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向组织(通用9篇)
横向组织 篇1
项目型组织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面向创新的组织结构模式,是未来组织发展的新趋势[1],其扁平化的结构模式有利于知识共享的发生。组织内部成员具有不同的核心知识[2],通过相互合作与知识共享可减少项目实施的障碍和冲突。但由于内部知识的不确定性、分散性和复杂性的特点[3],使得知识共享存在困境[4]。组织内知识共享是个体间知识的相互共享以及个体向组织共享知识的动态过程。然而,知识是组织、个体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5],主体主动共享知识的现象是较少发生的[6],因此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手段可实现不同知识背景下成员知识的整合,从而完成具有复杂性和创新性的项目工作[7]。
传统的关于知识共享激励理论的研究大都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8,9],均未考虑组织成员的公平偏好情况,大量研究表明,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团队内部,个体行为往往受其公平偏好的影响,因此个体公平偏好是普遍客观存在的[10],并且个体的公平偏好将影响甚至决定其行动行为,进而改变组织最优契约的报酬结构形式[11]。Englmaier和Wambach[12]在基于FS模型基础上,研究了激励、风险规避、公平偏好三者间的平衡关系,提出了新的激励设计机制。李真等[13]构建了公平偏好情景下业主对承包商群体的质量激励效果,研究表明,收益激励促进承包商的质量优化,在多阶段下公平偏好对群体激励效率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该模型仅适用于承包商群体间不存在合作或竞争关系。
从目前国内外研究可发现,将公平偏好理论应用到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和激励领域的研究非常少。并且在现有公平偏好文献中,大都考虑代理人与委托人的比较,忽略了多代理人之间知识共享收益高低的比较。尽管现实中确实存在有关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利益比较的纵向公平偏好问题,但大量现象表明同类代理人之间收入的横向公平性比较更具普遍性[11]。具有横向公平偏好的知识主体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会在其共享知识获得的物质利益与分配结果之间进行籽细斟酌才会使其知识共享个人效用最大化。公平感是成员知识共享努力水平选择的一个关键因素,项目型组织聚集专业性的知识型成员,每个成员都可能掌握有利于项目成功的知识,成员是有限自利的,在资源、时间、成本等约束下成员知识共享产出过程不仅关注自身利益,同时也关心他人知识共享后的利益与分配公平问题[14],并且项目型组织聚集着不同知识位势主体,高位势知识主体间横向公平偏好对组织激励的影响与低位势主体间横向公平偏好对组织激励的影响一般是不同的。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将Fehr和Schmidt的公平偏好理论模型引入到项目型组织的知识共享激励问题中,通过分析基于风险规避的高位势主体间、低位势主体间横向公平偏好行为分别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产生何种影响,以及组织如何选择激励机制来促进不同成员共享出知识等作为本文讨论和解决的内容。
1 基本模型描述与构建
由于主体隐性知识的存在导致没有两个主体的知识量是完全相同的,为了区分这种微小的差异,分别用A和B表示项目型组织中两个知识相当的成员,并假设如下;①成员A和B知识位势相当,且A和B进行知识共享所需的报酬都来自组织;②二者均为风险规避,表明二者在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更倾向于风险偏好,而面临条件相当的收益时更倾向于风险规避,尤其是其负效用函数具有不变绝对风险规避的特征;③组织是自利的;④不考虑知识的相关性。
设成员i(i=A,B)的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为ai;知识可共享率为qi,知识存量为Ki;假设二者的知识共享成本系数b相等[15],且b>0,因此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成本函数为,
成员i(i=A,B)的知识共享产出函数为πi=aiqiKi+εi.其中εi为随机因素对观测变量的影响,在不考虑自然状态负效用的影响下,εi~N(0,σ2),且εA、εB相互独立。
假设激励合同采用线性函数形式,成员i的知识共享报酬为si=α+βπi。α为组织给予知识共享主体的固定工资,β为组织对主体知识共享的激励水平,且0≤β≤1。
成员i的随机净收益为wi=sici.
当具有横向公平偏好的成员发生知识共享(包括成员间的相互知识共享以及成员向组织的知识转移)时,组织对成员的激励会影响二者知识共享努力行为。成员的实际净收入组成中,除了包括自身所得的随机净收入外,还包括相互之间绝对收入比较部分[16]。根据F-S公平偏好模型[17,18],假设公平偏好效用U等价于等值的货币成本或效用,且U=k1max[(si-sj),0]-k2max[(sj-si),0],其中k1≥0为i的自豪偏好,k2≥为i的嫉妒偏好。由于员工之间对收入不公平的感受程度几乎没有差异,因此可设k=k1=k2(0≤k≤1),表示这两种不公平产生的边际效用相等[19],且称为公平偏好系数,当si>sj时,表明成员i具有有利的不公平分配,当si<sj时,表明成员i具有不利的不公平分配[20]。
在项目型组织中,假设成员i为风险规避,其实际净收益为.
因此,成员A和B的确定性等价收益分别为:
为成员的风险贴水,即成员在知识共享收益中放弃的收入以换取其确定性收益。假设成员的效用u=-e-pw具有不变的绝对风险规避度.
成员知识共享给组织带来的净收益为:
因此,在A和B知识共享下,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成员A和B的期望效用分别为:
最大化项目的效用函数时,aA、aB、β、k由以下共同决定:
2 模型求解
基于成员知识共享双向激励的一阶条件为,,得到
将aA、aB代入(5)的并整理后将上述两个式子代入目标函数中,得:
可知目标函数存在最大值,求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双向激励一阶条件得:
因为0≤k≤1,,所以上式满足0≤β≤1。
假设代理人的保留效用为零[21],即,将(11)代入(7)、(8)分别得到主体的知识共享努力水平、组织的效用函数分别为:
3 模型结论与分析
结论1在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双向激励均衡状态下,知识主体的横向公平偏好影响其知识共享产出分享系数,且主体的横向公平偏好对最优知识共享产出分享系数影响具有复杂性。当“即知识主体具有较低的横向公平偏好程度)时,表现为主体具有正效应,即知识主体越不关注横向公平偏好程度,则其承担的风险就越小。β随知识主体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加而加大,即知识主体的公平偏好越强烈,组织不得不给予更多的激励分享以补偿其公平偏好;当(即知识主体具有较高的横向公平偏好程度)时,表现为负效用,也就是知识主体越重视横向公平偏好,则主体风险分担就越大。β随知识主体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此时知识主体知识共享的公平偏好越强烈,组织将会降低其激励水平;当时,知识主体横向公平偏好适度[16]。
证明在式(11)中对k求一阶偏导得到:
结论2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随着其公平偏好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公平偏好感强的主体具有较高的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文献[22]]的结论一致。
证明在式(12)、式(13)中分别对k求一阶偏导得到:。同理也可得到,
结论3组织净收益与知识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考虑项目型组织的临时性特点,主体进行知识共享会考虑自身收益高低并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具有较强公平偏好的成员往往越愿意共享出知识,因而越能增强组织的知识更新和利用,从而提高组织的净收益。
证明在式(14)中对k求一阶偏导得到:。
结论4组织净收益随主体知识可共享量的增加而增加。知识可共享量反映主体能共享的知识量,知识可共享量越多,表明组织获取知识的机会越大。一般地,高位势知识主体拥有更多的组织所需的核心知识,这与实际相符。但是,由于项目型组织成员专业知识互补性很强,实际当中往往需要不同知识位势主体都能向组织提供他们各自的知识而不仅仅依靠高位势知识主体。
证明在式(14)中,令A和B的知识可共享量qAKA、qBKB分别等于TA、TB,分别对TA和TB求一阶偏导得到:。同理也可得到。
4 模型检验与模型算例
考虑成员知识共享合作的组织收益最大化,通过最大化组织净收益增加知识主体双方的收益以实现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双向激励的目的。为了节约文章篇幅,本文仅选取部分结论进行算例检验。
4.1 低位势主体横向公平偏好下的各参数关系
①低位势主体知识共享最优产出分享系数与其横向公平偏好的关系
令qAKA=qBKB=1,表明A和B的知识位势均较小。β*与k的关系取决于(1+k)2和的大小关系,令φ=bρσ2,将相关参数取值代入式(11),得到低位势主体最优知识共享产出分享系数与其横向公平偏好的函数:
,0≤k≤1,φ>0(15)当0<φ<1时,φ<(1+k)2,则。当φ>4时,φ>(1+k)2,则。而当1<φ<4时,(1+k)2和φ的关系比较复杂。当(1+k)2=φ时,β*为一常数,即
应用matlab7.6进行数据模拟得到如下图像:
由图1发现,当0<φ<1时,φ<(1+k)2,随着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β*逐渐降低,且取值范围在(0.4,1);当φ>4时,φ>(1+k)2,随着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β*逐渐增加,且取值范围在(0.14,0.26)。当1<φ<4时,β*的值随k和φ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只要φ<(1+k)2,则一定满足主体横向公平偏好与β具有负相关的关系,而只要φ>(1+k)2,则一定满足主体横向公平偏好与β*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1<φ<4范围内,β*取值范围在(0.2,0.5)。验证了结论。
令φ=0.1、φ=2和φ=6,分别代入式(15)得到:
应用Matlab7.6进行数据模拟得到如下图像:
从图2发现,当主体具有适度的横向公平偏好时,β*为0.354。当主体传统因子足够大时,β*随主体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幅平缓;当传统因子足够小时,β*随主体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减少,且减少幅度较大,符合文献[23]的结论。并且可发现,传统的H-M模型认为非对称信息条件下,转识共享最优产出分享系数随传统因子的增加而减少,而本文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主体横向公平偏好程度不同时,最优激励水平的比例是不同的。
②低位势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其横向公平偏好的关系
将b=1,φ=bρσ2=0.01以及φ=bρσ2=6代入式(12)、式(13),得到主体A(B)的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的函数:
应用Matlab7.6进行数据模拟得到如下图像:
图3中,低位势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主体间横向公平偏好、主体传统因子大小成正比。传统因子较小的主体在横向公平偏好影响下的知识可共享水平变化幅度不大,本算例aA(aB)取值范围在(0.99,0.999)间随k值的增加而增加;而当传统因子很大时,aA(aB)取值范围在(0.1,0.45)间随k值的增加而增加。验证了结论。
③组织净收益与低位势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的关系
将参数b=1,φ=bρσ2=0.01以及φ=bρσ2=6分别代入式(14),得到知识共享带来的组织净收益与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的函数:
应用Matlab7.6进行数据模拟得到如下图像:
从图4可得到组织净收益与低位势主体知识共享横向公平偏好呈正相关,且传统因子较大的成员间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组织净收益。验证了结论。
4.2 模型算例
依据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双向激励模型及相关参数范围,分别计算低位势主体和高位势主体在各自传统因子无限大和无限小情形下,不同横向公平偏好强度的组织最优激励系数、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组织净收益以及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成本,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和表2显示,传统因子和横向公平偏好共同影响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组织净收益以及最优激励水平。选择较低传统因子和较高横向公平偏好的成员有利于项目知识共享的进行和组织的利益最大化。
5 总结与讨论
以往知识共享激励的研究忽视了共享主体间横向公平偏好的影响,本文建立了基于横向公平偏好影响下的项目型组织内知识共享双向激励模型,通过模型构建、模型检验与算例计算结果得到结论如下:在传统因子的变化下,具有横向公平偏好的主体受传统因子的影响,其知识共享努力水平、组织最优激励系数以及净收益呈现不同幅度的变化趋势。不论是高位势主体还是低位势主体,当知识位势主体的传统因子无限小时,组织最优激励系数随主体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减少,并且影响幅度较大;成员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和组织净收益随成员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增加,但影响幅度不明显。反之,当传统因子无限大时,组织最优激励系数随成员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增加,但影响幅度不明显;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和组织净收益随成员横向公平偏好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影响幅度较大。传统的H-M模型仅作为本文模型的一种特殊形式。
因此,项目型组织在选择成员参与项目时,为了在时间、资源、成本等约束条件下能达到组织收益的最大化,应着重考虑高位势知识主体,但由于实际过程中高位势知识主体的知识共享意愿不是很强烈,因此适当融入部分的低位势主体来协调整个组织的知识供需。其次,选择公平感较强的成员更能提高组织的净收益。此外,“传统因子”无限大和无限小情形下对组织最优激励和净收益以及知识共享努力水平影响较大,在知识共享主体是同质的情况下,可通过“传统因子”的观测来适当提高组织的收益。
摘要:项目型组织内成员的横向公平偏好影响其知识共享积极性,并最终作用于组织的收益。以往研究主要把组织成员知识共享看作独立的活动进行分析,忽略了主体横向公平偏好的影响。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项目型组织内成员知识共享的横向公平偏好激励问题,通过模型构建、模型检验与数据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项目型组织知识共享双向激励均衡状态下,成员横向公平偏好和“传统因子”共同影响组织净收益、激励系数和成员的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不论是高位势主体还是低位势主体,当传统因子无限小(大)时,组织最优激励系数与主体横向公平偏好呈负(正)相关关系,组织净收益、主体知识共享努力水平与横向公平偏好呈正(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知识共享,激励,公平偏好,知识位势
横向组织 篇2
组织内部的沟通存在级差效应,即领导层的信息一般只有20%~25%被下级知道并正确理解,从下到上反馈的信息更是不超过10%,而平级及进行交流的效率也只能达到60%左右。
——《关键在于落实》
[引子]
小马被调往担任石龙中心渠道经理组长,负责石龙中心五镇的渠道经理内部协调,社会渠道的管理统筹等工作。当时团队中的渠道经理经过了一轮新的竞聘,渠道经理负责的镇区基本都有了一个轮换,对负责的镇区网点不熟悉,一切要重新开始。而团队中9个渠道经理,有一半是新人,另一半属于想法比较多的老员工。
面对这样一个新团队,首先要思考的是团队工作如何走上正常的轨道,同时,如何在团队内部塑造互帮互助的氛围,实现团队价值最大化?
[雾里看花]
经过几天的观察,小马发现了团队内部有两点问题是他希望能够在近期改进的:首先,团队内的渠道经理目前多是单兵作战,信息互动,沟通均比较少,出现了什么问题,都是个人在解决,团队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有的渠道经理工作目标感不是很强,有的时候较为松懈。如果常此以往,是很难发挥出团队的效用的。
于是,结合团队的特点,小马设定了团队建设初期的目标:
第一、协助渠道经理对属下的网点进行一次摸底,熟悉网点位置,清除虚点,并逐步让所有的网点规范化,发动所有网点积极推广数据业务,提高网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第二、在团队内部建设互帮互助的文化,改变渠道经理间单纯的竞争关系,提高团队的竞争力。
第三、在完成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还需要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让团队成员他们在竞争中保持信息的互动,经验的交流,逐步实现团队价值最大化。
但是渠道经理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如何增强渠道经理们的沟通交流,培养渠道经理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打造一个坦诚的沟通平台,让所有的渠道经理可以互相分享他学习”是首先需要做的。
[行动地图]
小马的想法得到了团队成员的响应,全体成员决议在周例会中增加分享环节,并核定了分享的顺序及制定分享的要求。此后,会议流程就确定为:
首先,组长对上周工作进行总结,列举存在的问题:组长提前将上个星期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形成书面报告;每个团队成员发表意见,共同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
其次,组长现场根据团队成员的建议,整理每个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并现场布置本周的工作任务;
再次,案例分享(内部轮流的顺序):必须由轮到的同事进行分享,分享材料必须书面化;
最后,每个团队成员对案例进行点评:每个案例都是现场点评,通过别人的案例发现吸收别人的成功经验,自己的不足,采用头脑风暴的氛围畅所欲言,对事不对人。每个人都不用担心写出自己失败的案例会带来什么样的消极影响,只需要挖掘事实,挖掘好的经验,好的教训,好的经历。
会议的时间是周一或周二,每次持续约3个小时。
刚开始团队内部都觉得有点浪费时间,但是逐渐地,也都认同了这个制度。每周开一次晨会,每次晨会进行一次案例分享在会上大家针对案例发现自己的见解,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认真剖析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并逐步改正,通过每周的晨会平台团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从中不仅仅学到了知识,也让其他人更多的了解了自己。而且通过晨会这个平台团队也制定了统一的周工作计划,针对每一个项目总结出了最有效的方法,大家步伐一致,一方面方便后台领导他渠道组长对整个中心项目的进度监督他控制,也有利于下周计划的统一制定和调整。
固定的时间、纸质案例、开放式点评是这个团队晨会的特点,也是较一般会议能发挥更多效用的关键点。会议上坦诚、协作、欣赏的氛围逐步转变到工作中,团队成员都通力合作,积极配合,彼此宽容、互相尊重,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共同提高、共担责任、共享成功的喜悦。
基于沟通平台的搭建,小马带领他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深入工作:
1月-2月渠道经理熟悉自己的网点,清除虚点,了解每个网点的实际情况,存在困难等;
3月-4月渠道经理要完成属下所有的网点移动政策的宣灌,单排他和双排他网点务必按照要求做好宣传和销售排他,并发动所有条件做数据业务的网点推广一起玩吧,飞信等数据业务;
5月-7月渠道经理要完成属下微区域内核心商圈的网点整改,逐步形成公司的垄断商圈。
[拨云见日]
经过半年的细心经营,石龙中心渠道组收获了不少的成果:
首先,朝学习型团队迈进,团队氛围上进,团队中的工作讨论及执行更加高效,案例分享及感悟分享已收集约20份,目前的周例会变得更高效,工作的总结计划和执行指引都更清晰;工作中有突破性的举措经过论证后能够在当天就通过短信通知到每一个成员去执行,如数据业务推广中弱密码问题的沟通和调整。
其次,团队凝聚力几何倍数增长,团队和谐以及协作程度显著提升,最终导致团队业绩节节攀升。团队由原先的无非正式活动发展到现在每月会举行一次非正式活动,如桌球比赛等;团队业绩的上升比较显著,如社会渠道数据业务推广覆盖率由2月的33%上升到5月的92.85%。截至到 5月,连续五个月石龙中心渠道经理团队各项指标和基础工作都完成得非常好,团队的社会渠道网点数据业务推广有效使用量位于全市第一,已有10个核心商圈已基本形成“垄断商圈”,另有8个商圈正在进一步的拓展当中,将于近期形成。
最后,形成团队内部的良性竞争氛围,团队成员将竞争的关注点由个人的绩效转移到团队绩效上,将对每月绩效的关注转移到对个人素质提升的关注,团队成员从每一次的团队执行成功以及个人素质的提升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后记]
小马觉得,有些东西虽然看起来平淡无奇,却很有可能就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在于执行者,很多方法短期效果很好,但是问题不一定能得到解决。“我们的文化就是‘土鳖’文化,脚踏实地,不盲目追求捷径”,小马如是说。
1、只有真诚付出,才会收获真诚。
2、学习分享不是把一个苹果分给N个人吃,而是
N个人都拿出一个苹果,那么团队里每个人都拥有N个苹果。
3、成功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团队成功的捷径就是分享、协作!
4、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力,那么团队的力量就是无穷的,这是小马对团队工作的最深刻也是最真诚的总结。
[专家点评]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信息转移的过程。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一个团队要想实现畅通无阻的沟通,仅仅依靠沟通的技巧和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一个组织一个团队更重要的是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设立沟通制度及营造一种沟通文化。
案例中搭建的渠道经理沟通平台是建立团队内部沟通渠道的方式之一,属于正式的沟通渠道,当然在团队中存在着很多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也是不容忽视的。与正式的沟通渠道相比,非正式的沟通往往更侧灵活迅速的适应事态的变化,并且常常能够提供大量的通过正式沟通渠道难以获得的信息,真实的反映团队成员的思想、态度和动机。
在一个团队里面,在沟通渠道建立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团队沟通文化是非常关键的。有了良好的沟通文化,当在工作中发生了矛盾或是冲突时,相互之间首先想到的不会是去找“证据”证明对方是错的,而是争取与对方通过沟通和化解冲突,着眼于达成共识来解决问题。沟通文化是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它是指企业员工之间交流信息时约定俗成的规范,它指导整个企业的信息流动过程。
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要想长期保持下去,一个优秀的理念要变得可执行,一个价值观要让众多的人接纳并内化为约束自身的行为规范,往往需要通过制度化的程序来实现。当然沟通也不例外,不能让沟通的理念停留在人们在嘴上或是停留在办公室的墙上,而应该渗透到制度层面,变得可操作和执行。
[快速链接]“隔级面谈”
联想从2003年起在公司范围内实施了“隔级面谈”制度,就是要求所有管理者至少“向下看两级”,使自己对团队了解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同时也给员工提供一个超级反映问题的渠道。隔级面谈的形式强调“单独”和轻松,每次的面谈都是一对一的,而且地点不选在办公室,以便营造一个非正式的、放松的环境,使沟通双方能更加自如的进行交谈。联想的隔级面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制度,并纳入了考核体系。类似的在惠普公司,总裁的办公室的从来没有门,员工受到顶头上司的不公正待遇或看到公司发生问题时,可以直接提出,还可越级反映。这种文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相处时,彼此之间都能做到互相尊重,消除了对抗和内讧。
动员员工参与决策
福特公司每年都要制订一个全年的“员工参与计划”。动员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此举引发了职工对企业的“知遇之恩”,员工投入感、合作性不断提高,合理化建议越来越多,生产成本大大减少。
口头表扬
横向组织 篇3
1 横向合作维度下政社合作的职责分工
1.1 政府的选择性支持与选择性控制
“选择性支持”的实质, 与其说是在类型上对社会组织开展的一种有选择性的支持, 还不如说是在功能上对社会组织的一种选择性的支持, 也就是在漠视甚至压制社会组织公共利益表达功能的同时, 单维度地支持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提供功能。作为对这样一种“选择性支持”的制度环境的回应, 社会组织在生存策略的选择上首先考虑的就是要压缩公共利益表达功能, 而专注于政府所支持和引导的公共服务领域。之所以要压缩公共利益表达功能, 是因为这样做特别适合于“选择性支持”的制度环境, 是化解体制性压力、获取体制性支持的生存策略。如果社会组织能够避开有争议或者敏感的政治议题, 而专注于提供那些政府没有意愿或者没有能力提供的公共物品, 地方政府倾向于容忍它们的存在。
1.2 社会组织的公共利益取向和自身能力提升
各类社会组织亦应有对自身的理性认知, 明确向社会宣示自己无意、也不可能取代政府的地位, 不涉入政治活动, 更不应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社会组织应该在公共服务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位置, 不要逾越自己正常合理的工作范围, 在公共事务治理中对政府起到互补、监督的作用, 更多承担一些准公共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的提供任务, 与政府构成一种错位互补、相互促进的关系。
2 横向合作维度下政社合作的角色定位
社会组织是政府的伙伴和助手, 能够帮助和弥补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和薄弱之处, 因此, 政府与社会组织应该建立平等、紧密的合作关系。
2.1 政府角色定位———推动者和合作者
首先, 确保目标保持一致。不同的组织必须形成能够整合行动的有效网络。所有这些都要求采用新方式和新技能。为此, 政府不仅要对公共机构的内部动力充分了解, 还要对第三方机构的激励结构加以认识, 学会如何管理好复杂的网络, 在相互依赖的体制中如何与社会组织学会合作, 如何构建奖励机制以克服委托—代理关系的道德风险, 以及如何为难以估计的后果建立一种责任分担感。
其次, 确保监督有效到位。依靠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 会导致公共机构的控制力减弱, 如何加强对这些组织的监督, 也成为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又一难题。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执行机构实际上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他们在如何提供以及怎样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问题方面有更多的发言权。
最后, 确保“增量”真正发生。未来的政府是积极、主动、非官僚化的, 它运用市场的力量, 鼓励社会组织扮演过去政府承担的部分角色, 使社会组织共同分担营运的风险, 协助政府处理公共事务, 促进政府机关提高行政效率。
2.2 社会组织角色定位———助手和伙伴
首先, 社会组织应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和新型合作伙伴。社会组织被称为是政府管理在社会领域中的“毛细血管”, 因此,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应该建立互补的合作关系。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或不应发挥作用的领域弥补社会管理的不足和空白, 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政府失灵, 又可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的调控机制与社会的协同机制之间是可以联动的, 政府的行政功能与社会的自治功能是可以互补的, 政府的公共管理力量与社会的自我调节力量是可以互动的。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完全可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合力。
其次, 社会组织应成为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重要力量。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供给渠道的多元化, 应该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取向。政府是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但并非唯一的提供者, 社会力量也可以积极参与进来。因此, 应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以合作、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优惠政策, 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积极培育社会组织, 重点发展和规范各类行业协会、公益慈善组织和基层服务组织等,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作用。
3 横向合作参与者对社会组织的价值期待
第一, 公平性。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价值, 是有效保护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种权利的关键, 也是政府依法行政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关键。公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和原则, 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的社会权利关系的道义追求。它是围绕尊重和实现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权利而形成的一个多维的社会范畴, 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分配公平。
第二, 效率。高效率和高绩效意味着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管理的目标, 意味着要重视金钱的价值、重视时间的价值、重视结果的价值、重视服务的价值。评价社会组织效率高低, 往往通过政府公共服务、公共物品、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等多个因素来衡量。
第三, 信任。信任既是公民基于信念的道德选择, 也是基于理性的认知判断, 并在公民与社会组织的交往过程中具体形塑。公民的信任从根本上源于公民对于政府代表、彰显和维护公共价值的信念与期待。公民对于公共价值的认同是一种道德信任, 它基于“善的和必要的”价值判断, 并通过公民与政府的情感联结构建了稳固的信任基础, 这种产生于认同政府的公共目的与公共价值的信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摘要:政府是社会场中永远的行动者, 其与社会将不断相互渗透, 两者的边界也会趋于模糊而难以区分。在实践场域中, 社会工作一方面在嵌入原由政府主导的社会服务体制中, 同时, 政府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嵌入到社会工作的载体即社会组织中。社会组织与政府之间是一种相互嵌入、双向嵌入的关系。
横向思维 篇4
横向思维也是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尤其在当今时代,更是如此。20世纪之后,“种子科学”——独立的科学,如物理学、化学、数学、生物学、地质学等——产生的可能性已大大缩小。但在这些已有的“种子科学”的交叉中,在它们相互关系中却产生了大量的新科学,如地球物理学、生物化学、工程美学、地质数学、环境伦理学等。因而科学之间的交叉性、横向性成为各种新的关系、学说的发源地,事物之间的横向交流成为大量思维成果的产地。控制论的产生就是如此,控制论的始创人、美国数学家维纳在创立该理论之前,以其科学家的高度敏感性和洞察力,预感到在各门科学的交叉地段必将产生出一大批新的科学。因此,他团结了一批专业各异但志趣相同的学者,在一次“沙龙”上,互相发表意见,互相启发,产生了许多新思想,诞生了一门门交叉的新学科——横向思维。
科学上作出较大成就的科学家天生具有横向思维的特点,如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样,获得重大成就的政治家、企业家也都具有横向思维的特点。如马克思,他不仅对政治、军事、经济学、文学、哲学、历史等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众多学科相当精通,而且对他所处时代的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也有相当的研究,他在业余时间写成的《数学手稿》,就是最好的说明。所以,只要是事业有成者,他们都千方百计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在各种联系中使自己获得一种生机和活力。
横向思维具有如下特点:
同时性。和纵向思维的历时性不同,横向思维是同时性的。所谓同时性,也就是把时间概念的范围确定下来,然后再研究在这同时过程中的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美国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发展的研究就体现出同时性。它的时间概念的范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研究的内容是美国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只有从时间上作了限定之后,才可以展开横向的比较和研究。
横断性。对事物进行横向比较,即把研究的客体放到事物的相互联系中间去,放到“关系”中间去考察,即横向思维的横断性。横断性可以充分展开事物各方面的相互关系,从而能揭示出纵向思维过程中不易觉察的问题。比如,我们买东西时,如果只去一个商店,就无法知道此地区某一商品的价格是否较合理、质量是否上乘;如果我们多去几家维思商店,通过比较,就能发现此商品的真正卖点了,这是生活中最简单的横向比较。横向思维是发现自己的弱点,不满足于现状,激励自己奋发前进的刺激剂。
开放性。纵向思维是自己同自己比,把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这是一种局限于自身的、比较封闭的思维过程,它缺乏眼观八方的眼光,往往因自己比以往有所进步而满足,甚至沾沾自喜,就此止步不前。而横向思维则是一种开放性思维,横向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要求把自己置于越来越多的事物、关系的比较中来思考问题,参与比较的关系、方面越多,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就越多,所以横向思维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开放的过程中,总希望不断扩大自己同外界的联系,不断地输入、输出和转换,使自己增强活力,得到提高。
横向投影法及其应用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和依靠程度越来越高, 同时, 矿业开发和勘查程度的不断提高, 使得地表找矿难度日益增大, 地质找矿逐步由地表矿、易识别矿向深部矿、隐伏矿转化。此类矿床由于地表覆盖等原因, 地表工作难以开展, 利用钻探探矿成为切实有效的、唯一的找矿手段。但这样的矿区在工作前期, 由于投入工作量少、工作程度低, 特别是在地形起伏较大时, 矿体预计出露位置难以确定, 给工程布设带来很大的难度。为有效解决该问题, 本文进行一种方法探讨。
1“横向投影法”的概念
“横向投影法”是一种对矿体产状、矿体连接及工程布设等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其名称是借鉴资源量计算常用的“矿体垂直纵投影图”中的“纵投”而来。“垂直纵投影图”投影面是将研究要素投影到垂直于地面、平行于基线的一个面, 而“横向投影法”投影面是垂直于地面、平行于勘探线的一个面。因其与“垂直纵投影图”的投影面正交, 故对应于“纵投”而称其为“横投”, 该面平行或等于勘探线剖面图所在的面。
2.“横向投影法”投影方法
取任意一个平行于勘探线走向且垂直于地面的平面做投影面 (任意一个勘探线剖面) , 将研究的矿化体及该矿化体上所有工程投影于该平面上, 也就是将不同勘探线上的工程、矿化体等内容, 按照其距离基线的距离及高程标注到同一勘探线剖面图上, 其意义相当于在同一勘探线上不同高程施工了若干工程, 从而将分散的、零星的信息综合起来, 以便对矿体及工程布设进行研究。
3“横向投影法”解决的主要问题
在矿体走向稳定的前提下, 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 用以初步推断矿脉的总体产状 (倾角) 。将所有见矿工程位置投影于“横向投影面上”, 几个点连线的总体倾角即为矿体的总体倾角。
(2) 反向判断矿体连接是否合适。若见矿位置投影点成 (近) 线状排布, 说明矿体连接符合客观实际。若成分散状排布, 则需对矿体连接进一步加以研究, 可考虑矿体走向在某个位置发生了弯曲, 而不是规整的板状矿体, 或将其连接为同一矿体本身就不符合实际规律, 所见矿脉不是一条脉。
(3) 推断矿脉出露位置。做一勘探线的地形剖面图, 将该脉所有见矿工程投影于“横向投影面上”, 将投影点依据延展总体走向进行连接并延长, 其与地形线的交点即为矿脉在该勘探线的出露位置。
(4) 进行工程布设或判断工程的有效性。依据 (3) 确定的矿脉出露位置即可布设地表工程, 或根据控制深度需要布设深部工程, 将投影点连线作为矿脉延深方向形态, 即可按照找矿需求进行布设钻 (坑) 探工程。
4“横纵投影法”的基本原理
该方法的使用前提是矿脉产状保持基本稳定-走向、倾向、倾角稳定, 其基本理论依据是“V”字型法则[3]的具体应用和进一步延展, 是“V”字型法则的图解应用方法。
5“横向投影法”的适用范围
其适用于单条矿脉控制工程较少、单工程产状较为复杂的脉体产状的确定, 如矿体与围岩接触关系为渐变接触、脉体附近构造复杂, 上下盘产状不易确定等;特别适用于地形起伏较大, 矿脉地表出露位置难以确定地区。其适用于以下工作区:
1) 矿体产状基本稳定, 具有较大的延长或延深。
2) 矿体控制程度相对较低的脉体或矿区。
3) 地形复杂地区。
6 应用的具体要求
1) 准确的测量数据。由于使用该方法需要明确工程、矿脉出露位置等到基线的距离、矿体出露标高、勘探线剖面图等数据资料, 所以要求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
2) 精细的制图精度。由于该方法属于图解法, 而且图件本身为按比例尺制作, 图上的较小误差, 反馈到实际中代表了较大的距离, 所以需要较为精细的制图精度。
7 结语
总之, “横向投影法”依据其一大原理 (“V”字型法则) 说明了其存在的合法性, 两大精度 (准确的测量数据、精细的制图精度) 保障了其效果的可靠性, 四大应用确定了其存在的有效性。但任何一种方法, 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 其只是确定矿脉产状、布设工程的一项重要参考,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综合地层、构造、工程及矿石类型、赋存状态等进行综合研究, 其可将作为科学评判的重要手段, 而不能作为唯一手段。该方法在甘肃岷县寨上金矿区[4]、湖北郧西县三天门金矿区[1]、山东乳山市西涝口金矿区[2]进行了实践检验, 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摘要:通过进一步延展“V”字型法则应用范围, 有效解决工作程度较低矿脉的工程布设、矿脉产状连接等问题。
关键词:横向投影法,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淑芳, 李景春.“V”字型法则定量化研究及其地质意义[J].黄金, 2002, 23 (11) :10-13
[2]李伟忠, 汪新庆, 刘刚.“V”字型法则约束下基于GIS的地层界线计算机辅助连接[J].中国区域地质, 2001, 20 (3)
[3]朱志澄, 宋鸿林.构造地质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横向联合,自主品牌新课题 篇6
请允许我絮絮叨叨赘述一下“阿里斯顿九兄弟”的故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居民的收入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在家电市场出现了旺盛的需求。面对日美家电生产线高昂的技术许可费, 意大利阿里斯顿185立升电冰箱技术的生产线只需要280万美元左右, 并且面对饥渴的中国人来者不拒。于是乎先后有上海远东、江西中意、合肥美菱、牡丹江北冰洋、南京伯乐、景德镇华意、重庆五洲、宝鸡长岭、兰州长风等九个企业先后引进了技术完全相同的电冰箱技术。
背景相似, 国内的旺盛需求和日益严格的排放要求, 导致国内诸多的小排量车载柴油机企业不得不寻求技术升级。一方面是国际著名品牌苛刻的技术转让条件, 一方面是长期惯于“山寨”的思维导致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到国外去找个“奶妈”就成了国内诸多企业的优选。付出一笔钱买来一个可以满足未来十年排放要求的成熟发动机产品, 不冒任何风险、还有个好听的名头, 这笔买卖划算!意大利人太慷慨了, VM公司继承了阿里斯顿公司的良好传统, 不管是江铃、华泰, 还是潍柴、上柴,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童叟无欺。反正发动机技术又不是女儿, 管他有多少家追求者, 人民币的味道好极了。
如果环视一下国际汽车产业界却会发现现, , 那那些些大大名名鼎鼎鼎鼎的的家家伙伙实实在在不不大大气气。。比比如奔驰和雷诺, 作为这个圈子里的“大腕”级企业却没有“大腕”的范儿, 按照国内某些人的思维他们竟然搞起了同质化“联合发展”。双方在发动机领域要进行全面的合作:雷诺协助奔驰研制小排量发动机, 奔驰协助雷诺研制大排量发动机。据说这些合作仅仅是个开始, 还有更深度的合作。说起来奔驰这家企业实在不像话, 其拉下脸了和别人“搭伙”的历史由来已久, 比如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奔驰和曼恩这对在国人看来商用车领域的死对头, 竟然在重型卡车领域展开过全面的合作。大名鼎鼎的奔驰G系列越野汽车, 也是其与戴姆勒-斯太尔.普赫公司联合研制的。当然雷诺干过的“跌份儿”的事情更多, 比如其最新一代的塔菲克就是和通用汽车 (欧宝) 联合研制的。至于现在全欧洲汽车工业的“当红炸子鸡”菲亚特也挺没骨气的, 明明其依维柯品牌的VAN已经享誉世界, 却自降身份跑去和PAS联合研制菲亚特品牌的VAN车型。还有康明斯和斯堪尼亚……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 以上的合作都是建立在合作者之间没有任何资本纽带、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广泛竞争。
在这里笔者有必要向上述企业致歉, 作为一名咨询业者我实在不应该以调侃的语气戏谑我们的客户和准客户们。但是我想说的是, 和国际著名的汽车企业相比, 我们自主品牌在技术发展的横向联合方面工作做得实在太少。横向联合并不意味着合作者的产品一定走入同质化的误区, 完全可以通过双方之间在市场范围、技术规格方面的约定, 来实现双赢和多赢。比如, 上世纪七十年代奔驰和曼恩在联合研制柴油发动机时, 就约定了共同研制的柴油机技术在一定年限内奔驰主要应用于V型汽缸机型, 而曼恩主要应用于直列汽缸机型。而奔驰和戴姆勒-斯太尔.普赫公司联合研制G系列越野汽车时, 则是通过划分销售市场范围的方式来避免竞争, 比如瑞士、奥地利和东欧地区由-斯太尔.普赫公司开拓, 其他区域则属于奔驰汽车公司开拓。
道路纵横向裂缝成因及防治 篇7
1 道路裂缝形成的原因
泾隆、固西公路道路裂缝分为横向裂缝和纵向裂缝, 但主要是横向裂缝较多, 占路面裂缝的80%。通过几年来的观察和研究, 下面对这两种裂缝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1.1 横向裂缝形成的原因
横向裂缝主要有面层原因引起和基层原因引起这两种, 主要原因如下。
(1) 道路基层为半钢性结构。由于这一承重层为高强度、高压实度、高密实度的半钢性结构, 虽然整体性好、强度高、变形小但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却十分敏感, 我区夏季最高气温30多度, 最低气温-15度, 温差达40多度, 刚性基层和沥青砼面层受热胀冷缩的影响, 产生1.5厘米左右裂缝。
(2) 沥青未达到适合于本地区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的质量标准, 致使沥青面层温度收缩或温度疲劳应力 (应变) 大于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 (应变) 。
1.2 纵向裂缝形成的原因
纵向裂缝主要有面层原因引起和基层原因引起这两种, 主要原因如下。
(1) 路面修建时, 前后摊铺幅相接处的冷接缝未按有关规范要求认真处理, 结合不紧密而脱开。
(2) 纵向沟槽回填土压实质量差而发生沉陷。
(3) 拓宽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处沉降不一。
(4) 半填半挖路段的填方路基压实度不够, 产生沉降, 路面出现纵向裂缝。
1.3 反射裂缝形成的原因
反射裂缝主要有面层原因引起和基层原因引起这两种, 主要原因如下。
(1) 基层产生裂缝后, 在温度和行车荷载作用下, 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 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 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 裂缝形式不一, 取决于下承层。
(2) 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2 裂缝形成后对道路的危害
道路出现横向裂缝要及时治理, 否则灌进雨雪水, 在冬天冰冻和春季融化后, 对道路的破坏将非常严重。进水后道路病害破坏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初期表现为裂缝部位鼓胀, 沿裂缝逐渐形成微量冻融松散灰土粉化, 材料密度降低, 将面层材料拱起, 出现驴脊背现象;第二阶段为沿裂缝灌入雨雪水, 存于水泥碎石与沥青路面的结合层之间, 由于行车碾压推挤摩擦做用, 将水泥和微粒材料同雨雪水在行车的压力作用唧出。如遇连阴雨天气水泥稳定层以上灌入的雨雪水使路面出现严重推挤, 将沥青粒料和水泥稳定粒料磨成浆状物唧出, 及通常所说的, 唧浆病害。经过两到三年的裂缝开闭, 缝口沥青混凝土在冻融和行车的作用下密度降低, 虽然进入冬季, 一般从路面上看不见裂缝。第三阶段为, 形成病害后由于一年四季在雨雪水作用下长期出现唧浆, 路面出现坑凹甚至出现搓板路, 随时间的推移, 将导致龟裂病害的发生。严重时路面粒料被行车推挤带走, 出现路表面开裂性坑槽。
这些病害, 如得不到及时治理, 对社会车辆形成一种潜在的危害, 也极大地缩短道路的服务寿命。设计服务8年的三级公路, 可能使用几年就将需要大修, 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3 道路裂缝病害的预防
道路出现裂缝由于目前所采用的基层的结构形式 (强基薄面) 和选用材料以及北方气候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出现裂缝就要及时有效的治理, 并防止其发展到路面龟裂, 出现坑槽以及碎裂等严重病害。
3.1 横向裂缝的预防措施
(1) 合理组织施工, 摊铺作业连续进行, 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 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 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 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 对缝壁涂刷0.3kg/m2~0.6kg/m2粘层沥青, 再铺筑新混合料。
(2) 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 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 钢轮伸入新铺层15cm左右, 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cm~20cm, 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 再改为纵向碾压。
(3) 根据《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092) 要求, 按本地区气候条件和道路等级选取适用的沥青类型。以减少或消除沥青面层温度收缩裂缝。采用优质沥青更有效。
(4) 桥涵两侧填土充分压实或进行加固处理;沉降严重地段, 事前应进行软土地基处理和合理的路基施工组织。
3.2 纵向裂缝预防措施
(1) 采用全路幅一次摊铺, 如分幅摊铺时, 前后幅应紧跟, 避免前摊铺幅混合料冷却后才摊铺后半幅, 确保热接缝。
(2) 如无条件全路幅摊铺时, 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 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 切线须顺直, 侧壁要垂直, 清除碎料后, 宜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 使其预热软化, 然后铲除敷贴料, 并对侧壁涂刷0.3kg/m2~0.6kg/m2粘层沥青, 再摊铺相临路幅。摊铺时控制好松铺系数, 使压实后的接缝结合紧密、平整。
(3) 沟槽回填土应分层填筑、压实, 压实度需达到要求。如符合质量要求的回填土来源或压实有困难时, 须作特殊处理, 如采用黄砂、砾石砂等。
4 裂缝治理措施
为防止雨水由裂缝渗透至路面结构, 对于细裂缝 (2mm~5mm) 可用改性乳化沥青灌缝。对大于5mm的粗裂缝, 可用改性沥青 (如SBS改性沥青) 灌缝。灌缝前, 必须清除缝内、缝边碎粒、垃圾, 并使缝内干燥。灌缝后, 表面撒上粗砂或3mm~5mm石屑。
如夹有软弱层或不稳定结构层时, 应将其铲除;如因结构层积水引起网裂时, 铲除面层后, 需加设将路面渗透水排除至路外的排水设施。然后再铺筑新混合料。
如强度满足要求, 网状裂出自沥青面层厚度不足时, 可采用铣削网裂的面层后加铺新料来处理。加铺厚度按现行设计规范计算确定;如在路面上加罩, 为减轻反射裂缝, 可采取各种“防反”措施进行处理。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 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杜绝以上各种不利因素发生, 严格规范施工, 才能彻底解决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 提高混凝土路面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JTJ032~2004)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2] (JTJ073~2001) 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
印刷运动纸带的横向振动特性 篇8
关键词:运动纸带,横向振动,中间刚性支承,动态特性
0 引言
在高速卷筒纸印刷机上, 纸带在印刷过程中的振动以及张力的微小变化都会严重影响印刷机的印刷质量及工作平稳性。近年来该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特别是纸带张力的控制技术研究, 目前有许多专家和学者投身于其中。禹恒洲等[1]以典型的卷绕张力系统为研究对象, 建立了其动态数学模型, 提出了一种基于张力观测器的新型控制方案。王仪明等[2,3]通过印刷实验得到了材料的印刷适性及影响印刷品质量的因素, 指出了胶印机有待解决的5 个关键技术问题, 并对印刷机真空输纸技术进行了研究。孙玉秋等[4]根据生产工艺对卷筒纸印刷的要求, 通过分析给纸、收纸、纸带检测与控制的原理, 设计研制出纸带张力控制实验装置。Changho等[5]应用广义哈密顿原理, 建立了用无滑动辊子带动的矩形薄膜运动微分方程, 研究了轴向运动薄膜的纵向和横向振动的动态特性。Marynowski[6]应用二维流变学理论建立了轴向运动黏弹性卷筒材料的弹性和黏弹性动力学模型。Giannoccaro等[7]和Jeetae[8]建立了卷筒纸印刷机张力控制模拟实验系统, 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吴晓等[9,10]研究了无轴向运动速度的具有中间刚性支承的薄膜的固有横向振动频率的特征方程, 侯志勇等[11]研究了无中间支承的轴向运动薄膜的横向振动特性及稳定性问题。Kulachenko等[12,13]对薄膜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作了深入的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印刷过程中运动纸带在中间刚性支承情况下的横向振动特性, 分析讨论轴向运动速度、纸带张力、纸带的长宽比对具有中间刚性支承矩形纸带系统的复频率实部和虚部的影响, 为优化印刷机结构及改善纸带在印刷过程中的动态特性提供理论依据。
1 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在多色机组式卷筒纸印刷机上, 高速运动的纸带从多组滚筒之间的接触表面通过, 通过滚筒的相对滚压完成多色套印印刷。如图1所示, 印刷过程中, 在走纸拉力的作用下, 纸带沿x轴线方向高速运动, 并形成加大的张力。加之纸带两侧边沿常设有纸边清理机构等装置, 可认为两边存在一定的约束, 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四边固支矩形薄膜处理[14,15], 将中间的印刷滚筒对纸带的作用作为薄膜的若干中间刚性支承处理, 并用线分布的约束反力代替, 将印刷机第一色组和最后色组的印刷滚筒对纸带的作用作为边界条件处理, 其中a为纸带两边界间沿x方向的长度, b为两边界间沿y方向的宽度, v为纸带的轴向运动速度, 即印刷机工作时纸带行进的速度。Tx、Ty分别为在边界上受到的、在纸带平面内沿x、y方向的单位长度上的拉力。假定矩形纸带受到横向分布载荷q (x, y, t) 的作用, 由D’Alembert原理得运动微分方程:
式中,
设式 (1) 的解为
式中, ω为运动纸带的振动频率;Y (x, y) 为振型函数。
纸带振动时, 中间支承约束反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纸带的振动规律相同, 所以把式 (1) 中的分布载荷q (x, y, t) 表示为
式中, xi为第i个支承到y轴的距离;pi为第i个支承对纸带的支承反力;δ (x-xi) 为Dirac-delta函数;N为中间支承的个数。
将式 (2) 、式 (3) 代入式 (1) , 得
对四边固支情况, 设式 (4) 中的振型函数为
将式 (4) 中的
四边固支情形的边界条件为
fm (0) =0 fm (a) =0 m=1, 2, … (7)
将式 (5) 、式 (6) 代入式 (4) , 得
对式 (8) 进行Laplace变换得
式中, s为Laplace变换参量;Fm (s) 为fm (x) 的Laplace变换。
对式 (9) 应用边界条件式 (7) 中的第一式, 得
对式 (10) 进行Laplace逆变换得
对式 (11) 应用边界条件式 (7) 中的第二式, 得
将式 (12) 代入式 (11) , 再代入式 (5) , 得具有中间支承运动纸带的振型函数为
当中间支承为刚性支承时, 在x=xi处, 有Y (xi, y) =0, 得到具有刚性支承的卷筒纸印刷机运动纸带的特征方程:
2 算例分析
本文以AZJ901050型印刷机为例, 对运动纸带进行计算和分析。该机的基本参数如表1所示。
将中间印刷滚筒对纸带的作用作为中间刚性支承处理, 如图2所示, x1为中间支承到左边界的距离。
对于图2所示纸带, 由式 (14) 可写出其频率特征方程为
由式 (15) 得
或
由文献[11]知, 长度为a、宽度为b、四边固支、无中间支承运动矩形薄膜横向自由振动的频率方程为
式 (16) 为纸带长度等于x1, 宽度为b, 无中间支承的四边固支矩形薄膜的频率方程;式 (17) 为薄膜长度等于a-x1, 宽度为b, 无中间支承的四边固支矩形薄膜的频率方程。而x1和a-x1是中间支承将纸带分成的左右两部分的纸带长度。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具有刚性中间支承的运动纸带, 其振动频率等于将整个纸带以支承线分界的单段纸带的振动频率。因此, 对于多个中间支承的情况, 求其振动频率时, 均可将相邻支承间的薄膜作为四边固支矩形薄膜处理, 即以相邻刚性支承间的距离作为薄膜长度, 相邻两端的刚性支承作为该段薄膜振动的边界条件处理。
由式 (16) 得
由式 (17) 得
当纸带具有单个中间支承, 且支承在x1=a/2处, 由式 (19) 、式 (20) 得到的频率相同。将
当v=0时, 式 (21) 退化为无轴向运动速度的具有一个中间刚性支承薄膜的横向振动频率表达式, 退化后的公式与文献[9]中公式一致。
2.1 振动频率与速度的关系
取a=3m, b=1.050m, ρ=0.070kg/m2, Tx=90N/m, Ty=10N/m, 由式 (21) 求得的AZJ901050机组式凹版卷筒印刷机纸带的复频率与轴向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 当速度为零时, ω为实数。当v<36.50m/s时, 随着纸带轴向速度的增大, 当v=36.50m/s时, Re (ω) =0, Im (ω) 为正负两个分支, 这时纸带对应于发散失稳。当纸带轴向速度增大到v≈39.52m/s时, 系统在第1阶模态中重新得到稳定。对于模态频率ω12, 其发散的临界值为37.11m/s, 当纸带轴向速度增大到v≈38.40m/s时, 系统在该模态中重新得到稳定。
2.2 振动频率与张力的关系
图4所示为速度v=0时, 具有中间刚性支承纸带的第1阶复频率实部与张力的关系曲线。由图4可见, 对于无轴向运动速度的纸带, 当Tx一定时, 张力Ty越大, 纸带的振动频率也越大;当Ty一定时, 随着张力Tx的增大, 纸带的振动频率逐渐增大。在此变化过程中, 均有振动复频率虚部Im (ω) =0, 说明系统以振动频率做无阻尼简谐振动, 系统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图5所示为速度v=8m/s时具有中间刚性支承纸带的第1阶复频率实部与张力的关系曲线。由图5可见, 对有运动速度的纸带, 当Tx相同时, 张力Ty越大, 纸带的振动复频率实部越高;对于同一Ty, 随着Tx的增加, 纸带的振动频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当Tx>30N/m时, 纸带的振动频率基本趋于稳定, 由Tx的变化引起的振动频率变化率较小。在此变化过程中, 也均有振动频率虚部Im (ω) =0。
2.3 振动频率与纸带长宽比的关系
定义边长比k=a/b。图6示出了速度为v=8m/s, 纸带长度分别为50m、30m、20m三种情况下纸带振动频率与边长比的关系。
从图6可知, 三种情况中, 对应于同一边长比, 纸带长度a=20m的振动频率高于纸带长度a=30m和a=50m的振动频率, 说明纸带长度越大, 振动复频率实部越小;对应于给定的纸带长度, 其振动频率实部随着长宽比的增大而增大。
3 结论
(1) 把卷筒纸印刷机的运动纸带当作运动矩形薄膜处理, 建立起多色组印刷情况下纸带的横向振动模型, 推导出了系统的复频率方程。
(2) 对于具有中间支承的运动纸带, 求其振动频率时, 均可将相邻支承间的薄膜作为四边固支矩形薄膜处理, 即以相邻刚性支承间的距离作为薄膜长度, 相邻两端的刚性支承作为该段薄膜振动的边界条件处理。
(3) 分析了轴向运动速度、纸带张力、纸带的边长比对具有中间支承矩形纸带系统的复频率实部和虚部的影响。随着轴向运动速度的增大, 系统从稳定工作状态进入发散失稳状态, 当轴向运动速度增大到v≈39.52m/s时, 系统重新得到稳定;随着张力的增大, 系统的复频率实部增大, 当Tx>30N/m时, 纸带的振动频率基本趋于稳定, 由Tx的变化引起的振动频率实部变化较小;对应于给定的纸带长度, 其振动频率实部随着边长比的增大而增大。在此变化过程中, 均有振动复频率虚部Im (ω) =0, 说明系统做无阻尼简谐振动, 没有出现发散与颤振失稳现象, 系统处于稳定工作状态。
全球四大导航系统横向对比分析 篇9
1 GPS的成熟
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目前唯一覆盖全球的卫星地位系统, 该系统由美国政府于1970年代开始进行研制并于1994年全面建成。使用者只需拥有GPS接收机即可使用该服务, 无需另外付费。GPS信号分为民用的标准定位服务和军规的精确定位服务两类。由于美国政府对民用信号的限制, 在民用讯号中人为地加入选择性误差以降低其精确度, 使其最终定位精确度大概在100米左右。GPS系统拥有如下多种优点:使用低频讯号, 纵使天候不佳仍能保持相当的讯号穿透性;全球覆盖率高达98%;三维定速定时高精度;快速、省时、高效率;应用广泛、多功能;可移动定位;不同于双星定位系统, 使用过程中接收机不需要发出任何信号增加了隐蔽性, 提高了其军事应用效能。
由于GPS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成熟性, 所以现阶段全球导航定位市场, GPS终端占据了其中的主要部分, 使用率和普及率极高。
2 伽利略胜的精准
伽利略系统是世界上第1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系统投入运行后, 全球的用户将使用多制式的接收机, 获得更多的导航定位卫星的信号, 这将无形中极大地提高导航定位的精度, 这是伽利略计划给用户带来的直接好处。
伽利略计划是欧洲自主、独立的全球多模式卫星定位导航系统, 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服务, 实现完全非军方控制、管理, 可以进行覆盖全球的导航和定位功能。伽利略系统还能够和美国的GPS、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实现多系统内的相互合作, 任何用户将来都可以用一个多系统接收机采集各个系统的数据或者各系统数据的组合, 来实现定位导航的要求。
伽利略系统可以发送实时的高精度定位信息, 这是现有的卫星导航系统所没有的, 同时伽利略系统能够保证在许多特殊情况下提供服务, 如果失败也能在几秒钟内通知客户。与美国的GPS相比, 伽利略系统更先进, 也更可靠。从数字的对比上看, 美国GPS向别国提供的卫星信号, 只能发现地面大约10m长的物体, 而伽利略的卫星则能发现1m长的目标。
3 格洛纳斯的强抗干扰能力
格洛纳斯全球定位系统由前苏联在1976年组建, 现在由俄罗斯政府负责运营, 该系统在发展历程上, 经历各种险阻, 已经于2011年1月1日在全球正式运行。
格洛纳斯系统由卫星、地面测控站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目前的系统由21颗工作星和3颗备份星组成, 分布于3个轨道平面上, 每个轨道面有8颗卫星, 轨道高度1万9000公里, 运行周期11小时15分。
在技术方面, 格洛纳斯系统与GPS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卫星发射频率不同。GPS的卫星信号采用码分多址体制, 每颗卫星的信号频率和调制方式相同, 不同卫星的信号靠不同的伪码区分。而格洛纳斯系统采用频分多址体制, 卫星靠频率不同来区分, 每组频率的伪随机码相同。基于这个原因, GLONASS可以防止整个卫星导航系统同时被敌方干扰, 因而, 具有更强的抗干扰能力。
4 北斗系统的互动性与开放性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定位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现阶段已开始投入使用, 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 服务类型包括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方式:开放服务是向全球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 定位精度10米, 测速精度0.2米/秒, 授时精度10纳秒;授权服务是为有高精度、高可靠卫星导航需求的用户, 提供定位、测速、授时和通信服务以及系统完好性信息。
与其他三大导航系统相比, 北斗导航系统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的优势, 互动性主要体现在北斗导航系统提供短报文特色服务上, 一般来讲, 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只是告诉你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 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了让你自己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之外, 还可以将你的位置信息发送出去, 使你想告知的其他人获知你的情况。它解决了何人、何事、何地的问题, 这就是北斗短信的特色服务, 把短信和导航结合, 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独特发明, 也是北斗导航系统的互动性所在。北斗导航系统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发展和应用将对全世界开放, 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服务, 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各卫星导航系统间的兼容与互操作, 推动卫星导航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虽然北斗导航系统在与其他三大导航系统的对比中具有鲜明特点, 但是我们也认识到现阶段, 北斗系统在存在的一些问题:
⑴系统应用不充分, 与世界上第三个投入实际应用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的地位不相称。北斗系统工作容量可达百万户, 而目前注册在线的终端用户却不足千分之一, 卫星资源闲置严重。该系统的“快速定位、双向报文通信和精密授时”功能, 特别是双向报文通信功能未得到充分应用, 该导航定位系统在许多民用领域中的用途还未被认知。
⑵用户终端设备价格偏高, 在市场上无法与GPS系统形成竞争。北斗系统目前的有源定位技术体制决定了其用户终端设备需能收能发, 在技术应用上有通信功能, 应用优势明显, 这是北斗系统的优势所在, 也是区别于其它三大导航系统的根本所在。但这种体制也使用户终端制造成本增加, 加上终端设备用户少, 所以目前市场价格偏高, 多数用户难以接受。用户终端设备价格昂贵的北斗系统在市场上无法与GPS系统形成有效的竞争。
⑶北斗民用市场的自由化和无序竞争, 影响了北斗系统应用市场的健康发展。由于国家没有北斗系统民用开发规划和应用市场准人机制, 市场完全是无序的自由竞争, 一些企业单位对北斗系统市场认识和估计过于乐观, 为早日抢到市场, 自发投入不少资金开发北斗民用终端。到目前为止, 真正获得成功、设备产品质量较好的厂家只有几个。有一些企业单位在产品技术质量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就急于推销自己的产品收回投资, 采用低价竞争方式抢占市场, 结果是实际运行故障频发用户服务又跟不上, 动摇了用户选用或继续使用北斗系统的信心, 增加了对北斗系统应用的怀疑情绪, 影响了北斗系统健康发展和推广应用。
⑷用户终端设备研制开发滞后, 跟不上应用需求。北斗系统用户终端设备研制开发严重滞后于系统建设。究其原因, 一是用户终端设备研制起步较晚, 没有做到与系统建设同步研发;二是用户终端研制难度大;三是国内器件、部件生产基础差。
通过以上对北斗系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 我们认识到, 虽然我国的北斗系统在技术
上和系统功能架构上与其他三大导航系统可以相媲美, 但是在系统的应用上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促进北斗系统的发展, 更可以促进北斗系统在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市场中的地位。
5 总结
通过以上对全球四大导航系统的各自特点分析, 我们充分认识到我国北斗系统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 如何将北斗系统的建设和北斗系统应用都做好, 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 将北斗系统的优势真正在应用中发挥出来, 才能进一步体现北斗系统的真正价值。
摘要:针对现阶段全球四大导航系统各自在技术和应用上体现出的优势, 本文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从分析对比中, 看到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系统的自身优势, 也看到北斗系统自身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北斗导航系统,GPS,格洛纳斯,伽利略
参考文献
[1]唐金元, 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应用现状分析.2008, 2:26-29.
[2]潘程吉.北斗导航系统在物联网中的应用展望.遥测遥控, 2011, 6:14-17.