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环境(共11篇)
水库环境 篇1
据统计,我国有四分之三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环境普遍恶化,流经城市的河流水质78%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75%的湖泊富营养化,50 %的城区地下水污染严重,近2/3城市人口用水缺乏安全保障[1]。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猛发展,由于对水污染防治重视不够等种种原因,佛山、中山、江门、东莞以及广州、深圳等地水质性缺水问题越来越突出[2]。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位于珠江水系东江干流的中上游,既是河源市两大饮用水源地,也是香港[3]、深圳、广州东部、东莞和惠州等城市和地区重要的供水水源。在全球范围水资源短缺和水源水质恶化的背景下,饮用水源保护成为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领域的重中之重,加强两库水环境保护在水资源告急的今天也更加重要、艰巨和刻不容缓。
1两库水环境保护现状
新丰江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境内,兴建于1958年,水域面积370平方公里,平均年进库水量60亿m3,总库容139亿m3,是华南地区最大的水库、广东省最大的水电枢纽,其干流新丰江发源于韶关市新丰县的玉田点兵,流经新丰县马头镇进入河源市东源县境内,水库集雨区范围涉及河源市一区三县(源城区、东源县、连平县、和平县、)和韶关市新丰县,总集雨面积5813平方公里;枫树坝水库位于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境内,兴建于1970年,是江西赣州市定南水和寻邬水2条河流组成“Y”型的拦江水体,具有防洪、发电、供水等功能。水库正常水位147.0m,水面面积30.05平方公里,总库容19.4亿m3,是广东省第二大水库,总集雨面积5150平方公里。
河源市地处粤北山区,位于东江中上游,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保护境内两大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既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重要的政治责任。河源市始终重视两大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合理规划、出台相关政策,从源头控制污染源,同时对水质保护实施考核问责机制,确保水质保护工作落实到位。目前,两库水质优良,仍稳定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Ⅰ类水标准,2009年水质监测结果见表1和表2。
2水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水源地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口增多、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必将对水质影响加大,两库优质饮用水源地将面临极大的环境保护压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水源地生态环境仍面临威胁
目前两库生态环境面临问题包括:(1)流域生态效益低,保水功能尚差。主要是林业结构不合理,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疏残林多,优质林少[4]。(2)水土流失严重。库区上游水土流失面积有541.4平方公里;新丰江水库因水位涨落而造成的消落带水土流失面积达148.88平方公里;全市因农林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在全省排第二位。(3)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一是流域内还存在工业废水污染。如集雨区内生态工业园的污染治理配套设施难以跟上工业园区建设的步伐,存在部分废水处理未达标就直接排放;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的大量施用和流域内畜禽不规范养殖造成面源污染几乎无治理;三是城乡生活污水污染。两库库区仍有数万人的生活用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库,绝大部分乡镇没有建垃圾处理场,库区生活垃圾多;四是旅游业带来污染。部分群体因受经济利益驱动,项目未批先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上游客数量的急增,水库沿岸散弃的固废垃圾、湖面机动船对水库水质局部造成一定污染,库区旅游业监管急需进一步加强。
2.2环保机构自身建设能力有待提高
环境保护具有多层次、多维度、多因素等特点,面对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复杂的形势,全市各级环保机构基础设施相对普遍落后,工作正常运转经费严重短缺,主要表现在环保监测设备、执法装备严重不足,缺乏交通工具、取证设备和监控设施。另外,人员不足,工作任务繁重,县级环保部门人员素质偏低,镇级环保机构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环境保护的工作效率。
2.3库区移民包袱沉重
新丰江、枫树坝水库移民共约22万人,占全省移民总数的2/3,由于河源是欠发达地区,几十年来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移民补贴与居民改善基本生活的需求相比远远不够,存在部分移民回流到库区继续生活的现象。当前,如何处理好移民问题,已成为关系全市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5]。
2.4水资源管理、分配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由于两库集雨区跨越两省三市(广东省河源市、韶关市和江西省赣州市)辖区,韶关和赣州分别位于两库上游,其境内两库集雨区河流水质状况直接影响两库水质,目前三市在水库水质保护方面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现象。另外,两库集雨区内跨域交界地没有设置监测断面,上游水情不能及时掌握。实地调研发现,上游来水有超过水体功能水质标准情况,如根据2009年抽样监测资料表明,新丰江干流马头镇河段水质为Ⅲ类水,已超出水体功能Ⅱ类标准,枫树坝水库2条一级支流定南河、寻乌河水质分别为III类和劣Ⅴ类,两河水质超标的项目也是总氮指标(分别超出Ⅱ类和Ⅴ类标准)。
3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3.1修编《新丰江水库环保规划》和编制《枫树坝水库环保规划》
为统筹安排落实两库集雨区环境保护各项工作,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要在开展两库集雨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新丰江水库环保规划》进行修编,并着手编制《枫树坝水库环境保护规划》,以规划作为水质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加强源头控制措施。
3.2出台联防联治政策法规,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1)加强监管能力建设。
充分发挥河源市环保局万绿湖环境监察分局在水环境监管方面的作用,配置必备的执法、监测等仪器设备;尽快成立龙川县环保局枫树坝环境监察分局,并在两库集雨区范围内各乡镇设立环保监管机构,充实环保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加强两库集雨区环境污染监管力度。
(2)落实环境治理资金。
省环保专项资金优先解决两库集雨区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和统一的垃圾收运体系,最大限度消除水库集雨区内农村生产生活污染源的安全隐患。
(3)整合生态环保旅游。
整合分散的旅游景点、统一管理架构、协调利益分配、注入文化内涵、实现可靠的市场运作。严格遵循“库内游、库外住”的开发原则,加强对库区旅游活动的引导和管理。
3.3依靠科技进步,创新集雨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通过科技进步,推动经济有效发展。把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到供水系统,优化供水管理和提高供水效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建设生态工业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现代服务业和低污染行业,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和以水资源开发为龙头的食品饮料等特色优势产业;促使耕地利用由劳动力集约向技术、资金集约转变,提高耕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发展三高农业,通过向农民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施化肥、农药,发展抗性较强、耗水较少的种植品种,降低农业污染和农业用水。
3.4明确水质交界断面功能类别,建立跨流域水质管理政府合作机制
为能更好地进行流域跨界水质监管和污染防治,提高水质保护的长效性,一方面,建议国家或上级省政府设立跨区河流交界断面,根据水体功能类别确立水质保护目标,并建立交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体系,由省政府环保专项资金解决水质自动监测监察体系和网络建设。另一方面,建立地方政府有效合作机制。流域周边政府应共同制定治理规划、统一水质标准、联合水质监测计划、污水集中处理、产业结构协调等方面[6],树立“共赢”和“唇齿相依”的利益意识,强化地区之间的认同感,做到两省三市水质保护资源共享,从“共享的水,共享的机遇”战略高度来有效解决跨区域河流水污染问题。
3.5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为了保护两库水质,确保东江流域饮用水安全,河源近年来拒绝了400多个总投资500多亿元的有污染项目,提倡库区人口“只减不增”发展思路,大部分移民生活目前仍很困难。为弥补水源地保护两库水质付出的巨大代价、实现两库水环境的长治久安和库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1)建议中央和省政府适当加大生态补偿和奖励力度,建立相应的风险基金,同时,根据上游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本以及水质、水量保护目标要求,配套建立生态保护绩效评估体系、干部考核体系和跨地区利益平衡机制,完善生态激励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另外,从产业政策上有规划、有计划地帮助东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无污染或低污染、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实现产业的更新换代,减少东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促进东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增加上下游之间的横向转移支付,拓宽补偿方式。如下游城市应为上游丧失发展机会和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生态成本做出资金、政策、智力和人才、科技、项目、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的补偿。在横向补偿方面,目前仅深圳市与河源市之间因“对口扶贫”的关系,对河源有一些援助[7]。建议下游其他有关发达城市通过实施教育移民、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等方式补偿上游城市保护环境所付出的代价。
(3)设立水质保护基金。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是东江上游的两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议国家、省、市在每年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的建设维护资金,作为两大水库的保护经费,切实解决库区水土流失、生态恢复、移民安置等问题,为华南地区宝贵的水资源建立绿色储蓄。
4结语
新丰江水库和枫树坝水库是广东省两座最大的人工水库,在广东省水资源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就两库环境保护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规划、联防联治政策、科技进步、跨流域协调管理和生态补偿等方面提出了部分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黄辉,李克锋.我国水资源危机及发展策略[J].四川水力发电,2005,24(2):21-24.
[2]钟情,黄芳.广东水资源安全亮红灯[J].环境,2000(12).
[3]梁国昭.香港缺水问题与东江水资源开发[J].热带地理,1997,17(2):131-137.
[4]河源市统计年鉴,2007,2008.
[5]周映华.流域生态补偿的困境与出路[J].公共管理学报,2008,5(2):79-86.
[6]易志斌,马晓明.论流域跨界水污染的府际合作治理机制[J].社会科学,2009,36(3):20-25.
[7]龚建文,等.广东新丰江水库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探讨[J].热带地理,2010,30(1):40-44.
水库环境 篇2
兴建水库,为防洪灌溉、发电以及供水提供了保证.但兴建水库对环境的.影响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从库区、枢纽范围以及下游这三大区域的水环境,生态环境以及农业环境等方面分别论述了建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防止对策.
作 者:邢来官 巴古日雅拉 作者单位:邢来官(巴彦浩特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内蒙古,阿拉善盟,737300)
巴古日雅拉(阿左旗栾井滩水电管理局,内蒙古,阿左旗,7303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 分类号:F205 关键词:水库 环境影响 环境保护
水库环境 篇3
关键词:于桥水库;污染;饮用水安全;生态环境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09.04.012
Research on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in Rural Area around Yuqiao Reservoir
ZHANG Yang,DA Zhi-xiang,ZHANG Dong
(Bureau of Water Resources of Tianjin,Tianjin 300074,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ensation system of agricultural ecology was introduced. Som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example, encouraging farmers to product green food and organic food, investing in livestock breeding dirt harmless treatment facilities, controlling of the exposed ground, attaching the importance to nurturing and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 were suggested to reduce the water pollution and protect drinking water safety.
Key words: Yuqiao reservoir;pollution;drinking water safety;ecological compensation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地,于桥水库之于天津,类似密云水库之于北京。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水库周边农田和果木等使用农药、化肥的污染,禽畜养殖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以及周边村落的污水、水土流失等一直是污染水库的重要来源,严重威胁着于桥水库的水质。由于资金和技术等问题,目前还无法实行库区村落农业人口大规模的生态搬迁,因此,需要有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技术上的支持来减少库区受上述点、面源污染。实行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正是减少库区水质污染,保护饮用水安全的切实可行的对策。
1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必然趋势
我国有关生态补偿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效益补偿依据、补偿标准、补偿范围、补偿办法等方面,并于2001年l1月开始在我国一些省份和自然保护区开展试点工作,这些理论的研究和政策的实践探索对于我国全面实施生态补偿制度意义非常重大。生态补偿是指通过对损害(或保护)资源环境行为进行收费或收税(或补偿),提高其行为的成本(或收益),从而激励损害(或保护)行为的主体减少(或增加)因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外部经济性),来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生态补偿原则是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即以市场和经济手段调节相结合,形成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得到补偿的局面。
为保护水源地的水质,政府对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进行了严格控制。然而,目前对于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要做出更严格的规范。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国家也正在研究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天津市也在积极开展和筹备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工作。
健全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制度安排。《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形成有利于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要立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方针,处理好发展农业生产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以保护促发展。《决定》同时明确指出,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符合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绿箱政策。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建立稳定的补偿资金来源渠道,明确补偿环节、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2于桥水库周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2.1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
于桥水库周边分布着128个行政村、10多万人口、6 667 hm2耕地果园。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是由传统的农业方式向对环境无污染的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转变。有机食品包括粮食、蔬菜和作物,其生产过程中要求不得使用任何对环境有污染和残留的农药、化肥,主要使用农家肥,其对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要求比绿色食品的要求更为严格,因此其农产品产量相对较低。如果在于桥水库周边生产有机和绿色食品,则区域农产品的产量和经济收入会有一定程度减少,这在一定时期势必会给农民的收入带来一定影响。在目前社会对有机和绿色食品尚缺乏认识的情况下,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意义和前景,加上产量低、收入低等原因而不受欢迎。
为了保护水源地水质,调动水库保护区内农民的积极性,应当对于桥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农业生产实施必要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政策给农民适当的经济补偿,鼓励和扶持他们进行有机和绿色食品生产的自觉性,落实好相关政策,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2.2投资新建禽畜养殖污物无害化处理设施
畜禽养殖污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据统计,我国猪禽年产粪8.3亿t,年排放污水近80亿t。按粪便排泄量计算,1头猪和1只鸡的排粪量分别相当于2个人和0.1个人的排粪量,按BOD5(5 d生化需要量)的排泄量计算,则1头猪和1只鸡的排泄量分别相当于13个人和0.68个人的排粪量。再加上牛、羊、马、兔和鹅、鸭等的排泄量,数量之巨大不可想象。这样巨大的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在未经无害化处理而随意堆弃、排放,势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从畜禽养殖业的特点来看,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逐渐转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加剧,控制和消除畜禽养殖废弃污物对环境的污染已刻不容缓。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引进先进技术,建设污物的无害化处理设施,如目前比较成熟的沼气池、湿地生物技术处理法、污水处理设备等。
2.3控制地面裸露
在无保护、干燥、松散的土壤上,当风速大时,一般的风蚀会发展为尘暴或尘霾。风蚀破坏地表,使土地“沙化”,成为沙尘暴的重要物质来源,给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极严重的损害。于桥水库周边在冬春季节,由于降雨少,易干旱,裸露的地面在风力的作用下,易产生风力侵蚀。大面积的耕地冬春季裸露,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且形成的风力侵蚀还导致土壤养分的流失。
控制地面裸露,防止扬尘污染和风蚀。合理利用土地,营造农田和牧场防护林;冬季造林种草,种植各种饲草、果树;推广冬春播保护技术;实行保护性耕作,也叫免耕法,它从根本上取消了铧式犁翻耕,把作物秸秆留在地里并覆盖地层表面,任其腐烂,春播时采用免耕播种机在保留地表覆盖的前提下免耕播种。而且,秸秆留在地里变成有机肥,增加了土壤肥力,这种做法不仅保水、保墒,同时也减少了冬、春季的农田扬尘污染,保护了环境。
2.4发挥生态林功能
生态林就是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林分。于桥水库周边的生态林主要有水土保持林和库岸带生态保护林。研究结果表明,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结构和多树种的混交林分生态效益最为显著,因此在制度建设时,应该在封禁治理政策和生态林的种植养护技术上加以确定,发挥其生态作用。
为培育和保护于桥水库周边区域内林木灌草资源,提高生态林质量,发挥生态林的功能,增强人们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管护意识和责任,保护于桥水库水质和周边生态环境,应由蓟县水务局和有关乡镇政府统一划定封禁区,采取建碑、书写标语、订立乡规民约、设围栏等形式设置醒目标志,明确界限,组织管护人员专门负责管护。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生态林的管理,从制度上和资金上给予保障。
3建 议
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作为一种综合生态、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适应性的管理制度,有着迫切的社会需求,并越来越多地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所重视,但其具体内容和理论方法尚存在许多争议。在制度的制定和实行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
(1)可行性研究。为了保证于桥水库周边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的建立,必须要对其实施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对周边生态环境的现状、产业结构和有关政策进行研究。
(2)参与式。制度的建立和实行是为广大农民谋利益,让农民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3)科学发展。任何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我们要根据时空差异,针对具体情况,适时补充和完善。
(4)技术支持。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是一种新的制度,科技支持不可或缺,我们可以借鉴正在逐步完善的生态环境系统补偿制度和其他成熟的补偿制度。
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研究 篇4
1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1 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
目前, 我国水库供水环境安全的主要问题是:水库入库水量逐渐减少, 供水数量日趋不足;水库集水区的城乡污染日趋严重, 影响水库水质, 制约水库正常、安全供水。根据2005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调查评价的阶段成果, 全国农村有3.79亿人饮水不安全, 其中3.2亿人的饮用水水量不足, 水质达不到国家标准。饮用水得不到安全保障的主要原因是水库的饮用水不安全。我国主要水库中, 约1/4的水库水质状况劣于Ⅲ类标准, 6.4%的水库水质为劣Ⅴ类, 污染严重, 水体功能基本丧失。水质超标项目主要为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等, 水库水体污染主要为耗氧有机污染。我国水库中, 营养水库占61.8%, 富营养水库占37.8%。随着水库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 “水华”危害加剧, 影响水库水质和供水安全[2]。
1.2 影响水库供水环境安全的原因
1.2.1 水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严峻, 水库水环境污染加剧
a. 水库集水区的广大农村施用化肥、农药及生活废水排放, 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日趋严重。
b. 水库集水区的城镇工业废水、生活废水等, 造成城镇污染严重。
c. 水库集水区的企业排污、规模禽畜养殖等, 造成点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
d. 有通航条件的水库形成船舶流动污染。
e. 水库水面漂浮物污染。
f. 水库库底泥污染、网箱养鱼造成的内源污染。
部分水库形成了面源、点源、流动源和内源污染共存、污染物类型多样的复杂态势。
1.2.2 过度开发水资源, 水库入库水量减少,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我国部分地区气候长期干旱, 且受人类过度开发水资源活动的影响, 我国水库入库水量普遍减少, 水量不足, 水体置换时间拉长, 水质状况不断恶化。同时,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等用水量持续增长, 水库供水量无法满足需求, 水库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
1.2.3 上下游利益难以有机协调, 不能较好地处理水资源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水库上游集水区的水资源开发和水库下游的水资源保护存在矛盾。上游要发展经济, 必然要用水, 必然有污染, 造成水库入库水量减少、水质变差。而由于水库流域往往跨省、县行政区域, 下游很难监管上游用水活动及其造成的水污染。
2 保障水库供水环境安全的对策
为改善我国水库水资源环境, 确保水库供水环境安全, 充分发挥水库供水功能,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保障人民生活, 提出如下对策:
2.1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水库供水环境安全问题, 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为重点,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全面提高保障水库供水环境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
2.2 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可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 对广大群众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让群众充分了解我国水库供水环境现状及存在问题, 增强他们对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的意识, 自觉节约用水和防治污染, 积极参与水环境保护工作, 促进水库供水环境良性发展。同时, 鼓励社会公众、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等参与及监督我国水库供水环境的安全保护工作。
2.3 建立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的法律法规
各地有关政府应通过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 制定并贯彻实施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的系列政策法观, 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坚决遏制浪费用水;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 严格控制污染物入库总量。同时, 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 严厉查处污染水库水体、违法取用水、破坏水资源环境等行为。
2.4 编制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规划
要因地制宜地研究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总体战略, 组织编制《水库供水环境保护和安全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 以总量控制为核心, 有效协调好经济发展和水资源永续利用的关系,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5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健全水库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 协调处理好上下游利益关系
a. 改变管理体制和理念, 综合利用行政、市场、法律等手段, 促进流域一体化管理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和完善水库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库水资源管理体制, 合理划分事权和职责, 加强水库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和统一管理。
b. 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推进水权转让等制度建设, 合理调整非农业供水水价和水资源费征收标准, 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 推行农业综合水价改革, 遏制浪费用水, 提高水库供水效益。
c. 研究和探索流域生态补偿问题。要坚决贯彻落实“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修复, 谁受益谁补偿, 谁污染谁治理”原则, 探索水库水资源补偿机制及办法, 采取上级政府对被补偿地方政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 整合有关资金渠道, 集中用于被补偿地区植树造林、排污治理等水资源保护工作和生态保护工作, 走出一条有效保护水库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民生水利发展、全流域人民共享水利发展成果的新路子。
d. 根据水库水环境承载能力, 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 严格控制污染物入库量。要健全和完善有关考核、奖惩机制, 强化饮用水水源区的保护、综合治理和监测工作, 完善突发性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建立污染事故监控和应急反应系统, 增强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能力, 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e. 加强水库水质的监测、监管和信息发布工作。要尽快建立水库污染与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管理和水源地保护等监控体系, 特别要加强省界、县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以及入水库污染总量监控工作, 定期发布有关信息。
2.6 采取综合措施保护水库供水环境
a. 大力开展水库集水区内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因地制宜地在农村居民集中居住点推广建设氯化塘、沼气池、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等污水处理设施;加大科技帮扶力度, 推广绿色生产, 重点建设以农户为基本单元的 “一池三改” (建设沼气池和改灶、改厕、改圈) ;积极实施“沃土工程”, 全面推广配方施肥和化肥深施技术, 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引导农民逐步改变生产方式;引导规模畜禽养殖户建设废水处理回用设施和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系统, 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
b. 全面推进水库集水区内城镇排污治理工作。要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 大力推进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 降低单位产值、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对工矿企业要加强“三废”治理, 确保城镇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 提高库区城镇污水处理达标排放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c. 组建水库清漂机构和队伍, 完善水库清漂设施, 加强水库漂浮物清理工作。
d. 加强流动源污染防治, 积极发展绿色航运。通过集中回收、统一处理船舶污染物, 逐步实现船舶污染物零排放, 从而解决流动污染源问题。加强船舶排污监管, 建立完善水库危险货物运输申报和跟踪监控机制, 尽快形成应对危险货物运输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体系, 增强船舶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以及处置清理能力。
e. 强化水库养鱼的规划及管理工作, 严禁投饵养鱼、网箱养鱼, 努力减少内源污染。
f. 综合治理水库集水区内水土流失。要把工程治理、生物治理、高新技术防治结合起来, 进行山水林田路配套整治, 统筹实施水土防护林、水库屏障带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青山绿水蓝天工程”。
g. 有序实施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解决水库集水区内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问题、确保水库供水环境安全的战略性措施。要加强研究制定生态移民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 编制生态移民规划, 采取多种安置模式进行移民安置, 促进生态移民有序进行[4]。
2.7 科技创新, 提高水库供水环境安全效益
努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 探索水库水环境演变机理及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修复技术。
a. 积极研究和创新水库冲淤、排污等维持水库水生态健康和安全的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
b. 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理论、模式和技术, 把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 把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
c. 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 发展健康的水循环工程, 包括节约用水、污水的深度处理和有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
d. 认真研究和探索水库“水华”的防治机理和防治技术, 加快“水华”防治工作, 保障人民饮用水安全。
3 结 语
水库供水已成为我国城镇、农村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的主要供水方式之一。加强水库供水环境保护, 确保水库供水安全, 对于充分发挥水库供水功能、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饮用水安全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宁.21世纪中国水坝安全管理、退役与建设的若干问题[J].中国水利, 2004 (23) :27-30.
[2]陈欢欢.中国水库水质饮用水安全的最后退路[N].科学时报, 2007-01-09 (03) .
[3]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 2009-03-22 (02) .
合肥董铺水库环境调查 篇5
合肥董铺水库环境调查
摘要: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工业和农业污染也日益加重。而水资源和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董铺水库是合肥水资源的重要来源,文章通过对合肥董铺水库的现状的介绍和对环境影响的分析,阐述了董铺水库在环境方面的利于弊。并提出对董铺水库环境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董铺水库,环境,影响,保护和治理。
简介:
董铺水库是全国重点防洪大型水库之一,位于合肥市西北近郊,巢湖支流南淝河上游,距市中心仅7公里,大坝座落在二环路旁,是一座以合肥城市防洪为主,结合城市供水、郊区农菜灌溉及发展水产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对合肥市的防洪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环境效益:
由于董铺水库特殊的调蓄功能,保证了较强的净化水源能力,通过多年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为严格控制水库水质,1987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公布实施了《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办法》,2004年公布实施了《合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进一步明确把水库水源水质保护纳入了法制轨道。同时在特别干旱时节,通过水库可及时引来上游淠史杭的优质水,四十多年来,近20次通过滁河干渠从上游淠史杭累计引水近5亿立方米,确保合肥市人民健康饮水的需要,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改善城郊生态环境,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董铺水库管理处,在重视工程管理的同时,也注重所在地环境的绿化、美化,历年来水库共栽植乔木8236株,灌木527株,绿篱995米,花卉3800株,绿化覆盖率达58.7%、绿地率51.2%。
董铺水库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对气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所控制,但修建大、中型水库及灌溉工程后,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使局部地表空气变得较湿润,对局部小气候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1 对降雨量的影响
(1)降雨量有所增加: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的。
(2)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分布发生改变,一般库区蒸发
第-1-页
量加大,空气变得湿润。实测资料表明,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一般来说,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3)降雨时间的分布发生改变:对于南方大型水库,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气层稳定,大气对流减弱,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大气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增加。
1.2 对气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库区的下垫面由陆面变为水面,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2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修建后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从而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水库不仅存蓄了汛期洪水,而且还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往往会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断流,并引起周围地下水位下降,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断绝水的来源而干涸;下游地区的地下水位下降;因河流流量减少,使得河流自净能力降低;当水库下游河道水位大幅度下降以至断流时,势必造成水质的恶化。对地质的影响
修建水库后可能会触发塌岸、滑坡等不良地质灾害。
(1)库岸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的失稳。
(2)水库渗漏。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则渗漏易造成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蓄水引起库区土地浸没、沼泽化和盐碱化。
(1)浸没:在浸没区,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而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的生长。
(2)沼泽化、潜育化: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土壤出现沼泽化、潜育化,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呼吸困难。
(3)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修建水库会造成库区水体富营养化:
库内水流流速小,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因此
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慢,透明度增大,利
于藻类光合作用,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被淹没的植被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沼气和大量二氧化碳,会导致温室效应;悬移质沉积于库底,长期累积不易迁移,若含有有毒物质或难降解的重金属,可形成次生污染源。
对水库的保护
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污染物处理技术,建成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加大固体废物的污染治理,加大各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保证脱出污泥的安全有效处置。
2、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
进一步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董铺水库的环保意识。政府部门和新闻单位应该把环保宣传作为重要任务,营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公众对环境的知情权,扩宽群众举报投诉渠道,鼓励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责、权”分明,“赏、罚”统一。
3、推进法制建设,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
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企业的限、停、关力度,严厉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参考文献】
[1] 《合肥董铺水库简介》[1998.05]
[2] 《水库对环境的影响》
[3]《合肥市董铺水库水源水质保护办法》[1987.12.20]
水库环境 篇6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一些水库由于时间问题,防洪效果已经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防止洪水的目的,而且在建设水库的时候,由于没有先进科学的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施工质量相对较差,再加上水库年久失修,所以出现了很多病险水库。病险水库的存在使水库不能正常的运行,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水库也不能发挥正常的盈利作用,造成了工程的经济损失。病险水库不能及时的进行维护工作的话,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处理好病险水库的问题,同时加强对水库的运行管理工作。
关键词:水库;运行管理;病险;除险加固
近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时常出现大坝决堤的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伤害,同时还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所以,我国相关部门加大了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增加了很多的人力和物力,也增加了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投资。但是在工程的建设中并没有完善的管理监督体系,对于水库的运行也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所以我国水库现阶段仍存在着很多的隐患需要被克服。
一、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一)水库除险加固的措施
为了解除病险水库对人们的威胁,我国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对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的管理[1],在建设时就要做好监督工作,同时要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督促施工人员好好的工作,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此外,技术人员还要研究开发出科学的施工技术,完善现有的施工方法。而且结合病险水库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合的施工方法,比如:建设防水坝时,坝高、坝宽一定要符合标准,同时要根据水库的实际情况做好对大坝的加固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水库安全、正常的使用,水库才能充分的发挥出防洪的作用,才能真正的消除安全隐患,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从而使得我国的水利工程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水库除险加固的资金来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我国早期水利工程的施工条件与施工技术都相对落后,导致我国出现了很多的病险水库。而且,我国水利工程部门并不是很重视对水库运营管理的工作,所以造成我国水库管理部门存在着很多弊端[2]。比如: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费短缺的现象。经费短缺使得我国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不过,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管理人员通过利用水库养鱼和养猪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我国水库的经济收益,使水库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明显的增加,有效的缓解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经费短缺的问题。新方法的应用给水库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思路,开辟了新的盈利路径。有了资金支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才可以开展的更加顺利。
(三)完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管理制度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能够正常的实施,水库管理部门制定出有效、合理的管理制度,然后按照制度做好在施工各阶段的管理监督工作,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考验[3]。这样才能保护下游的人们不受伤害,不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具体实施时应该按照如下步骤:
首先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出权责分明、科学、合理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制度。其次,要重视“以人为本”,加强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增加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管理观念,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全身心的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最后,要懂得利用水库本身的优势,适当的调整管理模式,增加水库的经济效益,这样才能使水利工程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
二、水库运营管理
(一)水库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1、水库产权不明确
由于水库建设的时间较长,所以一些水库的产权比较模糊,没有法定的责任人,从而这些水库就无法正常的运营,无法发挥出防洪以及供给水资源的效用。由于水库的产权不明确,造成一些年久失修的水库无人管理,也没有及时的进行维护工作,所以时刻面临着大坝决堤的现象[4],威胁着下游居民的安全。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对水库产权不明确的问题作出应对措施,而且必须尽快修复水库,使水库能够正常的运行。
2、管理机制不完善
由于水库的规模相对较小,管理部门并不重视水库的运行管理工作,因此并没有建立健全水库运行的管理机制。但是水库保障了当地居民可以正常用水,关乎民生。如果没有完善的管理机制,很多工作都无法正常的进行,而且不利于水库的发展,也不利用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为了提高水库的经济收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水库的运行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二)加强对水库运营的管理
1、建立健全水库运行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水库运行管理机制能够有效地解决水库在运行中的各种问题,而且可以及时发现水库在运行中存在的弊端,从而采取相对的完善措施[5]。所以,建立健全水库运行管理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工作人员要按照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要求建立健全水库运行的管理机制。要保证管理机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然后协调各部门的工作,使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可以高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实现水库健康持续发展的目标。
2、实现水库的自动化管理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很多行业都在管理中应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基础,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系统。近年来,我国水库运行管理中也应用了信息技术,逐渐实现了自动化管理。自动化管理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并且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有比较的科学。此外,自动化管理还可以实时监控水库的质量[6],水库一旦出现损坏情况管理人员就可以受到信息,然后可以及时的进行修复工作。实现水库的自动化管理能够使水库的日常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保证水库健康持续地发展,从而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同时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水是生命的源泉,使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所以,水利工程一直都备受国家的重视。而水库作为我国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受到重视。病险水库多年来一直是威胁我国人民安全的主要问题,所以管理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彻底解决,同时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确保工程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对水库运行的管理,采取科学的方法提高水库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宇.浅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管理对策[J].内蒙古水利,2012,01:181-182.
[2]郑英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与水库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10:284-286.
[3]严祖文,魏迎奇,张国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现状分析及对策[J].水利水电技术,2010,10:176-179.
[4]张芙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与水库管理相关问题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4,04:238-240.
[5]刘艳玲.浅谈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与水库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7:101-104.
水库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篇7
1 当下水库常见生态环境问题
1.1 水质破坏
水库受到污染的因素较多, 如常见的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排水、大气降落物质与种植方面施肥过重, 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水库水体中出现大量重金属元素、有机物、农药、化学物质等, 进而引发水体中的鱼类等生物出现大范围的死亡, 藻类快速大面积繁殖, 从而导致水体价值逐步下滑, 甚至影响水库的整体生态系统。此外, 由于氮、磷、有机物的大量存在, 导致水体呈现出富营养化问题, 藻类大面积繁殖导致水质恶化更为凸显。
1.2 生物丰富性缩减
水库可以起到防洪涝灾害、供水与灌溉等作用, 其修建会中断原有河流的连续性, 进而改变生物生存环境, 同时也导致河流中珍稀鱼类的生存通道受阻。在高坝水库的泄水中会导致坝下的河水产生气体饱和与水温状况的变化, 对水体中的生物正常生长与繁殖产生干扰。水库所引发的动植物干扰是较为繁复的问题, 会对库区已经淹没区域的动植物生长环境构成威胁与破坏, 同时也会导致水库下游部分河段的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变化, 甚至部分生物会因为水库带来的环境变化而产生物种整体生存的威胁, 情况恶劣的会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
1.3 生态平衡被破坏
水库下游的湿地环境会因为汛期与非汛期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但水库水位相对降低时, 水域与湿地的实际面积会缩减, 湿地区域的植物会产生一定逆行演替, 进而导致局部环境下的物种结构产生变化。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空间会相对缩减, 甚至会产生物种的消亡现象。在湿地环境赖以生存的珍稀水生动植物会出现数量缩减现象, 情况严重会全部消失。此外, 由于水位下降, 附近农民会将湿地转变为可耕种的农田, 导致地方植被环境的破坏, 进而导致局部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2 水库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方法
2.1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
在水库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工作上, 需要得到各方面的支持。因此, 要做好宣传工作, 提升周边人员、外来人员、企业对水库环境保护的意识, 积极配合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的展开。小到在附近树立标示牌, 大到通过正规媒体途径、网络媒体途径进行一定的知识宣传, 对典型案例做报道, 提高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同时, 有效做好垃圾掩埋等工作, 促使相关项目更好的建成与使用;定期做好垃圾清理与焚烧, 避免水库水质遭到破坏;积极做好水库附近的植树造林工作, 有效保证附近环境中森林植被的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1]。
2.2 建立健全环境测评制度
对于水库生态环境, 要定期开展环境测评工作, 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 从而有效及时地做好治理与保护工作。环境测评工作包括确定影响生态环境的测评内容, 对相关区域范围内的工程建设做对应的测评分析, 做好事前规划, 避免对水库环境生态构成破坏。工程建设前需要做好周围环境情况的调查工作, 做好预测与最终评价工作, 设计出对应的环境生态破坏的防控对策, 充分与当地自然环境、水文、地质、生物、土壤和人口情况进行有效结合, 从而提升防治对策的有效性[2]。
2.3 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水利工程建设本身会构成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破坏, 因此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来制定生态补偿机制。要依据实际情况确定生态补偿对应的范围与主体, 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 在建设资金中需要预留部分资金, 来保证生态补偿工作的有效开展, 有助于维持与修复水库的生态环境, 确保生态平衡。
2.4 具体治理保护措施
2.4.1 生物缓冲带技术。
其通过运用永久性植被来拦截污染物与有害物质的条带状区域, 其中会有较为丰富的物质, 从而达到环境治理的功效[3]。在缓冲带的建设中, 需要综合考量周围生态效应、景观性、经济性等因素, 从而有效地让周围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在水库周围可以种植高大的树木, 通过其较强的根系组织来提升对水库周围土壤的固定能力。在土壤得到较好的稳固效果后, 有助于提升周围土壤抗水库水浪冲刷能力, 进而有效抵挡泥沙与污染物汇入到水库水体中, 有效减少污染源。在树木的选择上, 需充分考虑当地气候、环境、土壤、水质情况, 同时结合水库特有情况做综合考虑, 提升植物的实用性。
2.4.2 流域生态学技术。
其是将流域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单元, 通过等级嵌块动态理论来对单个流域中的水体间、沿岸带与高地等情况的具体信息、物质变化规律进行了解。要研究流域具体形成的历程与发展流变情况, 了解流域内的景观系统中的功能、结构、变化, 生物种类与生物特性, 流域中支干流环境情况等, 充分掌握全部情况, 采取治理与保护措施, 确保生态环境平衡。
2.4.3 生态河堤技术。
其主要是基于人工湿地技术发展而来的。该技术融合了生物生长繁殖环境、生态效果、自然景观等情况做综合考虑, 从而营造出动植物生存的仿真性较强的自然河堤状态。生态河堤可以有效地提供多种生物生存繁衍的仿真自然环境, 有效提升水体自身的自净功能, 有效防控洪涝灾害, 依据实际情况调控水量状况, 确保水库范围内的生物丰富性。
2.4.4 工程保护处理。
其主要是在水库周围标注一定保护标示, 从而有效指导进入保护区的人员按照有关要求做保护措施处理, 避免人为性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控制人为性的水质污染, 同时定期做好水库库底污染物质的清理工作。水库区域内需强化相关知识的宣传, 指导与鼓励农民多施用农家肥, 避免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同时, 做好监督工作, 保证监督与宣传并行存在。
3 结语
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需要从意识层面到制度层面, 而后再到执行层面做逐一的贯彻落实, 让人们从意识上得到共识, 能积极努力的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将保护治理意识深入到各个环节。要做好制度管理, 形成保护工作的规划与标准设置, 从而有助于执行工作规范有序的推进。执行层面要落实到细节, 促使各项具体事务按照标准进行, 从而达到整体治理与保护工作效果的发挥。每一个环节与阶段都需要保持较好的管理与执行, 从政府层面、企事业单位到基层群众, 都需要保持高度一致的态度, 从而达到较好的合力效果, 避免各环节的脱节或者执行不到位, 要保持专业执行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振欣.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技术[J].技术与市场, 2016 (10) :46, 48.
[2]林文洁.浅谈水库环境生态的治理与保护[J].科学时代, 2015 (11) :332.
水库环境 篇8
柴河水库坝址区位于东经124°24′, 北纬24°24′, 距铁岭市区12 km,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为主, 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 (2) 型水利枢纽工程, 控制流域面积1 355 km2, 总库容6.36亿m3, 设计灌溉面积2.67万hm2, 设计工业和城市生活年供水8 150万m3。库区冬季寒冷干旱, 夏季温热多雨, 雨热同季, 日照丰富, 干湿季节分明。多年平均气温8.1~9.3℃, 多年平均降雨量737 mm。流域内多低山丘陵, 属长白山余脉, 以松、柞、桦、杨等天然次生林为主。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 森林面积遭到大面积破坏, 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柴河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主要有:大坝上游坡块石护砌、反滤层更换、92.0 m高程以下抛石固坡, 下游坡原护坡拆除、更换碎石护坡, 上、下游坡马道、排水、坝端植物防护工程, 工程管护房建设;东西坝端山体危岩处理;旧采石场生态改造;泄洪洞内渗漏处理, 尾水渠第二消力池建设, 渠底及岸坡钢筋混凝土板衬砌;溢洪道底板改造;闸墩、堰面、门体处理;泄洪洞进出口、溢洪道闸门液压改造;大坝、泄洪洞、溢洪道自动化工程建设;坝址区环境改造, 库区绿化及水生态环境建设等。
2 库区水质状况分析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长期监测, 依据地表水评价标准 (GB3838—2002) [1], 按饮用水源Ⅱ类标准, 根据各年度监测结果[2], 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八五”至“九五”期间, 主要超标项目为p H值, 1994、1995年丰水期p H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值0.81、1.10个p H单位。“十五”期间, 5年均值超标项目为总磷, 5年中p H一次值超标率54%, 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 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 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 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水生生物状况检测, “八五”期间见藻类28属, 属6个门;“十五”期间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 水生生物评价:溶解氧很高, 化学需氧量低, 底质不呈黑色, 无硫化氢, 植物有硅藻、绿藻, 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 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 属轻污染。
3 环境影响分析
3.1 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3.1.1 大气环境影响。
工程施工期间,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现场建筑扬尘、粉尘, 运输车辆造成的扬尘、尾气等。机械运输、车辆行驶、爆破、土石方开挖等, 将排放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飘尘等污染物, 对大气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3,4]。此外, 在水泥、钢材、模板、石料运输、装卸和搅拌机拌合混凝土、倒料过程中, 将可能带来粉尘污染。
根据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主要施工材料有:水泥47 77 t, 钢筋316 t, 土石方开挖6.07万m3, 块石护坡及抛填12.17万m3, 碎石7.5万m3, 砂子0.97万m3。经分析所产生的废气, 以及拌合、筛分、材料装卸等产生的粉尘、扬尘, 会造成局部空气污染。由于工程位于空旷的山区, 大气扩散条件较好, 车流量较小, 运输途中的粉尘、扬尘不大, 同时道路又经常洒水维护, 因而对施工区及沿线的大气环境质量不会有明显影响[5,6]。
3.1.2 工程施工中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时期, 施工机械运行、岩石爆破、土方开挖、构筑物拆除、石材加工、模板支护、混凝土搅拌、浇筑、振捣等产生的噪声会对行人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大坝下游坡碎石面层由抚顺市购入, 在材料运输过程中, 从材料产地到施工现场, 穿越部分乡镇, 其车辆噪音对道路两旁近距离住户有一定影响, 但因这条公路多为山区, 影响住户较少。
大型机械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凿岩机、皮带运输机、卷扬机、砂料筛分机、自卸卡车等38台。此外, 混凝土搅拌机、空压机、木工刨床、电焊机、切割机、一顿翻斗车、小型四轮车等49台。所产生的噪声强度高, 特别是大型设备的噪声可达100~120 d B。作业区噪声对从业人员有一定污染, 施工增加专用降噪设备, 避免设备集中使用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对人的危害[7,8]。
3.1.3 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对水环境的影响表现在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对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施工机械、砂石骨料的加工、清洗等生产废水是形成SS污染的主要源;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污水是产生COD、BOD5等的主要污染源。如果按施工期平均人数180人, 人均日用水定额90 L计算, 总用水量16.2m3/d, 按生活污水排放比例60%计算, 则后者产生的生活污水9.72 m3/d。按COD和BOD5占生活污水中的浓度200、100 mg/L计算, 每天产生的COD和BOD5污染量分别为1.944、0.972 kg。上述原因对地表及地下水产生不同的影响。
此次除险加固, 坝上游坝坡抛石加固采用自卸汽车运输、装载机装船、运送到各作业面, 柴油泄漏会对库区水质产生石油类污染。安装专用防护设备避免柴油泄漏污染库区水质;上游坝坡块石翻砌、反滤料更换、西坝端山体危岩处理、旧采石场生态改造等项目均采用工程措施与生态修复技术, 可有效改善水生态环境, 对库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长远的意义。
生活区及其他项目区均在库区下游, 不会对库区水质产生不利的影响。但铁岭市自来水公司在春、夏、秋三季以北水源取水为主, 而北水源建在柴河下游河道, 提取柴河水。因此, 一方面要采取措施减少工区生产、生活对库区下游河水的污染, 另一方面要做好自来水公司的工作, 使其由北水源提水为主, 改为全部或大部分采用东水源管道引水, 确保铁岭市民的生活用水质量。
3.1.4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坝坡风化块石、碎石料清除、马道拆除、两坝端风化岩石拆除、旧采石场陡岩爆破削坡、泄洪洞洞内弃渣、溢洪道混凝土拆除物、旧管护房拆除等。总弃渣量31 089 m3, 旧采石场生态修复工程石方开挖422.5 m3, 四类土方开挖7 796.2 m3, 外运弃渣15 686 m3, 运入复合壤土7 500 m3, 壤土2 500 m3, 根据设计植草、种树;永久弃渣场用复合壤土填埋后栽植风景树。使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恢复。
3.1.5 施工期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影响。
工程建设过程中, 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噪声污染、气体污染、粉尘、震动等会对从业和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 需配备专用保护用品, 以降低对从业者的危害。施工人员生活区独立, 应提高卫生环境条件, 生活垃圾集中排放, 以保证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
3.1.6 施工期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强调水土保持, 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不同施工阶段实施不同的防护措施[9]。主要包括对工程开挖面、堆渣及施工场地的防护措施。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站铁岭分站跟踪监测, 建设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模式中, 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水土流失发生的基础条件。工程建设中虽然实施一定量的开挖、堆渣等活动, 但该项目应用现代化跟踪监测手段, 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 按照水土保持方案设计的防治措施, 从管理和施工工艺上强调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和生态保护。初步形成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因地制宜、紧密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工程实际绿化面积4.32 hm2, 共栽植乔木3 951株, 栽植灌木4 377株, 铺草坪2 040.33 m2, 水腊绿篱1 869 m。乔、灌、草结合, 林草治理措施与项目绿化美化相结合, 很好控制了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
3.2 工程竣工后对环境的评价
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消除工程隐患的基础上, 把坝址区生态环境改造和库区水生态环境修复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经过移山造坡、恢复植被, 改造坝址区旧采石场, 客土固化坝两端裸露山体, 生态防护墙解决西坝端山体危岩,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生态果园改造等, 工程管护区和流域内生态环境大为改观, 水库管理自动化程度更高, 防洪减灾措施更有效, 这些都有利于管护区和流域生态环境改善。
4 结语
柴河水库作为铁岭市唯一的生活与工业水源地, 经除险加固后, 工程完全达到设计标准, 运行状况和管理手段全面提升, 自动化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防洪标准提高, 充分利用洪水资源, 兴利除弊的能力增强, 对铁岭市乃至辽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施工期间所产生的各种影响, 已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的建设加以改善, 随着工程的运行很快恢复。因此, 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在柴河水库除险加固的有效结合, 不仅解除了工程安全隐患, 同时也使水库生态环境和水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3.
[2]铁岭市环境保护局.柴河水库饮用水源水质监测报告[R].铁岭:铁岭市环境保护局, 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
[3]宋建忠, 姜志文.模糊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在柴河水库水质分析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 2007 (3) :15-16.
[4]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定[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5.
[6]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OL]. (2001-08-02) [2011-08-02].http://www.envir.gov.cn/law/airql.htm.
[7]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报告[R].沈阳:辽宁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2004.
[8]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S/OL]. (1991-03-01) [2011-08-02].http://baike.baidu.com/view/2257661.htm.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篇9
1 水库的作用
1.1 防洪作用
洪水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给河流沿岸地区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国民经济的各种基础设施不仅会遭到洪水的毁坏,还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建筑物被损坏,等等。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亚洲每年遭受到洪水侵袭的土地达到4×106km2。那么,为了防范洪灾,就需要修建水库,以此来蓄洪和调节径流。
1.2 灌溉和渔业作用
地球上虽然有着丰富的水资源,但是很多国家的水资源依然严重不足。在干旱季节,如果水资源比较缺乏,就会严重影响到农业的正常发展。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没有得到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要远远低于那些经过灌溉的土地的粮食收成。需要注意的是,在天然状况下,河流水资源是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自然也就无法保证灌溉面积,因此,径流调节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水库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径流大大增加灌溉面积,同时,引水浇地工作也可以在最优的时间段内进行,自流灌溉面积得到了增加,扩大农业生产。另外,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热力、水生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库修建的影响,这样就会对鱼类的生活习性产生影响,比如迁徙、繁殖等。一些大型水库的修建,对下游河道季节径流有了明显的调节。大大减少了洪水历时和洪峰量,这样就减少了鱼类的产卵区面积。但是,大型水库的修建,因为扩大了水库水面,相较于调节之前,水库的捕鱼量就显著增加。另外,在水库中还可以对一些鱼类的优良品种进行开发。
1.3 供水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各行各业对于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样就出现了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地下水或者未经调节的地表水来应对城市巨大的用水需求,这显然是无法满足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水库的径流量调节作用充分利用起来。水库的水往往较为清澈,并且水量和水位比较稳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存在于水中,在光照条件下,水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就会降低水质。这样,在设计的时候,就需要充分考虑,对水资源进行净化,保证水的质量。
1.4 动力作用
要想发展现代的动力工业,就需要大力修建水库。要想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进行水电站建设。如果水电站没有水库来进行调节,那么,就只有很低的径流利用率,也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丰水期的径流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因此,修建水库,可以有效减少天然径流的不均匀性,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利用。通过调节径流,水电站的装机容量可以得到很大增加。这样除了发电量可以增加之外,径流的发电、利用程度也可以得到提高,水电站的经济效益也就得到有效的提升。
2 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水质的影响
水库修建之后,在蓄水过程中,会将其他河流的污染物吸纳进来,库内也会滞留一些原来的流动水体,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库区的水质。水质受到的影响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考虑:有利影响是,库内水体体积较大,流速较慢,会滞留比较长的时间,这样对于悬浮物的沉降很有帮助,可以有效降低水体的浊度和色度。库内因为没有较快的流速,藻类就会频繁活动,水中的各种化学元素会与二氧化碳有机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化合物,使水体硬度降低。不利影响是,库内水体只有很小的流速,这样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就会降低,污染物也会很快迁移和扩散,相较于一般河流来说,水库水体没有很好的自净能力。另外,库内水流因为流速较慢,增大了透明度,所以对藻类的光合作用十分有利。藻类大量生长,就会影响到水库的水质。
2.2 对气候的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影响到降雨和气温等气候因子。通常情况下,大气环流控制着地区性气候状况,但是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会改变局部地表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到局部小气候。②影响到了降雨地理位置和季节。水库的修建,会导致蓄水面积增大,这样在阳光辐射的作用下,就会增加蒸发量。在夏季时,陆地温度会高于水面温度,水库水面上部有着稳定的大气层结构,减少降水量;在冬季时,陆地温度又低于水面温度,增加了大气结构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降水量。水库在河流上游修建之后,会增加一定距离的外围区域降雨,在很大程度上不会影响到整个水库流域范围内的平均降水量。③影响到气温的变化。如果从季节角度上来讲,春季时分,水体温度升高的速度很慢,陆地温度高于水面温度;而在秋季的时候,因为外界气温开始降低,水体因为有大量的热量储存,会将大量的热能输送到大气之中,增加空气中的温度,陆地温度就会低于水面温度。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分析可以知道,水库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和农业产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是水库建设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生态环境,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那么针对这些不利影响,就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提高环保意识,降低水库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库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水库作为一项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不仅可以进行农业灌溉,还可以发挥防洪和发电的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下简要分析了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水库建设,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影响
参考文献
[1]田实秀,王谋.水库建设时环境的影响分析[J].科技资讯,2008(27):123-125.
[2]张俊华,高承恩,陈南祥.水库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05):98-99.
[3]卢绕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08):54-56.
水库环境 篇10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现状,改善对策,柴河水库
柴河水库位于辽宁省铁岭县柴河中下游, 是一座以防洪、灌溉、工业和城市供水为主, 兼顾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大 (2) 型水利枢纽工程。控制流域面积1 355 km2, 总库容6.36亿m3, 兴利库容3.36亿m3, 水电站装机容量7 430 k W。20世纪70年代由于只注重粮食生产, 森林面积遭到大量破坏, 森林涵养水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水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江河、水库的水质呈现出恶化的趋势, 在满足水库功能的前提下, 利用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美化环境、改善库区水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2,3,4]。
1 库区水环境质量现状
水库局配合铁岭市环保局、铁岭市水文局对柴河水库水质进行了长期的监测, 根据柴河水库自身特点, 分别在入口、前端、库中、坝前、出口布设了5个监测站, 每年的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进行定时和加密监测。根据各年度柴河水库水质监测结果, 对柴河水库地表水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1.1 评价结果
“八五”期间, 主要超标项目为p H值。1994年、1995年丰水期p H值最大值分别超过标准的0.81个和1.10个p H值单位, 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上游的地质结构以石炭为主, 这两年汛期发水, 雨水冲积石灰岩矿进入库区, 造成径流水p H值偏高。“十五”期间, 5年均值超标项目有总磷, 5年中p H值一次值超标率54%, 溶解氧一次值超标率13%, 高锰酸盐指数超标31%, 总磷一次值超标率56%, 生化需氧量一次值超标率15%, 2000年石油类监测一次值超标率100%。主要原因是柴河水库持续低水位运行库水量减少, 导致水体自净能力不同程度地降低, 丰水期石油类监测值高于平水期, 高锰酸盐指数高于平水期。水生生物状况检测, “八五”期间共见到藻类28属, 隶属于6个门;“十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46种。水生生物评价结果, 溶解氧很高, 化学需氧量低, 底质不呈黑色, 无硫化氢, 植物有硅藻、绿藻, 优势种为小环藻、颤藻等, 动物以鲢鱼、鲤鱼、螺类为主, 属轻污染。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八五”期间共检出浮游植物28种, “十五”期间增加到33种。叶绿素a监测结果平均值也由“八五”期间的10.94 mg/m3, 降至“十五”期间的7.26 mg/m3。“九五”、“十五”期间检出的浮游植物种类和数量与“八五”期间相比有所增加, 而叶绿素a监测结果明显降低, 这说明, “九五”、“十五”期间水质好于“八五”期间。
1.2 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p H值的主要污染源有库区内多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 由于管理不善, 石体材料, 特别是石灰原材料、半成品, 甚至成品, 散落堆放, 每到雨季石灰水顺流而下, 是造成库区p H值偏高的主要原因。而作为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也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库水中石灰水的含量。生活污水、垃圾的排放, 农药、化肥的使用都是影响柴河水库水质的重要原因。此外, 引汎济柴工程是柴河水库跨流域引水工程, 明渠段较长, 渠道年久失修, 每年安排人代管。由于沿河乡村百姓常把垃圾、粪便等弃物倾倒于渠内, 不仅严重影响水流通畅, 而且经此渠段进入库区后的水体质量严重下降。柴河水库上游原有污染源在水库局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 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对水质影响较大、污染严重的企业已被取缔或关停。库区内原有的采石场、石灰生产场, 也在水库局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协助下, 经说服、教育, 最终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最大程度减少了入库石灰水的排放。随着绿色农业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 农药、化肥的使用, 旅游船只、生活垃圾的排放等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水库坝址区旧石场和坝两端裸露石灰岩山体向库区排放石灰水问题和引汎济柴明渠垃圾、粪便等污染物排放问题, 一直是水库局力求解决的问题。
2 库区水环境质量改善对策
自建成蓄水以来, 柴河水库虽经多次补强, 但主体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 仍没有彻底解决。2006年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的批准, 并于2007年7月开工。这次除险加固对柴河水库的工程状况、监测设施、管理手段、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全面彻底的改善。并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 旨在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
2.1 坝址区旧石场处理
水库坝址区上游旧采石场面积较大, 多年来, 岩石裸露, 植被很差, 不仅严重影响了环境美观, 而且由于裸露的石灰岩被雨水冲积进入库内, 对p H值的影响很大。柴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对陡峭部位的岩体进行处理。具体方法是, 对于岩石裸露、风化严重的部位, 采取削坡清除的办法, 并尽可能使山坡放缓到可栽植树木的程度。然后, 凿坑换土, 栽植耐寒、耐旱、耐贫瘠的松树、杉树等树木, 达到恢复植被、改善库容库貌、降低冲刷、减少入库泥沙和石灰岩水进入库区、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对于相对平坦的部位, 在彻底清除石材残渣的基础上, 填入可供植物生长的壤土或富含壤土的复合土。然后, 种草种树, 恢复植被。
2.2 大坝两端山体的处理
大坝左右两端山体在水库兴建期, 由于爆破, 留下了很大的切痕。特别是被称为“蛇山”的左坝端长200 m、高20 m的范围内, 岩石严重裸露, 由于风化, 时常有岩块脱落。不仅严重影响环境美观, 而且给管理人员、游览观光的客人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经除险加固, 对大坝左右两端山体进行了彻底的处理。首先清除风化严重的山体, 然后利用钢构骨架进行加固;再放上钢网, 填入壤土;最后根据山体走势和地形特点, 栽植树木, 种植花草, 既美化环境, 消除安全隐患, 又封盖了石灰岩体, 截断石灰水入库途径, 从而降低库水p H值, 改善水体质量。
2.3 引汎济柴明渠的改进
引汎济柴工程渠道总长2.1 km, 肩负着1 010万m3的设计年引水任务, 为水库的兴利供水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采用明渠引水, 渠道穿过乡村, 被附近村民用作垃圾场, 把生活垃圾、污水直接排放到引水渠道, 对入库水质产生了较大影响, 水库局、市环保部门对此非常重视。利用这次除险加固契机, 对引汎济柴工程进行改建。把已破损严重, 原来用干砌石护砌的梯形明渠, 改成全封闭的矩形钢筋混凝土暗渠。整个渠道从引水闸, 经节制闸, 至入库山洞口, 除预留检修井外全断面封闭, 彻底解决了引汎济柴渠道水污染问题。
3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及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国家提出了在21世纪末使全国水生态系统得到基本修复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以植物修复为主的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已成为当今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领域的热点。柴河水库把改善水环境质量作为除险加固工程的项目, 利用工程措施和生态修复技术, 完善库区水环境。
参考文献
[1]郎黎明, 沈必成, 侯炳红.龙头桥水库水环境质量状况及保护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 36 (4) :71-73.
[2]高旭, 赵宠富, 侯锴.基于观音阁水库水环境质量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9 (3) :137-138.
[3]李广波, 李学森.汤河水库水环境质量评价及水质保护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3, 34 (2) :135-137.
水库环境 篇11
按照水功能区划, 桃山水库水质应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自1990年水库合龙蓄水以来, 市环境监测站坚持开展例行监测, 并先后委托省中心站、哈尔滨中心站等开展同期对比监测。按监测规范, 水库必检指标29项, 目前有6项超标, 主要是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铁、总磷、总氮和氨氮。从水质超标指标看, 桃山水库属于有机污染类型, 通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 水质现状为“中度富营养化”。但从近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 桃山水库水质总体上呈不断改善趋势, 作为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饮用水源保护力度, 加强了水库上游工矿企业监管和治理, 建设了环库排污管网, 搬迁了原矸石电厂累积在水库岸边的65万立方米灰渣, 清理了沿岸11万立方米垃圾, 关闭了德利能源电厂等9处排污口, 强制拆除了水库北岸56户非工业违章建筑, 关闭了9家砖瓦厂, 取缔了老柞山区域违法采金活动, 实施了“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中的水源地保护项目, 强化了库区环境管理。这些措施对改善水库水质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主要超标原因分析
通过对监测数据统计和类比调查分析, 导致水库水质超标的主要因素是源头影响、农业污染、社会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
2.1 源头本底影响。
倭肯河发源于完达山脉冷寒宫。该区域林地多, 湿地腐植质高, 导致此区域水质的高锰酸盐指数 (CODmn、CODcr) 就已经超标 (达Ⅳ类) 。在我省境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汤旺河等水体也存在同类情况。另外, 由于我市土壤和岩石中可溶于水的铁含量较高, 造成了我市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铁的普遍超标, 一般超标2-3倍。
2.2 农业面源影响。
桃山水库汇水面积2100平方公里, 在汇水区域内有农村人口9.57万人, 耕地25万亩。由于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过剩的氮、磷等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库区, 导致了水库水质的富营养化。据调查统计, 水库上游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污水, 全部随地表径流进入倭肯河, 农业面源排放的化学耗氧量 (CODcr) 、总磷、总氮分别占入库污染负荷比为47%、74%、69.2%, 这是总氮、总磷、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2.3 社会生活污染影响。
桃山水库上游现有北兴农场、中心河乡、茄子河镇、富强、铁东、龙湖6个集中居住区, 城镇居民5万多人, 年排放污水204万吨, 其中, 化学耗氧量1158吨, 氨氮135吨。北兴农场生活污水占上游区域污染负荷比为40%, 拟建1500吨/日的污水处理厂, 预计在2010年开工建设。
2.4 工业污染源影响。
水库上游现有煤矿、洗煤厂、焦化等工矿企业29户, 已有21户企业全部实现废水处理达标回用, 每年废水产生量2621万吨, 处理回用率81.5%。仍有484.33万吨/年废水排放 (主要是矿井水) 。
3 整治污染对策建议
3.1 近期提请市政府研究解决的问题
3.1.1 突出农业面源污染整治。一是结合水库二期征地, 对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农田全部限期退耕还林、还草。二是水源一级保护区外500米半径内耕地严格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 大力推广有机肥, 建设有机食品基地。由市农委牵头, 辖区政府、省桃山水库管理处和种畜场配合。
3.1.2 加快整治生活污水。进一步完善茄子河镇城市排污管网, 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加快推进北兴农场污水处理厂建设。
3.1.3 狠抓工业污染源整治和管理。一是对一级保护区内的煤矿“采尽挖绝、不再扩储”, 其他企业限期关、停、迁;二是加强水库上游焦化、洗煤、电力等企业环境监管, 确保环保设施配备率和有效运行率达到100%, 实现生产废水闭路循环, 大力建设水循环利用示范工程。三是强化环评审批, 严格控制新污染。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牵头, 区政府、国土资源局配合。
3.1.4 在饮用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边界处测量、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由市环保局负责, 市规划局配合。
3.1.5 强化监管能力建设。一是强化桃山水库饮用水源监管, 针对市监察支队仅有6名编制 (国家标准化建设要求40人, 远低于鸡西支队46人) 监管力量薄弱的实际, 建议成立“桃山水库环境保护监察大队”专职机构, 全面负责桃山水库环境管理, 隶属市环境监察支队, 增编10名, 并装备2条电动巡逻船。二是完善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建设, 进一步增加总氮、总磷等项目。
3.2 制定中长期规划, 综合整治污染
3.2.1 综合整治农业面源影响。建设围库护堤、沙槽过滤带、人工湿地等保护屏障, 有效防治氮、磷和化学耗氧量污染, 减轻水库富营养化程度。
3.2.2 在中心河乡、茄子河镇、富强、铁东、龙湖等人口集中区域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或结合工矿企业污水治理改造及城市污水收集管网建设进行并网改造。
3.2.3 对二级保护区内不达标的排污企业依法限期关、停、迁。
【水库环境】推荐阅读:
水库对环境的危害06-14
水库环境风险评估报告08-27
东武仕水库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07-07
山塘水库07-20
水库预警07-22
水库枢纽10-20
美丽水库05-20
上游水库06-03
水库优化06-25
调节水库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