵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⑶确定基础的底面尺寸

⑷确定基础的高度

⑸基础底板配筋计算

⑹绘制施工图(平面图、详图)

四、设计要求

⑴计算书要求 书写工整、数字准确、图文并茂。

⑵制图要求所有图线、图例尺寸和标注方法均应符合新的制图标准,图纸 上所有汉字和数字均应书写端正、排列整齐、笔画清晰,中文书写为仿宋字。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篇2

1 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也是学生一次综合能力的训练。其基本目的有三个方面: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深化本课程所学到的理论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 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学习和掌握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 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 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 进行结构设计, 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 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

2 课程设计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 本学期在学习完机械设计基础内容之后, 要进行一次具有实践性的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择圆柱齿轮减速器作为设计题目, 因为减速器的设计基本包括了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课程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通用零件。设计内容包括7个部分:总体方案确定、传动方案确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零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箱体及其附件的设计、装配图和零件图的绘制和编写设计说明书。

3 实施方式

机械基础课程设计一般安排在学期未进行, 时间为1周, 时间短, 课程设计期间学生还要复习, 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 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设计中来,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在教学和实践环节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为避免以往教师指导过细、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弊端, 对课程设计的辅导重点在于方法, 教会学生从原理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各系统的实施到系统总成的整个过程能够自主进行, 加深对减速器系统的整体认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1 设计前准备工作

由于本门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较少, 而且内容抽象, 对于生产实践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 激发他们的学习性趣很难, 而课程设计安排在考试前一周内完成。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在设计开始时, 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 所以对减速器的设计专门进行了一次多媒体授课。首先让学生看减速器设计和制造录像片, 了解减速器产品及其设计过程。然后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 形象地认识减速器的结构。本课程设计之前, 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了具体安排, 并且制定了具体的设计安排计划和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对全体学生就设计的步骤、要求、说明书的书写格式等进行总体的指导, 在设计过程中, 指导教师坚持每天都到现场进行指导。

由于课程设计工作量大, 为了确保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要求学生制定大致的设计时间分配表, 同时, 指导教师在设计开始时要对学生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 帮助学生明白设计任务及要求.同时对学生掌握程度不够的设计工具的使用方法进行集中辅导.本课程设计集中1周进行,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时间不够, 实际执行时, 应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结束后就布置设计任务, 要求学生早做前期准备, 查找相关的资料和手册,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好这部分工作, 都是临到课程设计的一周来做, 结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3.2 结构设计

研究设计任务书, 分析设计题目, 了解原始数据和工作条件, 明确设计内容和要求。结构设计是确定零部件形状和尺寸的主要阶段。重点是设计齿轮的结构和轴的结构, 对于小齿轮的设计, 应采用较小模数和较多齿数, 这样, 即可以增加重合度, 又减少了小齿轮的齿顶圆直径, 从而使箱体外廓尺寸变小, 节省了材料, 减轻了重量。对于轴的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轴上零件的装拆, 轴一般做成中间粗两端细的阶梯轴, 然后设计成合理的形状和尺寸。为了清楚的表达设计意图, 装配草图的绘制尤其重要。该阶段不仅要确定减速器的结构和尺寸, 更重要的是通过装配草图的设计过程体会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的设计方法。

装配草图设计阶段从时间分配和学生成绩考核方面都占较大比例, 为保证装配草图的设计质量, 学生自检后必须教师签字审核草图, 然后才能在图纸上画图。设计过程中教师严格检查、记录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设计进度和质量, 并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 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 及时了解有关资料, 做好准备工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 认真计算和制图, 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 几点体会

教师每天到教室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 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 不能按进度计划表执行。少数同学刚开始时, 手忙脚乱, 第二天才进入状态。不能按时在规定的教室设计, 出现迟到, 矿课现象, 虽然一再强调平时出勤记入课程设计总成绩。 (2) 独立工作能力差, 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 学生的依赖性太强, 碰到什么问题都来问老师。 (3) 图纸质量较差, 特别是标准画法、尺寸标注, 出现问题较多, 表达不清楚。 (4) 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设计说明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 要求文字简明、通顺, 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5 结语

如何把专业课教学与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一直是工程教育者努力的方向.目前高校的专业课教学存在与工程实际脱节的问题,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可桢, 程光蕴.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吴宗泽, 罗圣国.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基础护理技术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基础护理技术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7-02

一、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依据    我们通过问卷、座谈、讨论等形式,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岗位调研,确定了我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在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从事临床、社区和康复等护理工作。

2.课程定位与作用    《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术课,也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开设于第二及第三学期,是在学生具备了公共文化课、医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学习临床护理课程打基础的衔接课程,在专业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位置。总学时160学时,理论56学时,实践104学时,理实比接近1:2.突现了以实践为主,理论实践并重这一特点。

3.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熟悉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护理技术的应用范围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2)能力目标    能按着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会运用沟通技巧与病人进行良好沟通;能正确执行医嘱、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价值观;养成严谨、慎独的工作态度和规范的护理行为习惯;具备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课程设计

1.教材选取    教材选取了科学出版社周春梅主编的案例版《基础护理技术》,北京教育出版社齐秀桂、郭丽光主编的《基础护理技术实训指导》。

2.教学内容    我们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对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同时以护士执业考试及就业为导向,从病人入院、住院到出院将教学内容重新进行归纳,整合为现在的5个模块:入院护理技术、生活护理技术、用药护理技术、危重症护理技术、出院护理技术。根据模块,我们将教学内容分为20个项目,如模块一入院护理技术包括从办理住院手续到护送病人入病区,准备病床单元,生命体征测量等七个项目。

三、教学实施

1.教学模式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的指导思想:“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突出了理论联系实践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灵活运用了传统讲授、项目任务、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情境模拟等教学方法。

(1)项目任务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本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均可使用此法。

(2)角色扮演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设置临床护理工作,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将角色的言语、行为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通过学习,更好地理解护患角色,为学生实习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课程入院与出院病人护理、药物疗法等均可应用此法。

(3)案例分析教学法    是采用临床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本课程的危重症护理技术等内容均可应用此法。

(4)情境模拟教学法    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演示,在实训室通过模拟护理活动,掌握知识、技能。本课程的生活护理、出院护理等内容可应用此法。

3.考核与评价

(1)学生考核    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技能成绩、理论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包括态度、出勤、提问、任务完成情况及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技能成绩占30%;理论成绩占50%。

(2)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别由学院及系内教学督导教师、同行教师评价,学生网上评价的方式来综合评价每位教师。

四、教学资源

1.实训条件

校内:校内护理实训教学区分为3、4两层楼:拥有多间ICU及普通模拟病房、无菌操作室、形体室等且都配有多媒体教学系统。仪器设备有:呼吸机、心电监护仪、高级心肺复苏人、全功能基础护理人、电动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各种注射模型及气管插管模型等。

校外:本专业已拥有4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完全能满足学生临床实习与优先安排就业的需求,分布于包头、呼市、北京、天津、河北、青岛等地区。

2.教学团队

护理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7人,全部拥有护士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12人。另外还有来自附属医院的兼职教师6人。

3.现代教学手段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影音教材,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建设校园网、链接相关网站,学生可以网上自学、观看视频、演练执业资格考试等。

五、教学效果与特色

1.教学效果

(1)近几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84%—92.21%;而且近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达 90%以上,目前区内外等都有我校毕业生。

(2)技能大赛屡创佳绩     2012年4月、2014年5月我院学生在参加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二等奖;同年在参加全国高职护理技能大赛中均取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2.教学特色

(1)内容设计创新     按照病人从入院到出院的全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接受学习

(2)教学模式方法创新——项目任务教学及模拟临床综合实训     在教学中按着医院真实工作任务进行教学,使学生早日熟悉临床的工作过程;并且使学生融入体验式学习,使知识、技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紧密对接,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

3.教学改革思路

(1)需要继续建设稳定、专兼合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的团队

(2)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内容进入医院见习从而进一步完善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篇4

课程编号: INDE2021

大纲执笔人:杨宏兵 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大纲审稿人:王传洋 英文名称:Prectice Course of Machine Design 课程学时:54

课程设计学时:2周 授课单位:机电学院 指导方式:集中分散相结合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及近机类专业

一、课程设计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工业工程等近机类专业本科生的设计实践必修课,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把在机械设计基础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等)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中综合地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和发展,并使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密切地结合起来。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机械装置与产品的全过程设计训练,激发学生在产品设计中的创新意识,了解机械产品设计的一般步骤,完成从方案构思与方案设计,到技术设计和设计计算说明书的编写的全过程,掌握机械产品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初步具备一个机械设计工程师的能力。

课程设计的进行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学生都应该明确设计任务和要求,并拟定设计计划,注意掌握进度,按时完成。设计分段进行,每一阶段的设计都要认真检查,没有原则错误时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段设计,以保证设计质量,循序完成设计任务。设计过程中要独立思考、深入钻研,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设计。要求设计态度严肃认真。在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

二、课程设计内容及安排

课程设计的内容:设计满足功能要求的常用机构(四杆机构、凸轮机构、或齿轮机构)。

1.设计方法:

应用功能分析与分解、机械运动方案设计、参数设计、结构工艺设计和分析评价,及机构创新方法;机械运动方案的构思与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评价、简单系统和机械零件的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确定标准零件的工程设计要求,预测可能发生的失效形式,采用正确的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规范设计机械系统和机械零件。

2.设计训练:

对某简单功能机器进行设计,给定一个产品的功能和要求,运用方案设计方法,形成产品设计方案,从功能、制造、设计投入和现有的条件出发,对方案进行评估,然后进行详细设计,收集参考资料(如:产品目录、手册和教科书等资源),来分析其中特殊的机械零件进行失效分析,包括刚度、静强度和疲劳强度,从而确定通用零件的尺寸,如:带传动、滚动轴承、齿轮和轴,决定某个零件是采用标准件还是自己设计、制造。

三、课程设计报告要求

设计成果为课程设计报告,设计报告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可视化的设计方案。设计训练的最终成果体现为设计说明书打印文本、设计方案的三维视图、装配图、零部件图。通过设计训练,不仅强化学生对设计方法、设计过程、基本机构和零件设计、设计成果表达、设计文档等方面的动手能力,还强化计算机在设计工作中的应用和工具的能力。

设计小组应具有协同合作精神,设计训练采取设计小组的形式,以培养学生在设计活动中的分工、协作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对实际设计工作的适应能力。

四、课程设计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1.提交课程设计报告,报告应包括:方案设计,图纸设计,计算说明书等内容。

2.答辩,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问题。

3.课程设计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30%)、图纸成绩(30%)、设计说明书成绩(20%)、答辩成绩(20%)综合构成。

五、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设计准备(布置任务、看录像,减速器装拆实验,看展览、资料)1天; 1.设计基本计算(传动方案确定,选电机,传动计算)

1天; 2.装配草图设计(完成所选方案的装配草图)

4~5天; 3.绘制装配图

1.5~2天; 4.绘制零件图

1天; 5.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准备答辩

1天;

6. 答辩

0.5天。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篇5

高笑娟 李跃辉

(河南科技大学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课程基本说明

本课程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主要介绍会计(更准确地说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因此,本课程的特点是一方面基本概念比较多,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学完后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对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是对其专业知识结构的补充和完善。而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基础会计则是其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的基础。

二、课程的内容体系及教学要求

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主要介绍会计要素的划分、各要素的含义及其特征以及相互间的数量平衡关系;第三章账户、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主要介绍账户的含义及其意义、结构,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借贷记账法的简单应用;第四章账户分类,主要介绍账户按经济内容的分类和账户按用途和结构的分类;第五章会计凭证,主要介绍会计凭证的含义、作用、分类,以及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制方法和要求等;第六章会计账簿,主要介绍会计账簿的含义和分类、会计账簿的设置与登记、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对账和结账;第七章财产清查,主要介绍财产清查的含义和分类、财产清查的组织与方法、财产清查结果的账务处理;第八章会计报表,主要介绍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编制原理及编制方法;第九章会计循环(上),主要介绍会计循环的含义和内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的基本原则,企业日常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分录、过账和试算平衡;第十章会计循环(下),主要介绍期末账项调整,产品成本的确定与结转,利润形成及分配的会计分录与过账,对账、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主要介绍记帐凭证会计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和汇总记帐凭证核算形式;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的组织,主要介绍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以及会计电算化。此外,文字教材中还添列了三个附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二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第一章绪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内容和特点、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账户结构、复式记账法、资产负债表的结构等)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第三章账户、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以及第四章帐户分类为第三单元,其中第三章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第四章是对第三章中帐户的进一步说明。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第九章会计循环(上)和第十章会计循环(下)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第十一章会计核算形式和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这一单元是两个专题,分别介绍了三种主要的会计核算形式,和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三个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虽然不是正式的教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但还是希望同学们看一看,一是要知道并时刻牢记会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二是这三个文件正好代表了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三个层次,即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行政法规(由国务院颁布)和部门规章(由主管全国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发布)。

由于本课程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因此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既要牢记基本概念,又要理解基本原理,更要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具体要求详见本课程教学大纲。

三、课程的教学媒体说明

本课程的教学媒体有:一本合一型的文字教材(金中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9个学时的电视录像(由中央电大牛慧、艾大力主讲),一张光盘的CAI课件,2个学时的直播课堂,4个学时的IP课。

1.文字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学媒体。其作用是全面、系统地介绍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此外,作为合一型教材,其内容还包括有关学习辅导如各章的学习目标、本章小结、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文字教材是学习本课程所必备的教学媒体,是学习本课程知识和复习考试的基本依据。

2.电视录像是一种辅助教学媒体,内容主要是按文字教材章节顺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不是全面讲授,而是专题讲解,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辅导教师可按教学进度在面首辅导课前放给学生看,学生也可在阅读文字教材时找到讲解相应问题的电视录像来看,也可以在网上点播。

3.CAI课件是由中央电大与广州电大合作开发制作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并已由中央电大出版社制成光盘出版发行。其内容是将基础会计学的知识分解到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包括见习、制证、复核、出纳、登账、稽核、综合、总管等8个岗位),依据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既有知识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该媒体的最大特点是把课程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结合,全拟人化动画演示,特别是对于会计凭证、账簿、报表格式以及填写与编制方法的演示,直观、形象、生动,对初学者来说可增加感性认识。当然,在本课程的教学中,CAI课件只是一种起补充作用的媒体,而不是必备的。这种媒体可以由教学点购买使用,学生个人也可以购买使用。

4.直播课堂和IP课件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老师、学生反映的问题而制作的两种动态教学媒体,其内容主要有问题解答、作业讲评、有关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等等。这两种教学媒体都是通过网络应用的。

四、教学过程的组织、监督与管理

按照现代远程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在当地电大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使用各种教学媒体。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视情况适当进行面授辅导,主要是答疑解惑,帮学生理清思路,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和模拟试验并加以讲评,不应是从头到尾全面系统地讲授。此外,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互相帮助。

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必须按时独立完成,辅导教师应当及时批改(做得不对的地方一点要指出其错误)并客观公正地给予评分。

五、教学安排建议

浅谈品牌基础应用设计课程 篇7

品牌基础应用设计是指品牌在日常的宣传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印刷品的设计 (又称宣传物料设计) , 主要包括单页、折页、宣传册、名片、信封等设计。这门课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版面、图形、文字的基础上的, 通过训练使得学生了解品牌形象的传播如何能呈现出统一的视觉效果;能掌握相应设计流程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基础宣传物的设计规格和种类;能掌握物料设计的印刷输入和输出的规范。同时此课程为后期的品牌再设计、品牌实验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设计基础。

一、课程前期

学生在前期的课程中, 已经初步的掌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标志设计等知识, 这为该门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是, 宣传物料设计品牌视觉延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的种类比较多, 而且表现形式也比较丰富, 对印刷的要求也比较高。学生虽然基本掌握的设计软件和基本的设计能力。但是他们不会从品牌自身的述求去控制和设计宣传物料的风格定位、成本控制;缺少对宣传物尺寸、开本的认知以及版面的尺度控制;缺乏应有的图文输出输入的知识;缺少相关的印刷知识。

所以, 希望通过对课程的梳理, 使得学生能根据品牌定位的需求, 进行信息收集与分析, 设计出符合要求的作品;能掌握宣传册、单页、名片等品牌基础的宣传物设计, 熟悉正确的尺寸、开本、装订形式等;能掌握正确的文件输出格式, 如图片像素、精度、色彩模式、图片色彩调整以及特殊效果制作方法、图片处理规范等。能掌握宣传册设计应用环节相关知识。如纸质、平板印刷工艺、电子分色、装订、激光打印、出血线绘制标准、数码打样知识等。

最重要的是学生需要知道如何根据品牌定位确定设计宣传物料的风格;掌握常见宣传物的种类与表现形式;掌握图文输出、输入的知识以及印刷工艺的能力等等。

课程的考核方式结合课堂团队沟通能力和后期设计的整体效果进行。同时邀请行业内外的专家进行总结和评价。

二、课程步骤

课程为了更好的满足教学目的, 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1. 对品牌宣传物料的收集与整理、分析。

主要包括了解品牌宣传物料设计基本类型 (单页、折页、宣传册、名片、信封等) ;分析品牌宣传物料的设计风格;探索宣传物料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探索品牌宣传物料的尺寸大小、折叠方式等。

2. 品牌宣传物料的设计过程与思路分析。

了解设计时创作的基本创意过程、思路和基本设计套路;强化手绘草图、多种构思创意能力、语言表达创意的能力。

3. 品牌宣传物料输入与输出的规范与流程。

掌握输入文件的规范, 即色彩模式、分辨率、图片格式等;掌握输出文件的流程、格式, 重点了解出血、制版、裁切等印刷后期工艺。

4. 导入真实品牌, 进行案例设计。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品牌背景、定位, 收集同类产品的宣传物, 确认相应的设计风格;其次帮助学生确定单页、折页、宣传册、名片、信封等物料的尺寸与表现形式, 绘制草图, 收集相应的图片, 做好设计的前期准备;再次开始正式进入设计阶段, 确保单页、折页、宣传册、名片、信封符合品牌的定位需求, 选择相应的元素进行拓展。使得出现的图片、文字、色彩能正确反映品牌述求, 同时还需要保持彼此间风格的一致性

5.

老师和学生一起验证最终设计的可行性, 检查所输出的文件格式是否正确;同时打印成品, 进行教学点评以及同学互评

三、课程片段

这里我以了解折页的结构与图文间关系的课程案例进行阐述 (共4课时) 。本阶段的课程目的是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折页的各种类型, 让学生意识到折页的设计稿与成品间的异同点。

1. 学生将收集的折页进行分类——对页、三折页、四折页等 (15分钟) 。

2. 教师讲解折页的常用尺寸、折叠方式、正反面的图文顺序 (45分钟) 。

3. 学生用A3的白纸进行四折的创作, 外形力求创新 (30分钟) 。

4. 教师提出设计要求, 学生利用所完成的四折页结构进行创作, 同时利用电脑完成, 打印最终成品 (90分钟) 。

整个过程采用了实践到理论到实践, 通过虚拟折页的设计, 使得学生了解折页的打开步骤和阅读顺序的关系, 了解到折页外形的可塑性;了解到折页中图文位置的排列与最终所见成品的区别等等。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高职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销策划、销售与管理、沟通协作等职业能力为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觉学习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讲授、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辅导答疑、模拟实践、技能训练、第二课堂、调查访问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具备解决日常管理中相关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工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独立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务问题,可以树立良好的管理意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创造更好的效益。以培养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良好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3素质目标

使学生初步对本书涉及的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掌握、遵守、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形成依法管理的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为以下12块学习项目,46个工作任务:

41在實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和咨询者的角色,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结合问题尤为重要,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的理念;

(2)要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

(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4)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学习方式,介绍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网络学习资源、布置必须通过学习或调查课外东西才能回答的作业、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建设计划 篇9

为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各类课程的教学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决定实施合格课程建设。为保证合格课程建设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高标准地进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意义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实施普通本科合格课程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础工程。通过合格课程建设,逐步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解决课程教学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解决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联系不紧密、课程教学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等问题,不断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二、建设目标

合格课程建设旨在明晰课程目标定位、重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以保障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过程中的功能。

合格课程建设采取“主讲教师负责、分阶段建设”的办法来实施,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重在实训设备、理实一体化授课方式等方面的建设,使本课程能够成为一门合格的机械类专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

三、建设内容

合格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课程设置。机械设计基础要能成为一门合格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起到重要的支撑或促进作用,并且能为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发展要求结合实际的职业岗位需求,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删除一些不适用的教学内容并调整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面,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合理设计。另外,选用先进、使用的教材,并选取一些能为课程学习和课程设计服务的资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模式方面,重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能够使用一些教学模型或实物进行演示,课程设计过程中注重所学知识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将一些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引入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四)教学队伍。逐步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使教学交过逐步提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使带课老师能够在企业一线学习,了解行业发展的动态,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法与内容。另外,引进一些在企业任职的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实践课的教学效果。

(五)实训条件。完善或者新建一个机械设计相关的实训室,真正意义上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训室建设统筹规划、合理布点、功能明确,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能够满足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六)课程教学效果。因材施教,熟悉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体现参与性、启发性;考试设计科学合理;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评价;注重自我反思总结;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督导听课评价总体良好。邀请校外专家、行业企业专家进行评估。组织学生设计一些机械作品,参与一些作品竞赛。

(七)课程特色创新。课堂教学中尽量采用模型或实物进行讲解,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维修,将所学知识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启发学生进行一些机械设计相关的作品设计,对其作品进行院内展览,并将一些优秀作品参与到高级别的设计竞赛中。

四、评估验收

(一)教学单位组织评估验收

机电教研组组织一个评估小组定时对课程建设进行检查验收。

达到合格标准的,确定为合格课程;不达标的,指出存在问题,责令课程组限期整改。

对合格课程,填写《合格课程验收申请汇总表》,报教务处备案,学院将组织抽查验收。同时,做好课程相关申报材料存档工作。

(二)学院抽查

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篇10

审定稿

《园林设计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学习者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可作为园林专业成人教育、高职高专教育和短期培训及相关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园林设计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由美术基础、园林制图和设计基础三部分组成。园林美术部分主要介绍美术作品鉴赏、素描、色彩,考虑到本层次学生美术基础的状况和后续专业课的需要,本部分从美术作品鉴赏入手,循序渐进地介绍素描、色彩,使学生对园林美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对园林美术的表现技法得到基本的训练。园林制图部分是从园林制图的基础知识讲起,分别介绍造园要素的表现手法、园林设计图和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使学生了解了园林制图的相关知识,掌握园林制图基本技能。设计基础这一部分主要讲述设计的理论和构成相关知识,为学生从基础课过渡到专业课做铺垫。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和分工

学习《园林设计基础》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审美意识和造型能力、制图和识图能力,还为学习者以后进一步学习《园林设计》、《绿地规划》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习者重点掌握园林美术、制图和设计基础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体要求是:重点掌握素描、色彩的表现方法、园林设计图的制图方法和平面、立体、空间的构成方法;一般掌握造园要素的表现手法和设计的理论基础。对美术作品鉴赏和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也应了解。

具体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即重点掌握、一般掌握和基本了解,重点掌握内容是各章最基本的、最核心的内容,一般掌握内容在此基础上扩大一些。了解的内容是为了扩大学员的知识面而设置。

第二部分 多媒体教材总体设计初步方案

一、学时和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90,学分5。文字教材30万字。电视学时为14学时。学时分配见下表:

内容

课内学时

各章字数(万)

第一部分园林美术基础知识 第一章 绘画艺术 第二章 素描 第三章 色彩

第四章 水彩画效果图及其相关表现方法 11 11 11 2.3 2.0 1.5

第二部分园林制图

第一章 园林制图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 造园要素的表现手法 第三章 园林设计图

第四章 计算机辅助园林制图 11 12 3

6.5 5.7 2.5 1. 2

第三部分设计基础

第一章 设计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平面构成 第三章 立体构成 第四章 空间构成 合计

二、教材

1.文字教材

主教材《园林设计基础》按照本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主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也是编制音像教材的基础。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14学时,为重点讲授型,配合主教材,主要讲授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并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演示、动画等。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

电视课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获得本课程知识的重要媒体之一。2.面授、自学和考试 3 3 3 90

1.8 1.5 1.0 1.0 30

学生以文字教材为主要教学媒体,结合收看电视教材、参加面授辅导课进行自学。认真领会教学要求,完成教材中的思考题和练习题。

第三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部分园林美术基础知识 绪论

第一章 绘画艺术 教学内容:

一、国画

二、油画

三、版画 教学要求:

1. 开阔眼界,扩大美术知识领域 2. 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 3. 提高美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第二章 素描 教学内容:

第一节素描的基础知识

一、素描的工具、材料

二、构图常识

三、绘画透视知识 第二节 素描写生

一、构图和取景

二、观察与理解

三、表现与刻画

四、画面处理常出现的问题 第三节 速写

一、人物速写

二、景物速写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静物素描和风景素描写生的方法步骤 2.掌握速写的表现方法并培养画速写的习惯 3.掌握素描、速写的基本知识 第三章 色彩 教学内容:

第一节色彩的基础知识

一、色彩的形成

二、色彩的生理学知识

三、色彩的情感

四、色彩的象征

五、写生色彩知识 第二节 色彩写生

一、画前准备

二、静物写生方法步骤

三、风景写生的方法步骤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静物水粉画写生的方法 2.重点掌握风景写生的方法 3.掌握水粉画的基本表现方法 4.了解色彩的形成、色彩的生理学知识、情感、象征、写生知识。第四章 水彩画效果图及其相关表现方法

第一节 水彩画的特点

一、水彩画的工具材料

二、水彩画的基本技法

三、水彩画的作画步骤

四、水彩画常见的问题及克服的方法

第二节 铅笔淡彩、钢笔淡彩画法和水彩画效果图

一、铅笔淡彩、钢笔淡彩

二、水彩画效果图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铅笔、钢笔淡彩的表现方法 2. 掌握水彩画的画法 3.了解水彩画的形式特点 第二部分园林制图 第一章园林制图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绘图工具及其使用

一、图板、丁字尺和三角板

二、绘图铅笔

三、针管笔

四、绘图仪器

五、曲线板

六、比例尺

七、其他用具 第二节制图基本标准

一、图纸幅面

二、标题栏与会签栏

三、线条的类型和交接

四、文字、数字和字母

五、比例

六、尺寸标注

七、常用符号 第三节工具作图

一、基本的作图方法

二、制图的一般方法步骤 第四节投影原理及其应用

一、投影的基本知识

二、平面、立面、剖面、透视和轴侧

三、点、线、面的标高投影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工具线条图的画法。

2、重点掌握平面、立面、剖面图的形成原理及画法。

3、掌握绘画工具的使用方法。

4、了解园林制图基本标准。第二章造园要素表现手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植物的表现手法

一、园林植物绘图的基本画法

二、乔木的画法

三、灌木的画法

四、攀援植物的画法

五、花卉的画法

六、草坪基地被植物

七、竹子的画法

八、棕搁科植物的画法 第二节水体的表示方法

一、静水的画法

二、流水的画法

三、落水的画法

四、喷泉的画法 第三节山石的表示方法

一、置石的画法

二、山石小品的画法

三、假山的画法 第四节地形的表示方法

一、地形的平面表示

二、地形的竖向表示 第五节道路的表示方法

一、园路路面的画法

二、园路路面的装饰画法

三、园路路面的结构画法

四、步石(汀步)的画法 第六节建筑的表现手法

一、亭的画法

二、廊的画法

三、花架的画法

四、园门的画法

五、园墙的画法

六、园林小品的画法 教学要求:

1. 重点掌握植物图例表示方法;

2. 掌握水体、山石、地形、道路的平、立面表示方法; 3.了解建筑的平、立面图表示方法。第三章园林设计图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园林设计平面图

一、园林总平面图的内容和作用

二、总平面图的识图原则

三、总平面图的制图 第二节竖向设计图

一、竖向设计图的内容及其作用

二、竖向设计图的识图原则

三、竖向设计图的制图 第三节种植设计图

一、种植设计图的作用及其内容

二、种植设计图的识图原则

三、种植设计图的制图 教学要求:

1.重点掌握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的制图。2.了解园林设计总平面图、竖向设计图、种植设计图的识图。第四章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园林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概述 第二节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的特点 第三节园林常用制图软件简介

一、AutoCAD

二、3D Studio Max

三、Photoshop 第四节计算机制图实例 教学要求: 了解本章内容 第三部分设计基础

第一章 设计基础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设计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审美的基本法则

一、对称

二、等级

三、基准

四、韵律

五、均衡

六、比例

七、对比

八、多样统一

第三节设计的表现形式

一、线条图

二、水墨渲染图

三、水彩渲染图

四、钢笔徒手画 教学要求:

1、了解设计的基本法则和规律,熟悉设计的几种表现形式。

2、掌握线条图和水彩渲染图的表现手法。第二章平面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构成的原理及其基本要素

一、平面构成的原理

二、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二节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一、重复构成

二、渐变构成

三、发射构成

四、近似构成

五、对比构成

六、特异构成

七、密集构成 教学要求:

1、了解平面构成的原理,熟悉点、线、面等平面构成要素的性质及其在构成中的作用。

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第三章立体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立体构成基本概念 第二节立体构成的分类

一、静态平衡式

二、动态运动式

三、集聚式

第三节立体构成的原理与技法

一、线的立体构成

二、面的立体构成

三、块的立体构成

四、综合材质立体构成 教学要求:

1、了解立体构成的概念、立体构成类型。

2、掌握立体构成的基本方法。第四章空间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空间构成的基本概念

一、空间形态

二、空间形态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空间形态的形成方法

一、垂直方向的限定

二、水平方向的限定 第三节空间形态的组织

一、并列空间

二、序列空间

三、主从空间 教学要求:

1、了解空间构成的概念,包括空间形态和空间的基本特征。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篇11

关键词:项目教学;课程设计;工作任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3-01

一、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传统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以讲解语法为重点,这对于毫无软件实践经验和基础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本“天书”,无形中设置了一道高门槛。《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很多高职院校对该课程的设计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是仍然停留在技术验证性举例,而未从程序员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深层次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鉴于当前所存在的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提出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以软件程序员职业岗位要求为导向,以企业实用项目为中心,用企业项目作为教学、实践和课程设计蓝本,让学生通过企业项目了解程序设计方法以及行业发展态势,着重培养学生程序阅读理解能力,代码编写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让学生一开始就陷入语法的沼泽中,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程序设计方面的综合素质。

职业教育的定位决定其教学活动要突出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能力培养,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因此,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中,面向职业能力,以企业实际项目开发流程来设计教学进程,以“够用”为原则确立教学内容,以企业项目划分教学模块组织课程教学,以工作能力、项目成果来评价教学效果。

二、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

项目的选择不是一件随意的事情。项目教学要求课程单元的设置与任务的设计必须达到如下指标:(1)每个项目要有一定梯度的难度系数,并且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在教学大纲要求范围以内。(2)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企业项目。(3)项目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和学习能够完成项目的要求。(4)项目的完成要突出独立完成和协作完成,这样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5)有一定的标准(正确答案、项目功能的实现)评价项目。根据以上原则,在众多的项目中选取具有典型性又易于理解的典型实例——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项目中归纳出典型系统功能模块,再将系统功能模块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全部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以具体项目中的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情境。

整个《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以完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主线串接3个子任务9个情境,如图1。任务的设计遵循初学者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学习和完成工作任务就是掌握实际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将“教、学、做”融于一体。

三、基于项目教学的课程实施

(一)针对项目,创设工作情境,在角色扮演中学习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课前,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深入研究项目内容,准备项目讨论所需要的知识;为学生创设工作情境,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在课程学习中,教师还要扮演一位“挑剔的”客户,以客户的身份来参与学生整个项目制作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扮演多种角色:在项目之初,扮演需求分析员,向客户进行项目需求分析;在项目完成阶段,则是程序设计员,完成项目的开发过程;在提交项目时,学生又充当软件测试员,进行项目测试;而在项目汇报时,作为软件销售员向学生观众推销自己开发的软件。通过项目开发,将语法的学习融入项目中,用项目来温故知新程序设计基本语法,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分工合作,模拟软件设计公司

程序开发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先将学生按优差生搭配的方式进行分组,每组4-5名学生,小组成员扮演程序员,组长为项目经理,教师为客户,每个组模拟一家软件设计公司。在项目实施前,每组各派出项目经理与客户进行需求调研;再由项目经理向小组成员分析客户需求,分配任务并开始项目的整体设计和实施。在实施阶段,教师巡查各个小组进展情况,对遇到问题的小组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教师事先将设计过程中的问题的解决方案以网络资源共享的方式准备好,作为学习资料供学生随时阅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或组内研讨或教师的帮助,完成项目制作过程,经由小组的软件测试人员进行项目测试,测试成功后交由客户(教师)审阅,提出修改意见。最后每组将小组的最终作品上交客户竞标评选。各组项目经理作为软件销售员向全班汇报、展示、交流本组设计的最终项目,并且还要交流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着重介绍本项目逻辑思维和所采用的相关技术。

项目的开发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将从事的职业,激发学习激情,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三)学生自评或互评,检测学习效果

最后,各项目小组之间进行相互测试、互相学习和相互评价,在互评中,学习他组的逻辑结构和技术亮点,改进和完善自己的项目;并在众多的项目中评选出逻辑结构最优、客户最满意的作品;教师再对每份作品进行评价,当然,除了评价学生完成的结果,更要关注完成的过程,因为项目教学的评价就是评价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测评内容包括学生参与活动各环节的表现以及作业质量。

总之,项目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尽早地了解企业项目和企业文化,感受今后工作的氛围,可真正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朱香卫,邹羚,张建.《ASP.NET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29-31.

地基基础课程设计 篇12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高校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微课程。《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对学习程序设计、逻辑思维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高校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可以实现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对程序设计知识和技能的主动探索,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

1微课程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手段,具有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教学设计环节的课程教学模式。微课程概念于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师戴维彭罗斯于提出,是针对某专题的系列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课程教学载体是时长约10分钟的教学视频。微课程的“微”体现在时间、内容、资源的容量上,对抽象知识点、需要复杂设备的实验操作和疑难问题等教学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微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成为一种课程建设新趋势[1]。

1.1微课与微课程

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的简称,而微课程是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2-3]。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程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更专注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学习,师生共同研究解决课程任务,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前完成。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学习途径有:观看课程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参考书、与别的同学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讨论、在网上查阅课程参考材料等,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 教师采用实操演示法、讨论协作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学习,课堂教学演变为师生交流、生生互动的学习。翻转课堂是一种大教育运动模式,在本质上与探究性学习、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在内涵上有相似之处,是为了实现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学习更加主动灵活[4-5]。

翻转课堂是一种基于微课程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微课程与翻转课堂有机结合,课前学生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教师解答学生疑问、测试自学效果、指导学习实践,课后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复习巩固、作业练习。

1.3微课程特点

微课程有6项特点:1视频时间较短:一个微课教学视频时长控制在5~15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5分钟;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单一、主题突出、问题聚焦,主要是针对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课堂中某教学环节的教与学活动;3资源容量小:一个微课视频及配套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内,视频格式一般支持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4资源组成情景化:微课程以微课视频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师课后教学反思等相关教学资源构成完整的微课资源包;5微课程内容具体:微课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或是教学反思,或是重点强调,或是难点突破,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等,呈现具体性、真实性等特点;6传播方式多样:可使用手机传播、网上下载传播、微博讨论等多种形式。

2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开发意义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是培养学生程序设计逻辑思维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理念,促使学生使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现实世界中业务逻辑问题,学会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该门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在第1学期开设,其前导课程没有特别要求,后续课程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包括C#和Java两种语言方向任选其一, 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1对教师的意义

高校教师进行《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建设,按照先进的微课程理念进行总体设计,应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进行微课视频制作,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革新传统的课程教学教研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及课程建设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2.2对学生的意义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初期,通过《程序设计基础》 微课程应用,学习由以教师为主改变为以学生为主,课程教学由教师单方向的讲授改变为师生共同探索和实践,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程序设计和程序开发能力, 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

《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过程为:微课程架构设计、微课程教学设计、微课程制作、微课程存储、微课程发布、微课程评价[6-8]。

3.1微课程设计原则

(1)微课程总体设计原则。微课程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这需要对课程教学时间重新规划,教师细分教学知识点和实操技能,围绕知识点和实操技能进行微教案设计、微练习设计及微课件制作,设计微教学活动和完成微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在课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后教师进行微教学反思,整理形成微课程资源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2)微课程选题设计原则。首先对课程知识点和实操技能目标进行分解,分解的最小单元应该满足每节微课需具备的容量和学习时间,微课教学单元的教学目的要明确。然后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专题、实验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选题尽量小而精,具备独立性、示范性、代表性。

(3)教学内容设计原则。微课程是日常教学内容的提炼,与传统课堂相比,微课的时间要精简。每次微课的教学内容应严谨充实,无科学性、政策性错误,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

(4)教学组织设计原则。教学组织与编排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教学组织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设计。 一是吸引学生进入课题内容,可采取提出问题的形式进入课题,或以一个故事引入主题,切入方法要新颖、具吸引力,能够让学生马上产生浓厚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导入要与微课的教学内容关联紧凑、和谐统一;二是课程内容讲授思路要清晰。在微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突出重点内容,展现核心知识点,围绕一条知识或实操技能主线展开讲解;三是课后总结要高度提炼,课后小结是一节微课的精髓所在,要总结一节课的核心内容、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内容。

(5)技术规范设计原则。1微课视频:时长5~15分钟,力争简明易懂、短小精悍,视频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内容有字幕提示;视频片头应显示微课标题、作者、单位;2多媒体教学课件:主要教学课件为PPT格式;3教学方案设计表内应注明微课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3.2微课程架构设计

微课程学习架构按照总分关系,依次有:微课群、微课模块、微课、微课素材,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了5个微课群:程序语言的集成环境、程序的基本数据结构、程序语言的控制结构、程序的复杂数据结构、程序的算法。其中,程序语言的控制结构微课群设计了4个微课模块: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函数应用;程序的复杂数据结构微课群设计了4个微课模块:数组应用、结构体、指针应用、文件应用;循环结构微课模块设计了5个微课:1 while循环:打印抽奖号码、微课;2do-while循环:模拟抽奖、微课;3for循环:韩信点兵、微课;4循环嵌套:打印吉祥图案、微课;5循环综合应用:猜牌游戏拓展;每个微课都包括若干微课素材:微视频、微课件、微反思等。即课程由多个微课程群组成(一个微课程群可看作一个学习情景),每个微课程由多个微课模块组成(一个微课模块可看作一个学习单元),每个微课模块包含若干微课,每个微课包含若干微课素材。每个微课一般不可再分,称为微课程元,《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设计架构如图2所示。

3.3微课教学方案设计

微课教学方案包括7方面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导入环节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思考问题和素材准备。例如,For循环微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4微课制作

微课的拍摄与录制是微课程制作的重要环节,包括微课情景的拍摄或微课实操演示过程录制。制作步骤如下: 1微课设计:进行详细的微课教学设计;2拍摄和录制:用两台摄像机从前后两个方向拍摄课程的教学过程,用录屏软件录制电脑屏幕的实操演示过程。课程内容讲解要语音清晰,有必要的黑板板书,邀请学生参与,完成部分教学情景再现,课堂教学拍摄要保证画面清晰、准确、稳定;3视频文件和录制文件后期处理:如增加片头、片尾和字幕, 用视频编辑软件对录制视频进行适当的后期编辑和美化, 对视频文件和录制文件、实操演示操作与讲解同步处理等。

拍摄视频的设备有:2个带三角架的数码摄像机、1个麦克风;录制电脑屏幕的设备配置:1台多媒体电脑、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或者屏幕录像专家)、PPT课件。

微课程视频制作技术标准:视频制作使用标清制式, 视频压缩推荐采用H.264编码方式,码流率为1Mbps,封装格式使用MP4,录制操作演示的电脑屏幕分辨率为1024×768,视频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5结语

积极吸收国内外微课程的优点,构建高校《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探索适合具有区域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程序设计基础微课程的构建,对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将有力推动高校师资团队建设和专业建设,提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上一篇: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展厅设计创意说明下一篇:以点带面抓引导 规范运作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