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2024-07-02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共11篇)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1

08级土木工程专业1、2班基础工程课程设计任务书

————桩基础设计

一、设计资料

1、某建筑场地在钻孔揭示深度内共有6个土层,各层土的物理力学指标参数见表1。土层稳定混合水位深为地面下1.0m,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本场地下水无腐蚀性。

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已知上部框架结构由柱子传来的荷载(作用在柱底即承台顶面):

Vk3200kN,Mk400kNm,H = 50kN;

柱的截面尺寸为:400×400mm;

承台底面埋深:d=1.5m。

2、根据地质资料,以第4层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

3、承台设计资料: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为fc9600kPa,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为ft1100kPa,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钢筋强度设计值fy300N/mm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GJG94-2008)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1、按照持力层埋深确定桩长,按照长径比40-60确定桩截面尺寸;

2、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和特征值;

3、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4、群桩中基桩的受力验算;

5、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6、承台结构计算;

7、承台施工图设计:包括桩的平面布置图,承台配筋图和必要的图纸说明;

8、需要提交的报告:任务书、计算书和桩基础施工图。

注::

1、计算书打印,按照A4页面,上下左右页边距设置为2.0cm,字体采用宋小四号

2、图纸采用3号图幅,图纸说明即为图中的说明

3、任务书、计算书和桩基础施工图装订成一册

4、将电子稿按班打包交上来,每人的电子稿名称按照学号+姓名命名

计算书

第1页

基础工程课程设计计算书

1、确定桩长和截面面积

以第4层粉质粘土为桩尖持力层,取桩截面尺寸为度为,桩长,设桩端深入持力层深,桩径比为48.75符合要求。

2、计算单桩竖向承载力极限标准值和特征值

标准值的计算:

特征值:

3、确定桩数和桩的平面布置图

(1)初选桩的根数

暂取9根

(2)初选承台尺寸 桩距承台边长

取承台高度为1.1m,桩顶伸入承台50mm,钢筋保护层厚度取70mm,则承台有效高度

5、软弱下卧层强度验算

计算书

第2页

扩散角直线内插

顶面处的附加应力

下卧层顶面处的自重应力

经验算,基础地面尺寸及基础埋深满足要求

计算书

第3页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2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较紧密, 既需要严谨的理论知识, 又需要与各种实际电机相结合, 而且其理论部分较为抽象深奥, 对初学者来说不易理解, 历来都是难教难学的课程之一, 它是后续专业课程的瓶颈。另外, 自动化系统的被控对象, 很多情况都是由电机来驱动的, 所以《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对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近几年来《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的学时数越来越少, 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学时内掌握应有的知识, 又如何教好这门课程给教师提出了新的难题。

所以根据以上问题, 我们课程组在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基础上, 根据我校的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 从2006年对该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建设, 确定了建设目标和步骤,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课程指导思想及定位

1. 课程指导思想

本课程属于“自动化”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从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运行性能、电力拖动系统基础等知识, 重点在于电机的应用。既为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技术、交流调速等多门后续课程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又为学生以后从事电气工程及其它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技术基础。

2. 课程定位

经过24年轮次的本科教学实践, 我们对该课程有了明确的定位—面向电气信息类和各相关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技术基础领域课程, 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机与拖动工程专业技术基础理论, 明确其应用领域, 展望其前沿新技术和新方法, 扎实基础, 开阔眼界。

二、课程建设目标与步骤

1. 课程建设目标

使《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及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质量优良, 起到辐射示范作用。

(1) 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内容先进, 教学方法新颖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2) 将本课程内容与电气工程实际相结合, 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适应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特别是在智能楼宇自动化、商业自动化、运动控制系统专业方向上的体现。

(3)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手段, 使课程生动有趣;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 以适应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的需要。

(4) 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培养出更多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 课程建设步骤

(1) 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使《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教学梯队健康发展, 青年教师全面成长, 涌现校级以上教学名师。

(2) 汇聚提炼、推广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探索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力求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课程得到最佳运用, 形成经验性的成果, 进一步深入推动教学改革。

(3) 丰富教学资源库。发挥课程网站在教学和交流环节中的作用, 扩充完善课程资源及网上课程资源库。

(4) 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研究, 逐步形成“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组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非常重视强化三种观念:即把教学对象放在首位的观念;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观念;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观念。

1. 知识的基础性

《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是电气信息类的各学科的基础课程, 是国民生产生活电气化的工业基础知识, 直接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也是从事该类领域技术和研究的重要基础。主要介绍直流电机的原理与运行、变压器、交流异步电动机原理与运行、交流电机调速、微控电机;讨论它们的基本结构、基本工作原理、运行特性;通过分析它们内部的电磁物理过程, 推出表达电磁关系的基本方程式、等值电路和相量图以及功率平衡关系式、交流和直流电机的转矩平衡方程式、各个功率和转矩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前沿性和时代性

《电机与电力拖动基础》是迅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前沿基础研究领域, 由于信息、微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电机控制技术有了很大发展, 20多年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和深化, 尤其是微小电机、特种电机等, 在解决各行各业的难题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课程在24年的授课过程中, 始终注意不断将该领域的新成果加以体现, 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前沿性和时代性, 也体现了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统一的观念。

3. 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成效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使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在该领域的长期科研积累, 使得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丰富, 生动有力, 教学质量优良。该课程组的老师们长期从事关于电机理论及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课题, 在该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 教学效果好。同时该课程组加强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指导工作, 曾多次获部级先进实验室称号, 发表多篇关于实验室建设的教学研究论文, 为该课程的实验设计和实验效果提供了保障, 使整个课程达到了优良的教学效果。

同时, 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整合优秀教改成果,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方式

该课程的教学方式由课堂讲授、习题课、实验课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构成。

1. 课堂讲授

课堂讲授与多媒体相结合, 充分利用录像、动画、图片效果及网络资源, 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特别是对电机的复杂结构易于理解, 通过剖析电机的结构, 动画展现电机运行的物理现象, 变抽象为直观, 使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电机的运行原理, 通过现场录像, 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 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采取启发式、讨论式、提问式等多种方法,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 注重培养学生思考、理解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 习题课

习题课可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消化, 通过大量的思考题, 并注重通过典型例题的解析,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 专题讲座

以电机和拖动领域的研究前沿和新的应用为背景, 介绍其重要应用成果和热点研究问题, 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实验课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直流电机、变压器、交流电机等设备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动手能力。除了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实验外, 并设立一些设计性实验作为选作项目,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实验内容, 或对思考题中和专题讲座中提出或涉及的问题进行实验验证。

五、教学条件

除具有常规的指定教材、参考书, 实验指导书、习题、作业与解答、辅导外;另外本课程教学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 使用网络进行教学和管理, 包括教学大纲、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 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精心编写《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 组织演示内容, 做到图文并茂, 提纲挈领。通过动画和视频演示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空间旋转磁场的概念、相量图的绘制等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概念, 帮助学生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1982年建立了电机实验室, 一直承担“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实验工作。1989-1990年度电机实验室被评为先进实验室。目前300平方米的电气传动实验室具备开设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实验的各种设备。实验教材一直选用自编教材, 根据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新的实验设备的引进, 不断修订实验教材, 保证了该课程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出。

六、课程特色

1. 实际性

该课程虽是基础课, 却具有专业性质, 讲授的内容是电机与拖动方面非常具体、实际的问题。处处体现是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及机电一体化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2. 复杂性

在实际运行着的电机中, 电、磁、力、热等物理定律同时起作用, 互相制约, 分析解决这种过程是个复杂问题, 又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该课程理论联系实际, 特别注意方法、技术和应用实例相结合。以便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分析、设计,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3. 工程性

具有一定的工程性, 分析解决电机与拖动系统中的复杂问题时, 需忽略一些次要因素, 抓住主要矛盾加以解决, 许多结论来自于工程经验, 区别于以前所学课程中解决问题理想化、单一化方法, 与实际结合密切, 因此要从实际应用实例中介绍电机的复杂性。

4. 新颖性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构建电机与拖动的现代教学模式, 是本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课程教学方式新颖, 充分利用录像、动画等多媒体手段, 变抽象为直观, 避免烦琐枯燥的数学推导和直白的说明, 将直观的物理现象和电机工作原理的数学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 又加强了原理特性的论述。追求由表及里, 深入浅出, 重点突出,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

5. 创新性

课程从实际出发, 设置创新和开放实验。开设变压器电压调整率及联接组、他励直流电动机机械特性与调速、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机械特性及起动、三相绕线式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及调速、同步电动机功率因数调节实验, 重点培养本科生科研实践和学术研究能力。

七、结束语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3

摘 要:产品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的工、文、理交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产品设计;课程;模式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通过详细分析国外的产品设计教育,不难发现,国际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共同点是“文理交叉,产学结合”,新体系、新方法、技术型的一体化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教育,培养产品设计师的工程素养。在课程体系中也加入了许多新学科,如“认知心理学、医学、人类学、智能化控制、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媒体研究室的智能化的互动交流技术。东京工科大学的“核心领域”学习法。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的“设计管理”课程体系等都是典型例子。可以说,“艺术工学化、工程艺术化”的产学结合、学科交叉是产品设计教育的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

2 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存在问题

2.1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体系不完善

从国际视野来看,目前工业化社会已逐步过渡为信息化社会,新兴的信息技术导致的产业界的重组,需求新型人才也因此而产生,学校教育应对课程体系及培养目标进行及时调整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而现有的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基本沿用在工业化社会背景下建成的旧体系,课程内容陈旧,相互无关联,典型特征是“拼凑式”,根本无“体系”而言。

2.2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产业界提出新知识型设计人才的需求相脱轨

现有的产品设计专业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基本是以机械、电子等工科知识为主,由《工程力学基础》、《材料与加工工艺》、《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等课程组成,对于信息化社会背景下产品设计中的新兴的前沿知识如认知心理学、信息电子、智能化控制等并未纳入。

2.3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一直是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逐一讲授课程的知识点,学生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从而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造成学生难以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渗透给设计专业的学生,即如何实现将“工程艺术化”,也一直是笔者探讨的问题。

2.4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中学生的应用实践与理论相脱节

譬如在设计材料即工艺课程授课过程中,虽然大多数院校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使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加工有感性认识,但是对于木材、塑料、陶瓷等材料没有相应的实践了,对于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加工工艺,只能是纸上谈兵的了解,而在毕业后参加实际的项目设计时不能很好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与国外的学校相比,国内的教学实践环节有很大差距。

3 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分析上述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瓶颈现象,以及国内外产品设计教育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的问题,究其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教学体系及方向没有及时根据产业经济发展对产品设计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导致了产-学的分离,学校人才培养的普遍性未能满足产业界对人才需求的特殊性。因此积极开发整合现有的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对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案与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汇集地方企业实际开发项目案例资源以及理论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多层次的产学结合的课程教学方式与途径。

3.1 设定满足信息化社会产业对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

以培养有特色的产品设计创新实践人才为目标,将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引入工程技术基础课程,设定满足信息化社会产业对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教学与产业实际项目开发相结合,构成实现教育目标的认知过程。

3.2 建立一个基于特色专业的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产品设计工程技术基础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重点培养学生产品设计过程中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本项目改变以往的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体系结构,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建立相应课程体系,保持设计学科知识体系与需求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平衡。在保证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的环节的比例。通过与企业实际项目合作,引导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展示和评价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建立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学结合实践教学体系。

3.3 探索适应工程技术基础课程的多角度、灵活多样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

通过跟进国内外产品设计人才培养的趋势,从产学合作培养人才的理论上进行探索,改变过去创新教育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局面。并突破传统单一课堂讲授教学方式的束缚,利用学校的“小课堂”教学与市场企业“大课堂”相结合的多渠道教学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产学结合教学模式。对于部分综合创新实践内容,学生可自行组队,实施局部开放式管理,每组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内容,或选题经指导教师审核认可,形成个性化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每组学生从了解实践背景、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开始,通过探究协作方式,自行思考、设计、完成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实践探究活动上。通过理论授课、工厂参观、市场调研、企业项目、实验操作等多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增强其理解产品设计的本质、创新与实践能力。

3.4 完善以培養有特色的创新实践人才为核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整理资料,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技术手段,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对影响教学质量的相关因素,按教育规律及教学目标要求进行价值判断,改变过去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体系,从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或对被评价者作出某种资格证明的过程。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 结语

09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计划书 篇4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是制药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进行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特别是制药工程相关专业课程的有关知识解决制药工程车间或工厂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深刻领会洁净厂房GMP车间设计的基本程序、原则和方法;掌握制药工艺流程设计、物料衡算、设备选型、车间工艺布置设计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技术上的可行性与经济上的合理性两个方面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通过本课程设计,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设计绘图(AutoCAD)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及工作安排

设计时间:为2-4周。

工作安排:

1.查阅资料、确定生产工艺、绘制工艺流程图,结合工程实际收集所需资料及检索相关规范标准,从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两方面确定设计思路。物料衡算、能量计算、设备选型。

2.进行车间工艺平面设计、绘制平面布置图、制药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课程设计的考核、评分方法

课程设计考核的内容包括:

1.设计说明书、图纸的质量(指说明书内容是否完整、正确,文字表达是否简洁、清楚,车间布置是否合理,主要设备总装图结构是否合理,图纸表达是否规范、正确,图面是否整洁、清楚等)。

2.成绩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级记分。

设计主要成果包括:

①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项目概述、产品概述、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②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主要制药(如单体)设备安装设计图(1:

50)、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等;

③要求学生采用AutoCAD制图;绘图10张左右。

④图中所有图例、管道标号均采用国标,并在图中标出。

四、课程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一(制药1班):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设计

设计内容和要求:

1、按水提醇沉工艺进行设计,考虑提取的前处理;

2、确定并绘制中药提取工艺管道流程及环境区域划分;

3、详细叙述一个主要中药提取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4、物料衡算、设备选型;

5、年处理X吨药材的中药提取车间工艺平面布置(包括精烘包区域);

6、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7、紧扣GMP规范要求;

8、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醇沉罐的安装图(剖示图1:50);

4、带控制点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0t+20

11~20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0t+100

21~47号,计算年产量值为:15t+8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二(制药2班):制药用水站的设计(纯化水Xt/h,注射用水1t/h)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工艺管道流程;

2、详细叙述一个制水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设备选型(纯化水按Xt/h,注射用水按1t/h);

4、按规范要求设计制药用水站工艺平面图,并注明其技术要求;

5、总结和论述制药用水站的设计。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纯水生产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计算产量值为:0.8t+1

11~20号,计算产量值为:0.08t+1

21~44号,计算产量值为:0.01t+1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设计题目三(制药3班):片剂车间GMP设计(颗粒剂X万袋/年)

设计内容和要求:

1、确定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

2、详细叙述一个固体制剂工艺设备的工作原理、结构组成及关于此设备国内外的现状、研究前沿。

3、物料衡算、设备选型(颗粒剂按2g/袋计);

4、按GMP规范要求设计车间工艺平面图;

5、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6、编写设计说明书。

设计主要成果:

1、设计说明书一份,包括工艺概述、工艺流程及净化区域划分说明、物料衡算、工艺设备选型说明、工艺主要设备一览表、车间工艺平面布置说明、车间技术要求等。

2、工艺平面布置图一套(1:100);

3、制粒机的安装图(平、立、剖面图1:50);

4、工艺管道流程图。

具体分工名单:

1~10号,按干法制粒方式X=100t+100

11~20号,按湿法制粒方式X=70t+100

21~45号,按一步制粒方式X=50t+100

(学号末位两个数值用符号t表示)

主要设备选型参考:可查阅

推荐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化工原理》上、下册,谭天恩,麦本熙,丁惠华编著(1990年);

2、《化工工艺设计手册》,上、下册,国家医药管理局上海医药设计院编(1986年);

3、《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

4、《药剂学》;

5、《GMP规范》;

6、《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7、杂志:《医药工程设计》;

8、设备选型可查阅9、中国制药机械网;中国制药技术联盟网;GMP认证网等。

撰写成文格式如下:

制药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题目:

(封面页所填内容均为三号宋体,其中英文与数字为times new roman体)

学生姓名:

学号:

系别:

专业:

指导教师:

起止日期:

年月日

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二、设计参数

三、设计内容及要求

目录(小三号黑体居中)

(空一行)

1概述

1.1****简介

1.2设计方案简介

1.3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4符号说明********工艺计算

2.1****************

2.2****************

3 ********

3.1****************

3.2 ********

3.3****************

****************

********

设计评述

参考文献

附录

(小四仿宋,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we roman体,1.5倍行距)

课程设计页码从正文概述部分开始,至附录,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位于页面底端居中。封面、任务书、目录不编入论文页码。概述(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1.1 ****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正文四号仿宋体,数字和字母为times new roman体,单倍行距)

1.2 设计方案简介(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

1.3 确定设计方案(作为正文2级标题,4号黑体)

1.3.1 工艺流程(作为正文3级标题,4号黑体)

□□××××××××

(图表中图序图名为四号仿宋体,图表中文字为五号仿宋体)

1.3.2 选型

□□××××××××

1.4 符号说明

□□Wh热液体质量流量D1接管内径

□□Wc冷流体质量流量Ft结垢校正系数

(一级标题间空一行)

2□××××××(作为正文第1级标题,4号黑体)

□××××××××××(4号仿宋体)×××

□××××××××××(4号仿宋体)×××

(正文后空一行)

参考文献(4号黑体居中)

[1]□××××××××(小4号仿宋体,1.5倍行距)

[2]□××××××××××××××××××××××××××××××××

[3]□××××××××

参考文献的著录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执行)。

(1)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

[1]毛峡,丁玉宽.图像的情感特征分析及其和谐感评价[J].电子学报,2001,29(12A):1923-1927.

(2)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

[2]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附录(另起一页,4号黑体,顶格)

附录1:工艺流程图(4号仿宋体,顶格)

电力基础课程心得—胡超 篇5

通过上午的电力基础知识培训我们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分别是电力系统的概念和术语,电力行业结构,国网公司简介,国网信息化简介,南网公司简介,南网信息化简介。

对于电力系统的概念和术语和电力行业结构这两方面,我们在学校的课程学习基本都涵盖了。比如:什么是电力系统,电网的分类,电网生产运行方式的介绍,电网安全生产技术主要指标,这些基础知识在我们学校的《电力系统分析》,《智能电网技术》,《现代供配电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都学习过。电力行业的发展和结构在刘道生老师的智能电网课中也给我们介绍过。这些电力基础知识对于我们以后在泰豪工作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十分重要!但就我言,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更想了学习的是我们专业知识如何更好的和泰豪的产品相结合,我们除了Java之后还需要学习一些什么课程知识?

之后,经理又分别给我们介绍了国网公司和南网公司的简介和信息化简介,我们了解到了国网和南网的分级管理结构,它们各大部门的组成以及它们的职责所在,在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和策略,十一五,十二五的内容以及它们将来的方向和目标等。这是我们在学校所缺乏的,通过这四个方面的学习,我对于国网和南网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国网在技术规划方面略为领先南网。在它们的公司文化和策略方面,我觉得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后公司文化和理念是不会改变的,建设坚强的智能电网,围绕发,输,变,配,用,调度六个环节,实现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只是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后,十三五规划的目标是:全面建成SG-ERP系统,信息化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善提升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应用系统;建成全面风险管理应用,实现核心业务的风险预测和辅助决策;建立电网生产运行一体化全过程智能管控体系,实现两大领域的高度融合。

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方案 篇6

一、课程目标设计:

(一)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并具备基本上岗的能力。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交出3本记账凭证、2本日记账、一本总账、若干张不同格式的明细账、二张报表。

(二)知识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三)具体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的职能、对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原则、核算方法等基本理论。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科目等基本知识。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对企业的简单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分录的编制。

4、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制造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即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

5、了解会计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原始凭证的种类,掌握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6、了解记账凭证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记账凭证的种类,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7、了解会计凭证的传递和保管。

8、了解会计账簿的意义和作用,掌握账簿的种类,掌握各种不同类型账簿的登记。

9、掌握账簿的试算与记账错误的更正;掌握账簿的结账与对账。

10、掌握错账更正的方法。

11、了解会计报表的意义、种类、及编制要求。

12、理解资产负债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13、理解利润表的概念、意义和结构,掌握利润表的编制。

14、了解会计报表的披露和注解、会计报表的报送和审批。

15、了解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和会计工作组织。

二、教学方法设计

1、教学方法

(1)以引导启发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2)运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交流技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开放性教学

(4)提问式教学

(5)正确引导学生进行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6)实践教学

2、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加粉笔,教师在授课时费时费力地讲授有限的内容,展示少量的实物(如账、证、表等),示范简单的操

作,教学效果不佳,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应用到教学领域中的各种方法,它是在传统教学手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避免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弊端。它是文字、声音、图像的结合,在这种教学过程中,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同时使课堂教学的知识输出量增加,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三、课程内容设计

按照各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把十章内容分为六个单元:

第一章总论为第一单元,主要阐述会计的起源与发展、会计的职能和作用、会计的方法等基本理论问题。第二章账户与复试记账为第二单元,主要阐述会计要素的划分及其相互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等式,这是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因为后面的许多会计核算原理与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要素的划分及会计等式基础上的。第三章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以及第四章帐户分类为第三单元,其中第三章的复式记账原理是本课程的方法基础,第四章是对第三章中帐户的进一步说明。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帐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财务会计报告共同构成第四单元,这个单元主要介绍了会计核算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同时也是四种主要方法。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为第五单元,主要是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的常见经济业务为例,介绍会计核算基本方法的运用。第十章会计会计工作组织为第六单元,介绍了会计机构设置、人员要求及会计法规体系等问题。三个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

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不是正式的教学内容,不纳入考试范围。

四、考核方案设计

(一)考核要求,包括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其中过程性考核为70%,终结性考核为30%。过程性考核主要包括常规(学习态度、出勤、课堂提问、职业道德等)20%、课堂作业50%。终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

(二)评价标准:

1、常规检查以平时记分册中记录为准。平时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考勤并记录,占10%;课堂提问包括主动回答和被动回答记录,占10%;学习态度和职业道德,作为附加分处理。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7

近两年,我院机械工程系毕业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前景益现严峻。我系2010届毕业生共846名,截止2010年3月17日,就业率仅达84%,比09年同期96%的就业率降低了12个百分点。面对严酷的就业环境,我系组织教师对江苏、上海地区的14家机械制造类企业的技术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调研,并对毕业生进行了信息回访。从反馈结果分析发现,影响我系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系专业结构和市场需求不完全对称,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比较欠缺,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基于此,结合高职院校特点与企业用人实际要求,我对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和培养重点,即具备工业工程的意识,有了一些感想和思考,把这些思考进行了整理,并结合自己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写出了这篇文章,对我院完善机械制造人才培养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希望对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出自己的一些贡献。

1 机械制造专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与毕业生回访信息反馈

随着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我国也正在成为全世界的制造基地。[1]而作为正在打造先进机械制造业基地的江苏、上海地区,外资、民营等中小企业愈来愈密集,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对机械制造专业的人才需求从长期来看仍将持续增长。通过对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信息反馈,发现机械制造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我系现有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还有许多值得改进扩展的方面。我认为基于企业需求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改革对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创新特色的机械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 现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不足

机械制造专业体系课程内容虽然丰富,但课程结构比较单一。尤其是缺乏必要的管理、工业工程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这已经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因为生产管理技术、方法的知识在大部分台企和大中型企业里应用极为普遍,也更为重视。目前这些企业急需的是生产一线的熟练操作人员,对学历要求不高,多是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这样的员工比较好管理,他们的工作就是操作。老板要求怎么做,就怎么做,同时企业也反映这些学校的毕业生的发展潜力小。因为基本的简单重复操作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陈年累月的做一件事,就不会表现出“笨”还是“巧”。所以在企业中,我系很多毕业生的师傅是不满20岁的初中毕业生也就不足为奇了。高职毕业生能够胜任一线操作的工作任务,但要迅速从大量职高、中专、技校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表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和较强的综合素质,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等能力。这些毕业生能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而其他一般的员工或许很少会朝这方面想。这些毕业生有可能会告诉专业人员,而且还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着手去处理,这样的毕业生才真正实现了我系提出的“能设计、精操作、会管理、通工艺、能创新”的新型装备制造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3 在就业新形势下,努力开创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

将基础工业工程课程纳入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是本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的主导思想。这里我提出了以下六点设想:

3.1 面对当前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标准不断提升的现状,作为培养机械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学院,我认为不仅要立足于基础机械类技术课程教学,更需要建立企业人才需求的意识,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的课程教学。因此,为进一步理顺机械制造专业知识体系,建议增加教学中础工业工程课程的比重。

3.2 遵照高职培养目标,建立以创新意识培养为导向、以培养工业工程意识为重点的课程教学设计。注意平时强化学生的工业工程意识。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简化优化的意识,可以用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具备了这种意识,在做事时就能知道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后做,就能做的更快、更好。这门课程最需要做的是教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很多改善是从大家习以为常的流程中得来的,任何的操作都有改进的空间。这不光是存在于企业,在学校,在班级,甚至在每一个小组都有。操作是由动作构成的,所以不一定必须去现场,班上的每一次活动都可以看做是一个操作的集合。比如说通知人,收发作业,上台演讲,这些都是流程。有了流程就有了所需要的时间,这门课程的目的是让时间最短,那怎样可以缩短时间。这就是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3.3 增加5S(6S)优化现场管理方法的内容。该方法是优化现场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我系调研中,几乎所有企业都有应用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对此也有切身的体会,即使拥有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或设备,工作场地一片混乱,工件乱堆乱放,其结果也只能是生产效率低下,员工越干越没劲。通过学习5S(6S)现场管理的新观念、新技术,塑造学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使之成为具有良好素质、习惯的技能人才、为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快速达到现代工业企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打下良好基础。

3.4 依据机械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编排上突出该课程的应用性和实用性。适当减少纯理论性的教学内容,注重方法、弱化技术,如关于方法研究中的程序分析、操作分析与动作分析等很多基础理论方法,不但要求学生准确掌握、更要求学生能结合实际工作熟练应用,并在应用中提出改进方案,且能对方案进行合理评判。而关于作业测定技术中秒表时间研究、工作抽样、预定时间标准等讲求较高系统性的理论方法作为了解内容。

3.5 在课内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大型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基础工业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各种作业定额和作业方法都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实验进行数据收集,再加以科学分析研究制定出来的。我系现有的实验条件有限,该课程开设的基本是验证试验,所以要打造大型综合性的创新实践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减少纸上谈兵,提高实践环节的效果和质量。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应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于设计主线,围绕设计课题来组织教学,突出使学生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生产实习实训中,也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做改进方案,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3.6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教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法和单一的黑板板书的教育手段,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工业工程意识也无从谈起。教师应通过各种相关的实际设计案例,从以“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案例分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通过案例,对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讲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要重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形成可视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如借助多媒体课件讲解理论内容、利用多媒体影音资料或实物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设计实例,启发学生思维,实现教学互动。借助系统仿真甚至是虚拟技术对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训练。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工业工程技术在国内众多企业应用的不断深入,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建设也应做相应调整。如何令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机械制造人才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是培养机械制造人才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拟通过对该课程的设计改革,希望能培养出具有机械制造行业背景支撑的,适应社会需要和受企业欢迎的优秀专业技能人才,进而为毕业生就业与职业发展铺就一条通道。

摘要:本文结合对企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回访的信息反馈,针对现行机械制造专业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方向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基于制造业的基础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设计的一些想法,同时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探索,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工程,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8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减速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42-02

《机械设计基础》是近机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设计方法等内容,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大约占用两周时间,是学生在大学里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训练。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综合运用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起到深化拓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知识的作用,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提高就业率等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设计质量的提高办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通常选择一般用途的机械传动装置或者简单机械作为设计内容。目前采用较广的是将以齿轮减速器或蜗杆减速器为主体的机械传动装置作为设计课题。因为减速器能够较全面地反映本课程所学的内容,主要包括电机、带传动、齿轮传动、轴、轴承、联轴器、螺栓、键、销、润滑、密封、减速器附件及箱体等,偏重零件方面的设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为减速器总装配图(0#图纸)1张,齿轮和轴类零件工作图(3#图纸)各一张,设计计算说明书一份(16k纸25页左右)。内容较多而且设计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把设计出的参数变为具体的结构,要求学生在两周内完成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课程设计,如何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呢?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简单介绍。

1.要求学生重视课程设计。学生往往认为课程设计是一门考查课,比开卷考试还容易应付,无非就是把课程的内容按照一定的顺序抄写一遍,因而敷衍了事,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复习其他课程上,对课程设计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部分学生还以查阅资料为幌子逃课、迟到、早退等,甚至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瞎编乱造,忽略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果当然是课程设计质量不令人满意,故而必须要求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程设计。

2.要求教师严格管理课程设计过程。教师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不够严格,不关心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迟到早退现象,或者把考勤任务直接交给班干部,而班干部又碍于班级同学的情面,不向指导老师如实汇报出勤率,这就给部分同学提供了钻空子的机会。课程设计占用两周时间,教师应该严格卡住时间点,比如:第1周,完成执行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完成减速器箱体、润滑以及附件的设计,完成总装图的手绘图,并及时进行检查,及时改正存在的错误,防止学生走弯路;第2周,绘制零件图,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学生按时完成给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防止个别同学平时不努力做,专搞最后突击、抄袭。两周的课程设计结束,要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模糊不清,说话支支吾吾、语无伦次,图纸上漏洞百出的同学要严厉批评,要求其认真整改,问题严重的同学要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3.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拆装减速器。减速器在现代机械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大部分学生从来都没有接触过,对其详细结构当然也缺乏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物装拆,才能使学生对减速器的结构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才能进一步分析减速器中力和运动的传递途径。装拆的重点是轴系零部件的结构及装配关系,使学生能够在设计中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结构和尺寸,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减速器生产厂家参观或者观看陈列室。此外,对于箱体的设计也非常重要,箱体结构复杂,其各个尺寸,如箱体壁厚、箱座凸缘厚、箱体深度、轴承端盖外径、凸台高度、外箱壁至轴承座端面的距离等,单凭想象或查资料很难设计,有了实物才容易理解,方便学生绘制总装图和零件图。

4.要求学生重视传动方案的选择。传动装置用于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给工作机构,并协调二者的转速和转矩,以满足工作机对运动和动力的要求。传动方案的拟定主要包括传动装置的选择、总传动比的确定、各级传动比的分配、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的计算等。传动方案拟定是机器总体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方案设计的优劣对机器的工作性能、工作可靠性、外廓尺寸等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确定一个较优的传动方案至关重要,需要对各种方案进行仔细分析比较,还要考虑工作环境、载荷平稳性、生产条件等多个方面。当采用几种传动形式组成的多级传动时,需要考虑各级传动机构的布置顺序,各级机构所适应的速度范围等,还需要考虑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点和缺点,如:带传动工作平稳,具有缓冲吸振、过载保护等优点,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它的承载能力较低,结构尺寸比较大;链传动因多边形效应而存在运动不均匀、有一定的冲击振动,适宜放在低速级;斜齿轮传动的平稳性比直齿轮好,承载能力也较强,适宜放在高速级,但是在传动中会有附加轴向力产生;锥齿轮加工比较困难,一般放在高速级,并限制其传动比大小,以减小其直径和模数;蜗杆传动的传动比大,传动平稳,但是效率低,适宜放在高速级,以减小传递的转矩,获得较小的结构尺寸从而提高效率。

5.重点检查图纸中存在的问题。课程设计的两周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设计结果以图纸和说明书的方式上交,并在答辩时正确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完全清楚整个设计过程,并在图纸上正确表达出来,在说明书中提供有关参数的合理选择。关于画图部分,用到了机械制图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如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尺寸标注、公差配合、表面粗糙度等内容,学生必须严格按照制图的有关标准去执行。此外还应注意一些容易出错儿的细节问题,如两个齿轮啮合处、螺纹联接处、滚动轴承处、油标及油塞的位置、轴承端盖上螺钉的位置、三个视图的投影关系等。还需提醒学生注意,总装图中的尺寸标注主要包括特性尺寸、配合尺寸、安装尺寸和外形尺寸,其他的尺寸都标在零件图上;轴承与孔的配合,只标轴的配合性质;齿轮与孔的配合,标轴和孔的配合性质;零件序号的编写、明细表、标题栏的填写一定要遵守国标规定;图中的数字、字母、汉字、符号等也要按照要求书写。

6.重视答辩与成绩评定。答辩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工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查,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提高对机械设计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水平,因此务必组织学生进行答辩。在答辩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改正,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要采用以答辩为主,参照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学习态度、钻研精神、遵守纪律情况等),设计计算说明书及图纸质量综合评定的方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教学实践环节中很重要的一环,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只有这些工作都做好了,才能保证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龙英.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

[2]周海.机械设计课程设计[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8.

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篇9

1.基础护理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护理》课程是基于护理的真实工作过程,依据护理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中的基础护理工作任务设置的,以临床真实案例为基础,以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护理过程为主线,以“教、学、做、评一体化”为教学模式,开展以案例引导下的情境教学。根据未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在技能操作中除了评估患者、评估环境、准备用物、实施护理技能、评价护理结果外,还注重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美的语言及美的姿态。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情境教学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与同学合作,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电力工程基础课程设计 篇10

设置“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动手能力,侧重于对学生机械检测技术能力的培养,重组实验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以典型的机械零件、部件和设备为载体,结合本系列课程范围内理论和实验,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原来的实验是简单的、彼此分离的单列实验;而现在的是系统的相互联系的系列课程实验。原来在各自的课程内只能开设验证性的实验,想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非常困难;而现在“系列课程改革”为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了条件,“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使各门课程的实验联系到一起,达到综合的目的。它基本解决了几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实验基础问题,为系统学习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开了先河,填补了应用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空白。“机械工程基础实验”课程的特点是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打破原有学科的界限,以工程应用的需要重新划分课程内容;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工程实践训练,更强调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其教学内容、实例均取材于工程实际,实验课程或应用性实验项目较多,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开放性和针对性较强,强调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重视掌握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终生运用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完成课程作业或实验中融会贯通有关课程,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工程基础实验”的主要内容如下:误差基本理论及测试基础;通过一个典型机械零件(如轴)进行工程材料热处理及应变测量实验;通过一个典型机械部件(如减速器)进行机械部件的技术测量;通过一个典型的机电产品(如洗衣机)进行产品质量检验,使学生掌握质量检验的依据,掌握ISO标准和GB标准以适应国际竞争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通过实验设计,使学生了解实验的构成、作用、类型以及基本程序,掌握实验方案的拟订,懂得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篇11

摘 要: 《机械工程基础》是非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针对本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的繁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通过明确课程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课程学习更具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同时力求简单易懂、易教、易学,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关键词: 机械工程基础 教学研究 工程素质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与新任务,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向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改变。重基础、宽口径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高校人才的适应性,就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工程素质的培养。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非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是以原工程制图、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等机械类课程进行整合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向学生提供机械产品使用、设计和制造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该课程是大学阶段培养非机械类学生工程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建立认同的课程目标定位标准,目前现有的教学方案仅仅是将相关机械类课程内容的简单组合,教学内容实际是分离的,没有达到课程综合的真正目的;②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没有反映应用型本科教学所要求的“应用型”特点,教学内容过于繁杂;③相关教学内容未能很好地整合,内容重复、前后颠倒、衔接不好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④未与学生的所学专业相关联,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不高,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的工程素质提高不明显[1]。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以盐城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为例,以培养电气工程师能力为本,以工程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主要体现“一精二重三讲四会”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一精是指基础理论教学要精练,以满足专业课教学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二重是指在教学重点上强调基本概念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三讲是指授课上要做到基本概念讲清楚,重点内容讲透彻,知识点讲全面;四会是指教学要求上做到基本理论会运用,基本方法会掌握,基本技能会操作,基本问题会分析解决。

根据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改革目标要求,机械工程基础作为该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内容的准备及教学方法的实施等进行了多方面研究与探讨,使其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1.课程教学目标设置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文化素质,更要注重工程素质教育。因此,将非机械类的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性质定位成一门以“机械工程基本素质教育”为主的工程类基础课,符合工程实际对应用型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也符合我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是将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等机械设计制造相关内容,经统筹安排、有机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程。机械工程基础作为非机械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唯一的机械工程类课程,涉及内容广泛。课程综合化不仅解决了课时有限的问题,而且使学生对机械工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以专业岗位职责需求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不求原课程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对机械工程知识了解,理顺机械工程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横向扩展能力。

对电类专业而言, 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介绍机械工程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计算、设计方法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基础课。课程围绕“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图样表达”、“常用机械传动装置”、“常用机械加工方法与机床”几个典型项目,将与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基本内容统筹安排、有机贯通与融合,体现“实用、够用”为度的原则。力图用较少的学时侧重于对涉及机械工程的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加以阐述。以理实一体教学为纽带,以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理论、实践认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的具有初步工程意识和标准化意识;能用准确、简明、规范的工程语言表达设计思想和意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确定为:①能初步确认一般机械零件所用的一般工程材料;②能初步绘制和阅读简单机械工程图样;③了解机器的组成和平面机构的相关知识,了解机械传动和常用零部件的基本内容;④正确理解机械制造的相关概念,了解常用的机械加工方法,能初步确定零件的成型或加工的基本方法。

2.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上述的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的知识点为:①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牌号及应用;②投影原理、工程图样的绘制和阅读方法;③机械传动及其常用零部(元)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应用、结构及标准;④零件毛坯的生产、切削加工和成型的基本方法。

本课程内容囊括机械制图、工程材料、材料热处理、冷加工和热加工等机械设计制造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果追求系统的、完整的、严密的体系,则势必引起学时的不适当膨胀,这显然与“工程素质教育够用为度”的原则相偏离。所以,我们着力把课程构建成为服从整个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需要,并在专业结构中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突破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设计。该模式以模块为教学单位,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性,注重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根据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要求将该课程划分为机械导论模块、工程材料基础模块、机械制图基础模块、机械设计基础模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块。各模块涵盖的知识单元内容如表一所示。

各模块单元内容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学生在完成某一块内容的学习后,可以形成解决分析某一类机械设计制造方面问题的能力。因此,按照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原则,可划分出在内容上相互独立的知识模块,再根据不同需求组成不同的知识链,满足不同学时、不同专业层次的需要。

3.教学方法探讨

机械工程基础是普及机械合机械工程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的课程,涵盖了机械设计制造过程诸多知识:机械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轴系零部件及机械零件的加工制造等。其特点是内容多、信息量大、实践性强。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性、科学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同时力求简单易懂、易教、易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明确与专业的联系。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普及机械设计制造基本知识的课程,对非机械类学生而言,没有或较少涉及学生专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误认为课程内容与专业无关或联系不大,从而产生不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导论中说明本课程与所学专业关系,使学生明确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误解。如,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要强调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地位和发展趋势,明确电气控制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重要地位。

(2)注重课程的工程应用性。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一学生,尚未接触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认识环节和案例教学,把枯燥的知识与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授课过程中,通过机械制造工厂或机械实习工厂的参观实习,使学生对机械工程全局建立初步了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如以汽车车窗升降功能,剖析四杆机构,结合自行车的变速装置,介绍链传动和齿轮传动及轮系的有关内容,等等,通过系列案例讨论和分析,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

(3)革新课程教学方法。机械工程基础是一门工程素质培育课程。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普及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直观感知教学方法为主,兼以讲授、实际训练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学习中感受乐趣,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理解技术的进步。教学过程中所采用多媒体课件应更加形象、具体、动态、直观。如以滑盖手机的打开闭合为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副的形式。以学生非常熟悉的汽车为例,介绍机器的组成:发动机属于动力执行元件;方向盘、刹车、油门等属于控制系统;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等属于传动系统,等等。

4.结语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根据非机械类学生学习特点,在机械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不照搬给机械类学生的讲课经验,准确设置课程学习目标,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手段、方法、策略上勇于创新,教学态度上更加耐心,激发学生兴趣,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校电气专业学生的机械工程素质较以往有了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包海涛.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工程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08,(23).

[2]杨德勇,朱长顺. 《机械工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 教育教学论坛,2014,(41).

上一篇:保障残疾儿童入学措施下一篇:白衣天使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