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应用

2024-12-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植物的应用(共12篇)

植物的应用 篇1

1 相关概念

1.1 芳香植物

芳香植物是指能从植物组织中提取精油或挥发油或难以挥发的树胶及有能作为辛香料、药用、园艺栽培的一类植物, 包含栽培种和野生种[1,2]。芳香植物区别于其它植物类群的显著特点是体内含有芳樟醇、柠檬醛、桉叶醇等芳香成分, 其中还含有药用、营养、色素、抗氧化和抗菌等成分[2]。

1.2 芳香疗法

芳香疗法是由法国化学家R.M.Gattefosse于1928年首次提出, 是指利用芳香植物的芳香挥发油或提出的精油, 通过按摩、沐浴、涂敷、闻香等方式作用于人体以促进身心健康、美容养颜的一种治疗方法[3,4]。

2 乌鲁木齐市自然概况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 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内陆城市。市区东、西、南三面环山, 北为平缓的冲击平原, 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年平均温度5.9℃, 市区年降水量平均280mm, 主要集中4~10月, 平均蒸发量2000mm[5]。

乌鲁木齐市地表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融雪水。根据土壤发育特征和成土过程, 可分为4个土类、11个亚类、26个土属、54个土种和70个变种。土壤因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 多为荒漠、半荒漠的土壤, 质地多是壤土, 少量为砂土、粘土且土壤贫瘠, 盐分含量高[5]。

3 调查时间、地点及方法、内容

3.1 调查时间、地点

调查从2014年10~12月, 2015年3~4月进行了补充调查。选择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进行调查。

3.2 调查方法、内容

此次调查采取样地调查法, 将每所大学内都分为入口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公共区和餐饮区, 且每个区域都取3块20m×20m的样地。调查样地上的所有植物种类, 统计记录, 并辅以查阅工具书鉴定树种。此次调查主要针对两所校园内样地的所有芳香植物, 包括芳香植物的数量和生长状况等。在观察记录的同时注重观察芳香植物在大学植物景观中的应用, 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方面。

4 调查结果

4.1 乌鲁木齐市芳香植物资源

据相关资料调查研究, 乌鲁木齐市园林植物共计326种, 隶属68科164属, 其中乡土园林植物32种, 外来栽培园林植物294种[5], 乌鲁木齐市芳香植物39科83属131种。乌鲁木齐市城市植物, 其中包括野生、园林植物共有127科603属1402种。其中筛选出野生芳香植物24科41属48种, 文献显示野生芳香植物主要是一、二年生, 多年生草本, 20科35属40种, 野生木本植物仅4科6属8种。

4.2 新疆农业大学样地主要芳香植物

此次调查将芳香植物分为淡香与浓香两大类。新疆农业大学所选样地的芳香植物主要以淡香型为主, 而从香气来源来看, 并无严格的限定, 如山桃、杏、李、沙枣等植物既是花香型又是果香型, 因此, 此类芳香植物恰当地运用在校园植物景观中, 既可以创造舒适的校园环境, 同时也可以营造不同时节不同的景观效果。经过实地调查, 在新疆农业大学校园中, 藤本类叶香型 (淡香) 五叶地锦多攀附在生活区宿舍楼前扶手处, 故未列入样地中。

4.3 新疆师范大学样地主要芳香植物

新疆师范大学所选样地的芳香植物主要以淡香型为主, 而从香味来源来看, 也并无严格的限定, 取得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4.4 芳香植物在大学校园中的配置

4.4.1 芳香植物在入口区的配置。

入口区是学校的窗口, 给人以第一印象, 是重要的校园植物景观之一。两所学校的芳香植物均以淡香型为主, 植物配置方式为乔灌木混合式。在入口区两所学校都种植了疣枝桦和山桃, 香气来源没有明显界定的, 这样做可以在不同季节, 营造不同的景观效果, 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两所学校在入口区都较少选择浓香类的芳香植物, 经过实地调查, 新疆师范大学的浓香型芳香植物有洋丁香与鞑靼忍冬, 种植较分散且数量较少。而新疆农业大学种植的浓香型芳香植物有黄太平, 则多种植在入口区的“八一大道”处形成夹景。

4.4.2 芳香植物在教学区的配置。

教学区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 面积一般较大, 依学校总面积而定。教学区建筑物较多, 且分布于学校各个建筑物之间, 所以, 教学区中的绿地多分布于各个教学楼之间, 多呈块状或条状。经过实地调查, 由于教学区特殊的功能需求, 两所学校教学区附近的芳香植物不会太靠近建筑物, 多为淡香型的灌木。而乔木类芳香植物多以孤植或列植的方式种植, 如在新疆农业大学教学区前, 淡香型芳香植物白榆多为孤植, 而浓香型芳香植物紫丁香与草本花卉相结合, 以小型花坛的形式出现。

4.4.3 芳香植物在餐饮区的配置。

餐饮区是师生们就餐的场所, 人群集中较密集, 且由于对餐饮工作环境的特殊要求, 餐饮区的植物种植, 尤其是对芳香植物的选择, 则显得至关重要。

4.4.4 芳香植物在运动区的配置。

运动区是师生们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场所, 对空间利用的要求很高, 因此, 植物的种植, 不应太过复杂。

4.4.5 芳香植物在公共区的配置。

公共区是师生们休憩的场所, 也是向校外人员展示学校景观与文化的重要区域之一。此区域中, 植物种类的选择应在丰富的基础上多多体现学校特有的植物景观。

4.4.6 芳香植物在生活区的配置。

生活区是师生们游憩的场所, 在芳香植物的选择上应着重适应师生们课后休息的需求, 同时满足对周围环境美化、绿化的需求和游憩娱乐的功能。经过实地调查, 两所学校的生活区绿地多与宿舍楼相结合, 成块状分布, 配置方式上多采用列植与丛植, 在宿舍楼门前都使用五叶地锦进行垂直绿化, 增添了趣味性。

5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由于乌鲁木齐市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环境, 两所大学内可利用的芳香植物种类较少, 结合调查, 所种植的芳香植物多为浅色系颜色植物与常绿淡色型芳香植物, 品种应用较单一。为了丰富校园植物景观, 建议多引种彩色系芳香植物。新疆野生芳香植物种植资源丰富, 多个品种的野生芳香植物, 气味芬芳, 观赏价值高且对本土的环境有极高的适应力, 因此, 相关专业院校与科研单位, 可加强对野生芳香植物的引种驯化, 丰富芳香植物种类。

结合调查, 两所学校的芳香植物均有病虫害, 尤其以白榆的病虫害最为严重, 调查中可观察到白榆树叶片上都具有虫眼, 且由于乌鲁木齐多风沙天气, 芳香植物的叶片上都有灰尘, 影响了观赏性。在新疆农业大学的生活区多有种植果树类的芳香植物, 如李等, 果实成熟后, 不免会有采摘的行为。因此, 建议提高学校的养护管理水平, 相关养护管理人员应熟悉掌握芳香植物日常管理、施肥与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同时也应加强监管力度, 以减少对芳香植物不必要的损害, 这样才能保证芳香植物在大学校园景观中的多重景观效益。

6 结论

6.1 芳香植物的组景手法

校园植物景观的形式和风格由学校本身的环境和分区的功能要求所决定, 而芳香植物则是校园植物景观中的点睛之笔, 芳香植物的点线面优化组合就是结合功能要求与环境进行配置。芳香植物的“点”多由孤直树、花坛或结合假山、雕塑等园林小品构成, 起到点缀的作用, 可成为构景的中心。如在新疆农业大学“八一大道”处附近, 利用地被菊等芳香花卉形成块状花池进行点缀, 而在新疆师范大学餐饮区则由八宝景天、萱草等芳香植物形成花池进行点缀。芳香植物“线”的重点为道路、建筑周边的绿化与美化, 多为列植树, 强调植物的韵律组合和均衡。芳香植物“面”的组景则多为片状种植的应用, 注重空间中植物景观与校园中建筑与小品的组合。故芳香植物“面”的构景多与大学校园内教学区教学楼、公共区小花园或小游园、生活区宿舍绿地相关。

6.2 芳香植物的艺术特色

6.2.1 芳香植物的配置体现校园文化特色。

大学植物景观是学校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部分, 其内容与形式应与学校的文化底蕴相契合, 突显学校的文化特色。大学校园由于其特殊的功能性, 不能建设过多的大型园林建筑, 但可以通过园林小品来体现学校的文化。因此, 选择合适的芳香植物, 并赋予其深刻的文化底蕴, 展现独特的校园文化, 也是创造特色大学植物景观的重要工作之一。

6.2.2 建造芳香植物专类园。

芳香植物散发的香味具有提神醒脑、愉悦心情的作用, 并且安全舒适、无副作用, 其中还含有药用、营养、色素、抗氧化和抗菌等成分。在大学植物景观中, 可以利用芳香植物的这一特性, 建造以芳香植物为主, 以其它园林要素为辅的芳香植物专类园, 为师生及观赏者提供观赏、服务、休闲等功能。

6.3 芳香植物在大学植物景观中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6.3.1 芳香植物之间的香气搭配。

芳香植物配置时应注意主次搭配, 在同一时期内不适宜有多种的香气来源, 同时应注意季相变化对芳香植物香气的影响。在校园内的各个分区配置芳香植物时也应该有主次关系, 不同的芳香植物在同一区域种植时要有合理的搭配方式, 确定主调芳香植物, 达到主次分明的效果。如新疆农业大学在入口区主要的芳香植物为白榆, 而新疆师范大学在入口区的主调树种为白榆与加拿大杨混合种植。

6.3.2 芳香植物的种植应考虑安全性。

芳香植物种类较多, 当然其中也含有有毒的种类, 大学校园较开放, 人流量大, 人群集中较密集, 所以, 应谨慎选择芳香植物的种类。而在校园运动区内不应种植有刺激性香味和带刺的芳香植物种类, 如玫瑰、紫叶小檗等, 而在餐饮区和生活区等人群密集的区域应以淡香型芳香植物为主, 即使是浓香型芳香植物, 也应种植如洋丁香、紫丁香等香味较为柔和的植物, 以免对师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6.3.3 合理种植芳香植物。

大学校园的校园环境具有其特殊性, 故应合理种植芳香植物, 应结合校园的地形、建筑布局和风向等因素对芳香植物进行合理布局。对于淡香型芳香植物, 在建筑物密集的区域, 可利用建筑布局与地形围合成小环境, 或种植在通风较好的位置;对于浓香型芳香植物, 不应选择具有刺激性气味的芳香植物, 以免给人带来不适, 所以, 不适宜大片种植。故新疆农业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选择的浓香型芳香植物香气较柔和, 且种植方式多为孤植或列植。

摘要:介绍了芳香植物的相关概念、乌鲁木齐市自然概况以及此次调查的时间、地点及方法内容, 并以此为基础, 通过对新疆农业大学与新疆师范大学样地芳香植物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发现其中的优点与问题, 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芳香植物,调查分析,大学植物景观,应用

参考文献

[1]陈雷.芳香植物专类园植物配置及景观营造探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

[2] 李飚.芳香植物种质资源及其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8)

[3] 柴孝仙.衢州市观赏性芳香植物园林应用调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3

[4] 刘志强, 刘士敏.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 2006 (4)

[5] 高阳.乌鲁木齐市芳香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研究[D].新疆:新疆农业大学, 2012

植物的应用 篇2

李蒙杉

(辽宁职业学院,辽宁铁岭112000)

彩叶植物是自然界存在或经人工栽培选育,其叶片在整个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表现出与自然绿色显著不同的色彩,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总称。从狭义上说,彩叶植物不包括秋色叶植物,而是指在春秋两季甚至春夏秋三季均呈现彩色,尤其在夏季旺盛生长的季节仍保持彩色不变的植物。广义上的彩叶植物是指在生长季节可以较稳定呈现非绿色(排除栽培和环境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的植物,它们在生长季节或生长季节的某些阶段全部或部分叶片呈现非色。彩叶植物在园林中有如下应用:

一、基础种植

基础种植现在应用较多,如北京街头绿地中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株丛紧密、耐修剪的绿篱植物组成各种图案或修剪成色带与建筑草坪相配,简洁,但效果突出。这种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居住区及街头绿地。

二、孤植

彩叶植物颜色醒目,可以作为中心景观处理,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石楠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草坪中,独立成景。

三、丛植

成丛栽植彩叶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增添更多色彩。如将红色或黄色系列的彩叶植物紫叶李、槭树类、北美枫香、茶条槭、南天竹等丛植于浅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深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花叶系列、金叶系列的种类与绿色树种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彩篱或模纹花坛

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小游园、厂矿企业、居住小区中。

五、群植或片植

将彩叶植物成片栽植,达到成林的规模,可营造出较有气势的景观。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指三角枫。在高速公路两旁一般也采用成片种植彩色树种的方式来丰富视野景观,如北京的八达岭高速路两侧应用馒头柳、火炬树、栾树、油松等片林形式交替种植,形成春夏秋冬的淡绿、翠绿、火红、灰绿等不同季节景观。由彩色树群组成的风景林,其美化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

地被植物的生态应用 篇3

[关键词] 地被植物 应用 趋势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自然式生态园林城市已成为发展趋势,其中,地被植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地被植物养护简单,管理粗放,且具有美观的枝叶、花、果等,具有复杂的季相变化,与草坪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价值。在园林绿化上表现出装饰地面的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 地被植物的概念

地被植物是指某些具有一定观赏价值,铺设于大面积裸露平地或坡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枝叶密集或半蔓性的灌木以及藤本。草坪草是最为人们熟悉的地被植物。大多数学者将地被植物的高度标准定为1m,并认为,有些植物在自然生长条件下,植物高度超过1m,但如具有耐修剪或苗期生长缓慢,通过人为干预,可以将高度控制在1m以下,国外学者则将高度标准定为2.5cm至1.2m。

2、地被植物的特点

2.1个体小,种类繁多,品种丰富

地被植物的枝、叶、花果富有变化,色彩万紫千红,季相纷繁多样,可营造多种生态景观。

2.2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

可在阴、阳、干、湿多种环境条件下生长,弥补了乔木生长缓慢、下层空隙大的不足,在短时间内可以收到较好的观赏效果。

2.3木本植物具有高低、层次上的变化

易于造型,可修饰成模纹图案

2.4繁殖简单

在后期养护管理上,地被植物较单一的大面积草坪病虫害少,不易滋生杂草,养护管理粗放,不需要经常修剪和精心护理,减少了人工养护花费。

3应用范围

园林中斜坡地来往人较少, 地被兼有绿化、美化和保持水土的功效;栽培条件差的地方,如土壤贫瘠、砂石多、阳光郁闭或光照不足、风力强劲、建筑物残余基础地等场所, 地被植物可起到消除死角的作用;某些不允许践踏之处可借地被植物阻止入内;养护管理不方便的地方,如水源不足、剪草机械不能入内、分枝很低的大树下等地块可选用覆盖能力强、耐粗放管理的地被;不经常有人活动的地块多集中在边角或景点较少、园路未完全延伸到的地方,地被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整体景观的缺憾;出于衬托景物的需要,如雕塑溪边、花坛、花境镶边处,可用地被植物加强立体景观效果。杂草猖獗的地方可利用适应强、生长速度快的地被植物,人为建立起优势种群以抑制杂草滋生。

4地被植物种类选择时就注意问题

4.1适地适种,因地制宜

不良条件下要根据生态条件来选择地被植物。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因素,如日照、湿度等,在缺水、干旱处要选耐旱植物,在阴暗处不选草花,而蕨类与阴性观叶植物是理想选择。

4.2考虑地块使用要求与地被生理要求的一致性

如果地块允许践踏频度高,应选择耐践踏种类。反之,应多考虑观赏性,斜坡地则应选择抓地能力强的,如百喜草等。

4.3根据景观效果

选择观花或叶色美丽的,可突出色彩变化;若为了背景衬托,则要选择绿色枝叶者。

4.4其他

如地被植物是多年生、常绿,最好是耐修剪、生长快速、易于繁殖、外观美丽、花叶俱佳、无毒无臭、不分泌汁液、无刺(作阻隔作用的除外)等。地被植物的恰当选择是地被设计成功的关键。

5地被植物的生态配置

地被植物包括的范围广泛,色彩丰富,花期分散,合理配置不仅能为园林添色,而且能使城市森林的生物多样化,在乔木、灌木和草坪组成的自然群落之间担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园林绿化中的植物群落类型多、差异大,地被植物种类的选用虽无固定模式,但亦根据“因地制宜,功能为先,高度适应,四季有景”的原则统筹配置。

5.1因地制宜是地被植物配置适当与否的关键

首先,不同地区应选择不同的植物作为地被,如适合北京地区栽植、应用非常广泛的野牛草,就很难适应上海潮湿多雨的气候;紫背桂在华南地区是很好的地被植物,而在上海就只能温室栽培。其次,对于不同的植物群落,应选用不同的地被植物。上层乔木、灌木的种类不同疏密程度不同,群落层次的多少不同,造成下层生境的不同。选择地被时尤应注意对光线和温度的要求。经常见到在香樟或悬铃木树丛下,原来栽植的细叶结缕草生长不良,造成空秃。因此,充分了解种植地的生境和地被植物的特性后进行配置是非常重要的。

5.2考虑功能

各类不同的绿地都会有不同的景观和功能要求。一般活动场地可用草坪覆盖形成开阔、舒适窨,使人心旷神怡;不让人进入的观赏区、水池旁、雕塑前或正门入口处配置应以整齐一致、枝叶稠密、观赏价值高的开花种类为好,而在偏僻的林带边、树丛下,则可以配置些可少修剪的地被植物覆盖地面,不但节约人工,还富有野趣。对不同绿地也要根据不同功能选择地被。如医院疗养院尽可能多地种植大面积草坪,有明显滞尘、杀菌功效,利于病员活动,有益恢复健康;在自来水厂、精密仪器厂,多种植草坪地被,减少尘土飞扬,防止水土冲刷,可减少水质污染和提高仪器质量。

5.3高度适当

一般情况下,植物群落最下层是地被植物,应与上层乔木和灌木错落有致地组合,搭配高度应适当。在上层乔木分枝点较高时,下面选用的地被植物可适当高些;而上层乔木分枝点较低时,下面选用的地被植物应用甸旬生长的种类。总之,地被植物配置要作用群落层次分明,突出主体。地被植物起衬托作用,不能喧宾夺主。如层次不清,会显得杂乱无章。

5.4四季有景

地被树木在群落中成片配置后,成为主景的底色,其季相色彩的合理运用,可与上木相映成趣,景随季变。如金丝桃与棕桐植物搭配,纤枝劲叶,刚柔相济;海棠、月季常用于雪松前,红花绿叶,对比明快;水杉林下常植耐阴的桃叶珊瑚、常春藤、菲白竹等,在上木落叶期依然保持一派生机,隆冬景观不显凋零。

6地被植物的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6.1存在问题

近年来,地被植物在各地园林建设中广泛应用,但地被植物的发展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品种单一,缺少新品种;二是观赏价值高、适应强的色叶和常绿植物需推广;三是缺少专业生产基地;四是对野生资源的引种驯化工作需开展;五是生产方、科研院所、应用单位间缺乏交流。因此,相关单位间要加强合作与交流。

6.2发展趋势

地被植物关系园林绿化整体水平,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步伐的加快,地被植物越来越受到园林界的重视,地被植物的研究和开发的趋势有:首先从种到品种发生转变,种类多样化;其次,铺地性强、矮化、色叶、环保、药用和清香型、生长速度适中的耐阴性等特色植物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再次,生产栽培向容器栽培发展,便于销售、推广、运输、市场流通。还有地被植物生产朝家庭园艺进行延伸。深化对地被植物的研究、开发、生产、设计、施工等工作以提升园林绿化整体水平,使城市森林健康发展。

近年来,园林界对地被植物已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应用程度和研究深度还远未达到国外的水平,特别是在地被植物的应用种类及生态配置方面。中国的地被植物资源丰富,采集、开发、研究并加以应用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许宇恒,张光琴. 地被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849-5850,5942

[2]高建民,阿拉坦其其格,邢丽萍,康文斌. 地被植物及其在园林中的生态应用〔J〕.华北农学报,200419(S1):171-174

[3]柴德权.论植物造景的艺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专辑):96-97

浅谈彩色植物在植物造景中的应用 篇4

在上世纪, 彩色植物并未引起重视, 虽然一些品种已经出现在了植物造景中, 如金叶女贞、金边黄杨、紫叶李等。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环境意识和审美观也不断地在提高, 对环境的要求不仅只是绿化, 而且要求彩化与美化。为满足人们对美化环境的需求, 彩色植物的繁育及应用得到了大力发展。

1.1 彩色植物的分类

按季节呈现色来分, 彩色植物一般分为常色植物、春色植物、秋色植物和冬色植物。

1.1.1 常色植物。

即在整个季节内都呈现彩色。在常色植物中又分为常色类和变色类。常色类有洒金柏、紫叶小檗、紫叶李、红檵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紫叶矮樱等。变色类有金叶红瑞木春黄秋红, 紫叶加拿大紫荆春夏红秋黄。

1.1.2 春色植物。即在春季呈现彩色变化, 主要呈现为红色。如红枫、卫矛、红叶石楠、臭椿、山麻杆等。

1.1.3 秋色植物。

即在秋季呈现彩色变化, 主要呈现为红、黄色。如鸡爪槭、银杏、栾树、乌桕、南天竹、黄栌、樱花等。此色植物占彩色植物的大部分。

1.1.4 冬色植物。即在冬季植物的茎干呈现彩色的特征。如红瑞木、山杏、山桃、红桦、梧桐、棣棠、青榨槭、紫竹、白皮松等。

1.2 彩色植物的色彩应用

在园林植物造景中, 色彩美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 彩色植物的色彩应用是植物造景的重点, 在造景时的树种选择, 以及在设计中如何对季相、色彩、对比、协调、统一等配置要素进行充分、合理的安排成为造景成败的关键。植物造景中季相是极为重要的, 季相配置讲究春花、夏叶、秋实、冬干的合理搭配, 达到四季有景。园林植物造景中有突出某一类景观的, 如春花或秋景。春季主要观花的树种有杜鹃、玉兰、含笑、碧桃、海棠、迎春等;夏景主要为荷花、玉兰、栀子、石榴、紫薇等, 秋景主要为彩叶树种, 如槭树科植物、银杏、黄栌、南天竹、山麻杆等, 还有赏花类的桂花、菊花等。冬景主要观花树种为梅花、腊梅、山茶等及红瑞木、紫竹、白皮松等观干植物。随着季节的更替, 景观随之而变化。

色彩配置中主要是红、黄、蓝3原色以其中任何一种原色为主, 与其他两原色交替混合成互补色, 各种颜色排列组合在一起时, 相互排斥、对比, 呈现跳跃新鲜的效果, 可以突出主题, 烘托气氛, 所谓“万绿从中一点红”的效果就是一例。

2 彩色植物在植物造景中的配置方式

植、群植或片植。

2.1 孤植

彩色植物色彩醒目, 树姿优美, 色彩亮丽的孤植树可发挥景观中心视点或引导线的作用。如树形高大的银杏、黄金槐、栾树、元宝枫、重阳木以及株型紧密的紫叶矮樱、红叶石楠等, 都可以孤植与庭院或草坪中, 独立成景。

2.2 丛植

丛植所表达的植物造景内涵是简洁凝练, 三五成群地点缀于园林绿地中的彩色植物, 既丰富了景观色彩, 又活跃了园林气氛。如将紫色 (紫叶李、紫叶矮樱等) 或黄色 (黄金槐、金丝柳等) 的彩色植物丛植于浅色的建筑物前, 或以深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 将花叶系、金叶系 (金叶女贞、金边黄杨等) 等植物与绿色树种丛植, 均能达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2.3 基础种植

基础种植的应用较多, 如将株丛紧密且耐修剪红檵木、金叶女贞、金边黄杨等种植为彩篱。与绿色基础种植材料相互搭配构成美丽的镶边、字符、图案等, 特别是在绿色草坪背景下的基础种植。往往将彩色竹屋衬托得更加美丽。这种应用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居住区及接头绿化中。

2.4 群植或片植

群植或片植时主要表现为整体美, 它们可以分为单色树种群植和多色树种混交群植。形式上表现为不同层次结构, 注重色彩搭配。以彩色植物为主要树种成群成片地种植, 构成风景林, 独特的色彩和姿态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混交林中树种比较丰富, 在景观效果上层次分明。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以深秋观赏黄栌为主, 湖南岳麓山则以观赏红叶枫香为主。在北美的秋色叶中的红槲、桦类最为夺目, 在日本以槭树最为普遍。

3 彩色植物在植物造景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彩色植物的多元素、多色彩为园林植物造景增添了一抹亮色, 但在采用彩色植物进行植物造景时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缺乏季相美, 有时过多的强调四季常青, 反而缺乏一种自然的落叶之美, 彩色树和落叶树运用比例小。二是植物的配置缺乏一定的艺术性, 千篇一律, 色彩对比、层次对比和质感对比不足。三是体现不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植物配置缺乏科学性、生态性。四是盲目引进外来树种, 不重视乡土树种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孙丽, 常立春.彩色植物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 2004

植物的应用 篇5

1.1 教材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内容。“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主要包括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和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和突变体的利用)以及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等三方面的内容。在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教育方面,教材以“资料分析”的形式介绍了我国红豆杉惨遭浩劫的例子,引导学生讨论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应重视渗透STSE教育。

1.2 学情分析

“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作为《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的一节,学生已具有相应必修内容的学习基础: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的全能性”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植物细胞工程应用的原理的理解;在《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学生学习了“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细胞工程在育种方面的应用;在《必修3?稳态与环境》中,学生学习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红豆杉的意义和重要性,为学生的学习迁移打下基础。但是,本节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整理知识脉络、建构知识体系。

1.3 设计思路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思路设计为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为情境主线,以此渗透STSE教育。通过这条主线,本节课将创设“拯救红豆杉”这一问题情景,并围绕这一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活动。第二条主线为思维主线,通过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梳理新旧知识的关系,构建符合自身认知心理的知识框架,并能运用发散思维应用新知识。这条主线主要包括思维导图和头脑风暴2个课堂活动。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列举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开展头脑风暴活动,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以紫杉醇的开发为例,关注植物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教学过程

3.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通过展示红豆杉的图片,向学生介绍红豆杉。请学生阅读教材的“资料分析”栏目资料,了解红豆杉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补充相关资料:①因为红豆杉的树皮有抗癌物质――紫杉醇,所以有许多人进入林中来剥树皮,使得红豆杉的数量急剧下降;② 1994年,红豆杉被中国定为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③紫杉醇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同时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着疗效,是这些病人的希望;④许多人之所以会做出剥红豆杉树皮的违法行为,贫困是主要原因之一。

师生共同通过“资料分析”栏目资料及相关补充资料,梳理以“红豆杉和紫杉醇”所面临的困境,并讨论:如何处理好红豆杉的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能不能通过植物细胞工程技术来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实际应用。

3.2 思维导图,探索新知

理论是指导实践应用的基础。因此,师生共同回顾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流程(图1)。

学生以6~7人为一组,在阅读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绘制思维导图。在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向学生提供绘制思维导图的指导: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通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胚状体再发育为植株。按照各个阶段,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产品包括愈伤组织、胚状体和植株。因此,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本质上就是对这个技术及其基本产物的利用。学生在此基础上,阅读课本内容,分小组讨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课本中出现的这些应用的关系,并以此为主题绘制思维导图。

活动结束后,各个小组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思维导图。最后,师生一起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预设的思维导图如图2所示。

在师生对思维导图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结合书本的实例,对一些细节进行讲解,避免陷入“有框架、无细节”的误区。

(1)从教材中提炼出微型繁殖技术的特点:①繁殖速度快;②“高保真”(因为是无性繁殖);③不受自然生长季节的限制(因为在具有一定人工设施的室内生产)。

(2)介绍长期进行无性繁殖的作物易积累感染的病毒,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而植物的分生区一般不会感染病毒,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能得到脱毒苗。

(3)天然种子是有性生殖的产物,存在基因重组,可能会造成某些遗传性状的改变,而人工种子则可以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天然种子在生产上受季节限制,而人工种子生产上也不受季节的限制。试管苗的大量贮藏和运输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人工种子外层是起保护作用的薄膜,类似天然种子的种皮,可以很方便地贮藏和运输。

3.3 头脑风暴,知识应用

学生以6~7人一组,分组围绕“拯救红豆杉”这一主题展开头脑风暴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每人围绕主题说出一项拯救红豆杉的措施,直至结束。由一个小组汇报活动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方案。

学生可能提出的措施预设:

(1)推广人工种植。可以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生产红豆杉试管苗、人工种子,推广红豆杉的种植。

(2)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研究利用植物细胞培养技术来大量培育红豆杉细胞,利用这种方法来大量生产紫杉醇。

(3)寻找红豆衫的替代物。如红豆杉的非树皮部位提取紫杉醇或寻找产紫杉醇的非红豆杉植物。

(4)化学合成。研究紫杉醇的化学结构,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紫杉醇。

(5)生物合成。研究红豆杉生物合成途径,用酶工程的手段合成紫杉醇。

(6)基因工程。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改造红豆杉提高紫杉醇产量。

(7)诱变育种。对红豆杉进行诱变育种,以期提高紫杉醇产量。

(8)建立自然保护区。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对天然的红豆杉种群进行就地保护。

(9)帮助当地农民脱贫。帮助当地农民通过其他途径脱贫。

(10)法律途径。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执法力度。

课堂小结,情感升华

通过思维风暴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内活动的形式分享活动心得,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小结。

教师小结预设:我们不仅是社会的一份子,而且还是大自然的一份子。在追求健康、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努力找到社会发展与自然和谐的平衡点。科学技术往往能给人们解决问题带来希望。但是,提醒大家的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在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例如,癌症患者的数量逐年攀升与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恶化密切相关。因此,在利用科学技术生产紫杉醇、拯救红豆杉的过程中,要防止由此可能产生的工业污染。否则,可能得不偿失。

教学反思

5.1 重视STSE教育情境的选择

本节课的内容本身属于技术的应用部分,与社会生活也紧密相关。教师通过在课堂中选择“红豆杉”这一环境保护的热点话题,创设情境,使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四者联系起来。教师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应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教师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解决情境中的问题,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先进技术的应用价值。

5.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通过两个课堂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训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遗憾的是,学生在完成思维导图环节后,大多数小组的思维就被“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这一知识框架限制住了。只有个别小组能够跳出本节课,想到化学合成、微生物发酵、生物合成等其他方法。显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

5.3 关注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

彩叶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 篇6

一、基础种植

基础种植现在应用较多,如北京街头绿地中用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株丛紧密、耐修剪的绿篱植物组成各种图案或修剪成色带与建筑草坪相配,简洁,但效果突出。这种形式可广泛应用于道路、广场、居住区及街头绿地。

二、孤植

彩叶植物颜色醒目,可以作为中心景觀处理,能达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株形高大丰满的紫叶梓树、金叶皂荚、金叶刺槐,以及株形紧密的紫叶矮樱、花叶槭、红叶石楠等都可以孤植于庭院或草坪中,独立成景。

三、丛植

成丛栽植彩叶植物可以美化环境,增添更多色彩。如将红色或黄色系列的彩叶植物紫叶李、槭树类、北美枫香、茶条槭、南天竹等丛植于浅色系的建筑物前,或以深绿色的针叶树种为背景,将花叶系列、金叶系列的种类与绿色树种丛植,均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四、彩篱或模纹花坛

紫叶小檗、金叶女贞、金叶黄杨等耐修剪的彩叶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植物材料,与绿色植物相搭配可构成美丽的图案,其广泛应用在城市公共绿地、分车道、小游园、厂矿企业、居住小区中。

五、群植或片植

将彩叶植物成片栽植,达到成林的规模,可营造出较有气势的景观。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指三角枫。在高速公路两旁一般也采用成片种植彩色树种的方式来丰富视野景观,如北京的八达岭高速路两侧应用馒头柳、火炬树、栾树、油松等片林形式交替种植,形成春夏秋冬的淡绿、翠绿、火红、灰绿等不同季节景观。由彩色树群组成的风景林,其美化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

植物色素的提取及应用 篇7

一、活动背景

大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植物是自然界主要的生命形态, 植物色素的存在赋予大自然绚丽的色彩, 而且还可用于食品和医疗行业, 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很大帮助, 学生们想深入了解植物色素, 还想尝试把植物色素提取出来并应用于生活, , 于是生成了本研学课题“植物色素的提取及应用”。该研学小组由高一年级八班的6 名女生组成。她们对生物都比较感兴趣, 也愿意动手做实验, 愿意动脑思考问题, 利于本研学课题的开展。

二、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几种常见的植物色素。

(2) 说明植物色素的分类及在细胞中的分布。

2.能力目标

(1)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植物色素 (脂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 。

(2) 尝试将提取的色素应用于生活 (制作叶脉书签、制作细胞模型) 。

(3) 解释与植物色素有关的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体会科学研究的严谨与复杂。

(2) 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 表达自己的见解, , 学会倾听, 在团队协作中处理好各种关系,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提取植物色素 (脂溶性色素、水溶性色素) 。

(2) 尝试将提取的色素应用于生活 (制作叶脉书签、制作细胞模型) 。

2.难点

解释与植物色素有关的生活现象。

四、活动准备

1、实验室:生物实验室

2、实验材料

(1) 多种植物叶片、花朵等

(2) 药品

蒸馏水、Na OH (0.1M) 、HCl (0.1M) 、84 消毒液、无水乙醇、层析液 (石油醚:丙酮:苯=20:2:1) 、Si O2、Ca CO3

(3) 其他器材

研钵、漏斗、尼龙布、烧杯、玻璃棒、刀、案板、试管、试管架、p H试纸、软毛牙刷、培养皿、矿泉水瓶盖、定性滤纸、解剖针、胶头滴管、毛细吸管、胶塞等

五、活动过程

六、活动效果

在植物色素的提取方面, 学生从紫甘蓝、碧桃等7 种植物中成功提取出花青素, 从菠菜、绿萝等8 种植物中成功提取并分离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

在应用方面, 学生用提取的色素绘制了书画作品、制作了叶脉书签和细胞模型, 还改进并自制了色素提取分离的实验装置, 经过多次实验证实, 该实验装置操作简单, 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七、活动反思

1.整个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适时引导, 体现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色。

2.本课题以实验操作为主, 较大限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团结协作能力, 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植物甾醇的应用与研发 篇8

关键词:甾醇,植物甾醇,应用

甾体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天然有机化合物, 保持生物体内环境稳定、控制糖原和矿物质的代谢调节及应激反应等。甾体可分:甾醇类、胆酸类、甾族激素类、强心甙类、甾族皂甙类与甾类生物碱类等。其中甾醇 (Sterol) 主要存在于动植物脂肪[1]中。

1 甾醇的结构

甾醇属于四环三萜类天然产物[2]。甾醇通过甾醇C-3位上的羟基团形成各种衍生物。处于甾核平面的上方, 称为刀构型甾醇;处于甾核平面的下方, 则称为α构型甾醇。

2 甾醇的分类

植物油中的甾醇有128种得到了明确的鉴定。植物甾醇有游离型和酯化型, 酯化型的更易溶于有机溶剂, 其吸收利用率比游离型的约提高5倍。在谷类食物中以酯化型植物甾醇为主, 常见的有β-谷甾醇阿魏酸酯、豆甾醇阿魏酸酯等。含量最大的是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和菜籽甾醇。

3 植物甾醇的来源

米糠油、小麦胚芽油及玉米胚芽油中甾醇含量较高。大豆油、菜籽油、米糠油的脱臭馏出物、硫酸纤维素制皂过程中的不皂化物中也含有β-谷甾醇、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半夏、黄柏、黄荃、人参、附子、天门冬、汉防己、党参、玄参等中也普遍含有植物甾醇。

4 植物甾醇的性质

植物甾醇通常为片状或粉末状的白色固体, 在乙醇中形成针状或菱片状晶体, 在二氯乙烷中形成针刺状或长棱晶体。植物甾醇不溶于水, 也不溶于酸碱。β-谷甾醇的熔点为1 3 8℃, 豆甾醇为170℃, 菜籽甾醇为148℃, 菜油甾醇为157-158℃;混合植物甾醇的熔点大约在1 4 0℃。植物甾醇是一种耐热的稳定分子, 无臭无味, 植物油在油炸食品时, 它 (特别是△5-燕麦甾醇) 可作为抗聚合因子。在1 5 0-1 7 0℃的温度下植物甾醇氢化成烃, 但超过2 5 0℃时则易树脂化。

植物甾醇在自然界形成多种多样的衍生物, 如甾醇脂肪酸酯、甾醇阿魏酸酯、甾醇葡糖苷、酰基甾醉葡糖苷等。工业上利用它与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乙烯等加成各异的产品。

5 植物甾醇的功能

植物甾醇酯常与油脂共存于植物种子中, 在细胞组织中和细胞发展过程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菜籽甾醇是植物生长激素合成的前体。此外, 植物甾醇也是配糖生物碱、皂苷、卡烯内酯等很大范围内的次级代谢产物作用的底物。

5.1 抗氧化作用

橄榄油、玉米胚芽油、小麦胚芽油能使红花籽油在煎炸条件下不发生氧化降解。

5.2 抗炎和退热作用

治疗牙周炎的牙周宁, 治疗口腔溃疡及支气管哮喘的谷甾醇软膏与片剂, 采用β-谷甾醇、豆甾醇直接入药。其中由β-谷甾醇与其他药物组成的克平喘, 有较强的平喘、止咳、祛痰的作用, 能够促进慢性气管炎病变组织的修复。β-谷甾醇有类似于氢化可的松和羟基保泰松等的抗炎作用 (且无毒副作用) 。此外, 豆甾醇和菠菜甾醇也有抗炎作用。

5.3 降胆固醇含量

血清中胆固醇含量的升高是导致冠心病的主要原因。饮食中的植物甾醇就可降低血清中胆固醇。

5.4 皮肤保健和美容

β-谷甾醇能使干燥和硬化的角质皮肤恢复柔软, 防治皮肤晒伤, 防止和抑制鸡眼的形成。作为一种W/O (水包油) 性的乳化剂, 它广泛用于基剂、高档化妆品、天然活性护肤品、香波类产品中。

5.5 促进动物生长, 增进健康

植物甾醇和植物生长激素与脂质 (在水中形成分子膜) 结合, 具有促进动物性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其中植物甾醇主要指β-谷甾醇, 同时也包括菜油甾醇和豆甾醇。

5.6 在医药中的作用

高植物甾醇饮食人群结肠癌发病的危险性较低。同时, β-谷甾醇治疗皮肤鳞癌也有较好的疗效。在南瓜籽和西葫芦种子中所含的△-7甾醇在抑制良性前列腺肥大、调节脂肪腺体的分泌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在德国, 植物甾醇被应用于治疗前列腺瘤。

5.7 其他功能

植物甾醇及其乙氧基化合物可用于乳化剂、调稠剂、增溶剂、分散剂 (如印刷油墨) 、柔软剂 (纺织工业) 等。此外, 造纸工业上用作磨木纸浆光稳定剂、颜料分散剂、农用除草剂和杀虫剂、热塑工业和液晶制造业都用到植物甾醇。

6 植物甾醇的开发及研究现状

每年我国油脂生产厂家仅脱臭馏出物中的植物甾醇总量近1 0 0 0吨。目前, 国际上商品植物甾醇的7 0%以上来源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米糠是亟需大力开发利用的植物甾醇资源。此外, 富含植物甾醇的天门冬、黄柏、蒲黄、冬虫夏草等。甾醇, 对甾体药物工业的发展意义更大, 须加强甾醇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Vieno Piironen, David G Lindsay,  Tasu A Miettinen, etc.Plant sterols:biosynthesis, bi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ir importance to human nutrition.J. Sci.of Food and Agric., 2000.

植物的应用 篇9

本文根据园林植物应用到园林景观中各方面的要素研究与分析, 对比以往常用的景观评价方法, 探讨一种新的适合于新型园林植物应用评价方法, 建立感性与理性两大指标体系, 对园林植物进行全面而规范的综合评价, 并通过一种新的园林地被为实例说明该评价方法的应用价值与前景。

1 新型园林植物应用综合评价模型与方法

在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中, 其重要性是不一致的, 可采用权重系数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3]。其权重系数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广泛征询江西农业大学园林与技术学院专家、教授的意见, 并结合各大园林公司一线工程师、设计师及高级技工的实践经验提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及评价指标, 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及其权重确定,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法) 构造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模型, 并在此基础上按感性、理性划分两大类, 分别进行评定, 如表 (1) 所示。所有指标分为两大类, 三原则分别为生态原则、美学原则、经济原则。其中生态原则、经济原则为理性指标, 美学原则为感性指标。

1.1 生态原则

包括覆盖率、生物量、植物生长势、净化空气、拮抗、他感作用、植物褪化变异、生物入侵性、抗病虫害性、抗寒、热能力、土壤肥力要求、繁殖能力强弱、果实、种子污染性等单项指标。

1.2 经济原则

主要从园林工程中所需种植成本、养护成本、清除成本、附加经济价值 (花、茎、果、根) 四方面进行评价。

1.3 美学原则

从景观美感度上划分, 主要以个人感官为主, 主观因素影响。主要指标有:植物季相变化、植物叶 (包括叶形、叶色等) 、植物花 (花型、花色、花期) 、植物茎 (茎型、茎色) 、植物根 (根型) 、植物与硬质景观协调性、植物空间多样性、植物与整体环境和谐性、植物与生态的和谐性、植物观赏特性 (包括植物器官的奇特性、株型等) 。

每次评价一种新型植物必须选取两种以上 (越多越准确) 已经在园林景观中应用的同类型的园林植物为对照同时打分, 如果该植物的总分值高于对照平均值的30%以上则为优秀的园林植物, 很有发展空间。而高于30%则可应用于园林之中。低于对照平均值则为不宜应用于园林植物, 应该慎重应用, 如低于20%则不应应用于园林之中。

2 实例应用

石蒜属为石蒜科鳞苔类植物, 其地下部分为褐色膜质皮包裹的鳞茎, 鳞茎近球形或卵形, 皮褐色或黑褐色;叶于秋季花谢后或早春萌发, 带状或狭剑状, 长短大小不一, 花色有红色系、黄色系、白色系, 还有各色相间的复杂系;花型有奇特的水鬼蕉状, 雅致的百合喇叭状;花被裂片有强烈被缩反卷的, 也有平展的;有的石蒜适合做切花, 有的适合做地被[4]。石蒜属植物具有较为一致且独特的性状特征及生长习性, 花时不见叶, 有叶不开花, 花都开在夏秋季节。石蒜属植物鳞茎有毒性, 性甘温, 《闽东本草》载“本品内服可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可提取药用成分, 已被医学界广泛认可[5]。因此, 石蒜又被称为“中国郁金香”。作为地被植物, 石蒜属耐荫、耐旱、少病虫害、易繁殖、生命力强、管理粗放、适应性强、野生资源丰富, 可很好地应用到园林景观当中。

现以石蒜为例, 对照已广泛应用于园林中耐荫地被植物麦冬、葱兰进行NOPE评价。

美学原则内各指标打分人员共60人, 分别为江西农业大学非园林类专业本科在读生20人, 普通市民20人, 园林专业学生、研究生20人 (其中本科生7人, 研究生13人) 。集中1天下午14:30~17:00进行评分, 评分媒体为照片, 照片为4个季节中旬上午此3种植物生长良好的状态下, 采集拍摄, 拍摄高度1.4m, 焦距保持不变, 光圈不低于8, 分别拍100张, 在从中选取效果较好的40张进行评定打分 (其中都包含有花状态下的照片) 。照片集中用投影仪放映, 5秒钟1张。评分者打分得分乘以权重, 相加后求平均。

经济原则, 则由九江市中堂生态园林有限公司工程师、设计师、园艺师共计20人打分, 得分乘以权重, 相加后求平均。

生态原则, 由江西农业大学园林学院专家、教授讨论后给出评分, 乘以权重, 得出平均分。表 (2) 为统计后各评委打出分的平均分。

3 结果

由于综合考虑了园林植物应用于园林中的影响因子, 采用客观的定量指标与主观评判相结合的方法, 最终得出石蒜属植物确实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美学原则指标占27%;经济原则指标占19%;生态原则指标占35%;其中整个生态原则占43%, 将近一半, 充分体现了建设生态园林的重要性, 也十分符合各城市园林发展的趋势。在一种新型园林植物应用到园林中之前先用NOPE评价方法进行预先的评价, 可判断新品种的优劣, 这对于发展城市园林绿化有很大实践意义。将减少大量的盲目应用园林植物的浪费, 此种方法也将对园林施工和园林设计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小德, 卢山, 方金凤等.地市园林绿化特色性研究「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0 (2)

[2]上海市绿化委员会, 生态园林论文续集「M」.园林, 1993, (增刊) :28-42

[3]唐东芹, 杨学军, 许东新等.园林植物景观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1 (4)

[4]张波, 袁娥等.石蒜属植物的观赏价值及在环境美化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

园林植物的景观应用趋势——竹类 篇10

1 竹类植物与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

1.1 萌芽阶段

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 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 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 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 (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 穷四方之珍, 得云冈素竹”) , 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 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1.2 发展阶段

到了魏晋、南北朝, 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 崇尚玄淡, 寄情山水, 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 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 刺激了园林, 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 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 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 竹柏冬青”。

1.3 全盛时期

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 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 改称临安, 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 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 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 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1.4 成熟阶段

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 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 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 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 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 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 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 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 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 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 竹类植物与现代园林的融合

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 几经风雨, 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 追求永无止境,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 园林领域亦不例外, 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 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 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 相反, 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 竹类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

⑵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

⑶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

⑷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

⑸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

⑹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⑺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

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3 竹类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实例工程

3.1 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

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 就目前来看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特别是近年来与园林结合起来, 给中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第二次春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 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 我们只卖环境”, 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 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楼盘中的经典园林景观现在有许多, 像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 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

水木清华, 坊间流芳, “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 以竹为友, 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 以点带面, 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 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 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 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 竹径百里通幽。

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可以把一幅画挂起来, 也可以收起来, 但一座建筑物一旦建起来, 就要几十年、几百年站在那里, 不由分说的成了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如此说来, 宅院比其它艺术更要追求艺术的美和文化的品位”。同时我们也知道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咏竹》中颂道:“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 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反映生活环境的来之不易, 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 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

喧闹的都市生活, 使得人们更加渴望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清幽之地, 在闲暇之余, 邀三五知己对酒当歌, 畅所欲言, 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的运用, 使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纵所周知, 土地在城市中是十分宝贵的, 在以前作设计时规划面积小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 而竹类植物的成功进入, 使我们可以营造出更多小而精、微而妙的园林景观。

3.2 竹类植物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

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 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 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 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 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说到竹海旅游, 最有名的当属四川省境内的蜀南竹海, 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南缘、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境内, 方圆120平方公里, 中心景区44公里, 是国内唯一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 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最大原始“绿竹公园”, 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游览胜地。

整个竹海成“之”字形, 东西宽、南北狭。山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 海拔600~1000.2m, 境内共有大小景点134处, 主要景点63处。成景区内, 景观集中区划分为:仙寓洞景区、天皇寺景区、七彩飞瀑景区、忘忧谷景区、青龙湖景区、龙吟寺景区、迎风湾景区、虎龙坪景区。景区东西大门外还各有两个序景区: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淯江;另有竹海温泉。景区内主要自然景观为一潭 (照影潭) 、一山 (茶花山) 、二廊 (翡翠长廊、青云长廊) 、二洞 (飞泉洞、浩瀚洞) 、三溪 (幽溪、潦水溪、墨溪) 、四瀑 (七彩飞瀑、忘忧叠瀑、月亮湾瀑布、水帘洞瀑布) 、四岩 (擦耳岩、烟雨龙岩、普陀岩、天花岩) 、五湖 (青龙湖、大龙潭湖、三松湖、仙女湖、七彩湖) 。蜀南竹海可谓是竹的海

浅论对绿化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

苏小萍

(佛山市三水园建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事业不断的飞跃向前发展, 特别是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 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等各个不同的领域, 也在迅猛发展。同样, 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 绿化工程的建设和施工也得到了相应的同步迅速发展, 尤其是在改善城市生态方面, 人民群众生活居住环境方面, 文化艺术素质方面, 提高城市品位—园林生态形象保护环保方面, 绿化工程建设是与城市建设工程同步地进行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 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1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定位

在城市建设中, 从城市的社会功能来说, 绿化工程施工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功能建设。因为它的主要材料对象是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及园林艺术小品。所以, 绿化工程是环保效益、生态效益的总体现, 也是城市景观总体形象的体现, 也是生活在这个城市人们文化生活水平、艺术水平素质的体现, 更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的依托。所以说, 在城市建设中, 绿化工程的建设, 应该看成是艺术手段与技术手段施工的完美结合的艺术结晶成果。另一方面, 绿化工程建设也是起着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改善投资环境, 为人们营造优美、清新、宁静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重要建设项目工程。因此, 绿化工程的建设与施工, 与其它建设工程一样, 必须持有有关部门批准核发的营业执照和经过严格审查批准的施工资质证, 并配备有设计、施工、管理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准予参加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这一切的严格规范和标准制度都充分说明绿化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是一个多工种、艺术性强、对绿色生命负责的综合性特殊建设行业。

2绿化工程建设施工的特殊对象材料

绿化工程在城市建设中不但有它的特殊定位, 而且还有它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特殊材料—有生命的绿色植物!因为绿化工程所使用的材料是通过运用各种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水生、蕨类、草坪、藤本、盆栽、荫生等植物的栽植、艺术搭配、艺术造景, 并且利用各种植物本身的特殊作用 (功能) , 营造优美、宁静、清新、艺术性高的景观、景点的目的。另外, 绿化建设工程还包括各种园林建筑艺术小品如:亭、廊、台、楼、阁、榭、景池、景窗、景墙、石山、圆台、园凳、园道、雕塑等等的配合。同时, 绿化工程还包括工程竣工验收后为了保持绿色植物

------------------------------------------------洋, 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这里

生长着15属58种竹子, 除盛产常见的楠竹、水竹、慈竹外, 还有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珍稀竹种。

竹海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只有27.4摄氏度, 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不过8摄氏度, 空气相对湿度常年都在83%以上。这里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 我国最大的“换肺工厂”, 而且也可欣赏到竹根雕、竹簧雕、竹编、竹制家具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竹工艺品, 品尝到竹荪、竹笋、竹海豆花、竹熏腊肉等天然绿色食品, 可谓是度假、休闲、疗养的胜地。

古有松涛之说, 今有竹海之观, 人的品位源于自然但总是要高于自然, 对于如此迷人的旅游胜地, 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据了解, 广东省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竹海旅游风景区, 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 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策划建设以中国竹文化为主题的竹海旅游项目, 面积达千亩, 预计投资一千五百万。而在全国的其它省份和地区, 类似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3.3 竹类植物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的景观中

园林工程中彩色植物的应用分析 篇11

关键词:彩色植物 园林工程 庭园 栽植

1前言

彩色植物具有花朵一样绚丽的色彩,在城市绿化中与绿叶植物相互映衬,极大地丰富了城市的色彩。它枝繁叶茂,易于形成群体景观,成为目前我市园林绿化美化的新宠。彩色植物因在生长季节内能呈现出鲜艳的色彩而备受人们的欢迎。除此以外,彩色植物还具有成景快、栽培容易、观赏期长等特点,在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彩色植物在保定市园林中的应用报告如下,以供各地参考。

2 彩色植物的应用原则

2.1 符合彩色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依据光照、水分、土壤等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彩色植物。如紫叶小檗等要求全光照才能体现其彩色美,一旦处于半阴或全阴的环境中,叶片恢复绿色,失去彩叶效果;花叶玉簪则要求半阴的条件,一旦光线直射,就会引发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按绿化地点所处的地理纬度、地形地势等生态条件和配置的景观类型(庭园景观、行道观、水体景观、花境、花坛等)科学合理地选择彩色植物。[8]如将乔木、灌木、草本和藤本等彩色植物因地制宜地配置为一个群落,使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彩色,而具有不同特性的植物又能各得其所,使之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环境因子,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园林绿化系统。

2.2 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只有将彩色植物与彩色反差较大的背景植物或建筑物进行搭配,才能获得最佳观赏效果。在建筑物前或立交桥下,为了与环境相适应,常将彩色植物修剪成圆形、直线形、拱形或波浪形等造型。在大片草坪上,可铺设大面积色块或孤植较大规格的彩色植物。

2.3 功能性和观赏性相结合

如果作为行道树,应选择干性强、病虫害少的彩色植物;若作为园景树,应选择树形和叶形均具较高观赏价值的彩色植物;若作为垂直绿化。应选择攀缘能力较强的植物种类;若用来点缀和做花坛,可选择低矮的灌木;若作为地被。则应用低矮的灌木或藤本植物;若进行大面积造景,可选择的植物则较多。

2.4 合理利用彩色植物季节的变化

在配置彩色植物时应考虑树木花草的季相变化。使园林景观随春、夏、秋、冬四季而变换。力争月月有花,季季有景。要根据不同彩色植物季节物候变化而产生的色、形、姿态等的变化,将不同花期、不同色相、不同形态的植物协调搭配,以延长观赏期。只要配置得当,不同的季节,植物会呈现出不同的彩色。

2.5 突出主题

不同彩色植物的配置方式都要因景观主题的需要而选择。孤植于重要位置或视线集中点的植物。一定要注意与周围景观的强烈对比。以取得“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而某一特色花木的集中片植。或由少到多的配植,能烘托出浓郁强烈的景观氛围。对植通常适宜于园门、厅堂、桥头等的两侧,一般选择冠型优美且规整对称的彩色植物,如美丽的鸡爪槭、东赢四照花等。

3 彩色植物应用的配置方式

3.1孤立栽植

由于彩色叶植物颜色鲜艳,景观性能稳定,本身就是一道风景,可以作为中心景观来处理,而且能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如在草坪内或入口的附近,可作为通往空间的标志及突出的景点。孤立栽植,一般树冠高大、树形丰满的植物较为适宜,如紫叶碧桃、金枝槐、美国红栌、紫叶李等均可立地成景,而对于庭院、花池等小景观,则株型紧密的紫叶矮樱、美人梅等孤立栽植的效果也很明显。

3.2 组团栽植

组团栽植在园林景观中应用较广,通常为落叶花灌木或球类植物,组团栽植于绿地中,或以浅色建筑物为背景,或以绿色乔木为背景,以组团式植物群落做前景处理,附以地被,给人以较强的层次感。若为彩叶植物,则更能增加景观的色相和空间结构的变化。紫叶矮樱、美人梅、紫叶碧桃、紫叶李等组团栽植景观效果比较明显。

3.3 彩篱或模纹花坛

将金叶黄杨、红叶女贞、紫叶小檗等株丛与绿色植物基础种植材料相互搭配构成美丽的镶边、组字、图案、花径等,特别是在绿色草坪背景下的基础种植,往往将彩色植物衬托得更加美丽。紫叶小檗、金叶女贞等耐修剪的彩色植物是极好的彩篱材料,与绿色植物搭配,拼组出富于变化的彩色图案,既大气,又美观实用。此类搭配已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绿地、分车带、立交桥、游园、小区绿化等区域。然而,近些年来开始以修剪后的紫叶矮樱作篱,不仅丰富了彩色模纹的品种,也增加了园林造景的层次感,常见于城市公共绿地、街道绿化、高速公路绿化及工矿企业绿化。

3.4 群植或片植

彩色植物的片植可增加园林景观的特色性和观赏性。以彩色植物为主要树种成群成片地种植,构成风景林,独特的叶色和姿态一年四季都很美丽。如银杏、枫香、黄栌、金叶刺槐、金钱松、紫叶矮樱、紫叶梓树均可成片种植成风景林,其美化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绿色风景林。如北京的“香山红叶”主要栽种的是黄栌,金陵十景之一的“栖霞丹枫”主要栽种的是枫香,苏州太平山的“怪石、清泉、红枫”三绝中的红枫,主要是三角枫,我国最大的成都米亚罗红叶观赏区栽种的是枫树、桦树,每到秋末红色、金色相映成趣,尤为壮观。

3.5 地被

适用于地被植物的品种必然是具有较强的萌生能力,而且其主要的特点是地上部分冬季死亡,次年春天发出新叶。金山绣线菊承担了此类应用效果,而且其冠形整齐丰满,枝繁叶茂,叶片色彩富于变化,花期较长,是良好的地被植物,只是由于金山绣线菊是目前北方地区新近引进的品种,其优良的特性还没有被大多数人发掘,应用不是十分普遍。

4 彩色植物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国家重大工程、城镇化建设不断深入,全国平均每年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要增加2万多公顷,作为新兴苗木品种的一个部分,有专家预计,彩色植物有着强大的市场需求,应该占到绿化苗木总量的15% ~20%。笔者认为,大规格苗木及彩叶树种近十年内都不会过时。如黄金槐,是从国槐中发现的芽变品种,突出特点是在色彩单调的冬景里,枝条黄金,小枝众多,呈现一片金黄,一簇簇金黄枝条在阳光下金光闪闪,给人一种明快活泼又华贵的感觉。

彩色苗木还具有苗木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当前许多苗圃生产的都是小规格的普通品种,彩色植物比例很低。城市绿化的苗木市场在5年一1O年后将逐渐饱和,表现在当前部分常规品种的小苗价格开始大规模滑坡。按照国外城市园林发展的规律,以后对苗木的需求必将转入特色苗木,比如彩色苗木等。发展彩色苗木符合苗木产业政策的调整,各级政府和部门对于环境保护、环境绿化美化、发展林业都很重视。而引进、繁育彩色树木对于丰富城市树木品种、美化环境、增添城市彩色景观都大有裨益,市场需求量大。如香花槐,原产西班牙,是蝶形花科落叶乔木,它集绿化、香化、美化于一身。可广泛用于园林及行道绿化,又可用作草坪点缀,园林置景。成行种植,群植或孤栽均可达到绝佳的效果。

5 结束语

园林建设中耐旱植物的应用 篇12

众所周知, 城市园林对于美化城市环境、净化城市空气、抵制污染、调节气温、降低噪声、保持湿度、调节水循环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园林建设、养护管理中需消耗大量的水份, 以北京为例, 仅从草坪养护计, 其面积5500万平米, 年耗水约5500万吨, 相当于150万人的一年生活所需[1]。园林用水也成为我们不能承受之重, 所以园林建设中必须重点关注耐旱园林植物的选择配置应用。

1 耐旱植物特征

耐旱植物原分布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干旱地区的野生观赏植物或其杂交种, 年均降雨量400mm以内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具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它们通过改变自己的形态或调节生理活动的强度等能长时间生长在干旱环境中, 能维持自身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水分平衡。对干旱表现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它们多分布在荒漠地区或坡地、干热草原等地。

耐旱植物往往有发达根系、有强韧的地上茎干、细小肥厚肉质化的叶片、密布叶绿素的幼枝幼茎、内陷的气孔窝、发达的栅栏组织、叶面厚厚的角质层或蜡质层、发达的储水组织、密生的表皮毛、内卷的叶片等。如典型的旱生植物骆驼刺, 高不及1.5米的小灌木, 主根可深达20米, 叶小皮厚;仙人掌叶片针形, 茎干粗短、翠绿、肉质储水;夹竹桃叶片具复表皮层、蜡质, 栅栏组织发达, 较多的表皮毛, 有下陷的气孔窝;马尾松针状的叶形, 厚厚的角质, 深深的根系等。

耐旱植物的这些适应性的变异有助于它们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尽可能吸收水分、储存水分、减少蒸腾, 保持体内水分平衡, 从而实现耐旱的目的。

2 常见耐旱植物——以重庆地区为例

重庆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 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炎热, 七月每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 极端气温最高43℃, 最低-2℃;日照总时数1000-1200小时, 主要集中在夏季, 冬季日照很少, 故有夏酷暑, 冬湿寒的特征;雨量较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春夏之交有梅雨时段;地貌起伏较大, 以山地、丘陵居多, 坡地面积较大, 导致水的分布极其不均。

重庆地区夏冬气候的巨大反差、地势地貌的多变, 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具体实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要真正做到多研究多论证, 做到“适地适树适种”。其中在山地、高速路边坡、屋顶绿化、停车场绿化、地下建筑面上绿化等常用园林植物一定要在重点考察其耐旱能力。常见种类有:

树木类:侧柏、扁柏、龙柏、刺柏、马尾松、圆柏、银桦、合欢、木荷、红千层、白千层、十大功劳、南天竹、紫荆、紫薇、紫叶小檗、石榴、夹竹桃、盐肤木、枣、楝树、桑树、构树、刺槐、梧桐、臭椿、黄栌、贴梗海棠、刺揪、黄荆、木槿、锦带花、垂榆、旱柳、柽柳、蜡梅、花椒、金钟花、枫杨、地果、薜荔、栾树、构树、油麻藤、常春藤、络石等。

草本类:斑茅、铁线蕨、海金沙、金发草、画眉草、狼尾草、结缕草、类芦、野牛草、卷柏等[2]。

3 耐旱植物的应用现状及园林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1) 其实, 较长时间以来, 人们在山地、边坡、屋顶等绿化项目中已在重点考量所配园林植物的耐旱特征, 但力度不够。

(2) 在传统园林建设中, 已大量应用了一些耐旱的园林植物种类如紫穗槐、刺槐、栾树、夹竹桃、桑树、构树、楝树、栀子、紫薇、木芙蓉、仙人掌、红花酢浆草、景天、佛甲草等, 但由于太多注重观赏效果, 对一些喜水植物的欣赏情结难以割舍, 所以耐旱植物与喜水植物混用, 耐旱植物的节水优势得不到体现;由于满足喜水植物所需, 大量浇水, 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耐旱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观赏。

(3) 水资源的稀缺;园林建设及养护用水浩大, 城市绿化地、森林化很难实现。

(4) 人类在城市化的进程中, 土地日益匮缺, 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已开始大规模进军地下, 导致很多地方城市街面绿化其实质如同屋顶绿化。但这点并没有引起普遍的足够的重视。

(5) 中国幅员辽阔, 植物种类众多, 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开发驯化的野外耐旱观赏植物。如重庆野生的黄荆、山毛豆、多花木蓝、截叶胡枝子等。

(6) 有些地方盲目跟风, 过份夸大草坪的作用。各地大量大面积建植草坪, 其生态功能较同面积的以乔木、灌木、草本立体配置要小, 耗水严重。

(7) 对耐旱植物的认识有所偏颇, 以为既然耐旱便不需人工补水了, 导致植物生长欠佳, 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态效应和观赏效果。耐旱植物表现出对不良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 一般在年降水量小于300mm时, 需要视情况适当补水。耐旱植物虽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但在水肥较好的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茂盛, 其观赏价值保持原有性状或更具观赏性, 其综合服务于环境的功能将发挥得更好。

4 建议及对策

曾有有识之士断言:下个世纪人类争夺的不再是石油, 而是水。这绝非耸人听闻, 节约水资源必须从方方面面入手, 从现在做起。从某种角度而言, 园林建设是人类文明进程中, 对环境的一种补偿行为、人类的一种自我救赎行为。但这过程中耗水量极其巨大, 必须寻求用最少的水源投入换来最大生态效益的方法。

(1) 充分利用耐旱植物建园。从现有耐旱品种中选择、从其它种植地科学引种或者从喜水品种中选择较耐旱种类进行培育, 还要从野生植物类群中进行驯化种植, 以弥补种类不多、观赏度不够的问题。不能过份强调观赏、艺术效果, 而将生态习性相差太多的品种混配, 导致养护成本高, 浪费水资源的恶果。

(2) 对建园地势地貌进行充分的研判, 真正做到适地适树适种。比如地下车库顶面绿化、屋顶绿化, 在考虑选择植物耐旱性能的同时, 还必须避免使用深根类植物如黄葛树、马尾松、榔榆等。

(3) 用更科学的方法, 增大水的利用率。可以用滴灌、喷灌等更合理的方式取代常用的漫灌、管浇;对雨水进行综合循环应用;中水利用技术也宜大力研发及推广。这些举措无疑会较大程度实现节水节支的目的。

(4) 中国现代园林中兴起的草坪, 是指由人工建植或人工养护管理, 起绿化美化作用的草地。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它具有美化环境、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形成开阔的园林景观, 为人们提供户外活动和体育运动场所的作用。但鉴于中国人多地少、草坪建植养护能力较落后现状, 要酌情发展, 并筛选较耐旱、管理较粗放的品种如野牛草、结缕草、狗牙根等。

(5) 植物的耐旱是相对的, 需水是绝对的。所以即使建植耐旱园林也应适度适量补水, 方能保证园林的欣赏及生态效益的实现。

结论:

加强城市园林绿化, 是人类追求生态文明的表现。但要实现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在园林建设中, 积极探索, 多角度采取措施实现园林景观的最优化、消耗资源的最小化, 而最大限度地选择、开发、引种、驯化耐旱观赏园林植物无疑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田利敏, 单丽芬等.浅谈节水耐旱园林观赏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C], 河南濮朗, 201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商业微电影的制作模式下一篇:南通大学百年校庆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