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菜系(精选12篇)
中国八大菜系 篇1
摘要:中国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 经历代名厨传承和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以及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
关键词:菜系,鲁菜,苏菜,川菜,粤菜
菜系, 也称“帮菜”, 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 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 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 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各地烹饪方法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菜肴特色。如中国的山东菜, 北京菜擅长爆、炒、烤、熘等;中国的江苏菜擅长蒸、炖、焖、煨等;中国的四川菜擅长烤、煸炒等;中国的广东菜擅长烤、焗、炒、炸等;
中国的烹饪技艺历史悠久, 经历代名厨传承至今,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除影响较大的鲁菜 (山东) 、川菜 (四川) 、苏菜 (江苏) 、粤菜 (广东) 四大菜系之外, 还有浙菜 (浙江) 、闽菜 (福建) 、徽菜 (安徽) 、湘菜 (湖南) 、京菜 (北京) 、上海本帮菜 (上海) 等地方菜系, 代表了各地色、香、味、形俱佳的传统特色烹饪技艺。
这里主要谈谈影响较大的四大菜系。
1 鲁菜
鲁菜即山东菜系, 由齐鲁、胶辽、孔府三种风味组成。 是宫廷最大菜系。以孔府风味为龙头。山东菜系对其他菜系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鲁菜为八大菜系之首。
1) 齐鲁风味, 齐鲁风味以济南菜为代表, 在山东北部、天津、河北盛行。
齐鲁菜清香、鲜嫩、味纯著称, 一菜一味, 百菜不重。 尤重制汤, 清汤、奶汤的使用及熬制都有严格规定, 菜品以清鲜脆嫩着称。用高汤调制是济南菜的一大特色。糖醋鲤鱼、宫爆鸡丁 (鲁系) 、九转大肠、汤爆双脆、奶汤蒲菜、南肠、玉记扒鸡、济南烤鸭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济南名菜。济南著名的风味小吃有:锅贴、灌汤包、盘丝饼、糖稣煎饼、罗汗饼、金钱酥、清蒸蜜三刀、水饺等。 德州菜也是齐鲁风味中重要的一支, 代表菜有德州脱骨扒鸡。
2) 胶辽风味, 亦称胶东风味, 以青岛菜为代表。 流行于胶东、辽东等地。
胶辽菜起源于福山、烟台、青岛, 以烹饪海鲜见长, 口味以鲜嫩为主, 偏重清淡, 讲究花色。 青岛十大代表菜: 肉末海参、香酥鸡、家常烧牙片鱼、崂山菇炖鸡、原壳鲍鱼、酸辣鱼丸、炸蛎黄、油爆海螺、大虾烧白菜、黄鱼炖豆腐。 青岛十大特色小吃:烤鱿鱼、酱猪蹄、三鲜锅贴、白菜肉包、辣炒蛤蜊、海鲜卤面、 排骨米饭、鲅鱼水饺、海菜凉粉、鸡汤馄饨。
3) 孔府风味, 以曲阜菜为代表。 流行于山东西南部和河南地区, 和江苏菜系的徐州风味较近。
孔府菜有“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的特色, 其用料之精广、筵席之丰盛堪与过去皇朝宫迁御膳相比。 和江苏菜系中的淮扬风味并称为“国菜”。孔府菜的代表有:一品寿桃、翡翠虾环、海米珍珠笋、炸鸡扇、燕窝四大件、烤牌子、菊花虾包、一品豆腐、寿字鸭羹、拔丝金枣。
2 川菜
川菜即四川菜系。以成都菜为代表。四川菜系各地风味比较统一。主要流行于西南地区和湖北地区,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川菜馆。 川菜是中国最有特色的菜系, 也是民间最大菜系。
川菜风味包括重庆、成都和乐山、内江, 自贡等地方菜的特色。 主要特点在于味型多样。辣椒、胡椒、花椒、豆板酱等是主要调味品, 不同的配比, 化出了麻辣、酸辣、椒麻、麻酱、蒜泥、芥末、红油、糖醋、鱼香、怪味等各种味型, 无不厚实醇浓, 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殊风味, 各式菜点无不脍炙人口。川菜在烹调方法上, 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 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 以味的多、广、厚著称。 历来有“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 , 八滋 (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 之说。 川菜系因此具有取材广泛、调味多样、菜式适应性强三个特征。 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菜、三蒸九扣菜、风味小吃等五个大类组成一个完整的风味体系。在国际上享有“食在中国, 味在四川”的美誉。其中最负盛名的菜肴有:干烧岩鲤、干烧桂鱼、鱼香肉丝、怪味鸡、宫保鸡丁、粉蒸牛肉、麻婆豆腐、毛肚火锅、干煽牛肉丝、夫妻肺片、灯影牛肉、担担面、赖汤圆、龙抄手等。 川菜中五大名菜是:鱼香肉丝、宫爆鸡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锅肉等。
3 苏菜
苏菜即江苏菜系。 由徐海、淮扬、南京和苏南四种风味组成, 是宫廷第二大菜系。 今天国宴仍以苏菜为主。
江苏菜系由原江浙菜系分出。 原江浙菜系可分为淮扬风味、南京风味、苏南风味、浙江风味和徽州风味。 后来浙菜、徽菜以其鲜明特色各为八大菜系之一。 原山东菜系的徐海风味和原江浙菜系的淮扬、南京和苏南风味组成苏菜。 以淮扬和苏南风味为代表。
1) 淮扬菜选料严谨, 讲究鲜活, 主料突出, 刀工精细, 擅长炖、焖、烧、烤, 重视调汤, 讲究原汁原味, 并精于造型, 瓜果雕刻栩栩如生。 口味咸淡适中, 南北皆宜, 并可烹制“全鳝席”。淮扬细点, 造型美观, 口味繁多, 制作精巧, 清新味美, 四季有别。著名菜肴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等。
2) 南京小吃是中国四大小吃之一。 代表有小笼包子、拉面、薄饼、葱油饼、豆腐涝、汤面饺、菜包、酥油烧饼、甜豆沙包、鸡面干丝、春卷、烧饼、牛肉汤、小笼包饺、压面、蟹黄面、长鱼面、牛肉锅贴、回卤干、卤茶鸡蛋、糖粥藕等。
4 粤菜
粤菜即广东菜菜, 由广府、客家、潮汕三种风味组成,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粤菜馆。在国内、海外影响极大。不仅香港、澳门, 而且世界各国的中菜馆, 多数是以粤菜为主。粤菜是国内民间第二大菜系, 地位仅次于川菜。 在国外是中国的代表菜系。 粤菜以广府风味为代表。
1) 广府风味:以广州菜为代表, 集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等地方风味的特色, 主要流行于广东中西部、香港、澳门、广西东部。
广府菜注重质和味, 口味比较清淡, 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 夏秋偏重清淡, 冬春偏重浓郁。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有“食在广州”的美誉。 代表品种有: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等。
2) 客家风味:又称东江风味, 以惠州菜为代表。 流行于广东、江西和福建的客家地区。 和福建菜系中的闽西风味较近。
客家菜下油重, 口味偏咸, 酱料简单, 但主料突出。 喜用三鸟、畜肉, 很少配用菜蔬, 河鲜海产也不多。代表品种有:东江盐焗鸡、东江酿豆付、爽口牛丸等, 表现出浓厚的古代中州之食风。
3) 潮汕风味:以潮州菜为代表, 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 和福建菜系中的闽南风味较近。
潮汕菜以烹调海鲜见长, 刀工技术讲究, 口味偏重香、浓、鲜、甜。喜用鱼露、沙茶酱、梅羔酱、姜酒等调味品, 甜菜较多, 款式百种以上, 都是粗料细作, 香甜可口。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 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 下半席上咸点心。 秦以前潮州属闽地, 其语系和风俗习惯接近闽南而与广州有别, 因渊源不同, 故菜肴特色也有别。代表品种有:烧雁鹅、豆酱鸡、护国菜、什锦乌石参、葱姜炒蟹、干炸虾枣等, 都是潮州特色名菜, 汉传岭南地区及海内外。
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 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各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 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中国八大菜系 篇2
亚龙湾位于中国最南端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东南面25公里处。1992年10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在此建立我国唯一具有热带风情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度假区规划面积为18.6平方公里,是一个拥有滨海浴场,豪华别墅、会议中心、高星级宾馆、度假村、海底观光世界、海上运动中心、高尔夫球场、游艇俱乐部等国际一流水准的旅游度假区。
亚龙湾气候宜人,冬可避寒、夏可消暑、自然风光优美、青山连绵起伏、海湾波平浪静、湛蓝的海水清澈 如镜,柔软的沙滩洁白如银。“三亚归来不看海,除却亚龙不是湾”这是游人对亚龙湾由衷的赞誉。亚龙湾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度,绵软细腻的沙滩绵延伸展约8公里,海滩长度约是美国夏威夷的3倍。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国家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海湾面积66平方公里,可同时容纳10万人嬉水畅游,数千只游艇游弋追逐,可以说这里不仅是滨海浴场而且也是难得的潜水胜地。
野柳:海浪留在大地上的作品
野柳位于台湾岛基隆西北方约15公里处,是一个狭长的海岬;陆上部分53公顷,海域部分404公顷。野柳奇岩是世界奇观之一,它是波浪侵蚀、岩石风化及海陆相对运动、地壳运动等地质作用的影响乃生成罕见的地形、地质景观,极具观赏、研究价值。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如骨骼、牙齿、外壳等)或遗迹(如足迹、钻孔等),埋藏在沉积物中,经过很长时间岩化作用后,形成化石。
野柳的海蚀平台上常见到沙线类的海胆化石,外形成圆盘状。另外一种生物活动的痕迹化石也有,外形仿佛是一根根的砂棒。这些生痕化石密集的岩层,指示当初沉积的环境是富于生物活动的环境,生物的活动扰乱了岩层层理的发育。
成山头:腹地对大海的渴望
成山头,又名“天尽头”,位于山东省荣成市龙须岛镇,因地处成山山脉最东端而得名。成山头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韩国隔海相望,仅距94海里,是中国陆海交接处的最东端,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自古就被誉为“太阳启升的地方”,有“中国的好望角”之称。成山头风景区最高点海拔200米,东西宽1.5公里,南北长2公里,占地面积2.5平方公里。这里群峰苍翠连绵,大海浩瀚碧蓝,峭壁巍然,巨浪飞雪,气势恢宏,是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一九八八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有海驴岛、始皇庙、秦代立石、拜日台、秦桥遗迹、望海亭、观涛阁、镇龙石和野生动物园著名景点。
“射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两次驾临此地,修长桥、寻长生不老药,留下了“秦岭遗迹”,蛟台”及全国唯一的“始皇庙”,李斯手书了“天尽头秦东门”;公元前94年,汉武帝东巡海上,拜成山“日主祠”,观日出,建“成山观”,且作赤雁歌;建国后,国家领导人及大批国内外文人墨客到此观光,胡耀邦同志挥笔题写下了“天尽头”,“心潮澎湃”七个字。
东寨港红树林:留在陆地上的碧浪
海南的红树林以琼山、文昌为最,其中琼山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游人去得最多的景区之一。面积4000多公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滨海泥滩上特有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的植物群落,其大部分树种属于红树科,生态学上通称为红树林,是能生长于海水中的绿色植物。世界上红树有23科81种,海南有23科,41种,最高者达10米。这里的红树林生长良好,涨潮时分,茂密的红树林树干被潮水淹没,只露出翠绿的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有水鸟展翅其间,游人可乘小舟深入林中。红树一些种属具有特异的“胎生”繁殖现象,种子在母树上的果实内萌芽,长成小苗后,同果实一起从树上掉下来,插入泥滩只要2至3个钟头,就可以成长为新株。如果落在海水里,随波逐流,数月不死,见泥生根。红树是热带海岸的重要标志之一,能防浪护岸,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红树本身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红树的生态环境和水上风貌奇特壮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曾有人以散文诗礼赞曰:在所有草木不愿也不能立脚之地,以缄默的坚韧挽手并肩,结成摧不垮的团队,风流在海与岸之间,潇洒在水与天之间,化狂风为情侣的私语,变惊涛为诗人的吟哦。……拨响海风的绿写诗,饱尝苦咸的红修史,你以血性之躯,将华美而深沉的史诗绣在热岛长长的海岸线上,绣成海南骄傲的风景。
昌黎黄金海岸:沙漠与大海的吻痕
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是国务院1990年9月30日批准建立的首批五个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之一。该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昌黎县沿海,面积300平方公里,分陆域和海域两部分,其中陆域北起大蒲河南岸,南至滦河口北岸,东起低潮线,东西纵深2~4
37′,南至北纬39°32′,西起低潮线,东至公里,面积91.5平方公里。海域部分北起北纬39°
37′,面积208.5平方公里。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为沙丘、沙堤、泻湖、林带和海东径119°
洋生物等构成的沙质海岸自然景观及所在海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是研究海洋动力过程和海陆变化的典型岸段,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这里的沙质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处达44米,为全国海岸沙丘的最高峰。陡缓交错的沙丘,绵延无尽的沙滩和碧蓝的大海、构成了国内独有、世界罕见的海洋大漠风光。被动物分类学家誉为“活化石”的文昌鱼是本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在浅海10~12米等深线附近栖息密度达到1035尾/平方米,是目前我国文昌鱼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这里是鸟类的王国,几乎全国1/3以上的鸟类都可在这里拉到它们的踪影,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就有68种之多。是“世界珍禽”黑嘴鸥的主要栖息繁殖地之一。维多利亚海湾:万丈红尘映碧海
香港素有“东方明珠”美称,是举世瞩目的美丽的海港城市。这里蓝天碧海,山峦秀丽,自然风光优美动人。香港的港口地理位置优越,是少有的天然良港。到1980年为止,被宣布为港口的香港水域共15处,其中最著名的是维多利亚港湾。
1万多年前,这里是大陆山脉的延伸部分。后来由于山体断裂下沉与海水入侵才形成现
在的维多利亚港湾,使香港岛与大陆分离。
香港的主要港口是维多利亚港,它位于维多利亚海峡近岸,港区海底多为岩石星底,泥沙少,航道无淤积。港区水域辽阔,可以同时靠泊50艘巨轮。港区水深大,平均水深为12.2米,万吨级的远洋巨轮可以全天候进出港口。港内有三个海湾和两个避风塘能躲风避浪。另外,由于九龙半岛向南伸入海中,消减了风浪,使港区相对平静。
维多利亚港湾地处香港岛与九龙半岛之间,这里港阔水深,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总面积达59平方千米,宽度从1.2千米到9.6千米不等,可以停泊远洋巨轮。维多利亚港有三个主要出入水道,是进入香港的门户,维多利亚港目前有72个供远洋轮船停靠的泊位,其中有43个可供长达183米的巨轮停泊。整个港区开发的码头和货物装卸区总长度近7千米,进出港的轮船停泊时间只需十几个小时,效率之高为世界各大港口之冠。香港港口的助航设施以及港口通信设备也是十分先进和完备的。
崇武海岸:惠安女眺望大海的地方
崇武古城座落在泉州市惠安县东南24公里的崇武半岛南端。近年来,崇武半岛优雅的环境,渔村的民俗,引起了许多游客的广泛兴趣;而半岛上这座巍峨的古城,更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
当您登上崇武古城的最高处,您可以望得见金沙碧水的“半月沉湾”和“西沙银蛇”天然海滨浴场,而海岩边维妙维肖的“神龟戏水”,多彩绚丽的海螺贝壳,孤岩兀立的“峰后险石”,以及那“白鹤升天”、“狮石照晚”、“玉碧传音”,更使人如临仙境。每当大浪时分,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景象令人心荡神摇,而当那风平浪静的时刻,几星鸥鹭、三五帆点缀在画一般的海面上,更令人赞叹大自然的造化。据记载:“崇武大海中,春二、三月常蜃楼海市,如楼阁人马,千形万状,仿佛烟云之中,久之乃散”。
大鹏半岛海滩:临近闹市的一块荒野
大鹏半岛东临大亚湾,与惠州接壤,西抱大鹏湾,遥望香港新界,陆域面积294.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3.22公里,森林覆盖率76%,拥有独特的山海风光、旅游资源、丰富的人文资源、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生态资源得到严格保护,大鹏半岛成为深圳市目前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生态乐土。
中国八大美食圣地 篇3
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知名的大都市,游客可以尽享中国和全球的美味佳肴,但对于真正的吃货来说,离开这些大城市,才能找到更多令人期待的中国美食。
我在中国生活了三年,一直撰写有关中国饮食的文章,怀揣一颗吃货的心,我和丈夫还有两个女儿一起,开始了一段为期半年的旅程。7月1日,我们驾着一辆装备齐整的露营车从上海出发。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行驶2万多公里,到了21个省区,看到了中国最边远、最美丽的地方,沿途品尝了各地的美食。以下是我遇到的中国最令人惊艳的八个美食城市,排名不分先后:
四川成都
成都人寻觅美食绝对一丝不苟。
2010年,成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烹饪美食之都”的荣誉。成都最著名的美食是超辣的火锅和各种辣味佳肴,特色是都用花椒调味,通常有咸、酸、甜几种层次的口味。当然也有根本不辣的菜肴,比如啤酒鸭。美食街上有100多种小吃,从凉粉到“龙抄手”(红油馄饨,佐以辣椒粉和绿葱),应有尽有。
这些小吃里,最有特色的当属双流兔头。虽然吃着觉着残忍,不过这种奇异的麻辣鲜香,只此一家。尤其是在当地方言中,吃兔头被称为“啃兔儿脑壳”,这话同时还有接吻的意思,让你在品尝兔头的过程中,享受着感官上与思想上的双重刺激。
和辣椒的味道一样,火锅在这个城市也无所不在。在自贡好吃客,招牌的跳水蛙就是一个大大的辣火锅,可以涮蔬菜、面条和肉。
喻家厨房是必到之处。这个高档餐馆的川菜复杂精致,菜形令人惊叹,比如绿豆凉粉鲍鱼、脆参片,还有糖汁苹果球,带着麻麻的花椒味。
如果要尝尝地道的花椒,就去五块石综合市场逛一上午,当地人在那里用麻袋买卖花椒。
甘肃兰州
在兰州,各色的酒楼、餐馆遍布大街小巷,川菜、粤菜、上海菜、湘菜齐聚一堂。甘肃在融合其它菜系和民族风味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菜——陇菜,主食以面食为主,肉食则深受回民饮食的影响。
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饮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外地游客如与兰州的亲朋聚餐,大可开怀豪饮,不必拘泥小节,兰州西凉大曲、金微酒和肃北马奶酒都是当地知名的品种,你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
兰州市已开设有许多的小吃街,专营兰州及外地的各种风味小吃。街上还设有各种较大的中高档次的酒楼,可供食客选择。盘旋路周围为酒店、宾馆集中区,游客可选择到农民巷小吃一条街品尝美食。
对于吃货来说,兰州就是牛肉拉面的同义词。这里有中国最食色生香的小吃夜市。在市中心的西面,喧嚣的正宁路夜市上,100多家小吃摊提供各种冷热美味,主要是回族食品。著名的有洒了孜然、刷了芝麻酱的烤全鱼(25元人民币,约合4美元);热腾腾的奶粥(加有葡萄干、花生、芝麻和鸡蛋,8元人民币);还有薄薄的肉饼(2元人民币)。
不去吾穆勒蓬灰吃牛肉面,就等于没去过兰州。这家清真餐馆在2012年兰州牛肉拉面大赛中夺魁,他家的辣能满足一切爱辣的吃货。
广东广州
“食在广州”,历史悠久,闻名天下。羊城茶楼餐馆之多,酒店食档之众,在国内首屈一指。又素以品种之丰,茶式之盛,烹调之巧,风味之美而闻名遐迩。须知,广州饮食无论飞禽走兽、鱼虾蟹螺、蛀虫鼠蚁,都可作馔;举凡煎、炒、焖、蒸、滚、炸、泡、扒、扣、灼、煲、炖、烤等,都各擅其长,各具特色。“食在广州”是广州旅游的一大特色,对中外游客均有极大吸引力。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归。都争相把品尝广州的名菜佳肴、美点小吃,领略广州的饮食文化、市井风情作为一件赏心悦目的人生乐事。
广州是粤菜的发源地,也被公认为中国的美食之都。这个1200万人的城市,有着狂热的饮食文化,人们对于简陋的粥店和高档的餐厅都同样热衷。这里的美食口味新鲜、清淡,海鲜和烧味居多,人们还有饮茶的好习惯,就是一边喝茶,一边吃饺子和其他点心。
当地人喜欢以喝粥作为一天的开始。最著名的粥店有如轩砂锅粥,人们可以随时在这儿喝到一碗招牌海鲜粥。
饮茶时能吃到的好东西很多,北园酒家(虾饺是这里的特色)和炳胜品味让人眼花缭乱的菜单最具代表性。炳胜品味的烧味最受欢迎。他家的烧鹅用五香粉腌制,水煮后晾干,然后放在炉火中烤到皮脆多汁。
想要远离市中心的喧闹,吃点家常菜,可以去鸡邨大饭店吃蒸鸡和农家菜。
新疆吐鲁番
吐鲁番位于北丝绸之路上,是通往贸易重镇喀什的必经之地。这个清静的小城有新疆最好的维族美食。在大市场附近,有数十家露天清真饭馆,供应中亚特色美食,比如羊肉串、烤馕,还有不知名的本地小吃,比如“班什”(banshi,一种番茄汤羊肉馄饨,配以眉豆和香菜)和坑羊肉,这种肉先用藏红花和酸奶腌制,放到馕坑里烤至酥烂。吃完这些,再来一碗新鲜酸奶收尾。
这里气候极其干燥,出产中国最甜的葡萄,每年9月中旬葡萄丰收是一大奇景。
提到吐鲁番美食,你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葡萄。如果能亲自来品尝吐鲁番美食,相信吐鲁番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吐鲁番有一种用葡萄制的饮料,名字叫木塞莱斯。听名字就有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喝起来更是回味无穷!木塞莱斯的制作工序是很复杂的,制作工期也很长,一般需要40天才能制作完成。制作时如果在木塞莱斯汁里加入玉米、茶叶等材料,就可以得到不同口味的木塞莱斯了。木塞莱斯虽然含有酒精,但是含量很低,所以它不能称作葡萄酒。淡淡的咖啡色、酸酸甜甜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使其成为一种极受人欢迎的饮料。
提到维吾尔族的美食,一定不能忘记抓饭。它是维吾尔族的主要饭食,在维吾尔语中被称作“波劳”。您应该对羊肉抓饭比较熟悉吧,不过维吾尔族的抓饭有很多种,还可以用牛肉、鸡肉等等来做抓饭。如果您不爱吃肉,那也没关系,维吾尔族还有甜抓饭和素抓饭,主要的原料是葡萄干、杏干等等。
nlc202309032037
山西大同
晋菜善用醋,以馒头、饼和各种面条等面食著称。大同是一个位于山西北部的工业城市,对孜孜以求的吃货们来说,这是很实在的去处,主打精致新派晋菜的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开张。
大同的涮羊肉有四大特点:味香、肉嫩、质鲜、外形美观,在全国很有名气。大同的涮羊肉,选料非常讲究,由去骨的锦羊前腿、后腿、大排三个部分分别冻成肉块,有红有白,色泽鲜艳、肉质洁净,调料有麻酱、辣椒油、香油、味精、香菜、海米、韭菜花等,吃起来味香扑鼻,十分可口,再搭配细粉丝、白菜芯、豆腐、更是荤素搭配,不腻不淡,味道鲜美,与众不同。
大同地区盛产山药,当地人除直接食用外,还有加工制成粉面的习惯。粉面又制成各种食品,最常见的便是粉条和凉粉了。到了夏季,凉粉便成为家家户户的消暑佳肴。大同凉粉一年四季都有,风味独特,主要用盐汤、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进行调味,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其味具佳。
市内有一家非常有特色的餐馆——凤临阁,在一座始建于1518年的明代私人建筑内,这里的晋菜可谓尽善尽美。特色有菊花烧卖(慈禧太后非常喜欢),还有养生葫芦丝,葫芦丝佐以山西陈醋、辣椒和葱末。穿城而过,能容纳500人就餐的永和美食城提供传统美食,比如必点的沙棘黄米饭。
山东青岛
这是中国海鲜最棒的城市之一。搭配新鲜的青岛啤酒,没有什么比当地的对虾、蛤蜊、扇贝、海参和小龙虾更好的了。在青岛海岛渔村,从水箱中挑选当天捕捞的海货,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法(如果拿不定主意,店家会帮忙),然后你就坐好,一边啜着啤酒一边等着惊喜吧。为了确保海货的鲜味,别指望口味太重的调料。辣炒蛤蜊和葱爆虾很赞。对那些喜欢闻海水腥味、听船帆吱吱作响的吃货来说,青岛北边的小港海鲜市场是个好去处,这里停满了渔船,海鲜就摆在甲板上出售。
青岛的夏天总是和啤酒连在一起。这里的啤酒怕是全国都出了名的特别,就是“打啤酒”的过程。青岛人夏天打扎啤最初是用热水瓶,不知何年何月起,发明了用塑胶袋打啤酒,一下子全城风靡,成为青岛的一种标志。不喝的时候,还可以随便往门把手上一挂;想喝的时候,轻轻捏住袋底,倒入碗里,杯子里或茶缸里就行。喝散啤,可是青岛人的特权,散啤是经过了过滤,却没有经过杀菌的生啤酒,几乎都是当天生产的最新鲜的货色,装在硕大的啤酒桶里,入口特别清冽,当然后劲也很足。扎啤在酒桶里以接近0°的温度保存,倒出来杯壁上都可以挂水珠。
青岛路边的啤酒屋比比皆是,可以随意走进去,要上一杯冰爽的扎啤,喝完继续赶路。一杯大约500ml,售价一般在2.5元左右,相当实惠。这里有个窍门,喝扎啤最好找大的啤酒摊,而且是7点之后去。这样才能保证喝到当天送到的真啤酒。
浙江绍兴
这个位于大运河沿岸的古城是黄酒的故乡。黄酒是一种琥珀色的米酒,广泛使用于中式烹饪中。在黄酒博物馆,可以体验2000多年的酿酒史,品尝到陈年老酒。
“多乎哉,不多也!”孔乙己令咸亨酒店名满神州,也使绍式名菜成了来绍旅游者品味古城食文化的一大流行“食尚”。于是,霉干菜焖肉、油炸臭豆腐、酒浸枣子等传统绍式名菜是越吃越香、越吃越流行。
先来盘茴香豆,抿口典酒,就可以神聊了,在微微迷醉中品味酒香。醉虾上桌了,异常鲜活,这或许是太雕的作用,鲜美中带着温热,温热里透着甘甜。油炸臭豆腐可以当餐前小点,先垫垫胃。外壳酥,入口烫,回味又臭又香,绝对是招牌中的招牌。
至于绍兴菜肴霉干菜烧肉可说是绍兴当地最有名的家常菜,另外酱制菜肴也是小有名气,如酱鸭、酱鹅、酱菜等。许多在绍兴人眼里看起来土得掉渣的绍式传统菜,如今已成为绍兴流行饮食的“香饽饽”。凡是绍兴的本地菜馆,都把这些绍式名菜作为“当家菜”。值得品尝的菜式有:白鲞扣鸡、银丝响铃、虾油浸鸡、珍珠文武鱼、干菜焖肉、霉苋菜梗、霉千张、鲞冻肉、扎肉、糟鸡、醉蟹等。
广西大寨
大寨并不是一个城市,但这里确实是中国既能品尝美食又能欣赏美景的最好去处。这个村子距离桂林大约三个小时车程,位于偏远的龙脊梯田的底部。瑶族人在这里种植、制作、寻找食物,包括稻米、茶、蕨根、野蘑菇和野果酒。
到龙脊一定得吃龙脊土鸡,用山泉水做出来的土鸡,城市里是无缘享用到的,价格在80元左右一只土鸡。还有竹鼠、山鸡、山龟、野蜂蜜等等,幸运及大胆的游客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食用虫类。
蔬菜是农夫从饭桌旁的菜地里现摘的,坐在饭桌上就可以俯瞰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壮观的梯田。当地有很多全景楼这样的客栈,能吃到应季家常菜,比如南瓜炒蕨根、竹筒糯米饭。
竹筒饭是广西少数民族常见的特色食品之一,岭南一带盛产竹子,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竹子的生长,而竹子作为加工食品的一种工具是非常有特色的,因为竹子有清香味,而竹筒饭是把大米和水放到竹子的节中,密封后烤熟,更能保持竹子的香味。
浅谈中国菜系 篇4
中国地大物博,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经济、交通等诸多条件, 形成不同的地方风味。本文对其做一小小的概述。
2 菜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a.中国封建后期农业开发和经济中心南移;b.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孕育着菜系形成的温床;c.气候、生态环境和风俗习惯, 赋与各地区烹调和食俗特具的风韵;d.地区交流、民族交流、中外交流给地方风味增添异采;e.各大菜系的人文背景和涵盖地域。
3 菜系文化的地域分异
区域差别和地域类型通过物产影响饮食的用料和人们的习惯口味、嗜好。气候的冷热干湿、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也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一个菜系可以从相应区域的农家菜、家常菜、官府菜、寺院菜、宫廷菜等私家菜经过提炼, 或直接引用发展为反映该地饮食文化习惯和风味的菜谱。菜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从私家菜的文化环境逐渐发展为街边小吃、大排挡、餐馆、盛宴等不同文化环境, 并在不同的饮食文化气氛中配备相应的接待服务设施, 包括餐厅环境和接待服务人员的素质。
4 中国四大菜系
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 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 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个人比较赞同的是划分为四大菜系:a.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江南菜系, 历史上这一区域属“淮海维扬州”, 以扬州菜最典型, 故又称维扬菜、淮扬菜;b.华北包括东北属于北方菜系, 这一菜系起源于山东, 故又称鲁菜;c.长江中上游和贵滇地区, 崇尚辣味, 以川菜为典型, 称为川菜系;d.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 以广东菜为典型, 故称粤菜系。
菜系风味是饮食文化的基础, 中国四大菜系各有自己的区域分布, 基本上可分为调味菜和本味菜两类。菜系的特点与其相应的区域背景特征和历史发展有关。有些菜系历史发展比较稳定, 人口迁移和战争影响较小, 形成相对稳定的固守传统的特点。有些菜系历史变迁较大, 菜系融合多方面特点而形成, 具有不断创新的特征。因而菜系的封闭和开放程度也有所差别。
4.1 维扬菜
相传我国古代第一位厨祖彭铿就出生于徐州城。“彭铿斟雉帝何飨”名厨彭铿“好和滋味”作野鸡羹供食帝尧, 尧很欣赏, 封他建立大彭国, 即今徐州。春秋时齐国易牙相传曾在徐州学艺。徐州属古扬州所辖, 因而扬州被认为是最早的厨师诞生地。古代扬州, 先是唐代的天下, “扬一益二”, 繁荣程度居于全国之首;到了明清, 又是“盐运”“漕运”的中心, 文化发达, 兼具水陆交通枢纽, 内外贸易中心, 使扬州成为古代中国南北、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扬州厨膳迎合四方口味, 各派竞争, 推动扬州菜系的发展。明太祖对扬州菜很欣赏。因而扬州菜是一个集地方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的相对开放的菜系。
维扬菜技术上擅长炖焖、烩、窝、烧、炒、又重视调汤, 保持原汁, 风味清鲜, 适应面广, 浓而不腻、淡而不薄, 酥烂脱骨, 滑嫩爽脆。维扬菜还以擅长江鲜而著名, 昔时带鳞直蒸的时令菜“清蒸鲥鱼”曾经是维扬菜一绝。此外, 维扬菜茶点, 包括早茶点心和正餐风味茶点席也很风行, 并有四时不同点心之差别。
维扬菜肉禽水产类加工出色, 而山珍海味加工特色不明显, 加以受近40年来风气影响, 使其忽视了山珍海味的烹制, 影响其向高档发展。
4.2 鲁菜
鲁菜是中国历史渊源最早的一个菜系。中国烹饪始祖彭祖, 商之伊尹和春秋的易牙都流动于北方地区, 明清之际, 鲁菜作为自成体系的菜肴, 影响遍及黄河流域及东北地区, 被称为“北方菜”。
鲁菜作为调味菜, 味浓而咸鲜较明显, 喜用酱、葱、蒜调料, 浓调主要表现于配料汤上, 主料只是外层入味, 内层仍保留原味。鲁菜之佳者在于吊汤舍得多下料, 名厨用整鸡、整鸭、猪肘子、干贝、金华火腿等原料熬制清汤, 其汤清而味浓, 极为鲜美, 吊出的汤好, 烹出的菜便更鲜美。
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风气变化, 这种名席仅在国宴和外宾饭店出现, 而外国人也不习惯这类名菜, 一般餐厅饭店更少烹制, 使其和维扬菜一样, 影响了广泛发展。
4.3 川菜
川菜素来享有“一菜一格, 百菜百味”的声誉, 它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 川菜起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自秦朝至三国时期, 成都逐渐成为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使川菜得到较大发展。
川菜在烹调方法上, 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三十八种之多。在口味上特别讲究色、香、味、形、兼有南北之长, 以味的多、广、厚著称。历来有“七味” (甜、酸、麻、辣、苦、香、咸) , 八滋 (干烧、酸、辣、鱼香、干煸、怪味、椒麻、红油) 之说。其主要名菜有“宫保鸡丁”, “麻婆豆腐”, “灯影牛肉”, “樟茶鸭子”, “毛肚火锅”, “鱼香肉丝”等三百多种。
川菜用料在四大菜系中, 山珍海味相对用得最少, 也使其难向高档发展。
4.4 粤菜
粤菜的形成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唐代《通历》记载, 广州最早叫“楚庭”。秦始皇统一全国正式称为广州。由于它地处珠江三角洲, 水上交通四通八达, 所以很早便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代时, 广州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港口, 饮食文化也比较发达。
粤菜由广州菜、潮州菜、东江菜组成, 此外还有海南地区风味。主要特点在烹调上以炒、烩、煎烤、局著称, 讲究鲜、嫩、爽、滑、口味上以生, 脆、鲜、淡为主。曾有“五滋” (香、松、臭、肥、浓) , 六味 (酸、甜、苦、咸、辣、鲜) 之说。其主要名菜有“脆皮烤乳猪”、“龙虎斗”、“太爷鸡”、“东江盐局鸡”、“猴脑汤”等上百种。
近年来, 粤菜大有统帅饮食高档消费之势, 在四大菜系中首屈一指, 可称之为“中国第一菜”。
5 中国菜系发展趋势
20世纪50年代以后, 鲁菜和维扬菜都有所衰退。改革开放以来擅长复合风味的川菜出川, 曾经占领南北低中档餐馆。接着粤菜北上, 风靡全国, 占领高中档市场。鲁菜节节败退, 沦为中低档菜, 维扬菜按兵不动, 未能冲出苏沪皖。
菜系向外围传播必须克服本身的弱点, 适当革除一种偏向于嗜好的饮食习惯, 才能更好的占领外地市场。如粤菜中潮州菜的创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外, 在中国除了这主要的四大菜系之外, 还有许多自成一格的小菜系。小菜系要发展自己只有独树一帜, 发展自己的特点, 才能异军突起, 这其中, 潮州菜作为粤菜支系的发展值得借鉴。
总之, 我们在鉴定某一菜系的特征时, 可以从食物原料品种、加工和烹调方法、风味特色和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着手, 但又不要囿于某些固定程式, 因为菜系之间的差别本来就是似是而非的, 况且改革和创新又是今天的时代潮流, 凡是不合时宜的程式都是要被冲破的。一句话, 烹饪之道在于变化。我们大家的共同任务都是为了宏扬祖国的饮食文化。
摘要:介绍了中国菜系的有关内容。通过中国菜系形成的历史背景, 饮食文化的地域分异、菜系的形成、中国四大菜系的比较研究, 阐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并展望了中国菜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菜系,历史背景,地域分异,形成,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光寅.川菜复合味的调制[J].烹饪知识, 1993.[1]李光寅.川菜复合味的调制[J].烹饪知识, 1993.
[2]黎丽甜.汁在粤菜中的应用[J].烹饪知识, 1995 (3) :8-9.[2]黎丽甜.汁在粤菜中的应用[J].烹饪知识, 1995 (3) :8-9.
[3]于学荣, 简述淮扬菜的刀工技艺[J].烹饪知识, 1997 (12) :4.[3]于学荣, 简述淮扬菜的刀工技艺[J].烹饪知识, 1997 (12) :4.
[4]季鸿昆.我国当代饮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1994, 4.[4]季鸿昆.我国当代饮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1994, 4.
八大可怕危机渐渐迫近中国 篇5
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成绩的光辉下我们也看到了多重危机正在向我们袭来。如果不能早作出预防,老百性最痛恨的就是腐败,国家领导人也痛恨腐败。那么后果将是不可设想的。下面我们对这些危机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水资源危机
中国历来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尤其是北方,更是缺水,缺到严重的程度。所以才有了运河漕运,不但丰富了北方的资源还改善了北方的水系,滋润了北方的土地。但是自从黄河断流之后,运河漕运也成了消失的迷梦一般。而且几年南方干旱,北方干旱,紧接着就是南方大水,北方洪水。自古以来就有的:旱田修水利,水天存水的道理。都被荒废了。
我也接触过一些农村的水问题,有的地方已经将水打到1000米以下了,有些地方不是形成漏斗区,就是已经几近干涸;再加上陆地水系遭到严重污染,中国13亿人口的可饮用水已经岌岌可危了。人可三日无食,但是不能一日无水。一旦水资源成为问题,就会引发国家的大灾难,生灵涂炭!
所以要想保护水资源,就要下狠招,比如在水源周边十公里之内不能有污染的工业等等。最近传闻,一些地方政府为了GDP,不惜在长江和黄河边,建立大型的化工厂,一方面运输方便,另一方面排污方便。这种拿着人民生命当儿戏换GDP 的做法,必须制止。
水资源必须得到净化,人民的生命依赖的环境必须得到净化!
2,粮食危机
耕地质量之忧,18亿亩红线岌岌可危,这是一个大问题。早先我了解了一些地方的粮库,基本上都成为空的了,要不就已经被挪作他用。上次陪一个朋友到河北唐山乐亭县地方的一个仓库,已经被地方当作招商引资的土地卖给了朋友。据说仓库的道路三十年前通坦克都没有问题,现在已经荒芜了。
粮食危机,往往是天灾**在先,而后就是粮食危机。旱灾,水灾,地震等等,都可能引发灾难,而一旦灾难来临,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势必造成饥民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
今年已经给中国提了个小醒了,先是天灾,紧接着就是商人哄抬物价,已经出现了物价飞涨,穷人生活逐渐艰辛的现象。
而且纵观历史,中国粮食危机,往往是大事件的发生的前兆!
3,外交危机
自古以来,弱国无外交,但是对于怎样的国家是弱国呢?没有一个标准。是钱少,还是
国防小?是人少,还是抵抗的人少?远的宋朝不说,近代的满清就是一个好例子。满清人少吗?不少,四万万同胞,占据了当时人口的30%,国家的GDP也不小,占据了当时的50%强。但是为什么满清出现了一败再败的情况呢?最后只能割地赔款呢?
所以弱国,不是指的经济贫弱,更多的是指向高层的,体制的等等。
中国陷在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可以说已经成为西方和潜在敌人的垂涎的猎物。而中国是当一个野兽呢?还是一只温柔的羔羊。
任何人动了自己的猎物,野兽所做的就是战斗。温柔的羔羊虽然可爱,但是别人动了他的青草,只能换一块地方。
这也是中国外交面对的问题,是要强硬的生存下去,还是软弱的苟活下去的原因。4,信仰危机
国税、地税加起来,我们的税务行政成本大约是17%点多!全世界最高!想要改变一个国家,就要改变他的国民,想要改变国民,就要改变他的思想。而中国面临的就是信仰危机的变迁。三十年前,中国从上到下都信仰,只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成为一个世界上民族之林之一。
后来各种思潮纷至沓来,人们的思想变得现实,变得拜金,变得互相猜忌,在金钱万能的信仰下,铤而走险者有之,勾心斗角者有之,巧取豪夺者有之,甚至为了金钱残害同胞,忘记生身父母者也有之。
孰不知,一旦人们的信仰从过去的主义变成现实的金钱至上,那么想要再变过来,不流血,不牺牲,是不可能的了。
中国想要变强,就要有信仰;想要有信仰,就要变思想!
5,教育危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曾经耳熟能详的口号,已经湮灭在历史的烟云里。现在教育产业化,已经让金钱的观念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植入到头脑中了。
而中国教育的没落,更多的是源于金钱,毁于人为。过去知识就是力量,陷在知识就是重量。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的书包,没有十几斤是下不来的。是什么造就了天真的孩子沦为学习的机器?是什么造成了,同时国家的花朵,却一个生长在肥沃的土地,一个生长在贫瘠的悬崖?
一个国家的公平公正,首先就是教育的公平公正。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封建王朝,对贫富的读书子弟,都是一视同仁的。
中国的这种教育模式和体制,即便大学毕业了,与三十年前,初中毕业的人,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多消耗了一些资源之外,是就业有优势,还是思想得到升华,还是信仰得到确认,都没有。甚至现在的一个大学生的素质,都比不上,三十年前的一个初中生。
所以教育的根本不是在于读了多少书,而是在于获得了多少知识——有用的知识!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6,地缘政治危机
中国在过去的150年里,基本上和中国现在周边的国家都发生过战争。但是现在面临的是更多的地缘政治危机。作为中国来讲,曾经的周边国家基本上都是中国的附属国。现在不是了!
不但不是了,而且都纷纷的和中国成为一个潜在的敌人。即便像外蒙这样的国家,人口少,国家能力不足的国家,都开始回避中国?为什么?不要总是指责,别的国家对中国的挑衅,更多应该从自身查找问题。
近日外蒙,将出海口建立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而不是中国的近海港口,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么外蒙担心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担心,为何要舍近求远呢?
所以地缘政治危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将成为制约中国的一套枷锁。也是中国完成长征般历史崛起的鞋子里的一粒沙子。
或许中国不怕带血的战斗,但是往往被一粒沙子,搞的身心俱疲!
7,人与人关系危机
现在在中国人际关系从来没有如此的紧张过,尤其是从南京老太事件来看,中国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没有能力制止三公消费和贪污腐败,没有能力制止房地产毒瘤,没有能力限制0。4的强取豪夺,却总是把眼睛盯住普通老百姓本来就很可怜的口袋。在这种猜忌中长大的孩子,真不知道将来将如何面对社会?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猜忌呢?是公平的缺失,还是正义的缺失。
这种人与人关系危机,势必会造成中国的不团结,而中国不团结,是一切外敌入侵的前兆。自古以来就有,人心齐,泰山移的讲法。现在每个人都各自为政,别说移个泰山,就是报个花盆上街,都没有人管喽!
8,地方矛盾危机
北洋政府的最大的失算之处,就在于让当时各个地方政府拥兵自重,取得高度的自治权利。从而造成了中国是一个中国,但是乱象纷呈。如同鲁迅先生说的,城头变幻大王旗。2009年中国人权白皮书连鸡的屁都是假的,其他数据谁敢信,丧失公信力,就是丧失政权,不过早晚而已。乱世之间,各各自的旗帜,中饱私囊者有之,祸国殃民者有之,乱朝纲者有之,混吃等死者也有之。
地方矛盾,一旦不能统一在一种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下,势必造成乱象。这也是西方之所以挑衅中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篇6
隋唐佛教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这八个宗派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各宗派的实际创始人大都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或间接支持。第二,各宗派都创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教理体系,其内容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成分,更有融合中印民族宗教文化后的创新理论。第三,各宗派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传法基地,一般以一处或数处大寺慌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少这样的寺院被后代称为“祖庭”。第四,大多数宗派的祖师之间有师徒传承关系,有些宗派还逐步编制出上溯印度著名宗师,下接中土历代祖师的传法世系。
从八大宗派的核心教理方面看,有的比较客易理解,有的则比较难懂。从八大宗派的历史方面看,其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在百年之内就消亡了,有些至今还流传。一些宗派在不同时期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那里的思想和文化。
天台宗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由于本派的实际创立者智顗(538—597)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本派崇奉《法华经》,也称“法华宗”。本派的传法世系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智顗是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人。30岁时,他遵照慧思的嘱咐,前往金陵弘法传教。他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后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教理基础。
天台宗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止观”作为修行解脱的根本途径,倡导通过修习“止观”获得佛智,把握实相。所谓“止”,是心专注于一处的修行实践,大体相当于佛教一般讲的“定”;“观”是以正确的智慧体认万法,大体相当于佛教一般讲的“慧”。“三谛圆融”,“性具善恶”是天台宗的基本教义。
“三谛圆融”中的“三谛”,指空、假、中。天台宗认为,修习止观要求认识主体(观照)必须处于虚寂状态(空),借助(资成)佛教所说的义理(假),去认识特殊事物的真性(实相),这种真性是“假”与“空”的统一,所以叫作“中”。这样,“中”就变成了最高的实相,变成了联系三谛的枢纽,从而调和了有与空、世间与出世间的矛盾。由于三谛是同一对象(实相)的三种表现或三个方面,它们的关系是“虽三而一,虽一而三,不相妨碍”,不能在观法上将它们割裂对立,所以称为“三谛圆融”。
“性具善恶”是说从一切众生到所有的佛,本性(性)中先天具有(具)善和恶两面,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例如,佛也不能断绝性恶,这和众生是一样的。但是,佛真正认清和通达了性恶,永远不会受到恶的影响,不会后天“修恶”,所以只表现出来“善”,这是和众生不同的。显而易见,倡导“性具善恶”的学说,目的是让人们弃恶从善。
三论宗
“三论”指大乘中观派的三部论书,即《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三论宗以这三部“论”作为立宗的经典依据,故名。
三论宗的创始者是吉藏(546—623),祖籍安西,俗姓安,出生金陵。他曾住会稽嘉祥寺讲“三论”,听讲者常达千余人,后世敬称其为“嘉祥大师”。隋开皇年(581—600)末,吉藏受杨广之请,先后住扬州慧日寺和长安日严寺。在长安期间,他著书立说,完成了三论宗的理论体系。唐朝建立后,吉藏被征为统辖全国僧侣的十大德之一。吉藏传教五十余年,弟子众多。其中高丽僧慧灌把三论宗传入日本,并成为该宗在日本的祖师。从吉藏的再传弟子以后,本宗逐渐衰落。
吉藏提出的“二谛论”,构成了三论宗学说的核心内容。首先,三论宗认为,人的思维、语言(称为“教”、“能表”、“名”、“假名”等)是以分别有无、是非等差别为特点,并不能正确反映没有任何差别性的本体实在(称为“理”、“所表”、“体”、“境”、“实”等)。所谓“二谛”(两种真理)原本是佛教的传统说法,指“真谛”(也称第一义谛、胜义谛等,指佛教真理)和“俗谛”(也称世谛、世俗谛等,指世俗真理)。吉藏别立名目,把“二谛”分为“于谛”和“教谛”。他认为,“二谛”都属于言教,是假名,是一种方便施设,达不到对绝对真理的认识。所以,人们对二谛也不能执著,也就是教人不要把是非得失看得太重。同时,这种二谛说又有调和矛盾的作用,它承认众生的各种认识,圣贤的各种思想,也和佛的言教一样,都具有一定的真理性。园为,诸佛所说的法(教谛)也是依据众生和圣贤的认识(二于谛)讲的。显然,“二谛论”是在不可知论的方法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吉藏博闻强记,善于辩论,擅长围绕当时佛学界的热点问题,通过批判别派的见解阐发自己的观点。他的理论体系在论战中形成,并且通过论战表达出来,素以驳杂多端著称。
华严宗
华严宗因奉《华严经》为最高经典而得名。又因本宗以“法界缘起”为核心理论,亦称“法界宗”。此派公认的传承是“华严五祖”说,依次是社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被奉为华严二祖的智俨(602-668),早年从杜顺出家,入至相寺,先后跟从多位中外僧人学习。他的著述约二十余部,主要通过系统诠释60卷《华严经》而立新说,大体完成了华严宗学说的整体框架。实现了从华严经学说到华严宗学说的过渡。
法藏(643-712)早年曾随智俨学习,并且数度参加译场。法藏讲经次数很多,或奉朝廷之命“承旨”而讲,或应僧俗求学需要而讲,或应地方官吏之请而讲,听众经常达到千人,促进了华严学在朝野的流布。法藏先后得到武则天、中宗、睿宗的直接支持,晚年还曾介入宫廷内部的权利斗争。他的著述百余卷,现存与华严有关的15部。他在智俨学说的基础上,对华严宗教理进行了系统组织。法藏的新罗弟子审祥后来住日本大安寺,弘扬华严宗教义,成为日本华严宗初祖。
华严宗的核心教义是“法界缘起”,也称“无尽缘起”、“性起缘起”,是对世界存在的方式和状态,对万事万物之间本来关系的说明。这种学说认为:世界万有只不过是佛智慧本体(“佛性”、“自性清净心”、“一心”、“法界”等)的表现或作用,它们同时产生,圆满无缺,均处于相互依存、相互等同、相互融摄、没有滞碍的和谐统一之中。这样,通过“法界缘起”,华严宗就描述了世间一切现象和事物所应该具有的和谐、圆融关系,也就是一种理想的世界秩序,同时也是解脱的境界。
唯识宗
玄奘和弟子窥基是唯识宗(法相宗)的创立者,因为他们曾常住长安大慈恩寺,此宗也被称为“慈恩宗”。
玄奘(600-664)在唐贞观元年(627)赴印度求法,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带回大小乘经律论520夹,657部。唐太宗请其住长安弘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前后20年间,玄奘主要从事佛经翻译。从学于玄奘的弟子有几千人,最著名的是窥基。
窥基(632-682)俗姓尉迟,17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学习梵文和佛教经论。25岁参加玄奘译场,任笔受。他的著作很多,有“百部疏主”之称。窥基以后,唯识宗传入日本。
唯识宗主要继承印度瑜伽行派的思想,创新教理不多。本宗的主要教理是“八识”说和“转识成智”说。
“八识”是根据认识主体的八种功能而划分的八类识体(属于精神现象),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八识”是用以论证“唯识无境”的思想,即世界万有都是内心(识)所变现,在心识之外没有独立的客观实在(境),整个世界是心的产物。“转识成智”是本宗的修行目的。通过特定的修行实践,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变,有漏(相当于烦恼,能导致生死轮回)的八识就可以转变为无漏(能摆脱生死轮回的一切法)的八识,从而获得四种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获得这四种智慧,也就是达到佛的解脱境界。
唯识宗的师徒传承三代以后就难以考察了,但是,它所倡导的思想一直在佛教中起作用。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八大机遇 篇7
目前, 国际经济总体在复苏, 国际经济、政治、技术、环境格局都在重组, 国内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全面改革正在快速推进, 在遇到了很多新挑战的同时, 也迎来了很多新机遇。
机遇一:国际经济总体复苏带来新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经济持续低迷, 2012年以来美国经济率先复苏, 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但目前的复苏仍然是初步的、脆弱的, 主要经济体的发展也不平衡。2015年上半年, 发达经济体呈稳步复苏态势, 其中, 美国GDP实际同比增长2.6%, 较去年同期加快0.44个百分点, 英国、德国、法国GDP实际同比分别增长2.75%、1.41%、1.01%, 美、日、英、德的制造业PMI持续位于50的荣枯线之上。新兴经济体部分国家也表现出较好的增长态势, 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显示, 2015年印度GDP增速将加快至7.4%, 明年将达7.8%。虽然近期国际资本市场、汇率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出现了波动, 但预计在美国经济持续复苏的带动下, 国际经济总体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 这对中国“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了机遇。
机遇二:国际格局重组带来新机遇。虽然不时遇到了一些障碍, 但经济全球化的大势始终没有改变, 全球供应链也在不断形成和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 中国经济逐步融入全球经济, 分享了全球分工协作的好处, 也提高了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是有利的。全球政治格局正在由“一极独大”或“一极多元”向“世界多极化”或“多元共存”的方向发展, 以“金砖五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总体在崛起, 中国已稳居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地位, 对国际经济政治的影响力逐步提高。目前, 大国间多边协作、中小国家间抱团发展、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明显, 这对中国以多种形式参与国际治理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等战略倡议得以出笼, 也得益于这种国际格局的重组。
机遇三: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带来新机遇。经济危机虽非好事, 但“祸兮福所倚”, 常常催生新技术革命。20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危机虽带来了很多问题和挑战, 但也催生了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轮技术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方面, 如美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页岩气技术和德国的机器人技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就是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所谓“德国工业4.0”其实是智能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酝酿和突破, 为我国发展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产业和产品带来了新的机遇。事实上, 近年来中国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新能源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机遇四: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可以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 可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在换挡、经济结构在调整, 但消费结构升级没有因此而中断, 反而显示出加速升级的态势, 因为一方面产能过剩等在倒逼消费结构升级,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整体水平的提高在拉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往往呈次第上升的规律, 如上世纪80年代主要满足吃穿温饱的需求, 故当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行业大发展;进入90年代后, 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上升了, 于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大发展;进入2000年后, 住和行的需求开始凸显, 于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获得了大发展。在吃、穿、住、行、用等五大基本需求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 消费结构又在朝“学、乐、康、安、美” (即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和美丽需求) 等新的方向升级。这“新五大需求”比重的不断提高又为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新产业或服务带来了机遇。比如, 在房地产业中, 随着住宅地产、商业地产的式微, 与消费结构升级相适应的网络地产、文化地产、旅游地产、休闲地产、养老地产等显示出较大的潜力。
机遇五: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工业化的过程是产业分工协作深化的过程, 是人口和生产要素不断从较低效率的农业向较高效率的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 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 其本身也在不断升级, 随着工业化进入新阶段, 往往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目前, 中国的工业化进入到“中后期阶段”, 即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 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知识或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 (含金融业、物流业、信息产业等) 相交融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说是“重化工业阶段的下半场”, 重化工业阶段上半场是资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高速发展的阶段, 下半场则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一国的经济发展虽不如上半场那么快了, 但与后工业化时期相比, 仍然可以维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或中速增长, 当然前提是要搞好改革、转型和创新。对那些与这一阶段相适应的产业来说就是机遇。
机遇六: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城镇化也是现代化过程中的规律性现象,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镇化, 人口大规模从较低效率的农村向较高效率的城市 (因为城市具有聚集效应、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迁移, 意味着经济发展。城镇化也是分阶段的, 根据国际经验, 城镇化率处于30%—70%时属于城镇化加速阶段, 加速阶段又分为30%-50%时的上半场和50%-70%时的下半场。在不考虑“半城镇化”的情况下, 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4.77%, 可以说已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下半场。假设未来仍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升城镇化率, 要达到城镇化加速阶段的终点70%, 还有15年左右城镇化比较快速推进的时期。这意味着还有几亿农民要进城, 还有很多现有的农村和一些城市郊区要演化为新的城市、新的城区, 还有很多新的产业和消费发展的空间, 还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建设。这无疑是推动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
机遇七: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 分工协作可以提高效率, 提高区域的整体竞争力。亚当·斯密的理论看起来很复杂, 在笔者看来可以用制度、分工、效率、发展四个词来概括, 发展取决于效率提高, 效率提高取决于分工深化, 分工深化取决于制度变革, 因此分工协作是提高效率的源泉。正因为如此, 新一届中央领导强调推进国内外大区域的一体化, 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此前, 全国各地已有很多在推进经济一体化的区域, 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成渝经济带等。其他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已完成了, 故没有多少这方面的生产率可以释放, 而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 未来还有很大的潜力, 这无疑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机遇。
机遇八:全面改革推进带来新机遇。“改革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可以释放“改革红利”, 创新驱动可以形成巨大的生产力, 而改革又是推进创新的动力。改革可以通过三个方面释放红利, 一是通过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释放红利, 二是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释放红利;三是可以通过改善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预期释放红利。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代, 我们要在2020年前在已确定的各项改革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效, 当前正在密集推出各项改革举措, 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 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等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无疑, 全面改革的推进将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中国八大菜系 篇8
地区收入差距是指各地区居民不均等地分享或占有全社会所创造的可供居民支配的收入这样一种现象, 是收入分配的地区表现形式。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地区收入差距一直存在且呈现扩大的现象, 曾一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最近几年, 很多学者在研究地区收入差距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其中有一些学者采用泰尔指数测算并分析了中国的地区收入差距, 如王恩东运用泰尔指数测算了1990—1997年的地区收入差距, 他分别利用了省级GDP和市地级GDP的数据来测算, 得出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别是区域间差距和省内差距引起的;孙靖和黄海滨则运用泰尔指数分析了1996—2005年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收入差距, 得出我国地区收入差距趋势为先升后降, 且区域间差距是总差距变动的主因。还有一些学者运用泰尔指数来测算某个省的收入差距, 如张惠、马晓丽和夏芸等。
综观以上学者的分析, 大多是采用三大地区划分法 (即东、中、西部地区) 、四大地区划分法 (即东、中、西和西北地区) 或者只研究单个省份的情况。以上的划分方法有些太粗, 对于省份的研究则范围较小。根据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 指出中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方法, 出于经济区的统一和加强区域间的联系考虑, 八大地区的划分也许会更符合当今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要求。故本文采取八大地区的划分方法, 并引用了作为衡量个人之间或者地区间收入差距 (或称为不平等度) 的指标——泰尔指数, 来衡量地区收入差距。
2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的样本总共31个, 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和3个直辖市。按照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程度划分为八大地区,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李准烨.《中国各区域对外贸易的决定性因素分析——中国八大区域与东亚三经济体间的贸易》[J].《经济研究》, 2005年第8期。
人均GDP具有较好的系统性和可比性, 因此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分析地区收入差距的指标。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1999—2008年) 。
3 利用泰尔指数测算中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及其因素分解
泰尔指数是一种具有空间可分解性的区域差异分析方法, 可用来分析区域总体差距、区域间差距以及区域内差距的变化, 在区域研究中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
泰尔指数定义为:
undefined
式中, Gi、Pi分别为i地区的收入和人口, G、P分别为全国的总收入和总人口。N为地区数量。Gi/G, Pi/P分别为i地区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
泰尔指数的分解计算式如下:T=Tb+Tw
其中, Tb=∑gilog (gi/pi) (1)
Tw (i) =∑ (gj/gi) log[ (gj/gi) / (Pj/Pi) ] j∈i (i=1, 2, …, n) (2)
Tw=∑giTw (i) (3)
式 (1) 中, Tb为区际差距, gi、pi分别为第i地区所占总区域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式 (2) 中, gi、pi同式 (1) , gj、pj分别为j省所占总区域的收入比重和人口比重;式 (3) 中, Tw为区内差距, 是各区域内部差距Tw (i) 的加权和。
泰尔指数越大, 说明区域差距越大, 反之亦然。
本文运用上述泰尔指数公式及其分解式, 计算得出中国1999—2008年地区收入差距和因素分解结果 (泰尔指数) , 如表2和图1所示。
注:表中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以1999年为基期, 经过指数平减处理后的GDP值计算得出。
首先, 我们从表2和图1来分析我国的地区收入的总差距、区域内差距和区域间差距的情况:
从总差距来看, 我国1999—2008年的地区收入差距有波动, 差距水平有升有降, 但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地区收入差距水平在1999年为0.050, 2000年下降至此期间的最低点0.044, 此后缓慢增长, 在2004年达到最高点0.053之后突然下降, 此后三年呈现平稳趋势。
从区域内差距来看, 1999—2006年区域内收入差距均呈平稳趋势, 2007年下降至0.009, 但 2008年突然上升至0.012, 上升幅度达33.33%。
从区域间差距来看, 从2000年开始区域间差距一直缓慢增长, 2004年达到0.042, 之后平稳下降, 2008年下降至0.034。
从表2中贡献率的角度可以看出, 区域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率远远高于区域内差距。2008年区域内差距有所上升, 区域间差距有所下降, 但区域间差距的贡献率还是远高于区域内差距。图1中,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与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趋势线基本一致, 可见地区收入差距的起伏波动主要是由区域间收入差距的持续变化而引起的。
其次, 我们从区域层面上分析我国八大地区收入差距:从表2和图2中可以知道, 1999—2008年, 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内部收入差距变化比较平稳;而东部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东部沿海地区的泰尔指数从1999年的0.027下降至2008年的0.0147, 降幅达到45.56%, 西北地区的泰尔指数从1999年的0.0149下降至2008年的0.0069, 降幅达到53.69%。北部沿海地区呈缓慢下降的趋势, 与东部沿海相比, 北部沿海2004年前内部差距小于东部沿海, 而2004年之后则超过了东部沿海, 成为八大地区中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则出现了收入差距明显上升的趋势。黄河中游地区从1999年的0.0013到2008年的0.0089, 增长了5.84倍;西南地区从1999年的0.0075到2008年的0.0121, 增长了0.61倍。
4 结 论
本文通过泰尔指数的测算, 分析了我国1999—2008年八大地区的收入差距, 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 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总体趋势是先上升后下降, 且主要是由于区域间差距的波动引起的。
(2) 从八大地区的层面上来看, 1999—2008年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西北地区, 上升幅度最大的则是黄河中游地区。到2008年, 八大地区中收入差距最大的是北部沿海地区, 最小的是南部沿海地区。
参考文献
[1]王恩东.地区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测度[J].开放导报, 2003 (1) :39-42.
[2]孙靖, 黄海滨.泰尔指数在东、中、西部地区收入差距分析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 2007 (4) :51.
[3]张惠.苏南、苏中、苏北居民收入差距的泰尔系数测算[J].现代商业, 2008:150-151.
中国八大菜系 篇9
1843年9月2日, 苏格兰制造商詹姆士·威尔逊创办了著名杂志《经济学人》, 每周六刊发, 以独立立场、专业化、鲜明尖锐的观点、高品质闻名于世。
《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 的“The Economist (British Journal) ”这样写到:《经济学人》是一本“由伦敦发行的, 刊登新闻和意见的周刊杂志, 被大家认可为同类杂志中最优秀之一。它刊登了大量的新闻报道, 特别是国际和政治方向与世界经济的预估。它崇尚理性和自由, 杂志中的所有文章, 除非特别的报道之外, 都没有署名 (也没有报头) , 由此它呈现了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1)
每一期的杂志页数在70页到80页之间, 主要分为18个大板块, 分别:一周要闻、领袖、读者来信、简闻、亚洲、中国、美国、美洲、中东和非洲、欧洲、英国、国际、商业、法国和经济、科学技术、书与艺术、金融预测、讣文。
在新媒体时代, 互联网媒体带来了信息爆炸, 甚至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 传统的纸质媒体遭受重创。然而, 就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 过去10年, 《经济学人》的发行量, 每年都以7%到9%的速度上升。不仅如此, 杂志100余万的发行量, 有80%在英国本土之外。
从杂志的板块可以看出, 尽管杂志身处伦敦, 但是它关注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从美国大选到非洲某国政变, 《经济学人》关注的是世界性的主题, 囊括了几乎全球所有重要的甚至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信息。
本文主要应用内容分析法以及具体个案研究法来对经济学人中国专栏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 贝雷尔森提出的内容分析法定论是目前比较通用的, 他说:“内容分析法是一类对显性传播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定量描述的研究的方法”。此论文通过内容分析, 研究自十八大以来即2012年11月8日至2014年12月31日近两年的《经济学人》杂志中“中国”专栏中的大部分原版报道, 由整体到局部的来分析把握。具体个案探究法, 在整体把握全局的前景下, 局部也不能忽视。本论文还将运用个案具体分析法, 宏观上加入微观, 来填补定量分析的空缺。因此在后文中会挑选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分析, 也会对政治、经济类进行专题分析。两方面取长补短。
二、样本选取
本文以英国的财经刊物《经济学人》作为研究对象, 选取十八大, 中国换届选举以来, 即自2012年11月8日到2014年12月31日为期两年左右的大部分报道中所有报道的英文原文, 共100期, 每周篇数不等, 共计262篇, 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 深入分析这些文章所构建的符号形象。
三、政治内容分析
笔者将对这262篇报道的内容进行分析, 报道的内容涉及了三个方面, 政治、经济与社会, 而政治类报道所占比重是最高的, 本文将聚焦于政治报道, 通过数据统计, 具体文章分析来进行探究。
在2012年11月8日到2014年12月31日笔者所阅读的262篇报道中, 政治类报道共有130篇, 也就是占了总篇数的49.62%, 其中2012年11月8日起到2013年底共138篇, 政治类报道71篇, 占51%, 2014年报道124篇, 政治类报道59篇, 占47.58%。由于十八大在2012年底召开, 2013年正值新领导人上台执政, 政治类报道相比较2014年多一些, 但总体来说, 两年左右的政治内容都占总内容的近一半。
《经济学人》作为以“经济报道”闻名的杂志, 无论是正当中国换届选举, 亦或是平时, 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篇幅都占首位, 可以看出, 外媒, 和精英阅读人群对中国的政治关注之大, 甚至远超于经济动态。
1. 内容领域统计
笔者将政治内容分为四个小板块, 分别是政党与政策、外交与军事、香港与西藏、民族与宗教。在政治报道总样本的130篇中, 政党与政策相关报道占了88篇, 占总样本的67.7%, 超过半数;外交与军事共有23篇, 占总样本的17.7%位居第二;香港与西藏作为单独版块的文章共有20篇, 占总样本的15.38%;而民族宗教的相关报道共4篇, 占3.08%, 虽然比重最小, 但重要篇幅以及报道力度仍彰显了它的重要性。
在政党与政策类报道中, 涉及到的主要的主题有:聚焦十八大换届后的新领导人, 尤其是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中国面临重要经济、司法制度、行政结构改革 (以经济改革为主) 、反腐行动、审查制度、薄熙来等重要领导人的审判;外交与军事主要涉及到的主题有: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中国与日本、韩国的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及南海问题、新外交策略;香港与西藏相关报道的主要主题有:西藏达赖大喇嘛、香港占中;民族与宗教所涉及的主要主题有:新疆维吾尔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与管理问题。
2. 媒介视角下呈现的政治形象
媒介视角下所呈现的政治形象, 主要包括, 国家领袖形象, 政府形象, 和外交军事呈现的整体形象。形象可简要归纳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下文将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2.1领袖
由于笔者所选取的样本临界点是十八大, 恰临新一届领导人上台, 中国政治高层迎来换血, 新一届领导人, 以习近平主席与李克强总理为首的班底, 将为中国和世界带来怎样崭新的面貌, 无疑是中外共同关注的焦点。而在这为期两年多的报道中, 《经济学人》通过数篇聚焦领导人的集中报道, 从好奇到清晰, 以他们自身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了外媒眼中新一届领导人的“第一印象”。
换届后至2013年的一年多中, 《经济学人》对习近平主席的描述都显得模棱两可, 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媒介形象。在2012年11月17日的报道中, 习近平主席第一次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在《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的首篇, 名为“Changing guard”即“监护人换班”的报道中。副标题为“China shuffles its leadership, putting a‘princeling’in command”即“中国领导人换届, ‘高干子弟’掌舵”。此外, 由于外媒缺乏对新任主席的了解, 只是基于出身高干家庭, 推测他应当比前任主席胡锦涛, 更具有魄力进行改革和对付一些统治家族。
但是一年多以后, 新主席的形象逐步清晰起来, 并在2014年的报道中, 被大篇幅的提及。
正面形象实例:在2014年的第一期《经济学人》名为“New flavour”的报道中关于新的主席风格, 提及到了新主席亲民的姿态, 并将其比作乾隆。更具有典型性代表的是2014年9月20日的中国栏报道, 作为封面报道, 《经济学人》杂志为新主席刻画了一个生动的形象, “他爱抚小牛, 捧住宝宝的脸颊, 踢足球。他在公共场合笑意昂扬。他自己撑伞, 不坐豪车, 自己拿着自己那碗饺子去餐桌吃饭, 盘着腿坐在农民的小屋。他迷人的妻子陪他出席国际事务, 在世界领导人中间显得又高又自信。 (2) 在2014年4月12日期刊的反腐报道“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网络有时候看起来牢不可破, 这一次, 习先生想要证明并非如此”。 (3)
负面形象实例:在2014年2月15日关于学术报道新闻中, 撰稿者引用了经济学教授夏叶良的话。 (4) (5)
总结:通过聚焦政党领袖主席, 我们可以看出, 媒介所呈现的新一届的领袖形象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从正面形象看来, 新一届的领导人呈现出不同以往的自信。新一届领导人, 以习近平主席为首, 在国内和国外的大小事物处理上展现出了不同于往届的笃定。同时亲民, 新一届领导人展现出亲近民众的姿态, 主席时常微笑亲力亲为, 勤俭不铺张, 拥有“习大大”的昵称, 总理是个踏实的实干家。并且, 大力改革反腐的形象也给外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除党内毒瘤, 持久且高效, 展现出了光彩的一面。除了正面形象之外, 负面形象有专制。除此之外, 意识形态控制也是频率极高的, 领导人加紧审查制度, 扩大意识形态渗透的形象也如影随形。
2.2政府
十八大后, 新一届政府上台, 无疑引来了诸多的关注、猜疑和期待。《经济学人》中国专栏中关于政府的报道同样呈现了正负两极的形象。
新一届政府上台后, 在正面形象的报道中, 提到频率最高的是“改革”二字, 包括经济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民生政策改革等等, 在《分裂的房子》关于房产税改革的文章中提到, “即改革的范围之广令人震惊” (6) , 文中提到了中央出台了35个目标, 包括修正不平等现状等改革措施;《“把我变超大”》的报道中, 提及政府部门改革, 合并部门;《没有寺庙的僧人》的报道中提到“计划生育”政策的改革等。紧跟其后的是反腐话题, 《灭火吧, 王队长!》中, 提及王岐山带领反腐队伍, 并受益于他自己没有孩子可以更好的打击腐败, 《“派对时间”少了》文中提到, “这场行动自一年前由习先生主持开展, 并且令人惊讶的广泛而持久, 如今踏入第二年还如第一年一般强度” (7) ;信息更加透明化也出现在了新一届政府的关键词列表中, 《新的恐惧》, 即“目前为止, 政府的反应和透明程度比2003年高出许多, 莱瑞先生说, WHO非常满意这样目前信息共享的程度。” (8) 而在正面形象的报道中, 虽然次数不多, 也反复两次提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关系有所改善, 政府开始听取人民的意见, 在《用力踩刹车》的报道中, 提到由于群众的抗议, 政府将“黄灯不踩刹车处罚等同于闯红灯”的条例, 改为“接受教育”。
负面形象中关于妨碍言论自由, 主要是关于网络微博的审查制度, 与以香港为主要阵营的新闻自由的诉求的相关报道, 在《从微博到微信》中, 文中写到即“2013年年底, 一个宣传官员说权威部门已经成功“清理”了网络。一些公共知识分子已经放弃了他们的微博账号。有一个称现在微博已经成了植物人状态” (9) , 在《袭击新闻人》中, 引用民报记者的话, 即“一个民报记者说, 他带领他们抵抗那只想要干涉新闻室的隐形的手”。而关于民主改革的议题, 在《爱习主席的所有人, 都说好》 (10) , “公报好意地提及了民主十二次, 但是议会监票员很久以前就学会了某些数字最好忽视为好。” (11)
中国政府的中立形象主要表现在外交和军事方面。在国家建立经济交往, 加大经济联系;与此同时, 积极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 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例如向联合国维和队增派士兵, 担当调停人, 组织会议等。
总结:政府形象在2012.11-2014年的报道中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在新的领导人上台后, 注入新鲜血液的政府, 一方面出现了全新的趋势和优点, 另一方面在部分旧的固有的缺陷上反而变本加厉。具体表现为, “新政府”不同以往的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 在经济、司法、民生上都卓有建树, 唯独在民主政治制度改革上犹豫不前;政府积极打击腐败官员和陋习, 涉及范围广且出乎意料的持久;在信息透明化、改善强权强制的人民政府关系上出现了好的契机的情况下, 领导人开始公开表示要尊重人权, 但又在网络上进一步加紧监管审查, 逮捕公共知识分子和反派, 妨碍新闻自由, 对少数名族的严控监管和压制, 加强了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宣传, 又展现了一种倒退。
3. 新变化
笔者将材料的时间定位在十八大, 就是因为十八大会议是一次重要的节点, 所谓“辞旧迎新”。新的领袖, 新的领导班底, 必然带来新的气象。同样的, 在外国媒介下所呈现出的媒介形象, 也必然会出现不一样的地方。笔者将比较十八大前一年和后一年, 与换届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报道, 展现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新突破, 并通过对比, 揭露出不曾改变的“负面形象”, 希望可以依次带来新的启示和认识。
在先前学者研究的2012年1月28日到2013年1月26日《经济学人》中国专栏的文章中, 做出了以下统计:“统计得出在政治领域全部70篇的报道中, 正面报道有0篇, 中立报道有5篇, 负面报道有12篇, 偏见报道有52篇。” (12) 尽管每个人衡量的标准都会略有差异, 但是从丰雪的研究报告来看, 在这一年 (主要是18大召开之前) 的报道中, 中国的政治的正面形象是不存在的, 反而充斥着大量的负面和偏见报道。而从上文我们所举出的具体实例来看, 在换届之后, 《经济学人》确实对中国做出了一些正面形象的报道,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政党与政府确实做出了一些积极的尝试, 并且引起了外国媒体的注意。
而笔者样本中2013至2014年, 即换届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报道中, 也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变化。1.地方政府自2014年开始以相对独立的形象出现在报道中, 而在2013年中国政府总是以整体形象存在的。 (在2014年33篇政党与政策报道中, 地方政府专题报道达到5篇之多) 2.2013年经济学人以关注西藏为主, 而2014年14篇香港与西藏的报道中, 香港占到了13篇。
当然, 有改变的, 也一定有不曾改变的。不曾改变的主要集中在负面形象的“专制”与“人权”专题上。
四、外媒对中国政治媒介形象建构存在的意识形态化问题
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 《经济学人》在个别报道中存在着将事件有意无意“关键词”化的现象。在西方对中国的关键词中, 其中频率最高, 最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是“专制恐怖”与“打压宗教”, 而撰稿者在个别文章中, 通过话语的组合, 传达出了超出事件本身意义, 或者偏离焦点的带有偏见性的文章, 给中国政治形象带来了很大的不合理的负面影响。
如在2014年8月30日的《禁止狂热信徒的区域》文章中, 讲述了基于轰动一时的5·28招远麦当劳杀人事件的犯人被判死刑展开的讨论。招远麦当劳杀人案指的是在2014年5月28日山东省招远市的麦当劳餐厅里, 一名无辜的女子因不肯给予陌生人电话号码, 被口中叫嚷着“恶魔, 永世不得超生”的两男四女活活殴打致死的一宗残酷的案件。这件事件前后也被大量国内媒体报道, 视角分别有围观群众为何不救助, 麦当劳有维护顾客生命安全的义务, 谋杀者的心态和所属宗教属性等, 然而《经济学人》这篇咬着事件尾巴出现的报道, 却以即“一场麦当劳谋杀案给了共产党一个攻击旧敌人的借口” (13) , 作为副标题。通篇文章不但未提及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凶徒残酷行径的恶劣影响, 反而一味地为“宗教自由”辩护, 攻击共产党将“狂热宗教”赶尽杀绝。在这里, 笔者并不是不赞同外媒的宗教必须自由、宗教组织也必须自由的观点, 只是在报道一宗影响范围很广、行径反社会反人类的“暴力谋杀”事件时, 套入西方意识形态中所熟悉且得心应手的“框架”中, 来“塑造”中国政府的负面形象是欠妥的。
五、原因分析
在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中, 外国媒体常常带有制度优越感和种族优越感来刻意贬低或者抹黑中国的形象, 在这里必须客观地说, 《经济学人》作为一本精英杂志, 在大部分文章中都采取了中立客观的态度, 并且也将中国正面进步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而产生个别“误解”情况的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是基于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
西方对中国国情, 尤其是政治, 雾里看花由来已久, 早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优越的西方民主制度的代表”美国, 曾先后派赫尔利将军与马歇尔来到中国, 担任共产党和国民党的“调解员”, 试图帮助中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多党制国家, 却都铩羽而归, 灰溜溜地回了美国。并且, 马歇尔调解时一度认为进展顺利, 觉得双方既然都妥协了, 达成一致了, 应该板上钉钉了, 怎么还会出差错呢?事实上, 到头来, 西方的这些“民主政治家”也没搞懂中国政治的“浑水”到底是什么?
正是因为西方国家与中国国情有着较大的区别, 文化渊源又不同, 不了解, 不理解, 才往往导致把复杂的问题和境况“简单化”、“模式化”, 才出现了“简单粗暴”的标签式框架, 例如“专制独裁恐怖”等。于是, 在陌生的前提下, 经验先于判断, 撰写时就会出现将中国的新闻事件, 变成他们想法的活生生的证据。
再者, 西方和中国文化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是“宗教信仰”问题。虽然西方将“儒教”称为中国的宗教, 也许儒教确实在行为处事上对中国人存在着一些指引, 它的世俗化核心也建构了整个中国文化框架, 但是, 中国众所周知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家, 儒教并不能确切的称为中国的“宗教”。于是, 无信仰和有信仰常常会产生鸿沟, 无法互相理解, 无信仰的会低估宗教的重要性, 有信仰的又往往会高估宗教在无宗教国家的地位和产生的影响。
中国八大菜系 篇10
一是网络立法将进入快车道。腾讯和360之争虽因工业和信息化部出面调停而暂时告一段落, 但却凸显了网络立法的紧迫性, 尤其是针对网络不正当竞争和网络隐私、安全方面细致立法已经迫在眉睫。
二是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某些应用将进入实质阶段。受政策和市场需求双重牵引, 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将得到先行发展, 物联网的大范围应用还有待技术突破和成本降低。
三是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 移动互联网将得到快速发展, 基于移动便捷、零散时间利用需要, 一定限额移动支付、专业移动搜索引擎、移动订票等业务将兴起。
四是三网融合在试点开展较好地区会取得一定进展, 但若想更快实现全面彻底融合, 产生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融合监管十分必要。
五是网络游戏质的突破有待于和感官技术进步和与历史文化结合, 就像3D IMAX和文化内涵对电影阿凡达的重要性一样。
六是传统产业 (家电、百货等) 制造商和渠道商将加大B2C网络商城建设步伐, 更加重视网络直销模式。
七是部分虚拟货币已经演变成具有一般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特征, 未来急需理顺与现实货币关系, 避免对金融体系形成冲击。
十八大以后中国外交布局 篇11
首先是理论上有创新。
习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并向国际社会积极介绍中国梦的世界意义,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中国梦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从亚洲到欧洲,从非洲到美洲,中国梦受到各国广泛关注,成为代表中国发展前景的符号和象征,吸引各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对华合作进程中。
习总书记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他指出,要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在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中开拓前进。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和平发展规律的新探索、新思考,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和平发展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总书记提出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义利观这一重要思想。他指出,在国际合作中,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以义为先、先义后利。政治上,要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经济上,要立足全局、放眼长远,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既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正确义利观丰富了中国外交的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鲜明旗帜。
其次是实践上有开拓。
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均衡发展。中美元首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历史性会晤,就共同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高水平上持续运行,双方战略互信进一步深化,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项目等战略性大项目合作取得突破。中欧宣布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双方合作迎来新机遇。
周边外交积极进取。中央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了今后五到十年我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和总体布局。中方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一系列重大倡议,为打造中国同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开辟了广阔前景。我国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同时同东盟国家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框架下启动“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同文莱等国就南海共同开发达成重要共识。
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得到全面提升。中方提出“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和“461”中非合作框架,推动中非传统友谊在新形势下得到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中方提出同阿拉伯国家构建“1+2+3”合作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深化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中阿战略合作关系,得到阿方积极响应。中国同拉美国家决定建立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宣布成立中拉论坛,实现我对发展中国家地区合作架构的全球覆盖,完善了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外交布局。
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我国在多边峰会等场合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作用,推动成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安排,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倡导各国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亚信峰会上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得到各方积极响应。中方积极推动乌克兰、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叙利亚、巴以等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进程,派出安全部队参与联合国马里维和行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好评。
中国八大菜系 篇12
关键词: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基尼系数,变异系数
1 引言
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区域要素禀赋差异、政策供给、制度、市场意识等诸多综合影响因素都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随着时间的积累,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反映在空间上[1]。20世纪70年代后期, 众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中国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 杨伟民 (1992) 采用基尼系数进行分析, 认为20世纪80年代三大地带之间收入水平的总体差异是缩小的[2];杨开忠 (1994) 认为省际差异的变化以1978年为转折, 大致呈倒“U”型变动[3];魏后凯等 (1996) 认为, 1978-1992年间中西部同东部的差异在不断扩大[4]。
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一直是地理学界的研究热点, 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有关中国的区域经济收敛性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 成果也比较多, 研究单元为东、中、西三大地带或以省或县为研究单元, 另外还有学者从东、中、西和南、北的角度入手[5]。但目前以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单元来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差异及趋势的还比较少。
2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单元
八大经济区以“十一五”中国区域的规划中四大板块为基础, 进一步将中国划分为:东北综合经济区、北部沿海综合经济区、东部沿海综合经济区、南部沿海经济区、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大西南综合经济区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八大板块 (以下均使用简称) 。东北区包括辽、沈、黑;北部沿海区包括京、津、冀、鲁, 东部沿海区包括沪、苏、浙, 南部沿海区包括皖、粤、海南, 黄河中游区包括陕、晋、豫、蒙, 长江中游区包括鄂、湘、赣、徽, 大西南区包括滇、贵、川、渝、桂, 大西北区包括甘、青、宁、藏、新。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采用人均GDP作为指标数据来分析区域差异。文中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各大区的人均GDP为各省GDP和人口分别加总后相除求得) 。为扣除物价波动因素, 反映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的真实情况, 将各地区每年GDP数据都做了除以GDP平减指数的变换。
2.3 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证研究中广泛采用的一种度量方法, 反映了区域间的绝对差异。计算公式为
式中G为基尼系数, Pi为每一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Wi为每组指标占总指标比重, Qi为从第一组到第i组的累计数据比重。基尼系数越大, 表明区域之间的差异越大。
变异系数可以衡量地区的相对经济差距, 可以用于比较两个或者多个不同水平或不同水平总体的变异度[6], 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异系数 (Cv) 以人均GDP的波动情况来判别。变异系数的有两种计算方法, 一种是普通人均GDP变异系数, 公式为:
式中的Cv表示变异系数, S表示对样本进行无偏估计, Xi表示各i区域的人均GDP, X表示平均人均GDP。
另一种是人口加权人均GDP的变异系数, 计算公式为:
式中n为地域单元总数, xi和pi分别表示第i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口数, p为全国人口总数, x为用各区的人口数pi对xi加权平均得到的全国人均GDP, 即:
3 八大经济区区域差异时空特点实证分析
3.1 八大经济区的人均GDP的基尼系数与变异系数分析
通过实证结果可以看到, 八大经济区域间的经济绝对差距自2000年至2003年在逐年扩大, 2003年达到最大差异, 2004年开始八大经济区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小, 以2003年为分界点, 整体上呈倒“U”型, 趋势比较平缓, 2007年区域差异相对2006年扩大趋势, 但是2008年区域差异明显又缩小了, 这与我国现实经济状况一致, 近几年中部及西北、西南的发展速度赶上了全国的速度, 差异在逐渐减小, 但由于东部地区间的GDP基础大, 发展更快, 所以地区间的经济差异还是存在的。
可以看出, 八大经济区间的相对差异变化的趋势也很明显, 2000年到2003年区域相对差异持续增大, 在2003年达到最高点, 区域间的经济差异开始缩小。这正好反映了2000-2003年新一轮经济周期上升的过程中, 随着经济增速的提高, 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出现了扩大, 但随着国家开发西部等政策作用的体现, 地区间的相对差异开始缩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目前八大经济区之间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均已经开始趋于减小, 但是变异系数的值仍比较大, 也就是说八大经济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3.2 八大经济区间经济差异趋势分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速度与其人均收入的初始水平负相关, 才会出现经济增长的趋同 (convergence) [7], 即落后的地区应该有更高的发展速度, 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才会最终收敛。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差异经历了先增大后缩小的过程,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但除黄河中游地区经济发展提速较明显, 八大经济区间的差距主要还是表现在东西部之间。各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值有收敛的趋势, 比较明显。这反映国家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发挥了实际作用, 可以预测今后几年各经济区间的经济绝对差异还会存在但是会有减小的趋势。表现为全国各地发展速度逐渐接近, 但距离实现落后地区有更快的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各经济区之间协调发展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4 八大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和变动受到资源条件、要素投入水平、市场发育程度以及国家区域经济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因素
东部地区具有明显的资源禀赋与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 有丰富的海洋资源, 铁路、公路、航空网密布, 交通网络等级较高, 配套设施完善, 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2 政策与制度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制定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东部地区, 并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形成了一定的刺激、激励机制。同时, 由于东部地区的高经济效益和高投资回报率, 吸引了中西部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 西部地区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另外, 制度变迁与创新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的深层根源。
中西部地区缺乏一种优越的制度环境, 制度框架尚不完善, 现存制度结构的运行效率不高, 缺乏激励性制度安排和有效的制度保障。
4.3 市场意识因素
东部地区在市场化过程中, 改革开放的思想观念相对超前, 市场意识较为浓厚。中西部地区传统保守的思想影响很大, 市场意识淡薄, 制约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5 结语
八大经济区间的经济差异在2003~2006年间是趋于收敛, 这种趋势还能不能持续下去是值得关注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需要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共同作用, 在市场机制发挥失灵的时候,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通过各种手段, 形成结构完善、功能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 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 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 在达到经济增长的同时, 缩小地区间差异到理想的范围内, 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栾贵勤.区域经济增长[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伟民.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J].经济研究, 1992 (1) :70-75.
[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 1994 (12) :28-34.
[4]魏后凯.中国地区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解[J].经济研究, 1996 (11) :66-72.
[5]欧向军, 沈正平, 王荣成.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与差异格局演变探析[J].地理科学, 2006, 26 (6) :641-648.
[6]徐建华.计量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中国八大菜系】推荐阅读:
十八大党章与“中国梦”05-11
学习十八大,畅想中国梦07-10
学习十八大 实现中国梦09-04
第二专题学习十八大报告,领会十八大精神07-26
八大原则07-15
十八大07-21
八大系统评估06-15
八大短信内容06-20
中共八大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